军事文艺专刊 -...

Post on 05-Aug-2020

19 views 0 download

transcript

35军事文艺专刊军事文艺专刊责任编辑:徐 健 电话:(010)65389197

电子信箱:wybyszk@126.com

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第10期 (总第81期)

话剧《生命宣言》在京演出

徐才厚出席观看

在刚刚结束的第八届“莫斯科之秋”国际合唱比赛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合唱团与 6个国家、15支合唱艺术实力雄厚的代表队激烈角逐,最终夺得了比赛的最高奖——金奖;指挥家李玉宁和青年指挥家李成分获指挥金奖,青年演奏家石慧获最佳钢琴伴奏奖。那金灿灿的奖杯,如同他们心中最圆最美的一轮明月——还有什么比为祖国和军队赢得荣誉,更让人骄傲自豪。

汗水结晶的音符最灵性时间回到 9月 25日,征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合唱团再次

踏上俄罗斯的土地。载着他们的大客车,缓慢地行进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样的车速,显然和队员临战的急切心情形成了强烈反差。2010年9月间,他们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剧场和圣彼得堡马林斯基歌剧院,连续演出了大型歌剧《木兰诗篇》。精彩的演出,征服了艺术鉴赏水准极高的俄罗斯观众。而此次,他们来参加国际合唱比赛,每个队员心中都比往常平添了几分亢奋的情绪。

解放军合唱团组建5年多来,在军委和总部首长的亲切关怀下,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团队的业务建设不断进步,艺术水准大幅提升,多次圆满完成党、国家和军队的演出任务。特别是近年来,团党委科学决策、精心运筹:2009年,他们迎来了固定的指挥家,同年,特邀俄罗斯著名指挥家叶夫根尼专程来华辅导;2010年,特邀朝鲜人民军协奏团作曲、指挥家代表团来团辅导;随后,老团长彭丽媛亲率解放军合唱团赴日本多地巡演中国歌剧《木兰诗篇》,悉心培养谭晶、雷佳等新生代歌唱家担纲领衔主演《木兰诗篇》;2011年,推出演唱会《名家与经典》、交响合唱音乐会《军旗下的歌声》;2012年,参加朝鲜“四月之春”友谊艺术节,让合唱团的舞台,从国内拓展到国际。

尽管不久前刚刚在哈尔滨第十届全国声乐(合唱)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但能否在强队如林的国际合唱比赛中取得好名次,谁心中都没有底。出发前,张千一团长、张方军政委给合唱团鼓劲加油,叫响一个口号:比出水平,赛出作风。压力在此,动力也在此。抵达莫斯科的第二天,全体队员就精神饱满地投入了紧张的合成排练。

9月26日上午10时30分,当太阳刚刚从窗户的栅栏照进舞台的时候,《练声曲》已经响彻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大礼堂。这些曲目,就像运动员赛前的热身活动,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浑厚的声音,一会儿高亢钻天,一会儿空谷幽兰。已经细排到第八支曲目《青春舞曲》,待“我的青春小鸟”落下,奔放而欢快的《自由探戈》又起……一个段落一个段落地细抠,不觉已到正午11时,阳光洒满礼堂,显得明亮而温暖,这时指挥李玉宁让队员们坐在梯台上练唱,缓冲一下旅程的疲劳;钢琴师石慧则在黑白键盘上滑音,把音阶调试到最佳状态。当青年指挥李成接换李玉宁,《鸿雁》在他挥动的手臂上“队队排成行”远去了,于是,“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的尾音,像拉丝一样绵长。类似这样的精致处理,让在一旁观看排练的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合唱指挥系主任、大赛评委亚历山大·沙拉维约夫称赞不已。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团队领导反复强调的“要有感情,一首歌一种状态”,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李玉宁和协理员洪雁、指导老师姜丽娜的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个上午的排练,是这支合唱团无数个日夜的缩影。5年多来,他们就是这样像燕子衔泥垒窝一样,铸就着艺术的辉煌。

军歌震撼“柴院”大礼堂9月29日晚7时,离比赛还有半个小时,“柴院”大礼堂内,

近3000多张座位早已座无虚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合唱团,作为我国首次参加“莫斯科之秋”国际合唱比赛的专业艺术团队,格外引人注目,不仅被主办方安排在压轴演出,还请来俄罗斯

著名主持人彼得·塔塔林斯基担任主持。

当身着军绿色礼服的合唱队员列阵在舞台上时,俄罗斯的观众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开始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先声夺人,3个刚劲有力的“向前”,如熔岩喷发,势不可挡,瞬间又凝固成3座巍然的山峰,经受后面“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排山倒海般激情的冲击。

具有140多年历史的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大礼堂,第一次由来自中国的专业合唱团唱响雄壮军歌,让俄罗斯观众感受了情感的强烈震撼。选自《黄河大合唱》的《保卫黄河》,一经主持人报出,台下立刻响起热烈的掌声。也许,在俄罗斯观众看来,《黄河大合唱》就像《伏尔加船夫曲》一样古老而著名,充满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反映当代中国军人居安思危、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宁,时刻准备冲锋陷阵的歌曲《当那一天来临》,引发了最热烈的掌声,观众高喊着

“布拉瓦!布拉瓦!(太好了)”随着曲目风格的转换,接下来的《鸿雁》《半个月亮爬上来》《青春舞曲》和《草原夜色美》一样激起观众澎湃的心潮。

为了表达对艺术家的敬仰,主办方在比赛中间,特意安排了纪念国际著名合唱指挥大师鲍里斯·杰夫林的仪式。毕业于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的青年指挥家李成,就师从鲍里斯·杰夫林教授。在舞台的左侧,摆放着鲍里斯·杰夫林一幅彩色照片,他正微笑看着他的中国学生。李成的出色指挥,赢得了满场掌声和欢呼声,一位俄罗斯姑娘为他献上了一束鲜花。接过鲜花,李成缓步走到老师像前,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把鲜花献给了挚爱的老师。

掌声变成了狂潮。一位坐在第5排的金发中年妇女,不时拿起微型望远镜,陶醉在音乐中的她,不仅要欣赏声音,还要仔细端详那一张张来自中国军队“文化使者”的年轻面容……就要到《神圣的战争》了,人们屏息静气地等待着,仿佛相互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最深刻的音乐,都是因为描述了人类灵魂最普遍的状态而震撼人心。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在德国法西斯军队大举进犯、兵临莫斯科城下的时刻,红旗歌舞团第一任团长亚历山德罗夫,被诗人库马契怀着痛苦和愤怒心情写下的著名诗篇所打动,连夜将诗谱成了歌曲。战火纷飞中,苏联红军把100台大功率扬声器空降到前沿阵地,伴随着隆隆炮声,红旗歌舞团合唱的《神圣的战争》传遍了每一条战壕,鼓舞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给予德国法西斯以毁灭性的打击。《神圣的战争》在解放军合唱团的完美演绎下,又一次震撼了“柴院”大礼堂。俄罗斯观众用雷鸣般的掌声表达心中由衷的叹服。

为了这一天,他们付出了怎样的努力?那一天,排练间隙,歌队党支部带领队员们瞻仰了胜利广场。无名烈士墓燃烧不息的火焰,从1942年以来就从未熄灭。摆放在墓前几束鲜红的康乃馨,让人油然想起那首诗歌《花儿都到哪里去了》。这首

诗,也让队员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那些不朽的歌曲。平日里,协理员洪雁带领大家进行日常训练时,还时常向

队员们介绍与音乐相关的文章,以加深对歌曲内涵的理解。有一篇文章《默哀三十八年》,深深打动了队员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俄罗斯牺牲了2000多万人,有人说,如果为每位死难者默哀一分钟,就需要38年,这是多么的惨烈。

音乐厅里,坐满了经历围困的第一个寒冬的人们,“女人瘦削的脸上眼睛显得更大……”在饥寒交迫和德军压境炮火频频、死神随时降临的时候,这座英雄城市里的艺术家,为市民演奏了160场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他们用高贵的音乐表达着对法西斯残暴的蔑视。这就是音乐的力量。有什么样的民族,就创造什么样的音乐。正是积累了这样深厚的底蕴,年轻的合唱队员找到了附着在歌曲中的魂魄,当唱起被誉为“苏联卫国战争的音乐纪念碑”的《神圣的战争》,唱起《长江之歌》《赞美祖国》的时候,心中充满无限激情,从而完美有力地表达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们的演唱征服了评委和现场所有中外观众,著名主持人彼得·塔塔林斯基紧紧握着张方军政委的手说:“这是我见到过的合唱团女演员最漂亮,服装和上下场最整齐、最自信的一个优秀合唱团。”

精神让歌声的烈焰燃烧为了军委和总政首长的嘱托,总政歌舞团新老领导,对打

造一支军旅合唱劲旅倾注了满腔热情和全部力量。经过艰苦努力,我军的合唱艺术正在向世界的前列迈进。5年多来,正是在光荣团队的艰苦奋斗中,年轻的队员找到了自己的信念之基、理想之源和追求方向。

在 8月 17日哈尔滨第十届全国声乐比赛中,李玉宁指挥

合唱团获得了合唱组一等奖。人们不知道,他是顽强地带伤“执棒”。长期的颈椎与腰椎错位,让他的左胳膊酸麻、疼痛难忍。回到北京,他不得不到301医院检查医治。做核磁共振的时候,整个身体怎么也躺不平,这对一个指挥家是多么致命的伤害。临出发前,他只得去医院打了封闭。李玉宁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与青年指挥家李成“联棒”指挥,以完美技艺,毫无悬念地夺得本次比赛的指挥金奖。

当今世界合唱艺术迅猛发展,合唱艺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艺术不可或缺的指标,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素养的标志。罗伯特·舒曼在《音乐家生活守则》里指出:音乐的最高表现形式是管弦乐队和合唱队;匈牙利民族音乐家、教育家柯达依说:一切器乐的教育都应该建立在歌唱的教育之上。声乐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合唱队。

享誉世界的俄罗斯红星合唱团、朝鲜人民军合唱团,包括日本等国家的合唱艺术,都代表了那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和艺术发展水平。合唱艺术不再是传统意识的“歌咏”。向着世界的目光,年轻的队员感到了肩负的使命。那些天里,歌队排练厅充满了战斗的气息。每当国家、军队重要演出任务下达和参加国际、国内重大声乐比赛,这种气息就笼罩在歌队的每个角落。为了备战“莫斯科之秋”国际合唱比赛,进入5月以来,紧张的排练通常从早上开始,一直延至夜晚时分。首先是统一,队员之间乐感的统一、呼吸的统一、母音的统一……其次是关系,声部之间的主次关系、和声关系、对比关系……训练最残酷时,有的队员甚至想起了泣血歌唱的“荆棘鸟”。

“半个月亮爬上来,伊啦啦……”弯弯的一双眼睛,像月亮一样清澈、明亮……站在女中音声部的郑露菲眨了眨眼睛,她想把这个不该有的念头从脑子里赶走。她的声音一如既往地汇入合唱的洪流。弯弯的一双眼睛,那么清澈、明亮……她的心像被针扎了一下。那双在她面前不断浮现的大眼睛,竟渗出一滴泪珠,她听到爱子的一声轻唤:“妈妈,妈妈……”郑露菲咬了咬嘴唇,希望自己坚强,一连数日,她默默地坚守心中的秘密。看着她从排练厅急匆匆出来,飞奔似的跑去搭车,好伙伴关切地问:“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情?”郑露菲把出口的话忍了又忍,泪水止不住流了下来:“孩子……病了,一直发高烧……”“还是去请个假吧,这个时候,孩子身边不能没有妈妈。”“千万不要,我这么坚持下来,不就是为了不耽误比赛嘛。”郑露菲不动声色、全神贯注地练着,没有请一天假,也没有迟到一次。

9 月 24 日,出发的前一日,张方军政委的手机响了:“政委,昨天……我不满一周岁的儿子患急性肺炎……医治无效,去世了……明天,我恐怕不能按时随队出发了,请组织……请组织处罚我吧。”张政委握手机的手颤抖起来,眼前闪现出合唱队员几个月来辛苦繁忙的身影,他们一个个都消瘦了。我们的合唱队员多么可爱可敬啊。

9 月 29 日晚,颁奖仪式过后,总政歌舞团在下榻的宾馆,举行了简朴的庆功宴。张政委和王照成副团长举着酒杯,向劳苦功高的全体队员敬酒。王副团长说:“成绩来之不易,光荣属于56名合唱队员。”出发前,队员李雪冰不慎扭伤了腰,队员刘海艺的母亲心脏病突发,躺在医院重症监护室……她们所在的女中音声部,本来人就少,缺了一两个人,声部就不平衡了。她们将家事和病痛放置一边,毅然出征。比赛刚一结束,李雪冰就瘫倒在了后台……

张政委说:“不,应该是57名队员,我们还有一名队员,没有站在国际大赛的舞台上,就在从北京出发前的几个小时,郑露菲的孩子夭折了……她请求组织上处罚,我说,不但不应该处罚,还应该嘉奖她。”

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合唱团”这个神圣而光荣的称号,年轻的合唱队员不是一个人一群人在战斗、歌唱,他们的歌声和形象,代表着正在崛起的国家,代表着步履铿锵走向现代化的军队。

本报讯 由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和总政话剧团联合创作的反映“模范理论工作者”严高鸿先进事迹的话剧《生命宣言》,10月20日晚在京演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出席观看。

严高鸿同志是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员,从事政治理论教学研究 31 年,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国防教育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事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军事哲学、军事思维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2010 年 12 月 18 日,他在参加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时,因突发心脏病以身殉职。今年5月,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追授严高鸿同志“模范理论工作者”荣誉称号。他的先进事迹在全军全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话剧《生命宣言》综合运用多种舞台形式,跨越历史时空,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严高鸿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巧妙衔接起来,充分演绎了严高鸿同志信仰真理、传播真理、捍卫真理,用生命诠释党的创新理论的执着追求,生动展示了他模范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宁可透支生命,决不亏欠使命”的崇高精神。

演出结束后,徐才厚等亲切会见了主创人员,向演出成功表示祝贺,向所有付出辛勤劳动的创作演出人员和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全军广大理论工作者表示诚挚问候。他称赞这台话剧主题思想深刻,人物塑造鲜活,编排创作富有新意,令人深受教育和鼓舞,对于更好地学习宣传严高鸿事迹,促进理论武装工作,营造喜迎党的十八大的良好氛围,具有重要意义。他强调,当前,我们国家迎来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的春天。希望军队文艺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的决策指示,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部队官兵服务的正确方向,自觉做德艺双馨的文艺战士,忠实履行使命,多出精品力作,再创新的辉煌。希望军队理论工作者深入学习严高鸿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在学习、研究、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上取得更大成绩,为党和军队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更大贡献。

总政治部领导和军委办公厅领导一起观看了演出。 (严满伟 安普忠)

本报讯 9月29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合唱团以精湛的艺术和扎实的演唱功力,夺得第八届“莫斯科之秋”国际合唱比赛金奖第一名。

“莫斯科之秋”国际合唱比赛是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声乐比赛,中国人民解放军合唱团是我国首次参加“莫斯科之秋”国际合唱比赛的专业艺术团队。比赛中,合唱团以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为开场曲,先后演绎了《保卫黄河》《当那一天来临》《草原夜色美》等20首中外优秀歌曲,气势磅礴,深情优美,充分体现了民族品格、军旅特色,以无可争议的实力和技艺,夺得本次比赛最高奖金奖。指挥家李玉宁和青年指挥家李成分获指挥金奖,青年演奏家石慧获最佳钢琴伴奏奖。 (曹 亚)

解放军合唱团获国际比赛金奖解放军合唱团获国际比赛金奖

为了我们神圣而光荣的称号——中国人民解放军合唱团参加第八届“莫斯科之秋”国际合唱比赛纪行

□曹慧民

本报讯 8月底至9月下旬,内蒙古、新疆、西藏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在出色完成参加第四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任务后,各组成 60 余人的演出团,分赴成都、广州、南京军区部队进行慰问演出。各演出团在 15天左右的时间里,行程共计3万余公里,为南京、广州、成都军区部队,驻12个城市和地区的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和武警部队官兵,以及当地政府机关、人民群众演出24场,观众达4万余人,受到热烈欢迎和广泛赞扬。

内蒙古、新疆、西藏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精选了近年在全国全军获奖的优秀作品,还创排了新节目,分别组成综艺晚会《草原的祝福》《天山礼赞》《我从雪域边关来》,真情表达边防部队官兵的问候,充分展示边防部队建设新成就、戍边官兵新风貌和边疆军政军民团结新气象,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浓郁的边防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全体演员始终以最佳状态、最高水准,把最精美的节目奉献给观众,每场演出台上台下歌声、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气氛热烈。成都军区官兵观看演出后反映,内蒙古军区政治部文工团是军中乌兰牧骑,来自祖国北疆的军队文艺工作者用精彩的演出,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每一个节目都令大家深受教育、倍受鼓舞。南京军区领导赞扬西藏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晚会始终贯穿了歌颂党、歌颂军队、歌颂戍边军人,给军区部队带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武警广东总队上等兵张开栋观看新疆军区政治部文工团演出后激动地说:“演出让我仿佛走进了边疆、走上了高原,感受到了边防战友顶风沙、战严寒、抗缺氧的崇高精神。”许多部队还将晚会录像挂上了政工

网,让更多官兵观看,组织撰写观后感,交流心得体会。中共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浙江省省长夏宝龙率省委常委班子观看了西藏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演出,当听到巴桑演唱的《天路》后,赵书记夸赞她的演唱是“最美的天籁之音”。慰问演出期间,《解放军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和当地新闻媒体都及时进行了宣传报道。

此次慰问演出活动,旅途行程远、演出场次多、转点时间紧,全体演职员发扬不怕吃苦、连续作战的作风,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面貌和严谨的工作状态。西藏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经过50多个小时、数千公里的长途奔波,从高原到内地后许多同志都因醉氧而身体不适,但没有一个人休息,全体人员放下行李就直接到剧场参加装台和彩排,表现出很高的敬业精神。新疆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团长刘牧出发前父亲突然病故,他依然坚持带队完成了全部演出任务。内蒙古军区政治部文工团曲艺队队长王文水既说快板又演小品,连续几天的多场演出,嗓子哑了仍然坚持上台。歌唱家夏米力、巴哈尔古丽刚到广州就患上感冒,始终以满腔热情投入工作,常常是一场演出连唱五六首歌曲。新疆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在驻珠海部队训练场演出时,正值高温天气,有的演员中暑晕倒,治疗后继续坚持表演。广州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副政委刘晓翠深有感触地说:“边疆军区文工团的同志们不仅展示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更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们对基层官兵的深厚情感和克服困难的顽强作风,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段海 赵宁刚 陈涛)

边疆军区文工团赴内地部队慰问演出

本报讯 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合唱团创排的交响合唱音乐会 《军旗下的歌声》10月26日晚在京演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出席观看。

音乐会在混声合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中拉开帷幕。演出以经典合唱作品为主,融入部分歌唱家的独领唱,唱法形式丰富多样,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音乐盛宴。音乐会主题突出、气势恢弘,既有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军队

的雄浑交响,又有与时代合拍的欢乐乐章;既有世界经典歌曲的不朽咏唱,也有聚焦普通一兵的士兵心曲,表达了全军官兵坚决听党指挥、忠实履行使命的坚强决心和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豪迈情怀。

演出结束后,徐才厚等走上舞台,与演职人员亲切握手,祝贺演出成功,勉励大家继续当好先进军事文化的代表队、排头兵,打造更多精品力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官兵服务、为部队战斗力服务,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解放军合唱团成立于2006年,隶属总政歌舞团。组建以来,合唱团瞄准世界一流,积极拼搏进取,团队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多次参加党、国家和军队的重大演出活动,连续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取得突出成绩,唱出了国威军威。今年以来,参加第十届全国声乐 (合唱)比赛和朝鲜第28届“四月之春”国际友谊艺术节、第八届“莫斯科之秋”国际合唱比赛,获得多项大奖。

四总部和军委办公厅领导观看了演出。(尹 航)

本报讯 10 月 29 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与美国陆军军乐团“潘兴军乐团”在国家大剧院举行了首场联合演出。

此次美国陆军军乐团访华是对解放军军乐团 2011年 5月访美的回访,是加强中美两军人文领域交流合作的务实举措。

音乐会上,两军军乐团分别演奏了中美两国国歌以及《红旗颂》《胜利在召唤》

《萨凡纳交响乐》《永恒的荣誉和勇气》等曲目。两军军乐团还共同演奏了《牛仔》和《朝天阙》,掀起了音乐会的高潮。音乐会始终洋溢着热烈欢快的气氛,观众掌声不断。音乐架起友谊与合作的桥梁,两军艺术家密切协作,为广大观众献上和谐美妙的难忘乐章,在中美两军文化交流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音乐会前举行了欢迎酒会。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主任钱利华在致辞中表示,中美两军加强在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对于增进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率领美国陆军军乐团来华访问的华盛顿军区司令迈克尔·利宁顿表示,两军军乐团的联合演奏将进一步证明,一个强有力的美中两军关系对于维护 21 世纪的繁荣与稳定将发挥重要作用。

副总参谋长戚建国、总政治部副主任贾廷安观看了演出。出席音乐会的还有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以及我军官兵代表和有关国家驻华使馆外交人员共约1600人。

美国陆军军乐团一行 76 人应邀于 10月 27 日至 11 月 5 日访华,并与解放军军乐团在北京、南京、上海三地进行联合演出。 (卞 振)

喜迎党的十八大交响合唱音乐会

《军旗下的歌声》在京演出徐才厚出席观看

解放军军乐团与美国陆军军乐团

在京联合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