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l Categories
Home > Documents > 2016 4 13 2016 4 13 JIAOSHICHENGZHANG 思享会 学术作为一种 …

2016 4 13 2016 4 13 JIAOSHICHENGZHANG 思享会 学术作为一种 …

Date post: 19-Mar-2022
Category:
Upload: others
View: 1 times
Download: 0 times
Share this document with a friend
1
隐于朝市的贤者 张霁强定居法国电信工程师移居法国十几年后去年春节难得回家乡陕西过年竟然联 系到 20 多年没有音讯的樊阳老师让我激动不已品茗小聚中樊阳老师特别提到我留赠他的照片留言题词是大隐隐于市”, 他一直珍藏在身边并记挂着我这个当年的刺儿头少年令我 不由得百感交集我是樊阳老师所教的第一届学生也是最早的语文兴趣小组 中的一员由于非常喜爱文史从小学到初中语文都是我的强项同学 们都知道我狂傲”,上课总是高论不断又喜欢与人辩论让一 些老师很是头疼樊阳老师刚来班里时很年轻对这个刚从学校 出来的老师我也采用了同样的态度但渐渐地我发现樊阳老师 讲课与众不同他的课堂总有许多新鲜元素是我闻所未闻的不久樊阳老师成立语文兴趣小组我立刻加入从那时起樊阳老师开始脱离课本给兴趣小组的学生讲中国地理大势与中 国文化的形成诺贝尔文学奖百年人文理想主义的张扬讨论鲁 迅的现实意义与局限……这些无一不令当年轻狂浮躁的我有一 种眼界大开的感觉原来各个学科并非独立的个体原来文史地 理可以如此解读原来许多习以为常的知识背后的本质自己一直 都没有看到……樊阳老师的主题讲座无当年的我开了 扇窗帮助知识从一种工具转化为一种思维方式帮助 我开始尝试从一种更客观思考问使我开始真正接触 到一些传世名著20 余载直到从一老同学那里得知樊阳 老师的一些近况他现在坚持人文讲座与人文行走我为他 然后是佩服最后是惭愧为他开为他自己想事情且做出了成 佩服为樊阳老师 能耐 住寂寞 着于自己 中的 在这个全民追求经济收益的年代显为难我想是所人的一种大的贤者信念想到这些己不有一些惭愧在各种压力下我年少时的貌似自己越远喜爱人文的我也不免流俗于这个物欲横流的年 书越发少了一可以告慰樊阳老师的是自己坚持追求与学习法国追寻心中的理想与自由当年读的习没有舍弃当年培养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以及深度已成为一种思维 并在考虑合适途径进步支持樊阳老师的事业重唤 少年时的诸侯求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求经济敌国却愿平等地与少年们分享自己的喜追求和口号上的高大上从自己身边润物 培养民族的未来这是樊阳老师的追求”,实又 何尝不是他所主的人文讲追求精神呢我想大隐隐于市是樊阳老师这种人主编:马朝宏 电话:010-82296738 执行主编:宋鸽 电话:010-82296728 投稿信箱:zgjsbjscz@ 163.com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zgjsbtp@ vip.163.com 2016 4 13 9 2016 4 13 探寻教师专业成长路径 8 JIAOSHICHENGZHANG 马克斯 · 韦伯Max Weber18641920),德国文化和思想巨人,“自觉的西方文明之子”(百度百 科语);学术视域广及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其代表作这里选刊的学术作为一种志业一文1918 年至 1919 年之交的冬季作者对慕尼黑大学的 学生所作的演讲该文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一起结集为学术与政治》,是作者的重 要著作该演讲深湛隽永新见迭出结尾一段对现代社会意识世界的概述尤为经典篇幅所限这里只刊载了该文的一小部分若能通读全篇政治一讲当然更 这里选的是台湾远流版三联版冯克利译本亦可参看任余总是我班里的一个”, 总是言少语他不说话严肃头有 点像 老总 偷偷 ”。 各科教师都 反映 每次叫 起来回 答问 永远 在上 沉默戏码我去班上的 语课 老师提了一个 请缪总回他又是沉默以对前安排好 的小 下党 试探 结果缪 总很 顺畅 出了这是怎么事呢探究跟缪谈心 他又 把嘴巴拉 上了 拉链 ”。 别无他 只能 缪妈妈说三 前因 工作调 曾经把孩子转 学到 地一 到了新学校 学习 度不 孩子 上课发言总是出 学回来 了这个 病根 ”: 敢举手 发言 缪妈妈然想起理学上有一个专门描述这种现 习得惩罚会摆布 再挣果把缪这个方式是这样的失败惩罚发言遭训斥摆布 发言)。 个人都 间或 在体 着习得 搭建积木 总是 失败 孩子 喜欢 玩积木 不出 理习题 的学生 干脆 中的习 象比比皆 铃还须 果把 习得 的自 变量改 的成 强化 有没有一种可 习得 习得 信呢 决定 总身上 我们想 把缪 总的习得 助转 为习得 应该 ”, 的自 变量 是现 发言 屡遭 描述 上去很 起来 难了我在规划想让总不 锁喉 得让他看到与 自己 能力 同的同学有 能力 批评”。 由于 批评 是一个动态 漫长 的发 选择 情景 方式 展示简缩 情景 沉思总的眼他已 有所 么接下 来的任务他学会归助心 理课上的 情景 总一起讨论了以 几个 学后 到了 琪琪 自己不 好才 会遭 批评吗 发言 批评 琪琪变 成了 才能 琪琪变 回以 爱发 言的样 最后一个 现在 你周 环境 熟悉 可以 这样 总想了想:“老师可以 琪琪 的语文老师那样 帮助 ?” 可以 可以了 !” 我高兴地 结束 我与各科教师 明确 了对 总的 计划 开头难 只要缪 就好 化是一 点点 渗透 总身上 一开始 只能 一个 词一个 词地 后来 在小组 笑风生了设置一些简单任务能跟着同们一起上台表 ……眼看着他眼看着他眼看着他有笑容高兴作者单位系山东省临沂市李官小学业工作学校安排我当一 班主那时常大家一年孩子好教师庆幸孙悟空归逃不出如来手掌们这些小豆包乖乖我的没想到刚这些小豆包实实在在了我一个马威教师 在讲上大呵斥孩子们在这种不了几午吃饭要求孩子们不刚开始他们要求 慢慢孩子我不将饭 课时要求孩子们不要追打闹危险游可是孩子们一我的要求到了九霄云……仿佛经历 了一 兵荒马乱 战争让我精疲底该怎么经验的同 事请相关学习我发 班主的强和事监督只能治标级管 理的 应该孩子们的主人孩子们自我互相管理的 与意识孩子规则承担合作是最的解决办于是我在班里开了一自我 理的小实先改变自己 成人于儿”、 教师强于学生 观念 尝试站 在与 孩子 平等 与他们 没有了师我也成为班 的一员 我的班 成了 我们的班”。 和孩子们都希望们的班接下住每的时 孩子我们的班改进我们为班做点……一个个好方新鲜出 纪律孩子们讨论 健康安全有趣的课午饭几个真且 较快孩子主动要求”,着提孩子惜粮食孩子本组发本组 40 多个班上几个人都 有了自己的慢慢 兵荒马乱 秩序井 ”, 精疲 成了”,孩子们各在自己的理着别人着别人的孩子遵守纪律惧怕教师为意识到自 己有秩序有人我一年孩子好 :“孩子很有自己的他们往往我们有 能力想着用强孩子一年孩子真重孩 孩子平等自由的同时孩子规则 合作 那一年 孩子真好。”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自忠小学小豆包自我管理记 翟向男 教育需要理想 闫付庆 对于学为一种以学为生命志到的限是学入一个化的时这种永远 表象与实质两方我们都认清个人才能在学术研界里那种实感到真正完美意识相关领域究工作—— 我们不时须经常从—— 有几为我们知道我们只能家一 些有用的这些题是他从业角 度不想到的我们知道不可我们自己的工作完美境太工作者才 在有 日充了一些可以传世的成但是这种一生也许有一真正确定且重要的成无不的成人如他的灵魂命运于他篇草稿的这一推测是离学远点好他对学永远有所个人体”。 没有 这种 嗤之 特的 陶醉 ”,没有这份热没有这种数千悠悠岁月未来数千年在壮志—— 臆测—— 你将永远没有从工作你应该别的 是不让人怀去从工作为人来都是不得的 同样肯定的是无论这份热是多炽烈和深并不保证 对一个生学上的成…… 在学领域有那纯粹向具 工作身的人”。 仅研 如此 我们所知 大的 艺术 没有一个不是把全心力工作 工作就是他的一…… 在学术圈当一个人应该身的是一项演事业并以理人身自居当他出现在个人体自己的价值他自我如我不我又如在形内容上发人未 言的时我们对不能把他当是一个有的人 这种现经相普遍人一种卑劣降低人的人那发自对学才能把到他所身的的高…… 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他是备领袖特质同时不怎么说使一个人 成为与学教师的那些特质并不是使他在实导向领域—— 或者领域—— 成为的那些特质倘若一个教师同时特质那是纯粹偶果每 位站在讲上的教师都感觉到学生 期待现这特质情况就非常 堪忧不过堪忧情况个学 教师都让自己在教领袖实上那些自为最有才能往往最没有资格担任领袖更重要有没有这种才能上的对不是一个人是不是领袖…… 我们的时 是一个理 理知 尤其之迷魅加以祛除的时 我们这个时 宿命 便 是一 高的 价值 已自 共领域 或者 的一个 越世 或者于个人系上的一 我们最大的艺术以隐 邃柔敛见长 非以 巍峨雄放取 有在最小的 人与 人的 西 极弱 调子 到以 的时 这个 西 是那 烈焰扫过各大而将他们在一 起的那种发出我们 企图 求或 巍峨 刚发的 艺术 出现的 过去 十年 的许多那样的可 怕怪有人企图在没有新的知的情况下教上的新出现的 是一种在 义上果更恶劣于讲 上的 只能 生狂 永远 就真正 对于我们时的这种命运谁若 法坚 毅承 让我们对他 要像回头那样实地 简单 地回到 大开仁慈宽恕怀抱中去…… 我们汲取一个教凭企盼是不我们我们我们的工作担应 要求”, 不论是在人是在成全神之召命业方只要每一个人都到了那了他的生 命之弦对他这个教 实是而单选自马克斯 · 韦伯学术与政治 》, 钱永祥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9 月第 1 学术作为一种志业 马克斯 · 韦伯 每周推荐 教育妙招 师生之间 被拴住的缪总 姚姝君 随看 随想 发掘教育的“出土文物” 是一项事业应该是理想主义但是不知道 我们去了独立能力中那仅存的理想也 慢慢改变的想都没有了直到有一 我读到了 的教 随笔 让教 有一 》, 如在 茫茫 黑夜 看到了一 丝亮光 经美 的教 已久的教 理想种 开始 萌芽 作者想是读于中学校到师本科使 他对教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这本有对高中校读生 思考 有对教本质的探究追问同时这本也为我开了一 扇窗管历文化背不同情和民俗不同但是教同的会功也有 这本然不是专门介绍作者有着中 经历思考中自然有对这是我们了 文化的窗口过这扇窗更深入地了解了大洋彼岸对中同有 实的对中和深过这扇窗可以看到教让教有一理想主义理想 慵懒的生有了激敞亮让人生这是一系教的留发自这是一者真呐喊谈话我的灵受 不自我们 理想主义作者到的也许在当的教 让成 的理 想多一如西西弗斯山顶还会拼尽全力有了这个发出亮光—— 理想不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安阳县许 家沟乡北庄小学悦读·话题 春节从陕西回个”! 者说这是半损毁北魏 成的 可以 是人 ”。 从小喜爱文的我于有了一 ”,实在陕西 回了 的教 ”, 恰恰是赠刘彬原的 穿25 年的教去年 12 3 我在领取首大奖一个头名叫 花雨 漫天 的人 声称 是我的学生要求加我的:“ 樊阳老师应该不出我 ?”刘彬1991 彩虹中学初 3班的学生然地这个 13 可是了无踪影记得刚大学教我们语文的 我们周围各种……” 然记起1991 回原 当中学教师的 那时的语文有趣的文不多班学生到我的 办公刘彬继:“ 我记得我恐怖分子做……”恐怖袭击死海太单便绕死海出现了这个 记得后来成立语文小组的是学生提出的我在课堂 上已一一回可是我然想不起刘彬看来他是班上标准的中也没有与生来的上的往往 忽略 了他 我的更深解开这一谜团就像考学家挖掘 物般在这陕西我渐 去那些尘封 25 年的尘土岁月意的刘彬在他沏茶穿我看到一个少年 脸庞—— 是的那个没么话 在自己好世界里的少年好像”! 老师记得上课自己想古典筑画没有 批评 竟然 还给 我一些 教我怎么更好以后当么书当时我感到震惊对我影响 深远。”我的脑海开始影影绰绰现出一个圆脸少年在我办公涨红。“那时营造法式》、 等书然我那时对此一 无所知可多年后感是我的启蒙老师多年后我对文 追寻那时的和点那年后没有这样的老 师了……” 我的眼仿佛—— 刘彬25 前细节的仿佛一个家的让我看到当年那个常理也从不用纪律人的小樊老师我也在 追问 那个 着于教 想的小樊 从初中到高中 从陕 西到上 10 17 届学生 十几 教学 我的课堂是不是 成了当年 教学常 ”“ 教学 ”? 教师没成 家们 在没有 自己课堂 ”, 没有 内容 的高 论文 —— 是我 缺乏 安慰 的是 25 年的 课堂教学让我知道 没有 放之 而皆 ”。 在课堂上 最珍 恰恰 自由实 让学 生感 人文教 激发学生 让我 以为自 的是 人文讲 坚持 让我的课堂 了这种 5 个多小时我们25 沧桑宛刘彬与我:“ 25 的学生讨教。” :“我都像业余考此发掘尘封掘彼的爱与追寻!” 将讲坛精神传递下去 杨琳芝加哥大学博士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教授老师那后来? ”“老师这是为?”着樊阳老师 24 学后总有是语文小组动时 黄昏我们离樊阳老师家最的同学仍依依为樊阳老师语文小组的第一届成员我觉得很为我 可以在中学时经历启蒙对知识和真理的樊阳老师的和口才让我们这些少年大开眼界他的教 也让人耳目一新学生从来都是上课时规规矩矩举手发言并要说一的在语文小组我人生 中第一到一老师让我们名著讲自己实的 吉诃德鲁迅这些拉近当时我觉得自己一下子大了就像一个懵懂有一种西发着人文讲采用师生对小组讨论的形培养了我们的 独立思考能力和达能力然那时我们的未形成体 常常是有感但樊阳老师都发现闪光点就 肯定然后再引让我们得如在这个过立了我们的自又激我们语文小组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使匪浅让我第一 识到思考和是最的人文学习这种浸染分享我高中使我在中学时代就接触到大 文学名著更深刻地了解时激发了我对中西文 化的兴趣以界的那时语文小组在每次都有任务动时同学 们总是自己的质与看樊阳老师:“学习在 分享真正学到们不们不。”大学的课堂里樊阳老师的:“杨琳啊说说……” 这时我便是的分享就 是学习探究可以为樊阳老师他的语文小组人文讲 我的教学才能走更远大学第一个大意大文学我到四川语大学教意大语言文学担任专一起对意大加了意大文化课鼓励学生多学习中西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在教学中主张学习一种语言一种文化”, 发学生他人关注和世培养学生的这也是对樊阳 老师语文小组理延伸四川外国语大学的新校区广有一座字母组成的一个语种刻在上我为意大的是但 · 最后的一爱是移动日月星辰”。 24 樊阳老师讲的小姑娘老师 的教人文了自己的学生围墙背后的精神王国 张邕恺人文讲坛助教经济学硕士20 我很地成为樊阳老师来上教的第一届 学生在这个有想的班主带领我们班两次成为集体班上有一个同学身樊阳老师带领同学坚持对他让这个同学的生命奇一年过度劳累让樊阳老师两次住后不 便开始为我们开文学讲座讲座时间安排学后生可以自这个多年后我从樊阳老师 里知道那是一难的人生选择癌症病 的离去那一短促使不得不人生的价值我从教的最大意义在不在于多一个老师在于学生来人文教让他们课本所限发现一个新!”追问间樊阳老师决定将 在陕西教时所开的人文教这也是人文 25 里最难的几年学后我们不 有时 也不 用了 同学开始去校 可我们班始 有一个 事事 报栏 我们都有别 的时文讨论 樊阳 老师 :“ 我们不 能做 !” 在那些 开始成为学生生 我们 让大家 人文讲 的意义 没有 我们 在樊阳老师的集体 宿 在教 办公 坚持 直到我们发现了 大学一 曦园 人文讲 坛才正式 这个以 地为 的地 从此我们我们凉亭穿羽绒的学生着樊阳老师畅谈文学从文语堂应台普希……后来 到我们自己读发现题一起讨论黄昏樊阳老师我们一起边这样从春到周周不断枫叶烧 满园我们师生一直曦园岁月这个背后的人文讲20 我从一个懵懂到一愿者怀感激的生到担任人文讲多年的动 于那曦园岁月”, 那个师生在探究真 岁月每每的那块园人文讲的人文神就像曦园港湾是我们身立都如此的静而担任人文讲看着那一张张兴的小就能看到 20 自己的我想能做无非是独立 思考世事怀用身体力行方式告学生们独立人 民族大爱一个后来身上亲爱的卫老师您是那红彤彤的太阳我是这绿油油的小草是您的光芒让我们迅速长大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 张韵琪 指导老师陆娴翎 25 年前樊阳走进陕西咸阳一个厂矿子弟中学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教师二十出头学生十六七岁樊阳和学生一样身的青春活力和满脑子的问题困惑樊阳从小爱读书在自己逐渐建构起的精神世界里享受其美好他每每 尝甘每欲令同享”,于是尝试把经典读物带进学生的视 久囿于应试教育樊笼的学生面对但丁屈原堂吉 诃德鲁迅等遥远的名字面对樊阳的博学与口才他们先是懵了”—简直叹为观止后是醒了”—— 一种说不清的东西触发着懵懂的心灵为了 解答学生越来越多的为什么”,语文课堂终于水到渠成延伸到课外—— 成立了语文小组”。 樊阳自己可能也未曾想到这个语文小组会坚持 25 其间樊阳从陕西来到上海从高中到了初中又辗转多所学校从语文小组发展到人文 讲坛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增加为什么会坚持这么久其实对樊阳来说根本不需要坚持人文讲坛对于他和学生们来讲是生命本能的精神 需求不需要坚持但是这样的选择确实需要取舍当别人都在忙着在课外班补课赚钱或者为了职称荣誉而奋斗的时候樊阳一直在进行他的人文 教育探索。(相关报道请参考本报 2015 10 21 四篇樊阳和他的三位学生深情了自己在人文讲坛的身经对人文读的认识感悟25 年前埋下的人文种子漫长已然长成了参天不断丰厚润泽着他们的心灵因此他们的生命姿态看起来是如此挺拔教育是艺术如今的樊阳在享受着 25 年前的教育”。 樊阳 师生穿越 25 年记忆的启示 樊阳左三和人文讲坛的助教们
Transcript

隐于朝市的贤者□张霁强(定居法国,电信工程师)

移居法国十几年后,去年春节难得回家乡陕西过年,竟然联系到 20 多年没有音讯的樊阳老师,让我激动不已! 品茗小聚中,樊阳老师特别提到我留赠他的照片,留言题词是“大隐隐于市”,他一直珍藏在身边,并记挂着我这个当年的“刺儿头”少年,令我不由得百感交集。

我是樊阳老师所教的第一届学生,也是最早的语文兴趣小组中的一员。

由于非常喜爱文史,从小学到初中,语文都是我的强项。同学们都知道我“狂傲”,上课总是“高论”不断,又喜欢与人辩论,让一些老师很是头疼。 樊阳老师刚来班里时很年轻,对这个刚从学校出来的老师,我也采用了同样的态度。但渐渐地,我发现樊阳老师讲课与众不同,他的课堂总有许多新鲜元素是我闻所未闻的。

不久,樊阳老师成立语文兴趣小组,我立刻加入。 从那时起,樊阳老师开始脱离课本,给兴趣小组的学生讲中国地理大势与中国文化的形成、诺贝尔文学奖百年人文理想主义的张扬,讨论鲁迅的现实意义与局限……这些无一不令当年轻狂浮躁的我有一种眼界大开的感觉:原来各个学科并非独立的个体;原来文史地理可以如此解读;原来许多习以为常的知识背后的本质自己一直都没有看到……樊阳老师的主题讲座无异于给当年的我推开了一扇窗,他帮助我把知识从一种工具转化为一种思维方式,帮助我开始尝试从一种更客观的角度思考问题,也使我开始真正接触到一些传世名著。

时隔 20 余载,直到两年前,我才从一位老同学那里得知樊阳老师的一些近况,他现在还在坚持人文讲座与人文行走。 我为他开心,然后是佩服,最后是惭愧。

为他开心,是因为他正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做出了成绩;佩服他,是因为樊阳老师能耐得住寂寞,执着于自己心中的道,在这个全民追求经济收益的年代显得尤为难能可贵。我想,这或许就是所谓读书人的气节,一种伟大的贤者信念。想到这些,自己不免有一些惭愧。 在各种压力下,我年少时的梦想貌似已经离自己越来越远, 喜爱人文的我也不免流俗于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读书越发少了。

唯一可以告慰樊阳老师的是,自己坚持追求与学习,自费留学法国,追寻心中的理想与自由。当年读书的习惯始终没有舍弃,当年培养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以及深度已经成为一种思维习惯,并在考虑以合适的途径进一步支持樊阳老师的事业,重唤少年时的梦想。

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求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求经济上的富可敌国, 却愿意平等地与少年们分享自己的喜好与心得;不追求形式上和口号上的高大上,但求从自己身边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培养民族的未来。 这是樊阳老师的追求与“道”,其实又何尝不是他所主导的人文讲坛的追求与精神呢?

我想,所谓的“大隐隐于市”说的就是樊阳老师这种人吧。

主编:马朝宏 电话:010-82296738 执行主编:宋鸽 电话:010-82296728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2016年 4月 13日 版9

2016年 4月 13日 版探寻教师专业成长路径 8JIAOSHICHENGZHANG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德国文化和思想巨人,“自觉的西方文明之子”(百度百科语);学术视域广及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其代表作。

这里选刊的《学术作为一种志业》一文,是 1918 年至 1919 年之交的冬季,作者对慕尼黑大学的学生所作的演讲。 该文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一起,结集为《学术与政治》,是作者的重要著作。

该演讲深湛隽永,新见迭出;结尾一段对现代社会意识世界的概述,尤为经典。篇幅所限,这里只刊载了该文的一小部分;若能通读全篇,并“政治”一讲,当然更

好。 这里选的是台湾远流版,三联版冯克利译本,亦可参看。 (任余)

缪总是我班里的一个“后进生”,总是寡言少语。他不说话时严肃的派头有点像老总, 我偷偷地称他 “缪总”。

各科教师都向我反映: 每次叫缪总站起来回答问题, 他永远在上演“沉默是金”的戏码。 一次,我去旁听班上的英语课, 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请缪总回答,他又是沉默以对。 课后 ,我派提前安排好的小 “地下党 ”前去试探, 结果缪总很顺畅地就回答出了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倒要一探究竟!

想跟缪总谈心, 他又把嘴巴拉上了 “拉链 ”。 别无他法 ,只能去调查家庭背景, 缪妈妈说三年前因为工作调动曾经把孩子转学到外地一段时间, 到了新学校, 学习进度不同,孩子上课发言总是出错,百般不适应。虽然转学回来,却落下了这个“病根”: 不敢举手发言, 不敢回答问题。

听完缪妈妈的话,我突然想起心理学上有一个专门的名词描述这种现象:习得性无助。 也就是说,重复的失败或惩罚会导致当事对象有听人摆布(不再挣脱)的行为。 如果把缪总套入

这个公式,呈现方式是这样的:重复的失败或惩罚(发言遭训斥)→听人摆布(不再发言)。

不只是缪总, 几乎每个人都会有某段时间或某个点在体验着习得性无助: 搭建积木总是失败的孩子不再喜欢玩积木; 做不出物理习题的学生干脆只抄答案。 教育中的习得性无助现象比比皆是。 解铃还须系铃人, 如果把习得性无助公式中的自变量改成重复的成功或强化 ,有没有一种可能将习得性无助变为习得性自信呢? 我决定在缪总身上试一试。

如果我们想把缪总的习得性无助转变为习得性自信, 结果应该是“畅所欲言”, 那前面的自变量就必须是现阶段发言“屡遭”表扬。 这么一描述,听上去很美好,可操作起来太难了! 我在纸上规划思路:想让缪总不被无助锁喉, 先得让他看到与自己能力相同的同学有能力 “挣脱批评”。

由于“挣脱批评”是一个动态而漫长的发展过程, 我选择用情景剧的方式展示简缩的剧情。 情景剧的表演,让缪总陷入沉思。 缪总的眼神

告诉我,他已经有所触动,那么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引导他学会归因了。

借助心理课上的情景剧, 我和缪总一起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琪琪转学后遇到了哪些困难? 是因为琪琪自己不够好才会遭到批评吗 ?发言遭到批评让琪琪变成了什么样子? 怎样才能让琪琪变回以前爱发言的样子?最后一个问题:现在你周围的环境是熟悉的, 你可以做到琪琪这样吗?

缪总想了想, 小声地问:“老师,你可以像琪琪的语文老师那样帮助我吗? ”

“可以啊,太可以了!”我高兴地说。 辅导结束后, 我与各科教师通气,明确了对缪总的辅导计划。万事开头难,只要缪总肯张嘴,一切就好办了!

变化是一点点渗透在缪总身上的,一开始,他只能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往外蹦,后来,他能在小组内谈笑风生了,如果设置一些简单的表演任务,他还能跟着同伴们一起上台表演……眼看着他嘴开缝,眼看着他声带动,眼看着他有笑容,真高兴!(作者单位系山东省临沂市李官小学)

刚毕业工作时, 学校安排我当一年级班主任。 那时常听大家说,一年级的孩子好带,教师说啥就是啥。 我暗自庆幸,心想:孙悟空终归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你们这些小豆包,还不乖乖听我的话! 没想到刚进班,这些小豆包们就实实在在给了我一个下马威。

“教师说啥就是啥”这话不假,我在讲台上大声呵斥, 孩子们在底下鸦雀无声, 然而这种安静持续不了几分钟。 中午吃饭时, 我要求孩子们不说话、不浪费,刚开始他们还能按照要求做, 慢慢地就有孩子趁我不注意将饭倒掉。 下课时,我要求孩子们不要追跑打闹做危险游戏, 可是孩子们一下课就将我的要求忘到了九霄云外……一天下来,仿佛经历了一场“兵荒马乱”的战争,让我精疲力竭。

到底该怎么办? 我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 买来相关的书籍学习。 我发现, 靠班主任的强权压制和事无巨细的监督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而班级管理的 “本” 应该是孩子们的主人翁意识, 是孩子们自我管理和互相管理的参与意识。 让孩子尊重规则、 承担责任、赢得合作,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于是, 我在班里开展了一次自我管理的小实验。

我先改变自己 “成人优于儿童”、“教师强于学生”的传统观念,尝试站在与孩子们平等的位置与他们相处。没有了师威强权的压制, 我也成为班级的一员,班级从“我的班级”变成了“我们的班级”。 我和孩子们都希望“我们的班级”越来越棒。

接下来, 我抓住每一次班会的时机,与孩子们探讨“我们的班级”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我们能为班级做点什么……出乎意料,一个个好方案新鲜出炉:在保持课间纪律方面,孩子们讨论出既有益身心健康又安全有趣的课间活动;午饭问题方面,几个吃饭认真且速度较快的孩子主动要求当“组长”,帮着提醒其他孩子珍惜粮食;在其他管理方面,孩子们创设了收本组长、发本组长等 40 多个职务, 班上几乎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职务。

慢慢地,曾经的“兵荒马乱”变成了“秩序井然”,曾经的“精疲力竭”变成了“轻松应对”,孩子们各司其职,既在自己的岗位上管理着别人, 也接受着别人的管理。 孩子们遵守纪律,不再是因为惧怕教师, 而是因为意识到自己有责任维护班级的秩序。

如果有人再问我一年级的孩子好不好带? 我会告诉他:“孩子们虽小,却很有自己的思想, 他们往往比我们有能力,若只想着利用强权控制孩子,那一年级的孩子真不好带。 若能尊重孩子、给孩子平等自由的同时,让孩子尊重规则、承担责任、赢得合作,那一年级的孩子还真好带。 ”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自忠小学)

小豆包自我管理记□ 翟向男

教育需要理想□闫付庆

今天,相对于学术作为一种职业的经营,以学问为生命志业首

先受到的限制,就是学问已进入一个空前专业化的时代, 并且这种情形将永远持续下去。 从表象与实质两方面来说,我们都必须认清, 个人惟有通过严格的专业化,才能在学术研究的世界里,获得那种确实感到达成某种真正完美成果的意识。 与相关领域重叠的研究工作———我们不时涉及而社会学者必须经常从事的———都带有几分莫可奈何的味道,因为我们知道, 我们至多只能提供专家一些有用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他从专业角度不容易想到的; 我们知道, 不可避免地, 我们自己的工作离完美之境太远。惟有凭借严格的专业化, 学术工作者才有机会在有朝一日充分体认到,他完成了一些可以传世的成就, 但是这种情形一生也许只有一次。 今天,真正确定并且重要的成就,无不属于专业性的成就。任何人如果不能,打个比方,带起遮眼罩认定他的灵魂的命运就取决于他能否在这篇草稿的这一段里做出正确的推测,那么他还是离学术远点好些。 他对学问将永远不会有所谓的“个人体验”。 没有这种圈外人嗤之以鼻的奇特的 “陶醉感”,没有这份热情,没有这种“你来之前数千年悠悠岁月已逝, 未来数千年在静默中等待” 的壮志———全看你是否能够成功地做此臆测———你将永远没有从事学术工作的召唤; 那么你应该去做别的事。 因为凡是不能让人怀着热情去从事的工作,就人作为人来说,都是不值得的事。 然而,同样肯定的是,无论这份热情是多么炽烈、真挚和深邃,它并不能保证对一个问题必然会产生学术上的成果。

……在学问的领域里, 惟有那纯粹向具

体工作献身的人,才有“人格”。 不仅研究学问如此,就我们所知 ,伟大的艺术家, 没有一个不是把全部心力放在工作

上;工作就是他的一切。……在学术圈内, 当一个人把他应该献

身的志业,当作是一项表演事业,并以其经理人身份自居;当他出现在舞台上,竭力以“个人体验”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当他自问:我如何证明我不只是“专家”而已, 我又如何在形式与内容上发前人未发之言的时候, 我们绝对不能把他当作是一个有“人格”的人。 今天,这种现象已经相当普遍; 它始终给人一种卑劣的印象,并降低当事人的人格。 反之,惟有那发自内心对学问的献身, 才能把学者提升到他所献身的志业的高贵与尊严。

……一个人的价值, 并不在于他是否具

备领袖特质。同时不管怎么说,使一个人成为卓越学者与学院教师的那些特质,

并不是使他在实际生活导向的领域———或者特定地说, 在政治领域———成为领袖的那些特质。 倘若一个教师同时具备后面这类特质,那是纯粹偶然,而如果每一位站在讲台上的教师, 都感觉到学生在期待他表现这类特质, 那情况就非常堪忧了。不过更堪忧虑的情况,是每个学院教师, 都让自己在教室里扮演领袖的角色。 事实上, 那些自认为最有才能的人,往往最没有资格担任领袖。更重要的是, 不管有没有这种才能, 讲台上的情境, 绝对不是证明一个人是不是领袖的适当场所。

……我们的时代 ,是一个理性化 、理知

化、尤其是将世界之迷魅加以祛除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的宿命 ,便是一切终极而最崇高的价值 , 已自公共领域隐

没 , 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一个超越世界,或者流于个人之间直接关系上的一种博爱。 无怪乎我们最伟大的艺术,皆以隐邃柔敛见长 , 而非以巍峨雄放取胜;更无怪乎在今天 ,惟有在最小的圈子里,在私人与私人的关系间 ,才有某种东西,以极弱的调子在搏动 ;换到以前的时代 ,这个东西 ,正是那曾以燎原烈焰扫过各大社会,而将他们融结在一起的那种发出先知呼唤的灵。如果我们企图强求或 “发明 ”巍峨刚发的艺术感性,那么 ,会出现的将是像过去二十年间所建的许多纪念堂、纪念碑那样的可怕怪物。 如果有人企图在没有新的、真正的先知的情况下,谋划宗教上的新力量,那么 ,会出现的将是一种在心灵意义上相似的怪物,惟其后果更恶劣。 最后,至于讲台上的先知 ,将只能产生狂

热的宗派 , 永远无法造就真正的共同体。 对于我们时代的这种命运,谁若无法坚毅承担 ,让我们对他说 :您还是安静地、不要像一般回头浪子那样公开宣传,而是平实地 、简单地回到旧教会双臂大开而仁慈宽恕的怀抱中去吧!

……我们要汲取一个教训: 只凭企盼与

等待,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我们应走另一条路;我们要去做我们的工作,承担应付“眼下的要求”,不论是在人间的事务方面,抑是在成全神之召命的志业方面。只要每一个人都找到了那掌握了他的生命之弦的魔神, 并且对他服从, 这个教训,其实是平实而单纯的。

(选自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钱永祥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 9 月第 1 版)

学术作为一种志业马克斯·韦伯每周推荐

教育妙招

师生之间

被拴住的缪总□姚姝君

随看随想

发掘教育的“出土文物”

思享会

以人文得自由

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 教育者应该是理想主义者。 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 我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心中那点仅存的理想也慢慢消失,连改变的想法都没有了。

直到有一天 ,我读到了陈心想的教育随笔集 《让教育有一点理想 》, 犹如在茫茫的黑夜看到了一丝亮光 ,曾经美好的教育梦想被激发,沉睡已久的教育理想种子开始萌芽。

作者陈心想是旅美博士, 他曾经就读于中等师范学校, 毕业后保送到师范本科院校深造, 后赴美留学攻读社会学博士。 丰富的阅历,使他对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在这本书中,既有对旷课问题、毕业撕书、乡村留守儿童、高中校买高分复读生等教育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也有对教育本质的探究与追问。

同时, 这本书也为我打开了一扇窗。 尽管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国情和民俗不同, 但是教育的育人功能是相同的,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相近的, 中美教育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差异。 这本书虽然不是专门介绍美国教育的书籍, 但因为作者有着中美教育对比的亲身经历, 在思考的过程中自然会有对比。 这是我们了解域外文化的窗口,通过这扇窗,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大洋彼岸的美国教育状况, 对中美教育之间的异同有了真实的把握, 对中国教育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和深刻。 透过这扇窗,还可以看到教育之外的美丽风景。

让教育有一点理想主义, 理想让慵懒的生活有了激情,变得敞亮,让人生迈向“至善”之境! 这是一位情系教育的留美博士发自内心的深情呼唤, 这是一位教育智者真诚的呐喊。 聆听智者的谈话,我的心灵受到触动,情不自禁地长嘘一声,我们都需要一点理想主义, 正如作者在本书的结尾所谈到的: 也许在当下的教育里,让成就人格 “至善 ”的理想多一点, 犹如西西弗斯往山顶推动巨石。 虽然石头还会滚下来,但还是要拼尽全力地推。 有了这个推,打磨的巨石也会发出亮光———理想不灭之光!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安阳县许家沟乡北庄小学)

悦读·话题

春节从陕西带回个“出土文物”!赠送者说,这是将已经大半损毁的

北魏小型供养人造像进行文物复原再造而成的 , 可以说是人工的 “出土文物”。 从小就喜爱文博的我终于有了一个“文物”,实在太珍贵了! 其实,这次回陕西,我带回了更珍贵的教育 “出土文物”, 那恰恰是赠送者刘彬给我复原的穿越 25 年的教育故事与启示。

去年 12 月 3 日下午,我在深圳等待领取首届华人领读者大奖。 一个头像为藏传佛像、网名叫花雨漫天的人 ,声称是我的学生,要求加我的微信。 在网上调皮地微笑:“樊阳老师,应该认不出我了吧?”他叫刘彬,是 1991 年彩虹中学初二(3)班的学生。 我茫然地搜寻这个 13岁男孩的影像,可是了无踪影。

“记得您刚大学毕业教我们语文的时候,我们经常围在您周围问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 我突然记起,1991 年我被打回原籍当中学教师的日子 。 是的,那时的语文书,有趣的文章不多,被称为“乱班”的三班学生,经常跑到我的办公室问这问那。

刘彬继续说:“我记得我还问过您,

为何恐怖分子做了坏事还要发表声明承认……”关于恐怖袭击问题,大约是因为《死海不死》这篇说明文太单调,便说起围绕死海的巴以冲突,继而出现了这个问题。 还记得,后来成立语文小组的重要原因,就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在课堂上已经没法一一回应了。

可是我仍然想不起刘彬是谁。看来,他是班上标准的中等生,学业成绩不突出,也没有与生俱来的相貌、性格上的明显特点,因为太普通 ,我往往忽略了他们。 我的愧疚更深了!

解开这一谜团,就像考古学家挖掘文物般困难。 在这次陕西之行中,我渐渐抖去那些尘封 25 年的尘土,找寻久远岁月曾经不经意的埋藏。

见到刘彬,在他低头沏茶的瞬间,眉宇间突然像时空穿越,我看到一个少年的脸庞———是的,那个没什么话语却总沉浸在自己美好世界里的少年,好像在“复活”!

“老师,您还记得吗? 一次您上课,我却在画一幅自己想象的古典建筑画。可您没有批评我 , 竟然还给我一些建议,教我怎么画得更好,以后当建筑师应

该看什么书,当时我感到震惊,对我影响深远。 ”我的脑海中,开始影影绰绰地映现出一个圆脸少年在我办公室里涨红的脸。 “您那时还向我推荐了《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等书,虽然我那时对此一无所知, 可多年后感叹您的推荐多么专业! 您是我的启蒙老师,多年后,我对文博的追寻与挚爱, 开端就是您那时的鼓励和点拨,那年后,再没有像您这样的老师了……”

我的眼睛仿佛已经发酸———刘彬回顾 25 年前细节的努力,仿佛一个考古学家的真挚与执着, 让我看到当年那个完全不按“教育常理”也从不用纪律分数压人的小樊老师!

我也在追问 , 那个执着于教育梦想的小樊变了吗? 从初中到高中,从陕西到上海 ,10 个毕业班 ,17 届学生 ,经历十几次高考中考 ,无数次检查 、教学比赛 , 我的课堂是不是变成了当年痛恨的“教学常规”“教学模式 ”? 评审特级教师没成功 , 专家们说我弱在没有自己课堂改革的 “范式 ”,没有围绕此项内容的高等级科研论文———这确实是我缺乏的,可足以安慰的是,25 年的

课堂教学让我知道 , 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范式”。 在课堂上,最珍贵的恰恰是保持自由实践的空间 , 让学生感受人文教育的魅力 , 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与活力 。 更让我引以为自豪的是,人文讲坛的坚持 ,让我的课堂保持了这种活力。

其后 5 个多小时,我们倾诉了 25 年的沧桑宛转,几次拍案叫绝,几次握手唏嘘! 刘彬与我说:“感恩上天,能继续 25年前的缘分,能继续当您的学生,继续向您讨教。 ” 我说:“你我都像业余考古学家,彼此发掘尘封的梦想,发掘彼此心灵最美好的爱与追寻! ”

将讲坛精神传递下去□杨 琳(芝加哥大学博士,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老师,那后来呢? ”“老师,这是为什么? ”我围着樊阳老师问这问那。 24 年前,每周放学后,总有两天是语文小组活动时间。黄昏时分,我们两个距离樊阳老师家最近的同学,仍依依不舍,一路追随。

作为樊阳老师语文小组的第一届成员,我觉得很幸运。因为我可以在中学时代经历思想启蒙,唤醒我内心对知识和真理的渴求!

樊阳老师的博学和口才让我们这些少年大开眼界,他的教法也让人耳目一新。 以前学生从来都是上课时规规矩矩地听讲,举手发言并要说出唯一的正确答案。而在语文小组,我人生中第一次遇到一位老师,让我们针对名著、名篇讲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想法。但丁、屈原、堂吉诃德、鲁迅等这些遥远的名字,突然被拉近了,当时我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了,就像一个懵懂的小孩被“唤醒”了,有一种说不清的东西触发着心灵。

人文讲坛采用师生对话、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了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虽然那时我们的思想还未形成体系,常常是有感而发,但樊阳老师都会仔细聆听,发现闪光点就给予肯定,然后再引申,让我们听得如痴如醉。 在这个过程中,既树立了我们的自信,又激励我们更加努力。

语文小组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使我受益匪浅,让我第一次认识到阅读、思考和交流才是最好的人文学习。这种浸染、讨论、分享的快乐,伴随我高中三年,使我在中学时代就接触到大量文学名著,更深刻地认识历史、了解时事,激发了我对中西文化的兴趣以及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

那时,语文小组在每次活动前都有阅读任务,活动时同学们总是抢着表达自己的质疑与看法。樊阳老师经常说:“学习在分享中才算是真正学到深处,你们不阅读,你们不先说,我就不会说。”坐在芝加哥大学的课堂里,耳际总会回响樊阳老师的声音:“杨琳啊,你说说看……”这时我便眼前一亮,是的,分享就是学习探究。

可以说,一路追随,因为樊阳老师和他的语文小组、人文讲坛,我的求学和教学之路才能走得更远。

作为芝加哥大学第一个大陆意大利文学博士,我到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意大利语言文学,并担任专业负责人。 我和同事一起对意大利语专业进行了改革,增加了意大利文化课程的比重,鼓励学生多阅读,学习中西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在教学中主张“学习一种语言,享受一种文化”,启发学生关心他人、关注国家和世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也是对樊阳老师语文小组理念的延伸。

四川外国语大学的新校区广场上, 有一座字母组成的石雕,每一个语种要选一句话刻在上面。 我为意大利语选的是但丁《神曲·天堂篇》最后的一行诗,意思是“爱是移动日月星辰的力量”。 24 年前,听樊阳老师讲《神曲》的小姑娘,一路追随老师的教育理念,将人文精神又带给了自己的学生。

围墙背后的精神王国□张邕恺(人文讲坛助教、经济学硕士)

20 年前, 我很荣幸地成为樊阳老师来上海任教的第一届学生。 在这个超有想法的班主任带领下,我们班两次成为区优秀少先队集体。 班上有一个同学身患脑癌,樊阳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坚持,对他给予关爱,让这个同学的生命奇迹般地延长了近一年。

然而,过度劳累却让樊阳老师两次住进了医院。 出院后不久,他便开始为我们开设文学讲座,讲座时间安排在放学后,学生可以自愿参加。 这个“奇异”的举动,多年后我才从樊阳老师的书里知道,那是一次多么艰难的人生选择,他说“面对癌症病友的离去,那一夜辗转难眠,生命的脆弱与短促,使你不得不考虑人生的价值,我从教的最大意义在哪里? 不在于多一个普通的充满爱心的好老师,而在于给学生带来人文教育,让他们超越课本所限,发现一个新世界! ”生死追问间,樊阳老师决定将在陕西任教时所开拓的人文教育继续下去。 然而,这也是人文讲坛 25 年历程里最艰难的几年。

临近初三 ,放学后我们不再有时间 ,教室也不能用了 ,大部分同学开始去校外补课。 可我们班始终有一个“事事关心”读报栏,每周班会我们都有别具特色的时文讨论。 樊阳老师经常说:“我们不能做成绩优异的平面人! ”在那些补习开始成为学生生活主旋律的日子里, 我们似乎无法让大家明白人文讲坛的意义。 没有场地,我们就在樊阳老师的集体宿舍、在教工办公室里坚持着。 直到我们发现了复旦大学一个叫曦园的花园 ,人文讲坛才正式 “搬到 ”这个以天地为屋宇的地方。

从此,阳光下,我们席地而坐;风雨中,我们围坐在凉亭。冬天,一群穿着羽绒服的学生围着樊阳老师畅谈文学和时事。从沈从文、林语堂、龙应台到歌德、荷尔德林、普希金……后来发展到我们自己读报、读书,发现问题一起讨论、畅所欲言。 有时谈到天近黄昏还欲罢不能,樊阳老师和我们一起边走边聊。就这样,从春到秋,周周不断,风从耳过,雨打亭前,看枫叶烧红,望梨花满园。 我们师生一直坚守着“曦园岁月”的秘密,一直向往这个围墙背后的精神王国!

结缘人文讲坛 20 年, 我从一个懵懂学童到一名志愿者,从心怀感激的毕业生到担任人文讲坛的助教, 这么多年的动力都源于那段“曦园岁月”,那个师生在天地之间共同探究真善美的岁月。

每每回望心里宁静的那块园地, 人文讲坛赋予的人文精神就像是温柔的曦园港湾,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岗位、什么状态,都如此的安静而有力。

而今担任人文讲坛的助教,看着那一张张兴奋而热情的小脸,分明就能看到 20年前自己的影子。我想,我能做的,无非是把独立思考、 关爱世事的情怀用身体力行的方式告诉学生们, 愿独立人格、民族大爱之花绽放在每一个后来者身上!

亲爱的卫老师:您是那红彤彤的太阳,我是这绿油油的小草。 是您的光芒,让我们迅速长大。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 张韵琪 指导老师:陆娴翎

童心绘师

《让教育多一点理想:

陈心想教育随笔精选》

陈心想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5 年前, 樊阳走进陕西咸阳一个厂矿子弟中学,成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

教师二十出头,学生十六七岁,樊阳和学生一样,浑身的青春活力和满脑子的问题困惑。 樊阳从小爱读书,在自己逐渐建构起的精神世界里享受其美好。 他每每“尝甘每欲令同享”,于是尝试把经典读物带进学生的视界;久囿于应试教育樊笼的学生,面对但丁、屈原、堂吉

诃德、鲁迅等遥远的名字,面对樊阳的博学与口才,他们先是“懵了”———简直叹为观止,后是“醒了”———一种说不清的东西触发着懵懂的心灵。 为了解答学生越来越多的“为什么”,语文课堂终于水到渠成延伸到课外———成立了“语文小组”。

樊阳自己可能也未曾想到,这个语文小组会坚持 25 年。 其间,樊阳从陕西来到上海,从高中到了初中,又辗转多所学校,从语文小组发展到人文讲坛,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增加。 为什么会坚持这么久? 其实,对樊阳来说,根本不需要坚持,人文讲坛对于他和学生们来讲,是生命本能的精神需求。

不需要坚持,但是这样的选择确实需要取舍。 当别人都在忙着在课外班补课赚钱,或者为了职称荣誉而奋斗的时候,樊阳一直在进行他的“人文教育”探索。 (相关报道请参考本报 2015 年 10 月 21 日头版)

下面四篇文章,樊阳和他的三位学生深情讲述了自己在人文讲坛的亲身经历,对人文阅读的认识和感悟。 25 年前埋下的人文种子,随着漫长的成长岁月,已然长成了参天大树,不断丰厚润泽着他们的心灵,因此,他们的生命姿态看起来是如此挺拔。

教育是慢的艺术。 如今的樊阳,正在享受着 25 年前的教育“果实”。

□樊 阳师生穿越 25 年记忆的启示

樊阳(左三)和人文讲坛的助教们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