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l Categories
Home > Documents > 43 1 2015 年 9月) - History >...

43 1 2015 年 9月) - History >...

Date post: 15-Jul-2020
Category:
Upload: others
View: 11 times
Download: 0 times
Share this document with a friend
40
新亞生活月刊 43 1 2015 9 月) 〈光影 新亞〉專欄 「新亞國文奬」得獎作品 近作 堅毅走書法路 灑脫寫真摯情 專訪徐沛之博士 文化藝術 人物事情
Transcript
  • 新 亞 生 活 月 刊 43:1( 2015 年 9月 )

    〈光影‧新亞〉專欄

    「新亞國文奬」得獎作品

    近作九款

    堅毅走書法路 灑脫寫真摯情─ 專訪徐沛之博士

    文化藝術

    人 物 事 情

  • 2

    要 目

    0403

    06

    07

    09

    11

    12

    15

    16

    18

    20

    24

    i

    28

    校友

    培訓班

    講座

    寫作

    光影‧新亞

    試步‧新亞

    校外投稿

    College Activities

    交流體驗

    八五校友 三十周年重聚新亞

    編輯的話/稿例

    弘道明德 中華美德教育行動師資培訓班

    學員感言(高勛)

    不虛此行 中國傳統文化研修有感 (汪洋)

    手空空 無一物 新亞創建時的香港

    「新亞國文獎」得獎作品之一 想做的與能做的 (宋嘉榮)

    晚霞映照

    趁青春 結隊向前行 (劉景耀)

    相聚離開 都有時候  願有些東西會永垂不朽 (楊思毅)

    堅毅走書法路 灑脫寫真摯情─ 專訪徐沛之博士 (劉潔伶)

    近作九款 (列梁硯奴)

    Better City,Better Life–The Fifth Yale-China/Goldman Sachs Social Justice Business Challenge at New Asia College (Bill Peng)

    新亞書院課程聯絡人2015/16/新任校董簡介/院務委員會通過委任及續任/升任/本院新同事/

    活動預告/榮譽/近期捐款鳴謝/更正啟事/書訊/

    本院大事記

    第四十三卷第一期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 出版

    新亞生活月刊二○一五年九月

    主編:樊善標 執行編輯:梁嘉儀 英文版面義務編輯:馮國堅 設計及排版︰黃卓謙

    編輯部:香港沙田香港中文大學 新亞書院誠明館一樓

    電話:3943 1585 傳真:2603 5418 電郵︰[email protected] 書院網頁︰www.na.cuhk.edu.hk 凡以個人或團體名義在本刊發表的文章及意見,並不代表新亞書院的立場。

    本刊創刊於一九五八年五月。一年中除七、八月外,每月出版。

    歡迎投稿 每月十五日截稿

    書院活動

    文化藝術

    學生生活

    人物事情

    消息資訊

    英文園地

    9720

  • 3

    各位親愛的讀者︰

    本刊創刊於一九五八年五月,至今已超

    過五十年歷史。︽新亞生活︾既是新亞現況

    的一面鏡子,也是新亞將來的一部歷史。邁

    向書院六十六周年,本刊將以全新的封面及

    內文設計與讀者見面。本年度之月刊保留過

    往的豐富內容,更新增﹁光影‧

    新亞﹂專欄,

    歡迎各位讀者、同事及學生透過影像形式,

    記錄新亞校園的點滴。

    未來一年,期望各位讀者繼續支持本刊,

    並不時提出建議。

    本刊編輯室

    謹啟

    編輯的話

    歡迎投稿

    本刊稿例

    歡迎以電郵或郵寄方式來稿。郵寄地址︰沙田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誠

    明館《新亞生活》編輯室;電郵:[email protected]

    學生或校友來稿,均以 2200 字(中文稿)/ 1200 字(英文稿)為限,來稿如欲附載照片,每張照片像素必須為 2mb 或以上。

    來稿「光影 ‧ 新亞」專欄,照片像素必須為 2mb 或以上,並附題目及介紹。介紹以一百字為限。

    所有來稿,編輯室有權決定是否刊登、何時刊登,並有權刪改。凡不願

    意編輯改動者,請預先聲明。

    任何來稿若與上述條件有別,本刊編輯室擁有最終決定權。

    來稿一經刊登,版權歸本刊擁有。本刊有權將該稿重印或於其他書刊發

    表或出版。

    1

    2

    3

    4

    5

    6

    9721

  • 4

    ﹁一九八五年畢業校友三十周年重

    聚﹂於今年五月三十日圓滿舉行,過百

    位校友及其家人於一個初夏的週末重返

    新亞書院,場面熱鬧不已。

    當天下午三時,四十多位校友先於

    新亞書院雲起軒茶聚,雖然校友久別重

    逢,但第一眼已經能夠認出對方,亦勾

    起不少昔日回憶,很快便投入在聚會之

    中。下午的重點活動,主要是讓校友遊

    覧中大及新亞校園,懷緬昔日美好時光

    之餘,亦可以了解校園近年的發展及變

    化。新亞同學及書院職員帶領一眾校友

    乘坐旅遊巴暢遊中大校園,讓校友一邊

    欣賞校園美景,一邊沿途認識新成立的

    書院及母校的最新發展。

    遊覧中大校園後,校友於孔子像前

    草地進行植樹紀念儀式,又到圓形廣場

    合照留念。是次重聚活動的聯絡人建議,

    讓一眾八五年畢業的校友在圓形廣場大

    書院

    活動

    八五校友

    三十周年重聚新亞

    9722

  • 5

    合唱,最後他們一共唱了三首歌曲,包

    括︽新亞校歌︾、︽中大學生會會歌︾

    以及︽遠航歸來︾,相隔多年,校友依

    然記得歌曲的旋律,相當厲害!當天下

    午天氣雖然炎熱,但無損校友的興致,

    美妙歌聲響徹新亞校園,相信他們都很

    享受今次大合唱。

    隨後他們繼續亦參觀了﹁合一亭﹂

    和﹁新亞校史館﹂,並再次踏足錢穆圖

    書院及學生宿舍。

    至晚上,逾百位校友參加於雲起軒

    舉行的重聚晚宴,晚宴以新亞校歌揭開

    序幕。歷史系校友邀得張學明教授、譚

    汝謙教授蒞臨;巿場系校友邀得董何淑

    貞教授參與晚宴,校友和老師一同回味

    往昔趣事,暢談近況。晚宴期間,校友

    有機會重溫昔日舊照片,並由校友分享

    往昔點滴。

    雖然是次相聚的時間不算長,但觀

    乎校友的笑容,相信他們在這次活動中

    都重拾了新亞的美好回憶。希望八五年

    畢業校友日後繼續支持書院活動,關注

    母校的發展。

    1/ 孔子像前草地植樹留念

    2/ 歷史系合照

    3/ 晚宴後於雲起軒大合照

    1

    2

    3

    9723

  • 6

    為了弘揚中華美德,提升青少年道

    德素養,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與北京

    東方道德研究所於二○

    二開始合辦﹁中

    華美德教育行動師資培訓班﹂,每年設

    一主題,邀請國內各省市之中、小學校

    長、教師及教育局人員來港接受為期八

    天之培訓,參加一系列之講座、研討、

    參觀,並與本地之教師及校長交流。小

    學師資組及中學師資組各約三十人,經

    費分別由田家炳基金會及冼為堅基金有

    限公司慷慨贊助。

    第十三屆培訓班之主題為﹁善﹂,已

    於本年七月二日至九日順利舉行,逾六十

    位學員分別來自北京、天津、黑龍江、山

    東、陝西、重慶、四川、湖北、內蒙古及

    廣東省之中、小學或教育研究單位。

    培訓期間一共舉行了六場講座,有

    幸邀得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創所所長王

    殿卿教授、北京師大第二附屬中學李煜

    暉老師、立法會︵教育界︶葉建源議員、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席教授劉笑敢教

    授、文學院院長梁元生教授及香港公教

    教研中心主任徐錦堯神父主講。

    學員們亦曾探訪多所本地的學校及

    機構,包括田家炳基金會、新亞中學、

    廉政公署及東華三院文物館,了解香港

    不同機構推行德育的情況及與本地同行

    交流心得。多位香港的中、小學老師亦

    蒞臨出席七月四日的研討會,向國內同

    仁介紹所屬學校有關德育及推廣中國傳

    統文化之活動概況,兩地老師藉此交流

    心得,成果豐碩。學員們皆深受啟發,

    獲益良多,在培訓班結束後繼續以教育

    傳揚中華美德的價值。

    文化

    藝術

    弘道明德

    中華美德教育行動師資培訓班

    9724

  • 7

    學員感言

    幾天時間,轉瞬即逝!我們的培訓

    好像才剛剛開始,馬上就要相互道別。

    在此,把我接受本次培訓的心得,記錄

    下來,與大家分享。

    一是感謝。首先感謝東方道德研究

    所王殿卿教授、任寶菊教授、高艷蓉老

    師。近半年來,他們精心準備這次盛會,

    才讓我們有幸走近﹁大家﹂,聆聽鴻儒;

    感謝新亞書院各位校董及基金會,是他

    們慷慨捐助,才讓我們圓了這次香港取

    經夢;感謝新亞書院同仁,是他們的精

    心服務、熱心幫助,才使我們的各項培

    訓內容合理有序;感謝各位專家教授,

    他們精彩的報告讓我們享受了學術盛宴,

    精神大餐,收穫頗豐,受益匪淺。

    二是體悟:體是體會,悟是感悟。

    一份緣,我們來自天南海北,海峽

    兩岸,共同的使命讓我們相聚在一起。

    我們志同道合,我們結緣於東方道德研

    究所,修學在新亞書院。我們遠離浮躁,

    去除功利,心不設防,潛心學習。我們

    情同手足,親如兄妹,加﹁Q

    Q

    ﹂,上﹁微

    信﹂,分享心得。我們珍惜這來之不易

    的緣,我們相約讓﹁緣﹂源遠流長。

    一種精神。傳播中華美德的各位老

    師,他們志同道合,他們有一種攻堅克

    難、矢志不渝、默默奉獻、鍥而不捨的

    精神。從鴻儒大師錢穆先生﹁手空空,

    無一物﹂,到各位專家鍥而不捨地引領,

    推動中華美德。其中在職者雖日理萬

    機,如香港葉建源議員,退休的雖年近

    七十,仍不辭辛苦,給我們講課。這種

    精神令我們感動,令我們欽佩。在這次

    培訓會上王殿卿教授、劉笑敢教授帶傷

    為我們上課,正是這種精神的詮釋,令

    我們十分感動。

    一種文化。那就是中華傳統美德。

    培訓期間,各位專家教授給我們作了多

    場精彩的報告。他們豐富的人生閱歷、

    文/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子路中學 高勛校長

    9725

  • 8

    嚴謹的治學態度、深邃的學術思想、無

    私的奉獻精神,這本身就是最好的美德。

    其中李煜暉老師帶我們遨遊書海,品味

    書香;劉笑敢、梁元生等教授讓我們感

    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徐神父帶給我

    們不同的文化視野,不同的思維衝擊,

    從不同角度給我們詮釋﹁真、善、美、

    聖﹂,

    令人感慨萬千,思緒連連。

    ﹁善﹂是我們的本期培訓的主題。

    進入香港,我們時時感受到﹁善﹂,我

    們被﹁善﹂包圍着。給我們最深的感受

    是新亞的校董、各類基金會、邵逸夫、

    冼為堅、田家炳等慈善家,他們在踐行

    ﹁善﹂。他們的善行義舉,必將世代相

    傳;他們的這種精神,必將生生不息。

    一些思考。聽了專家報告,分享了

    典型發言,參觀了新亞中學,給我們不

    同的視野、不同的思維衝擊,讓我們深

    深的思考和反思。新亞中學、新亞書院、

    東華三院文物館,她們注重傳承。聽了

    大陸、香港幾所學校的經驗介紹,我感

    到她們靜心思考,用心做事,恒心堅持。

    但是,我們大陸很多地方,破壞多於傳

    承;浮躁多於靜思;追逐功利多於淡泊

    名利;速成多於生成;惡行多於善舉。

    三是行動:﹁讀經典,潤人生,提

    素養,傳美德。﹂我們很浮躁,怎樣去

    除浮躁?讀書。讀甚麽書?讀經典。

    我非常欣賞易中天的一段話,他說:

    ﹁讀書是一種謀心的事,歸根結底,是

    要讓我們的靈魂得安頓,心智得到開啟,

    精神得到寄託,情操得到陶冶。因此,

    他是每個人自己的事,任何人無法替代

    和強求。﹂

    我們現在靈魂得不到安頓,

    精神得不到寄託,所以社會亂象,所以

    人心浮躁。相由心生,最好的美容是讀

    書。我們要讓我們更儒雅,我們就必須

    讀經典,潤人生,提素養,進而踐行美

    德,傳播美德。

    最後我用一組詞結束我的匯報:

    ﹁志同道合,緣起『東方』」,修

    在『新亞』,學友同心,弘道明德,『緣』

    遠流長,美德永駐。﹂

    9726

  • 9

    來香港之前,對香港是很期待的,

    因為小時候看的那些港劇。來香港以後、

    回武漢之前,感覺真是不虛此行,但這

    種感覺與小時候在港劇中看到的以及所

    期待的香港樓房、街道、夜景、購物無

    關。

    感受最深的要數主辦方的禮和周到

    了。我們一行約五十人的吃、住、行、

    學都安排的井井有條。幾個細節讓我感

    動。

    每次吃飯中和吃飯後,學校食堂的

    工作人員都會來詢問和觀察大家對菜品

    的反應,並作出及時調整。效果也很顯

    著,第一餐,我們一組吃剩很多飯菜,

    味道和口感都很不習慣,到後來,我們

    組的飯菜基本都吃光;我們學習的地方

    到宿舍需要步行大概五分鐘,有天學習

    快結束時下起大雨,還在想待會可能要

    淋雨回去的時候,主辦方的老師們已經

    準備好雨傘擺放在教室門口,感覺很窩

    心!這次研修活動有自由活動,所以有

    幾次不在學校用餐,主辦方還專門每人

    準備了一個信封,裡面有港幣三百元作

    為餐費。雖然錢不多,但是感覺真的很

    用心。做事用心,這是主辦方在用自己

    的行動展示應該怎樣做人。

    其次是我們住的地方,名副其實的

    海景房,景色真的很漂亮。我們下榻的

    知行樓旁邊,就是被稱為﹁香港第二景﹂

    ︵香港並無所謂的第一景︶、香港中文

    大學風景至勝之處—

    合一亭。亭依儒

    家﹁天人合一﹂理念而建,亭頂透明,

    文化

    藝術

    不虛此行

    中國傳統文化研修班

    文/華中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

    汪洋

    9727

  • 10

    旁植竹樹,亭中可眺望吐露港。最富創

    意的是亭前設一半畝清澈水池,站在池

    的西邊往東看去,近景中的池水與遠景

    中的海水、藍天竟渾然一色。遊人在池

    東邊濯足或閑坐,看去則似與水色天光

    渾成一體矣。亭的外牆,刻有錢穆先生

    ︽天人合一論︾一文,使遊人得以結合

    對合一亭的觀感,細細品讀,以深切體

    悟儒家﹁天人合一﹂理念的真義。余光

    中名作︽沙田山居︾寫的就是吐露港的

    風光:﹁書齋外面是陽臺,陽臺外面是

    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彎,山是青

    鬱鬱的連環。山外有山,最遠的翠微淡

    成一裊青煙,忽焉似有,再顧若無,那

    便是大陸的莽莽蒼蒼了。日月閑閑,有

    的是時間與空間。一覽不盡的青山綠水,

    馬遠夏圭的長幅橫披,任風吹,任鷹飛,

    任渺渺之目舒展來回……海天相對,中

    間是山。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藍

    光裡,也還有一層輕輕的海氣,疑幻疑

    真,像開着一面玄奧的迷鏡……海與山

    綢繆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間,

    還是山誘俘了海水。只見海把山圍成了

    一角角的半島,山呢,把海圍成了一汪

    汪的海灣。山色如環,困不住浩淼的南

    海,畢竟在東北方缺了一口,放檣桅出

    去,風帆進來。﹂

    最後會讓我記一輩子的是同行的同

    事們,短短七天的相處,建立了深厚的

    友誼,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性格不同,

    但是人都非常好!最後各組彙報學習

    心得的時候讓我見識到大家的厲害,然

    後默默的將手機上浪費時間的應用程式

    刪掉。就像辛意雲教授說的,人要不斷

    覺醒,那一刻,我就像覺醒了似得,我

    覺得我不能再把時間浪費在無意義的事

    上,我需要不斷的修煉,發揚國學任重

    道遠!

    9728

  • 11

    2014 /15

    年度﹁新亞書院文化講座﹂第三

    講於二○

    一五年五月十日假新亞中學禮

    堂舉行。主講嘉賓為香港中文大學歷史

    系客席教授、前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

    丁新豹教授,講題為﹁手空空,無一物

    新亞創建時的香港﹂,由新亞書院

    校董兼新亞書院校友會主席黃浩潮先生

    主持。新

    亞書院校歌中的一句歌詞﹁手空

    空無一物,路遙遙無止境﹂不但道出了

    當期時創校的艱難,而某程度上亦反映

    當時港人的心境和遭遇。講座中丁教授

    講述一九四九年前後,即新亞書院創立

    初期的香港歷史背境,由日治時代、抗

    戰勝利、韓戰爆發等事件如何促使大量

    移民從內地來港,當中不乏實業家帶同

    資金與技術來港發展,而另有一些文人

    如錢穆南來將他們的理想發揮,在十分貧

    困的環境中堅持理念創校辦學,就是為

    了要保存中國傳統文化。所以一九四九

    年可說是香港歷史的轉淚點,不論是難

    民、實業家、文人,隨著種種環境因素

    來到香港重新開始,轉危爲機,締造香

    港歷史的新一頁。

    文化

    藝術

    手空空,無一物

    新亞創建時的香港

    9729

  • 12

    ﹁一個人是他一生行為的總和:他

    所做的,和他能做的。﹂法國作家馬爾

    羅曾經這樣的說過。所做的,想做的,

    與能做的,往往在我們的生命中無法兼

    得。究竟我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矛盾?

    回顧自己走過的路,究竟會否後悔自

    己因為種種原因而未能夠完成的一些事

    情?

    樂,

    的?也許從孟子的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

    一些道德哲學︵約束自己的道德性︶,

    心靈哲學︵說服自己的快樂面︶,去完

    滿自己人格,去安身以立命。

    自孔孟以來,儒學始終是一種指導

    人生的學問,是一種﹁引導性哲學﹂。

    勞思光先生在︽思辯錄︾中說過:﹁當

    我們說某一哲學是引導性的,我們的意

    思是說這個哲學要在自我世界方面造成

    化。﹂

    的,

    是那些架在空中樓閣的堂皇理論;其所

    著意的,也不是那些處於虛無飄渺的終

    極原型。一言蔽之,為安頓實實在在縈

    迴生命的問題。學說大多立根於生命。

    其對人性的理解、處世態度的主張、生

    命意義的探索,凡此種種,儒學皆有精

    闢的洞見。對於在人生中想做的和能做

    的,孟子亦有一番見解。

    仁,

    論,

    人,仁者克己盡禮。︽孟子

    公孫丑

    上︾提及﹁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

    心,

    心,

    文化

    藝術

    「新亞國文獎」得獎作品之一

    想做的與能做的

    文/宋嘉榮(風管/三)

    9730

  • 13

    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

    也,

    也。﹂。

    端,所以為人,所以異於禽獸。有義,

    因此我們不是凡事都能做(can

    no

    t)

    不是凡事都可以做。大至有六十六歲

    前政務司司長的貪污案,小至平時我們

    在巴士上讓座給老人家與否,都牽涉到

    義的判辨。仁為義之本,義者,即有

    仁,會顧念身邊的人,即使是陌生的

    人,都會有種無以名狀的同理心。這就

    是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果

    司長及早了解自己的行為是對社會有害

    的,不是凡事以私心去出發的話,而是

    對別人有愛的話,人生的旅途很可能就

    截然不同了。如何做到呢?攝﹁禮﹂歸

    ﹁仁﹂,克己盡禮,把欲望去消除,使

    為﹁公心﹂,把意志去純化,使為﹁自

    覺﹂,多想多思,是儒家的訓勉。︽論

    學而第一︾中的﹁富與貴,是人

    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

    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

    去也。﹂無疑是幾千年前就留了給司長

    的一段結語。

    當然,我們新亞人都很清楚自己不

    會立心去做些犯法的行為的。但雖有

    義,我們的人生仍然好像常常缺了些東

    西,遺憾了些,

    無能力去做某一些東西

    (cann

    ot)

    。那又是為何呢?是因為我

    們的﹁義﹂推展得未夠,拿捏得未夠。

    ﹁德不孤,必有鄰﹂。有義,所以會幸

    福,所以會快樂,是因為我們沿途會遇

    上與我們抱有相同想法的人。人性本

    善,我們總不相信,惡是這個社會的共

    同想法。所以當我們去做好事的時候,

    縱然途中會失去一些物質性的東西,如

    金錢,如時間,如機會,如欲望。但往

    往另一邊的命運,就會牽引我們去遇到

    9731

  • 14

    不一樣的事情,而且是特別的,是具

    意義的,是影響著現在的自己的。縱

    然現在我們走的路並不是我們曾經所

    憧憬的那條路,我們仍有理由去感謝

    沿途陪伴自己一起走過這條路的人。

    仍能感謝,正因為我們的內心有仁義,

    我們不致愧疚餘生。仍能相信,追求義

    的過程,就是在實踐我們人生理想的

    價值。每個人都會有上天賜予下來的

    命運 (

    ﹁氣命﹂)

    ,但我們人仍能有掌

    握﹁理命﹂的自由,仍能透過追求義

    去完整人格,去獲取快樂,去完成一

    些正確的理想,這正是儒家講求的﹁義

    命分立﹂。︽孟子

    盡心下︾提及﹁口

    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

    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

    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有時有

    些東西,我們是很﹁想﹂去做的,但

    未必一定對我們有益,因此君子不會

    去強求的。我們很多事都能做,但不

    會去做︵w

    ould

    not)

    。因為我們知道,

    雖食色之性人皆有之,但以義理之性

    來活著可以是一個更好的選擇。而這

    樣去看待自己的人生,才會有另一番

    的快樂。

    評語:思慮周詳,徵引得當,誠為用

    心之作。行文如可輕鬆活潑些,更有

    吸引力。

    ︹另一篇得獎作品將於下期刊出︺

    9732

  • 15

    日,

    拾級而下,層層金黃的晚霞舉目可

    見。那一刻不得不停下腳步,用鏡

    頭把這片天空據為己有。

    如果攝影可以捕捉光與影的瞬間;

    文字能夠傳遞無邊的思想,我想這

    個小小的平台將能月復月、年復年

    地記錄屬於新亞的風景,或一切有

    關新亞的人、物、事、情。

    希望讀者會喜歡︿光影

    新亞﹀

    這個新增的專欄;也誠邀喜愛這個

    校園的您,以影像分享眼前的美麗

    和感動。

    文化

    藝術

    晚霞映照

    攝/執行編輯

    9733

  • 16

    今年五月,我參加了﹁內蒙古、北

    京觀星交流團﹂。老實說,我原本對這

    個活動並沒有太大期望,如果我不是中

    大天文學會幹事會成員,所以非去不可

    的話,我想我未必會參與。不過旅行總

    是令人大開眼界,在旅行前普遍的參加

    者都認為十一日行程太長、太辛苦,但

    當行程去到中後段時,大家又頓覺十一

    日太短,箇中原因不是對當地的依戀嗎?

    還記得我們大夥兒浩浩蕩蕩來到北

    京王府井大街,那裏是賣小吃的,當中

    的食品有的在香港也能輕易找到,例如

    包點或果汁;亦有的是當地的特產,例

    如酸奶和葫蘆。

    下車前導遊千叮萬囑叫我們自行衡

    量衛生情況,又像老媽似的苦口婆心地

    說旅行最重要是平安。原來果真沒錯,

    王府井賣的小吃包括甚麼炸蠍子、炸海

    星、蜘蛛腳,部分小昆蟲更是活生生的

    擺放在你眼前,落單時店員才把它煮熟。

    光是聽到名字已經令人卻步,要是你知道

    自己吃的是五分鐘前還未死掉的小動物,

    未吃也會反胃吧。

    我觀察了那些店舖良久,拍照留念

    的人很多,可是點餐的人不多,果然中國

    人的獵奇心十分重。不過我們就是青春的

    一群年青人,天不怕地不怕,死更加不

    怕,哪怕只是小吃一碟,於是我們便逐一

    排隊光顧。雖然大家勇字當頭,我想其實

    大家心裏面也是忐忑不安,購買後不是互

    相對望,便是盯着那隻死蜘蛛不發一言,

    心底似乎在問﹁究竟能否吃?﹂似的。

    最後有人提議每人先取一隻蜘蛛腳,

    然後一起數一二三,一起吃。大家都跟着

    學生

    生活

    趁青春

    結隊向前行

    文/劉景耀(電子工程學/一)

    9734

  • 17

    照做了。那隻腳其實也沒有甚麼可怕的,

    ﹁脆味﹂十足,可是沒有肉也沒有味道,

    咬過後,一口吞下了,大家都好像過了關

    一樣,又再挑戰其他古怪的小昆蟲。

    在內蒙古也一樣,也是勇氣勝於一

    切。

    有一天我們來到了沙漠的綠洲七星

    湖,我們在沙漠下了車,然後有一段自由

    活動的時間。其實自由活動並不是自由

    的,因為總是一群人一起活動一起拍照,

    誰也不願走開,也不敢走開。可是,就是

    以為大家都會緊緊扣在一起玩耍時,有人

    走開了。原來他在爬一道高約四十米的沙

    頂。起初大家都只是﹁目送﹂他,說笑的

    一句﹁不要做傻事﹂,但後來卻有着一股

    熱血的念頭︰一起爬,大家拾起自己認為

    地上有利爬沙的物資,如樹枝和鐵板,然

    後頭也不回地衝上沙頂去。說實在的,爬

    的過程不好受。因為斜的關係︵最斜一段

    坡度達45

    度︶,每走一步,表層的沙就

    會滑下去,若是抓得不夠深的話,走完這

    步之後就會因為滑沙的緣故而宣告自己

    正在原地踏步。在這個情況下,我拾到

    的樹枝便大派用場,每走一步,我都把

    樹枝深深的插入沙,以固定新的位置。

    可是這也是十分吃力的運動,當我爬到

    一定高度時,突然聽到走在我正前方的

    人想放棄登山並轉身滑下來。我頓時面

    容失色,並大叫着﹁待我走開你才滑﹂。

    可能大家都知道一起走過的辛苦是甜美

    的回憶,大夥兒最後也能成功登上這個

    沙峰,沒有人半途而廢。其實,大家原

    先也應該沒想過能成功,就是因為互相

    施予壓力,加上青春可貴,於是成就了

    這場壯觀的傻事,更成為了大家難忘的

    回憶。有

    了同行者,就會有自信去挑戰更

    難的任務。大學裏又能找到這樣的知己

    良朋,令自己的成績事半功倍嗎?

    9735

  • 18

    學生

    生活

    相聚離開 都有時候

    願有些東西會永垂不朽

    了﹁

    耶魯大學暑假社區服務交流計劃﹂,和

    另外五位女生 (C

    hantelle, Caridee, D

    ani, Jessica, Jiqai)

    先後在紐黑文(N

    ew H

    aven)

    和香港如一家人般生活了一個月。

    活動後一直在思考一篇六百字的感

    想要怎麼寫。這兩個月以來偶爾也會想

    一下應該寫甚麼,直至交稿死線臨近,

    仍坐在電腦前發呆了好久,沒在鍵盤上

    敲出應該敲的。這一刻才發現,這篇感

    想難寫的原因不是字數限制,而是這兩

    個月以來所發生的事情太多、思緒不斷,

    多得六千字也寫不完。

    溯,

    所以我決定在 Y

    outu

    be

    點播在紐黑文

    夜闌人靜時,獨個兒在房間聽的 "N

    ew

    Haven"

    ,一邊刺激記憶,一邊記下是次

    交流計劃的深刻的片段吧。

    文/楊思毅(政政/三)

    9736

  • 19

    面的意思,但也要視乎說話內容、講者

    的語速、語調等再作論定。當然,這個

    結論只是我們的閒聊內容,沒有系統地

    調查過,自不足以下定論。

    我們也分享各自家庭的背景、政治

    信念、宗教信仰、性格︵有甚麼好壞︶、

    對未來的打算和理想……多得無法用三

    言兩語總結出來。

    我真的很感恩能參加這個計劃,畢

    竟生命中沒有甚麼是必然,所有的相遇

    都需要緣份,能遇上這五位朋友是我的

    福氣。﹁

    相聚離開,都有時候。﹂可惜還

    來不及好好的感受,計劃就已走到盡頭。

    但願這兩個月的回憶和我們的友誼會永

    垂不朽、細水長流。也衷心感謝新亞書

    院、雅禮協會、各合作機構及職員,以

    及我的學長、朋友的幫忙和付出,令我

    們六人可以得到這麼多。

    我的工作是在教育方面的,和另外

    一位耶魯學生 D

    ani

    拍檔一起工作,在紐

    黑文時我們在“

    New

    Haven R

    eads”

    負責

    幫忙管理圖書,以及教導學習進度比同輩

    緩慢的中小學生;至於在香港,我們則前

    往新亞中學教授中學生英語。

    這個月來,我們一行六人真的如一

    家人般生活。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並沒有金

    科玉律,然而﹁家家有本自己的經﹂,每

    天我們各自上班,下班後就回家一起煮

    飯,各自貢獻一下,誰當天比較累就多休

    息一點。晚飯時我們又會各自分享上班有

    甚麼奇遇和感受,也會一起討論晚餐想吃

    甚麼、飯後有甚麼好玩的。

    我們曾一起去欣賞音樂會、看電影、

    到火炭﹁食宵﹂、玩集體遊戲、計劃紐約

    和香港的行程……

    我們也會討論天南地北,例如我們

    討論過香港人和美國人說“

    Okay

    時所

    包含的意思。大概香港人說 O

    kay 時,通

    常都是中性的;但美國人通常帶有一點負

    9737

  • 20

    堅毅走書法路 灑脫寫真摯情 專訪徐沛之博士

    徐沛之,二○○三年畢業於中大藝術系學士、後獲中國美

    術學院書法系碩士及博士學位。現於拍賣行書畫部任職,

    曾任中大及科大兼任講師、中大專業進修學院藝術和設計

    課程統籌、甲子書學會執行委員、石齋之友執行委員等;

    參與多個國內外作品展和交流活動,更曾奪二○一二年香

    港當代藝術獎、二○一二年青年藝術家獎。

    梳蠟一頭俐落短髮,架一副精緻眼鏡,徐沛之博士自身就散發儒雅溫文的書法家氣質,說起話來卻流露青年人倔強率性的姿態,不徐不疾道出:落紙煙雲的背後,刻苦練字的幹勁;看似扶搖直上的書法路,且須固守堅毅練基本功。他本著廣大崇敬心拜師學藝之餘,仍奮進創新,以傳統書法,呼應生活,與當代結合。

    個人檔案校園記者/劉潔伶

    (

    新傳/三

    )

    由校園記者主導的專欄〈試步.新亞〉,將繼續以簡樸的文字向師生校友訴說真摯的故事。今年主題為「人在新亞」,

    記者將發掘不同人與新亞書院的關係與感情,字裡行間或記錄新亞的點滴、或寄託珍重的情懷。記者是二年級或以上的

    學生,以清新筆調撰稿,一手包辦採訪拍照等。本著對新亞的熱愛,與讀者分享饒富意義的人物故事。期待〈試步.新

    亞〉能為大家記下校園的魅力所在,以及那些細碎而深刻的悸動。

    人物

    事情

    9738

  • 21

    新亞書院之於徐沛之博士,像一張

    不斷延伸的宣紙,溢出其求學時精力充

    沛的墨跡,記錄他一路走來揮灑淋漓的

    章法線條,一橫一撇一鉤,點滴筆墨勾

    勒出新亞人的風骨。

    自幼與書法結緣

    踏實刻苦練字

    有人羨慕徐沛之博士自小屢遇良師,

    殊不知他腳踏青雲路前,經過一段頗長

    日子,勤下苦功,遂循穩健的台階拾級

    而上。父

    親與著名書法家翟仕堯先生任教

    於同校廿載,母親隨翟學書,偶有帶仍

    為孩童的徐沛之博士和妹妹旁聽,故徐

    自幼受父母愛好書法的熏陶,在五、六

    歲時就接觸書法。直至中小學時多參加

    學界書法比賽,徐始覺自己寫字秀氣,

    漸生成功感,至中六正式拜翟仕堯先生

    為師,認真習書。在翟師悉心的指導下,

    徐大幅躍進,興趣盎然,終於在中七選

    科那年,毅然考進中大藝術系。入大學

    後,徐受教於李潤桓教授、莫家良教授、

    唐錦騰教授等老師,對中國書法亦趨專

    注,更獲翟師親手寫一式三份推薦信,

    考上享譽國內的中國美術學院,後來更

    拜入王冬齡教授門下深造。

    徐沛之回首在杭州中國美院的光陰,

    不諱言過著﹁艱苦的生活﹂。唸畢四年

    本科課程後,他用了一年時間儲下幾萬

    元學費,便隻身北赴中國美院修讀碩士,

    兩年學費近乎花光積蓄,唯有靠教授學

    生書法以幫補生活,空餘夜裡都沒有外

    出消遣,反而獨留課室練字。沒料到,

    一幅幅掛在牆上晾乾的習作,得以在白

    天經過課室的王冬齡教授心中留下良好

    印象,碩士畢業後獲取錄為博士生。

    攻讀博士學位的三年時間裏,徐沛

    之博士需中港兩邊走,同時兼顧工作、

    教書、交功課、練字。他形容,期末的

    大半年,經常朝九晚六工作,下班回家

    吃過飯,睡到午夜便醒來,趕寫論文至

    清晨四、五時,再小睡到早上八時上班

    去,日復一日。難忘那些年只有吃、睡、

    寫的份兒,徐如今甘之如飴,理解成﹁經

    濟拮据造就勤奮,懂事練基本功,結果

    進步神速,學習進度理想﹂。

    12

    授業恩師翟仕堯先生揮毫

    博士畢業典禮─太太以及

    王冬齡教授

    1/

    2/

    9739

  • 22

    書寫氣宇軒昂

    揮筆直抒胸臆

    觀乎徐沛之博士下筆時眼神肯定,

    手肘有力,不難想像他求學時實為健將

    一名,更身兼七支校、院隊代表!

    系,

    為新亞人;因家住長洲,得以全宿住知

    行樓,他笑說﹁日常生活基本上都在新

    亞﹂。憶起往日流連新亞的時光,徐沛

    之博士直指,除了端坐寫書法、把玩藝

    術外,亦熱愛運動,田徑、游泳、羽毛

    球、乒乓球、越野賽樣樣皆精,常任代

    表出戰四院賽及師生賽。他一邊比手劃

    腳,一邊自豪地說,一星期五天,下課

    校、

    練,

    十一、二時還會環繞新亞校園跑步,凌

    晨時分才回到誠明館練書法,翌日早晨

    再返回宿舍睡覺至上課,﹁那時精力充

    沛,比很多體育系學生還要厲害﹂說罷,

    即咧嘴笑道︰﹁都是快樂的日子。﹂

    在眾多運動當中,徐沛之博士最熱

    衷長跑,﹁過程中需要專注,跟自己對

    話,即使感到無力氣,最終都要跑回終

    點。﹂正是這股鬥志,讓他從杭州那幾

    年辛苦的時日給熬過來,學有所成而歸,

    ﹁始終去美院前有評估過自己能力,既

    然已置身杭州了,就要有信心地去衝,

    沒有回頭的餘地。﹂他還具強烈的自我

    鞭策意識,﹁博士畢業後很長一段時間,

    沒有推出新作品,感覺茫然、頓失目標

    似的,直至有一刻突然醒覺,便趕緊租

    借許氏文化館展覽檔期,督促、強迫自

    己,加緊操練書法,以推出展覽。﹂

    徐沛之博士曾彎腰半蹲,手執大毛

    筆,在新亞體育館鋪設的八大幅畫布,

    奮力草書蘇軾的︽過永樂文長老已卒︾

    以悼念亡師,追思不捨之情能透過書法

    不言而喻。

    深化前人教喻

    積極回應當代

    談到授業翟師,徐沛之博士毋忘其

    教誨:由傳統書法入手,打穩基礎,再

    勤加練習、讀書進修,從而建立個人的

    審美觀,走自己的藝術路。

    徐沛之博士抱謙虛崇敬,反覆臨帖、

    9740

  • 23

    翻閱詩書,揣摹前人腕肘的挪動、起收筆

    的輕重,﹁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將書法的

    專業融入現代。﹂於是,他以生活作範

    本,書寫流行廣東歌︽陀飛輪︾、︽葡萄

    成熟時︾、︽高山低谷︾……回應當代需

    要,﹁香港人壓抑太大,生活上有很多不

    合理的地方,例如樓價過高等。﹂敢於寫

    實,引發共鳴,亦不忘書法之本,﹁草書、

    行草體的流動線條,較易抒發個人情緒起

    伏,托懷其中。﹂

    不僅題材,創新的表達形式他也勇於

    探索,﹁試過文學刺青,用人體彩繪的油

    墨,將書名、閱書感受,寫在讀者身上不

    同部位,譬如眼皮、鎖骨,很有挑戰性;

    以白色油性筆,在中大校園內的玻璃幕,

    抄寫詩歌,傳遞文字的意義,很過癮。﹂

    他續說﹁書法的端莊,不只用傳統表框、

    絹扇方式呈現,寫書法不是老古董。﹂並

    半帶靦腆地笑言﹁我還算是年紀大一點點

    的小伙子。﹂

    大膽創作不免受到相當的壓力,但

    徐沛之博士堅持,要按出自古人的書法技

    法、法則,承載當代抒懷的文字,無畏旁

    人指點側目,走一條自我修煉的路。

    後記

    一步一腳印 足跡處處

    因新亞書院的體恤,徐沛之博士入住會友樓多年。位於山頂、遠離

    塵囂的校園,為他提供了舒適的生活環境,安心創作。他多次於許

    氏文化館舉行個人展,記錄不同時期的作品,今年九月亦將與好友

    於館內合辦書畫展。閒時亦喜攜兒子 ( 左圖 ) 在校園漫步,享受親

    子樂。

    即席揮毫 寄語新亞青年

    徐沛之博士認為「年輕人該發揮自身幹勁,了解自己的興趣與專長,

    吸取知識後自行判斷該怎麼走,專心而勤奮地下功夫。」他又以「雪

    泥鴻爪」為喻,指出鴻鵠飛過雪地,終究會留下些痕跡,勉勵人應

    趁年輕,有夢想就堅持去做。

    書寫力量─玻璃幕抄詩

    大型書法創作─草書蘇軾

    《過永樂文長老已卒》

    徐沛之博士書法作品

    雪泥鴻爪─徐沛之書法作品展

    3456

    7

    3/

    4,5/

    6/

    7/

    9741

  • 24

    稿近作九款

    書/列梁硯奴

    列梁硯奴女士,本院校友列航飛先生

    (1953 / 經濟)之夫人。本地知名畫

    家、八○年代起擔任華夏書院藝術系

    講師,現為該院校董及藝術系系主任。

    作者按︰昔有︽新亞心聲︾刊登校友詩詞,彰顯新亞重文史哲之本懷。

    愚恭受教益,謹以近作九款投歸︽新亞生活︾。

    人物

    事情

    作者簡介

    9742

  • 25

    12

    1/

    2/

    34

    3/

    4/

    忐忑皆因局不明,豁然開朗直揮旌,

    我心舒泰兼平淡,凡事和光即易成。(順勢應變)

    世事常如霧裡花,門窗掩蔽美苞芽,

    庭前踏出芳菲滿,一苑幽香伴品茶。(踏出自有佳境)

    談笑用兵多寫意,超離群黨和光融,

    獨行情致非驕慢,左右無牽樂放鬆。

    勒馬鬆韁崖嶺決,衝鋒一意雖歡悅,

    審時度勢始安然,固執蠻行哀自絕。(慎思)

    9743

  • 26

    567

    5/

    6/

    7/

    汝道曲來他說直,伸張各把理由覓,

    中庸持執解紛爭,各擅勝長無至極。

    閒談且道風花月,休論繁盈業務忙,

    遇事點頭明眼看,分將曲直內心藏。(眼冷心清)

    吟詩作對用心思,腦力勤磨不廢痴,

    到處隨行書寫易,人情一紙樂怡怡。

    9744

  • 27

    89

    8/

    9/

    世似浮雲多變化,龍蛇命運自能翻,

    堅持素志跨前步,柳暗花明一瞬間。(當機自主)

    眾論可評分,風儀惜自珍,

    無須爭勝負,公道外人伸。

    9745

  • 28

    * 新任 New Nomination ☆沒有提名 No Nomination

    學院 FAC. 課程 Programme 聯絡人 Co-ordinators

    人類學 Anthropology中國語言及文學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文化及宗教研究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英文 English

    英語教學單位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Unit藝術 Fine Arts歷史 History日本研究 Japanese Studies語言學及現代語言 Linguistics and Modern Languages哲學 Philosophy翻譯 Translation雅禮中國語文研習所 Yale-China Chinese Language Centre

    酒店及旅遊管理學 Hotel and Tourism Management 保險、金融與精算學 Insurance, Financial and Actuarial Analysis 工商管理學士綜合課程 Integrated BBA Programme專業會計 Professional Accountancy 計量金融學 Quantitative Finance

    文學士 ( 中國語文研究 ) 及教育學士 ( 中國語文教育 ) B.A.(Chinese Language Studies) and B.Ed.(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文學士 ( 英國語文研究 ) 及教育學士 ( 英國語文教育 ) B.A.(English Language Studies) and B.Ed.(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教育學士 ( 通識教育 ) B.Ed.(Liberal Studies )

    體育運動科學☆ Sports Science and Physical Education

    教育學士 ( 體育運動科學 ) B.Ed. (Sports Science and Physical Education)教育學士 ( 健康與體育運動科學 ) B.Ed. (Physical Education , Exercise Science and Health)

    教育學士 ( 數學及數學教育 ) B.Ed.(Mathematics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體育 Physical Education

    生物醫學工程學 Biomedical Engineering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電子工程學 Electronic Engineering信息工程學 Information Engineering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 Mechanical and Automation Engineering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關宜馨教授 Prof. KUAN Teresa樊善標教授 Prof. FAN Sin Piu張歷君教授 Prof. CHEUNG Lik Kwan陳浩樑教授 Prof. H. L. CHAN (1st Term )李嘉雯教授 Prof. K. M. LEE (2nd Term )何媚鳳女士 Ms. HO Mai Fung譚偉平教授 Prof. TAM Wai Ping黎明釗教授 Prof. LAI Ming Chiu蔡穎心女士 Ms. CHOI Wing Sum施婉萍教授 Prof. SZE Yim Binh王啟義教授 * Prof. WONG Kai Yee葉嘉博士 * Dr. Ye Jia張冠雄先生 Mr. CHANG Kwun Hung

    尹振英教授 Prof. WAN Chun Ying伍卓賢教授 Prof. NG Cheuk Yin古紀達博士 Dr. KU Kei Tat吳毓武教授 * Prof. WU Yu Wu雷志強博士 Dr. LUI Chi Keung

    崔晶盈女士 Ms. CHUI Ching Ying

    林嘉嘉博士 Dr. LAM Ka Ka

    楊秀珠教授 Prof. WAN Chun Ying

    -------------

    陳霜葉教授 Prof. CHEN Shuang Ye吳茂源博士 Dr. NG Mau Yuen

    劉兆瑛教授 Prof. LAU Siu Ying

    張偉傑先生 Mr. CHEUNG Wai Kit

    孟慶虎教授 Prof. MENG Qing Hu李浩文教授 * Prof. LEE Ho Man孟慶虎教授 Prof. MENG Qing Hu張克環教授 Prof. ZHANG Ke Huan任偉教授 * Prof. REN Wei林偉教授 Prof. LAM Wai

    Arts

    Business

    Adm

    inistrationE

    ducationE

    ngineering

    文學院

    工商管理學院

    教院學院

    工程學院

    新亞書院課程聯絡人2015/16

    01

    消息

    資訊

    1

    9746

  • 29

    學院 FAC. 課程 Programme 聯絡人 Co-ordinators

    法學士課程 Law(LLB)

    中醫學 Chinese Medicine醫學 1-2 年級 Medical Years 1-2醫學 3-5 年級 Medical Years 3-5護理學 Nursing藥劑學 Pharmacy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 Public Health and Primary Care

    生物化學 Biochemistry 生物學 Biology 細胞及分子生物學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 化學 Chemistry地球系統科學 Earth System Science 環境科學 Environmental Science 食品及營養科學 Food and Nutritional Sciences 數學 Mathematics 數學與信息工程學 (MIEGN)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MIEGN)

    數學與信息工程學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分子生物技術學 Molecular Biotechnology 自然科學 Natural Science

    社會學 Sociology

    統計學 Statistics

    社會工作 Social work

    風險管理科學 Risk Management Science

    當代中國研究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物理 Physics

    城市研究 Urban Studies

    建築學 Architecture

    經濟學 Economics

    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 Geography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政治與行政學 Government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新聞與傳播學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心理學 Psychology

    Prof. M. RAMSDEN

    吳梓新博士 * Dr. NG Chi Sun陳良教授 Prof. CHAN Leung李民瞻教授 Prof. LI Albert Martin M. C.黃祖莉博士 Dr. WONG Cho Lee何淑珊博士 * Dr. HO Suk San陳巧瑩女士 * Ms. CHAN Hau Ying

    梁禮國教授 Prof. LEUNG Lai Kwok許浩霖教授 Prof. HUI Ho Lam許浩霖教授 Prof. HUI Ho Lam魏濤教授 Prof. NGAI To陳文年教授 Prof. CHAN Man Nin李秀端教授 Prof. LEE Sau Tuen梁禮國教授 Prof. LEUNG Lai Kwok鍾子信教授 Prof. CHUNG Tsz Shun張克環教授 Prof. ZHANG Ke Huan

    鍾子信教授 Prof. CHUNG Tsz Shun林漢明教授 Prof. LAM Hon Ming魏濤教授 Prof. NGAI To

    陳海文教授 Prof. CHAN Hoi Man

    樊曉丹教授 Prof. FAN Xiao Dan

    陳季康教授 Prof. CHEN Ji Kang

    何國華博士 Dr. HO Kwok Wah

    黎晨教授 * Prof. LI Chen

    王一教授 * Prof WANG Yi

    王君傑博士 Dr. WONG Kwan Kit

    田恒德教授 * Prof. H.TIEBEN (1st Term )Prof. J. LOVELL* (2nd Term)杜巨瀾教授 Prof. DU Ju Lan

    王君傑博士 Dr. WONG Kwan Kit

    黃鶴回教授 Prof. WONG Hok Wui梁永熾教授 Prof. LEUNG Wing Chi馮有方博士 * Dr. FUNG Yau Fong

    LawM

    edicineS

    cienceS

    ocial Science

    Centre For

    China S

    tudies

    法律學院

    醫學院

    理學院

    社會科學院

    中國研究中心

    9747

  • 30

    曹世華教授(香港大學推舉校董;任期

    由二○

    一五年八月一日至二○

    一八年七月

    三十一日)

    友,

    一九七九年於香港中文大學取得學士學

    位,並於一九八二年取得倫敦大學醫學博

    士學位。同年,曹教授返回母校香港中文

    大學任解剖學系講師,至一九八九年止。

    一九八九年起,曹教授先後於哈佛醫

    學院擔任B

    righ

    am

    & W

    om

    en

    ’s Ho

    spita

    l

    婦產腫瘤科講師、婦產腫瘤實驗室主任、婦

    產及生殖生物學系助理教授。一九九三年起

    返港並於香港大學任教至今,現擔任香港大

    學李嘉誠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及(細胞

    信號及綜合生物學)研究組召集人。

    生(新亞書院校友會推舉校

    董;任期由二○

    一五年八月一日至二○

    一八年七月三十一日)

    姚濬康先生於一九九九年畢業於本

    院計算機科學系,畢業後成立多媒體設

    計製作公司,多年來致力為市場提供創

    新設計企劃,為多間國際大型企業製作

    網上、平面、印刷、活動等創新設計方

    案,二○

    八年於北京人民大會堂獲頒

    「中國企業創新優秀人物」奬。

    姚校友畢業後一直積極參與大學及

    書院校友事務,回饋母校,曾舉辦新亞

    校友籃球聯賽,中文大學五十周年金禧

    運動日等大型活動。現為新亞書院校友

    會副會長,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教育基

    金會董事及中文大學校友評議會常委。

    新任校董簡介

    本院校董會最近通過聘請曹世華教授、姚濬康先生

    及Ms. Loper, K

    elley Ann

    為本院校董。

    Ms. Loper, Kelley Ann (Representative, Yale China Association; Effective from 1 August 2015)

    Ms. Loper, Kelley An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Faculty of Law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Kelley specializes in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and is the Director of the Human Rights Programme in the Law Faculty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er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protection of refugees and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S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f Justice Centre Hong Kong, formerly the Hong Kong Refugee Advice Centre, a non-profit organisation that works to protect the rights of Hong Kong's most vulnerable forced migrants including refugees, other people seeking protection and survivors of modern slavery.

    She has also advised a number of other international and local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the UNHCR, UN Women, Amnesty International, and the Hong Kong Human Rights Monitor on a range of human rights issues.

    02

    9748

  • 31

    朱嘉濠教授

    陳新安教授

    新任

    江碧珊教授

    續任

    李浩文教授

    朱嘉濠教授

     華教授

    莊太量教授

    温有

    恒教授

    張明遠教授

    樊善標教授

    陳新安教授

    新任

    梁鳳蓮博士

    續任

    李浩文教授

    莊太量教授

    新任

    教育學院

    梁鳳蓮博士

    (

    體育部

    )

    李浩文教授

    陳新安教授

    院務委員會通過委任及續任

    一、教務會代表委任

    本院院務委員會通過委任以下同仁為教

    務會代表,任期兩年,由本年八月一日

    起︰

    四、院務委員會委員委任/續任

    本院院務委員會通過下列同仁獲委任/

    續任為院務委員會委員,任期五年,由

    本年八月一日起︰

    五、副輔導長委任/續任

    本院院務委員會通過下列同仁獲委任/

    續任為本院副輔導長,任期兩年,由本

    年八月一日起︰

    六、學院務委員會委員委任/續任

    本院院務委員會通過以下同仁獲委任/

    續任為學院務委員會委員,任期兩年,

    由本年八月一日起︰

    二、教務會獎學金委員會代表委任

    本院院務委員會通過委任以下同仁為教

    務會獎學金委員會代表,任期兩年,由

    本年八月一日起︰

    三、院務委員會代表

    (出席新亞書院校董會)續任

    本院院務委員會通過委任以下同仁續任

    為院務委員會代表,出席新亞書院校董

    會,任期三年,由本年八月一日起︰

    03

    9749

  • 32

    張偉傑先生(志文樓)

    楊秀珠教授(學思樓)

    陳志明先生(知行樓)

    王昌凌教授(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

    李民瞻教授(兒科學系)

    余秀鳳教授(那打素護理學院)

    林漢明教授(生命科學學院)

    賈佳亞教授(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

    陶宇飛教授(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

    劉國英教授(哲學系)

    陳君賜教授(化學病理學系)

    七、宿舍主任續任

    本院院務委員會通過下列同仁續任宿舍

    主任,任期兩年,由本年八月一日起︰

    03

    以下本院成員由本年八月一日起獲晉升︰

    二○

    一五年五月至八月新聘

    任隸屬本院之教師︰

    姓名

    朴美暎小姐

    路璐教授

    梁樹風博士

    袁海東教授

    徐哲教授

    所屬單位及職位

    專業進修學院(語文及傳播學部)助理講師

    網絡編碼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講師

    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化學系助理教授

    英語教學單位助理講師

    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到任日期

    五月二十六日

    五月二十九日

    六月八日

    六月二十六日

    七月三十一日

    八月四日

    八月七日

    05

    工商管理學院

    馬旭飛教授(管理學系)

    社會科學院

    蘇鑰機教授(新聞與傳聞學院)

    理學院

    林漢明教授

    法律學院

    Pro

    f. Brya

    n M

    ercu

    rio

    續任

    工程學院

    李浩文教授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

    醫學院

    葉雲艷教授

    (那打素護理學院)

    升任

    04

    本院新同事

    9750

    Mr. Rickey Lu

    Prof. Raees Begum Baig

    柯志海教授 化學系研究助理教授 八月二十八日

  • 33

    新亞書院學術文化講座預告

    甲 . 新亞當代中國講座

    本年度「新亞當代中國講座」將於十月舉辦,兩次講座分別由兩位嘉賓以兩個不同的切入點,

    讓學生認識當代中國發展與香港的關係。講座詳情如下:

    第一講

    講者:陳文鴻博士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主任)

    講題:「一帶一路」藍圖與香港的未來

    日期:十月九日(星期五)

    時間:上午十一時三十分至下午一時十五分

    地點:香港中大文大學邵逸夫堂

    (本講座於書院雙周會內舉行)

    如有查詢,請與院務室楊林先生聯絡。

    電話︰ 3943 7612 電郵︰ [email protected]

    第二講

    講者:潘家穰先生

    (金鵬國際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講題:創業—如何完成比困難更難的事

    日期:十月二十九日(星期四)

    時間:晚上六時三十分至八時十五分

    地點:新亞書院雲起軒

    (本講座於書院學生晚餐座談會內舉行)

    06 活動預告

    9751

    乙 . 新亞儒學講座

    「新亞儒學講座系列」由夢周文教基金會贊助舉辦。第二屆講座將於十一月舉辦,講

    者為郭齊勇教授。郭教授現擔任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及孔子與儒學研究中心主任等職務。講座詳情如下:

    第一講

    講題:「親親相隱」與「大義滅親」的倫理與法理之反思

    日期: 十一月十三日(星期五)

    時間:上午十一時三十分至下午一時十五分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堂(本講座於書院雙周會內舉行)

    第二講

    講題:現代三聖: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

    日期:十一月十四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三時至五時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

    如有查詢,請與院務室王凱鋒先生聯絡。

    電話︰ 3943 1690 電郵︰ [email protected]

    第三講

    講題:〈禮記〉哲學詮釋的四個向度

    日期:十一月十七日(星期二)

    時間:待定

    地點:待定

  • 34

    大紫荊勳章

    李達三博士,J.P.

    (本院前校董)

    銅紫荊星章

    陳黃麗娟博士

    ,B.B.S.

    ,M.H.

    ,J.P.

    (本院校董)

    麥美娟議員

    ,B.B.S.

    ,J.P.

    (本院校友,1993

    /英文)

    紀律部隊及廉政公署卓越獎章

    曾國衞先生,ID

    SM

    (本院校友,1986

    /新傳

    行政長官公共服務獎狀

    蔡貞停女士

    (本院校友,1982

    /新傳)

    本院同仁,謹致賀忱!

    榮譽

    榮譽勳銜

    在二○

    一五年授勳名單中,下列校董及

    校友獲頒授勳銜:

    06

    丙 . 余英時先生歷史講座

    「余英時先生歷史講座」由冼為堅基金有限公司贊助舉辦。本屆講座將於十一月舉辦,

    講者為葉文心教授,講座詳情如下:

    第一講

    講題:沈船講述: 美船羅妹與晚清台灣

    日期: 十一月二十二日(星期日)

    時間:下午三時至五時

    地點:九龍尖沙咀香港歷史博物館演講廳

    如有查詢,請與院務室霍偉基先生聯絡。

    電話︰ 3943 7603 電郵︰ [email protected]

    第二講

    講題:戰時書寫:抗戰文本閱讀

    日期:十一月二十三日(星期一)

    時間:下午三時三十分至五時三十分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祖堯堂

    07

    9752

    六十六周年院慶

    本院六十六周年院慶暨孔子誕慶祝活動,將由即日至十月期間舉行。節

    目包括九月二十五日於邵逸夫堂舉行的院慶暨奬學金頒獎典禮、於新亞

    校園舉行的院慶茶會、千人宴及晚會等。書院亦會舉辦各項歷任院長盃

    師生賽;第十五屆「健步跑」則於十月十日舉行。

  • 35

    捐款人/機構芳名(按筆劃序)

    吳日偉(1988

    /新亞/哲學)

    李光明(1981

    /新亞/會計)

    李明逵(1972

    /新亞/歷史)

    長原彰弘

    周嚴雲震

    徐立之(1972/新亞/動物學)

    黃作仁(1984

    /新亞/市場)

    馮小玲

    覃啟泰

    張盛基(1993

    /新亞/醫學)

    阮德添(1977

    /新亞/人管)

    曾影翩(1967

    /新亞/歷史)

    廖烈文

    關百豪先生

    (本院校董及校友,1984/財務)

    石玉如女士

    (本院校友,1977

    /社會

    )

    黃頌良博士

    (本院校友,1989

    /社會)

    本院同仁,謹致賀忱!

    太平紳士委任

    運動

    政府於七月一日憲報刊登今

    年的太平紳士名單,下列校

    董及校友獲委任:

    友,

    (1979

    /歷史)於阿根廷

    舉行之第二十屆世界移植運

    動會榮獲法式滾球單人賽金

    牌及雙人賽銅牌。

    本院同仁,謹致賀忱!

    近期捐款鳴謝

    新亞書院於本刊截稿日前收到以下人士慷慨捐款,支持

    書院不同的發展項目/範疇,謹此致以衷心的感謝!

    07

    08

    9753

    潘止英(1973

    /新亞/工管)

    陳倩兒(1978

    /新亞/社會學)

    盧敏芝(2008

    /新亞/中文)

    蔡博匡

    (2015

    /新亞/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

    羅志邦(2007

    /新亞/工管)

    關百豪(1984

    /新亞/財務)

    一九八五年畢業校友

    田家炳基金會

    香港亞洲獅子會

    William

    Stork

    Rotary C

    lub of Kow

    loon West

    United A

    sia Finance Limited

    更正啟事

    六月號《新亞生活》首批

    印刷本,〈暢尋志趣

    出人生高歌—

    專訪新亞

    書院校董黃桂林博士〉一

    文,第七頁第一段「不應

    只懂得批評,而是」之後

    誤脫「在批評之餘,能夠

    提供解決問題的辦法。」

    特此更正,並向受訪者及

    讀者致歉。

    09

  • 36

    《清史稿全史人名索引》

    《清史稿全史人名索引》一書是蘇慶彬教授的新著,今

    年七月正式出版,是《清史稿》最為齊備和完整的人名檢索

    工具書。

    近年,隨著數據庫興起,彈指之間,即可搜索人名。但是,

    依靠數據庫搜索,異時代的同名同姓者,數據庫是無法分辨

    的。其次,史文出現人名時,許多時只道其名,而不及其姓,

    若以人名搜尋,不相關的資料過多,反而妨礙查詢。再者,

    本書在姓名之後,再加上異名、字、號,大大便利研究者,

    這些都是數據庫無法做到的。研究者對本書若能靈活運用,

    定必產生許多尚未發掘的研究課題。

    陳萬雄先生的序言謂蘇教授師承錢穆先生和牟潤孫先生,

    治學風格嚴謹,兼且極重視史學的基本訓練,而「編撰索引以

    作學術研究的入門,是新亞學風其中的一種門徑」,因此《清

    史稿全史人名索引》可謂是新亞學風具體而微的表現。

    9754

    《二十一世紀中大的一日》

    主編︰樊善標、陳燕遐、

    馬輝洪

    出版︰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文學研究中心

    ISBN ︰ 978-988-14228-0-4

    《清史稿全史人名索引》

    蘇慶彬撰

    出版︰中華書局(香港)

    有限公司

    ISBN ︰ 978-988-8310-98-2

    書訊

    10《二十一世紀中大的一日》

    中國著名作家茅盾在抗戰前夕發起「中國的一日」徵

    文,以文字見證歷史;三十年前,幾位中大學生步武前賢,

    編成《中大的一日》,嘗試喚起中大人反省生活、反映時

    代的熱誠。儘管每個中大人所過的校園生活,所感受的學

    苑精神,未必一致,卻都是中大歷史的一部分。

    時光飛逝,中大也邁向第五十年,「書寫力量」邀請

    「中大人」用文字記下在二○

    一三年三月二十一日這個平

    凡日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把個人的情懷、反思、回

    顧、瞻望匯聚成為中大歷史的年輪。

    本書於中大禮品銷售部(富爾敦樓地下)、中大出版

    社小書店(何東夫人堂)及商務印書館(中大、沙田、尖

    沙咀、銅鑼灣等分店)發售。

  • 37

    11

    31/5

    28/6

    5/7

    25/7

    9/8

    24/8

    15/8

    31/8

    22/8

    11/8

    13/7

    20/7

    27/7

    4/8

    10/7

    31/7

    16/7

    22/7

    31/5

    30/6

    六月

    八月

    1/7

    30/7

    2/7

    9/7

    本院二十四位本院同學在北京首都師

    範大學研習普通話

    許氏文化館舉行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碩

    士(中國媒介)邀請展:《豐贍尚通》

    本院二十位同學獲書院資助,參加英

    國劍橋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

    校之暑期課程。

    本院二十位同學前往英國牛津大學哈

    特福學院,參加為期三周之海外文化

    交流計劃。

    許氏文化館舉行《美平回顧展》

    本院舉辦「二○○五年畢業校友十

    年重聚活動」,逾百位校友及嘉賓

    參與。

    院慶開幕典禮

    本院舉辦「一九九五年畢業校友

    二十年重聚晚宴」,逾百位校友及

    嘉賓參與。

    「香港中文大學新生迎新日」於康

    本國際學術園舉行,本院於現場向

    新生介紹書院,並派發書院最新資

    訊。

    湖南大學二十位同學於七月

    十三日至二十日訪問本院,

    本院同學則於七月二十七日

    至八月四日前往長沙訪問湖

    南大學,並在農村支援教育

    貧困學童。

    許氏文化館舉行藝術文學碩士一年級展

    2015:《沿圓源緣》

    第十五屆中華傳統文化研修班於

    本院舉行,主題為「《論語》的

    中心思想︰學做人」。

    本院孫慧敏(心理/二)、楊思

    毅(政政/三)及黃裕婷(工管

    /二)三位同學與三位耶魯大學

    同學於五月三十一日至六月三十

    日赴美國完成四周的社區服務計

    劃後同回香港,參與為期四周有

    關愛滋病、教育及精神健康的社

    區服務計劃。

    本院與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合辦第

    十三屆中華美德教育行動師資培訓

    班,主題為「善」。

    本院大事記(六月至八月)

    9755

  • ii

    creative than ever in dealing with such challenges. This year's program, as a result, calls for innovative business ideas that can address specific issues related to the theme.

    Four teams stood out in the first round of selection to be picked as the finalists to present their ideas to 20 judges from different departments at Goldman Sachs' Hong Kong Office. Each of them chose to tackle a very different issue related to the theme: AW! (Stanley Y ing Yau Kit, Philip Chan, Michael Ng) proposed setting up a social networking website for new immigrants to share their stories and sentiment, and sell their handmade products; Your Kids Our Kids (Lam Yuk Chi, Yan Sze Ngai, Tsung Wei Tsai) wanted to create a new model of childcare center that can help working parents take care of their children longer with lower cost; HeArt (Siu Ka Yan, Wong Wing Yan, Lok Chi) conceptualized a low-cost furniture customization and rental business for small living spaces in Hong Kong; And Home's

    (Ho Wai Leong, Wong Sze Ki, Vong Chi Chao) developed a plan to provide centrally processed healthy delivery food for white collar workers in Central, Hong Kong.

    In addition to presenting their business ideas, the New Asia students also had opportunities to sit down with the Goldman Sachs volunteers at lunch and the mentoring session to hear their feedback on the business ideas and the presentations, as well as to learn from the volunteers valuable life and professional advice.

    The quality of this year's four presentations was exceptional, and the f inal scores were close than ever. The Goldman Sachs volunteer judge panel decided that Team Home's to be the winner of the challenge this year due to its detailed analysis and posed presentation. All four teams were applauded for their innovative ideas of trying to make Hong Kong a better city. Professor Henry Wong, Head of New Asia College, presented the award to the winning team of the event.

    9754

  • i

    9755

    This year marks the fifth year of the Yale-China/Goldman Sachs Social Justice Business Challenge. The event took place on New Asia campus on May 27, 2015. I fee l ext remely honored to have helped organize the event for the past three years and to have worked with the colleagues at New Asia College, the Goldman Sachs Community Teamworks volunteers, and of course, the lovely and talented New Asia students. Yale-China is very grateful to New Asia College for the support it has offered to the program every year. Mr. Nixon Fok has been a real champion of the event and the College Head, Professor Henry Wong has also made himself available for the event in the last two years to support this program.

    The theme of this year's Yale-China/Goldman Sachs Social Justice Business Challenge is Population Growth and Urbanization, a topic that is relevant to almost every cosmopolitan city in the world. As much benefit as it brings to the economic growth of a city,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increasing population also creates numerous problems. With growing immigrants and expansion of the urban areas in Hong Kong, new businesses have to be more

    Text / Bill Peng Manager, Greater China Yale-China Association

    Better City, Better Life ─ The Fifth Yale-China/Goldman Sachs Social Justice Business Challenge at New Asia College

    College Activities

  • 10 to 31 JulyCUHK Master of Arts in Fine Arts 1 Year Exhibition 2015:“The Path ”was held at Hui Gallery.

    13 to 20 July ; 27 July to 4 August20 part icipants from the Hunan University visited our College through the“New Asia College/Hunan University Summer Exchange Programme”. New Asia students also paid a reciprocal visit to Hunan University in Changsha and undertook “Aid-the-Poor Project ”in a remote villages from 27 July to 4 August.

    16 to 22 JulyThe 15th Seminar o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as held at New Asia College. The theme this year was“The Central Thought of Confucius Analects: Learning to be Human”.

    9 to 24 August “Mei Ping - A Memoir ”was held at Hui Gallery.

    11 August “New Students Orientation Day” was held at Yasumoto International Academic Park.

    15 August The 10-year Reunion for Class 2005 was held on campus; over 100 alumni and guests joined the event.

    22 August The 20-year Reunion Dinner for Class 1995 was held on campus; over 100 alumni and guests joined the event.

    NEW ASIA LIFEMonthly Publication of New Asia College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Shatin, Hong Kong SEP 2015

    43 1

    MAJOR EVENTS(June to August 2015)

    31 May to 28 June‧A group of 24 students from the College attended“Let’s go to Beijing”, one of the College's Language Enhancement Programmes, at the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in Beijing.

    ‧Invitational Exhibition of MFA Graduates in Chinese Media of CUHK: “Plentitude in Commonality” was held at Hui Gallery.

    31 May to 30 June ; 1 to 30 July Upon completing a four-week internship in the States from 31 May to 30 June, Suen Chantelle Wai Man (PSY/ 2), Yang Sze Ngai (GPA/ 3) and Wang Yu Ting (IBBA/ 2) from the College, together with their Yale colleagues, returned to Hong Kong for the second part of the internship training for four weeks on AIDS care,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June to August20 students from the College were selected to attend summer schools in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through“Subsidy Scheme for Summer Study Abroad”

    2 to 9 JulyCo-organized by the College and the Beijing Oriental Morality Institute, the 13th Seminar on Chinese Moral Education was held at New Asia College.

    5 to 25 July20 students from the College were selected to take part in a three-week summer study and cultural exploration program at Hertford College of Oxford University.

    This monthly publication is printed on recycle paper.本書刊以再造紙印刷。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