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l Categories
Home > Documents > 归途 - CHENGDU受伤猴子是12岁猴王 景区制订3种控制方案...

归途 - CHENGDU受伤猴子是12岁猴王 景区制订3种控制方案...

Date post: 25-Sep-2020
Category:
Upload: others
View: 5 times
Download: 0 times
Share this document with a friend
1
03 2016年2月1日 星期一 要闻 责编 邵洲波 美编 冯成 校对 田仲蓉 商报官方微信 cdsb86612222 商报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 @成都商报 腾讯微博: @成都商报 商报报料热线 028-86612222 商报电子版 www.cdsb.com 受伤猴子是 12 岁猴王 景区制订 3 种控制方案 1月30日下午,在峨眉山景区 雷洞坪,来自宜宾的游客何先生发 现一只猴子右后腿被尼龙绳系住且 已受伤化脓,但无工具施救,随即发 微博求助。昨日,峨眉山景区管委会 金顶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 搜寻已经发现受伤灵猴,这是一只 12岁的野生猴王,救助难度很大, 目前景区已经初步制订了 3 种方案 进行控制。 找到受伤猴子 竟是 12 岁的猴王 游客意外发现峨眉灵猴受伤,牵 动着无数网友的心。昨日一大早,峨 眉山景区管委会金顶管理处组织猴 管员进行了搜寻,“当时游客何先生 是在雷洞坪附近发现受伤的猴子,那 里平时主要生活着两群猴子,但是猴 管员并没有发现受伤的猴子。” “很有可能是‘外来户’。”峨眉 山景区野生动物保护研究所负责人 介绍,峨眉山有 500 多只野猴,主要 分布在清音阁、万年寺、洗象池、雷 洞坪一线,因为雷洞坪的游客较多, 受伤的猴子很有可能是从下面的洗 象池到雷洞坪一带觅食的。 当天上午,景区工作人员果然在 洗象池附近发现了一只受伤的灵猴, 就是何先生看到的那只,猴子右后小 腿上系着尼龙绳,伤口已经化脓。该 野保所负责人介绍,这是一只野生成 年猴,年约 12 岁,并且是一个猴群的 猴王,其号令的猴群有 40 余只。 救助难度较大 景区制订 3 种控制方案 “虽然这只猴王受伤了,但它依 然身手敏捷,野性十足,工作人员根 本无法靠近,同时猴王受到猴群保 护,给救助也增加了很大难度。”金顶 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当时何先生 遇到的那种情况,猴王可能并非求 救,而是想觅食,才主动靠近了游客。 目前,景区初步制订3种方案 控制受伤猴王:一是将安眠药兑入 饮料,有目的地投掷给猴王,诱使它 喝下后伺机控制;二是用网枪实施 控制;三是用麻醉枪实施控制。该负 责人表示,只有先控制住猴王,下一 步才能对其实施解绳、包扎等救治 行为。该负责人表示,对猴王的控制 只能伺机进行,准备网枪、麻醉枪等 设备也需要时间,因此对这只猴王 进行救助预计还需要几天时间。从 猴王的伤情来看,它应该完全能够 坚持住。景区同时提醒,游客如果发 现受伤猴王,切不可贸然施救,以免 伤猴伤己。 成都商报记者 顾爱刚 峨眉灵猴求救 追踪 全国妇联2014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 状况研究报告》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 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出全国有农村留守 儿童 6100 万,占农村儿童 37.7%,占全国儿 童 21.88%。而《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 书(2015)》显示,根据覆盖6省的大规模抽样 调查,按照比例推算,全国6100万农村留守 儿童中约有 1794 万儿童一年只能见父母 1 次至2次,921万儿童一年见不到父母一 面。一年内与父母见面次数越少,儿童的愉 悦度越低,更容易表现出紧张、忧愁、心烦 等消极情绪。 春节前的回龙村,正在迎来一年中人气最 旺的时节。这个位于四川广安东北部的村庄,户 籍人口 1600 余人,大部分人外出打工,到了春 节,伴随着打工人群的回流,积攒一年的财富也 被带回村庄。张昌华和妻子也在回流的人群中。 十年前,导演范立欣拍摄了纪录片《归途列 车》,此片被称为“中国春运纪录片”,张昌华夫妇 正是纪录片主人公。这样的春节归途,他们已经 历了 20 多年。自 1990 年起,夫妻俩丢下刚出生 的孩子南下打工,初衷很简单,赚钱,给孩子更好 的生活。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钱赚到了,但长期 留守的女儿开始叛逆,成为张昌华最不愿见到的 “打工二代”,并与他的关系近乎决裂。 十年后,又一年春节归来,站在已经荒芜的 田地里,张昌华觉得眼前的一切都已陌生。困扰 他多年的问题也一直无解:不打工没钱,打工却 亏欠了孩子。 “我们真的错了吗?” 1 月 27 日,距猴年春节 还有 11 天。坐了近 30 个小时 火车,再换乘大巴,49 岁的 张昌华和妻子回到了老家 —广安市大安镇回龙村。 席卷四川的寒潮还未完 全褪尽,张昌华有些不习惯, 他站在院子里,来回踱步, “太冷了,晚上还戴着帽子睡 觉”,20 多年南下打工生涯, 已让他更适应广州的冬天。 冻得有些受不了,他决 定在村里转转。偶尔遇到跟 女儿年龄相仿的孩子,他就 忍不住想起快10年没见的 女儿,前两天,他还跟岳母和 儿子打探女儿张丽琴今年春 节是否回家。这听起来有些 奇怪。作为父亲,张昌华不知 道女儿是否春节回家,何时 回家,他甚至不知道女儿的 电话号码,也不知道女儿在 哪里,在做什么工作。但按照 过去几年的惯例,张丽琴会 在他们再次外出后才回家。 “她是故意躲着我们,这 几年都是这样。”张昌华叹 气。他曾试图找儿子要女儿 的电话,但儿子的回答让他 放弃了,“我给你了,姐姐就 要说我是叛徒。” 长久的沉默之后,似乎 是想了很久,张昌华如此总 结和女儿的关系:“我们之间 有裂痕。” 裂痕始于2008 年春节, 那是张昌华外出打工的第 18 年,女儿当年正好 18 岁。 那年的春节,张家人过得不 太开心,纪录片《归途列车》 里,完整记录了父女二人当 时争吵和扭打的画面:张昌 华埋怨女儿辜负父母,荒废 学业,张丽琴则埋怨父母只 顾打工挣钱,从没给过她真 正的关心。争吵的最后,张昌 华让女儿“你给我出去”,但 女儿随后一句“老子要出去” 彻底激怒了父亲,张昌华从 椅子上跳起来,冲向女儿连 扇几个巴掌,父女二人扭打 在一起。女儿边打边哭:“是 你们逼我的。是外公把我带 大的,你就不是我老子。” 父女关系就此僵到现 在。再度想起这些旧事,张昌 华还是不解,叹气:“我们当 父母的真做错了吗?外出打 工那么辛苦,还不是为了家, 为了娃娃。” 归途 酒后,张丽琴向工友倾诉,自己从 小就没有受到父母关爱,这让她痛 苦。工友宽慰她,“他们赚钱也是为了 养你啊。”张丽琴不屑地反驳:“一切 都是为了钱。” 女儿 张昌华不 止 一 次 地 想 ,如 果 当 年 没外出打工,现在会是什么样子?他 深深叹了一口气:“打工忽视了娃娃 的教育,但是不打工,就算娃娃考上 大学,没钱供他们,又咋办?” 回家 1 · “消失”的女儿“我们真的错了吗?” 4 · 父女激烈争吵 究竟谁辜负了谁? 冲突 然而,打工潮的背后,又直 接催生了另一个群体:留守儿 童。并且,起初被忽视的一些隐 患日后开始一一浮现。 张昌华的父亲早逝,母亲 身体不好,一双儿女由外公外 婆一手带大。直到女儿上初中 前,为节约路费,夫妻俩一般两 年回一次家。但他们几乎每周 都给孩子打电话,最初每次通 电话,两代人还能感受到一丝 亲密,但很快,孩子们对这样近 乎程式化的通电话变得木然, 每次的通话内容也一般就三个 主题:天气、身体,学习。除此之 外再无话说,双方通常隔着电 话,长久无言。 在张昌华的记忆中,女儿 张丽琴上初中后,父女之间开 始变得有些陌生,安装了公用 电话的邻居也告诉他,女儿每 次跟他们通电话时,都会有种 “想哭不哭”叫人看不懂的表情。 2006 年秋季,女儿中考进 入广安城区一学校。《归途列车》 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张昌华夫妇 2007年春节回家,在屋内的女儿 听到张昌华的声音后,跑到门口 给了父亲一个拥抱,亲昵地喊道 “爸爸”。饭桌上,张昌华对女儿 和儿子说: “在外面挣钱,只能打 电话来约束你们。我的书读得 少,很多话想得到说不出来,只 能说在经济上多挣钱支持你 们。”但这份经济上的支持很快 就被证明并不完全有效。几个月 后,女儿在期末考试前选择辍 学。一家人轮流苦苦相劝,未能 成功劝女儿回心转意。最后,张 丽琴踏上了南下的火车,进了朋 友所在的制衣厂。至此,张昌华 最不愿看到的事情发生了:女儿 张丽琴成为新一代农民工。 辍学打工前,张丽琴去给 外公上坟,在坟前痛哭:我不想 见到爸妈,你也知道,我和他们 的关系一直不好……这里一直 是个伤心的地方。 儿子顺利考上大学,让张昌华感 到欣慰。但他也抱怨儿子平时很少给 自己打电话,学习上的事情更是从来 不会主动讲。夫妻俩今年回来后的整 整两天,张洋基本躲在卧室上网,和父 亲没有太多语言。张昌华也多次想要 打破僵局,试图让谈话热络起来,但想 来想去,“发现没啥子好说的。” 对于20多年打工生涯的得失,张 昌华不知如何算这笔账。他不止一次 地想,如果当年没外出打工,现在会是 什么样子?他深深叹了一口气:“打工 忽视了娃娃的教育,但是不打工,就算 娃娃考上大学,没钱供他们,又咋办?” 张昌华想起了家里修楼房那 年,整个下午没见着女儿的影子,傍 晚时分看到她背着一背篓猪草回 来。“她很勤快,懂事,只是对我和她 妈妈,有很深的隔阂。”他有时候会 产生“女儿还在读书”的错觉,“我们 打工就是为了让她好好读书,没想 到却是这种结果。” 2006年,纪录片导演范立欣找到张 昌华,连续记录他三年的春运归途历 程。这部名叫《归途列车》的“中国春运 纪录片”后来获得多项大奖。范立欣送 给张家一张《归途列车》的光碟,但除了 张昌华“马马虎虎”看过外,家里其他人 都没看过。 “看一次就心酸一次。” 最近几年,张昌华感觉自己突然 变老了,头发少了,容易感到累,下夜 班后,需要借助喝酒来帮助睡眠,两年 前,妻子上班也必须借助老花眼镜。 在一个没有阳光的下午,张昌华穿 梭在老家杂草丛生的小路上,放眼望 去,是成片荒芜的农田,以往这个时节, 这里本是一片青青的麦苗,或是成片油 菜。在外打工 20 多年,这些伴随自己长 大的老家记忆已经逐渐被冲淡,他甚至 已经忘了该怎么犁田。尽管年年都会踏 上归途,但张昌华说,自己还没想好何 时真的“回家”。多年前就困扰他的矛盾 依然让他焦灼:“我也不可能在外面打 一辈子工,但不打工,回来能干什么?儿 子上学还要钱。” 目前,夫妻俩已买好春节后大年 初十的返程火车票,算起来,夫妻俩在 老家待了不到 20 天。届时,和他们一 起,回龙村也将迎来新一年的人口迁 徙,村庄里,再次留下老去的一代和新 生的一代。 3 · 两代人通常隔着电话,长久无言 隔阂 广安打工者张昌华的故事,可以说是 整个中国农民工命运的缩影。 作为第一代进城务工者,他已经打工 25年。城市里没有自己的养老之地,在不久 的将来,他必须回归故乡。但是,故乡已经不 是他当初离开的模样,他也无法像他记忆中 农民的样子那样生活了。 他梦想过上更好的生活,于是选择到 城里打拼。但是,他的女儿,却成为他最不愿 看到的“打工二代”,叛逆,所受教育有限,等 待女儿的或许是更艰辛的道路。还好,考上 大学的儿子,能给他些许安慰。 张昌华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中国社会 即将面对的两大问题:即将老去的第一代进 城务工者,如何迎接晚年?父辈打工所造成 的大量留守儿童,迎接他们的,又是怎样的 成年礼? 前者面对的是如何重新融入乡村的问 题。二十多年来,乡村的巨变,比城市更复 杂。荒芜的土地,将迎来一拨老年的游子,他 们与土地的关系已经疏远,他们的耕作技艺 已经生疏,更重要的是,一种迎接暮年的心 境,如何耕作“希望的田野”? 后者面对的是如何真正融入城市的问 题。留守儿童长大,大部分不可避免地成为 “打工二代”。和父辈相比,他们对城市了解 更多,他们注定会远离乡村。但是,他们的 童年,缺少父母陪伴,所受教育又残缺不 全。他们成为壮劳力,但是这时的城市,经 济却已经升级,对劳动力的要求也已变高。 城市的房价,也成为他们恐惧而又不得不 面对的问题。 上世纪 90 年代的打工潮,催生了人群 的一次大分离, “留守儿童”成为问题。 30年 过去,中国社会将面临再一次大分离:在乡 村的,不再是留守儿童,而是“留守老人”,在 城市打拼的“打工二代”,不但要照顾自己身 边的小孩,还要牵挂在乡村的老人。 年轻的打工者要融入城市,是一个难 题,但是年轻也意味着未来和可能性,相比 之下,老一辈打工者重新融入乡村,则是一 个更严重的问题。除了一代人的命运,人们 还必须面对土地的命运。 能解决这一问题的,或许只有时间。 成都商报记者 王超 摄影报道 张昌华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中国 社会即将面对的两大问题:即将老去 的第一代进城务工者,如何迎接晚年? 父辈打工所造成的大量留守儿童,迎 接他们的,又是怎样的成年礼? 归来, 或再一次 分离? “我不可能在外面打一辈子工,但不打工,回来能干什么?” 你可能不知道的数据 你可能不知道的数据 链接 1794 万留守儿童 一年只能见父母 1~2 次 父亲 微信投票定胜负 这十件成了 青羊最暖心民生“事儿” 成都商报讯 (记 者 李 娅) 1月 29 日, “发现 2015 青羊最暖人心民生 事件”评选活动现场评审环节在西村 艺术空间正式举行。激烈的现场PK, 一直让紧张的氛围延续到最后。最 终,文家街道的夜间巡逻志愿队、 “互 联网+”智慧医疗、农贸市场推行一卡 通购物、残疾人创服平台、食品安全 评“星级”等10个事件成功入选。 微信投票定胜负 一篇张家碾赋拉开了 15 个候选 事件的自述环节。一出自编自导的舞 台剧,用生动的情节再现了文家街道 张家碾社区义务巡逻队日常的工作 状态。他们,被大家称为现代“打更 人”。接下来,入围终极现场 PK 的候 选事件用 VCR、舞台剧、演讲、讲故 事,多元化的展示方式轮番登场。 整个评选进行了三轮投票,市民 代表(包括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 员)、媒体代表和文化名人等是第一、 二轮,现场微信投票最终决定十大民 生事件。就连著名巴蜀文化学者袁庭 栋、巴蜀笑星李白清都前来捧场。 “互联网+”民生成热点 据悉,青羊十大最暖人心民生事 件自 2013 年开始已经成功举办了两 届,并且成为全区民生社会事业接受 群众监督和评价的重要平台。今年, 事件评选又一次得到了多方关注,在 全程微信投票的第二轮评选活动中, 网民们用手指投下了百万余票。从今 年入围的 15 个候选事件看,扫码挂号 选医生、扫码查看苍蝇馆子卫生水 平、刷卡买菜、政务APP等“互联网+” 民生事件成为关注焦点。 纪录片《归途列车》中,列车上的张丽琴怅然地看着窗外 回到老家的张昌华看着荒芜的农田,眼前的一切已让他有些陌生 ■张丰 20多年前,伴随改革开 放的大浪潮,中国南部沿海 地区涌现出众多工厂,由此 带来巨大的用工需求。大量 的农村青壮年,开始南下打 工淘金。 1990 年初,张昌华加入 了这股南下大潮,在亲戚介 绍下,他凭裁缝手艺进了一 家制衣厂。当时,他和妻子陈 素琴已经结婚。半年后,女儿 张丽琴出生。1992 年,陈素琴 决定,留下 1 岁多的女儿,同 丈夫一起南下打工。家人当 时都劝:“把娃儿带大点再出 去吧。”但陈素琴最后还是随 丈夫去了广州。 “身不由己,生活所迫。” 张昌华这样解释当年对孩子的 “狠心”。家里的情况是明摆着 的:三间土坯房,住着大哥,张 昌华和妻子,还有母亲;每人八 分(0.8 亩)土地,种的粮食仅够 维持生活。张昌华说,自己面对 的选择题并不算难,反正两个 选择:外出打工挣钱,可能亏了 孩子,但可以为家庭和孩子提 供更好的经济生活;留在老家 守着土地,可以照管孩子,但可 能越过越穷。况且,打工很快给 家庭带来明显改变。 1997年,用 打工攒下的钱加上贷款,张昌 华建了一栋2层楼房。这一年春 节之后,原本打算留一人在家 照管孩子的张昌华,再次带着 妻子外出打工。此时,他们已是 两个孩子的父母。 多位村民也表达了对外 出打工的相似态度:至少在 当时,只有打工,才能改变家 里的经济状况,才能更好地 供孩子读书,最好是上大学, 不再重复上一代的命运。 回龙村村干部蔡运银说, 整个村子有 1600 多人,大部 分人都选择外出打工。“打工 潮”给村庄带来的变化显而易 见, 80%的村民在 2000 年前后 建起楼房,近几年更是常有村 民开着汽车回家。蔡运银和村 民们都说:“如果不是年轻人 外出打工,哪会有这些变化?” 2 · 那时候,外出打工才“有眼光” 潮流 “自由”后的张丽琴,第一 次烫了头发,第一次喝了啤酒, 酒后,她向工友倾诉,自己从小 就没有受到父母关爱,这让她 痛苦。工友宽慰她,“他们赚钱 也是为了养你啊。”张丽琴不屑 地反驳: “一切都是为了钱。” 更让张昌华夫妇隐忧的事 情连续发生。2008年春节回到 老家的当晚,陈素琴拉着一年 没见的儿子张洋问长问短,然 后表示: “我不准备出去打工, 准备回来带你了,带你读书。” 但张洋却淡淡地说了一句: “不”。一旁的女儿张丽琴接话 说, “张洋,你放心,她不会回来 带你的。”随后补充, “你们根本 就是无心的,却有心地说。”这 让张昌华有些恼怒,父女发生 争吵,张昌华埋怨女儿辜负父 母,荒废学业,张丽琴则埋怨父 母从没给过她真正的关心。争 吵的最后,女儿甩下一句“老子 要出去”,彻底激怒张昌华,他 连扇了女儿几个巴掌。 这是张昌华记忆中第二次 动手打女儿,上一次是女儿刚 进学校因不做作业被打了几 下,“是自己的女儿,一两年见 一次,疼都来不及,我怎么舍得 打她?”但女儿的言语让他震 惊,愤怒,陌生—这与记忆中 那个懂事的女儿相去甚远。 这年春节,张家的新年气 氛有些沉重。陈素琴来到当地 的小庙,跪在菩萨面前,嘴里 念叨:“我也不知道我做错了 什么,只要她明年听话,我一 定来还愿。”但 2008 年夏天,张 丽琴还是再次踏上了开往深 圳的火车。出发前,她给母亲 打电话:“你还不回来带弟弟, 要弟弟以后也像我这样?” 似乎彻底被惊醒,陈素琴 和丈夫商量决定,由她留在老 家照顾上初中的儿子。直到五 年后儿子考上成都某重点大 学后,陈素琴才再次返回广州 与丈夫一起打工。 为了娃 他外出打工25年 回了家 父女决裂难相见
Transcript
Page 1: 归途 - CHENGDU受伤猴子是12岁猴王 景区制订3种控制方案 1月30日下午,在峨眉山景区 雷洞坪,来自宜宾的游客何先生发 现一只猴子右后腿被尼龙绳系住且

032016年2月1日

星期一

要闻

责编 邵洲波 美编 冯成 校对 田仲蓉 商报官方微信 cdsb86612222 商报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成都商报 腾讯微博:@成都商报 商报报料热线 028-86612222 商报电子版 www.cdsb.com

受伤猴子是12岁猴王景区制订3种控制方案

1 月 30 日下午,在峨眉山景区雷洞坪,来自宜宾的游客何先生发现一只猴子右后腿被尼龙绳系住且已受伤化脓,但无工具施救,随即发微博求助。昨日,峨眉山景区管委会金顶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搜寻已经发现受伤灵猴,这是一只12 岁的野生猴王,救助难度很大,目前景区已经初步制订了3种方案进行控制。

找到受伤猴子竟是12岁的猴王

游客意外发现峨眉灵猴受伤,牵动着无数网友的心。昨日一大早,峨眉山景区管委会金顶管理处组织猴管员进行了搜寻,“当时游客何先生是在雷洞坪附近发现受伤的猴子,那里平时主要生活着两群猴子,但是猴管员并没有发现受伤的猴子。”

“很有可能是‘外来户’。”峨眉山景区野生动物保护研究所负责人介绍,峨眉山有500多只野猴,主要分布在清音阁、万年寺、洗象池、雷洞坪一线,因为雷洞坪的游客较多,受伤的猴子很有可能是从下面的洗象池到雷洞坪一带觅食的。

当天上午,景区工作人员果然在洗象池附近发现了一只受伤的灵猴,就是何先生看到的那只,猴子右后小腿上系着尼龙绳,伤口已经化脓。该野保所负责人介绍,这是一只野生成年猴,年约12岁,并且是一个猴群的猴王,其号令的猴群有40余只。

救助难度较大景区制订3种控制方案

“虽然这只猴王受伤了,但它依然身手敏捷,野性十足,工作人员根本无法靠近,同时猴王受到猴群保护,给救助也增加了很大难度。”金顶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当时何先生遇到的那种情况,猴王可能并非求救,而是想觅食,才主动靠近了游客。

目前,景区初步制订 3 种方案控制受伤猴王:一是将安眠药兑入饮料,有目的地投掷给猴王,诱使它喝下后伺机控制;二是用网枪实施控制;三是用麻醉枪实施控制。该负责人表示,只有先控制住猴王,下一步才能对其实施解绳、包扎等救治行为。该负责人表示,对猴王的控制只能伺机进行,准备网枪、麻醉枪等设备也需要时间,因此对这只猴王进行救助预计还需要几天时间。从猴王的伤情来看,它应该完全能够坚持住。景区同时提醒,游客如果发现受伤猴王,切不可贸然施救,以免伤猴伤己。 成都商报记者 顾爱刚

峨眉灵猴求救 追踪

全国妇联2014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0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而《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显示,根据覆盖6省的大规模抽样调查,按照比例推算,全国6100万农村留守儿童中约有1794万儿童一年只能见父母1次至 2 次,921 万儿童一年见不到父母一面。一年内与父母见面次数越少,儿童的愉悦度越低,更容易表现出紧张、忧愁、心烦等消极情绪。

春节前的回龙村,正在迎来一年中人气最旺的时节。这个位于四川广安东北部的村庄,户籍人口1600余人,大部分人外出打工,到了春节,伴随着打工人群的回流,积攒一年的财富也被带回村庄。张昌华和妻子也在回流的人群中。

十年前,导演范立欣拍摄了纪录片《归途列车》,此片被称为“中国春运纪录片”,张昌华夫妇正是纪录片主人公。这样的春节归途,他们已经历了20多年。自1990年起,夫妻俩丢下刚出生的孩子南下打工,初衷很简单,赚钱,给孩子更好的生活。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钱赚到了,但长期留守的女儿开始叛逆,成为张昌华最不愿见到的“打工二代”,并与他的关系近乎决裂。

十年后,又一年春节归来,站在已经荒芜的田地里,张昌华觉得眼前的一切都已陌生。困扰他多年的问题也一直无解:不打工没钱,打工却亏欠了孩子。“我们真的错了吗?”

1 月 27 日,距猴年春节还有11天。坐了近30个小时火车,再换乘大巴,49 岁的张昌华和妻子回到了老家——广安市大安镇回龙村。

席卷四川的寒潮还未完全褪尽,张昌华有些不习惯,他站在院子里,来回踱步,

“太冷了,晚上还戴着帽子睡觉”,20多年南下打工生涯,已让他更适应广州的冬天。

冻得有些受不了,他决定在村里转转。偶尔遇到跟女儿年龄相仿的孩子,他就忍不住想起快 10 年没见的女儿,前两天,他还跟岳母和儿子打探女儿张丽琴今年春节是否回家。这听起来有些奇怪。作为父亲,张昌华不知道女儿是否春节回家,何时回家,他甚至不知道女儿的电话号码,也不知道女儿在哪里,在做什么工作。但按照过去几年的惯例,张丽琴会在他们再次外出后才回家。

“她是故意躲着我们,这几年都是这样。”张昌华叹气。他曾试图找儿子要女儿的电话,但儿子的回答让他放弃了,“我给你了,姐姐就

要说我是叛徒。”长久的沉默之后,似乎

是想了很久,张昌华如此总结和女儿的关系:“我们之间有裂痕。”

裂痕始于2008年春节,那是张昌华外出打工的第18 年,女儿当年正好 18 岁。那年的春节,张家人过得不太开心,纪录片《归途列车》里,完整记录了父女二人当时争吵和扭打的画面:张昌华埋怨女儿辜负父母,荒废学业,张丽琴则埋怨父母只顾打工挣钱,从没给过她真正的关心。争吵的最后,张昌华让女儿“你给我出去”,但女儿随后一句“老子要出去”彻底激怒了父亲,张昌华从椅子上跳起来,冲向女儿连扇几个巴掌,父女二人扭打在一起。女儿边打边哭:“是你们逼我的。是外公把我带大的,你就不是我老子。”

父女关系就此僵到现在。再度想起这些旧事,张昌华还是不解,叹气:“我们当父母的真做错了吗?外出打工那么辛苦,还不是为了家,为了娃娃。”

归途

酒后,张丽琴向工友倾诉,自己从小就没有受到父母关爱,这让她痛苦。工友宽慰她,“他们赚钱也是为了养你啊。”张丽琴不屑地反驳:“一切都是为了钱。”

女儿张昌华不止一次地想,如果当年

没外出打工,现在会是什么样子?他深深叹了一口气:“打工忽视了娃娃的教育,但是不打工,就算娃娃考上大学,没钱供他们,又咋办?”

回家1·

“消失”的女儿“我们真的错了吗?”

父女激烈争吵 究竟谁辜负了谁?冲突

然而,打工潮的背后,又直接催生了另一个群体:留守儿童。并且,起初被忽视的一些隐患日后开始一一浮现。

张昌华的父亲早逝,母亲身体不好,一双儿女由外公外婆一手带大。直到女儿上初中前,为节约路费,夫妻俩一般两年回一次家。但他们几乎每周都给孩子打电话,最初每次通电话,两代人还能感受到一丝亲密,但很快,孩子们对这样近乎程式化的通电话变得木然,每次的通话内容也一般就三个主题:天气、身体,学习。除此之外再无话说,双方通常隔着电话,长久无言。

在张昌华的记忆中,女儿张丽琴上初中后,父女之间开始变得有些陌生,安装了公用电话的邻居也告诉他,女儿每次跟他们通电话时,都会有种

“想哭不哭”叫人看不懂的表情。2006 年秋季,女儿中考进

入广安城区一学校。《归途列车》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张昌华夫妇2007年春节回家,在屋内的女儿听到张昌华的声音后,跑到门口给了父亲一个拥抱,亲昵地喊道

“爸爸”。饭桌上,张昌华对女儿和儿子说:“在外面挣钱,只能打电话来约束你们。我的书读得少,很多话想得到说不出来,只能说在经济上多挣钱支持你们。”但这份经济上的支持很快就被证明并不完全有效。几个月后,女儿在期末考试前选择辍学。一家人轮流苦苦相劝,未能成功劝女儿回心转意。最后,张丽琴踏上了南下的火车,进了朋友所在的制衣厂。至此,张昌华最不愿看到的事情发生了:女儿张丽琴成为新一代农民工。

辍学打工前,张丽琴去给外公上坟,在坟前痛哭:我不想见到爸妈,你也知道,我和他们的关系一直不好……这里一直是个伤心的地方。

儿子顺利考上大学,让张昌华感到欣慰。但他也抱怨儿子平时很少给自己打电话,学习上的事情更是从来不会主动讲。夫妻俩今年回来后的整整两天,张洋基本躲在卧室上网,和父亲没有太多语言。张昌华也多次想要打破僵局,试图让谈话热络起来,但想来想去,“发现没啥子好说的。”

对于20多年打工生涯的得失,张昌华不知如何算这笔账。他不止一次地想,如果当年没外出打工,现在会是什么样子?他深深叹了一口气:“打工忽视了娃娃的教育,但是不打工,就算娃娃考上大学,没钱供他们,又咋办?”

张 昌 华 想 起 了 家 里 修 楼 房 那年,整个下午没见着女儿的影子,傍晚 时 分 看 到 她 背 着 一 背 篓 猪 草 回

来。“她很勤快,懂事,只是对我和她妈妈,有很深的隔阂。”他有时候会产生“女儿还在读书”的错觉,“我们打工就是为了让她好好读书,没想到却是这种结果。”

2006年,纪录片导演范立欣找到张昌华,连续记录他三年的春运归途历程。这部名叫《归途列车》的“中国春运纪录片”后来获得多项大奖。范立欣送给张家一张《归途列车》的光碟,但除了张昌华“马马虎虎”看过外,家里其他人都没看过。“看一次就心酸一次。”

最近几年,张昌华感觉自己突然变老了,头发少了,容易感到累,下夜班后,需要借助喝酒来帮助睡眠,两年前,妻子上班也必须借助老花眼镜。

在一个没有阳光的下午,张昌华穿

梭在老家杂草丛生的小路上,放眼望去,是成片荒芜的农田,以往这个时节,这里本是一片青青的麦苗,或是成片油菜。在外打工20多年,这些伴随自己长大的老家记忆已经逐渐被冲淡,他甚至已经忘了该怎么犁田。尽管年年都会踏上归途,但张昌华说,自己还没想好何时真的“回家”。多年前就困扰他的矛盾依然让他焦灼:“我也不可能在外面打一辈子工,但不打工,回来能干什么?儿子上学还要钱。”

目前,夫妻俩已买好春节后大年初十的返程火车票,算起来,夫妻俩在老家待了不到 20 天。届时,和他们一起,回龙村也将迎来新一年的人口迁徙,村庄里,再次留下老去的一代和新生的一代。

归途,路在何方

两代人通常隔着电话,长久无言隔阂

广安打工者张昌华的故事,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农民工命运的缩影。

作为第一代进城务工者,他已经打工25年。城市里没有自己的养老之地,在不久的将来,他必须回归故乡。但是,故乡已经不是他当初离开的模样,他也无法像他记忆中农民的样子那样生活了。

他梦想过上更好的生活,于是选择到城里打拼。但是,他的女儿,却成为他最不愿看到的“打工二代”,叛逆,所受教育有限,等待女儿的或许是更艰辛的道路。还好,考上大学的儿子,能给他些许安慰。

张昌华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中国社会即将面对的两大问题:即将老去的第一代进城务工者,如何迎接晚年?父辈打工所造成的大量留守儿童,迎接他们的,又是怎样的成年礼?

前者面对的是如何重新融入乡村的问题。二十多年来,乡村的巨变,比城市更复杂。荒芜的土地,将迎来一拨老年的游子,他们与土地的关系已经疏远,他们的耕作技艺已经生疏,更重要的是,一种迎接暮年的心境,如何耕作“希望的田野”?

后者面对的是如何真正融入城市的问题。留守儿童长大,大部分不可避免地成为

“打工二代”。和父辈相比,他们对城市了解更多,他们注定会远离乡村。但是,他们的童年,缺少父母陪伴,所受教育又残缺不全。他们成为壮劳力,但是这时的城市,经济却已经升级,对劳动力的要求也已变高。城市的房价,也成为他们恐惧而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的打工潮,催生了人群的一次大分离,“留守儿童”成为问题。30年过去,中国社会将面临再一次大分离:在乡村的,不再是留守儿童,而是“留守老人”,在城市打拼的“打工二代”,不但要照顾自己身边的小孩,还要牵挂在乡村的老人。

年轻的打工者要融入城市,是一个难题,但是年轻也意味着未来和可能性,相比之下,老一辈打工者重新融入乡村,则是一个更严重的问题。除了一代人的命运,人们还必须面对土地的命运。

能解决这一问题的,或许只有时间。

成都商报记者 王超 摄影报道

张昌华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中国社会即将面对的两大问题:即将老去的第一代进城务工者,如何迎接晚年?父辈打工所造成的大量留守儿童,迎接他们的,又是怎样的成年礼?

归来,或再一次分离?

“我不可能在外面打一辈子工,但不打工,回来能干什么?”你可能不知道的数据你可能不知道的数据

链接

1794万留守儿童一年只能见父母1~2次

父亲

论评

微信投票定胜负这十件成了青羊最暖心民生“事儿”

成都商报讯(记者 李娅)1 月29日,“发现2015青羊最暖人心民生事件”评选活动现场评审环节在西村艺术空间正式举行。激烈的现场PK,一直让紧张的氛围延续到最后。最终,文家街道的夜间巡逻志愿队、“互联网+”智慧医疗、农贸市场推行一卡通购物、残疾人创服平台、食品安全评“星级”等10个事件成功入选。

微信投票定胜负

一篇张家碾赋拉开了15个候选事件的自述环节。一出自编自导的舞台剧,用生动的情节再现了文家街道张家碾社区义务巡逻队日常的工作状态。他们,被大家称为现代“打更人”。接下来,入围终极现场PK的候选事件用VCR、舞台剧、演讲、讲故事,多元化的展示方式轮番登场。

整个评选进行了三轮投票,市民代表(包括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代表和文化名人等是第一、二轮,现场微信投票最终决定十大民生事件。就连著名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巴蜀笑星李白清都前来捧场。

“互联网+”民生成热点

据悉,青羊十大最暖人心民生事件自2013年开始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并且成为全区民生社会事业接受群众监督和评价的重要平台。今年,事件评选又一次得到了多方关注,在全程微信投票的第二轮评选活动中,网民们用手指投下了百万余票。从今年入围的15个候选事件看,扫码挂号选医生、扫码查看苍蝇馆子卫生水平、刷卡买菜、政务APP等“互联网+”民生事件成为关注焦点。

纪录片《归途列车》中,列车上的张丽琴怅然地看着窗外

回到老家的张昌华看着荒芜的农田,眼前的一切已让他有些陌生

■张丰

20 多年前,伴随改革开放的大浪潮,中国南部沿海地区涌现出众多工厂,由此带来巨大的用工需求。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开始南下打工淘金。

1990 年初,张昌华加入了这股南下大潮,在亲戚介绍下,他凭裁缝手艺进了一家制衣厂。当时,他和妻子陈素琴已经结婚。半年后,女儿张丽琴出生。1992年,陈素琴决定,留下 1 岁多的女儿,同丈夫一起南下打工。家人当时都劝:“把娃儿带大点再出去吧。”但陈素琴最后还是随丈夫去了广州。

“身不由己,生活所迫。”张昌华这样解释当年对孩子的

“狠心”。家里的情况是明摆着的:三间土坯房,住着大哥,张昌华和妻子,还有母亲;每人八分(0.8亩)土地,种的粮食仅够维持生活。张昌华说,自己面对的选择题并不算难,反正两个选择:外出打工挣钱,可能亏了

孩子,但可以为家庭和孩子提供更好的经济生活;留在老家守着土地,可以照管孩子,但可能越过越穷。况且,打工很快给家庭带来明显改变。1997年,用打工攒下的钱加上贷款,张昌华建了一栋2层楼房。这一年春节之后,原本打算留一人在家照管孩子的张昌华,再次带着妻子外出打工。此时,他们已是两个孩子的父母。

多位村民也表达了对外出打工的相似态度:至少在当时,只有打工,才能改变家里的经济状况,才能更好地供孩子读书,最好是上大学,不再重复上一代的命运。

回龙村村干部蔡运银说,整个村子有 1600 多人,大部分人都选择外出打工。“打工潮”给村庄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80%的村民在2000年前后建起楼房,近几年更是常有村民开着汽车回家。蔡运银和村民们都说:“如果不是年轻人外出打工,哪会有这些变化?”

那时候,外出打工才“有眼光”

潮流“自由”后的张丽琴,第一

次烫了头发,第一次喝了啤酒,酒后,她向工友倾诉,自己从小就没有受到父母关爱,这让她痛苦。工友宽慰她,“他们赚钱也是为了养你啊。”张丽琴不屑地反驳:“一切都是为了钱。”

更让张昌华夫妇隐忧的事情连续发生。2008年春节回到老家的当晚,陈素琴拉着一年没见的儿子张洋问长问短,然后表示:“我不准备出去打工,准备回来带你了,带你读书。”但张洋却淡淡地说了一句:

“不”。一旁的女儿张丽琴接话说,“张洋,你放心,她不会回来带你的。”随后补充,“你们根本就是无心的,却有心地说。”这让张昌华有些恼怒,父女发生争吵,张昌华埋怨女儿辜负父母,荒废学业,张丽琴则埋怨父母从没给过她真正的关心。争吵的最后,女儿甩下一句“老子要出去”,彻底激怒张昌华,他连扇了女儿几个巴掌。

这是张昌华记忆中第二次动手打女儿,上一次是女儿刚进学校因不做作业被打了几下,“是自己的女儿,一两年见一次,疼都来不及,我怎么舍得打她?”但女儿的言语让他震惊,愤怒,陌生——这与记忆中

那个懂事的女儿相去甚远。这年春节,张家的新年气

氛有些沉重。陈素琴来到当地的小庙,跪在菩萨面前,嘴里念叨:“我也不知道我做错了什么,只要她明年听话,我一定来还愿。”但2008年夏天,张丽琴还是再次踏上了开往深圳的火车。出发前,她给母亲打电话:“你还不回来带弟弟,要弟弟以后也像我这样?”

似乎彻底被惊醒,陈素琴和丈夫商量决定,由她留在老家照顾上初中的儿子。直到五年后儿子考上成都某重点大学后,陈素琴才再次返回广州与丈夫一起打工。

为了娃 他外出打工25年回了家 父女决裂难相见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