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l Categories
Home > Documents > 《觀眾生品第七》 - ysbla.org.t ·...

《觀眾生品第七》 - ysbla.org.t ·...

Date post: 19-Jul-2020
Category:
Upload: others
View: 3 times
Download: 5 times
Share this document with a friend
37
觀眾生品第七 239
Transcript
  • 觀眾生品第七

    幻師即魔術師,在此比喻菩薩。所幻人是幻師所幻化的假人,在此比喻眾

    生。此句是說菩薩觀眾生就像幻師看其所化幻人一樣。此所幻化的假人不是空

    無一物,但亦非有真實體性。是﹁虛妄有﹂。

    觀眾生品第七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藥師山

    紫虛居士註解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觀於眾生。

    維摩詰言。譬如幻師見所幻人

    。菩薩觀眾生為若此。如智者見水中月

    。如

    這一品是維摩詰居士要我們觀眾生如夢幻,金剛經上說﹁渡眾生而無眾生

    可渡﹂,那眾生是什麼?如何看待眾生,本文有詳細開示。

    水中月亮非實有,但亦非空無,它也是﹁虛妄有﹂。

    239

    http://www.ysbla.org.tw./

  • 觀眾生品第七

    鏡中見其面像

    。如熱時燄

    。如呼聲響

    。如空中雲

    。如水聚沬

    。如水上泡

    如芭蕉堅

    。如電久住

    。如第五大。如第六陰。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

    芭蕉中心空而不實,芭蕉堅是指中心堅固的芭蕉,這只有名稱,沒有實物

    存在,亦虛妄有之一種。

    呼叫的聲響,此聲響亦非有堅固的體性,亦是虛妄有,這是耳聞所引生之

    虛妄有。

    水中的氣泡,此氣泡亦沒有堅固的體性,故亦屬虛妄有。

    水中聚積在一起的泡沫,此亦無堅固的體性,隨時會破滅,亦是虛妄有。

    在空中飄浮的雲,此亦沒有實體可得,亦虛妄有。

    物體發熱時所生的火燄,此火燄亦非有堅固的體性,比喻為﹁虛妄有﹂。

    鏡中的面像亦﹁虛妄有﹂。屬眼所見之虛妄有。

    240

  • 觀眾生品第七

    物質界的特性不外﹁四大﹂,即地大、水大、火大與風大,但沒有第五大

    存在,第五大只有名稱而已。故亦屬虛妄有。同理,眾生有五陰,有情眾生有

    六道,六根六塵和合有十二入,六根六塵六識和合而有十八界,文中所說之第

    六陰,第七情、十三入與十九界皆只有想像的名稱沒有實體存在,故也是虛妄

    有之一種。

    界2

    。菩薩觀眾生為若此。如無色界色

    。如燋穀芽

    。如須陀洹身見。如阿那含

    稻穀的芽燒焦後就不存在,故焦殼芽是妄想像所生之物,沒有實體存在,

    此亦屬虛妄有。

    電性如火花,剎那不住,電久住指長久存在的電火花,這是不存在之物,

    只有名稱而已,此亦虛妄有。

    無色界眾生不具諸色,故無色界色只有名稱而無體性,亦屬虛妄有之一種。

    241

  • 觀眾生品第七

    入胎。如阿羅漢三毒。如得忍菩薩貪恚毀禁。如佛煩惱習。如盲者見色

    。如入

    滅盡定出入息

    。如空中鳥跡

    。如石女兒

    。如化人煩惱

    。如夢所見已寤

    。如

    須陀洹已不再有身見︵即我見︶,阿那含已不再入胎,阿羅漢也斷三毒︵即

    貪嗔痴︶,得忍菩薩己斷貪、恚︵瞋怒︶,也不再毀壞一切禁戒,佛已斷一切煩

    惱之習氣,盲者見不到諸色,故此段文中所說者皆是妄想所生之物,只有虛名

    而無實體存在,故皆屬虛妄有。

    石女不會生兒子,故石女之子乃妄想所生之物,沒有實體存在,此亦虛妄

    有。 2

    入滅盡定的修行者已可掌控第七識使之不動,故亦沒有出入息︵出息即呼

    氣,入息即吸氣之義︶。此出入息乃妄想所生者。亦屬虛妄有。

    幻化之人沒有神識何來煩惱,故化人煩惱乃妄想所生,亦虛妄有。

    虛空中鳥飛過的足跡並不存在,故此為虛妄有。

    242

  • 觀眾生品第七

    滅度者受身。如無煙之火。菩薩觀眾生為若此。

    如斯法是指如所觀諸法如幻之義。這就是真實慈的法。這句話是說要給眾

    生講說﹁真實慈﹂的法。也就是講眾生虛妄有,慈亦虛妄有。眾生與諸法皆虛

    妄有,皆為不空不有,皆如幻,但非空無的一些法。所講的法雖是如幻,但其

    為菩薩為渡眾生而用之法,故稱為﹁慈﹂之法,因為菩薩知這些法體性皆空,

    但不是空無,不是捨棄這些法,故有﹁真實﹂之義。

    若菩薩觀眾生如幻,那如何行慈心去渡如幻的眾生呢?這是說,眾生既是

    真正存在之物,是虛妄的存在,那渡此眾生有什麼意義?何必要渡他們?

    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

    。 維摩詰言。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為眾生說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

    夢中見到自己已醒,但實際仍在睡夢之中,故此醒為虛妄有。

    243

  • 觀眾生品第七

    行寂滅慈。無所生故

    。行不熱慈。無煩惱故

    。行等之慈。等三世故

    。行無諍

    慈。無所起故

    。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

    。行不壞慈。畢竟盡故

    。行堅固慈。

    行寂滅慈是行寂滅法以渡生︵慈之義︶,此是一種真實慈。行寂滅法是教

    導眾生修空觀,以悟諸法無生之義。菩薩修空觀,悟知諸法體性皆空,此空乃

    不生不滅,故無﹁所生﹂之諸法。諸法如幻,因無明為緣空為因,和合而生,

    此為眾生之有為法。由不含無明妄想而有者此為金剛界,屬於無為法。

    等是平等之義。菩薩行平等法以渡生,因為修空觀悟知空中沒有過去、現

    在、與未來之時間觀念存在︵此為三世平等之義︶。故教導眾生修空觀以悟知諸

    法體性皆空,沒有三世之念。

    行不熱慈是行不熱惱之法以渡生,此亦是真實慈。菩薩修空觀,悟知空中

    無煩惱,故教導眾生不熱惱之法,要眾生悟知煩惱如幻,其體性是空。

    菩薩行無諍之法以渡生,因其悟知諸法性空,無能起所起。無諍法是不與

    244

  • 觀眾生品第七

    菩薩行堅固之法以渡生,因其修空觀,知道心之體性是空,它是不生不滅,

    無有毀滅。行堅固法渡生是教導眾生觀世間諸法如幻而其體性堅固不壞。

    菩薩行不二法門以渡生,因其悟知﹁空﹂性之不屬內亦不屬外︵不合之義︶,

    ﹁空﹂中無內外之分別,稱不合。不合即內外不合之義。菩薩修空觀悟知空中

    無內無外,故教導眾生修不二法門,悟諸法體性皆空︵不二之義︶。

    心無毀故

    。行清淨慈。諸法性淨故

    。行無邊慈。如虛空故

    。行阿羅漢慈。破

    他人爭議之法,也就是行﹁空忍﹂之法。蓋菩薩修空觀,悟知﹁空﹂中無能起

    所起,即無有所起之法讓你與人起爭議。

    盡,滅之義,畢竟滅即不生不滅之義。一般所說之滅是由有變為無,此意

    識心之生滅法,不是畢竟滅之義。菩薩行不壞法以渡生,因其悟知諸法體性畢

    竟滅之故。行不壞之法是教導眾生觀世間諸法其相如幻不實,但體性是﹁空﹂,

    是無能壞所壞者。

    245

  • 觀眾生品第七

    結賊是指煩惱的根源︵結之義︶,由於此根結會危害眾生的慧命使淪落生

    死,故稱為賊。菩薩已破除煩惱的根結︵即已破無明之義︶故能行阿羅漢法以

    渡生。阿羅漢法是指不生諸種煩惱之法門。

    結賊故

    。行菩薩慈。安眾生故

    。行如來慈。得如相故

    。行佛之慈。覺眾生故

    得如相是悟得如如之相,即已悟得諸法如幻,其體性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如如相之義︶。菩薩行如如之法以渡生因其已得如相之故。行如如之法是教導

    菩薩行無邊之法門以渡生,因其悟到諸法體性如虛空之不增不減。行無邊

    法門是教導眾生不著二邊之法門,也就是不著各種邊見︵如有邊無邊等︶之法

    門。

    1 菩薩行清淨法以渡生,因其知諸法體性是不垢不淨之故,行清淨法渡生是

    教導眾生觀諸法如幻體性不垢不淨之義。

    菩薩已修習安樂眾生之一切法故能行菩薩法以渡生。

    246

  • 觀眾生品第七

    菩薩修空觀,悟知﹁空﹂是平等一味︵形容無二之詞︶,故菩薩行菩提法

    以渡生,行菩提法是教導眾生起覺醒,觀諸法如幻其體性是空。

    。行自然慈。無因得故

    。行菩提慈。等一味故

    。行無等慈。斷諸愛故

    。行

    眾生了悟諸法體性之無所來亦無所去。

    無等慈是無有可比的慈心,也就是至高無上的慈心,即﹁無量慈﹂之義。

    斷諸愛是破除一般眾生有條件有執著的小愛而做到無一切條件不執著的愛︵即

    慈之義︶。斷諸愛的﹁斷﹂不是斷滅之義,斷滅一切愛也就不會有慈心存在。無

    菩薩行自然慈是行自然法以渡生,即教導眾生觀一切法如幻,其體性﹁無

    因﹂。由於菩薩修空觀,知﹁空﹂為不生不滅非識心可知,故也沒有什麼因可得

    之。自然即無因之義。

    覺是自覺覺他之故,菩薩雖覺性未圓滿,但已修習各種覺眾生之法,故菩

    薩能行佛之行︵覺眾生之行,教導眾生覺悟之行︶。

    247

  • 觀眾生品第七

    大悲慈。導以大乘故

    。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

    。行法施慈。無遺惜故

    。行持

    量慈的基礎即是眾生的小愛,但不能執著於此小愛而要做到無條件的慈心,此

    即無量慈。菩薩修空觀,知﹁空﹂中無愛可得,故能斷諸愛而行無量慈心以渡

    生。 1

    大悲即無量悲之義。悲是拔除眾生的苦。由於菩薩被教導以行大乘之法,

    故其能行大悲法以渡生。大乘法是自渡亦渡他人之法,以別於只求自渡的小乘

    法,大乘法之修行者觀眾生如在同一部大車之中,彼此關係密切如同一體,故

    大家有苦皆應相助。

    菩薩修空觀,悟知﹁空﹂中無我,無能捨所捨之我與人存在,故行無厭捨

    法以渡生。也就是觀眾生如幻,渡生而無生可渡,故能不厭捨。蓋若厭捨即有

    所捨,菩薩悟知無所捨,故能不厭捨。

    無遺惜是一切皆不保留︵遺之義︶,不以為可惜︵無惜之義︶。菩薩修空觀,

    248

  • 觀眾生品第七

    若起爭論則傷對方︵彼之義︶也傷到自已︵我之義︶,菩薩為免於此︵護

    彼我之義︶,故行忍辱法以渡生。行忍辱法渡生即教導眾生要修忍辱法。由於菩

    薩修空觀,悟﹁空﹂中無護彼我之事,故觀此為如幻,行如幻忍。

    戒慈。化毀禁故

    。行忍辱慈。護彼我故

    。行精進慈。荷負眾生故

    。行禪定慈。

    悟知﹁空﹂中無有可保留或可惜之物存在,故行法施以渡生。法施是以佛之正

    法布施給眾生,法施到無遺惜則可達三輪體空之法施。

    精進指正精進而言,也就是依佛正法專精一意以求進步,荷負眾生即渡眾

    生,擔負眾生各種業障,解除眾生各種煩惱,使眾生離苦得樂乃至解脫生死之

    義。為荷負眾生故菩薩行精進法。菩薩修空觀,知空中無荷負眾生之事,故能

    觀荷負眾生如幻而行精進法以渡生,此有別於一般凡夫之行精進法渡生。

    菩薩修空觀,知﹁空﹂中無有禁戒之事,故菩薩已經化解有形之禁戒︵化

    毀禁之義︶而行大乘之戒法︵持戒之義︶以渡生。在此持戒指持菩提心戒之義。

    249

  • 觀眾生品第七

    無不知時是沒有﹁不知﹂的時候,也就是任何時刻都保持在﹁知﹂的狀態,

    也就是隨時心中都清楚的了知諸法︵不愚痴之義︶。由於菩薩修空觀,知空中無

    一切法存在,故觀諸法如幻而行智慧法以渡生。即教導眾生在任何時刻心中都

    要保持清楚的知道諸法。其相反即是愚痴,此是心中不明白諸法的真相。

    不受味故

    。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

    。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

    。行無隱慈。直

    ﹁一切示現﹂是所有一切法,只要對眾生益處,不論對的、錯的、好的或

    壞的法皆示現。方便法是為渡生而用的方法,因為眾生的狀況不同,有時必須

    用一些世間人認為不好的法來渡他。菩薩修空,知﹁空﹂中無相、無一切法,

    故諸法皆虛妄,只要對眾生有利益都可以做,故稱﹁方便法﹂。這句話是說菩薩

    以方便法渡生,因為諸法如幻,一切法只要對眾生有益皆可用之。

    菩薩修空觀,悟知﹁空﹂中無一切味,故能外不受五塵之味,內不著一切

    清淨之味而行禪定法以渡生︵即教導眾生如此修習禪定︶。

    250

  • 觀眾生品第七

    菩薩心不虛假,故以不誑騙眾生之行以渡生。誑騙與欺騙不同,前者是﹁誘

    騙﹂,而後者是詐騙,也就是以假當真。例如,告訴眾生說,你們只要行善就可

    以永住天堂享樂不盡,這就是誑騙,這是利用天堂之樂誘騙眾生做某些事,此

    重點在﹁誘﹂。

    這一句是說,菩薩對一種渡生法門都能專一不雜,故能用深廣之心渡生︵行

    深心慈之義︶。這類似世間人行事,若對一件事不能專心一意,則不能深入了知。

    因此,專一不雜去做一件事,才能達﹁深心﹂。

    心清淨故

    。行深心慈。無雜行故

    。行無誑慈。不虛假故

    。行安樂慈。令得佛

    清淨在此處指善法惡法皆不染之義。直心清淨是心直不歪曲,且不染善惡

    諸法。行無隱慈是說菩薩對眾生身口意諸業,不論是對或不對皆直言開示以教

    化之,這叫無隱慈,隱是遮隱、隱藏不說之義。這一句話是說菩薩直心清淨故

    行無隱法以渡生。

    251

  • 觀眾生品第七

    樂故

    。菩薩之慈為若此也。

    悲是為眾生拔去困苦之義。菩薩如何為眾生拔苦?維摩詰居士的答案是:

    把所作功德與眾生共有。菩薩從事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工作時,所得之一切福

    慧利益稱為菩薩所作功德,這些包括自行了脫生死的善種︵慧︶與渡眾生的福

    報,具有這些功德則可離三界諸苦。而眾生因無明所使,在三界造作惡業,引

    生諸苦不得解脫,就是因為缺少功德,菩薩若以所作功德與之,此即可拔其苦,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

    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

    ﹁得佛樂﹂是使眾生福慧二者皆得以俱足之義。菩薩為使眾生得佛樂,故

    行安樂慈。行安樂慈是做一些使眾生安樂的渡生行為,也就是使眾生得福得慧

    之行為,由於菩薩觀空,知﹁空﹂中無一切相,故其所行安樂慈等事皆是如幻

    之行,只為渡生而現有之夢中事。非菩薩執實有此諸行。此與凡夫不同。

    252

  • 觀眾生品第七

    何謂為喜。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

    。 何謂為捨。

    答曰。所作福祐。無所希望

    即悲之義。至於在實際上,如何將功德與眾生共之,這包括兩點,其一是教導

    眾生行上求下化之事,其二是菩薩把所作上求下化之功德一切皆迴向給眾生使

    其離苦得解脫。

    所作之事,自認為是善事,可得福報與庇佑者稱為所作福佑。菩薩對自己

    所作福佑,皆沒有希望得到回報,此稱為捨。能把最心愛的東西送給他人而不

    此句是說凡對眾生有利益的事都無怨無悔歡喜去故,這就稱為喜。這包括

    自心喜與隨喜二者,自心喜是對眾生有益之事自己歡喜心去做。隨喜是說眾生

    有成就或善行,我亦心喜讚嘆或參與。

    253

  • 觀眾生品第七

    文殊師利又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

    維摩詰言。菩薩於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

    文殊師利又問。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當於何住。

    答曰。菩薩欲依如來功德力者。當住度脫一切眾生

    求回報亦為捨之義。

    如來經無量劫生死才得成就,此乃堅心渡眾生之故,否則不會歷無量劫之

    生死。故渡生為其能經無量劫生死之動力。

    一個菩薩對在世間輪迴生死,若心中有懼怕時,應當依靠什麼力量才可免

    此懼怕?維摩詰居士的回答,是要依靠如來功德之力。如來須經無量劫長時間

    之生死輪迴才可成就,此即如來功德之力,菩薩當如此念作為依靠︵依之義︶

    才可不畏生死。

    254

  • 觀眾生品第七

    煩惱即是不淨,染之義,染一切善惡諸法皆是煩惱。煩惱是造作一切善惡

    諸業︵包括身、口、意三業︶所生者。正念是正確的觀念,此為第六識所屬。

    有正念則可除煩惱。

    又問。欲度眾生。當何所除。

    答曰。欲度眾生除其煩惱

    。 又問。欲除煩惱。當何所行。

    答曰。當行正念

    又問。云何行於正念

    答曰。當行不生不滅

    如何做才是行正念?

    想要度脫眾生就是要除去眾生的煩惱。

    255

  • 觀眾生品第七

    不善指一切有為法︵世間法,意識心所生一切法︶。善法指﹁真實﹂之義,

    在此指﹁空﹂。不生不滅法的內涵即是心中不起有為生滅之心而恆住十方圓明的

    ﹁空﹂。

    又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滅

    又問。善不善孰為本。

    答曰。身為本

    行不生不滅法才叫行正念。觀念中有生滅之一切法皆不是正念。觀念中無

    生滅之一切法稱為正念。例如住於前念不生後念不滅即是正念,即安住﹁空﹂

    之義。

    一切有為法︵即不善法︶皆自身所作,故說﹁善不善,身為本﹂。

    256

  • 觀眾生品第七

    這句是說貪欲之本乃是虛妄分別。虛妄之分別心是指善與惡、好與壞、色

    與空、明與暗等各種分別心,蓋對諸現象產生各種分別,則會喜善厭惡、喜好

    厭壞、喜歡美麗厭惡醜陋等,喜好之心若上增則成為貪欲,故說貪欲之本在於

    虛妄分別之心。

    又問。身孰為本。

    答曰。欲貪為本

    。 又問。欲貪孰為本。

    答曰。虛妄分別為本

    又問。虛妄分別孰為本。

    所作有為法之因乃心生欲貪之故。欲貪指情與欲之貪著,情為情愛,如愛

    情、友情、親情等,欲為欲求,如性欲、食欲、睡欲等。

    257

  • 觀眾生品第七

    答曰。顛倒想為本

    。 又問。顛倒想孰為本。

    答曰。無住為本

    又問。無住孰為本。

    答曰。無住則無本

    。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這一句話是說虛妄分別之本乃是顛倒。顛倒是認假為真,認虛妄為實有,

    這是眾生之所成為眾生而不能成為佛的主因。此乃源於眾生的﹁無明﹂,由於無

    明之故,原本無分別的本體就妄起分別,如此就有眾生︵詳見楞嚴經︶。

    這句是說顛倒妄想的本源是無住。無住是不安住於本心之義,亦即無明之

    義。

    不安住於本心即是所謂的﹁無始無明﹂,此無明沒有本源可得。

    258

  • 觀眾生品第七

    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

    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

    能令去。

    爾時天問舍利弗。何故去華。

    答曰。此華不如法。是以去之。

    天曰。勿謂此華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華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

    一切法指一切有相之法,在此包含生滅的世間法與諸佛菩薩由空所生之﹁金

    剛界﹂法。一切世間法皆源於虛妄的無始無明,但金剛界法為﹁空﹂之相用,︵比

    喻為繩︶,由於諸佛已破顛倒妄想,故此金剛界法不含顛倒,貪欲等事。也不被

    執為實有。但有為法︵世間法︶乃眾生之法,眾生執為實有,其源頭在根本無

    明的層次。有為法可比喻為﹁妄蛇﹂。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是說由於無始無明之故,

    自性不守真常,於是諸法從而出生。

    259

  • 觀眾生品第七

    這句話是說由於釋尊在現場的弟子怕染諸法而淪落生死,故對五塵境界︵即

    色聲香味觸︶有所害怕,如此反而染到五塵。

    若於佛法出家。有所分別為不如法。若無所分別是則如法。觀諸菩薩。華不著

    者。已斷一切分別想故。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

    。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

    味觸得其便

    。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無能為也。結習未盡華著身耳

    。結習盡者。

    華不著也。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

    非人指人以外的鬼怪等生命。人若對鬼怪等有害怕之心,則鬼怪等會乘虛

    而入,對人形成干擾或傷害。

    過去所結︵聚積之義︶的習氣未盡除則花會在身上不會掉落。

    ﹁天﹂指講話的這位天女︵應已得解脫者︶。這句話是舍利弗問此天女是

    260

  • 觀眾生品第七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脫

    。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

    。 天曰。耆年解脫亦何如久

    舍利弗默然不答。

    天曰。如何耆舊大智而默

    否在此室中已很久?﹁如﹂是像什麼那麼久之義。

    天女說,多年得解脫怎麼可稱為久或不久。因為解脫之後就沒有久不久的

    時間觀念存在呀。

    舍利弗就說,這樣要在此室很久嗎?

    天女答說,她在此室就像﹁多年已得解脫﹂那麼久。

    261

  • 觀眾生品第七

    答曰。解脫

    者2

    無所言說故。吾於是不知所云。

    天曰。言說文字皆解脫相。所以者何。解脫者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文字亦不

    內不外不在兩間。是故舍利弗。無離文字說解脫也。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是解

    脫相

    耆舊即俗稱的﹁大老﹂。這句是天女問舍利弗,你這位大老宿有大智,怎

    麼不再說話呢?

    見自性之不生不滅稱入解脫門,亦稱解脫,乃解除一切束縳乃至了解生死

    之義。解脫之體性是﹁空﹂,無一切相,但解脫之相︵表相︶為諸法,不著諸法

    即解脫相。諸法必須藉文字言說才能表達,故欲說解脫之相狀亦須文字言說,

    故說﹁文字言說﹂為解脫相。解脫相屬﹁言說真如﹂,其性質是虛妄,與絕言真

    如之﹁空﹂不可說性質不同。內外中間指可表達形容之事,而解脫者屬不可言

    指此天女。

    262

  • 觀眾生品第七

    舍利弗言。不復以離淫怒癡為解脫乎

    。 天曰。佛為增上慢人說離淫怒癡為解脫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淫怒癡性即

    是解脫

    說,故說﹁解脫者不在內外兩間﹂。文字必須有﹁識﹂才能顯其用,言說亦須有

    ﹁聽﹂才能知其意,識與聽屬身體器官,稱身內,而言說文字能顯其用乃根識

    與塵︵指文字字形及聲塵︶共同作用之結果,故說﹁言說文字亦不內不外不兩

    間﹂。總歸這段文字所表達的是:解脫自身不可言說,其性質是不在內外中間,

    文字言說亦如此,言說文字可描述諸法相狀,而解脫的相狀亦屬諸法,故不能

    離語言文字,否則無法表達。

    不再以離淫怒癡為解脫嗎?此為舍利弗

    問天女:﹁所謂解脫是不離淫怒癡

    嗎?﹂

    淫怒癡三者乃眾生因無明生妄想而有,此乃無明薰染智種子所生者。淫怒

    263

  • 觀眾生品第七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為證。辯乃如是。

    天曰。我無得無證。故辯如是。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證者。則於佛法為增上

    慢1

    癡之體性為智種子,乃眾生本俱,諸佛亦同。破無明入智種子即入如來藏,當

    是解脫者。智種子體性不生不滅,它是不能被﹁空掉﹂的,羅漢﹁空﹂一切種

    子,此是以定力暫破無明使識種子暫成智種子,並且以﹁空之念﹂把智種子當

    成﹁空﹂,但實際上它是不生不滅。離淫怒癡只是得﹁有相的清淨﹂而已,不是

    解脫,以此為解脫者即為增上慢人︵未証謂証,未得謂得之大妄語者︶。

    自性之﹁空﹂︵即法身︶與﹁有﹂︵即妙有或智種子︶乃眾生本俱,皆為不

    生不滅,故沒有可得,沒有可証者,若有可得可証者,則其在佛法上必定是增

    上慢人的妄覺妄知。

    264

  • 觀眾生品第七

    天曰。以聲聞法化眾生故。我為聲聞

    。以因緣法化眾生故。我為辟支佛。

    以大悲法化眾生故。我為大乘。舍利弗。如人入瞻蔔

    林唯 瞻蔔不 餘香。如

    是若入此室。但聞佛功德之香。不樂聞聲聞辟支佛功德香也。舍利弗。其有釋

    梵四天王諸天龍鬼神等入此室者。聞斯上人講說正法。皆樂佛功德之香。發心

    若眾生是聲聞的根器,我就以聲聞法教化眾生。也就是為渡小乘根器的眾

    生而為其說小乘法。

    舍利弗問天。汝於三乘為何志求

    三乘是聲聞乘,緣覺乘與菩薩乘。亦稱小乘,中乘與大乘,因修行者渡生

    之心量大小不同,故有此稱呼。﹁志﹂是願望。這一句話是舍利弗對天女說:﹁你

    既說修行皆無所得無所求,那你對三乘的佛法因何願望而想去做?﹂

    是一種有異香的小黃花。

    265

  • 觀眾生品第七

    而出

    。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聞說聲聞辟支佛法。但聞菩薩大慈大

    悲不可思議諸佛之法。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何等為八。此室

    常以金色光照晝夜無異。不以日月所照為明。是為一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入

    者。不為諸垢之所惱也。是為二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有釋梵四天王及他方

    菩薩。來會不絕。是為三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說六波羅密不退轉法。是為

    四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樂。絃出無量法化之聲。是為五未曾

    有難得之法。此室有四大藏

    。眾寶積滿。周窮濟乏求得無盡

    。是為六未曾有

    發成佛之心而出此室︵即淨名之室︶,也就是來維摩詰居士淨室聽說法的

    人都發願要成佛。

    指淨名之室︵暗喻眾生如來藏之中︶有四大寶藏。四大寶藏是金剛頂經中

    寶生佛四眷屬之四種功德,即四種利生之法財︵詳見金剛頂經︶

    窮者可得周道,乏者可得救濟。也就是眾寶積滿,使窮困之人或財物缺乏

    266

  • 觀眾生品第七

    難得之法。此室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阿 佛。寶德。寶炎。寶月。寶嚴。

    難勝。師子響。一切利成

    。如是等十方無量諸佛。是上人念時。即皆為來。廣

    說諸佛祕要法藏。說已還去。是為七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一切諸天嚴飾宮殿

    諸佛淨土。皆於中現。是為八未曾有難得之法。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

    得之法。誰有見斯不思議事。而復樂於聲聞法乎。

    者都可得到資助救濟,所求皆得滿足。

    天曰。我從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所轉

    。譬如幻師化作幻女。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轉女身。

    此天女悟知一切相皆如夢幻無實可得,何有真正女人相或男人相?相既如

    淨名之室,諸天皆為其嚴飾如宮殿。

    諸佛之一切利益與成就。

    267

  • 觀眾生品第七

    若有人問何以不轉女身。是人為正問不。

    舍利弗言。不也。幻無定相。當何所轉。

    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定相。云何乃問不轉女身。

    即時天女以

    幻,當何所轉? 神

    通力。變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問言。何以不

    轉女身。

    男女之相乃虛妄,因無明而妄有,此中無能轉之體與所轉之相,就如﹁妄

    蛇﹂。天女告訴舍利弗,若你不破除無明而能轉女相為男相,則世間所有女人皆

    可如此︵即皆可轉女成男!︶。

    天曰。舍利弗。若能轉此女身。則一切女人亦當能轉

    。如舍利弗非女而現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轉。而變為女身。

    268

  • 觀眾生品第七

    女身之色相乃﹁虛妄有﹂,沒有實際存在或不存在之處。就如人之夢境,

    夢醒則不存在,入夢則存在,女身之色相亦如此,無明生則妄現,無明破則不

    在。

    女身。一切女人亦復如是

    。雖現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

    即時天女還攝神力。舍利弗身還復如故。

    天問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舍利弗言。女身色相無在無不在

    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在無不在

    。夫無在無不在者佛所說也。

    如舍利弗你自性本無男女之分別,由於無明而妄為女身,一切女人也都是

    如此。

    諸法皆虛妄有,體性空,無明而妄現諸法,如﹁妄蛇﹂,以﹁空﹂為因無

    269

  • 觀眾生品第七

    舍利弗問天。汝於此沒當生何所

    。 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

    曰。佛化所生非沒生也

    天曰。眾生猶然無沒生也

    明為緣,和合而有,性質是虛妄。妄蛇無實故稱﹁無在﹂,但不離﹁空﹂而有,

    故稱﹁無不在﹂。

    佛乃化身所生,我也如此。佛菩薩為渡眾生而依己之願力應化示生於世間

    稱為化身。而眾生乃結習依業力輪迴而生,與佛之示生不同。

    眾生也如此,也要在世間受生呀!只是眾生有結習,是依業力而生。

    佛是以化身出生在世間,不是沒有生呀!

    你在此處往生之後會示生何處?

    270

  • 觀眾生品第七

    菩提是覺,在此指﹁知覺知﹂,即自性︵真空妙有︶之義。自性不可言說

    非識心可達者,故稱無住處,也無所得者,菩提眾生本俱,無生無滅,無失無

    天曰。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是處。所以者何。菩提無住處。是故

    無有得者

    如舍利弗你﹁還﹂為凡夫的時候,那時我就會証得無上正等正覺。此中還

    是退轉或還原之義。︵舍利弗已是阿羅漢!︶

    舍利弗問天。汝久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天曰。如舍利弗還為凡夫。我乃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舍利弗言。我作凡夫無有是處

    舍利弗說:﹁我退轉為凡夫,沒有道理﹂︵因為他已是阿羅漢︶。

    你多久後當証得無上正等正覺?

    271

  • 觀眾生品第七

    現在︵今之義︶諸佛得無上正等正覺者,過去諸佛﹁已得﹂及未來諸佛﹁當

    得﹂正等正覺者,這些諸佛其數多如恒何沙數不清,那麼這又是什麼意思呢?

    舍利弗言。今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當得如恆河沙皆謂何乎

    。 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數故。說有三世

    。非謂菩提有去來今。

    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羅漢道耶。

    曰。無所得故而得

    得,那有﹁多久﹂証得菩提之義?

    過去,現在與未來稱為三世,若以今生為今世,則此生出生以前直到無盡

    的過去皆為過去世,此生死亡後到無盡的未來稱為未來世,此為三世之義。另

    有一義,把﹁當下﹂之心稱為現在,當下以前為過去,以後為未來。本文三世

    之義是後者。

    272

  • 觀眾生品第七

    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是天女曾已供養九十二億諸佛。已能遊戲菩薩神通。

    所願具足。得無生忍。住不退轉。以本願故。隨意能現教化眾生。

    天曰。諸佛菩薩亦復如是。無所得故而得。

    阿羅漢道體性空,不生不滅,故無所得。但在相上有以言說形容阿羅漢之

    修行狀況與境界者,稱為阿羅漢,修行到達此境界之人名為﹁得﹂阿羅漢。

    273

  • 觀眾生品第七

    274

  • 觀眾生品第七

    275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