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l Categories
Home > Documents >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Date post: 29-Aug-2019
Category:
Upload: others
View: 4 times
Download: 0 times
Share this document with a friend
102
科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Transcript
Page 1: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2: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教材系列

阅 读 经 典

张 建 主编

张洪满 王 蓓 副主编 邹 伟 主 审

省级精品课程

北 京

Page 3: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 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萃”、“知识链接”、“ 名家评点”、“问题探究”等板块,系统而简要地对其

内容和艺术进行了较为精到的诠释,力图引导读者在经典的阅读中,与圣人

和智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在历史和未来的精神对接中,感受中华文化的

博大精深,领悟华夏文明的精髓要义。

本书适用于高职高专各专业选修课教材,也可作为专业人员与社会人士

的读物。

书繁体字版名为《SolidWorks 2001 PLUS 教学范本》,由知城数位科技股份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阅读经典/张建主编.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 (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教材系列) ISBN 978-7-03-023842-9

Ⅰ.阅… Ⅱ.张… Ⅲ. 文学欣赏–世界–教材 Ⅳ. I106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08)第 212014 号

责任编辑:王 彦 周 恢 / 责任校对:耿 耘 责任印制:吕春珉 / 封面设计:东方人华平面设计部

出版 北京东黄城根北街 16 号

邮政编码:100717

http://www.sciencep.com 北京双清印刷厂印刷

科学出版社发行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

2009 年 1 月第 一 版 2009 年 1 月第一次印刷 印数:1—6 000

开本:787×1092 1/16 印张:18 1/2 字数:421 000

定价:28.00 元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我社负责调换<环伟>)

销售部电话 010-62134988 编辑部电话 010-62135763-8205(VP04)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举报电话:010-64030229;010-64034315;13501151303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4: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前 言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灵魂的感召,而进入这种境界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得到的。它需

要儒者的风度、禅者的修炼和佛者的悟性;它需要思想、梦想、信念和境界;它需要在

尘世的喧嚣中,守望着星空;在物欲的倾泻中,恪守着信仰;在精神的迷失中,寻求着

真理;在生活的磨难中,呵护着生命。只有这样,它才可能为这个浮躁的世界送上一份

清凉;只有这样,它也才可能为那些焦灼的灵魂送去一份慰藉。唯其如此,教育才能凸

现和彰显其价值和力量。 然而,在快餐文化盛行的文化背景中,物欲的泛滥、工具的膜拜、人情的淡漠、生

态环境的恶化以及人性光芒的遮蔽,让我们陷入了难以排解的迷惘中。而我们的教育总

是从“社会人”、“经济人”、“伦理人”、“工具人”角度去看待学生,学校、老师、家长

一股脑地把自己的期望化为一堂堂知识运输,一道道文山题海,一次次大考小考。于是,

学生的自由被剥夺了,学生的灵性被抹杀了,学生的创意被扼杀了。在同一个模具浇制

下,学生成了一个个“标准件”。为此,我们还常常津津乐道。 也许是职业的缘故,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一种不解的情结,对经典的阅读也一直

情有独钟。在西方的教育中,总是强调与柏拉图对话,与亚里士多德对话。我们的教育

为何不能走进经典,与孔子对话,与老子对话呢?在一篇文章中我曾抒写了我的渴望:

让教育成为人的诗意栖居,我们的教育便少了一点急功近利,我们的学生就多了一份生

活的意趣,我们的教师也多了一份从容与洒脱。有了这一份从容,这一份洒脱,我们可

以在理性的探索中收获一种快乐,在蓦然回首的追怀中领略一番惊喜,在悠然心会的蝉

意里成长一份深刻。把这种快乐、这番惊喜、这份深刻再回馈给学生,不也是一种诗意

的人生、一种充满人文情怀的教育么?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渴望和追求,我们编写了这本

《阅读经典》,我们希望借助经典文学,能与圣人和智者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从而在

历史和未来的精神对接中,在生命和自然的相互交融中,让我们的心灵回归,让我们的

精神升华,让我们的信念凝固为一种永恒。同样,我们还希望借助经典文学,让我们的

学生在文学中聆听心声,在历史中体悟壮怀,在哲思中感受睿智,从而在诗意栖居中创

造审美人生,在学会感动中品味情感人生,在终极关怀中浇铸道德人生,在敢于放弃中

体验闲适人生,在不断追求中实现创造人生。 本书由张建教授、尹缉熙教授、李向明副教授、陈丽莲副教授等人合作编写。张建

教授负责全书的策划、统稿。担任各章撰写任务的老师有:李佩英副教授(第一章)、

Page 5: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ii

李成文副教授(第二章)、叶坤妮副教授(第三章)、欧阳柏霖副教授(第四章)、李

晓文老师(第五章)、解玉宝副教授(第六章)、崔伦强老师(第七章)、黄奇副教授

(第八章)、陈岗林副教授(第九、十章)、陈仕龙副教授(第十一章)、胡学梅老师

(第十二章)、陈丽莲副教授(第十三、十四章)、李向明副教授(第十五章)、何治

清副教授(第十六章)、尹缉熙教授(第十七章)、陈慧茹副教授(第十八章)、樊慧

副教授(第十九章)、刘荣老师(第二十章)、段淑萍副教授(第二十一章)、赖英老

师(第二十二章)、禹明华副教授(第二十三章)、戴金波副教授(第二十四章)、田

茉云副教授(第二十五章)、戴锡琦教授,张建教授(第二十六章)。 感谢科学出版社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没有他们的支持,即使我们有再多的

愿望,也许还是一种憧憬。我们还要感谢内蒙古通辽职业技术学院、河北沧州医学高等

专科学校、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太原大学、郑州铁路职业学院、河南济源职业

技术学院、江西生物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岳阳职业技术学院、长沙民政职业学院、

湖南交通职业学院、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长沙环保职业学院、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长沙师范专科学校、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的关心和支持。同时,在本书的撰写

中,我们参考了众多前辈、学者和同仁的研究成果,在此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

的感谢! 本书从策划到成书虽然用了近一年半的时间,但要完成这样一件工作毕竟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情。今天,我们诚惶诚恐地将它呈献给大家,并愿意聆听各位专家、朋友的教

诲,以期今后逐渐完善和成熟。 呵护生命、引导价值、拯救灵魂、造就人才,这不仅是教育的使命,也是每一个教

育工作者不变的信念与承诺。我们渴望着恪守这种信念与承诺,渴望着为我们生活的世

界送上一份清凉。

张 建 2009 年 1 月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6: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目 录

第一章 先民的歌唱——《诗经》

聆听华夏先民的吟唱 感受东方文明的辉煌 ........................................................................... 1

第二章 泽畔的悲歌——《楚辞》

逸响伟辞 卓绝一世 ....................................................................................................................... 10

第三章 兵学之大宗——《左传》

先秦散文的扛鼎之作 情韵并美的战争描写 ......................................................................... 19

第四章 隽永的说辞——《战国策》

体悟谋臣策士辩丽横肆的说辞 细察诸侯各国波澜壮阔之风云 .................................... 32

第五章 圣贤的哲思——《论语》

走进圣贤世界 体悟儒家人生 .................................................................................................... 42

第六章 生命的智慧——《老子》

拨开生活的迷雾 领略生命的智慧 ........................................................................................... 51

第七章 救世的苦旅——《墨子》

兼爱非攻 止乱救世 精思善辩 博学力行 ......................................................................... 61

第八章 人类的良心——《孟子》

传承先儒的良知 构建和谐的社会 ........................................................................................... 73

第九章 哲学的天籁——《庄子》

先哲的智慧 后辈的福音 ............................................................................................................. 84

第十章 国家的秩序——《韩非子》

集法家学说之大成 演法术势结合之巅峰 ............................................................................. 95

第十一章 人性的批判——《荀子》

领悟先贤思想的精华 沐浴哲人智慧的灵光 ....................................................................... 102

Page 7: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iv

第十二章 神话的故乡——《山海经》

探究千古奇书的谜底 感悟天地人兽的奥秘 ....................................................................... 111

第十三章 英雄的传奇——《封神榜》

天上人间纷乱起 人妖参战功德现 ......................................................................................... 119

第十四章 取经的卡通——《西游记》

除妖降魔八一难 跋山涉水真经传 ......................................................................................... 131

第十五章 历史的长城——《史记》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 144

第十六章 诗化的历史——《三国演义》

感受惊心动魄的三国风云 品味诗意盎然的战争描写 .................................................... 159

第十七章 梁山的风云——《水浒传》

聆听农民的呐喊 感受英雄的心声 .......................................................................................... 172

第十八章 心灵的轨迹——唐诗

意象的世界 诗意的人生 ........................................................................................................... 179

第十九章 流淌的歌声——宋词

采撷婉约的阆苑奇葩 怀抱豪放的恣肆汪洋 ....................................................................... 189

第二十章 大观园里的大世界——《红楼梦》

古典文学的巅峰巨作 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 203

第二十一章 舞台的脸谱——古典戏曲

看生旦净丑 演梨园故事 品戏曲人生 ................................................................................ 217

第二十二章 历史的镜子——《资治通鉴》

鉴前世之兴衰 考古今之得失 .................................................................................................. 229

第二十三章 神鬼的世界——《聊斋志异》

揭开花妖狐魅的面纱 透析幻相世界的本真 ....................................................................... 235

第二十四章 书生的众生相——《儒林外史》

儒林众生的画谱 封建科举的罪恶 ......................................................................................... 250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8: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v

目 录

第二十五章 世情的描摹——《金瓶梅》

世情洞达入木三分 著此一家骂尽诸色 ................................................................................ 259

第二十六章 文化的源流——《周易》

探寻宇宙的奥秘 追溯文化的源头 ......................................................................................... 270

主要参考文献 ............................................................................................................................................ 283

Page 9: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第一章 先民的歌唱——《诗经》

聆听华夏先民的吟唱 感受东方文明的辉煌

阅读导航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 500 年间

的诗歌 305 篇,又称“诗三百”,分风、雅、颂三部分;形式以四言诗为主,艺术表现

手法主要有赋、比、兴。语言简洁优美,写景抒情富有表现力。其“饥者歌其食,劳者

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文学传统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它不仅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

点,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

内容提要

《诗经》最初称《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被尊为经典,即《诗经》。它记载了

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与爱情、欢乐和忧伤,是先民们最早的歌唱。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发端。“原始文字由记事、祭神而变为抒情、说理,刚好是

春秋战国或略早的产物。它们以艺术的形式共同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理性精神”(李泽厚

《美的历程》)。它的形式包括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及劳

动歌谣等。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

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可以说,它是周代社会的

一面镜子。

一、社会生活的吟唱

《诗经》中内容最丰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国风》。“风”大多是民歌。它们是无

名作者创作、在社会中流传的普通抒情歌曲。它们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比纯粹出于社会上

层的《雅》、《颂》广阔得多,生活气息也更为浓厚。如《关雎》写初涉爱河的青年;《东

山》写思乡游子的忧伤;《氓》写弃妇的哀怨;《静女》写恋爱时的微妙心理。这些民歌

表达了先民们的思想感情和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同时也显示了他们的艺术创造才

能。它们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晶莹的瑰宝。

二、酬神祈福的乐歌

《诗经》中的“雅”、“颂”基本上是为特定的目的而写作、在特定场合中使用的乐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10: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2

歌。《颂》诗主要是《周颂》,这是周王室的宗庙祭祀诗,除了单纯歌颂祖先功德以外,

还有一部分于春夏之际向神祈求丰年或秋冬之际酬谢神的乐歌,反映了周民族以农业立

国的社会特征和西周初期农业生产的情况。如《丰年》中唱到: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

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它描绘了在丰收的日子里,

人们兴高采烈而又隆盛地祭祀先人,希望他们赐福的情形。

三、王朝兴替的史诗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为王室朝廷的乐歌。《雅》中的《生民》、《公

刘》、《绵》、《皇矣》、《大明》是一组周民族的史诗,记叙了从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到周王

朝的创立者武王灭商的历史。其中的《生民》叙述后稷的母亲姜源祈神求子,后来踏了

神的脚印而怀孕,生下了后稷,不敢养育,把他丢弃,他却历难而不死,长大以后,他

发明了农业,建立了周民族的基础,他也因此成了周民族的始祖和农业之神。这首带有

神话和传说色彩的诗歌,反映了周民族的产生观念和历史观念,以及以农业立国的社会

特征。

四、苍生社稷的忧患

《雅》中也有许多讽喻时政的诗,诗人对统治阶级内部秩序的混乱和不公正现象提

出了指责,表达了对艰危时世的极端忧虑和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如《十月之交》:“烨

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惨莫惩?”

这是一幅大动荡、大祸难即将发生的景象。令诗人痛苦的是,人们对此竟无动于衷,依

然醉生梦死地悠闲生活。作者忧心如焚,充满忧虑。这些干预政治、忧患时世的诗歌,

开创了中国政治诗的传统。诗中表现的忧国忧民的情绪,以及强调从社会公认的道德立

场上进行批评并避免张扬个人的态度,对后代的政治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艺术探幽

一、创作上的“风雅”风格

《诗经》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孔子曾说“不学

《诗》无以言”,之后它与《礼》、《易》、《春秋》、《书》并称“五经”即“经典”。闻一

多说:“‘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

的时代就定型了。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此后两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是

我国文学的正统的类型。”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它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描写事物和生活,

如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既有较高的概括性又十分具体、生动。这种创作方法被后代称为

Page 11: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3

第一章 先民的歌唱——《诗经》

“风雅”风格,它是《诗经》的艺术特色之一,不论是长篇的叙事诗,抑或篇幅较短的

抒情之作,还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诗经》都显示了其现实主义精神。

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经》中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即直言其事。如《氓》是一篇

弃妇诗,它叙写了一个女子从与人恋爱到结婚到被抛弃的痛苦经历。诗中的女子以纯洁

诚挚的心追求爱情和幸福,但被负心的男子抛弃了。因此,她对于自己的过去悔恨交加。

于是在诗的末尾她告诫其他女子不要轻信男子。“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

不可说也!”写出了她的血泪教训。比,即以彼物比此物(比喻)。《卫风·硕人》中写

到: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这就是比的手法。兴是先

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周南·桃夭》是一首嫁女诗,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起兴,使人从桃花盛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又如《邶风·燕燕》是一首送别诗,以“燕

燕于飞,差池其羽”起兴,使人从燕子飞时的参差不齐联想到送别时的依恋之情。“关

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周南·关雎》)、“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小雅·鹿鸣》),都是兴的手法。其在《诗经》中的运用是很成功的,显示了先民们对生活的深刻观察、

体验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

《诗经》在语言形式上的基本格式是四言句,语气自然,句法多样,形式整齐,是

相当成熟的诗歌语言。章节的复沓是《诗经》语言形式的又一特点,作者的感情在反复

咏唱中得到了充分表达,同时也给作品带来了回环反复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大量双声叠

韵词、叠音词的运用,使作品的语言更优美、生动、形象。

名篇览胜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逆流)从(寻求)之,道阻(险

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茂盛),白露未晞(干),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逆流)从之,道

阻且跻(升高、陡),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水中高地)。 蒹葭采采(茂盛),白露未已(止),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水边)。溯洄从之,道

阻且右(弯曲),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水中陆地)。 这是一首优美的情人恋歌。全诗融写景、叙事和抒情于一炉,描景摹物十分传神。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12: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4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

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她)热烈而急切地追

寻着心上的恋人。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她)徘徊

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伊人宛在,觅之无踪”,但其身影又在眼前不

时隐现晃动,时远时近,若有若无。此景此情使诗人欲见无方,欲罢不能。读来只觉情

调凄婉,境界幽邃,意蕴无穷。结构上,对环境的渲染和人物心态的描写,既有层次,

又有变化,层层推进,反复吟唱,蕴含无限深情,令人心动神摇,确是情景交融、虚实

结合、神韵飘逸的妙品!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配偶)。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

淑女,寤(睡醒)寐(睡着)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思念)哉悠哉,辗转反

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采摘)之。窈窕

淑女,钟鼓乐之。 这是一首著名的歌唱男女恋情的古老诗歌。春天的河边,绿草茵茵,成双成对的雎

鸠在水中嬉戏,男子见雎鸠相亲相爱成双成对而春心荡漾。一位美丽的少女在河边采摘

荇菜,她的窈窕倩影,使男子一见钟情。于是他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幻想着有情人终

成眷属。在一刹那间他满足了,梦幻中他和他心爱的人美满和谐地结合了!于是一场虚

构的热闹的结婚场面快快乐乐地展开,让我们不禁陶醉在其中为其祝福。全诗充满着男

子的浪漫情怀,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深刻细微而不失理性平和。

采 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无)室靡家,猃狁(匈奴)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炽烈),载饥载渴。我戍

未定,靡使归聘(问候)。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止息),不遑启处。忧心

孔疚(苦痛),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雄马)业业(壮大

貌)。岂敢定居?一月三捷(交战)。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威武)。君子所依,小人所腓(掩护)。四牡翼翼(安闲貌),

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鱼服(鱼皮制的箭袋)。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茂盛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雪大貌)。行道迟迟,载渴

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Page 13: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5

第一章 先民的歌唱——《诗经》

这是一首写出征战士久戍归来途中,回忆和诉说战争悲苦的诗。诗中叙说了远别亲

人、久戍不归、困顿劳苦的情景。全诗以“采薇”开篇,以“行道迟迟,载渴载饥”结

束,首尾照应,突出地表现了戍卒所遭受的身心痛苦,笔端始终萦绕着浓重的悲怨情调。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这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

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氓之蚩蚩,抱布贸(买)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

(过)期,子无良媒。将(请)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已坏的墙),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凶辞)。以尔车来,以我贿(财物)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肥泽貌)。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欢

爱)。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往)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水盛貌),渐(浸

湿)车帷裳(女子车上的布幔)。女也不爽(过失),士贰其行。士也罔(无)极(中),

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家务)劳矣。夙(早)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句首语词)既

遂(久)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大笑貌)其笑矣。静言(句中语词)思之,躬

(身)自悼(悲伤)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低湿之地)则有泮(边沿)。总角(结发)

之宴(欢乐),言笑晏晏(和柔貌),信誓旦旦(诚恳),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 焉哉!

这是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抒情长诗。诗中写出了一位女子与负心汉从恋爱求婚、两

心相许、结婚度日、男子变心、一刀两断的全过程,把女子初恋的期待、迎娶的欢乐、

遭虐待的痛苦、被遗弃的悲哀、不堪回首的叹息,描写得跌宕起伏,曲折多变。作品通

过这位被损害、被遗弃的妇女的自述,描写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反映了在封建社会家

庭中夫妻间所常见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事件。诗中女主人公无处申诉的哀苦、难言

的悔恨和决绝的心志,至今读来仍使我们深为感动。

名句集萃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这四句既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14: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6

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

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

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

的否定。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

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诗人以眼前所见的景色起兴,通过写蒹葭、白露两种最能渲染深秋悲凉气氛的自然

景物,造成一种缥缈空灵的抒情意境,从而衬托出诗人凄清、惆怅、寂寥的心境。这种

以景托情,移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不仅起到了深化诗意的作用,而且也增加了诗的艺术

感染力,使全诗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艺术境界,言简意赅而内蕴深远。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这是《诗经》比兴手法运用的典范。诗人欲写所思之“女”,先以雎鸠起兴,以河

洲上睢鸠之关关而鸣求偶为比,以兴起后二句所赋的淑女、君子之为佳偶。雎鸠天性温

顺,可比淑女之娴静;雎鸠乃“河洲”常见之鸟,可使人联想起常来河边采荇之女;“关

关”乃雎鸠雌雄唱和之音,可使“君子”起思“逑”之情;雎鸠停于河中的小洲,宛如

美丽的姑娘,可遇而不可求。其好处不仅在于强烈的相思情感的表达,更得益于“雎鸠”

意象的穿插,使之千百年来一直成为表达爱情的佳句。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

这是一个卫国从军的士兵临行前与妻子诀别之时的一个朴素约定。士兵在临行时,

想到与妻子从此将天各一方,相距遥远,于是牵着妻子的手对她说:只等战事结束,我

立刻回到你身边,从此与你长相厮守、白头到老!这个千年前的爱情承诺,那样的绝决

与坚定,不加一点点的修饰,一字如一铜钉,一股决绝与深情,仿佛掷地有声!这种古

老而坚定的爱情承诺感动了后世无数人,因此人们都期望能够拥有这种执手一生的爱

情,这几句诗也因此成为爱情“一诺千金”的象征。

知识链接

《诗经》名称的由来

古代的中国是一个宗法制社会。为别尊卑、长幼、亲疏而“制礼”,为“制礼”而

Page 15: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7

第一章 先民的歌唱——《诗经》

“作乐”,为“作乐”而有“采诗”、“陈诗”、“献诗”的制度,目的在于为政治而“用

诗”。孔子之前,周朝乐师采集而为国史收藏整理的《周诗》便有三千余首之多。经孔

子删定,成《诗三百》,传于弟子。秦始皇焚“《诗》、《书》百家语”,《诗三百》于主流

社会消失。汉兴,以儒者为师,以礼乐为教,以孝治天下,将儒学立为官学,将《诗》、

《书》、《礼》、《易》、《春秋》等古代儒家典籍独称为经,《诗三百》于是名《诗经》。

《诗经》背后的故事——寻访诗祖毛苌的后裔

在中国诗歌史上,孔子曾为收集编写中国第一部诗歌总汇《诗经》做出了极大的贡

献。然而,如果没有毛苌,我们也许读不到今天的《诗经》。 毛亨、毛苌二人,为后世传播精美绝伦的《诗经》,影响巨大。不过令人莫名的是,

毛公世系几乎从毛苌之后就断了,史书及方志没有记载。毛苌的身后给我们留下了许多

不解之谜。如:毛亨历尽磨难把自己重新整理的《诗经诂训传》传给毛苌,那毛苌与毛

亨究竟是什么关系?毛苌应河间王刘德的征召去了河间国都乐城(今献县河城街),并

被刘德封为博士,在日华宫(今泊头市西严铺)主讲《诗经》之后,又回过诗经村吗?

他的家人是随他一起去了乐城,还是未离桑梓?毛公留迹的诗经村、君子馆、三十里铺

及方圆数十里,没有一户姓毛的,毛氏没有后裔吗? 2006 年 8 月 12 日,河间市文化局局长田国福收到一封发自泊头市毛三庄东毛村的

信,发信人毛春行,因在报上见到他们整理研究毛诗文化的介绍文章,非常激动。信中

说,大毛公亨、小毛公苌,乃叔侄,为毛氏族人始祖,今河间市诗经村、三十里铺一带

为毛氏故里,并有碑、谱为证。 田国福等人立即驱车来到泊头市毛三庄,与写信人毛春行及家人稍叙片刻,便来到

“毛氏先茔”碑前。碑为青石,正面上部为“毛氏先茔”四个大字,下为“苌—知之—

敏安、思明—五祖—……”等毛氏先祖名讳,苌即毛苌。此碑为大明正德十年(公元 1515年)立,立碑人为七世毛连,万历二十一年(公元 1593 年)重修。由于碑石剥落,碑

文已漫漶不清。族长说,当地的乡民们为了不忘先祖,毛三庄的毛氏后人每年都要到“毛

氏先茔”碑前祭拜。

名家评点

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论语·为政》

不学诗,无以言。 ——孔子《论语·季氏》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16: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8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论语·阳货》

温柔敦厚,诗教也。 ——《礼记经解》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

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诗大序》

天下不治,请陈伪诗。 ——荀子《荀子·赋》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次第铺叙,不惟记其事,兼貌其状,描摹如纤,绝有境之态。 ——孙鑛《评诗经》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凡诗之所谓风者,所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苏辙《诗集传》

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性

情之正而已。 ——朱熹《四书集注》

夫圣人以诗为教,必曰三百,则必惟二雅方可为温柔敦厚也。 ——程廷祚《诗论》

问题探究

1.对《诗经》的编排分类,前人有“六诗”、“六义”、“四始”的说法。《周礼·春

官·大(太)师》中说:“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在《毛

Page 17: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9

第一章 先民的歌唱——《诗经》

诗序》里,“六诗”又叫做“六义”。对这两个名词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何谓“风、

雅、颂”?何谓“赋、比、兴”?它们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2.《蒹葭》是一首怀人诗。所怀何人,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知周礼之贤人”,

有人认为是朋友,有人认为是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有人认为是指美女,到底指什

么人呢?试仔细体会诗歌的意境,就此发表你个人独到的见解。 3.《采薇》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名士卒,他强烈地思念家乡,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能

尽快回家,内心里充满着忧伤。可是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结尾“昔我

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

增其哀乐。”也就是说王夫之认为走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他当初离家出

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

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4.《关雎》的主题历来都有不同意见,如《毛诗序》认为“《关雎》,后妃之德也”,

《齐》、《鲁》、《韩》三家(包括司马迁、刘向)根据“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

展转反侧”的话,便扯到周康王身上,说诗意是讽刺他“失德晏起”,都以为它意存讽

刺。也有学者认为它是经过加工的一首民间恋歌,你同意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网上冲浪

1.上网查找资料,说说孔子何以“思无邪”来评价《诗经》。 2.相思,一个千年不老的话题。试上网查找这方面的资料,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

根据你对《关雎》的理解将之改写成一首现代爱情诗。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暗

示了什么?这里用桑叶来打比方,好在哪里?请上网查找答案。 4.请进入下列网址的相关网站查询,看看有何发现。同时将网上信息加以整理,

写成一篇短文或者小说或者小论文。 http://www.wl.cn/554055 http://blog.lanyue.com/view/712/1612069.htm http://www.77txt.com/txt_155796/ http://www.77txt.com/txt_154594/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18: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第二章 泽畔的悲歌——《楚辞》

逸响伟辞 卓绝一世

阅读导航

《楚辞》与《诗经》是先秦诗歌发展成就的两座高峰。 楚辞最早产生于民间,它“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厚的地方

色彩、显著的时代特色,是春秋战国时代楚文化的结晶。西汉末刘向编校群经把屈原等

人所作的楚辞,加上自己写的《九叹》辑为一集,名《楚辞》。《楚辞》最早的注本是东

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后世较好的是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和朱熹《楚辞集注》。《楚

辞》以六言句为基本句型,又杂以五言或七言,句中或句末加上“兮”字。这种形式的

文学作品,《离骚》最为著名,因而“骚体”就成了该文学体裁的代称。屈原以他深炽

的思想、鲜明的艺术特色开创出我国古典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的广袤天地,使其成为一种

源远流长的独特文体,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历代诗人视为学习的典范。

内容提要

屈原(前 340~前 278 年),名平,字原,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

爱国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屈

原爱国爱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

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

加明显。屈原的作品,据刘向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 25 篇,即《离骚》1 篇,《天问》

1 篇,《九歌》11 篇,《九章》9 篇,《远游》、《卜居》、《渔父》各 1 篇。 《离骚》、《天问》、《九歌》是屈原作品 3 种类型的代表。《九章》、《远游》、

《卜居》、《渔父》、《招魂》、《大招》与《离骚》为一组:有事可据,有义可陈,

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一首哲理诗,着

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屈原加工润色

楚民间文学的典范,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更

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

Page 19: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11

第二章 泽畔的悲歌——《楚辞》

艺术探幽

屈原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它开创了我国抒

情诗的光辉起点,是我国文学艺术的创作不可比拟的典范。 第一,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存在于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神话之中,这是

朴素、自发的阶段。从屈原开始,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得到比较自觉的运用,并显示出

巨大的威力。这集中表现在他塑造的主人公形象上。这个形象有光辉的理想、崇高的人

格、炽热的感情、不懈的斗志,纯洁、高大、完美,可以“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

光”,远远超出流俗和现实之上。屈原把丰富生动的神话想象与最深沉理智的个体人格

完美地溶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把神话传说、历史人物、自然现象编织成一个奇异的

世界。这个世界中,人神杂处,寥廓荒忽,美人香草,望舒飞廉,巫咸夕降,羲和饵节,

流沙赤水,八龙婉婉,奇禽怪兽,神魔鬼魅,情景怪诞奇异,境界扑朔迷离,场面雄伟

壮丽,完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在这个世界中,蕴藏着巫术的观念,神秘的象征,

深沉的喻意,色彩艳丽浓烈,形象奇特瑰伟。奔放的热情和深刻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

尽致。屈原的作品呈现了许多奇思怪想,他把花草树木都赋予人格,又创造出许多仙女

形象,以寄托自己的高洁情操。因此,阅读屈原的作品,不仅能体味到语言的华美,比

喻的奇特,而且能更多体味到诗人寄托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恋乡之情,正是基于这样,千

百年来,屈原一直是中国人最爱戴的古典诗人。 第二,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 屈原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并进一步发展了它,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

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

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屈原在

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兴来反映现实矛盾,抒发内心感情,达到了含蓄而深入的目的。

司马迁称《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

而见义远。”屈原的诗歌不少是政治抒情诗,这些政治情感的抒发比较容易流于抽象的

说理和概念化的口号。屈原却巧妙地运用比兴的手法,使政治情感与想象结合起来,把

主观感情客观化,构成具有普遍必然性的艺术形象,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所运

用的比兴形象是与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合二为一的,而不像《诗经》的比兴形象那样单纯

和静止,也不再把用以起兴和比喻的事物看成独立存在的客体。因此,在他的诗歌中的

外物景象不再是自在的事物自身,而染上了一层感情的色彩。他的情感也不再是个人主

观的情绪自身,而是成为融合了一定的理解和想象以后的客观现象。自然,他所运用的

比兴形象包含着他的美学观点,被比喻的事物体现出美学价值。他善于把各种对立的事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20: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12

物表现在美和丑的不同形象中,使人们通过这些具体的形象作出政治和道德的评语,产

生感情上的爱憎,得到一定的教育和感染。屈原在比兴手法运用的广度和深度上较《诗

经》都有巨大的发展。 第三,表现手法的丰富多彩。 纯熟的艺术技巧在屈原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抒情和说理的结合,感情的表

述和环境的描写融为一体,大段的内心独白,虚设的主客问答,绘声绘影的夸张铺叙;

又在语言上,把华美与质朴的语句恰当交织在一起,形成华实并茂的语言风格,运用积

极的修辞手法,锤炼对偶句,美化诗句;在结构上,开创了鸿篇巨制,波澜壮阔的抒情

长诗。这些给后代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有益的借鉴。 总之,无论从精神还是诗歌艺术发展看,《楚辞》和屈原,都带有笼盖历史的深远

影响。不诵读《楚辞》、不了解屈原的精神和诗歌创作,就不能完整理解我们民族的伟

大精神渊源和文化风貌。这是一份珍贵的遗产,我们应该在创造和开拓中,继承它,发

展它。

名篇览胜

离 骚

《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熔铸而成的我国古

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世界诗史上伟大不朽之作。全篇 373 句,2477 字,立意炫巧,结

构宏阔,风格奇丽,由三个“世界”构成。 首先是无比神奇的神话世界。诗人为了写心抒情,从古代流传着的大量神话传说中,

汲取丰富的形象,通过自己奔放不羁的想象把它们组织在一起,构成了层出不穷的生动

情节和美丽画面。在诗人笔端,曦和、望舒、飞廉、丰隆以至风鸟、飞龙、飘风、云霓

都供他自由驱使;县圃、扶桑、崦嵫、咸池、天津、不周都是他所到的地方,其想象之

奇特,幻想之丰富,古今罕有。特别要注意的是:那些神话并不是一般地当作“典故”

来使用,神话中的神灵神物是作为活生生的形象参与着诗人神游天国的活动。诗人通过

一番自由想象,把神话结撰成新的情节,使它服从于一个新的抒情主题,成为表达诗人

思想感情的总体艺术构思的一部分,幻想更加自由,在虚实交织和抒情达意上取得极强

的效果。 其次是“往古世界”——众多历史人物纷纷出场的舞台。诗人遭谗被疏,满腹哀怨,

处境孤立,使他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反思,于是历史上先贤圣哲,就成了他的观照对象;

历代兴亡之理,就成为他对现实进行裁判的尺度。 再次是奇异多彩的“香草美人”世界。在带有自叙性质的诗中写对他刺激最大、最

Page 21: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13

第二章 泽畔的悲歌——《楚辞》

使他感到怨愤和失望悲哀的就是世事的混浊和道德人心的败坏。他说楚王朝三暮四,反

复无常,不讲信用;他指斥朝廷群僚名利熏心,嫉贤害能,居心不良;他哀叹世风一片

昏暗,美丑不分,正义不彰。在此世风的影响之下,原本的国家可用之才也随风从俗、

看风使舵、失节变质。出现这一切现象是人人不知自尊自爱、不修道德的缘故。因此,

诗人一再强调自身的道德修炼与高洁的品行。于是洁与污,美与丑的对立,经过诗人创

造的意性构思,出现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性的香花美草的意象,即以披香戴芳、饮露餐英

来比喻道德的自修和品德的高洁。在论述人才的培育和先王之“美政”时,也均以香草

为喻。诗中涉及的香花美草有几十种,五彩缤纷,鲜丽夺目,简直就是一个百花齐放的

香草世界。而这些物象显然又是与诗人的“内美”、“修能”、“高洁”、“昭质”、

“清白”的道德本质相应的,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和世界上美好事物的具象化。正是

通过他创造的这些绝美的意象,使我们感受到诗人品德之洁美,如睹其崇高圣洁之姿,

如闻其道德之芳香。除“寓情草木”之外,诗人还借用男女爱情的心理来表达自己的希

望与失望,坚贞与被嫉,苦恋与追求。屈原的悲剧是政治悲剧,但他将对君国的忠诚和

哀怨眷恋之情用爱情来比喻,用爱情的心理来刻画,就更显得曲折尽致,深微动人。 总之,在《离骚》中,诗人吸取人类童年时代的神话思维,描绘了神游太空的宏大

场面,展现了一个极富于幻想的诡异神奇的世界;通过时空隧道,召集了众多的历史人

物,往圣先贤上场,展现了足为人们明鉴的往古世界;继承古老民歌的比兴传统,以香

花美草、男女情思为象征,展现了一个五彩斑斓、情致缠绵悱恻的香草美人世界。通过

种种艺术手法来完成其抒情主体,雕塑出诗人美的人格和美的心灵。他把炽烈的感情与

奇丽的超现实想象相结合,把对现实的批判与历史的反思相结合,熔宇宙自然、社会现

实、人生经历、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于一炉,把人类的美德用香花美草来象征,从而结

构出一个无比恢弘壮丽的抒情体系。所以鲁迅称屈原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

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离骚》无疑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园地

的伟大开拓,是诗人屈原在中国诗史上的奇异贡献。

天 问

《天问》是一首古今罕见的咏史诗,374 句,1553 字,以“曰”领起,一连向苍天

提出了 172 个问题,神话传说杂陈,历代兴亡并举,宏览千古,博大精微,表现了作者

探索事物根源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自“邃古之初”至“乌焉解羽”120 句,是自然史方面的传说。诗人就天地开辟,

日月运行,大地形状、川流走向以及鲧禹治水的故事等一一发问,再现了一个璀璨无比

的远古神话世界,其中通过诘问所流露的是诗人对宏观宇宙的思考,对古代关于自然界

神话和传说的诘难和质疑。大致为关于天地开辟、宇宙本源,天体和日月星辰诸天象,

鲧禹治水,大地、四方灵异四个层次。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22: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14

自“禹之力献功”至“卒无禄”245 句,为人世间历代兴亡史。诗人陈事见理,对

夏、商、周三代所兴所亡表述了自己的观点,对楚国当权者的倒行逆施表示了无限的愤

慨。可分关于夏王朝、殷商王朝、周王朝、楚国现状诗人忧心四个层次。 《天问》形式独特,艺术特色鲜明。一是深沉的理性思考与热烈的感情相结合,表

现出诗人对自然、历史、社会深思熟虑后的一种质疑、见解和抒怀。二是“创格”——

全由问句出之,通过不同语词的运用和不同句式的变化,使全诗诗句错落有致,疾徐相

间,且一气充盈,独具风采。在句式上,以四言为主干,但它多达四分之一左右的句式,

又打破四言,杂有三、五、六、七、八言等不同句式,使诗平添了语句的错落之美。 诗的末尾赘之以诗人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感叹。

名句集萃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父》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涉江》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湘夫人》

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天问》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哀郢》

蝉翼为重,千钧为轻。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卜居》

Page 23: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15

第二章 泽畔的悲歌——《楚辞》

知识链接

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由于性格耿直加之他

人谗言与排挤,逐渐被楚怀王疏远以至逐出郢都,流落汉北。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

郁闷,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公元前 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虽在政治上失败了,但他留下的大批诗歌却给楚国人民报仇雪耻、恢复祖国的决心

以极大的鼓舞,对后来推翻暴秦、复兴楚国起了巨大的作用。历史的发展,不但没有淡

化人民对屈原的怀念,反而更扩大了屈原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7 个国家的 75位著名人士联合发起“世界保卫和平大会”。1953 年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决

定将屈原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号召全世界人民隆重纪念他,屈原的名字将永远保留在世

界人民的心中。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为呼应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争取国际地位,中华

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决定由郭沫若、游国恩、郑振铎、文怀沙等人组成“屈原研究小组”,

并将屈原的作品整理成集,以白话文的形式出版发行。 屈原和端午节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

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鱼龙虾蟹吃饱后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后来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一位老医师拿

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我国人民每年农历五

月初五都要过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屈原。这个风俗后来传

到了朝鲜、日本、缅甸、越南、马来西亚等国。 郭沫若与《屈原》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取材于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的

故事,以楚怀王对秦外交斗争作为全剧情节线索,成功地塑造了屈原这个文学典型和一

系列人物形象,深刻表现了为祖国和人民不畏暴虐、坚持斗争的主题。屈原是一位伟大

的政治家兼诗人的典型。他心中时时系念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前途,力主联齐抗秦的外交

路线,认为唯有如此才能保国安民。一向光明磊落的屈原,根本没有料到南后之流竟采

取卑鄙无耻的手段陷害他,横加以“淫乱宫廷”等罪名。屈原把祖国的安危和人民的祸

福看得远远重于自身的利害得失,冲破一切思想束缚进行英勇斗争。昏庸专横的楚怀王

不听屈原的一再忠告,破坏了反侵略统一战线,转而依附秦国。面对正在沉入黑暗的祖

国,失去自由的诗人满腔忧愤,以《雷电颂》的形式无比猛烈地迸发出来。《雷电颂》

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爱国爱民的深切感情是诗人斗争精神的源泉。 秭归——诗人之乡 秭归是屈原的故乡,位于长江北岸卧牛山麓,四周城墙环绕,

形似倾斜的葫芦,故称“葫芦城”。又因城墙均由石头叠砌而成,也叫“石头城”。汉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24: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16

代始设县,唐时设归州,民国元年改归州县,民国三年改为秭归县。传说秭归县名由屈

原而来:屈原有个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特地赶来宽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

后人为表示对这位贤惠姐姐的敬意,将县名改为“姊归”,演变为“秭归”。秭归的名

胜多与屈原有关:县城东门外,矗立一高大的牌坊,上书“屈原故里”四字,郭沫若手

书。旁边两块石碑上分别刻“楚大夫屈原故里”和“汉昭君王嫱故里”。秭归与香溪之

间有一沙滩,传说是屈原遗体安葬处,后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唐宋以来,

经数次迁址修葺,后因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兴建,水位升高,于 1976 年修建此祠,位

于秭归城东向家坪,改名“屈原纪念馆”。在乐平里,有关屈原的名胜古迹和传说甚多,

如香炉坪、照面井、读书洞、玉米三丘等。古人曾集为“八景”并以景名联诗一首:“降

龙伏虎啸天来,乡鼓岩连擂鼓台。照面井寒奸亡胆,读书洞出离骚才。丘生玉米合情操,

濂滴珍珠荡谷俟。锁水回龙含泽畔,三关八景胜蓬莱。”秭归还是历史悠久的柑橘之乡,

屈原在《橘颂》中,曾对橘树的形象和性格作过深刻的描写。今天,秭归已成为我国七

大柑橘生产基地之一。深秋时节,满目都是柑橘林,青枝绿叶藏红果,如诗如画。在屈

原故里还有一奇:这里的耕牛不穿绳,却能听从指挥。相传屈原从楚都回家,快到家门

口时,侍者挑书简的绳子断了,一老农当即把牛鼻绳解下来给他,从此以后,这里的牛

就不再用牛鼻绳了。 《屈原学集成》 戴锡奇、钟兴永、张建等编写。该书汇编了古今中外屈原研究的

所有成果,由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7 年出版,共 800 万字。

名家评点

屈原疾暗王乱俗,汶汶嘿嘿,以是为非,一清为浊,不忍见污世,将自投于渊。渔

夫止之,屈原曰:“世皆醉我独醒,世皆浊我独清。吾独闻之,新浴者必振衣,新沐者

必弹冠,又恶能以其冷冷,更事之嘿嘿者哉!吾宁投渊而死。”自投湘水汨罗之中而死。 ——刘向《新序》卷七

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竟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

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洁狂狷景行之士。多称昆仑冥婚,宓

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谓之兼《诗》风雅而于日月争光,过矣。 然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自宋玉、唐勒、景

差之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刘向、扬雄,骋极文辞,好而悲之,自谓不能及也。虽

非明智之器,可谓妙才者也。 ——班固《离骚序》

赞曰: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山川无极,情理实劳。金

Page 25: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17

第二章 泽畔的悲歌——《楚辞》

相玉式,艳溢锱毫。 ——刘勰《文心雕龙·辩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

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终尽智以事其君,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

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

志洁,故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游尘埃之

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草香,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

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

以为小人。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

而愍其志焉。 ——王逸《离骚经序》

《离骚》是一篇宏伟壮丽的抒情诗,但其中也交织着叙事成分;同时它是一篇具有

丰富现实内容和强烈的政治倾向的作品,但在许多地方又采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因此,

《离骚》的内容是十分丰富复杂的。 ——游国恩《屈原》

《天问》之作,其旨远矣。盖曰遂古以来,天地事物之忧,不可胜穷。欲付之无言

乎?而耳目所接,有感于吾心者,不可以不发也。欲具道其所以然乎?而天地变化,岂

思虑知识之所能究哉?天固不可问,聊以寄吾之意耳。楚之兴衰,天邪人邪?吾之用舍,

天邪人邪?国无人莫我知也;知我者岂天乎?此《天问》所为作也。太史公读《天问》

悲其志者以此,柳宗元做《天对》失其旨矣。王逸以为文义不次序,夫天地之间,千变

万化,岂可以次序陈哉。 ——洪兴祖《楚辞补注·天问序》

《天问》是中国两千年来最奇特、最有价值的好文章。《天问》全篇提出一百七十

二个问题,从天地开辟问到自己身边。它的体裁本是四字一句。在这样限定的格式中,

提出那么多问题,或四句一问,问的参差历落,丝毫也不板滞,真是极大的本领。这一

种奇妙的文章,不仅是在中国,就在别的国度里面,也还没有见到第二篇。那内容是有

些难懂,待你一懂得之后,不独文理很通,见解高明,在文章上有很大的价值,而且对

研究中国古代史上,有很可宝贵的资料。 ——郭沫若《屈原的艺术与思想》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26: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18

《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南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

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荆蛮之陋,词既鄙俚,而其阴阳人鬼之间,又或不能无亵慢淫

荒之杂。原既放逐,见而感之,故颇为更定其词,去其泰甚。因彼事神之心,以寄吾忠

君爱国眷恋不忘之情。 ——朱熹《楚辞集注》

“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虽尔恍惚,何言之壮也!“悲莫悲兮生别

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是千古情语之祖。 ——王世贞《艺苑言》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形容秋景入画;“悲哉秋之为气也……模写秋

意入神,皆千古言秋之祖,六代唐人诗赋,靡不自此出者。” ——胡应鳞《诗薮》

问题探究

1.《离骚》对后世诗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屈原人格美的核心是什么? 3.分析屈原生命的创造欲望。 4.屈原在诗歌的思想、艺术等方面有哪些创新? 5.在屈原研究中,有的学者说历史上确有其人,有的学者说并无此人。有的学者

说历史上屈原是被楚王放逐江南的,有的学者说是南下聚义反秦的。请围绕这两个问题

发表你的见解。

网上冲浪

1.了解屈原生平方面你感兴趣的内容。 2.解读屈原的其他作品。 3.查阅后人对屈原的评价。 4.欣赏与屈原相关的其他材料(图片、屈原崇拜等)。

Page 27: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第三章 兵学之大宗——《左传》

先秦散文的扛鼎之作 情韵并美的战争描写

阅读导航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称《左氏春秋》。相传是春

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

秋三传”。 《左传》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以记事为主,兼载言论,叙述详明,文字生

动简洁,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书中对于战争的描写,

它生动地记叙了春秋年间发生的几次重大战事。因其善于描写复杂的战争事件,并能准

确地捕捉到战争的性质、特点,因此为历代军事家所喜爱,几乎能与《孙子兵法》相

媲美。

《左传》还以丰富翔实的史料,用文学的笔法来叙述历史事件,描写历史人物,这

不仅使《春秋》这部经书变得有血、有肉、有灵魂,对史学的发展和普及也发挥了决定

性的作用。 总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优秀的散文典范,代表

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而且由于它具有

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

本”思想,因此也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

内容提要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左传》虽然是《春

秋》的注释,但其记述范围、时间、空间和内容方面都较完备。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

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

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是一部比《春

秋》更成熟的编年史。晋代干宝评论各家史书,特别推重《左传》,说它“以 30 卷之约,

括囊 240 年之事,靡有孑遗。斯盖立言之高标,著作之良模也”。 《左传》成书约在战国初年,所记载历史年代大致与《春秋》相当。全书共 18 万

字。它的主要内容包括: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28: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20

一是诸侯各国历史的记述,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内

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 二是战争场面的描写,如“长勺之战”、“鞍之战”等,它叙述战争,并不着重战争过

程,反而从双方的战前部署、行军战略和成败关键入手,并引“君子曰”对史事作评论。 三是典章制度和天道鬼神资料的记录,保留了很多春秋时代的社会史料,极具参考

价值。 四是外交辞令和文书的记载,既保存了上古第一手资料,也影响后世史家“载言”

的风气。《史记》和《汉书》中的内容不少亦取材《左传》。

《左传》的体例以《春秋》为纲,按照鲁国十二公的顺序,记录了当时各方面的 历史:

① 隐公十一年(公元前 722~前 712 年); ② 桓公十八年(公元前 711~前 694 年); ③ 庄公三十二年(公元前 693~前 662 年); ④ 闵公二年(公元前 661~前 660 年); ⑤ 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 659~前 627 年); ⑥ 文公十八年(公元前 626~前 609 年); ⑦ 宣公十八年(公元前 608~前 591 年); ⑧ 成公十八年(公元前 590~前 573 年); ⑨ 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 572~前 542 年); ⑩ 昭公三十二年(公元前 541~前 510 年);

定公十五年(公元前 509~前 495 年); 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 494~前 468 年); 书末附悼公 4 年及智伯灭亡。

艺术探幽

《左传》上承《尚书》、《春秋》,下启《战国策》、《史记》,不仅开我国传统史学之

先河,而且也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的巨大发展,在我国史学史、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地

位。其叙事、写人、记言、议论等都有不少新的成就,不愧为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

家杰作。

一、叙事精而腴,文约事丰

《左传》散文最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事,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不少出色的艺术手法,

以简括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事物,使其叙事文约事丰,精妙优美。清代学者刘熙载在

Page 29: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21

第三章 兵学之大宗——《左传》

《艺概·六》说:“《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

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其言简而要,其

事详而博”。 《左传》高超的叙事艺术集中体现在对战争的描写。《左传》一书,记录了大大小

小几百次战争,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鞍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历来被

人们赞不绝口;不计其数的小战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左传》写战争,不局

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以历史家的卓越识见,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

后果。作者善于将每一战役都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对于战争的远因近因、各国

关系的组合变化、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等进行描写叙述,文笔简练严密。《左

氏之武略》载:“《春秋左氏传》一书,实古今兵学之大宗,韬钤得失之左券也……故古

来名将,如汉寇恂、冯异、蜀汉关羽、晋杜预、梁王僧辨、宋曹玮、岳飞、明戚继光、

清曾国藩等,无不通习《左氏传》。” 作为编年史,《左传》叙事手法上的重要特色除表现在颇具戏剧性的故事讲述外,

还表现在对历史事实的臆测或虚构。而后者则可以看作是后代小说人物虚拟对话的 萌芽。

二、写人散而连,生动传神

《左传》中描写了各种人物,有姓名可稽者,几近 3000 之众。但《左传》的写人

不像纪传体历史著作在一个专章中叙述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也没有像后世小说那样注

重塑造人物形象。虽然它很少对某一人物进行集中描写,人物的言行、事迹也大多分散

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表现的仅仅是其一生中的某一片断,反映的是其性格中的

某一方面。但即使这样,《左传》中的人物描写非常生动传神。作者塑造人物、刻画性

格主要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行动和对话来完成。他善于在矛盾斗争中表现人物

思想性格,善于写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外交活动的描述,刻

画了许多各具性格特征的动人形象。晋文公是《左传》中着力歌颂的人物(庄公二十八

年至僖公三十二年),他由一个贵公子成长为政治家,由四处流亡到一代霸主,人物性

格有一个曲折的成熟过程。楚灵王是《左传》中被否定的国君形象(襄公二十六年至昭

公十三年),他在即位前的争强好胜、野心勃勃、弑王自立,即位后的恣肆残暴、骄奢

狂妄等,都显示出他确实是个昏君;但同时,作者又表现了他宽容纳谏,知过能改,不

记前怨,风趣幽默等性格特点,并写了他最后悔恨自己的残暴,刻画出一个性格复杂的

人物形象。

三、记言曲而辨,委婉严谨

《左传》散文艺术的又一突出成就是工于记言。春秋时列国外交空前频繁,行人聘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30: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22

问讲究外交辞令。这些外交辞令经《左传》采录后精心提炼,都已成为千古传诵的美文。 《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

国君谏说之辞等。这类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刘知几《史通》卷

十四《申左》),简洁精练,委婉达意。如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辞,秦晋

联合攻郑,烛之武作为郑使出说秦伯。整篇说辞不到 200 字,却抓住秦国企图向东发展

而受到晋国阻遏的处境,剖析在秦、晋、郑三国关系中,秦唯有保全郑国作为在中原的

基地,才能获得最大利益,于是轻而易举地瓦解了秦晋两大国的联盟,挽救了已经必亡

无疑的郑国。记言委婉而多姿,谨严而周密,充分显示了烛之武说辞的分量,至今读来,

仍是无懈可击。这是世界外交史上运用地缘政治学的一个很早的杰出范例。 《左传》中的行人辞令、大夫谏说佳作甚多。这些辞令,由于行人身份及对象的不

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柔相济。这些辞令又因事

因人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但都用辞典雅,渊懿美茂,生气勃勃。其辞令之美,

“谅非经营草创,出自一时,琢磨润色,独成一手”(《史通》卷十四《申左》)。大

约当时的外交辞令已很讲究,史家记述时又加修饰,故而文采斐然。

四、议论简而达,影响深远

《左传》首创“君子曰”的史评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

“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在书

中,冠以“君子曰”、“君子以为”、“君子谓”等语者,约 80 余条,对所载史实或人物

或直接发表议论,或引用他人言论进行评论。不仅如此,这些议论还鲜明地表现出作者

进步辨证的思想立场和思想感情,如“民本”思想(桓公六年文引季梁语:“夫民,神

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庄公三十二年文引史嚚语:“国将兴,听于民;

将亡,听于神。”,等等)、“俭侈”思想(如:“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等),

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春秋战国时代一种重要的思想进步。 《左传》开创了“史论”之先河,后来《史记》的“太史公曰”,《汉书》的“赞曰”,

无不受其影响。 总之,《左传》乃古代兵学之大宗、先秦散文之杰作。《山东通史·先秦卷(左传)》

载:“在经学上,《左传》是古文学派的经典,因其以史事讲解《春秋》而著称。它不但

比《春秋》多记了 17 年的历史, 而且叙事远比《春秋》详细、完整、生动,具有极高

的史料价值。”《左传之文韬》载:“《左传》之作,初不为文学而发,然文学造诣之深,

文学内容之富,文学价值之高,又数《左传》称古今卓绝,著述罕闻……其文章义法,

自命意、谋篇、安章、锻句、措辞、炼调,无一不精,信翰苑之琼琚,修辞作文之津 梁也。”

Page 31: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23

第三章 兵学之大宗——《左传》

名篇览胜

吕相绝秦(成公十三年)

夏四月戊午,晋侯使吕相绝秦,曰:“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

盟誓,重之以昏姻。天祸晋国,文公如齐,惠公如秦。无禄,献公即世。穆公不忘旧德,

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又不能成大勋,而为韩之师。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

之成也。 “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见而朝诸

秦,则亦既报旧德矣。郑人怒君之疆场,我文公帅诸候及秦围郑。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

擅及郑盟。诸候疾之,将致命于秦。文公恐惧,绥静诸侯,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

造于西也。 “无禄,文公即世;穆为不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淆地,绝我好,代我保

城。殄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

社稷之陨,是以有淆之师。犹愿放罪于穆公,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天诱其衷,成王

陨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穆、襄即世,康、灵即位。康公,我之自出,又欲阙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帅

我螫贼,以来荡摇我边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康犹不俊,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

王官,翦我羁马,我以是有河曲之战。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 “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西望曰:‘庶抚我乎!’君亦不惠称盟,利吾有狄难,

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垂,我以是有辅氏之聚。君亦悔祸之延,

而欲徼福于先君献、穆,使伯车来命我景公曰:‘吾与女同好弃恶,复修旧德,以追念

前勋。’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会。君又不祥,背弃盟誓。白狄及

君同州,君之仇谁,而我昏姻也。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代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

君之威,而受命于吏。君有二心于狄,曰:‘晋将伐女。’狄应且憎,是用告我。楚人

恶君之二三其德也,亦来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来求盟于我:“昭告与昊天上帝、

秦三公、楚三王曰:‘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不谷恶其无成德,则用宣之,

以惩不壹。’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寡人帅以听命,唯好是求。

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其承宁诸侯以退,岂敢徼乱?君

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诸候退矣。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

这是一篇文锋犀利的战斗檄文。本文“如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可谓是外交辞令

之典范。其文辞得体,道理明确,论据充足,雄辩有力,充分显示了吕相卓越的文才。 《左传》善于写语言,所记各种辞令,极为精彩。本文是长期被传诵的名作。说的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32: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24

是吕相奉晋君之命,对秦晋关系表示了决绝的态度。他历述秦对晋的恩德,接着说晋已

一再对秦报恩,对秦有大的帮助,最后缕述秦片面破坏盟好及屡次危害晋国的活动,而

晋国虽亟力克制希望保持和好而不可得。这是一篇谴责敌国的文章,既肯定了对方的旧

恩,又列举了对方背信弃义的事实。没有一点咒骂,没有一点火气,措辞委婉有致,雍

容典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可谓柔中有刚,深文曲笔,变化纵横,是篇经典的外交抗

议书。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

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

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

小,九之一。今京不度 ,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

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

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

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姜氏于城颍 ,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

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 。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

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

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将人物置于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进行刻画,是《左传》的一大写作特色。本文反

映的既是家庭内部的矛盾,又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互相倾轧,骨肉相残中刻画了人物典型

鲜明的性格特征。 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对外要防范他国的进攻,对内

也要维护政权的稳定,这就导致了统治者内部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

矛盾冲突。本文以人物刻画见长,主要采用以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的表现手法来塑造

人物:以共叔段贪婪狂妄,衬托庄公的老谋深算;以姜氏的昏聩,衬托庄公的精明。以

蔡仲、公子吕为国除害的急迫心情,衬托了庄公的城府之深,手段之高。

Page 33: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25

第三章 兵学之大宗——《左传》

这个故事充分说明:“多行不义必自毙。”人生在世,打败自己的往往不是别人而是

自己;毁灭自己的也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因此,每一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

要去贪欲,避邪恶,戒骄横,存正气,办可为之事,做有德之人。否则,必将为人民所

唾骂,为历史所抛弃。

晋楚城濮之战

夏四月戊辰,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小子懿次于城濮。楚师背郄而舍,

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公疑焉。子犯曰:“战也!

战而捷,必得诸候,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公曰:“若楚惠何?”栾贞子曰:

“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思小惠而忘大耻,不如战也。”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

嘏其脑,是以惧。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 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冯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晋侯使栾

枝对曰:“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

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 晋车七百乘,靶、勒、鞅、鞴。晋侯登有莘之墟以观师,曰:“少长有礼,其可用

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 己巳,晋师陈于莘北,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将中军,曰:

“今日必无晋矣!”子西将左,子上将右。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陈、蔡奔,

楚右师溃。狐毛设二旆而退之,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楚师驰之,原轸、郄溱以中军公

族横击之。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于西,楚左师溃。楚师败绩。子玉收其卒而止,故 不败。

晋师三日馆、谷,及癸酉而还。甲午,至于衡雍,作王宫于践土。 乡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为楚师既败而惧,使子人九行成于晋。晋栾枝人盟

郑伯。五月丙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丁未,献楚俘于王:驷介百乘,徒兵千。郑伯

傅王,用平礼也。己酉,王享醴,命晋侯宥。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候

为侯伯,赐之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舻弓矢千,钜氅一卣,虎贲三百

人。曰:“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晋侯三辞,从命,曰:“重

耳敢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受策以出。出入三觐。 卫候闻楚师败,惧,出奔楚,遂适陈。使元喧奉叔武以受盟。癸亥,王子虎盟诸侯

于王庭,要言曰:“皆奖王室,无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队其师,无克祚国,

及而玄孙,无有老幼。”君子谓是盟也信,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 初,楚子玉自为琼弁玉缨,未之服也。先战,梦河神谓己曰:“畀余,余赐女盂诸

之糜。”弗致也。大心与子西使荣黄谏,弗听。荣季曰:“死而利国,犹或为之,况琼玉

乎!是粪土也,而可以济师,将何爱焉?”弗听。出,告二子日:“非神败令尹,令尹

其不勤民,实自败也。”既败,王使谓之曰:“大夫若入,其若申、息之老何?”子西。

孙伯曰:“得臣将死,二臣止之,曰:‘君其将以为戮。’”及连谷而死。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34: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26

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为吕臣实为令尹,民奉己而已,不

在民矣。”

这是一个以少击众、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究其原因:“入务利民”、“有德不可敌”!

阅读本文,《左传》描写战争的精彩特点跃然字里行间:战前准备浓墨重彩,战时情景

寥寥数语,却写得有声有色,蔚为壮观。 城濮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晋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主要

原因:一是君臣协力,上下同心。二是指挥者巧用外交、谋虑周全、知人善任、讲究战

术、指挥有方。三是先轸、子犯等人恪尽其职、作战英勇。本篇描写战争,不是孤立地

描写战斗过程,而是把战争与双方的政治、外交活动结合起来写,从而揭示战事发展的

因果关系和战争胜负的原因。作者还借人物之口表达了一些发人深省的军事思想,如“有

德不可敌”、“师直则壮,曲为老”、“少长有礼,其可用也”等等,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

教益。在具体描写战斗过程时,则能以简练的笔墨,逼真地传达出战场上的气氛,清楚

地交代作战的过程。另外,文中一些人物形象的描写也很有特色。

名句集萃

多行不义,必自毙。 ——《郑伯克段于鄢》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 ——《郑伯请成于陈》

得民心为上,得土地为下。 ——《楚许郑平》

闻善则行之,闻恶则改之。 ——《子产不毁乡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左传·隐公三年》

螳螂着意扬臂,知否黄雀在后。 ——《黄池之会》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襄公十一年》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Page 35: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27

第三章 兵学之大宗——《左传》

知识链接

“孺子牛”典故

“孺子牛”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哀公六年》。据记载,齐景公有个儿子名叫孺子,

齐景公非常疼爱他。有一次齐景公和孺子在一起玩耍,作为一国之君竟然爬在地上,口

里衔根绳子,让孺子把他当牛骑。不料,一不小心,孺子从“牛”背上掉了下来,口里

的绳子把齐景公的牙齿都折断了。齐景公的大臣鲍子开玩笑说:“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

折其齿乎?” “孺子牛”的原意是表示父母对子女的过分疼爱。后来鲁迅在“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中引用了这个词语,从此“孺子牛”就变成了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代名词。

孟姜女的传说

孟姜女的传说在中国深入人心,并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直到 20 世

纪初,在“五四”精神的推动下,孟姜女的传说才被纳入到研究者的视野中。中国著名的

历史学家顾颉刚将其原初形态一直上溯到《左传》上的一个故事。《左传》记述这个故事是

想褒扬杞粱妻(也就是后世的孟姜女)在哀痛之际,仍能以礼处事,神志不乱,令人钦佩。 《左传》上没有哭声的杞粱妻,到战国时就沾染了当时音乐界的风气,增加了“哀

哭”的一段故事。这是个很重要的转变,后世关于杞粱妻故事的变异就是顺着这哭之哀

生发出来的:杞粱妻没有子嗣,娘家婆家也都没有亲属,夫死之后成了孤家寡人。杞粱

妻“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哭声十分悲苦,过路人无不感动。十天以后,“城为之

崩”。到唐代,杞粱妻的故事大变了模样,杞粱由春秋的齐人变成秦朝的燕人;杞粱妻

的名字出现了,她姓孟名仲姿,或姓孟名姜女;杞粱的死因不再是战死疆场,而是因避

役被捉后筑于城墙之内,所以其妻要向城而哭;而筑于城墙之内的死尸实在太多了,只

有滴血认骨才能辨别。杞粱妻的故事经过六朝、隋唐时代的加工,把崩城和秦始皇联系

在了一起,这是一个不小的创造。 元代,中国的民间剧种十分发达,出现了很多杂剧大家和脍炙人口的作品,像孟姜

女这样富有生命力和创作空间的故事,自然也成为戏曲创作的源泉。至明清以来,孟姜

女的故事在民间仍继续发展演变。 孟姜女的故事不仅流传的时间漫长,受其影响的地域也十分广泛。不同的地方根据

当地的民俗和民众的不同兴趣取向,对这个故事做了各种改造,使孟姜女的传说呈现出

极其强烈的地域色彩。

清明节的由来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

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36: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28

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

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

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中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

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

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

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

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

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

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

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

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

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

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

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

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

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左传》的人文精神

学者吴美卿先生认为《左传》的人文精神突出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天人相分的思想。《左传》中有许多地方记载了“天”、“人”相分的思想,而

且两者在关系上,“人”的思想更为重要。如《左传·鲁昭公十八年》就记载了郑国子

产怀疑和否定“天道”的言论。子产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

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岂不或信?”(《左传·鲁昭公十八年》)《左传·桓公六年》记

述了季梁劝阻随侯祀神取胜的行动:“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庄公三十二年虢国的史嚚说:“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

Page 37: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29

第三章 兵学之大宗——《左传》

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这种重“人”轻“神”的意识是十分明显的。这是对三代以

来传统的天道观的彻底否定。 二是以民为本的思想。《左传》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民为立君

的基础。《左传》记载了许多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对此的深刻认识。哀公元年逢滑警告

说:“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第二,保民

是立君的目的。在君民关系上,很多人都认为君是“牧民”的,一致认为应该重视、爱

护人民。齐国的晏子曾说:“君民者,岂以陵民?”第三,民对不称职的君主可以批评

甚至反抗。晋国乐师师旷说:“良君将赏善而刑淫,养民如子”、“天之爱民甚矣,岂其

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纵)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 三是深沉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中国古代史家的一种传统,这种意识,主要表现

在对天下兴亡、朝代更迭、国家盛衰的关注,以及对社会治乱,人民休戚的关注。《左

传》的作者不仅继承了这种传统,而且也把这种传统发扬光大。 四是敬德任贤的思想。有关“德”的思想,在《左传》这部书中是体现得很明显的,

《左传》所记的“季札观乐”,特别以“德”为《诗三百》之评价标准。如评《邶》、《鄘》、

《卫》曰:“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评《魏》曰:“以德辅此,则

明主也。”这种道德伦理文化塑造人们的灵魂,规范人们的行为,对后世影响颇大。

五是实录的审美原则。实录就是秉笔直书,书法无隐,所谓“不虚美,不隐恶”、“不

激诡,不抑抗”。其具体内涵,则如刘知几所谓:“盖明镜之照物也,妍媸必露,不以毛

嫱之面或有疵瑕,而寝其鉴也;虚空之传响也,清浊必闻,不以绵驹之歌时有误曲,而

其应也;夫史官执简,宜类于斯。苟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斯为实录。”

名家评点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义考》卷一六九引贺循语

左氏之叙事也,述行师则簿领盈视,哤聒沸腾;论备火则区分在目,修饰峻整;言

胜捷则收获都尽;记奔放则披靡横前;申盟誓则慷慨有余;称谲诈则欺诬可见;谈恩惠

则煦如春日;记严切则凛若秋霜;叙兴邦则滋味无尽;陈亡国则凄凉可悯。或腴词润简

牍,或美句入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其斯才者,殆将工侔造化,思涉鬼神,

著述罕闻,古今卓绝。

——刘知几《史通·杂说上》

烦而不整,俗而不典,书不实录,赏罚不中,文不胜质;史家谓之五难。评《左氏》

者,借是说以反观之,亦可知其众美兼擅矣。

——刘熙载《艺概·文概》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38: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30

“前辈于《左氏传》、《太史公书》、韩文、杜诗,皆通读暗诵。虽支枕据鞍间,与

对卷无异。久之,乃能超然自得……《左氏》不独修饰安顿有痕迹,且有腔调蹊径,于

三代之文,特为近时。

——陆游《渭南文集》卷十五《杨梦锡集句杜诗序》

夫纪事之文,成体者莫如《左氏》,又其后则昌黎韩子。然其义法,皆显然可寻。

——方苞《望溪先生文集》卷二《又书<货殖传>后》

《左氏》情韵并美,文彩照耀。 ——刘大櫆《论文偶记》

《左传》文章优美,其记事文对于极复杂之事项,如五大战役等,纲领提挈得极严

谨而分明;情节叙述得极委曲而简洁,可谓极技术之能事;其记言文,渊懿美茂,而生

气勃勃,后此亦殆未有其比。又其文虽时代甚古,然无佶屈聱牙之病,颇易诵习。故专

以学文为目的,《左传》亦应在精读之列也。 ——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

较之左氏之记载,《春秋》洵为断烂朝报……《经》之与《传》,尤类今世报纸新闻

标题之与报道。 ——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

问题探究

1.《左传》之于后人影响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理由何在? 2.《左传》和《春秋》两部书有什么关系?它们在内容与形式方面又有什么区别?

3.比较《左传》与《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方面各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一部?

为什么? 4.有人评价《左传》文章是“富而艳”,是“浮夸”,你认为呢?

网上冲浪

1.《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史籍。它记载了大量历史事实,描绘了春秋时代

的历史面貌,表现出对事实之“真”的认识;另一方面,《左传》在记史中又表现出对

伦理道德不同的认识,反映了对观念之“真”的追求。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比较这两种

“真”,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贿赂行为是春秋时期大量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左传》保存了丰富的春秋时期

Page 39: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31

第三章 兵学之大宗——《左传》

列国之间与列国国内卿大夫之间在政治、外交及军事活动中进行贿赂的史实。上网查阅

有关资料,并尝试写成小论文表达你的观点。 3.《左传》一书使用形容词共计 251 个,其中单音的 201 个,双音的 50 个。上网

查阅《左传》全文,尝试从中了解先秦时代汉语的使用情况。 4.请进入下列网址的相关网站查询,看看有何发现: http://www.iyuwen.com/Html/Article/mrjj/xq/46_Index.html http://courses.gxnu.edu.cn/chinese/gdwx/ http://sdgw.858.org.cn/ http://210.35.160.8/gdwxw/index.htm http://china.confucins.cn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40: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第四章 隽永的说辞——《战国策》

体悟谋臣策士辩丽横肆的说辞 细察诸侯各国波澜壮阔之风云

阅读导航

《战国策》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国事》、《事语》、

《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期,刘向编定为 33 篇。宋时已有 缺佚,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帛书,记述

战国时事,定名《战国纵横家书》,与本书内容相似。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

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

33 卷,约 12 万字。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

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

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

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

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内容提要

《战国策》作为一部战国时代纵横家的言论总集,以记叙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

阖的外交斗争为主要内容。所收文章为叙事文,是以纵横家为主的士人的说辞、书信的

汇编,它通过对数百个历史人物,特别是对纵横家和谋士形象的生动塑造,广泛地反映

了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外交的激烈斗争。 《战国策》的内容,“上继春秋,下讫楚、汉,包括 245 年间之事。”里面所反映的

思想内容,体现了战国时期政治动荡、矛盾重重的时代特点,极力宣扬策士的人生观和

道德观。这主要表现在注重谋略、崇尚贤才、重视名利三个方面。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驳杂无比,追求名利,崇尚计谋,强调贤才,可以说是代表

纵横家的思想。虽然书中将策略和贤人的作用夸大和扩大,且绝大多数纵横家以追求富

贵荣华、扬名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但书中也反映了如以农为本、除旧布新等具有

Page 41: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33

第四章 隽永的说辞——《战国策》

进步意义的思想内容。书中还注意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既颂扬了一些有作为的统治者,

也客观地暴露和鞭挞了一些荒淫无耻、凶残暴虐的统治者,阐明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

人心者失天下的治国道理。 《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战

国策》曾被斥之为“邪说”、“畔经离道之书”。近年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发

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意见: 1.纵横家思想为主说。如郭预衡《〈战国策研究与选译〉序》谈到思想倾向时也说:

“《战国策》和《国语》、《左传》大不相同。《国语》和《左传》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

而《战国策》主要倾向纵横。” 2.否定纵横家思想说。谢东贵《〈战国策〉思想新探》提出“纵横家思想”的说法

不能概括和代表《战国策》的思想倾向。他认为“《战国策》透露出许多全新的思想内

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崇尚智能。这是本书最重要的思想

倾向,代表此书的主体意识。二是宣扬个人的功利追求,否定礼义的反传统精神。他又

认为这些思想都标志着人的初步觉醒。 3.多元思想说。刘美生《内容驳杂 色彩纷呈——谈〈战国策〉多元的思想》说:

“《战国策》一书,内容驳杂,色彩纷呈。”“全书涉及到战国时期各个阶级、阶层的人

物……他们的生活、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表现出多元的思想内容。”

艺术探幽

一、辩丽横肆的辞令

游说辞令是《战国策》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这些说辞纵横驰骋,辩丽恣肆而又浅

显生动,富于形象性,与《左传》的行人辞令有了很大不同。从陈说方式来看,战国游

士在游说人主时,已不再讲究谦恭文雅的风度,也很少用道德礼义去说服人。为了打动

人心,往往无所顾忌地分析形势,指陈利害,甚至不惜夸大其词,危言耸听。张仪游说

秦王,先列举他的许多失策,继而称赞秦国之强,然后鼓动他说:“臣昧死望见大王,

言所以举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伯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

大王试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伯王之名

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殉于国,以主为谋不忠者。”(《秦策一》)这完全

是夸大其词,以声势夺人,具有强烈的蛊惑和煽动性。又如《秦策三》写范雎说秦王,

也是极力追求耸人听闻的效果,听起来慷慨激昂,披肝沥胆,实为巧言利口,故弄玄虚。

为了使听者慑服,说者在分析利害时或抓住一点,尽力发挥,诱使对方上钩;或虚张声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42: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34

势,极力渲染对方的不利地位,使其听从安排;或故作惊人之语,先在气势上压倒对方,

再详加辨析。 《战国策》的辞令词藻富丽,准确传神,句式错综变化。文中常常综合运用铺陈、

排比及夸张、比喻等手法,造成淋漓酣畅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节奏。例如《齐策一》记

苏秦劝齐宣王合纵的说辞: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

之国也。齐地方两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

如雷电,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太山,绝清河,涉渤海也……临淄甚富而实,其

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踘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

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文中极尽比喻夸张之能事,辞采绚丽,气势恢弘;句式在排比中融入对偶,语气强

烈,节奏铿锵。另外如《楚策四》中庄辛对楚襄王的说辞,用蜻蛉、黄雀、黄鹄、蔡灵

侯层层设喻,其气势之壮、辞采之富、描摹之工,都为前所未有。这类铺张而扬厉的辞

令,对汉赋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 除了比喻,《战国策》中还有很多寓言故事。这些寓言大都是说者根据临时需要而

顺手拈来,取材广泛,寓意鲜明,富于现实感。它们虽未独立成篇,但有些故事已有较

为完整的情节,叙事也颇为生动,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

车”、“南辕北辙”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篇。为了使听者易于接受,《战国策》中的寓

言大都浅显易懂,如《楚策一》载: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掌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

百兽之见我而不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

以为畏狐也。”作者用此来说明,诸侯表面上害怕楚将昭奚恤,实际上是害怕楚国,由

于它通俗生动,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狐假虎威”在后代成了家喻户晓的成语。

二、富于传奇色彩的叙事

《战国策》的叙事也有很高成就。书中围绕谋臣策士的游说活动,描写了一大批个

性鲜明的人物,其范围之广泛,上至国君贵族,下至闾巷细民。其中刻画最精彩的,还

是那些“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了他们在战国政治舞台上的卓

越风采。与《左传》在编年叙事中随事写人有很大不同,《战国策》往往在一篇作品中

集中叙写一个人的事迹,在叙事中又有不少夸张、渲染乃至虚构,作者不仅通过富于特

征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而且注意揭示其内心世界,这样就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形神

兼备。 例如《秦策一》记苏秦早年以连横说秦王,受到冷遇: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

毂,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归(愧)色。归至家,妻不下衽,嫂不为炊,

Page 43: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35

第四章 隽永的说辞——《战国策》

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

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

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

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赵王

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

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

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

季子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

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文中再现了一个纵横家的发奋史。苏秦早年的落魄,后来的尊贵以及深夜发奋的情

景,都写得历历在目;前后几次独白,有力的表现了其性格和思想特征;而家人的前倨

后恭之态,又使人看到了苏秦生活的典型环境,使这一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在这些方面,

作者都是有意加以渲染、夸张,甚至加入了想象的成分。 《战国策》叙事记言,都以人物为纲;书中所记,多为权谋之士出奇智谋异策,转

危为安,运亡为存的事迹,作者又往往着意渲染,因此,奇异曲折的情节与恢奇卓异的

人物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作品带有传奇色彩,如《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一节,冯

谖一出场便给人以不同寻常之感,接着,作者又通过弹铗而歌、焚券市义、营造三窟等

情节,不断制造悬念,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展现了冯谖的奇士风采。清代吴楚材、吴

调侯说:“三番弹铗,想见豪士一时沦落,胸中磈礧,勃不自禁。通篇写来,波澜层出,

姿态横生,能使冯公须眉,浮动纸上。沦落之士,遂尔顿增气色。”(《古文观止》卷

四)另外,作者在写人叙事时,往往不惜笔墨,加以细致入微的描写,如《齐策一》“邹

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几次览镜自照的心理活动,《赵策四》“触詟说赵太后”中触詟

与赵太后对话的情景以及赵太后态度的转变,都写得细入毫发,惟妙惟肖。《战国策》

中的这些细致描写,与以简练为宗的《左传》有很大不同。

名篇览胜

张仪说秦王

张仪说秦王曰:“臣闻之,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

言不审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大王裁其罪。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

收余韩成从,将西南以与秦为难。臣窃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臣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44: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36

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今天下之府库不盈,囷仓空

虚,悉其士民,张军数千百万,白刃在前,斧质在后,而皆去走,不能死,罪其百姓不

能死也,其上不能杀也。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行,故民不死也。 “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不攻无功相事也。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也,闻

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断死于前者比是也。夫断死与断生也不同,而民为之者

是贵奋也。一可以胜十,十可以胜百,百可以胜千,千可以胜万,万可以胜天下矣。今

秦地形,断长续短,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

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

开地数千里,此甚大功也。然而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四邻诸侯

不服,伯王之名不成,此无异故,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臣敢言往昔。昔者齐南破荆,中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之君,地广

而兵强,战胜攻取,诏令天下,济清河浊,足以为限,长城、钜坊,足以为塞。齐,五

战之国也,一战不胜而无齐。故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 “且臣闻之曰:‘削株掘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

取洞庭、五都、江南。荆王亡奔走,东伏于陈。当是之时,随荆以兵,则荆可举。举荆,

则其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强齐、燕,中陵三晋。然则是一举而伯王之名可成也,

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与荆人和。今荆人收亡国,聚散民,立社主,

置宗庙,令帅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已无伯王之道一矣。天下有比志而军华下,大

王以诈破之,兵至梁郭,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志

绝。荆、赵之志绝,则赵危。赵危而荆孤。东以强齐、燕,中陵三晋,然则是一举而伯

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与魏氏和,令魏氏收亡国,

聚散民,立社主,置宗庙,此固已无伯王之道二矣。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

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暴灵于外,士民潞病于内,伯王之名不成,此固已无伯王

之道三矣。 “赵氏,中央之国也,杂民之所居也。其民轻而难用,号令不治,赏罚不信,地形

不便,上非能尽其民力。彼固亡国之形也,而不忧民氓,悉其士民,军于长平之下,以

争韩之上党,大王以诈破之,拔武安。当是时,赵氏上下不相亲也,贵贱不相信,然则

是邯郸不守,拔邯郸,完河间,引军而去,西攻修武,逾羊肠,降代、上党。代三十六

县,上党十七县,不用一领甲,不苦一民,皆秦之有也。代、上党不战而已为秦矣,东

阳河外不战而已反为齐矣,中呼池以北不战而已为燕矣。然则是举赵则韩必亡,韩亡则

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蠹魏,挟荆,以东弱齐、燕,决

白马之口,以流魏氏。一举而三晋亡,从者败。大王拱手以须,天下遍随而伏,伯王之

名可成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与赵氏为和。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强,伯王之业,

地尊不可得,乃取欺于亡国,是谋臣之拙也。且夫赵当亡不亡,秦当伯不伯,天下固量

秦之谋臣一矣。乃复悉卒乃攻邯郸,不能拔也,弃甲兵怒,战慄而却,天下固量秦力二

矣,军乃引退,并于李下,大王又并军而致与战,非能厚胜之也,又交罢却,天下固量

Page 45: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37

第四章 隽永的说辞——《战国策》

秦力三矣。内者量吾谋臣,外者极吾兵力。由是观之,臣以天下之从,岂其难矣。内者

吾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外者天下比志甚固。愿大王有以虑之也。 “且臣闻之,战战慄慄,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也。何以知其然也?昔者

纣为天子,帅天下将甲百万,左饮于淇谷,右饮于洹水,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与周武

为难。武王将素甲三干领,战一日,破纣之国,禽其身,据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不

伤。智伯帅三国之众,以攻赵襄主于晋阳,决水灌之,三年,城且拔矣。襄主错龟,数

策占兆,以视利害,何国可降,而使张孟谈。于是潜行而出,反智伯之约,得两国之众,

以攻智伯之国,禽其身,以成襄子之功。今秦地断长续短,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秦

国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与天下,天下可兼而有也。 “臣昧死望见大王,言所以举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

伯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大王试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

荆、魏不臣,齐、燕不亲,伯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于国,以主为

谋不忠者。”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

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

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

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

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

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

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撤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

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

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

何为至今不杀乎?”

苏秦谓齐王

苏秦谓齐王曰:“齐、秦立为两帝,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王曰:“尊

秦。”“释帝则天下爱齐乎?且爱秦乎?”王曰:“爱齐而憎秦。”“两帝立,约伐赵,

孰与伐宋之利也?”对曰:“夫约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齐释帝,则天下

爱齐而憎秦;伐赵不如伐宋之利。故臣愿王明释帝,以就天下;倍约傧秦,勿使争重;

而王以其间举宋。夫有宋则卫之阳城危;有淮北则楚之东国危;有济西则赵之河东危;

有阴、平陆则梁门不启。故释帝而贰之以伐宋之事,则国重而名尊,燕、楚以形服,天

下不敢不听,此汤、武之举也。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易尊者也!愿王之熟虑之也!”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46: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38

名句集萃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战国策·秦策》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燕策》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战国策·齐策》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战国策·赵策》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三人成虎,十夫揉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

——《战国策·秦策》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战国策·秦策》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战国策·秦策

色老而衰,知老而多。

——战国策·赵策

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

——战国策·魏策

知识链接

源自《战国策》的成语

百步穿杨 比比皆是 侧目而谈 抵掌而谈 前倨后恭 曾参杀人 两虎相斗 远交近攻 积少成多 末路之难 悬梁刺股 安步当车 吠非其主 毂击肩摩 挥汗成雨 接袂成帷 门庭若市 以一当十 战无不胜 画蛇添足 比肩而立

Page 47: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39

第四章 隽永的说辞——《战国策》

不自量力 布衣之交 随踵而至 狡兔三窟 归真返璞 高枕而卧 扶老携幼 寝不安席 折冲樽俎 心旌摇曳 被坚执锐 狐假虎威 桂薪珠米 食玉炊桂 见兔顾犬 峻阪盐车 亡羊补牢 与世无争 胡服骑射 不遗余力 弹丸之地 天崩地坼 交浅言深 高枕无忧 积羽沉舟 四分五裂 冠盖相望 南辕北辙 白虹贯日 鸡口牛后 井中求火 转祸为福 同甘共苦 千金市骨 尺寸之功 长驱直入 无可奈何 图穷匕见 痛入骨髓 肝肠寸断 不可同日而语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

《战国策》的价值取向与启示

战国时期,周室衰微,诸侯林立,问鼎中原的梦想驱使着各国之间的征伐与合作。

为了富国强兵,称雄天下,各国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均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开放与包容。

尊贵的君王放下了天子的身份虚位待贤,礼遇下士,策士的地位在此时空前提高,他们

的人生价值有了实现的最好契机。于是从《战国策》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群奔走于列国

之间出谋划策的策士。但是他们的价值取向却是截然不同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

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势利之士,一类是以鲁仲连、颜蠋为代表的侠义之士。他们虽然

都有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慧,但是行事的手段,秉持的人生态度却是相反的。

势 利 之 士

势利之士以苏秦、张仪为代表,他们的个人利益诉求很高,他们奔走于各国之间献

计献策,纵横捭阖,并非是为了拯救苍生,而只是求得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他们不辞劳

苦的奔走游说,甚至置身于险境之中,并不是真的关心国家的命运,他们所做的一切是要

求回报的,卿相富贵才是他们行为的根本目的。所以他们已经抛弃了传统的仁义道德,朝

秦暮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出卖国家的利益,成为势利之士。 苏秦一生以合纵反秦为己任,为了追求荣华富贵东奔西走。其实他首先的谋划是入

主秦国,以连横之术辅佐秦国强大,东出函谷以制天下。但是没想到秦惠王说“寡人闻

之,毛羽未丰满者不可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伐,道德不可以者不可以使民,政教

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吃了一个闭门羹,

苏秦并没有灰心,而是回家苦修,头悬梁锥刺股。复出后又以合纵之术联合六国转而对

秦,最终六国相位加身,金玉锦绣,裘马扬扬,可谓壮观。他就是一个公然反对传统价

值观的人,从连横辅秦到合纵抗秦,他的选择仅仅是以个人的利益原则为标准的,在他

眼里,尾生之信,伯夷之义,腐朽不足为取。 张仪为了离间齐国和楚国,利用楚王贪婪的特点,用秦国六百里商於之地为诱饵让楚

王和齐绝交:“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

齐弱则必为王所役。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愚蠢的楚王利欲熏心当即与齐国断交,派使臣到秦国取地,张仪却装病不见,改口说只许

诺六里。作为一个使臣公然毁约,出尔反尔,变化无常,简直和市井无赖没有两样。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48: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40

侠 义 之 士

与苏秦和张仪等追逐个人私欲的势利之士不同,鲁仲连、颜蠋等一批侠义之士坚守

着自己的高洁人格,他们的执著,出淤泥而不染的节操在当时的社会中确实是难能可贵

的,也留给我们后人无尽的敬仰与思慕。 他们和苏秦、张仪一样具有卓越的智慧,谙熟各国之间的纷繁关系,有令人折服的

言词口才,但是他们行事却不是为了一己的利欲驱动。与那些势利之士相反,他们视权

贵为粪土,视功名为浮云,不贪求荣华富贵,而一心致力于为国家排忧解难,为百姓苍

生尽绵薄之力。 鲁仲连一生不肯出任宦职,这在当时的策士中是境界最高的。他并非没有苏秦那样

的才能,可是比起苏秦六国之相,鲁仲连的藐视功名是多么的可贵!他所宣称“所贵于

天下之士者,为人排忧,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就体现了他的价值取向,不是博取

个人功名,而是一种为社会尽责的深重历史使命感。他解赵困而不受赏,释齐难而隐江

海,这种高尚的人格一直是历代文人雅士推崇赞美的对象。“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的

李太白就赋诗赞扬:“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

声,后世仰末照。意倾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与鲁仲连一

样,颜蠋也是以其忠厚正直而出名,他认为“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

然而形神不全。蠋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这里颇有陶潜洁身自好,甘于归隐的隐士之风。除此之外,像张孟谈在功成之际毅然辞

官,“赤心为国,不计其私”,都是侠义之士的代表。在那个征战的时代,他们用自己的

言行为那个纷乱的世界注入了和平仁爱的因素,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面对今天纷繁复杂的国际风云,战国策士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对于我们今天的

知识分子有什么启示呢? 首先是那种对社会的深刻的关怀。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具有对时局的关心和深

重的历史使命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我们急需要像鲁仲连那样的人生价值为导向,

去树立一种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利用自己的知识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更多的贡

献,而不是像张仪那样不惜为了自己的私欲出卖灵魂和人格。 其次,策士们解除危机不尚武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为当时纷乱的时代注入了

和平仁爱的因素,这也是他们对于人文社会的贡献,这也启示着我们今天的知识分子,

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

名家评点

其文辩博,有焕洱明,有婉而微,有约而深,太史公之所考本也。 ——鲍彪《战国策序》

Page 49: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41

第四章 隽永的说辞——《战国策》

辩丽横肆,亦文辞之最。 ——王觉《题战国策》

其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而加恢奇焉。 ——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

文辞骎骎乎上薄六经,而下绝来世。 ——李文叔《书战国策后》

大抵皆纵横捭阖,谲诳相轧倾夺之说也。 ——李文叔《书战国策后》

问题探究

1.简要分析《战国策》的思想倾向。 2.分析《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3.试析《战国策》的叙事特点。 4.从《战国策》看战国时代的民族精神。

网上冲浪

1.阅读《战国策》原文,可登录国学网(www.guoxue.com)。

2.阅读田兆元,孟祥荣撰写的《〈战国策〉选评》一书,对《战国策》的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名家点评等进行充分的了解。 3.欲了解《战国策》全文翻译,可参考王守谦撰写的《战国策全译》(贵州人民出

版社出版)一书,或进入高中语文在线(http://xxxx0101.2008red.com)“名著翻译”。 科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50: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第五章 圣贤的哲思——《论语》

走进圣贤世界 体悟儒家人生

阅读导航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其内容非常

丰富,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 它是我国 早的语录体散文,

语言含蓄隽永、言简意赅,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它作为儒学 主要的经典,在我国思想

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

《孟子》合称为《四书》。

内容提要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和他的门人记录

其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现存《论语》共 20 篇,492 章,其中记录孔子与

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 444 章,记录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 48 章。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

事体。内容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从中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孔子的

教育思想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论语》在两千

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一、鬼神

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主张“敬鬼神而远之”(《雍也》)。表明

孔子对鬼神抱有非常慎重的态度。鬼神是否存在,孔子并未多加评说,也不反对别人对

鬼神的信奉,而是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有一次,孔子生病,子路请求代老师祷告。孔

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回答道:“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神地祗祷告’。”孔子说:“如果是这样,我早就祷告过了,可为什么还会生病?”还有一次,季路请教

怎样事奉鬼神,孔子说:“活人我还不能事奉,怎么能去事奉鬼神?”孔子虽然不反对

别人信奉鬼神,但他自己对鬼神是抱有怀疑态度的,虽然他不能证明鬼神是否存在,但

他自己是不相信鬼神的。这说明孔子已具有无神论的思想萌芽,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

思想。

Page 51: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43

第五章 圣贤的哲思——《论语》

二、施教

其一,培养目标。在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

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

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子张》)。 其二,指导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

愚,应该机会均等。 其三,教育内容。孔子的教育内容为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子所

雅言,《诗》、《书》、执礼。”(《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不学诗,

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由此可见,孔子是以诗、书、礼、乐为普通教

材教育学生的。至于“易、春秋”只是在孔子的晚年才进行研究并付诸教学的。 其四,教育方法。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

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

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

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 ”、“求也艺”(《雍也》),在此基础上采

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办事畏怯,所以要鼓励他;子路胆大过人,自以为是,所

以要故意抑制他。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孔子还重视

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

(《学而》)。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

而》)意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

我不去开导他。列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孔子还强

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即:“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

三、治学

其一,学习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其次,要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所学知识,

努力学习而不满足。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

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学习方法。孔子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 著名的莫过于“学

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孔子还特别

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52: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44

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

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其三,学习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

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

忠诚笃厚,坚守信约。 其四,学习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四、修身

做人要重视“仁德”。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那么怎

样才能算仁呢?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

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

赞许你为仁人了。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

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

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 《论语》中还特别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孔子认为“君子不器”

(《为政》),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作为君子要具备多种才能;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 “动

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泰伯》),也就是

说,君子要严肃自己的容貌,端正自己的脸色,注意自己的言辞;君子要重视提高自己,

在有生之年对社会多做贡献;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

五、治国

孔子认为治国的前提是要遵守“人伦纲常”。 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国,子曰:“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即要治理好国家,君主必须像个君主,臣子必须像

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这一思想虽然反映了孔子的宗法伦理观念,

但在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伦理纲常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

事实上,在阶级社会里,不论处于什么时代都需要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否则国将不国,

政将不政,社会将混乱不堪。 作为一国之君要严于律己,行为端庄。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

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即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必须端正自己本身,严格要求

自己。如果己正,管理国政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如果自己不端正,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就不可能去端正别人,其国家也无法治理。除此之外,君主治国还要讲究信用,爱护人

民,要重视才智礼仪仁德的关系,要重视选拔优秀人才,而且要特别重视法制对国家的

治理作用。

Page 53: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45

第五章 圣贤的哲思——《论语》

艺术探幽

一、编纂体例

《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

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二、语言艺术

“诸子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论语》以其独到的语言

在诸子散文艺苑里大放异彩。它使用了通俗平易而又精粹雅致的口语,“略无华饰,取

足达意而已”,形成了“质朴”的语言风格;“词约义丰,在简短的文字里包含了丰富的

内容,几个字或十数个字常常是多年生活经验或长时期的观察所得的结果”,其中不乏

名言警句,精辟深刻,富于哲理,几千年来为人们传颂,给人以启示;综合运用了排比、

反问、比喻、映衬、对比、层递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含蓄、形象、生动;灵

活运用虚词,愈发使其节奏明快、音韵和谐,颇具诗味。

三、人物形象

“整部《论语》简直就是一部人物画廊”,“以如此之少的文字刻画出如此之多的形

象生动面貌各异的人物,在古代史上亦属鲜见”。 《论语》善于通过简单的对话和神情

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性格。孔子是其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

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

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多位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在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孔子启发弟子言志,通过四位弟子回答时的

不同仪态、口吻、内容,分别写出了孔子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子路坦率自负,冉有、

公西华谦逊,曾晳恢弘的性格特点。

名篇览胜

述 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过手臂当枕头,也自有快乐在其中。不仁义的富有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54: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46

和尊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边飘浮的云一样。”这句话到今天,已然成了安贫乐道精

神的著名表述,视钱财如粪土,待富贵如浮云。一个人在贫穷的境地中,却能泰然处之,

不会因为贫穷而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心理失衡,而是依然坚持自己的一贯信念,并以

此为乐,这就是所谓的“安贫乐道,恬于进趣”。

泰 伯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

亦远乎?” 何为读书人?曾子给我们做出了 好的注解,胸襟宽广,意志坚定,不畏艰难险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们是屈原、是岳飞、是陆游、是文天祥……

他们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饱学之士,更是将历史责任勇扛肩头的华夏英雄。今天的

我们是不是应该回到儒学中去,回到曾子所呼唤的精神中去,做一个任重道远,死而后

已的读书人呢?

子 路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卫公子荆在许多人眼中可能是一个没有追求的人,须

知人生如月,月满则亏。《老子》中云:“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

常足矣。”知足常足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足常乐。一个快乐主义者首先得有知足的修养,

如若欲壑难填,贪得无厌,用叔本华的观点来说,就会使人生在欲望与失望之间痛苦不

堪。可见知足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处世的一种品格,是很难修炼成的德性。

名句集萃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论语·公冶长》

杇:指泥工抹墙的工具,也作动词用,指把墙面抹平。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

的墙面不堪涂抹!现在多用来形容某人没有什么可塑性。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心胸宽广坦荡;小人计较个人利害得失,心绪不宁,时

Page 55: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47

第五章 圣贤的哲思——《论语》

时忧愁。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军队可以丧失主帅,男子汉却不可以丧失志向。将“志向”与“三军之帅”相比,

这反映出孔子对志向的高度重视。作为个人,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论语·子罕》

彫,同“凋”,凋落。到了一年 寒冷的时节,才知道松柏是 后凋谢的。所谓“疾

风知劲草,国乱识忠臣”,一个人的品质,也是在艰难困苦的时候体现的。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

君子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用朋友来帮助修养仁德。这大概就是“君子之交淡如

水”的意思吧。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论语·宪问》

对于千里马,不是称赞它的力气,而是称赞它的品质。这体现了儒家的人才思想,

尚德不尚为,重视品质超过重视才能。

知识链接

于丹《论语》感悟(节选)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见诚信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所占的分量。 不过,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不讲诚信,却都似乎活得很自在。 难道,诚信竟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理念吗?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诚信? 诚信是中国儒家思想中 核心的理念之一。在整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

关于诚信的论述。 作为做人的前提、人生的基础,《论语》提出了“信”的原则。孔子曾经说过:“人

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一

个人要是没有信誉的话,那真不知道他在这个世界上怎么度过一生?这就好像大车没有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56: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48

套横木的 、小车没有套横木的 一样,它靠什么走起来呢? 大车、小车,分别指牛车和马车。大车、小车车辕前面都有驾牲口用的横木,这横

木要怎么铆住呢?就是用木销包了铁以后插在小孔里,才能把横木固定住。 、 ,就

是牛车马车上的木销。如果车上没有这样的木销,就无法套住牛马,它又怎么能行走呢?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信誉,就好像这个车子有了横木也是虚架上的,没有关键

的木销,不就无法行走了吗?对一个人来讲,信誉是什么呢?是你行走于世界 基础的

那个保障。 也就是说,只有靠信誉,才能把人生这辆车驱动起来。只有信誉,才能够让你不管

穿越什么样的风险、坎坷,都颠扑不破,而在坦途上一路前行的时候,也能够保障你的

速度。就是因为有信誉,才让你始终是一个完整的人,可以立得起来。要是没有信誉,

就缺少了安身立命 根本的条件。 孔子关于“信”的阐述都很简单,但这是他核心的教育理念之一。“子以四教:文,

行,忠,信。”(《论语·述而》)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历代文献,社会生活的

实践,对待别人的忠心,与人交际的信实。文,行,忠,信,这些东西就是孔子教导学

生的基本内容。“忠”和“信”,占了很大的比重。 孔子有这样一句话,他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

一个人要想坦坦荡荡走过一生,凭的是他为人的正直。正直的人就能安身立命,这个人

的一生理所应当走得远。但是,那些不正直的、不守信用的人,那些翻手为云、覆手为

雨的人,他们不是也活下来了吗?这是怎么回事呢?孔子说,这叫“幸而免”,他们是

侥幸逃脱了很多本应该发生的责罚才磕磕绊绊地活下来的,他们迟早要摔跟头。 人要凭着正直去生活,如果是靠投机取巧、不守信誉去生活,那只是侥幸躲过了

灾祸。 在那么久远的年代,中国儒家提出的诚信的道德理念,放到今天,它还有价值吗? 在今天的这个社会中,信誉对每一个人来讲是一张无形的通行证。也许信誉并不直

接写在你的档案里,但是,信誉是一个人的口碑,一个人做事如何,为人如何,这都会

反映在口碑中,所以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心中掂出信誉的分量。 江西德兴市有一个小村子叫宗儒村,村里有一个普通的农民叫王云林。2007 年 4

月,村里发生了一场山火,他帮助别人去救火,不幸牺牲了。他走后,留下一笔糊涂账。

这债务怎么办呢?他的遗孀叫陈美丽,31 岁,一个普通的农妇。陈美丽上有年迈的婆婆,

下面带着两个女儿,一个 7 岁,一个才几个月大。丈夫走了,整个家庭的重担都压在她

的肩上。陈美丽从悲痛中撑过来以后做了一件事,就是在村子里面贴了一张还债告示。 她说,云林生前在村子里口碑很好,他为欠债的事情一直心不能安,我不希望他走

得不踏实,所以我要把这个债还上。但是,他欠了谁的债,我都不知道。如果他真的欠

了你的债,你就来找我要吧。

Page 57: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49

第五章 圣贤的哲思——《论语》

还债告示贴出去以后,很多人来找陈美丽讨债。整个债款,前前后后加起来金额超

过五万元,而其中将近 4 万元没有任何凭据。陈美丽全都认了下来,她就替丈夫一点一

点还着这些良心债。 看到这个故事很感动。一个像追着别人讨债一样去追着还债,而生活在如此境遇中

的农妇,什么力量让她这么做?按说她丈夫为了救火而牺牲,就算他欠债,他的这条命

已经把他的债务还上了,但是她一定要去还债,因为她不愿意让自己良知不安。她这样

做,就是为了一个字:“信”。这个“信”字不仅仅是对别人的,也是对自己内心的。 社会在不断地更迭着制度,变化着环境,但是人性中一定有一些以不变应万变的核

心价值传承下来,这才是我们心里真正的火种。我们看到,诚信不仅仅是传统经典中的

一项基本道德原则,它也成为了普遍的民间信仰。

名家评点

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学者先读论语孟子,如尺度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

——程颐《程氏论语解》

读其他书,不如读《论语》最要,盖其中无所不有。 ——朱熹《论语精义》

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 ——鲁迅《古代汉文学史纲要》

诸子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 ——蔡伯潜《诸子通考·绪论》

文字虽极简朴直捷,却能把孔子的积极的思想完全表现出来。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在散文上乃正以能写出对话者的神情见长。 活现地表现出了每个人的个性与思想感情。

——林庚《中国文学史》

孔子学说《论语》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

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

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南怀瑾《论语别裁》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58: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50

孔子一身直为中国政教之原,中国历史孔子一人之历史而已。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

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孔子者,中国学术史上人格最高之标准。 ——钱穆《国学概论·孔子与六经》

问题探究

1.《论语·阳货》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被普遍

认为是孔子鄙视妇女和体力劳动者的论据。你也这样认为吗?请谈谈你的认识。 2.《论语》中是否有消极观点或错误认识,请大胆列举,并说明理由。 3.当今时代,我们是否依然需要儒家思想?讨论《论语》对于我们中华文明的

意义。

网上冲浪

请登录以下网址查看相关资料。 http://www.confuchina.com/ http://www.sinology.cn/main/book/sswj/lunyu/lunyu.htm http://www.yifan.net/yihe/novels/classic/lunyu.html http://www.cnread.net/cnread1/gdwx/k/kongzi/001/001.htm http://blog.cersp.com/39040.aspx

Page 59: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第六章 生命的智慧——《老子》

拨开生活的迷雾 领略生命的智慧

阅读导航

《老子》——一部现代人超越相对价值,安顿心灵的智慧鸿篇。 人生在世,智慧是一道门槛,只有跨过去和跨不过去两种。不懂《老子》的人,显

然还在门槛的一边,还没跨过去。老子具有异于常人的智慧,凭借一双犀利之眼看穿了

人世间的是是非非。

老子在谦卑虚己、清净无为、虔诚顺从中,领受了大道之光的照临。他认为“人法

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样的观念落实到人生的层面,它便主张人生应该

无私,“圣人不积”,“圣人不藏”,“为而不恃”,“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大意是,有道德的人不多占财物,不积蓄财产,尽力为人群服务,才能得到回报,体现

出人的价值。由此而来,他认为处世态度应是容人谦退、虚静处下、守柔不争。 有时迷宫似的世界,物欲横流,野心太多,会把人心迷乱!在全心寻找失落的心灵

空间的当下,建议大家读读《老子》。伟大的智者告诉我们,没有永留不去的冬天,也

无届时不至的春天。于是,我们既能处变不惊,又能见盛知衰;我们能在困难中见到光

明,在危机时抓住转机,从而反败为胜,从而新生,从而领略生命的智慧。

内容提要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

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 1993 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

战国中前期。 《老子》共 5000 余言,原分上下两篇,通常称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

合称《道德经》。全书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老子以其独有的视角,探

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发前人所

未发,述前人所未述,并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成为中国

哲学的基石之作。概括起来,《老子》有三大内容,即谈宇宙、谈人生、谈政治。 老子的宇宙观。《老子》中明确提出,天地万物的本源不是天帝,而是“道”。《老

子》中谈道、谈天道,不仅仅是为了对宇宙的形成和自然规律做一个阐述,更是为了给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60: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52

探讨人生和社会政治准备一个前提。老子主张人法自然,道的准则完全适合于人类生活,

老子的宇宙观是其人生观、政治观的基础。《老子》中对人生、对政治的阐述,就是在

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老子的人生观。《老子》中所体现的人生观有两个基本特点:就自我而言,讲究珍

惜身体;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主张柔弱不争。有道的人少私寡欲,见朴抱素,专气醇

和,加强自身修行。书中还提出了一系列与柔弱不争思想一致的观点,如致虚守静、不

敢为天下先、不自是、不自伐等,这些以退为进、以静制动的思想与柔弱不争的思想共

同体现了《老子》中人生哲学的特色。 老子的政治观。在书中,老子提出了“无为”的著名政治主张,认为“无为”是治

理天下所应遵循的最高原则。《老子》所倡导的“无为”并不是号召君王什么也不做,

而是不妄为,是顺乎自然发展,具体地说,就是不扰民和顺民心。

艺术探幽

一、诗体特征

《老子》结构完整,文辞精练,大体有韵,体近诗歌,加之“玄之又玄”的哲学思

想,使“五千言”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诗意。 鲁迅指出《老子》“时亦对字协韵,以便记诵”。认为其之所以讲究用韵,是为了供

人诵读传记。张振镛认为,《老子》用韵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发之于天籁,本之于自

然”的结果。柳存仁认为“其书为有韵口诀体”。钱基博谓《老子》“辞以简隽称美”,“意

以微妙见深”,“其文缓而旨远,余味曲包”。朱谦之说:“余以为《道德》五千言,古之

哲学诗也。既曰诗,即必可以歌,可以诵;其疾徐之节,清浊之和,虽不必尽同于三百

篇,而或韵或否,则固有合于诗之例焉无疑。”任继愈称之为“哲理的诗篇”。陈鼓应亦

认为:“《老子》五千言,确是一部辞意锤炼的‘哲学诗’。”汤漳平认为,《老子》是一

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哲理诗”,不但是“继《诗经》之后,《楚辞》之前的一部重要

诗作”,而且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鸿篇巨制”。“作者采用诗的形式,以简洁的文字,流

畅而富于音乐美的语言,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思想。”章沧授认为《老子》散文的“显

著特征是诗歌化”,表现为“押韵独密,音韵悠扬”,“长短变化,错落有致”,“词约义

丰,生动形象”,“多用复叠,尽理穷义”。陆永品认为“不如说它是哲理散文诗更为确

切”,《老子》“运用音乐的旋律,轻松的笔调,来阐释枯燥乏味、窈冥深邃的哲理”,“言

辞简要,旨意深远”,“能够引起人们的兴味”,“既是诗,又是歌,读之能给人以轻松愉

快之感”。

Page 61: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53

第六章 生命的智慧——《老子》

《老子》具有诗的意境。朱俊芳认为《老子》是“以纯熟的诗体写作的”,它“将

哲理与诗,精妙地熔为一炉,铸成一种亘古不衰的艺术魅力”,既具有“朦胧的诗意”,

又具有“深厚幽远的意境”,因而“它不仅具有思辨的说服力,更有美的感染力”。李严

认为“不妨把它视为中国文人哲理诗的开端”,“老子创造性地运用了意象化和形象化的

创作手法”,“是创造朦胧美的能手”。许结认为老子“是以诗人的情感与形象去表现哲

思”,“在创作上,老子对‘天道’或‘人道’的探究首先充满着诗人的情感,而表现出

强烈的抒情性”,“老子运用比兴手法将宏深的哲理转化为形象,以表达精微玄妙的内心

世界”。《老子》作为哲理诗的主要审美特征,是“处处表现出形象化的情节、抒情性的

描写和深婉的理趣美”,“《老子》带着诗意的微笑融自然、人生、艺术于一体的审美意

境”,以诗寓理,于自然中悟道豁情、探索人生哲理,在情景意兴中蕴藏机锋理趣。

二、现实关怀与情感内涵

鲁迅认为:“老子之言亦不纯一,戒多言而时有愤辞,尚无为而欲治天下。”陆永品

认为:“我国古代文学,从《诗经》开始,就深深地扎根于现实主义的土壤上,具有反

映社会生活和批判不合理的黑暗社会的优良传统。老子的散文也继承这个特点。”朱俊

芳认为形成《老子》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深沉的批判现实的精神,指出:“《老

子》的许多言词诗章都是关注社会人生的,对现实社会中许多至关重大的大小问题发表

深刻见解,抒发愤激之情”,“《老子》所表现出的批判现实的精神对后世的叛逆文学有

着深远的影响。”蔡靖泉认为老聃疾伪求真,所著《老子》充分反映出他对真实的执著

追求,真实地描写生活,如实地批判现实,“既是他求真精神的具体表现,又是他作品

的艺术特色的鲜明体现。”“老聃之所以作《老子》,正是其愤世嫉俗的丰富而强烈的感

情所激动而不得不发”,“老子在抒情之时,往往因感情强烈而不由自主地将自我融入作

品中直抒其情,从而鲜明地展现出自我形象”,甚至从中可以看到“老聃那愤懑之极的

音容和表情”。朱俊芳认为:“《老子》以叙事、抒情、议论多种方法,刻画了老聃复杂

而鲜明的形象”,他坚执理想而遗世高蹈,既是一个“古之博大真人”,又是一个充满愤

世之情的“忧世疾俗的士者”。李严阐述道:“《老子》寓情于理,情、理交融,在对哲

理的阐发中渗透着抒情性”,“哲理为感情所浸透,与感情相融合。作者以其蕴含哲理的

感情感染读者,使读者在体验其感情的同时,接受其哲理。”

三、写作艺术

鲁迅说:“然文辞之美富者,实惟道家”,五千言精妙凝练,表现出高度的语言写作

技巧。鲁迅所谓:“时亦对字协韵,以便记诵”,即是指其无心为文,自然成采而言。明

人朱得之《老子通义》云:“非善辞章者不能为《老子》。” 《老子》在比喻和排比的运用上独具特色。汤漳平认为大量使用形象性的比喻,“深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62: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54

入浅出地说明了他的哲理”。陆永品认为,《老子》“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鲜明的形象

来阐发哲理,赋予虚无缥缈的自然道论以形象化、具体化”。章沧授认为,老子大量地

运用明喻、博喻、隐喻来说明事理,并且不拘一格,形式灵活,风格多变,有其独到之

处,“有时如江河尽泻,一气贯通,有时又像逆流回旋,顿挫抑扬;有时若短兵相接,

锋芒毕露,有时又含蓄不露,回味无穷”,“这些活泼动人、丰富多姿的比喻,给《老子》

增添了艺术光彩,增强了感人的力量。《老子》中比喻不仅仅是一般的“举他物以明之”

的修辞手法,而是“往往借助丰富的想象以构成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想象表现为联类

无穷的思维运动,使比喻具有联想功能,从而形成了其独有的抒情色彩。“他善于使用

排比、对偶、连锁、递进等各种句式,表情达意,形式新颖,变化灵活”。《老子》中的

排比句数量多,格式齐备,形式灵活,运用巧妙,“这些排比句的运用,既使论述的事

理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层层递进,详尽通达;也使文章雄健有力,气势磅礴,若悬河

飞泻,注而不竭”。 《老子》在句式的运用上独具匠心。《老子》的句式往往随言理抒情的需要而自由

组成,“一章之内是三言五言不定、七言八言相杂,较之当时已经形成参差错落风貌的

楚辞更加散文化了”,“长短不一的句式交错出现在作品中,其形式便有参差变化之妙,

其语气也有起伏顿挫之感,自然亦能够更加自由而充分地抒情,更加明晰而透彻地说

理”。《老子》大量运用对偶句,“这些对偶句以整齐的句式有机地错置在各章中,不仅

给人以美感,而且含有深刻的哲理,令人启迪无穷。”(蔡靖泉语) 《老子》具有音韵之美、音律之美。《老子》不但文体兼有《诗》、《骚》的特点,

其用韵亦是融合了二者而成,“语音节奏和谐,合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老子》

81 章几乎章章押韵,“押韵不仅多而密,而且形式多种多样,变换灵活。有一句或数句

一转韵的,有一章一韵到底或一章数韵的,还有句中、句首、首尾、双声、叠韵等韵例。

这些韵句‘随语成韵,随韵成趣’,可歌可诵,金声玉振,韵味悠长”,加之《老子》句

式长短变化,错落有致,造成了音节的抑扬顿挫,缓疾协律,“既有形式参差之美,又

有明快雄健的节奏美,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老子》五千言大都排列整齐,声韵和谐,

节奏感很强,富有韵律美,“有些文字虽然表面看似乎参差不齐,但是有很强的韵味贯

穿其中,情调与音调契合,内在的韵律美跃然纸上”,因此,“《老子》在音乐性上内容

与形式统一,寓情、理于声,以集中意义、强调感情,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章沧

授语)

名篇览胜

[第 7 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

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Page 63: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55

第六章 生命的智慧——《老子》

本章是由“道”推论人道,反映了老子以退为进的思想主张。天地是客观存在的自

然,是“道”所产生并依“道”的规律运行而生存,从而真正地体现道。老子赞美天地,

同时以天道推及人道,希望人道效法天道。在老子的观念中,所谓人道,既以天道为依

归,也就是天道在具体问题上的具体运用。这一点,是老子书中经常发挥的观点,在本

章里,他就表达了这种观点。接下来,老子以“圣人”来说明人道的问题。圣人是处于

最高地位的理想的治者,对他而言,人道既要用于为政治世,又要用于修身养性,而且

要切实效法天地的无私无为。对天地来说,“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对圣人来说,“非

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其中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不自生故能长生;不自私故

能成其私,说明对立着的双方在互相转化。

[第 8 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

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本章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

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

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

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

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

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第 9 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

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本章正面讲一般人的为人之道,主旨是要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不要被

胜利冲昏头脑。老子认为,不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过度,而应该适可即止。锋芒毕露,富

贵而骄,居功贪位,都是过度的表现,难免招致灾祸。一般人遇到名利当头的时候,没

有不心醉神往的,没有不趋之若鹜的。老子在这里说出了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

的祸害,希望人们把握好度,适可而止。本章的主旨在于写“盈”。“盈”即是满溢、过

度的意思。自满自骄都是“盈”的表现。持“盈”的结果,将不免于倾覆的祸患。所以

老子谆谆告诫人们不可“盈”,一个人在成就了功名之后,就应当身退不盈,才是长保

之道。

[第 13 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及我无身,吾有何患!故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64: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56

本章讲的是人的尊严问题。老子强调“贵身”的思想,论述了宠辱对人身的危害。

老子认为,一个理想的治者,首要在于“贵身”,不胡作妄为。只有珍重自身生命的人,

才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也就可使人们放心地把天下的重责委任于他,让他担当治理天

下的任务。“宠辱若惊”。在他看来,得宠者以得宠为殊荣,为了不致失去殊荣,便在赐

宠者面前诚惶诚恐,曲意逢迎。他认为,“宠”和“辱”对于人的尊严之挫伤,并没有

两样,受辱固然损伤了自尊,受宠何尝不损害人自身的人格尊严呢?得宠者总觉得受宠

是一份意外的殊荣,便担心失去,因而人格尊严无形地受到损害。如果一个人未经受任

何辱与宠,那么他在任何人面前都可以傲然而立,保持自己完整、独立的人格。

[第 22 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

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本章,老子从生活经验的角度,进一步深化了辩证法思想。一开头,老子就用了六

句古代成语,讲述事物由正面向反面变化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即委曲和保全、弓屈和

伸直、不满和盈溢、陈旧和新生、缺少和获得、贪多和迷惑。他用辩证法思想作为观察

和处理社会生活的原则,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不争”。

[第 33 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

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本章谈“智”与“明”。《老子》中谈及“智”的有“智慧出有大伪”、“绝圣弃

智”、“虽智大迷”、“知人者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

以智治国,国之福”等。谈及“明”的有“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知常曰明”、“自

见者不明”、“袭明”、“自知者明”、“微明”、“明道若昧”、 “见小曰明”等。

综合起来看,老子对“智”与“明”有独特的界定与区别的运用。大致看来,老子似乎

是在指出:所有这些智、明、有力、强、富、有志、久、寿等生存境界都可以通过自身

的行为修养达成;与知人之智、胜人之力相比,自知之明,自胜之强更为可取;反求诸

己的进道修养更能使生存趋于完美。

[第 43 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本章以“至柔乃至坚”、“无有入无间”的道理说明了体守于道而“行不言之教”、“处

无为之事”的好处。取态柔弱也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所以,老子对柔弱的赞誉也就

是顺任自然的行为方式的推崇。水是最柔的东西,但它却能够穿山透地。所以老子以水

Page 65: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57

第六章 生命的智慧——《老子》

来比喻柔能胜刚的道理。 [第 76 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生之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

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本章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反复说明柔弱胜刚强的观点。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

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

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

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

而居于上位。

[第 78 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

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

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本章以水为例,继续说明柔可以胜强的道理。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

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

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

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一样。“正言若反”,集

中概括了老子辩证法思想,其含义深刻、丰富。

[第 81 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 不争。

本章形式类似格言警句,说明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结合,而以真为核心。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

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

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

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名句集萃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生命就是一种延续,何谈你我多少得失;能量是一个定值,过分的自我,会使原本

的资源消耗殆尽。众人都费尽心机的追求物质上的利益,金钱、权利终有所得,而我因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66: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58

为没有极强的欲望,所以到头来一无所有。众人都因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感到满

足,光芒四射,游走人间,唯独我迷迷糊糊。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

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

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对世界

本质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只有自知之人,

才是真正的觉悟者。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在说到“道”的至高至极境界时,引用了“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等说法,意思是:宏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宏大的(人)材(物)

器一般成熟较晚,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

“大象无形”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最伟大恢弘、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

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这里老子以“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分析了巧与拙的辩证关系。认为真正的

巧不在于违背自然的规律去卖弄自己的聪明,而在于处处顺应自然的规律,在这种顺应

中,使自己的目的自然而然地得到实现。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

动弃理。行邪僻,则身死夭;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

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

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

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贵之谓福。而福本

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抱的大树,长成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堆垒于土坯;千里的远行, 开始

于脚下。对于这些渐进的过程,如果妄逞权能而揠苗助长,就会导致失败;如果执意于

某一情态而加抗拒,就会反而使局面失去控制。因此,圣人不妄逞权能,所以不会失败;

不抗拒渐进的演变,所以不会使局面失控。人们做事,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慎终

如慎始,就不会有败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只要依照自然规律变化和发展,都会有好的结果,不会有漏失,

这就是自然无为的哲学。值得我们品味。

Page 67: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59

第六章 生命的智慧——《老子》

知识链接

老子的智慧观

一是“主柔守弱”。老子认为柔弱生刚强。 二是“光而不耀”。当你处在人生最光彩的时候,千万记住老子这句话,不要去炫

耀自己,不要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如果不这样的话你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三是“大智若愚”。表面上看好像是愚,其实是一个大智者。大智慧的人,对小事

不太在意,大事特清楚。 四是“上德若谷”。就是最具高尚品德的人心胸要像大山谷一样宽阔。 五是“不言之教”。简单地讲,就是谨慎说话。

(摘自 2007 年 12 月 7 日《北京青年报》葛荣晋文)

名家评点

“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夫五千文,宣道德之源,大无不包,细无不入,天人之自然经也。” ——葛玄《道德经序》

道者法自然而为化,侯王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易》谓之“太极”,《春秋》谓之

“元”,《老子》谓之“道”。 ——阮籍《通老论》

“老子之言亦不纯一,戒多言而时有愤辞,尚无为而欲治天下。”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老子的本意,是使我们的人生,自然与天然法则相吻合”。 ——南怀瑾《老子他说》

问题探究

1.何谓“道”、“德”、“无为”?它们的内涵是什么? 2.《老子》一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试列举几章内容加以说明。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68: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60

3.《老子》一书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引用作品加以说明。 4.《老子》一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5.《老子》对后世文学产生过哪些重要的影响?

网上冲浪

1.登录优酷网站(http://www.youku.com/),点击百家讲坛栏目关于《老子》的讲

座和《道德经》动画版。 2.登录百度网站(http://www.baidu.com/),搜索有关老子思想的现代意义的论述。

Page 69: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第七章 救世的苦旅——《墨子》

兼爱非攻 止乱救世 精思善辩 博学力行

阅读导航

墨子,姓墨名翟,鲁国人(滕州),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是一位平民的思想家。他自称“北方之鄙人”,人称“布衣之士”和“贱人”。

他曾为宋国大夫,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

士人。他也曾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明于《诗》、《书》、《春秋》。但因不满儒家

礼乐的烦苛,转而创建墨家学说。墨家学说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

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其

为人“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墨家学说和儒家学说一起被誉为“世之显学”。《庄

子•天下篇》称赞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而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墨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为了培养才俊,他广收生徒,上说“王公大人”,下教

“匹夫徒步之士”,墨学成为“盈天下”之言,形成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救世,

不仅有一套救世的学说,而且有实干的作风和高超的技艺。他“摩顶放踵”,奔走诸侯,

推销墨学。行迹至于齐、郑、卫、楚、越。曾与公输盘论战,成功制止了楚国对宋国的

侵略战争。他博学多才,擅长工艺和制作,曾制成“木鸢”,三日三夜飞翔不下。还长

于守城技术,其后学总结其经验为《城守》21 篇。墨家门徒普遍具有一技之长,具有现

实的谋生和救世的能力。 墨子是知识分子的楷模。他不是那类头脑简单,不问政治,只知闭门读书的读书人。

他身上具有坚持真理、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利国利民、兼爱天下的人道精神;摩顶放

踵、匡世救民的实践精神。他凝聚了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特有秉性,成为有社会担当的

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内容提要

墨家思想丰富深邃,充满思辩的智慧和民本的光辉,主要保存在《墨子》一书中,

这也是墨子及墨家学派的著作汇编。西汉刘向曾经整理为 71 篇,六朝以后渐至亡佚,

今传《道藏》本 53 篇。 《墨子》一书的内容大致可分为 5 个部分: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70: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62

第一部分,从《亲士》到《三辩》7 篇,为墨子早期著作。前 3 篇掺有儒家理论,

是墨子早年“习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的作品;后 4 篇多尚贤、尚同、天志、节用、

非乐等理论,对后来各篇之阐述有概论序言的作用。 第二部分,从《尚贤上》到《非儒下》共 24 篇,系统反映墨子“尚贤、尚同、兼

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十大命题,是《墨子》的主体部

分,各篇多分上、中、下篇。 第三部分,包括《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等 6 篇,专说名

辩和物理、光学等内容,是研究墨家逻辑思想和科学技术成就的宝贵资料。 第四部分,从《耕柱》至《公输》等 5 篇,是墨子的言行记录,与《论语》体例相

近,多以“子墨子”称呼,是墨子弟子所辑录,是研究墨子事迹的第一手资料。 第五部分,从《备城门》至末 20 篇(含已佚 9 篇),专讲城防技术和制度,其制颇

近于秦,应为战国时期“秦之墨者”所作,是研究墨家军事学术的史料。 《墨子》内容博大,涉及政治、哲学、伦理、逻辑、科技、军事等方面,是研究墨

子及其后学的集中资料。主要版本有《诸子集成》本和孙诒让的《墨子闲诂》单行本。

《墨子》的主要思想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兼爱非攻、和谐共赢的政治理想。先秦诸子百家,大都提出了自己的改良社会

的政治构想。墨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兼相爱,交相利”。作为一位人道主义者,墨子

崇尚和平,反对战争,主张兼爱,厌弃攻伐。墨子把社会动乱攻伐和相互残害,归因于

人们“不相爱”。墨子说:“天下之人皆相爱,则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

傲贱,诈不欺愚”,“祸篡怨恨”不生。所以墨子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以止息战

乱和动荡。具体讲就是,不只单方面的爱自己,还要爱别人;不是单方面的使自己有利,

也要使别人有利。 墨子“非攻”的主张,是“兼相爱,交相利”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墨子看来,春秋

战国的兼并战争都是违背“兼爱”原则的。他揭露这种战争的罪状是“夺民之用,废民

之利”。但墨子并不一概反对战争,他只是反对无故“攻伐无罪之国”的侵略战争。而

对防御性的战争,墨子则是支持的,即“救守”。他曾和公输盘论战,成功地制止了楚

国对宋国的侵略战争。所以“非攻”的主张,是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反对破坏生

产,保全其生命财产的安全。 二是博学善思、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中,墨家是最重视科

学技术的,墨家多出能工巧匠。《墨子》是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和科学思想的经典,号称

古代的“百科全书”。作为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墨子从小就承袭了木工制作技术,并成

为了一名高明的木工匠师和杰出的机械制造家。据说他用木头削成的车轴,能承受六百

斤重的物体;他效仿天上鹰飞鸟翔,用木片制成了木鸢,能高飞三天才落下;他还比公

输盘更早地发明了云梯等;他看到满山的野果壳在雨水浸泡之后流出色液,发明了坑布

Page 71: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63

第七章 救世的苦旅——《墨子》

之法,引导山民坑染布料;墨子还把自己对坑布技术的感悟上升到哲学思维的高度,写

成名篇《所染》。 《墨子》中的一部分学说涉及自然科学,如力学、光学、声学等。小孔成像原理还

是墨子最早发现的。数学上,他的微分学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此他被西方科学界称

为东方的德谟克利特。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理性高度对待数学问题的科学家,他

给出了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命题和定义,这些命题和定义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

如墨子说:“圜,一中同长也。”这里的“圜”即为圆。墨子指出圆可用圆规画出,也可

用圆规进行检验。圆规在墨子之前早已得到广泛地应用,但给予圆以精确的定义,则是

墨子的贡献。墨子关于圆的定义与欧几里得几何学中圆的定义完全一致。关于正方形的

定义,墨子说,四个角都为直角,四条边长度相等的四边形即为正方形,正方形可用直

角曲尺“矩”来画图和检验。这与欧几里得几何学中的正方形定义也是一致的。关于直

线,墨子说,三点共线即为直线。三点共线为直线的定义,在后世测量物体的高度和距

离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晋代数学家刘徽在测量学专著《海岛算经》中,就是应用三点

共线来测高和测远的。汉以后弩机上的瞄准器“望山”也是据此发明的。 在声学方面,《墨子》也有记述,当时设计了一种地下声源定向装置。他沿城墙根

每隔一定距离挖一口井,挖到地下水位以下约两尺为止,然后在井下放置一个容量七八

十升的陶瓮,瓮口蒙上皮革,作为地下共鸣箱。这时,让听觉灵敏的人伏在瓮口谛听,

遇有敌人挖坑道攻城,就可以根据各陶瓮的响声大小确定来敌的方向位置。 在物理学方面,《墨子》讨论了杠杆的平衡问题。设有一杠杆,一头悬挂砝码,另

一端悬挂重物。支点的一边叫标(力臂),另一边叫本(重臂)。如果两边平衡,杠杆必

是水平的。《墨子》不仅清楚地叙述了种种杠杆的实验结果,更加可贵的是对这些实验

作了正确的解释。例如,它解释了“标”一端下垂的实验现象,认为是由于力臂和砝码

的联合作用大于重臂和重物的联合作用的缘故。这个解释不仅考虑到力或重力的多少,

而且还考虑了距离和平衡的关系,虽然并没有得出明确的定量关系,但是实际上提出了

力矩的概念。可以说,墨子已经发现了杠杆的平衡原理。 在逻辑学方面,墨子又是中国逻辑学的奠基者。他称逻辑学为“辩”学,把其视之

为“别同异,明是非”的思维法则。他认为,人们运用思维,认识现实,作出的判断无

非是“同”或“异”,“是”或“非”。为此,首先就必须建立判别同异、是非的法则,

以之作为衡量、判断的标准,合者为“是”,不合者为“非”。这种判断是“不可两不可”

的,人们运用思维以认识事物,对同一事物作出的判断,或为“是”,或为“非”,二者

必居其一,没有第三种可能存在,不可能二者都为“是”,或二者都为“非”,也不可能

既“是”又“非”,或既“非”又“是”。用现代的逻辑学名词来说,这就是排中律和矛

盾律。 由这一思维法则出发,墨子进而建立了一系列的思维方法。他把思维的基本方法概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72: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64

括为“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

予”。也就是说,思维的目的是要探求客观事物间的必然联系,以及探求反映这种必然

联系的形式,并用“名”(概念)、“辞”(判断)、“说”(推理)表达出来。“以类取,以

类予”,相当于现代逻辑学的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推理方法。此外,墨子还总结出了假

言、直言、选言、演绎、归纳等多种推理方法,从而使墨子的辩学形成为一个有条不紊、

系统分明的体系,在古代世界中别树一帜,与古代希腊的逻辑学、古代印度的因明学并

立。 综上所述,墨子和墨家学派的科学成就,在 2000 多年前的古代,应该是相当杰出

的。遗憾的是,墨子在科技领域中的理性曙光和昭然成就,随着后来墨家学派的衰微,

也逐渐冥隐,最终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时至今日的科学精神的严重缺失和科学实践传统

的缺位。 三是躬身实践、克己自律的实干作风。与其他诸子相比,墨子人格中最鲜明的特色,

就是从不满足于纵横捭阖、坐而论道,而是真正行动起来,脚踏实地,将自己的人生理

想和社会关怀付诸实践。他不避“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嫌疑,与徒众一起到

处热心行义。为了反对侵略战争,墨子着力钻研国防技术,《墨子》一书中的“备城门”、

“杂守”等大量文章都记载了他的研究成果,在儒、道两家都很轻视科学技术的当时,

墨学实现了道与技的统一。墨子的言行堪称“君子以身载行”的模范。 墨子“以自苦为极”,从不追求华丽的衣服、华美的宫室,时人评价他“席不暇暖”、

“墨突不黔”,可知他在物质享受方面是很节制的,他与徒众严格做到了克己自律。他

的刻苦励志,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他能以十日十夜裂裳裹足地从鲁国跑到楚都,

与做了大夫后出门就必须坐车的孔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身处乱世,要想实现崇高理想,就更需要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执著追求的精神。墨子

就给弟子树立了大禹这样一个刻苦励志的榜样。墨子提出:“使后世墨者多以裘褐为衣,

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为墨。”墨子

把牺牲小我、以殉大我的大禹精神昭示民众,自己又真能以身作则,所以能博得民众的

支持。

艺术探幽

《墨子》的语言艺术

一、语言的质朴性

墨子是一位朴实的平民思想家,《墨子》一书也写得朴素无华。这和墨子的其他观

Page 73: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65

第七章 救世的苦旅——《墨子》

点是一致和一贯的。墨子主张文采不能妨碍观点的表达。 刘勰《文心雕龙》评价《墨子》“意显而语质”,即意义明显,语言质朴。 《韩非子·卷十一外储说·左上》的记载也可以佐证这个问题:“楚王谓田鸠曰:‘墨

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

晋为之饰装,从文衣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

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椟),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

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

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

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用,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

故其言多不辩。’” 文中秦伯嫁女和楚人鬻珠两则故事,说明了不能喧宾夺主、以无用害有用,类推说

明《墨子》没有当时纵横家的敷张扬厉、纵横捭阖的语言风格,指出《墨子》之所以“不

辩”,是“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故其言多不辩”。

二、语言的生动性

语言的生动性主要体现在形象性上。《墨子》通过对比“兼士”、“别士”两个人物

的言行,来说明“兼爱”、“偏爱”、“别爱”等抽象概念,就写得很生动。 “设以为二士,使其一士者执别,使其一士者执兼。是故别士之言曰:“吾岂能为

吾友之身若为吾身?为吾友之亲若为吾亲?”是故退睹其友,饥即不食,寒即不衣,疾

病不侍养,死丧不葬埋。别士之言若此,行若此。 兼士之言不然,行亦不然。曰:“吾闻为高士于天下者,必为其友之身若为其身,

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然后可以为高士于天下。”是故退睹其友,饥则食之,寒则衣之,

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兼士之言若此,行若此。若之二士者,言相非而行相反与?” 语言的生动性还表现在修辞的运用上。《墨子》广泛运用比喻、排比、对偶、反复

等修辞技巧。 如《墨子·所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国亦有染”,“所染当,故王天下,

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戮”。用染丝来比喻环境对

人的影响,形象贴切。 如《墨子·备城门》用排比:“凡守围城之法,厚以高,壕池深以广……主信以义,

万民乐之无穷。不然,父母坟墓在焉;不然,山林草泽之饶足利;不然,地形之难攻而

易守也;不然,则有深怨于适而有大功于上;不然,则赏明可信而罚严足畏也……” 如《墨子·小取》用对偶:“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

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

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已不求诸人。”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74: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66

三、语言的简洁性

古汉语普遍具有简洁的语言特点。《墨子》一书,也表现出了语言的简洁性。 《墨子》内容广博,涉及逻辑、数学、光学、论辩、经济、政治等多个学科门类的

知识,号称先秦时期的“百科全书”,但却只用 5700 余字,语言堪称精练。墨子自己也

说“慧者心辩而不繁说”。禽滑厘曾经问墨子“多言有益乎?”墨子说:“蛤蟆蛙蝇,日

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惟其言之

时也。”这里用青蛙和晨鸡的鸣叫来说明语言的简洁和适宜有效最重要。 总之,《墨子》一书语言朴实,所举许多事例都生动活泼,修辞贴切,语言简洁精

练,明白流畅,语言逻辑性强,环环相嵌,严密有力,达到了语言艺术的更高层次和 境界。

名篇览胜

止 楚 攻 宋

《墨子·公输》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

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千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

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

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

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

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

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枬、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

三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

Page 75: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67

第七章 救世的苦旅——《墨子》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

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

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名句集萃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修身》

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兼爱中》

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非乐上》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所染》

节俭则昌,淫佚则亡。 ——《节用》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尚贤上》

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非攻中》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

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

恶则乱。 ——《兼爱上》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76: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68

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兼爱中》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

者,人必从而害之。 ——《兼爱中》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

与不义之辩乎? ——《非攻上》

今大国之攻小国也,攻者,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守为事;攻人者,亦农夫

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攻为事。故大国之攻小国也,譬犹童子之为马也。 ——《耕柱》

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

壮不夺老也。是以天下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 ——《天志下》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尚贤上》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

于众贤而已。 ——《尚贤上》

据财不能以分人,不足与友;守道不笃,辩物不博,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修身》

知识链接

显学中绝的历史悲剧

战国时代,作为和儒家并称显学的墨家学派,曾出现过辉煌时光,弟子门徒一度遍

布大江南北。墨子倡导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

非命”等思想,在当时代表着社会新生的分工群体,他们要求自由、科学、法治,要求

在“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环境中实现自己的发展,这和孔子的学说是互相补充的。

Page 77: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69

第七章 救世的苦旅——《墨子》

再加上墨子“摩顶放踵”,到处奔走,劝说诸侯推行自己的学说,因此墨子曾“盛誉流

于北方,义声振于楚越”。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际,墨学急剧衰微,影响也日渐减小。后来,秦把法家思想

定为国策,实行文化专制,禁绝私学,焚烧百家之书,《墨子》一书几度散失,至今还

有多篇缺失。 到了汉代,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学定为官方哲

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的基本意识形态。出于统治需要,统治者当然容不得墨学所

包含的科学精神、民本意识、法治思想,容不得墨学对宗法思想的反对和对科学精神的

激扬。两千年来,其他学说如法家、道家、阴阳家甚至佛教等都被儒家所吸收和改造,

唯独墨学备受打击和排斥,渐至衰亡。 墨学由盛而衰,由显而绝,令人痛惜,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墨子与墨家的悲剧命运,

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 第一,墨学的思想主张不合统治阶层的要求。墨子代表了新兴的自由平民阶层(农

与工肆之人)的利益,而危害了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等统治阶层的利益,所以为

历代统治者不容。例如,墨子倡导兼爱,要求人与人之间不分阶级阶层和等级,普遍的

平等的相爱,这反映了民间手工业劳动者的朴素愿望,但是在以宗法等级为基础的封建

社会中普遍推行,则是不可实现的空想。墨子总是毫无保留地站在弱小者一方,站在小

生产者的立场,来衡量判断一切社会生活现象,成为社会既得利益集团的思想障碍。比

如他反对将宝贵的生命浪费在漫长的服丧期内,让每个人多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反对

窃人桃李、不劳而获,反对侵略战争,反对王公大臣奢侈浪费等。因此,他的学说不合

统治阶级的口味。墨家的民本思想、科学精神、苦干作风等宝贵的精神财富,很快就埋

没在历史的风烟中了。 第二,墨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调是相左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上千年间,经过了一

个扬弃、渗透、吸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儒释道互补,形成了集生活方式、伦理风

范、社会制度于一体的以人际关系为中心内容的政治伦理型文化。它既是开放的,兼容

同化了许多思想,为我所用;它又是封闭的,始终把墨子的学说斥为禽兽之学、视为异

端学说而拒之门外。 在孔子和儒者心目中,是轻视体力劳动和劳力者阶层,小看自然科学知识的,而把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引以为豪,造成文化阶层不事生产,脱离实际,依附而生的特

点,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缺陷和弊端。唯有墨子能真正摆脱各种社会势力的纠缠和影响,

从自己的生活环境、社会实践中获取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在更广泛的知识领域中,去

把握生命和世界。寻求真知、注重实践,既有大量的发明创造,又培养了自励自强的可

贵品格,这也正是儒家思想所不容的。 第三,墨子倡导“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是不符合实际的。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78: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70

墨子倡导的“兼相爱、交相利”是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的。就小生产者来说,相亲相

爱、患难相扶、对等的爱惠别人和回报别人的爱惠,是通常的道德情感和心理。但是墨

子的理论却过分的理想化,他要人们不分差等和厚薄的、像爱自己一样地去爱别人,就

小生产者的本性来说,是根本做不到的。小生产者的经济生活状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思

想意识,决定了他们把自我利益看得更重要,要他们毫无私心杂念地去爱别人、利他,

是违背常情的。因此墨子的兼爱论虽然得到了下层人士的附和称赞,但却少有人实际 去做。

第四,墨子对门徒弟子要求过于苛刻。墨子为了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要求弟子门

徒效法夏禹,过着“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量腹而食,度身而衣”,“日夜不休”

的勤苦生活,并认为“不能如此,不足为墨”。同时,墨子还主张节用节丧,要求门徒

死后也薄葬,而没有给予死者死后享受天堂之福的心理补偿。这样一来,其生也苦,其

死也苦,没有现实的乐园,也没有来生的幸福,这就违背了人的自然物欲的本性。墨学

太苦,不管是生前的富裕,还是死后的天堂,墨子都没能把生前死后的幸福前景展现给

人们。所以墨学从思想到实践,都不符合社会的普遍心态,很难得到社会的长久支持,

可赞而不可行,可望而不可及。 第五,墨子理想的实现路线是缺乏社会基础的。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一生都

在为劳动者的幸福与和平而奔走,但是他却把实现社会变革的希望寄托在明君、贤相、

清官身上,走的是上层统治阶级的路线,天真地幻想君主决心一下,理想的社会就会来

到。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其实墨子忽略了其学说的社会基础,而不能从小生产劳动者

阶级身上汲取力量,反而使自己与所代表的阶级感情疏远,很难得到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以至于徒属越来越少。所以,墨学的政治影响十分广泛,但是其政治实践力量却相当薄

弱,这样,要实现兼爱交利的社会宏图,困难可想而知了。 所以墨学的理论及其影响渐趋式微,墨学不可挽回地走向了衰绝。清代乾隆嘉庆时

期,海禁开放、交通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为中国学术界对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创造

了条件。西方社会的民主、平等、博爱等思想,西方的数学、光学、力学等科学理论,

西方的逻辑推理等,竟然都在墨学中找到了相互吻合的原始论说。墨学才重新得到重视

和研究,墨学的思想文化价值方得以重新评估。 学术界开始思索,如果没有汉代的罢黜百家,中国的文化发展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

面貌呢?这个沉痛的教训该如何记取呢?

名家评点

墨子之门多勇士。

——陆贾《新语·思务》

Page 79: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71

第七章 救世的苦旅——《墨子》

墨子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淮南子·泰族训

世之显学,儒、墨也。 ——韩非·显学篇

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 ——司马谈

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三国时曹操

墨子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金石靡矣! ——刘勰

孔墨互用,不相用不足为孔墨。 ——韩愈

平等之说导源于墨子。 ——清末皮嘉佑《平等说》

墨学精神深入人心,至今不坠,固以形成吾民族特性之一者,盖有之矣!假使今日

中国有墨子,则中国可救!”“今欲救亡,厥惟学墨。 ——梁启超

墨子之道德,非孔老所敢窥视。 ——章太炎

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 ——孙中山

先秦唯墨子颇治科学。 ——蔡元培

墨翟也许是在中国出现过的最伟大人物。《墨子》是“中国古代第一奇书”。 ——胡适

墨子是个劳动者,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赞誉墨子为“平民圣人”。 ——毛泽东

墨子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一部《墨子》等于整个希腊。① ——杨向奎

① 任继愈,李广星.2004.墨子大全.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80: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72

依我看来,如果中国人遵循墨子的善即有用的思想……那就很可能早就产生了 科学。

——冯友兰

问题探究

1.谈谈你对墨家的印象。 2.《墨子》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请重温原著中你接触过的作品。 3.墨子的军事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 4.谈谈你对墨子平民思想的认识?请以墨家的具体言行记录为例。 5.假如墨家学说成为中国古代以来的统治思想学说,请设想其对后世社会发展会

有什么样的重要影响?

网上冲浪

请进入以下网址查看相关资料: http://www.mojia.org/(新墨家:墨家门户网) www.mohists.com(墨子世界) http://www.moxue.com/(墨子国际研究中心) http://www.mozixy.com/(墨子学园) http://www.thinkersoftware.com/bbs/(墨家思想网) 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mohism/(斯坦福大学墨学网站) http://www.book-of-thoth.com/thebook/index.php/Mozi http://www.chinaknowledge.de/Literature/diverse/mozi.html

Page 81: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第八章 人类的良心——《孟子》

传承先儒的良知 构建和谐的社会

阅读导航

《孟子》一书,共 7 篇,258 章,是记述战国时代思想家孟子及弟子的言行集。它

是继孔子之后的新儒学的奠基之作,反映了儒家的重要思想,同时在散文写作方面也有

着不可忽视的成就。孟子(约前 372~前 289 年),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

孔子的孙子子思,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后世多以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早年曾游学各诸侯国,一度曾为齐宣王的客卿,宣王很尊礼他,但他的学说终不见

用。因为他所宣传的“王道”和“仁政”,不合统治阶级的要求。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

之意,明先王之道,以教弟子。

内容提要

孟子所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扬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扬,则归

墨。”(《孟子·滕文公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给予激烈的抨击。他继承孔子的德治思想,

发展为仁政学说。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 “性善论”是孟子哲学思想的中心,它贯穿于整个思想体系之中。为人的自我修养、

自我塑造、自我完善提供了条件。他认为人生来都是善良的,都具有“恻隐之心、羞恶

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仁政”是他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孟子系统阐述了“仁

政”型社会的和谐理论,是以经济和谐为基础,以道德和谐为核心。他反对暴力治国,

认为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尽管孟子生前未能实现平治天下的理想,但

其思想在不同的时期,通过诸多渠道与方式逐渐渗透并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

文化、哲学、伦理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治国安邦、稳定社会、塑造人格、陶冶

性情等多种功能,给予后人以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深刻的启迪。

一、倡导仁政

孟子反对战争,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为实现其“仁政”,

他对当时统治者的暴虐统治进行了相当激烈地揭露和批判,说他们是“庖有肥肉,厩有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82: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74

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梁惠王上》)。斥暴君为“民贼”、“独

夫”。同时提出“省刑罚、薄税敛”,使民有“恒产”。在孟子看来,这是最为理想的政

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那将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的疾苦,推

行暴政,定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孟子的这些主张,尽管是为维护

和巩固统治阶级利益的,但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他对人民的爱与同情。

二、注重民本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了诸侯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民为贵,社

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他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尽心下》)

意即取得百姓信任的才能享有天下,取得天子信任的不过做个诸侯。由此可见在孟子的

心里,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是第一位的,谁得到了民心就可以成为天子。这说明孟子在

很大程度上认识到民心向背的重要性。

三、提倡博爱

孟子以“性善论”作为其“仁政”思想的基础。在他“仁政”思想体系中,较为突

出的体现了一种博爱的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

上》),“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离娄下》)。这

便是要求将仁爱推己及人,以仁爱自己家人的姿态去对待他人。如果全社会的每一个人

都能孝敬自己的长辈,关爱自己的下辈,尊敬周围的人,形成你爱我,我爱你的景象,

那么整个社会必然和谐而稳定。正是这一推己及人的博爱思想,铸就了中华民族“尊老

爱幼”的美好品德。

四、塑造人格

孟子的思想学说虽属于儒家,但他的思想较孔子要激烈得多,性格也刚烈得多,在

对待所谓国君的态度上,绝没有孔子那么恭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这一经典名言对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起着巨大

的作用,特别是对我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孟子看重

“仁”,然而更看重“义”。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持仁守义,否则,“非人也”。但当生

与义不可兼得时,宁可舍生取义。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为人的标准和原则,也强调了

人的价值和尊严,更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激励无数仁人志士不畏强暴为真理与

正义而英勇抗争。

Page 83: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75

第八章 人类的良心——《孟子》

艺术探幽

一、气势磅礴的散文风格

《孟子》散文,无论是其中的对话部分,还是以叙事、议论为主的篇章,其主要风

格特色是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读起来使人感到一气呵成,痛快

淋漓。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孟子曾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

丑上》)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说大人,则藐之”(《尽心下》)。在精神上首先压

倒对方,能做到藐视权贵、鄙夷物质贪欲、气度非凡、无所畏惧。同时,《孟子》散文

中大量使用排偶句、感叹句、诘问句、叠句、夸张句等修辞句式,以加强文章的磅礴气

势和情感色彩。

二、长于论辩的散文特征

孟子生活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立场,就不得不

进行论辩。孟子曾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的雄辩并非简单的义正词严、

理直气壮,而是富有相当的论辩技巧。在论辩时他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把握对方的心

理及对方的弱点,运用灵活多变的方法,特别是逻辑推理的方法,或循循善诱,或针锋

相对,或旁敲侧击,或以小喻大,层层追问,步步紧逼,使对方无法躲避、理屈词穷,

最终不得不顺从他的意旨。如:《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章》。

三、巧妙而贴切的比喻

《孟子》文章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从而

富有形象性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所用比喻有着鲜明的特色,其构思也往往很奇特,有

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使人震惊。最有代表性的“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就属此类。另

外,《孟子》中的比喻,大都浅近简短而又贴切深刻,如:“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兽之走圹也。”(《离娄上》)用一个简单的比喻,表现民众归仁的必然趋势;又如:以“舍

鱼取熊掌”为喻,来说舍生取义的道理。此外,《孟子》中也有少数就近取譬,生动有

趣的故事,如“齐人有一妻一妾”(《离娄下》)形象逼真、情节生动、结构完整,揭露

讽刺社会上那些一心追求利禄,不惜出卖灵魂的人。将这一故事主旨升华到一定的高度,

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四、明白晓畅的语言风格

《孟子》的语言风格,大都认为与《论语》基本相同,因为同属语录体。但它与《论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84: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76

语》相比较,却有很大的发展,显得更生动、更完整,更具有文学色彩和吸引力。其特

色是:明白晓畅、平实浅近、精炼准确,对唐宋古文家产生过极大的影响。如:韩愈倡

导的古文运动,就是以师法《孟子》为号召;柳宗元论文,也主张要参照《孟子》。可

以这样说,后来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成熟了。

名篇览胜

齐桓晋文之事章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

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乎?”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对曰:‘将以衅钟(祭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恐惧发抖的样子),若无罪

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吝惜)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

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不要奇怪)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怎么)知之?

王若隐(可怜,不忍)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

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使厨房离居室远些)也。” 王说(通“悦”高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孟子)之谓

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

王者,何也?” 曰:“有复(报告)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三十斤),而不足以举一羽;明

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整车的柴)。’则王许之乎?” 曰:“否。”

Page 85: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77

第八章 人类的良心——《孟子》

曰:“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

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

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具体体现),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

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

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

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

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

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

度(慎重考虑)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 ?”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 ?”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 ?轻暖不足于体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 ?声音不足听

于耳 ?便嬖(左右被宠幸的人)不足使令于前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

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扩张)土地,朝秦楚,莅(临,引申为统治)

中国而抚四夷(四方异族)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攀登)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 ?”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

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 ?”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

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

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痛恨)其君者,皆欲赴愬(控告)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糊涂),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

试之。” 曰:“无恒产(固定的产业)而有恒心(固定不变的善心)者,惟士为能;若民,

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通“僻”引申为“越轨”)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欺骗坑害人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规定)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86: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78

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

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

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

孝悌之义,颁(同“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

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上》

这是一篇孟子说服齐宣王施行保民的仁政的言论。虽说是对话形式,但却是一篇论

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的政论文。说明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保民的根源,

在于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它全面、集中地反映了孟子的王道

思想,也充分体现了孟子善辩、善譬的语言风格和磅礴的文章气势。

天时不如地利(选自《公孙丑下》)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

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

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

助之至,亲戚畔(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

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这是一篇从军事角度来分析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之间关系的论述文。它鲜明而准

确地阐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是天时、地利,而是人心的向背。

齐人有一妻一妾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吃饱)酒肉而后反(返)。其妻问

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

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偷窥)良人之所之也。”

蚤(早)起,施(斜)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终于)之东郭墦(坟

墓)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指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责

骂)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洋洋得意的样子)从外来,骄其

妻妾。 由此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离娄下》

这是一篇带有寓言性质的故事,全篇通过对一个骗子丑恶行径的描写,讽刺了那些

Page 87: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79

第八章 人类的良心——《孟子》

毫无廉耻、不惜卑躬屈膝、弄虚作假、不择手段而追求功名利禄的无耻之徒。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

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

患有所不辟(同“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

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

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践踏)

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优厚的俸禄)则不辩(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

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往日)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

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告子上》

这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全文采取了层层深入与对比的方

法,阐明了生死与“义”的关系,并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从而赞扬了舍生取义

的优良的品德,批判了见利忘义的可耻行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曰:“舜发于畎(田间水沟)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被人顾用筑墙)之中,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

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表现)于色,发于

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同“弼”,辅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

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告子下》

本篇章从正反两面逐层论证,说明任何一个人只有经受艰苦地磨炼,才能有所作为。

并由此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名句集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梁惠王上》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88: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80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公孙丑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公孙丑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上》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告子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告子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尽心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尽心上》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尽心下》

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心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下》

知识链接

孟子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了“仁”,主张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友爱和谐的关系。

Page 89: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81

第八章 人类的良心——《孟子》

而孟子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孔子的“仁学”,将其上升到“政”的层面,这在政治、思想、

理论等方面,都是一个巨大的飞跃。能把“仁”看作为治国的根本国策,这在当时不能

不说是一种全新的理念。这一理念的产生与构建,大大超越了孔子的局限。因为,孔子

的“仁”重视的仅仅是人的生命,而孟子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和权利。“性善论” 是孟子哲学的核心思想,也是他“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孟子认为,人生下来应具有“四

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它们是仁、义、礼、智

的发端。千百年来,孟子的性善说已成为中国传统人性的主流,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一是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要使社会和谐稳定,首先必须关注民生、

解决好民生问题。这是调整好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处理好社会方方面面的矛盾和构

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孟子》一书中,对民生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他认为,“养

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而“苟无恒心,放

僻邪侈,无不为已”(《滕文公上》)。其意是:统治者必须给农民土地,解决农民对基本

生产资料的需求。人们如果没有起码的生活保障,没有维持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就无

以为生,随之而来的便会干违法犯罪之事。这样,社会就会动乱,也就无和谐可言。 孟子一生为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而奔走呐喊,但在那个崇尚武力的时代,他的理想和

主张是难以实施的。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借鉴传统儒学

的和谐思想的有益成分,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提出了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高度关注解决民生

问题。如加大对“三农”问题的财政投入;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

制度;对农村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重视并积极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提高低保标准

以及企业退休职工的退休金标准等。 二是加强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作为王道政治的和谐社会,实质上在于

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己的和谐。这就要求人与人

之间要有与人为善、互助互爱的道德关系。对此,孟子提出:人生下来都是善良的,都

具有“四心”,并在其“性善论”中表现了一种善良、博爱、推恩的美好愿望。尽管如

此,孟子却仍然重视环境对人性的重大影响,说:“居移气,养移体”(《尽心上》),因

此,他特别强调自我修养。且认为:修养既要坚持,又不能操之过急。试想,人们如果

不注重道德建设、加强自身的修养,都以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与物质享受为人生第一目

标,其最终的结果必然导致人人不择手段地争权夺利,从而造成社会的混乱无序。 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提出了“以人为本”,而且十分注重思想道德的建设。胡锦涛总

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的鲜明导向。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90: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82

名家评点

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汉代赵歧《孟子注题辞》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唐代韩愈《答李翊书》

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巉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 ——宋代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孟子》疑自著之书,故首尾文字一体,无些子瑕疵。不是自下乎,安得如此好? ——宋代朱熹《四书集注》

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 ——程子《四书集注》

七篇之言,近而远,浅而深,舒畅条达而详允精密。不为钩沉索引,而肯綮盘错,

通会无迹。 ——明代郝敬《读孟子》

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执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 ——清代刘熙载《艺概·文概》

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肄,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 千秋。

——郭沫若《十批判书》

问题探究

1.《孟子》散文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有何现代价值? 2.孟子的学说与思想对后世有何影响? 3.简析孟子“养气”说的基本内涵。 4.联系实际谈谈“孟母三迁”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5.孟子不仅重视仁义,而且将仁义的重要性提到国家安危的高度来考虑,从而激

励无数仁人志士不畏强暴为真理与正义而英勇抗争。试举例加以说明。 6.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孟的儒家学说及政治主张未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而后

Page 91: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83

第八章 人类的良心——《孟子》

被许多统治者所采纳与利用。其原因是什么? 7.有人将《齐人有一妻一妾》看作是小说的雏形和小品文的开山之作。对此,你

有何看法? 8.在《齐桓晋文之事章》中,孟子为什么要提到齐宣王“以羊易牛”的趣事?对

此,你有何看法?

网上冲浪

1.试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谈谈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对后世

统治者所产生的影响。 2.中华民族是人类礼仪文化的主要发源之地,请上网查阅资料,说说孟子对此的

影响与贡献。 3.请上网进入下列网址查询,并运用网上资料写一篇 1000 字左右的读后感。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41112.shtml http://www.ntjy.cn/bcy/gx/gxjt/200704/3515.html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9299888.html?si=5 http://tieba.baidu.com/f?kz=103262940 http://www.chinalongs.net/edu/thesis/2007/2007-10-30/thesis_50376.html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92: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第九章 哲学的天籁——《庄子》

先哲的智慧 后辈的福音

阅读导航

《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系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所著。文

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

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内容提要

《庄子》共 33 篇,分“内篇”、“外篇”、“杂篇”3 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 7篇文字是庄子所写;“外篇”15 篇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

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11 篇则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

所写,其中一些篇幅不是庄子学派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

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庄子的哲学主要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

它生于天地万物之间,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

然无为的,在本质上是虚无的。 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犹如“游于羿之彀中”,到处充满危险。羿指君主,彀指君

主的刑罚和统治手段。对于君主的残暴,庄子是一再强调的,“回闻卫君,其年壮,其

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所以

庄子不愿去做官,因为他认为伴君如伴虎,只能“顺”。“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

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

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还要防止马屁拍到马脚上,“夫爱马

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伴君之难,

可见一斑。庄子认为人生应是追求自由。 与佛教相类似的,庄子也认为人生有悲的一面。《齐物论》中有“一受其成形,不

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

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

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庄子认为如

Page 93: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85

第九章 哲学的天籁——《庄子》

果能做到“齐物”,那么他便能达到“逍遥”的境界。这是庄子哲学中另一个重要概念,

这是个体精神解放的境界,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庄子并不否认矛盾,只是强调

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庄子用“无为”来解释这一术语,与老子不同,这里“无为”是

指心灵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这种状态,也被称为“无待”,

意为没有相对的东西。这时,人们抛弃了功名利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

游无穷”,这句被普遍认为《逍遥游》一篇主旨,同时也是《庄子》一书的主旨。这是

一种心与“道”合一的境界。

艺术探幽

一、精心含蓄的委婉讽刺

这种讽刺不是通过正面的说理或贬词来表达,却是通过戏谑幽默嘲笑的小故事和语

言来间接的表达,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不仅仅正确地反映了作者的爱憎情感,而且

也显示出了他高超的为文技巧。这种讽刺的艺术手法不能不说是庄子在散文发展上的一

大创造,给后世的讽刺文学也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庄子所使用的讽刺针砭的语言,应该说是极其委婉和含蓄的,如果是直言相贬,那

应该不是庄子的风格。所以在《庄子》外、杂篇当中所出现的直言相贬、相骂的语言应

该打上是否是庄子亲笔的疑问。之所以提出如此疑问,是因为通观庄子之文,为文含蓄

委婉应该是他的主要风格。如果他要直言相骂,那就不必苦心经营所谓的“寓言”、“卮

言”和“重言”了。他之所以使用这三种方法来阐明自己的思想,主要原因就是,他想

通过一种委婉但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的方式来达到真正说服别人的目的。 在他的内篇当中,他没有一处是直接批驳儒家的文辞,凡涉及仲尼处,总是委婉而

又含蓄。批驳官僚也是用充满讽刺的笔调暗暗地下工夫,从不在字面上表现得剑拔弩张。

比如《德充符》,“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

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于先生,其与

庸亦远矣。’”孔子真会如此言?常季真会如是说?非也!纯粹是庄子的为文技巧而已。 这也就是他所谓的“重言”,借他人之口说自己的思想,借孔子自己的嘴巴讽刺了

他自己一把!通过孔子的口谈论道家的“心斋”和“坐忘”,你不感觉有着更大的讽刺

意味吗?但庄子却是通过亲切无比的语言缓缓道来,好像仲尼是他的朋友,颜回、常季

是他自己的学生。 他描写惠子靠在梧桐树上讲学问,岂不让你哑然失笑?他和惠子的针锋相对,有几

处是直接地驳斥之?每每惠子想讽刺贬低他的时候,最后都会以真正的失败而告终。比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94: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86

如在《逍遥游》后半部分,惠子用大瓠借以贬低庄子学说的大而无用,庄子是怎样的婉

转地让其进入失败的陷阱?用一则卮言,那就是“不龟手之药”的传说。还有惠子所说

的大树,大而无用,而庄子却可以把它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

侧,逍遥乎寝卧其下”。让惠子听了暗自叫苦,自叹弗如。

二、蒙太奇的祖师和典范

几乎整个《庄子》一书都可以看作是蒙太奇手法运用的组合。文章中间镜头的转换

可以说是突然而来,突然而去,镜头与镜头中间有的时候一点联系都没有,从空间和时

间上来看都是离得很远,简直是天上、地下,云端、水中,无处不可以触及,给人一种

无边无涯的想像空间,让人眼前呈现出一种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所有的这些片段最终

又被组合在一起,为了表达一个中心思想而服务。对于这些片段的驾驭,则要求作者有

一种统观全局、居高临下的眼光,庄子就是这方面的高手。 《逍遥游》中的镜头切换是有目共睹的,其他篇目中也随处可见。就拿《养生主》

来看,先是作者的一番议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而随无涯,殆已!已

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然后就出现了“庖丁解牛”的场面,场面之壮观,之真切,如

现眼前;突然又出现了公文轩见右师的场面,正进行间,镜头切换到了一只“泽雉”身

上,这只鸡,“十步一啄,百步一饮”,潇洒自在,场面优美;然后紧接着写了老聃死的

场面,由一个平静轻松的场面一下子转换到了一个压抑悲哀的场景。最后一个镜头则是

“薪尽火传”。如此一篇短文,就有了不下于五个镜头的切换。 整本《庄子》,使读者一路看去,犹入九曲迷宫,眼花缭乱而应接不暇。古代有评

论家认为,历代无首无尾的神妙奇文,唯庄骚二家。刘熙载论道:“文之神妙,莫过于

能飞”,“今观其文,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闻一多则在其《闻一多全

集》序中称赞其为“古今独步的文笔”。这是形成《庄子》奇异风格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庄子不仅仅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大师,还是一个伟大的文学艺术手法的创造者,

后人有意无意间运用了很多庄子创造的手法,“蒙太奇”手法应该只算其中一种,其他

手法还有很多,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发现。在《庄子》内篇中使用了蒙太奇手法,在外

篇和杂篇中凡使用蒙太奇手法的都可以看作庄子的作品。因为一种文学手法的使用对于

一个作家来说应该有一定的稳定性。 此外,庄子还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夸张、拟人、排比、顶真、重复、

反问、设问、摹声等。应该说,《庄子》一书堪称我国古代不可多得的修辞格的范本。

庄子还善于勾画极微小的细节,比如描写“郢人承垩”,他使用了极其形象的比喻,“若

蝇翼”,且描写细致入微。另外,在《天运》篇中有关于昆虫的描写,也写得细腻逼真,

形神如画:“夫白 之相视,眸子不运而风化;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

此处所使用的修辞应该属于拟人,但又不似拟人,倒很像是庄子深入观察生活而得出的

Page 95: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87

第九章 哲学的天籁——《庄子》

生动又客观的事实。

三、诗化的节奏和语言

诗化节奏既包含内部节奏,又包括外部节奏。 内部节奏是指情感的强弱、高低、快慢、起伏等,也就是诗的韵味。如《逍遥游》

的开头,先是叙述大鹏的来处和样子,情感较弱;至大鹏展翅高飞,情感渐强;待入“天

之苍苍”,超越人世,俯瞰故乡,在远离人世之外的又一空间,进行审美观照时,给人

一种强烈的超然、仙化的感觉,至诗化的高峰。紧接着笔锋一转,写到了蜩和学鸠。此

二小鸟虽然不能像大鹏那样展翅高飞,“去以六月息者也”,然而也可以从容自在地生活

于自己的安乐之场,“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故此二鸟的巧笑、自在之情在庄子的笔下

如清泉缓缓流诸作者的笔端。此时作者的情感由强、快而转为弱、缓,由宏观、壮阔的

激情逐步过渡到了小情、小趣式的优游自在。情感如此的变化起伏就形成了诗的内部 节奏。

同样,《齐物论》更讲究内部韵律的和谐。一系列的形象比喻,随着自己感情的波

动,把那个风吹大地、万窍皆鸣的自然现象描绘得十分生动和形象,如闻在耳,如见在

目。语言随着内在情感的变化而快慢长短相应,参差错落有致,和谐而又动听,富有浓

郁的诗的韵味。可以说最原始的带有音乐性的或者说来自于大自然之音的富有诗的韵味

的文章,应首推庄子《齐物论》! 庄子之文的内在的节奏和韵律,使人读之随诗人的情感起伏而起伏,可以体会到一

种内在的强烈节奏感和浓郁的韵味,也就达到了诗的原质而起到了诗歌的效果。这种“天

籁”之音来自于自然的混响,因为庄子的行文风格正如他的哲理,崇尚自然,返璞归真,

也就是他所谓的“法天贵真”,使人读之不由得不“与之俱化”。 外部节奏一般指的是文学作品的句式、音节、押韵和平仄等。庄子之文很少有诗歌

的形式,却具有诗歌的韵味。庄子除了讲究为文的内在韵律,也讲究文章的外部韵律,

即所谓外在节奏。整齐与变化相结合,参差、错综变化的句式,经常给人一种摇曳生姿,

戛戛独造的感觉。 最典型的应该数《齐物论》篇。此篇中大句式整齐华丽,韵律和谐,铿锵悦耳。用

词极为奇峭,“为文务求超脱绳墨”。“据粗略统计,这篇文章 587 个小句子中,对句竟

有 108 个,几乎平均每 5 个句子中,就有 1 个是对句!其他尚有排比句 56 个,顶针句

18 个,回文句 8 个。这些排列整齐音韵铿锵的特殊句式,计占全部句子总数的 32%多!

于此可见,《庄子》的文势是如何雄奇浩荡,滚滚灌注了。整齐中又夹杂着奇警的错综

美,有些段落长短句间杂,忽长忽短,造成一种陡起陡落的奇险感。”如《齐物论》中

南郭子綦论“天籁”: 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96: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88

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

謞者、叱者、吸者、叫者、嚎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

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刀刀乎? 在这 28 个小句子中,最短的句子是 2 个字,有 14 个,最长的是最后一句,有 11

个字,其他则字数参差不等。这种错落有致的句式,令人读来别有风味。 在庄子的文章中,其内部韵律与外部韵律往往是相得益彰,所以其为文诗味盎然。

这不仅在《逍遥游》、《齐物论》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在其他文章也是如此。如《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

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无论是其外部韵

律还是其内部韵律,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庄子用抒情的笔调,整齐而又错落的句式,宏

观的气势和壮阔的意境描绘出了河海之壮美,语言流畅,如高山泻洪,直奔而下。境界

壮阔,气势夺人,如不用情韵浓郁的诗的语言和诗的情感是很难写出这样浩瀚而又壮阔

的诗境来的!

名篇览胜

大 宗 师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

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虽然,有患:夫

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

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

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

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

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

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

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凄

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故乐通物,非圣人

也;有亲,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

真,非役人也。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

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

邴邴乎其似喜乎,崔崔乎其不得已乎!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厉乎其似世乎!

Page 97: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89

第九章 哲学的天籁——《庄子》

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

以德为循。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

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故其好之也一,

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

胜也,是之谓真人。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

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

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

乃所以善死也。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

大有宜,犹有所遯。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遯,是恒物之大情也。特犯人之形而犹

喜之,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遯

而皆存。善妖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

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

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袭气母;

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

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

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

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南

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

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

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

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

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

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

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

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於讴,於讴闻之玄冥,玄冥

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

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曰:“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曲偻发背,

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阴阳之气有沴,其心闲而无事,跰 而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98: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90

鉴于井,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将以予为此拘拘也!” 子祀曰:“汝恶之乎?”曰:“亡,予何恶!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

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

因以乘之,岂更驾哉!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

古之所谓县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 俄而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犁往问之,曰:“叱!避!无怛

化!”倚其户与之语曰:“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

为虫臂乎?” 子来曰:“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死而

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

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今之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大冶必以为

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今一以天地

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成然寐,蘧然觉。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

为友。 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

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子贡趋而进曰:“敢

问临尸而歌,礼乎?”二人相视而笑曰:“是恶知礼意!” 子贡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临尸而歌;颜色

不变,无以命之。彼何人者邪?” 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外内不相及,而丘使汝往吊

之,丘则陋矣。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彼以生为附赘县疣,以死为

决 溃痈,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

耳目;反覆终始,不知端倪;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彼又恶能愦愦然

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 子贡曰:“然则夫子何方之依?”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虽然,吾与汝共之。”

子贡曰:“敢问其方。”孔子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

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子贡曰:“敢问畸人。”

曰:“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颜回问仲尼曰:“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无是三者,

以善处丧蓋鲁国。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乎?回壹怪之。” 仲尼曰:“夫孟孙氏尽之矣,进于知矣。唯简之而不得,夫已有所简矣。孟孙氏不

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若化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且

方将化,恶知不化哉?方将不化,恶知已化哉?吾特与汝,其梦未始觉者邪!且彼有骇

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孟孙氏特觉,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且也相与吾之

Page 99: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91

第九章 哲学的天籁——《庄子》

耳矣,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不识今之言者,

其觉者乎,其梦者乎?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 意而子见许由。许由曰:“尧何以资汝?”意而子曰:“尧谓我:‘汝必躬服仁义而

明言是非’。”许由曰:“而奚来为轵?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将何

以游夫遥荡姿睢转徙之塗乎?”意而子曰:“虽然,吾愿游于其藩。”许由曰:“不然。

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意而子曰:“夫无庄之失

其美,据梁之失其力,黄帝之亡其知,皆在炉捶之间耳。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

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许由曰:“噫!未可知也。我为汝言其大略。吾师乎!

吾师乎!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所游

已。”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

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

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至子桑之门,

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 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

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

极者,命也夫!” “宗”指敬仰、尊崇,“大宗师”意思是最值得敬仰、尊崇的老师。谁够得上称作

这样的老师呢?那就是“道”。庄子认为自然和人是浑一的,人的生死变化是没有什么

区别的,因而他主张清心寂神,离形去智,忘却生死,顺应自然。这就叫做“道”。全

文可以分为九个部分。第一部分至“是之谓真人”,虚拟一理想中的“真人”,“真人”

能做到“天”“人”不分,因而“真人”能做到“无人”、“无我”。“真人”的精神境界

就是“道”的形象化。第二部分至“而比于列星”,从描写“真人”逐步转为述说“道”,

只有“真人”才能体察“道”,而“道”是“无为无形”而又永存的,因而体察“道”

就必须“无人”、“无我”。这两段是全文论述的主体。第三部分至“参寥闻之疑始”,讨

论体察“道”的方法和进程。第四部分至“蘧然觉”,说明人的死生存亡实为一体,无

法逃避,因而应“安时而处顺”。第五部分至“天之小人也”,进一步讨论人的死和生,

指出死和生都是“气”的变化,是自然的现象,因而应“相忘以生,无所终穷”,只有

这样精神才会超脱物外。第六部分至“乃入于寥天一”,说明人的躯体有了变化而人的

精神却不会死,安于自然、忘却死亡,便进入“道”的境界而与自然合成一体。第七部

分至“此所游已”,批判儒家的仁义和是非观念,指出儒家的观念是对人的精神摧残。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100: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92

第八部分至“丘也请从而后也”,论述“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是进入“道”的境界的

方法。余下为第九部分,说明一切都由“命”所安排,即非人为之力所安排。

名句集萃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窃(盗窃)钩(钩环)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原(探究)天地之美,达(弄清)万物之理。 独(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傲视鄙倪)于万物。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举世赞誉也不感到得意,举世非议也不感

到沮丧)。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境界最高的人不感到自己的存在,神人不追求建

功立业,圣人不希求名声)。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

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 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 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知道)穷之有命,知通(亨通)之有

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知识链接

《庄子》的典故和寓言四则

一、视权贵如腐鼠

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

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惶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

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鹓雏,您可听说过?这鹓雏展翅而起,

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

Page 101: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93

第九章 哲学的天籁——《庄子》

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鹓雏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

‘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庄子·秋水》)

二、宁做自由之龟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

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

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

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

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

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庄子·秋水》)

三、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

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

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知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

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

四、安时处顺,穷通自乐

庄子大限来临之前,弟子侍立床前,泣语道:“我跟随您至今,受益匪浅却无以为

报。先生贫困一世,死后连陪葬都没有,真让人难受!”庄子坦然微笑地说道:“我以天

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

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庄子

平静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夺

乌鸦、老鹰之食而给蝼蚁、老鼠,何必这样偏心呢?”(《庄子·秋水》)

名家评点

庄子之文,如空中飞鸟,捉不到则飞去。 ——清 刘熙载《艺概》

庄子不官不僚,也不运动社会,他只躲在陋巷著书,批评显贵的儒家,攻击污浊的

社会,向往神秘的自然。布衣草鞋,糁汤野菜,物质贫困,精神自由。他是寂寞一生的

大文豪。他的书安慰了历代的失意文人。 ——流沙河《庄子现代版》

学出版社

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k.cn

Page 102: LeYb g/QúrHN- Ã yÑ[fQúrHy>  · 责任印制:吕春珉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了26 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 作,通过“阅读导航”、“内容提要”、“艺术探幽”、“名篇览胜”、“名句集

阅 读 经 典

94

“寓言本也是从辞令演化来的,不过庄子用的最多,也最精;寓言成为一种文艺,

是从庄子起的。” ——闻一多《庄子》

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闻一多《古典新义》

“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下发展。” ——郭沫若《鲁迅与庄子》

问题探究

1.谈谈你对庄子哲学的看法。 2.《庄子》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试列举几篇代表作。 3.《庄子》对后世文学产生过哪些重要的影响?

网上冲浪

进入中国庄子 http://www.zhuangzi.gov.cn/Index.html 查询相关资料。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