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l Categories
Home > Documents > Waste : Uncovering 史都華以行動帶你episte.math.ntu.edu.tw/pdf/openbook_20120407.pdf ·...

Waste : Uncovering 史都華以行動帶你episte.math.ntu.edu.tw/pdf/openbook_20120407.pdf ·...

Date post: 21-Sep-2020
Category:
Upload: others
View: 0 times
Download: 0 times
Share this document with a friend
E-mail [email protected] 中華民國10147日/星期六 22 開卷 責任主編/周月英 編輯/蔡昀臻 貓耳朵 人物 ⊙陳曉蕾 (香港資深記者,《剩食》作者) 倫敦特拉法加廣場上,史都華( Tristram Stuart)把小山一樣高的 胡蘿蔔和馬鈴薯煮成大量素菜咖哩,把 數以噸計的蘋果和梨子搾成果汁,在短 短兩小時內,如同《聖經》裡的耶穌一 樣,餵飽了5000人。 耶穌的食物是由五餅二魚變出來,史 都華收集的蔬果則是市場不要的──可 能是胡蘿蔔的長短不合乎超市的劃一要 求、馬鈴薯長了太多坑洞被顧客嫌醜、 梨子在長程運輸途中碰傷了、蘋果在冷 凍倉庫儲存時沒放好,又或者所有農作 物都完美無可挑剔,僅僅是商店進多了 貨,賣不完。 餵飽了5000人後,耶穌叫門徒把剩食 打包裝滿12個籃子,史都華則找來4頭豬 ,快快樂樂地吃光搾汁後的水果渣滓。 活動新奇有趣,各界主動參與 這個活動就叫「餵飽五千人」(Feeding the 5000)。史都華在2009年出版《浪費 :全球糧食危機解密》英語原著後,隨即 在年底舉行首屆活動。不僅環保團體義 務幫忙運輸,還有農夫捐出被超市拒絕 的農作物、名廚參與設計食譜,現場並有 超過300名義工負責煮食和分派食物。 台灣也可以舉辦類似「餵飽五千人」 的活動嗎? 「當然可以!想法盡量大膽,場面盡量 壯觀,然後做出來就是了。」史都華說,只 要活動新奇有趣,自然會得到各界幫忙。 個人也可以改變世界 現年35歲的史都華自言:「從有記憶開 始,就關注環境議題。」他很慶幸生長在 農場裡,父親熱愛大自然,熟知所有動、 植物甚至磨菇,從小便一家人去樹林裡 玩。史都華10歲時,曾寫信給麥當勞,宣 告:如果麥當勞再不更換對地球較友善 的包裝,就不再吃他們的漢堡。一個月後 ,麥當勞居然回信了,回覆說所有食物包 裝已經不再含有氯氟烴(CFC free)。 雖然這極可能是時間上的巧合,但對 10歲的史都華極為震撼。「哇,我做到了 !」他不禁笑說:「從此我就患上『原來 個人也可以改變世界』的妄想症,一直 病到今天。」 12歲那年,史都華申請學校獎學金的 題目就是氣候變化,那可是23年前。中 學時,他從農場帶回一頭母豬,決定用 對環境友善的傳統方法去飼養母豬和生 下的小豬。他每天把學校餐廳的廚餘帶 回家,周末還去菜市場收集整卡車的菜 葉和有機麵包店賣剩的麵包。他還記得 :「那些有機麵包,比我爸從超市買來 的白吐司高級多了,有天上學前,我在 小豬的飼料槽撿了一片麵包吃,好新鮮 ,裡面的日曬番茄乾好香。」 這是他第一次撿垃圾食。到了大學,他 全力實踐「撿垃圾食」(freeganism ,或稱 免費素食主義)──在超市、小吃店等商 家的垃圾桶撿廢棄的食物,以抗議浪費 。除帶媒體去拍攝食物被糟塌問題,史都 華也寫書,舉辦各種減少浪費的運動。 讀者可能會覺得,撿垃圾吃好噁心, 史都華說:「那是因為大家想像廢棄食 物都是壞的,實際上數以百萬噸計的完 美食物一樣被丟掉。看看我寫的書,去 我網上的部落格,就有很多相片證明那 些『垃圾』都是可以吃的。既然丟掉是 錯的,撿起來吃掉,就對了。」 期望台灣經驗成為歐美表率 史都華沒來過台灣,但是很讚賞台灣 近年減少垃圾和回收廚餘的成績,尤其 支持台灣把廚餘用來餵豬:「歐盟2001 年明令禁止以餿水餵養豬隻,理由是部 分豬農把餿水妥善消毒,導致口蹄疫全 面爆發。如果台灣能夠堅持,並且證明 可以安全地執行回收體系,台灣經驗就 有機會用來說服歐盟和其他地方。」 但他強調,回收廚餘是下策,最好還 是把食物吃光,不用淪為廚餘,就不必 費力處理。台灣人喜歡「吃到飽」等自 助餐,這種飲食模式很容易產生過多的 食物。史都華建議餐飲店可以嘉獎全部 吃完的客人,要求吃剩的客人捐錢給處 理廚餘的機構,並且主動把賣剩的食物 ,送給有需要的人們。 「要達到零廢棄物的目標,台灣還有 好長一段路要走,但至少,台灣現在的 方向是對的。」他說。 201111月,史都華又在特拉法加廣 場舉行了一次「餵飽五千人」活動,並 且發展出A Taste of Freedom計畫:英國 每年有大約2000萬噸的食物被浪費掉, 而八成的英國學生,並沒有吃足夠的蔬 菜水果。新計畫就是收集廢棄蔬果,再 製成冰透透、好好味的「雪糕」,讓學 生一邊吃、一邊玩遊戲,透過這樣的工 作坊,認識食物浪費的問題。 史都華一直和香港環保團體「樂餉社 」保持聯繫,希望有機會可以協助在香 港發起類似「餵飽五千人」的活動。 去年,他獲得挪威的環保「蘇菲獎」( The Sophie Prize),嘉許他的連串行動 ,獎金有10萬美元。這筆錢,又可以讓 他繼續揭露食物浪費這世界大醜聞。 浪費 全球糧食危機解密 Waste : Uncovering the Global Food Scandal 特拉姆‧史都華 Tristram Stuart 著, 李靜怡譯,遠足文化公司, 420元,環保 揭穿美國食品安全的謊言 講座 《欺騙的種子》作者傑佛瑞‧史密 斯從瘦肉精、欺騙的種子,談食品安 全與糧食自主、基改科技的爭議。 4/08() 15:00~16:30 誠品書局信義店3Forum 4/09() 19:00~21:30 清華大學實齋講堂 4/10() 14:00~17:00 台師大綜合大樓509國際會議廳 洽詢:02-2500-7696 #2718 減少食物浪費 以行動帶你 2 小時內餵飽 5000 史都華 4 月春暖花開,貓耳朵出國探親再返 鄉掃完墓後,腳底又癢癢地想出走 ,你看貓小怪都放春假了耶~ 但貓不當學生這麼久了,是哪來的 春假fu啊?難道是空氣裡充滿了花粉? No。不然是天氣太美好?貓往頭頂瞄 一眼,陰天。喵喔,是因為《深夜特急 》系列的經典旅行家澤木耕太郎,推出 新書《旅行的力量》(馬可孛羅)啦, 咪恰! 澤木早在1986年出版的《深夜特急》 (馬可孛羅),人稱「自助旅行者的聖 經」。當時他年方26,有天決定從德里 到倫敦展開兩萬公里的巴士之旅。他從 東南亞走到絲路再闖進歐洲,經歷比電 影還精彩,也讓台灣不少小蘿蔔頭受到 啟蒙,背起背包就往外跑。比如表哥大 頭狗那年口袋裡湊了幾張鈔票,就說要 去印度走走,把狗爸氣得直發抖,貓卻 猛搖尾巴叫好,還偷偷塞給他一罐腸胃 藥,祝他一路順風……在新書《旅行的力量》裡,這位如今 已六十好幾的浪遊大叔不再體力過剩地 橫跨歐亞大陸,他像個真正的老頭,開 始哲學式地追問旅行的意義、人為什麼 想要旅行,當然也不忘當年勇,穿插過 去的旅行插曲。貓二話不說從書店叼回 一本送給大頭狗,想必他回味起當年一 定讀得心暖暖哪。 但是喵的奇怪,今天從書店這頭走到 那頭,竟然眼前看到的全是旅行書:七 年級少年仔張瑞夫《生活在他處》(凱 特文化)寫南亞千里旅行,還提到他的 啟蒙就是《深夜特急》;葉孝忠的《慢 行。不丹》(自由之丘)把不丹走透透 ,詳盡介紹這個幸福國度;最近因為翁 山蘇姬而新聞滾滾的緬甸,則有旅行達 人李昱宏推出新書《經典緬甸》(遠景 );另外吳柳蓓《沒有門牌號碼的國度 》(健行)也聚焦東南亞的寮國……貓眼睛都快花了還沒數完。難怪,貓 就說嘛,4月是旅行的季節嘛,出門去 吧,喵~ 管它陰天晴天,來去旅行吧! ▲史都華在「餵飽五千人」活動現場。 (遠足文化提供) 書活動
Transcript

▌E-mail:[email protected]

中華民國101年4月7日/星期六22開卷

責任主編/周月英 編輯/蔡昀臻

周寫貓耳朵

書 人物 ⊙陳曉蕾(香港資深記者,《剩食》作者)

在倫敦特拉法加廣場上,史都華(

Tristram Stuart)把小山一樣高的

胡蘿蔔和馬鈴薯煮成大量素菜咖哩,把

數以噸計的蘋果和梨子搾成果汁,在短

短兩小時內,如同《聖經》裡的耶穌一

樣,餵飽了5000人。

 耶穌的食物是由五餅二魚變出來,史

都華收集的蔬果則是市場不要的──可

能是胡蘿蔔的長短不合乎超市的劃一要

求、馬鈴薯長了太多坑洞被顧客嫌醜、

梨子在長程運輸途中碰傷了、蘋果在冷

凍倉庫儲存時沒放好,又或者所有農作

物都完美無可挑剔,僅僅是商店進多了

貨,賣不完。

 餵飽了5000人後,耶穌叫門徒把剩食

打包裝滿12個籃子,史都華則找來4頭豬

,快快樂樂地吃光搾汁後的水果渣滓。

活動新奇有趣,各界主動參與

 這個活動就叫「餵飽五千人」(Feeding the 5000)。史都華在2009年出版《浪費

:全球糧食危機解密》英語原著後,隨即

在年底舉行首屆活動。不僅環保團體義

務幫忙運輸,還有農夫捐出被超市拒絕

的農作物、名廚參與設計食譜,現場並有

超過300名義工負責煮食和分派食物。

 台灣也可以舉辦類似「餵飽五千人」

的活動嗎?

 「當然可以!想法盡量大膽,場面盡量

壯觀,然後做出來就是了。」史都華說,只

要活動新奇有趣,自然會得到各界幫忙。

個人也可以改變世界

 現年35歲的史都華自言:「從有記憶開

始,就關注環境議題。」他很慶幸生長在

農場裡,父親熱愛大自然,熟知所有動、

植物甚至磨菇,從小便一家人去樹林裡

玩。史都華10歲時,曾寫信給麥當勞,宣

告:如果麥當勞再不更換對地球較友善

的包裝,就不再吃他們的漢堡。一個月後

,麥當勞居然回信了,回覆說所有食物包

裝已經不再含有氯氟烴(CFC free)。

 雖然這極可能是時間上的巧合,但對

10歲的史都華極為震撼。「哇,我做到了

!」他不禁笑說:「從此我就患上『原來

個人也可以改變世界』的妄想症,一直

病到今天。」

 12歲那年,史都華申請學校獎學金的

題目就是氣候變化,那可是23年前。中

學時,他從農場帶回一頭母豬,決定用

對環境友善的傳統方法去飼養母豬和生

下的小豬。他每天把學校餐廳的廚餘帶

回家,周末還去菜市場收集整卡車的菜

葉和有機麵包店賣剩的麵包。他還記得

:「那些有機麵包,比我爸從超市買來

的白吐司高級多了,有天上學前,我在

小豬的飼料槽撿了一片麵包吃,好新鮮

,裡面的日曬番茄乾好香。」

 這是他第一次撿垃圾食。到了大學,他

全力實踐「撿垃圾食」(freeganism,或稱

免費素食主義)──在超市、小吃店等商

家的垃圾桶撿廢棄的食物,以抗議浪費

。除帶媒體去拍攝食物被糟塌問題,史都

華也寫書,舉辦各種減少浪費的運動。

 讀者可能會覺得,撿垃圾吃好噁心,

史都華說:「那是因為大家想像廢棄食

物都是壞的,實際上數以百萬噸計的完

美食物一樣被丟掉。看看我寫的書,去

我網上的部落格,就有很多相片證明那

些『垃圾』都是可以吃的。既然丟掉是

錯的,撿起來吃掉,就對了。」

期望台灣經驗成為歐美表率

 史都華沒來過台灣,但是很讚賞台灣

近年減少垃圾和回收廚餘的成績,尤其

支持台灣把廚餘用來餵豬:「歐盟2001年明令禁止以餿水餵養豬隻,理由是部

分豬農把餿水妥善消毒,導致口蹄疫全

面爆發。如果台灣能夠堅持,並且證明

可以安全地執行回收體系,台灣經驗就

有機會用來說服歐盟和其他地方。」

 但他強調,回收廚餘是下策,最好還

是把食物吃光,不用淪為廚餘,就不必

費力處理。台灣人喜歡「吃到飽」等自

助餐,這種飲食模式很容易產生過多的

食物。史都華建議餐飲店可以嘉獎全部

吃完的客人,要求吃剩的客人捐錢給處

理廚餘的機構,並且主動把賣剩的食物

,送給有需要的人們。

 「要達到零廢棄物的目標,台灣還有

好長一段路要走,但至少,台灣現在的

方向是對的。」他說。

 2011年11月,史都華又在特拉法加廣

場舉行了一次「餵飽五千人」活動,並

且發展出A Taste of Freedom計畫:英國

每年有大約2000萬噸的食物被浪費掉,

而八成的英國學生,並沒有吃足夠的蔬

菜水果。新計畫就是收集廢棄蔬果,再

製成冰透透、好好味的「雪糕」,讓學

生一邊吃、一邊玩遊戲,透過這樣的工

作坊,認識食物浪費的問題。

 史都華一直和香港環保團體「樂餉社

」保持聯繫,希望有機會可以協助在香

港發起類似「餵飽五千人」的活動。

去年,他獲得挪威的環保「蘇菲獎」(

The Sophie Prize),嘉許他的連串行動

,獎金有10萬美元。這筆錢,又可以讓

他繼續揭露食物浪費這世界大醜聞。

■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Waste : Uncovering the Global Food Scandal特拉姆‧史都華

(Tristram Stuart)著,

李靜怡譯,遠足文化公司,

420元,環保

揭穿美國食品安全的謊言 講座

 《欺騙的種子》作者傑佛瑞‧史密

斯從瘦肉精、欺騙的種子,談食品安

全與糧食自主、基改科技的爭議。

●4/08(日) 15:00~16:30 誠品書局信義店3樓Forum●4/09(一) 19:00~21:30 清華大學實齋講堂

●4/10(二) 14:00~17:00 台師大綜合大樓509國際會議廳

 洽詢:02-2500-7696 #2718

減少食物浪費以行動帶你

2小時內餵飽5000人

史都華

4 月春暖花開,貓耳朵出國探親再返

鄉掃完墓後,腳底又癢癢地想出走

,你看貓小怪都放春假了耶~

 但貓不當學生這麼久了,是哪來的

春假fu啊?難道是空氣裡充滿了花粉?

No。不然是天氣太美好?貓往頭頂瞄

一眼,陰天。喵喔,是因為《深夜特急

》系列的經典旅行家澤木耕太郎,推出

新書《旅行的力量》(馬可孛羅)啦,

咪恰!

 澤木早在1986年出版的《深夜特急》

(馬可孛羅),人稱「自助旅行者的聖

經」。當時他年方26,有天決定從德里

到倫敦展開兩萬公里的巴士之旅。他從

東南亞走到絲路再闖進歐洲,經歷比電

影還精彩,也讓台灣不少小蘿蔔頭受到

啟蒙,背起背包就往外跑。比如表哥大

頭狗那年口袋裡湊了幾張鈔票,就說要

去印度走走,把狗爸氣得直發抖,貓卻

猛搖尾巴叫好,還偷偷塞給他一罐腸胃

藥,祝他一路順風……。

 在新書《旅行的力量》裡,這位如今

已六十好幾的浪遊大叔不再體力過剩地

橫跨歐亞大陸,他像個真正的老頭,開

始哲學式地追問旅行的意義、人為什麼

想要旅行,當然也不忘當年勇,穿插過

去的旅行插曲。貓二話不說從書店叼回

一本送給大頭狗,想必他回味起當年一

定讀得心暖暖哪。

 但是喵的奇怪,今天從書店這頭走到

那頭,竟然眼前看到的全是旅行書:七

年級少年仔張瑞夫《生活在他處》(凱

特文化)寫南亞千里旅行,還提到他的

啟蒙就是《深夜特急》;葉孝忠的《慢

行。不丹》(自由之丘)把不丹走透透

,詳盡介紹這個幸福國度;最近因為翁

山蘇姬而新聞滾滾的緬甸,則有旅行達

人李昱宏推出新書《經典緬甸》(遠景

);另外吳柳蓓《沒有門牌號碼的國度

》(健行)也聚焦東南亞的寮國……。

 貓眼睛都快花了還沒數完。難怪,貓

就說嘛,4月是旅行的季節嘛,出門去

吧,喵~

管它陰天晴天,來去旅行吧!

▲史都華在「餵飽五千人」活動現場。

(遠足文化提供)

書活動

▌E-mail:[email protected]

中華民國101年4月7日/星期六 開卷23

來自都柏林的

愛爾蘭作家

科倫.麥肯於2009年寫世貿大樓,可

說是911事件近十

周年的一種回顧。

只不過,他並非直

接處理雙塔倒下的

時刻,而是把時鐘往前撥,回到1974年的紐約。

 正如台北101大樓引來奧地利跳傘

好手自塔頂一躍而下,紐約雙子星大

樓甫完工一年,亦曾引來法國走索人

菲利普.佩提,在兩棟樓頂之間架起

鋼索走過。小說家以此事件為引線,

串起十幾個人物的生命剪影。這些人

生活在紐約不同角落,原本毫無交集

也不應有交集,卻因同一事件而形成

某種隱蔽幽微又緊繃衝突的關係。

 麥肯可能從鋼索的構造獲得小說結

構的設計靈感。不同人物各自獨立的

故事,有如一股股較細的鋼線,完美

與內容結合,共構捻合成一條強度與

張力十足的線路。麥肯自身亦如空中

走索人,從高處以俯瞰之姿,凝視那

些當年曾仰望佩提走索的紐約市民。

當然他只能從中挑選少數人作為書寫

對象,但這些樣本卻輻射出驚人的涵

蓋能量,具體而微重現了70年代的紐

約市民心中的悲情。

 越戰陰影、種族摩擦、貧富差距、

毒品問題……,那些不堪回首的過往

,似乎仍在當今的紐約盤桓不去。麥

肯以極其憂傷的筆調,帶領讀者重返

讓紐約市民心碎的時刻。只是,在心

碎之後,這個世界該如何繼續轉動下

去?在抬頭觀賞走索人的演出之後,

我們還得各自低頭省思。

我16歲開始寫作,也就是約莫10年前。當時部落格尚未盛行,只有

明日報體系的個人新聞台較廣為人知。

當然沒有臉書,手機連觸控式的都沒有

,但我很懷念那段時光:經營一個網誌

,每天就是不為什麼地寫,純粹因為想

寫;有人回應很好,無人回應無妨,就

當作是自己的一個情緒宣洩點與文學花

園。讀《藍眼男孩》,讓我想起了那段

既私密又公開的時光。作者用一篇篇網

誌,串成整個長篇幅的故事,讓自己想

起過往的日子裡,每個單一情節在某段

時期會有的串連──偶爾刻意營造,多

數無心插柳,但絕對自成一格。網誌的

資訊量不像臉書這麼大,回應與訂閱讀

者也較有既定範圍,於是更為私密,但

是不那樣瑣碎。

 形式上的迷人開啟了這本書的可讀性

,作者細心地把狀態與心情都標註於每

篇網誌上,甚至包含了當時正在聽的音

樂。讀著讀著,不禁心想:這豈不是我以

前的日子嗎?就像現在,在臉書上,會發

一篇動態,附上連結音樂或影片。有了

這些細節,讀者與作者的共時性頓時突

然增高,進而心領神會。那已經超越了

寫一篇篇日記給人家看這樣的事了。

 《藍眼男孩》是一本書中書,整本是小

說,但各篇章卻又獨立鮮明,若跳著讀

,雖然或許會跟不上情節,但情緒點還

是統一的──當然,做為一本構思為長

篇小說的書,作者非常細心地調度著虛

實之間的入世無常,以縝密的虛擬感建

構出日常中的非常,連續讀下來一氣呵

成,並無因規格的新穎而有支解之感。

 主人翁藍眼男孩是心思極為細膩的角

色。他很宅,十足活在自己的世界,心

中一直盤算著一場意識中的謀殺。家庭

、工作與交友看似不那麼戲劇化,卻因

為貼文時情緒點的波折而有了多重飽滿

的層次。是否真的關於謀殺並不重要,

身家背景也不是讀下去的必需,最迷人

的地方在於一種情緒上與作者的會合,

情節緊湊明快,但更為出色的是作者抓

住讀者閱讀習性上的某種可能。那是屬

於網路時代,也是一類當代性的文學可

能。

 說故事依然是作者的強項。不同時空

片刻組合成的愛恨交織,對於平凡事物

的觀察,以及經驗本身的分享,主人翁

被建構得立體:從喜好的音樂類型最可

以觀察到,那不僅吻合情節與篇章的精

神,也鞏固了完整人物背景角色性格的

型態。具濃厚英式口吻,搖滾與流行樂

迷可以在其中得到滿足,非類型小說但

有其黑色幽默式驚悚,非一般家庭倫理

小說卻完整交待了一段家族史。看似意

識中雲淡風輕,卻人性寫真。

 閱讀《藍眼男孩》並不沉重,它不是

輕文學,但保有著一種易讀性質,講述

的都是已經發生的事情,卻充滿開放性

──開放性不單指結局,而是每一分寸

扎實文學密度中的寫意可行。於是,經

歷了一場場心靈的奔放與內斂後,讀者

可以各自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連結。

部落格貼文的型態給予了作者一種自由

性,似乎可以恣意地發揮,但同時其實

也增加了整體的困難度。設想應該不是

一篇篇文章構成的合輯,而是有意識地

以一個概念去類比部落格精神,所發展

出的樣貌。這並不容易,《藍眼男孩》

卻做到了。讀部落格文當然可以選擇不

回應,但在形式的可能性裡,那也是一

種回應,不是嗎?

書 評 ⊙陳玠安(作家)■藍眼男孩Blueeyedboy

瓊安.哈莉絲(Joanne Harris)著,

黎茂全譯,臉譜出版,

380元,小說

⊙何致和(作家)

■讓美好世界轉動Let the Great World Spin 科倫.麥肯(Colum McCann)著,

吳戚河譯,圓神出版,370元,小說

重返心碎時刻

責任主編/周月英 編輯/蔡昀臻

的宅男

■救贖蘇菲.奧克莎儂著,蔡孟貞譯,天下文化,330元,小說

 小說將時空背景設定在蘇聯政權

垮台前後的愛沙尼亞,即為本書敷

衍上一層歷史金粉。作者藉由今昔

時空的穿插敘述,以及兩名女性相

異際遇的彼此牽引,道出在荒亂的

戰爭時代裡,「愛」的強大欲力與

殘酷本質,如何大刀斧鑿人們的命

運。本書文字精警,已獲獎無數。

■請照顧我女兒特列寧.晃子著,王蘊潔譯,大田出版,300元,散文

 置於臨死預寫書信的創作題材脈

絡裡,本書可謂是集氣之作。收錄

作者晃子寫給女兒柚莉亞的若干篇

章──不唯記錄自身病中點滴,還

依友誼、金錢、減肥、戀愛等必經

人生功課,提出叮嚀與告誡;更將

曲折的書籍編製過程與讀者心得感

想附錄於後。心意永遠最感人。

■名媛練習周丹穎著,寶瓶出版,230元,小說

 遲遲竄不出頭的女明星突擁大好

機會,卻不慎折翼墜落的麻雀變鳳

凰故事。小說場景跨越世界多座城

市,寫豪門深似海、談八卦狗仔、

道人情炎涼,有真愛也有算計。看

似通俗,但作者的文字仍不時閃現

機鋒,對女性身體的窺看、幽微心

理的描述,都有到位之處。

新 書 布告 ⊙葉小鶇/輯

▲虛實莫測的網路世界是無數宅男宅女的心靈歧路花園。(美聯社)

網路異想世界

▌E-mail:[email protected]

中華民國101年4月7日/星期六24開卷

●本版出現 者皆為網址,歡迎上網點

閱延伸資訊。

國際 書 市極短訊

■第二人稱單數薩伊德.卡書亞著,呂玉嬋譯,皇冠出版,300元,小說

 事業有成的律師、家世顯赫的攝

影師、纏綿病榻的植物人,以及一段

顛覆所有秩序的外遇事件。故事發

生在以巴衝突的核心城市耶路撒冷

,作者以通俗劇形式包裝社會關懷

與諷刺,探觸種族與國界的困境。影

像感十足的文字,揭露的則是跨越

文化而共生的愛情、慾念及渴望。

■墨西哥的五個太陽卡洛斯.富安蒂斯著,張偉劼、古佳維譯,允晨文化,380元,小說

 與馬奎斯、尤薩齊名的重量級拉

美作家富安蒂斯出版於千禧年的作

品,匯集了作者從1954年到1999年間創作的25個篇章。各篇從印歐的

血源混合、19世紀與過去斷裂的獨

立革命及無政府主義時代,到20世紀上半葉藝術、文學與政治迸射的

年代,顧視墨西哥的千年文化。

■廉價商品劉高登著,黃慧慧譯,博雅書屋,420元,經濟

 大型零售商利用價格優勢搶占消

費市場,激烈競爭下顧客看似坐享

其利,實則「追求便宜」已成為21世紀危機的起源。作者以沃爾瑪為

核心,檢視廉價商品的崛起、演化

和未來發展,從勞力、運輸、資源

、不均衡貿易及消費借貸等角度,

探討廉價商品趨勢的隱憂。

躁鬱。和世界其他的荒唐比起來,淫蕩

顯然要合法可愛多了。那些對話似乎又

是卡佛極簡主義的產品,漫不經心又百

般推敲,一個yes或no,就可以把整個

世界翻轉過來。

 有了這些文學作品的加持,看《廣告

狂人》也多了些自憐兼自虐的樂趣。跟著

劇中人到內心的黑暗角落走一遭,再出

來時,對不公不義的忍受力又增強了幾

分。它不斷地提醒觀眾第一次面試時的

恐慌:出社會的代價,就是喪失天真,

日後再怎麼童心未泯,都無濟於事了。

 無奈的是,我們居然從中得到了莫大

的安慰。

●諾貝爾獎得主巴爾加斯‧尤薩28日以

別出心裁的方式歡度76歲生日:捐出3萬本私人藏書給祕魯的家鄉阿雷吉巴。

這些分別藏於利馬、馬德里和巴黎的書

籍,將從他明年生日開始,陸續運回老

家。當地政府也特別找了一間位於圖書

館旁的房子,作為這批嬌客的新居。

●伊莎貝‧阿言德今年9月將飛往丹麥

奧登色,接受安徒生文學獎,不過這

個獎並不是那個夙有童書諾貝爾之稱的

安徒生獎,而是安徒生的故鄉奧登色於

2010年設立的新獎項,旨在肯定作品影

響力足以和安徒生媲美的在世作家。第

一位桂冠得主是J.K.羅琳。目前雖然只

有兩屆,不過高達9萬美元的獎金也讓

該獎成為丹麥最大的文學獎。 ●連連看/4月2日是安徒生的生日,也

是國際童書日,一起來緬懷這10位經典

插畫家吧( goo.gl/2htyW)。還記得

書是怎麼印出來的?請來里茲的印刷

廠( goo.gl/5iXof)重溫一下油墨的香

味。紐約公共圖書館拍了這支有點緊張

的豪華偵探片( goo.gl/o8rdw),誠意

100%。關於書和馬克杯的辯證關係(

goo.gl/iajSg),也許沒人比Joel Robinson更懂得如何捕捉了。還有這個《老人與

海》的現場圖說版( goo.gl/gHRaB),果然非常了解海明威的冰山理論。

曾經有那麼一個時代,男士們都穿著

西裝,頭髮上油梳得亮亮的,不時

來一口不加冰塊的威士忌,抽菸時露出

若隱若現的袖釦;女士們身穿葫蘆腰身

的洋裝,手上戴著白手套,鮮紅純正的唇

膏和蔻丹,走起路來搖曳生姿,翹翹的

髮尾一彈一彈的……。地球依然沿著軌

道緩緩運行,世界就和表面一樣美好。

 大戰的陰影漸漸淡去,越戰的夢魘還

沒開始,資本主義進入全新的高峰期,

搖滾樂正要搖滾,嬉皮剛要嬉皮,除了

消費享受之外,還有什麼好操心的?

 這樣的時空背景,對現今金融危機中

惶惶不可終日的世人來說,與其說是逃

避,不如說是救贖。也就在這樣的地基

上,中斷了17個月的《廣告狂人》電視

劇,終於堂堂邁入第五季。

廣告皆狂人

 這部近年來最具文學質感的連續劇,

故事發生在廣告圈子裡,這個職場剛好

是文藝和商業的切點,可以清高,也可

以市儈。製作人威納(Matthew Weiner)之前幫HBO寫過叫好叫座的《黑道

家族》(The Sopranos),這次和團隊

更懂得玩味細節,在劇情的隙縫裡填進

不同劑量的炸藥,隨手一摳就是爆點。

 《廣告狂人》節奏也不像其他的美劇

那麼好萊塢,尤其是那些一味action、action的警匪劇。情節看似緩慢,集跟集

之間也沒有明顯的句讀感,不過卻反而

有一種勾勾纏的黏稠度,吊盡人家胃口。

 要想拍出這樣的戲,前提是對話要夠

密,劇組在這方面的表現也的確無懈可

擊。每次主題曲一放,男主角摔樓摔完之

後,唇槍舌劍就開始刺來刺去。精采程度

往往讓人欲罷不能,想再重頭讀一遍劇

本,不少網站上都可以看到用功的廣粉

們摘要金句,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在這個名利場裡,所有的溫情都不可

靠,所有的熱情都是算計,雖然沒什麼

老奸巨滑,但一顰一笑都是陷阱,冷不

防丟出一句真相,就可以把人從不可一

世戳到抬不起頭來。戲編得這樣老熟,

似乎是專門來取笑那些把腦殘當天真的

偶像劇的。

不曾中斷的系譜

 自從2007年開播以來,不少好事者就

開始追溯《廣告狂人》的文學系譜。把

這些書單蒐集起來,差不多就是一部現

成的美國文學史。

 其中最常被提到的一位前輩就是費滋

傑羅。這一票衣著光鮮的廣告寵兒,看

起來果然和那些夜夜笙歌的爵士男女有

幾分神似。而費滋傑羅本身的際遇,又

呼應了他筆下那些被際遇扯得七零八落

的幻夢,讓人不由得想起自我實現預言

的精準,渾身起了一陣戰慄。

 然而爵士年代畢竟是享樂主義的,它

的失落是後見之明,並不是一開始就有

的。真正的生存焦慮,必須得經歷過二戰

那些毫無道理的殘酷,才可能完全現身。

 契弗(John Cheever)這位人稱「郊

區契訶夫」的作家擅長寫短篇,那些抹

片般的故事就是非常好的樣本。資本主

義鮮麗外表下的郊區生活,其實是無所

不在的窒息感。地位的焦慮、鄰居的閒

言閒語、無可排解的失愛婚姻,把這一

切連綴成長篇,赫然就浮出了理查‧葉

慈的《真愛旅程》。《鐵達尼號》的兩

小無猜,到了這裡才會知道,還有比冰

洋更寒更冷的兩人世界。

繁華最後的無力

 再過來一點,劇中還可以在看到像厄

普代克那種滔滔不絕、又帶點色情狂的

浮世小傳

郭光宇

世界

也能讀出若干文學經典的遺緒與氣味…

復古的

年代,鮮麗的人物形像,

60

原來從仿若通俗的熱門電視影集裡,

責任主編/周月英 編輯/蔡昀臻

▼《廣告狂人》重現了美國60年代的都會生活與文學場景。(美聯社)

新 書 布告 ⊙陳彥明/輯

廣告大亨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