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l Categories
Home > Documents > Peopledownload.people.com.cn/huibina12.docx · Web...

Peopledownload.people.com.cn/huibina12.docx · Web...

Date post: 23-Nov-2020
Category:
Upload: others
View: 0 times
Download: 0 times
Share this document with a friend

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Transcript

目 录城市学理论专题1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5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12《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19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25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27我国要全面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29紧凑集约型城市群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31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生态圈36特色小镇如何真“特”44“两奖”征集资讯53【流动人口】53中国农民与城市融合发展的演进53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力争5年完成57【文化遗产保护】60古村落新景色为“弃巢”留住乡愁60历史文物不能靠复制救回66让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69申遗非终点 传承为根本72福建福州:探索漆艺的非遗保护之路74无锡:看非遗传承如何在高校“扎根”78余杭:着力提升国际大都市新区“软实力”82【交通】91智能交通迎来“风口”91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白皮书95【环境】98天津:“河长”管河道“管得很到位”98长三角联手呵护碧水蓝天101西溪湿地水质比肩西湖106垃圾分类,浙江凭啥领跑全国108淳安努力争当全国践行“两山”理论标杆县114杭州:城市治理“智能化”“复古范”122解读《“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125妥善处理碳市场建设中的“五个不”128【医疗】136“大医院”开进“小社区”136让健康保护伞“密不透风”138【土地(住房)】141建立长效机制 保障百姓“住有所居”141横向课题参考信息145【包河区】145葛锐调研滨湖卓越城建设工作145全面从严治党践行五大发展全力以赴推进“五大平台”建设147包河区政府工作报告摘登153【泸州市】174泸州新增13个中国传统村落174《泸州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审议通过176中国城市网原创网文178高起点构筑网络化大都市,以城市化带动市场化178后峰会时代,讲好中国的杭州故事1839条建议,成为城市治理点睛之笔187杭州以城市化带动国际化的实践192《与城市领导谈城市》:为治理“城市病”开处方196

100

【城市学理论专题】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9日下午就我国历史上的法治和德治进行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院长朱勇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

习近平指出,要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就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要在道德体系中体现法治要求,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努力使道德体系同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衔接、相协调、相促进。要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注重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全社会都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

习近平强调,要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撑。法律法规要树立鲜明道德导向,弘扬美德义行,立法、执法、司法都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要把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要坚持严格执法,弘扬真善美、打击假恶丑。要坚持公正司法,发挥司法断案惩恶扬善功能。

习近平指出,要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要加强相关立法工作,明确对失德行为的惩戒措施。要依法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失德行为的整治。对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既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又要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对见利忘义、制假售假的违法行为,要加大执法力度,让败德违法者受到惩治、付出代价。

习近平强调,要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法律要发挥作用,首先全社会要信仰法律;道德要得到遵守,必须提高全体人民道德素质。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使人们发自内心信仰和崇敬宪法法律;同时要加强道德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升全社会思想道德素质。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全民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使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道德风尚,争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良好风尚的维护者。

习近平指出,要发挥领导干部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中的关键作用。领导干部既应该做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也应该做道德建设的积极倡导者、示范者。要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推动领导干部学法经常化、制度化。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

【来源:光明日报】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全文如下。

2010年以来,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一些地区开展了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取得了预期成效,为探索和创新新型城镇化行政管理体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但仍存在人口集聚多、经济规模大的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等问题。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可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精神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部署要求,加强对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为核心,以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完善基层政府功能为重点,以探索建立简约精干的组织架构、务实高效的用编用人制度和适应经济发达镇实际的财政管理模式为保障,构建符合基层政权定位、适应城镇化发展需求的新型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激发经济发达镇发展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其对周边辐射带动作用,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水平和加快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二、改革任务

(一)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根据经济发达镇工作实际,重点强化发展产业经济、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和城镇规划建设等职能,完善基层政府功能。理顺县(市、区、旗)和经济发达镇的关系,做到权责相称。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可以将基层管理迫切需要且能够有效承接的一些县级管理权限包括行政审批、行政处罚及相关行政强制和监督检查权等赋予经济发达镇,制定目录向社会公布,明确镇政府为权力实施主体。法律规定的县级政府及其部门上述管理权限需要赋予经济发达镇的,按法定程序和要求办理。暂时不具备条件下放的管理权限,要积极创造条件,成熟一批,赋予一批。加强相关立法,为经济发达镇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提供法律依据。建立并公布行政权力清单和行政权力事项责任清单,明确权力下放后的运行程序、规则和权责关系,健全权力监督机制,确保下放权力接得住、用得好。

(二)构建简约精干的组织架构。遵循精简、统一、效能原则,统筹镇党委和政府机构设置,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强化镇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立足基层工作实际,优化业务流程,减少管理层级,建立扁平高效的基层组织架构。加强行政执法和综合服务等前台机构建设,统一履行直接面对公民、法人的行政审批、公共服务和行政执法职责,提高服务管理效能。整合内部决策、管理、监督、服务职责和工作力量,为前台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设有开发区的经济发达镇可探索镇区管理机构合一体制,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促进开发区与经济发达镇融合发展。市县政府部门派驻在经济发达镇的机构,原则上应下放实行属地管理。继续实行派驻体制的,工作考核要以经济发达镇为主,干部任免应当听取所在镇党委和政府意见。

(三)推进集中审批服务和综合行政执法。整合基层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打造综合、便民、高效的政务服务平台,实行“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公开办事依据和标准,精简程序和环节,规范自由裁量权。推广首问负责、办事代理、限时办结、服务承诺等经验做法,积极推行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网上办理,方便群众办事。发挥社会组织在经济发达镇社会治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整合现有的站、所、分局力量和资源,由经济发达镇统一管理并实行综合行政执法。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执行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制度,规范执法程序和行为。建立健全镇政府与县直部门行政执法协调配合机制,强化监督问责。

(四)建立务实高效的用编用人制度。在地方机构编制限额内,赋予经济发达镇灵活用人自主权。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凡是适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公共服务和事务性、辅助性工作等,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实行购买,由花钱养人向花钱办事转变。选配素质好、能力强的干部到经济发达镇党政领导岗位,对工作业绩突出、表现优秀的党政正职,可在职数规定范围内提拔为上一级领导班子成员并继续兼任现有职务。推进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拓宽选拔任用渠道,完善人才引进机制,落实基层干部待遇政策,确保基层需要的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五)探索适应经济发达镇实际的财政管理模式。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逐步明确经济发达镇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上级政府对下放给经济发达镇的事权,要给予相应财力支持。应由上级政府承担的支出责任,不得转移给经济发达镇政府承担。结合财税体制改革,完善与经济发达镇相关的财政分成办法。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若干财政政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财政激励机制,各地可明确一定时期在基建投资以及新增财政收入返还、土地出让金等方面对经济发达镇给予支持,统筹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用于经济发达镇公益性项目。有条件的地方可安排专项资金对经济发达镇给予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和各类社会资本在经济发达镇设立分支机构、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城镇建设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六)创新基层服务管理方式。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城乡社区党组织建设,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及经营网点、工程项目、服务窗口党建工作力度,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体系。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制,依法厘清基层政府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权责边界,推进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联动机制,促进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服务有机衔接。通过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公用设施投资和运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及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投入。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尊重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健全权益保障和矛盾化解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促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领导责任,把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重大问题,凝聚改革共识,牢牢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要制定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认真研究部署,协调深入推进改革。市县政府要细化政策措施,抓好组织实施,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确保改革取得实效。上级政府要加强对下级政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重要事项及时向同级党委报告。中央编办要会同有关部门成立工作小组,完善协调配合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和工作指导,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坚持因地制宜。根据经济发达镇不同地域特征和产业特点,科学制定改革方案和工作重点,加强理念引导、标准规范和技术指导,促进设计力量、专业技术人才、社会资本向经济发达镇流动汇集,建设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新型城镇。充分考虑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合理确定经济发达镇认定标准。东部地区经济发达镇建成区常住人口一般在10万人左右,中部和东北地区一般在5万人左右,西部地区一般在3万人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公共财政收入等指标连续2年位居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辖乡镇前10%以内。对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完善区域城镇体系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的镇,以及历史文化名镇等特色小镇,应予重点考虑。省级党委和政府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经济发达镇的具体认定程序和标准,严格把关、规范审批。

(三)坚持统筹协调。统筹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赋予相同的土地、建设、金融扶持政策,形成改革合力。加强城镇化宏观管理,完善城镇发展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提升城镇规划标准,探索“多规合一”,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推动经济发达镇与周边城镇、乡村协同发展。符合法定标准、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果显著的经济发达镇可稳妥有序推进设立市辖区或县级市工作。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控制城镇开发强度,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四)坚持积极稳妥。已开展改革试点的省份,要切实巩固试点成果,完善政策措施,渐次有序推开改革;未开展试点的省份,可以边试点边总结,逐步扩大改革范围。由省级党委和政府制定改革方案,报中央编办备案后组织实施,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改革总体目标。要加强舆论引导,防止急于求成、政府包办等倾向,扩大社会参与,营造良好改革氛围,确保改革顺利平稳推进。加强年度评估考核,建立能进能出动态淘汰机制,促进经济发达镇更好更快持续发展。

【来源:光明日报】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全文如下。

河湖管理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上下游、左右岸、不同行政区域和行业。近年来,一些地区积极探索河长制,由党政领导担任河长,依法依规落实地方主体责任,协调整合各方力量,有力促进了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工作。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是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制度创新。为进一步加强河湖管理保护工作,落实属地责任,健全长效机制,现就全面推行河长制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在全国江河湖泊全面推行河长制,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处理好河湖管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强化规划约束,促进河湖休养生息、维护河湖生态功能。

——坚持党政领导、部门联动。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河长职责,强化工作措施,协调各方力量,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立足不同地区不同河湖实际,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实行一河一策、一湖一策,解决好河湖管理保护的突出问题。

——坚持强化监督、严格考核。依法治水管水,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保护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拓展公众参与渠道,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和保护河湖的良好氛围。

(三)组织形式。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总河长,由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主要河湖设立河长,由省级负责同志担任;各河湖所在市、县、乡均分级分段设立河长,由同级负责同志担任。县级及以上河长设置相应的河长制办公室,具体组成由各地根据实际确定。

(四)工作职责。各级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包括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牵头组织对侵占河道、围垦湖泊、超标排污、非法采砂、破坏航道、电毒炸鱼等突出问题依法进行清理整治,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对跨行政区域的河湖明晰管理责任,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实行联防联控;对相关部门和下一级河长履职情况进行督导,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强化激励问责。河长制办公室承担河长制组织实施具体工作,落实河长确定的事项。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协同推进各项工作。

二、主要任务

(五)加强水资源保护。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强化地方各级政府责任,严格考核评估和监督。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防止不合理新增取水,切实做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坚持节水优先,全面提高用水效率,水资源短缺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要严格限制发展高耗水项目,加快实施农业、工业和城乡节水技术改造,坚决遏制用水浪费。严格水功能区管理监督,根据水功能区划确定的河流水域纳污容量和限制排污总量,落实污染物达标排放要求,切实监管入河湖排污口,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

(六)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严格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管控,依法划定河湖管理范围。落实规划岸线分区管理要求,强化岸线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严禁以各种名义侵占河道、围垦湖泊、非法采砂,对岸线乱占滥用、多占少用、占而不用等突出问题开展清理整治,恢复河湖水域岸线生态功能。

(七)加强水污染防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河湖水污染防治目标和任务,统筹水上、岸上污染治理,完善入河湖排污管控机制和考核体系。排查入河湖污染源,加强综合防治,严格治理工矿企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水产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港口污染,改善水环境质量。优化入河湖排污口布局,实施入河湖排污口整治。

(八)加强水环境治理。强化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按照水功能区确定各类水体的水质保护目标。切实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开展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加强河湖水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水环境治理网格化和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水环境风险评估排查、预警预报与响应机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建设亲水生态岸线,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实现河湖环境整洁优美、水清岸绿。以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为重点,综合整治农村水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九)加强水生态修复。推进河湖生态修复和保护,禁止侵占自然河湖、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在规划的基础上稳步实施退田还湖还湿、退渔还湖,恢复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开展河湖健康评估。强化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加大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区、生态敏感区保护力度,对三江源区、南水北调水源区等重要生态保护区实行更严格的保护。积极推进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和综合整治,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维护河湖生态环境。

(十)加强执法监管。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加大河湖管理保护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立河湖日常监管巡查制度,实行河湖动态监管。落实河湖管理保护执法监管责任主体、人员、设备和经费。严厉打击涉河湖违法行为,坚决清理整治非法排污、设障、捕捞、养殖、采砂、采矿、围垦、侵占水域岸线等活动。

三、保障措施

(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推行河长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责任落实,抓紧制定出台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进度安排,到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长制。

(十二)健全工作机制。建立河长会议制度、信息共享制度、工作督察制度,协调解决河湖管理保护的重点难点问题,定期通报河湖管理保护情况,对河长制实施情况和河长履职情况进行督察。各级河长制办公室要加强组织协调,督促相关部门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落实责任,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共同推进河湖管理保护工作。

(十三)强化考核问责。根据不同河湖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行差异化绩效评价考核,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参考。县级及以上河长负责组织对相应河湖下一级河长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十四)加强社会监督。建立河湖管理保护信息发布平台,通过主要媒体向社会公告河长名单,在河湖岸边显著位置竖立河长公示牌,标明河长职责、河湖概况、管护目标、监督电话等内容,接受社会监督。聘请社会监督员对河湖管理保护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进一步做好宣传舆论引导,提高全社会对河湖保护工作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要在每年1月底前将上年度贯彻落实情况报党中央、国务院。

【来源:光明日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全文如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加快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范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工作,根据有关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评价考核。

第三条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行党政同责,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按照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奖惩并举的原则进行。

第四条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在资源环境生态领域有关专项考核的基础上综合开展,采取评价和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年度评价、五年考核。

评价重点评估各地区上一年度生态文明建设进展总体情况,引导各地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工作,每年开展1次。考核主要考查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重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强化省级党委和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责任,督促各地区自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每个五年规划期结束后开展1次。

第二章评价

第五条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以下简称年度评价)工作由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第六条年度评价按照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实施,主要评估各地区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公众满意程度等方面的变化趋势和动态进展,生成各地区绿色发展指数。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由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可以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进展情况作相应调整。

第七条年度评价应当在每年8月底前完成。

第八条年度评价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并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

第三章考核

第九条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以下简称目标考核)工作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中央组织部牵头,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统计局、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等部门组织实施。

第十条目标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确定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以及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突出公众的获得感。考核目标体系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可以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进展情况作相应调整。

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禀赋等因素,将考核目标科学合理分解落实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第十一条目标考核在五年规划期结束后的次年开展,并于9月底前完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应当对照考核目标体系开展自查,在五年规划期结束次年的6月底前,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自查报告,并抄送考核牵头部门。资源环境生态领域有关专项考核的实施部门应当在五年规划期结束次年的6月底前,将五年专项考核结果送考核牵头部门。

第十二条目标考核采用百分制评分和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等相结合的方法,考核结果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考核牵头部门汇总各地区考核实际得分以及有关情况,提出考核等级划分、考核结果处理等建议,并结合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领导干部环境保护责任离任审计、环境保护督察等结果,形成考核报告。

考核等级划分规则由考核牵头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制定。

第十三条考核报告经党中央、国务院审定后向社会公布,考核结果作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对考核等级为优秀、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成效突出的地区,给予通报表扬;对考核等级为不合格的地区,进行通报批评,并约谈其党政主要负责人,提出限期整改要求;对生态环境损害明显、责任事件多发地区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负责人(含已经调离、提拔、退休的),按照《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第四章实施

第十四条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中央组织部会同国家统计局等部门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部际协作机制,研究评价考核工作重大问题,提出考核等级划分、考核结果处理等建议,讨论形成考核报告,报请党中央、国务院审定。

第十五条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采用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专项考核认定的数据、相关统计和监测数据,以及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数据成果,必要时评价考核牵头部门可以对专项考核等数据作进一步核实。

因重大自然灾害等非人为因素导致有关考核目标未完成的,经主管部门核实后,对有关地区相关考核指标得分进行综合判定。

第十六条有关部门和各地区应当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统计和监测的人员、设备、科研、信息平台等基础能力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加指标调查频率,提高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和一致性。

第五章监督

第十七条参与评价考核工作的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严格执行工作纪律,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确保评价考核工作客观公正、依规有序开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得篡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相关统计和监测数据,对于存在上述问题并被查实的地区,考核等级确定为不合格。对徇私舞弊、瞒报谎报、篡改数据、伪造资料等造成评价考核结果失真失实的,由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八条有关地区对考核结果和责任追究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向作出考核结果和责任追究决定的机关和部门提出书面申诉,有关机关和部门应当依据相关规定受理并进行处理。

第六章附则

第十九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可以参照本办法,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针对下一级党委和政府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

第二十条本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中央组织部、国家统计局商有关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自2016年12月2日起施行。

【来源:光明日报】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张高丽8日在北京出席国合会2016年年会并讲话。本次年会以“生态文明:中国与世界”为主题。

张高丽在讲话中说,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主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要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李克强总理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形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制度架构和政策体系,生态文明理念在中国已经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张高丽表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生态环境保护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将深入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入持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确保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一是结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快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二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持续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着力解决生态环境方面的突出问题。三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责,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终身追责,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四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构建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通过制度来守住绿水青山。五是扩大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南南环境合作网络,共同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事业。

张高丽表示,中国将继续大力支持国合会发展,希望国合会努力建设成为中国与世界在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双向交流平台、促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协作平台、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创新平台,在服务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与国际社会分享美丽中国建设和绿色发展经验,共同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来源:光明日报】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26次全体会议时强调,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大局、坚持改革创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刘延东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加大高校科研支持力度,创新组织模式,畅通成果转化渠道,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打造高端智库。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要主动服务外交大局,参与人文交流与国际合作,助推国家软实力提升。她强调,要切实加强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高校领导班子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政治家、教育家。

【来源:光明日报】

我国要全面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

全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现场会在三亚召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在会上说,我国要全面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改善城市环境和城市风貌,促城市转型发展。他还表示实施城市双修,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需要,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国外城市发展经验的充分借鉴。陈政高说,要加大对双修工作的投入,积极筹措财政资金,还要筹措社会资金,大力推广PPP模式,吸收民间资本进入。

住建部于2015年4月将海南省三亚市作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据介绍,三亚市以治理内河水系为中心,修复城市生态体系;以打击违法建筑为关键,破解城市修补难题;以强化规划管控为重点,优化城市风貌形态。三亚在生态修复方面,实施山、海、河三大修复工程;在城市修补方面,打好六大战役:拆除违法建筑、整治广告牌匾、改造城市绿地、协调城市色彩、实现夜景亮化、改造城市天际线和街道立面。

在三亚经验总结中,陈政高说,三亚市把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细化为九个方面的具体工程项目,通过狠抓落实,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城市双修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三亚市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宣传、凝聚共识,多方协同推进城市双修工作。

陈政高说,要加大考核力度,对双修工作进行明确的目标管理,实施严格地考核和严肃地问责。各地住建部门要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把双修摆上日程、解决问题、推动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住房城乡建设和规划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主要负责同志以及受邀的部分城市政府负责同志共约150人参加了会议。

【来源:光明日报】

紧凑集约型城市群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

郝伟伟 张梅青 刘宗庆

【热点研究】

“十三五”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站在新起点、面临新任务,其中城市群建设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实现途径,走紧凑集约化道路既是现实的需要,又是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要求。

平均粗放的城镇化模式效率低下,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城镇化进程也进入快速推进阶段,1978年至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由17.92%跨越式发展到56.1%,城镇人口从1.7亿跃升至7.7亿,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式是分散平均粗放式的,这种模式使得产出效率低下,导致了像上海、北京这样特大型城市的产出规模明显低于世界水平,尤其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如北京市的面积与日本东京大都市区、纽约大都市区基本相同,但总产出水平只相当于东京的14%,纽约的18%,北京市的人口密度不及东京的50%,每平方公里的产出不到东京的1/8。目前中国的城镇化已出现蔓延式扩张发展的倾向,这种平均粗放的城镇化是不可持续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人均占用土地远高于大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

在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城镇化建设必须走集约紧凑化道路,既是现实环境的需要,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群作为空间集聚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市场经济规律驱动下形成的城市空间布局,它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规模经济,有效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在最近20年中,大城市的极化作用与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因此,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必然要求走以特大型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发展道路,向纽约城市群、伦敦城市群、东京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等国际城市群看齐。

紧凑集约型城市群发展模式是成长为世界级城市群的必然选择。《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地区,要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发挥其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面对人口稠密、城镇化率低的现实,紧凑、集约化发展模式是提高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实现一体化协同发展的现实选择。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作为国家级城市群,在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制度创新、科技进步等方面虽走在全国的前列,但是与世界级城市群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调整发展模式,走紧凑集约化发展道路是我国城市群成长为世界级城市群的必由之路。

紧凑发展理论为我国城市群紧凑集约化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西方国家,紧凑城市是针对郊区蔓延化发展提出的一种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基于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和城市空间布局,推崇较高的居住密度及混合土地利用,鼓励步行和自行车出行,降低能耗的一种发展模式,该模式得到了欧美等国家广泛的支持和推崇。随着城市空间形态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衍生出都市圈、大都市带、城市群等空间形态,仅从城市角度出发的紧凑发展理论已不能满足空间形态发展的需要,而从区域角度出发对区域紧凑发展理论的研究逐渐兴起。根据紧凑城市的内涵,紧凑型城市群是从城市与城市之间角度研究的一种促进多个城市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群形态。与分散型城市群相比,紧凑型城市群是一种资源节约型、高密度、高效型城市群,这为我国城市群走紧凑集约化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

总之,我国城市群走紧凑集约化道路,既是新型城镇化的客观要求,又是资源环境约束下的现实选择;既是紧凑发展理论在我国的完善与发展,又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必然要求。紧凑集约型城市群主要包括以下三点内容:

城市群空间紧凑发展。由于土地级差地租的存在,引起空间要素的向心集聚,形成了填充式扩展和垂直扩张;集聚的同时,不具备竞争性的空间要素被推移至城市群外围,形成了蔓延式扩张和平面扩张。城市群内部各种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是衡量土地集约利用的核心指标,城市群空间紧凑度决定着城市群形成与发育程度。据测度,在我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紧凑程度最高,其次是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都市圈的空间紧凑程度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存在较大差距。合理调控城市之间的空间紧凑程度,提高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对于有效保护耕地,提升城市群综合实力及城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群产业紧凑发展。产业聚集和产业结构演变是城市群空间集聚与扩展的直接动力。产业结构特征决定城市群结构,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按照产业技术经济联系,在产业合理分工和产业链延伸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程度,是评价城市群综合紧凑度的首要指标。我国京津冀城市群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缺乏明显的产业分工且区域内产业链联系不紧密、产业梯度落差大,导致整个城市群产业紧凑程度不高,制约了京津冀城市群整体紧凑发展水平。

城市群交通紧凑发展。高效完善的交通网络系统是城市群紧凑集约发展的先导条件和重要支撑。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运输系统,尤其是轨道交通体系能够促进城市群内产业结构优化和空间结构调整,对于促进城市群内各区域一体化发展、城市与郊区紧密联系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因此,提高城市群内节点城市之间交通通达性,能够有效地提高整个城市群的紧凑程度。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来源:光明日报】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生态圈

张大卫张瑾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生态圈,需国家布局和市场选择相结合,进行必要的规划和顶层设计

■为国家核心利益服务的智库是智库生态圈结构中的核心组织,需要国家统筹布局和规划

■决策部门应主动打开公共需求的“闸门”,接上智库产品供给的“活水”

■通过行业自律提高智库生态圈的自净能力,需组建智库行业协会,搭建智库间合作交流平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挥智库在重大决策中的咨询作用,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并由中宣部牵头组织实施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各类智库通过研究、交流和公共传播,在咨政启民和为国家与地方改革发展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与新时代背景下中央赋予智库的功能定位相比,与发达国家智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相较,我国智库体系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智库行业普遍存在着方向不清、定位不准、同质竞争、功能缺失、活力不足、缺乏协同等问题。为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促进我国智库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当前亟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生态圈,并使其在推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构建智库生态圈,促进行业资源共享和效率优化

智库生态系统又称为智库生态圈,它借鉴并延伸了生物圈-产业生态圈的丰富内涵。作为思想产品的供给系统,智库生态圈的圈层及链环结构有很强的特殊性。它是一个跨地域空间的、由一些竞争力较强的核心组织和紧密关联的行业多维网络体系形成的特定环境的总和。多维网络主要是指内外结合支撑和涵养智库生存发展并输出能量的社会系统,它包括可持续的研究创新能力、社会智力资源共享平台、公共政策和社会化服务保障、通畅的信息获得和交互渠道、思想产品的产权保护和成果分享机制等。

构建智库生态圈的关键,在于通过需求市场的选择和智库间的理性竞争推动其合理分工和专业协作,促进行业资源共享和效率优化,实现智库结构多元化、思想产品专业化,使各类智库在错位发展中形成共存、共创、共赢的发展局面。智库生态圈是一种跨越区域、行业限制,覆盖不同社会属性特征的高级社会系统,因而它不能依靠丛林法则自我生成。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生态圈,需要国家布局和市场选择相结合,进行必要的规划和顶层设计。

找准生态位,围绕自己熟悉的领域和专长做精做优

智库生态圈是多样性和专业性的统一。与生物圈相似,智库生态圈通过竞争和选择形成相辅相依的“智库相”。

智库生态的多样性包括智库类型多样性、结构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良性的智库生态圈,首先表现为各类智库在数量、结构、空间分布、功能分工和资源占用上较为合理,相辅相依并保持平衡稳定。目前,我国智库类型已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军队、媒体智库发展迅速,分别承担着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产业和企业服务的责任,也有一些智库在加强公众影响、促进国际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结构上,我国智库已形成了高、中、低端共存的状态,同时还可以分为体制内外、综合与专业、战略性及应用性、研究型和传播型等多数类型。因此,我国智库发展要坚持“兼容并蓄”的原则,鼓励不同智库充分发挥研究方式、表达方式和视角多样化的特点,使其在国家治理上既能体现国家意志,又能畅通民意渠道;在国际交流中,既能坚守国家利益,又能获得理解和认同。这样才能实现我国智库体系功效的最大化。

专业化是指不同类型的智库要找准自己的生态位,围绕自己熟悉的领域和业务专长做精做优,开展研究与交流工作,形成独特有序的智库生态。比如同是开展国际交流工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着重于搭建中美、中日、中欧的智库二轨平台和开展综合性交流活动,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则侧重于G20、绿色金融等领域的交流和研究;同是开展国家战略与安全问题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专注于国际问题和“一带一路”研究,中国南海研究院侧重于南海问题,杭州城市学研究中心专注于城市化问题研究等,都充分体现了智库生态圈多样性与专业性的统一。

智库发展总体规划与重点布局中应体现国家战略

智库存在的意义在于咨政启民,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推进经济发展迈向“双中高”、全面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中国智库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宣介中国主张。为国家核心利益服务的智库就是智库生态圈结构中的核心组织,形成这些核心组织并使之能发挥好作用,需要国家的统筹布局和规划。从国情出发,我国此类核心智库的发展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的建立,进一步把国家对智库的引导和支持工作纳入了更高水平的轨道。

目前重点应做好两件事:一是改善智库在重点研究领域的布局。为避免智库在国家重要战略领域同质化过度竞争,需突出一些重点智库主要业务方向和研究专长。如在国家战略、公共外交、国家安全、宏观经济、改革、创新、开放、金融、高科技、社会治理、能源、民生等领域,国家应引导一些智库进行长期定向研究,形成立体化、网络化的覆盖和深度的研究布局,提升研究的针对性和精确度。二是制定智库业发展规划。明确智库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政策,赋予各类智库平等的地位,加强党的领导、政府有效监管和行业自律,防止内外利益集团的渗透和控制。对智库在国际舞台如何开展交流活动,也要有总体规划,如最近建立的中美智库间经济对话机制就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完善政策分析供需体系,实现思想产品供需对接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智库竞争,主要表现在谁能用自己的思想产品影响政府决策。在政策分析供需体系中,智库是供给方,提供政策思想和专业建议,政府、媒体和公众是政策思想的需求者。思想产品的供需双方应加强互动,决策部门主动打开公共需求的“闸门”,接上智库产品供给的“活水”。

充分发挥智库在重大决策过程中的咨询作用,使智库参与政府政策研究制度化。加快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重大决策意见征集制度、政府购买政策咨询服务制度、政策绩效评估制度。政府将“断”与“谋”适当分离,将智库参与作为必不可缺的一环纳入政策制定和公共决策的过程,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构建政策分析研究供需交流平台,使智库了解政府对公共政策研究的需求。政府及时向智库发布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政策意向,构建政策开放讨论的社会化网络,释放政策研究需求信息,促进决策者、研究者和公众多方有效积极互动,引导智库发挥已之所长,对重大政策进行跟踪研究并使之不断深化。

建立研究成果多层次输出渠道,使智库的思想产品为国为民所用。政府要畅通与智库沟通的渠道,建立择优选用机制,引导智库通过思想产品供给、参与政府决策过程和研究成果社会共享等方式发挥作用。鼓励决策者到智库发表重要演讲,鼓励智库通过公共传播手段对政策进行解读,引导社会舆论,提升政府公共政策的社会共识度。

形成政府政策测试机制,使智库参与决策程序化。通过调查研究、意见征集、方案设计等方式,让智库充分介入政策制定的前端程序;通过敏感性分析、第三方评估、试错测验等方式,对政策实施状况进行中期评价,发现政策漏洞,提出修订意见;通过预期绩效考察、宏观效果分析、社会反馈等方式,对政策提出后期完善和调整意见。

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智库创新活力

构建支撑智库发展的多维网络体系需要良好的社会条件和制度环境。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智库应发挥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因此,智库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抓紧克服智库管理体制机制仍存在的一些制约性问题。当前,智库研究人员在参加国际交流、研究报酬获得、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存在诸多刚性约束和实际困难。建议首先解决最突出的三个问题:

改善智库参加国际交流的管理。充分发挥新型智库开展对外交流的重要功能,简化智库在外事活动管理、中外专家对话、举办或参加国际会议等方面的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出台有利于智库发展的关于出访经费、出访时限、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方面的政策。

落实科研激励支持政策。有关部门要及时开展对《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的细化落实,并对落实情况组织督查。审计机关应按照新的管理办法和规定,开展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和财政资金的审计监督。

出台智库评价制度。智库评价制度包括对智库科研人员的评价和对智库的评价。鉴于咨政类成果与学术研究成果存在区别,应建立智库科研人员职称评定系统,以体现咨政类成果的针对性、务实性、可操作性等特征。制定智库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通过对智库的科学评价,激励智库健康发展、提升智库总体发展水平。

组建智库行业协会,促进协同发展

通过行业自律提高智库生态圈的自我净化能力,组建智库行业协会,搭建智库间合作交流平台。通过同行共治、同行评价引导智库规范发展,发挥互相监督功能,监督智库对其研究成果负责,提高其严肃性和科学性。通过行业协会举办各类学术活动,加强合作,做好成果统计和智库评价,加强思想产品的产权保护和成果分享。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建共享的智库信息化平台,实现智库间对重大战略项目共同探讨研究、共享知识资源。在不同的战略领域内各聚集数十个顶尖智库,避免重复研究,有效组织分工,及时沟通信息,赶超国际同行。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来源:光明日报】

特色小镇如何真“特”

【编者按】

在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逐渐升温。今年7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10月中旬,住建部公布了首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随后,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

在多项政策红利支持下,特色小镇建设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有些地方找准自身优势,通过特色小镇建设找到了经济发展新动能;而有些地方则盲目跟风上项目,试图简单照搬其他地方或国外的经验,存在一定风险。对特色小镇“不特”现象,有关各方需提高警惕,防止走弯路。

第29期“议事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对国家发改委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冯奎研究员进行了专访,从概念、特点、建设等多个维度探讨特色小镇如何实现科学发展。

采写记者:裘立华

特色小镇迅猛发展有必然性

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局来看,在多项政策红利的支持下,特色小镇的迅猛发展是有必然性的。作为特色小镇的一种典型形态,基金小镇受热捧还反映出基金机构这种经济供血系统蓬勃发展的现实

记者: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局来看,特色小镇的迅猛发展是有必然性的。目前,很多地方都在规划建设梦想小镇、科技小镇、旅游小镇等特色小镇。以其中的一个典型形态——基金小镇为例,有媒体统计,目前全国规划中的基金小镇,已经超过20个。您如何看待当前现状?

冯奎:确实,国内特色小镇的兴起和发展,有一定的必然性。比如说热度很高的基金小镇。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正在形成新的供血系统。各类基金机构,包括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对冲基金等各类基金及相关产业链服务机构,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这些机构集中、集聚式发展,有利于发挥基金投资的规模效应、竞争效应、接力赛效应、风险分担效应。国外一些成功案例表明,基金类机构倾向于集群化存在。一些经验还表明,基金机构爱扎堆,他们投资服务的对象也爱扎堆。

基金小镇能为基金机构的集聚发展提供新的载体、平台与空间。基金小镇受热捧既反映了基金机构这种经济供血系统蓬勃发展的现实,也体现了基金机构倾向于集聚式发展的特性。可以说,基金产业是特色,是魂;小镇是载体,是形。

记者:国内一些地方说要把当地的基金小镇打造成“中国的格林威治”。美国格林威治对冲基金小镇的发展和面临的问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冯奎:美国格林威治小镇是基金小镇的起源。经过多年发展,格林威治形成了目前的规模,背后既有自发因素作用,也受政府因素影响。比如,它的税收特别优惠,吸引了很多对冲基金落户。

对冲基金聚集区要放在网络较好的沿海地区。对于对冲基金来说,网速非常重要,差几秒就是很大的劣势。对冲基金聚集区还要离金融中心近,因为涉及银行兑换。另外,周边的经济一定要发达。对冲基金的客户也希望所投资的基金离他们不要太远,在不太远的地方比较靠得住。所以,把对冲基金聚集区建在穷乡僻壤是不行的。

对冲基金对电力系统等城建基础设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老的对冲基金之都,格林威治的发展就面临基础设施老化的难题。比如,纽约和康州的供电系统由于老化、不稳定,就给格林威治的对冲基金带来了很多担心。

对冲基金基地还要有严格的安保系统来保障安全。生活配套设施也非常重要,因为交易员压力非常大,需要放松,需要各种健身和娱乐设施。

要“名与形”更要“神与魂”

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出现了一哄而上的势头、定位雷同的噱头、房地产的盖头等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一些地方只看到了特色小镇的“名”与“形”,却没有把握或回避了“神”与“魂”,发展模式没有实现根本转变

记者:国内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也提出要建设基金小镇,有必要吗?

冯奎:有没有必要建那么多基金小镇,谁说了算?市场说了算。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在经济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之机出现一批基金小镇,既是正常的,又是必需的。特别是在三大城市群地区,在区域中心城市附近,可能都有这样的基金小镇兴起。有的城市群地区,甚至可能有十个八个基金小镇,但它们之间会逐渐分化与细分。

基金小镇应该是在基金机构不断发育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市场的力量要发挥决定性作用。目前,国内的基金小镇建设出现了几个问题——

一是“未育先生”现象。基金小镇是需要培育期的,国内短期出现那么多基金小镇,需要提高警惕。

二是“抢山头”现象。有些地方觉得基金小镇是高端化的特色小镇,一定要“抢山头”才能占得先机,于是纷纷通过给予过高的财政补贴与土地、税收优惠政策,来推动基金小镇建设。

三是简单模仿现象。外地模仿江浙,国内模仿国际,纷纷对标格林威治小镇,缺乏符合本地实际的内在依据。

四是重形式不重内容的形象。一些地方把精力用在选址、造房子上面,而对于如何促进基金机构扎堆却办法不多。总体来说,基金小镇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基金机构的创新性生态系统能否形成,而不是戴着基金帽子的小镇能不能建成。而且,基金小镇要形成长久的生命力,还需应对各种未知风险。因此,基金小镇在某些地方很可能昙花一现。

记者:在您看来,出现上面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冯奎:基金小镇建设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在其他特色小镇建设中也存在。

一是一哄而上的势头。国企、民企,制造商、建造商,投资者、投机者等,大家都认为特色小镇是小个头、门槛低,因此争着建造特色小镇。

二是定位雷同的噱头。一批基金小镇、一批健康养老小镇、一批机器人小镇,有的地方确实有一点基础,但有的地方纯属跟风。

三是形象工程的派头。在有的地方,开始出现特色小镇拼比数量的现象,在追求不同层级的特色小镇试点。

四是房地产的盖头。也就是打着特色小镇的旗号,实质就是搞地产开发。这是比较危险的一种倾向,会造成新的库存,而且与大城市去库存相比,以后更难消化。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一些地方只看到了特色小镇的“名”与“形”,却没有把握或回避了“神”与“魂”。这反映出一些地方对特色小镇、基金小镇的认识比较表面化,对其规律缺乏深刻认知。同时,也反映出一些地方是在“穿新鞋子走老路,拿新瓶子装旧酒”,发展模式没有实现根本转变。

“如果找不到特色,宁可不建”

建设特色小镇,政府部门主要在宏观层面合理指导并进行规划监督,建设主体应该主要依靠企业家,要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对特色小镇来说,特色是生命,是活力,是竞争力,如果找不到特色,宁可不建

记者:建设特色小镇需要注意哪些关键点?

冯奎:要建设好特色小镇,首先要明白特色小镇是什么。如果连概念和特点都搞不清楚,如何实现科学发展?

从浙江等地兴起的特色小镇,蕴含着经济社会特别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大战略。其重大战略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

一是顺应了经济新常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突出反映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变为创新驱动。特色小镇体现了新常态的这些特征。

二是提供了新平台。特色小镇非镇非区,既可以是园区镇,镇中镇,还可以是镇中园。

三是创造了新供给。特色小镇围绕一个主导型产业,将产、城、人、文、景等要素结合在一起,供给丰富多彩的产品与服务,满足了就业、工作、休闲等多种需求。

四是塑造了新业态。在特色小镇里,产业链、投资链、人才链、价值链等环环相扣,是一个创新的生态系统。

五是展示了新模式。特色小镇体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的产物,具有较为强大的生命力和重大的战略意义。

建设特色小镇、基金小镇,要把握好以下一些关键点。

一是谁来建设?政府部门主要在宏观层面合理指导并进行规划监督,建设的主体应该主要依靠企业家,要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

二是在哪建设?大城市周边、基础设施较好的地方、有一定特色产业的地方、社会投资比较活跃的地方,可能先行一步。决不能不顾现实条件、忽视各项短板,就让小镇四处开花。

三是何时建设?目前,有的地方已经具备条件,有的地方的条件还不充足。如果不能或难以建设时,宁愿留白,也不能抓狂拼凑。

四是建设多少?国家层面要推1000个试点示范,从全国来看这不算多。但是,不能由此层层搞试点、搞示范,造声势、刮大风。

五是要建什么?特色是生命,是活力,是竞争力,如果找不到特色,宁可不建。特色小镇要建特色、显特色。这是根本。

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基本原则,同样都适用于特色小镇。此外,还有几点需要特别强调:因地制宜、市场主导、产城人文景一体化发展、特色是小城镇的生命线等。

记者:下一步,如何推动各地的基金小镇、特色小镇实现科学发展?

冯奎:一是现在全国各地正在按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的要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各项改革发展。建议在中后期评估中,增加特色小镇这项内容,将特色小镇正式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总体规划中去。

二是加强规划指导与规划人才培训。在特色小镇发展中,有关政府部门应尽力改变“补砖头”为“补人头”,这个“人头”就是进行规划、建设、运营的人才培训,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单纯去补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正面与反面两手抓。正面抓国际国内一些优秀的案例,比如欧洲、日本的一些案例,浙江已有的梦想小镇、基金小镇案例,在中西部也要找一批典型经验。同时,也要总结近年来在小城镇发展中出现的倾向性问题,抓住一些失败案例来分析。

四是抓住特色小镇发展中存在着突出问题,尤其是产业培育、融资渠道等问题,大力推动各类产业对接活动,推进运用PPP模式,推动各类社会资本支持特色小镇发展。

五是完善优化支持特色小镇发展的各项政策。比如,从政策组合的方式上看,要有完整周密的政策体系。从政策实施策略上看,要执行严格的后评估,倒逼创建过程。从政策支持的主要对象来看,是各类型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从政策支持的延展上来看,要持续地进行制度供给。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奖”征集资讯】【流动人口】

中国农民与城市融合发展的演进

李含琳

从1950年至2014年,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持续进行了65年。此间,由于各历史阶段的政策、国情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城镇化道路和模式表现出很大差异性。笔者从农民与城市的融合方式上,提出农民与城市融合的三个基本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其特点与规律。

1950—1978年:人口城镇化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28年中,中国出现过三次大规模人口迁移:第一阶段是1954—1959年。期内各年人口迁移率均在30‰以上,全国城镇职工总数由1953年的1856万人激增到1960年的5969万人,其中大部分来自农村。第二阶段是1959—1966年,期内人口迁移率骤然跌落到仅略高于20‰,全国性的人口迁移事件主要有“大三线”和“小三线”。第三阶段是“文革”期间,全国大量城镇人口重新返回农村,净减少城市人口3788万,出现1949年以来首次人口流动“逆城镇化”。

这一阶段农民与城镇的融合受制于城乡分割、城乡差异、城乡地位不平等等理论和政策的导向。从农民与城镇融合的特点来看,尽管“文革”期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行业之间的人口迁移很大,但其基本特点非常明确:部分农民通过国家招工进城,直接成为城市人口,但数量不是很大;农民与城市融合的主体方式仍是“人口型”融合,即农民进城主要是以人口概念出现,如买卖、赶集、探亲、访友等;农民与城镇的融合是短暂的和临时的,他们没有条件长期住在城市,成为城镇人口的一部分。

1979—2000年:劳动力城镇化阶段

这一时期,由于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城镇和工业的就业市场被打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向城市。在这个阶段,农民与城市的融合方式比较明显,以劳动力转移性就业为基本特点。具体融合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三种:农民外出长年打工模式;农民季节性打工模式;就地就近在城镇打短工。从就业方式上看,大部分农民工与就业单位签署了就业合同,但也有相当部分没有就业契约关系。从农民工流转区域来看,大部分属于跨省流动,小部分属于就地流转。从行业分布看,农民工所占比重建筑业为81.8%,制造业为73.6%,餐饮服务业为67.4%,高新技术企业、一般服务业所占比重正在上升。

在这一时期,支撑农民与城镇快速融合的因素,主要是在理论上已出现了城乡就业市场全面开放理论、农民收入与劳动力流动融合理论、农村发展资源动态配置理论等,“二元结构”被深度突破,农村劳动力流动不仅成为农业产业化的支撑因素,而且成为支撑城镇和工业成长的重要资源。但这一时期农民与城镇的融合还是表面的和部分的,这是因为:一是大部分农民与城市的融合仍是流动状态的,不是固定的,改变的只是流动方式,而不是农民身份;二是大部分农民进城的主要目的仍是为了打工赚钱,不是为了变成市民;三是大部分进城农民以租赁方式解决住宿;四是进城农民的医疗、上学、入托和养老等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项目还不能与市民“同价”。

2001年至今:结构城镇化阶段

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产业转移、对口帮扶、对口援助、新区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和政策的实施,进城农民工越来越多,同时也伴随着大量农村家属、子女、老人的跟随进城。在这一时期,农民与城市的融合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大量“异地转移”和“移城定居”。同时,进城农民开始提出并呼吁“市民待遇”,融合目的开始向生产生活全面转变。

21世纪以来的农民与城市的融合带有身份置换和政策“同价”的特点,其理论和政策方面的依据,就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提出的“城乡一体化”“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决策。这一时期农民与城市融合特点如下:融合总体特点为结构城镇化,农民要在身份、就业、待遇、权力等多方面与市民“同价”;农民与城市融合进入制度化阶段。如果说人口城镇化是消费转移问题,劳动力城镇化就是生产力配置问题,而结构城镇化则是制度安排问题;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进城农民仍是城市“低收入、低消费、低待遇”群体;结构城镇化还面临许多制度性和政策性障碍,难与市民实现同等待遇。

可以发现:决定农民与城市融合进程的关键是工业化水平;中国农民与城市的融合是个历史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中国城镇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农民与城市融合的制度创新过程,从根本上动摇了“二元结构”;结构城镇化进入成长期,还有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研究和解决;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代表性,还需要做更多研究工作。

(李含琳,作者单位: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来源:光明日报】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全面部署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力争5年完成

新华社29日受权播发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确定的改革目标是,逐步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保护和发展农民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

农村集体资产包括三类: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资源性资产;用于经营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工具器具、农业基础设施、集体投资兴办的企业及其所持有的其他经济组织的资产份额、无形资产等经营性资产;用于公共服务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的非经营性资产。

意见提出,科学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明晰集体所有产权关系,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管好用好集体资产,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落实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和对集体经济活动的民主管理权利,形成有效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的治理体系。

意见提出要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明确集体资产所有权、强化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同时,有序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保障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利等。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战略性制度安排,也是保障农民权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大政策。

2017年,全国将扩大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稳妥有序、由点及面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争取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股权量化和资产管理等方面取得经验。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者份额形式量化到本集体成员,作为其参加集体收益分配的基本依据。

根据意见,改革主要在有经营性资产的村镇,特别是城中村、城郊村和经济发达村开展。意见要求,已经开展这项改革的村镇,要总结经验,健全制度,让农民有更多获得感。针对没有开展这项改革的村镇,意见也提出,可根据群众意愿和要求,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作出安排,先进行试点,再由点及面展开,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改革。

意见强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股份合作制改革,不同于工商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要体现成员集体所有和特有的社区性,只能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进行。

2015年5月,全国29个县(市、区)作为试点开展了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将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人、确权到户。这项改革让试点地区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了股权,实现了“家家有股份,人人是股东”,也赋予了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遗产保护】

古村落新景色为“弃巢”留住乡愁

刘宏宇

随着大量传统古村落沦为“空巢”与“弃巢”,乡愁逐渐遗失。

近年来,广东佛山市推动30个古村落活化,渐渐为众多“历史文化名村”与“传统古村落”找回遗失的乡愁。

自然生态修复:“乡愁”又回来了

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烟桥村,四面环水,是珠三角典型水乡,自明朝开村以来,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因村若飞燕,初叫“燕桥”;清朝时建成木桥,因早晚雾锁,如烟雾绕,便有了“烟桥”之称。曾几何时,随着村民逐渐外出,古村渐渐衰败。

2012年起,九江镇正式启动对烟桥古村的活化工作。

启动之初,部分村民持观望态度,认为古村活化工程是政府形象工程,与村民没有太大关系,也不能带来真正实惠。

而村民何德奋却有另一种想法。“古村活化是保护和传承传统的历史文化,找回丢失的乡愁。”何德奋说,自己住的房子是兄弟们留下来的,如今兄弟们都外出谋生去了,“修缮老房子是为了让外出的兄弟们记住‘根’,留住儿时的回忆。”他决定自筹资金40多万元修缮祖居。

但在房屋风格上,他与家人发生了巨大争议。“我坚持按原有风格进行修缮,但老婆孩子都非常反对,她们要我建成现代化的别墅风格,认为青砖瓦房太老土。”何德奋说:“如果修建成现代别墅,就破坏了老村古貌。”最终,房子按何德奋的意见,保持与古村一致风格。

随着古村活化工作的深入推进,慕名前来观光的旅客增多,也给烟桥村带来了商机。

何德奋的家位于村口,一边是大榕树“一树成林”,一边是荷花盛开满池塘。去年,何德奋把自己的房子定名为“复古居”,并开设私房菜馆,让游客体验当地美食。“家常便饭,赏花听雨,来的人都叫好。”何德奋说:“兄弟们回老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了。”

在何德奋的带动下,烟桥村民开始自发参与到古村活化的队伍中。村里原有一座古木桥,早晚桥上水雾缭绕,十分优美。后为方便村民出入,把古木桥改为了钢筋水泥结构的公路桥。启动古村活化后,村民又搜集齐当年建木桥的木板,拆掉水泥桥,重新修建古木桥,恢复了当年“长桥烟锁”的美景。

现在,烟桥古村越来越呈现宜居宜游的人文风情。2015年,古村游客约1.5万人次,比2014年增加50%。

文化生态修复:民风又淳朴了

“芦荻叶深蒲叶浅,荔枝花暗楝花明。船行两岸山都动,水入诸村海旋成。”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赞美三水区芦苞镇的诗句。

数年前,芦苞镇长岐村村民对于古村保护意识较薄弱,对部分房屋进行现代化改建,失去原有古式特色,影响了古村整体面貌。

2014年底,在镇政府主导下,长岐古村启动大规模活化升级工作。一开始,部分村民非常抵触,认为活化工作会建设新工程,将破坏村民引以为豪的风水格局,对活化工作不配合。

为做好村民思想工作,芦苞镇干部在做好宣传解释同时,组织下属8个村民小组干部与部分“钉子户”到周边效果较好的村落取经学习。当看到活化升级后的村落环境优美,且村民收入大幅增加时,很多人思想受到震动,对古村活化的态度也由抗拒逐渐转为支持。

此时恰逢村史馆项目启动,在独树岗村委会副书记卢健志的发动下,部分开明的村民主动向经济合作社捐献生活器具,并带动越来越多村民加入捐献行列。祖传床、古餐台、蓑衣、陶瓷碗……捐献的农耕器具和生活用具数量之多,远超出预想,导致村史馆存放不下,最后不得不另行打造农耕文化展馆。

古村活化吸引了更多游客到来,村民们也逐渐有了古村保护意识。有的村民自发拆下大铁门,换上木门;有建新房打算的村民主动找到村委会,要求村里对方案进行审核,确保风格协调。

为更好保护古村,加强村民自律,长岐村于今年3月召开村民大会,投票并通过了《村规民约》,当初的“钉子户”全部投赞成票。

三水区委书记黄福洪说:“古村活化易因城乡二元结构引发权属问题,需要在村内开展大量协调工作,其问题主要集中在政府顶层设计与村民惯性认识之间的矛盾、农村传统风俗与市场开发之间的矛盾以及重新规范相关村规民约所引申的问题。对此,政府十分重视更新村民思想观念,并将古村活化与基层治理一并推进。”

长岐古村的活化成效也感染了其他古村落。今年初,高明区组织朗锦村、阮埇村近50名村民代表前往长岐村取经,大开眼界的村民代表们表示,回去后要发动更多村民,支持配合好古村活化升级工作。

心灵生态修复:“不要分红要环境”

近年来,佛山市按照“一村一品”、差异化发展思路,全力推动30个特色古村实现活化。如,禅城区紫南村打造“渔舟唱晚,陶艺紫南”;南海区百西村头村打造“六祖福地,禅修百西”;顺德区碧江村打造“碧江古祠,文乡雅集”;高明区深水村打造“礼孝深水,逸养境地”;三水区祠巷村打造“田园古村,江畔祠巷”。

随着佛山古村活化从“单个”走向“连片”,从“盆景”走向“风景”,村民与乡贤爱家爱乡的热情与自豪感也在不断升温。以“千年水乡、古老桥梁、宗祠文化”为特色的顺德区逢简村,去年接待旅客累计超过100万人次。村民刘长成说:“现在的逢简水更清、环境更美,许多外出的村民也都搬回来居住了。”

紫南村是全国生态文明示范村,如今,“宁可少一点分红,也要搞好环境”在村内已成为共识。嫁到紫南村30多年的谭结好有两个“想不到”:“夏天,想不到村里的河涌又有人游泳了;冬天,想不到河涌边的人参果树又结果了。”

“古村落活化涉及千家万户,活化成效取决于群众的广泛支持参与。”高明区委宣传部部长管雪说,今年以来,通过多次组织村民代表外出参观学习,进一步提高了村民思想觉悟,古村活化的工作合力更强了。

“古村活化需要政府主导与民众自发自觉参与双结合。”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梁凤莲说:“古村活化不光是外壳的修复,它应由文化生态、心灵生态和自然生态的修复形成一个系统性修复。”

“古村活化更应考虑到传承古村文化的当地人,要让他们参与进来,在活化利用中共享受益。”佛山市委书记鲁毅说,“要把古村活化放在城市升级向升值转变、向城市治理转变的大格局中考虑,进一步体现出佛山城市治理、乡村治理、社会治理的水平。”

【来源:光明日报】

历史文物不能靠复制救回

复建赝品文物,不如在原址建个遗址保护纪念碑,昭示后人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20多年前被拆的济南老火车站,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长久的痛。这个建于100多年前的哥特式老建筑,被誉为“20世纪初世界上优秀的交通建筑,是当时中国可与欧洲著名火车站相媲美的建筑作品”。被拆之后,当地曾有过复建动议。最近,当地媒体就复建展开新一轮调查投票,似乎想弥补当年的遗憾。

当初的粗暴拆除,事后证明是一个无知且短视的重大失误。想复建出于怀旧也好,出于纪念也罢,这种情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历史建筑其实不可再生。面临损毁�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