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l Categories
Home > Documents > 民俗宗教方言 - 东莞市人民政府

民俗宗教方言 - 东莞市人民政府

Date post: 19-Jan-2023
Category:
Upload: khangminh22
View: 0 times
Download: 0 times
Share this document with a friend
18
第二十一篇 民族 宗教 方言·457· 第二十一篇 民俗 宗教 方言 第一章 第一节 生 活 习 俗 礼仪 建国前,塘厦人按尊卑、长幼排序,晚辈向长辈行鞠躬叩拜礼。建国 后,会面时握手问好,临别时挥手说“再见”!有喜庆送请帖,邀请亲戚、同学、 同事、朋友等参加。庆贺者,送镜框、家具、现金等贺礼,摆酒请客成为社会上的 习惯。送葬不留宿,讣告忌入户。 饮食 塘厦人以大米饭为主食。建国前,贫富悬殊,贫者最多一日两餐,喝粥 吃杂粮度日;富者一日至少三餐,吃白米饭、肉类,加饮炖品汤。建国后,贫富之 间的距离逐渐拉近,人们的饮食习惯多样化,日食早、午、晚三餐,其中两餐大米 饭、一餐粥或粉面等。90年代,人们的饮食趋于高档次,海鲜、野味等昂贵食品很 受欢迎,正像民谣所说,“有售不怕贵,最怕无得卖,肉类满篮筐,大鲩成条买, 一日食不完,任(由)狗捞世界”。 服饰 民国以前,塘厦人穿戴的服饰各异、贫富差别很大。有钱人家男的穿 长袍、马褂,女的着旗袍、靓衫;穷苦百姓男穿布纽唐装衫、阔脚夫裤,剃光头、 打赤脚,女着阔袖阔腰布纽衫、阔裆过膝的阔脚足裤,留长发、扎后发、穿耳环、 戴玉镯。建国后,人们穿戴多样化,中山装、西装、青年装、短袖衫、白恤衫、西 式裤,春夏天人们喜欢穿恤衫、西裤,着皮鞋、运动鞋,秋冬天穿外套、西装打领 带、人造革便服或皮袄、着皮鞋。在装饰上虽然男女有别,但戴金挂银是一致的。 起居 清代以前,塘厦的劳苦群众,对生活条件要求很低,只求“日食两餐, 夜能一宿”,有泥砖屋居住,一张木床、几张木凳,就心满意足了。富庶人家,则 住砖木结构的平房。清朝后期,农村开始有灰沙建的炮楼、门楼,作为防匪进村打 劫和封建械斗的望点。民国26年(1937),时任汕头市长李源和在家乡林村建了 一座三层高混凝土结构的西式洋楼(今幼儿园所在地),装修、设置较为雅致,为 东莞县第四区最好的建筑。
Transcript

第二十一篇 民族 宗教 方言·457·

第二十一篇

民俗 宗教 方言

第一章 民  俗

第一节 生 活 习 俗

礼仪 建国前,塘厦人按尊卑、长幼排序,晚辈向长辈行鞠躬叩拜礼。建国

后,会面时握手问好,临别时挥手说“再见”!有喜庆送请帖,邀请亲戚、同学、

同事、朋友等参加。庆贺者,送镜框、家具、现金等贺礼,摆酒请客成为社会上的

习惯。送葬不留宿,讣告忌入户。

饮食 塘厦人以大米饭为主食。建国前,贫富悬殊,贫者最多一日两餐,喝粥

吃杂粮度日;富者一日至少三餐,吃白米饭、肉类,加饮炖品汤。建国后,贫富之

间的距离逐渐拉近,人们的饮食习惯多样化,日食早、午、晚三餐,其中两餐大米

饭、一餐粥或粉面等。90年代,人们的饮食趋于高档次,海鲜、野味等昂贵食品很

受欢迎,正像民谣所说,“有售不怕贵,最怕无得卖,肉类满篮筐,大鲩成条买,

一日食不完,任(由)狗捞世界”。

服饰 民国以前,塘厦人穿戴的服饰各异、贫富差别很大。有钱人家男的穿

长袍、马褂,女的着旗袍、靓衫;穷苦百姓男穿布纽唐装衫、阔脚夫裤,剃光头、

打赤脚,女着阔袖阔腰布纽衫、阔裆过膝的阔脚足裤,留长发、扎后发、穿耳环、

戴玉镯。建国后,人们穿戴多样化,中山装、西装、青年装、短袖衫、白恤衫、西

式裤,春夏天人们喜欢穿恤衫、西裤,着皮鞋、运动鞋,秋冬天穿外套、西装打领

带、人造革便服或皮袄、着皮鞋。在装饰上虽然男女有别,但戴金挂银是一致的。

起居 清代以前,塘厦的劳苦群众,对生活条件要求很低,只求“日食两餐,

夜能一宿”,有泥砖屋居住,一张木床、几张木凳,就心满意足了。富庶人家,则

住砖木结构的平房。清朝后期,农村开始有灰沙建的炮楼、门楼,作为防匪进村打

劫和封建械斗的瞭望点。民国26年(1937),时任汕头市长李源和在家乡林村建了

一座三层高混凝土结构的西式洋楼(今幼儿园所在地),装修、设置较为雅致,为

东莞县第四区最好的建筑。

·458·东莞市塘厦镇志

建国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塘厦人民收入逐渐提高,起居生活有了很大

的变化,特别是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变化得更快,富裕起来的农家、香港同胞和侨

居海外的华侨及其眷属纷纷建起钢筋水泥混凝土结构的洋楼新居。20世纪末,塘厦

居民又普遍大兴土木建公寓、别墅豪宅。家庭用具逐渐实现电器化、现代化。从70

年代渴望拥有“老三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至80年代渴求“新三件”

(彩电、冰箱、洗衣机),再到2000年以后,追求“大三件”(电脑、轿车、洋楼

别墅),塘厦居民的生活条件和追求发生着巨大变化。

第二节 婚 嫁 习 俗

建国前,塘厦人结婚称“盲婚”。其过程既繁琐又复杂,大致经过送年庚、定

亲、纳采、迎娶等程序。

送年庚 年庚(用一块银片或红纸写上男女方出生年、月、日、时辰),通

过媒人将年庚带给男女双方的家长互换,然后各将年庚去求神问卜,看能否结合。

若“八字”相合,双方家长认为“门当户对”,同意联婚,就面议(或通过媒人传

达)礼金、礼物和嫁妆。商定后,男方择日进行定亲。送年庚为有钱人家进行,而

穷人家一般不需送年庚。

定亲  通 常 女 子 到 1 2 — 1 4 岁 、 男 子

18—22岁,就要过头礼(也叫定亲)。男

方择日将头礼送到女家,穷人一般是100

元 , 3 担 饼 ( 2 盒 为 1 担 , 1 盒 约 有 2 0 多 个

饼)作为定亲礼。到结婚时再为女方送去

100元和一些礼物。从定亲到结婚这段时

间,男女双方互不见面,双方家长也互不

走动。

纳采(俗语称“担酒”) 由男方亲

属在择定的吉日将礼金、礼物送至女家,

女家则回馈男家迎亲物品,包括新郎穿着

的长衫、鞋袜等,择定完婚日期。此后,

双方做结婚前后的准备工作。

迎娶  俗 称 “ 娶 新 娘 ” 。 迎 亲 之 日

必 须 摆 酒 请 客 、 请 亲 属 。 因 此 , 婚 前 的

一 日 , 男 家 要 进 行 “ 开 厨 ” ( 摆 喜 酒 )

准备,若新郎在童年时,有契过神的,下

午由乐队(锣、鼓、鼓手)送至神前“脱

迎娶新娘的花轿

第二十一篇 民族 宗教 方言·459·

剑”(迷信东西),经喃呒佬做约30分钟的所谓功德,唱“手臂抢成牛轭曲,衣衫

踩烂几多层”等歌颂语,叫酬谢神恩。

晚上23时(子时),再由乐队送新郎去祠堂庙宇经“娶嫁公”(儿孙满堂的长

辈)做一番头上的手势。

女方结婚前要“饯行”(送别),姐妹们饯行称为伴角。亲朋多的饯行要6—

9晚,亲朋少的也要3晚。饯行的每晚一般用饼、濑粉、腊肉花肠饭招待亲朋姐妹。

新娘上阁(楼)的当天晚上要推开屋顶3片瓦直到出嫁后才关上。在阁上与亲朋姐

妹聊天唱歌,主要由新娘哭唱。

首先哭唱“饯行歌”,这首歌形容美食当前,但自己也难以入口:

龙肉拆丝难入口,龙肝凤腿也难尝;

粉绣鱼鳞长五寸,心因直直(直率)无言声。

接着哭唱天地:

玉手推开阴阳瓦,朝落黄金晚落银;

啼痕滴破天罗网,东星明月照华堂。

良姻普照门楣庆,走得招来泽弟兄;

乾酬坤容双并茂,举杯同欢福禄年。

哭唱爹:

我爹广进财源就,得心应手落华年;

爹你人生财广进,华堂积玉满堆金。

乌须发发精神健,他朝归鹤玉佩鳞。

哭唱母:主要表达新娘对母亲的留恋,讲自己年纪小又不懂事,并唱一首拆字

歌,将“恩、愁、床、屈、酬”串成一句。

女儿七八都唔大,二九乾坤放女未迟;

女儿唔懂人家事,此身唔懂事事难。

高台娘亲您暗悔,为何恩深浅见寻媒。

女儿不敢忘恩义,痛惜难于事膝前。

大字口包心在下,何日酬劳报娘恩。

尸藏出字女儿屈,禾火字添心面愁;

广字除黄木顶上,娘亲疏降泪滴床。

酉字侧边添国州,望极心恩难报酬。

哭弟:主要意思是勉励弟弟用心读书,考取功名。

勤读诗书金榜中,他日恩重榜降庭;

勤读诗书深过海,登科及第报爹娘。

铁棒磨针勤苦学,父母堂前爱心勤;

萤火街灯勤练习,兰桂腾芳慰先人。

鱼跳龙门三点水,他朝丹贵步青云。

哭最小弟弟,希望小弟听话,快快长大:

·460·东莞市塘厦镇志

弟你守章遵母训,日常做事要安分;

弟你鲫鱼塘上养,鲮鱼吐水慰双亲。

哭妹妹:称赞妹妹做针线做得好,要小妹与姐妹和好、关心母亲。

妹你归围勤紧银针线,七绣天衣落锦怀;

描龙画凤皆通晓,八般针黹妹你皆能。

睦足成班全好友,善心难解慈母怀。

哭同村姐妹:

玉绣桃花同一朵,金菊芙蓉同并肩;

如今平地风波起,兰至芳归岁月齐。

吉星喜降话分别,根深同交共尾长;

口字回笼藏古筝,未知何日拨风云。

桃花有实奴难效,移山倒海跳边亭。

哭婶婶:

婶你身中怀玉婉,玉书鳞肚出高年;

锦上添花开蝶蝶,他朝瓜结盛绵绵。

危房屋舍唔清景,草舍藏珠你莫嫌;

贵步到来返苑坐,寒居唔似你华堂。

结婚前一天,男家亲属3人担静池(礼物),2人抬1个3格大盛盒,分别装有1

斗米(结婚那天用于点龙凤蜡烛),1斗花生、1盒饼(一般有50—60只),另1个

人担着1担盒篮,篮上装有猪肉、红鸭蛋、鲮鱼、饼等物。新娘见到男家亲属担静

池的人就会唱歌给他们听,表示嫁给男家不是贪钱,还讽刺男家穷:

唔系贪人银两买田地,贪图富贵比人强;

砂纸灯笼驼把郎,除了皮青总无囊。

结婚当天早上,女方亲属搬着嫁妆到男家。穷人家嫁妆一般的物品有:1个企

柜(衣柜),为红色并雕有许多花纹,内装有新娘的衣服;2张椅;脸盆;脸架;1

顶花轿(有钱人家花轿是自己的,穷人家就要借别人的花轿)。家庭富裕的嫁妆较

为丰富,还包括牛、婢女、金银等财物。

新娘一般先穿白色衣服,这件衣服在新娘父母过世时要穿回娘家哭丧,自己

过世时也要穿上这件衣服;上穿一件衲(衲为黑色,由二层布做成);下穿黑色长

裤,最后穿上一条绿裙或绣花长裙。穿上衣服时,新娘又哭唱:

寒来暑往衣单薄,十月难抵苦寒霜。

因 为 穷 苦 人 家 的 女 儿 出 嫁 陪 嫁 的 衣 服 很 少 , 一 般 有 4 套 ( 冬 天 2 套 , 夏 天 2

套),并一定带上1件旧衣回男家(俗称带回童年仔回家)。

穿完衣服后,儿孙满堂的送嫁婆帮新娘夹面、修眉、上头。这时新娘又哭:

红线交加夹我脸,我愁人唔揸干粉;绿线交加夹我眉,眼泪唔干淀粉痕。

新娘头发要梳成一个界(扎),界上有界心箍(用银打成),箍着头发,界上

插1支银针,头上围头巾,头巾一般为黑色,绣有许多花,头巾上面镶有7朵由珍珠

第二十一篇 民族 宗教 方言·461·

做成的珠花、2个用丝绸做成的蝴蝶。梳好头后,盖上1片红布,四角吊4个铜钱。

新娘又唱:

头挂红头吊四角,四个金钱在四边。

陪伴的姐妹拿着有丫的木棒在阁(楼)上你打我,我打你,陪嫁婆拿着竹子在

地上打,称为打阁。打打闹闹约半小时,娶嫁婆说吉时到了,新娘开始下阁。地上

放一个竹制品窝,窝上面放一双红色木屐,新娘边下阁边唱:

脚踏云梯千里远,脚踏窝心比月圆;

脚穿这双红福屐,拜祝爹娘寿延年。

接着由新娘的父亲点龙凤烛,龙凤烛插在男方于结婚前一天担来的那斗米上,

新娘接着哭唱:

蜡烛点起屋归亮,堂前白日满堂红;

南极衫多长照泽,喜庆荣华福九重。

点燃龙凤烛后,新娘的父亲就给花轿挂轿红,新娘又哭又唱:手持红福高攀贵,万江举换效眉齐;

云帆易执居而上,牡丹叶丽瑞山平。

最后由送嫁婆背着新娘出家门。1人在后面托起新娘的脚,1人拿着个米筛(扬

谷器)放在新娘的头顶,还有1人拿着福禄米(用红米,绿豆混合而成)边走边往

相反方向撒,新娘又唱。

福禄撒遍才出门,福禄双全对半分;

头顶筛基千二眼,筛开银路进家门。

然后烧爆竹。新娘出门又哭又唱:

连烧三口惊天地,吓奴魂魄对天飞;

临行打饷差兵去,无个乾坤阻止奴。

新娘入轿,起轿后又哭又唱:

脚踏疏穿砂纸盖,红衣绿瓦盖奴云;

婶嫂伯娘齐坐落,儿姑无礼直长行。

男家来接新娘的人一般在下午到达女家,至少有10多人,包括有5—6人扛着水

旗仔(上面挂着不同颜色的旗),1人担着1筐爆竹,还有鼓手、锣鼓、香花等玩乐

器人跟着,2人抬着1顶轿,随行随烧爆竹,锣声鼓响地来到女家,女家的人一般都

用鸡蛋粉丝糖水来招待迎娶新娘的男家人。黄昏(16—17时)抬着新娘回男家。当

到男家门口时,由新郎解轿红、揭轿帘,浇“犁头水”(将烧红的农具犁头放在轿

门口浇三下水),然后由娶嫁婆背着新娘入新房。晚上,新娘由“送嫁婆”、“娶

嫁婆”陪着吃饭,称为“九大簋”(九味菜)。娶嫁婆边夹菜给新娘边唱:

乾(夹)条肠,公婆做事好商量;

乾(夹)对肶,明年添贵子;

乾(夹)对春,三年抱二沙麒麟;

乾(夹)块肝,心就欢;

·462·东莞市塘厦镇志

乾(夹)块肉,好养福。

吃完饭亲朋散去后,新郎新娘去“厅”拜堂。拜完堂,娶嫁婆铺床,边铺边唱:

挂高这张凌罗帐,新贴枕头双对双;

床头团,床尾团,留舍中间俾仔眠。

铺好床后,在床上撒上许多果子(有龙眼、榄仔、红枣),许多小孩就在床上

摸果子(意思是多生贵子)。

第二天早上,新郎新娘向父母长辈等人敬茶(俗称拜家门)。下午,新娘要陪

娘子(未婚少女)逐个在街上行拜见礼。傍晚,如男家的亲房富有的,摆酒回敬,

叫开头席、二席。当晚闹新房(俗称提新郎)。

第三天,“三朝回门”由娶嫁婆陪新娘坐花轿回娘家。下午回来,结婚仪式

结束。

第三节 丧 葬 习 俗

建国前,塘厦的丧葬形式繁文缛礼,封建迷信色彩相当浓厚。贫富又有所不同。

老人临终前,要灌糖水,用柚叶煮水抹身,穿“寿衣”和鞋袜。家属手持点

燃的线香下跪送别,俗称“熏气”。死者头部和脚后方分别点上油灯,称“长明

灯”。首先由大儿媳妇先哭,叫“开丧门”,然后亲人在遗体前放声痛哭,叫“开

丧”。死者家属托亲眷持讣告或口头去转报其他亲友,称“报丧”,报信人不得入

其门。亲友前来吊祭一番,并赠送“赙仪”,为之“吊丧”。

入殓前,死者的长子或长孙作“孝子”,到河涌“买水”,回来替死者“洗

面”。“入殓”时棺内底放白布(或白纸),遗体上盖蓝布(或蓝纸),以瓦仔垫

头,然后盖棺。“出殡”时死者家属身穿白色孝服,女的头罩白毛巾,孝子执哭

丧棒(丧棍),赤足,沿途撒“纸钱”,其他亲属每人手持白毛巾。到一定的路

程,旁属亲友绕道转回,称“辞客”。亲属则扶棺至坟穴,杵工高呼:“从人拧转

面”,送葬者即背面片刻。待棺木入穴,各亲属手捧一撮土撒入穴内。葬完毕,另

路回家。亲朋好友饮过糖水、吃过饭后回家。

第四节 节 令 习 俗

塘厦民间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观音诞、清明节、天后诞、佛爷诞、端

阳节、彭祖忌、圣母诞、乞巧节、盂兰节、中秋节、重阳节、牛生日、冬至节、除

第二十一篇 民族 宗教 方言·463·

夕节。法定节日有:1月1日元旦;3月8日妇女节;5月1日国际劳动节;5月4日青年

节;6月1日国际儿童节;7月1日建党节;8月1日建军节;10月1日国庆节。尤其在

欢度新春佳节的日子里,庆祝活动不断创新,形式多样,普遍进行的有合拳叩拜、

恭贺、外游、出访、探亲、文体等项活动。

春节 塘厦人在节前半个月,家家户户做好过节的准备,打饼食、炒丸仔、做

粉果、炸煎堆,购买“三鸟”(鸡、鹅、鸭)、猪肉、鲮鱼、蔬菜,备好春联、爆

竹、香烛等,同时洗床被、擦门窗、清网尘、通沟渠、洗地面等。

除夕(年三十)“辞旧岁,迎新年”开始,下午贴新春对联,晚上吃团圆饭

(现在许多家庭兴起茶楼酒馆摆宴),傍晚到处响着“卖懒去,等齐来,今晚人人

都卖懒,明朝一早拜新年”的童声。午夜(子时)24点正,爆竹声四起,如雷贯

耳,响彻云霄,直至清晨。近年来童声不再,爆竹声由于政府禁止燃放爆竹而销声

匿迹。

年初一,早晨着新衣、戴金银,父母等长辈向儿女等晚辈派“利是”、讲吉祥、

“恭喜发财”、“新年胜旧”、“合家平安”等话,不讲粗、脏、不吉利的话;中午珍

品满桌,名酒盈杯,合家同享整天吃素食,现逐渐改变吃素习惯。深夜,赶着去

祠堂庙宇添头香(求神拜佛保佑全家平安)。

年初二,家家杀鸡、鹅,户户品佳肴,酒饭后,或访友,或探亲,或参加娱乐

活动,一家大小担着美味佳肴往娘家处拜年,与父母(岳父母)共享天伦之乐。

年初三,或上山砍柴备耕(现已不存在),或远足探亲访友,或看戏(文艺演

出),舞龙、舞麒麟和舞醒狮等,在旧时这些活动一直持续到年十五“闹元宵”。

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情人节”。节日里,家

家户户做汤圆,孩子提着各式各样的彩灯(灯笼)上街玩耍;上一年生男孩的家庭,

还特地为孩子举行“点灯”仪式,庆贺添了男丁,并办“灯酒”招待族人或亲朋好

友。“点灯”日期一般在正月十二至十五,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但没有以前热闹、

隆重。

观音诞 农历二月十九称“观音诞”。传说这一天是观音菩萨诞辰。当日一早

各家各户都到“观音庙”上香,祈求观音菩萨保佑“全家平安”、“富贵荣华”、“子

孙满堂”。建国后,破除封建迷信,在“观音诞”日,人们不再拜佛上香,该习俗

逐渐消失。

清明节 清明节是民间祭祀祖先扫墓的日子,又称“思亲节”,一般在农历三

月上旬。是日全村族人、或各房系、或个体家庭,带着香烛和“三牲”供品到祖先

墓地扫墓(又称“拜山”)。建国后,“扫墓”曾被当作封建迷信废除,但村民仍

暗中进行。1980年,该习俗恢复,全族、全家男女老少一起去“挂纸”。港澳台

同胞多在清明节期间回乡祭祖。学校、团体亦组织师生、干部群众到塘厦观光公园

“革命烈士碑”前拜祭英魂。

天后诞 农历三月二十三为天后诞生日。这天一早,大多数村民到“天后庙”

上香拜神。建国后,该习俗逐渐废除。

·464·东莞市塘厦镇志

佛爷诞 农历四月初八是“佛爷诞”,又称“浴佛节”。是日,春种农忙结

束,劳作的农民小作赋闲,祈求佛爷保佑农业生产获得好收成。

端阳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阳节,又称端午节或五月节。节日里,家家户户包

粽子、人人吃粽子,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天中午,男子特别是青少年都

跑到河溪去洗“龙舟水”。当地有“洗了龙舟水,身健百病除”的谚语流传。

彭祖忌 农历六月十二是彭祖忌。传说彭祖拜彭城府尹,活到七百岁。人们

希望像他一样长命富贵。这一天,人们到彭祖庙或给彭祖像上香。建国后已无人

信奉。

圣母诞 农历六月十九是“圣母诞”。传说这一天是“皇太后诞辰的日子”。

这一天家家户户带香烛、供品到“圣母庙”或“观音庙”上香。

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传说这天夕阳下山后牛郎织女在天河边

聚会。村民当天杀鸡杀鸭供给牛郎织女相会时品尝。

盂兰节 农历七月十四称“盂兰节”,又称“鬼节”。时值夏收夏种结束。

农民将收获的新稻谷和自养的鸡、鹅、鸭拜祭神佛,祈求秋季丰收。塘厦地区农

(村)民趁此节日休息和慰劳一下自己,饮杯酒水,补下元气。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塘厦民间传统习俗有“庆中秋”、“度中秋”、

“赏月”、“追月”等活动。这一天,塘厦圩镇大街小巷、各类商铺以及各村祠堂、

庙宇、富裕人家门前挂满各式各样的彩灯,特别是“走马灯”等。月饼是必不可

少的礼品和食品。这天傍晚家家户户吃完丰盛的团圆饭后,待月亮升起时,全家

围在一起“赏月”,一边赏月品茶,一边享用月饼和美食。晚上,小孩子三五成群

提着各式灯具走街串巷玩乐,青少年则到郊野放“孔明灯”。建国前,男女青年还

玩“降八仙”、“迷仙姑”等游戏,今不复见。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称“重阳节”,又称“重九”。是日秋高气爽,人们登

高锻炼身体,扫墓祭祖、悼念先人。

牛生日 农历十月初一称“牛生日”,客家人称“十月朝”。时值秋收已毕,

农民闲,牛亦闲。当日村民将收割的糯米碾成米粉做糍粑,馅料有花生、芝麻加糖

粉,有的在锅边搞些甜粉煮食,庆祝丰收。

冬至节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塘厦民间有“冬至大过年”的俗语。表示农

事已结束,庆祝一年农业生产顺利和丰收。建国前,这一天做长工者与雇主结账并

商定来年是否续聘事宜,私塾先生(教师)也要告别弟子回家过年。

第五节 陋  习

建国前,塘厦地区社会陋习主要有嫖、赌、饮、吹“四大症”和宗族械斗等恶

习。不少人因染上这些陋习而倾家荡产、家破人亡或坐牢或被处死。建国后,人民

第二十一篇 民族 宗教 方言·465·

政府严厉禁止,重拳出击,一度销声匿迹。1995年以来,嫖赌饮吹陋习死灰复燃,

危害极大。

嫖娼宿妓 建国前,塘厦圩面积虽小,店铺不多,常住人口不到500人,但也

有妓院设立。妓院门庭若市,许多纨绔子弟,驻足其间,有些人被迷得暮去朝回,

有的被传染上病毒(梅毒、淋病),如某小店店主某某华,因嫖娼染上梅毒传染给

妻子,妻疼痛难忍,上吊自杀,导致家破人亡。

赌博 建国前,塘厦地区的赌博设有“白鸽票”、“字花”、“香摊”、“牌九”、“宝

字”等赌具,参赌者不论谁赢谁输,庄家都要抽佣 5%。赢者花天酒地,尽情挥霍,

输者空手而回,悲伤欲绝,一输再输,债台高筑,家散人空。国民政府不理人民死活,

只知多开赌馆,多抽佣金。参赌者整天沉迷赌博,输光了就去偷去抢,社会治安相

当混乱,据民国 36 年(1947)统计,塘厦地区有赌场(馆)35 个,每天平均参赌

人数达 1200 人以上,赌风相当严重,带黑社会性质的团伙包赌、打架、抢劫等案

件经常发生。建国后,人民政府明令禁赌,赌博销声匿迹。1990 年后,赌博之风

逐渐抬头,除了玩“牌九”、打“扑克”、赌“大小”之外,还有玩外围(香港开赌、

内地投注)“六合彩”、“赛马”、“打波”等赌博。赌钱花样多达 30 多种,明赌、暗

赌;现场赌、网上赌;内地赌、国外赌,有的赌徒把家里积蓄输光了,还向高利贷

者(利息高达几倍)借钱去赌,贷来的钱又输掉了,为了还债被迫变卖家产、贪污

公款、逃亡海外、上吊自杀等,往往惨剧收场。

饮酒 建国前,塘厦地区多数人有嗜酒陋习,每逢红白喜事、节日假日、交朋

结友、出游探亲,少不得茶烟酒奉上。因此,酒米行很盛,在人口只有3000多人的

林村,而蒸酒的酒坊就有瑞昌、永昌、义昌、太益、人生、胜记、利民、金利、康

利、发祥、国祥等11家,每天产米酒650公斤。

建国后,粮食实行统购统销、蒸酒的原料受到限制,私营酒坊停业,酒价上

升,加上酒徒年龄老化,常饮酒的人锐减。2005年,喜庆宴会,探亲访友普遍用啤

酒或饮料待客。

吸鸦片(或吸卡可因等毒品) 鸦片原为药用,药名“阿芙蓉”,有镇静提

神、止痛止泻的功能,后被用作毒品吸食。吸食者若染上了烟瘾,每天要定时吸

食,否则烟瘾来时无得吹,就打喷嚏,打冷战,全身抽搐,汗流浃背,牙根哆嗦,

出言咿哑,口涎鼻涕一齐来,甚至痛苦到打地滚,捶胸部,踢门窗,撞篱笆,苦不

堪言。民国32—37年(1943—1948)间,塘厦地区鸦片烟馆林立,烟民近千。有

些烟馆的墙上写着:“日在半边天,女子共床眠,火烧西土地,读书不用言(抽烟

时的响声)”的诗句招揽顾客。期间,农村亦有罂粟种植,自行割胶提炼鸦片烟

土。由于吸毒的人越来越多,对社会危害极大,不少烟民为筹毒资,铤而走险,盗

窃偷抢,打家劫舍,杀人放火,罪恶累累,仅林村就被处决11人。

建国后,人民政府强制禁毒,杜绝种植罂粟、贩毒和吸毒,没收吸毒工具,强

令烟民戒烟,毒品销声匿迹。1990年,毒品又从国外流入国内,塘厦镇也有出现吸

毒者,镇、村两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严厉措施,教育群众远离毒品、严惩贩毒者、

·466·东莞市塘厦镇志

强制戒毒等。到2005年,塘厦没有发现新的吸毒者。

宗族械斗 宗族械斗当地称“打家伙”。村与村之间常因争土地、争水、争

财物等而发生纠纷,甚至械斗。民国38年(1949)2月1日,林村几名妇女在洋坳

村(属樟木头镇)山上砍柴时,因洋坳村几名男子向妇女要饼食,先是发生口角,

进而发生打斗,几名男子将一名妇女衣服撕破,由此演化成村与村之间的大规模械

斗。双方出动数百村民,并有国民党地方武装参加,持续1个月,有4名村民被打

死,其中林村1人、洋坳村3人。后经当地政府介入平息。1957年4月18日,桥陇村

与莆尾村因争陂头放水问题发生械斗,双方出动100余名村民参加打斗,莆尾村黄

某被打死,桥陇村有数人受伤。后由东莞县政府派30余名干警介入,才平息了这场

械斗。此后,宗族械斗再没发生。

第二章 宗  教

塘厦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和基督教。

第一节 佛  教

佛教,于宋末、元初传入塘厦,盛行于明、清时期,90% 以上村民信奉佛教。

1948 年,塘厦有僧寺、庵堂 4 间,比较出名的有林村宝林庵、石潭埔紫来庵。出

家人大多数出身贫苦,相信“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信佛者祈求佛爷保佑“多

儿多福”、“长命百岁”等。

宝林庵   地 址 在 今 林 村 社

区 , 建 于 清 嘉 庆 年 间 。 有 前 厅 和

厢房等,至建国前夕有僧人2人。

建国后,僧人还俗。1956年,该

庵 被 林 村 初 级 农 业 社 用 作 粮 食 仓

库。现该庵仍残留前厅2个。

紫来庵  地 址 在 今 石 潭 埔 社

区 , 建 立 明 朝 末 年 。 庵 内 有 大 小

佛像30余尊,有尼姑5人。建国

后,尼姑还俗,庵庙倒塌。

善觉寺  位 于 今 清 湖 头 村 , 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宝林庵遗址

第二十一篇 民族 宗教 方言·467·

建于清道光年间。寺内有佛祖像、观音像等10多尊,有尼姑5人。建国后,尼姑还

俗。1958年,该寺庙被清湖头大队使用。

青松庵 位于今石鼓社区莆尾村,建于清咸丰年间,有尼姑2人。建国后,尼

姑还俗,该寺庙年久失修倒塌。现仅存遗迹。

第二节 道  教

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早在唐代传入塘厦,至民国末年已有1000多年历史。

明、清两朝是鼎盛时期,各村相继建有祠堂、庵宇,流传于民间而信奉道教的俗神

有:观音、城隍、土地、门神、灶神、财神。

民间中的道士(俗称“喃呒佬”)不出家,多为兼业。他们以降妖驱鬼,唱道

斋醮,超度亡灵等迷信活动骗人钱财。建国后,虽然仍有辞世者亲人请“喃呒佬”

超度亡魂,但逐步减少。1985年以后,这些道士有的去世,有的自动脱道。

第三节 基 督 教

东莞县基督教有3个教派,即德国所属的基督教礼贤会,美国所属的中华基督

教会,德国、瑞士、奥地利部分教会联合来华创办的基督教宗真会(原名巴色差

会)。在塘厦,只有德国所属的基督教礼贤会。

东莞县基督教礼贤会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由德国传教士叶纳清等传入。光

绪十二年(1886)五月十六,该会在塘厦椰山创办基督教礼贤会,并建有基督教福

音堂。光绪二十年(1894),在椰山开办神学学校。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

椰山开办礼贤中学,免费吸收基督教信徒的子孙进校读书。为扩大基督教信徒,塘

厦基督教礼贤会又于民国15年(1926)在塘厦圩买一块地皮(今翻身街福音堂),

建圣堂一座——福音堂,并组建堂议会和堂董事会等机构,负责治理会务及进行传

教活动。民国24年(1935),塘厦福音堂成立华人自理会,主任陈道生。其后,由

于战乱频繁,一些人希望入教后得到教会的荫庇,入教者渐多,从100多人增至300

多人。建国前夕,塘厦共有教徒344人,其中成年男76人,成年女85人,学生183

人,分布于农、工、商、学等界,以农业居多。1950年上半年,县立塘厦中学曾搬

到椰山教会上课半年时间,以避免国民党飞机轰炸。

建国后,没有人再信教入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信仰自由政策,

基督教又恢复活动。1985年,在市宗教管理部门和镇政府的支持帮助下,教会先后

·468·东莞市塘厦镇志

收回椰山基督教礼贤会基地以及塘厦圩的教会房地产。1989年9月,塘厦圩福音堂

恢复传教活动。初期,入教的仅有50多人,至2005年已有信徒400多人,其中有在

塘厦投资的境外客商和港澳台同胞中的基督徒,他们都到塘厦福音堂过宗教生活。

第三章 方  言

塘厦境内绝大部分人讲粤方言,兼有客家方言,到2005年,讲粤方言的约有

3.6万人,占97.3%;讲客家方言的约有1000余人,占2.7%。塘厦因地处东南一

隅,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塘厦话,即大部分使用的粤方言不仅与广州话不同,还与

莞城话有所区别。

第一节 语  音

塘厦粤方言有声母19个,韵母40个。

声母:p  m v f  tn ts tś s z k k/ η kw k/ w h Φ

(零声母)

韵母:ɑ ε Φ ɔ i u y ɑi ei ui iu ɔí ɔu au em en

 Φn in un aη εη Φη ɔη əη uη ep et Φt it ut ak ek

 εk Φk ɔk ak ik uk m

境内的粤语与莞城粤语相比较,声母最大的不同是拥有舌尖前清边擦音。韵母

方面的差异则表现在撮口呼y的有无上,塘厦常把y变i。在声调方面的变化,塘

厦去声基本与莞城相同,普遍不分阴阳。入声韵尾塘厦有p、t、k等。

第二节 词  汇

塘厦话单音节词比普通话多,如身(身体)、望(盼望)、憎(讨厌)、没

(没有)。比普通话保留了更多的古汉语常用词,如翼(翅膀)、企(站)、晏

(迟、晚)。

部分词汇形式与普通话相较,含义不尽相同,如“脚”,包括普通话脚板和整

第二十一篇 民族 宗教 方言·469·

条腿;“肥”可指动物或人;“海”兼指江河;“屋”等于普通话的“房子”;“房”

等于普通话的“屋子”。部分词形式与普通话不同,意义也不一样,如禾蜎(蚯蚓)、

面豉(黄酱)、倾偈(聊天)等等。

一些词的词序与普通话相反,如“菜干”等于普通话的“干菜”;“狗公”等于

普通话的“公狗”;“宵夜”等于普通话的“夜宵”等。

有一些忌讳词不同于普通话,如“病了”说“唔精神”;“伞”与“散”同音而

改叫“遮”;“舌”与“蚀本”的“蚀”同音,故改叫“脷”;忌说“血”,“猪血”

改叫“猪红”等。

部分方言词汇例对表

表21-3-2-1

普通话 广州话 塘厦话 客家话

祖父 阿爷 阿公 阿公

祖母 阿妈 阿婆 阿婆

父亲 老子 爸爸 爸爸

母亲 妈妈 麻妈 麻妈

儿子 仔 仔 赖仔

女儿 女 女 妹知

哥哥 大佬 大佬 亚哥

弟弟 细佬 细佬 老

姐组 家姐 亚姐 亚姊

妹妹 细妹 细妹 老妹

丈夫 老公 老公 老公

春节 年初一 过年 做年

元旦 元旦 新历年 新历年

中秋节 中秋节 八月十五 八月十五

插秧 莳田 莳田 莳田

花生 花生 地豆 地豆

谷籽 谷籽 谷 谷

玉米 玉米 包粟 包粟

荔枝 荔枝 荔枝 荔果

南瓜 南瓜 番瓜 金瓜

公(母)牛 牛 牛 牛(嫲)

公鸡 鸡公 生鸡 鸡公

鸟儿 雀仔 毕仔 雕仔

青蛙 田鸡 蛤 蛤蟆

正房 大厅 大厅 正厅

毛巾 毛巾 手巾 手巾

妻子 老婆 老婆 老婆

·470·东莞市塘厦镇志

普通话 广州话 塘厦话 客家话

岳父 丈人 佬治人 佬老子

岳母 丈人 婆治人 婆老母

媳妇 新抱 新抱 新抱

天亮了 天光 天光 天光

天黑了 天黑 齐黑 天暗

下雨 落雨 落水 落水

农村 乡下 自己围 自己围

山顶 山顶 山头 岭岗

地方 定方 定方 定方

热水 热水 滚水 滚水

回家 返屋企 去归 转屋下

小孩子 细佬仔 甚蚊仔 朝仔

呼唤 叫唤 叫喊 喊

知道 知到 地呀 知

白天 日头 日条 白天

全部 通通 冚埋冷 冚俸冷

捡东西 执嘢 执到嘢 捡嘢

谁人 边个 奈时 那人

现在 依家 嘿下 惹个

这样 咁样 个样 痕样

看不见 睇唔到 睇唔斗 睇唔到

干什么 做嘢 做咩嘢 做麻计

是什么 系嘢 系嘢 系麻计

昨天 上日 上日 蚕日

第三节 歇 后 语

老公拨扇——妻(凄)凉。

老婆担遮——阴公(功)。

猪笼入水——头头落。

湿水棉花——无得弹。

客家婆凉帽——无顶。

草间门神——衰相。

半夜食黄瓜——唔知头尾。

老鼠咬龟——无处下口。

续上表

第二十一篇 民族 宗教 方言·471·

牛皮灯笼——点极唔明。

疍家佬打仔——无路走。

盲佬放纸鹞——无得望。

驼背佬睡觉——两头不贴席。

驼背佬穿长衫——唔到肚。

食咸血痾黑屎——立即见效。

牛肉炒苦瓜——两头缩。

麻绳图(绑)榄核——两头甩。

猫哭老鼠——假慈悲。

寿星公吊颈——嫌命长。

床底下破(劈)柴——撞板。

单眼仔看老婆——一目了然。

半路溪钱——引死人。

黄鳝上沙滩——唔死一身残。

大肚蠄罗——无私不行。

龙船装狗屎——又长又臭。

和尚担遮(伞)——无法无天。

年晚雨——无益人。

电灯胆(泡)——唔通气。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牙鹰抓蛤——落手为先。

年晚剃头收尾戏——简单图快。

第四节 称  谓

父系亲属

称曾祖父母为“太公”、“太婆”、“白公”、“白婆”; 祖父母为“阿公”、“阿嬷”,“爷

爷”、“奶奶”,“阿爷”、“阿马”;祖父母的兄弟及其妻为“伯公”、“伯婆”,“叔公”、“叔

婆”,或以排行冠以“大、二、三”等。

称祖父母的姐妹及其夫为“姑婆”、“姑丈公”、亦冠以排行,祖母的姐妹及其

夫为“姨婆”、“姨丈公”,亦冠以排行。

称父母为“阿爸”、“阿妈”。父亲的兄弟及其妻为“阿叔”、“阿伯”,“伯娘”、“婶

娘”,亦冠以排行;父亲的姐妹及其夫为“阿姑”、“姑丈”,亦冠以排行;或冠以名

字。称兄弟及其妻为“阿哥”、“阿嫂”,“弟弟”、“弟妇”,对此及其夫或直呼其名。

称姐妹及其夫为“阿姐”、“姐夫”,“阿妹”、“妹夫”。对其妹及其夫直呼其名。堂

·472·东莞市塘厦镇志

兄弟、堂姐妹及其配偶与此相同。姑母的子女及其配偶同上,前面加“表”字。本

人子女及其儿媳、女婿直呼其名,对儿媳或称几嫂;侄儿及其妻称“侄”、“侄媳妇”,

侄女夫妻称“侄女”、“侄婿”。

称姐妹的儿子及其妻称“外甥”、“外甥媳妇”。姐妹的女儿及其夫称“外甥女”、

“外甥婿”。

称儿子的子女及其配偶为“孙”、“孙媳妇”,“孙女”、“孙女婿”。侄子的子女

及其配偶在前冠以“侄”字。

称女儿的子女及其配偶为“外孙”、“外孙媳妇”,“外孙女”、“外孙女婿”。

母系亲属

称母亲的祖父母为“太公”、“太婆”。

称母亲的父母为“外公”、“外婆”、“婆婆”。

称母亲的姑父母为“丈公”、“姑婆”。

称母亲的姨父母为“姨公”、“姨婆”。

称母亲的兄弟及其妻为“舅父”、“舅母”,或冠以排行,或冠以名字。

称母亲的姐妹及其夫为“阿姨”、“姨丈”,或冠以排行,或冠以名字。称舅父

的子女及其配偶为“表哥”、“表弟”、“表姐”、“表妹”、“表嫂”、“表弟妇”、“表姐夫”、

“表妹夫”;姨母的子女及其配偶同。

夫方亲属

称丈夫的父母为“老爷”、“家公”、“大人公”、“奶奶”、“阿娘”、“阿马”对

其他亲属的称谓,跟子女或丈夫一样称呼。

妻方亲属

称妻的父母“岳父”、“岳母”或“阿伯”、“阿叔”、“阿娘”。

对妻的其他亲属跟妻一样称呼。

第五节 谚  语

气象谚语

黑云上顶,风雨不用请。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日落有云盖,明天雨再来。十雾九晴,朝霞雨,晚霞晴。月亮生毛,大雨滔滔。春东风,雨祖宗;夏东风,一场空。先雷后落,不够洗锅。南边起云头,阵雨最风流。

第二十一篇 民族 宗教 方言·473·

天发黄,大雨打崩塘。

日出乌云拦东,唔係雨就係风。

蛇过路,有雨到,蚂蚁搬家蛤蟆叫。

鱼虾返水面,大雨将浸田。

蚊子飞成球,大雨就临头。

霜降三朝,走路寻桥。

虹横东,不是下雨就是刮风。

东闪太阳红,西闪雨重重;南闪三夜,北闪即射。

未曾下雨先雷响,下尽不足半两。

泥鳅打跟斗,必有台风到。

虹拦东,唔係雨就是风。

春无三日晴,冬无三日雨。

红云阳光白云雨。

朝起红云就落水,晚起红云晒干水。

朝霞晚霞,无水煲茶。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春分种分,日夜平分。

正月冷死牛,二月冷死马,三月冷死田嬷(青蛙)。

日头落山天返黄,大水即将打湿床。

禾怕寒露风,人怕老来穷。

犁白过冬,好过担粪绒(粪是一种农家肥)。

七月十四听雷声,八月初一望天晴。

小暑一声雷,晒谷搬出又搬回(多雨天气)。

生活谚语

生蔬厚肉,蔗蔬双碌,禾蔬好谷。(比喻种植稀疏,可获得丰收)

三只(个)妇女,一条墟。(比喻像趁圩一样喧闹)

猪嬷唔愿大,拉去龙岗卖(龙岗今属深圳市,指怕出名)。

教书先生学抬轿,读书阿公四脚爬。(比喻四肢无力)

赤绳系了足,死也死唔郁。(指包办婚姻)

洗了龙舟水,身健百病除。(端午节风俗活动)

日在半边天,夜里侧身眠,火烧西土地,读书不用言。(吸食毒品者的形状)

妹无老公我无老婆,妹有心来嫁我,等我打条锁匙被妹陀。(指恋爱)

日求两餐,夜求一宿,居住泥砖屋,心意就满足。(建国前穷若人家的愿望)

上级发文件,下级往下传,念完文件不兑现。(说空话,不实际去做)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细时偷针,大时偷金。

生係过个人,死係过个鬼。(指品性难移)

·474·东莞市塘厦镇志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百行不如一志,百晓不如一精。(指要专心干好一行)

端人饭碗,服人家管。

行错一个子,输了一盘棋。(行错一步,误了一生)

善事多做,恶事莫为;与人为善,何乐不为。(多做善事)

有钱唔好用尽,有势唔好使尽。(做事要留有余地)

便宜莫贪,嫖赌莫沾。

大厦千间,夜眠八尺;良田万顷,日食一升。

做人贤为本,百行孝为先。不贤难入世,不孝难为人。

财多唔当身体好,官大唔当子孙贤。

做官买田,唔当子肖妻贤。

当家才知柴米贵,生仔才知父母恩。

话唔好乱讲,事唔好做绝。

有理唔在声大,药好唔怕病危。

讲话假大空,做事不成功。

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朝难。

花布遮鸡笼,外表好看肚内空。

学勤三年,学懒三朝。

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

锦上添花容易做,雪中送炭几人能。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