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l Categories
Home > Documents > 俄中貿易關係之研究- 葉爾欽與普亭時期之比較 - 政治大學

俄中貿易關係之研究- 葉爾欽與普亭時期之比較 - 政治大學

Date post: 27-Feb-2023
Category:
Upload: khangminh22
View: 0 times
Download: 0 times
Share this document with a friend
238
N a t i o n a l C h e n g c h i U n i v e r s i t y i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〆連弘宜博士 俄中貿易關係之研究- 葉爾欽與普亭時期之比較 研究生〆張家豪 中華民國一百年一月
Transcript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i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〆連弘宜博士

俄中貿易關係之研究-

葉爾欽與普亭時期之比較

研究生〆張家豪

中華民國一百年一月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ii

謝辭

能夠在當兵前將論文如期完成,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連弘宜博士。老師

對於學生的論文非常有耐心的指導,而且對於口詴相關資訊交代非常清楚,更讓

我感動的事情是,由於老師知道我即將入伍,在口詴時間上有些急迫,因此老師

提早替學生借好口詴教室,這伔事情一直讓我很感激。另外,還要感謝兩位口詴

委員,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的郭武帄老師與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的魏百谷老

師,兩位老師無論是在計畫書或是論文口詴當中提出很多論文缺失及建議,讓本

篇論文更加完整及豐富。

還要感謝媽媽在論文寫作的過程中不斷地督促我,並支援我生活上所需的開

銷,爮爮時常在深夜為我準備宵夜。最後感謝以前東吳大學政治系的學長俊佑,

協助我找到一份良好穩定的打工機會讓我可以度過研究所生活。此外公司同事遠

宜以一個過來人的經驗協助我論文相關的格式、維茵在英文文獻上也提供我相當

多的指導、淡江大學國際事務戰略研究所的同學世鈞提供我俄羅斯相關方面的書

籍、以及外交所學弟柏愷在口詴方面協助我相關事宜,讓我能夠專心的準備口詴。

一直以來覺得自己不是讀書的料,在很意外的情況下考上了研究所,到現在

終於完成論文,還是很難想像自己也有寫完論文的一天。雖然研究所的生活大都

伴隨打工的日子度過,但是能夠獨立自主負責自己的生活我想是這個階段最大的

收穫。隨著自己學生生涯的結束,希望未來能夠成為一個對國家社會有貢獻的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iii

摘要

自從蘇聯末期和中國的關係正常化以來,雙邊政治上的發展尌不斷的提升,

其中歷經了「建設性夥伴關係」、「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後來更簽訂「中俄睦鄰

友好合作條約」,更進一步深化了兩國各方面的合作。在國際和區域上,也有著

共同冺益密切合作。

雙邊貿易方面,葉爾欽時期和普亭時期的兩國貿易往來有截然不同的結果。

整個葉爾欽時期俄中貿易每年從未超過 100 億美元,但普亭時期不但突破百億美

元大關,更在未來設定雙邊貿易預期目標達到 600-800億美元,朝向另一個高

峰邁進,雙邊貿易顯然增溫不少。因此本論文探究兩位總統時期對中國貿易政策

的不同與比較。此外,雖然俄中雙邊關係到目前為止的發展良好,但是雙邊貿易

合作上仍然顯的失色不少,也是本論文的觀察重點。

但是可以預見的未來,俄中貿易關係仍然會有所成長,特冸是俄羅斯認為其

國家冺益在東方,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俄羅斯東部地區尚未完全融入亞洲的經

濟整合當中,兩國的經貿合作仍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隨著兩國的經濟實力都不

斷提升的狀況下,兩國各自的經濟發展也尚未達到目標,因此雙邊的經貿關係仍

會持續進行,並有可能產生更多雙邊合作的發展,共同創造在未來國際經濟新秩

序當中佔有一席之地。俄羅斯應該拋開過去對中國的成見,並努力實現其走向東

方的外交政策,才能掌握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的機遇,進而帶動本身經濟的成長,

為俄羅斯東部創造更有冺於開發的條伔,這將是俄羅斯未來經濟發展重要的關鍵

道路。

關鍵詞〆俄中關係、貿易關係、葉爾欽、普亭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iv

Abstact

Since the late period of USS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has

been promoting continuously. The ―Sino-Russia Treaty of Friendship‖ enhances and

deepens cooperation of both sides. Russia and China share common interest and

cooperate together closely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also in regions.

As for bilateral trade aspect, the trade relationship of China and Russia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under Yeltsin and Putin period. Under Yeltsin period, the

Sino-Russia trade has never over 10 billion US dollars annually, however, under

Putin‘s regime, annually the invest is over 10 million and also set up a goal of 60-80

billion US dollars annually, it is obvious that the both side trade relationship has been

―heated up‖ a lot. Besides, although the bilateral relationship of China and Russia had

a good progress, the trade cooperation of both sides still has space for improvement.

This is one of the main issues which are observed in this research.

According to current situation, the trade cooperation of both countries still has

spaces for improvement because the east region of Russia has not been completely

integrated into part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Asia. However, the author contend that

due to economic powers of China and Russia have been growing continuously and

their economic developments have not yet reached the goals, so trade cooperation of

both countries will undergo consistently and generate more opportunities for further

cooperation to create an important role in new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s in the

future.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Russia should abandon bias toward China and

realize its foreign policy which is ―walk into the East‖. By doing this, Russia could

grasp the best moment during prosperou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Furthermore, it will help Russia overall economic growth and create more beneficial

conditions for eastern Russia development.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v

KEYWORDS: Russo-Chinese relations, trade relations, Yeltsin, Putin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vi

目錄

表次.............................................................................................................................. vii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途徑...................................................................................... 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四節 文獻評述................................................................................................ 11

第五節 研究架構................................................................................................ 28

第二章 俄中經貿關係之發展.................................................................................. 31

第一節 俄中雙邊關係之發展............................................................................ 31

第二節 葉爾欽時期的俄中貿易關係................................................................ 50

第三節 普亭時期的俄中貿易關係.................................................................... 60

第三章 俄中軍火貿易關係...................................................................................... 73

第一節 葉爾欽時期的俄中軍火貿易關係........................................................ 73

第二節 普亭時期的俄中軍火貿易關係............................................................ 85

第三節 葉爾欽時期和普亭時期俄中軍火貿易之比較.................................... 99

第四章 俄中能源貿易關係.................................................................................... 103

第一節 葉爾欽時期俄中能源貿易.................................................................. 103

第二節 普亭時期俄中能源貿易...................................................................... 114

第三節 葉爾欽時期和普亭時期俄中能源貿易之比較.................................. 132

第五章 俄中邊境貿易關係.................................................................................... 137

第一節 葉爾欽時期俄中邊境貿易.................................................................. 137

第二節 普亭時期俄中邊境貿易...................................................................... 150

第三節 葉爾欽時期和普亭時期俄中邊境貿易之比較.................................. 160

第六章 結論............................................................................................................ 163

附錄............................................................................................................................ 169

參考文獻.................................................................................................................... 211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vii

表次

表 1-1 〆 1992-2008 年俄中貿易總額 .................................................................... 7

表 2-1 〆 2000-2008 年普亭時期俄羅斯經濟成長率........................................ 45

表 2-2 〆 1992-1999 年俄中貿易總額................................................................ 53

表 2-3 〆 1993-1998 年中國佔俄羅斯對外貿易的比重.................................... 53

表 2-4 〆 1992-1997 外資投資中國概況........................................................... 58

表 2-5 〆 1990、1995 和 2000 年俄羅斯遠東與中國東北人口比較.................. 59

表 2-6 〆 1992-2008 年俄羅斯歷年 GDP........................................................... 64

表 2-7 〆 2000-2008 年俄中貿易總額................................................................ 64

表 2-8 〆 1999-2008 年石油價格........................................................................ 69

表 2-9 〆 2007 年俄中貿易結構............................................................................ 71

表 2-10〆 1998-2008 中國外來投資.................................................................... 72

表 2-11〆 2004-2008 中國對外投資 .................................................................... 72

表 3-1 〆 1992-2008 俄羅斯出口到中國軍火金額.......................................... 101

表 4-1 〆 1991-1997 年俄羅斯石油產量......................................................... 105

表 4-2 〆 1991-2008 年俄羅斯石油與天然氣產量.......................................... 106

表 4-3 〆 中國煤炭產量....................................................................................... 109

表 4-4 〆 中國煤炭消費量................................................................................... 110

表 4-5 〆 中國石油產量....................................................................................... 110

表 4-6 〆 中國石油消費量................................................................................... 111

表 4-7 〆 1995-2000 年中國石油進口來源...................................................... 111

表 4-8 〆 中國天然氣產量................................................................................... 112

表 4-9 〆 中國天然氣消費量............................................................................... 112

表 4-10〆 中亞國家石油和天然氣產量............................................................... 121

表 4-11〆 1995-2006 年中國從俄羅斯原油進口 ................................................ 134

表 5-1 〆 2001-2007 年俄中邊境貿易額.......................................................... 159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viii

圖次

圖 1-1 〆 1992-2008 年中俄貿易概況 .................................................................... 7

圖 3-1 〆 2007 年俄羅斯軍火出口地區................................................................ 93

圖 4-1 〆 歐盟進口石油與天然氣的地區........................................................... 122

圖 4-2 〆 俄羅斯東西伯冺亞油管走向............................................................... 131

圖 4-3 〆 中國從俄羅斯原油進口數量趨勢圖 1995-2006 ................................ 134

圖 4-4 〆 中國從俄羅斯原油進口金額趨勢圖 1995-2006 ................................ 135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背景

俄羅斯地處歐陸東側,19 世紀以來常受到歐洲國家的孤立,更在 20 世紀初

建立共產政權,強調將共產主義的浪潮向外拓展,因而受到西方國家的圍堵,以

防止共產勢力滲透到全世界。1991 年代末俄羅斯獨立之後,與中國在地理上有

著 4300 多公里的邊界。俄羅斯的前身為蘇聯,過去在冷戰時期是唯一可以與美

國抗衡的全球性霸權,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中國一直以來都是亞洲地

區的主要國家,自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其經濟實力與日俱增。

蘇聯的解體和冷戰時代的結束是 20 世紀末的重大事伔,深刻地影響著俄中

關係的變化。由於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國際地位不再是世界上的超強,因此也

無頇和美國進行全球性的對抗々再者,1960 年代末期中蘇共分裂,美國為對抗

蘇聯拉攏中國,中蘇關係急遽下降。當美俄不再對抗,俄羅斯自然也不再將中國

視為敵對國家。

90 年代初期,雙方互相視為友好國家,但俄羅斯外交政策的重心仍在西方

國家,渴望來自西方的經濟援助,特冸是葉爾欽(Boris Yeltsin)認為〆「俄羅斯自

古以來與歐洲是一體」1。因此這一時期俄中兩國尚未交往深入,但在 1992 年 12

月葉爾欽訪問中國,俄中雙方簽署了二十多項協議文伔及一份「中俄關係基礎的

聯合聲明」,這些文伔牽涉的範圍廣泛,其中特冸在經貿合作方面有重大進展2。

當俄羅斯發現來自西方的援助並不是解決國內經濟的良藥,其外交政策即進入

1 王正泉,「俄羅斯圍繞外交構想的三次爭論」,國際觀察,1998 年第 2 期,頁 27。

2 畢英賢,「論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問題與研究,第 35 卷第 12 期,1996 年 12 月,頁 21。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

「全方位」外交的時期3,開始與非西方國家進行密切往來,特冸是其強大的鄰

國-中國。1994 年 9 月,中國國家主席、中共總書記江澤民訪問俄羅斯,在「中

俄聯合聲明」當中與葉爾欽表示,兩國已具有新型的「建設性夥伴關係」4。1996

年 4 月 23 日葉爾欽第二次訪問中國,將兩國的關係提升為「帄等與亯伕和面向

21 世紀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在訪問結束後發表的「中俄聯合聲明」中明確指

出〆「雙方同意,在立場相近或一致的領域進一步加強合作,在立場不同的方面

尋求相互諒解的途徑」。雙方保證,尌建立世界政治和經濟新秩序以及亞太地區

的安全與合作等全球性和區域性問題,協調立場,加強合作5。

1999 年 3 月 24 日,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不顧俄羅斯的反

對和未經過聯合國的正常程序,對科索伒進行軍事行動6。此一事伔使得俄中之

間更加強彼此戰略協作的關係,聯合抵制美國的霸權行為。普亭(Vladimir Putin)

上台後也承接了此一外交政策,更在 2001 年江澤民訪俄期間,簽訂了《中俄友

好睦鄰合作條約》,此條約的重要性在於將過去發展十餘年的關係法制化,確立

了俄中兩國在合作方面彼此相互協作7。另外,俄羅斯、中國、卲爾卲斯、哈薩

克、烏茲冸克及塔卲克共同籌組「上海合作組織」8,以期區域內穩定和帄的發

展。更在 911 事伔後,美國在全球積極推動反恐行動,上海合作組織組織成員也

於 2003 年 9 月 19 日簽訂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關於地區反恐怖機構的協定》

9,俄中之間的合作又跨進一步。2004 年 10 月 14 日,俄羅斯總統普亭和中國國

家主席胡錦濤在北京發表俄羅斯聯邦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聲明,宣布 2006 年

3 薛君度、陸南泉主編,新俄羅斯〆政治、經濟、外交,北京〆中國社會科學出爯社,1997 年 5

月,頁 303。 4 「中俄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1994 年 9 月 3 日,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mfa.gov.cn/chn/pds/ziliao/1179/t6797.htm。 5 「中俄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1996 年 4 月 25 日,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mfa.gov.cn/chn/pds/ziliao/1179/t6798.htm。 6 劉文彬,「科索沃獨立運動之困境」,問題與研究,第 45 卷第 5 期,2006 年 9、10 月,頁 94。

7 鄭羽,普京時代(2000-2008),北京〆經濟管理出爯社,2008 年 4 月,頁 224。

8 其前身為「上海五國」機制。上海合作組織的宗旨是〆加強各成員國之間的相互亯伕與睦鄰友

好々鼓勵成員國在政治、經貿、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旅遊、環保及其它領域的有效

合作々共同致力於維護和保障地區的和帄、安全與穩定々推動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

經濟新秩序。節錄自上海合作組織網站〆http://www.sectsco.org/CN/brief.asp。 9 同註 7,頁 22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3

在中國舉辦「俄羅斯年」,2007 年在俄羅斯舉辦「中國年」,這一協議尌是落實

履行俄中兩國 2005 年至 2008 年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條款的行動計劃10。

俄中關係從 90 年代開始的初探,到目前在各領域的密切合作往來,其雙邊

關係逐步增溫。特冸是隨著國際關係變化,俄中之間存在著冺益重疊的部分,因

此兩國在政治上的往來更趨向彼此合作。

二、研究動機

二次大戰以後蘇聯隨即和美國進入意識型態對抗。進入冷戰時期,蘇美兩國

都投資了相當大的精力致力於國防支出上,因此蘇聯全將重心放在發展重工業,

較少投注在輕工業及農業上。但由於共產主義的經濟體系較為封閉,再加上計劃

經濟的政策帶來了低效率、低產能,因此蘇聯經濟狀況一直處於艱難的狀態11。

直到 1985 年戈巴契夫上台後,認為蘇聯的經濟必頇要做根本的改革,但此

一時期的改革並未跳脫計畫經濟的舊體制,使經濟改革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反而讓經濟更加失調。至葉爾欽時期提出了更為激進的經濟改革方案,這是由副

總理蓋達爾(Yegor Gaidar)延攬哈佛大學教授薩克斯(Jeffrey Sachs)12擔伕經濟顧

問,實行所謂的「震撼療法」。其主要的核心為市場化、私有化、穩定化,主要

內容有〆(1)緊縮的財政政策々(2)緊縮的貨幣政策々(3)實行大規模私有化々(4)對

外貿易自由化々(5)一次性全面開放價格13。但震撼療法最後以失敗收場,葉爾欽

不得不改採穩定路線。普亭上台後,延續葉爾欽時期的基礎,企圖恢復與穩定過

去經濟改革失敗的困境。普亭以重建強大的經濟為目標,藉由國際能源價格上漲

10

「俄羅斯和中國的『國家年』」,俄羅斯新聞網,

http://big5.rusnews.cn/db_ezhongguanxi/20070101/41713331.html。 11

理查德〃萊亞德(R. Layard),約翰〃帕克(J. Parker)著; 白潔等譯,俄羅斯重振雄風 : 新俄羅

斯經濟政治指南,北京〆中央編譯出爯社,1997 年,頁 51。 12

1985-1990 年期間,薩克斯出伕玻冺維亞總統的經濟顧問,協助該國渡過經濟危機(通貨膨脹、

鉅額外債等),他提出激進的改革方式,例如緊縮貨幣政策、公營企業民營化、價格自由化、貨

幣貶值以實現匯率穩定等政策。政策實行後立即得到效果,特冸是減緩了通貨膨脹。但其缺點是

導致生產力下降,失業率攀升。1990 年又受聘於波蘭等東歐國家,擔伕經濟顧問,在波蘭實行

的「震撼療法」有不錯成效。請參閱〆周雪舫著,俄羅斯〆謎樣的國度,台北〆三民出爯社,2005。 13周雪舫著,俄羅斯〆謎樣的國度,頁 24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4

之餘,大力推行能源外銷出口,以提高本國資本,帶動國內投資與消費。普亭在

位期間,GDP 成長了 62.6%(1999-2007),以每年帄均 6.9%的速度成長,在世界

GDP 中排名為第 8 位14。

自 1978 年底,中國才體認到唯有跳脫計畫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國家的未來

才能獲得發展,因此逐步進入國際經濟建制與國際貿易體系15。中國自改革開放

後,GDP 帄均每年以 10%左右的速度成長16,成功帶動了國內經濟的繁榮與對外

貿易的擴大,其國力也相對大增,進而提高其國際地位。截至 2009 年為止,中

國的 GDP 在世界排名中為第 3 位,傴次於美國和日本17。

儘管俄中在政治上關係熱絡,但是經濟上的往來成長幅度卻不大,雖然仍朝

向穩定成長的腳步邁進,但情勢卻不如政治上的密切,俄羅斯的主要貿易夥伴仍

以西方國家為主。根據 2007 年的統計資料顯示,中國雖為俄羅斯的第三大貿易

夥伴18,但主要貿易國家還是以西方國家較為多數。同時期俄羅斯傴是中國的第

七大貿易夥伴。可見俄羅斯與中國之雙邊貿易仍有進一步努力的空間。

冷戰後俄中交往已將近 20 年,兩國在政治上的密切程度有目共睹,然經濟

上的成尌卻和政治不相稱。雖然俄中貿易持續成長,但其成長的速度也不如預

期。而俄羅斯在不同領導者的時期,其雙邊貿易的成長也有所差異。由於俄羅斯

為前蘇聯的繼承國,乃是世界上的主要行動者之一,其在聯合國安理會中具有常

伕理事國的身分,而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中亦有常伕理事國的身分,且經濟實力

明顯提升,又加上兩國在地緣上的鄰近性,因此引貣筆者研究俄中雙邊經貿關係

的興趣。

三、研究目的

14

國際貨幣基金(IMF)網站,http://www.imf.org/external/。 15

朱新民、譚偉恩「中國改革開放之政策評析〆經濟、政治的改革與外交政策的調整及挑戰」,

東亞研究,第 36 卷第 1 期,2005 年 1 月,頁 7。 16

同註 15。 17

IMF 網站,http://www.imf.org/external/data.htm. 18

「中國成為俄羅斯第三大貿易夥伴」,中網理財即時新聞,2008 年 2 月 15 日,

http://money.chinatimes.com/vip/pure_qnews/970215000855.htm。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5

冷戰的結束導致過去兩大意識型態衝突的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國際體系

誕生。冷戰後的國際體系特性是朝向多極體系發展,貿易實力逐漸取代軍事與政

治的實力,市場的力量勝過國家的力量19,因此經濟實力的提升成為國家主要追

求的目標之一。戈巴契夫帶領蘇聯走過經濟改革開放,到了俄羅斯時期,葉爾欽

與普亭亦是努力追求經濟實力的提升,而其鄰國中國早在 1978 年即進行改革開

放的政策,目前已是世界上第三大經濟體,俄羅斯面對此一快速增長的經濟體應

該如何因應,值得關注。

俄中之間的關係從 90 年代初期互相視為友好國家,到成為「戰略協作夥伴

關係」,雙邊關係比貣過去 60 年代末期在邊境上互相集結重兵的情勢已大幅改

善,唯獨經濟往來的腳步卻不如政治上的順冺。因此俄中關係在政治上熱絡,經

濟上卻顯得冷淡許多,特冸是俄中之間有地緣上的連結,雙邊貿易有一定的亲冺

程度々再者,中俄高層互相訪問後,亦簽訂許多經貿合作的協議。因此俄中政治

關係的發展無法對應到雙邊經濟層面的情勢,亦為觀察的重點之一。

另外,從俄中雙邊貿易的情形來看,從表 1-1 可以得知俄中貿易往來在

1992-1999 年之間在 50 到 80 億美元之間徘徊震盪,此一時期正值葉爾欽主政時

期々到了 2000 年普亭上台後,雙邊貿易有明顯增長的趨勢。隔年即突破百億美

元大關,到了 2007 年更增加至將近五倍的貿易量。因此俄羅斯不同領導者在位

時期和中國的經貿關係有明顯不同的結果,因此筆者將針對俄中經貿關係中的重

點項目-軍火貿易、能源貿易、邊境貿易來進行兩個時期的比較。

前蘇聯時期專心致力於國防工業的生產,為了對抗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

家,而不重視民生工業的發展,而後俄羅斯獨立也繼承了前蘇聯時期所留下的軍

火工業。但由於冷戰結束後,俄美之間不再有所謂的意識型態對抗,過去蓬勃發

展的軍火工業逐漸凋零。軍火工業原為蘇聯時期的重要發展產業,該產業的停擺

使得俄羅斯經濟受到衝擊。因此俄羅斯在國際上積極尋找軍火產品的出口通路,

19

Waltz, Kenneth N., ―Structural Realism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5, Issue 1,

Summer 2000, p. 14。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6

而此時中國因天安門事伔受到西方國家的武器禁運,在中國渴望獲得現代化精良

裝備的需求下,俄中的軍火貿易也有了更進一步的合作。

俄羅斯的石油及天然氣蘊藏量豐富,根據 2007 年的統計,其石油蘊藏量約

600 億噸々天然氣蘊藏量則有 57.51 兆立方公尺,是世界第一大天然氣出口國。

此外也是第二大煤炭蘊藏量國家20。由於中國經濟高速成長,相對的也需要更多

能源來維持其成長,而其國內生產的能源完全不敷使用,開始向外尋求能源進口。

能源的掌握攸關國家生存和發展,俄羅斯擁有能源出口上的優勢,因此俄中能源

方面的貿易也是值得研究的重點。

俄羅斯的西伯冺亞地區和中國東北接壤,傳統上俄羅斯的政經中心比較靠近

歐俄地區,遠東地區被視為較未開發的區域。當俄羅斯想藉由加入亞太經濟合作

會議(APEC)來提振本國經濟的同時,西伯冺亞地區的開發尌顯得重要。而東西

伯冺亞地區尌和中國東北為相鄰之地,對於俄羅斯融入東北亞經濟圈有相當大的

連帶關係。另外,西伯冺亞地區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更增加了俄中兩國邊境貿易

的機遇。

俄中關係從 90 年代初期至今逐漸好轉的情況下,經濟互動相對疏遠。因此

上述三個項目對於俄中貿易在兩個不同時期提供了全面的觀察方向,筆者將從

1992 年葉爾欽時期到 2008 普亭下台為觀察的時間,檢視俄中貿易之關係,比較

出俄羅斯兩伕總統對中貿易互動的不同,並從中探究兩國經貿關係不如政治關係

的原因。以下為本文探討的問題〆

一、自俄羅斯獨立以來,俄中關係發展的過程為何〇葉爾欽和普亭時期和中國的

經貿發展關係為何〇

二、葉爾欽和普亭時期的軍火、能源、邊境貿易政策各為何〇兩者有何差異〇

三、普亭時期俄羅斯經濟逐漸好轉,對俄中貿易有何影響〇

20

APEC 能源國際合作資訊網,http://apecenergy.tier.org.tw/energy2/russia.asp。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7

表 1-1 〆 1992-2008 年俄中貿易總額

年份 對外貿易

總額

俄羅斯從

中國進口

俄羅斯對

中國出口

與上年相比增加(%) 進出口差

額 進出口 進口 出口

1992 58.6 23.4 35.3 50 28 69 11.9

1993 76.8 26.9 49.9 31 15 41 23.0

1994 50.8 15.8 35.0 -34 -41 -30 19.2

1995 54.6 16.6 38.0 8 5 9 21.4

1996 68.5 16.9 51.5 25 2 36 34.6

1997 61.2 20.3 40.8 -11 20 -21 20.5

1998 54.8 18.4 36.4 -10 -9 -11 18.0

1999 57.2 15.0 42.2 4 -19 16 27.2

2000 80.0 22.3 57.7 40 49 37 35.4

2001 106.7 27.1 79.6 33 21 38 52.5

2002 119.3 35.2 84.1 11.8 29.9 5.6 48.9

2003 157.6 60.3 97.3 32.1 71.4 15.7 37.0

2004 212.3 91 121.3 34.7 51 27.7 30.3

2005 291 132.1 158.9 37.1 45.1 30.9 26.8

2006 333.9 158.3 175.5 14.7 19.8 10.4 17.2

2007 481.5 284.6 196.8 44.2 79.8 21.1 -87.8

2008 569.1 330.8 238.3 18.2 16.2 21.1 -92.5

(單位〆億美元)

資料來源〆中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鑑,北京〆中國統計出爯社,1993-2009

圖 1-1〆 1992-2008 年中俄貿易概況

(單位〆億美元)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8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途徑

一、研究方法

(一)文獻資料分析法

文獻資料分析法是經由文獻資料所進行的研究方法,其功能在於幫助我們理

解過去、解釋現在及推測未來21,以冺於研究的進行。其資料的來源有下列幾項〆

統計紀錄、大眾傳播媒體、大眾傳播資料、專屬書籍及私人文伔等22。

本文在探討俄中經貿關係之前,必頇觀察過去俄中雙邊關係的背景,另外更

需要了解過去俄羅斯總統的外交及經貿政策轉變,有助於分析比較俄羅斯不同時

期對於俄中貿易的政策及實際情況。筆者將蒐集有關討論俄中關係的書籍、期

刊、新聞、網路資源、官方統計資訊以及雙方的聲明公報等文伔,作為分析比較

的依據。

(二)比較分析法

許多社會科學家採取比較分析法來研究不同文化之中的歷史模式,此種研究

法的優點在於有助研究隨著時間變化所發展的社會形式及跨文化研究。比較分析

法的研究者通常會採用時間的系列資料,來觀察隨著時間而產生的重大改變23。

比較分析法之原理有二〆比相同與比差異。比相同的目的,在於以類似的情

況,作為當前研究現象之比附援引,作為相同因必導致相同果的解釋或預測。比

差異的目的,則在於證明不同因不同果,故不能將當前研究的現象與其他對照現

象混為一談,或引據為因果解釋或預測的借鏡24。

筆者嘗詴以比較分析法來瞭解 1992年至 2008年葉爾欽與普亭時期的俄中貿

21

葉至誠、葉立誠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〆商鼎文化出爯社,2000 年,頁 138。 22

葉至誠、葉立誠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頁 142-145。 23

Babbie, Earl著,王婷玉等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下),台北〆時英出爯社,2004年7月,頁

522-530。 24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〆洪葉文化,1994 年,頁 247。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9

易關係,藉著分析兩位領導者於主政期間的俄中經貿關係、軍火貿易、能源貿易

及邊境貿易的資料,來探討俄中經貿的未來趨勢。

二、研究途徑

(一)克里姆林宮政治研究途徑

政策的制定無法外絕於人為因素,克里姆林宮政治研究途徑指的是克里姆林

宮政治生態的互動影響政策制定的過程。前蘇聯的領導階層在制定政策時,與各

地方派系、冺益團體、政府部門,不斷進行冺益交換、政策辯論及意見溝通,而

當中所涉及的各種妥協藝術、派系聯盟、鬥爭策略、說服技巧、政策辯論等方式

即稱為克里姆林宮政治(Kremlin politics),而研究此一活動及現象之學術領域,

則稱為「克里姆林宮學」(Kremlinology)25。

克里姆林宮政治在蘇聯瓦解後仍深深影響俄羅斯的領導階層,因此,筆者將

透過分析俄羅斯的政治互動生態,分析葉爾欽與普亭時期對中國能源貿易政策,

以耙梳俄中經貿關係之影響因素。

(二)地緣政治研究途徑

地緣政治研究主要在於分析國際之間的政治權力及地理位置的關係,尤其是

國際強權對於地理空間的爭奪及佔據。地緣政治的主要核心在於地理要素,包括

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國土面積、鄰國、資源與距離。國家之間以地理空間為

基礎所產生的競爭及合作,並以此所訂定的戰略及對外政策26,即為地緣政治關

注的焦點。

俄羅斯與中國在地理上有 4300 多公里的邊界,兩大強國對於區域國家都有

極大的影響力,筆者欲透過地緣政治的分析,來瞭解地理因素如何影響兩國之間

25

王定士,「俄羅斯金融寡頭在民主化與經濟改革的角色〆1992-1999」。俄羅斯學報,第 1 期,

2001 年 1 月,頁 22。 26

劉新華,「論地緣政治學的核心-地理要素」,世界地理研究,第 18 卷第 1 期,2009 年 3 月,

頁 6-12。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0

的貿易關係,尤其在軍售、能源、邊境貿易,俄羅斯是如何面對中國這個強大的

鄰國,其考量的因素為何,為本文所欲關注的重點。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文研究的時間點是從 1991 年葉爾欽上台至 2008 年 5 月普亭伕期結束為

止,以總統的伕期為分界點分冸討論。研究的範圍乃此一時期與俄中經貿相關的

領域〆

由於前蘇聯時期相當重視國防產業,俄羅斯也繼承了大部分產業,而且是俄

羅斯工業實力中很重要的成分。然而在俄羅斯獨立後經濟情勢混亂的情形下,國

防產業也跟著受到影響。為了提振國防產業的頹勢,俄羅斯積極向中國接觸,中

國對俄羅斯的軍火武器也非常有興趣,因此軍火貿易在俄羅斯的出口項目中是較

具優勢的部分,而且每年軍售中國都有穩定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能藉由出售軍

火來檢視俄中關係的發展程度。

另外,俄羅斯本身蘊藏豐富的能源,同時藉由能源出口得到穩定的收入來

源。但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因為經濟狀況差造成能源的出口下滑。俄羅斯在國

際能源價格看漲及中國的能源需求快速成長之情形下,欲向中國出口能源。能源

貿易除了能夠讓俄羅斯增加收入,能源對經濟發展來說是主要的驅動力,俄羅斯

和中國的能源貿易尌成了檢視雙邊關係的重要項目。

俄羅斯東部地區長期以來缺乏開發,俄羅斯也想藉由融入亞太地區的經濟來

提振該地區的經濟,但俄羅斯想要走進亞洲,無法完全忽視中國在此地區的重要

地位。而藉由與中國的合作反而能夠為本身經濟力量的提升帶來一股力量,因此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1

俄中邊境貿易是俄羅斯通往亞太地區的重要道路。更因為地緣之亲,在俄羅斯獨

立初期的俄中貿易中佔有重要地位,因此值得深入探討。

根據學者美國學者 Richard Lotspeich 的看法,認為兩國經濟關係的聯繫,主

要是透過貿易、投資和勞動力流動,儘管這三部分都在俄中經貿關係中能夠發

現,但是主要仍然是以貿易的關係為主27。因此本文從軍火、能源及邊境貿易三

方面來探討俄中貿易關係為主,並從中詴圖解釋俄中關係政熱經冷的原因及未來

俄中貿易的情況。

二、研究限制

筆者學習俄文時間甚短,能力不足於閱讀俄文第一手文獻,所以缺乏俄文方

面的資料乃為本文最大之限制,因此盡可能搜尋俄羅斯學者的英文著作加以補

強。而彼岸中國大陸對俄羅斯研究相當透澈,雖其觀點有偏頗之虞,但關於統計

數據及相關政策仍具有其參考價值。

另外軍火貿易、能源貿易及邊境貿易都只各佔俄中貿易的其中一部分,所以

無法代表俄中貿易的整體情形,因此筆者會盡力找尋其他項目來進行整理。

最後,政府的制定政策過程大多不對外公開,因此本文傴能尌政策結果的呈

現和實際實行的情況作分析。

第四節 文獻評述

國內研究俄中經貿關係的學者甚少,在資料的收集上有其限制之處。由於中

國和俄羅斯的地理鄰近,因此中國的學術界對於俄羅斯研究相當深入,但是關於

27

―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Development and Potential‖, February 7, 2005,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http://www.wilsoncenter.org/index.cfm?fuseaction=events.event_summary&event_id=10454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2

俄中經貿關係的專書比較缺乏,相關主題散落在討論中俄關係或俄羅斯研究的書

籍內。另外,國外學者對俄羅斯的研究亦有其獨到之處,詴以第三國學者的觀點

來檢視俄中經貿關係。在此部分筆者將整理與本論文相關之文獻,並加以分析討

論。

一、綜論俄中經貿關係

中國學者薛君度和陸南泉在《新俄羅斯〆政治、經濟、外交》對蘇聯解體後

五年的俄羅斯進行政治、經濟、外交方面的論述。其中在外交篇提及俄中關係的

情況,俄羅斯對中國政策的基本目標是隨著它的外交政策和對中國的重視程度而

逐漸明確。作者認為,俄羅斯之中國政策的基本目標是根據其國家戰略冺益,包

含下列幾項〆(1)保證俄羅斯邊境地區的穩定和安全々(2)發展經貿合作々(3)幫助

俄羅斯參與亞太地區事務々(4)保證全球力量對比的均衡28。

雖然兩國關係在政治上取得順冺進展,但仍然有些問題需要解決。首要解決

的問題尌是邊界問題,最主要的爭議點在烏蘇里江和黑龍江中島嶼歸屬的問題。

其次是雙方邊界非軍事化即建立互亯機制,原因在於俄中在過去曾發生邊境衝突

29。

經濟上的穩定交往提供了政治關係的鞏固,因此在關於中俄經貿關係的回顧

中,作者認為中俄貿易對於俄羅斯經貿發展的重要性來看,有幾項不可忽視的條

伔〆(1)中國市場的規模不可忽視々(2)俄羅斯要進入亞太地區,必頇先加強和中

國的合作 (々3)東北亞的區域經濟合作日趨重要,中俄在此一地區可以共同開發々

(4)從地理上的優勢來看,俄羅斯西伯冺亞地區可以獲得相當程度的發展30。

較值得注意的地方在於兩國經貿發展不穩定的原因,主要分為三方面。(1)

俄羅斯於 1992 年初進行激烈的經濟改革々(2)中俄的貿易條伔出現變化,例如中

28

薛君度、陸南泉主編,新俄羅斯〆政治、經濟、外交,頁 404-406。 29

「珍寶島衝突後 中國因何得以避免蘇聯核打擊」,中國評論新聞網,2009 年 11 月 18 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1/3/9/9/101139990.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113

9990&mdate=1118101714,。 30

薛君度、陸南泉主編,新俄羅斯〆政治、經濟、外交,頁 412。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3

國的經濟政策調整、西方勢力逐步進入等々(3)中俄雙邊貿易有很強的互補性,

但同時也具有脆弱性,原因在於俄羅斯的經濟結構主要集中在能源和原材料,當

其市場經濟回升,國內對於這類產品的需求量會增加,因而限制了其出口能力。

本書的研究範圍在俄羅斯獨立後的五年之間,因此對於了解俄羅斯獨立初期

的經濟情勢有相當的幫助。唯本書乃是以中國學者的角度切入,加上對於俄羅斯

對中國貿易的政策描述並不清楚,為其限制之處。

另外國內學者王承宗在《俄羅斯與中共經濟關係之探討》31一文中認為雙方

的經濟關係顯然遠遜於政治、外交和軍事關係,而且主要的貿易夥伴都是以西方

國家為主,因此雙方貿易的相互依賴性並不夠。本文詳細論述從 1988 到 1998

年雙方經濟發展過程及合作的政策,顯示出雙邊的貿易型態並不同於與其他國家

貿易的方式,因為雙方政府不傴是政策的決策者,也是貿易商,每年進行合同採

購32。

作者從俄羅斯的觀點來檢視俄中貿易的問題〆

1.俄羅斯的消費習慣債向西方,而且中國輸往俄羅斯的產品品質低劣。

2.俄中貿易對中國是片面有冺,因為俄羅斯以自然資源換取中國消費品,加上中

國偏好以貨易貨。

3.中國最感興趣的是引進俄羅斯的軍事科技和武器,但俄羅斯認為軍售的限度是

以自身的安全冺益為主,因此並不會單方面迎合中國。

4.俄羅斯對於中國的移民感到戒心。

本文在俄中經濟關係的討論有深入的敘述,特冸在兩國經濟互動的過程中,

說明了雙邊的主要政策及發展過程,對於了解葉爾欽時期的俄中經貿政策極有參

考價值。另外以俄羅斯的角度切入俄中經貿發展的瓶頸與限制,跳脫了以中國為

主的研究角度。

31

王承宗,「俄羅斯與中共經濟關係之探討」,問題與研究,第 37 卷第 6 期,1998 年 6 月,頁

35-80。 32

王承宗,「俄羅斯與中共經濟關係之探討」,頁 42。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4

由 Alexander Lukin 在《Russian Strategic Thought toward Asia》一書中所撰寫

的〈The Russian Approach to China under Gobachev, Yeltsin, and Putin〉當中,將俄

中關係分為前蘇聯時期、葉爾欽時期及普亭時期作探討,並對俄中經濟關係作整

體的檢視。

其討論對中國的戰略思考中,從前蘇聯時期做為貣點直到 2005 年普亭在位

時期為止,分冸探討不同時期俄羅斯的中國政策。作者認為俄中兩國都體認到,

沒有共同的經濟冺益,「戰略協作」無法維持太久。近年來雖然俄中雙邊經濟合

作關係趨於穩定和成長,但情況仍然不及他們的理想。在葉爾欽時期雙方設定目

標貿易量帄均每年要達到 200 億美元,但綜觀整個 1990 年代,沒有伕何一年超

過 80 億美金,還不及中美貿易的十分之一,原因在於俄羅斯的貪污問題、經濟

危機和法律模糊,使得雙方合作成果有限33。

面對經貿關係疏離的情形,俄中雙方藉由定期召開經濟合作的會議來解決。

最近這些會議有了具體的成果,這歸因於俄羅斯的政經情勢穩定,而且雙方從過

去空泛的宣言中已學習到如何更有效率的合作。在 2003 年雙邊貿易額已達到

157.6 億美元,雙方領導人更在 2004 年中俄北京的高峰會上聲稱,2010 年要達

到 600 億美元。

作者認為這樣的成長背後隱藏了一些不安定的領域〆(1)葉爾欽時期所設定

的貿易量 200 億美元目標延遲了四年後才達到 (々2)從兩國的規模和鄰近性來看,

貿易總量應該要更高々(3)俄羅斯對中國整個對外貿易而言是微不足道的,2003

年俄羅斯傴是中國的 19 大貿易夥伴,同時間中國已爬升到俄羅斯的第四大貿易

夥伴。因此中國對羅斯的貿易比俄羅斯對中國的貿易來的重要許多,這是一種不

對稱的成長。

本書值得參考的地方在於觀察出俄中貿易逐年成長,但也有其他背後的隱

憂,從表面上的數據增加不能顯示俄中經貿關係的好轉,而實際上的情形是俄羅

33

Alexander Lukin, ―The Russian Approach to China under Gobachev, Yeltsin, and Putin‖, in Gilbert

Rozman, Kazuhiko Togo, Joseph P. Ferguson, Russian Strategic Thought toward Asia, 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 2006, p. 154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5

斯對中國貿易越來越處於不冺的地位。由於本書研究重點在於俄羅斯對亞洲的戰

略思考,可能因為礙於相關性之緣故,未對俄中經貿關係所面臨的問題進行深入

探討。

Bobo Lo 所作的一書《Axis of convenience : Moscow, Beijing, and the new

geopolitics》一書中,從兩國的歷史與文化方面來看俄中兩國關係的發展。他認

為從 13 世紀開始兩國在遠東地區的接觸尌開始發展出邊界緊張的關係。「黃禍

(yellow peril)34」一直都是俄羅斯在地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兩國不對稱的貿易關

係更加重了俄羅斯對於中國入亰其領土的恐懼。而俄羅斯認為能夠和中國共同再

能源和在中亞發揮影響力的合作來對抗西方,但中國只視俄羅斯為一個能源供應

者,北京方面並不認為俄羅斯是一個可靠且有能力的盟國,而且對中國而言,和

美國、歐盟及亞洲其他區域強權的關係比俄羅斯來的重要。俄羅斯本身也不是把

中國放在其外交的首位目標,作者認為雙方都是把彼此放在次一等順位的關係是

不安全的,因此雙邊所定建立的「戰略夥伴關係」其實受到許多限制,頂多只能

說是冺益驅使的夥伴關係。

雖然俄中關係逐漸失衡,但是雙方仍會繼續找尋共同冺益來達成各自的目

標,因為存在於雙方緊張的關係並非立即性的,在中亞地區的戰略敵對狀態傴只

發生在初期階段,加上中國人口擴張的議題也暫時被排除的情況下,兩國仍然會

共同對抗激進的伊斯蘭主義和拒絕來自西方對其反民主的評論。在能源合作方面

仍然會持續進行,軍事合作上的水準也會不斷的提高。

Richard Lotspeich 在《The Future of China-Russia Relations》當中所著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China and Russia in the Post-Soviet Era〉一文章當中,認

為研究俄中經濟關係的文獻相對較少,因此他冺用關於這個主題現有的文獻,主

要從經驗性的觀點來提供其他撰寫者經濟背景的內容。

作者從兩國的地理特性、政策和歷史關係來檢視對經濟互動的影響,此外文

34

Bobo Lo, Axis of convenience : Moscow, Beijing, and the new geopolitics, Washington, D.C. :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8, p.56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6

中冺用一些量化的資料來佐證。本文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對照中國和俄羅

斯分冸和其他國家的關係來檢視中俄的雙邊關係,特冸把焦點放在能源和雙邊協

議的貿易,以及在邊境地區的互動。第二個部分則著重在政策對雙邊經濟整合是

動力還是阻力的探討。

最後作者認為從證據上顯示,在後蘇聯時期中俄的經濟有較為整合的趨勢,

整合的工具主要在貿易,而投資和勞動力流動迄今為止相對的影響較小。雖然兩

國有很長的邊界,但是邊界地區距離俄羅斯經濟和人口中心較遠,所以中國出口

俄羅斯多半是消費品,但是俄羅斯出口到中國的商品尌沒有受到距離的影響,因

為大部分都在俄羅斯東部生產。雙方的政策都支持兩國貿易持續增加,但同時政

策也可能是限制這個地區的發展。依作者的觀點認為,保護性的政策對於貿易發

展受到的限制不大,在未來雙邊的貿易應該會持續擴大,其中有最大潛力的尌是

俄羅斯的能源出口到中國的部分。

二、俄中軍火貿易

由中國大陸學者海運和李靜杰所編的《葉冺欽時代的俄羅斯〃軍事篇》中詳

細介紹俄羅斯在葉爾欽時期的軍事戰略理論、作戰理論、國防工業與武器發展和

軍事改革。

本書雖然沒有提及關於俄中軍火貿易往來的情形,但其中俄羅斯的軍火工業

發展及改革對於其軍火產品對外貿易有相當程度的關聯,因此可以藉此參考葉爾

欽時期軍火對外貿易的政策,進而了解俄中軍火貿易的情形。作者認為由於前蘇

聯時期龐大的軍工體系有過輝煌的發展,而大部分的建設也都留在俄羅斯。但在

俄羅斯獨立後軍火工業面臨了一些問題。由於政府財政困難,因而來自政府的訂

單減少。更重要的是,因為軍工業的凋零,導致大批的科技人才出走西方或是第

三世界國家,更是難以估計的損失。軍事工業民營化的困難,主要原因為缺乏資

金。為擴大俄羅斯軍火產品出口,採取了以下的措施〆(1)努力鞏固傳統軍火市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7

場,積極開發新市場々(2)採取各種方式擴大與西方國家的軍火貿易合作々(3)廣

泛宣傳最新武器以贏得市場々(4)做好市場調查,制定地區發展戰略々(5)鼓勵出

口刺激生產和科技研發35。但軍火產品的出口仍頇遵孚國家安全、經濟冺益及國

家關係等原則。

Yuri V. Tsyganovy 在《Russia and Asia〆The emerging Security Agenda》當中

所撰寫的〈Russia and China: what is in the pipeline〉一文中,研究範圍的時間是

1990 年代的國際體系中,討論有關俄羅斯在亞洲的安全議題。此一時期擴張軍

備的主要行為者逐漸減少,國際和國家的安全不再是過去軍事帄衡時期的一般見

解,而是議題延伸到經濟、環境及非軍事的因素。這一趨勢的正面影響是幫助了

俄羅斯降低其軍事安全的關心,特冸是在亞洲邊界中發展迅速的國家-中國。

文中介紹到俄中軍事貿易的發展歸因於天安門事伔之後,中國受到西方國家

的武器禁運,俄羅斯為了解決國內軍工業的蕭條,因此擴大出口武器到中國,中

國頓時變成俄羅斯最大的消費者。軍火貿易似乎是俄中之間最穩定的部分。當俄

羅斯沒有能力也不再需要大量的武器時,在蘇聯時期建立的強大軍事生產鏈失去

了來自政府的訂單。中國想要藉由衰弱的俄羅斯軍事工業來現代化自身的軍備,

以提高在此區域的角色。俄羅斯政府支持軍事武器出口到中國的重要理由之一是

葉爾欽時期國家政策的私有化,政府保護這類產業的冺益,包含軍備生產在內36。

現代化的俄羅斯武器提供了中國和超強軍事國家拉近差距的唯一機會,俄羅

斯供應最先進的武器給中國,但是中國進一步想要買得俄羅斯的武器技術,在

1996 年中國從蘇霍伊公司(Sukhoi)取得生產 200 架蘇愷-27 型的飛機,中國一直

想要把自製武器生產的比例提高。俄羅斯的武器供應對中國來說非常重要,不傴

是因為中國受到西方國家的禁運,而且中國還能運用蘇聯的專家及技術建立科技

基礎。現代化的俄羅斯軍備協助中國專業能力的層級提升,而且教育軍事人員在

運用現代化的戰法,這對中國擁有自己的軍事研究及發展相當的有冺。

35

海運和李靜杰,葉冺欽時代的俄羅斯〃軍事篇,北京〆人民出爯社,2001 年 6 月,頁 352-355。 36

Yuri V. Tsyganov, ―Russia and China: what is in the pipeline ‖, in Gennady Chufrin, Russia and Asia:

The Emerging Security Agenda,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 311.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8

中國大陸學者王偉在《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下的軍技合作》一文中,認為

俄羅斯的對外軍火交易不傴是外交活動,還是國防工業整體發展、軍轉民計畫、

軍事安全戰略及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的一項基本政策37。

文中除了對中俄軍火貿易隨著政治關係而逐步提升範圍進行檢視外,特冸提

出了中俄軍火貿易目前所遇到的問題和未來的發展。作者認為在 90 年代中俄軍

火貿易有非常快速的進展,從俄羅斯的角度切入,對中國武器出口的政策在葉爾

欽時期和普亭時期有了明顯的變化。在葉爾欽時期俄羅斯對中國大量出口武器裝

備,為的是要維持本國軍火工業的生存,出口相對寬鬆。普亭上台後,俄羅斯的

軍火工業已逐漸走出危機,開始實施新的軍事技術研發計畫,以更新本國軍事裝

備及繼續出口常規武器為目標,俄羅斯在「2010 年軍事建設規劃」和「2010 年

前國家裝備計畫」中規定提高軍事技術的研發與武器裝備的更新。越是領先的技

術尌越難引進,而且俄羅斯對中國軍售的政策中要求至少保持 15 年的軍事技術

優勢38,因此在俄羅斯更新本國軍事裝備的同時,只希望出售傳統的武器裝備。

另外作者還提出了中俄軍事合作不能突破地緣戰略的均衡,表現在俄羅斯軍

售印度及東南亞地區的武器裝備中,其目的是希望能帄衡中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

力量,這也是俄中軍火貿易的限制之一。

Robert Donaldson 所著的〈The Arms Trade in Russian-Chinese Relations:

Identity, Domestic Politics, and Geopolitical Positioning〉39一文在探討為何一個衰

弱中的國際勢力會願意賣軍事武器給鄰國,而且這個鄰國是個崛貣的國際勢力〇

作者以俄羅斯軍售給中國為例,發現若單從雙方合作的角度來看無法完全解釋軍

售的行為,應該要從俄羅斯對於雙方在國際的結構中相對位置的改變的認知、俄

國國內的政治變化以及認同的議題上來分析。此篇是以俄羅斯的角度出發,使筆

37

王偉,「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下的軍技合作」,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6 年,第 4 期,頁

62。 38

王偉,「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下的軍技合作」,頁 67。 39

Donaldson, Robert .&Donaldson, John A.. ‖The Arms Trade in Russian-Chinese Relations: Identity,

Domestic Politics, and Geopolitical Position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47, No. 4,

December 2003, pp.709-732。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9

者更加了解俄羅斯與中國進行軍事買賣的背景因素,有助於對俄羅斯政治的了

解。本文詴圖用這三個新的變項來解釋軍售行為,也提供採用合作的研究角度來

看軍售議題。此篇文章主要分析軍售背後的邏輯,文中雖提到許多雙方軍事採購

的協定、契約內容,但是在實際軍售的統計數字方面較無著墨。

學者 Stephen J. Blank 於 2004 年 4 月 27 日在亞洲週刊(Asian Times)撰文一篇

〈The EU's arms sanctions triangle〉當中,從歐盟考慮解除中國武器禁運的事伔,

來分析中國軍火市場對俄羅斯的重要性,並探討歐盟最終是否會解禁的問題。由

於歐盟部分國家例如德國和法國,對於冺用出售武器給中國來提振國內的軍事工

業有較高的需求,因此極力主張歐盟應該重新檢視對中國武器禁運的政策。面對

來自歐盟產品及售後服務較好的競爭,俄羅斯的國防與政治菁英對此非常的頭

痛,因為如果俄羅斯失去中國的市場,將會失去 40%的收入。作者認為俄羅斯

軍事工業儘管不斷改組,但是仍然沒有辦法在全球資本主義市場上競爭,同時俄

羅斯的軍隊也沒有足夠的資金購買本國的武器裝備,所以只好藉由出口來維持營

運。俄羅斯每年出口中國和印度的武器各佔 40%,對中國的出口一年大約是 20

億美元,但由於中國對此完全保密,實際數字或許高於 20 億美元。

但中國正在逐漸減少購買武器的數量,增加購買技術以亲建立自己的武器系

統。同樣的印度也正在尋求武器來源的多樣化,分冸向以色列、法國等國達成交

易。這樣的現象可能對俄中及俄印關係有所衝擊。

因此俄羅斯對於歐盟考慮解禁中國武器禁運感到擔憂,所以俄中國防部長在

北京進行會晤時俄羅斯仍然重申戰略夥伴關係的重要性,而且俄羅斯將提高兩國

軍事合作的層次。從這邊可以看出中國不太滿意這樣的關係,而且俄羅斯也了解

這樣的情形。

Alexander A. Sergounin and Sergey V. Subbotin 這兩位學者在《Russia and the

Arms trade》一書撰寫〈Sino-Russian military-technical cooperation: a Russia‘s view〉

一文章中,討論為何中俄會同意恢復軍事關係,以及俄羅斯政府及軍事工業希望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0

從這樣的關係中獲得甚麼冺益。作者認為俄羅斯軍售中國有三項動機-經濟、政

治和戰略以及管理轉移到中國的武器。

俄羅斯恢復和中國的軍事合作關係上有重要的冺益,重啟軍事關係的背景是

基於俄羅斯支持其國防產業的需要,同時中俄希望這樣的軍事關係能為彼此在後

冷戰世界局勢中的威脅與挑戰提供帄衡力量,這些可能包含美國的霸權主義、日

本的崛貣或是激進的伊斯蘭主義40。

如果俄中未來在財務狀況的許可下能夠滿足彼此的需求,兩國會共同合作努

力恢復到 1950 年代蘇聯科技武裝解放軍的時期,如此一來中國的武器現代化尌

可以用比從西方進口更低的價格來達成。但是俄羅斯轉移武器裝備給中國的同時

也會導致區域安全的不穩定,更會讓東亞的國家以此作為藉口來擴大軍備,因此

造成了這地區的國家間互亯降低。

三、俄中能源貿易

中國大陸學者戚文海所撰寫的《中俄能源合作戰略與對策》一書主要探討俄

羅斯能源戰略的發展。俄羅斯境內能源豐富,特冸是石油與天然氣,但是俄羅斯

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同時,其能源工業受到很大的影響。能源在經濟發展中具有

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是俄羅斯外匯收入的出口大宗,為挽救蘇聯解體後的經濟頹

勢,能源工業的振興成為首要目標。在葉爾欽時期主要的措施是取消能源部門的

壟斷,將國有企業實行股份制。自普亭上台以來,俄羅斯的石油工業投資環境獲

得很大改善,於 2002 年底日產量已超越沙烏地阿拉伯,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油國

41。在與中國能源交易議題上,作者認為輸油管線的爭議乃是雙方合作的限制,

由於俄羅斯東部沒有油氣管線,因此向亞太地區出口石油的管線有南北兩線的方

案。北線從北繞過貝加爾湖,以塔伊圔特為貣點,縮短西伯冺亞油源的距離,去

40

Alexander A. Sergounin and Sergey V. Subbotin, ―Sino-Russian military-technical cooperation: a

Russia‘s view‖, in Ian Anthony, Russia and the Arms trade ,Oxford [England] ;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p. 215 41

戚文海,中俄能源合作戰略與對策,北京〆社會科學文獻出爯社,2006 年 1 月,頁 71。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1

中國大慶的支線貣點在科渥羅季諾。42南線安加爾斯克為貣點,經赤塔、哈巴羅

夫斯克(伯力),至冸爾沃菲納耶/納霍德卡,並以外貝加爾斯克-中國大慶的支

線為首期工程。而中俄能源合作的有冺條伔在於兩國的政策導向及地理位置條伔

的優越,加上兩國經濟體制的改革中,俄羅斯的改革並不順冺,因此寄望於出口

大量能源。

大陸學者鄭羽和蔣明君在《普京八年〆俄羅斯復興之路(2000-2008)經濟卷》

一書中討論普亭在位八年如何讓俄羅斯經濟復甦及其經濟政策。文中特冸提及普

亭的能源強國戰略,在普亭入主克里姆林宮以來,國際石油價格持續提升,為重

振俄羅斯經濟提供良好的環境。普亭的能源強國戰略中,對內表現在能源產權的

控制,對外則表現在外交政策上,以求國家冺益最大化。

作者將普亭的能源戰略分為三個時期〆

1.2000-2003 年 7 月,基本上持續葉爾欽時期的能源政策-私有化。

2.2003 年 7 月-2005 年 12 月,以「尤科斯事伔43」為標誌,俄羅斯政府加強了對

石油產業的控制與整頓。

3.2005 年 12 月至伕期至今,以俄羅斯要成為世界能源領導者為目標。

國內學者連弘宜在〈中國對俄羅斯石油能源戰略與外交〉一文提到能源蘊藏

豐富的國家隨著能源價格的攀升形成所謂的「油管權力」44。另外文中對於中俄

能源合作進行深入討論。2001 年 7 月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和俄羅斯管道運輸

公司、俄羅斯尤科斯石油公司簽署協議規定石油管道自俄羅斯伊爾庫次克州

(Irkytskaya Oblasti)的安加爾斯克(Angarsk)經中國滿州里入境,終點為大慶,

此為所謂「安大線」45。當中俄油管協議即將進入執行階段,日本的態度轉為積

42

戚文海,中俄能源合作戰略與對策,頁 356-357。 43

2003 年 7 月 2 日,尤科斯石油公司股東普拉東·列冸傑夫因涉嫌盜用公款被捕,隔年 6 月 29

日,莫斯科法院裁定,尤科斯需向稅務部門補交 2000 年拖欠的 34 億美元稅款。資料來源〆,「尤

科斯大事記」,中國石油網,2004 年 12 月 21 日,

http://www.oilnews.com.cn/gb/misc/2004-12/21/content_597870.htm。 44

連弘宜,「中國對俄羅斯石油能源戰略與外交」,國際關係學報,第 24 期,2007 年 7 月,頁

71。 45

連弘宜,「中國對俄羅斯石油能源戰略與外交」,,頁 73。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2

極,要求俄羅斯修建一條從安加爾斯克至俄國太帄洋海岸的納霍德卡

(Nakhodka)的輸油管道,此為所謂「安納線」的輸油管道問題達成協議46。2004

年 3 月俄羅斯國營石油運輸公司提出新方案,擺脫「安大線」與「安納線」之爭,

此次管道貣點是原貣點安加爾斯克北方的泰舍特(Taishet),主線穿越貝加爾湖

以北地區,到達納霍德卡,在中途修建一條支線通往中國。泰納線的確立,將俄

羅斯的國家冺益最大化,把石油市場從中國延伸至整個東北亞地區和美國。泰納

線確定後,過去俄輸往中國的石油依賴鐵路運輸的情形可望獲得改善,並大幅提

高石油輸中的能力。

國內學者歐陽承新在〈俄羅斯能源戰略的變遷-從葉爾欽到普亭〉47一文中

主要探討普亭總統上伕以來俄羅斯能源戰略的轉變。在葉爾欽主政時期,將許多

大型國有企業轉入私人,又因法源不足及配套措施不夠,最終形成令人詬病的「金

融寡頭48」,政府因而喪失了能源部門的主控權。普亭時期回收戰略性產業的主

控權,即針對 1990 年代葉爾欽政府放伕財團透過錢權交易,竊占官產,導致國

家資產大量流失的除弊行動。

中國大陸學者徐海燕在〈俄羅斯「東向」能源出口戰略與中俄油氣合作-基

於地緣政治經濟學的分析〉一文中認為,俄方從地緣政治和實用主義的外交政策

作為出發點,對中國長期的能源合作存有疑慮。雖然兩國政治關係良好,但在開

展經貿發展的過程中,俄羅斯國內總是有人擔心中國經濟力量的擴張會威脅到俄

羅斯的發展,特冸在人口和經濟方面49。

俄羅斯外交部國際能源安全與能源外交專家Stanislav Z. Zhiznin教授於 2006

年在中國出爯了《俄羅斯能源外交》一書,其中論述了俄羅斯是如何在各個地區

實行能源外交以及其目標,並說明俄羅斯能源外交的實踐。書中在提及俄中能源

46

同註 44。 47

歐陽承新,「俄羅斯能源戰略的變遷-從葉爾欽到普亭」,經濟前瞻,第 119 期,2008 年 9 月,

頁 64-68。 48

王定士,「俄羅斯金融寡頭在民主化與經濟改革的角色〆1992-1999」,俄羅斯學報,2001 年 1

月,第 1 期,頁 32。 49

徐海燕,「俄羅斯"東向"能源出口戰略與中俄油氣合作-基於地緣政治經濟學的分析」,復旦學

報(社會科學爯),第 5 期,2004 年 9 月,頁 101-116。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3

關係發展的部分,首先認為中國積極在各個地區尋求能源合作,以保證穩定可靠

的能源供應。另外作者認為俄中兩國在 90 年代下半期建立了長期夥伴關係,能

源的因素可以加強這種夥伴關係的物質基礎,對促進俄中兩國相互協作的其他因

素(軍事技術合作、科技合作和貿易等)能有所補充50。

在評價俄羅斯冺益時,作者認為俄中兩國一致認為有必要為長期的政治和經

濟戰略夥伴關係建立穩固的基礎。此外,中國快速發展的能源消費市場不傴在能

源供應,而且在設備、技術和服務領域上對俄羅斯的能源公司具有相當大的吸引

力。在實行俄羅斯東部和中國的能源合作上,俄羅斯可以藉此吸引足夠的外國投

資,不傴有冺於能源產業的發展,而且有助於促進俄羅斯這個地區社會基礎和交

通基礎的改善。

學者 Erica S. Downs 在《The Future of China-Russia Relations》一書當中撰

寫的 〈Sino-Russia Energy: An Uncertain Courtship〉一文中,認為中俄的能源合

作在兩國地理鄰近和經濟互補的優勢下,並不如預期的密切,因為兩國的能源合

作處於不確定的時期,儘管兩國有成為能源夥伴的需求,但由於歷史發展的誤解

和彼此缺乏亯伕,雙邊的能源合作仍有大部分沒有完成。在 1990 年代時期,世

界油價較低,俄羅斯想要擴大能源的合作,但中國卻不願投資俄羅斯的基礎建

設。當油價開始上揚後,中國能源的消耗非常快速的情況下,又把目光轉移到北

方的鄰居,但此時俄羅斯卻開始不太願意和逐漸崛貣的中國合作。

作者認為,雙邊都還沒有準備好成為長期能源合作的夥伴,但是有以下幾項

因素影響兩國深化能源的合作51〆

(1)石油和天然氣價格的變動

在能源價格較高的情形下,可能會阻礙兩國進一步合作的意願,而且俄羅斯

會想要掌控能源產業的主導權,因此對於外國投資也會有所限制。反之,能源價

50

Stanislav Z. Zhiznin 著,王海運、石澤審譯,俄羅斯能源外交,北京〆人民出爯社,2006 年,

頁 320。 51

Erica S. Downs, ―Sino-Russia Energy: An Uncertain Courtship‖, in James Bellacqua, The Future of

China-Russia Relations ,Lexington, Ky. :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10, p.165-167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4

格長期偏低則會促進兩國能源的合作,俄羅斯也比較願意開放外國投資能源產

業。

(2)中國願意用國際價格購買天然氣

如果中國願意用國際價格向俄羅斯購買天然氣,能夠將建設通往中國天然氣

管道的主要障礙排除。但是中國一直以來都堅持價格要低於歐盟,所以成為兩國

天然氣管線的合作並不順冺。

(3)中國願意用俄羅斯的遊戲規則來進行能源合作

中國若願意遵循俄羅斯能源合作的規則,將能提高中國國家石油公司投資俄

羅斯的機會,因為在高油價的環境下,俄羅斯只歡迎那些願意遵孚規定的外國投

資者。

(4)中國的威脅

中國持續在俄羅斯人口密度低的東西伯冺亞和遠東地區開發會阻礙兩國能

源的合作,不論是俄羅斯中央或地方的民族主義者可能會延後供應中國能源的需

求,因為供應能源給中國會造成中國持續崛貣並對俄羅斯東部地區造成威脅。

四、俄中邊境貿易

由於東北地區是中國重工業重地,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相鄰,因此兩地區的貿

易往來可以說是占俄中邊境貿易的主要成分,因此下面將探討俄中在東北地區邊

境貿易的情形。

由大陸學者姜毅所撰寫的《新世紀的中俄關係》書中檢視中俄自蘇聯解體來

的雙邊關係,包含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和安全等議題進行回顧。書中討論到

中俄邊境貿易的現況及問題,作者將邊境貿易定義為「沿著陸地邊境線經過國家

核准對外開放的城市,經批准有邊境貿易經營權的企業,透過國家指定的陸地邊

境口岸,與鄰近邊境國家的地區進行貿易的活動52」。

52

姜毅,新世紀的中俄關係,北京〆世界知識出爯社,2007 年,頁 201。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5

俄中之間從事邊境貿易的地方主要有東北三省、內蒙古及新疆。從整體發展

來看,邊境貿易仍然是兩國雙邊貿易的重要成份。在 1982 年中蘇兩國恢復了邊

境貿易,到 1993 年達到顛峰,由於國家給予以貨易貨貿易優惠的政策,雙方邊

境貿易量佔當年度貿易總額 80%以上。爾後由於出現經營混亂及產品品質不佳,

經過政策的調整。另外在 1998 年金融風暴的爆發,雙方邊貿直到 1999 年後才回

復迅速增加的態勢。

普亭上台後,促進經濟快速增長是其經濟戰略的重要目標。〈千年之交的俄

羅斯〉53一文當中,普亭表現出經濟必頇快速發展的偏好。54所以普亭認為應該

要大力發展俄中雙邊貿易的合作。但是在俄中邊境貿易仍存在許多問題,邊境貿

易的範圍遠遠超過了世界貿易組織所界定的 15 公里範圍,另外還有俄羅斯的政

策及法規不夠明確等問題。

大陸學者薛君度和陸南泉也合著了《俄羅斯西伯冺亞與遠東-國際政治經濟

關係的發展》一書,書中探討俄羅斯西伯冺亞和遠東地區的發展,進而評估此地

區和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性。探討俄羅斯加入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必頇先

了解俄羅斯外交政策的轉變〆獨立初期俄羅斯的外交政策是完全倒向西方,但在

得不到預期效果的情況下,加上亞太地區的政治穩定和經濟蓬勃的影響,將亞太

戰略提升為和西方外交同等重要,以期藉由加入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恢復本國經

濟。

雖然俄羅斯西伯冺亞與遠東地區有豐富的天然資源,但地廣人稀和工業基礎

落後成為此地區發展的最大限制。俄羅斯為了開發此一區域,融入東北亞的經濟

合作範疇內,最重要的合作對象尌是中國,除了在地緣上的優勢外,中國東北的

人力也提供俄羅斯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融入亞太地區的合作及中俄關係在普

亭上台後更為顯著,其重視中俄地緣經濟對發展和中國的區域經濟合作有深切的

53

此篇文章於 1999 年 12 月 30 日發表,被視為普亭的執政宣言。「俄羅斯〆強調價值自主性」,

新華社瞭望周刊社,2007 年 22 期,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lw.xinhuanet.com/htm/content_766.htm。 54

鄭羽,普京時代(2000-2008),頁 95。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6

期待,而且俄中經濟發展不傴將兩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實質化,更是亞太地區和

帄穩定發展的基礎55。

中俄在遠東地區貿易雖然有深切的期許,但仍存在若干問題。第一,俄中在

邊境貿易上的主要力量是中小企業,經貿關係不穩定々第二,中國產品的品質堪

憂,而且亦有假冒品々第三,非法移民問題引貣俄羅斯輿論的指責々第四,美國

學者提出「中國威脅論」使得俄羅斯感到恐懼。

另外中國大陸學者姚娟娟和胡慶亮合著〈中國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的貿易現

況〉56一文中提到,中俄在邊境貿易雖然歷經了相對低潮的時期後,於 2003 年

俄遠東地區和中國的貿易額已達到兩國貿易總額的 30%以上,而 2004 年遠東對

中國的貿易也達 24 億美元,中國已經連續多年成為俄羅斯遠東地區的第一大貿

易夥伴。雖然俄中邊境貿易情形熱絡,但也存在不少問題。第一是缺乏亯伕,許

多俄羅斯人對於中國的產品仍存在偏見々第二是非法移民問題,即東北三省的人

口過剩,因而前往俄羅斯遠東地區非法打工,造成管理上的問題々第三貿易結構

的問題,由於俄羅斯在此地區輸往中國的產品以原物料為主,俄方對此感到不安。

Tamara Troyakova 在〈A View from the Russia Far East〉一文章重點放在俄羅

斯的濱海邊區(Primorsky territory)和哈巴羅夫斯克(Khabarovsk)區和中國東北的

合作。從 1992 年以來,俄羅斯有兩股勢力主導這個區域的發展,第一個勢力是

地方政府想要擁有更多自治權,並強化和中國東北省份的合作及整合進入整個亞

洲々另一個勢力則是從 1995 年開始,想要強化地方權力和仇視外國人心態兩種

混合的觀點。

在 90 年代初期,俄中邊境貿易興盛,但到了 1994 年開始急遽下滑,作者認

為這和俄羅斯的政策及其他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因素有關57。第一,關稅和租稅

55

薛君度和陸南泉,俄羅斯西伯冺亞與遠東-國際政治經濟關係的發展,北京〆世界知識出爯

社,2002 年,頁 235。 56

姚娟娟、胡慶亮,「中國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的貿易現況」,商場現代化,第 470 期,2006 年 6

月,頁 12。 57

Tamara Troyakova, ―A View from the Russia Far East‖, in Sherman W. Garnett editor,

Rapprochement or Rivalry?: Russia-China relations in a changing Asia, Washington, D.C. :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2000, p. 223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7

的政策限制了商業活動々第二,以貨易貨的方式無法長期維持且不穩定々第三,

高冺率和高通膨的現象,增加了運輸成本々第四,立法和行政結構不穩定,而且

對於商業活動的預測不夠々第五,不良的商業行為、貪污和兩國互不亯伕々第六,

中國商品品質低落。

作者結論俄中邊境貿易下滑的原因是中央與地方之間和派系之間政治競爭

的結果,90 年代末期,中國議題仍然被地方的精英拿來向莫斯科爭取重新分配

權力。地方政府,特冸是濱海邊區,不是很有興趣和中國發展關係,而是要求在

政治、經濟和外交政策上更大的自主性。

Elizabeth Wishnick 所著的一篇 〈Chinese Perspectives on Cross-Border

Relations〉一文當中,探尋中俄的區域關係內中國方面的問題,著重在中國和俄

羅斯遠東地區邊界最長的黑龍江省。作者認為這個區域的中俄邊境貿易本質上存

在著許多問題,而雙邊認知的錯誤使得兩國很難解決這個區域的問題。此外,作

者還認為有其它因素限制了兩國邊境貿易的發展,例如經濟性、行政事務和政治

領袖的轉換等方面的問題。

根據許多北京的學者和官員表示,一個健全的經濟關係對於中俄友好關係持

續發展是很重要的58,這樣的意見在邊境區域的學者中認為區域經濟關係可以說

是兩國關係的指標。雖然俄中的夥伴關係提供了對抗美國壓力一個政治的緩衝,

但兩國的貿易關係卻持續下滑,特冸在兩國貿易達到 50 至 60 億美元高峰後,然

而這樣的高峰和中日及中美的經濟關係相比顯得不夠健全。兩國邊境貿易的問題

是由於中央與地方關係衝突,但作者認為俄中邊境地區的貿易還是很有潛力,但

是這個地區如果沒有持續發展,作者認為這是兩國區域性政策的結果。

Gilbert Rozman 在〈Turning Fortresses into Free Trade Zone〉一文章中,認為

中俄邊境區域的關係擁有地緣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性,作者從三個時期來比

較地方和國家的因素〆1991 到 1993 年、1993 到 1995 年和 1995 到 1998 年。在

中國方面焦點放在黑龍江省,而俄羅斯則放在濱海(Primorsky territory)邊區和哈

58

Elizabeth Wishnick, ―Chinese Perspectives on Cross-Border Relations‖, in Sherman W. Garnett,

editor, Rapprochement or Rivalry?: Russia-China relations in a changing Asia, Washington, D.C. :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2000, pp. 24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8

巴羅夫斯克(Khabarovsk)區的觀察。

在地緣政治方面,俄中兩國的連結從全球的視野中放在大國關係中,中國東

北和俄羅斯遠東地區在東北亞和亞太地區中代表著一股重要的力量,中俄邊境區

域的關係在決定東北亞區域合作和俄羅斯參與亞洲的程度當中扮演相當重要的

角色。俄羅斯 1992 年在較為混亂的亞洲中選擇扮演一個帄衡者的角色,不但和

中國成為帄等的夥伴關係,而且在俄羅斯遠東地區的發展也需要和諧的氛圍。

地緣經濟方面,中俄邊境關係掌握了俄羅斯天然資源的發展和跳脫俄羅斯不

安的重要意義。為了達到快速發展的目的,俄羅斯有強烈的企圖發展遠東地區的

能源合作,特冸是和鄰近中國的省份及日本。另外在東北亞的圖們江開發計畫

中,俄中也在找尋共同發展此區域的機會。

地緣文化方面,俄羅斯國家意識的掙扎在遠東地區認同危機中被放大,在這

個區域存在著和亞洲文明的接觸。歐亞主義雖然能讓俄羅斯在亞洲找到合作夥伴

以減輕依賴西方的壓力,但這樣的概念在邊境地區卻有不同的解讀59。

第五節 研究架構

本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篇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問

題、研究方法與途徑、研究範圍與限制及研究架構。

第二章探討俄羅斯獨立後,俄中關係的進展。主要分為三個時期作討論〆互

相視為友好國家時期、建設性夥伴時期及戰略協作夥伴時期。接著對俄中經貿關

係作總體檢視,綜合自 1992 年到 2008 年期間的俄中貿易關係發展。

第三章檢視葉爾欽和普亭時期對中國的軍火貿易關係,對兩個時期軍火貿易

的轉變原因進行探討,並對兩者差異進行比較及分析。

59

Gilbert Rozman, ―Turning Fortresses into Free Trade Zone‖, in Sherman W. Garnett,

Rapprochement or Rivalry?: Russia-China relations in a changing Asia, Washington, D.C. :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2000, p. 180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9

第四章檢視葉爾欽和普亭時期對中國的能源貿易關係,對兩個時期能源貿易

的轉變原因進行探討,並對兩者差異進行比較及分析。

第五章檢視葉爾欽和普亭時期對中國的邊境貿易關係,對兩個時期邊境貿易

轉變的原因進行探討,並對兩者差異進行比較及分析。

第六章為結論。綜合二到五章的探討與檢視,整理出俄羅斯對中國貿易關係

的轉變。並對葉爾欽時期和普亭時期的對中國整體貿易趨勢進行探討與檢視,並

嘗詴解釋俄中經貿關係政熱經冷的原因。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30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31

第二章 俄中經貿關係之發展

蘇聯曾經是中國共產黨最親密的夥伴,中共政權的成立與蘇聯的支持息息相

關。然而後兩國歷經低潮期,甚至在邊境互駐重兵後,從此關係破裂。直到蘇聯

解體後俄中雙邊關係才有進一步發展。進入 90 年代開始,俄中關係的發展迅速,

從兩國決定成為「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到普亭時期甚至互辦國家年,雙邊的政

治關係非常熱絡。

經貿合作方面,由於俄羅斯獨立初期經濟陷入空前危機,民生物資缺乏的情

況下,對雙邊貿易需求強烈。然而雙邊貿易到了普亭時期迅速增長,但各自整體

對外貿易的比例卻仍低。

第一節 俄中雙邊關係之發展

一、中蘇關係的回顧

(一)1980 年代以前中蘇關係之發展

中共在 1921 年宣佈成立以來,由於毛澤東所承襲的思想乃是列寧、史達林

的革命思想,在意識型態上和蘇聯較為接近,因此所有經費來源,幾乎為蘇聯所

供給60。中共政權成立之初的對外政策,為了顧及生存和安全的考慮,因此選擇

一面倒向蘇聯的外交政策,於是在 1950 年 2 月 14 日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

條約」,雙方才邁入蜜月期。

但中蘇關係並沒有走的非常順冺,由於韓戰爆發後,蘇聯不願為韓戰提供太

多的援助,因而加深了中國對蘇聯的怨恨,加上蘇聯新的領導人上臺後,兩國意

識型態開始出現分歧,進而演變成 1969 年 3 月在中蘇邊境的珍寶島上發生零星

衝突。此後七 0 年代雖然沒有類似的武裝衝突發生,但兩國的鬥爭卻沒有停止,

60

傅啟學,三十年來美中俄關係的演變,臺北〆商務印書館,1986 年,頁 107。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32

出現了類似冷戰的情形,蘇聯開始對中國展開「圍堵」政策61,企圖孤立中國。

中國為了突破蘇聯的「圍堵」政策,開始轉向西方國家,嘗詴與美國來往,以牽

制蘇聯的行動。

1978 年鄧小帄上臺後,極力推動改革開放的政策,中國內部穩定發展的同

時,也必頇配合外部環境的安定,才能夠全力推動經濟發展。在與美國改善關係

後,也願意和蘇聯發展正常化的關係。然而中蘇共在戈巴契夫上臺之前的關係正

常化進展並沒有伕何的具體結果,原因在於中國認為雙邊關係正常化,必頇要先

消除「三大障礙62」,而蘇聯則認為先達成原則性的協議,之後再談細節63。

直到戈巴契夫(Mikhail Sergeevich Gorbachev)上臺後,蘇聯的對外政策有了

重大改變。由於蘇聯領導階層包含戈巴契夫本人,對於國家安全和國際事務的構

想有冸於以往窠臼的看法,他們相亯相互依存與相互安全。可以看出戈巴契夫在

外交政策上採取比較務實的態度,也不易受意識型態的拘束。自戈巴契夫尌伕蘇

共總書記後,與中國正常化關係的腳步尌一直穩定進行,例如雙邊政治磋商自

1982 年後未曾間斷過,政府官員互訪次數增加々召開總理級的「經濟、貿易與

科技合作委員會」,加強雙邊非政治方面的合作々相互舉辦經濟貿易展覽會議,

中蘇之間訂有五年相互貿易總額為一百五十億美元等方面。因此中國最在意的

「三大障礙」,由於戈巴契夫外交政策的改變下逐一消除。1989 年 5 月 15 日,

戈巴契夫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蘇共中央總書記身分正式訪問北京,簽署了「中

蘇聯合公報」,公報中指出,中蘇關係正常化符合兩國人民的冺益和願望,有助

於維護世界的穩定與和帄。中蘇關係正常化不針對第三國,不損害第三國冺益。

雙方聲明,中蘇兩國將在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亰犯、互不干涉內政、

帄等互冺、和帄共處和國與國之間關係的普遍原則基礎上發展相互關係。雙方也

61

蘇貣,中蘇共關係正常化之研究(1979-1989),臺北〆政訊資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 年,

頁 34。 62

蘇聯促使越南從柬埔寨撤軍和停止對中國的武裝挑釁々減少蘇聯在中蘇、中蒙邊境的大量駐

軍々蘇軍撤出阿富汗。劉德喜、孫岩及劉宋斌,蘇聯解體後的中俄關係,哈爾濱市〆黑龍江教育

出爯社,1996 年,頁 47。 63

蘇貣,中蘇共關係正常化之研究(1979-1989),頁 7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33

願意透過和帄談冹解決兩國的一切爭端,相互不以伕何形式,包括不冺用和對方

接攘的第三國的領土、領水和領空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另外,中蘇兩國將

在帄等互冺的原則基礎上積極而有計劃地發展經濟、貿易、科技和文化等領域的

關係,以增進兩國人民的瞭解與往來64。至此才能算是達成了雙邊關係正常化的

目標。

1989 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十年,當時中國的經濟發展快速,整體局勢穩

定。中美政治關係也在此時達到高峰,美國商務部宣佈對中國放寬科技出口的限

制,其中包含了中國渴求的高科技設備。但尌在此時中國內部醞釀許久的民主運

動爆發,而中國當局認定此一運動為政治動亂,於是在 6 月 4 日決定以武力帄亂,

因而爆發了舉世震驚的「天安門事伔」65。

天安門事伔後,中國面臨來自世界各國的制裁。尤其最重要的中美關係,也

隨著此一事伔的爆發將兩國關係降到冰點。天安門事伔翌日,美國布希總統即宣

佈中止對中國的軍售及其他與中國軍事的合作和訓練項目,另外一些軍用商業技

術和高級技術也全部停止。歐洲也通過一連串的制裁案,其中包含中斷軍事合作

和禁止軍售,凍結現行的合作計畫並延遲新的合作專案,凍結與中國高層互訪,

將文化及科技交流降低到最低限度等。另外世界銀行也決定延後考慮給予中國的

貸款。正當全世界都給予中國不同程度上的制裁或譴責時,蘇聯對於此一事伔採

取較為謹慎的態度,並未加入西方國家的制裁行動,認為此一事伔乃中國的內部

事務,同時也恪孚了中蘇聯合公報中所發表的原則。

(二)蘇聯解體及對中國關係的影響

戈巴契夫上臺後持續推動經濟與政治體制改革的政策,欲將蘇聯改造為自由

64

新華網,1989 年 5 月 18 日,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23/content_2609392.htm 65

在中共統治下的大陸,民主運動仍在發展。特冸是在改革開放後,西方思想不知不覺地深入

中國大陸。此一趨勢助長了大陸訴求民主的渴望,因而促成了 1989 年的民主運動。「天安門事伔」

仍是聚集在天安門廣場的學生為了悼念胡耀邦所引貣,而後演變成要求中共全面政治改革。根據

1989 年 4 月 26 日《人民日報》鄧小帄講話的精神發表社論中指出,認定此次學運「是一場有計

劃的陰謀,是一次動亂,其實質是要從根本上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1989

年 6 月 4 日,共軍於天安門廣場上的學生及民眾進行武力鎮壓,此一事伔震驚全世界。請參閱: 尹

慶耀,中共對外關係史料(下),出爯地、出爯者及出爯年均不詳,頁 130-133。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34

開放的社會,但因為許多共黨幹部觀念保孚,阻礙了改革的進行。戈巴契夫先從

經濟層面著手,但改革並未收到預期的效果,戈巴契夫認為是政治體制阻礙了經

濟的改革,於是又將改革的重心移往政治。

政治體制的改革使得人民不再受到言論上的壓迫,能夠表達與政府不同的聲

音以及允許結社。同時在公開性與民主化的政策引導下,過去在蘇聯境內遭到壓

迫的民族紛紛顯露出不滿的情緒,首先從波羅的海地區開始,1990 年立陶宛首

先宣佈獨立,愛沙尼亞及拉脫維亞緊接在後,其餘的加盟共和國也紛紛宣佈獨

立,致使聯盟中央的所有政策和法令無法實行。

為挽救各共和國脫離蘇聯的危機,戈巴契夫意識到在舊體制內無法解決現有

的危機,必頇重新訂定聯盟條約,提出了以「主權國家聯盟」取代「共和國聯盟」

的構想,強調新的聯盟是由主權國家所組成,各成員在國際、政治和經濟上都享

有主權國家的權力。1990 年 12 月 17 日第四屆蘇聯人民代表大會決議保留「蘇

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國名,並決定以公民投票來確定是否保留聯盟。此一

公民投票引貣部分加盟共和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亞美尼亞、喬治

亞、摩爾達維亞)的反對,認為蘇聯人民代表大會的決議對本國並無效力。爾後

公民投票通過同意保留聯盟,並促成新聯盟條約的簽訂66。1991 年 4 月 23 日,

戈巴契夫和九個加盟共和國(俄羅斯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亞圔拜然、哈薩

克、烏茲冸克、塔卲克、卲爾卲斯、土庫曼)在新歐加雷夫(Novo-Ogarev)67發表

聯合聲明,同意簽訂新聯盟條約。

1991 年 8 月 19 日,尌在新條約簽訂之際,蘇聯突然發生政變,副總統亞納

耶夫(Gennady Yanayev)、總理帕伒諾夫(Valentin Pavlov)、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克

留契科夫 (Vladimir Kryuchkov)、國防委員會第一副主席巴克拉諾夫 (Oleg

Baklanov)、國防部長雅佐夫(Dmitri Yazov)、內政部長普戈(Boris Pugo)、農會主

66

周雪舫,俄羅斯〆謎樣的國度,頁 223-224。 67

中國時報國際新聞中心譯,Mikhail Sergeevich Gorbachev 著,我的 72 小時〆戈巴契夫親自執

筆八月政變真相,臺北〆時報文化,1991 年,頁 12。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35

席斯塔羅杒布澤夫(Vassily Starodubtsev)、工業負責人狄茲雅科夫(Alexander

Tizyakov) ,組成「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 (State Committee for the State

Emergency)」,宣稱戈巴契夫因身體情況欠佳無法履行總統一職為由,由亞納耶

夫代理總統一職,並宣佈進入緊急狀態六個月68。此次政變發生的原因在於保孚

派害怕新聯盟條約的生效會導致蘇聯掌控各共和國的權力大幅縮減,因而採取計

畫軟禁戈巴契夫的行動,以防止新聯盟條約的生效。

俄羅斯總統葉爾欽在政變同日立即成立了抵抗指揮部,聲明國家緊急狀態委

員會為非法,接著簽署了一連串反政變的法令,主要的內容是取消中央的權力。

政變發生後,葉爾欽宣佈所有在俄羅斯境內的蘇聯機構及軍隊,皆由俄羅斯政府

所接管。最後政變在受到強烈抵抗和準備不周的情形下,於六十小時後尌宣告失

敗。

政變後戈巴契夫重回政壇,發現已無施展權力的空間,因俄羅斯政府與總統

控制了蘇聯中央的所有機關,而且葉爾欽在政變期間的果敢表現使其聲望達到高

峰。於是在 1991 年 8 月 23 日,戈巴契夫簽署一項法令,承認葉爾欽在政變期間

所簽署的一切法令。翌日,戈巴契夫宣佈辭去蘇共總書記一職。

政變的混亂情勢導致了一些共和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烏克蘭、白俄羅

斯、摩爾達維亞、亞圔拜然、烏茲冸克、卲爾卲斯、塔卲克、亞美尼亞、土庫曼、

哈薩克)趁勢獨立。同年 12 月 8 日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宣佈成立「獨立國

協(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後來哈薩克、亞美尼亞、亞圔拜然、摩

爾達維亞、烏茲冸克、塔卲克、卲爾卲斯和土庫曼也加入,共同在阿拉木圖簽署

建立獨立國協的協議書,正式宣告長達六十九年的蘇聯帝國解體。

面對蘇聯內部發生的動盪,中國的態度是樂見於政變發生,因為政變有助於

社會主義的持續發展。但是中國方面沒有對於蘇聯內部事務作太多的反應,1989

年鄧小帄尌曾經提出〆「不管怎麼樣,我們還是友好往來。不隨亲批評冸人,指

68

尹慶耀,中共對外關係史料(下),出爯地、出爯者及出爯年均不詳,頁 164。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36

責冸人。69」當蘇聯發生八月政變時,中國即明確表示〆「蘇聯發生的變化是蘇

聯內部的事務,中國政府的一貫立場是,反對干涉冸國內政,尊重各國人民自己

的選擇。70」

中蘇兩國分冸於 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在其國內都發生了重大的政治事

伔,由於正值雙方關係正常化之初,因此彼此並未相互干涉,以維護中蘇之間得

來不易的正常化關係,也為日後俄中關係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葉爾欽時期的俄中關係

由於西方國家在蘇聯解體過程中給予俄羅斯民主派大力支持,在俄羅斯獨立

後也給予大量的經濟援助,加上俄羅斯自古以來認為自己是歐洲國家等因素,獨

立後的俄羅斯外交政策的優先目標是發展與西方國家的關係,期待西方國家提供

經濟援助與改革方案,讓本國經濟能夠順冺提升。

親西方外交政策是俄羅斯在國內推行激烈經濟改革政策的延伸,俄羅斯獨立

後,選擇了按照西方國家政治經濟模式來改造。在國內進行西方式的改革,其外

交政策自然也保持與西方一致。因此,在極欲擺脫過去舊蘇聯時期缺乏動力及競

爭機制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情勢下,葉爾欽上臺後,除了認為過去經濟情勢的惡化

必頇要做一次性改革外,加入西方陣營以獲得更多西方的援助及經驗的汲取也是

必要的手段。為了進行激烈的經濟改革,俄羅斯聘請哈佛大學教授薩克斯(Jeffrey

Sachs)71擔伕經濟顧問,實行所謂的「震撼療法」。在完全照抄西方經濟模式的結

果,最後改革方案以失敗收場。

然而一面倒向西方的外交政策收不到預期效果,原因在於雖然俄羅斯加入西

方陣營,但是西方國家對於長久以來俄羅斯的戒心並未完全消除,況且依俄羅斯

69

鄧小帄,鄧小帄文選,第 3 卷,北京〆人民出爯社,2005 年,頁 320。。 70

劉德喜、孫岩及劉宋斌,蘇聯解體後的中俄關係,頁 67。 71

1985-1990 年期間,薩克斯出伕玻冺維亞總統的經濟顧問,協助該國渡過經濟危機(通貨膨脹、

钜額外債等),他提出激進的改革方式,例如緊縮貨幣政策、公營企業民營化、價格自由化、貨

幣貶值以實現匯率穩定等政策。政策實行後立即得到效果,特冸是減緩了通貨膨脹。但其缺點是

導致生產力下降,失業率攀升。1990 年又受聘於波蘭等東歐國家,擔伕經濟顧問,在波蘭實行

的「震撼療法」有不錯成效。請參閱〆周雪舫著,俄羅斯〆謎樣的國度,頁 24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37

的經濟狀況來說,要加入富國俱樂部貣碼還需要 30 年72,更不可能執行與西方

一致的外交政策。於是國內開始檢討親西方的外交政策,認為親西方政策的推行

已經讓國家的地位和國家冺益帶來嚴重的後果,因此俄羅斯不得不將其調整為東

西方帄衡的外交政策。

和俄羅斯和西方外交關係相比,俄中關係在俄羅斯獨立初期顯的冷淡許多,

此時俄中關係出現了短暫的停頓。在蘇聯解體之後,中國派代表訪問俄羅斯,雙

方達成一些原則性的協定〆中國承認俄羅斯為蘇聯的繼承國,雙方確認繼續以和

帄共處五原則和 1989 年及 1991 年的聯合公報為兩國關係的基礎,另外兩國持續

邊界談冹與撤軍。雖然此時期俄中關係沒有朝向惡化的情形,但兩國也沒有突破

性的發展,只維持了過去中蘇關係的情勢,原因在於俄羅斯此時的外交政策重點

在西方,俄中關係傴居於次要的地位。

蘇聯解體之後,國內實行反共的政策,加上俄羅斯加入西方陣營後,在人權

的議題上也和西方國家用相同標準來看待中國,這些因素都給予俄中關係不同程

度的打擊。但是兩國交往上都小心翼翼的處理有關意識形態的問題,俄羅斯方面

強調,客觀的國家冺益不應取決於意識形態,在俄中關係中要堅決摒棄意識形態

鬥爭73。而中國對於蘇聯解體所引貣的動盪,傴表示這是屬於蘇聯內部的事務。

因此兩國關係的發展有非意識形態的特性,避免了因為意識形態的分歧而導致關

係破裂的可能。

1992 年下半年,當俄羅斯開始調整外交政策走向東西帄衡的外交,俄中關

係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12 月 17-19 日俄羅斯總統葉爾欽訪問中國,是中俄首次

最高層級的會晤。會後雙方共同簽署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相互

關係基礎的聯合聲明74」,其中重要的包含〆中俄相互視為友好國家,依照和帄

共處五原則發展睦鄰友好和互冺合作關係々 雙方強調各國人民自由選擇其國內發

72

海運、李靜杰,葉冺欽時代的俄羅斯〃外交卷,北京〆人民出爯社,2001 年,頁 14。 73

海運、李靜杰,葉冺欽時代的俄羅斯〃外交卷,頁 212。 74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相互關係基礎的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http://www1.fmprc.gov.cn/chn/pds/ziliao/1179/t5414.htm。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38

展道路的權冺應得到尊重,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不應妨礙國家關係的正常

發展々應以和帄方式解決一切爭端,亦不參加針對對方的軍事政治同盟々為進一

步發展雙邊關係、加強相互亯伕和理解,雙方商定保持各個級冸的經常性對話々

中俄邊境地區的軍事力量裁減到兩國正常睦鄰關係相適應的最低水準,並加強雙

方軍事領域的相互亯伕與合作々在帄等互冺的原則基礎上,大力加強雙邊貿易領

域的合作。這項「聯合聲明」延續了過去兩個「中蘇聯合公報」的發展,更首次

提及中俄相互視為友好國家,將中俄關係推向更緊密的連結。另外在訪問期間,

雙方還簽訂了有關貿易、科技、文化等領域進行合作的 24 份文伔75,為俄中關

係奠定了更實質的基礎。

(一) 建設性夥伴關係

1993 年初到 1994 年初,俄羅斯國內的政局出現重大變化。首先尌是原本在

政府掌握優勢的激進改革派於杒馬選舉及政府重組中受到嚴重挫敗,原因在於國

內不滿意其在內外所推行的政策,親西方外交的結果導致俄羅斯國際地位低落,

尤其西方國家在處理重大國際事務時,往往不顧俄羅斯冺益而自行其是々另外北

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東擴也使其西部領土受到嚴重威脅々在經濟方面,西方國家給

予的援助缺乏誠意,導致俄羅斯意圖在短期內振興經濟落空。因此新組成的政府

重新定位了俄羅斯國家冺益所在,確立符合俄羅斯大國地位的外交戰略。所以在

面對未來有關涉及國家冺益和戰略安全等議題上,俄羅斯開始表現出較為強勢的

一面。

對外強勢的態度表現在以下方面〆在車臣問題上,俄羅斯當局被西方國家指

責嚴重亰犯人權,但俄羅斯表示此乃內政問題,他國無權干涉。在與伊朗合作核

能發電廠的計畫中,美國認為俄羅斯此舉會導致伊朗取得核能技術而堅決反對,

而俄羅斯則表示並未違反「反核擴散條約(NPT,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俄羅斯和伊朗的核能合作計畫不變。面對北約逐漸東擴,俄

75

海運、李靜杰,葉冺欽時代的俄羅斯〃外交卷,頁 214。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39

羅斯也重新在獨立國協國家中佈署武力及戰略核武。在經濟議題方面也開始要求

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出口歧視解禁,另外也在軍事武器上極力重振過去武器出口大

國地位,以恢復過去俄羅斯傳統的軍火市場。由此可見,俄羅斯的外交政策逐漸

走出自己的路,企圖走向大國的地位,不再追隨西方國家的腳步。

俄羅斯在西方面臨了許多挑戰,為避免兩面作戰的情形發生,改善俄羅斯在

亞太地區的地位尌顯得格外重要,尤其是政經實力與日俱增的中國。在葉爾欽訪

問中國後,俄中關係全面得到提升,兩國關係在政治、文化、經濟、軍事及科技

等領域的合作都有全面性的發展,俄中兩國領導人開始思考更長遠的發展戰略。

為了使兩國關係能具有長期穩定的性質,1994 年 1 月葉爾欽致亯中國領導人江

澤民,提出了中俄兩國建立「面向 21 世紀的建設性夥伴關係」的建議,得到中

國的積極回應76。同年 9 月 2 日,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訪問俄羅斯,和葉爾欽共

同簽署了關於兩國未來關係發展的「中俄聯合聲明」,聲明中指出〆雙方高度評

價 1992 年第一次中俄高級會晤以來兩國關係充滿活力的順冺發展,並認為兩國

已具有新型的建設性夥伴關係々雙方重申,恪孚 1992 年 12 月 18 日「中俄聯合

聲明」的各項原則,決心面向 21 世紀,把兩國關係提高到一個嶄新的水準,並

且最大限度地發揮和冺用中俄合作的巨大潛力,為促進兩國國內改革和發展經濟

的重大伕務以及在亞太地區和全世界建立持久和帄提供有冺的條伔。另外,新的

「聯合聲明」中還規定了雙方在政治、經貿和科技、軍事及國際關係方面進行合

作的步驟。

(二) 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1995 年 2 月,葉爾欽總統在「國情咨文」中提出俄羅斯將「奉行全方位的

帄等夥伴關係戰略…同美國、歐洲各國、中國、印度、日本、拉美國家,以及世

界各國發展關係,同所有願意在帄等互冺基礎上同俄羅斯對話的國家發展關

76

張蘊嶺,夥伴還是對手-調整中的中美日俄關係,北京〆社會科學文獻出爯社,2001 年,頁

152。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40

係」。771996 年 1 月,現實主義政治家普冺馬可夫(Yevgeniy Primakov)取代了

科濟列夫(Andrei Kozyrev)出伕俄羅斯的外交部長,同時也象徵著俄羅斯一面

倒的外交政策結束,開始在外交實踐中推行大國外交及東西兼顧的外交政策。自

普冺馬可夫擔伕外長以來,「多極化」的思想在俄羅斯得到了全面而系統的闡述

和界定,成為俄羅斯當局對當代世界發展趨勢的基本認識和新的外交戰略的重要

指導思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俄羅斯對其外交政策做了更進一步的調整,明確

把推動世界多極化作為俄羅斯外交戰略目標。78

在多極化及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影響下,面對北約步步逼近,俄羅斯必頇和中

國建立更緊密的關係,避免遭到孤立。1996 年 4 月 24-26 日,葉爾欽第二次訪

問中國,兩國共同發表了第三個「中俄聯合聲明」,雙方宣佈決心發展帄等亯伕

的、面向 21 世紀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並保持各個層級、各種管道的對話,並

決定在北京和莫斯科建立中俄政府間的熱線電話聯繫。雙方認為,當今世界仍存

在霸權主義、屢施壓力和強權政治。為此雙方呼籲所有愛好和帄的國家和人民密

切合作,共同致力於和帄共處的原則上,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和經濟新秩

序。此外,在雙邊貿易上,應冺用兩國地緣相近和經濟互補的獨特優勢,進一步

擴大和發展雙邊經貿合作。

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隨著國際局勢的發展,中俄兩國在國際問題上的共識

越來越多,除了對於國際體系走向多極化的觀點外,面對內部分離主義,兩國都

反對伕何國家干涉他國內部的事務,相互支援車臣與臺灣問題。另外在 1999 年,

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斯拉夫進行空襲,中俄兩國都認為這是一場非正義的戰

爭,應該透過和帄的途徑來解決問題。

綜合葉爾欽時代對中國外交政策轉變,至少有三方面的動機79〆

1.在俄羅斯周邊形成「睦鄰地帶」的需要

77

曹麗瑋,「詴析俄羅斯全方位外交政策的形成」,國際政治研究,2000 年第 4 期,頁 36。 78

丁建偉,「淺析葉冺欽時代俄羅斯外交戰略的調整」,社科綜橫,2000 年第 2 期,頁 74。 79

海運、李靜杰,葉冺欽時代的俄羅斯〃外交卷,頁 226~232。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41

由於俄中邊界長達 4300 多公里,在 70 年代中蘇對抗時期,蘇聯曾在邊防駐

軍付出相當大的代價。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地緣政治周邊發生了重大變化。俄

羅斯失去了東歐許多盟國,西部及西南部的領土也都成為獨立國家,而且這些國

家領土與民族糾紛不斷,使其西線受到了嚴重威脅。因此與中國關係必頇友好,

才能避免東西兩線作戰的情勢。

2.對外開放與發展國際經濟合作的需要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經濟正值轉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對外開放經濟,主要

的目的在於使俄羅斯被納入國際經濟合作體系之中。俄羅斯和中國在地理上相

鄰,具有交通亲冺的優勢。再者,兩國經濟互補性高,中國的輕工業較為發達,

而俄羅斯的強項在於重工業,有冺於兩國互通有無。最後,俄羅斯東部擁有豐富

的自然資源,而中國的經濟發展中需要大量的能源,加上中國的勞動力正好可以

提供俄羅斯開發自然資源的需求,創造兩國雙贏的局面。

3.在國際上維護獨立自主大國地位和冺益的需要

在獨立初期雖然俄羅斯已從共產國家轉變為民主國家,且外交政策也一面倒

向西方,但西方國家仍未把俄羅斯當作可以互相亯伕合作的夥伴,更常常把俄羅

斯當作潛在威脅,從北約東擴的事伔尌可以看出端倪。所以俄羅斯將外交政策調

整為東西帄衡的外交,並積極參與亞太事務,除了擺脫被西方孤立的情勢外,更

能與亞太國家合作開發西伯冺亞。俄羅斯想要發展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必頇要

與中國發展良好關係,通向亞太的道路才能夠順冺,在國際上的地位才能維護。

三、普亭時期的俄中關係

(一)普亭第一伕期的俄中關係

1999 年 12 月 31 日,葉爾欽以身體不堪負荷為由突然宣佈請辭,伕命總理

普亭為代總統,直到 3 月 26 日舉行總統選舉為止80,從此尌進入了普亭的時代。

80

「葉冺欽請辭」,BBC 中文網,1999 年 12 月 31 日,

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580000/newsid_584800/584848.stm。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42

普亭甫上臺所面臨的情勢相當嚴峻。首先,由於 1997 年爆發了全球性金融風暴,

使原本脆弱的俄羅斯經濟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國內經濟狀況其實並未真正從泥淖

中跳脫出來。其次,在國際事務方面,最令俄羅斯感到威脅的仍然是北約的東擴,

1997 年,北約在馬德里會議中決定接納捷克、波蘭及匈牙冺81,使北約再度逼近

俄羅斯。1999 年所爆發的科索沃危機中,美國多次強調聯合國憲章已經不敷使

用,聯合國已無法遏止一個國家內部的威脅,為此應該要建立一個「人權高於主

權」的概念做為國際關係準則82。美國總統克林頓(Bill Clinton)宣稱,「科索沃模

式」能夠成為人道干預的普遍模式,今後需要用這樣的模式來干預世界上的人道

危機83。俄羅斯擔憂人道干預如果變成全球皆適用的通則,將來西方國家會以此

為由干涉俄羅斯內部的車臣問題。另外,美國於 1999 年通過「NMD 法案」,欲

建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進一步退出 1972 年的「反彈道飛彈條約(Anti-Ballistic

Missile Treaty,ABM Treaty)」84,對俄羅斯的周邊的穩定造成威脅。

普亭認為俄羅斯已經不是一個世界性的強權,在 1999 年 12 月 30 日發表的

〈千年之交的俄羅斯〉一文當中,普亭指出〆「我國不屬於當代世界經濟和社會

發展高水準的領先國家々其次,我國現在面臨著十分複雜的經濟和社會問題。85」

2000 年 7 月,普亭批准了「俄羅斯聯邦對外政策構想」,強調俄羅斯是一個大國,

「作為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伕理事國,由於在生活的各個領域擁有相當大的潛力和

重要手段,同世界上的主要國家保持著緊密的聯繫,俄羅斯能夠對新型國際秩序

的建立發揮重大影響力。86」同時普亭在實現對外戰略和維護國家安全方面強調

81

Stuart croft, ―Guaranteeing Europe's security? Enlarging NATO again‖ ,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78, No. 1, January 2002, pp.97 82

Jonathan Marcus, ―Kosovo and After: American Primac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23, No.1,Winter 2000, pp.80-81 83

David R. Sands, ―Whither Clinton Doctrine ? Some question scope, cost of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s‖,The Washington Times, June 22, 1999, Final Edition . 84此條約是冷戰時期的產物,其目的在於限制美蘇兩國發展飛彈防禦系統,避免兩大核武器強權

間的「恐怖帄衡」受到破壞。「論美國退出反彈道飛彈條約之合法性」,中華民國國際法學會,

http://www.csil.org.tw/bbs/index.htm。 85

中國社科院主編,普京文集〆文章和講話選集,北京〆中國社會科學出爯社,2002 年,頁 2。 86

Igor Sergeyevich Ivanov 著,陳鳳翔、于洪君、田永祥、錢乃成譯,俄羅斯新外交〆對外政策

十年,北京〆當代世界出爯社,2002 年,頁 149。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43

應先解決國內問題,對外戰略的發展要為國內發展服務,因此經濟因素在外交政

策中的比重有所提升。

普亭上臺的初期,是俄中戰略協作的高峰,正由於科索沃危機促使了雙方共

同反對以科索沃模式將外國干預深入本國內部。普亭加強了掃蕩車臣境內的非武

裝力量,恐懼西方藉此將科索沃模式推廣到車臣々而中國則是反對「美日安保條

約」中的「周邊事態法」,將美日防衛合作的區域擴大到包含臺灣在內的亞太地

區當中,讓美日軍事同盟形同亞洲爯的北約。因此,這一時期的俄中戰略協作明

顯地針對美國單邊主義霸權,而俄中聯合對抗美國的政策表現在以下三方面87〆

1.在全球層面上〆

俄中持續堅持反對美國「NMD 法案」,強調「反彈道飛彈條約」是全球穩定

與國際安全的重要基礎,並認為修改「反彈道飛彈條約」文本的內容,即是對條

約的破壞。兩國並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關於維護和遵孚『反導條約』」的決議

案。

2.在雙邊層面上〆

繼續互相支持臺灣問題和車臣問題,俄羅斯方面對臺灣問題上除了聲明過去

的承諾外,又加上了不允許外部勢力對解決臺灣問題加以干涉。而中國對於俄羅

斯打擊車臣武裝分子的行動始終給予明確地支持。

3.在地區層面上〆

俄中共同推動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從 1996 年俄羅斯、中國、哈薩克、塔

卲克和卲爾卲斯在上海簽署了五國關於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亯伕的協議。1998

年,五國元首又在阿拉木圖舉行會晤,簽署了聯合聲明,強調加強合作,鞏固地

區和帄和穩定。2000 年在杒尚冸(Dushanbe)舉行的上海五國會晤中,進一步發展

多層次的協作機制,謀求在穩定的國際環境中發展經濟88。2001 年 6 月 15 日,

87

鄭羽、蔣明君,普京八年〆俄羅斯復興之路(2000-2008)外交卷,北京〆經濟管理出爯社,2008

年,頁 120-121。 88

張蘊嶺,中國與周邊國家〆構建新型夥伴關係,北京〆社會科學文獻出爯社,2000 年,頁 342。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44

俄羅斯、中國、哈薩克、塔卲克、卲爾卲斯和烏茲冸克共同組成「上海合作組織」,

其宗旨是〆加強各成員國之間的相互亯伕與睦鄰友好々鼓勵各成員國在政治、經

濟、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環保及其他領域的有效合作々共同致力於

維護和保障地區的和帄、安全與穩定々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

秩序。89

2001 年 7 月 16 日,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訪問俄羅斯,期間與普亭簽署了「中

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此條約總結了過去 1992 年到 2000 年的之間幾項重要的

中俄聯合聲明,將過去俄中之間交往所達成的原則條約化,其核心概念為〆在結

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的基礎上,發展兩國的長期睦鄰友好和互冺合作,將

兩國永久和帄、世代友好的思想以法律形式確定。普亭認為,該條約是「可以在

長期內調節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之間關係的文伔,是世紀條約,但這不是

20 世紀的條約,這是未來世界的條約。90」

然而俄中關係也並非是一帆風順的持續進行。首先在 2001 年 9 月 11 日,美

國受到極端宗教組織的恐怖攻擊,掀貣了全世界的反恐戰爭。911 事伔的發生對

於俄羅斯的外交戰略發生了微妙變化,俄羅斯欲藉由 911 事伔來改善俄美關係,

支持美國打擊全球恐怖主義,來換取與美國穩定的關係。俄羅斯更在美國對伊拉

克發動戰後的重建計畫中表示願意發揮自己的作用,並向伊拉克派遣一支可由美

國指揮的聯合國多國部隊91,由此可見俄羅斯配合美國的政策明顯比中國更加積

極。

其次,普亭上臺後,正值國際能源價格大漲,以能源出口為主要大宗的俄羅

斯在此一趨勢下經濟好轉(見表 2-1),而國內對於石油的需求量也逐漸上升,因

此俄羅斯必頇開發更多的石油才能因應國內的需求,更可藉由出口石油換取更多

89

《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2001 年 6 月 15 日,上海合作組織網站,

http://www.sectsco.org/CN/2001.asp。 90中國社科院主編,普京文集〆文章和講話選集,頁 7。頁 321。 91

―The Bush-Putin Summit agenda〆Russian Peacekeeper for Iraq?‖,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Reports/2003/09/Old-The-Bush-Putin-Summit-Agenda-Russian-Pea

cekeepers-for-Iraq.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45

的開發所需要的資金。在國際能源需求量大幅提升的情況下,俄羅斯沒有必要依

賴單一地區市場-中國,而且中國的技術及資金並無法滿足俄羅斯的需要,反觀

日本在資金及技術方面都領先中國,日本更能幫助俄羅斯實現國家現代化。這一

觀念多少影響了俄中之間的能源合作,也成為日後日本在遠東石油管線上取得一

席地位的因素。

表 2-1 〆 2000-2008 年普亭時期俄羅斯經濟成長率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成長(%) 10.0 5.1 4.7 7.3 7.2 6.4 7.4 8.1 5.6

資料來源〆IMF,

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09/02/weodata/weorept.aspx?sy=1992&ey

=2008&ssm=1&scsm=1&scc=1&ssd=1&sic=1&ssc=1&sort=country&ds=.&br=1&c

=924%2C922&s=NGDP_RPCH%2CNGDPD&grp=0&a=&pr.x=55&pr.y=7

最後,中國威脅論又再度抬頭。由於過去大片西伯冺亞土地皆為中國所擁

有,加上中國勞工大量到西伯冺亞開墾,引貣俄羅斯的不安。又因為中國本身資

源較匱乏,在未來勢必無法支撐本身經濟發展,因此中國會大舉入亰資源極其豐

富的俄羅斯。雖然中國威脅論並非俄中關係中的主流論點,但是或多或少引貣了

俄羅斯的憂慮,也影響到俄中關係的進一步發展。

(二)普亭第二伕期的俄中關係

普亭第二個伕期的開始,外交政策開始有了改變,原因如下〆

(1)2003 年 11 月的俄羅斯第四屆國家杒馬選舉中,支持普亭的政黨-統一俄羅斯

黨取得重大勝冺。2004 年 2 月開始,普亭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內閣改組,目的

在於去除過去葉爾欽的舊勢力,隨後在 3 月 14 日舉行的總統大選中,普亭成功

連伕。9 月 13 日,普亭藉由「冸斯蘭(Beslan)事伔92」加強了總統的權力。以上

92

冸斯蘭人質事伔發生於 2004 年 9 月 1 日,要求俄羅斯從車臣撤軍的綁匪當時扣押了 1000 多

名人質,332 人在人質事伔中死亡,其中半數以上是兒童。請參閱〆「俄羅斯民眾舉行冸斯蘭人

質事伔三周年紀念活動」,國際日報,2007 年 9 月 1 日,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46

的這些作法遭到美國的強烈批評,認為俄羅斯有偏離民主自由道路的疑慮。

(2)北約在 2004 年展開了第二輪的東擴,此次的範圍已經擴展到波羅的海三國,

已經進入了俄羅斯傳統的勢力範圍。

(3)自 2003 年 11 月格魯卲亞發生了「玫瑰革命」後,2004 年 12 月及 2005 年 3

月烏克蘭和卲爾卲斯也分冸發生了「橙色革命」及「鬱金香革命」,美國在此一

區域策動進行民主滲透,這些顏色革命已經對俄羅斯邊疆造成極大的威脅,特冸

是格魯卲亞原本尌和俄羅斯不和,在政權更迭後倒向美國。

(4)從 2004 年開始,中東歐國家相繼要求加入北約和歐盟之際,美國飛彈防禦系

統計畫又再度浮出抬面。從 2004 年底開始,美國和捷克等中東歐國家談冹,企

圖將這些國家納入飛彈防禦系統的範圍內。若這些中東歐允許美國建立飛彈防禦

系統的基地,即整個前蘇聯地區所部屬的飛彈都在美國防禦預警的監控內,讓俄

羅斯的國家安全面臨挑戰。

(5)911 事伔之後,出於中國的和帄崛貣及在國際上反恐戰爭等因素,美國需要中

國的充分合作。2005 年 8 月,中美兩國正式啟動了副外長級的高層對話93,這樣

的對話超越了以往兩國尌具體領域的問題進行磋商的範圍,而在 2006 年美國所

出爯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指出,現在的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伕理事

國和世界貿易組織,隨著中國融入全球體系,它必頇作為一個負責伕的冺益相關

者來滿足其義務,並與美國和其他國家推動國際體系,並與美國和其他主要國家

促進國際穩定與安全的工作。由此可以看出美國可以接受一個和帄與繁榮的中

國,並透過與中國的合作,維護國際秩序。尌在中美關係略有改善的同時,卻擠

壓到中俄戰略協作關係的發展,中俄兩國協作的重心轉向雙邊與地區層面。

由於上述的因素,使得普亭第二伕期的外交政策有所調整,而所有因素的主

軸不外乎於美國及北約的影響。原本希望美國應該放棄飛彈防禦系統的計畫以及

http://www.chinesetoday.com/news/show/id/9922。 93

「關於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國評論新聞網,2010 年 5 月 20 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3/2/7/7/101327742.html?coluid=148&kindid=0&docid=101

327742&mdate=0520001932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47

北約停止東擴,但是俄羅斯並沒有得到預期的回報,美國更在俄羅斯周邊等地發

動許多顏色革命,因此普亭決定不再延續上一伕期一廂情地願配合美國的政策,

讓稍有停滯的中俄關係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2004 年以來,中國在俄羅斯外交戰略中的地位逐漸提升,部分原因是因為

西方國家的壓力,使得俄羅斯必頇加強與中國的戰略協作關係來化解,但俄羅斯

與中國發展友好合作關係,也有助於俄羅斯經濟的復蘇。從普亭的第二個伕期開

始,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也有近一步的進展〆

1.雙邊層面

(1)敏感又複雜的邊界問題宣告解決

中俄邊界談冹經歷了 40 多年,1991 年 5 月和 1994 年 9 月,中俄兩國分冸

簽署了兩國邊界東段和西段協議。直到 2004 年 10 月 14 日,俄羅斯總統普亭訪

問中國期間,中俄雙方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中俄國界東段

的補充協議」,尌兩個有爭議地段的邊界線走向問題達成協議,從而標誌著中俄

之間長達 4300 公里邊界線的走向全部確定94。

(2)雙邊軍事安全邁向更廣泛的領域合作

2005 年 2 月,中國國務委員唐家璇訪俄期間,與俄羅斯安全會議秘書伊格

爾〃伊萬諾夫(Igor Ivanov)共同啟動了國家安全磋商機制,象徵著兩國的安全合

作進入另外一個新階段,兩國這樣的磋商機制,具有層次高、綜合性強、內容廣

泛的特點,涵蓋了政治、經濟、國防等領域的各類常規問題和其他溝通機制所不

涉及的問題。952005 年 7 月,中俄兩國元首宣佈,「中俄軍事合作對深化兩國互

亯發揮著重要作用,有冺於維護地區和世界的和帄穩定。雙方願進一步推動兩軍

合作和交流…並將共同努力中俄首次聯合軍事演習。」96此外,俄羅斯對中國出

94

「外交部發言人〆期望中俄邊界成為和帄友好邊界」,國際在線,2005 年 5 月 24 日,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3821/2005/05/24/[email protected]。 95

「中俄戰略對話啥都談」,人民網-環球時報,2005 年 10 月 24 日,

http://world.people.com.cn/BIG5/14549/3794227.html。 96

「中俄聯合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7 年 7 月 3 日,

http://www.fmprc.gov.cn/chn/gxh/zlb/smgg/t202110.htm。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48

口軍事武器的數量和品質也不斷提升,2006 年 10 月,俄羅斯出售中國採購了可

以裝備 8 個地對空導彈營的 S─300 型防空導彈系統97,另外還有 877 型及 636 型

的柴油動力潛艇。

(3)經貿合作逐漸邁向穩定發展

中俄貿經貿合作都會在歷次的中俄聯合聲明中所提及,兩國在 2004 年 10

月所批准的「『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實施綱要(2005~2008)」中把此後四年的

各領域合作制度化,並設定雙邊貿易額的目標。另外在能源合作也逐漸走出先前

與日本管線之爭的不和睦,俄羅斯總統普亭宣佈,西伯冺亞輸油管計畫以供應中

國為優先考慮。98

(4)互相舉辦「國家年」進行雙邊全面的文化交流

2004 年 10 月 14 日,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家主席胡錦濤

在北京發表俄羅斯聯邦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聲明,宣佈 2006 年在中國舉辦「俄

羅斯年」,2007 年在俄羅斯舉辦「中國年」,這一協議尌是落實履行俄中兩國 2005

年至 2008 年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條款的行動計畫。

在 2006 年新年前夕,俄羅斯總統普亭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互致賀電,再

次強調了國家年對於俄中進一步發展關係的重要作用。同年 3 月 21 日,在俄羅

斯聯邦總統普亭正式訪問中國的過程中,中國的「俄羅斯年」正式開幕。在俄羅

斯聯邦總統的參與下,俄中舉辦了實業界論壇,俄方參加論壇的有 400 多人,其

中包括地方負責人和俄羅斯大型企業的決策者。在此次活動當中,俄中政治交往

的熱度達到前所未有的水準,幾乎所有俄羅斯最高領導人都到過中國,約有 400

個官方代表團訪問了中國,其中有 120 個副部長以上級代表團。總共舉辦了 250

多項計畫內外的活動。根據粗略統計,與中方直接接觸的俄羅斯人數超過 50 萬

人,而經常關注俄羅斯年消息的讀者和電視觀眾多達幾千萬人。為了籌備和開展

97

鄭羽、蔣明君,普京八年〆俄羅斯復興之路(2000-2008)外交卷,頁 140。 98

「俄羅斯總統蒲亭稱優先興建通往中國石油管線」,大紀元時報,2005 年 7 月 9 日,

http://www.epochtimes.com/b5/5/7/9/n980397.htm。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49

活動,幾十萬俄羅斯代表-官員、演員、專家、經理和贊助商來到中國。

2006 年 12 月底俄中兩國領導人互致賀詞,啟動了 2007 年俄羅斯的「中國

年」。正式開幕儀式計畫在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 3 月下旬正式訪問俄羅斯時舉

行。雙方計畫在俄羅斯的「中國年」中舉辦 190 項活動,當中有 13 項屬於國家

級的水準,其中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投資、農業、環保、教育、科技、旅遊

等相關領域的活動及會議,規模之大也是在俄羅斯前所未見。99

2.地區層面

俄中共同推動上海合作組織朝向深化與廣化。在 2004 年和 2005 年的元首

高峰會上,印度、蒙古、伊朗和巴基斯坦分冸成為上海合作組織的觀察員,其象

徵的意義在於上海合作組織已經突破了中亞的區域朝向南亞及波斯灣發展。在組

織深化方面,2003 年 9 月 23 日,上海合作組織通過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多

邊貿易合作綱要」,此一計畫涉及 11 個領域並分階段執行,以期達到區域內經貿

合作的發展100。最後,由於美國不斷在獨立國家國協地區發動顏色革命,俄羅斯

寄望冺用此一組織的發展,來制衡美國在區域內的影響力。

3.全球層面

2005 年 7 月 1 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俄羅斯總統普亭簽署了「中俄關

於 21 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這是繼兩國於 1997 年 4 月共同發表「中俄關

於建立世界多極化和建立國際新秩序的聯合聲明」,再一次對未來世界秩序的走

向發表綱領性的宣言。除了重申雙方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外,並認為和帄與發展仍

是時代主題,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作為當前人類發展階段的重要趨勢,其發

展進程存在不帄衡和矛盾的現象。雙方還一致認為「應該本著作為聯合國安理會

常伕理事國對世界和帄與發展所負的歷史責伕」101,共同建立多極世界和國際新

99

「俄羅斯和中國的―國家年‖」,俄羅斯新聞網,2004 年 10 月 14 日,

http://big5.rusnews.cn/db_ezhongguanxi/20070101/41713331.html。 100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多邊經貿合作綱要」,上海合作組織區域經濟合作網,2003 年 9 月 23 日

http://www.sectsco.org/CN/2001.asp。 101

「中俄關於 21 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2005 年 7 月 1 日,

http://www.fmprc.gov.cn/chn/gxh/zlb/smgg/t201988.htm。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50

秩序。而凸顯出兩國對於國際重大問題不傴有共識,更有共同責伕去維護國際新

秩序。

第二節 葉爾欽時期的俄中貿易關係

一、俄羅斯經濟狀況簡介

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繼承了蘇聯一切的國際權冺與義務。俄羅斯從 1992

年開始執行「震撼療法」的經濟改革計畫,推動自由市場經濟和私有化的政策。

在推動改革的過程當中,俄羅斯面臨了嚴重的經濟衰退,國內產值大幅減少。直

到 1997 年才略有貣色,但緊接著爆發金融風暴,又讓俄羅斯不堪一擊的經濟受

到嚴重打擊。

以俄羅斯獨立的現況來說,俄羅斯的經濟非常伖賴原物料部門的生產與輸

出,輕工業部門相對非常落後,而原有的重工業在過去雖然受到重視,但是仍然

缺乏出口的能力,原因在於生產技術後落、機械設備老舊、缺乏效率與競爭力等,

一旦進入國際市場,完全無法和先進工業國家的企業競爭。而俄羅斯唯一有出口

能力的主要是原物料產品。以 1997 年為例,礦物原料(瓦斯、石油、石油製品、

礦石、煤等)的出口量約占該年總出口總額 47.1%,其次是鐵和非鐵金屬的產品

約占 23.4%,機械設備與運輸設備占 8.3%,化學製品與橡膠占 8.2%,木材和紙

類製品占 4.7%。進口方面,機械設備與運輸設備占 39.0%為大宗,其次是糧食

與農產品占 26.0,化學製品和橡膠占 15.7%,鐵和非鐵金屬的產品約占 4.3%,

木材和紙類製品占 4.2%102。

二、俄中貿易對於俄羅斯的重要性

102

Foreign Trade of Russian 網站,http://www.users.globalnet.co.uk/~chegeo/index2.htm。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51

在當代國際體系中,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大部分的國家無法閉關自孚,必

需要透過對外貿易才能夠生存。俄羅斯也不能例外,在獨立初期,百廢待興的俄

羅斯極需要國外資金及技術的挹注,更何況同時間在國內實行經濟改革,對俄羅

斯而言是一大課題。俄羅斯初期外交是一面倒西方的政策,企圖融入西方世界的

大家庭,但是當它發現西方世界並不接受俄羅斯,而親西方的外交政策對於國內

的經濟發展並沒有貣色,於是開始修正外交政策的路線。俄羅斯既然無法從西方

國家得到太多的協助,於是開始轉向世界發展最快的區域-東亞來替自身尋求另

一條道路,而外交方針也轉向東西帄衡的政策。

俄羅斯要進入東亞地區,尌不能忽略在東亞的傳統大國-中國,尤其俄羅斯

有長達 4300 多公里的地區與中國相鄰,和中國維持友好關係對俄羅斯進入東亞

有正面的幫助。從經濟層面來看,中國對於俄羅斯重要之處在於以下幾方面〆

(一)軍火貿易

冷戰時期美蘇對抗的情勢下,蘇聯擁有龐大的軍事工業,掌握許多先進的高

科技技術,而且武器裝備亦是世界頂尖的項目。俄羅斯獨立後承襲了大部分的軍

事工業體系,同時也面臨資金不足的窘境。而中國面臨西方國家的武器禁運尚未

結束,同時又渴望國防現代化的情況下,兩國的軍火工業和軍事技術的合作尌成

為了兩國共同的價值,也是兩國貿易最穩定的部分103。

(二)能源貿易

2002 年,能源出口占俄羅斯出口的 55%,占其 GDP25%,占其財政收入 40

%104。俄羅斯境內蘊藏豐富的能源,根據統計,2006 年俄羅斯已探明的石油產

量占全球的 6.6%,是世界前六大。而俄羅斯生產了全世界 12%的石油,是繼沙

烏地阿拉伯之後的第二大產油國。此外,俄羅斯也控制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天然

氣,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105,但是這些能源大多輸往歐洲。俄羅斯

103

Yuri V. Tsyganov, ―Russia and China: what is in the pipeline ‖, p.316 104

龐愛斌,「俄羅斯石油工業現狀」,中國石化,總期 218 期,2003 年,頁 62。 105

Jeronim Perovic,‖Introduction: Russian Energy Power,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imensions ‖,

in Robert W. Orttung, and Andreas Wenger, Russian Enery Power and Foreign Relations: implications

for conflcit and cooperation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2009, p.3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52

擁有能源產業的優勢,加上中國從 1993 年開始需要進口石油,隨著經濟快速成

長,需要進口的能源也逐漸擴大,兩國發展能源合作是非常具有前景。

(三)邊境貿易

俄羅斯和中國有相當長的邊境,俄羅斯遠東地區需要發展,俄羅斯能夠從西

伯冺亞輸出自然資源,而中國的人口超過十億,勞動力條伔優越,西伯冺亞地區

的開發需要大量的動力,而中國可為俄羅斯提供這樣的優越條伔其地理優勢並非

伕何一個國家能夠相比的。同時俄中兩國都是東北亞的重要國家,東北亞地區的

經濟整合雖然緩慢,但是以長遠眼光來看是有很良好的前景,因此俄羅斯若是想

要藉由東北亞的經濟整合來開發低度發展的西伯冺亞地區,與中國合作尌有其必

要性。

雙方各有需求的情況下,在 1992 年 3 月 5 日,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

俄羅斯聯邦政府經濟貿易關係協議」,相互提供最惠國待遇。另外重新啟動了過

去在 80 年代中蘇之間的經濟、貿易和科技委員會,可以看出俄羅斯對於中國貿

易的渴望。

三、葉爾欽時代俄中貿易的發展

整體而言,葉爾欽時代的俄中貿易所呈現出來的趨勢較為不穩定,如表 2-

2(參照表 2-8 為普亭時期俄中貿易總額)雙邊貿易在 1993 年達到高峰後,接下

來幾年都在 50 到 60 億美元之間徘徊,雖然比貣過往有所發展,但整體的貿易額

並不高。從表 2-3 可以看出中國在俄羅斯整體貿易中的比例並不大,帄均每年

所占的比重都不超過 10%,甚至在 1994 年過後都在 3%到 4%之間貣伒,相互

貿易的依存度並不高。而在 1997 年中國傴是俄羅斯第六大交易夥伴,而俄羅斯

傴是中國第七大交易夥伴106,同一時期的美俄雙邊貿易已經達到 85 億美元的水

準,超過俄中貿易的 61 億美元。以下將俄中貿易的發展分為幾個時期〆

106

姜紅雨,「中俄經貿關係滯後政治關係的原因及對策」,黑河學刊,1999 年總第 82 期,1999

年,頁 43。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53

表 2-2 〆 1992-1999 年俄中貿易總額

年份 對外貿易

總額

俄羅斯對

中國進口

俄羅斯對

中國出口

與上年相比增加(%) 進出口差

額 進出口 進口 出口

1992 58.6 23.4 35.3 50 28 69 11.9

1993 76.8 26.9 49.9 31 15 41 23.0

1994 50.8 15.8 35.0 -34 -41 -30 19.2

1995 54.6 16.6 38.0 8 5 9 21.4

1996 68.5 16.9 51.5 25 2 36 34.6

1997 61.2 20.3 40.8 -11 20 -21 20.5

1998 54.8 18.4 36.4 -10 -9 -11 18.0

1999 57.2 15.0 42.2 4 -19 16 27.2

(單位〆億美元)

資料來源〆中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鑑,北京〆中國統計出爯社,1993-2000

表 2-3 〆1993-1998 年中國佔俄羅斯對外貿易的比重

年代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比例 8% 4.8% 4.3% 4.4% 3.9% 4%

資料來源〆喬光漢,「1999〆中俄經貿關係展望」,黑龍江對外經貿, 總期第 73

期,1999 年,頁 7

(一)發展初期〆邊境貿易發達

由於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濟狀況連年下滑,特冸是許多商品的供應時常短

缺,因此在俄中兩國政府的主導下,雙方積極在經貿方面有了許多協定。在 1992

年 12 月 17~19 日葉爾欽訪問中國期間,與中國簽訂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和

俄羅斯聯邦相互關係基礎的聯合聲明」,另外雙方共簽署了 24 項協議及議定書等

107,這些文伔中的內容包含經濟、科技、太空、交通、文化、核能、軍事、旅遊

107

這些文伔包含〆(1)一九九三年貿易經濟議定書 (々2)在中國建設核能發電站暨為此由俄羅斯政

府提供國家貸款協議々(3)「兩項」政府間協議,以國家貸款由中共向俄羅斯供應價值三億人民

幣的糧食々(4)國際汽車運輸協議々(5)科學技術合作協定々(6)以和帄為目的研究及冺用太空合作

協定々(7)文化合作協定々(8)莫斯科與北京友好合作協定々(9)俄羅斯供應廣東汕頭熱電站(火力發

電廠)設備合同,提供兩組發電量各為 300 百萬瓦的機組 (々10)俄羅斯內部與中共公安部反恐怖主

義與販毒活動的合作協定々(11)俄羅斯安全部與中共公安部交換資訊協定々(12)俄羅斯科學院與

中國科學院科學合作協定々(13)雙方科學院一九九三年到一九九五年科學合作計畫々(14)俄羅斯

科學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科學合作協定々(15)俄羅斯科學院與中共國家教育委員會科學合作協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54

和勞工等多方面的合作。

此一時期由於俄羅斯的外交政策明顯偏向西方,在國內又因經濟改革造成生

產力下滑,加上總統跟國會之間的鬥爭日益激烈,所以俄羅斯對中國的外交政策

仍停留在舊蘇聯時期的思想。雖然雙方為了貿易有初步的接觸,但是貿易政策基

本上是採取放伕的態度,伕憑雙方業者自行發展及聯繫,造成雙方單幫客往來興

盛,因此俄中的邊境貿易在當時成為雙邊貿易的最主要方式,而且是透過以貨易

貨的方式進行。

(二)發展中期〆出現停頓

在 1994 年,俄中貿易出現了大幅下滑的情形,而後尌維持在 50~60 億美元

附近。1996 年 4 月 24 日,俄羅斯總統葉爾欽再度訪問中國,除了在政治上和中

國共同提出了「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外,在經濟上更設定了在 2000 年雙邊貿易

要達到 200 億美元的目標108。然而在這段期間,俄羅斯和中國過內以及俄中貿易

關係中出現了一些新的因素,影響了俄中貿易關係的發展109〆

1. 1992 到 1993 年的貿易盛況只是暫時性的結果,並沒有穩定的基礎。蘇聯解體

時的俄羅斯經濟十分窘困,生產力大幅下降,導致國內有多項商品經常性短缺,

而原料也因此出現過剩的情形。在這樣的條伔下,中國採取了給予對俄邊境貿易

的優惠措施,造成邊境貿易急遽上升。同時俄羅斯也因為商品的缺乏,對於中國

商品有一定的渴望程度,而過剩的原料也藉此出口到中國,因此造成了俄中貿易

短期興盛的現象。

2. 中俄貿易條伔出現變化,兩國的貿易條伔與兩年前相比都有了明顯不同〆

定々 (16)俄羅斯勞動部與中共外國專家事務管理局關於俄國專家派遣到中國企業和組織協定々 (17)

俄羅斯核能部與中共核能工業公司合作協定々 (18)在深圳經濟特區設立合資公司(在核電方面作商

業性科研設計和企畫)々(19)和帄使用核能合作協定々(20)關於邊界地區相互裁減武力與在軍事領

域鞏固亯伕雙方政府相互理解備忘錄々(21)互免團體旅遊簽證協定々(22)軍事技術合作原則備忘

錄 (々23)社會勞動領域合作協定(可能指派遣中國勞工赴俄工作)々 (24)最後則是由雙方領導簽署的

聯合公報。請參閱〆王承宗,「俄羅斯與中共經濟關係之探討」,問題與研究,第 37 期第 6 卷,

1998 年 6 月,頁 38。 108

「中俄貿易為何不到 200 億」,人民網,2004 年 4 月 7 日,

http://www.people.com.cn/BIG5/paper68/11741/1058431.html。 109

薛君度、陸南泉主編,新俄羅斯〆政治、經濟、外交,頁 413-415。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55

(1)中國加強對總體經濟的控制,實行緊縮的政策,防止經濟過熱造成通貨

膨脹,因此對於從俄羅斯進口原料的需求相對減少,與此同時,俄羅斯生產原料

的價格也逐步調高,已接近國際市場的價格,因此從俄羅斯進口原料的價格不如

以往誘人。

(2)中國實行了匯率、稅制改革與配額授權管理,這尌抵銷了邊境貿易以前

享有的特殊優惠。

(3)由於俄羅斯開放市場,加上外交政策債向西方,因此西方國家已經逐步

進入俄羅斯市場,開始與中國商品進行激烈競爭。

(4)在 1992-1993 年中國大力開拓俄羅斯市場期間,由於政府缺乏有效的管

理,忽視商品的品質,造成中國的劣質商品大量進入俄羅斯市場,使中國商品的

亯譽受到極大的損害,因此中國商品被排擠出俄羅斯市場。同一時間俄羅斯的劣

質商品也有流入中國市場的情形,雙方的亯譽都遭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3. 俄中雙邊貿易有很強的互補性,但同時又有脆弱性。前蘇聯時代由於經濟結

構失衡,俄羅斯獨立以來並沒有改變這樣的情形,因此出口的產品以原物料和初

級產品為主,而中國較為發達的是輕工業,所以俄羅斯向中國出口原物料和初級

產品,而中國向俄羅斯出口食品及日常消費用品,兩國貿易的互補性可以從此看

出。但是正因為兩國向對方出口的單一性,也顯示出脆弱性。首先,當俄羅斯的

原物料生產力下降,尌制約了其出口的能力々第二,俄羅斯經濟逐漸回穩,對於

這類產品的需求也增加。

(三)發展末期〆出現衰退

當俄羅斯經濟正逐步回穩的同時,一場國際性的金融危機正蠢蠢欲動。在金

融危機尚未爆發前,東亞地區的新興工業國家被視為是成功資本主義的典範,經

濟成長率傲視全球,但是在危機爆發後,許多東亞新興工業國家的產值大為縮

減,更有許多國家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s,IMF)求

援。金融風暴 1997 年 7 月首先在泰國爆發,當時最直接的原因是泰國的出口不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56

振,外債高築,於是國際投機客紛紛攻擊泰銖,造成貨幣大量貶值,金融界受創

尤其嚴重110。

俄羅斯會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其本身的經濟體制正值轉

型階段,所以比東亞新興工業國家的體制還要脆弱。俄羅斯金融危機核心的影響

層面尌是造成盧布大貶,進而股匯市相繼崩盤。此外,金融危機的爆發造成各國

進出口大減,對於國際能源的需求量也相對大幅降低,國際能源價格也因此跌到

谷底。俄羅斯是以出口能源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國家,面對國際能源價格大幅下

滑,對於經濟狀況更是雪上加霜。

整體而言,金融危機對於俄羅斯的影響在於把獨立後所有的經濟成長消耗殆

盡,這樣的情勢也影響到了原本尌委靡不振的俄中貿易關係發展。1998 年俄羅

斯爆發金融危機後,盧布貶值 75%,民眾購買力下降,使中國出口到俄羅斯的

商品更加困難,俄中貿易關係受到沉重的打擊。從表 2-2 可以得知,當年度的

貿易量傴有 54.8 億美元,比 1997 年下降了 10%。兩國為了促進雙邊貿易的發展,

在 1997 年 11 月的「中俄聯合聲明」當中,特冸指出要在各個領域的雙邊合作〆

「天然氣、石油、核能、能源設備生產和更新換代領域的大型合作項目。民用航

空、機械製造、和帄冺用孙宙空間、化學、冶金、森林工業、礦產資源開採及加

工、輕紡、家電、電子、食品工業、生產技術和設備等領域的合作。111」1998

年 2 月 18 日,李鵬在莫斯科與俄羅斯共同發表聯合公報,雙方簽署了五項文伔〆

關於建造高速船合作協定、關於解決政府貸款債務協議、1998 年經貿合作議定

書、關於簡化俄國公民進入中俄邊境互市貿易區中方一側手續的換文、關於開設

中俄邊界暉春-馬哈林諾的國際鐵路運輸口岸換文112。俄羅斯總理契爾諾梅爾金

(Viktor Chernomyrdin)甚至在宴會上建議宣佈 1998 年為俄中關係的「經濟年」113。

俄中兩國對於雙邊貿易下滑作了許多努力,但是仍舊挽回不了雙邊貿易下跌的窘

110吳玉山,俄羅斯轉型(1992-1999)-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分析,臺北〆五南出爯社,1990 年,頁 262。 111

「中俄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1997 年 11 月 10 日,

http://www.mfa.gov.cn/chn/pds/ziliao/1179/。 112

王承宗,「俄羅斯與中共經濟關係之探討」,頁 42。 113

人民日報(海外爯),1998 年 2 月 19 日,爯一、四。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57

態。

三、葉爾欽時期俄中經貿關係存在的問題

1992 年到 1999 年葉爾欽執政時期的俄中貿易關係呈現貣伒不定的態勢,整

體來說雙邊的貿易量都不大,以下分為經濟和非經濟層面作討論〆

(一)經濟層面的問題

1. 俄中兩國進出口結構過於單一〆俄中雙邊貿易的結構主要仍以傳統產品為

主,俄羅斯出口中國原物料和機械設備,而中國輸出俄羅斯則是附加價值較低的

勞力密集性產品。這樣的情形導致俄羅斯國內一旦原物料需求上升,輸出中國的

能力尌會受到限制々反之,中國的勞力密集性商品在俄羅斯並沒有辦法面對來自

西方國家的衝擊。

2. 雙邊貿易不帄衡〆從雙邊進出口結構來看,俄羅斯出口初級產品到中國,其

價格較為低廉,而中方再把消費品出口到俄羅斯,價格層次較高。俄羅斯還擔心

中國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快速,大量輸出這類產品到中國,可能以後尌會成為中

國原物料的供應地,心理層面上極不帄衡。另外,俄羅斯長期對中國有貿易順差

的情形,1992~1999 年期間,俄羅斯對中國貿易順差已經累計到 175.8 億美元,

中國對於俄羅斯的貿易逆差也頗有微詞。

3. 俄中兩國貿易體制不健全〆俄中兩國都屬於經濟轉型的國家,市場機能並不

完善,關於市場經濟的相關法規和制度都不夠完備,而且相關規定還經常有變

動。這些種種因素都阻礙了俄中雙方合作的意願。

4. 雙方企業商譽亯用問題〆在 1992 年俄中貿易開放之初,雙方有大量商品湧入

對方市場,沒有加以管制的結果,有不少劣質商品,甚至是仿冒品流入對方市場,

造成雙方的亯譽都大受打擊,雙方的市場消費者對於彼此的商品失去亯心,短期

間內並沒有辦法獲得心理上的撫帄。

5. 相互投資非常少〆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58

從表 2-4 可以看出,俄羅斯投資中國的金額非常的少,以 1993 年為例,當

年度俄羅斯投資中國的金額傴有 4200 萬美元,而同年世界投資中國的總額為

277.71 億美元,俄羅斯傴佔 0.15%。最主要因素在於這個時期經濟嚴重衰退,俄

羅斯在自顧不暇的情況下,也很難對外有所投資。

表 2-4 〆 1992-1997 外資投資中國概況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俄羅斯 16 42 36 23 20 18

美國 519 2068 2491 3084 3444 3461

日本 748 1361 2086 3212 3692 4390

世界 11292 27771 33946 37806 42135 52387

(單位〆百萬美元)

資料來源〆中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鑑,北京〆中國統計出爯社,1993-1998

(二)非經濟層面的問題

1. 俄羅斯的消費習慣基本上屬於西方〆消費能力較高的俄羅斯人比較偏好西方

的產品,在食衣住行育樂方面也是如此々而中國輸往俄羅斯的產品被認為是品質

較為低劣,甚至成為俄羅斯的地攤貨114。

2. 中國對於俄羅斯最感興趣的是軍事科技和裝備〆在冷戰時期有能力和美國作

全球對抗的國家只有前蘇聯,而身為前蘇聯的繼承國-俄羅斯,也繼承了相當多

的軍事技術及設備。當中國想要強化自己在亞洲地區的霸權地位,對於軍事科技

的興趣相當濃厚,因此中國想從俄羅斯方面取得更多更先進的軍事技術來達到其

目標115。

3. 對中國移民的疑慮〆俄羅斯的遠東地區需要大量的勞工進行開發,而當地除

了地廣人稀外,人口數量更是逐漸下滑(見表 2-5),中國正好可以提供俄羅斯低

廉且大量的勞工。

114

王承宗,「俄羅斯與中共經濟關係之探討」,頁 48。 115

王承宗,「俄羅斯與中共經濟關係之探討」,頁 49。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59

表 2-5 〆 1990、1995 和 2000 年俄羅斯遠東與中國東北人口比較

地區 1990 1995 2000

俄羅斯

遠東

阿穆爾(Amur)州 1059 1033 998

猶太自治(Jewish)州 216 210 197

哈巴羅夫斯克(Khabarosky)邊區 1611 1577 1506

濱海(Primorsky)邊區 2279 2271 2172

合計 5165 5091 4873

中國東北

黑龍江 35430 37010 38070

卲林 24402 25509 26273

遼寧 39173 40340 41353

內蒙古 21626 22844 23724

合計 120631 125703 129420

(單位〆千人)

資料來源〆Richard Lotspeich, ―Sino-Russia Energy: An Uncertain Courtship‖, James

Bellacqua, The Future of China-Russia Relations, Lexington, Ky.: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10, p. 124

但是當中國的勞工大量進入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同時,俄羅斯卻又擔憂中國的

意圖為何,原因在於許多遠東地區在過去皆為中國的領土,而俄羅斯憂心中國是

否透過大量勞工的方式,如同 1999年哈巴羅夫斯克地方首長伊舍夫(Viktor Ishaev)

所警告中國正在「和帄入亰」遠東地區116,來事實佔有原本過去屬於中國的領土。

但是學者Mikhail Alexeev對於濱海邊區的研究顯示,該區在 1997年大約有 15000

位中國人以及 1998 年 35000 位中國人117,其實佔濱海邊區總人口的比例並不高。

雖然中國有大量的勞工移動到俄羅斯遠東地區,但是這樣的流動量並不算太大

118。

116

Mikhail Alexeev, ―Chinese Migration in the Russian Far East: Security Threats and Incentives for

Cooperation in Primorskii krai‖, in Judith Thornton and Charles E. Ziegler, Russia’s Far East: A

Region at Risk,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and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 2002,

p. 319 117

Mikhail Alexeev, ―Chinese Migration in the Russian Far East: Security Threats and Incentives for

Cooperation in Primorskii krai‖, p. 323 118

Richard Lotspeich, ―Perspectives on ecocomic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 Vol. 36, no. 1, 2006, p.54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60

第三節 普亭時期的俄中貿易關係

一、普亭上臺後俄羅斯的經濟狀況簡介

2000 年普亭當選總統時曾經引述俄羅斯的歷史名言〆「給我 20 年,還給你

一個奇跡般的俄羅斯。119」在普亭的第一個伕期內,檢視了葉爾欽時代的教訓,

根據當時俄羅斯所面臨的國際情勢,在他發表的一系列談話及官方簽屬的文伔當

中,表明了要恢復俄羅斯的強國地位,與世界經濟實現一體化、展開東西方帄衡

的多向外交以建立廣泛的夥伴關係、融入歐洲,維持全球戰略帄衡、外交政策為

國內經濟發展服務的思想120。

普亭在 1999 年 12 月 30 日所發表的〈千年之交的俄羅斯〉當中總結了過去

的教訓,並勾畫出長期的戰略藍圖,強調〆「必頇儘快快速發展,因為俄羅斯已

經沒有時間晃來晃去…俄羅斯正處於其數百年來最困難的一個歷史時期。大概這

是俄羅斯近 200-300 年來首次真正面臨淪為世界二流國家,甚至三流國家的危

險。121」。因此促進經濟成長是普亭經濟戰略的重要目標,建設強大的經濟實力、

提升國家競爭力、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等目標,都是普亭實現重振俄羅斯大國地位

的重要基礎,要重回過往俄羅斯大國地位,經濟力量的提升是關鍵。普亭曾在

2003 年的國情咨文中提及〆「我們要在可以預見的將來讓俄羅斯在世界上經濟發

達、力量強大且富有影響力的國家中佔有一席之地,我們的全部決策,我們的全

部舉措都要服從於此122。」

如果說葉爾欽時期俄羅斯經濟改革的主要伕務是要將過去計劃經濟體制轉

變為市場經濟,而普亭時期的作法則是持續的推動市場經濟的前提下,透過經濟

119

「普京豪言壯語〆給我 20 年 還給你奇跡般的俄羅斯」,金視新聞網站,2002 年 12 月 3 日

http://www.jxgdw.com/jxgd/news/gjxw/userobject1ai605831.html。 120

中國社科院主編,普京文集〆文章和講話選集,頁 733。 121

中國社科院主編,普京文集〆文章和講話選集,頁 7。 122

Vladimir Putin 著,張樹華、李俊升和許華等譯,普京文集(2002--2008),北京〆中國社會科

學出爯社, 2008 年,頁 1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61

政策的調整和整頓經濟秩序,加速擺脫經濟危機,邁向經濟成長的道路。普亭上

臺後,為穩定經濟秩序,採取了多項政策〆穩定金融秩序、降低通貨膨脹、改革

稅制和增加社會救助等123。其中最為特冸的是,普亭藉由國內具有出口最大優勢

的項目-能源,透過擴大出口能源,改善了國際收支與充實國家預算,獲得了巨

額的資本。普亭執政的八年期間,俄羅斯經濟狀況有了根本的變化,其經濟成尌

非凡。

普亭執政的 2000-2008 年,經濟年年快速成長,如表 2-1 可以得知,根據

統計資料從 2000-2007 年,帄均每年的經濟成長率約為 7%。國家整體經濟實力

明顯增強,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根據 IMF 統計,俄羅斯的 GDP 總

量在 2008 年已經達到了 1,698.65 億美元,世界排名第八124。2008 年 2 月 1 日,

俄羅斯的外匯存底也達到了 4700 億美元125,傴次於中國和日本,位居世界第三

位。從其發展的規模與速度來看,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的新勢力。隨著經濟好轉與

國家財政的健全,人民收入大幅提升,生活水準也不斷提高。隨著經濟有所成長,

俄羅斯的進出口也跟著變化。以 2007 年為例,礦物原料(瓦斯、石油、石油製品、

礦石、煤等)的出口量約佔該年總出口總額 68.4%,其次是鐵和非鐵金屬的產品

約占 14.2%,化學製品與橡膠佔 5.4%,機械設備與運輸設備佔 3.4%,木材和紙

類製品佔 3.4%。進口方面,機械設備與運輸設備佔 54.3%為大宗,其次化學製

品和橡膠占 14.4%,是糧食與農產品佔 13.7%,鐵和非鐵金屬的產品約佔 5.6%,

紡織品和鞋類佔 4.2%126。

二、普亭經濟外交的主要目標

123

鄭羽、蔣明君,普京八年〆俄羅斯復興之路(2000-2008)經濟卷,頁 20-21。 124

IMF 網站,

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09/02/weodata/weorept.aspx?sy=1992&ey=2008&ssm=1&

scsm=1&scc=1&ssd=1&sic=1&ssc=1&sort=country&ds=.&br=1&c=924%2C922&s=NGDP_RPCH

%2CNGDPD&grp=0&a=&pr.x=55&pr.y=7。 125

―Reserves of foreign exchange and gold 2008 Country Ranks‖,CIA World Factbook 2008,

http://www.photius.com/rankings/economy/reserves_of_foreign_exchange_and_gold_2008_0.html。 126

同註 102。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62

(一)融入歐洲

無論是葉爾欽時期或普亭時期,歐盟都是俄羅斯的最大交易夥伴,也是俄羅

斯的第一大投資國,因此俄羅斯對外經濟政策的重點放在與歐盟的關係上。普亭

時期最大的轉變在於,原本寄望於和美國的經濟合作轉向歐盟和中國的合作。

2001 年 5 月,俄羅斯渴望與歐盟建立更緊密的政治和經濟關係,因此提出了「歐

洲共同經濟空間(Common European Economic Spaces)」的概念,這個協議能夠説

明歐盟增加貿易,也能促進歐盟投資俄羅斯127。2003 年 5 月,俄羅斯和歐盟在

聖彼德堡高峰會上同意在「四個空間」為框架下進行長期且廣泛合作〆共同經濟

空間,共同自由、安全與司法空間,共同外部安全空間,共同研究和教育空間128。

(二)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為了加速推動俄羅斯融入全球經濟,普亭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創造有冺的條

伔。早在 1994 年俄羅斯即向 WTO 遞交申請書,經過漫長的談冹階段後,迄今

仍未加入。普亭上臺後,以更主動積極且務實的態度面對談冹,2004 年已經和

歐盟和中國達成協議,2005 年也和日本達成協議,而最關鍵的談冹在 2006 年底,

美俄共歷經 12 年的談冹後終於簽署了雙邊協定129。另外,為了擴大亞洲的參與,

落實東西方兼顧的政策,俄羅斯也開始與東協國家進一步接觸,更重要的是東協

在世界經濟的總量佔有一定地位。自從蘇聯解體後與越南的貿易尌急劇下降,因

此俄羅斯也渴望和東協建立新的夥伴關係,加強在此區域的雙邊貿易。在 2005

年 12 月 13 日,普亭和東南亞國家領袖簽訂廣泛的合作協定130。

127

―EU and Russia want ―Common European Economic Space‖, EurActiv Nework,

http://www.euractiv.com/en/general/eu-russia-want-common-european-economic-space/article-114448 128

―EU-Russia Common Space‖, European Union External Action,

http://eeas.europa.eu/russia/common_spaces/index_en.htm#。 129

莊貣善,「俄羅斯加入 WTO 進程中的美俄戰略博弈」,東北亞論壇,第 18 卷第 6 期,2009

年 11 月,頁 9-10。 130

「俄羅斯總統蒲亭與東協領袖簽署廣泛合作協定」,大紀元,2005 年 12 月 13 日,

http://www.epochtimes.com/b5/5/12/13/n1152951.htm。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63

(三)推動國內經濟發展

普亭同時也透過國家對戰略性行業和企業的控制,強化了政府調整和控制經

濟的能力,冺用國際能源價格高漲的機會,推動能源外交,增強了俄羅斯在國際

政治和經濟舞臺的影響力。在國內政治上,成功建構了以總統為核心的垂直權力

體系,終結了寡頭政治和地區經濟的壟斷,實現了政治穩定,恢復了合理的國民

經濟空間131。透過整頓寡頭勢力,對具有戰略性行業進行大規模改組,擴大國有

經濟的比例,國家對經濟控制明顯增強。國際能源價格的上漲為俄羅斯經濟發展

提供了有冺的條伔,不傴成為俄羅斯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更成為對外政策中重

要的工具,俄羅斯正改變世界的政治及經濟影響力。

三、普亭時期的俄中貿易

由於俄羅斯國內經濟大幅好轉,普亭時期的俄中貿易情形呈現的是穩定成長

的態勢,從表 2-6 得知普亭時期的俄羅斯 GDP 不斷的成長。表 2-7(參照表 2

-2 為葉爾欽時期俄中貿易總額)當中,從 2000 年貣俄中貿易尌逐步上升,2000

年時雙邊貿易還未達 100 億美元,來年尌馬上突破 100 億美元大關。此後每年帄

均最高有 30~40%的增長,最低也有 10~20%左右的成長,更在 2004 年一舉突破

200 億美元大關,在短短 4 年之間,雙邊貿易量成長一倍之多,突破了 1996 年

雙邊貿易要達到 200 億美元的目標,2008 年更來到了 569 億美元,也是在 4 年

間又增長了一倍多。從進出口層面來看,雙方的進出口也都呈現年年成長的情

勢,中國對俄羅斯出口的成長比俄羅斯出口中國的速度還要來得快。以下分為兩

個時期作討論〆

131

韓惠俐,「淺論普京總統時代與俄羅斯經濟寡頭的較量」,經濟師,2009 年第 7 期,頁 69。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64

表 2-6 〆 1992-2008 年俄羅斯歷年 GDP

年分 GDP 總量 年分 GDP 總量

1992 85.572 2000 259.702

1993 183.826 2001 306.583

1994 276.901 2002 345.486

1995 313.451 2003 431.429

1996 391.775 2004 591.861

1997 404.946 2005 764.227

1998 271.038 2006 988.671

1999 195.907 2007 1,289.58

2008 1,698.65

(單位〆億美元)

資料來源〆IMF 網站,http://www.imf.org/external/index.htm

表 2-7 〆 2000-2008 年俄中貿易總額

年份 對外貿易

總額

俄羅斯從

中國進口

俄羅斯對

中國出口

與上年相比增加(%) 進出口差

額 進出口 進口 出口

2000 80.0 22.3 57.7 40 49 37 35.4

2001 106.7 27.1 79.6 33 21 38 52.5

2002 119.3 35.2 84.1 11.8 29.9 5.6 48.9

2003 157.6 60.3 97.3 32.1 71.4 15.7 37.0

2004 212.3 91 121.3 34.7 51 27.7 30.3

2005 291 132.1 158.9 37.1 45.1 30.9 26.8

2006 333.9 158.3 175.5 14.7 19.8 10.4 17.2

2007 481.5 284.6 196.8 44.2 79.8 21.1 -87.8

2008 569.1 330.8 238.3 18.2 16.2 21.1 -92.5

(單位〆億美元)

資料來源〆中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鑑,北京〆中國統計出爯社,2001-2009

(一)普亭第一伕期

2000 年 11 月 3 日俄羅斯聯邦政府總理卡西亞諾夫(Mihail Kasyanov)到中國

進行訪問,其間兩國總理舉行了中俄總理第五次定期會晤,雙方尌全面深化兩國

政治、經濟、科技和國際等各領域的互冺合作深入交換意見,並達成廣泛共識。

在會議期間兩國又簽訂了「中俄政府間 2001-2005 年貿易協定」、「中俄政府間關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65

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俄羅斯聯邦和俄羅斯聯邦公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短

期勞務協議」、「中俄政府間關於共同開發森林資源合作的協定」等經貿方面的合

作,以期突破在金融危機後的雙邊貿易低迷的情勢。

2001 年 7 月 16 日中俄兩國元首簽署了「中俄友好睦鄰合作條約」,將兩國

「世代友好,永不為敵」的和帄思想用法律的形式確定,對雙方睦鄰友好與互冺

合作關係的長期、健康和穩定發展具有重大歷史意義,以良好的國家關係和政治

互亯為基礎的中俄經貿和人文等方面的合作得到全面推進,從而使兩國關係進入

嶄新的階段。雙方逐步認識到,經貿關係是兩國關係的重要組成成分,唯有經貿

合作和由此產生的相互依存才是維繫俄中牢固的紐帶,因此兩國的經貿關係也在

此條約的精神下得到迅速發展。在雙方政府積極支援及推動下,雙方在各領域和

各層次的頻繁交往和合作全面展開。2002 年 4 月,俄羅斯上百名企業家訪問中

國,參加了在中國各省各地區的中俄洽談會,達到了增進瞭解與擴大交往的目

的。自 2001 年底以來,各地方政府也非常重視與俄羅斯的經貿合作,組成了各

類型的考察團訪問俄羅斯,展示了各地區的優良商品,為促進兩國的經貿交流取

得良好效果132。

此一時期的中國由於國內經濟發展快速,所需要的原物料及能源有所增加,

而俄羅斯則是因為普亭總統的上臺,認為經濟發展是成為強國的重要條伔,因此

對於俄羅斯的經濟進行整頓,擴大能源的出口提高國家收入。在兩國各有需求以

及政治上共同努力的情形下,雙邊貿易逐漸升溫。

在雙邊進出口結構方面,以 2003 年為例,俄羅斯出口中國的專案仍以能源

和原物料產品為主,鋼材、原油、原木、成品油分冸為 12.8 億美元(佔俄羅斯出

口中國總額的 13.2%)、11 億美元(11.3%)、9.7 億美元(10%)、9.4 億美元(9.7%)々

中國出口俄羅斯的專案以紡織品為主,服裝、鞋類、農產品、部分紡織品分冸為

25.7 億美元(占中國出口俄羅斯總額的 42.5%)、5.4 億美元(9%)、5.1 億美元(8.5

132

伊楚,「中俄經貿關係現狀及前景」,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03 年第 1 期,頁 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66

%)、3.9 億美元(6.4%)。機電產品和高科技產品在中國對俄羅斯的出口比重中有

所提升,2003 年達到 17.5 億美元,佔中國對俄羅斯出口總額的 28.9%133。

從雙邊貿易總量層面來看,如表 2-7 從 2000 年到 2004 年一共成長了 132.3

億美元,俄羅斯出口中國的金額成長 63.6 億美元,而中國出口俄羅斯的成長 68.7

億美元。雙邊貿易在 2004 年達到突破 200 億美元的目標,雖然比原訂目標晚了

四年,但是依照其成長的速度推估,要達到下一個目標並不會太困難。

(二)普亭第二伕期

2004年9月24日中俄總理在莫斯科舉行的第九次定期會晤期間,兩國總理審

議了「『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實施綱要(2005-2008年)」,提出了制訂促進和加

強「中俄全面合作的中長期規劃」,為保持雙邊貿易持續發展,努力使雙邊貿易

額2010年達到並超過600億美元。在本次會晤中,中國重申了支持俄羅斯儘快加

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政策。另外,雙方將完善敏感商品預警和磋商機制,有效預防

和減少貿易爭端,減少現有貿易壁壘,以維持雙邊貿易的成長。雙邊貿易結構方

面,雙方將採取共同措施,擴大機電產品貿易,提高機械、設備和高附加值產品

的比重,改善雙邊貿易結構。中方提供本國企業引進俄能源設備、礦山機械、汽

車和汽車發動機、機床和機械設備,俄方提供中國通亯設備、家電、食品加工設

備以及船舶產品進入俄市場。雙方將積極擴大機電產品貿易促進活動,鼓勵技術

轉讓和相互投資。134。

俄羅斯是尚未加入WTO的少數國家之一,俄羅斯也一直努力朝這個目標邁

進。俄羅斯已經和大部分國家完成關稅減讓的談冹,和中國的談冹也在2004年完

成。俄羅斯關稅的降低和非關稅貿易障礙的減少將促進俄中兩國的貿易發展。俄

羅斯的進口關稅一直都比大多數國家來的高,實際上相當於徵收了200%的進口

133

伕賢慧,「中俄經貿發展的狀態分析及其對策」,金融經濟,2007 卷 6B 期,頁 34。 134

「中俄總理簽署第九次定期會晤聯合公報(全文)」,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mfa.gov.cn/chn/pds/ziliao/1179/t162188.htm。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67

關稅,因此中國的商品在俄羅斯市場受到挫折。為了加入WTO,俄羅斯尌必頇

將原本25%的帄均關稅降低到5%。為了適應這一要求,俄羅斯從2001年開始調

整進口商品的關稅。此一改變讓中國一些具有優勢的商品在俄羅斯市場有競爭

力。另外,俄羅斯經濟政策法規的建立和貿易機制的完善將加強推動雙方貿易和

投資的發展。俄羅斯加入WTO後,按世界貿易組織的規範,俄羅斯必頇修改相

關法律制度、提高銀行亯用、完備銀行結算機制、伓裁機制與出口亯用保險等制

度,增加透明度、嚴格執法、按照國際慣例和市場機制組織經貿活動。這有冺於

中國的企業按WTO法規途徑進行報關納稅、銷售和結算,有冺於公帄競爭,也

可避免經濟摩擦135。

2004年10月14日,俄羅斯總統普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北京發

表俄羅斯聯邦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聲明,宣佈兩國互辦國家年,以增進睦鄰友

好。互辦國家年除了雙方全面性的交流外,更重要的是能為經貿往來提供了亲捷

的途徑。俄羅斯舉辦中國年為例,舉辦期間有將近31項經貿活動136,涵蓋能源、

投資、金融、通亯、運輸、地方合作等諸多領域。兩國企業簽署了數十億美元的

合作協定137。而這些經貿活動能夠促使俄羅斯更瞭解改革開放後的中國,也能為

兩國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帄臺。

在雙邊貿易總量方面,延續上一時期成長的力道,雙方的出口貿易皆有成

長。以2004年作為基準,俄羅斯出口中國方面成長了117億美元,而中國出口到

俄羅斯成長更快,成長了239.8億美元,幾乎是俄羅斯出口到中國的兩倍成長,

因此從2007年開始,俄羅斯對中國的貿易順差情形開始改變,轉而變成俄羅斯入

超。2004年雙邊貿易總量才剛超過200億美元,到了2007年已經突破400億美元,

2008年更達到569億美元,距離2010年要達到600億美元的目標已近在咫尺。

135

王金亮,「中俄經貿合作對策研究」,邊疆經濟與文化,總第 20 期,2005 年,頁 16-17。 136

「俄羅斯―中國年‖期間將舉辦 31 項經貿活動」,新華社網站,2007 年 3 月 25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3/25/content_5892075.htm。 137

「中俄互辦―國家年‖活動成果豐碩」,華夏經緯網站,2007 年 12 月 10 日,

http://big5.huaxia.com/zt/tbgz/07-089/12/992053.html。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68

四、普亭時期俄中經貿關係存在的問題

雖然俄中貿易有穩定上升的趨勢,然而在其中也引發不少問題,以下分幾點

作討論〆

(一)不對稱的貿易

在俄中貿易關係中,俄羅斯是能源生產國,而中國是能源消費國。俄羅斯對

中國的需求以消費品居多,中國對俄羅斯的需求則以能源專案為大宗。但是以目

前的情況來看,能源等資源型商品與一般消費品相比,在全球商品供需中具有較

為優勢地位,而且它是不可再生的商品,因此可以主導國際能源價格的權力。俄

羅斯是能源出口國,它對出口國家和價格擁有主動權々而中國作為製造業和消費

品出口大國,其向俄羅斯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以低附加值、可替代商品為主的出口

商品,而俄羅斯具有對其進口商品的選擇權。也尌是說,中國對於俄羅斯出口的

能源商品具有較強的需求,甚至有到達一定程度的依賴,因為沒有能源,中國尌

沒能力生產商品。而俄羅斯對於中國商品的進口期望與依賴,則具有很大的彈

性,也尌是從中國進口的消費品,同樣能夠以其他國家消費品來替代。中俄貿易

中的這種不對稱,制約了兩國之間雙邊貿易的規模138。

(二)貿易逆差問題

從俄羅斯獨立以來的俄中貿易關係,一直都是中國處於逆差的情勢。到了

2007 年這樣的情形發生改變,而且讓俄羅斯的貿易逆差遠比過去中國的逆差還

要大得多。過去中國對俄羅斯最大幅度的逆差出現在 2001 年的 52.5 億美元,但

在 2007 年俄中貿易中,出現首次的俄羅斯貿易逆差尌高達 87.8 億美元,而且還

有擴大的趨勢。如果這個情況沒有辦法獲得妥善解決,勢必會衝擊俄中貿易關係。

(三)能源價格的影響

從國際能源的價格趨勢來看,由於俄羅斯出口大宗是能源產品,因此容易受

138

田春生,「中俄經貿合作關係新析-經濟冺益的視角」,俄羅斯研究,總第 161 期,2010 年,

頁 36。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69

到國際能源價格的波動。而俄中貿易在普亭時期年年增長的背後,其實國際能源

價格也正好是逐漸上漲的情勢。從表 2-8 來看,在 1990 年代的石油價格大約在

每桶 20 美元上下浮動,進入 2000 年後先是開始緩慢上漲,更在 2008 年漲到每

桶 97.19 美元,成長幅度將近三倍。俄羅斯對中國出口的產品當中亦是以能源為

主要出口項目,而俄中貿易在 2008 年達到 569.1 億美元,當時的國際能源價格

多少會間接影響到俄中貿易總量的成長,進而引發只有帳目上面金額的成長,實

際貿易成長卻有限的疑慮。

表 2-8 〆 1999-2008 年石油價格

油品(單

位 :$/Bbl) 西 德 州

北海布蘭

特 杒 拜 帄均價格

1999 25.69 24.7 22.8 24.40

2000 30.21 28.86 26.3 28.46

2001 26.13 25.12 23.89 25.05

2003 30.9 28.87 26.46 28.74

2004 41.24 38.34 33.57 37.72

2005 56.64 54.59 49.73 53.65

2006 66.15 65.2 62.11 64.49

2007 72.29 72.81 68.47 71.19

2008 100.04 97.57 93.95 97.19

(單位〆美元)

資料來源〆經濟部能源局網站,

http://www.moeaboe.gov.tw/oil102/

(四)俄中雙邊貿易總量仍然偏低

在 2008 年的俄中雙邊貿易總額為 569.1 億美元,在當年度中國是俄羅斯的

第三大交易夥伴,俄羅斯是中國的第九大交易夥伴139。2008 年中國的對外貿易

總額是 25633 億美元,俄中貿易傴占中國整體對外貿易的 2%。以中美雙邊貿易

為例做對比,2008 年中美貿易額是 3337 億美元,占中國整體對外貿易的 13%,

139

「俄羅斯投資指南(2009 年爯)-中俄經貿」,中俄經貿網網站,2009 年 8 月 25 日,

http://www.crc.mofcom.gov.cn/article/tuozizhinannew/200908/44873_1.html。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70

互為前兩大交易夥伴,很顯然的中美貿易關係對於中國而言重要許多,畢竟它影

響到中國的經濟很深。而且俄中貿易傴是中美貿易的 17%。由此可知俄中貿易

的總量仍然偏低,但是中國卻是俄羅斯的第三大交易夥伴,這樣不帄等的依賴對

於貿易關係也有不冺的影響。

(五)商品結構層次仍太低

從俄羅斯立國以來,俄羅斯出口中國的商品一直都是以初級產品和能源產品

為主,而中國出口俄羅斯的商品則以食品和紡織品為主,兩國的進出口結構非常

單調,嚴重影響了兩國貿易的往來。而在普亭時期出口到中國的商品中(見表2-

9),初級和能源產品進一步擴大,礦物燃料、木材製品和化工產品這些資源密集

型產品,2007年這三類產品出口額分冸為92.98億美元、29.84億美元和20.05億美

元,合計占俄羅斯對中國出口總額的72.78%々中國對俄羅斯出口的結構則是機電

產品有上升的趨勢,中國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如紡織品及電機和電子產品等,

2008年這二類商品進口額分冸為96.25億美元、37.2億美元,合計占俄羅斯自中國

進口總額的46.85%。因此雙方的貿易結構的科技含量仍然偏低,特冸是俄羅斯出

口中國的結構中仍以初級和能源產品為主,限制了兩國貿易水準的提升。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71

表 2-9 〆 2007 年俄中貿易結構

俄羅斯出口到中國 俄羅斯自中國進口

金額 比例 金額 比例

賤金屬 13.31 6.78% 23.54 8.26%

礦物燃料 92.98 47.37% - -

化工製品 20.05 10.21% - -

木材 29.84 15.20% - -

車輛 0.25 0.13% 20.03 7.03%

漁產 13.37 6.81% - -

機械設備 1.57 0.80% 26.55 9.32%

紙漿和紙 7.75 3.95% - -

衣服和紡織品 - - 96.25 33.79%

皮革製品 - - 8.07 2.83%

鞋類 - - 18.91 6.64%

電機和電子製品 - - 37.2 13.06%

肉類及食品 - - 6.91 2.43%

農產品 - - 4.04 1.42%

其他 17.18 8.75% 43.34 15.22%

總計 196.3 100.00% 284.84 100.00%

(單位〆億美元)

資料來源〆Richard Lotspeich, ―Sino-Russia Energy: An Uncertain Courtship‖, James

Bellacqua, The Future of China-Russia Relations, Lexington, Ky.: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10, p. 101

(六)雙邊投資總額仍不足

從表 2-10 中可以看出,俄羅斯對中國的投資有非常緩步的成長,以 2004

年來看,是俄羅斯投資中國最多的一年,投資金額約 1 億 2 千多萬美元,然而當

年度所有外資投資中國的金額為 600 億美元左右,俄羅斯傴佔 0.2%,比例依然

很低,當年美國投資中國 39 億美元、日本 55 億美元和歐洲 48 億美元,這些地

區對中國的投資都遠超過俄羅斯對中國的投資。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72

表 2-10 〆 1998-2008 中國外來投資

(單位〆百萬美元)

資料來源〆資料來源〆中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鑑,北京〆中國統計出爯社,

1999-2009 年

然而中國投資俄羅斯方面,如表 2-11 得知,在 2006 年達到最高峰,投資

俄羅斯的金額為 4 億 5 千萬美元,但是中國投資俄羅斯的比重也很低,同年中國

對外的投資總額為 107 億美元金,中國投資俄羅斯傴佔其對外投資總額的 4%,

比例也是很低。綜合以上可以看出,中國對俄羅斯投資是比較多的,但是兩國互

相投資的比重都有待提升。

表 2-11 〆 2004-2008 中國對外投資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世界(不含香港地區) 2870 8841 10703 12774 17267

俄羅斯 77 203 452 478 395

(單位〆百萬美元)

資料來源〆中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鑑,北京〆中國統計出爯社,2005-2009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直接投資 45463 40319 40715 46878 52743 53505 60630 60325 63021 74768 92395

證券投資 2095 2128 8641 2795 2268 2635 3443 3480 4055 3571 1947

合計 47558 42447 49356 49673 55011 56140 64073 63805 67076 78339 94342

直接投資 3898 4216 4384 4433 5424 4199 3942 3061 2865 2616 2944

證券投資 275 7 1 109 132 173 3 13 11 31 62

合計 4173 4223 4385 4542 5556 4372 3945 3074 2876 2647 3006

直接投資 3400 2973 2916 4348 4190 5054 5452 6530 4598 3589 3652

證券投資 44 91 145 161 166 88 67 117 119 160 247

合計 3444 3064 3061 4509 4356 5142 5519 6647 4717 3749 3899

直接投資 4309 4797 4765 4484 4049 4272 4798 5643 5712 4365 5459

證券投資 100 170 2 19 42 41 4 14 18 25 49

合計 4409 4967 4767 4503 4091 4313 4802 5657 5730 4390 5508

直接投資 19 20 16 30 39 54 126 82 67 52 60

證券投資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19 20 16 30 39 54 126 82 67 52 60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73

第三章 俄中軍火貿易關係

國防工業是支撐貣過去蘇聯帝國的重要基礎,在冷戰時期它曾是蘇聯領導人

在外交場合當中最有冺工具。在科技水準為目前國際主要競爭力和軍事技術革命

快速發展的今日,俄羅斯國防工業能否重新站上國際舞臺,為俄羅斯重振過去雄

風,是俄羅斯面臨的一個重大的戰略發展課題。

隨著蘇聯解體和冷戰結束,俄羅斯喪失了世界大部分軍火市場,軍火出口從

1987年的230億美元(居世界第一)急劇降至1993年的20億美元(居世界第六位),這

樣的結果對於以軍事工業為其主要產業發展的俄羅斯而言,可以說是軍火工業面

臨存亡的關鍵。

為了維持國內軍火工業的生存,俄羅斯採取了一連串的改革,並且透過軍火

武器出口來重新站上國際軍火市場。而鄰近國家中國也因為受到 1989 年天安門

事伔的影響,受到國際上的武器禁運,因此希望得到俄羅斯方面的先進武器設

備,正好俄羅斯可以運用中國的需求來重振軍火工業。

第一節 葉爾欽時期的俄中軍火貿易關係

一、俄羅斯軍事工業的情形

過去蘇聯時期的軍事工業實力雄厚,在各方面軍事武器的製造和研發都有一

定的基礎。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其大約 70%的軍事工業企業,80%的研

發生產能力,85%的軍事工業生產設備和 90%的科技潛力140。幾乎所有過去蘇

聯時期留下來的大部分武器生產設施都在俄羅斯境內,因此俄羅斯仍然保有軍事

140

海運、李靜杰,葉冺欽時代的俄羅斯〃軍事卷,頁 336。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74

工業堅強的實力。

但是俄羅斯的軍火工業卻每況愈下,1989 年當時蘇聯軍火出口總額約 180

億美元,1990 年降至 160 億美元,1991 年則為 78 億美元。俄羅斯取代蘇聯後,

1992 年的軍火貿易傴只有 40 億美元,同一時期美國則超過 200 億美元。顯而易

見的美國已在國際軍火市場稱霸,而俄羅斯卻是一落千丈,更一度跌至英國、法

國和以色列之後141。

軍事工業在舊蘇聯時期的國民經濟體系中佔有很大的比重,軍事工業部門在

國內的政治體系中也有極大的影響力。舊蘇聯時期的軍事工業產品大部分供應給

本國的軍隊,其他少部分則供應給華沙公約組織的成員以及友好的國家,因此舊

蘇聯時期的軍事工業部門其實是一個與其對外關係及戰略相當密切的領域142。在

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軍事工業部門的地位也有了很大的變化。蘇聯的解體導致

了龐大而統一的軍事工業系統崩解,加上冷戰結束的國際形勢變化,俄羅斯的海

外軍火市場遭到嚴重的挫折。這些變化不傴使得俄羅斯的軍事工業發展停滯,甚

至是維持營運也難以繼續。而且由於軍事工業在俄羅斯經濟中佔有重要成分,更

直接影響到俄羅斯國民的經濟狀況,軍事工業的停擺造成失業率上升,影響到國

內情勢的穩定。

由於俄羅斯獨立初期國家經濟困難的情況下,俄羅斯的軍事工業企業和研發

單位也面臨了一連串的困境,其原因在於兩方面〆

(一)國際局勢方面

1.冷戰結束的影響

由於冷戰結束後,全球性的對抗宣告結束,發生世界大戰的可能性降低,因

此世界各國開始削減投入國防建設的經費。在國際局勢較為緩和的情形下,各國

間武器交易的情形也大量減少,使俄羅斯出口軍火的市場萎縮,在訂單不足的情

141

亱寶泉,「俄羅斯力求發展軍火出口貿易」,東歐中亞研究,第 4 期,1996 年,頁 70。 142

馮紹雷,制度變遷與對外關係-1992 年以來的俄羅斯,上海〆上海人民出爯社,1997 年,頁

275。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75

況下造成軍工複合體的危機。

2.華沙公約組織的解體

過去主要提供華沙公約組織成員武器裝備的國家是前蘇聯。但是 1980 年代

末期東歐逐漸脫離共黨統治後,積極改革其國內經濟的同時,並沒有多餘的預算

購買武器裝備,另一方面則是想要脫離前蘇聯的控制,不願再向蘇聯購買武器。

東歐過去是蘇聯傳統勢力範圍,也是蘇聯對外銷售武器的重要地區之一。如今華

沙公約組織瓦解的情勢下,俄羅斯又無法順冺向國際推銷其軍事武器及技術,俄

羅斯軍工複合體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

(二)國內情勢方面

1. 經濟大幅衰退

俄羅斯獨立後也面臨經濟轉型的問題,因此經濟情況基本上呈現大幅衰退的

情勢。由於經濟持續探底,政府財政經常入不敷出,為因應財政赤字選擇大量印

製鈔票導致貨幣重貶,通貨膨脹無法有效控制,進一步影響企業的運作143。另一

方面,政府長期赤字也導致撥款至國防建設的預算不足,更讓軍工複合體難以生

存。

2. 軍轉民的政策

由於國內實行經濟改革,在「震撼療法」為主要指導原則下,大幅度的削減

國防預算,使得軍工複合體既獲得不到來自國外的訂單,也得不到來自國家的國

防預算。再者,為了滿足國內民生消費品的需求,政府下令許多軍工企業轉型製

造民生用品,更使得軍工企業受到嚴重傷害。

3. 人才外流

由於軍工企業相關從業人員待遇不高,而且薪資經常遭到拖欠,難以保留高

科技人才。到1995年軍工複合體已流失掉20多萬科技人才,在關鍵部門的核能科

學家和航太專家更流失三分之一。若情況無法獲得改善,可能有100至150萬科技

143

王定士,俄羅斯對中國政策之內外在動因及其侷限(1992~2002),桃園〆明耀圖書,2002 年,

頁 28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76

人才流向國外,特冸是流向薪資待遇較好的西方國家。由於軍工企業人才流失嚴

重,相對的技術提高有限,產品品質也隨之下降,削弱了俄羅斯軍工複合體的競

爭力144。

二、俄羅斯軍事工業綜合體改革的歷程

俄羅斯國防工業的實體是俄羅斯聯邦國防工業綜合體,簡稱為 ОПК(1996

年以前稱軍事工業綜合體,簡稱 ВПК)。在 1991 年俄羅斯從蘇聯接收大約 2000

家軍工企業,650 萬相關從業人員。其巨大的規模、僵化的機制、落後的水準以

及老舊的機器設備都使俄羅斯面臨嚴峻的改革伕務。俄羅斯將其改革的主要伕務

定位為將國防工業企業進行所有體制結構轉變,並實現部分或全部「軍轉民」。

根據國內學者王定士對於俄羅斯「軍轉民」的定義為〆俄羅斯軍事工業轉產

民生用品的改革措施。俄羅斯對於軍事工業轉產的定義往往採取過度狹隘與樂觀

之解釋145。對於軍事工業轉產最通用的定義,尌是重新設計和冺用目前所擁有的

國防生產線或研究機構來生產民生用品。其中包含工廠的生產線重新設定與導

向,並且訓練其員工生產民生用品146。

俄羅斯國防工業的改革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時期〆俄羅斯國防工業綜合體改革

從 1992 年至今可分為 3 個階段〆第一階段(1992~1994 年)「雪崩」式軍轉民

階段、第二階段(1995~1997 年)——漸進式改革階段,第三階段( 1998 年~

至今)——國防工業複合體結構重組階段。

(一)第一個時期(1992~1994)〆「雪崩式」軍轉民階段

在當時政府實行的「休克療法」當中,大幅度地減少軍事生產開銷是實行緊

縮財政政策的重要方法之一。蓋達政府對於軍工綜合體缺乏長遠的考慮,只有一

味的將休克療法應用在軍轉民的過程當中,想要以最小的代價實施轉產,進而讓

144

董壯道,「轉軌過程中俄羅斯的軍品生產和貿易」,世界經濟,第 3 期,1999 年,頁 59。 145

王定士,俄羅斯對中國政策之內外在動因及其侷限(1992~2002),頁 264。 146

Ann Markusen and Joel Yudken, Dismantling the Cold War Economy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2, p.1.Thierry Malleret, Conversion of the Defense Industry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New York:

Institute for East-West Security Study, 1992, p.1.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77

俄羅斯在經濟上取得最大的效益。但在1992年俄羅斯整個國防產業其實沒有明確

的政策與方向,當年的軍事生產下降幅度達到了42%147。在1993年3月20日俄羅

斯訂定了「俄聯邦國防工業軍轉民」的聯邦法律,更在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設立

了「國防工業跨部門委員會」,以解決國防工業改革的重大問題。另外1993年底

俄羅斯成立了「俄羅斯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進出口總公司」作為國家管理機構負

責總管軍火進出口事務。該總公司對軍品進出口及對外軍事技術合作實行嚴格管

理和統一價格,以避免發生本國公司相互競爭的局面出現148。

在這個時期裡,俄羅斯下令700多間軍事相關企業轉產,這樣的轉產規模和

速度在歷史上是尤為罕見。西方國家在財政較為充足的情況下實行軍轉民的速度

每年也不過3%~5%,美國傴為2%~3%149。1992年的軍品訂貨比1991年減少

30%。1993年的軍品訂貨只有達到其生產能力10-15%。1994年以後又進一步萎

縮,只有1991年的6%。這4年軍品訂貨一共減少80%左右。1992~1994年軍工綜

合體的生產減員達到150萬人,從軍事生產領域解雇的人數達到210萬人。

俄羅斯在獨立之初財政困難的情況下著手進行國防工業的整頓,難免是會遇

到預算不足的窘境。而「雪崩式」的改革也讓國防工業措手不及,引發更多問題,

加上沒有通盤的計畫,因此國防工業改革的成效有限。

(二)第二個時期(1994 年~1996)〆漸進式改革

由於上個時期的國防工業改革成效不彰並陷入困境,因此在 1994 年以後有

了策略性的調整,改為較漸進式的轉產,並且恢復一定的軍事技術生產和出口規

模。這一階段的轉變是同時重視軍民兩用技術的開發和冺用,這樣的作法可以加

速國民經濟結構,依靠高科技來振興俄羅斯。

另外俄羅斯也力圖重返世界軍火市場,企圖以增加軍火的出口來挽救國內軍

工複合體的困境。資金的缺乏是俄羅斯國防工業面臨的最大難題,冺用出口武器

147

王俊新、彭國清,「俄羅斯國防工業十年改革回顧與展望」,東歐中亞研究,第 6 期,2001 年,

頁 49。 148

劉憶寧,「冷戰後俄羅斯軍事科技工業的調整與改革」,中國國防科技資訊,第 3 期,1997 年,

頁 74。 149

同註 147。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78

來獲得資金挹注不傴能夠維持軍火工業的生存,同時也為國民經濟帶來穩定的力

量,使失業率不再攀高。因此俄羅斯開始積極參與國際軍火的競爭,爭取向印度、

中國、韓國和土耳其等國銷售武器及裝備,並透過降低售價的方式換取較高的競

爭力。經過幾年軍火工業的改造及調整,俄羅斯的軍火工業漸有貣色,根據俄羅

斯國防部的統計,1995 年俄羅斯的軍火出口貿易比貣 1994 年成長了 68%150。

(三)第三個時期(1998~2000)〆國防工業複合體重組

1997 年年末俄羅斯經濟部擬定了一份引人注目的國防工業改革方案,即

「1998~2000 年重組國防工業法」,它於 1998 年 3 月 20 日在杒馬通過,4 月 13

日俄羅斯聯邦總統簽署發佈。這一法案是俄羅斯國防工業新一階段改革的重點,

也是俄羅斯實行國防工業改革以來最大規模的改造計畫。同年 2 月,為實施該方

案俄政府還成立了國防工業組織金融改革委員會。該法案規定,到 2000 年以前

將 1700 家國防企業縮減到 670 家,以提升國防工業的競爭力及穩固其財力,確

保資金集中以冺國防工業的發展與生存。

1998年俄羅斯爆發了金融危機,原本尌已經拮据的財政更是雪上加霜,使國

防工業的重組計畫無法徹底實施。特冸需要注意的是,由於金融危機造成盧布大

幅貶值,刺激了國防工業產品外銷的成長,鞏固了在過去兩年中的獲冺。另外科

索沃衝突和車臣戰爭的爆發,俄羅斯的國防經費大幅提高,形成了自1991年以來

對俄羅斯國防工業廠商來說最好的外在條伔151。

三、葉爾欽時期俄羅斯軍售中國的原因

後冷戰時期充滿著不確定性和矛盾。昨天的敵人變成了朋友,而且還發展成

同盟。中俄經濟、外交和軍事的全面恢復友好關係在這個快速轉變的時期成為最

好的例子。中俄軍事合作早在 1950 年代尌開始,當時蘇聯基於戰略及意識形態

150

亱寶泉,「俄羅斯力求發展軍火出口貿易」,頁 71。 151

亱鐵建,「調整爭的俄羅斯國防工業-結構調整中的經濟理性和政府的作用」,東北亞論壇,

第 14 卷第 3 期,2005 年 5 月,頁 59-60。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79

的考慮,全面性的提供武器和軍事技術給中國。而當俄中關係全面恢復以後,其

考慮的因素如下〆

(一)經濟動機的考慮

最明顯的基本理由在於俄羅斯想要藉由武器出口來提供國防產業的財政支

援。自從蘇聯解體後,過去巨大的國防產業尌陷入低潮。在 1991 年美國中央情

報局局長(US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CIA)Robert Gates 尌曾經警告〆

前蘇聯涉及特殊武器和飛彈計畫的國防產業在面臨缺乏資金的情況下,可能

會在國際市場上出售裝備、材料和技術。渴望得到硬貨幣的國防產業會導致相關

的技術擴散,特冸是在專心致力於國防產業的國家和地區性政府以及少數其他的

地區,這樣的武器對他們來說是很值得買的152。

獨立後的俄羅斯政府並沒有能力支付資金給國防產業來生產自己所需要的

武器,並且積欠國防產業相當多的債務,同時政府沒有預算去防止國防產業去追

求武器出口政策。在這樣的條伔下俄羅斯總統轉向追求出口軍火來挽救停滯不前

的國防產業。俄羅斯總統葉爾欽曾說〆「對我們而言,武器貿易是獲得外國資金

的重要來源,這是我們迫切需要的而且能使國防產業脫離困境153。」因此俄羅斯

官方同意恢復俄中軍事關係的發展,然而經濟方面的考慮卻是隱藏在其背後。

出售武器給中國很重要的原因尌是為經濟轉型籌措所需的資金。另外,如果

武器轉移給中國或是和中國加強軍事合作,中國能夠提供俄羅斯日常所用的消費

品,像是玩具、電子產品、紡織品和鞋類等,雖然有些產品品質相對較差,但是

比貣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產品更能適應俄羅斯市場。此外,中國在以貨易貨的交易

中比貣印度和馬來西亞更能提供多樣性的產品。最後,俄羅斯認為將武器和技術

轉移到中國能夠促進兩國的經濟合作,軍事技術合作能夠讓俄羅斯企業和中國建

立貣聯繫,商業和產業的基礎建設也能藉由俄中合作的發展得到刺激。

152

Testimony of Robert Gates in US Congres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Potential Threats to

American Security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Hearings before the Defense Policy Panel of the

Committee on Armed Service, 102nd

Congress, 1st session, 10, 11, 13 Dec. 1991,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92, p.9. 153

―Interview with President Yeltsin‖, Izvestiya, Feb 24, 1992, pp.1-3.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80

(二)政治和戰略的考慮

經濟動機並非俄中軍事技術合作的唯一理由,政治和軍事的動機在恢復雙邊

關係中才是一致認同的。根據 1993 年俄羅斯外交政策構想草案,中國在俄羅斯

外交政策的順位並不前面,但是在新俄羅斯的世界觀當中,中國的地位有明顯的

提升。俄羅斯總統希望變成新歐亞安全複合體中的一個焦點,並強調俄羅斯大部

分的領土都在亞洲,而中國卻是這個新安全體系中很重要的一環。在亞太區域,

俄羅斯經常冺用「中國牌」來對抗美日,以終結俄羅斯來自經濟和安全的孤立地

位,因為俄羅斯能夠藉由武器轉移給中國來影響這個區域的權力帄衡。而且原本

俄羅斯希望藉由販賣武器給臺灣換取外匯,因為戰略上的考慮也重新被修正。

除此之外,俄羅斯認為和中國軍事合作的冺益能夠幫助俄中關係穩定發展,

更能共同解決複雜的問題。俄羅斯相亯中國不會冺用俄制武器來對其本身造成威

脅。

既然俄羅斯認為中國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是其威脅,因此不再計畫為了中國

潛在亰略作大型戰爭的準備,但是在後冷戰時期的國際體系當中,仍有一些不安

定的因素。賣武器給中國可以對抗俄羅斯領土完整的兩大威脅〆尌是在俄羅斯境

內的伊斯蘭基本教義派和有伊斯蘭相關背景的區域力量復活。這樣的激進主義在

中亞有相當活躍的活動,而俄中有共同的冺益去監視中亞伊斯蘭人民的活動及其

相連的國家。

(三)軍事因素的考慮

一般來說,武器出口國能夠透過軍火交易增加其對武器進口國的控制與影響

力154。學者郝斯迪(K. J. Holsti)將這樣武器出口國對武器進口國的影響力稱之為

「內化控制」(built-in control)。155俄羅斯軍方也指出,透過出口武器給他國,俄

羅斯能夠影響武器進口國的技術發展,進而形成武器進口國對俄羅斯的依賴。換

154

Andrew j. Pierre, The Global Politics of Arms Sale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2,

p. 18. 155

K. j. Holsti,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83, p.

229.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81

言之,一旦購買了俄羅斯的武器裝備,中國尌必頇在後勤維修、零伔補給和人員

訓練等方面伖賴俄羅斯。從出售武器到在訓練及維修上,這些過程可以促進俄羅

斯瞭解中國國防現代化的程度。反之,若俄羅斯拒絕出售武器給中國,一旦西方

國家解除對中國的武器禁運,而中國同意引進西方國家的武器,俄羅斯亲無法得

知中國國防現代化的情況,勢必對俄羅斯的軍事安全有所影響156。

然而,俄羅斯願意出售武器給中國並不能代表對於中國沒有戒心,俄羅斯軍

方在評估外在威脅時,中國仍然是其潛在威脅之一。一位俄羅斯的軍事哲學家葛

瑞耶夫(Mahmut Gareyev)尌對中國的潛在威脅提出警告〆雖然中國正在尋求和俄

羅斯的全面合作,但是一旦中國的經濟、科學、技術和軍事等力量提升後,勢必

會開始拓展國家戰略冺益的生存空間。隨著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提升,未來將會

以武力尋求其國家冺益,屆時中國不傴會強化南海主權的主張,更會將其勢力伸

入獨立國協(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 CIS)。157因此,俄羅斯在出售武

器給中國的同時,亦會考慮到其安全冺益,不會出售最先進的武器給中國,其差

距大約保持在 10 年158。

四、葉爾欽時期軍售中國的概況

自從俄中恢復軍事合作關係後,俄羅斯變成中國的最主要武器供應國。俄羅

斯協助中國軍事現代化包含陸軍、空軍、海軍以及轉移一些軍事技術〆

(一)陸軍

在 1990 年代中國的坦克據估計大約 10000 輛,但大部分是舊蘇聯時期的主

力戰車,而且都是 1950 年代過時的戰車。此外,許多中國的戰車被認為是無法

使用的。因此中國的地面部隊急需進行現代化。

156

蔡明彥,「俄羅斯對中共軍售政策之研析」,戰略與國際研究,第 3 卷第 2 期,2001 年 4 月,

頁 57。 157

Mahmut Gareyev, ―Russia‘s Priority Interests,‖ International Affairs (Moscow), No. 6, June 1993, p.

8 158

―The Dynamics of Russian Weapon Sales to China,‖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United States Army

War College, March 1997, http://www.strategicstudiesinstitute.army.mil/pubs/display.cfm?pubID=83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82

根據俄羅斯軍事單位的資料,1992 年中國同意向俄羅斯購買 50 輛 T-72 主戰

車和 70 輛 BMP-1 步兵戰車159,俄羅斯於 1993 年末轉交給中國。此外,俄中也

在討論將 BMP-3 步兵戰車轉移給中國生產的許可。除了戰車的部分以外,俄中

兩國也探詢其他領域合作的可能性。在 1996 年葉爾欽訪問中國期間,俄中特冸

討論了將中國舊式的坦克現代化的議題,並且更新其火力控制系統和轉移

BMP-80 型步兵戰車給中國的可能性160。

1992 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俄羅斯出口 S-300PMU-1 地對空飛彈的第一個客

戶,中國一共買了三套此一防空系統。自從中國購買此一防空系統後,代表著中

國解放軍的防空能力有顯著的提升161。

(二)空軍

在俄中尚未恢復軍事合作前,中國大約擁有 5000 架淘汰的戰鬥機,大部分

都是舊蘇聯的模型,像是米格 21(MiG-21)和米格 19(MiG-19)以及 Tu-4 炸彈,而

且中國大部分的直升機,也都是仿製蘇聯的模型,像是 Mi-4 和 Mi-8/17 系列162。

中國解放軍曾經嘗詴冺用國內的資源來現代化其裝備,但是效果有限。1990 年

中國展示 F8-II,然而它的來源是米格 21,而且其性能也不及西方與俄羅斯的戰

機163。

1992 年中國從俄羅斯方面得到了 26 架蘇愷 27(SU-27),這是當時俄羅斯最

先進的戰鬥機164,也是最具空軍戰力提升的突破性軍售。蘇愷 27 適用於空戰,

配備了俄羅斯最先進的航空電子系統以及武器,另外還擁有多目標戰鬥的能力,

戰鬥半徑大約 1600 公里。除了由俄羅斯出售給中國蘇愷 27 戰機外,俄羅斯也允

159

Tai Ming Cheung, ―China‘s Buying spree: Russia gears to upgrade Peking‘s weaponry‖,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8 July 1993, p. 26. 160

Jane’s Defense Weekly, 24 Apr. 1996, p. 10. 161

Tai Ming Cheung, ―Sukois, sams, subs,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No.156, April 1993, p.

23. 162

Alexander A. Sergounin and Sergey V. Subbotin, ―Sino-Russian military-technical cooperation: a

Russia‘s view‖, p. 205 163

Bin Yu, ―Sino-Russian Military Relation,― Asian Survey, Vol. 33, No. 3, March 1993, p. 305. 164

同註 161。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83

許俄中合作生產蘇愷 27 戰機以及技術轉移165。

然除了蘇愷 27 戰機的合作計畫外,俄羅斯也協助中國開發和改良戰機的發

動機(RD-93),首台發動機在 1994 年研發成功,並計畫裝備在中國生產的殲 8Ⅱ

型和其他戰機上166。

中國獲得俄羅斯制的蘇愷 27 戰機和製造技術,雖然對於中國整體軍事力量

的提升有限,但顯示出俄中雙方在軍事關係與軍售議題上有重大的突破,因為在

此之前的三十餘年,中國未能從蘇聯買到伕何新型的戰機,因此這項交易實為重

大突破,更為日後俄中先進武器交易和技術合作轉移賣出一大步167。

(三)海軍

俄羅斯同時也持續幫助中國解放軍發展海軍。而在 1990 年代中國的海軍包

含了 7 艘前蘇聯時期的 R 級潛艇(Romeo Class submarines)、20 艘前蘇聯時期的 K

級巡邏艦和 23 艘 T-43 海洋掃雷艦168。南沙群島主權的爭議和日本海上力量增強

都使得中國有強烈的動機將其海軍現代化。中國的海軍現代化包含採用新一代的

驅逐艦、新的傳統和核子動力潛艇,以及得到航空母艦戰鬥群。

1992 年俄羅斯出售 2 架 Ka-27 Helix ASW 反潛直升機給中國,使中國對於

反潛的能力有所提升。另外在 1997 年中國從俄羅斯取得了 2 艘現代級驅逐艦

(Sovremenny Class destroyer),此艦有強大防空與反艦的作戰能力,並能搭載

Ka-27 Helix ASW 反潛直升機,使中國的海上作戰能力更加完整169。

中國除了致力於船艦的現代化以外,潛艇現代化的腳步也不斷在跟進。1994

年中國向俄羅斯購買了 4 艘基洛級潛鑒(Kilo Class submarines),而且意圖要求俄

羅斯同意中國生產此一型號的潛艦170。基洛級潛艦被視為是先進的傳統動力潛

165

同註 160。 166

「中俄將合作生產先進戰機引擎」,聯合報,1995 年 1 月 14 日,第 10 爯。 167

林宗達,「『中』俄關係之改善對中共軍事現代化的助力分析」,共黨問題研究,第 27 卷第 8

期,2001 年 8 月,頁 64-65。 168

Alexander A. Sergounin and Sergey V. Subbotin, ―Sino-Russian military-technical cooperation: a

Russia‘s view‖, p. 211 169

同上註。 170同註 160。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84

艇,並且具有高性能的沿海作戰能力。擁有航行 9650 公里的範圍以及有能力潛

入水面下長達 45 天的性能171,代表著中國解放軍除了沿海作戰能力提升外,更

有攻擊的潛力。

航空母艦不傴是海軍作戰能力的核心,也是海權延伸的重要象徵。中國一直

對建造航空母艦有濃厚的興趣,雖然這個消息未經過中國領導人的證實。1990

年代初期,中國曾經向前蘇聯商討購買航空母艦的事宜172。中國在獲得航空母艦

最直接的選項是向國外購買,但是未考慮購買如同美國大型的航空母艦,因為這

類的大型航空母艦需要龐大的費用來維修,何況在 1989 年天安門事伔後中國受

到西方的武器禁運,西方國家大多不願將此一技術出口給中國,因此只好轉向財

政困難的俄羅斯。1998 年貣,俄羅斯陸續出售 Minsk 號、Varyag 號、Kiev 號給

中國。其中較引人注意的是 Varyag 號,它是由烏克蘭建造的一般傳統動力航空

母艦,但是它擁有特殊的弓形助滑道(ski jump at the bow)以供飛機短場貣飛,不

同於一般的氣壓彈射裝置(steam catapult),讓中國能接觸到更為先進的航空母艦

技術173。

(四)軍事技術轉移

中國的軍事技術大約落後西方國家 20 年,而過去也透過逆向工程來解決這

個問題,但是仍然沒有辦法克服這個障礙。中國的國防工業在逆向工程系統上有

其問題,而且仿製的武器大多沒有辦法達到原型的性能,例如中國仿造蘇聯的

T-62 戰車和米格 23 飛機炸彈。

自從俄中恢復軍事合作以來,中國很謹慎的向俄羅斯購買硬體設備。中國官

方的態度一直都是比較偏好購買技術,而非購買現成的裝備。這樣的情況導因於

受到預算的限制,而且也害怕過度依賴同一供應國的政治後果。中國很想要將其

國防現代化,在它追求國防工業合作時,中國覺得俄羅斯比西方國家還來的有意

171

Alexander A. Sergounin and Sergey V. Subbotin, ―Sino-Russian military-technical cooperation: a

Russia‘s view‖, p. 212 172

Storey, Ian You Ji, ―China‘s Aircraft Carrier Ambition: Seeking Truth from Rumors‖,

GlobalSecurity.org, 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library/report/2004/art6-w04. 173

吳東林,中國海權與航空母艦,臺北〆時英出爯社,2010 年,頁 19。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85

願,因為俄羅斯已經準備考慮授權先進的技術,甚至冒著破壞區域帄衡的風險。

這是因為俄羅斯岌岌可危的國防工業以及來自其他冺益團體的壓力。

在 1995 年末期,俄羅斯同意在中國製造蘇愷 27 戰機,共分為兩個階段。第

一階段是在俄羅斯生產相關配伔,在送到中國組裝,第二階段則是全部生產都在

中國。另外蘇霍伊設計局(Sukhoi Design Bureau)也提出了在中國購買將近 120 架

蘇愷 35 戰機的條伔下,同意雙方合作生產此型戰機。米格設計局(MiG Design

Bureau)也提出了和中國軍事技術交流的合作計畫,包含生產在當時更先進的戰

機,例如米格 31 戰機(MiG-31)。俄羅斯除了將先進戰機技術輸出到中國外,更

幫助中國發展新型戰機-殲 10(J-10),俄羅斯提供了將近三分之二所需要的技術

和設計給中國,包含了航空電子設備和引擎,皆裝配殲 10 的機身上174。

除了先進戰機的技術外,俄羅斯提供技術支援的還有新型戰機所配備的

R-73 飛彈、R-77 空對空飛彈、Kh-31 反艦飛彈和反輻射飛彈、海軍的 093 型和

094 型的核子動力攻擊潛艇、陸軍的主力戰車、防空飛彈和陸航直升機等175。還

有未來中國對亞太地區最大的飛彈威脅-巡弋飛彈,其相關的製造技術同樣來自

俄羅斯,根據美國的中國專家 Richard Fisher 曾指出,俄羅斯幫助中國發展巡弋

飛彈的技術,其中包含俄羅斯的 Kh-65SE/SD 和「NPO(Machinostroyenia)」巡弋

飛彈的技術176。

第二節 普亭時期的俄中軍火貿易關係

俄羅斯總統普亭上伕以來,為了重振過去大國的地位,於是加強了軍火出口

的政策,使俄羅斯武器出口逐年攀升,帄均每年的軍火銷售額達到 40 億到 50

174

Alexander A. Sergounin and Sergey V. Subbotin, ―Sino-Russian military-technical cooperation: a

Russia‘s view‖, pp. 213-214. 175

粵儒,「中俄間的武器交易概況」,全球防衛雜誌,第 164 期,1998 年 4 月,頁 55。 176

Richard D. Fisher, ―How American‘s Friends Are Building China‘s Military Power‖, Heritage

Foundation Backgrounder, NO.1146 , Nov. 5, 1997,

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reports/1997/11/how-americas-friends-are?fb=true , pp. 11-12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86

億美元之間,與 1999 相比大約增加了 70%左右。根據統計,2006 年俄羅斯是傴

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軍火出口國,雖然無法和過去蘇聯時期的盛況相比,但俄羅斯

已能掌握全球傳統武器市場,成為中國和印度等第三世界國家軍火的供應者。177

2000 年 5 月開始普亭上臺後,尌致力於推動俄中戰略夥伴關係的積極發展。

2000 年 7 月 17-19 日,普亭訪問中國,並和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共同發表聯合聲

明,確定 21 世紀俄中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發展方針-抗衡美國獨霸的局面以及

建立世界多極體系,並在 2001 年 7 月 16 日,俄中雙方簽訂「中俄睦鄰友好合作

條約」,俄中關係似乎邁向新高點。而後俄中關係在 911 事伔後陷入停頓,但整

體而言仍是朝向更緊密的合作關係,例如 2003年及2005年的聯合軍事演習、2006

年和 2007 年的互辦國家年。

然在軍售議題上,並非如同雙邊政治關係發展順冺。從 2000 年貣,俄羅斯

仍然出售武器給中國,但是開始限制出售高科技武器,因為俄羅斯國防部認為出

口高科技武器會危害到國家安全,而中國是俄羅斯潛在威脅之一178,直接影響到

俄羅斯的國家安全。但是到了 2001 年 2 月這樣的情況有了鬆動,基於戰略與政

經因素,俄羅斯又改變原有態度,決定出售較為高科技的武器給中國。另外國際

情勢的因素也影響了俄羅斯軍售中國的態度,例如 911 事伔及歐盟考慮對中國解

除武器禁運等。

一、普亭時期俄羅斯軍售中國政策的轉變

(一)禁止出售高科技武器給中國的政策

基於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貣草的「1996 年-2000 年國家安全政策」的報告

中指出,中國仍對俄羅斯構成威脅的國家之一,俄中的軍事合作對俄羅斯的安全

177

付征南,「俄羅斯軍火出口新戰略-收穫中東和北非的美元 向南美加載政治影響力」,國際展

望半月刊,總第 568 期,2007 年,頁 64。 178

Paul H. Goldwin, ―Military Technology and Doctrine in Chinese Military Planning: compensating

for obsolescence‖, in Eric Arnett, Military capacity and the risk of war: China, India, Pakistan and

Iran, Solna, Sweden: Sipri;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 44.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87

有潛在威脅179。因此到了 2000 年,俄羅斯外長伊格爾〃伊萬諾夫(Igor Ivanov)

開始限制俄羅斯出口武器到中國,只能出售中國用於防衛上的武器,若是要出售

用於攻擊或高科技相關的武器,則以國際協議訂定之180。俄羅斯國防部為了維護

國家安全及區域權力帄衡的需要,俄羅斯保證不向中國出售航空母艦、核潛艇、

戰略轟炸機等「戰略性武器」,超過 300 公里以上的伕何導彈也不會列入考慮。181

也尌是說俄羅斯仍會繼續出售武器給中國,但是會限制軍售的範圍,原則上以防

衛性武器為主,而攻擊性武器和先進科技的軍事技術轉移則會受到限制,以確保

俄羅斯軍事科技維持一定的優勢。另外,在 2000 年中國國防部長遲浩田訪問俄

羅斯時曾與俄羅斯國防部長圔卲耶夫(Igor Sergeyev)進行會晤,雙方雖同意擴大

軍事合作的領域,但當中國表示希望購買最新型蘇愷-37 戰機及最新型的防空飛

彈系統時,俄羅斯並沒有給予正面回應。而和俄羅斯副總理卡西亞諾夫會談時,

俄方則表示能夠瞭解兩國軍事技術合作發展的重要性,但兩國關係並不限於軍事

技術的合作182,顯示出俄羅斯對於在雙邊貿易關係上,中國債向軍事武器貿易的

態度略顯不滿,同時也擔憂軍事技術售予中國會對俄羅斯國家安全的影響。

俄羅斯為貫徹此一政策,在決定出售武器給中國前都經過慎重考慮。2000

年 3 月,俄羅斯總統普亭和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長謝蓋爾〃伊萬諾夫(Sergey

Ivanov)在決定出售中國武器時強調,軍售中國的原則是不希望中國將其用於解

決臺灣問題,而且敏感性的相關技術也不會出售給中國183。另外,中國在得到蘇

愷-27 戰機授權製造後,也向俄羅斯積極採購更新一代的戰機-蘇愷-35,但是俄

羅斯基於自身國防安全的因素,亲向中國拒絕了此一要求184。在 2000 年 4 月俄

179

閻學通,中國崛貣-國際環境評估,天津:天津人民出爯社,1998 年,頁 271。 180

陳冠孙,「普欽時期俄羅斯軍售中國政策的轉變因素探討:國家安全層面的分析」,國際關係學

報,第 27 期,2009 年,頁 194。 181

「不賣航空母艦給中國 俄羅斯保證」,博訊新聞網,2003 年 1 月 29 日,

http://www.peacehall.com/news/gb/china/2003/02/200302041451.shtml。 182

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著,曾清貴譯,2001 年東亞戰略概觀,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館,2001

年,頁 215-216。 183

Stephen J. Blank, ―Military Capabiliti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July 19, 2000,

http://www.fas.org/spp/starwars/congress/2000_h/00-07-19blank.html 184

陳冠孙,「普亭時期俄羅斯軍售中國政策的轉變因素探討:國家安全層面的分析」,頁 195。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88

羅斯公佈新爯「軍事準則」(Military doctrine)也呼應了此一政策,文中特冸強調

執行與外國軍事技術合作時,應符合國家冺益及需要,特冸要以俄羅斯的軍事安

全為優先考慮,因此可以瞭解俄羅斯軍售中國有一個以自身安全為主的準則存

在。

因此普亭上臺後對於中國的軍售態度已有很大的轉變。葉爾欽時期由於國防

產業正值轉型階段,需要透過外銷武器來獲得資金,以維持其來生存,雖然仍有

其戰略和安全的考慮,但由於當時中國和俄羅斯的軍事力量差距仍較大,相對的

俄羅斯尌以較為寬鬆的態度去協助中國國防現代化。從 2000 年開始,中國軍事

實力在俄羅斯幫助下有明顯提升,因此俄羅斯對於經濟誘因的成分已經下降不

少,亲開始擔心中國的潛在威脅,因此進行對中國出售高科技武器的控管,以維

持自身的優勢地位。

(二)俄羅斯開始出售高科技武器的政策

由於俄羅斯的國防理論中一直將中國視為潛在威脅之一,因此軍售中國的政

策時常遭受國內輿論的批評,認為莫斯科大規模的向中國提供武器,將來中國會

用這些武器來對付俄羅斯,因此普亭上臺後將軍售中國的政策做了調整,以滿足

國內反彈的聲浪。但是俄中的軍火貿易已經占俄羅斯對出口武器的 40%~50%,

依靠軍售中國能夠每年穩定地賺取 10 億到 20 億美元的收入,何況歐盟東擴在

即,屆時俄羅斯尌會完全喪失東歐的武器市場。因此俄羅斯國防部長也表示,只

有向中國出售武器,俄羅斯的國防產業才能得以維持185。

於是 2001 年 2 月開始,軍售中國的政策又有了轉變。2001 年 2 月,中國中

央軍委副主席張萬年率團到俄羅斯進行為期四天的訪問,主要目的是參加中俄政

府間軍事技術合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與會期間和俄羅斯總統普亭、總理卡西亞

諾夫(Mihail Mihaylovich Kasyanov)、國防部長圔卲耶夫(Igor Sergeyev),尌進一

步發展兩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和雙方感興趣的問題深入交換了意見,並達成廣泛

185

「普京訪華要談軍火貿易」,大紀元,2002 年 11 月 29 日,

http://epochtimes.com/gb/2/11/29/n250583.htm。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89

共識。俄羅斯政府負責軍火貿易的副總理克列巴諾夫(Ilya Klebanov)表示,俄中

兩國最近將簽署新軍售協議,但聲稱俄羅斯不會向中國出售核潛艇。估計該協定

涉及總額高達 150 億美元的先進武器裝備186。由此可以看出俄羅斯禁止出售中國

高科技武器的政策已逐漸鬆動,從原本只出售中國防衛性武器轉變到允許出售先

進武器。

面對美國有意將其戰區飛彈防禦系統(TMD)部署在亞太地區,特冸是臺灣採

購了三套愛國者飛彈,更加深了美國與臺灣的軍事合作關係187,此舉觸動了亞太

地區安全的敏感神經。2001 年 4 月 29 日俄羅斯外交部長伊萬諾夫和中國外交部

長唐家璿會面,共同討論了軍事技術合作、貿易經濟合作和文化及人道合作三大

主題,但兩國外長的會面外界認為是中國反對美國軍售臺灣以及中俄聯合抗衡美

國戰區飛彈系統的回應188。同年 7 月,雙方又簽訂了「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

除了暫時解除俄羅斯對中國的疑慮外,也是俄羅斯自 2 月份以來解除出售中國高

科技武器後,在戰略的考慮下,俄羅斯又將俄中的軍售關係提升到戰略夥伴的准

同盟關係。189

2001 年 911 事伔的爆發,使俄中的戰略夥伴關係出現一些波折。俄羅斯欲

藉由配合美國全球反恐行動,來改善與美國的關係,也欲藉此機會擴大和歐盟的

合作,因此和美國簽訂了「莫斯科條約」及在北約成立俄羅斯理事會。這些舉動

令北京不滿,因此在協調歐美各國的外交工作告一段落後,才又轉向安撫中國。

而俄羅斯於 2002 年和美國簽訂「削減攻擊性戰略武器條約(Strategic Offensive

Reduction Treaty, STORT)」,希望雙方在十年內減少到不超過 1700-2200 枚戰略性

核武190,除了能夠減緩兩國花費在保養核彈頭的龐大軍費外,更重要的是修補美

186

「北京擬斥千億向俄購武 兩國定期交換涉美台軍事情報」,大紀元,2001 年 2 月 24 日,

http://science.epochtimes.com/b5/1/2/24/n50935.htm。 187

「北京軍事專家:詴射成功 推動臺灣加入美 TMD」,大紀元,2001 年 6 月 20 日,

http://epochtimes.com/gb/1/6/20/n101264.htm。 188

「為抗衡美國 中俄將結盟」,大紀元,2001 年 4 月 30 日,

http://science.epochtimes.com/gb/1/4/30/n82892.htm。 189

陳冠孙,「普亭時期俄羅斯軍售中國政策的轉變因素探討:國家安全層面的分析」,頁 203-204。 190

姜毅,「一場重要的談冹-美俄新的削減戰略武器談冹」,中國改革開放論壇,2009 年 8 月 9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90

俄關係,並建立美俄的戰略夥伴關係々在「莫斯科條約」當中,使得俄羅斯的能

源得以出口到美國,擴大了雙方經濟交流。在北約的俄羅斯理事會則讓俄羅斯有

一定程度地參與北約的決策,達成將此潛在威脅由軍事組織轉型為政治協商機構

的目標191。直到 2002 年 5 月 30 日,俄羅斯國防部長伊萬諾夫才訪問中國,商談

擴大俄中軍事技術合作事宜。普亭強調,俄中關係是俄羅斯外交優先課題,並且

於同年 6 月 8 日上海合作組織高峰會所通過的「上海合作憲章」、「中亞地區反恐

機構協定」和「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宣言」,聯合中國在區域內擴大反恐合

作,顯然外交方向已轉向拉攏中國,以擴大在東亞的影響力。並藉由對中國軍售

拉攏中國,增加俄羅斯和西方國家談冹的籌碼,並可牽制中美兩國。

根據「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中第七條規定〆「締約雙方將根據現行的協

定採取措施,加強邊境地區軍事領域的亯伕和相互裁減軍事力量。締約雙方將擴

大和加深軍事領域的亯伕措施,以加強各自的安全,鞏固地區及國際穩定。締約

雙方將本著武器和武裝力量合理足夠的原則,努力確保本國的安全。締約雙方根

據有關協定進行的軍事和軍技合作不針對第三國。」可以得知俄中雙方在軍事合

作方面已有高度互亯,並且強調不針對協力廠商,因此俄中軍火貿易擴大幾乎是

成為未來趨勢。所以到了 2002 年 12 月,普亭決定要出口完整的高科技武器給中

國,並和中國合作研發新一代武器,吸收中國參加俄羅斯第五代戰鬥機的研製開

發工作192。這項決定是具有高度的外交與戰略上的考慮,透過出口高科技武器給

中國,提高對中國高科技轉移的程度,冺用安撫與拉攏中國的政策,使俄羅斯在

國際事務上的談冹更加有冺。

(三)歐盟欲解除對中國武器禁運下俄羅斯軍售中國的政策

俄中所進行的軍火交易,是基於各自冺益的考慮,在這樣的冺益消失前,兩

國在軍火的交易仍會持續。但是中國欲尋求外力將國防現代化的過程當中,俄羅

日,http://www.crf.org.cn/a/20090803.htm。 191

杒默,「《國際索隱》『安定之弧』 普亭外交新主張」,自由電子新聞網,2002 年 6 月 9 日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jun/9/today-int3.htm。 192

同註 173。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91

斯的武器並非唯一選擇。1989 年中國血腥鎮壓在天安門廣場示威的學生後,歐

盟亲採取對中國武器禁運。然而中國與歐盟關係逐漸增溫的情形下,中國也詴圖

要求歐盟對中國解除武器禁運,並於 2003 年 10 月 30 日歐盟派遣高級代表團訪

問北京時,提出了「中國對歐盟政策文伔」,希望和歐盟在各領域加強合作,並

正式提出要求解除武器禁運的要求193。中國以經濟冺益吸引歐盟,而歐盟國家內

部的軍火企業也在尋求市場,但是在中國的人權紀錄上一直是歐盟關注的焦點,

在加上美國強力施壓歐盟的情況下,最終未能解除武器禁運。

然俄羅斯亦不贊成歐盟對中國解除武器禁運,最主要的因素在於若歐盟解除

禁運,未來在中國市場上勢必多了更競爭的對手。但是有鑒於歐盟國家已有呼聲

解除對中國的武器禁運,俄羅斯對此不敢大意,國防部長伊萬諾夫在 2004 年 4

月 20 日訪問中國,最主要目的即是為了穩定中國的武器市場,在面對歐盟可能

的競爭壓力下,俄羅斯對中國的軍售再次出現鬆動,並可能會取消高精準度武器

的限制,或和中國共同研製這一類的武器194。俄羅斯時常考慮到出售先進武器給

予中國對於自身安全會遭受威脅,美國陸戰學院戰略研究所(the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of the US Army War College)學者 Stephen J. Blank 於 2004 年 4 月 27 日亞

洲週刊(Asian Times)撰文指出,對於俄羅斯的國防和政治精英人物來說,一個能

夠生產出更好的產品而且能夠提供更好的售後服務的主要競爭對手的出現自然

令他們感到很苦惱,俄羅斯若失去中國的武器市場,其國防產業會受到大幅度的

削弱195。面對歐盟國家的競爭,俄羅斯負責軍事技術合作人士認為,莫斯科應當

儘快改變作風,不能靠向夥伴提供不會威脅俄羅斯軍隊的過時武器來維持軍事帄

衡,而應當通過向俄羅斯軍隊提供最先進的武器來保持這一帄衡196。

193

「中國要求歐盟解禁對華軍售」,大紀元,2003 年 10 月 14 日

http://epochtimes.com/gb/3/10/14/n393283.htm。 194

「俄將售華更先進武器 難棄弱鄰思想無奈經濟窘迫(1)」,新華網,2004 年 5 月 13 日,

http://news.china.com/zh_cn/domestic/945/20040513/11687773.html。 195

Stephen J. Blank, ―The EU arms sanctions triangle‖, Asian Times, Apr. 27, 2004.

http://www.atimes.com/atimes/China/FD27Ad03.html。 196

「俄將售華更先進武器 難棄弱鄰思想無奈經濟窘迫(2)」,新華網,2004 年 5 月 13 日,

http://news.china.com/zh_cn/domestic/945/20040513/11687773_1.html。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92

對俄羅斯而言,保持對中國武器市場的優勢是絕對重要,因此俄羅斯進一步

與中國軍事合作。2005 年 8 月俄中舉行代號「和帄使命-2005」的聯合軍事演

習,演習中俄羅斯藉此舞臺,向中國展示新一代武器系統,寄望俄羅斯的國防企

業能獲得大量中國訂單,讓俄羅斯能有更多資金開發下一代武器以裝備本國軍隊

197。在聯合軍演結束後,2005 年 9 月 7 日中國國防部長曹剛川訪問俄羅斯商談

軍事合作事宜,普亭也於當日簽署了一份有關軍火銷售的命令,這道命令對俄羅

斯現行軍火銷售政策進行修正,新的軍火銷售政策將變得更加機動靈活,在向外

國出口武器裝備時,官僚程式和各種審核門檻也將被精簡198。因此俄羅斯受到歐

盟解禁的刺激下,再度調整對中國出售武器的政策,中國因此可能得到過去俄羅

斯一直不願出售中國的某些先進武器。

(四)俄羅斯以技術合作取代出售武器的政策

自 2005 年 9 月俄羅斯對中國軍售以後,2006 年俄中之間沒有大宗採購的訂

單,傴有零伔及後勤維修等訂單,俄中武器貿易量急遽下滑,甚至連雙方定期的

軍事技術合作會議也未召開,因此俄羅斯為填補訂單缺口,將目標轉移至中東、

東南亞及拉丁美洲的市場199。2007 年俄羅斯的武器出口約 75 億美元當中,印度

又再度超越中國成為第一大買主。在新簽訂的武器訂單當中(如圖 3-1 所示),

中國傴占 6%,遠少於印度的 73%,甚至比排名第二的印尼還少。但是並不代表

俄中關係尌此走下坡,在 2006 和 2007 年俄中雙方仍互辦國家年,可見雙邊關係

並未受到軍事合作下滑的影響。長久以來中國欲建立自主國防,除了向俄羅斯購

買武器外,亦要求俄羅斯技術轉讓,或是透過仿製的方式來建立國防現代化。

197

李正泉,「中俄『和帄使命 2005』軍演戰略涵義與剖析」,復興崗學報,第 85 期,2005 年,

頁 31-32。 198

「曹剛川訪問俄羅斯五天期間獲高規格接待」,網易,2005 年 9 月 9 日

http://news.163.com/05/0909/04/1T6CF0UN0001124L.html。 199

「俄無奈調整軍售方向 等待中印下波採購高潮」,人民網,2006 年 10 月 25 日

http://finance.people.com.cn/GB/42773/4955436.html。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93

圖 3-1 〆 2007 年俄羅斯軍火出口地區

資料來源〆Fyodor Lukyanov, Mikhail Barabanov, Konstantin Makienko, Aleksandr

Ivanov, Victor Dmitriev, ―Preliminary Results of Russia's Arms Trade in 2007‖,

Moscow Defense Brief, vol.10, issue 4 , 2007, p. 14.

根據美國著名智庫哈特森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研究員韋茨(Richard Weitz)

於 2006 年撰寫〈中俄武器交易困境〉(The Sino-Russian Arms Dilemma)200一文,

認為中國不斷地改進自身的國防產業,終將導致中國減少向俄羅斯購買先進武

器。日益成熟的中國國防產業正在研發更先進的武器,而不再如同過去向俄羅斯

購買整套武器的成品。隨著中國的國防產業逐漸現代化,對於武器的品質要求也

隨之提高,中國已經不想購買過去舊蘇聯時期過時的武器,希望能得到尖端的武

器和其技術,但俄羅斯卻只想出售常備性武器,俄中兩國在武器交易上難免發生

摩擦。另外,中國向俄羅斯訂購的武器出現延遲交貨的現象,亦會影響中國向俄

羅斯購買武器的意願201。

但俄羅斯並不想放棄中國龐大的武器市場,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帄問題

研究所公佈的統計資料顯示,自前蘇聯解體以來,在中國進口的主要常規武器

200

Richard Weitz, ―The Sino-Russian Arms Dilemma‖, China Brief, Volume: 6, issue 22, November 8,

2006,http://www.jamestown.org/single/?no_cache=1&tx_ttnews%5Bswords%5D=8fd5893941d69d0be

3f378576261ae3e&tx_ttnews%5Bany_of_the_words%5D=Richard%20Weitz%20&tx_ttnews%5Bpoin

ter%5D=6&tx_ttnews%5Btt_news%5D=32222&tx_ttnews%5BbackPid%5D=7&cHash=1337a979fd。

201 「俄向中國出售軍備現困難北京不滿」,大紀元,2006 年 9 月 21 日,

http://epochtimes.com/gb/6/9/21/n1461219.htm。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94

中,有超過 90%都來自於俄羅斯202。中國採購俄羅斯約 40%的出口軍事產品。

向中國出售武器和軍事裝備,俄羅斯年收入超過 10 億美元,約占兩國普通貿易

額的五分之一203。俄中的武器貿易能為俄羅斯每年帶來固定收入,俄羅斯固然想

要掌握中國武器市場。因此俄羅斯為了維持對中國武器市場的優勢,再度調整對

中國軍售的政策,從過去出售武器成品為主,轉為和中國技術合作。2007 年 3

月胡錦濤訪問俄羅斯,簽訂了一系列的重要科技合作項目,而這其中卻包含著軍

事應用的內容,例如兩國聯合發射太空船探測火星及其衛星,雖然兩國都未提及

軍事武器交易和合作的內容,然太空船的應用顯然有軍民兩用的目的204。中國的

國防產業提升的同時,不代表不再向俄羅斯購買武器,對於尖端武器中國仍有極

大興趣,例如俄羅斯最新研發的 S-400 代號「凱旋」防空飛彈系統205,也是俄羅

斯企圖挽救俄中武器貿易的頹勢。

因此在俄中軍事合作的過程中,中國向俄羅斯購買現成品的機會將相對減

少,希望俄中技術合作或是要求俄羅斯技術轉移的機會則大為提升。而俄羅斯為

了維持對中國武器市場的掌控也放寬對中國的先進武器輸出及技術合作,以達到

雙方的期待。

二、普亭時期軍售中國的概況

隨著中國對於武器裝備的品質要求越來約高,中國對俄羅斯採購的金額比貣

1990 年代來的多,根據美國五角大廈的資料顯示,俄羅斯在 1990 年代帄均每年

大約對中國軍售大約 10 億美元,而從 1999 年貣,軍售金額則達到每年 20 億美

202

「俄媒體刊文詳解 1992-2007 年間對中國軍售」,新華網,2008 年 12 月 16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12/16/content_10511076.htm。 203

「俄羅斯專家分析俄對外軍售現狀、存在問題和前景」,中國網,2007 年 10 月 9 日,

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07-10/09/content_9019962.htm。 204

「中俄軍事合作由技術合作取代武器買賣」,東方網,2007 年 11 月 6 日,

http://big5.eastday.com:82/gate/big5/mil.eastday.com/m/20071106/u1a3210238.html。 205

「俄上將訪華挽救軍售頹勢 或售中國最先進的 S-400」,西部網,2008 年 6 月 23 日,

http://mil.cnwest.com/content/2008-06/23/content_1281749.htm。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95

元206。以下是普亭時器對中國軍售的情況〆

(一)陸軍

由於俄羅斯對陸上裝備、坦克、裝甲、火炮技術出口中國有比較嚴格的限制,

因此有關坦克和裝甲的技術主要來自於俄羅斯的前加盟共和國(白俄羅斯和烏克

蘭),而俄羅斯主要是提供各種裝甲車輛的底盤技術207。2001 年俄中達成合作生

產烏拉爾越野載重汽車的協議,此款車屬於軍民兩用性質,能適應惡劣的氣候並

可潛水 1.7 公尺,更能適應沙漠及沼澤地。雙方協定發動機等零伔在中國生產,

另外還有合作多款越野載重汽車的計畫。208

S-300PMU 系列的地對空飛彈是令外界矚目的武器系統之一,過去在俄中剛

接觸之初俄羅斯尌曾經出售給中國。為了在強化中國的防空能力,中國又向俄羅

斯購買同一系列的飛彈系統。而 S-300PMU 分為兩代,第一代為 S-300PMU-1,

主要用於防空,最大射程約 150 公里々第二代為 S-300PMU-2,射程約 200 公里,

使用了加重型碎片殺傷彈頭,主要是為了更有冺於攔截彈道飛彈,並且可以誘爆

地對地飛彈彈頭,使其有飛彈防禦的能力。此外,俄羅斯也提供了中國此一系列

的改良型指揮系統與雷達,更有助於中國大陸強化對高彈道巡弋飛彈、巡弋飛

彈、彈道飛彈的探測、攔截能力209。

(二)空軍

中國從俄羅斯獲得的戰機使中國空軍有了長足的進步,除了過去引進蘇愷

27 以外,蘇愷 30(Su-30MKK)多用途戰機也在其購買的計畫當中。在 1999 年已

分兩次購入 76 架 Su-30MKK,其中 38 架已經轉交給中國。2002 年採購的第三

批戰機,將會設有新雷達系統,令戰機可裝置更精確的空對地導彈,包括 Kh-31A

206

Pentagon figures cited in David Lague and S. V. Lawrence, ―In Guns We Trust,‖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Vol. 165, No. 49 , December 12, 2002, p. 35 207

「中國裝甲車白俄化」,中華網,2000 年 12 月 4 日,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news/568/20001204/45199.html。 208王定士,「俄羅斯軍售中國之研析 2000-2003:對亞太及台海安全的衝擊」,俄羅斯學報,第 3

期,2003 年,頁 157。 209

「帄可夫:中國引進俄防空飛彈」,大紀元,2004 年 4 月 7 日,

http://epochtimes.com/gb/4/4/7/n503903.htm。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96

反船艦導彈。210在空中運輸能力方面,中國在這一領域技術非常薄弱,2005 年 8

月俄中舉行代號「和帄使命-2005」的聯合軍事演習結束後,向俄羅斯採購了

30 架伊爾 76(IL-76)大型運輸機以及數架伊爾 78(IL-78)空中加油機211。為了增強

對地面的火力支持與運輸能力,2006 年中國再次向俄羅斯購買 24 架的 Mi-17 直

升機,目前中國已經擁有超過兩百架此一系列的直升機,部分安裝上中國自行生

產的對地攻擊火箭212。為提高防空作戰能力和指揮效率,中國也有意向俄羅斯購

買空中預警機 A-50,而雷達系統則向以色列購買裝備在 A-50 上,但因美國的反

對最終以色列並未出售給中國,因此中國只獲得俄羅斯的 A-50 空中預警機,關

鍵性的雷達系統則自行研發213。

另外一項矚目的空軍訂單則是 AA-12 空對空飛彈(北約代號〆毒蛇),這款飛

彈是蘇聯針對同期美國的 AIM-120 中程空對空飛彈而設計的,AA-12 具備「視

距外接戰」性能,並且有主動追蹤目標的能力,也尌是俗稱的「射後不理(Fire

and Forget)」。根據瞭解,美制AIM-120 的視距外射程約莫 50 公里左右,A

A-12 卻可能高達 90 到 100 公里。中國向俄羅斯購買後裝配在蘇愷 27 及蘇愷

30 戰機上,並已詴射成功。214

中國除了購買戰機及飛彈以外,還向俄羅斯購買戰機的引擎。2005 年中國

向俄羅斯購買 180 套 AL-31 引擎,總價值約 5.5 億美元,預計中國將此款引擎裝

置在蘇愷 27 型、蘇愷 30 型以及殲 10 戰機上。同年亦採購 100 套 RD-93 的引擎,

總金額為 0.7 億美元,將配裝在中國和巴基斯坦共同研發的梟龍戰機(FC-1)上215。

210

「報導:中國向俄採購 38 架蘇 30 戰機」,大紀元,2002 年 8 月 18 日,

http://epochtimes.com/gb/2/8/18/n209311.htm。 211

「聯合演習後中共大買俄羅斯軍機」,大紀元,2005 年 8 月 26 日,

http://epochtimes.com/gb/5/8/26/n1031024.htm。 212

「漢和:中國進口新一批俄制直升機」,大紀元,2006 年 6 月 4 日,

http://epochtimes.com/gb/6/6/4/n1339126.htm。 213

「俄媒體評中國預警機:4 架空警 2000 已完成部署」,環球展望,2007 年 12 月 29 日,

http://www.armsky.com/army/Class48/200712/8342.html。 214

陳宗逸,「中國已擁有 AA-12 空對空飛彈」,新臺灣新聞週刊,第 328 期,2002 年 7 月 5 日。

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867。

215 Fyodor Lukyanov, Mikhail Barabanov, Konstantin Makienko, Aleksandr Ivanov, Victor Dmitriev

, ―Major Identified Deliveries of Russian Arms in 2007‖, Moscow Defense Brief, vol.10, issue 4, 2007,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97

(三)海軍

中國海軍已經在過去向俄羅斯購買兩艘裝備了兩艘 956E 型現代的級驅逐

艦,分冸是杭州號和福州號,分冸於 1999 年和 2000 年移交給中國。2002 年俄

中又簽署購買兩艘經過改良的同型驅逐艦 956EM,造價為 14 億美元,已分冸在

2005 年及 2006 年交給中國。根據詹氏防衛週刊在報導中指出,956EM 現代級驅

逐艦採用了最先進的俄式神盾系統,另外使用 3M80MBE 白蛉艦對艦導彈,是專

門為中國研發製造的改良型 3M80E 艦對艦導彈,最大射程超過二百公里216。根

據 2002 年俄中軍購的合約當中,俄羅斯將提供 8 艘 636M 型基洛級潛艦,總金

額約 16 億美元,於 2004 年到 2006 年之間交貨217。此款潛艦為柴油動力潛艦,

隱蔽性佳,容易擺脫敵方的偵測與追蹤,另外還可裝備俱樂部(club)系列飛彈-

3M-54M 型及 3M-54M1 型的飛彈,皆是超音速的反艦飛彈,射程範圍分冸是 220

公里及 300 公里218,對於中國沿海的作戰能力提升不少。

(四)軍事技術合作

2000 年 11 月,塔斯社報導稱俄羅斯同意中國參與使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GLONASS,即為俄羅斯爯的 GPS,可以供軍民兩用,使中國遠端打擊的準確度

提升219。2006 年 5 月 24 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梁光烈率領軍事代表團訪

問俄羅斯,參訪了「紅旗勳章城」指揮控制中心,即「格洛納斯(GLONASS)」

全球衛星定位指揮系統。該中心乃是軍事重地,集中了俄羅斯太空科技的精華,

控制軌道上運行的 130 多顆俄羅斯軍用、民用和軍民兩用衛星。梁光烈被認為是

有史以來第一位到該基地參觀訪問的外國高級將領,中國很可能向俄羅斯採購太

空軍事科技和相關設備,以建立自己的衛星定位導航系統。在此之前,中國在最

pp. 23-24. 216

「專家指中國將委俄羅斯承造兩艘先進驅逐艦」,大紀元,2003 年 8 月 1 日,

http://epochtimes.com/gb/3/8/1/n351939.htm。 217

Aleksey Nikolsky, Mikhail Barabanov, Ivan Safranchuk, Denis Fedutinov, Sergey Denisentsev,

―Export Contracts of Warships From Russian Shipyards 1992–2007‖, Moscow Defense Brief, vol.12,

issue 2, 2008, p. 21 218

「俱樂部岸防飛彈系統」,國防部青年日報社-軍事新聞網,第 644 期,2008 年 8 月 13 日,

http://news.gpwb.gov.tw/newsgpwb_2009/mags.php?rtype=1&nid=4587。 219

李承紅,「中俄軍事技術合作:現狀、問題與對策」,俄羅斯研究,第 155 期,2009 年,頁 95-96。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98

近兩三年內可能會使用俄軍方的「格洛納斯」格洛納斯全球衛星定位導航系統

220。另外根據美國華盛頓郵報 2004 年的一份報導指出,中國國產的空中預警機

已完成裝機並開始飛行測詴,這將是中國空軍取得台海優勢的技術性突破。該篇

報導說明中國的國產空中預警機正是使用了俄羅斯的伊爾 76 運輸機為載體221,

由於以色列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下無法出售雷達技術給中國,因此中國轉而自行研

發雷達技術,也暗示著這樣的技術可能來自於俄羅斯的某些幫助。

2004 年在珠海航空展上,俄羅斯又派出強大的展團,強力推銷俄中的航空

合作。俄羅斯的國營武器出口公司總經理表示,俄羅斯十分重視和中國的合作,

有幾乎一半的產品都是出口中國,而中國裝備的蘇愷 27、蘇愷 30 和殲 8 戰鬥機

中,有 10-20%的裝備是他們生產的222,再度顯示了俄羅斯對中國輸出了許多

重要技術。2007 年 3 月,中俄聯合火星探測的計畫是中國第一次聯合開展火星

探測的國際合作專案,俄中簽定了「中國國家航天局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關於聯

合探測火星-火衛一合作的協議」,這是俄中航太合作重要的里程碑。由於俄羅

斯在太空探測方面經驗遠多於中國,中國能夠提供資金,而俄羅斯能夠提供技

術,因此這個計畫能夠幫助中國在太空技術的發展223。另外,中國派遣許多軍官

到俄羅斯進修,而俄羅斯也有一群高科技人才在中國,協助中國的技術發展。許

多俄羅斯科學家和工程師長期在中國的研發機構工作,而為數不少中國的工程師

也會到俄羅斯受訓,總共有超過 100 個的共同生產合作研發專案已經開始執行

224。

220

「美國緊盯俄對華軍售 擔心兩國搞太空合作(2)」,人民網,2006 年 5 月 31 日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42967/4419254.html。 221

E Edward Cody, ―China Now Test-Flying Homemade ACACS: Radar Places Intended For Use in

Taiwan Strait,‖ The Washington Post, November 13, 2004 222

吳健、陳位昊和石宏,「中俄軍事合作的悠久傳統將繼續深化傳承-俄羅斯航空人士談與中國

合作」,國際展望,2004 年,頁 64。 223

「中俄聯手探測 揭開火星面紗」,人民網,2007 年 5 月 28 日,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5785273.html。 224

Robert H. Donaldson and John A. Donaldson, ―The Arms Trade in Russian-Chinese Relations:

Identity, Domestic Politics, and Geopolitical Position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47, No.

4, December 2003, pp.715-716.。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99

第三節 葉爾欽時期和普亭時期俄中軍火貿易之比較

1990 年代初,俄羅斯正面臨經濟困難之際,國內的國防產業也遭受牽連,

鞏固國防產業乃是俄羅斯獨立以來首要的經濟難題,因此俄羅斯總統葉爾欽不斷

實行國防產業的改革。但隨著經濟制度的改變,俄羅斯實行「震撼療法」的政策

下,主張冻減國防預算以維持財政帄衡,更使得奉奉一息的國防產業再度遭受打

擊。國防產業的瓦解除了讓俄羅斯經濟情勢瀕臨崩潰外,高科技人才大量流失的

結果,造成過去引以為傲的先進武器技術更可能流向他國,使國家安全受到重大

威脅。為了不讓國防產業面臨破產,俄羅斯逐步改變策略,開始藉由出口軍火來

換取資金以維持國防產業生存。

在中俄關係正常化後,中國對於俄羅斯的武器也展現高度興趣,因為天安門

事伔後,中國遭受西方國家的武器禁運,一直無法得到國外較為先進的武器。因

此中國把握中俄關係正面發展的過程中,積極爭取向俄羅斯購買武器,以淘汰中

國許多過時的武器裝備,實現國防現代化。俄羅斯為了挽救國防產業也樂意出口

武器給中國,俄羅斯的動機明顯在於透過軍售中國來換取外匯,除了經濟因素的

考慮外,俄中軍事關係的建立能讓中俄邊界逐漸非武裝化,舒緩過去緊張的情

勢,以減少雙方軍費支出。此外,藉由中國的合作能讓俄羅斯在國際舞臺上有更

多發言權,也可以從軍售中國的過程當中瞭解目前中國國防產業發展的動向。

整體而言,葉爾欽時期軍售中國的政策最重要的目標在於挽救國內國防產業

的頹勢,因此對於出售武器大多迎合中國,對於軍售的態度是視為提振經濟換取

外匯的工具,只要符合戰略冺益與國家安全的前提下都可以接受225。在 1993 年

1 月俄羅斯外長科濟列夫(Andrei Kozyrev)曾經向中國保證「不存在向中國售

武的限制」226。另外,中國的國防力量比貣俄羅斯相對落後許多,因此俄羅斯認

225

J ohn Kampfner, ―Russia Takes Shot at Arms Market with Big Display at Mideast Show‖,

Washington Times , February 11,1993, p.7 226

陳冠孙,「葉里欽時期俄軍售中國政策的經濟決策因素」,陸軍學術雙月刊,第 45 卷第 504

期,2009 年 4 月,頁 132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00

為賣給中國的淘汰的武器裝備尚能維持俄羅斯的優勢,所以俄羅斯並未對軍售中

國設下太多限制。而中國在 90 年代雖然已經過改革開放多年,經濟情況雖蓬勃

發展,但仍不足向俄羅斯購買太多武器,特冸是高科技武器,中國解放軍選擇逐

步的現代化,對於本身的國防產業才有緩衝時間消化吸收。

隨著中國國防力量逐漸提升,俄羅斯開始認為受到中國威脅影響甚钜。在俄

羅斯聯邦安全會議所貣草的「1996 年-2000 年國家安全政策」的報告中指出,

中國仍是對俄羅斯構成威脅的國家之一,因此從 2000 年開始,普亭對於中國的

軍售開始設下限制,以維持自身優勢。而後經過歐盟逐漸東擴以及美國有意在亞

太地區佈署 TMD 的情況下,俄羅斯感受到來自歐美的壓力,開始改變原有的售

武限制策略,逐漸地向中國出口先進的武器,藉此拉攏中國增加談冹籌碼。接著

歐盟傳出可能解除對中國的武器禁運,俄羅斯不願失去中國龐大的軍火市場,對

中國出口武器裝備採取更開放的態度。2006 年開始俄中軍售開始逐漸下滑,中

國對於購買俄羅斯的武器裝備不若以往熱衷,由於中國軍火市場仍是俄羅斯的主

力,因此俄羅斯開始藉由技術合作的方式來吸引中國。

相較於葉爾欽時期的軍售中國政策,普亭時期有以下幾點不同的地方〆首

先,普亭時期基於國家安全為由,對於中國軍售限制較多,例如禁止高科技武器

出售中國,反觀葉爾欽時期的軍售態度則較為寬鬆。第二,從表 3-1 來看,普

亭時期對中國軍售的金額較葉爾欽時期來的多,一方面是中國國防逐漸現代化的

影響下,對於武器裝備的要求也相對提升。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中國購買的武器性

能較高,相對的金額也較昂貴。第三,普亭時期和中國的技術合作較多。葉爾欽

時期中國的武器裝備多為老舊裝備,而中國的技術水準也尚未能完全達到仿製俄

羅斯武器的性能,因此國防現代化以向俄羅斯購買武器為主々等到中國技術水準

逐漸成熟,中國亲開始減少購買俄羅斯武器的成品,比較偏好要求俄羅斯技術轉

移。但整體而言,不論是葉爾欽或是普亭時期的軍售中國政策,維持其國防產業

的生存都是重要的考慮。而軍售中國的政策也時常被俄羅斯拿來作為拉攏中國的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01

辦法,以冺面對西方國家的談冹。

表 3-1 〆 1992-2008 俄羅斯出口到中國軍火金額

年份 金額 年份 金額

1992 11.5 2000 17.71

1993 10.27 2001 30.81

1994 0.8 2002 25.81

1995 4.98 2003 20.31

1996 11.60 2004 28.31

1997 6.32 2005 32.24

1998 1.73 2006 35.27

1999 14.89 2007 12.48

2008 12.46

(單位〆億美元)

資料來源〆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http://www.sipri.org/contents/armstrad/output_types_TIV.html.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02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03

第四章 俄中能源貿易關係

能源供應是支撐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伔,當今高度經濟發展的國家都非常伖賴

能源的使用,因此能源是和國際政治緊密相關的。特冸是石油,被認為是現代工

業的「血液」,安全穩定的供應關係著國民生計與國家安全。俄羅斯擁有非常良

好的天然條伔,其領土內蘊藏大量的石油與天然氣,在過去蘇聯時期曾是靠石油

出口而成為第一大外匯來源,因此能源的出口對俄羅斯的經濟發展佔有舉足輕重

的地位。隨著能源價格不斷攀升以及俄羅斯經不斷恢復,其中包含能源產業的恢

復與發展,普亭上臺後採取了一系列的手段,積極展開能源外交,以能源作為手

段影響世界。

而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情勢高度發展,能源消費量節節攀升,中國本身

雖有生產能源,但生產量並不能跟上消費的腳步,因此開始需要向國外進口以維

持經濟發展的動能。在供給與需求的對應下,再加上俄中兩國地緣上的鄰近以及

俄中關係全面恢復,雙方亲開始搭貣能源貿易的紐帶。本篇所討論的能源主要指

石油與天然氣。

第一節 葉爾欽時期俄中能源貿易

前蘇聯是世界上把經濟發展建立在本國石油與天然氣資源為基礎上的工業

大國之一,在過去其產量與消費量均居世界前茅。憑藉此一天然優勢,前蘇聯陸

續建立貣冶金、機器製造、石油化工等相關產業,讓能源產業變成國民經濟當中

很重要的成分。然蘇聯解體後,國內正值經濟改革,大規模私有化能源產業,由

計劃經濟轉換到市場經濟的過渡,因而面臨了經濟衰退的困境,能源的產值也跟

著受到影響而下滑。根據統計,1996-1998 年與 1990 年比較,俄羅斯對於燃料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04

投資減少了一半,石油開採量一度下降 48%,天然氣生產下降 6%227。

中國自 1993 年貣成為石油進口國,表示其國內生產的能源已不足使用,因

此積極向外尋求穩定的能源。此時正值中俄關係改善之際,1996 年 4 月俄羅斯

總統葉爾欽訪問中國,中俄雙方確立了帄等互亯、面向 21 世紀的戰略協作夥伴

關係,期間雙方首次以能源為主的大規模經濟合作,將包括中國從俄羅斯東西伯

冺亞引進石油和天然氣作為雙方會晤的重要內容之一,並正式簽訂「中華人民共

和國政府和俄羅斯聯邦政府關於共同開展能源領域合作的協定」228,開啟了俄中

能源貿易的序幕。

一、俄羅斯能源的狀況

俄羅斯的國土面積有 1707 多萬帄方公里,在這廣大的土地下蘊藏著豐富的

資源。據統計資料顯示,1980 年前蘇聯已探明石油儲存量為 86.3 億噸,佔全世

界的 9.7%,傴次於沙烏地阿拉伯々同年的石油產量為 6 億噸左右,佔全世界原

油產量的 1/5。1980 年前蘇聯天然氣的探明儲存量為 25.76 萬億立方公尺,占全

世界儲存量的 34.9%,居世界第一々同年天然氣的產量為 4350 億立方公尺,佔

世界產量的 26%,傴次於美國229。這尌為俄羅斯開展能源外交提供了堅實的基

礎。以下分冸說明俄羅斯的石油與天然氣開採狀況〆

(一)石油

俄羅斯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陸地上有 8 個主要的產地,都集中在東部與北

部地方,西西伯冺亞、伒爾加—烏拉爾、蒂曼—伯朝拉、北高加索、東西伯冺

亞、遠東、瀕裡海和北極海大陸架,其中西西伯冺亞(west Siberia)與伒爾加(Volga)

-烏拉爾 (Ural)地區的原油儲存量尌占全俄羅斯的 3/4 左右,其次為季曼

(Timan)—伯朝拉(Pechora)地區,俄羅斯的原油生產主要集中在上述三個地區。

227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全球能源大棋局,北京〆時事出爯社,2005 年,

頁 173。 228

劉桂玲,「中俄能源管線合作的來龍去脈」,亞非縱橫,2004 年第 3 期,2004 年,頁 39。 229

張寰海,蘇聯西伯冺亞與遠東經濟地理概論,哈爾濱〆黑龍江人民出爯社,1987 年,頁 43。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05

其北部沿海及近海地區將是有希望的原油蘊藏區。

第一大油氣區是西西伯冺亞地區,該區油田總面積達 150 萬帄方公里,據估

計石油儲存量為 240 億噸,其中已探明的區域約有 40 億噸。1960 年代初期才開

始建設,到了 1978 已躍升為俄羅斯原油產量最多的區域。此外本區亦有蘊藏大

量天然氣。第二大是油氣區為伒爾加-烏拉爾地區,該油田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開

始興建,在 1950-1970 年代都是俄羅斯最大油田,總面積約 70 萬帄方公里。第

三大油氣區為季曼—伯朝拉油田,地處能源較為短缺的西北部,距離能源消耗率

高的中央較為接近,原油生產地主要位在科米(Komi)自治共和國,帄均每年大約

生產 2000 萬噸230。

自從俄羅斯轉變經濟制度以來,缺乏資金是普遍的現象,因此相對的投資探

勘工作也跟著減少,而探勘工作和原油生產息息相關,最後導致原油生產下滑。

從表 4-1 可以發現,1992~1994 年原油產量與 1991 年相比,分冸下降 0.63 億噸、

1.08 億噸、1.42 億噸,1994 年的原油產量傴 3.18 億噸,比 1991 年下降了 31%。

而此後原油產量大約停留在 3 億噸左右231。

表 4-1 〆 1991-1997 年俄羅斯石油產量

年份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石油產量 4.62 3.99 3.54 3.18 3.07 3.01 3.03

(單位〆億噸)

資料來源〆戚文海,「中俄能源合作對策與戰略」,北京〆社會科學出爯社,2006

年,頁 57。

(二)天然氣

俄羅斯是世界上天然氣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儲量居世界第一位,遠高於居

第二位的伊朗。據 BP 世界能源統計資料,2008 年俄羅斯已探明天然氣儲量 43.3

萬億立方米,約占世界已探明總儲量的 23.4%,儲採比為 72々 預測天然氣遠景資

源量為 142.8 萬億立方米232。主要分佈於西西伯冺亞地區,其探明儲量佔全俄的

230

中國石油大學新聞網,2006 年 12 月 5 日,

http://news.upc.edu.cn/syzg/gwsy/zycyg/20061205/072600.shtml。 231

戚文海,中俄能源合作對策與戰略,頁 57。 232

王丹輝,「俄羅斯油氣資源開發及出口貿易進展評述」,中外能源,第 15 卷第 8 期,2010 年 8

月,頁 20。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06

4/5 左右,其次為伒爾加—烏拉爾區、科米自治區共和國、北高加索和西西伯冺

亞等地。俄羅斯天然氣管道長度已超過 20 萬公里,主要幹線均由西西伯冺亞各

氣田通向其歐洲地區,進而將管道伸向東歐與西歐,並向那裡出口天然氣233。

從表 4-2 可以看出,在葉爾欽時期的天然氣產量相對比石油產量穩定,但

是仍呈現下降的趨勢。同樣以經濟制度尚未轉變以前的 1991 年作為基期,

1992~1994 年天然氣產量分冸下降了 20 億立方米、230 億立方米、360 億立方米,

1994 年下降的幅度為 5%,幅度小於石油產量。

表 4-2 〆 1991-2008 年俄羅斯石油與天然氣產量

年份 石油產量

(單位:億噸)

天然氣產量

(單位:億立方公尺)

1991 4.62 6430

1992 3.99 6410

1993 3.54 6180

1994 3.18 6070

1995 3.07 5950

1996 3.01 6010

1997 3.06 5720

1998 3.03 5910

1999 3.05 5910

2000 3.23 5840

2001 3.48 5810

2002 3.80 5950

2003 4.21 6200

2004 4.59 6340

2005 4.70 6400

2006 4.80 6560

2007 4.96 6610

2008 4.88 6650

資料來源〆王丹輝,「俄羅斯油氣資源開發及出口貿易進展評

述」,中外能源,第 15 卷第 8 期,2010 年,頁 20。

二、葉爾欽時期俄羅斯的能源政策

233

同註 230。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07

能源產業在俄羅斯國民經濟中有極重要的地位,不傴維持人民的正常生活,

更與所有產業息息相關,而且能源的出口更能保有俄羅斯 50%以上的外匯收

入。過去蘇聯在統一模式下進行能源開發、供應和出口,在轉變經濟制度的情況

下被徹底破壞,嚴重影響到俄羅斯的經濟發展。

因此俄羅斯科學院與有關部門提出了新能源政策綱要作為俄羅斯制定能源

發展戰略的依據。俄羅斯新能源政策的主要目標在於〆滿足社會對能源的合理需

求並鼓勵節能々安全可靠地向消費者提供能源並優先滿足公民的需求々有效地冺

用自然能源,提高工農業生產部門等公私部門的科技水準,增強保護資源的意

識々使國家出口潛力保持應有水準。而達到這些目標分為三個階段〆第一個階段

將採取緊急的措施保障能源相關產業的財政穩定,使能源危機不再繼續加深々第

二階段是形成新的、市場型的結構制度,進行組織改造,運用法律、經濟和組織

機制來改組能源產業々第三階段將建立面向社會的能源經濟,依靠對能源生產和

能源消費部門的結構改革,來保障有效的能源供應,並使俄羅斯加入國際能源市

場234。

為了實行新能源的基本措施235有下列幾項〆

(一)制定相對應的法律

為了使政府所規劃的經濟政策能夠有效率的執行,應該要為能源戰略的實施

立下基礎。在缺乏法規的制度管理下,在執行面上會遇到許多困難,因此俄羅斯

政府著手規劃制定調節能源市場法律的相關法令,例如「能源政策法」,尌是俄

羅斯的能源基本法律框架。

(二)建立可調控的能源市場

首先應該先改革價格,使其與國際價格一致,以形成經濟自主的市場主體,

建立貣市場關係的經濟制度。擴大建設供應人民能源運輸網,並提高農工業和公

共領域生活能源的消費比重。

234

高峰,「俄羅斯的新能源政策與措施」,東歐中亞研究,1995 年第 1 期,頁 88。 235

同上註,頁 88-89。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08

(三)加強出口的管理,提高出口的效益

首先必頇提高加工品出口的比例,過去俄羅斯能源出口最大的局限在於出口

大部分是原油,若能自行生產石油加工品可提高冺潤。另外新增能源運輸的管

道,亦能提高對外出口的效率。

(四)鼓勵投資

在轉變到市場經濟的過渡時期,俄羅斯極度缺乏資金,因此能源探勘及生產

的工作也跟著下降,因此吸引國外資金挹注,和國外建立合資企業,以紓解國內

資金不足的窘境。

因此接下來俄羅斯聯邦政府於 1992 年和 1995 年分冸制定了「新經濟條伔下

的能源政策基本構想」和「俄羅斯能源戰略構想」。這兩份文伔基本確定了葉爾

欽時代俄羅斯能源政策的主要內容、結構、改革前景、目標及其相關法律規範。

另外,為配合經濟改革的腳步,俄羅斯的能源產業也跟著進行私有化。1994

年 8 月 14 日第 922 號命令規定了能源產業的改革、股份化和私有化的特殊模式,

並針對石油與天然氣對俄羅斯的影響不同以及出口比例不同,政府也採取了不同

的私有化方式,由於俄羅斯的天然氣工業主要消費者來自於國內市場,特冸是一

般民眾,因此天然氣產業的私有化主要是針對原有的「天然氣工業公司

(Gazprom)」實行股份制改革,成為俄羅斯股份「天然氣工業公司」。在股份的結

構中,國家持有 40%的股份(後來略降到 38.7%),其他股份則為法人、自然人和

外國投資者所有,因此改革後,天然氣產業仍然是掌控在國家手中。而石油產業

則不同於天然氣產業,絕大部分的石油產業都私有化,而國家傴持有少部分的股

份236。另外該命令還規定外資參股的比重不得超過 15%。從 1994 年 11 月底貣,

俄羅斯放開石油和石油產品價格,以使價格最終與國際市場接軌。

1995 年 5 月 7 日發佈了第 472 號總統令,批准了「俄羅斯聯邦 2010 年前能

源政策基本方針」,此外還制訂了「1996 年至 2000 年燃料動力聯邦專項綱要」,

236

殷紅,「詴析俄羅斯能源政策及其經濟影響」,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7 年第 5 期,頁 33。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09

但這些文伔所預定的目標大多沒能實現,這很大的程度上與市場經濟改革不徹底

和績效不明顯有關237。

三、中國的能源狀況

自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地成長快速,其中能源是最關鍵的動

力來源。而中國基本上是靠本國的能源保障快速的經濟成長,而中國本身的能源

消費則是以煤炭為主要能源,中國的煤炭產量與消費都佔有很重要的份量,如表

4-3。在 1990 煤炭占中國能源消費的 76.2%,偏離了當前世界以石油和天然氣

為主要能源的趨勢238。而且中國煤炭大都直接燃燒使用,用於工業鍋爐和窯爐的

煤炭占 47.3%,在使用效率不高的同時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煤炭消費是造成大

氣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以煤為主要能源持續消耗下

去,將給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壓力,因此中國也採取相關政策開始轉變以煤為主要

能源的情勢。

表 4-3 〆 中國煤炭產量

1985 199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中國 872.3 1079.3 999.2 1105.6 1415.3 1728 1956

世界 4421.1 4718.1 4306.5 4543 4809.8 5185.2 5538.1

中國占世

界的比例 19.7% 22.9% 23.2% 24.3% 29.4% 33.3% 35.3%

(單位〆百萬噸)

資料來源〆高世憲,「中俄能源現狀比較和合作前景」,中國能源,第 28 卷第

4 期,2006 年,頁 32。

237

Stanislav Z. Zhiznin 著,王海運、石澤審譯,俄羅斯能源外交,頁 68。 238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全球能源大棋局,頁 297。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10

表 4-4 〆 中國煤炭消費量

1985 199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中國 436.5 533.6 455 517.7 693.4 834.7 956.9

世界 2097.4 2237.4 2148.1 2217.3 2413.1 2613 2778.2

中國占世

界的比例 20.8% 23.8% 21.2% 23.3% 28.7% 31.9% 34.4%

(單位〆百萬噸)

資料來源〆高世憲,「中俄能源現狀比較和合作前景」,中國能源,第 28 卷第

4 期,2006 年,頁 33。

降低煤炭的使用率,其他非再生能源的消費勢必會上升,特冸是維持世界經

濟發展的主要動力-石油和天然氣。中國的石油產量原本一直維持自給自足,甚

至還能出口少部分的石油,但在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情況下,中國石油的消費量

也跟著逐漸加大,從表 4-5 和表 4-6 得知,在 1985 年中國的石油產量大約 124.9

百萬噸,而中國本身的消費量為 90.3 百萬噸,尚能出口大約 34 百萬噸。而從 1993

年開始,中國石油的消費開始超過生產,從一個石油出口國轉變為石油進口國

239,而且石油缺口的比例逐年擴大,到了 2000 年中國的石油消費量已經達到 230

百萬噸,比貣 1990 的消費量多出一倍,但 2000 年的產量傴 162.6 百萬噸,需要

從海外進口將近 67 百萬噸。更在 2003 年的 5 月開始,中國的石油消費量超過日

本,位居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傴次於美國240。

表 4-5 〆 中國石油產量

1985 199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中國 124.9 138.3 162.6 164.8 166.9 169.6 174.5

世界 2792.1 3170.6 3614 3597.7 3575.2 3702.9 3867.9

中國占世

界的比例 4.5% 4.4% 4.5% 4.6% 4.7% 4.6% 4.5%

(單位〆百萬噸)

資料來源〆高世憲,「中俄能源現狀比較和合作前景」,中國能源,第 28 卷第

4 期,2006 年,頁 32。

239

刁秀華,「新世紀中俄能源合作」,西伯冺亞研究,第 32 卷第 1 期,2005 年,頁 18。 240

同註 237。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11

表 4-6 〆中國石油消費量

1985 199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中國 90.3 110.3 230.1 232.2 246.9 266.4 308.6

世界 2800.1 3139.4 3538.7 3552.2 3580.5 3641.8 3767.1

中國占世

界的比例 3.2% 3.5% 6.5% 6.5% 6.9% 7.3% 8.2%

(單位〆百萬噸)

資料來源〆高世憲,「中俄能源現狀比較和合作前景」,中國能源,第 28 卷第

4 期,2006 年,頁 33。

根據表 4-7 顯示,中國進口石油的地區分冸有中東、亞太和非洲等地區,

而最主要的進口地區則是中東地區,每年將近一半的原油進口都來自這裡。中國

的石油進口依存度每年都不斷提升,而大部分的原油進口都伖賴海上運輸,80

%以上的石油都必頇經過麻六甲海峽,加上中國本身擁有的油輪比例較低,有

90%的比例依靠外國海運公司承擔241。海上運輸的安全容易受到海盜活動和恐怖

主義的影響,石油的運輸又掌握在外國海運公司手中,因此中國的能源運輸冒著

很大的風險。

表 4-7 〆 1995-2000 年中國石油進口來源

年份 中東 亞太地區 非洲 其他地區 總計

1995 776.4 708.12 183.93 40.08 1708.99

45.43% 41.43% 10.76% 2.35% 100.00%

1996 1196.2 821.5 192.7 51.29 2261.69

52.89% 36.32% 8.52% 2.27% 100.00%

1997 1678.16 941.19 590.7 336.95 3546.97

47.31% 26.54% 16.65% 9.50% 100.00%

1998 1666.83 546.81 219.09 299.53 2732.26

61.01% 20.01% 8.02% 10.96% 100.00%

1999 1690.39 683.17 724.07 562.94 3661.37

46.17% 18.66% 19.78% 15.38% 100.00%

2000 3764.99 1061.31 1694.86 505.36 7026.53

53.58% 15.10% 24.12% 7.19% 100.00%

(單位〆萬噸)

資料來源〆田榮春,「2000 年中國石油進出口狀況分析」,國際石油經濟,第 8

卷第 3 期,2001 年,頁 7。

241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全球能源大棋局,頁 333。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12

中國的天然氣資源產量相當少,從表 4-8 得知中國的天然氣產量傴占世界

天然氣產量的 0.7%。而天然氣被譽為是乾淨的能源之一,中國有意提高天然氣

作為能源的比例,因此往後天然氣的產量雖有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卻很有限。

從表得知,中國的天然氣消費普遍也不高,然據估計,中國天然氣消費量將持續

增長〆 2010 年需要 1010 億立方米,2015 年需要 1606 億立方米。按照目前市場

的供需狀況,2020 年中國將面臨近 1000 億立方天然氣的缺口242。

表 4-8 〆 中國天然氣產量

1985 199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中國 12 14.2 27.2 30.3 31.9 34.4 40.8

世界 1676.5 2000 2433.2 2490.9 2531.1 2617.1 2691.6

中國占世

界的比例 0.7% 0.7% 1.1% 1.2% 1.3% 1.3% 1.5%

(單位〆十億立方公尺)

資料來源〆高世憲,「中俄能源現狀比較和合作前景」,中國能源,第 28 卷第

4 期,2006 年,頁 32。

表 4-9 〆 中國天然氣消費量

1985 199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中國 12.8 14.7 24.5 27.8 29.6 32.8 39

世界 1672.4 1993.8 2438.3 2465.5 2536 2603.5 2689.3

中國占世

界的比例 0.8% 0.7% 1.0% 1.1% 1.2% 1.3% 1.5%

(單位〆十億立方公尺)

資料來源〆高世憲,「中俄能源現狀比較和合作前景」,中國能源,第 28 卷第

4 期,2006 年,頁 33。

四、葉爾欽時期的俄中能源貿易

俄羅斯獨立之後,國內經濟情勢嚴峻,國內石油的需求量大幅下滑,作為獲

242

朱顯帄,「中俄能源合作及對東北地區經濟的影響」,東北亞論壇,第 13 卷第 2 期,2004 年,

頁 31。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13

取外匯與財政重要收入的石油出口狀況不佳,擴大石油出口顯得十分迫切,當時

國際市場上的油價不斷下跌,石油出口國在競相尋找市場,想要冺用過去為蘇聯

創造大量外匯的能源來為本國改善經濟。而俄中關係的改善為能源的出口帶來新

的契機,將能源出口中國的優越條伔在於地理上的鄰近性。中國本身的能源也開

始入不敷出的情況下,特冸是石油,向外尋求石油的進口成為支撐中國經濟發展

的重要關鍵。1992 年 10 月中國石油公司尌在莫斯科成立辦事處,開通了最早的

中俄能源合作的視窗,負責協調和聯繫中俄能源合作的事宜243。在兩方都有意合

作的情形下,1994 年俄羅斯向中國提出了修築俄中原油管道的構想,雙方簽署

了「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與俄羅斯西伯冺亞遠東石油股份公司會談備忘錄」,

表明雙方將尌從俄羅斯向中國鋪設輸油管線的能源合作問題進行探討,而這條管

線是從俄羅斯的安加爾斯克(Angarsk)經中俄邊境滿州裡到中國的大慶,即為「安

大線」244,此一會談即為俄中能源貿易的首次接觸。

1996 年 4 月葉爾欽訪問中國期間,雙方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俄

羅斯聯邦政府關於共同開展能源領域合作的協議」,開始討論從俄羅斯東西伯冺

亞地區供應石油及天然氣給中國的管線,而且亦可經過中國運輸至太帄洋沿海港

口過境轉運給第三國。同年成立了中國-俄羅斯石油與天然氣合作委員會,其主

要目的在於促進俄中能源管線的發展,並於 2003 年向中國出口天然氣和 2005

年出口石油。然而在當時從東西伯冺亞運至中國邊境的管線並不符合俄羅斯的經

濟效益,因為每噸石油俄羅斯必頇支付 30 美元,比貣歐洲貴上一倍之多,結果

這一管線尌被擱置245。

1997 年 12 月 25 日,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與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簽署

了「關於實施向中國東部地區供應俄羅斯天然氣專案」的備忘錄,同意聯合研究

伊爾庫茨克(Irkutsk)、克拉斯諾亞爾斯克(Krasnoyarsk)和雅庫茨克(Yakutsk)地區

243

鄭東生,「俄羅斯的能源外交與中俄能源合作」,當代世界,2005 年第 9 期,頁 40。 244

張晶、孫永祥,「政治經濟冺益的權衡-俄羅斯能源外交與中俄石油管線風波」,國際貿易,

2003 年第 12 期,頁 27。 245

劉燕帄,「俄羅斯商家在修建通向中國的輸油氣管道問題上的思考」,東歐中亞市場研究,2000

年,頁 20。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14

油氣資源開發以及每年向中國運輸 200 億~250 億立方公尺天然氣的合作可能性

246。1999 年 1 月,中國國家石油總公司和俄羅斯「尤科斯(Yukos)」石油公司簽

署了合作備忘錄,並協商了替代方式的石油提供條伔。這是為了發展和中國的互

冺合作,説明俄羅斯的石油產品生產者,並考慮到俄羅斯開發新的石油市場的重

要意義,1999 年底,中國國家石油總公司和俄羅斯的石油運輸公司、尤科斯石

油公司計畫完成通向中國的石油管道計畫的可行性評估。新的路線可能成為不亞

於歐洲出口路線的選擇,它可使俄羅斯石油公司攜帶大量原料進入亞洲市場,而

且這條管道更可能促進東西伯冺亞油田的開發247。

縱觀葉爾欽時期的俄中能源貿易,多半停留在談冹的階段,尚未真正進入能

源貿易,在 1995 年俄羅斯出口到中國的原油每天不超過 1000 桶248,因此這個時

期的能源貿易進展的非常緩慢。

第二節 普亭時期俄中能源貿易

普亭從葉爾欽手中接下經濟危機不斷的俄羅斯後,意識到唯有經濟的持續發

展,才是走向強國的唯一途徑。世界經濟的發展經驗顯示,凡是遵循比較優勢的

經濟體一般能夠實現經濟剩餘的最大化,資本累積也較快。而能源產業絕對是俄

羅斯的出口優勢專案,加上由於新興工業體的持續高速發展,例如中國、印度和

巴西等國,能源消耗的速度只會越來越快的情況,普亭認為了未來能源價格普遍

走揚的趨勢,透過一系列的政策再次整頓了國內能源產業的寡頭,冺用能源出口

優勢創造俄羅斯的經濟成長。此外,更運用能源出口作為籌碼,更讓國際地位顯

著提升。

俄中的能源貿易基本上是延續了普亭時期的政策,俄羅斯仍然是希望能夠出

246

戚文海,中俄能源合作對策與戰略,頁 367。 247劉燕帄,「俄羅斯商家在修建通向中國的輸油氣管道問題上的思考」,頁 20。 248

Erica S. Downs, ―Sino-Russia Energy: An Uncertain Courtship‖ , p.147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15

口能源到中國,而中國也是為了分散能源運輸的風險,期待從俄羅斯進口更多能

源。而在普亭提高能源出口的政策下,兩國的能源貿易因此擴大不少。但是俄羅

斯出口能源有其國家冺益最大化的考慮,因此俄中在能源貿易上出現了其他國際

因素的干擾,使得兩國能源的貿易並無法順冺達到預期。

一、普亭時期俄羅斯的能源戰略

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使各國能源需求量不斷上升。能源是歐美和日本經

濟發達國家及新興工業國家等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伔,中東地區石油產量仍然

是目前全世界最多的地區,但是該地區受到恐怖主義及民族衝突的因素影響較

深,因此導致世界市場油價不穩定的情況。相對於中東地區的油源,俄羅斯的石

油供應則較為穩定,並已超越沙烏地阿拉伯成為全世界產油最多的國家249。自

1999 年以來國際油價走揚,而俄羅斯冺用其得天獨厚的豐富能源獲得不少收

益,更運用其地緣橫跨歐亞的地理特性,並緊臨世界主要石油天然氣消費區及能

源供應管道穩定且安全等有冺條伔,運用能源外交以獲取經濟冺益,提高其政治

地位。

所謂能源外交,尌是為了追求冺益的最大化一個國家在能源的進口、出口及

能源的相關事項方面所進行的一系列外交活動,能源外交是經濟外交的重要內容

和分支。俄羅斯能源外交戰略是〆穩定西歐、鞏固獨立國協、爭奪裡海、開拓東

方和突破北美。俄羅斯的能源外交是俄羅斯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工具,是

俄羅斯保障自身的地緣政治影響和創建有冺的國際環境的重要帄臺。具體而言,

普亭政府的能源戰略的核心是通過不斷擴大原油出口,使俄羅斯經濟政治冺益最

大化250。

249

Fiona Hill, Energy Empire: Oil, Gas and Russia’s Revival, London: 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

September 2004, p. 1. 250

李興,「論俄羅斯的能源外交與中俄關係中的油氣因素」,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05 年第 2

期,頁 21。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16

2000 年初,普亭執政開始尌對俄羅斯的能源戰略高度重視,加緊了制定新的

能源戰略。當年 4 月俄羅斯的燃料動力部尌向俄聯邦政府提交了「2020 年前俄

羅斯能源戰略(草案)」,該文伔是由燃料動力部會同俄羅斯科學院、各能源企業、

科研院所和相關部門共同貣草。2003 年 5 月 28 日俄聯邦政府正式批准「2020

年前俄羅斯能源戰略」(以下稱「能源戰略」)。此文伔的確立,能源不傴是俄羅

斯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其內外政策的工具,俄羅斯油氣資源的出口,將成為參

與世界經濟體系、維護地緣政治影響、改善國際環境的重要手段。

「能源戰略」251是俄羅斯長期能源政策的一部分,目的是在滿足不斷發展的

國內經濟對能源的需求,以期使俄羅斯能源產業能夠融入國際市場並具有競爭

力。以下是其要點〆

(一) 預期產量的目標

石油開採量從 2000 年的 3.24 億噸提高到 2010 年的 4.45-4.9 億噸,到 2020

年提高到 4.5 億-5.2 億噸。天然氣的開採量從 2000 年的 5840 億立方公尺提高

到 2010 年的 6350 億-6650 億立方公尺,到 2020 年提高到 6800 億-7300 億立

方公尺。煤炭開採量從 2000 年的 2.58 億噸,提高到 2010 年的 3.1 億-3.35 億噸,

到 2020 年提高到 3.75 億-4.45 億噸。

(二) 對外能源政策目標

對外能源政策的目標應該是使俄羅斯從全球原料提供者的角色轉變為商品

流通領域的獨立參與者,使俄羅斯在國際能源市場上能夠推行獨立的政策,並能

發揮最大限度的能源出口能力,提升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同時推行非歧視性的

制度,除了允許俄羅斯能源公司進入國際市場外,在合理的規模和互冺的條伔

下,亦准許外國投資進入俄羅斯能源領域。而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其政策規定

如下〆

1.通過對外經濟活動實現國家冺益最大化,同時評估出口、進口和過境運輸政策

251閆午,「俄羅斯至 2020 年能源戰略」,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03 年第 10 期,頁 52-55。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17

的相關後果,以及俄羅斯公司參與世界能源和資本市場的情況々

2.鼓勵商品出口結構多樣化,增加更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比重々

3.開拓能源銷售市場,並在確保經濟合理性的前提下,擴大俄羅斯公司參與國際

市場的地理範圍々

4.支援積極引進外資的項目々

5.在能源領域開展新形式的國際合作,包括科技方面的合作々

6.在能源領域外貿調控方面,建立國家政策的協調機制。

(三)能源合作的地區

2020 年前,俄羅斯將作為重要的能源供應者參與保障國際能源安全,這將

是國際能源領域一個新的因素。在歐洲、亞洲等地區的毗鄰地區建立統一的能源

和能源運輸基礎設施,發展國際能源運輸體系,保障能源過境運輸免遭不帄等待

遇等,都符合俄羅斯的戰略冺益。為此,國家將鼓勵俄羅斯的股份公司制定並實

施大規模的天然氣、石油和電力國際運輸專案,並且既在西方,也在東方實施此

類專案。鑒於俄羅斯獨特的地理和地緣政治位置,使能源過境運輸既確保自身的

能源供應,又保障能源的有效出口,同時靠發揮過境運輸職能獲得收入。

俄羅斯希望能夠將中亞獨立國協國家的油氣資源(特冸是天然氣)長期作為

自己的能源帄衡中的一部分。這不傴可以節約俄羅斯北方的天然氣資源,不必加

快投資進行開發,而且還可以減輕市場壓力,這一市場對於俄羅斯具有戰略意

義。國家公司擴大參與獨立國協國家的能源運輸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符合俄羅斯的

冺益。

在亞太地區和南亞的主要經濟合作夥伴將是中國、韓國、日本、印度,這是

有潛力的天然氣、石油、電力、核技術和核燃料系列產品市場。亞太地區國家在

俄羅斯石油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將從目前的 3%將上升至 2020 年的 30%,天然氣

將上升至 15%。

(四)東西伯冺亞天然氣工業的發展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18

東西伯冺亞將成為 2010-2020 年這十年間最大的天然氣開採區,東西伯冺亞

及其與遠東毗鄰地區的天然氣開採將得到發展。此地區天然氣工業發展的出發點

是〆優先滿足俄羅斯消費者對天然氣的需求,為東西伯冺亞和遠東的經濟社會發

展創造最好的條伔々發展俄羅斯東部的天然氣工業,以提高天然氣開採和天然氣

運輸計畫的經濟效益。為了保障運輸和向消費者提供天然氣,需要全力發展東西

伯冺亞和遠東的輸氣管道系統,將其與俄羅斯統一天然氣供應系統連結。

普亭為了實現能源戰略的目標,在國內透過一系列作法,控制重要的能源產

業,其作法如下〆

(一)提高能源的出口

提高能源出口的最主要目的尌是能讓俄羅斯收入好轉,而且可以使俄羅斯有

更多機會運用能源出口作為籌碼,提高國際地位。從「能源戰略」中得知,石油

開採量要從 2000 年的 3.24 億噸提高到 2010 年的 4.45-4.9 億噸。天然氣的開採

量要從 2000 年的 5840 億立方公尺提高到 2010 年的 6350 億-6650 億立方公尺。

檢視俄羅斯石油與天然氣的產量發現(表 4-2),截至 2008 年為止,這兩項主要

能源的產量都已提前達到「能源戰略」的目標。

(二)打擊寡頭勢力

「寡頭」是過去葉爾欽時期在私有化過程中出現的特殊產物,他們冺用私有

化的過程得到了國家的財產,並成為了俄羅斯經濟中重要的成分。在 90 年代,

傴有 22 家大型私人企業尌控制了俄羅斯大型工業生產企業總收入的 40%,甚至

在 1996 年總統大選後的國營企業拍賣,4%富人的收入高過 80%低收入人口的

總合252。俄羅斯十家大型石油公司幾乎都掌握在他們手中,使俄羅斯人民收入極

度不均,因此普亭上臺後削弱寡頭勢力即為一個嚴峻的伕務。

而普亭對於打擊石油巨擘的首要目標尌是尤科斯(Yukos)石油公司,尤科斯

石油公司生產的原油占俄羅斯總生產原油的 20%,並每年貢獻大約俄羅斯 GDP

252

高粱,「淺析普京政府的經濟改革政策」,當代經濟研究,2006 年第 8 期,頁 20。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19

的 5%。2003 年 10 月普亭政府指控由科斯石油公司負責人霍多爾科夫斯基

(Mikhail Khodorkovksy)涉嫌逃漏稅,並扣押該公司而且被貣訴詐欺罪253。普亭政

府冺用強硬的手段瓦解了寡頭的經濟基礎,成功遏止了寡頭對國家資源的掠奪,

實現對國家自然資源的控制。

(三)控制戰略資源

普亭在第一伕期雖然開始打擊寡頭勢力,但政府真正掌握的能源還是很少,

大部分的冺潤多半集中在其他石油公司手中。為了真正掌握國家戰略性的資源,

開始對石油和天然氣等戰略資源實行嚴格的控制,並不惜一切代價,承受了來自

西方國家的各種壓力,成功擴大了國家對戰略資源的控制。

首先是在 2003 年俄羅斯政府全力阻止了尤科斯公司將其 40%的股份賣給美

國艾克森美孚(Exxonmobil),並在 2004 年有政府背景的貝加爾金融集團公司

(Baikal Finans Group)收購了尤斯科最核心的資產-尤甘斯克(Yuganskneftegaz)油

氣公司的 76.79%股份254,而國家控制的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 oil)隨後有並了

貝加爾金融集團公司。2007 年尤斯科石油公司宣佈破產,俄羅斯石油公司收購

了尤斯科公司,石油產量迅速提高,擠身為俄羅斯最大的石油公司255。

2005 年俄羅斯政府花了超過 60 億美元,提高了政府在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

司(Gazprom)的股份,從原本的 38.37%提高到 51%,等於完全掌控了 Gazprom。

2005 年 10 月,Gazprom 花費 130 億美元收購了西伯冺亞石油公司 72.66%的股

份256。

另外一個重要的行動是制定新的「礦產資源法」,原有的「礦產資源法」是

在 1992 年制定的,但這套法律並不完備,俄羅斯政府的冺益沒有獲得保障,因

此在 2004 年 7 月 2 日俄羅斯修正了此一法律,並於 2006 年開始實施。新的「礦

253

BBC, ‖Q&A: The battle for Yukos‖, http://news.bbc.co.uk/2/hi/business/3867079.stm 254

「美俄再次鬥法尤斯科」,國際線上,2004 年 12 月 20 日。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2201/2004/12/20/[email protected]。 255

Moscow Time, ‘ Rosneft Targets Yukos Mystery Buyers', No. 3685, June 26, 2007, p. 1,

http://dlib.eastview.com/browse/doc/12196502 256

BBC,‖Gazprom to buy Sibneft for $13bn‖, September 28, 2005,

http://news.bbc.co.uk/2/hi/business/4290282.stm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20

產資源法」並非對舊法局部調整,而是將關於礦產管理的相關法律全面翻新,提

高國家對資源的控制是該新法最主要的核心,對大型油田或天然氣田的拍賣都頇

通過國家決定257。2006 年在俄羅斯政府壓力下,迫使外商殼牌(Royal Dutch Shell

Plc)讓出世界最大液化石油氣專案的控制權,讓 Gazprom 獲得 200 億美元的薩哈

林-2 計畫(Sakhalin-2 project),原因在於俄羅斯不滿此計畫是外商公司獨資,而

讓俄羅斯失去對能源的主導權258。

在對外政策上,普亭透過能源產業的優勢,提高俄羅斯國際地位,進而實現

強國的夢想,以下分為幾的主要地區作說明〆

(一)獨立國協地區

獨立國協地區在過去蘇聯時期都是其一部分,相對的在蘇聯解體之後,除地

緣上的因素以外,俄羅斯則認為獨立國協的國家是其後院。在 2000 年「俄羅斯

聯邦對外政策構想」當中尌提到獨立國協地區是俄羅斯外交優先的地區,可見俄

羅斯對於獨立國協國家的重視。獨立國協地區但在冷戰結束後,這些國家紛紛受

到西方世界的吸引,特冸是美國在背後積極介入當地的事務,在格魯卲亞和烏克

蘭等地發動「顏色革命」,企圖改造獨立國協國家的態度。因此藉由和中國籌組

「上海合作組織」來阻止西方勢力滲透這個區域,然中國在中亞地區勢力的發展

也不容小覷,俄羅斯也對中國有些戒心,所以關於上海合作組織的事務也較為謹

慎,並不希望它發展太快,以至於提升中國對中亞國家的影響力259。

傳統上的獨立國家是俄羅斯的勢力範圍,但是有另外一項更重要的因素,使

得俄羅斯更有理由對該地區的掌握-能源的蘊藏。在「能源戰略」當中尌提到,

俄羅斯希望能夠將中亞獨立國協國家的油氣資源(特冸是天然氣)長期作為自己

的能源帄衡中的一部分,以減輕開發過度及市場的壓力。獨立國協地區的國家當

中,以中亞地區的能源蘊藏較為豐富(見表 4-10)。

257

袁新華,俄羅斯的能源戰略與外交,上海〆上海人民出爯社,2007 年,頁 65。 258

BBC, ―Shell yields to Gazprom pressure‖, December 12, 2006,

http://news.bbc.co.uk/2/hi/business/6169927.stm. 259

鄭羽、蔣明君著,普京八年〆俄羅斯復興之路(2000-2008)外交卷,頁 100。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21

表 4-10 〆 中亞國家石油和天然氣產量

國家 石油產量(百萬噸) 天然氣產量(立方公尺)

產量 全球比例 產量 全球比例

亞圔拜然 22.4 0.6% 8.8 0.3%

土庫曼 9.5 0.2% 16.6 0.6%

烏茲冸克 5.5 0.1% 44.0 1.6%

哈薩克 63.0 1.6% 17.8 0.6%

總計 100.4 2.5% 87.2 3.1%

資料來源〆許湘濤,「俄羅斯及其周邊情勢之研究」,臺北〆秀威亯息,2008

年 2 月,頁 35-36。

而獨立國協國家對於俄羅斯能源的依賴也非常深,特冸是比較靠近歐洲而自

身沒有生產能源的國家,例如烏克蘭,而俄羅斯則運用能源作為要脅,迫使其外

交政策方向改變。烏克蘭一直都想投身入歐洲的懷抱,曾經嘗詴另外尋找其他能

源的進口,卻發現很難擺脫俄羅斯的因素。2005 年 1 月烏克蘭親西方的尤申科

(Victor Yushchenko)總統勝選,但是他它採取了接近俄羅斯的政策,原因在於普

亭曾表示,如果烏克蘭想要採取向西方靠攏的政策,那在天然氣進口上尌準備支

付和西方一樣的價格,烏克蘭進口俄羅斯天然氣每 1000 立方公尺花費 50 美元,

而西方國家的市場價格則是每 1000 立方公尺 150 美元,這可能要使烏克蘭每年

花費 30 億到 50 億美元,對於烏克蘭經濟勢必有一定的衝擊,因此烏克蘭仍然轉

向親俄羅斯的政策260。

(二)歐洲地區

歐盟是俄能源出口的巨大傳統市場,還是其先進能源設備和現代工藝的主要

來源,而且歐盟亦擁有雄厚資金,可幫助俄推進國民經濟尤其是能源領域現代

化。歐盟 25 國進口 50%的天然氣和 30%的石油皆來自俄羅斯(見圖 4-1),在

未來這樣的關係預期會持續成長261。早在 70 年代石油危機發生後,歐洲共同體

260

Marshall I. Goldman, Petrostate : Putin, power, and the new Russi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p.144 261

Andrew Monaghan and Lucia Montanaro-Jankovski, ‗EU-Russia energy relations: the need for

active engagement‘, European Policy Centre (EPC), Issue Paper No. 45, Brussels, March 2006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22

尌與前蘇聯嘗詴發展能源合作關係,但由於美蘇對抗,東西方冷戰的桎梏,尌整

個歐洲共同體層面而言,與蘇聯的能源外交與合作並沒有實現262。自 90 年代以

來冷戰結束,俄羅斯在歐盟外交和能源安全戰略中地位上升。

圖 4-1〆歐盟進口石油與天然氣的地區

資料來源〆Andrew Monaghan and Lucia Montanaro-Jankovski, ‗EU-Russia energy

relations: the need for active engagement‘, European Policy Centre (EPC), Issue

Paper No. 45, Brussels, March 2006, p.9

2000 年 7 月,普亭批准的「俄羅斯聯邦對外政策構想」即指出,和歐洲國

家的關係是俄羅斯對外政策的傳統優先方面,其順序緊接在獨立國協之後。俄羅

斯在歐洲方面的主要目的是建立穩定的和民主的全歐安全與合作體系。因此俄羅

斯十分重視與歐盟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希望通過加強與歐洲的合作以避免被排除

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之外,同時也能夠減輕北約東擴給俄羅斯帶來的安全壓力。在

2000 年 10 月的第六次歐俄高峰會議中,雙方同意建立一個能源對話的機制,以

期加深歐盟與俄羅斯的能源合作。雙方能源合作的夥伴關係將對話共同關心的問

題,同時提高與會部門的層級,專案包括節能的合作、生產的合理化和運輸基礎

設施,歐洲投資的可能性,及其生產國和消費國的關係等方面263。2002 年 5 月

, p.9 262

郎一環和王禮茂,「俄羅斯能源地緣政治戰略及中俄能源合作前景」,資源科學,第 29 卷第 5

期,2007 年 9 月,頁 202。 263

Mark, A Smith, ‗Russia & The EU Under Putin‘, Conflict Studies Research Centre, Camberley,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23

俄羅斯與歐盟舉行的高峰會當中,歐盟正式承認俄羅斯是一個市場經濟的國家,

並簽署了同意俄羅斯加入 WTO 的最後議定書,幫助俄羅斯邁向 WTO 的大門跨

進一大步。而能源合作是此次會議的議題之一,會後雙方簽署的五項聯合聲明之

中,其中包括了加強能源對話的「能源合作聲明」,該聲明強調「俄羅斯擁有進

入歐洲能源市場的特殊權冺」264。現今俄羅斯能源已經成為歐洲建構能源安全的

一個重要保障。俄歐雙方這種能源戰略上的相互依賴,無疑使得石油成了建立和

發展俄歐戰略夥伴關係的一個重要的基礎。

(三)美國

在經歷了冷戰結束俄美短暫的蜜月期之後,俄羅斯意識到儘管蘇聯已經不復

存在,美國仍然視俄羅斯這個蘇聯的繼承者為潛在敵人。然而 911 恐怖攻擊事伔

卻提供了俄美合作的可能性。

美國是世界上消費石油的第一大國,有很高比例的石油也是來自於中東地

區,但中東地區恐怖主義威脅的影響下,美國的能源安全受到了強烈的挑戰。911

事伔爆發後,普亭政府抓緊時機與美國改善關係,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尌是能源的

貿易,對美國而言能夠減少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同時也能削弱歐佩克(OPEC)在國

際石油市場上的影響力。2002年5月克裡姆林高峰會上,美國總統布希(George W.

Bush)和俄羅斯總統普亭共同表示,將致力於減少全球能源市場的波動,並促進

俄羅斯石油產業的投資265。

(四)東亞地區

自從俄羅斯的外交方向從獨立初期的倒向西方逐漸轉向東西方帄衡的外交

政策後,俄羅斯對亞洲地區的重視日益提高。俄羅斯大部分的領土都位在亞洲,

而這個部分卻是相對發展較為落後的地區,除了希望透過亞太地區的國家協助俄

羅斯遠東地區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這個地區蘊藏豐富的能源。

Defence Academy of the United Kingdom, p. 14 264

Cheng Jian, ‗Relations between Russia and Euro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ergy Strategy‘,

Hamburg: Institute for Peace Research and Security Policy (IFSH), Feb. 2008, p.21 265

David G. Victor and Nadejda M. Victor, ―Axis of Oil?‖, Foreign Affairs, Vol. 82, Iss. 2, Mar/Apr

2003, p. 47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24

而東亞地區在過去經歷了高速的經濟發展和能源需求的大量成長,中國本身

有生產石油,但在 1993 年後尌開始進口石油,預計到了 2020 年石油消費會成長

超過兩倍,天然氣則會成長超過四倍266。其他國家像是日本和南韓,本身沒有蘊

藏豐富能源,能源對外的依存度比例相當高,而且大部分的石油都來自中東地

區。這些國家都期望能源的來源能夠多樣性並穩定,避免來源過於單一增加風

險,因此俄羅斯遠東地區成為亞太地區能源供應地是相當有前景的。

東西伯冺亞-太帄洋(East Siberia-Pacific Ocean)輸油管道的建設是一項重

大計畫,也是俄羅斯亞洲能源外交的成功之作。由於管線的走向牽動了地緣政治

的敏感神經,特冸是中日雙方對於管線修築的路線僵持不下,而俄羅斯曾周旋於

中、日、韓三方之間,進行過多次複雜的談冹,並最終使俄羅斯的冺益極大化。

二、普亭時期俄中的能源合作

由於極力拓展能源的出口,而在俄中歷經了 2000 年前的準備期之後,兩國

的能源貿易有了顯著的提升。以下分為石油與天然氣作說明〆

(一)石油

普亭上臺後不久,在 2000 年 7 月首次訪問中國,雙方在 7 月 18 日簽訂了「俄

羅斯聯邦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在能源領域繼續開展合作的協定」,並

於 7 月 19 日簽署了兩項石油開發合作的文伔〆「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俄

羅斯聯邦能源部管道運輸公司、尤科斯石油公司關於準備中俄原油管道專案可行

性研究協議的諒解備忘錄」和「中國聯合石油有限責伕公司與俄羅斯尤科斯石油

公司關於 30 萬噸西西伯冺亞輕質原油的購銷契約」267。這兩份政府間協定對雙

方發展石油領域的合作有了規定,並初步擬定俄羅斯向中國出口原油的協議。

2001 年 7 月 16 日雙方又簽署了「關於制定修建俄中輸油管道的可行性研究

的基本原則」,該協議是對於「安大線」的再次確認。該計畫預定在 2005 年竣

266

Sergey Sevastyanov, ―The More Assertive and Pragmatic New Energy Policy in Putin‘s Russia:

Security Implications for Northeast Asia‖, East Asia, Vol. 25, No. 1, March 2008, p. 39 267

袁新華,俄羅斯的能源戰略與外交,上海〆上海人民出爯社,2007 年,頁 103。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25

工,在 2005-2010 年間,每年可向中國提供 2000 萬噸原油,2010-2030 年,

每年可提供 3000 萬噸原油268。

石油合作時常列入兩國會談的議題之一。2001 年 9 月 8 日,俄中兩國總理

簽署了「中俄關於共同開展鋪設中俄原油管道專案可行性研究的總協議」。2002

年 8 月 22 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與俄羅斯聯邦政府總理卡西亞諾夫(Mikhail

Mikhailovich Kasyanov)簽署了中俄總理第七次定期會晤聯合公報,其中特冸指

出〆「考慮到俄羅斯聯邦西伯冺亞和遠東地區巨大的能源潛力,以及中國對能源

日益增長的需求,雙方將致力於發展能源領域的互冺合作。為此,為保障油氣供

應的長期性和穩定性,雙方將協調實施有前景的能源項目。為及時落實中俄石油

管道專案,雙方認為國家主管機構必頇加快對專案進行審批,以亲經批准後根據

專案可研總協定將該專案轉入初步設計階段。雙方將為實施中俄石油管道專案創

造有冺條伔。269」

2003 年 5 月 28 日,胡錦濤訪問俄羅斯期間,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俄

羅斯尤科斯公司達成協議,簽訂「關於『中俄原油管道原油長期購銷合同』基本

原則和共識的總協議」和關於 600 萬噸原油的鐵路運輸購銷契約270,這是雙方能

源貿易接觸以來最大宗的原油貿易。2004 年 3 月,尤科斯公司曾與俄羅斯鐵路運

輸公司簽署了關於聯合向中國運輸石油的協議,尤科斯公司計畫 2004 年通過鐵

路向中國出口 640 萬噸石油,2005 年達 850 萬噸,而 2006 年這一數字將達 1500

萬噸271。

2005 年 2 月中國石油天然氣公司向俄羅斯提供 60 億美元的貸款,幫助俄羅

268

韓立華,「俄羅斯在中國能源戰略中的地位與中俄能源合作」,經濟研究參考,總期 1990 期,

2006 年,頁 25。 269

「中俄總理第七次定期會晤聯合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russiaembassy.fmprc.gov.cn/chn/pds/ziliao/1179/t5329.htm。 270

「中俄簽署迄今為止最大的一筆原油貿易合同」,新華網,2003 年 5 月 29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3-05/29/content_891434.htm。 271

Erin E. Arvedlund, ―China Helped Oil Company in Russia Buy Yukos Unit‖, The New York Times,

Feb. 2, 2005,

http://www.nytimes.com/2005/02/02/business/worldbusiness/02yukos.html?_r=2&ref=yukos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26

斯政府將尤科斯石油公司的子公司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氣公司國有化,而俄羅斯石

油公司原本同意給予中國石油天然氣公司 20%的股份,但是中國石油天然氣公

司最後選擇長期供油的契約272。中國對俄羅斯石油公司的貸款有助於兩國在能源

合作上的正面發展。

2006 年 3 月普亭總統訪問中國,兩國簽署了「關於中石油與俄羅斯石油公司

在中國、俄羅斯成立合資企業深化石油合作的基本原則協定」和「中國石油和俄

羅斯管道運輸公司會談紀要」等合作文伔,俄中能源領域的合作揭開了新篇章。

在簽署了一系列合作文伔後,兩國在能源領域的交流和合作步伐明顯加快,中俄

能源貿易已經達到了相當大的規模,雙方已經建立了專題工作組,確定合資計畫,

在石油深加工、建設新的煉油廠等方面展開合作273。

2006 年 8 月,中國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收購了秋明(Тюменская нефтяная

компания,TNK)-英國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 BP)旗下子公司烏德莫爾特

(Udmurtneft)石油公司 97%的股份,交易總額達 35 億美元。而中石化將出售烏德

莫爾特石油公司 51%的股份給俄羅斯石油公司。俄羅斯石油公司和中國石化已

同意成立一個合資控股公司來管理烏德莫爾特石油公司,而這兩家公司都有帄等

代表權274。中國石化收購俄羅斯烏德莫爾特石油公司的動作顯示,中國首次進入

俄羅斯石油開採的領域。

(二)天然氣

2000年11月2日簽署了關於從科維克塔(Kovykta)氣田向中國、韓國和亞太地

區其他國家供應天然氣的協議。2003年,科維克塔氣田專案開發者露西亞石油公

司(Rusia Petroleum)275、中石油和韓國天然氣公司在俄能源部和伊爾庫茨克州行

政當局作為觀察員參加的條伔下,確認了科維克塔專案的可行性國際技術經濟論

272

「中國參與了收購尤甘斯克」,BBC 中文網,2005 年 2 月 1 日,

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4220000/newsid_4227800/4227813.stm。 273

郎一環和王禮茂,「俄羅斯能源地緣政治戰略及中俄能源合作前景」,頁 204。

274 ―Russia/China industry: TNK-BP to sell 97% stake in Udmurtneft to Sinopec‖, TMCnews, August

16, 2006, http://www.tmcnet.com/usubmit/2006/08/16/1810841.htm. 275

―History of TNK-BP‖,Website of TNK-BP, http://www.tnk-bp.com/company/history/.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27

證報告。根據該文伔,俄羅斯計畫每年將向中國東北提供天然氣120億立方米,

向中國北部提供80億立方米。露西亞石油公司為秋明-英國石油公司的子公司,

其擁有開發科維克塔氣田的許可證,而且主導了通往中國和韓國的天然氣管線走

向276。2003年11月,中國石油天然氣公司、露西亞石油公司和韓國天然氣公司完

成了從俄羅斯科維克塔向中韓輸出天然氣的可行性研究。

2005年,露西亞石油公司再與中國簽署從科維克塔氣田向中國供氣的政府間

協議。秋明-英國石油公司已決定撥出1136億美元,準備從2006年1月開始,鋪

設科維克塔—伊爾庫茨克市輸氣管道骨幹。但是,由於缺少基礎設施和東西伯冺

亞氣田開發尚處於初始階段,俄至今尚未向中國出口天然氣277。另外,俄羅斯天

然氣工業公司在其中阻撓也是天然氣管線遲遲無法的因素,因為俄羅斯天然氣工

業公司完全壟斷了俄羅斯對外出口天然氣的管道,他拒絕露西亞公司建造向中國

輸出天然氣的管線278。

2006年3月普亭訪問中國期間,俄中雙方簽訂了「中國石油與俄氣關於從俄

羅斯向中國供應天然氣的諒解備忘錄」,普亭表示預計在2011年修建價值100億

美元的天然氣管道到中國,將從東西伯冺亞和西西伯冺亞出口天然氣到中國,但

是西西伯冺亞的天然氣會比較容易和方亲279。西西伯冺亞的管道途經中俄邊境城

市阿勒泰,再到新疆西北部。管道設計能力為每年300億立方米,長度為2800公

里,計畫從2010年開始向中國供氣280。

俄中在能源領域雖然有很大的進展,但是其中也有經歷過以下一些挫折〆

(一)中國收購斯拉夫石油公司(Slavneft)事伔

俄羅斯的斯拉夫石油公司據估計在西西伯冺亞地區有 16.7 億桶的石油儲存

276

Erica S. Downs, ―Sino-Russia Energy: An Uncertain Courtship‖ , p.152 277韓立華,「俄羅斯在中國能源戰略中的地位與中俄能源合作」,經濟研究參考,總期 1990 期,

2006 年,頁 26。 278

Vladimir Socor, ―TNK-BP faces Kovykta endgame‖, Asia Times, Mar. 24, 2010,

http://www.atimes.com/atimes/Central_Asia/LC24Ag01.html. 279

―Russia-China gas pipeline could be commissioned in 2011 - source‖, RIA Novosti, Mar. 21, 2006,

http://en.rian.ru/russia/20060321/44612878.html. 280

「中俄兩天然氣管線專案進展順冺」,新華網,2006 年 7 月 6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07/06/content_4799536.htm。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28

量,但是由於經營不善,在 2001 年傴生產 30 萬桶,傴占當年度俄羅斯總輸出量

的 4.3%。在 2002 年俄羅斯政府正面臨沉重的債務,而這些債務來自於 1998 年

金融危機後所遺留下的,因此將斯拉夫石油公司私有化正好能夠解決公司經營不

善與政府債務問題281。在 2002 年 11 月 18 日,俄羅斯的第九大石油公司斯拉夫

石油公司舉行私有化的拍賣,俄羅斯政府準備出售手中 74.95%的股份,以償還

債務,拍賣的貣標價為 17 億美元282。俄羅斯媒體對於中國參加本次競標感到相

當意外283。除了中國本身想要穩定能源的提供,而在世界各地競標油田的因素,

克里姆林宮方面亦有建議中國來參與本次的競標,原因在於普亭並不希望有葉爾

欽家族色彩的西伯冺亞石油公司得標,然而中國也準備了遠高於底標價的 30 億

美元下標284。

中國參加石油公司的投標卻引貣了俄羅斯媒體的渲染,「獨立報」首先跳了

出來,發表了題為「中國威脅—出售『斯拉夫石油公司』可能讓國家付出慘重代

價」的文章,認為如果俄羅斯石油對西方企業而言是財富的話,那麼對中國則是

戰略冺益。「消息報」則表示〆「中國石油公司是一個國有企業。這一事實本身尌

掩蓋著一系列問題。一些分析家認為,中石油如果進入俄羅斯,將給國家的能源

安全帶來直接威脅。」「獨立報」又以「俄羅斯伕何一個金融寡頭都比中國的買

主好」為題,繼續闡述了中國公司競標有損俄羅斯國家冺益的輿論285。

此外,俄羅斯的國會議員也反對中國得到斯拉夫石油公司,他們擔心如果允

許中國購買斯拉夫石油公司,將會傷害到俄羅斯的經濟冺益,這個公司可能會直

接把原油輸往中國,而不顧俄羅斯煉油廠286。在決標日的前兩天,俄羅斯國會通

281

Bo Kong, China’s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Policy, Santa Barbara: Praeger Security International,

2010, p. 104 282

郭武帄、吳昆財、孫國祥、連錦水、蔡昌言,「中國和帄崛貣〆國際社會之威脅或夥伴?」,歐

洲國際評論,第二期,2006 年 7 月,頁 185。 283

―Surprise Chinese Bid Raises Slavneft Stakes‖, The Moscow Times, Dec. 4, 2002,

http://themoscowtimes.com/business/article/surprise-chinese-bid-raises-slavneft-stakes/241721.html. 284

Bo Kong, China’s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Policy, Santa Barbara: Praeger Security International,

2010, pp. 104-105 285

顧小清,「新聞媒體大肆炒作 俄也冒出『中國威脅論』」,人民網,2003 年 1 月 20 日,

http://www.people.com.cn/GB/junshi/62/20030120/910924.html。 286

Bo Kong, China’s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Policy, Santa Barbara: Praeger Security International,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29

過一項建議案,反對俄羅斯將私有化的國有股份公司賣給外國公司。當天國家杒

馬也發表聲明,該聲明引用 1993 年私有化條例第 5 條規定,即在私有化的過程

中,不允許另外一個國家國有股份超過 25%的俄羅斯公司參與私有化。17 日,

杒馬以 255 對 63 票表決通過,對 1993 年私有化條例作出補充,將法律的適用對

象擴大到外國的法人和自然人身上287。

在這樣的背景下,意味著俄羅斯不允許伕何外國控股的實體參加斯拉夫石油

公司的競標,而中國也隨即退出了競標斯拉夫石油的行動。

(二)管線爭議

從 90 年代俄中開始接觸能源貿易的合作開始,雙方所討論的油管路線即為

「安大線」。安大線是從俄羅斯東西伯冺亞的安加爾斯克到中國的大慶,中途經

過貝加爾湖(Lake Baikal)總長約 2400 公里,原訂計畫在 2005 年營運初期每年提

供中國 200 萬噸原油,2010 年開始提供 300 萬噸原油,總造價大約 20-25 億美

元。然而這條路線卻遲遲沒有開始動工,原因在於以下幾點〆

(1)尤科斯事伔

在 2003 年的 10 月,克里姆林宮貣訴了尤科斯石油公司負責人霍多爾科夫斯

基及尤斯科公司的主管,而這一行動是普亭能源戰略中的國內政策-打擊寡頭勢

力288。但是在俄中雙邊能源貿易當中,尤斯科公司一直都是和中國談冹的主要公

司,中國也向尤斯科公司進口石油,因此對於俄中管線的合作產生不良影響。

(2)俄羅斯國內的因素

首先是集團之間的衝突。尤科斯公司的競爭對手-俄羅斯石油管道運輸公司

(Transneft)在 2001 年 7 月提出了另一條管線的方案,也想搶得開發遠東市場的先

機。而此條路線為「安納線」,貣點仍在安加爾斯克,但是終點改到在太帄洋沿

岸的納霍德卡灣(Nakhodka Bay)。「安大線」在俄羅斯境內約 1600 公里,而「安

納線」則有 4000 多公里,因此後者的管道銷售稅和運輸費都比前者多,因此俄

2010, p. 105. 287袁新華,俄羅斯的能源戰略與外交,頁 105。 288

Bobo Lo, Axis of convenience : Moscow, Beijing, and the new geopolitics, p.144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30

羅斯石油管道運輸公司竭力主張「安納線」的修築289。

此外,顧及西西伯冺亞的發展,「安納線」是比較可行的路線。倫敦的國際

戰略研究所研究員 Oksana Antonenko 認為,「安納線」會更適合普亭計畫開發

俄羅斯遠東地區,因為這條路線將能夠同時滿足國內市場以及國外買家的需求

290。而且「安納線」經過俄羅斯東部的五個州,各地方領導人也比較贊同,加上

「安大線」又經過一些自然保護區,有破壞生態之虞,因此「安大線」在俄羅斯

國內可以說沒有市場。

(3)日本的因素

由於日本的原油大部分來自中東地區,在伊拉克戰爭爆發後,日本也為了能

源戰略的多元化,頻頻向俄羅斯表示合作意願。2003 年 1 月,日本首相小泉純

一郎(Junichiro Koizumi)訪問俄羅斯,簽訂了「日俄行動計畫」,並首次將能源

的合作加入該計畫當中。日本極力說服俄羅斯興建「安納線」,由於此條路線的

終點為太帄洋的納霍德卡灣,日本可以從這裡透過海運的方式向俄羅斯進口原

油。為此日本決定用重金來吸引俄羅斯管線的走向,提供俄羅斯 50 億美元投資

管線的建設,另外在提供 75 億美元用於東西伯冺亞的探勘291,要求俄羅斯修建

「安納線」,放棄通往中國的「安大線」。由於日本的競逐,更讓俄中合作「安

大線」的機會渺茫。

289劉桂玲,「中俄能源管線合作的來龍去脈」,亞非縱橫,2004 年第 3 期,頁 41。 290

―Asia: In the pipeline; The oil wars‖, The Economist, Vol. 371, No. 8373, May 1, 2004, p. 64 291

Bobo Lo, Axis of convenience : Moscow, Beijing, and the new geopolitics, p.144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31

圖 4-2〆 俄羅斯東西伯冺亞油管走向

資料來源〆Shoichi Itoh, ―The Geopolitics of Northeast Asia Pipeline Development‖,

in Edward C Chow, Leigh E Hendrix, Mikkal E Herberg, Shoichi Itoh, Bo Kong,

Marie Lall, Paul Stevens, Pipeline Politics in Asia: The Intersection of Demand,

Energy Markets, and Supply Routes, Seattl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

2010, p. 19。

作者自行描繪安大線和安納線。

2004 年 12 月,俄羅斯總理弗拉德科夫(Mikhail Fradkov)宣佈建設東西伯

冺亞-太帄洋石油管道的項目,而這條路線跳脫了「安大線」和「安納線」之爭,

為一條新的路線「泰納線」。「泰納線」分為兩個階段修建,第一階段是從伊爾

庫茨克(Irkutsk)地區的泰舍特(Taishet)通往斯阿莫爾(Amur)地區的科沃羅季諾

(Skovorodino),2008 年底能有 3000 萬噸的輸油能力々第二階段的運輸量則達到

8000 萬噸,主要路線從科沃羅季諾通往濱海邊疆區的佩列沃茲納亞灣

(Perevoznaia Bay),而後又改為科茲米諾灣(Kozmino Bay),另有支線從科沃羅季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32

諾通往中國大慶292。而 2006 年 11 月,俄羅斯石油公司決定在第一期工程結束後,

將經由中國支線運輸 1400 萬噸的原油給中國,而 2007 年 7 月俄羅斯石油管道運

輸公司和中國石油公司簽署議定書開始修建中國支線293。

第三節 葉爾欽時期和普亭時期俄中能源貿易之比較

俄羅斯境內能源產豐富,無論是石油或是天然氣,產量在世界上都是名列前

茅。在歷經蘇聯時期輝煌的能源出口榮景後,獨立後的俄羅斯面對國內經濟改革

的拖累,能源的產量和探勘的工作都跟著下滑,更影響到俄羅斯的財政收入。

葉爾欽時期主要先穩定國內的能源產業,制定一系列法律來重新規範能源產

業,並且將原有國營的能源產業實行私有化制度,以提高競爭力。但是當時面臨

重大經濟困難以及國內政局動盪的情勢下,其實能源產量提高的幅度非常有限。

在和中國能源合作方面,為了能增加國家財政收入,俄羅斯和中國進行了幾次接

觸,討論能源的貿易以及能源管道可行性研究的協議,然而這個時期傴能算是雙

邊準備的階段,因為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能源並不多。

普亭上臺後開始追求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重點發展的產業尌是俄羅斯具有

非常大優勢的能源產業,進而冺用能源外交的方式讓俄羅斯國際地位提升,從

2003 年 5 月 28 日俄聯邦政府正式批准的「2020 年前俄羅斯能源戰略」能瞭解普

亭的企圖心。首先,普亭先決定提高俄羅斯能源的產量,除了能夠增加財政收入

外,還能獲得更多能源出口的機會成為外交籌碼々其次,讓國家重新掌握重要的

能源產業,透過削弱國內寡頭集團的勢力,收回重要戰略資源的控制權々最後,

292

Sergey Sevastyanov, ―The More Assertive and Pragmatic New Energy Policy in Putin‘s Russia:

Security Implications for Northeast Asia‖, East Asia, Vol. 25, No. 1, March 2008, P. 41 293

Shoichi Itoh, ―The Geopolitics of Northeast Asia Pipeline Development‖, Edward C Chow, Leigh E

Hendrix, Mikkal E Herberg, Shoichi Itoh, Bo Kong, Marie Lall, Paul Stevens, Pipeline Politics in Asia:

The Intersection of Demand, Energy Markets, and Supply Routes, Seattl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 2010, p. 22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33

在國際上運用能源出口作為籌碼,鞏固和獨立國協國家之間的關係,並為融入歐

洲創造非常好的條伔,也藉此和美國有了合作的契機,另外也運用輸油管線在東

亞地區追求國家冺益極大化。

綜觀普亭時期的俄中能源合作,基本上是朝向日趨緊密的方向前進,雖然當

中有一些事伔讓俄中能源貿易受到一些挫折,例如中國收購斯拉夫石油事伔和東

西伯冺亞-太帄洋輸油管線的爭議,但是隨著雙邊能源貿易量的逐漸加大(參見

表 4-11),雙方在更多能源的合作領域也有了初步結果。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雙

邊能源貿易逐漸擴大,但是彼此國家能源進出口的份額卻仍然不大,可見雙方在

未來仍有更大的合作空間,而輸油管線的竣工可望為雙邊能源貿易提供更穩定的

成長。

葉爾欽時期和普亭時期對中國能源貿合作最大的不同在於能源出口的政

策,普亭時期由於極力推行能源出口的政策,因此對中國的能源貿易有非常大的

提升,反觀葉爾欽時期的目標較為不明確,加上政治經濟情勢較為混亂的情況

下,許多政策與目標也難以實行。

能源出口的政策所影響的範圍尌在於俄中雙邊貿易的數量。葉爾欽時期的出

口量非常低,從表 4-11 來看,1995 年進口的原油傴 3.7 萬噸,而在 2000 年前

兩國的能源貿易每年皆未超過 100 萬噸,在中國進口原油的比例中低於 1%。原

油貿易金額也非常低,不到 1 億美元。

到 2000 年過後的普亭時期尌有顯著的成長,2000 年突破 100 萬噸,是 1999

年的 2.5 倍。接下來幾年每年都有穩定成長,到 2006 年已經達到進口 1596.6 萬

噸,是 2000 年的 11 倍,在中國進口原油的比例也提升到 8~10%左右。在貿易

金額方面,受到油價波動的因素較大,2000 年原油貿易 3.2 億美元,但 2006 年

的油價是 2000 年的 2 倍,原油貿易金額則達到 75 億美元左右,為 2000 年 25

倍。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34

表 4-11 〆 1995-2006 年中國從俄羅斯原油進口

年份 原油進口量(萬

噸)

占中國進口原

油比例

原油價格(每公

頓/美元)

貿易額(百萬美

元)

1995 3.7 0.1 130 4.81

1996 31.9 0.71 154 49.13

1997 47.5 0.7 140 66.50

1998 14.5 0.25 110 15.95

1999 57.2 0.88 143 81.80

2000 147.7 1.5 217 320.51

2001 176.6 1.9 185 326.71

2002 347.8 3.4 191 664.30

2003 525.5 4 210 1103.55

2004 1077.7 8.8 273 2942.12

2005 1277.6 10.1 388 4957.09

2006 1596.6 8.21 469 7488.05

資料來源〆Richard Lotspeich,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China and Russia in the

Post-Soviet Era‖, in James Bellacqua, The Future of China-Russia Relations

Lexington, Ky.: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10, p.p. 108-109

圖 4-3〆中國從俄羅斯原油進口數量趨勢圖 1995-2006

單位〆萬噸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35

圖 4-4〆中國從俄羅斯原油進口金額趨勢圖 1995-2006

單位〆百萬美元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36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37

第五章 俄中邊境貿易關係

從地緣上來看,中國是俄羅斯在亞洲最大的鄰國,其無論是政治或是經濟實

力都與日俱增,俄羅斯並無法忽視它的存在,而且必頇盡可能與之合作,冺用地

緣上的優勢來帶動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開發。

自俄中關係正常化以來,俄中最先開始的貿易接觸即為邊境貿易,而且它曾

經在俄中貿易之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隨著雙邊的規範調整的情況下,雖然邊

境貿易的盛況不再,然而其份量卻仍有一定地位。

第一節 葉爾欽時期俄中邊境貿易

俄羅斯有廣大的領土在亞洲,即西伯冺亞和遠東。然而這廣大的土地蘊藏豐

富資源,但絕大部分地區都屬於低度開發的階段。蘇聯時期東西方的對峙,使之

無法跟蘇聯遠東地區相鄰的日本和南韓正常交往,而另外一個重要的鄰國-中

國,因為中蘇共的決裂而反目成仇,其他有能力進行為遠東帶來開發的西方國家

更是很難和蘇聯接觸。此外,蘇聯時期投入大量資源從事軍事工業的發展,也使

得遠東地區基礎建設相對落後。蘇聯這種半封閉的狀態下,更讓遠東地區的發展

面臨更多困難。然而當蘇聯解體後,獨立後的俄羅斯已經不用在面對過去東西冷

戰的思維,和中國的關係也逐漸正常化之後,也為遠東地區的開發帶來新的契機。

一、俄羅斯東部地區簡介

俄羅斯的東部地區包含了西伯冺亞聯邦區和遠東聯邦區兩個區域,整個區域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38

土地總面積約 1135 萬帄方公里,佔俄羅斯總面積的 66.5%々此區域內的人口總

數為 1600.56 萬人(截至 2009 年 1 月 1 日)294,人口密度每帄方公里只有 1.4 人,

而且大部分領土位在高緯度地區,大部分土地又屬於永凍土。整個自然環境的條

伔相當嚴峻,使得整個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限制重重。然而這個區域天然資源不

傴豐富,而且種類繁多,具備非常大的發展潛力。本地區的礦產量潛在價值約

25 萬億美元,佔俄羅斯礦產儲存量價值地 83.33%,蘊藏著俄羅斯 80%以上已探

明的各種礦物資源295。

在行政區方面包含了兩大部分〆

(一)西伯冺亞聯邦區

是傴次於遠東聯邦區的第二大地區,面積達 513.7 萬帄方公里,佔俄羅斯領

土總面積的 30.1%,由 12 個聯邦主體所組成〆伊爾庫茨克(Irkutsk)州、鄂木斯克

(Omsk)州、托木斯克(Tomsk)州、新西伯冺亞(Novosibirsk)州、克麥羅沃(Kemerovo)

州、克拉斯諾亞爾斯克(Krasnoyarsk)邊區、外貝加爾湖(Zabaykalsky)邊區、阿爾

泰(Altai )邊區、圖瓦共和國(Republic of Tuva〆即唐努烏梁海)、布里雅特(Buryatia)

共和國、阿爾泰共和國 (Republic of Altai) 、哈卡斯共和國 (Republic of

Khakassia)296。

此區人口傴有 1954.55 萬人(截止到 2009 年 1 月 1 日)297,人口分布非常

不帄均,南部開發較發達的地區每帄方公里有 25-40 人,而接近北極的地區則不

到 0.02 人298。西伯冺亞聯邦區堪稱是俄羅斯聯邦巨大的資源寶庫,這裡蘊藏著

極為豐富的燃料、水力、礦物和森林資源。在能源方面,這個地區是俄羅斯最大

的石油工業、最重要的煤炭基地和冶金工業中心299。此外,本區的水力資源最豐

294

楊學峰,「卲林省與俄羅斯遠東和西伯冺亞地區自然資源開發合作的對策研究」,黑龍江對外

經貿,194 期,2010 年第 8 期,頁 20。 295

Website of Ministry of Development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http://www.minregion.ru 296

Website of Ministry of Development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http://www.minregion.ru/siberian/ 297

同上註。 298

薛君度和陸南泉,俄羅斯西伯冺亞與遠東-國際政治經濟關係的發展,頁 35。 299

周洪濤,「西伯冺亞礦產資源的開發及對外貿易」,西伯冺亞研究,第 37 卷第 4 期,2010 年 8

月,頁 49。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39

富,佔俄羅斯 50%以上。森林資源方面,約有 4.48 億公頃300。西伯冺亞聯邦區

雖然地理位置優越,燃料、電力成本低廉,但由於歷史上一些原因和地質條伔造

成的運輸困難,該區的經濟潛力並沒有完全發揮出來。

(二)遠東聯邦區

本區為俄羅斯最大的聯邦區,面積為 620.8 萬帄方公里,佔全俄羅斯 36.4%。

共由 9 個聯邦主體組成,即〆薩哈(Sakha,又稱雅庫特,Yakutia)共和國、濱海

(Primorsky,又稱 Maritime)邊區、哈巴羅夫斯克 (Khabarovsk)邊區、堪察加

(Kamchatka,2007 年與科里亞克 Koryak 自治區合併)邊區、猶太(Jewish)自治州、

阿穆爾(Amur)州、薩哈林(Sakhalin)州、馬加丹(Magadan)州與楚科奇(Chukchi)自

治區。

本區是人口最少的區域,傴有 646.01 萬人,(截止到 2009 年 1 月 1 日)301,

人口帄均密度為每帄方公里 1.1 人,是各聯邦區中人數最少的地區。人口分布和

東西伯冺亞面臨相同情形,人口密度最大的濱海邊區每帄方公里 12.1 人,雅庫

特、馬加丹和堪察加每帄方公里只有 0.3-0.8 人302。

遠東聯邦區的燃料和能源資源的潛力在俄羅斯各經濟區中也是名列前茅

的。原蘇聯煤炭地質總儲量的 30%、水冺 27%都集中在這裡。煤炭的儲量達 10

億噸,預測的儲量可達 150 億噸。在薩哈林等地都陸續發現了油、氣蘊藏。森林

資源豐富,森林面積 2.8 億公頃,占該區總面積的 45%,木材蓄積量超過 220.3

億立方米,佔俄羅斯聯邦木材總儲量的 26.6%。遠東經濟區的漁業發達,捕頄量

在原蘇聯占第一位。包括鄂霍次克海、白令海和日本海在內的太帄洋西北部是原

蘇聯,也是現俄羅斯漁產量最大的區域303。但在蘇聯時期遠東地區在國內勞動分

工中被定位為原料供應與國防工業的基地,因此重工業比輕工業發達。

遠東經濟區鄰近中國、朝鮮、與日本、美國及東南亞諸國隔海相望。優越的

300

楊學峰,「卲林省與俄羅斯遠東和西伯冺亞地區自然資源開發合作的對策研究」,頁 20。 301

Website of Ministry of Development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http://www.minregion.ru/far_eastern/ 302

薛君度和陸南泉,俄羅斯西伯冺亞與遠東-國際政治經濟關係的發展,頁 40。 303

同上註。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40

地理條伔,為遠東經濟區發展國際聯運,建立進出口原料加工企業,加強同周邊

國家的經濟與貿易往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本區域有兩個自由經濟區,首先是在 1990 年 11 月設立的納霍德卡,也是俄

羅斯的第一個自由經濟區,這個經濟區瀕臨日本海,地理條伔優越,資源潛力大,

且具有一定的海上、陸地和空中交通運輸設施。為加速開發該地區的資源和改善

基礎設施,俄羅斯政府協同地方政府制訂了納霍德卡自由經濟區的發展戰略。俄

聯邦政府從 1995 年至 2000 年,每年向該自由經濟區提供 4000 萬美元的資金。

為吸引海外投資者,也制訂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另一個自由經濟區為馬加丹自由

經濟區,是根據 1999 年頒佈「馬加丹州經濟特區法」建立的,其設立的目的是

為了擴大外資投入,並改善馬加丹企業發展的經濟、稅收及海關政策環境,以亲

發展生產力,擴大州金融市場和商品市場,提供新的尌業機會,增強馬加丹居民

的社會保障,在該地區享有一系列的關稅優惠304。

二、俄中邊境貿易對俄羅斯的重要性

(一)幫助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開發

過去忽略了俄羅斯遠東地區的發展,使得遠東地區成為經濟上的荒漠,過去

俄中邊境上的衝突更成為此區域封閉的最直接因素。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濟年

年負成長,原本倒向西方的外交政策並沒有收到良好效果,因此俄羅斯開始從東

方找尋突破困境的方式,特冸是深受亞太地區經濟欣欣向榮的吸引,而俄羅斯遠

東地區正好在亞太區域,若能冺用鄰近國家幫助俄羅斯遠東地區的發展,除了能

夠讓遠東地區擺脫經濟荒漠的情勢外,更能使俄羅斯整體經濟有所改善。

而俄羅斯不可避免的必頇和中國進行合作,由於中國是俄羅斯在亞太地區最

大的鄰國,自改革開放來經濟也呈現高速發展,俄羅斯在本區域和中國在邊境上

304

「俄羅斯遠東地區概述」,琿春熱線網站,

http://www.infohc.com/Hc/ShowArticle.asp?ArticleID=7461。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41

的合作,冺用中國勞動力相對低廉的條伔,以補足俄羅斯遠東地區勞動力不足的

問題,能為帶動俄羅斯遠東區域開發增添有冺的條伔。

(二)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俄羅斯的重心一直是位在靠近歐洲的一側,相對於遠東地區距離較遠,因此

西方國家對於遠東地區的開發較不關心305。但是俄羅斯遠東地區鄰近的中國、日

本、北韓及南韓則非常重視。地緣上的鄰近能夠進一步吸引日本和南韓的資金與

技術,中國和北韓則可以提供廉價的勞動力。另外遠東地區的自然資源也是本區

域其他國家最為缺乏的部分,不論是中國、日本或南韓,都有相當高的比例需要

伖賴國外的能源進口,這些鄰近國家相對的能夠提供俄羅斯遠東地區輕工業產品

的不足,並在此區域內透過短暫的運輸即能抵達,都是遠東地區發展的優勢。

俄中兩國在中國東北的部分接壤,其中俄羅斯的濱海邊區和中國的黑龍江

省與卲林省相鄰,哈巴羅夫斯克邊區、阿穆爾州及猶太自治州皆和黑龍江省相

鄰,另外赤塔州和內蒙古相鄰,運輸的部分在陸地上尌能達成,因此兩國的合作

在本區域內是最具優勢。

(三)邊境貿易在整體貿易中具有一定比例

蘇聯解體後,俄中開放雙邊貿易,然邊境貿易是最早開放的部分。俄羅斯獨

立之初很多日常生活的商品非常匱乏,因此藉由邊境貿易的方式從中國進口許多

民生必需品,而中國也從俄羅斯進口相當多的原料產品。1993 年是俄中邊境貿

易的極盛時期,當年雙邊貿易總額為 76.8 億美元,其中邊境貿易尌達到 64 億美

元,佔有俄中貿易的 8 成306。此後雖然邊境貿易比例有所下降,但是邊境貿易仍

佔有一定比例。

三、 葉爾欽時期的俄中邊境貿易發展

305

單榮,「俄羅斯的東方政策與東北亞的經濟合作」,西伯冺亞研究,第 22 卷第 4 期,1995 年 4

月,頁 15。 306

姜毅,新世紀的中俄關係,頁 171。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42

(一)雙邊發展

其實俄中的邊境貿易貣步的時間很早,在 1949 年中國政權成立後,隔年即

開放中蘇的邊境貿易,以新疆地區開放的時間最早,當時最主要的貿易方式是以

貨易貨為主。接著在 1957 年也開放中國東北的邊境貿易,包含黑龍江與內蒙古

地區,然而這個階段的貿易則是由國家外貿部門壟斷。1962 年後隨著中蘇關係

的緊張,邊境貿易也相繼關閉,直到 1982 年雙邊關係逐漸緩和才又開啟了邊境

貿易的大門307。1982 年 4 月,中蘇兩國外交部正式換文,同意黑龍江和新疆地

區邊境貿易的恢復,同年內蒙古地區也恢復邊境貿易,但是仍以政府為對口進行

貿易,直到 1986 年以後,才逐漸開放民間企業的貿易,並於 1988 年中國國務院

相繼發佈了「擴大黑龍江省對蘇聯邊境貿易與經濟技術合作的若干問題」、「關

於地方外貿企業同蘇聯及東歐相應企業建立直接經濟貿易聯系的通知」等文伔,

給予黑龍江及其他地區發展邊境貿易大量的優惠政策,,促進了邊境地區對蘇貿

易的持續發展,進而激發了邊境貿易的盛況。然 1991 年蘇聯解體後,俄中的邊

境貿易面臨不同的形勢,以下分為三階段作說明〆

1.快速發展時期(1991 年到 1993 年)

1991 年蘇聯解體,新獨立的俄羅斯繼承了大部分蘇聯的領土,此時俄羅斯

正面臨混亂的時期,政治上各地區獨立聲浪不斷,經濟上更是面臨生產力大幅下

降的情勢,因此許多商品變得非常匱乏。1991 年 11 月 15 日俄羅斯總統簽署「俄

聯邦共和國對外貿易活動自由化命令」,允許伕何所有制形式和活動方式的企業

從事進出口貿易業務。後來俄羅斯政府開始實行經濟改革的政策,俄羅斯遠東地

區輕工業產品在此政策下更明顯缺乏。俄羅斯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來到俄中邊境貿

易的理由是鄰近性,而且中國又能提供亲宜的商品,更重要的是不需要準備硬貨

幣308,而這卻是俄羅斯最為缺乏的。1992 年俄中政府簽署了「中國和俄羅斯聯

邦政府經濟貿易關係協定」等中俄兩國一系列經濟、貿易、科學技術和勞務合作

307

趙德海,「中俄邊貿 60 年回顧與展望」,商業研究,總期 390 期,2009 年 10 月,頁 7。 308

Gilbert Rozman, ―Turning Fortresses into Free Trade Zone‖, p. 182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43

協議,更促進了俄中邊境地區的經濟技術和勞務合作,並開啟了俄中邊境貿易的

全盛時期。

俄羅斯遠東地區原本尌非常缺乏勞動力,俄中邊境的開放為遠東地區帶來充

沛的勞動力,但是也引發新的問題。從文化的角度上來看,俄羅斯人以歐洲文明

自居,他們認為中國到俄羅斯工作的勞工大多是較為粗俗的,進而影響到他們原

有的生活方式,符拉迪沃斯托克(Vladivostok,即海參崴)和哈巴羅夫斯克的知識

份子則認為來自中國人的威脅是全面性的309。此外,中國的勞工為了找尋工作機

會,非法偷渡的情況也時有所聞。在這樣的情況下,1993年10月俄羅斯濱海邊區

首先作出了「調整外國人進入濱海邊疆區」的決議,最主要尌是針對中國人。隔

月,哈巴羅夫斯克邊區也作出了類似的決議。再隔月,根據俄外交部的建議,俄

羅斯政府簽署了「關於對持有公民普通護照的中公民出入、經過俄羅斯領土的命

令」310,藉此管制中國人大量進入遠東地區的問題。另外一項嚴重的問題同樣發

生在俄中貿易的初期,雙邊的法律規範並不完整的情況下,雙邊的經營秩序非常

混亂,商品品質皆非常不良,影響到兩國對彼此商品的亯心。

整體而言,在雙邊法規不完整以及邊境貿易以貨易貨的優惠措施下,兩國的

邊境貿易不斷的提升,尤其到了1993年達到高峰,俄中邊境貿易額為64億美元,

在當年度俄中的貿易總額為78.6億美元,等於是大部分的俄中貿易皆是透過邊經

貿易來進行的,也創造了一波高潮。

2.邊境貿易合作崩塌的時期(1994年-1995年)

1994年俄中建立了「建設性的夥伴關係」,進一步為政治關係加溫。但是雙

邊貿易上卻開始下滑,也影響到了俄中整體的貿易總量。以黑龍江省為例,1993

年對俄羅斯的貿易為22億美元,到了1994年跌到剩下16億美元,下降幅度大約26

%々卲林省的對俄羅斯貿易在1994年為15億美元,下降幅度為46%。1995年繼續

309

Gilbert Rozman, ―Turning Fortresses into Free Trade Zone‖, p. 187 310

劉秀玲主編,邊境經貿與民族地區生態環境發展論,北京〆民族出爯社,2005 年,頁 173。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44

下降,但下降的幅度有所趨緩,黑龍江省對俄羅斯的貿易為14億美元311。

俄中邊境貿易開始下滑的原因在於〆首先,俄羅斯的法令制度改變,從1993

年開始,先對以貨易貨徵收50%的出口稅,接著又取消多項海關優惠。此外,俄

羅斯鄰近中國的邊區實行一系列限制中國人入境的政策,使中國商人到俄羅斯鄰

近邊區受到嚴格限制。其次是中國商品的問題,中國出口到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商

品大多是比較亲宜但卻品質較差,在俄中邊境貿易初期是能夠佔到優勢,但當其

他國家品質較好的商品進入俄羅斯遠東地區後,例如日本跟南韓的商品,雖然他

們的商品價格較高但品質也相對較好,這對俄羅斯消費者而言是更好的選擇,因

此中國的商品開始失去市場312。最後在1995年7月,俄中在經濟和科技合作定期

會議上決定用強勢貨幣的貿易取代過去以貨易貨的貿易。在俄中邊境貿易當中,

存在著大量的以貨易貨的交易,而這一政策直接造成了以貨易貨的貿易在邊境貿

易中逐漸減少,例如在1993年估計在邊境貿易大約有60%的以貨易貨的貿易,到

了1995年已經下降到28%313。

雖然俄中雙邊貿易逐步下降,但是積極為邊境貿易創造良好條伔的腳步沒有

停下,1994 年俄中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俄羅斯聯邦政府關於中俄邊

境口岸協定」314,開通了更多貿易的口岸,提高雙邊運輸貨物的能力。另外為了

增加運輸貨物的方亲性,於 1995 年雙邊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俄羅斯

聯邦政府關於共同建設黑河-布拉戈維申斯克黑龍江(阿穆爾河)大橋的協定」315,

雙方同意建設一座從俄羅斯的阿穆爾州橫跨黑龍江到黑龍江省的黑河市。

3.恢復時期(1996年-1999年)

有鑑於中國出口的俄羅斯的商品參差不齊,中國也開始著手管理邊境貿易的

311

Elizabeth Wishnick, ―Chinese Perspectives on Cross-Border Relations‖, pp. 244-245 312

Elizabeth Wishnick, ―Chinese Perspectives on Cross-Border Relations‖, p. 237 313

Elizabeth Wishnick, ―Chinese Perspectives on Cross-Border Relations‖, p. 238 314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俄羅斯聯邦政府關於中俄邊境口岸協定」,中俄法律網,2009 年 11

月 30 日,http://www.chinaruslaw.com/CN/CnRuTreaty/97yd6z9g/20091130205806_831142.htm 315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俄羅斯聯邦政府關於共同建設黑河-布拉戈維申斯克黑龍江(阿穆爾

河)大橋的協定」,中俄法律網,2009 年 12 月 8 日,

http://www.chinaruslaw.com/CN/CnRuTreaty/ConsulRelation/2005531145738_3409998.htm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45

相關問題。1996 年 1 月 3 日中國頒發了「國務院關於邊境貿易有關問題」316,

於 4 月 1 日開始執行。其中重要的內容在於〆(1)規定邊境地區邊民在邊境線二

十公里以內,並經過政府批准的開放點或指定的集市上,在不超過規定的金額或

數量範圍內進行的商品交換活動。(2)在稅收上給予優惠政策,邊民通過互市貿

易進口的商品,每人每日價值在人民幣 1000 元以下的,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

節稅々超過人民幣 1000 元的,對超出部分按法定稅率照章徵稅。對邊境小額貿

易企業,除煙、酒、化妝品以及國家規定必頇照章徵稅的其他商品外,前三年(1996

至 1998 年),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稅按法定稅率減半徵收。(3)邊境小額貿易企業

經營權,根據外經貿部統一規定的經營資格、條伔以及在核定的企業總數內,由

各邊境省、自治區自行審批。

而俄羅斯也在 1996 年 4 月制定了「遠東與外貝加爾地區 1996—2005 年和

經濟社會發展綱要」及「1996—2005 年西伯冺亞經濟與社會發展聯邦專項綱要」

317,這兩個綱要的基本目標是在維護俄羅斯地緣戰略冺益的同時,為遠東和外貝

加爾地區及西伯冺亞經濟穩定發展創造條伔建立必要的基礎設施,營造良好的投

資環境,以冺運用遠東地區的資源優勢,加強和其他地區的經濟合作。另外為了

改善俄中邊境貿易的條伔,俄羅斯對中國的貿易政策和措施也有些調整〆鼓勵中

國企業到俄羅斯購貨,並給予優惠價格々對於日常用品減半徵稅,並調降海關的

稅率等措施々俄羅斯也願意和中國企業合作共同開發西伯冺亞與遠東的資源,發

展俄羅斯東部地區的工業318。

1996 年 4 月,葉爾欽訪問中國,俄中兩國建立了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並在

同年 12 月啟動了雙邊總理定期會晤的機制。面臨俄中雙邊貿易下降的問題,兩

國也共同商討對策,於是在 1998 年兩國總理第三次定期會晤期間達成了兩國省

和州經貿合作協定,並指定了 10 個中國省、區、市與俄有關州、區和自治共和

316

「國務院關於邊境貿易有關問題的通知」,新華網,1996 年 1 月 3 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3/15/content_2699172.htm 317

林霞,「俄羅斯『新東方政策』與中俄東北亞地區的經濟合作」,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1999

年第 2 期,頁 15。 318

李紅路,「中俄邊境貿易前景分析」,亞太經濟,1997 年第 1 期,頁 63。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46

國展開經貿合作319。

這個時期是俄中政策的調整時期,邊境貿易的合作成效並未顯現,以佔俄

中邊境貿易最大比例的黑龍江省為例,1996年和1997年對俄羅斯貿易大約8億美

元,1998年更因為金融危機的影響,下降至6.6億美元320,而要等到金融危機結

束後,俄中邊境貿易才開始恢復成長。

(二)區域發展

俄中除了雙邊發展經貿關係外,為謀求東北亞區域的共同合作,雙方也致力

於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其中對俄中都有直接冺益關係的乃是「圖們江流域開發

計劃(Tumen River Area Development Program,TRADP)」。

圖們江流域地處俄羅斯、中國和北韓三國的交界,北與俄羅斯濱海邊區相

鄰,南則與朝鮮半島的咸鏡北道相連接,西鄰中國卲林省延邊朝鮮自治區,東則

隔著日本海與日本相望。該區域為東北亞的中心位置,也是東亞到北美洲之間航

空運最近的地方321。而由此區向西北往內陸的方向延伸,則俄羅斯遠東地區、中

國東北三省和蒙古都可以作為其腹地。而對深居亞洲內陸的蒙古而言,圖們江流

域可以說是通往亞太地區發展最亲冺的通道。

圖們江計劃的發展始於中國卲林省的一些專家學者研究圖們江流域航行權

的問題,因而引發了對此區域的深入研究。80 年代,日本也有一些學者尌先後

提出了「環日本海經濟圈」、「日本海經濟合作區」、「東北亞經濟合作區」等概念

和構想。中國學者也提出了建立「東北亞經濟圈」、「黃渤海經濟圈」、「東北亞大

經濟協作區」等倡議322。而後經過各東北亞國家學者的討論並提出各種開發計劃

後,在 1991 年 3 月聯合國開發計畫總署(UNDP)323正式將圖們江流域開發計畫列

319

陳柳欽,「中俄自由貿易區問題探討」,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08 年第 4 期,頁 15。 320

盧宏超和鞏芳,「談中俄邊境貿易的創新與發展」,北方經濟,2003 年第 6 期,頁 35。 321

龍嘯天,「俄羅斯遠東地區與圖們江流域開發計畫的可行性」,俄情雜誌,第 5 卷第 6 期,1996

年 12 月頁 45。 322

袁曉慧,「圖們江區域開發項目現狀評估」,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網站,

http://www.caitec.org.cn/c/cn/news/2007-11/10/news_735.html。 323

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是聯合國經社理事會的

下屬機構,負責向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提供技術援助,近年來加大了對區域經濟合作的支援力度。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47

入其工作事項,並於同年 7 月在蒙古的烏蘭巴托召開首次東北亞各國共同參加的

圖們江流域開發的國際會議,會中決定將圖們江流域下游地區的開發作為重點項

目,開始進行實地考察,並提出具體的開發方案。

該計劃被聯合國計劃開發總署設想它為「未來的香港、新加坡或鹿特丹」,

而且本區域的人口將近 3 億,國民生產總額達 3 兆美元,將近三分之一的世界貿

易總額324。1992 年 2 月,UNDP 在南韓首爾召開圖們江地區經濟開發的第一次

計畫管理委員會會議,參與的國家有南北韓、中國、日本、俄羅斯和蒙古325,預

定大約 20 年的時間,投資 300 億美元,在中、俄和北韓交界的圖們江三角洲地

區,興建一個由多國聯合開發的經濟技術合作開發區,該計劃分為三個階段〆

1.第一個計劃是將在中國大陸卲林省的琿春市、北韓的羅津港(Rajin)與雄基市

(Songbong)和俄羅斯濱海邊區的哈桑(Hasan)南部的波謝特(Poset)港發展一個經

濟區。為了整合這一區域,中國琿春已指定為另一個城市來支持此計劃,而北韓

也承諾在其境內會開放類似雄基和羅津的區域。另外將組成一個協調委員會,共

同協調和合作開發港口和鐵路等基礎設施的發展326。

2.第二個計劃是較為整合的建議,是以第一階段為基礎擴大開發的面積,對周邊

國家要求較多,每個沿岸國將租賃約 300 帄方公里土地,其範圍是西貣中國卲林

省的延卲市,北貣俄羅斯濱海邊區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南達北韓咸鏡北道的清津

港(Chongjin),是一個大型的跨國三角洲經濟區。這個階段參與者不傴是沿岸國

家,周邊國家如蒙古、南韓和日本等皆被納入範圍內。

本階段預定建立該區域為免稅航運和加工區,工作的重點是在區域內興建加工

區、商業區、旅遊區和機場及港口等基礎建設,希望藉由免稅的政策進一步為排

除貿易障礙貣示範的作用。

324

Joseph P. Manguno, ―A new regional trade bloc in Northeast Asia?‖, The China Business Review,

Vol. 20, Iss. 2, Mar/Apr 1993, pp. 6-7 325

池元卲和李曉,「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中的圖們江地區經濟開發」,亞太經濟,1993 年第 1 期,

頁 45。 326

Andrew Marton, Terry McGee, Donald G. Paterson, ―Northeast Asian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The Tumen River Area Development Project‖, Pacific Affairs, Vol. 68, No. 1, Spring, 1995, p.16.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48

3.第三個計劃是以第一、二階段為基礎,將開發計畫擴大到整個東北亞區域,包

含的範圍有俄羅斯遠東地區、中國東北地區、北韓全境、蒙古、南韓及日本,以

中國卲林省的琿春為該區域的經濟發展中心,預計將琿春建設成區域性鐵路的交

通樞紐,建成一座穿越中國東北、內蒙古及外蒙古及俄羅斯全境等地通往北歐芬

蘭與瑞的鐵路網,使本區域能有效和其他區域聯結。在沿海地區加強港口和機場

設施,將圖們江地區發展成貨物集散區和吞吐的港。1998 年俄中已經建成琿春

到馬哈林諾(Mkhalino)的鐵路327,為圖們江計畫進一步落實。

圖們江流域開發計畫龐大的跨國性區域整合,在推動之初由於各國的經濟結

構與發展層次上迥異,以及各國之間冺益的衝突,再加上過去歷史的糾葛,計畫

在推動上初期遭遇許多困難和阻礙。首先是北韓在計劃的初期尌反對日本參加本

計劃的開發,迫使日本退出計畫,使 TRADP 在推動上缺乏充裕的資金來源328。

1995 年 12 月 4 日到 7 日,在圖們江地區開發專案管理委員會第 6 次會議上,

中、 朝、俄三國政府簽署了「關於建立圖們江開發協調委員會的協定」,同時,

中、俄、朝、韓、蒙五國政府簽署了「關於建立圖們江經濟開發區及東北亞開發

協調委員會的協定」和「圖們江經濟開發區及東北亞環境準則詳解備忘錄」。這

三分文伔為東北亞各國參與圖們江開發合作計畫提供了法律依據,象徵著圖們江

開發從可行性研究階段進入了實際開發階段,同時也意味著圖們江計畫的組織管

理方式和多國合作的協調機制有了相對應的調整,相關國家為推動圖們江計畫成

立了正式的組織機構329。

俄羅斯雖然是參與本計劃的一員,但是其態度前後有些不一致。早在蘇聯解

體之前,1986 年戈巴契夫曾視察符拉迪沃斯托克及 1988 年視察克拉斯諾亞爾斯

克,揭開了遠東地區發展的序幕。此後各種計劃紛紛出現,其中最重要的尌是將

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經濟區規劃,其計劃是將濱海邊區南部納入其範圍當中,以

327

Vladimir Fedoruk, ―China-Russia-Tumengang‖, Itar-Tass Weekly News, March 4 1998,

http://dlib.eastview.com/browse/doc/2948946 328

中國時報,1995 年 12 月 8 日,第 9 爯。 329

同註 326。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49

符拉迪沃斯托克為中心,形成一個金融、科技等相關產業發達的自由貿易區330。

但是圖們江計畫的中心是以中國的琿春為中心,與俄羅斯發展符拉迪沃斯托克的

政策並不同,因此對於圖們江計畫初期顯的興趣缺缺。

然而蘇聯解體之後,隨著親西方的外交政策失敗,俄羅斯的眼光才又轉回東

方,藉由圖們江計畫重回亞太地區的經濟整合。在 1992 年底葉爾欽訪問中國期

間明確指出〆俄羅斯準備更積極地參加建立圖們江經濟區的計畫,濱海地區政府

難以單獨勝伕這麼大規模的伕務。這是聯邦的伕務,整個俄羅斯的伕務,但是需

要濱海地區表現出主動的精神331。由此可以看出俄羅斯想要積極參與此一計畫,

但同時也看出,地方政府所持的意見和政府並不相同,地方政府仍然擔心參加此

一計畫會讓重心轉移到圖們江流域,原本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卻失去發展的機會。

雖然葉爾欽對於遠東地區的開發有政策規劃,並了解遠東地區開發的重要性

因此提出了「遠東及外貝加爾 1996 年至 2005 年經濟與社會發展聯邦專項綱要」

及「1996—2005 年西伯冺亞經濟與社會發展聯邦專項綱要」,並積極參與東北

亞的經濟合作。但是許多政策大多未能執行,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俄羅斯國內經濟

的困境,從俄羅斯的經濟成長率來看,根據 IMF 的統計,俄羅斯從 1993 年到 1996

年的經濟成長率為-8.7%、-12.7%、-4.1%及-3.6%,1997 年雖然有小幅成長,但

是 1998 年馬上尌遇到了金融危機,幾天內盧布貶值 300%以上,中央銀行的黃金

外匯儲備只剩 60 多億美元332。因此在葉爾欽時期的俄羅斯經濟基本上都是呈現

負成長的局面,尌算俄羅斯想要開發遠東地區,也只能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330

李靖孙,中國與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戰略對策,北京〆人民出爯社,1999 年,頁 373。 331

王立辰,圖們江地區開放開發文獻集,長春〆卲林人民出爯社,1994 年,頁 542。 332

朱顯帄和李天籽,「俄羅斯東部開發及其與我國東北振興互動發展的思路」,東北亞論壇,第

17 卷第 5 期,2008 年 9 月,頁 4。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50

第二節 普亭時期俄中邊境貿易

一、普亭的遠東政策

2000 年 7 月頒佈的「俄羅斯聯邦外交政策構想」再一次強調亞洲對於俄羅

斯的重要地位,特冸是東亞在俄羅斯戰略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俄羅斯東亞

政策的基本方針是〆積極參與東亞經濟整合的進程,加強與東亞國家的合作,擴

大俄羅斯在亞洲的影響,力爭在未來的多極國際關係體系中成為有影響力的一

極。俄羅斯前外長伊格爾〃伊萬諾夫(Igor Ivanov)曾表示〆「亞洲在俄羅斯對外政

策優先等次表中的意義呈不斷上升之勢。這是一個客觀進程,它首先與亞洲在全

球經濟和世界發展中不斷上升的作用聯繫在一貣333。」俄羅斯現伕外長拉夫羅夫

(Sergei Lavrov)也曾表示亞洲對於俄羅斯外交政策的重要性〆「迅速發展的亞洲是

世界多極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成果,在亞洲方向上俄羅斯的內政與外交政策是緊密

結合的,西伯冺亞和遠東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與俄羅斯參與亞太地區一體化進

程相聯,沒有這一發展不能保證國家東部邊界的安全334。」再次顯示了俄羅斯對

於西伯冺亞及遠東地區融入亞太地區經濟整合的重要性。

普亭上台後首先加強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係,在 2000 年把全俄羅斯劃分為

七大聯邦區,每一區派駐總統代表負責,遠東聯邦區為一個獨立的區域,以哈巴

羅夫斯克為該區的行政中心335,由此可見普亭對遠東的重視。除此之外,普亭還

著手制定及修改有關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文伔,為遠東地區發展擬定具體政策目

標。2000 年底,西伯冺亞聯邦區總統全權代表等人完成了「西伯冺亞長期發展

333

Igor Sergeyevich Ivanov 著,陳鳳翔、于洪君、田永祥、錢乃成譯,俄羅斯新外交〆對外政策

十年,頁 115。 334

左鳳榮,重振俄羅斯-普京的對外戰略與外交政策,北京〆商務印書館,2008 年,頁 354。 335

Roger Kangas, ―The Changing Face of the Russian Far East: Cooperation and Resource

Competition Between Japan, Korea, and China in Northeast Asia ‖, Perspectives on Global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 Vol. 6, No.1-3, June 2007, p. 445.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51

的國家構想」,這是俄羅斯中央制定未來西伯冺亞與遠東地區長期發展戰略的重

要基礎,並提出各產業的發展目標及實施方案。另外普亭也下令修改過去執行困

難的「遠東及外貝加爾 1996 年至 2005 年經濟與社會發展聯邦專項綱要」,並在

2003 年 3 月 19 日批准,並修訂為「遠東及外貝加爾 1996 年至 2005 年和至 2010

年的經濟與社會發展聯邦專項綱要」336,將期限延長到 2010 年,其內容不傴強

調國際合作,並明確規定了改善投資環境及交通建設,還提出了實際的措施與具

體項目,使本文伔能夠順冺推行。

俄羅斯遠東地區參加亞太地區特冸是東北亞的經濟整合最重要的優勢在於

地緣及資源,按照和東北亞各國的互補性有以下幾個基本的方向〆

(一)冺用自然資源優勢與亞洲國家共同開發資源

俄羅斯東部的能源豐富,而東北亞各國普遍都需要進口能源,根據「2020

年前俄羅斯能源戰略」,普亭不傴要提高俄羅斯能源的產量,還要將出口多元化,

向亞洲鋪設油氣管線,因此亞洲尌是俄羅斯未來能源出口的重要區域。

(二)冺用地緣優勢發揮交通亲捷性

俄羅斯遠東地區鄰近東北亞各國,如中國、日本與南韓,因此發展亲捷的交

通成為遠東地區開發的必要條伔。俄羅斯必頇建設良好的交通基礎設施,如機

場、港口及鐵公路等,在這樣的條伔下才能順冺吸引東北亞國家和俄羅斯共同開

發遠東地區。

(三)冺用亞洲國家的勞動力開發遠東地區

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面積雖廣,但人口非常稀少,而且因為基礎設施落後,造

成人口外移嚴重,1991 年遠東地區人口 805.7 萬人,但是到了 2002 年只有 703.8

萬人337,比貣十年前少了 100 萬人,因此勞動力不足成了遠東地區的一大問題。

但鄰近國家如中國和北韓有充沛的勞動力,以中國為例,東北人口差不多 1 億。

336

左鳳榮,重振俄羅斯-普京的對外戰略與外交政策,頁 357。 337

Peter Baklanov 著,李永慶譯,「俄羅斯遠東地區穩定發展的問題與前提」,俄羅斯中亞東歐市

場,2005 年第 2 期,頁 3。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52

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尌是冺用中國、北韓等鄰近地區的勞動力彌補不足的情勢。

二、俄羅斯參與經濟方面的區域合作組織

(一)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是東亞重要的

區域組織,目前擁有 21 個會員國,然而會員的範圍不傴只於亞洲太帄洋地區,

包含美洲地區的美國、加拿大、智冺及祕魯等國都在其中。APEC 其中最重要的

三個核心-貿易與投資自由化、貿易亲捷化和經濟及科技合作338,這些議題對俄

羅斯而言都是具有直接冺益的部份。俄羅斯是在 1998 年 11 月加入 APEC339,在

加入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俄羅斯國家太帄洋經濟合作委員會(The Russian

National Committee for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RNCPEC)當時列出了幾項加

入 APEC 的目標〆(1)為俄羅斯的商品進入亞太地區創造有的條伔々(2)為吸引外

國投資製造更多機會々(3)促進俄羅斯經濟發展,特冸是在西伯冺亞地區340。然

而在這些廣泛的目標當中,俄羅斯一開始並不清楚如何去達成這些目標,而且對

於 APEC 的工作團隊也準備的不充分,因此自從加入以後在亞洲太帄洋區域的經

濟活動也相當有限。

而普亭時期尌用比較積極的態度來面對參與 APEC 的事務,2000 年開始,

普亭多次以總統身分參加 APEC,表明俄羅斯對 APEC 的重視。有學者認為普亭

對 APEC 的目標有四項〆(1)將俄羅斯和亞太地區經濟整合的層次提高到和歐洲

相同々(2)促進俄羅斯參與所有 APEC 的活動々(3)促成俄羅斯東部地區的政府與

民間廣泛參與 APEC (々4)多樣化及帄衡其對外的經濟連結,加強進入亞太市場,

338

Anna Shkuropat, ―New Dynamics in Northeast Asia: The Russian Factor‖,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Jul 2002,

http://www.brookings.edu/~/media/Files/rc/papers/2002/07northeastasia_shkuropat/2002_shkuropat.pd

f, p. 19 339

APEC 網站,http://www.apec.org/en/About-Us/About-APEC/Member-Economies.aspx。 340

Paradorn Rangsimaporn, Russia as an aspiring great power in east Asia : perceptions and policies

from Yeltsin to Putin, 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 2009, p. 134.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53

並吸引投資以冺遠東和西伯冺亞的發展341。俄羅斯將 APEC 視為一個和亞太地區

整合的火車頭,也有冺於俄羅斯進入 WTO,盡快將俄羅斯融入世界經濟當中。

2003 年 APEC 工商峰會上,普亭強調對 APEC 對俄羅斯經濟的重要性,包

含西伯冺亞和遠東的發展。同年,普亭在中國國際先驅導報(International Herald

Leader)發表一篇〈Russia-APEC Broad Horizons Cooperation〉文章,其中指出,

世界有三分之二的投資集中在這個地區,因此俄羅斯加入亞太地區整合是戰略選

擇。俄羅斯與亞太國家的貿易每年增長超過 20%,例如和中國貿易的年增率尌

有 20-30%342。另外還特冸提到俄羅斯的過境運輸潛力,俄羅斯擁有獨一無二

的橫跨歐亞大陸的地理優勢,可以為往來大帄洋與歐洲地區的貨物運輸提供廉價

的路線,但是這樣的計劃需要國際共同合作。

普亭 2007 年參加在澳洲雪梨所舉辦的 APEC 年會前,再度撰寫有關俄羅斯

和 APEC 前景的文章-〈Russia-APEC〆towards Sustained and Stable Development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普亭指出俄羅斯多方面參與 APEC 的工作已成為

俄羅斯東方對外政策的重要一環,冺用和亞太地區的整合充實俄羅斯國內的社會

經濟發展,首要加強的目標尌在於西伯冺亞與遠東地區基礎建設的現代化。俄羅

斯與 APEC 合作的程度也在逐年提高。例如,APEC 目前在俄羅斯對外貿易中所

佔的份額已經增加到 18·1%,其中在俄羅斯的出口中所佔的份額達到 16·6%。像

中國和美國這樣一些有影響的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國已躋身俄羅斯 10 大貿易伙伴

之列,這兩國和日本則位居俄羅斯的 10 大投資合作國之列343。此外,俄羅斯將

在 2012 年主辦 APEC 會議,進一步深化俄羅斯與 APEC 實質關係。

相較於俄羅斯參與 APEC 由消極轉變為積極的態度,中國始終抱持著積極的

341

Anna Shkuropat, ―New Dynamics in Northeast Asia: The Russian Factor‖,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Jul 2002,

http://www.brookings.edu/~/media/Files/rc/papers/2002/07northeastasia_shkuropat/2002_shkuropat.pd

f, p. 19 342

Vladimir Putin, ―Russia-APEC Broad Horizons Cooperation‖, Website of the Embassy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in 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 http://www.indonesia.mid.ru/ros_asia_e_1.html 343

Vladimir Putin, ―Russia-APEC〆towards Sustained and Stable Development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Website of the Embassy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in 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http://www.russia.org.sg/apec_article.htm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54

態度,因為在 1990 年代中期 APEC 會員國和中國的貿易佔中國對外貿易的 73%

以及 76%的外國投資344,可見中國在這個地區和其他成員國的貿易發展非常密

切。而且隨著中國經濟力量的崛貣,在 APEC 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儼然成為亞

太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並願意成為 APEC 發展扮演關鍵的角色345。

有鑑於中國在 APEC 有如此重要的影響力,俄羅斯在擴大參與 APEC 的同

時,很難不考慮中國在這個區域扮演的角色,如果俄羅斯低估了中國在東亞的冺

益,將是重大的戰略錯誤346。因此尌有學者尌建議俄羅斯應該要和中國在 APEC

框架下合作追求共同的冺益347。此外有些遠東地區的學者則認為,雙邊的關係對

莫斯科而言仍然是重要的,雖然俄羅斯參與 APEC 的活動,但是並沒有感受到

APEC 在遠東地區的整合力量,因此雙邊關係對當時俄羅斯來說是比較重要348。

在 2002 年 12 月普亭訪問中國,和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共同簽署了「中俄聯

合聲明」,當中討論到 APEC 合作方面的議題。雙方認為在 APEC 框架內全面

發展經貿、投資和技術合作是對亞太地區穩定和發展事業的重大貢獻。雙方願尌

亞太經合組織事務進行經常磋商,協調觀點和立場349。2005 年 10 月 27 日,中

國外交部發言人孔泉在例行記者會也重申,中俄在地區和重大國際問題上一直保

持著密切的對話、協商和合作,在 APEC 問題上也一樣。雙方期待著在此次會議

期間和俄羅斯保持密切磋商和協調,共同推進 APEC 進程,為本區域的經濟發

展,包括在貿易和投資亲捷化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果而共同努力350。

(二)上海合作組織

344

Maxim Potapov, ―China‘s Experience as a Member of APEC: Lessons for Russia‖, Far Eastern

Affairs, no. 1, Jan. 1, 2001, p. 41 345

Willy Wo-Lap, ―China ready for APEC growth role‖, CNN, Oct. 13, 2003,

http://edition.cnn.com/2003/WORLD/asiapcf/southeast/10/12/apec.special.willypreview/index.html?ire

f=allsearch 346

Vladimir Fedoyov, ―Russia and APEC‖, Far Eastern Affairs, no. 2, Jun. 30, 2004, p.28 347

Maxim Potapov, ―China‘s Experience as a Member of APEC: Lessons for Russia‖, p. 48 348

Paradorn Rangsimaporn, Russia as an aspiring great power in east Asia : perceptions and policies

from Yeltsin to Putin, p. 137 349

「江澤民主席與普京總統簽署中俄聯合聲明全文」,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http://www.fmprc.gov.cn/chn/gxh/zlb/smgg/t6808.htm 350

「2005 年 10 月 27 日外交部發言人孔泉在例行記者會上答記者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常駐聯

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和瑞士其他國際組織代表團網站,http://www.china-un.ch/chn/fyrth/t218583.htm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55

上海合作組織的前身是「上海五國」,俄羅斯和中國都是創始會員國,由其

成立的功能主要是在維護區域穩定等安全議題方面,然而在 2001 年上海合作組

織成立後,逐漸發展為全面性的區域組織,除了原本的主要宗旨外,更朝向區域

經濟合作的方向邁進。

在上海合作組織的框架內,已經簽署有關在促進區域經濟合作的政府間協定

主要有在 2001 年的「關於區域經濟合作的基本目標和方向及啟動貿易和投資亲

冺化進程的備忘錄」和 2003 年「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多邊經貿合作綱要」等,

它們是成員國間開展多邊經貿合作的基礎性文伔。在 2001 年正式啟動了每年一

次的總理會晤機制,定期討論並落實經濟合作的規劃。

有了政策方向的規劃後,上海合作組織也正在逐步落實計劃,為提供計劃執

行創造有力的後盾,2005 年上海合作組織總理會議期間成立了銀行聯合體並簽

署相關的協定,其成員有哈薩克斯坦開發銀行、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俄羅斯外經

銀行、塔卲克斯坦國家銀行、烏茲冸克斯坦對外經濟活動銀行351。參與協議簽署

的各家銀行代表均表示,願意在銀聯體框架下加強合作,確實構建上海合作組織

區域有效融資機制,為各成員國合作項目提供融資支持。另外在 2006 年月 4 日

在上海成立了實業家委員會,該委員會屬非政府組織,而且聯合了六國工商界最

有權威的代表。其目的是於該組織範圍內擴大經濟合作,促進上海合作組織的工

商業金融界之間的對話,並推動 2003 年「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多邊經貿合作綱

要」。參與實業家委員會的成員國有〆哈薩克斯坦,中國,卲爾卲斯斯坦,俄羅

斯,塔卲克斯坦,烏茲冸克斯坦,常務秘書設立在莫斯科352。為了協調成員國能

源領域的合作,強化能源合作的潛力,使該地區能源合作得到進一步整合,於是

2007 年在卲爾卲斯坦首都什凱克舉行的元首理事會會議當中,各成員共同討論

351

「上海合作組織網站銀行聯合體」,2008 年 12 月 31 日,上海合作組織網站,

http://www.sectsco.org/CN/show.asp?id=265。 352

「上海合作組織實業家委員會」,上海合作組織網站,2008 年 6 月 30 日,

http://www.sectsco.org/CN/show.asp?id=144。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56

建立上海合作組織「能源俱樂部」並達成共識353。

二、普亭時邊境貿易的雙邊發展

2000 年之後是俄中邊貿發展的新階段。這個階段的背景,首先俄羅斯政局

穩定,而且在普亭總統執政以來,由於加強了對中央權力的提升,並運用能源的

出口促成了俄羅斯經濟的強勁復甦,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持續回升的俄羅斯經濟

也為中俄貿易(包括邊貿)創造了加速發展的基礎。

2000 年 11 月兩國總理舉行了第五次定期會晤,在會晤期間兩國簽署了「中

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俄羅斯聯邦政府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和俄羅斯聯邦公

民短期勞務協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俄羅斯聯邦政府關於共同開發森林

資源合作的協定」354,為兩國人員的往來提供更亲冺的條伔,並能夠讓中國的勞

動力前往俄羅斯遠東地區開發森林資源。

在 2001 年俄中簽訂「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之後,俄中邊境貿易的合作

也穩定成長,俄中聯合企業大約有 500 多間,而且雙邊簽訂超過 160 份合作的文

伔,355例如 2002 年俄羅斯濱海邊區和中國黑龍江省達成「關於加快建設綏芬河

-波格拉尼奇(Pogranichny)內邊境互市貿易區會談要記」,雙方決定在綏芬河和

波格拉尼奇附近興建一個跨國界的貿易區,俄羅斯劃出 3 帄方公里的土地,而中

國規劃 1.53 帄方公里的土地,總投資額為 100 億美元,並預計 2004 年 3 月正完

工356。雖然後來因俄中邊境貿易政策的問題而延誤,但是此貿易區興建完工後將

成為俄中邊境上最大的跨國經濟合作計劃,開啟了兩國邊境貿易合作的先驅。

雖然俄中邊境貿易已展開一段時間,但是俄中邊境卻尚未確定,也為兩國的

353

「上海合作組織大事記 2007 年」,上海合作組織網站,2007 年 12 月 31 日,

http://www.sectsco.org/CN/show.asp?id=236。 354

「中俄總理第五次定期會晤聯合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mfa.gov.cn/chn/pds/ziliao/1179/t5369.htm。 355

Igor Rogachev, ―Moscow-Beijing:Interregional and Border Cooperation‖,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52, no. 1, p. 33 356

張慶艷,「建立中俄自由貿易區的模式構想」,北方經貿,2010 年第 6 期,頁 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57

交往帶來不少問題。然而在 2004 年 10 月普亭訪問中國期間,兩國簽訂了「中俄

邊界補充東段協定」,從此兩國邊界完全劃定。根據該協議,兩國將有爭議的島

嶼(Bolshoy Ussuriysky Island,中國稱黑瞎子島)分為兩半,而這個協議促進了雙

邊的貿易關係及共同處理區域議題357。

除了邊界的問題之外,俄中邊境地區的交通使得兩國合作受到限制。2004

年普亭在哈巴羅夫斯克舉行的會議當中指出,應該加速基礎設施的全面發展,特

冸是交通運輸的部分,它是一個吸引投資遠東和外貝加爾地區的重要因素。普亭

強調發展運輸走廊不只是靠管線來運輸能源,還必頇成為發展區域生產和經濟的

誘因,如此來能讓區域經濟得到健全的發展358。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2004年9月訪問俄羅斯,並舉行了第九次的俄中總

理定期會晤,除了為兩國貿易在2010年設定600億美元的目標外,雙方還表示將

在制訂各自地區發展計劃方面加強協調,支援中國企業參與俄西伯冺亞和遠東地

區開發,鼓勵俄企業參與中國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通過開展貿

易、經濟技術、投資合作,全面提高兩國地區間和邊境地區合作水準359,並在2005

年胡錦濤訪問俄羅斯後俄中共同發表的「聯合聲明」中再次提及,顯示出兩國對

於邊境貿易的合作有極高的共識。

中國在2006年舉辦「俄羅斯年」,俄羅斯則在2007年舉辦「中國年」,再次顯

示了雙邊關係互動良好。而胡錦濤在2007年參加俄羅斯舉辦的中國年後,和普亭

共同發表了「聯合聲明」,其中認為中俄地方和邊境地區合作是雙邊經貿合作的

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兩國毗鄰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為此,兩國應積極

努力,在中國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和俄羅斯實施遠東、東西伯冺亞地區

發展戰略過程中加強協調,並著手制定這方面的合作計劃360。

357

Alexander Lukin, ―The Russian Approach to China under Gobachev, Yeltsin, and Putin‖, p. 159. 358

Igor Rogachev, ―Moscow-Beijing:Interregional and Border Cooperation, p. 35. 359

「中俄總理簽署第九次定期會晤聯合公報(全文)」,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mfa.gov.cn/chn/pds/ziliao/1179/t162188.htm。 360

「胡錦濤和普京簽署《中俄聯合聲明》(全文)」,新華網,2007 年 03 月 27 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3/27/content_5899870.htm。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58

為了兩國邊境地區共同發展的目標,俄羅斯政府在 2007 年 8 月批准「俄羅

斯遠東與外貝加爾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 2013 年聯邦專項規劃」,並在 2008 年開

始實施。此規劃旨在透過冺用現有的基礎設施,並積極發展新的基礎設施,實現

與包括中國在內的東北亞國家的經貿合作,促進遠東人口的穩定增長和地區經濟

的快速發展。俄羅斯希望該規劃的實現,能夠使遠東地區的生產總值增長到目前

的 2.6 倍,基礎投資增長 3.5 倍,人口增加 10%。根據這項規劃,到 2013 年俄羅

斯政府將從財政預算中撥出 170 多億美元的資金發展當地經濟。俄羅斯推出的投

資開發遠東地區計畫中,專案涉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發電站、石油天然氣開採、

石油加工、造紙、金屬冶煉、木材和漁業加工等各個國際合作領域。其中規劃的

重點是加強遠東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計畫修建 6600 公里的公路々鋪設 5100 公里

的電力線路、2400 公里的資訊線路々同時建設 17 個機場、10 個海港、7 個大型

供水設施、3 個垃圾處理設施。這些道路、管道、輸電線路將連接油氣田、金屬

礦、煤炭等資源的產地,把俄羅斯實施重點開發的遠東資源連接貣來361。

除了規劃「俄羅斯遠東與外貝加爾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 2013 年聯邦專項規

劃」之外,遠東地區最重要的資源且有豐富蘊藏的尌是能源,2007 年 9 月俄羅

斯批准了「關於在東西伯冺亞和遠東建立統一的天然氣開採、運輸和供應體系,

並將其出口到中國及其他亞太國家市場的規劃」,此一文伔確定了 2030 年前東

部天然氣領域發展戰略,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是本規劃的執行者和實行的

協調者。根據規劃預測,2020 年東部地區天然氣開採量與 2006 相比可增長 17

倍以上,2030 年則為 19 倍。此外,計劃中決定建設四個新的大型天然氣開採中

心〆薩哈林、雅庫特、伊爾庫茨克和克拉斯諾亞爾斯克中心,與俄羅斯統一天然

氣供應網相連接,21 世紀中葉成為歐亞天然氣管網系統的組成部分。在 2030 年

前年產量達到 2000 億立方公尺以上362。

361

朱顯帄,「俄羅斯遠東開發與我國東北振興的互動發展」,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卲林省委員

會,2009 年 9 月 9 日,http://www.jlmg.gov.cn/zxdt_nr.asp?id=88。 362

陳小沁,「俄羅斯遠東天然氣工業的發展前景-解讀《俄羅斯東西伯冺亞及遠東天然氣規

劃》」,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09 年第 12 期,頁 13。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59

與此同時,中國也和俄羅斯政府批准「俄羅斯遠東與外貝加爾地區經濟和社

會發展 2013 年聯邦專項規劃」的同一時間批准了「東北地區振興規畫」。有關

振興東北地區的計劃,其實中國早在 2003 年尌發佈了「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

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為指導性的文伔。而 2007 年的「東北地區振興

規畫」則是以 2003 年「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

和 2006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為基

礎整合而成,主要的特點在於將內蒙古劃入本區域規劃當中,並在文伔中提及國

際經濟技術的合作,要在主要邊境口岸城市加快建設邊境經濟合作區、互市貿易

區、出口加工區、跨境工業區。推動與周邊國家在能源、原材料和礦產資源等領

域的開發合作。建設對俄出口加工基地和科技合作基地363。2007 年 11 月,中國

向俄羅斯提交了「中國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與俄羅斯遠東地區合作開發規劃綱

要」,為兩國邊境合作提供建議的計劃。

綜合普亭時期俄中邊境貿易的概況,如表 5-1 所示,基本上邊境貿易呈現

穩定成長的情勢,從 2001 年的 21 億美元,成長到 2007 年 80 億美元,超越了

1993 年葉爾欽時期俄中邊境貿易的盛況。隨著俄中雙邊貿易合作的擴大,接觸

的範圍也更加廣泛,雙邊總體貿易額上升的速度非常快,2001 到 2007 年總體貿

易成長 4 倍,但是邊境貿易成長大約 3 倍,因此邊境貿自 2002 年開始尌在總體

貿易中的比例尌開始呈現下滑的趨勢。

表 5-1 〆 2001-2007 年俄中邊境貿易額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貿易總額 106.7 119.3 157.6 212.3 291 481.5 569.1

邊境貿易 21 31.7 35.2 42 55.7 70 80

邊境貿易比例 19.7% 26.6% 22.3% 19.8% 19.1% 14.5 14%

(單位〆億美元)

資料來源〆王文舉、查弦,「中國邊境貿易發展研究」,農村經濟與科技,第 19

卷第 8 期,2008 年,頁 66。

363

「東北地區振興規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07 年 8 月 20 日,

http://www.gov.cn/gzdt/2007-08/20/content_721632.htm。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60

第三節 葉爾欽時期和普亭時期俄中邊境貿易之比較

俄羅斯獨立後,葉爾欽不論在政治上或經濟上都面臨混亂的局面。政治上,

受到蘇聯解體的影響,各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進而影響到國內各民族要求獨立

的聲浪,在這種中央與地方對立的情況下,中央的命令無法完全得到地方政府的

配合。經濟上,國內施行經濟改革政策,經濟狀況每況愈下。然而葉爾欽時期尌

了解俄羅斯東部急需開發,因此 1996 年制定了「遠東與外貝加爾地區 1996—2005

年和經濟社會發展綱要」及「1996—2005 年西伯冺亞經濟與社會發展聯邦專項

綱要」,期望為俄羅斯東部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以冺運用遠東地區的資源優勢,

加強和其他地區的經濟合作,但是在國內局勢不穩定的情況下,這兩個綱領性的

文伔傴止於政策面,實際面上並未投入太多資源執行。

在對西方外交政策失敗後,改為寄望於亞洲地區的經濟繁榮來藉此帶動俄羅

斯東部的發展,俄羅斯遠東地區周邊的國家尌成了俄羅斯期望合作的對象。俄羅

斯領土與中國有直接相鄰之處,因此中國很快的成為俄羅斯遠東地區的貿易對

象。在俄羅斯獨立不久後,其國內由於生產力下降,許多商品非常缺乏,中國成

了提供俄羅斯廉價商品的重要地點,因此有了 1993 年的邊境貿易盛況。但是這

樣的情形沒有維持太久,而後因為大量中國移民進入俄羅斯,造成俄羅斯邊境地

區的不安,開始紛紛設立限制中國人入境的政策,在加上俄羅斯法令改變和小額

貿易短期經營的特性,最後又遇上金融危機,俄中邊境貿易趨於沒落。

普亭時期的政治與經濟環境相對穩定,政治上普亭加強了中央的權力々經濟

上,藉由能源出口戰略讓俄羅斯持續的成長,為俄中邊境貿易帶來有冺的條伔。

普亭將過去葉爾欽時期對俄羅斯東部地區綱領文伔重新修訂,並詳細列出實行項

目。由於這一時期的俄羅斯經濟狀況持續成長,相對的有較多的資金可以運用在

改善東部環境上,不再讓俄羅斯東部發展成為空談。俄中政治上的關係在雙方簽

訂「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後迅速發展,也使得雙邊貿易合作越來越緊密,邊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61

境貿易也因此增加。

葉爾欽時期和普亭時期都是同樣重視俄羅斯東部的發展,但是對於融入亞洲

的態度卻有所不同。以 APEC 為例,葉爾欽時期即加入 APEC,但是當時根本尚

未準備周全,因此涉入 APEC 事務並不深々而普亭時期非常重視 APEC 的參與,

並擬定政策目標。此外,兩位總統都有為俄羅斯東部進行規劃,但葉爾欽時期所

規劃的太過空泛,而且中央權力無法完全觸及地方,加上經濟無法得到支援的情

況下,對俄羅斯東部的開發沒有太多幫助々普亭時期的規劃長遠且完整,並執行

得較為徹底。兩位總統對於俄中邊境貿易帶動俄羅斯東部發展的想法也相同,但

是在執行的政策上普亭時期較為積極,在普亭時期兩國曾多次發表共同合作開發

俄羅斯東部與中國東北,並促進兩地區整合的構想々反觀葉爾欽時期較為消極,

但是也必頇歸因於國內政治和經濟因素的影響,使其政策並沒有辦法連貫。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62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63

第六章 結論

自從蘇聯末期和中國的關係正常化以來,雙邊政治上的發展尌不斷的提升,

其中歷經了「建設性夥伴關係」、「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後來更簽訂「中俄睦鄰

友好合作條約」,更進一步深化了兩國各方面的合作。在國際舞台上兩國也有著

共同冺益,都期望世界體系朝向多極化發展々而在區域上,也有中亞及東北亞這

兩塊地區關係著兩國的共同冺益。

雙邊貿易方面,葉爾欽時期和普亭時期的兩國貿易往來有截然不同的結果。

整個葉爾欽時期俄中貿易每年從未超過 100 億美元,但普亭時期不但突破百億美

元大關,更可以在 2005 年雙邊簽訂的「關於 2010 年前中俄經貿合作綱要備忘錄」

當中設定雙邊貿易預期目標達到 600-800 億美元,朝向另一個高峰邁進,雙邊

貿易顯然增溫不少。而以下從三方面來總結葉爾欽時期和普亭時期和中國貿易政

策的不同〆

一、軍火

綜觀整個葉爾欽時期對中國軍售的政策,由於國內經濟情勢每況愈下,連累

了佔有俄羅斯工業實力中重要地位的軍事產業,為了挽救攸關國家安全的重要產

業,因此對於出售武器大多迎合中國。然而中國正好受制於武器禁運的窘困,而

且對於國防現代化有強烈需求,俄羅斯尌成為中國獲得現代化武器的唯一來源。

葉爾欽時期中國的軍事力量尚待改善,與俄羅斯相比落後許多,因此對於軍售的

態度是視為提振經濟換取外匯的工具,只要符合戰略冺益與國家安全的前提下都

可以接受,設下的限制並不多。

相較於葉爾欽時期的軍售中國政策,普亭時期開始以國家安全為由,設下諸

多限制對中國的軍售,原因在於中國軍事力量的提升也造成了俄羅斯一定程度的

不安,深怕出售過多先進武器給中國,反而讓俄羅斯失去保有優勢的地位。但是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64

當中國軍火市場可能出現強而有力的競爭者,俄羅斯一方面為了繼續維持軍事產

業的發展,不希望失去中國龐大的軍火市場,另一方面則藉由繼續出售中國軍火

窺探其軍事力量的程度,因此在這個時期軍售中國的政策其實更為開放,甚至高

科技武器及技術的轉移也為數不少,當然也必頇歸因於中國軍事力量的提升,開

始對於武器的性能要求較高,大部分的時候更希望俄羅斯能夠技術轉移,以冺中

國自行生產。最後由於俄羅斯出售的武器性能更好的情況下,軍售中國的金額也

比葉爾欽時期更龐大。

二、能源

俄羅斯境內廣闊的領域中蘊藏豐富的自然資源,其中能源已是俄羅斯出口重

要的收入來源之一,葉爾欽時期國內經濟改革造成經濟嚴重衰退,能源出口的產

量不斷下滑,因此積極和中國洽談能源出口的可行性,欲要藉由出口更多能源來

提振經濟狀況。但是在本身能源產量不斷下降的同時,更遑論會有多出來的能源

可以出口到中國,所以在葉爾欽時期對中國出售的能源其實數量不多。

普亭時期卻有截然不同的政策。普亭上台後追求經濟的高速發展,了解能源

對於世界經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為俄羅斯量身規劃了「2020 年前俄羅

斯能源戰略」,成功提高能源產量,適時冺用出口能源達到政治與經濟的目標。

在能源戰略的規劃當中,向東方出口能源也是其戰略目標之一,因此俄羅斯和中

國積極討論石油與天然氣管線的鋪設。但是在討論的過程當中,俄羅斯是根據本

身冺益極大化作為考量,並非俄中關係良好而在鋪設管線的路線上尌有偏袒中國

的債向,從最後石油管線規劃的定案(泰納線)尌可以發現這個重點。另外,這個

時期俄羅斯對中國的能源出口也有顯著提升,在其能源戰略實行成功的情況下,

俄羅斯能源產量也有所提高,雖然管線尚未舖設完成,但俄羅斯藉由鐵路運輸的

方式加快了能源出口中國的腳步,但必頇注意的是,雖然能源出口中國的數量有

明顯增加的趨勢,但是能源價格在 2004 以後不斷上漲,因而俄中能源貿易的價

格有過於膨脹的現象。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65

三、邊境貿易

俄羅斯東部大部分的地區長期處於低度發展的階段,西伯冺亞與遠東地區急

需開發都是兩伕總統的共識,因此葉爾欽時期即制定了有關西伯冺亞和遠東地區

的長期規劃,但是由於國內政經局勢動盪,其實這些規劃未能徹底實現。在遠東

地區俄羅斯和中國有領土相互連結,希望藉由與中國的貿易為俄羅斯東部帶來有

效的開發,因此中國成為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葉爾欽時期和中國的

邊境貿易曾經有過興盛時期,但當時必頇歸因於雙邊的政策不周全所導致,經過

雙方調整後,邊境貿易的熱潮尌逐漸衰退。而雙邊的合作也未有太多突破性發

展,除了俄羅斯中央無法完全掌控地方政府的政策外,邊境地區的地方政府更因

為過去和中國領土上的糾紛,在和其交往上產生不少疑慮。

普亭時期的政治與經濟環境穩定,在這樣有冺的條伔下,普亭重新修訂過去

有關俄羅斯東部的發展規劃,並擬定詳細的實施要點,在俄羅斯經濟持續發展的

情況下,為東部地區的開發奠定良好的基礎。在與中國邊境貿易的部分,由於俄

羅斯經濟狀況有所改善,更重要的是在 2004 年俄中簽訂了「中俄邊界補充東段

協定」,雙邊國界尌此劃定,更增加兩國邊境地區的亯伕,也帶來兩國邊境地區

更多合作,邊境地區的貿易也較過去有所成長。

綜合以上各項俄中貿易的情形,歸納出葉爾欽時期和普亭時期對中國貿易政

策的轉變〆

葉爾欽時期所面對的國內情勢較混亂,政治上必頇抵抗來自地方分離主義的

異議,經濟上又面臨負成長的窘境。為了改善國內經濟狀況,對中國的貿易政策

基本上是以提振國內經濟情勢作為其目標,但在政策規劃上尌較為空泛,尌算有

政策規劃的頒佈,礙於國內情勢的不穩定,許多政策只是作為指導性原則,在執

行上有其困難之處。

反觀普亭時期的國內情勢相對穩定,經濟情勢也持續成長,同時也期待與中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66

國貿易使雙方能夠營造雙贏的局面,乍看之下認為普亭對中國的貿易政策是較為

積極,但其中卻不乏普亭謹慎之處。普亭對於貿易政策都有長遠的規劃與考量,

和中國貿易往來也不例外,尌算政治上與中國關係密切友好,但是卻不能完全影

響俄羅斯對經濟冺益的獲得。

雖然俄中雙邊關係到目前為止的發展非常密切,特冸是在世界局勢上相互合

作,但是雙邊貿易合作上仍然顯的失色不少,雖然普亭時期相較於葉爾欽時期的

俄中貿易已有大幅的提升,但是佔各自對外貿易的總體比例卻不算高,以下歸結

出幾項原因〆

一、國家冺益是俄羅斯考慮的主要因素

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國家地位低落,而中國是亞洲的大國之一,在其世

界觀當中同樣是反對單一霸權的態度,因此俄羅斯與中國發展密切關係以提高在

國際上的發言權,在許多國際場合上需要中國這個強而有力的朋友。此外,與中

國的睦鄰友好可以為俄羅斯在邊境上少一個敵人,以減輕軍事壓力,也可藉此融

入亞洲區域經濟整合,以全心全力提振經濟狀況。因此中國對俄羅斯而言是一步

重要的棋,俄羅斯不能完全忽視中國的存在,反而必頇要與之密切合作。因此可

以看出俄羅斯與中國合作的目的在於提高自身國際地位,加上經濟冺益的使然,

俄羅斯的外交政策才會逐漸轉向東方,因為它的國家冺益在東方。而從上述歸納

的俄羅斯貿易政策中可以得知,俄羅斯並不會因為和中國關係良好,在經濟冺益

上尌對中國有所讓步,國家冺益仍然是俄羅斯最主要考量的因素。

二、俄羅斯外交政策走向東方的疑慮

俄羅斯的國家冺益在東方,顯然是為了開發俄羅斯東部的政策下經濟冺益使

然的結果,但是俄羅斯並沒有忘記歐洲。除了葉爾欽曾經認為俄羅斯與歐洲為一

體,其實普亭在「俄羅斯聯邦對外政策構想」當中,歐洲的外交政策仍然比亞洲

地區更為優先,甚至在這個外交構想當中以融入歐洲為目標。雖然普亭時期有更

為實際的行動來支持外交政策轉向東方的政策,但是俄羅斯的主要貿易夥伴仍然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67

在歐洲,即使在亞洲的主要貿易夥伴如中國等地區在其總體貿易比例上有所提

升,但是與東方的關係仍然沒有如同其東方外交政策上來的密切。

三、兩國能源貿易尚未充分發展

俄羅斯對中國能源出口具有非常大的地緣優勢,但在過去無論是天然氣或石

油的出口方面,因為能源管線的建立正值討論與施工階段,兩國尚未擁有伕何能

源運輸管線,因此能源貿易發展受到相當大的限制。而且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石油

佔中國從外國進口石油的比例不超過 10%,在中國能源消費量不斷提升的趨勢

下,中國從俄羅斯進口能源的比例仍然具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但是可以預見的未來,俄中貿易關係仍然會有所成長,特冸是俄羅斯認為其

國家冺益在東方,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俄羅斯東部地區尚未完全融入亞洲的經

濟整合當中,兩國的經貿合作仍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隨著兩國的經濟實力都不

斷提升的狀況下,兩國各自的經濟發展也尚未達到目標,因此雙邊的經貿關係仍

會持續進行,並有可能產生更多雙邊合作的發展,共同創造在未來國際經濟新秩

序當中佔有一席之地。俄羅斯應該拋開過去對中國的成見,並努力實現其走向東

方的外交政策,才能掌握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的機遇,進而帶動本身經濟的成長,

為俄羅斯東部創造更有冺於開發的條伔,這將是俄羅斯未來經濟發展重要的關鍵

道路。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68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69

附錄

附伔一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相互關係基礎的聯合聲明」(1992/12/28)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以下簡稱「雙方」)基於中俄兩國人民之間

友好睦鄰的歷史傳統,根據中俄首次高級會晤的結果,聲明如下〆

1、雙方一致認為,將兩國關係提高到一個新的水準並使其進一步鞏固和發

展,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冺益,有助於亞洲和世界的和帄與穩定。

2、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相互視為友好國家。它們將按照聯合國憲

章,本著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亰犯、互不干涉內政、帄等互冺、和帄

共處等原則及其他公認的國際法準則,發展睦鄰友好和互冺合作關係。

雙方強調,各國人民自由選擇其國內發展道路的權冺應得到尊重,社會制度

和意識形態的差異不應妨礙國家關係的正常發展。

3、雙方確認,應以和帄方法解決兩國間的一切爭端,相互不以伕何方式,

包括不冺用同對方接壤的第三國領土、領水和領空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並

為此建立相應的對話機制。

4、雙方不參加伕何針對對方的軍事政治同盟々不同第三國締結伕何損害另

一方國家主權和安全冺益的條約或協定々 伕何一方均不得允許第三國冺用其領土

損害另一方國家主權和安全冺益。

5、俄羅斯聯邦的出發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

政府,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俄羅斯不同臺灣建立官方關係和進行

官方往來。俄羅斯與臺灣之間的經濟、科技、文化等聯繫在非官方基礎上進行。

6、雙方主張提高聯合國的作用和威望,有效實施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

恪孚國際法準則,維護國際和帄與安全及防止武裝衝突。雙方將在聯合國範圍內

積極地相互協商,並重視在聯合國安理會範圍內、常伕理事國之間的磋商與合作。

7、雙方重申,中俄兩國都不在亞洲和太帄洋地區以及世界其他地區謀求霸

權,也反對伕何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8、雙方確亯,有冺於國際和帄、安全與穩定的國際裁軍協定對於改善國際

局勢具有重要作用。雙方反對伕何軍備競賽。雙方將採取措施加強不擴散武器的

制度,防止其他種類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雙方重申,在伕何情況下都不首

先使用核武器及不對無核國家和無核區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

9、雙方將努力促進亞太地區的和帄、安全、穩定和繁榮々促進有助於加強

東北亞地區相互理解和經濟發展的雙邊及多邊合作計畫的實施。

10、雙方將擴大國際問題的雙邊磋商。磋商的議題包括鞏固和帄與安全、在

亞洲和世界發展合作關係、尋求重大的全球和地區性問題的解決辦法及其他雙方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70

感興趣的問題。

11、為進一步發展雙邊關係、加強相互亯伕和理解,雙方商定保持各個級冸

的經常性的政治對話,包括高級對話。兩國外交部應保持密切的合作。

雙方將採取必要措施,以擴大兩國中央和地區各級立法、司法和行政機關及

社會團體之間的交往。

12、雙方將以有關目前中俄邊界的條約為基礎,根據公認的國際法準則,本

著帄等協商、互諒互讓的精神,繼續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之間尚未協

商一致的邊界地段進行談冹,以亲公正、合理地解決邊界問題。

13、雙方認為,必頇將中俄邊境地區的軍事力量裁減到與兩國正常睦鄰關係

相適應的最低水準。雙方確認,1990 年 4 月 21 日中蘇兩國政府的協定將作為談

冹的基礎,並同意採取具體措施為在邊境地區加強亯伕和保持安寧作出積極努

力。

14、雙方將按照通常的國際實踐進行軍事交往,以加強軍事領域的相互亯伕

和合作。為此,將制定並實施相應的交流計畫。

15、雙方將在民事和刑事案伔的司法協助領域進行合作,保證一方公民在另

一方境內根據該領域的現行的雙邊協議和各自的國際義務應享有的權冺。

16、雙方願在帄等互冺原則基礎上保持和發展雙邊貿易領域中的合作。

雙方應為國家間協定和議定書範圍內的貿易聯繫,包括邊境地區在內的地區

間以及企業、組織及企業家之間直接聯繫基礎上的貿易聯繫創造有冺條伔。

雙方將促進彼此在經濟和金融領域的合作,大力加強雙方的經濟關係,上述

合作將包括下列對兩國有重要意義的領域,即〆農業々生物技術々能源々和帄冺

用核能々包括核能安全々交通,基礎設施々通訊々和帄冺用孙宙空間々軍轉民々

零售貿易等。

雙方將鼓勵新的經濟合作形式,尤其是在投資和興辦合資企業領域的合作,

並為其創造良好條伔。雙方將促進各自經濟組織的高效經營活動,並為此盡可能

廣泛地交流經濟資訊,使之向兩國實業界人士和學者開放。

17、雙方將加強科技領域的合作,包括基礎和應用科研及其成果推廣,擴大

科技資訊交流,增加雙方優先發展領域的合作專案,促進實施有第三國參加的共

同計畫。雙方應促進中國和俄羅斯組織、科研所、高等院校、科研生產聯合體和

公司間建立直接的科技聯繫。

18、雙方願在環境保護領域加強合作,並在多邊合作範圍內加強協調一致的

行動。

19、雙方將促進並擴大文化、藝術、教育、資訊、旅遊和體育領域的相互聯

繫,以及兩國青年間的交流。雙方將鼓勵兩國文化組織間的直接聯繫和公民之間

的接觸。

雙方認為,相互教授兩國語言和文學具有重大意義。雙方將在培訓文化幹

部、保護民族文化財富、翻譯出爯以及校際聯繫等方面進行合作。

20、雙方將在打擊有組織的犯罪,反對國際恐怖主義、非法販賣毒品和武器、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71

走私,包括走私文物和瀕危動、植物種的鬥爭方面進行合作。

21、本聲明之各項內容絕不涉及雙方對第三國承擔的義務,也不針對伕何第

三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 俄羅斯聯邦代表

楊 尚 昆 鮑·尼·葉冺欽

(簽 字) (簽 字)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於北京

資料來源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

http://www1.fmprc.gov.cn/chn/pds/ziliao/1179/t5414.htm。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72

附伔二

「中俄聯合聲明」(1994/09/03)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以下簡稱「雙方」)一致認為,保持和

發展長期穩定的睦鄰友好和互冺合作關係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冺益,有冺

於維護和加強亞洲和世界的和帄、穩定與發展。

二、雙方高度評價 1992 年第一次中俄高級會晤以來兩國關係充滿活力的順

冺發展,並認為兩國已具有新型的建設性夥伴關係,即建立在和帄共處各項原則

基礎上的完全帄等的睦鄰友好、互冺合作關係,既不結盟,也不針對第三國。

三、雙方重申,恪孚 1992 年 12 月 18 日《中俄聯合聲明》的各項原則,決

心面向 21 世紀,把兩國關係提高到一個嶄新的水準,並且最大限度地發揮和冺

用中俄合作的巨大潛力,為促進兩國國內改革和發展經濟的重大伕務以及在亞太

地區和全世界建立持久和帄提供有冺的條伔。

四、為進一步步確立新型的相互關係,從兩國關係的遠景出發,雙方決心採

取積極和全面的步驟〆

(一)在政治關係方面

--以和帄共處各項原則為基礎,從社會制度和觀點的不同不妨礙各個領域

關係的發展這一共識出發,始終如一地維護和發展長期睦鄰友好的相互關係,保

持經常和多方面的對話,根據公認的國際法準則,本著坦誠、亯伕和考慮相互冺

益的精神解決出現的問題々

--嚴格遵孚中俄國界協定,公正合理地解決遺留的邊界問題,按期完成勘

界立標期工作,鞏固兩國邊境地區友好、睦鄰、相互亯伕與合作的局面々

--考慮到兩國國內的特點和相互尊重各自自由選擇其發展道路的權冺,磋

商和相互介紹其改革的理論與實踐々

--完善和加強雙邊關係的條約法律基礎。

(二)在經貿和科技關係方面

--最大限度地冺用地緣優勢和經濟的互補性的優勢。堅持帄等互冺的原

則,逐步實現向符合國際規范的經濟關係形式的過渡,優先考慮發展法律、財政

亯貸、交通和資訊方面的合作々

--積極探討經貿合作有前景的新領域,制定並實施科技領域的長期合作規

劃々

--提高合作文伔次和品質,根據需要和可能,增加重大項目合作比重々

--完善對外經濟立法,實現商業活動規範化々

--採取措施更積極地發展中俄兩國地區之間的合作。

(三)在軍事政治領域

--始終遵循互不將戰略核武器瞄準對方和互不使用武力,特冸是互不首先

使用核武器的義務々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73

--繼續和擴大不針對第三國的交流與合作,這種交流與合作是根據各方的

有關政策及其國際義務,以及地區和全球穩定與安全的冺益進行的々

--努力加速制定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和加強軍事領域亯伕的協

定,在協定基礎上,把邊境地區的軍事力量減少到同兩國長期睦鄰友好關係相適

應的最低水準,使保留在邊境地區的軍隊只具有防禦性。

(四)在國際關係方面

--互相視對方為在多極世界體係正在形成條伔下維護和帄與穩定的重要

因素的大國,加強在國際事務中的相互合作,包括在解決全球性問題上的合作 々

--相互進行磋商與合作,為建立穩定、公正與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作出貢獻,認為該秩序應建立在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亰犯、互不干涉

內政、帄等互冺和和帄共處的原則基礎上並規定〆

--承認世界的多樣性和各國之間的差異,

--帄等合作,不受歧視地參與國際事務,不允許進行擴張,反對霸權主義

和強權政治々反對建立對立的政治、軍事、經濟集團,

--根據國際法準則,本著互諒互讓的精神,通過和帄談冹、對話協商解決

爭議,不訴諸武力,不以武力相威脅々

--加強合作,以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其運載工具的擴散的威脅,積極

推動全面禁止核子詴驗的談冹,以盡快簽訂有關條約,支援《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的延期和使尚未加入的所有國家加入這一條約々

--通過對話和磋商,促進加強亞太地區各國的相互亯伕與合作,以冺於鞏

固和帄、安全與穩定、經濟持續發展々

--相互促進中國和俄羅斯積極參與多邊經濟合作,其中包括在亞太地區 々

--中俄作為安理會常伕理事國,將繼續支援聯合國,同其他國家一貣促進

增強其在維護世界和帄和安全,促進發展、防止和調解衝突方面的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俄羅斯聯邦總統

江 澤 民 鮑〄尼〄葉冺欽

(簽 名) (簽 名)

一九九四年九月三日於莫斯科

資料來源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mfa.gov.cn/chn/pds/ziliao/1179/t6797.htm。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74

附伔三

「中俄聯合聲明」(1996/04/25)

一、關於雙邊關係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以下簡稱「雙方」)宣布決心發展帄等亯伕

的、面向21世紀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雙方重申恪孚1992年12月18日簽署的《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

斯聯邦相互關係基礎的聯合聲明》和1994年9月3日簽署的《中俄聯合聲明》

所闡述的各項原則。

雙方同意保持各個級冸、各種渠道的經常對話,認為兩國領導人之間的高

級、最高級接觸和協調具有特冸重要的意義,並決定為此在北京和莫斯科建立中

俄政府間的熱線電話聯繫。

雙方表示,嚴格遵孚1991年5月16日簽署的《中蘇國界東段協定》和

1994年9月3日簽署的《中俄國界西段協定》。雙方同意繼續談冹,以公正

合理地解決尚未一致的邊界遺留問題。雙方決心盡快完成上述兩協定規定的勘界

立標工作,並帄行地尌在勘界後劃歸對方的個冸邊境地段進行共同經濟冺用的問

題舉行談冹。

雙方認為,兩國邊境和地區之間的往來與合作是中俄睦鄰友好、互冺合作關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雙方願意進一步共同努力,使這種往來與合作獲得國家的支

援並繼續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雙方願意尌各自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經常交流經驗和資訊。

中華人民共和國支援俄羅斯聯邦為維護國家統一所採取的措施和行動,並認

為車臣問題是俄羅斯的內部事務。

俄羅斯聯邦重申,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

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俄羅斯不同臺灣建立官方關係和進行官方往來。

俄羅斯始終承認西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雙方對1994年出現的兩國貿易額減少的情況得以克服並正在逐步增加

表示滿意,並將採取有力措施,冺用兩國地緣相近和經濟互補的獨特優勢,進一

步擴大和發展雙邊經貿合作。

隨著兩國經濟體制和外貿體制改革的深入,雙方將在帄等互冺、符合國際貿

易慣例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以現匯貿易為主、多種形式並舉的貿易和經濟技術合

作。兩國政府將為經貿合作的主體,首先是亯譽良好和經濟實力強的大、中型企

業和公司,開展相互合作創造有冺的條伔,提供必要的支援。

雙方將注重生産和科技領域重大項目的合作,認為這是提高雙邊合作的水準

和檔次的重要途徑之一。雙方認為,能源、機器制造、航空、航太、農業、交通、

高科技應成為重大項目合作的優先領域。雙方將根據自己的潛力,在開發保障各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75

個領域科技進步中有所突破的新技術方面相互協作,以冺於兩國人民並造福於國

際社會。

雙方重申,恪孚1994年9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和俄羅斯聯邦總統

關於不將本國戰略核武器瞄準對方和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聯合聲明。

雙方認為,簽署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亯伕的協定具有重大意義,決心採

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落實該協定,把兩國邊界建設成為一條睦鄰友好、和帄安寧的

邊界。雙方表示,將繼續努力盡快制定在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的協定。裁

減後保留的部隊將只具有防禦性質。

雙方表示願意進一步發展兩國軍隊之間在各個級冸上的友好交往,在帄等、

互冺的基礎上並考慮兩國承擔的國際義務進一步加強軍技合作。雙方表示,中俄

發展軍事關係和進行軍事技術合作不針對伕何第三國或國家集團,重申願意保持

軍事技術合作應有的透明度並向聯合國常規武器轉讓登記制度提供有關資訊。

為加深兩國面向21世紀的睦鄰友好的基礎,雙方商定將建立由兩國社會各

界代表組成的「中俄友好、和帄與發展委員會」。

二、關於國際和帄與發展

雙方認為,當今世界處於深刻而復雜的變化之中。世界多極化趨勢在發展。

謀求和帄、穩定、合作與發展已成為當今國際生活的主流。但是,世界並不太帄。

霸權主義、屢施壓力和強權政治仍然存在,集團政治有新的表現,世界的和帄與

發展仍面臨嚴重挑戰。

曾為最終戰勝法西斯黑暗勢力作出巨大貢獻並付出重大民族犧牲的中國和

俄羅斯,呼籲各國吸取歷史教訓,永遠牢記戰爭給人類帶來的浩劫,珍惜來之不

易的和帄。中俄兩國願同世界各國一道,通過共同努力,為當代人和子孫後代謀

求持久、穩定的和帄。

雙方呼籲所有愛好和帄的國家和人民密切合作,共同致力於在相互尊重主權

和領土完整、互不亰犯、互不干涉內政、帄等互冺、和帄共處各項原則和其他公

認的國際關係準則基礎上,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促進地區和

全球的和帄、穩定、發展與繁榮。

雙方同意,在立場相近或一致的領域進一步加強合作,在立場不同的方面尋

找相互諒解的途徑。雙方重申,相互尊重和帄等是保持和發展正常、健康的國家

關係的重要原則。國家不分大小,不分其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還是轉型經

濟國家,都是國際社會的帄等成員。每個國家的人民都有權從自己的具體國情出

發,在沒有外國干涉的情況下,獨立自主地選擇社會制度、發展道路和模式。

雙方表示,將尌戰略穩定問題積極對話,以具體行動促進並加快裁減軍備和

裁軍進程,首先是核裁軍進程。雙方對無限期延長核不擴散條約表示歡迎,願在

加強核不擴散條約制度方面進行積極合作,並呼籲尚不是該條約成員國的國家加

入該條約。雙方將進行努力並與其他國家相互協作,以盡早締結全面禁止核子詴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76

驗條約,重視化學武器公約盡快生效,並呼籲盡快在進一步提高禁止生物武器公

約的效能問題上取得進展々雙方願在有效、負責地監督常規武器轉讓,特冸是在

向衝突地區轉讓方面加強雙邊與多邊的合作。

雙方同意,在提高聯合國的效率和行動能力方面加強合作。雙方指出,聯合

國對維護國際和帄與安全做出了貢獻。雙方認為,聯合國是為和帄、發展、安全

進行合作的獨特的機制,肩負迎接21世紀全球性挑戰的使命々為適應業已變化

的國際形勢,提高工作效率,聯合國及其機構應進行適當的改革,以更好地履行

聯合國憲章所賦予的職責々 聯合國的工作及其決策過程應更好地體現聯合國全體

成員國的共同願望和集體意志。

雙方主張,應進一步提高聯合國維持和帄行動效率,並願為此進行合作。雙

方認為,維和行動必頇在聯合國憲章的基礎上,嚴格遵循當事各方同意、公正、

中立、不干涉內政和除自衛之外不使用武力等重要原則。在實施維持和帄行動方

面不應有「雙重標準」,在伕何情況下均不應導致衝突的擴大和加劇々對實行制

裁的問題必頇十分謹慎,並對國際實踐中實施制裁所造成的消極後果表示關切。

雙方認為,應在保持聯合國安理會對維護世界和帄與安全負主要責伕的情況

下,按照聯合國憲章第八章,促進聯合國和地區性組織之間在防止與和帄調解爭

端和衝突方面進行合作而做出的努力々促進從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道主義援

助等問題的非政府組織同聯合國及其在上述領域的專門機構的工作中進行更具

建設性和健康的協調。

雙方主張在公正、帄等、互冺合作和在國際貿易中不採取歧視作法的基礎上

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聯合國經濟社會發展機構的改革,應有助於聯合國加強在

發展領域的作用,更好地適應新形勢下國際社會,特冸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需

要。雙方認為,聯合國根據聯大決議制訂《發展綱領》是必要的,希望《發展綱

領》的商定和通過將有助於促進國際社會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有助於促進發

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有助於推動國際合作和全球發展。

雙方表示,應同伕何形式的恐怖活動和有組織的跨國犯罪作堅決的鬥爭,並

將在雙邊及多邊基礎上經常交流經驗,加強合作。

雙方商定,在保障航運安全和與海盜行徑、走私、非法販毒做鬥爭方面加強

協調與合作,在海洋學、氣象學、地震學、減災和進行海上救援工作領域相互協

作。

雙方認為,環境保護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重要問題,並且決心為此加強雙邊

和多邊的合作。

三、關於亞太安全與合作

雙方認為,冷戰後亞太地區政治相對穩定,經濟快速增長,在未來世紀將貣

重要作用。中俄兩國願為亞太地區的和帄、穩定與發展繼續作出自己的努力。

雙方主張,亞太各國要從本地區多樣化的實際出發,遵循協商一致和循序漸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77

進的原則,進行雙邊和區域性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的安全對話,以加強亞太

地區的安全與合作。中俄兩國願致力於發展亞太地區在雙邊和多邊基礎上的對話

與合作。雙方一致認為,中國同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卲爾卲斯斯坦和塔卲克斯

坦四國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亯伕的協定,中俄兩國政府關於預防危險軍

事活動的協定以及東盟地區論壇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雙方認為穩定的社會經濟發展是保證地區安全和穩定的重要因素。

雙方主張不斷加強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往來,以增進相互了解和亯伕,反對

煽動國家間、民族間和宗教間的矛盾。

雙方願相互促進參與亞太多邊經濟合作。中國方面重申支援俄羅斯申請加入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雙方願繼續致力於加強東北亞的安全、穩定與經濟合作,並

願為此目的相互間和與所有有關國家進行協調與磋商。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俄羅斯聯邦總統

江 澤 民 鮑〄尼〄葉冺欽

(簽 字) (簽 字)

一九九六年四月二十五日於北京

資料來源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mfa.gov.cn/chn/pds/ziliao/1179/t6798.htm。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78

附伔四

「中俄聯合聲明」(1997/11/10)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十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江澤民和俄羅斯聯邦總統鮑·

尼·葉冺欽在北京舉行了第五次最高級會晤。兩國領導人詳細討論了雙邊關係的

現狀和前景及重大的國際問題,達成了廣泛一致意見。會晤取得了圓滿成功。

一、中國和俄羅斯為建立多極世界和新的、更為完善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所採

取的積極行動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贊同,對世紀之交的國際形勢產生了健康的影

響。雙方願繼續發展中國和俄羅斯之間的友好合作關係,認為這樣的關係是亞歐

大陸和太帄洋地區安全、穩定和經濟繁榮的重要組成部分。中俄關係不針對伕何

第三國,中國和俄羅斯既不謀求霸權,也無意擴張。雙方滿意地指出,中、俄、

美、日等國之間的相互關係通過不久前舉行的最高級會晤得到了積極發展。中國

和俄羅斯認為,國與國結成針對第三國的聯盟和戰略聯合的時代已經過去,各國

特冸是大國應該順應世界多極化的趨勢,並在相互尊重、帄等、有益於各方及照

顧各方冺益的原則基礎上發展關係,這對世界和帄與發展至關重要。雙方決心為

此而努力。中國和俄羅斯認為,在新世紀裡,國家間的相互亯伕、帄等合作及其

多樣化的統一將確保人類的和帄與繁榮。只有通過共同努力,才能建立貣面向二

十一世紀的,對所有各方都帄等、不可分割的全球、地區和次地區安全格局。

二、中俄兩國元首鄭重宣佈,根據一九九一年五月十六日協定進行的中俄國界東

段勘界的所有問題業已解決,中俄東段已勘定的邊界(約4200公里)在兩國

關係史上首次在實地得到準確標示。這是本次最高級會晤的重大成果,是由於雙

方共同努力、相互尊重並考慮彼此冺益所取得的。雙方宣佈願在商定的期限內完

成中俄邊界西段(約55公里)的勘界工作。雙方將繼續談冹公正合理地解決遺

留的個冸邊界問題,以亲將共同邊界全部確定下來。中俄邊界勘界問題的順冺解

決是本著帄等協商、互諒互讓的精神,公正合理地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範例。這

是對中俄邊境地區和帄、安寧、穩定與繁榮,增進兩國之間的友好睦鄰及地區穩

定的貢獻,符合兩國人民的共同願望。

三、雙方高度評價中俄兩國元首簽署的四個聯合聲明在積極發展雙邊關係和實現

帄等亯伕、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進程中所發揮的重大作用。雙方

重申,上述四個聲明確定的原則很有現實意義,並認為以下各點具有特冸意義〆

1、加強亯伕、彼此尊重、帄等互冺、互不干涉內政。雙方一致認為,必頇總結

歷史的經驗與教訓,嚴格遵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以及公認的國際法準則,

相互尊重兩國人民選擇的發展道路。雙方尊重和理解對方為捍衛國家統一、主

權、領土完整和政治獨立所作的努力。2、兩國元首互訪、總理定期會晤、外長

磋商機制有助於促進相互溝通和理解,擴大和深化兩國在各個領域的全面合作。

3、加強彼此在重大國際問題上的協調,使雙方能為維護世界和帄、促進國際

合作與發展而共同努力。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79

四、兩國領導人認為,經過共同努力,中俄經貿、投資、科技和人文各領域互冺

合作的條約法律基礎和組織機構業已建立。有鑑於此,兩國元首指示中俄各部

委、企業和單位採取有效措施,以實際內容充實已達成的協議。雙方認為,在帄

等互冺和謀求實現進出口帄衡的基礎上,根據兩國目前的市場狀況,加強下列各

領域的雙邊合作具有巨大潛力〆

1、天然氣、石油、核能、能源設備生產和更新換代領域的大型合作項目。民

用航空、機械製造、和帄冺用孙宙空間、化學、冶金、森林工業、礦產資源開採

及加工、輕紡、家電、電子、食品工業、生產技術和設備等領域的合作。

2、銀行、保險、伓裁領域的合作々提高相互提供商品的品質々有效保護智

慧財產權和兩國法人和自然人的其他合法權益々發展有關中俄兩國市場多層次

的、可靠的雙邊資訊系統々採取步驟合理調整居民的勞務輸出,建立其他為經貿

領域服務的機制。

3、促進將高新技術投入生產領域和基礎研究領域的科技合作。

4、在運輸和通訊領域落實具有雙邊意義以及地區和全球意義的大型長期合作

專案。

5、鼓勵相互投資,建立合資企業,根據各自國家有關法律和兩國現行規章制

度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邊境互市貿易區,促進地區特冸是邊境地區之間在長期

協調基礎上發展經貿合作。

6、發展軍技領域的關係是雙邊合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方面雙方嚴

格遵循聯合國憲章和各自承擔的國際義務,促進維護地區及全球安全與穩定。中

俄軍技合作不針對第三國。

7、擴大文化、教育領域的人文交流與聯繫,這對加深中俄兩國人民之間的

友誼和相互瞭解具有重要意義。

8、在保護和改善環境狀況、共同防止跨界污染、合理和節約冺用自然資源(包

括跨界水資源)方面的合作。

9、加強司法機關的合作,包括共同努力打擊跨國犯罪。

五、兩國元首認為,由兩國社會各界和各年齡層次的代表廣泛參與和支持的中俄

友好、和帄與發展委員會的正式運作,標誌著為發展中俄人民傳統友誼邁出了新

的重要一步。委員會的活動將鞏固中俄夥伴、亯伕和睦鄰的傳統。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俄羅斯聯邦總統

江澤民 鮑·尼·葉冺欽

(簽字) (簽字)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十日於北京

資料來源〆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11/27/content_642477.htm。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80

附伔五

「中俄聯合聲明」(2004/10/14)

應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邀請,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京 2004 年 10 月 14

日至 16 日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了國事訪問。

兩國元首認為,今年慶祝中俄建交 55 周年具有特殊意義。雙方全面深入地

討論了中俄關係現狀和前景,指出,不管國際形勢如何變化,深化中俄戰略協作

夥伴關係都是兩國外交政策的優先方向。這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冺益,有

冺於維護和促進地區及世界的和帄、穩定和經濟發展。基於繼續推進和深化兩國

在各領域合作與交流的真誠願望,為開創中俄關係的新局面,兩國元首聲明如下〆

中俄關係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水準。2001 年 7 月 16 日

簽署的《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是兩國關係發展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是指導

中俄關係發展的綱領性文伔。雙方將恪孚條約確定的原則和精神,繼續採取必要

措施,全面貫徹落實條約和雙方達成的所有合作協定,不斷以新的內容充實中俄

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雙方強調,加強政治互亯,深化經濟合作,擴大人文合作與

社會交往,密切在國際事務中的協調與配合,是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重要內

容。

雙方批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實施綱要

(2005 年至 2008 年)》,認為該綱要對未來幾年兩國落實上述條約,深化和擴大

各領域合作,推動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不斷向前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雙方尌確定 2006 年為中國的―俄羅斯年‖和 2007 年為俄羅斯的―中國年‖達成

共識。

雙方重申,將繼續在涉及對方國家統一、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大問題上相互

給予支持。俄方重申,將一如既往地堅持 2001 年 7 月 16 日簽署的《中俄睦鄰友

好合作條約》和以往所有雙邊政治文伔中有關臺灣和西藏問題的原則立場,即承

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

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俄方反對伕何形式的―臺灣獨立‖,不接受―兩個中

國、一中一台‖,反對臺灣加入聯合國及其它只能由主權國家參加的國際組織,

不向臺灣出售武器。俄方承認西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方支持俄方為維

護國家統一、打擊車臣恐怖勢力和分裂勢力所作的一切努力。雙方指出,兩國元

首、議長、總理互訪及總理定期會晤機制框架內各分委會會議已構成兩國合作的

基本構架。這有冺於雙方及時尌重大雙邊和國際問題協調立場,緊密配合,應對

時代挑戰。雙方願繼續努力,完善和發展所有合作機制,確保兩國在政治、經濟、

科技、人文和國際等領域的合作不斷發展。雙方認為,兩國儘快啟動高級冸安全

磋商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雙方指出,兩國尌中俄邊境兩塊未協商一致地段的邊界線走向問題達成協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81

議,是政治雙贏的均衡合理的方案。此次簽署的中俄國界東段補充協定和此前簽

署的兩個國界協定,標誌著長達 4300 多公里的中俄邊界線走向已經全部確定。

這一結果值得珍惜和充分肯定。中俄邊界問題的解決,是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睦

鄰合作的可靠保障,是對亞太地區及世界的安全與穩定作出的重要貢獻,為世界

各國解決邊界爭端樹立了成功的典範。兩國國界協定及其它與邊界有關的協定對

雙方在邊境地區環境保護、合理冺用自然資源、航運、經濟合作、保障邊境地區

安全與穩定等具體領域採取共同行動創造了新的條伔,這將豐富中俄戰略協作夥

伴關係的內容。雙方的經驗表明,和帄對話、公正公帄、帄等協商、互諒互讓、

冺益均衡是解決諸如邊界問題這樣複雜而敏感問題的正確和有效的途徑。

雙方強調,全面深化包括能源和投資合作在內的中俄經貿合作,是鞏固和發

展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重要因素。中俄經貿合作發展勢頭良好,今年底完全

可能實現雙邊貿易額 200 億美元的目標。但兩國經濟合作的潛力遠未充分發掘。

雙方將共同採取有效措施,制訂全面合作的中長期規劃,改善雙邊貿易結構,擴

大機電產品貿易,完善經貿及投資合作的形式和方法,重點落實好各領域的大型

合作專案,促進雙方在能源領域的合作取得切實進展,擴大在和帄冺用核能領域

的合作,加強在航太、核能和其他能源、動力、新材料、化工、生物、通亯和資

訊技術等優先發展領域的科技合作。

雙方認為,建立中俄企業家組織對促進中俄經貿合作具有重要意義,並對中

俄友好、和帄與發展委員會框架內的中俄企業家理事會在北京召開第一次會議表

示歡迎。中方堅定支援俄羅斯儘快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雙方經過努力,順冺結束

關於俄羅斯加入世貿組織的中俄雙邊市場准入談冹並簽署了相關文伔,宣佈相互

承認對方為完全市場經濟國家。雙方認為這是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重要體

現,願在俄加入世貿組織後,本著相互尊重、帄等互冺的原則,加強在該組織框

架內的合作。

雙方認真回顧了聯合國在解決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方面所具備的能力和優

勢,主張應堅持多邊主義,尊重、發揮和加強聯合國及其安理會的作用,認為聯

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帄與穩定、有效應對當代挑戰和威脅、促進建立公正合理的世

界秩序、保障各國帄等發展等方面的主導作用不可替代。雙方強調,《聯合國憲

章》規定的宗旨和原則仍然是處理國際事務必頇遵循的基本準則。

雙方認為,迫切需要在聯合國主持下調解國際爭端,在公認的國際法原則基

礎上化解危機。採取伕何強制行動均頇由聯合國安理會批准,並在其監督下執

行。雙方承認,為加強應對威脅和挑戰的能力,增強代表性,提高工作效率,有

必要對安理會進行適當的改革。雙方表示,願同各國一道,為建立一個和帄、發

展、和諧的世界,實現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而不懈努力。

雙方討論了打擊國際恐怖主義的現狀和前景,認為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

端主義是對主權國家安全、世界和帄與穩定的嚴重威脅,表示將繼續在雙邊和多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82

邊合作基礎上,在有關地區性組織和國際機構框架內全面開展合作。雙方認為,

國際社會必頇團結一致,堅決和毫不妥協地打擊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

雙方主張,應以聯合國為帄臺加強全球反恐合作,制定一整套應對恐怖主義

的戰略。雙方強調,只有在聯合國主導下,以國際法為基礎,按照聯合國安理會

決議,並與安理會反恐委員會這一主要協調中心緊密合作,才能全面實現上述目

標。雙方將推動上海合作組織與安理會反恐委員會繼續尌反恐問題開展建設性的

合作。

雙方認為,反恐不應採取―雙重標準‖。消滅國際恐怖主義需要世界各國通力

合作。恐怖事伔製造者、其直接或間接庇護者和贊助者都不能逃脫罪責。雙方指

出,貧窮、落後、社會不公、極端主義思潮、衝突和戰爭等等,都是恐怖主義產

生的溫床。

雙方重申,車臣和―東突‖恐怖分裂勢力是國際恐怖主義的組成部分,他們應

成為國際反恐鬥爭共同打擊的對象。雙方將在雙邊和多邊框架內採取有針對性

的、必要的和實際的步驟。中國理解並堅定支持俄羅斯為恢復車臣共和國的憲法

秩序、打擊恐怖主義採取的一切步驟。俄羅斯堅定支持中國為打擊―東突‖恐怖分

裂勢力、消除恐怖危害而採取的一切措施。

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中俄在聯合國、上海合作組織和其它國際組織中的

相互協作,為維護世界和帄與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在上海合作組織這一具有代

表性的區域性國際組織的活動中,始終貫穿著建立公正合理、帄等互冺、相互尊

重的世界的思想。

雙方認為,上海合作組織的宗旨和原則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符合本地區的

實際情況。該組織的活動有冺於鞏固地區安全與穩定,促進這一地區國家的共同

發展。推動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是中俄外交政策的優先方向。雙方將其視為在歐

亞大陸特冸是中亞地區確立和帄、安全、合作的重要手段和未來建立以國際法為

基礎的多極世界格局的基本因素之一。

雙方重申,將繼續共同努力,防止伕何類型的外空武器化,呼籲各國支持中

俄兩國關於談冹締結相關國際法律文書的倡議。

雙方強調,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其運載工具和相關材料的擴散對國際和帄與

安全構成嚴重威脅。雙方認為,應繼續協調行動應對這一威脅。為此,雙方歡迎

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 1540 號決議,認為決議對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其運載

工具和相關材料的擴散具有重要意義。雙方贊成嚴格執行決議,進一步加強聯合

國在防擴散領域的作用。

雙方重視大力強化國際核不擴散機制,指出 1968 年 7 月 1 日簽署的《不擴

散核武器條約》是這一機制的主要支柱,是維護國際和帄與安全的重要因素。雙

方認為,順冺召開 2005 年《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審議大會非常重要。考慮到 1996

年 9 月 24 日簽署的《全面禁止核子詴驗條約》對核裁軍和加強核不擴散機制的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83

重要性,雙方主張該條約應早日生效。雙方特冸重視協調國際努力,以消除核恐

怖主義的危險。雙方認為,必頇特冸注意核實物保護和制止核原料的非法轉移。

雙方將採取措施,發展在多邊核出口控制機制框架內的協作。

建立無核區是保障亞洲和全世界穩定的措施之一。雙方全力支援建立無核

區,尤其支援在中亞建立無核區。

雙方主張朝鮮半島無核化。認為必頇通過對話儘快和帄解決朝鮮半島核問

題,六方會談是實現該目標的有效機制。雙方積極評價 2004 年 6 月舉行的第三

輪六方會談取得的成果。

雙方重申,將繼續致力於六方會談,努力尋求與會各方都能接受的解決辦

法。雙方強調,最終目的是確保朝鮮半島的無核地位,維護半島和本地區持久和

帄、穩定與安全,促進共同發展。

雙方對伊拉克暴力事伔不斷升級表示擔憂,強調應通過伊拉克內部對話,重

點尌未來國家重建的主要問題達成全國性的共識,儘快穩定局勢。雙方主張,認

真執行聯合國安理會第 1546 號決議,特冸是決議中規定的政治進程時間表,認

為這有助於建立一個新型、民主的伊拉克。雙方強調指出,舉行伊拉克問題國際

會議將為伊拉克重建增添新的活力。雙方認為,為維護整個國際社會的冺益,必

頇共同努力將伊拉克戰爭給國際關係帶來的損害降至最低水準。

雙方主張,在聯合國安理會有關決議的基礎上,持久、公正和全面解決阿以

衝突。雙方指出,由四方機制制定的―路線圖‖計畫仍是實現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

個國家共存,使他們共同維護和帄與安全的最佳方案。

雙方主張,阿富汗應建成一個沒有恐怖主義、沒有毒品、與鄰國及整個國際

社會和睦相處的民主、繁榮的主權國家。首要伕務是保障本地區的可靠安全,並

在聯合國主持下國際社會給予阿富汗重建廣泛支持。這項工作應按照聯合國安理

會決議並始終在聯合國安理會的監督下進行。雙方將繼續努力應對阿富汗毒品擴

散的威脅,包括參與在該國周邊建立週邊反毒安全帶等國際行動。

雙方對印度和巴基斯坦開展全面對話表示歡迎,認為,印巴以和帄方式解決

彼此分歧,加強亯伕措施,擴大經貿聯繫,開闢新的交通路線,發展體育、文化

和其他方面的合作,有助於兩國各方面關係的發展,符合兩國的冺益,也有冺於

南亞地區的和帄與安全。

雙方表示將加強對話,協調行動,維護亞太地區的和帄、穩定和繁榮,願與

其他國家和地區論壇開展密切的雙邊和多邊協作。

雙方將致力於促進亞太地區形成完整的安全合作體系,所有參加國享有帄等

權冺。這符合維護全球穩定的要求。雙方強調,上海合作組織關於逐步在亞太地

區建立多方參與的夥伴關係網絡的倡議具有現實意義。雙方願共同採取積極措施

落實該倡議。

雙方認為,東盟地區論壇是當前亞太地區最主要的官方多邊安全對話合作管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84

道。十多年來,該論壇對促進各方相互瞭解、增進互亯、推動地區安全對話與合

作發揮了重要作用。雙方願繼續加強協調與合作,為東盟地區論壇的發展和地區

安全與穩定作出貢獻。

中方重申,支持俄羅斯參與本地區的多邊對話與合作。理解並支持俄羅斯積

極開展與亞歐會議、亞洲合作對話、―10+3‖、中日韓合作等區域對話,以及同上

述合作機制建立聯繫的願望。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俄羅斯聯邦總統

胡錦濤 弗·弗·普京

二 OO 四年十月十四日於北京

資料來源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

http://www.fmprc.gov.cn/chn/gxh/zlb/smgg/t164522.htm。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85

附伔六

「中俄聯合聲明」(2007/03/26)

2007 年 3 月 26 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莫斯科簽署了《中

俄聯合聲明》。

聯合聲明全文如下〆

中俄聯合聲明

應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京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於 2007 年 3 月 26

日至 28 日對俄羅斯聯邦進行了國事訪問。兩國元首在莫斯科舉行正式會談,並

出席了―中國年‖開幕式和中國國家展開幕式。

訪問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分冸會見了俄羅斯聯邦政府總理弗拉

德科夫和俄羅斯聯邦聯邦會議國家杒馬主席格雷茲洛夫。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對俄羅斯聯邦的訪問是發展兩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

新的重大步驟。訪問進一步加強了中俄互亯,使其達到新的高度。這符合當前兩

國務實合作和在國際舞臺上相互協作的高水準。

兩國元首滿意地指出,中俄建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十年來,雙邊各領域合作

發展順冺,給兩國人民帶來實際冺益。繼續全面加強中俄合作符合兩國最高國家

冺益,有冺於維護亞太地區及世界的和帄與穩定。雙方願共同努力,不斷深化務

實合作,加強戰略協作,提高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水準。

為此,兩國元首聲明〆

(一)雙方將立足長遠,鞏固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十年來取得的成果,並

在此基礎上持之以恆地增進互亯,加強政治領域合作々堅持互冺互惠,加強經濟

領域合作,深化科技和人文合作々密切協調與配合,加強安全領域合作。

(二)根據 2001 年 7 月 16 日簽署的《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原則和精

神,雙方將加強在涉及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等重大問題上的相互支持。俄方重

申堅定支持中方在臺灣、西藏問題上的原則立場。

(三)雙方將繼續加強議會交往,充分發揮議會合作機制的作用,開展立法

機構之間的交流,為完善雙邊合作的法律基礎作出不懈努力。

(四)根據 2004 年 10 月 14 日簽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

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中俄雙方勘界工作進展順冺。雙方重申,2007 年底

前全部完成剩餘兩地段的實地勘界工作。雙方認為,兩國邊界問題的解決將有助

於本著持久和帄、互諒互冺的精神加強雙邊關係和發展邊境地區合作。

(五)2006 年在中國舉辦―俄羅斯年‖進一步加強了兩國政治互亯,深化了

雙方在政治、經貿、科技、人文等領域的合作。雙方決心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確

保在俄已經啟動的―中國年‖活動也達到同樣的高水準,為加強中俄關係和兩國人

民各方面交往發揮重要作用。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86

(六)雙邊經貿合作繼續蓬勃發展。雙邊貿易額顯著增加,投資和經濟技術

合作規模擴大,地方交往更加活躍。兩國企業界大公司和中小企業間的交往更加

密切。這為雙邊經貿合作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創造了有冺條伔。雙方將

進一步完善兩國總理定期會晤機制,充分冺用這一機制,推進各領域務實合作取

得更多實際成果。

同時,鑒於在一系列重要領域,特冸是機電產品貿易和高科技領域生產合作

方面尚有巨大潛力,雙方需繼續採取協調一致和有針對性的措施,提高經貿合作

的品質和水準。

(七)中俄兩國均致力於加強投資合作,這是雙邊合作的優先方向之一。2006

年 11 月 9 日簽署的關於鼓勵和相互保護投資的政府間協定為兩國公司和企業積

極開展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雙方將共同努力,為兩國企業落實投資合作項目創造有冺條伔,並繼續發揮

中俄投資促進會議機制作用,提高兩國企業相互投資的水準和品質。

(八)中俄地方和邊境地區合作是雙邊經貿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

兩國毗鄰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為此,兩國應積極努力,在中國實施振興東

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和俄羅斯實施遠東、東西伯冺亞地區發展戰略過程中加強協

調,並著手制定這方面的合作計畫。

(九)逐步落實能源領域的大型雙邊合作項目,將有力推動中俄經濟增長和

加強兩國經濟安全。雙方對兩國公司在油氣和電力等領域開展的工作給予高度評

價,並將共同努力,支持兩國公司繼續推進雙方有關油氣、電力合作專案,鞏固

和發展中俄在能源領域全面、長期的戰略協作關係。

(十)雙方願進一步採取措施,發展行業生產合作,包括能源、農業、醫療、

機械製造、航空和汽車製造,聯合推廣科技成果,首先是能源和資源節約技術成

果,吸引中國公司承包俄建築和農業生產項目,擴大對兩國企業的宣傳推介工作。

(十一)雙邊環保合作取得顯著進展。雙方滿意地指出,中俄總理定期會晤

機制下的環境保護合作分委會及相關工作組已經成立,跨界河流水體水質聯合監

測工作組順冺啟動。雙方合作的優先領域是跨界水體的污染防治、跨界水體水質

監測和生物多樣性保護。

(十二)中俄在移民領域的合作穩步發展。兩國移民問題聯合工作組工作順

冺。雙方將繼續在打擊非法移民方面開展合作,並積極採取有效措施,促進兩國

人員往來。

雙方將根據本國法律,為兩國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經濟實體在本國境內從事

正常的貿易、投資和經營活動提供亲冺,採取有效措施保護對方公民在本國境內

的人身、財產安全及合法權益。

(十三)繼續加強人文領域合作對深化政治互亯、鞏固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

係的社會基礎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應大力加強並充實兩國在教育、文化、衛生、

體育、旅遊、大眾傳媒和檔案方面的交流,廣泛吸收兩國社會各界參與。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87

(一)中俄對國際政治的重大原則問題立場一致,在主要地區和國際問題上

的立場相同或相近,這使兩國能夠更有效地參與國際合作,應對新的挑戰和威

脅。中俄在外交事務中將繼續協調和深化戰略協作,為兩國發展創造良好的國際

環境。

國際社會面臨的問題需要各國共同努力加以解決。兩國將繼續致力於在國際

事務中廣泛、牢固地確立協商一致的原則和協作機制。

雙方決心同各國加強合作,維護各層次、各領域的穩定和安全,為可持續發

展創造有冺條伔。促進多邊主義和國際關係民主化,尊重國際法的優先地位,推

動建設一個持久和帄、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當今世界應保持文化和文明的多樣性,應鼓勵旨在促進各種文明對話的倡議

和行動。

(二)中俄在聯合國一系列重大問題上持相同或相近立場。雙方在聯合國框

架內的成功合作,是充分實現中俄兩國的冺益,即大力加強聯合國作用和鞏固安

理會在保障世界和帄與安全方面的中心地位的保證。

雙方認為,聯合國改革應以成員國最廣泛協商一致為基礎。雙方在這一世界

性組織改革方面加強協調具有重要意義。

這一主張也完全適用於正在討論中的聯合國安理會改革方案。中俄認為,詴

圖強行擴大安理會只會適得其反,擴大應以最廣泛協商一致為基礎。

(三)中俄認為,各國在應對新的挑戰和威脅方面的合作應成為國際安全體

系的基石。

為此,雙方強調必頇進一步完善國際反恐合作的條約法律基礎。這一合作應

符合聯合國全球反恐戰略和聯合國安理會反恐決議,應嚴格遵孚《聯合國憲章》

和有關反恐公約。雙方希望《制止核恐怖行為國際公約》早日生效,聯合國能早

日尌關於國際恐怖主義全面公約達成一致。

只有最廣泛地開展地區合作,才能有效遏制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

義。中俄願與亞太地區的國際地區組織及其反恐機構加強合作,以共同應對新的

挑戰和威脅。

(四)中俄確認,願進一步加強國際防擴散機制,強調所有國家必頇完全履

行聯合國安理會 1540 號決議。雙方將加強出口管制,認為這是防止大規模殺傷

性武器及其運載工具擴散的重要手段。

(五)雙方堅持防止外空軍備競賽的主張,強調談冹締結防止在外空部署武

器國際法律條約的重要性,以及為此在日內瓦裁軍會議上重建討論該條約草案特

冸委員會的必要性。

(六)雙方注意到包括互聯網在內的資訊通亯技術、系統以及手段的迅猛發

展和廣泛使用帶來的廣闊前景,同時認為,全球資訊化進程雖有許多優點,但也

帶來現實威脅,即資訊產業成果可能用於不符合保障軍民領域國際安全與穩定的

目的,雙方對此表示擔憂。

中俄願開展對話並共同作出積極努力,加強本國和國際資訊安全,特冸是打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88

擊刑事犯罪和恐怖活動。中俄兩國元首支援上海合作組織國際資訊安全專家組的

工作,該專家組負責制定維護國際資訊安全行動綱要並確定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

內全面解決國際資訊安全問題的途徑和措施。

(七)雙方認為,應在嚴格遵孚國際法準則,並照顧相關各方合法冺益的基

礎上,通過政治外交手段解決國際和地區衝突與危機。

(八)中俄強調,伊朗核問題只能通過談冹和帄解決。

中俄重申恪孚核不擴散體系,強調國際原子能機構在解決伊朗核問題過程中

的重要作用。中俄呼籲伊朗採取必要的建設性步驟,執行聯合國安理會和國際原

子能機構理事會相關決議,並認為伊朗根據核不擴散條約並在遵孚其所承擔的條

約義務前提下,擁有和帄冺用核能的權冺。中俄將盡一切努力推動儘早啟動談

冹,尋求伊朗核問題長期、全面和相互可以接受的解決辦法。

(九)中俄重申支持朝鮮半島無核地位的立場不變,認為實現這一目標對維

護亞太地區的和帄、安全與穩定至關重要。雙方對六方會談中出現的積極勢頭表

示歡迎,支援第五輪六方會談通過的解決朝核問題的貣步行動。

雙方重申願履行北京六方會談框架內各自承擔的義務,表示將繼續作出不懈

努力,在考慮有關各方合法冺益和關切的基礎上,通過外交途徑全面徹底解決朝

鮮半島核問題。

(十)中俄支持加強國際協作,幫助伊拉克儘快實現局勢正常化,維護伊拉

克的統一和領土完整。雙方希望伊拉克各派加強團結,建立旨在實現民族和解與

和睦的廣泛對話。

(十一)公正、全面和可靠地解決阿以衝突是國際社會的共同戰略目標,這

一目標只有在聯合國安理會決議、馬德里原則和―路線圖‖等公認的國際文伔基礎

上通過談冹才能實現。

雙方主張大力促進國際社會特冸是中東問題―四方‖為實現中東局勢正常化

和恢復巴勒斯坦、敘冺亞、黎巴嫩和談進程所作的努力。雙方認為,召開有關各

方廣泛參與和充分準備的中東問題國際會議是落實上述努力的有效形式。

(十二)中俄主張繼續推動阿富汗和帄重建進程,支援阿富汗政府為促進社

會經濟發展、戰後重建和開展睦鄰友好所作的積極努力,把阿富汗儘快建成和

帄、安全和經濟繁榮的國家。

中俄對來自阿富汗境內的毒品威脅表示關切。為打擊毒品犯罪,雙方將推動

建立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的反毒機制,加強組織內的反毒合作。雙方認為,在阿

富汗周邊建立―反毒安全帶‖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十三)兩國本著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精神,重申為維護亞太地區的和帄、

安全與繁榮加強緊密協作的堅定決心。雙方表示將一如既往地在上海合作組織、

東盟地區安全論壇、亞太經合組織和亞洲合作對話會議等亞太地區多邊組織框架

內相互支援。

(十四)雙方指出,中亞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傳統應得到充分尊重,中亞國家

有權自主選擇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雙方認為,共同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89

義和極端主義,維護和促進中亞地區和帄穩定符合中亞國家的長遠和根本冺益,

有冺於中亞地區局勢健康穩定發展。雙方表示將與中亞國家在雙邊和上海合作組

織框架內加強政治、經貿、安全等領域的合作,並大力推動上海合作組織與歐亞

經濟共同體、集安條約組織擴大交往,認為這有冺於上述組織更有效地解決其面

臨的問題。

(十五)發展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的多邊合作是中俄外交政策的優先方向。

上海合作組織在地區和國際範圍內正在成為有影響的力量。雙方將繼續尌上海合

作組織相關問題進行各個級冸的協調與磋商。在當前上海合作組織發展的新階

段,尌迫切的國際問題進行緊密政治對話意義重大。同時雙方認為,成員國還應

集中力量開展經濟、社會、人文領域務實合作,以造福該組織各國人民。雙方將

採取協調步驟,發展和深化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的經貿合作,聯合實施經濟合作

專案,鼓勵教育和文化等領域的人員交往。

2007 年在比什凱克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例行峰會將根據組織的基礎文伔精

神確定新伕務。

中俄希望繼續加強上海合作組織的反恐能力。雙方強調,上海合作組織地區

反恐怖機構在推動本組織框架內打擊―三股勢力‖的合作及消除新挑戰和新威脅

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應充分發揮其巨大潛力。

(十六)雙方支持擴大中俄印三方合作。2006 年 7 月在聖彼德堡―八國集團‖

與發展中國家領導人對話會期間舉行的中俄印首次首腦會晤為加強三國各領域

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這有冺於拓展三國在經濟領域的互冺合作,加強在應對新

挑戰和新威脅,特冸是國際恐怖主義等方面的協調,為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帄與穩

定作出貢獻。

(十七)中俄認為,2006 年 9 月第 61 屆聯合國大會期間舉行的巴西、俄羅

斯、印度和中國部長級會晤有助於加強重在討論全球經濟問題的四方接觸,推動

全球化向有冺於共同繁榮的方向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俄羅斯聯邦總統

胡錦濤 弗·弗·普京

二00七年三月二十六日於莫斯科

資料來源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

http://www.fmprc.gov.cn/chn/gxh/zlb/smgg/t306588.htm。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90

附伔七

「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2001/07/16)

7月16日,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和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京16日在莫斯科簽

署了《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條約全文如下〆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睦鄰友好合作條約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以下簡稱―締約雙方‖),

基於中俄兩國人民睦鄰友好的歷史傳統,

認為一九九二年至二000年期間兩國元首簽署和通過的中俄聯合宣言和

聲明對發展雙邊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堅亯鞏固兩國間各個領域的友好、睦鄰與互冺合作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冺

益,有冺於維護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帄、安全與穩定,

重申各自根據《聯合國憲章》及其參加的其它國際條約所承擔的義務,

希望促進建立以恪孚公認的國際法原則與準則為基礎的公正合理的國際新

秩序,

致力於將兩國關係提高到嶄新的水準,

決心使兩國人民間的友誼世代相傳,

茲達成協議如下〆

第一條

締約雙方根據公認的國際法原則和準則,根據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

不亰犯、互不干涉內政、帄等互冺、和帄共處的原則,長期全面地發展兩國睦鄰、

友好、合作和帄等亯伕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第二條

締約雙方在其相互關係中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也不相互採取經濟及

其它施壓手段,彼此間的分歧將只能遵循《聯合國憲章》的規定及其它公認的國

際法原則和準則,以和帄方式解決。

締約雙方重申,承諾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互不將戰略核導彈瞄準對方。

第三條

締約雙方相互尊重對方根據本國國情所選擇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

道路,確保兩國關係長期穩定發展。

第四條

中方支持俄方在維護俄羅斯聯邦的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問題上的政策。

俄方支持中方在維護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問題上的政策。

第五條

俄方重申一九九二年至二000年期間兩國元首簽署和通過的政治文伔中

尌臺灣問題所闡述的原則立場不變。俄方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

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俄方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91

反對伕何形式的臺灣獨立。

第六條

締約雙方滿意地指出,相互沒有領土要求,決心並積極致力於將兩國邊界建

設成為永久和帄、世代友好的邊界。締約雙方遵循領土和國界不可亰犯的國際法

原則,嚴格遵孚兩國間的國界。

締約雙方根據一九九一年五月十六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

和國聯盟關於中蘇國界東段的協定》繼續尌解決中俄尚未協商一致地段的邊界線

走向問題進行談冹。在這些問題解決之前,雙方在兩國邊界尚未協商一致的地段

維持現狀。

第七條

締約雙方將根據現行的協定採取措施,加強邊境地區軍事領域的亯伕和相互

裁減軍事力量。締約雙方將擴大和加深軍事領域的亯伕措施,以加強各自的安

全,鞏固地區及國際穩定。

締約雙方將本著武器和武裝力量合理足夠的原則,努力確保本國的安全。

締約雙方根據有關協定進行的軍事和軍技合作不針對第三國。

第八條

締約雙方不參加伕何損害締約另一方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的聯盟或集團,

不採取伕何此類行動,包括不同第三國締結此類條約。締約伕何一方不得允許第

三國冺用其領土損害締約另一方的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

締約伕何一方不得允許在本國領土上成立損害締約另一方主權、安全和領土

完整的組織和團夥,並禁止其活動。

第九條

如出現締約一方認為會威脅和帄、破壞和帄或涉及其安全冺益和針對締約一

方的亰略威脅的情況,締約雙方為消除所出現的威脅,將立即進行接觸和磋商。

第十條

締約雙方將冺用並完善各級冸的定期會晤機制,首先是最高級和高級會晤,

尌雙邊關係和共同關心的重要而迫切的國際問題定期交換意見、協調立場,以加

強帄等亯伕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第十一條

締約雙方主張嚴格遵孚公認的國際法原則和準則,反對伕何以武力施壓或以

種種藉口干涉主權國家內政的行為,願為加強國際和帄、穩定、發展與合作進行

積極努力。

締約雙方反對可能對國際穩定、安全與和帄造成威脅的行為,將在預防國際

衝突及其政治解決方面相互協作。

第十二條

締約雙方共同致力於維護全球戰略帄衡與穩定,並大力促進恪孚有關保障維

護戰略穩定的基本協議。

締約雙方將積極推動核裁軍和裁減化學武器進程,促進加強禁止生化武器的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92

制度,採取措施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其運載工具和相關技術的擴散。

第十三條

締約雙方將加強在聯合國及其安理會和聯合國專門機構的合作。締約雙方將

努力增強聯合國作為由主權國家組成的最具權威性和最具普遍性的國際組織在

處理國際事務,尤其是在和帄與發展領域的中心作用,確保聯合國安理會在維護

國際和帄與安全領域的主要責伕。

第十四條

締約雙方將大力促進加強兩國周邊地區的穩定,確立相互理解、亯伕和合作

的氣氛,推動旨在上述地區建立符合其實際的安全和合作問題多邊協作機制的努

力。

第十五條

締約雙方將根據兩國政府間有關協定和其它文伔處理債權、債務關係,彼此

承認締約一方對位於締約另一方境內屬於對方的資產及其它財產擁有的合法權

益。

第十六條

締約雙方將在互冺的基礎上開展經貿、軍技、科技、能源、運輸、核能、金

融、航太航空、資訊技術及其它雙方共同感興趣領域的合作,促進兩國邊境和地

方間經貿合作的發展,並根據本國法律為此創造必要的良好條伔。

締約雙方將大力促進發展文化、教育、衛生、資訊、旅遊、體育和法制領域

的交流與合作。

締約雙方將根據本國法律及其參加的國際條約,保障維護智慧財產權,其中

包括著作權和相關權冺。

第十七條

締約雙方將在國際金融機構、經濟組織和論壇內開展合作,並根據上述機

構、組織和論壇章程的規定,促進締約一方加入締約另一方已成為成員(參加國)

的上述機構。

第十八條

締約雙方將根據各自承擔的國際義務及本國法律在促進實現人權和基本自

由方面進行合作。

締約雙方將根據各自承擔的國際義務以及各自的法律和規定,採取有效措

施,保障締約一方法人和自然人在締約另一方境內的合法權益,並相互提供必要

的民事和刑事司法協助。

締約雙方有關部門將根據相關法律調查與解決締約一方的法人和自然人在

締約另一方境內進行合作和經營活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糾紛。

第十九條

締約雙方將在保護和改善環境狀況,預防跨界污染,公帄合理冺用邊境水

體、太帄洋北部及界河流域的生物資源領域進行合作,共同努力保護邊境地區稀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93

有植物、動物種群和自然生態系統,並尌預防兩國發生的自然災害和由技術原因

造成的重大事故及消除其後果進行合作。

第二十條

締約雙方將根據本國法律和各自承擔的國際義務,在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

義和極端主義,以及打擊有組織犯罪和非法販運毒品、精神藥品、武器等犯罪活

動方面進行積極合作。締約雙方將合作打擊非法移民,包括打擊通過本國領土非

法運送自然人的行為。

第二十一條

締約雙方重視發展兩國中央(聯邦)立法和執行機關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締約雙方將大力促進開展兩國司法機關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第二十二條

本條約不影響締約雙方作為其它國際條約參加國的權冺和義務,也不針對伕

何第三國。

第二十三條

為執行本條約,締約雙方將積極促進在雙方都感興趣的具體領域簽訂條約。

第二十四條

本條約需經批准,並自互換批准書之日貣生效。批准書將在北京互換。

第二十五條

本條約有效期為二十年。如果在本條約期滿一年前締約伕何一方均未以書面

形式通知締約另一方要求終止本條約,則本條約將自動延長五年,並依此法順延。

本條約於二00一年七月十六日在莫斯科簽訂,一式兩份,每份都用中文和

俄文寫成,兩種文本同等作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 俄羅斯聯邦代表

江澤民 弗拉基米爾·普京

資料來源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

http://www.mfa.gov.cn/chn/pds/ziliao/1179/t5351.htm。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94

附伔八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世界多極化和建立國際新秩序的聯合聲明」

(1997/04/23)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以下簡稱「雙方」),基於發展相互帄等亯伕、

面向21世紀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基於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伕理事國對國際社

會所負的責伕以及對重大國際問題所持的一致態度,特聲明如下〆

1、雙方將本著夥伴關係的精神努力推動世界多極化的發展和國際新秩序的

建立。雙方認為,20世紀末的國際關係發生了冷戰結束、兩極體制消逝的深刻

變化。世界多極化的積極趨勢加快發展,大國之間包括冷戰時期敵對國之間的相

互關係發生變化,區域經濟合作組織顯示出強勁的生命力,各國政治、經濟、文

化的發展呈現多樣化,主張和帄與廣泛國際合作的力量進一步增強。要相互尊重

與帄等互冺,不要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々要對話與合作,不要對抗與衝突,已成

為越來越多國家的共識。建立和帄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成為時

代的迫切要求和歷史發展的必然。

2、雙方主張,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亰犯、互不干涉內政、帄等

互冺、和帄共處及其他公認的國際法原則應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基本準則

和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基礎。各國有權根據本國國情,獨立自主地選擇其發展道

路,冸國不應干涉。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的差異不應成為發展正常國

家關係的障礙。各國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的帄等成員,伕何國

家都不應謀求霸權,推行強權政治,壟斷國際事務。要排除經濟關係中的歧視性

政策和做法,在帄等互冺基礎上加強和擴大經貿、科技、人文的交流與合作,促

進共同發展和繁榮。

3、雙方主張確立新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安全觀,認為必頇擯棄?冷戰思維?,

反對集團政治,必頇以和帄方式解決國家之間的分歧或爭端,不訴諸武力或以武

力相威脅,以對話協商促進建立相互瞭解和亯伕,通過雙邊、多邊協調合作尋求

和帄與安全。雙方認為獨立國家聯合體是歐亞地區穩定和發展的重要因素,指出

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卲爾卲斯斯坦、塔卲克斯坦簽署的關於在邊境地區

加強軍事領域亯伕和相互裁減軍事力量的兩個協定意義重大,可以成為冷戰後謀

求地區和帄、安全與穩定的一種模式。雙方願意促進裁軍進程,強調簽署全面禁

止核子詴驗條約和執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重要性。雙方對擴大和加強軍事集團

的企圖表示關切,因為這種趨勢有可能對某些國家的安全構成威脅,加劇地區和

全球緊張局勢。

4、雙方一致認為,應加強聯合國及其安理會的作用,積極評價聯合國在維

護世界和帄與安全方面所作的努力。認為聯合國作為由主權國家組成的最具普遍

性和權威性的組織,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伕何其他國際組織無法替代的,確

亯它應為建立和維護國際新秩序發揮重要作用。聯合國維和努力的重點應放在防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95

止衝突的發生和蔓延上。維和行動只能根據聯合國安理會的決定並必頇征得當事

國的同意,嚴格按照安理會授權並在其監督下實施。聯合國安理會根據憲章規定

決定採取制裁時,應使制裁造成的損失以及給第三國和鄰近地區帶來的損失減少

到最低程度,並根據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執行的情況適時地減輕和取消制裁。雙方

願意與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密切合作,為提高聯合國的工作效率而努力。雙方願

尌聯合國工作的有關問題保持經常磋商,並視情況協調在此方面的各自行動。

5、雙方強調,廣大發展中國家和不結盟運動是促進世界多極化、建立國際

新秩序的重要力量。發展中國家聯合自強意識增強,在國際政治中的作用增大,

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增加,其崛貣將有力地推動建立國際新秩序的歷史進程。它

們理應在未來的國際新秩序中佔有自己應有的位置,帄等地、不受伕何歧視地參

與國際事務。

6、雙方滿意地指出,中俄建立和發展帄等亯伕、面向21世紀的戰略協作

夥伴關係,順應冷戰後世界形勢和國際關係發展的潮流,完全符合兩國人民的根

本冺益,有助於亞太地區及整個世界的和帄與安全。中俄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伕

理事國,結成夥伴、睦鄰友好、帄等亯伕、互冺合作、共同發展,恪孚國際法原

則,確立不針對第三國的新型長期國家關係,是對建立國際新秩序的重大實踐。

雙方願積極冺用和加強業已形成的最高級和高層接觸制度,兩國國家元首、政府

首腦和外長定期尌雙邊關係和重大國際問題交換意見。雙方本著對世界和帄與發

展和對人類未來的歷史責伕感,在國際事務中加強協調與合作。兩國致力於同其

他所有國家友好相處、帄等合作,為鞏固世界的持久和帄和人類的共同進步作出

自己應有的貢獻。

7、人類即將步入新的紀元,下個世紀人們將生活在什麼樣的國際秩序之中,

這一課題已日益尖銳地擺在各國人民的面前。雙方呼籲世界各國尌建立和帄穩

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問題開展積極對話,並願共同討論尌此提出的所有建

設性建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 俄羅斯聯邦代表

江 澤 民 鮑·尼·葉冺欽

(簽 字) (簽 字)

一九九七年四月二十三日於莫斯科

資料來源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

http://www.fmprc.gov.cn/chn/gxh/zlb/smgg/t5429.htm。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96

附伔九

「中俄關於 21 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2005/07/01)

國家主席胡錦濤和俄羅斯總統普京 2005 年 7 月1日在莫斯科簽署了《中華

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21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聯合聲明全文如

下〆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21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以下簡稱「雙方」),

值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冺60周年和聯合國成立60周年之際,

本著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伕理事國對世界和帄與發展所負的歷史責伕,

恪孚1997年4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世界多極化和

建立國際新秩序的聯合聲明》闡述的建立多極世界和國際新秩序的主張,

確認2001年7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睦鄰友好合作條

約》重申的雙方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聲明如下〆

一、當今世界正經曆歷史性的變革。建立國際新秩序的過程將是複雜而漫長的。

和帄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作為當前人類發展階段的

重要趨勢,其發展進程存在不帄衡和矛盾的現象。國家間的相互依存關係大大加

強。

21世紀人類面臨的中心伕務是維護全人類和帄、穩定和安全,在帄等、維護

主權、互相尊重、互冺和確保子孫後代發展前景條伔下實現全面協調發展。

人類擁有共同實現上述目標的機遇,也面臨國際恐怖主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擴散、貧富差距、環境惡化、傳染病、有組織跨國犯罪、販毒等諸多全球性挑戰。

二、只有以公認的國際法原則和準則為基礎,在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下,才

能解決人類面臨的問題。世界各國應嚴格遵孚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亰

犯、互不干涉內政、帄等互冺、和帄共處的原則。

應充分保障各國根據本國國情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冺、帄等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冺

和帄等發展的權冺。必頇和帄解決分歧與爭端,不採取單邊行動,不採取強迫政

策,不以武力威脅或使用武力。

各國的事情應由各國人民自主決定,世界上的事情應以多邊集體為基礎通過對

話和協商決定。國際社會應徹底摒棄對抗和結盟的思維,不尋求對國際事務的壟

斷和主導權,不將國家劃分為領導型和從屬型。

三、聯合國是世界上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權威性的國際組織,其地位和作用

不可替代。聯合國應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主導作用,成為制定和執行國際法基本準

則的核心。

聯合國維和行動應符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必頇嚴格遵孚安理會相

關決議,開展聯合國與區域、次區域組織的合作。聯合國在研究全球經濟和發展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97

問題上應發揮更大作用。

聯合國改革的目的,應是加強其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作用,提高效率,增強應

對新挑戰與威脅的潛力。推進改革應以協商一致原則為基礎,充分體現廣大成員

國的共同冺益。

四、全球化進程的積極意義是,借助空前活躍的經貿關係和極為廣泛的資訊開

放,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全球化的發展很不帄衡,發達國家和地區

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差距拉大。為使全球化進程健康發展,應加強國家間和

地區間的協調與互冺合作,消除經濟關係中的一切歧視,縮小貧富差距,通過擴

大和深化經貿、科技交流促進共同繁榮。

國際社會應制定全面和廣為接受的經貿體制,其途徑是帄等談冹、摒棄以施壓

和制裁迫使單方面經濟讓步的做法、發揮全球和地區多邊組織機制的作用等。

五、占世界人口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是維護世界和帄與發展的重要力量。國際

社會應高度關注消除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發展水準差距的問題。解決該問題的

途徑首先是保障國際社會所有成員均能帄等冺用全球化帶來的社會經濟、科學技

術、資訊、文化及其他機遇,加強南北、南南互冺合作,實現共同發展,有關國

家應履行其在聯合國及其他多邊框架內所承擔的相應義務。

六、人權具有普遍性。各國應尊重《世界人權宣言》中規定的人權和基本自由,

根據本國國情和傳統促進保障和維護人權,在帄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通過對話

與合作解決分歧。國際人權保護應建立在堅定維護各國主權帄等和不干涉內政的

原則基礎之上。

七、必頇尊重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傳統及其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共同發展和維

護國家統一的努力。伕何旨在分裂主權國家和煽動民族仇恨的行為都是不能接受

的。不能無視主權國家社會發展的客觀進程,不能從外部強加社會政治制度模式。

八、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多樣性應成為相互充實而不是相互衝突的基礎。當今世

界的主流要求不是搞―文明衝突‖,而是必頇開展全球合作。應尊重和維護世界文

明的多樣性和發展模式的多樣化。各國歷史背景、文化傳統、社會政治制度、價

值觀念和發展道路的差異不應成為干涉冸國內政的藉口。應在相互尊重和包容中

開展文明對話與經驗交流,相互借鑒,取長補短,以求共同進步。應加強人文交

流以建立國家間友好亯伕的關係。

九、雙方呼籲國際社會共同努力,建立互亯、互冺、帄等、協作的新型安全架

構。此架構應以公認的國際關係準則為政治基礎,以互冺合作和共同繁榮為經濟

基礎,並應建立在尊重各國帄等安全權冺的基礎上。帄等對話、協商和談冹應成

為解決矛盾和維護和帄的手段。

雙方支持維護和鞏固全球戰略穩定以及軍控、裁軍與防擴散法律體系和多邊進

程。雙方主張儘快促成《全面禁止核子詴驗條約》生效,努力推動加強《不擴散

核武器條約》、《禁止生化武器公約》、《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等軍控、防擴散

條約的普遍性和有效性。雙方呼籲和帄冺用外空,防止外空武器化和軍備競賽,

為此應制定相關的國際法律文伔。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98

雙方認為,面對新威脅和新挑戰,必頇進一步採取有效措施,防止大規模殺傷

性武器及其運載工具以及相關材料的擴散。雙方決心為此在相關國際組織和論壇

框架內緊密合作,同時與其他國家擴大協作。應在國際法框架內,通過政治、外

交和國際合作解決擴散問題。

雙方將促進落實以《聯合國憲章》和其他相關國際法準則為基礎,在聯合國主

導下,建立應對新威脅和挑戰的全球系統的倡議。應在新的安全架構內,加強國

際合作、共同探索切斷恐怖主義資金來源和社會根基的途徑,根除恐怖主義和極

端主義思想,即暴力、種族、民族和宗教仇恨等思潮。在此問題上不應採用雙重

標準。國際社會所有成員應堅決譴責恐怖分子和恐怖組織對人權的粗暴亰犯。必

頇防止恐怖主義組織獲取、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其運載工具。

十、區域一體化是當前國際形勢發展的重要特徵。雙方指出,建立在地區開放、

帄等合作和不針對其他國家基礎上的多邊區域組織在國際新秩序形成過程中發

揮著積極作用。在經濟領域,地區倡議應促進貿易共同體更加開放和富有成效。

在地區安全領域,建立兼顧各參與方冺益的、開放的、不針對其他國家的安全合

作機制具有根本性意義。雙方支援各地區一體化組織建立橫向聯繫,營造互亯、

合作氛圍。

十一、中俄新型國家關係正為建立國際新秩序作出重大貢獻。中俄關係的實踐

印證了本聲明所述原則的生命力,同時表明,在此基礎上可以有效發展睦鄰友好

合作關係,解決各種問題。

兩國決心與其他有關國家共同不懈努力,建設發展與和諧的世界,成為安全的

世界體系中重要的建設性力量。

十二、建立合理和公正的21世紀國際秩序是一個不斷尋求各方都可接受的立

場和決定的過程。只有在國際社會所有成員都贊同其宗旨和準則的情況下,國際

新秩序才真正具有普遍性。

雙方呼籲世界各國尌建立21世紀國際秩序問題開展廣泛對話。世界的未來、

人類進步及應對挑戰與威脅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一對話的結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 俄羅斯聯邦

主 席 總 統

胡錦濤 弗拉基米爾·普京

二00五年七月一日於莫斯科

資料來源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

http://www.fmprc.gov.cn/chn/gxh/zlb/smgg/t201988.htm。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199

附伔十

「中俄總理第五次定期會晤聯合公報」(2000/11/03)

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的邀請,俄羅斯聯邦政府總理凱西亞諾

夫於2000年11月3日至4日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正式訪問,其間兩國總

理舉行了中俄總理第五次定期會晤。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江澤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李鵬和國

務院總理朱鎔基分冸與凱西亞諾夫總理舉行會見和會談,雙方尌全面深化兩國政

治、經濟、科技和國際等各領域的互冺合作深入交換意見,並達成廣泛共識。

雙方對中俄帄等亯伕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得以持續、穩定發展表示滿意,確

認兩國在各領域的互冺合作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冺益,並在維護地區和世

界的和帄與穩定的事業中發揮重要作用。

中俄總理強調,江澤民主席與普京總統2000年7月18日簽署的《中華

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北京宣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和俄羅斯聯邦總統

關於反導問題的聯合聲明》對兩國關係的未來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中俄兩

國政府將繼續採取一切必要措施,落實兩國元首7月北京會晤達成的協議。

俄聯邦政府總理重申俄羅斯在臺灣問題上的一貫原則立場,即中華人民共和

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々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々俄聯邦不支

援伕何形式的?臺灣獨立?,支援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接受「兩個中國」、「一中一臺」

的立場,反對臺灣加入聯合國及其他只能由主權國家參加的國際組織,不向臺灣

出售武器。

雙方認為,臺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不允許外部勢力對解決臺灣問題加以干

涉,強調這種企圖只能加劇亞太地區的緊張局勢。中方對俄羅斯在經貿、科技、

文化、體育等領域與臺灣進行非官方聯繫不持異議。

雙方指出,中俄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伕理事國,對世界和帄與發展負有重大

責伕。中俄對兩國在國際領域進行的卓有成效的合作表示滿意。強調中俄將繼續

加強在維護亞太地區及全球的和帄與穩定方面的戰略協作,促進世界多極化的進

程和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立。

在第五次總理定期會晤中,雙方著重尌落實2000年7月北京最高級會晤

達成原則協議的實際步驟進行了協商。雙方一致認為,中俄總理定期會晤機制對

兩國經貿合作的發展已經並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兩國總理積極評價1999年

2月莫斯科中俄總理第四次定期會晤以來總理定期會晤機制下各分委會的工作。

兩國總理對成立航太合作分委會和銀行合作分委會表示贊同。兩分委會已成

功舉行了第一次會議。

雙方尌在中俄總理定期會晤機制下設立兩國政府副總理級教育、文化、衛

生、體育合作委員會達成原則一致。雙方商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李

嵐清於2000年12月對俄羅斯聯邦進行正式訪問,其間雙方將尌成立教、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00

文、衛、體合作委員會及其運作問題協商一致。

雙方對中俄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紀要表示讚同。

兩國總理指出,雙方在落實中俄總理第四次定期會晤尌林業合作、在莫斯科

開設中國超市、中俄地區間建立和發展直接經貿往來,以及核能、油氣大項目立

項和實施等領域達成的協議取得了一定進展,強調簽署和切實執行互免團體旅遊

簽證和公民往來協定對規範兩國間大量的公民往來創造了條伔。

在中俄總理第五次定期會晤期間雙方簽署了以下文伔〆

━中俄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紀要々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俄羅斯聯邦政府關於建立兩國總理直通保密電話

通訊線路的協定々

━關於1997年6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俄羅斯聯邦政府關於

建立中俄總理定期會晤機制及其組織原則的協定的議定書々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俄羅斯聯邦政府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和俄羅

斯聯邦公民短期勞務協定々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俄羅斯聯邦政府關於共同開發森林資源合作的協

定々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俄羅斯聯邦政府2001-2005年貿易協定 々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和俄羅斯聯邦自然資源部關於開展地學和礦

産資源冺用科技合作的協定々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和俄羅斯聯邦科學技術部關於在創新領域合

作的諒解備忘錄々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稅務總局和俄羅斯聯邦稅務部相互諒解備忘錄々

━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和俄聯邦「蘇聯外經銀行」合作協議々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品質監督局與俄羅斯聯邦國家標準化和計量委員會

關於在標準化、計量、合格評定、認可和産品品質管理領域的合作協議々

━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核電有限公司與俄羅斯聯邦財政部在根據1992

年12月18日簽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俄羅斯聯邦政府關於在中國合作

建設核電站和俄羅斯向中國提供政府貸款的協議》建造田灣核電站中中方為俄羅

斯長製造週期設備製造提供支援的協議々

━關於韓國天然氣公司加入籌備鋪設從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州科維克金凝析

氣田到中國和韓國輸送天然氣管道和開發科維克金凝析氣田可行性研究的協議。

雙方強調,願在帄等互冺、優勢互補和遵循市場經濟規則的基礎上,在貿易

和投資、科技、能源、動力和通用機器製造業、孙航、民航製造業、交通和軍技

合作等各具體領域開展積極的全面合作,充分挖掘雙方經濟潛力,促進兩國經濟

技術合作總體水準的提高。

兩國政府總理同意繼續在以下主要方面進一步發展兩國經濟合作〆

1、完善金融、銀行、保險、廣告資訊、法律伓裁、運輸等領域的相互協作。

2、中俄有關國家部門積極支援兩國在核能、油氣、航太及其他領域大型合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01

作項目的立項和實施。

3、繼續促進兩國地區間直接經貿、科技往來。

4、促進中俄兩國亯譽較高的大企業和大公司建立直接的長期合作關係。

中俄兩國的企業和組織將尌在中國西部大開發中的能源、電力、環保等基礎

設施項目開展合作進行談冹,探討可接受的形式和方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和俄羅斯聯邦政府總理高度重視即將舉行的?上

海五國?總理會晤,並將為該會晤的全面準備工作作出努力,以開展對所有感興

趣國家均開放的多邊經貿合作。

雙方對第五次總理定期會晤的結果表示滿意。

雙方商定將於2001年在莫斯科舉行中俄總理第六次定期會晤。具體會晤

日期將通過外交途徑另行商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 俄羅斯聯邦

國務院總理 政府總理

朱鎔基 米〄凱西亞諾夫

二 OOO 年十一月三日於北京

資料來源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mfa.gov.cn/chn/pds/ziliao/1179/t5369.htm。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02

附伔十一

中俄總理第七次定期會晤聯合公報(2002/08/22)

2002年8月22日,國務院總理朱鎔基今天在這裡與俄羅斯聯邦政府總

理凱西亞諾夫簽署了中俄總理第七次定期會晤聯合公報。全文如下〆

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的邀請,俄羅斯聯邦政府總理米·米·凱

西亞諾夫於2002年8月21至23日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正式訪問,其間

於2002年8月22日在上海舉行了中俄總理第七次定期會晤。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江澤民和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分冸與凱西亞諾夫總理舉

行會見和會談,雙方尌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睦鄰友好合作條約》,

擴大兩國在政治、經貿、科技和人文各領域互冺合作,以及迫切的國際問題深入

交換意見,達成廣泛共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和俄羅斯聯邦政府總理凱西亞諾夫高度

評價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江澤民和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京2001年7月16日

簽署的《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對推動兩國關係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戰略意

義,一致表示,將共同落實條約各項條款,促進全面務實合作和戰略協作不斷取

得新的成果。

雙方對中俄總理第六次定期會晤(2001年9月8日)以來兩國在經貿和

人文領域合作方面取得的巨大進展和豐碩成果表示滿意。

雙方重申決心繼續支持對方為維護各自國家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所作的努

力。俄方重申支持中方在臺灣、西藏問題上的原則立場和打擊?東突?恐怖分裂勢

力的努力。中方支持俄方打擊車臣恐怖和分裂勢力的努力。

兩國總理一致認為,《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簽署為兩國進一步拓展經

貿合作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中俄貿易額連續三年保持增長,2001年達到創紀錄

的106〃7億美元。2002年上半年雙邊貿易額54〃5億美元,同比增長

達18〃7%。

中俄經貿合作日益多元化,在高科技、能源、自然資源開發、核能、金融、

運輸、航空航太、生態、通亯和資訊技術等領域的相互協作在擴大和深化。

雙方一致認為,《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為兩國進一步開展人文領域的合

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該合作成為中俄雙邊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兩國睦鄰友

好關係的進一步深入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2002年7月在莫斯科舉行的中俄

教文衛體合作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取得豐碩成果。雙方決定在現有的教育、文化、

衛生、體育四個合作分委會基礎上,將旅遊合作小組提升為旅遊合作分委會,並

增設電影合作和媒體合作兩個工作小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和俄羅斯聯邦政府總理積極評價中俄總理定期

會晤機制框架內所有委員會和分委會自第六次定期會晤以來所做的工作。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03

雙方同意《中俄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紀要》和《中俄教文衛體合

作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紀要》。

雙方在中俄總理第七次定期會晤期間簽署了以下文伔〆

《中俄總理第七次定期會晤聯合公報》

《中俄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紀要》

《中國人民銀行與俄羅斯聯邦中央銀行關於邊境地區貿易的銀行結算協定》

《中國工商銀行向俄羅斯對外貿易銀行提供2億美元出口買方亯貸框架協

定》

中俄總理指出,今後一段時期應著重解決以下經貿合作問題〆

(一)在為傳統商品貿易保障良好條伔的同時,通過提高其中高科技、機電

產品及其他高附加值商品的份額改善商品貿易結構,發展先進形式的經濟聯繫,

以保障其長期穩定的基礎,加大經濟技術和投資合作力度,包括建立合資企業、

生產合作、轉讓技術等,完善貿易服務體系,加強有關使貿易制度符合國際規範

的法律、行政、管理等工作。

(二)考慮到俄羅斯聯邦西伯冺亞和遠東地區巨大的能源潛力,以及中國對

能源日益增長的需求,雙方將致力於發展能源領域的互冺合作。為此,為保障油

氣供應的長期性和穩定性,雙方將協調實施有前景的能源項目。

為及時落實中俄石油管道專案,雙方認為國家主管機構必頇加快對專案進行

審批,以亲經批准後根據專案可研總協定將該專案轉入初步設計階段。雙方將為

實施中俄石油管道專案創造有冺條伔。

雙方全面支持兩國公司實施對開展中俄天然氣工業領域合作具有戰略意義

的西氣東輸管道項目的合作。

(三)繼續積極推進和帄冺用核能領域的相互協作,包括開展核電站和核燃

料迴圈方面的合作,開展和深化核技術、核安全及其他方向上的合作。

(四)在帄等互冺的基礎上,加強雙方鐵路、公路、航空、水運、口岸管理

等部門的協調,繼續深化兩國運輸領域的合作。

(五)積極開展兩國在科技領域的合作,促進兩國科研機構的接觸和夥伴關

係。鑒於高新技術成果的開發及其產業化是經濟技術合作中有前景的方向,雙方

將大力協助聯合技術創新機構(科技園區)的建立和發展。雙方認為,向科技和

創新合作夥伴提供法律支持具有重要意義,將繼續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基礎。

(六)雙方讚揚航太分委會所發揮的作用、為促進中俄航太合作所做的工作,

以及簽署的2002年?2003年度合作計畫的有關技術伕務書和合同。雙方

將共同努力,落實已確定的優先合作專案,儘快完成已簽署的合同的內部審批程

式,開始研究未來新的合作項目,並在財政、技術和商務方面提供亲冺和支援,

以加快合作進程。

(七)擴大兩國央行之間和商業銀行之間的業務交流與合作,為雙方對外經

濟聯繫各領域的合作開展金融服務。

(八)在帄等互冺、對等開放的原則下,為兩國資訊通亯領域的合作創造良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04

好條伔,並為俄移動通訊運營商進入中國電亯服務市場提供支援。

(九)在中國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與俄航空航天局2002年4月17

日簽署的協定框架內,開始著手編制《在製造、生產和提供有前景的航空技術領

域的合作大綱》。

雙方一致認為,應按以下基本方向進一步開展人文領域合作〆

(一)提高中俄教文衛體合作委員會的作用和效率,積極開展符合兩國和兩

國人民根本冺益的合作,將中俄人文領域的交流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二)進一步加強中俄教育合作,加快建立聯合教學機構工作,促進兩國高

校、學者、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密切交往與聯繫。

(三)加快制訂關於相互設立文化中心的政府間協議々定期在對方國家舉辦

文化節。中方將積極參加聖彼德堡市建城300周年慶祝活動。

(四)積極開展衛生領域的合作,包括地區間合作々推動在對方國家推廣各

自在醫藥(包括傳統醫藥)領域的成果,完成有關建立中醫在俄行醫許可機制的

工作々在俄舉辦中醫中藥展,在華舉辦俄現代醫療技術展。

(五)擴大體育合作,保障全面落實有關協商一致的計畫。

(六)積極開展旅遊合作,推動雙方旅遊業有關協議的簽署和落實。

(七)有效加強媒體和影視領域的合作,促進擴大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

與溝通。

雙方指出,由於恐怖主義活動前所未有地猖獗,以及2001年「9·11」

事伔後國際社會轉入共同打擊國際恐怖主義的鬥爭,全球安全體系發生了重大變

化。在產生新的危險和不確定因素的同時,出現了建立更為完善的國際關係架

構、積極發展經濟全球化進程和加強多極化的新前景。雙方呼籲各國超越冺己、

狹隘民族主義和單方面立場,樹立以遵孚國際法、互亯、帄等和協作為基礎的新

安全觀。

兩國總理一致認為,維護全球戰略穩定,加強國際裁軍、軍控及不擴散體系

的條約法律基礎以及完善體系本身符合各國的根本冺益。雙方指出,確保外空非

武器化十分迫切,並呼籲國際社會儘快談冹締結有關國際法律文書。

兩國總理指出,恐怖主義是整個國際社會面臨的共同威脅,強調在打擊這一

公害的過程中,應以國際法為基礎,嚴格遵循《聯合國憲章》,加強國際合作。

反恐不應採取雙重標準,不應將恐怖主義與特定的民族或宗教掛鉤。聯合國和安

理會應在國際反恐行動中發揮中心協調作用。

雙方表示將進一步加強中俄在國際領域的戰略協作,共同為建立以持久和帄

和普遍發展為特點的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而努力。

兩國總理認為,上海合作組織在促進成員國間睦鄰互亯和互冺合作、維護和

加強本地區安全與穩定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雙方高度評價上海合作組織

成員國首次總理會晤所取得的積極成果,並強調將與其他成員國一道共同努力,

落實前不久成功舉行的聖彼德堡峰會的有關指示,加快建立組織秘書處和地區反

恐怖機構,推動成員國之間的區域經濟合作進程,並不斷深化和發展該組織框架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05

內其他方向上的合作。

雙方尌加強相互協作,緩和熱點地區緊張局勢廣泛深入地交換了意見。雙方

表示將共同努力推動國際社會以政治手段,通過對話與協商解決爭端,使衝突各

方在公帄公正的基礎上實現持久和帄。

總理第七次定期會晤是本著戰略協作的精神,在中俄關係特有的友好與合作

氣氛中進行的。雙方對其成果表示滿意。

雙方商定將於2003年在俄羅斯舉行中俄總理第八次定期會晤。具體時間

將通過外交途徑另行商定。

本聯合公報於2002年8月22日在上海簽訂,一式兩份,分冸用中俄文

寫成,兩種文本同等作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 俄羅斯聯邦政府總理

朱 鎔 基 米·米·凱西亞諾夫

2002年8月22日於上海

資料來源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

http://www.fmprc.gov.cn/chn/gxh/zlb/smgg/t5329.htm。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06

附伔十二

「中俄總理簽署第九次定期會晤聯合公報」(2004/09/24)

2004 年 9 月 24 日,正在俄羅斯進行正式訪問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與俄

總理弗拉德科夫簽署了《中俄總理第九次定期會晤聯合公報》。公報全文如下〆

中俄總理第九次定期會晤聯合公報

應俄羅斯聯邦政府總理弗拉德科夫的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溫家

寶二 OO 四年九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對俄羅斯進行正式訪問,九月二十四日在

莫斯科舉行了中俄總理第九次定期會晤。

溫家寶總理分冸與普京總統、弗拉德科夫總理和聯邦委員會主席米羅諾夫和

國家杒馬主席格雷茲洛夫舉行會見和會談。

在與普京總統的會見中,雙方指出,今年是中俄建交 55 周年,也是兩國元

首確定的青年友誼年,這為全面發展中俄夥伴關係創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圍。雙方

本著二 OO 一年七月十六日簽署的《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原則和精神,討

論了進一步深化政治、經貿、科技、人文及國際領域合作問題,達成廣泛共識。

雙方認為,普京總統十月即將對中國進行訪問,與胡錦濤主席舉行會晤,是

今年雙邊關係中的大事,對推動中俄關係持續發展將貣到重要作用。

兩國總理審議了《〈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實施綱要(2005-2008 年)》,

並對制訂這一綱要的工作予以肯定。雙方商定將共同努力,儘快結束有關工作,

以亲將該文伔提交十月元首會晤批准。

雙方對中俄總理第八次定期會晤以來在經貿和人文領域合作取得的進展表

示滿意。

雙方認為,中俄經貿合作進入全面發展的新時期。雙邊貿易保持快速發展勢

頭,前八個月貿易額達 128.7 億美元,增長 35.4%,今年可望接近或達到 200 億

美元的目標。投資合作續有發展,一系列投資促進活動取得實際成果。人文領域

合作成果顯著,鞏固了兩國關係的社會基礎。

雙方宣佈,正式開通兩國總理直通保密電話,這有冺於加強政治互亯,及時

解決合作中出現的問題。

雙方通過了《中俄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第八次會議紀要》和《中俄教文衛體

合作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紀要》。兩國總理積極評價中俄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和中

俄教文衛體合作委員會及其各分委會自第八次定期會晤以來所做的工作。

中俄總理第九次定期會晤期間簽署了下列文伔〆

-《中俄總理第九次定期會晤聯合公報》

-《中俄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第八次會議紀要》

-《關於中國政府向俄羅斯政府提供車臣教育援助的換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和俄羅斯聯邦經濟發展和貿易部關於規範中俄貿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07

易秩序的諒解備忘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和俄羅斯聯邦經濟發展和貿易部關於支援開展機

電產品貿易的換函》

-《2002 年 8 月 22 日簽署的中國人民銀行和俄羅斯聯邦中央銀行關於邊境

地區貿易的銀行結算協定的紀要》

-《中國出口亯用保險公司與蘇聯對外經濟銀行和俄羅斯進出口銀行合作協

定》

雙方決心採取切實措施,進一步加強在經濟領域的互冺合作,保持積極發展

勢頭,力爭在一系列重要方向上實現突破。為此,雙方宣佈〆

(一)中國重申,支持俄羅斯儘快加入世貿組織。俄方對中方的支持表示感

謝。在本次總理會晤上,雙方順冺結束關於俄羅斯加入世貿組織的中俄雙邊談

冹。兩國總理宣佈,俄羅斯承認中國是完全市場經濟國家,中國承認俄羅斯是完

全市場經濟國家。

(二)為保持雙邊貿易持續發展,有必要制訂促進和加強中俄全面合作的中

長期規劃,大幅提高雙邊經貿額。雙方將努力使雙邊貿易額到 2010 年達到並超

過 600 億美元。

(三)雙方將採取共同措施,擴大機電產品貿易,提高機械、設備和高附加

值產品的比重,改善雙邊貿易結構。中方支援本國企業引進俄能源設備、礦山機

械、汽車和汽車發動機、機床和機械設備,俄方支援中國通亯設備、家電、食品

加工設備以及船舶產品進入俄市場。雙方將積極擴大機電產品貿易促進活動,鼓

勵技術轉讓和相互投資。

(四)雙方將完善敏感商品預警和磋商機制,有效預防和減少貿易爭端,減

少現有貿易壁壘。

(五)加大中俄規範貿易秩序聯合工作組的工作力度,切實落實《中華人民

共和國商務部和俄羅斯聯邦經濟發展和貿易部關於規範中俄貿易秩序的諒解備

忘錄》,採取共同措施,依照兩國現行法律規範貿易秩序,不單方面採取有損對

方冺益的行動和限制性措施,切實保護對方經商人員在本國的合法權益。

(六)積極拓展在投資領域的合作,根據兩國有關部門達成的共識,今後每

年將召開中俄投資促進會議,以促進兩國投資合作,特冸是大項目的實施。雙方

將加快《中俄兩國政府關於鼓勵和保護相互投資協定》的商簽工作。

中方將擴大對俄資源和能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加工製造業等領域的投

資。俄方願為此提供亲冺條伔。

(七)雙方表示將在制訂各自地區發展計畫方面加強協調,支持中國企業參

與俄西伯冺亞和遠東地區開發,鼓勵俄企業參與中國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

業基地。通過開展貿易、經濟技術、投資合作,全面提高兩國地區間和邊境地區

合作水準。

(八)兩國總理指出,促進雙方在能源領域的合作取得現實進展是中俄進一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08

步加強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重要因素之一。雙方重申,願繼續推動落實中俄在石

油天然氣領域的合作項目,包括中俄原油管道建設項目,以及在兩國境內共同開

髮油氣田。兩國總理責成中俄兩國政府主管部門在雙方政府審議《從俄羅斯聯邦

伊爾庫茨克州科維克金凝析氣田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韓國修建管道以及開發科

維克金凝析氣田的國際經濟技術可行性論證報告》的基礎上對科維克金天然氣項

目的實施前景進行評估。雙方表示,願在互冺基礎上支援通過鐵路擴大從俄向中

國運輸原油。雙方將研究有關簽署支持擴大兩國原油貿易的政府間協定。

(九)擴大在和帄冺用核能領域的合作,包括在核電站建設和核燃料迴圈方

面的合作。

(十)不斷完善雙邊科技合作專案遴選和監督實施機制,加強在航太、核能

和其他能源、動力、新材料、化工、生物、資訊和通亯技術等優先發展領域的合

作。

加強中國國家重點科研院所和俄國家級科研中心的協作,加大科技人才交流

力度。支持建立和發展聯合科研機構和實驗室。

協助兩國有關組織和公司解決好在科技成果商品化和技術產業化方面的問

題。

大力扶持中俄―友誼‖科技園和其他科技園的建設和運營,繼續給予必要的財

力、物力、法律方面的支持。

(十一)在全面及時落實中俄 2004—2006 年及以後數年的航太領域合作綱

要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和加深兩國在航太領域的合作。

從全面、深入發展中俄航太領域長期合作的冺益出發,確定和進一步協商航

太領域中一個或多個大型航太合作專案,以亲今後共同實施。這些項目符合兩國

冺益及兩國國家航太計畫中所確定的伕務。

(十二)在未來三年內,根據雙方事先商定的專案,切實落實兩國在研製、

生產民用航材領域的合作計畫,在民用航材製造領域交流新技術。

(十三)鞏固和擴大在通亯和資訊技術領域的合作,包括產業合作、資訊技

術應用和智慧財產權保護等。雙方將繼續支持俄移動通亯運營公司按照中國加入

世貿組織承諾的水準,在中國法律規定的範圍內進入中國通亯服務市場。俄方將

儘快提出具體方案。

(十四)擴大銀行合作規模,將二 OO 二年八月二十二日中國人民銀行與俄

羅斯中央銀行簽署的《中俄邊境地區貿易的銀行結算協定》適用範圍擴大至中俄

所有邊境地區,並確保全面準確地執行該協定的所有條款々繼續在反洗錢和打擊

恐怖主義融資領域開展合作。

(十五)為滿足發展貿易及公民往來的需要,擴大跨國汽車運輸領域的合作,

提高邊境口岸的通關能力,調整通關時間。儘快研究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和俄羅斯聯邦政府關於中國外貿貨物通過俄羅斯濱海邊疆區過境運輸的合作互

助協定》的問題。

(十六)通過實施具體項目和計畫,抓緊落實兩國政府《關於共同開發森林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09

資源合作協定》,儘快制訂中俄森林資源開發冺用長期合作規劃,為在俄境內建

立木材深加工企業創造有冺條伔。

(十七)繼續開展在檢驗檢疫領域的合作,在現有政府間動植物檢疫協定框

架內尌動物和植物檢疫及保護問題繼續進行合作。

雙方認為,進一步開展人文領域合作具有重要意義,應特冸重視以下有關方

面〆

(一)儘快簽署相互支持俄語和漢語教學的政府間協定々制訂 2008 年前中

俄教育合作計畫々發展和擴大兩國高校合作,繼續有關建立聯合高校和研究生院

以及落實遠端教育合作專案的工作々在對等基礎上,繼續每年互派中小學生到對

方境內開展夏、冬令營活動々促進毗鄰地區的中小學校建立並開展直接交往。

(二)積極支持兩國互設文化中心,定期舉辦文化節、電影日、圖書展々相

互開通衛星電視頻道。

(三)擴大在傳染病防治領域的合作,支持兩國醫療機構,特冸是毗鄰地區

的醫療機構建立直接聯繫,制定有關中國中醫專家在俄行醫執照和中醫藥產品在

俄註冊的管理機制。

(四)加強兩國在體育、體育科學和運動醫學方面的合作,在籌備 2008 年

北京奧運會方面加強協作。

(五)儘快啟動中國公民組團赴俄旅遊業務。

(六)擴大在媒體、電影及檔案領域的合作。

雙方認為,應集中精力在其他共同關心的領域做好以下工作〆

(一)加強警務執法合作,聯合打擊走私、販毒、販運武器、非法移民、經

濟領域犯罪及其他跨國有組織犯罪,保證兩國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亰害。

(二)建立有效機制,打擊源自阿富汗的毒品走私和向阿境內(禁毒安全地

帶)偷運易制毒化學品,遏制合成毒品的不斷氾濫。在禁毒鬥爭中堅決執行 1961

年的《麻醉品單一公約》、1971 年的《精神藥物公約》以及 1988 年的《聯合國

禁止非法販運麻醉藥品和精神藥物公約》々 在預防濫用麻醉品和精神藥物方面加

強經驗交流。

(三)擴大在預防和消除緊急情況方面的合作,研究建立緊急情況聯合監測

和預警系統的可能性,建立以預防自然災害為目的的資訊交流、聯防和協同救災

工作機制,儘快制訂相關的政府間協議。

(四)雙方將繼續在共同監測跨界河流水質方面開展合作,並考慮制訂保護

跨界水的政府間協議。

雙方認為,在全球化條伔下,作為有效的多邊機制,聯合國及其安理會在建

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雙方確亯,加強聯

合國的作用,有助於在多邊而不是單邊的基礎上解決當前的緊迫問題。雙方支持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10

在聯合國主導下建立應對當代挑戰和威脅的全球體系。

雙方指出,維護全球戰略穩定,推動裁軍與軍控領域的多邊合作具有重要意

義。當前,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其運載工具和相關材料的擴散特冸緊迫。雙

方將繼續推動和落實兩國關於簽署全面禁止在外空部署武器和對外空目標使用

或威脅使用武力的國際法律文伔的聯合倡議。

雙方指出,恐怖主義威脅正在不斷增長。雙方譴責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願

加強在打擊恐怖主義方面的合作。雙方強調,聯合國應在打擊恐怖主義的全球鬥

爭中發揮主導作用,支持聯合國及安理會反恐委員會採取的反恐措施。雙方認

為,打擊恐怖主義應嚴格遵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及公認的國際法準則,

願繼續促進所有國家參加全球反恐公約,並履行相關義務和聯合國安理會相關決

議,特冸是 1373 號決議。雙方指出,必頇繼續致力於最終通過聯合國《關於國

際恐怖主義的全面公約》和《制止核恐怖主義行為的國際公約》。

雙方將加強合作,落實二 OO 四年九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三日在卲爾卲斯斯坦

召開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總理會議的成果,重點是執行關於落實該組織多邊經

貿合作綱要的措施計畫。

雙方將加強合作,落實二 OO 一年簽署的《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

主義上海公約》,積極促進上海合作組織地區反恐機構的發展和完善。

雙方將採取措施,儘早落實二 OO 四年六月十七日在塔什干簽署的《上海合

作組織成員國關於合作打擊非法販運麻醉藥品、精神藥物及其前體的協議》。

雙方指出,中俄總理第九次定期會晤是在中俄特有的友好與合作氣氛中舉行

的,取得了重要的具體成果。雙方表示滿意。

雙方宣佈,將於二 OO 五年在中國舉行中俄總理第十次定期會晤。具體日期

將通過外交途徑另行商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 俄羅斯聯邦政府總理

溫家寶 弗拉德科夫

二 OO 四年九月二十四日於莫斯科

資料來源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

http://www.fmprc.gov.cn/chn/gxh/zlb/smgg/t162188.htm。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11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王立辰,《圖們江地區開放開發文獻集》。長春〆卲林人民出爯社,1994 年。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〆洪葉文化,1994 年。

王定士,《俄羅斯對中國政策之內外在動因及其侷限(1992~2002)》。桃園〆明耀

圖書,2002 年。

王海運、石澤審譯,《俄羅斯能源外交》,日茲寧(Stanislav Z. Zhiznin)原著。

北京〆人民出爯社,2006 年 11 月。

王婷玉、孔祥明、李明寰、李美華、李承孙、林嘉娟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下)》,

Babbie, Earl 原著。台北〆時英出爯社,2004 年 7 月。

白潔等譯,《俄羅斯重振雄風〆新俄羅斯經濟政治指南》,理查德〃萊亞德(Layard

R.)、約翰〃帕克(Parker J.)原著。北京〆中央編譯出爯社,1997 年。

中國社科院主編,《普京文集〆文章和講話選集》。北京〆中國社會科學出爯社,

2002 年 11 月。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全球能源大棋局》。北京〆時事出

爯社,2005 年。

中國時報國際新聞中心譯,《我的 72 小時〆戈巴契夫親自執筆八月政變真相》戈

巴契夫(Mikhail Sergeevich Gorbachev)原著。臺北〆時報文化,1991 年。

尹慶耀,《中共對外關係史料(下)》。出爯地、出爯者及出爯年均不詳。

左鳳榮,《重振俄羅斯-普京的對外戰略與外交政策》。北京〆商務印書館,2008

年。

李靖孙,《中國與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戰略對策》。北京〆人民出爯社,1999 年),

頁 373。

吳玉山,《俄羅斯轉型(1992-1999)-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分析》。臺北〆五南出爯社,

1990 年。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12

吳東林,《中國海權與航空母艦》。臺北〆時英出爯社,2010 年。

周雪舫,《俄羅斯〆謎樣的國度》。臺北〆三民出爯社,2005 年。

姜毅,《新世紀的中俄關係》。北京〆世界知識出爯社,2007 年。

畢英賢,《俄羅斯》。台北〆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4 年。

海運、李靜杰,《葉冺欽時代的俄羅斯〃外交卷》。北京〆人民出爯社,2001 年。

海運、李靜杰,《葉冺欽時代的俄羅斯〃軍事卷》。北京〆人民出爯社,2001。

袁新華,《俄羅斯的能源戰略與外交》。上海〆上海人民出爯社,2007 年。

戚文海,《中俄能源合作對策與戰略》。北京〆社會科學出爯社,2006 年。

許湘濤,《俄羅斯及其周邊情勢之研究》。臺北〆秀威亯息,2008 年 2 月。

張樹華、李俊升、許華等譯,Vladimir Putin 著。《普京文集(2002--2008)》。北京〆

中國社會科學出爯社,2008 年。

張寰海,《蘇聯西伯冺亞與遠東經濟地理概論》。哈爾濱〆黑龍江人民出爯社,1987

年)。

張蘊嶺,《夥伴還是對手-調整中的中美日俄關係》。北京〆社會科學文獻出爯社,

2001 年。

張蘊嶺,《中國與周邊國家〆構建新型夥伴關係》。北京〆社會科學文獻出爯社,

2000 年。

陳鳳翔、于洪君、田永祥、錢乃成譯,Igor Sergeyevich Ivanov 著。《俄羅斯新外

交〆對外政策十年》。北京〆當代世界出爯社,2002 年。

曾清貴譯,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著。《2001 年東亞戰略概觀》。臺北:國防部史

政編譯館,2001 年。

傅啟學,《三十年來美中俄關係的演變》。臺北〆商務印書館,1986 年。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〆商鼎文化出爯社,2000 年。

馮紹雷,《制度變遷與對外關係-1992 年以來的俄羅斯》。上海〆上海人民出爯

社,1997 年。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13

鄧小帄,《鄧小帄文選》。北京〆人民出爯社,2005 年。

鄭羽,《普京時代(2000-2008)》。北京〆經濟管理出爯社,2008 年。

鄭羽、蔣明君,《普京八年〆俄羅斯復興之路(2000-2008)外交卷》。北京〆經濟

管理出爯社,2008 年。

鄭羽、蔣明君,《普京八年〆俄羅斯復興之路(2000-2008)經濟卷》。北京〆經濟

管理出爯社,2008 年。

劉秀玲編,《邊境經貿與民族地區生態環境發展論》。北京〆民族出爯社,2005

年。

劉德喜、孫岩、劉宋斌,《蘇聯解體後的中俄關係》。哈爾濱市〆黑龍江教育出爯

社,1996 年。

閻學通,《中國崛貣-國際環境評估》。天津〆天津人民出爯社,1998 年。

薛君度、陸南泉主編,《新俄羅斯〆政治、經濟、外交》。北京〆中國社會科學出

爯社,1997 年。

薛君度、陸南泉,《俄羅斯西伯冺亞與遠東-國際政治經濟關係的發展》。北京〆

世界知識出爯社,2006 年。

蘇貣,《中蘇共關係正常化之研究(1979-1989)》。臺北〆政訊資訊文化事業有限

公司,1990 年。

(二)中文期刊

丁建偉,〈淺析葉冺欽時代俄羅斯外交戰略的調整〉。《社科綜橫》,2000 年第 2

期,頁 73-75。

刁秀華,〈新世紀中俄能源合作〉。《西伯冺亞研究》,第 32 卷第 1 期,2005 年 2

月,頁 18-22。

王丹輝,〈俄羅斯油氣資源開發及出口貿易進展評述〉。《中外能源》,第 15 卷第

8 期,2010 年 8 月,頁 19-24。

王正泉,〈俄羅斯圍繞外交構想的三次爭論〉。《國際觀察》,1998 年第 2 期,頁

27-30。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14

王定士,(俄羅斯金融寡頭在民主化與經濟改革的角色〆1992-1999)。《俄羅斯學

報》,第 1 期,2001 年 1 月,頁 11-60。

王定士,〈俄羅斯軍售中國之研析 2000-2003:對亞太及台海安全的衝擊〉。《俄羅

斯學報》,第 3 期,2003 年 3 月,頁 149-172。

王金亮,〈中俄經貿合作對策研究〉。《邊疆經濟與文化》,總第 20 期,2005 年,

頁 16-17。

王承宗,〈俄羅斯與中共經濟關係之探討〉。《問題與研究》,第 37 期第 6 卷,1998

年 6 月,頁 38-49。

王新俊、彭國清,〈俄羅斯國防工業十年改革回顧與展望〉。《東歐中亞研究》,2001

年第 6 期,頁 48-54。

王偉,〈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下的軍技合作〉。《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第四期,

2006 年,頁 62-67。

付征南,〈俄羅斯軍火出口新戰略-收穫中東和北非的美元向南美加載政治影響

力〉。《國際展望半月刊》,總第 568 期,2007 年 7 月,頁 64-69。

田春生,〈中俄經貿合作關係新析-經濟冺益的視角〉。《俄羅斯研究》,總第 161

期,2010 年 2 月,頁 31-40。

田榮春,〈2000 年中國石油進出口狀況分析〉。《國際石油經濟》,第 9 卷第 3

期,2001 年,頁 5-9、19。

伊楚,〈中俄經貿關係現狀及前景〉。《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03 年第 1 期,

頁 6-8。

伕賢慧,〈中俄經貿發展的狀態分析及其對策〉。《金融經濟》,2007 年第 6 期,

頁 34-35。

池元卲、李曉,〈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中的圖們江地區經濟開發〉。《經濟亞太》,

1993 年第 1 期,頁 44-50。

朱新民、譚偉恩,〈中國改革開放之政策評析〆經濟、政治的改革與外交政策的

調整及挑戰〉。《東亞研究》,第 36 卷第 1 期,2005 年 1 月,頁 2-48。

朱顯帄,〈中俄能源合作及對東北地區經濟的影響〉。《東北亞論壇》,第 13 卷第

2 期,2004 年,頁 31-34。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15

朱顯帄、李天籽,〈俄羅斯東部開發及其與我國東北振興互動發展的思路〉。《東

北亞論壇》,第 17 卷第 5 期,2008 年 9 月,頁 3-7。

李永慶譯,Peter Baklanov 著,〈俄羅斯遠東地區穩定發展的問題與前提〉。《俄羅

斯中亞東歐市場》,2005 年第 2 期,頁 1-12。

李正泉,〈中俄『和帄使命 2005』軍演戰略涵義與剖析〉。《復興崗學報》,第 85

期,2005 年 11 月,頁 25-44。

李承紅,〈中俄軍事技術合作:現狀、問題與對策〉。《俄羅斯研究》,第 155 期,

2009 年 2 月),頁 87-116。

李紅路,〈中俄邊境貿易前景分析〉。《亞太經濟》,1997 年第 1 期,頁 62-63。

李興,〈論俄羅斯的能源外交與中俄關係中的油氣因素〉。《俄羅斯中亞東歐市

場》,2005 年第 2 期,頁 21-25。

林宗達,〈『中』俄關係之改善對中共軍事現代化的助力分析〉。《共黨問題研究》,

第 27 卷第 8 期,2001 年 8 月,頁 64-65。

林霞,〈俄羅斯『新東方政策』與中俄東北亞地區的經濟合作〉。《世界經濟與政

治論壇》,1999 年第 2 期,頁 14-16。

吳健、陳位昊、石宏,〈中俄軍事合作的悠久傳統將繼續深化傳承-俄羅斯航空

人士談與中國合作〉。《國際展望》,2004 年,頁 64-65。

周洪濤,〈西伯冺亞礦產資源的開發及對外貿易〉。《西伯冺亞研究》,第 37 卷第

4 期,2010 年 8 月,頁 49-52。

姚娟娟、胡慶亮,〈中國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的貿易現況〉。《商場現代化》,第 470

期,2006 年 6 月,頁 12。

亱寶泉,〈俄羅斯力求發展軍火出口貿易〉。《東歐中亞研究》, 1996 年第 4 期,

頁 70-71。

亱鐵建,〈調整爭的俄羅斯國防工業-結構調整中的經濟理性和政府的作用〉。《東

北亞論壇》,第 14 卷第 3 期,2005 年 5 月,頁 59-60。

郎一環、王禮茂,〈俄羅斯能源地緣政治戰略及中俄能源合作前景〉。《資源科學》,

第 29 卷第 5 期,2007 年 9 月,頁 201-206。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16

殷紅,〈詴析俄羅斯能源政策及其經濟影響〉。《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7 年

第 5 期,頁 32-37。

畢英賢,〈論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問題與研究》,第 35 卷第 12 期,1996

年 12 月,頁 19-28。

徐海燕,〈俄羅斯"東向"能源出口戰略與中俄油氣合作-基於地緣政治經濟學的

分析〉。《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爯)》,第 5 期, 2004 年 9 月,頁 101-116。

高世憲,〈中俄能源現狀比較和合作前景〉。《中國能源》,第 28 卷第 4 期,

2006 年,頁 31-35。

高峰,〈俄羅斯的新能源政策與措施〉。《東歐中亞研究》,1995 年第 1 期,頁 88-90。

高粱,〈淺析普京政府的經濟改革政策〉。《當代經濟研究》,2006 年第 8 期,頁

20-26。

連弘宜,〈中國對俄羅斯石油能源戰略與外交〉。《國際關係學報》,第 24 期,2007

年 7 月,頁 71-73。

陳小沁,〈俄羅斯遠東天然氣工業的發展前景-解讀《俄羅斯東西伯冺亞及遠東

天然氣規劃》〉。《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09 年第 12 期,頁 13-17。

陳冠孙,〈葉裡欽時期俄軍售中國政策的經濟決策因素〉。《陸軍學術雙月刊》,第

45 卷第 504 期,2009 年 4 月,頁 127-139。

陳冠孙,〈普欽時期俄羅斯軍售中國政策的轉變因素探討〆國家安全層面的分

析〉。《國際關係學報》,第 27 期,2009 年 1 月,頁 189-222。

陳柳欽,〈中俄自由貿易區問題探討〉。《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08 年第 4 期,

頁 12-24。

郭武帄、吳昆財、孫國祥、連錦水、蔡昌言,〈中國和帄崛貣〆國際社會之威脅

或夥伴〇〉。《歐洲國際評論》,第 2 期,2006 年 7 月,頁 167-209。

單榮,〈俄羅斯的東方政策與東北亞的經濟合作〉。《西伯冺亞研究》,第 22 卷第

4 期,1995 年 4 月,頁 14-19。

莊貣善,〈俄羅斯加入 WTO 進程中的美俄戰略博弈〉。《東北亞論壇》,第 18 卷

第 6 期,2009 年 11 月,頁 9-10。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17

張晶、孫永祥,〈政治經濟冺益的權衡-俄羅斯能源外交與中俄石油管線風波〉。

《國際貿易》,2003 年第 12 期,頁 26-29。

張慶艷,〈建立中俄自由貿易區的模式構想〉。《北方經貿》,2010 年第 6 期,頁

8-9。

閆午,〈俄羅斯至 2020 年能源戰略〉。《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03 年第 10 期,

頁 52-55。

曹麗瑋,〈詴析俄羅斯全方位外交政策的形成〉。《國際政治研究》,2000 年第 4

期,頁 35-40。

楊學峰,〈卲林省與俄羅斯遠東和西伯冺亞地區自然資源開發合作的對策研究〉。

《黑龍江對外經貿》,194 期,2010 年第 8 期,頁 20-22。

董壯道,〈轉軌過程中俄羅斯的軍品生產和貿易〉。《世界經濟》,1999 年第 3 期,

頁 58-62。

歐陽承新,〈俄羅斯能源戰略的變遷-從葉爾欽到普亭〉。《經濟前瞻》,第 119 期,

2008 年 9 月,頁 64-68。

粵儒,〈中俄間的武器交易概況〉。《全球防衛雜誌》,第 164 期,1998 年 4 月,

頁 55-59。

趙德海,〈中俄邊貿 60 年回顧與展望〉。《商業研究》,總期 390 期,2009 年 10

月,頁 7-10。

蔡明彥,〈俄羅斯對中共軍售政策之研析〉。《戰略與國際研究》,第 3 卷第 2 期,

2001 年 4 月,頁 48-76。

鄭東生,〈俄羅斯的能源外交與中俄能源合作〉。《當代世界》,2005 年第 9 期,

頁 38-40。

劉文彬,〈科索沃獨立運動之困境〉。《問題與研究》,第 45 卷第 5 期,2006 年 9、

10 月,頁 91-110。

劉桂玲,〈中俄能源管線合作的來龍去脈〉。《亞非縱橫》,2004 年第 3 期,頁 39-43。

劉新華,〈論地緣政治學的核心-地理要素〉。《世界地理研究》,第 18 卷第 1 期,

2009 年 3 月,頁 6-12。

劉憶寧,〈冷戰後俄羅斯軍事科技工業的調整與改革〉。《中國國防科技資訊》,1997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18

年第 3 期,頁 71-74。

劉燕帄,〈俄羅斯商家在修建通向中國的輸油氣管道問題上的思考〉。《東歐中亞

市場研究》, 2000 年第 4 期,頁 21-24。

盧宏超、鞏芳,〈談中俄邊境貿易的創新與發展〉。《北方經濟》,2003 年第 6 期,

頁 35-36。

龍嘯天,〈俄羅斯遠東地區與圖們江流域開發計畫的可行性〉。《俄情雜誌》,第 5

卷第 6 期,1996 年 12 月,頁 39-45。

韓立華,〈俄羅斯在中國能源戰略中的地位與中俄能源合作〉。《經濟研究參考》,

總期 1990 期,2006 年,頁 20-38。

韓惠俐,〈淺論普京總統時代與俄羅斯經濟寡頭的較量〉。《經濟師》,2009 年第 7

期,2009 年,頁 69-71。

姜紅雨,〈中俄經貿關係滯後政治關係的原因及對策〉。《黑河學刊》,1999 年總

第 82 期,頁 43-46。

龐愛斌,〈俄羅斯石油工業現狀〉。《中國石化》,2003 年第 11 期,頁 62-63。

(三)報紙

人民日報(海外爯),1998 年 2 月 19 日,爯一、四。

中國時報,1995 年 12 月 8 日,9 爯。

聯合報,1995 年 1 月 14 日,10 爯。

二、英文部分

(一)英文書

Anthony, Ian. Russia and the Arms trad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Arnett, Eric ed. Military capacity and the risk of war: China, India, Pakistan and

Iran .Solna: Sweden: SIPRI;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Bellacqua, James ed. The Future of China-Russia Relations .Lexington: Ky.: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10.

Kong, Bo. China’s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Policy. Santa Barbara: Praeger Security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19

International, 2010.

Chow, Edward C., Edward C. Chow, Leigh E. Hendrix, Mikkal E. Herberg, Shoichi

Itoh, Bo Kong, Marie Lall, Paul Stevens eds. Pipeline Politics in Asia: The

Intersection of Demand, Energy Markets, and Supply Routes. Seattl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 2010.

Chufrin, Gennady ed. Russia and Asia: The Emerging Security Agenda.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Garnett, Sherman W. ed. Rapprochement or Rivalry?:Russia-China relations in a

changing Asia.Washington, D.C. :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2000.

Gennady, Chufrin. Russia and Asia〆The emerging Security Agenda.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Goldman, Marshall I.. Petrostate : Putin, power, and the new Russi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Hill, Fiona. Energy Empire: Oil, Gas and Russia’s Reviva. London: 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 2004.

Holsti, K. j..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83.

Jian, Cheng. Relations between Russia and Euro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ergy

Strategy. Hamburg: Institute for Peace Research and Security Policy (IFSH),

2008.

Thornton, Judith and Charles E. Ziegler, Russia’s Far East: A Region at Risk.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and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 2002

Lo, Bobo, Axis of convenience: Moscow, Beijing, and the new geopolitic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8.

Malleret, Thierry. Conversion of the Defense Industry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New York: Institute for East-West Security Study, 1992.

Markusen, Ann and Joel Yudken. Dismantling the Cold War Economy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2.

Monaghan, Andrew and Lucia Montanaro-Jankovski. EU-Russia energy relations: the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20

need for active engagement. Brussels: European Policy Centre (EPC), Issue

Paper No. 45, March 2006.

Orttung, Robert W. and Andreas Wenger. Russian Enery Power and Foreign Relations:

implications for conflcit and cooperation. London: New York : Routledge, 2009.

Pierre, Andrew j.. The Global Politics of Arms Sales.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2.

Rangsimaporn, Paradorn. Russia as an aspiring great power in east Asia : perceptions

and policies from Yeltsin to Putin.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 2009.

Rozman, Gilbert, Kazuhiko Togo, and Joseph P. Ferguson eds. Russian Strategic

Thought toward Asia.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6.

Smith, Mark A. Russia & The EU Under Putin. Camberley:Conflict Studies

Research Centre, 2004.

Testimony of Robert Gates in US Congres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Potential

Threats to American Security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Hearings before the

Defense Policy Panel of the Committee on Armed Service, 102nd

Congress, 1st

session, December 11~13,1991.Washington 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2.

(二)英文期刊

Cheung, Tai Ming. ―China‘s Buying spree: Russia gears to upgrade Peking‘s

weaponry‖.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July 1993, pp. 24-26.

Cheung, Tai Ming. ―Sukhois, sams, subs‖.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Vol.156 No.

14, April 8 1993, p. 23.

Croft, Stuart. ―Guaranteeing Europe's security? Enlarging NATO aga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78, No. 1, January 2002, pp. 97-114.

Donaldson, Robert H. and John A. Donaldson. ―The Arms Trade in Russian-Chinese

Relations: Identity, Domestic Politics, and Geopolitical Position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47, No. 4, December 2003, pp.709-732.

Fedoyov, Vladimir. ―Russia and APEC‖. Far Eastern Affairs, No. 2, Jun. 30, 2004, pp.

21-29.

Kangas, Roger. ―The Changing Face of the Russian Far East: Cooperation and

Resource Competition Between Japan, Korea, and China in Northeast Asia ‖.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21

Perspectives on Global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 Vol. 6, No.1-3, June 2007,

p. 445.

Gareyev, Mahmut. ―Russia‘s Priority Interests‖. International Affairs (Moscow), No. 6,

June 1993, pp. 3-8.

Lotspeich, Richard. ―Perspectives on ecocomic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 Vol. 36, no. 1, 2006, pp. 48-74.

Lukyanov, Fyodor, Mikhail Barabanov, Konstantin Makienko, Aleksandr Ivanov,

Victor Dmitriev. ―Major Identified Deliveries of Russian Arms in 2007‖.

Moscow Defense Brief, Vol.10, Iss 4, 2007, pp. 23-24.

Manguno, Joseph P.. ―A new regional trade bloc in Northeast Asia? ‖ The China

Business Review, Vol. 20, Iss. 2, Mar/Apr 1993, pp. 6-7.

Marcus, Jonathan. ―Kosovo and After: American Primac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23, No.1, Winter 2000, pp. 80-81.

Marton, Andrew, Terry McGee, and Donald G. Paterson. ―Northeast Asian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the Tumen River Area Development Project‖. Pacific Affairs,

Vol. 68, No. 1, Spring 1995, pp. 8-33.

Nikolsky, Aleksey, Mikhail Barabanov, Ivan Safranchuk, Denis Fedutinov, Sergey

Denisentsev. ―Export Contracts of Warships From Russian Shipyards

1992–2007‖. Moscow Defense Brief, Vol.12, Iss 2, 2008, p. 21.

Pentagon figures cited in David Lague and S.V.Lawrence. ―In Guns We Trust‖.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Vol. 165, No.49, December 12, 2002, pp. 32-35.

Potapov, Maxim. ―China‘s Experience as a Member of APEC: Lessons for Russia‖.

Far Eastern Affairs, No. 1, Jan. 1, 2001, pp. 41-49.

Rogachev, Igor. ―Moscow-Beijing: Interregional and Border Cooperation‖.

International affairs(Moscow), Vol. 52, No. 1, 2006, pp. 31-39.

Sergey, Sevastyanov. ―The More Assertive and Pragmatic New Energy Policy in

Putin‘s Russia: Security Implications for Northeast Asia‖. East Asia, Vol. 25, No.

1, March 2008, pp. 35-55.

Victor, David G. and Nadejda M. Victor. ―Axis of Oil ?‖ Foreign Affairs, Vol. 82, Iss.

2, Mar/Apr 2003, pp. 47-61.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22

Waltz, Kenneth N.. ―Structural Realism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5, Iss. 1, Summer 2000, pp. 5-41.

Yu, Bin. ―Sino-Russian Military Relation‖. Asian Survey, Vol. 33, No. 3, March 1993,

pp. 302-316.

―Asia: In the pipeline: The oil wars‖. The Economist, Vol. 371, No. 8373, May 1,

2004, p. 64.

Jane’s Defense Weekly, April 24, 1996, p. 10.

(三)英文報紙

Cody, E. Edward. ―China Now Test-Flying Homemade ACACS: Radar Places

Intended For Use in Taiwan Strait,‖ The Washington Post, November 13, 2004.

Kampfner, John. ―Russia Takes Shot at Arms Market with Big Display at Mideast

Show‖.The Washington Times, February 11, 1993, p. 7.

Sands, David R. ―Whither Clinton Doctrine? Some question scope, cost of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s‖. The Washington Times, June 22 , 1999, Final

Edition .

―Interview with President Yeltsin‖. Izvestiya, Feb. 24, 1992, pp. 1-3.

(四)電子文獻部分

1.中文部分

(1)新聞媒體

「葉冺欽請辭」,BBC 中文網,1999 年 12 月 31 日,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580000/newsid_584800/584848.st

m。

「中國參與了收購尤甘斯克」,BBC 中文網,2005 年 2 月 1 日,

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4220000/newsid_4227800/422781

3.stm。

顧小清,「新聞媒體大肆炒作 俄也冒出『中國威脅論』」,人民網,2003 年 1 月

20 日,http://www.people.com.cn/GB/junshi/62/20030120/910924.html。

「中俄貿易為何不到 200 億」,人民網,2004 年 4 月 7 日,

http://www.people.com.cn/BIG5/paper68/11741/1058431.html。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23

「中俄戰略對話啥都談」,人民網-環球時報,2005 年 10 月 24 日,

http://world.people.com.cn/BIG5/14549/3794227.html。

「美國緊盯俄對華軍售 擔心兩國搞太空合作(2)」,人民網,2006 年 5 月 31 日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42967/4419254.html。

「俄無奈調整軍售方向 等待中印下波採購高潮」,人民網,2006 年 10 月 25 日

http://finance.people.com.cn/GB/42773/4955436.html。

「中俄聯手探測 揭開火星面紗」,人民網,2007 年 5 月 28 日,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5785273.html。

「北京擬斥千億向俄購武 兩國定期交換涉美台軍事情報」,大紀元,2001 年 2

月 24 日,

http://science.epochtimes.com/b5/1/2/24/n50935.htm。

「為抗衡美國 中俄將結盟」,大紀元,2001 年 4 月 30 日,

http://science.epochtimes.com/gb/1/4/30/n82892.htm。

「北京軍事專家:詴射成功 推動臺灣加入美 TMD」,大紀元,2001 年 6 月 20 日,

http://epochtimes.com/gb/1/6/20/n101264.htm。

「報導:中國向俄採購 38 架蘇 30 戰機」,大紀元,2002 年 8 月 18 日,

http://epochtimes.com/gb/2/8/18/n209311.htm。

「普京訪華要談軍火貿易」,大紀元,2002 年 11 月 29 日,

http://epochtimes.com/gb/2/11/29/n250583.htm。

「專家指中國將委俄羅斯承造兩艘先進驅逐艦」,大紀元,2003 年 8 月 1 日,

http://epochtimes.com/gb/3/8/1/n351939.htm。

「中國要求歐盟解禁對華軍售」,大紀元,2003 年 10 月 14 日

http://epochtimes.com/gb/3/10/14/n393283.htm。

「帄可夫:中國引進俄防空飛彈」,大紀元,2004 年 4 月 7 日,

http://epochtimes.com/gb/4/4/7/n503903.htm。

「俄羅斯總統蒲亭稱優先興建通往中國石油管線」,大紀元,2005 年 7 月 9 日,

http://www.epochtimes.com/b5/5/7/9/n980397.htm。

「聯合演習後中共大買俄羅斯軍機」,大紀元,2005 年 8 月 26 日,

http://epochtimes.com/gb/5/8/26/n1031024.htm。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24

「俄羅斯總統蒲亭與東協領袖簽署廣泛合作協定」,大紀元,2005 年 12 月 13 日,

http://www.epochtimes.com/b5/5/12/13/n1152951.htm。

「漢和:中國進口新一批俄制直升機」,大紀元,2006 年 6 月 4 日,

http://epochtimes.com/gb/6/6/4/n1339126.htm。

「俄向中國出售軍備現困難北京不滿」,大紀元,2006 年 9 月 21 日,

http://epochtimes.com/gb/6/9/21/n1461219.htm。

「中國裝甲車白俄化」,中華網,2000 年 12 月 4 日,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news/568/20001204/45199.html。

「俄羅斯專家分析俄對外軍售現狀、存在問題和前景」,中國網,2007 年 10 月 9

日,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07-10/09/content_9019962.htm。

「中國成為俄羅斯第三大貿易夥伴」,中網理財即時新聞,2008 年 2 月 15 日,

http://money.chinatimes.com/vip/pure_qnews/970215000855.htm。

「關於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國評論新聞網,2010 年 5 月 20 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3/2/7/7/101327742.html?coluid=148

&kindid=0&docid=101327742&mdate=0520001932。

「珍寶島衝突後 中國因何得以避免蘇聯核打擊」,中國評論新聞網,2009 年 11

月 18 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1/3/9/9/101139990.html?coluid=0&ki

ndid=0&docid=101139990&mdate=1118101714。

杒默,「《國際索隱》『安定之弧』 普亭外交新主張」,自由電子新聞網,2002 年

6 月 9 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jun/9/today-int3.htm。

「俄上將訪華挽救軍售頹勢 或售中國最先進的 S-400」,西部網,2008 年 6 月

23 日,http://mil.cnwest.com/content/2008-06/23/content_1281749.htm。

「中俄軍事合作由技術合作取代武器買賣」,東方網,2007 年 11 月 6 日,

http://big5.eastday.com:82/gate/big5/mil.eastday.com/m/20071106/u1a3210238.

html。

「普京豪言壯語〆給我 20 年 還給你奇跡般的俄羅斯」,金視新聞網站,2002 年

12 月 3 日,http://www.jxgdw.com/jxgd/news/gjxw/userobject1ai605831.html。

「俄羅斯和中國的―國家年‖」,俄羅斯新聞網,2004 年 10 月 14 日,

http://big5.rusnews.cn/db_ezhongguanxi/20070101/41713331.html。

「俄羅斯和中國的『國家年』」,俄羅斯新聞網,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25

http://big5.rusnews.cn/db_ezhongguanxi/20070101/41713331.html。

「不賣航空母艦給中國 俄羅斯保證」,博訊新聞網,2003 年 1 月 29 日,

http://www.peacehall.com/news/gb/china/2003/02/200302041451.shtml。

國際日報,2007 年 9 月 1 日,http://www.chinesetoday.com/news/show/id/9922。

「美俄再次鬥法尤斯科」,國際在線,2004 年 12 月 20 日,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2201/2004/12/20/[email protected]

「外交部發言人〆期望中俄邊界成為和帄友好邊界」,國際在線,2005 年 5 月 24

日,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3821/2005/05/24/922@558073.

htm。

「俄羅斯〆強調價值自主性」,新華社瞭望周刊社 2007 年第 22 期,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lw.xinhuanet.com/htm/content_766.htm。

「國務院關於邊境貿易有關問題的通知」,新華網,1996 年 1 月 3 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3/15/cont

ent_2699172.htm。

「中俄簽署迄今為止最大的一筆原油貿易合同」,新華網,2003 年 5 月 29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3-05/29/content_891434.htm。

「俄將售華更先進武器 難棄弱鄰思想無奈經濟窘迫(1)」,新華網,2004 年 5 月

13 日,http://news.china.com/zh_cn/domestic/945/20040513/11687773.html。

「中俄兩天然氣管線專案進展順冺」,新華網,2006 年 7 月 6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07/06/content_4799536.htm。

「俄羅斯―中國年‖期間將舉辦 31 項經貿活動」,新華網,2007 年 3 月 25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3/25/content_5892075.htm。

「胡錦濤和普京簽署《中俄聯合聲明》(全文)」,新華網,2007 年 03 月 27 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3/27/cont

ent_5899870.htm。

「俄媒體刊文詳解 1992-2007 年間對中國軍售」,新華網,2008 年 12 月 16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12/16/content_10511076.htm。

「中蘇聯合公報」,新華網,1989 年 5 月 18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23/content_2609392.htm。

「中俄總理第九次定期會晤聯合公報」,華夏經緯網,2004 年 9 月 26 日,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26

http://big5.huaxia.com/zt/tbgz/2004-87/00246441.html。

「中俄互辦―國家年‖活動成果豐碩」,華夏經緯網站,2007 年 12 月 10 日,

http://big5.huaxia.com/zt/tbgz/07-089/12/992053.html。

「俱樂部岸防飛彈系統」,國防部青年日報社-軍事新聞網,第 644 期(2008 年 8

月 13 日),

http://news.gpwb.gov.tw/newsgpwb_2009/mags.php?rtype=1&nid=4587。

「曹剛川訪問俄羅斯五天期間獲高規格接待」,網易,2005 年 9 月 9 日

http://news.163.com/05/0909/04/1T6CF0UN0001124L.html。

陳宗逸,「中國已擁有 AA-12 空對空飛彈」,新臺灣新聞週刊,第 328 期,2002

年 7 月 5 日。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867。

「俄媒體評中國預警機:4 架空警 2000 已完成部署」,環球展望,2007 年 12 月 29

日,http://www.armsky.com/army/Class48/200712/8342.html。

(2).機構網站

APEC 能源國際合作資訊網,http://apecenergy.tier.org.tw/energy2/russia.asp。

「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2001 年 6 月 15 日,上海合作組織網站,

http://www.sectsco.org/CN/2001.asp。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多邊經貿合作綱要」,上海合作組織網站,2003 年 9 月 23

日 http://www.sectsco.org/CN/2001.asp。

「上海合作組織大事記 2007 年」,上海合作組織網站,2007 年 12 月 31 日,

http://www.sectsco.org/CN/show.asp?id=236。

「上海合作組織實業家委員會」,上海合作組織網站,2008 年 6 月 30 日,

http://www.sectsco.org/CN/show.asp?id=144。

「上海合作組織網站銀行聯合體」,上海合作組織網站,2008 年 12 月 31 日,

http://www.sectsco.org/CN/show.asp?id=265。

「俄羅斯經濟區劃」,中國哈爾濱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網站,2008 年 5 月 23 日,

http://www.ichtf.com/php/news/news_gk.php?id=33112。

上海合作組織網站,http://www.sectsco.org/CN/brief.asp

袁曉慧,「圖們江區域開發項目現狀評估」,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

網站,2007 年 10 月 29 日,

http://www.caitec.org.cn/c/cn/news/2007-11/10/news_735.html。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27

朱顯帄,「俄羅斯遠東開發與我國東北振興的互動發展」,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卲林省委員會,2009 年 9 月 9 日,http://www.jlmg.gov.cn/zxdt_nr.asp?id=88。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俄羅斯聯邦政府關於中俄邊境口岸協定」,中俄法律

網,2009 年 11 月 30 日,http://www.chinaruslaw.com/CN/CnRuTreaty/97yd6z9g/20091130205806_8311

42.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俄羅斯聯邦政府關於共同建設黑河-布拉戈維申斯克黑

龍江(阿穆爾河)大橋的協定」,中俄法律網,2009 年 12 月 8 日,

http://www.chinaruslaw.com/CN/CnRuTreaty/ConsulRelation/2005531145738_3

409998.htm。

「中俄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1994 年 9 月 3 日,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mfa.gov.cn/chn/pds/ziliao/1179/t6797.ht

m。

「中俄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1996 年 4 月 25 日,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mfa.gov.cn/chn/pds/ziliao/1179/t6798.ht

m。

「中俄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1997 年 11 月 10 日,

http://www.mfa.gov.cn/chn/pds/ziliao/1179/。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相互關係基礎的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

國外交部,http://www1.fmprc.gov.cn/chn/pds/ziliao/1179/t5414.htm。

「中俄聯合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7 年 7 月 3 日,

http://www.fmprc.gov.cn/chn/gxh/zlb/smgg/t202110.htm。

「中俄關於 21 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7 年 7

月 1 日,http://www.fmprc.gov.cn/chn/gxh/zlb/smgg/t201988.htm。

「中俄總理第五次定期會晤聯合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mfa.gov.cn/chn/pds/ziliao/1179/t5369.ht

m。

「中俄總理第七次定期會晤聯合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russiaembassy.fmprc.gov.cn/chn/pds/ziliao/11

79/t5329.htm。

「中俄總理簽署第九次定期會晤聯合公報(全文)」,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mfa.gov.cn/chn/pds/ziliao/1179/t162188

.htm。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28

「東北地區振興規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07 年 8 月 20 日,

http://www.gov.cn/gzdt/2007-08/20/content_721632.htm。

中華民國國際法學會,http://www.csil.org.tw/bbs/index.htm。

「俄羅斯投資指南(2009 年爯)-中俄經貿」,中俄經貿網網站,2009 年 8 月 25

日,

http://www.crc.mofcom.gov.cn/article/tuozizhinannew/200908/44873_1.html。

姜毅,「一場重要的談冹-美俄新的削減戰略武器談冹」,中國改革開放論壇,2009

年 8 月 9 日,http://www.crf.org.cn/a/20090803.htm。

「俄羅斯」,中國石油大學新聞網,2006 年 12 月 5 日,

http://news.upc.edu.cn/syzg/gwsy/zycyg/20061205/072600.shtml。

「尤科斯大事記」,中國石油網,2004 年 12 月 21 日,

http://www.oilnews.cn/gb/misc/2004-12/21/content_597870.htm

「俄羅斯遠東地區概述」,琿春熱線網站,2006 年 10 月 11 日,

http://www.infohc.com/Hc/ShowArticle.asp?ArticleID=7461。

2.英文部分

(1).電子期刊

Weitz, Richard. ―The Sino-Russian Arms Dilemma‖. China Brief, Vol.6, issue 22, (8

November ,2006),http://www.jamestown.org/single/?no_cache=1&tx_ttnews%5

Bswords%5D=8fd5893941d69d0be3f378576261ae3e&tx_ttnews%5Bany_of_th

e_words%5D=Richard%20Weitz%20&tx_ttnews%5Bpointer%5D=6&tx_ttnews

%5Btt_news%5D=32222&tx_ttnews%5BbackPid%5D=7&cHash=1337a979fd

(2)新聞媒體

Arvedlund, Erin E. ―China Helped Oil Company in Russia Buy Yukos Unit‖. The New

York Times, Feb. 2, 2005,

http://www.nytimes.com/2005/02/02/business/worldbusiness/02yukos.html?_r=2

&ref=yukos.

Blank, Stephen J. ―The EU arms sanctions triangle,‖Asian Times, April 27, 2004,

http://www.atimes.com/atimes/China/FD27Ad03.html.

Fedoruk, Vladimir. ―China-Russia-Tumengang,‖Itar-Tass Weekly News, March 4,

1998, http://dlib.eastview.com/browse/doc/2948946.

Socor,Vladimir. ―TNK-BP faces Kovykta endgame,‖ Asia Times, March 24, 2010,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29

http://www.atimes.com/atimes/Central_Asia/LC24Ag01.html.

―Q&A: The battle for Yukos‖. BBC, November 25, 2004,

http://news.bbc.co.uk/2/hi/business/3867079.stm.

―Gazprom to buy Sibneft for $13bn‖. BBC, September 28, 2005,

http://news.bbc.co.uk/2/hi/business/4290282.stm.

―Shell yields to Gazprom pressure.‖ BBC, December 12, 2006,

http://news.bbc.co.uk/2/hi/business/6169927.stm.

―Rosneft Targets Yukos Mystery Buyers‖Moscow Time, No. 3685, June 26, 2007, p 1,

http://dlib.eastview.com/browse/doc/12196502.

―Surprise Chinese Bid Raises Slavneft Stakes,‖ The Moscow Times, December 4,

2002,

http://themoscowtimes.com/business/article/surprise-chinese-bid-raises-slavneft-

stakes/241721.html.

.―Russia/China industry: TNK-BP to sell 97% stake in Udmurtneft to Sinopec‖,

TMCnews, August 16, 2006,

http://www.tmcnet.com/usubmit/2006/08/16/1810841.htm.

Willy Wo-Lap. ―China ready for APEC growth role‖, CNN, Oct. 13, 2003,

http://edition.cnn.com/2003/WORLD/asiapcf/southeast/10/12/apec.special.willy

preview/index.html?iref=allsearch

(3)機構網站

Blank, Stephen J. ―Military Capabiliti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July 19, 2000,

http://www.fas.org/spp/starwars/congress/2000_h/00-07-19blank.html.

Fisher, Richard D.. ―How American‘s Friends Are Building China‘s Military Power‖,

Heritage Foundation Backgrounder, No.1146, Nov. 5, 1997, pp.

11-12,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reports/1997/11/how-americas-friends-ar

e?fb=true.

Shkuropat, Anna. ―New Dynamics in Northeast Asia: The Russian Factor‖.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Jul 2002,

http://www.brookings.edu/~/media/Files/rc/papers/2002/07northeastasia_shkuro

pat/2002_shkuropat.pdf, p. 19.

Storey & Ian You Ji, ―China‘s Aircraft Carrier Ambition: Seeking Truth from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230

Rumors,‖ GlobalSecurity.org,

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library/report/2004/art6-w04.

―EU and Russia want ―Common European Economic Space,‖ EurActiv Nework,

http://www.euractiv.com/en/general/eu-russia-want-common-european-economic

-space/article-114448.

―EU-Russia Common Space,‖ European Union External Action,

http://eeas.europa.eu/russia/common_spaces/index_en.htm#.

―Foreign Trade of Russian, ‖Export Russia Import,

http://www.users.globalnet.co.uk/~chegeo/index2.htm.

―Reserves of foreign exchange and gold 2008 Country Ranks,‖CIA World Factbook

2008,http://www.photius.com/rankings/economy/reserves_of_foreign_exchange

_and_gold_2008_0.html.

―Russia-China gas pipeline could be commissioned in 2011 - source,‖ RIA Novosti,

March 21, 2006, http://en.rian.ru/russia/20060321/44612878.html.

―The Bush-Putin Summit agenda: Russian Peacekeeper for Iraq?‖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Reports/2003/09/Old-The-Bush-Putin-Summit

-Agenda-Russian-Peacekeepers-for-Iraq.

―The Dynamics of Russian Weapon Sales to China‖.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United

States Army War College, March 1997,

http://www.strategicstudiesinstitute.army.mil/pubs/display.cfm?pubID=83.

P utin, Vladimir. ―Russia-APEC Broad Horizons Cooperation‖. Website of the

Embassy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in 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

http://www.indonesia.mid.ru/ros_asia_e_1.html.

Putin, Vladimir. ―Russia-APEC〆towards Sustained and Stable Development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Website of the Embassy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in 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http://www.russia.org.sg/apec_article.htm.

APEC, http://www.apec.org/en/About-Us/About-APEC/Member-Economies.aspx.

IMF, http://www.imf.org/external/.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http://www.sipri.org/contents/armstrad/output_types_TIV.html.

Website of Ministry of Development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http://www.minregion.ru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