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l Categories
Home > Documents > “半部《论语》治天下” -...

“半部《论语》治天下” -...

Date post: 30-Jul-2020
Category:
Upload: others
View: 34 times
Download: 0 times
Share this document with a friend
9
2卷 第 4 2008 7高 校  教 育  管 理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Vol. 2 No. 4 J ul. 2008 “半部《论语》治天下” ———感悟《论语 》修身为政之道 于 建 福 (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科研处 ,北京 102617) 摘 要 : 《论语 》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编纂而成的中华文化传世经典 。《论语 》中的“学而不 ,学致其道”、“诲人不倦 ,善竭其才”、“修己安人 ,君子人格”、“为政以德 ,讲信修睦”、“尚中贵和 , 一以贯之 ” 诸方面 ,集中体现出修身为政之道 。在研读《论语 》时 ,应心存敬畏之心 , 读其书知其为人 , 力求融会贯通 ,善于 吸取其精华而无求备于一书一人。研读《论语 》 ,对滋润心灵 ,滋养人格 , 对确立高校办学理念 , 领悟高教管理 之道 ,必有助益 。 关键词 : 《论语 》 ; 孔子 ; 修身 ; 为政 ; 尚中贵和 中图分类号 :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673 - 8381 (2008) 04 - 0065 - 07 收稿日期 : 2008 - 02 - 13 作者简介 : 于建福 (1961 ),,山东莱西人 ,教授 ,教育学博士 ,从事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及现代教育理念研究。 相传 ,宋代宰相赵普尝言 : “半部《论语 》治天 下。”尽管在今看来 , 这似乎为溢美之言 , 但足以 引发我们的深思 , 加深对书中修身为政之道的感 悟。《论语 》涉及为人处世 、为学育人 、为政惠民 等问题 ,它所反映出来的人生智慧 ,富有哲理的名 句箴言 ,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积淀。研读 《论语 》 ,想必有益于滋润心灵 , 滋养人格 , 启迪育 人智慧 ,领悟管理之道 ,成就高教事业 。 一、《论语》的成书及名义 《论语 》主要由 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 子追记孔子的言行思 想编纂而成 , 比较忠 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 弟子的言论和事迹 , 是了解和研究孔子思 想和行为的重要资 ,也是儒家思想和 中华文化之经典 。 至于《论语 》本 , 班 固《汉 书 ·艺 文志》称 : “《论语 》 ,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 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 ,门人相 与辑而论纂 ,故谓之《论语》。”《文选·辨命论注 》 引《傅子》也说 : “昔仲尼既没 ,仲弓之徒追论夫子 之言 , 谓之《论语 》。”刘熙《释名 ·释典艺》认为 : “《论语》 , 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 , 伦也 , 有伦理也 。语 , 叙也 , 叙 己所 欲说 也 。”刘向《别 录》载 : “《鲁论语》二十篇 , 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 也。”可见 , 《论语》是经过孔子后学“论纂”认可之 “语” ,是以记言为主经得起逻辑推敲而合乎伦理 之“语 ” ,是有益无害之“善言”。 《论语 》作为语录体著作 , 其语言之含蓄隽 ,故事之简洁生动 , 所表达思想之深度 , 所反映 人物之个性 ,均显示出独特魅力。“先王圣化 , 在方册 ; 夫子风采 , 溢于格言 。” [1] 《论语》的精华 , 孔子的思想 ,多在其只言片语、微言大义的格言警 句之中 。《论语 》格言数量之丰 , 蕴涵哲理之深 , 修辞艺术之美 ,在整个中华文化典籍中弥足珍贵 。 《论语》所记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的警句格言 ,简约应答 ,点到即止 ,或启发论辩 ,畅所欲言 ,蕴涵 丰富智慧 。 《论语》编纂形式灵活 , 既多方位、多视角成 功刻画出孔子的仪态举止和个性气质 , 体现了孔 子的思想、才能、情趣、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 ,有利 于读者全面、准确地了解孔子及其思想 ; 又鲜明刻 画出一些弟子的个性特征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 ,渊的温雅贤良 , 子贡的聪颖善辩 , 曾皙的潇洒脱 ,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无论就思想价值还是 从艺术魅力而言 , 《论语》都是一部不可不读的中
Transcript
Page 1: “半部《论语》治天下” - res.guoxueyuan.comres.guoxueyuan.com/CourseFiles/29fcddc3-c022-d9c7... · 现。《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前两个字 或前三个字作为篇名。历代注释《论语》版本很

第 2卷  第 4期2008年 7月

 高  校  教  育  管  理

Journal of H 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Vol. 2 No. 4

Jul. 2008

           

“半部《论语 》治天下 ”———感悟《论语》修身为政之道

于 建 福(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科研处 ,北京 102617)

摘  要 :《论语 》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编纂而成的中华文化传世经典。《论语 》中的“学而不

厌 ,学致其道 ”、“诲人不倦 ,善竭其才 ”、“修己安人 ,君子人格 ”、“为政以德 ,讲信修睦 ”、“尚中贵和 ,一以贯之 ”

诸方面 ,集中体现出修身为政之道。在研读《论语 》时 ,应心存敬畏之心 ,读其书知其为人 ,力求融会贯通 ,善于

吸取其精华而无求备于一书一人。研读《论语 》,对滋润心灵 ,滋养人格 ,对确立高校办学理念 ,领悟高教管理

之道 ,必有助益。

关键词 :《论语 》; 孔子 ; 修身 ; 为政 ; 尚中贵和

中图分类号 : G64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3 - 8381 (2008) 04 - 0065 - 07

收稿日期 : 2008 - 02 - 13作者简介 : 于建福 (1961—) ,男 ,山东莱西人 ,教授 ,教育学博士 ,从事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及现代教育理念研究。

  相传 ,宋代宰相赵普尝言 :“半部《论语 》治天

下。”尽管在今看来 ,这似乎为溢美之言 ,但足以

引发我们的深思 ,加深对书中修身为政之道的感

悟。《论语》涉及为人处世、为学育人、为政惠民

等问题 ,它所反映出来的人生智慧 ,富有哲理的名

句箴言 ,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积淀。研读

《论语 》,想必有益于滋润心灵 ,滋养人格 ,启迪育

人智慧 ,领悟管理之道 ,成就高教事业。

一、《论语 》的成书及名义

  《论语 》主要由

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

子追记孔子的言行思

想编纂而成 ,比较忠

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

弟子的言论和事迹 ,

是了解和研究孔子思

想和行为的重要资

料 ,也是儒家思想和

中华文化之经典。

至于《论语 》本

义 ,班固《汉书 ·艺

文志 》称 :“《论语 》者 ,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

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 ,门人相

与辑而论纂 ,故谓之《论语 》。”《文选 ·辨命论注 》

引《傅子 》也说 :“昔仲尼既没 ,仲弓之徒追论夫子

之言 ,谓之《论语 》。”刘熙《释名 ·释典艺 》认为 :

“《论语 》,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 ,伦也 ,

有伦理也。语 ,叙也 ,叙己所欲说也。”刘向《别

录 》载 :“《鲁论语 》二十篇 ,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

也。”可见 ,《论语 》是经过孔子后学“论纂 ”认可之

“语 ”,是以记言为主经得起逻辑推敲而合乎伦理

之“语 ”,是有益无害之“善言 ”。

《论语 》作为语录体著作 ,其语言之含蓄隽

永 ,故事之简洁生动 ,所表达思想之深度 ,所反映

人物之个性 ,均显示出独特魅力。“先王圣化 ,布

在方册 ;夫子风采 ,溢于格言。”[ 1 ]《论语 》的精华 ,

孔子的思想 ,多在其只言片语、微言大义的格言警

句之中。《论语 》格言数量之丰 ,蕴涵哲理之深 ,

修辞艺术之美 ,在整个中华文化典籍中弥足珍贵。

《论语 》所记孔子“循循然善诱人 ”的警句格言 ,或

简约应答 ,点到即止 ,或启发论辩 ,畅所欲言 ,蕴涵

丰富智慧。

《论语 》编纂形式灵活 ,既多方位、多视角成

功刻画出孔子的仪态举止和个性气质 ,体现了孔

子的思想、才能、情趣、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 ,有利

于读者全面、准确地了解孔子及其思想 ;又鲜明刻

画出一些弟子的个性特征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 ,颜

渊的温雅贤良 ,子贡的聪颖善辩 ,曾皙的潇洒脱

俗 ,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无论就思想价值还是

从艺术魅力而言 ,《论语 》都是一部不可不读的中

Page 2: “半部《论语》治天下” - res.guoxueyuan.comres.guoxueyuan.com/CourseFiles/29fcddc3-c022-d9c7... · 现。《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前两个字 或前三个字作为篇名。历代注释《论语》版本很

华传世佳作。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 ,到西汉时期仅

有 3种《论语 》版本流传 :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

语 》20篇 ,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 》22篇 ,汉景

帝时由鲁恭王刘余在孔子旧宅壁中发现的《古论

语 》21篇。西汉末年 ,帝师张禹精治《论语 》,并根

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 》,撰成《张侯论 》。东

汉末年 ,郑玄以《张侯论 》为依据 ,参考《齐论语 》、

《古论语 》,作《论语注 》,现存《论语 》基本上沿用

《张候论 》,共 20篇。郑玄《论语注 》流传后 ,《齐

论语 》、《古论语 》便渐亡佚。《论语 》在汉代已被

列为学子必读的“七经 ”之一。

到唐代 ,唐文宗开成年间刻石于国子学 ,又将

其列为“十二经 ”之一。到宋代 ,又将《孟子 》列为

经书 ,合称为“十三经 ”。宋儒还将《礼记 》中的

《大学 》和《中庸》两篇提出 ,与《论语 》、《孟子 》合

编为“四书 ”。“四书 ”、“五经 ”遂成为封建社会

后期学校教育的主要教科书 ,科举必读之经典。

自西汉直到 20世纪初约 2 000年历史中 ,《论语 》

一直是国人初学必读之书 ,成为家传户诵之学 ,对

中华民族文化道德素养和国民性起到过重大影

响 ;经海外广泛传播 ,为人类文明贡献了独特

智慧。

《论语》章数分法不一 ,据朱熹《论语集注 》可

分为 498章 ,内容非常丰富。《论语 》没有严格的

编纂体例 ,每一条就是一章 ,集章为篇 ,篇、章之间

并无紧密联系 ,只是大致归类 ,且有重复章节出

现。《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前两个字

或前三个字作为篇名。历代注释《论语 》版本很

多 ,除郑玄作《论语注 》,还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

语集解 》,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 》,宋代邢昺

《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 》,清代刘宝楠和刘

恭冕《论语正义 》,近世有程树德《论语集释 》,杨

树达《论语疏证 》,杨伯峻《论语译注 》,钱穆《论语

新解 》等。

二、《论语 》中的修身为政之道

《论语》融教育、伦理和政治为一体 ,集中体

现出修身之道和为政之道 ,其中包含了许多有普

遍意义的思想方法与原则 ,在古今中外教育史上

具有重要地位 ,值得传承和借鉴。这里仅就其中

的修身为政之道 ,作简要梳理和概述。

(一 )学而不厌 ,学致其道

《论语》重“学 ”,以“学而 ”开篇 ,以“学而时

习 ”为悦事 ,以“有朋自远方来 ”为乐事 ,做到“人

不知而不愠 ”,反映出孔子重学律己的君子风范 ,

朱熹视之为“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

务”[ 2 ]65。显然 ,修身之道贵在“学 ”,需要“学而不

厌 ”,“学以致其道 ”。

1. 始于学志于学。基于“性相近也 ,习相远

也 ”的认识 ,孔子强调“学而知之 ”,自称“我非生

而知之者 ”,靠的是好学古代典籍 ,“敏以求之 ”;

主张通过学而“知命 ”、“知礼 ”、“知言 ”,否则 ,

“无以为君子 ”,“无以立 ”,也“无以知人 ”。孔子

自称“十有五而志于学 ”,通过学习修养和磨炼 ,

逐步实现“立 ”、“不惑 ”、“知天命 ”、“耳顺 ”,最终

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之中道境界。显然 ,“志

于学 ”是人生修养的起点 ,也是达于人生理想境

界的起点。

2. 好学乐学。孔子认为 :“知之者不如好之

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 ”、“好之 ”、“乐

之 ”是 3种不同的为学境界 ,不应满足于“知之 ”,

还要“好之 ”,更应“乐之 ”。

孔子将“好学 ”视为人格修养的基础。在他

看来 ,“仁 ”、“知 ”、“信 ”、“直 ”、“勇 ”、“刚 ”六德

目 ,都必须建立在“好学 ”的基础之上 ,否则 ,就会

出现“愚 ”、“荡 ”、“贼 ”、“绞 ”、“乱 ”、“狂 ”六种偏

失 ,或受人愚弄 ,或行为放荡 ,或受到伤害 ,或尖刻

刺人 ,或犯上作乱 ,或狂妄自大。“好学 ”者应善于

日积月累 ,恰如子夏所言 :“日知其所亡 ,月无忘

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孔子自身“默而识

之 ,学而不厌 ”,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 ,努力学

习而不满足 ,勉励冉求知难而进以得其道 :“力不

足者 ,中道而废 ,今女画。”孔子提倡“敏而好学 ,

不耻下问 ”,学无常师 ,随时随地虚心求教 ,做到

“每事问 ”,“疑思问 ”。孔子“发愤忘食 ,乐以忘

忧 ,不知老之将至 ”, 赞扬颜渊“一箪食 ,一瓢饮 ,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这种“孔

颜之乐 ”为后世树立了“乐学 ”典范。

3. 博学善学。孔子教以“文 ,行 ,忠 ,信 ”,涉

及文化知识 ,品德修养 ,忠诚笃厚 ,坚守信约 ;“以

《诗 》、《书 》、礼、乐教 ”,“晚而喜《易 》”,“弟子受

《春秋 》”[ 3 ]49。孔子主张“博学于文 ,约之以礼 ”,

在重视博学的同时 ,强调博约相济 ,以免离经叛

道。他不满足于“多学而识之者 ”,而是“一以贯

之 ”。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 ”,要求弟子将学与

习、学与思、故与新相结合 ,不能偏废。《论语 ·

66            高  校  教  育  管  理                  第 2卷

Page 3: “半部《论语》治天下” - res.guoxueyuan.comres.guoxueyuan.com/CourseFiles/29fcddc3-c022-d9c7... · 现。《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前两个字 或前三个字作为篇名。历代注释《论语》版本很

学而 》还提到《诗经 》所谓“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

主张精益求精 ,反对浅尝辄止。弟子子夏认为 :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即是

说 ,广博地学习并坚守其志向 ,提出与切身有关的

问题并加以思考 ,仁就含在其中了。

4. 学以致其道。《论语 》重视学以致用 ,学以

致其道。“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

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贤贤易色 ;事父

母 ,能竭其力 ;事君 ,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 ,言而有

信。虽曰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 ”;“诵《诗 》三百 ,授

之以政 ,不达 ;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 ;虽多 ,亦奚以

为 ?”都是注重德行的经典名句 ,要求读书的目

的 ,不在于死记书本 ,而在于力行 ,能灵活运用知

识。在子夏看来 ,君子“学以致其道 ”,而不像各

种工匠那样仅限于“成其事 ”。学习的目的也在

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孔子认为 :“朝闻道 ,夕

死可矣 ”;“士志于道 ,而耻恶衣恶食者 ,未足与议

也。”勉励弟子追求道义、真理 ,不要为衣食所累。

(二 )诲人不倦 ,善竭其才

孔子 :“弟子盖三千焉 ,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

人。”[ 3 ]420《论语 》大量记载了孔子诲人不倦、善竭

其才所表现出的高超的育人智慧。

1. 有教无类 ,各因其材。孔子主张“有教无

类”,即受教育者不分贵贱、贤愚、民族、地域 ,应

该机会均等。“自行束脩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

这就打破了“学在官府 ”的局面 ,推进了文化教育

扩及于平民。

孔子认为 :“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

下 ,不可以语上也。”是否谈论高深的道理 ,要根

据其才智如何 ,这就成为各因其材而教育的基础。

“由也果 ”、“赐也达 ”、“求也艺 ”,“柴也愚 ,参也

鲁 ,师也辟 ,由也喭 ”。孔子特别注意对学生的观

察了解 ,考虑其个性和优缺点以及进德修业状况 ,

给予不同的教诲。同样问“闻斯行诸 ”? 孔子答

子路 :“有父母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 ”答冉有 :

“闻斯行之。”这是因为子路个性鲁莽 ,故需有所

节制 ;冉求处事畏怯 ,故需加以鼓励。同是弟子问

仁 ,孔子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 ”,答仲弓“己所不

欲 ,勿施于人 ”,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 ”。颜渊

学养高深 ,故答以“仁 ”学之纲 ,对仲弓和司马牛

则答以细目 ,表现了“各因其材 ”的时中精神。

2. 适时启发。子夏谈诗“巧笑倩分 ,美目盼

兮 ,素以为绚兮 ”,从而体会到“礼 ”应该以忠信仁

义为本的道理 ,孔子因受到启发而称赞 :“起予者

商也 ! ”颜渊“闻一以知十 ”,听老师讲学后“亦足

以发 ”。这正是适时启发的必然结果。孔子特别

强调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

则不复也。”不到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就不予启

导 ,不到想讲而讲不明时就不予开导 ,做不到“举

一反三 ”,就不再教诲。他期望学生触类旁通 ,

“告诸往而知来者 ”。

3. 善诱竭才。孔子循循善诱 ,最大限度地挖

掘学生的潜能 ,取得了最佳教育效果。颜渊曾感

叹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 ,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 ,欲罢不

能 ,既竭吾才 ,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 ,末由也

已 ! ”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 ,令弟子“欲罢不能 ”的

情状 ,正是对孔子循循善诱的生动写照 ,反映了孔

子高超的教育艺术。孔子提出“当仁 ,不让于

师”,形成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而不厌 ,诲

人不倦 ”,不断激励学生发愤成才。

(三 )修己安人 ,君子人格

“孔子所谓学 ,只是教人养成人格。”[ 4 ]孔子

在塑造了自己崇高的道德人格的同时 ,为世人设

计了独具特色的理想人格并探讨实现之路。孔子

以所仰慕的“圣人 ”勉励弟子 ,以所乐道的“君子 ”

人格规约弟子 ,以所推崇的“士人 ”操守要求弟

子 ,以所描述的“成人 ”形象感召弟子 ,致力于探

讨实现“君子 ”人格之路 ,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

及道德修养要求 ,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 修己安人 ,立人达人。孔子主张 :君子“修

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 ”。在此 ,“修己 ”是自

我的涵养 ,自我道德的完善 ;“安人 ”或“安百姓 ”

则是修己的目的。孔门所谓“学干禄 ”,“下学而

上达 ”,“学而优则仕 ”,无不含有此意。“修身 ”不

仅为“内圣 ”所必须 ,而且是“外王 ”的必要条件。

“修身 ”则“道立 ”,修其身而天下平。

《论语 》许多篇章谈到修己做人的问题。曾

子自称“吾日三省吾身 ”,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

德的重要性。孔子认为 ,“人之生也直 ”,做人要

正直 ,光明磊落 ,做人必有仁德 ,“泛爱众 ,而亲

仁 ”。“人而不仁 ,如礼何 ? 人而不仁 ,如乐何 ?”

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学礼乐才有意义。

“唯仁者能好人 ,能恶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正

确对待别人并能得到人们的称颂。“齐景公有马

千驷 ,死之日 ,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

首阳之下 ,民到于今称之。”这充分说明仁德的价

值和力量。“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

76第 4期                于建福  “半部《论语 》治天下 ”

Page 4: “半部《论语》治天下” - res.guoxueyuan.comres.guoxueyuan.com/CourseFiles/29fcddc3-c022-d9c7... · 现。《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前两个字 或前三个字作为篇名。历代注释《论语》版本很

下归仁焉。”只有克制自己 ,让言行符合礼就有了

仁德 ,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 ,天下的人就归于仁

了。“刚、毅、木、讷近仁 ”,即刚强、果断、质朴、语

言谦虚则接近于仁德 ,能实行“恭、宽、信、敏、惠 ”

这 5种美德者 ,也可算是仁。孔子认为 ,“仁者 ”

应“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以“能近取

譬 ”作为追求仁德的方法 ,将心比心 ,推己及人 ,

力求“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

2. 见贤思齐 ,改过迁善。孔子说 :“见贤思齐

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就是要取人之长补己之

短 ,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德之不修 ,学之

不讲 ,闻义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 ,是吾忧也 ”,孔子

有感于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 ,而主张及时改

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 ”,只有这样 ,修养才可以

完善 ,知识才可以丰富。“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

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虚心向别

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 ,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

以善者为师 ,而且以不善者为鉴 ,这对处事待人、

修身养性、增长知识、完善人格 ,都是有益的。

3. 理想人格 ,躬行君子。《论语 》中 ,孔子就

理想人格有许多不同的称谓 ,“圣人 ”、“君子 ”则

是孔子认为合乎“中庸之道 ”的“中行者 ”;而“小

人 ”与孔子所斥责的“德之贼 ”的“乡愿 ”,代表着

人格不完善。至于“狂者 ”、“狷者 ”,或为“过 ”,

或为“不及 ”,尽管各有其长 ,但均有其人格上的

缺憾。

唯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修己以安百姓 ”

的“圣人 ”,“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 ,颠沛

必于是 ”、“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 ,孙以出之 ,信以

成之 ”、“不忧 ”、“不惑 ”、“不惧 ”、“不器 ”、“文质

彬彬 ”、“修己以安人 ”的“君子 ”,“志于道 ”而“弘

毅 ”、“笃信好学 ,死守善道 ”、“仁以为己任 ”、不惜

“杀身以成仁 ”的“志士仁人 ”,集“知 ”、“不欲 ”、

“勇 ”、“艺 ”于一身并“文之以礼乐 ”或“见利思

义 ,见危授命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的“成人 ”,才

是孔子所称道的具有内在联系而大致合乎“中

道 ”的理想人格。相对于“圣人 ”,“君子 ”人格是

经过努力不仅可欲而且可求的 ,因而孔子主张

“躬行君子”,即身体力行地做名副其实的君子。

(四 )为政以德 ,讲信修睦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认为为政要以道德教

化为基础。“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

拱之 ”,其意是说 ,为政者如果实行仁政德治 ,就

会像北斗受到众星拱卫那样受到民众的拥戴。孔

子有关为政的理念在《论语 》中多有体现。

1. 政者正也 ,先之劳之。在“为政以德 ”问题

上 ,孔子首先就“政 ”字作出解释 :“政者正也。子

帅以正 ,孰敢不正 ”,即把为政归结为一个“正 ”

字 ,认为为政就是“正己 ”与“正人 ”兼顾而无所偏

倚。而在“正己 ”与“正人 ”之间 ,关键是在位者能

首先正己 ,即所谓“率以正 ”。孔子说 :“子欲善而

民善矣。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

偃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

“苟正其身矣 ,于从政乎何有 ? 不能正其身 ,如正

人何 ?”从政者只有立足于自身修养 ,以身作则 ,

为人师表 ,才能以人格力量达到管理和教育的目

的。孔子以舜为例说明君主严于律己的重要性 :

“无为而治者 ,其舜也与 ? 夫何为哉 ? 恭己正南

面而已矣 ”,这里舜的庄严端正是他实现太平世

道的关键。

子张问如何为政 ,孔子说 :“居之无倦 ,行之

以忠。”也就是说 ,居于官位不懈怠 ,执行君令要

忠实。子路问如何为政 ,孔子认为应“先之劳

之 ”,做在老百姓之前而不要懈怠 ,也使老百姓勤

劳。孔子曰 :“言忠信 ,行笃敬 ,虽蛮貊之邦 ,行

矣。”要想使自己的思想主张行得通 ,必须心意诚

恳 ,行为端庄。

2. 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孔子来到一国之所以

知其政事 ,是“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孔

子特别主张善政者“能以礼让为国 ”。在谈论郑

国贤相子产时 ,孔子说 :“有君子之道四焉 :其行

己也恭 ,其事上也敬 ,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正是由于子产的这种庄重、恭敬、恩惠、道义和美

德 ,才能使他处于郑国的贤相位置。孔子提出 :

“知及之 ,仁不能守之 ,虽得之 ,必失之。知及之 ,

仁能守之 ,不庄以涖之 ,则民不敬。知及之 ,仁能

守之 ,庄以涖之 ,动之不以礼 ,未善也。”可见治理

好国家对君主的要求应是全方位的 ,才智仁德庄

重礼仪不可偏废。

3. 选贤与能。孔子认为君主管理国家大事 ,

要重视选拔优秀人才。“先有司 ,赦小过 ,举贤

才 ”,孔子认为只要懂礼、有道、正直 ,并具备一定

的从政才能的人就可以务政。当季康子问 :仲由、

赐、求“可使从政也与 ”? 孔子认为三人分别具备

果断、达理、多艺的素质 ,都可以参政 ,提倡在实践

中考察人 ,“始吾于人也 ,听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

人也 ,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用人不能

搞无原则的信任 ,“君子不以言举人 ,不以人废言”。

86            高  校  教  育  管  理                  第 2卷

Page 5: “半部《论语》治天下” - res.guoxueyuan.comres.guoxueyuan.com/CourseFiles/29fcddc3-c022-d9c7... · 现。《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前两个字 或前三个字作为篇名。历代注释《论语》版本很

善于言辞者未必就是人才 ,故不可“以言举人”,要

广开言路 ,“不以人废言 ”。子夏提出 :“仕而优则

学 ,学而优则仕。”“学而优”方能担当管理者。

4. 尊美屏恶 ,有耻且格。要“为政以德 ”,还

必须做到“尊美屏恶 ”。孔子在回答子张“何如斯

可以为政矣 ”时认为 :“尊五美 ,屏四恶 ,斯可以为

政矣。”要求从政者具有如下五种美德 :“惠而不

费 ,劳而不怨 ,欲而不贪 ,泰而不骄 ,威而不猛。”

孔子同时主张屏弃虐、暴、贼、吝“四恶 ”,反对“不

教而杀 ”、“不戒视成 ”、“慢令致期 ”、“出纳之

吝 ”。

孔子认为 ,“德礼之教 ”有“政刑之治 ”所无法

取代的作用。他说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

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即是

说 ,对庶民若不进行政治教育 ,只告知遵从命令 ,

不遵从便予以惩罚 ,那只能使民畏罪 ,使民听任奴

役和愚弄而无廉耻之心 ;倘若用道德教导庶民做

人的道理 ,再用礼制加以规范 ,自然会使之产生廉

耻之心 ,进而严守中道。从“民免而无耻 ”到“有

耻且格 ”,表明民众从“不敢 ”违礼犯上 ,到不愿违

礼犯上 ,已变强制性的约束为内在的自觉。孔子

认为“礼乐不兴 ,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 ,则民无

所措于手足 ”,在孔子看来 ,要使人们知其所措 ,

必须使刑罚适得其“中 ”, 而要使刑罚适得其

“中 ”,又必须重视礼乐教化 ,期望通过德礼教化

而“胜残去杀 ”。

5. 富国惠民 ,义利兼求。孔子确信 ,能实行

恭、宽、信、敏、惠于天下 ,则合乎仁道 ,因为“恭则

不侮 ,宽则得众 ,信则任人 ,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

人 ”。因而在提出“见得思义 ”的同时 ,主张“惠而

不费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孔子注重富国教

民 ,强调要治理好卫国这样一个众多人口的国家 ,

首先要“富之 ”,让他们富起来 ;然后要“教之 ”,使

他们受到教化。孔子主张“无欲速 ,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即要求人们处

理政务不要图快 ,不贪图眼前利益 ,图快反而难以

达到预期目的 ,贪图小利反而会因小失大。

6. 名正言顺 ,讲信修睦。齐景公问孔子怎样

治国 ,孔子说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即要治

理好国家 ,必须确立良好的人伦关系 ,君臣父子各

安其位 ,各司其职 ,否则国将不国 ,政将不政 ,社会

将混乱不堪。基于此 ,孔子特别强调“正名 ”,因

为“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孔子认

为 ,治理一个国家 ,应当需要具备食、兵、信。这三

者当中 ,“信 ”是最重要的 ,“民无信不立 ”。若只

有兵和食 ,而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 ,那这样的国家

也就难以维系。孔子认为 :“道千乘之国 ,敬事而

信 ,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要治理好国家 ,君主

一定要注重品德 ,要讲究信用 ,取信于民 ,爱护民

众。同时还要节俭 ,役使人民要不违农时 ,进而处

理好君主与民众之间的关系。

(五 )尚中贵和 ,一以贯之

“中庸 ”是贯穿孔子学说的“一贯之道 ”;尚中

贵和 ,是《论语 》的“一贯之道 ”。孔子基于中庸哲

学 ,立足于人格培养 ,关注人生成长 ,毕生追求和

谐稳定的社会政治理想。

《论语 》首次提出“中庸 ”一词 ,而且仅见于

《雍也 》篇所载孔子之言 :“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

乎 ! 民鲜久矣。”所谓“至德 ,谓德之至极 ,无以复

加者也 ”[ 2 ]147。显然 ,孔子将“中庸 ”视为德之极

致 ,封之为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在孔子看来 ,中

庸难求 ,不仅需要公心 ,而且需要经验和智慧 ,守

经行权 ,故很少有人能准确把握尺度 ,做得恰到好

处而毫无偏失。

《论语 》各篇章尽管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 ,但

并非杂乱无章 ,而是有“一贯之道 ”,即“中庸之

道 ”。“中庸之道 ”多隐含在孔子的言行及思想方

法之中。正如蔡尚思所概述 ,孔子在如下诸方面

“常常要求自己的言行合乎‘中庸之道 ’的标准 ”:

“子温而厉 ,威而不猛 ”,认为“人而不仁 ,疾之已

甚 ,乱也 ”,是他待人的中庸 ;“子钓而不网 ,弋不

射宿 ”,是他对物的中庸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

闻之曰 :‘再 ,斯可矣 ’”,是他做事的中庸 ;“见危

授命 ”与“危邦不入 ”,是他处理生死的中庸 ;“师

也过 ,商也不及 ”,是他评价人物的中庸 ;“乐而不

淫 ,哀而不伤 ”,是他审美的中庸 ;“敬鬼神而远

之 ”,是他对待鬼神的中庸 ;“周而不比 ”、“和而不

同 ”,是他交友之道的中庸 ;既要“亲亲 ”,又想“尚

贤 ”,是他善用人才的中庸 ;“礼之用 ,和为贵 ”,是

他治国之道的中庸 [ 5 ]。

孔子的一系列言行表明 ,其“中庸之道 ”并不

以伦理道德本身为限 ,他还从伦理道德入手 ,探求

事物的普遍真理。他主张“扣其两端 ”,“允执其

中 ”,“过犹不及 ”,善于抓住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使

之相辅相成 ,力求恰到好处 ;提倡“和而不同 ”,能

容纳万物 ,又能在与万物相处时不至于流俗 ;主张

理智地固守中道 ,以“仁 ”、“义 ”、“礼 ”作为衡量

适中与否的根本尺度 ;主张在不违常道的前提下

96第 4期                于建福  “半部《论语 》治天下 ”

Page 6: “半部《论语》治天下” - res.guoxueyuan.comres.guoxueyuan.com/CourseFiles/29fcddc3-c022-d9c7... · 现。《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前两个字 或前三个字作为篇名。历代注释《论语》版本很

加以权变 ,既不固守原则而不善权变 ,又不丧失原

则而过于灵活 ,务求“时中 ”。

孔子所主张的“和 ”,是按一定秩序使矛盾双

方互相协调 ,是对立的结合 ,而不是对立的泯灭。

孔门主张 ,“和 ”必须“以礼节之 ”,并不是无原则

的“知和而和 ”。孔子深恶痛绝的“乡愿 ”,就是合

乎流俗、合乎污世、随遇而安、随声附和、八面玲

珑、四处讨好、似是而非的“调和主义 ”者 ,是乱苗

之莠 ,乱朱之紫 ,是败坏道德之人 ,故为“德之

贼 ”。基于“和而不同 ”的思想 ,孔子主张侍奉君

主时“勿欺也而犯之 ”,敢于犯颜直谏 ,对“比干谏

而死 ”、“杀身成仁 ”精神大加赞赏 ;对“巧言令色

足恭 ”的言行表现则极为反感 ,体现了孔子严守

中道的立场和态度。

三、研读《论语 》之建言

(一 )对《论语 》经典心存敬畏 ,但不可奉为金

科玉律

“经典”是指那些能够穿越时空 ,给一代代人

带来心灵震撼和滋养的杰作。经典是一个民族文

化、精神和价值的载体 ,没有经典的民族往往是没

有精神、价值支撑和文化身份的民族 ;经典是一个

民族安身立命之所 ,经典若被焚毁、否定或忘却 ,

借以安身立命的共同价值就没有了基础 ,也就难

有文化认同 ,这样的民族就成了灵魂漂泊、精神恍

惚的民族 ,就不能回答“我们从哪里来 ”,也不能

回答“我们到哪里去 ”。经典不仅能提供知识 ,而

且能发掘潜能 ,启迪智慧 ,丰富人格 ,滋养人生 ,消

除颓废 ,超越平庸。故应多诵读传统经典 ,善于吸

收其精华。

当然 ,对同样一部经典 ,诵读者会各有取舍 ,

也会见仁见智 ,但不可奉为金科玉律。中华文化

经典就是中华文化精神价值的载体 ,是重新确立

中国人文化认同之根 ,培养中国人文化自信文化

自觉之本。要重新寻回中国的文化自我 ,重新确

立中国的文化认同 ,就必须从诵读经典做起 ,尽早

恢复经典的教育地位。如果说西方人必读的一本

书是《圣经》,那么中国人必读的一本书是中华民

族灿烂文明的瑰宝 ———《论语 》。孔子说 :“君子

有三畏 :畏天命 ,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论语 》本

身载有“圣人之言 ”,现代人对《论语 》这部充满人

文精神、人本理念和人生智慧的经典名著 ,理应心

存敬畏而不是轻侮 ,勉力学习和领会 ,对管理者必

然大有裨益 ,对每个人必能终生受益。

(二 )读其书知其为人 ,不可目中无人

司马迁称 :“余读孔氏书 ,想见其为人。”[ 3 ]421

孔子的艰难曲折而不平凡的人生阅历 ,就是后人

感悟人生的鲜活教材。孔子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

力 ,给后人以深深感染。郁达夫在《怀鲁迅 》一文

中写道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 ,是世界上

最可怜的生物之群 ;有了伟大的人物 ,而不知拥

护 ,爱戴 ,崇仰的国家 ,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我们中国有很多伟大的人物 ,我们应该懂得如何

善待他们。读《论语 》,会大致了解孔子的为人 ,

感悟其人生 ,仰慕其人格 ,汲取其智慧。而全面了

解孔子的为人 ,包括人生阅历 ,人生态度 ,人生境

界 ,人生智慧 ,必将有助于加深理解《论语 》之

精髓。

(三 )把握其“一贯之道 ”,避免断章取义

《论语 》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 ,

在研读过程中 ,很有必要把《论语 》的思想体系

化 ,准确把握其“一贯之道 ”,领会其精神实质。

《论语 》的读法 ,可以一章一章地研读 ,一字一句

地感悟 ;同时要善于将散见于各章中的对同一问

题或相关问题的论述联系起来 ,融会贯通。《论

语 》版本很多。初学者可读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

或钱逊的《论语读本 》。若有意做较深入研究 ,可

研读清人刘宝楠的《论语正义 》、三国魏人何晏的

《论语集解 》和宋人朱熹的《论语集注 》。各家注

释尽管各有不同 ,但通过多本不同注释的比较 ,有

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论语 》的精义。

(四 )吸取其精华 ,无求备于一书一人

《论语 》中许多话都成为格言流传于后世。

读《论语 》要着重吸取其有普遍意义的精华 ,有益

于自身的人格修养和文化素质 ,激发自身的道德

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做到“古为今用 ”,就

要研究《论语 》思想的时代价值 ,汲取孔子的智

慧 ,以有益于教育和管理。要以世论人 ,正确判断

其历史功绩 ,在判断其历史功绩时 ,主要看其比前

人超出了什么。孔子既有超出前人的许多方面 ,

又有供我们学习、吸收的人生智慧和育人智慧 ,对

这样的伟大人物我们就更应倍加珍惜和敬重。

孔子是人不是神 ,身处 2 500年前的宗法等

级制社会中 ,难免有其历史局限性 ,《论语 》的内

容也难免带有时代的烙印。今天研究孔子和《论

语 》,必须置于孔子的生活时代 ,“无求备于一

人”;置于《论语 》的成书时代 ,不求全责备于一

书 ,重在吸收《论语 》精华 ,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

07            高  校  教  育  管  理                  第 2卷

Page 7: “半部《论语》治天下” - res.guoxueyuan.comres.guoxueyuan.com/CourseFiles/29fcddc3-c022-d9c7... · 现。《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前两个字 或前三个字作为篇名。历代注释《论语》版本很

并予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 1 ] 刘  勰. 文心雕龙注释 ·徵圣 [M ]. 周振甫 ,注. 北

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81: 11.

[ 2 ] 朱  熹. 四书集注 [M ]. 长沙 :岳麓书社 , 1987.

[ 3 ]  司马迁. 史记 ·孔子世家 [M ]. 长沙 :岳麓书社 ,

1994.

[ 4 ]  梁启超. 孔子 ·仁 ·君子 [M ] ∥梁启超文选 :下

册.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1992: 294.

[ 5 ] 蔡尚思. 孔子思想体系 [M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

社 , 1982: 115 - 116.

(责任编辑  朱漪云 )

“Ruling the W orld by Half the Ana lects of Confucius”—An Understanding of Confucian A rt of Cultivating Moral Character and Being in Politics

YU J ian2fu(Offi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Adm inistration, Beijing 102617, China)

Abstract: The A nalects of Confucius comp iled by Confucius’pup ils is a classic of Chinese culture. Confucian

art of cultivating moral character and being in politics are embodied in various remarks in the book such as“to

learn without satiety and to learn to acquire the art”, “to instruct others without weariness and to be good at

making full use of their talents”, “Cultivating m ind to bring peace to others is the personality of a superior

man”, “to rule by morals and be trustworthy to achieve harmony”, and“to be in consistent in advocating the

golden mean and valuing harmony”. One should read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n awe and try to know the

great man by reading his book. And one should also try to achieve mastery through a comp rehensive study of it

and be good at selecting quintessence from it. A careful study of The A nalects of Confucius will be of great help

to cultivation of one’s m ind and imp rovement of one’s personality, to formation of a school2running idea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art of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Key words: The A na lects of Confucius; cultivation of moral character; be in politics; advocate the golden

mean and value harmony

17第 4期                于建福  “半部《论语 》治天下 ”

Page 8: “半部《论语》治天下” - res.guoxueyuan.comres.guoxueyuan.com/CourseFiles/29fcddc3-c022-d9c7... · 现。《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前两个字 或前三个字作为篇名。历代注释《论语》版本很

免费论文查重:http://free.paperyy.com

3亿免费文献下载:http://www.ixueshu.com

超值论文自动降重:http://www.paperyy.com/reduce_repetition

PPT免费模版下载:http://ppt.ixueshu.com

-------------------------------------------------------------------------------

阅读此文的还阅读了:

1. 《论语》的个性化教育意蕴

2. 修身立命,治国安邦的典范——从《论语》看孔子的人文情怀

3. 出土文献孔子言论参照下的《论语》新解——以《子罕》首章为例

4. 半部论语

5.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内幕

6. 严以修身,做人民满意的组工干部

7. 论王国维的孔子研究

8. 也谈半部论语治天下

9. 夫子训——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10. “三严三实”的核心是严用权、用好权

11. 《论语》中的“为政之道”

12. 从《论语》中的“耻”看中国哲学的自律精神

13. 《论语》的宏志教育思想论略

14. 救世:庄子“无为”思想的终极目标

15. 《论语》中的为学之道

16. 半部《论语》做企业

Page 9: “半部《论语》治天下” - res.guoxueyuan.comres.guoxueyuan.com/CourseFiles/29fcddc3-c022-d9c7... · 现。《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前两个字 或前三个字作为篇名。历代注释《论语》版本很

17.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注解梳理与辨证

18. 孔子“学知”观浅论

19. “半部论语治天下”

20. 探析《论语》中的诚信思想

21.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22. 践行“三严三实”须强化三种意识

23. “半部《论语》治天下”——感悟《论语》修身为政之道

24. 《论语》告诉你修身四法

25. 试析《论语》中孔子的伦理政治思想

26. 《论语》中师生的和谐关系及其现代价值

27.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

28. 教学反思的涵义、分类与内容

29. 赵普荐贤与“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启示

30. 半部《论语》治天下 阅读谎言?历史实证?

31. 浅析《论语·学而》中的德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32. “创业要实”应从三个方面着力

33. 半部《论语》管企业

34. 职场修身学论语

35. 探析《论语》中的诚信思想

36. 半部论语

37. 国学典籍《论语》浅谈

38. 也谈《论语》

39. 半部《论语》治天下

40. 半部《论语》学做人

41. 孔子和庄子“游”的体育理念对现代健身观的启示

42. 半部《论语》……之类

43. 半部《论语》治企业

44. 《论语》视角下的孔子教育创新背景简论

45. 从《侍坐》章曾皙言志管窥孔子之理想

46. 半部《论语》治企业

47. 半部《论语》治天下

48. 从解构视角对比分析《论语》的三个英译本

49. 国学教育的教师素养结构——以《论语》为例

50. 《论语》中的为政之道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