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l Categories
Home > Documents > Economy 产经 周刊 Weeklyepaper.file.routeryun.com/jrnh/other/5ca360c8da49a.pdf ·...

Economy 产经 周刊 Weeklyepaper.file.routeryun.com/jrnh/other/5ca360c8da49a.pdf ·...

Date post: 24-Aug-2020
Category:
Upload: others
View: 0 times
Download: 0 times
Share this document with a friend
1
第 480 期 2019年4月3日 星期三 5 产经 周刊 Weekly 责任编辑:黄海清 电话:65577971 校对:麻丹春 版式:魏微 Economy 记者 记者 黄海清 黄海清 “力洋烧”新生 一家白酒老字号的坚守和突围 “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 2011 年, 王肖峰进入力洋粮油食品厂,开始了企业 的突围。这位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的高材 生,一直从事金融投资工作。选择白酒行 业作为自己的创业方向,一方面是因为上 一辈是多年的老厂长,改制后持有企业股 份最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看好这个行业 的未来。 2012 年,我们停止了麦芽和大米加 工,转型为单一的白酒企业。”王肖峰告诉 记者,“当时,麦芽生产已成为了夕阳产 业,难以为继,企业工人做了一辈子粮食 加工,无法转行。同时,‘力洋烧’有很好 的品牌基础,有一批技术精湛的老师傅, 还有一个庞大而忠实的消费群体。我觉 得,企业潜力无穷。” 工厂主管生产的副厂长牟宣础,是牟 锡年的儿子,也是“力洋烧”的第二代传 人,给了王肖峰最大的帮助。在他的传、 帮、带下,王肖峰用几年时间掌握了酿酒 的全面技能。 “企业的工艺一直是顶尖的,主要的 问题在于产品定位和品牌形象。‘力洋烧’ 很‘草根’, 10 万斤的产量产值只有 50 元。企业要转型发展,不能太激进,要温 暖突围,守住散装酒顾客基本盘,同时,在 管理、营销、文化等方面全面升级,做到传 统工艺、科学管理、现代形象,让产品价值 充分体现出来。”王肖峰说。 “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 —这是 他为企业制定的转型方向。继承,是坚守 纯粮原浆,以手工古方工艺,做生态健康 酒,不欺骗消费者;变革,是以市场为导向, 抛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想,挖掘品牌 文化内涵,讲好企业故事,进行品牌重塑。 应该说,近十年白酒行业的外部环境 并不是很好,除了部分头部企业以外,全国 大多数白酒企业一直处于深度调整期。但 力洋粮油食品厂产销势头一直不错,产量 连年上升,平均售价更是水涨船高,核心产 品番薯烧在全国都小有名气。 企业的品牌战略和产品线规划发挥 了重要作用。几年来,在原有的力洋、盖 苍山基础上,企业又注册了力洋 1956、女 儿梦、红妆梦等一系列子品牌,产品除了 传统的番薯烧、高粱烧,还有杨梅酒、青梅 酒等果酒系列,售价在几元一斤到两三百 元一斤都有。 2018 11 月,第十五届中国中华老字 号精品博览会在杭州举办,浙江省酒类企 业共取得四个金奖,其中两个分别是“力 洋牌”番薯烧和“力洋牌”杨梅酒。力洋粮 油食品厂占据了半壁江山。 温暖突围:坚守纯粮传统,再造品牌形象 4 月 2 日,浙江省商务厅举行第六批“浙 江老字号”授牌仪式。仪式上,王肖峰代表宁 海县力洋粮油食品厂接过了这一沉甸甸的荣 誉,宁海拥有了第三家“浙江老字号”。 宁海县力洋粮油食品厂拥有 75 年制酒 历史,是全省490家老字号中屈指可数的白 酒企业,生产的“力洋烧”曾是宁海土烧的代 名词,在宁波、杭州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随 着商品白酒日渐流行,“力洋烧”却和消费者 越行越远。 转变来自2012年。那一年,企业剥离其 他业务,专注于开发白酒产品,在完整保留传 统工艺的同时,在市场定位、运营模式、营销 策略等方面都经历了脱胎换骨的转变,重塑 企业形象,并打造了一系列年轻、时尚的子品 牌。 老树新枝更著花。力洋粮油食品厂的成 功转型,是迫于无奈,也源于企业强烈的进取 动机。在消费升级时代,消费者既回归传统, 又追求时尚,复盘这家企业的新生之路,对于 处境类似的“老字号”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红砖裸露的水塔、烟囱,风化斑驳的白 墙,青苔密布的古井,以及七石缸、酒埕上 修补时留下的钢襻……走进位于力洋镇环 城西路的宁海县力洋粮油食品厂,宛如走 进上世纪 70 年代。而高耸的烟囱、高大的 厂房和巨大的仓库,依稀可见当年的胜景。 这里的前身是 1956 年由 6 家米厂合并 成立的公私合营宁海县力洋三友碾米总 厂。合并的 6 家米厂中,有一家叫做复兴, 一家叫年丰,都是由牟锡年在上世纪 40 代创办的。 牟锡年,祖籍黄岩,出身于酿酒世家, 1937 年就参加革命。后来,他来到长街、力 洋一带,以制米、酿酒为生。虽然宁海民间 自古就有用粮食、番薯酿酒的传统,但是大 规模工业化制酒,起点是在这里。而牟锡 年,则是“力洋烧”的鼻祖和灵魂。 王如荣 1956 年就进厂担任机修工,他 记得工厂最早是用土法烧酒。为了提高产 量,他与牟锡年花了一年多时间琢磨研究, 用木头箍成直径一米多的大蒸笼,一个班 组能投料 500 多斤,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1958 年,宁海、象山两县合并,县城就 设在力洋,企业更名为象山县粮食局沥洋 食品加工厂。在当时节约粮食运动的背景 下,工厂率先用糟渣制酒,后来又用金刚刺 块茎、薯渣、糠饼、薯干、稗籽等制酒, “力洋 烧”声名鹊起,迅速占领了宁海、象山二地 的白酒市场。 在很多宁波人的记忆中,上世纪 70 代最难忘的白酒叫做“呛皮烧(音)”或者 “甘蔗烧”。这种散装白酒,酒色清亮,入口 甘冽,充盈着一种芝麻清香,是物质匮乏年 代的“茅台”。 最好的“呛皮烧”就产于力洋。1971 年,新厂区建成,白酒生产规模大幅扩大, 工厂开始利用甘蔗榨糖后剩下的残渣生产 糖渣酒。由于白酒品质高、口碑好,又直供 宁波市区,产品一直供不应求,工厂大量收 购周边各糖厂的原料,还合并了当时的茶 院酒厂。产糖大省广西甚至专程派人到力 洋来参观取经。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 普遍提高,消费习惯逐渐改变,越来越多的 人选择了包装精美、广告抢眼的商品白酒, 传统的散装白酒日渐式微。 上世纪 80 年代,我国啤酒产业开始崛 起,企业又创办了麦芽厂,开始压缩白酒生 产规模。然而,“力洋烧”仍然拥有一大批 忠实的拥趸,散装白酒的产量一直保持在 十万斤以上。 如歌往事 一碗“呛皮烧”名动甬城 在工厂的一角,有一口苔痕斑驳的古 井,井里的水甘甜纯净,清可见底,常年不 干。制酒的水就来自这里。 “我们把这里的水送到四川省酿酒研 究所去化验,检测报告说,这是制酒顶级 的水。如果没有盖苍山这么好的泉水,我 们可能就做不出这么好的酒。”王肖峰介 绍说。在他看来,这里不仅有最好的水, 也靠近番薯和杨梅、水蜜桃、桔子等水果 的主产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工厂自诞生以来,一直和耕作在这片 土地上的农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 粮食匮乏的时代,这里用糟渣制酒,后来 又用金刚刺块茎、薯渣、糠饼、稗籽和甘蔗 残渣制酒,不仅为国家节约了粮食,也让 农民的产出实现了价值最大化。根据档 案记载,在最困难的 1961 年,我县以金刚 刺块茎制白酒,节粮 11.9 万斤,其中大部 分都由这家工厂收购。 王肖峰非常重视农产品的全价利 用。“农产品的残渣,用得好,就很有价值, 朗姆酒就是用甘蔗渣酿制的。宁海农民 种番薯比较多,在番薯丰收的年份,很多 鲜番薯和番薯渣(做番薯面剩下的残渣) 都被废弃掉,不仅造成浪费,也污染环境, 如果用于酿酒,我们能就近获得原料,农 民也能增加一笔收入。” 作为农产品深加工的重要一环,制酒 在消化过剩产能、提高农户收入方面可发 挥的作用确实不小。2018 年,企业共收购 番薯 50 万斤,杨梅 20 万斤,收购竹筒 30 个,帮助当地老百姓增收 200 多万元。 《区域特色水果原浆白酒酿造和蒸馏 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是力洋粮油食品加工 厂正在申报的一个课题,计划把宁海的杨 梅和水蜜桃制酒,为果农提供新的销售途 径,促进当地农业产业链的延伸。 “我们过去收购的水果大多用于泡制 白酒,如果做成酿制酒或者蒸馏酒,对原 料的需求将出现几何级数的增长,可以把 果农的剩余产能全部消化掉。”王肖峰说。 本土情怀:全价利用农产品,让农企双赢 建于上世纪 建于上世纪 70 70 年代初期的旧厂房 年代初期的旧厂房 去年 10 月的一天,古朴宁静的厂区 涌进了一批特殊的客人,这是宁波“吃 货团”第一次来到宁海。100 多名游客看 到墙上几十年前留下的生产标语,墙边 叠得高高的酒埕,感到非常新奇,纷纷 摆出各种 POSE 合影。 这也是“力洋烧”社群营销的一次 尝试。“我们的厂区完整保留了上世纪 70 年代的所有元素。对没有经历过那个时 代的人来说,走进这里是一种很特殊的 体验,视觉冲击力很强,有很大想象空 间。”王肖峰介绍说,除了深厚的酒文 化,力洋粮油食品厂还有大量的文化资 源尚待挖掘。目前,企业正向有关部门 要求对工厂建筑进行工业遗存规划。 从投资金融领域进入快消品领域, 王肖峰学得很快,工艺只是第一步,还 有渠道、品牌、营销…… 在他的办公室,五花八门的产品包 装让人印象最为深刻,有古朴典雅的瓶 装八年陈酿,有富丽喜气的坛装女儿 梦,也有现代时尚的二两小瓶装,一家 企业定制的“小城青年”则充满了文艺 气息……为了适应客户个性化、定制化 需求,企业专门聘请了一家上海著名设 计公司为企业做设计。 商超、酒店、团购、电商……“力 洋烧”的销售几乎已经在所有渠道铺 开,在宁波已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并 大力开发杭州、上海市场。 在工厂恒温恒湿、通风良好的库房 里,还有大量的“私人定制”酒,顾客 把购买的酒储藏在这里作为收藏投资 品,可以消费,也可以等酒品陈化到一 定年份再返销给企业。为此,企业还计 划打造一个藏家社群“云顶会”。 今年,企业最大的一笔投资是对厂 区进行改造,采用地缸发酵,让工厂的 出品更加洁净;同时,设立一个酒文化 博物馆,保护好所有的文化遗存,留住 一个时代记忆,并适度开发摄影、工业 旅游等内容。 王肖峰的想法和创意很多,也在一 步一步地稳步推进。不过,他大部分精 力还是花在生产和研发环节。在他看 来,可以有新颖的创意和良好的愿景, 但要让宁海番薯烧走向全国,扎扎实实 把酒做好才是一切的根本。 创新思维:洞察市场需求,讲好企业故事 游客对古法制酒工艺非常好奇 游客对古法制酒工艺非常好奇 仓库里窖藏的 仓库里窖藏的力洋烧 力洋烧工厂沿用着非常传统的封坛方式 工厂沿用着非常传统的封坛方式
Transcript
Page 1: Economy 产经 周刊 Weeklyepaper.file.routeryun.com/jrnh/other/5ca360c8da49a.pdf · 叠得高高的酒埕,感到非常新奇,纷纷 摆出各种pose合影。 这也是“力洋烧”社群营销的一次

第480期 2019年4月3日 星期三

5产经 周刊Weekly

责任编辑:黄海清 电话:65577971 校对:麻丹春 版式:魏微

Economy

记者记者 黄海清黄海清

“力洋烧”新生一家白酒老字号的坚守和突围

产经察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

“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2011年,王肖峰进入力洋粮油食品厂,开始了企业的突围。这位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一直从事金融投资工作。选择白酒行业作为自己的创业方向,一方面是因为上一辈是多年的老厂长,改制后持有企业股份最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看好这个行业的未来。

“2012年,我们停止了麦芽和大米加工,转型为单一的白酒企业。”王肖峰告诉记者,“当时,麦芽生产已成为了夕阳产业,难以为继,企业工人做了一辈子粮食加工,无法转行。同时,‘力洋烧’有很好的品牌基础,有一批技术精湛的老师傅,还有一个庞大而忠实的消费群体。我觉

得,企业潜力无穷。”工厂主管生产的副厂长牟宣础,是牟

锡年的儿子,也是“力洋烧”的第二代传人,给了王肖峰最大的帮助。在他的传、帮、带下,王肖峰用几年时间掌握了酿酒的全面技能。

“企业的工艺一直是顶尖的,主要的问题在于产品定位和品牌形象。‘力洋烧’很‘草根’,10万斤的产量产值只有 50万元。企业要转型发展,不能太激进,要温暖突围,守住散装酒顾客基本盘,同时,在管理、营销、文化等方面全面升级,做到传统工艺、科学管理、现代形象,让产品价值充分体现出来。”王肖峰说。

“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这是

他为企业制定的转型方向。继承,是坚守纯粮原浆,以手工古方工艺,做生态健康酒,不欺骗消费者;变革,是以市场为导向,抛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想,挖掘品牌文化内涵,讲好企业故事,进行品牌重塑。

应该说,近十年白酒行业的外部环境并不是很好,除了部分头部企业以外,全国大多数白酒企业一直处于深度调整期。但力洋粮油食品厂产销势头一直不错,产量连年上升,平均售价更是水涨船高,核心产品番薯烧在全国都小有名气。

企业的品牌战略和产品线规划发挥了重要作用。几年来,在原有的力洋、盖苍山基础上,企业又注册了力洋 1956、女儿梦、红妆梦等一系列子品牌,产品除了

传统的番薯烧、高粱烧,还有杨梅酒、青梅酒等果酒系列,售价在几元一斤到两三百元一斤都有。

2018年11月,第十五届中国中华老字号精品博览会在杭州举办,浙江省酒类企业共取得四个金奖,其中两个分别是“力洋牌”番薯烧和“力洋牌”杨梅酒。力洋粮油食品厂占据了半壁江山。

温暖突围:坚守纯粮传统,再造品牌形象

4月2日,浙江省商务厅举行第六批“浙

江老字号”授牌仪式。仪式上,王肖峰代表宁

海县力洋粮油食品厂接过了这一沉甸甸的荣

誉,宁海拥有了第三家“浙江老字号”。

宁海县力洋粮油食品厂拥有75年制酒

历史,是全省490家老字号中屈指可数的白

酒企业,生产的“力洋烧”曾是宁海土烧的代

名词,在宁波、杭州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随

着商品白酒日渐流行,“力洋烧”却和消费者

越行越远。

转变来自2012年。那一年,企业剥离其

他业务,专注于开发白酒产品,在完整保留传

统工艺的同时,在市场定位、运营模式、营销

策略等方面都经历了脱胎换骨的转变,重塑

企业形象,并打造了一系列年轻、时尚的子品

牌。

老树新枝更著花。力洋粮油食品厂的成

功转型,是迫于无奈,也源于企业强烈的进取

动机。在消费升级时代,消费者既回归传统,

又追求时尚,复盘这家企业的新生之路,对于

处境类似的“老字号”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红砖裸露的水塔、烟囱,风化斑驳的白墙,青苔密布的古井,以及七石缸、酒埕上修补时留下的钢襻……走进位于力洋镇环城西路的宁海县力洋粮油食品厂,宛如走进上世纪 70年代。而高耸的烟囱、高大的厂房和巨大的仓库,依稀可见当年的胜景。

这里的前身是 1956年由 6家米厂合并成立的公私合营宁海县力洋三友碾米总厂。合并的 6家米厂中,有一家叫做复兴,一家叫年丰,都是由牟锡年在上世纪 40年代创办的。

牟锡年,祖籍黄岩,出身于酿酒世家,1937年就参加革命。后来,他来到长街、力洋一带,以制米、酿酒为生。虽然宁海民间自古就有用粮食、番薯酿酒的传统,但是大规模工业化制酒,起点是在这里。而牟锡年,则是“力洋烧”的鼻祖和灵魂。

王如荣 1956年就进厂担任机修工,他记得工厂最早是用土法烧酒。为了提高产量,他与牟锡年花了一年多时间琢磨研究,用木头箍成直径一米多的大蒸笼,一个班组能投料500多斤,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1958年,宁海、象山两县合并,县城就设在力洋,企业更名为象山县粮食局沥洋食品加工厂。在当时节约粮食运动的背景下,工厂率先用糟渣制酒,后来又用金刚刺块茎、薯渣、糠饼、薯干、稗籽等制酒,“力洋烧”声名鹊起,迅速占领了宁海、象山二地的白酒市场。

在很多宁波人的记忆中,上世纪 70年代最难忘的白酒叫做“呛皮烧(音)”或者

“甘蔗烧”。这种散装白酒,酒色清亮,入口甘冽,充盈着一种芝麻清香,是物质匮乏年代的“茅台”。

最好的“呛皮烧”就产于力洋。1971年,新厂区建成,白酒生产规模大幅扩大,工厂开始利用甘蔗榨糖后剩下的残渣生产糖渣酒。由于白酒品质高、口碑好,又直供宁波市区,产品一直供不应求,工厂大量收购周边各糖厂的原料,还合并了当时的茶院酒厂。产糖大省广西甚至专程派人到力洋来参观取经。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消费习惯逐渐改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包装精美、广告抢眼的商品白酒,传统的散装白酒日渐式微。

上世纪 80年代,我国啤酒产业开始崛起,企业又创办了麦芽厂,开始压缩白酒生产规模。然而,“力洋烧”仍然拥有一大批忠实的拥趸,散装白酒的产量一直保持在十万斤以上。

如歌往事一碗“呛皮烧”名动甬城

在工厂的一角,有一口苔痕斑驳的古井,井里的水甘甜纯净,清可见底,常年不干。制酒的水就来自这里。

“我们把这里的水送到四川省酿酒研究所去化验,检测报告说,这是制酒顶级

的水。如果没有盖苍山这么好的泉水,我们可能就做不出这么好的酒。”王肖峰介绍说。在他看来,这里不仅有最好的水,也靠近番薯和杨梅、水蜜桃、桔子等水果的主产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工厂自诞生以来,一直和耕作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粮食匮乏的时代,这里用糟渣制酒,后来又用金刚刺块茎、薯渣、糠饼、稗籽和甘蔗残渣制酒,不仅为国家节约了粮食,也让农民的产出实现了价值最大化。根据档案记载,在最困难的 1961年,我县以金刚

刺块茎制白酒,节粮 11.9万斤,其中大部分都由这家工厂收购。

王肖峰非常重视农产品的全价利用。“农产品的残渣,用得好,就很有价值,朗姆酒就是用甘蔗渣酿制的。宁海农民种番薯比较多,在番薯丰收的年份,很多鲜番薯和番薯渣(做番薯面剩下的残渣)都被废弃掉,不仅造成浪费,也污染环境,如果用于酿酒,我们能就近获得原料,农民也能增加一笔收入。”

作为农产品深加工的重要一环,制酒在消化过剩产能、提高农户收入方面可发

挥的作用确实不小。2018年,企业共收购番薯50万斤,杨梅20万斤,收购竹筒30万个,帮助当地老百姓增收200多万元。

《区域特色水果原浆白酒酿造和蒸馏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是力洋粮油食品加工厂正在申报的一个课题,计划把宁海的杨梅和水蜜桃制酒,为果农提供新的销售途径,促进当地农业产业链的延伸。

“我们过去收购的水果大多用于泡制白酒,如果做成酿制酒或者蒸馏酒,对原料的需求将出现几何级数的增长,可以把果农的剩余产能全部消化掉。”王肖峰说。

本土情怀:全价利用农产品,让农企双赢

建于上世纪建于上世纪7070年代初期的旧厂房年代初期的旧厂房

去年 10月的一天,古朴宁静的厂区涌进了一批特殊的客人,这是宁波“吃货团”第一次来到宁海。100多名游客看到墙上几十年前留下的生产标语,墙边叠得高高的酒埕,感到非常新奇,纷纷摆出各种POSE合影。

这也是“力洋烧”社群营销的一次尝试。“我们的厂区完整保留了上世纪70年代的所有元素。对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走进这里是一种很特殊的体验,视觉冲击力很强,有很大想象空间。”王肖峰介绍说,除了深厚的酒文化,力洋粮油食品厂还有大量的文化资源尚待挖掘。目前,企业正向有关部门要求对工厂建筑进行工业遗存规划。

从投资金融领域进入快消品领域,

王肖峰学得很快,工艺只是第一步,还有渠道、品牌、营销……

在他的办公室,五花八门的产品包装让人印象最为深刻,有古朴典雅的瓶装八年陈酿,有富丽喜气的坛装女儿梦,也有现代时尚的二两小瓶装,一家企业定制的“小城青年”则充满了文艺气息……为了适应客户个性化、定制化需求,企业专门聘请了一家上海著名设计公司为企业做设计。

商超、酒店、团购、电商……“力洋烧”的销售几乎已经在所有渠道铺开,在宁波已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并大力开发杭州、上海市场。

在工厂恒温恒湿、通风良好的库房里,还有大量的“私人定制”酒,顾客

把购买的酒储藏在这里作为收藏投资品,可以消费,也可以等酒品陈化到一定年份再返销给企业。为此,企业还计划打造一个藏家社群“云顶会”。

今年,企业最大的一笔投资是对厂区进行改造,采用地缸发酵,让工厂的出品更加洁净;同时,设立一个酒文化博物馆,保护好所有的文化遗存,留住一个时代记忆,并适度开发摄影、工业旅游等内容。

王肖峰的想法和创意很多,也在一步一步地稳步推进。不过,他大部分精力还是花在生产和研发环节。在他看来,可以有新颖的创意和良好的愿景,但要让宁海番薯烧走向全国,扎扎实实把酒做好才是一切的根本。

创新思维:洞察市场需求,讲好企业故事

游客对古法制酒工艺非常好奇游客对古法制酒工艺非常好奇

仓库里窖藏的仓库里窖藏的““力洋烧力洋烧””

工厂沿用着非常传统的封坛方式工厂沿用着非常传统的封坛方式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