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l Categories
Home > Documents > 成长,就是与自己死磕 -...

成长,就是与自己死磕 -...

Date post: 24-Aug-2020
Category:
Upload: others
View: 12 times
Download: 0 times
Share this document with a friend
1
成长,就是与自己死磕 主编:马朝宏电话:010-82296738 执行主编:宋鸽电话:010-82296728 投稿信箱: [email protected]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JIAO SHI CHENG ZHANG 2016年11月30日 探寻教师专业成长路径 8 思享会 人是怎么成长的? 许多教师也许都会有这 样的感受:成长就是认 识到自己的臭毛病,对 它们不再纵容,不再姑 息,与自己死磕,直到 把自己完全打碎,然后 如凤凰衔来香木,在烈 火中重生。 我记忆力最差的时候,记不住 自己的电话号码。最糟糕的时候, 拨电话号码只能三位数、三位数地 记,结果第十一位数还没有拨,就 已经超时了。 我知道这样下去,将要走向自 我毁灭。于是,我开始在喜爱的经 典诵读上下功夫,从每天背50个 字以上的经典文字入手,后来每天 背100字以上。3年一直坚持,我 的背诵从每天的几十个字上升到 上万字。我也为自己的“记忆力” 所惊讶,傻傻的坚持,竟会有惊人 的成绩。 我终于明白了作家冯骥才先 生的话:“一个没有傻子精神的人, 是没有希望的。一个团队如此,一 个国家和民族也如此。” 我承认自己是一个非常有悲 悯情怀的人,可是如果把我的言行 记录下来或者拍摄下来,却是与悲 悯背道而驰的。 为了会说话,我订阅了数年 的《演讲与口才》,为了学会说话, 我背诵《诗经》中近百篇诗歌(因 为一句“学了诗经会说话”)。为 了自己的话语有分量,我熟读《论 语》《道德经》《金刚经》《孙子兵 法》等经典。 为了改变自己,真正遵从内心 的声音。我把自己的言行及时记 录下来,利用经典文化中的悲悯情 怀和睿智,努力寻找不良言行的深 层次原因,真正从根本上发现问 题、解决问题。 缺乏品位或者不够精致的语 言,与之相匹配的是行为中的不够 检点和缺乏不断提升完善的能力。 于是,我选择小十几岁的同事 张成双作为身边的榜样。他也爱 好经典诵读,这样我们交流起来有 更多的话题,而且容易对言行中存 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交流。 众多的成长方式中,我选择了 教育叙事。叙事,是一个关注师生 共同成长的过程,也是更加指向教 师自身品德能力修养提升的过 程。几乎所有的空暇时间,我都给 了教育叙事—收集回顾教育实 践中转瞬即逝的点滴素材,阅读相 关书籍打开视野,激活了我内在的 潜力。 《道德经》言“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成长之道,就 在于与自己死磕。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淄博市淄 川区昆仑中学) 生命是一次没有回程票的旅程,怎 样才能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 无为而羞愧呢?那就自觉自愿地成长。 成长就是与自己死磕。每个人都有 与自己死磕的经历,我也不例外。 打从上学那天起,无所不知的老师 就成了我心目中具有神力的伟人,听着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歌曲,我在心中 埋下了一颗理想的种子—长大后我也 要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可那时候 在农村中学,尤其是在一所好多年都没 有一个人考上师范的农村中学读书,考 学自然成了一种奢望,“当老师的理想” 也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 为了不让理想彻底休眠,我从乡村 中学辗转来到距家十几里的乡镇中学, 每天步行往返学校。为了不迟到,我天 不亮就离家,一个人走夜路害怕,每天清 晨母亲都会送我一程,看见路上有行人 了才返回。就这样,我坚持了两年。初 三可以住校,不用天天在路上奔波,可是 学习的压力更大了,每晚总要熬到深 夜。尽管这样,我依然开心地生活。最 终,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考上了金 寨师范。这样的经历让我懂得“梅花香 自苦寒来”的意义! 记得刚考上师范的时候,国家包分 配工作,可等到我毕业的时候,又要重新 竞争上岗。 记得接到可以报名参加考 编通知时,己是从学校毕业后的第四年, 我正好生完宝宝,一边照顾家和孩子,一 边为上岗考试做准备。我经常一边哄着 孩子,一边看书写字。白天没看完的书、 没做完的题也常在晚上加班加点完成。 那时我只有一个念头:无论如何得靠自 己走上工作岗位。 我与自己的又一次死磕,让我懂得 了“坚持就是胜利”的真谛! 时光飞逝,转眼我已工作了十多年, 由工作的激情期渐入倦怠期。内心对成 长的渴望与困顿的现实让我无法就这么 心安理得走下去。每走进一间教室,都 能看到那么多叛逆的孩子,那么多双迷 茫的眼睛,想帮助他们却又心有余而力 不足,这种感受让我再也坐不住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闯进了一个草 根教师成长平台—叙事者团队。在与 叙事者团队中的同行们一起行走的过程 中,专业阅读打开了我的眼界,让我从倦 怠中慢慢苏醒,开始再次审视自己的教 育以及生命历程。 读《苏东坡传》,我明白了“悲观的人, 先被自己打败,然后再被生活打败;乐观 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读 《静悄悄的革命》,我懂得了润泽的教室需 要老师“用心灵塑造心灵,用幸福栽培幸 福”;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渐渐明白了 “如何让孩子内心的柔软着陆”;读《奇迹 学校》,我重拾信心,创造属于自己的奇 迹;读《人间词话》,我相信“遥远的终点线 上有个梦想在等候”;读《陶行知文集》,我 立下了“我的暖,哪怕只有一丁点”的誓 言;读《教学勇气》,我前行的路上不再迷 茫;读《不一样的教育》,我不再孤单…… 在与自己的一次次死磕中,生命的 意义也渐渐清晰:在坚守中执着,在执着 中成长,在成长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 在进步中积蓄前行的力量。这一生,我 定与自己死嗑到底,决不让理想休眠。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霍邱县乌龙中心校) 作为一名教师,我给自己定下了四 个“不”:不上没理念的课;不用旧教案; 不试讲;不上重复的公开课。 不上没有理念的课。 我的教案与众不同,第一项内容便 是教学理念。我认为教材是课程内容 的载体,而教学理念是引导落实课程内 容之舟的航标。为什么要教这篇课文, 为什么要这样教这篇课文,为什么对这 个班的学生这样教这篇课文,应该给出 明确的答案,不然就只能做教材的奴 隶。每节课所持的教学理念绝不是简 简单单一句话,而是结合课程、教材所 做的一段较为完整的分析。比如,教 《祝福》这篇小说,我翻阅了大量有关的 论文资料后,提炼出核心观点。大量的 案例证明,这篇小说的教学往往被“四 条绳索”死死地捆住,教师躺在“四条绳 索”里睡觉,学生套在“四条绳索”里无 奈,实质上处于假阅读状态。于是,我 定下“还给学生自主阅读权”的教学理 念,课堂为之异彩纷呈。这个习惯让我 能从课程的高度、教学论的角度审视教 材和研究课堂教学,获益良多。 不用旧教案。 教师们都清楚,一堂课形成了富有 特色的教学设计,又有令自己幸福的课 堂体验,那是非常难得的教学智慧的结 晶。但是,如果一旦躺在这个“安乐窝” 里不起来,昔日的智慧就成为成长的绊 脚石。于是,无论多么满意的教学设计, 用过了立即封杀,绝不使用第二次。这 样每教一遍,我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教 学设计,因此在我眼里没有旧课文;同 时,更深刻地领会了“条条大路通罗马” 在语文教学中的含义。 不试讲。 各种公开课推动了教研的深入发 展,为了上好公开课,磨课成了备受人 们重视的教研方式。可是,我偏偏不喜 欢磨课,因为磨课让我失去了上课的兴 味,我认为备一节课需要保持绝对的新 鲜感,才能让我带着无限的激情与渴望 走上讲台。经过反复打磨的课,失去了 自然棱角,处处圆润融通,上课铃一响 开播,下课铃一响结束,太过一板一 眼。这种虚假往往会误导听课教师。 当然,我不磨课并不是不认真备课,每 当接到公开课任务,我总是在心里反复 设计、推敲、调整,我称之为“心磨”。 不上重复的公开课。 这一原则让我不断为公开课探寻 更好的教学资源,并时时刻刻处在备好 一节课的状态。比如,读到好的文本, 及时收藏起来备用;不断地“啃咬”那些 被其他教师上“烂”的老课文,看看是否 还能弄出些新东西;坚持不懈地探寻阅 读教学的真谛,做到教学即研究,研究 即教学。比如,围绕《荷塘月色》一课, 我先后搜集了40余篇研究论文、案例 等资料,写出三万余字的研究心得,这 让我对《荷塘月色》的教学拥有了较强 的主动权。不仅自己逼自己,还要用他 人逼自己。听到其他教师的公开课,感 觉还有探索的空间,就自己再来一遍。 这四个“不”带着倔味,不过这味道 越熬越好闻。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 我的四“不” 孙晋诺 我的生命中有两次与自己的臭毛病 死磕的经历。 第一次“死磕”,发生在我在原学校 担任教科室主任时期。当时,教科室有 一位兄弟精于为官之道。据他推断,那 个暑假我一定会被“提一提”。一开始我 并不在意,甚或不屑一顾。但时间长了, 在他的引导之下,我的确觉得领导有那 个意思,而且话里话外都有一丝流露。 慢慢地,我开始憧憬暑假的人事调整,到 最后简直有些迫不及待。 暑假终于来了,但臆想中的民主考 评一直没来,我有点失落。到了8月的 某一天,突然办公室通知我去学校谈话, 我大喜过望,赶紧梳洗完毕,穿戴整齐, 赶往学校。到了校门口,看见宣传栏张 贴的“提一提”考察对象根本不是我,而 是我的那位兄弟! 我觉得这是我人生的一大挫折。那 段时间,我拼命读书,安抚自己浮躁的心 灵。有一天我终于悟到:无欲则刚。以 前,无数次看见这个词,但都是眼睛看 见,心没看见。以前,这个词对我来说只 是名词,是固定的,僵死的,但那一天,这 个词突然站立起来,娓娓向我述说。 一个人之所以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庸俗不堪,乃是因为内心被欲望控制。 在官本位的中国,为官的欲望最为强烈, 也最为戗害人心。林则徐有联“海纳百 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 对山河雄伟的赞美,但其实质是在喻 人。人要像大海和高山一样,既要虚怀 若谷,又要正直无私,没有任何私欲,方 能站得稳、行得正,无私则无畏。 正常的欲望是人性之所在,顺其自 然,既是人道,也是天道。但要杜绝私 欲,尤其是私欲不能膨胀。 也就是从那一天开始,我只做好自 己的事,做实实在在的教育,“万钟于我 何加焉”?我彻底拯救了自己,拒绝了 一个个诱惑,始终保持自己人格的独 立,不趋炎附势,不人云亦云。我的理 想在课堂之上,一个老师不上课,那是 什么老师? 第二个阻碍我发展的是文人相轻。 有一段时间,看到朋友们大作迭出, 我嫉妒得要命。我先是不屑看,不想看, 也不敢看。等到忍不住看了,觉得切中 肯綮,鞭辟入里,又心疼得像割肉。嫉妒 像虫子一样啮咬着我的心。 老办法,我还是与自己死磕,从自己 的臭毛病入手,越是嫉妒谁,越是要学习 他,看看他为什么让我嫉妒?越学越觉 得别人好,越觉得自己笨。我一次次检 讨自己,反省自己,细想每个在我生命里 给我无私帮助的人,他们可曾对我有过 一丝一毫的芥蒂?我越来越觉得自己丑 陋,榨出自己“皮袍”下的“小”来。 相轻就是狭隘,狭隘导致封闭,封闭 导致落后,然后抱残守缺,孤芳自赏,自 得其乐……这样的人我们见得还少吗? 所谓学问者何?学问只有施与普罗 大众才有用,至于这个学问是谁的并不 重要。知识根本没有稀缺性,他先掌握, 我后学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根 本无所谓高低。 一念看穿,从此海阔天空。对于同 道中人,我开始真诚欣赏,把我的资源推 荐给他们,不厌其烦地向外兜售他们的 思想,我希望更多的人听到他们的声音; 对于年轻人,我也好为人师,倾囊相授, 乐于把他们推向前方,希望他们走得更 远。如鲁迅所说,他们应该有他们的世 界,是我们所未曾经历过的。 生命因此舒展,也因此丰富,我逐渐 走出了小我,走出了逼仄,活出了真性 情,也活出了生而为人的气象。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 活出生而为人的气象 王开东 从三到万 赵成峰 别让理想休眠 刘茜
Transcript
Page 1: 成长,就是与自己死磕 - paper.chinateacher.com.cnpaper.chinateacher.com.cn/zgjsb/images/2016-11/30/... · 成长,就是与自己死磕 主编:马朝宏 电话:010-82296738

成长,就是与自己死磕

主编:马朝宏 电话:010-82296738 执行主编:宋鸽 电话:010-82296728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J I A O S H I C H E N G Z H A N G2016年11月30日 探寻教师专业成长路径 8版

思享会

人是怎么成长的?许多教师也许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成长就是认识到自己的臭毛病,对它们不再纵容,不再姑息,与自己死磕,直到把自己完全打碎,然后如凤凰衔来香木,在烈火中重生。

我记忆力最差的时候,记不住自己的电话号码。最糟糕的时候,拨电话号码只能三位数、三位数地记,结果第十一位数还没有拨,就已经超时了。

我知道这样下去,将要走向自我毁灭。于是,我开始在喜爱的经典诵读上下功夫,从每天背 50 个字以上的经典文字入手,后来每天背 100 字以上。3 年一直坚持,我的背诵从每天的几十个字上升到上万字。我也为自己的“记忆力”所惊讶,傻傻的坚持,竟会有惊人的成绩。

我终于明白了作家冯骥才先生的话:“一个没有傻子精神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一个团队如此,一个国家和民族也如此。”

我承认自己是一个非常有悲悯情怀的人,可是如果把我的言行记录下来或者拍摄下来,却是与悲悯背道而驰的。

为了会说话,我订阅了数年的《演讲与口才》,为了学会说话,我背诵《诗经》中近百篇诗歌(因为一句“学了诗经会说话”)。为了自己的话语有分量,我熟读《论语》《道德经》《金刚经》《孙子兵法》等经典。

为了改变自己,真正遵从内心的声音。我把自己的言行及时记录下来,利用经典文化中的悲悯情怀和睿智,努力寻找不良言行的深层次原因,真正从根本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缺乏品位或者不够精致的语言,与之相匹配的是行为中的不够检点和缺乏不断提升完善的能力。

于是,我选择小十几岁的同事张成双作为身边的榜样。他也爱好经典诵读,这样我们交流起来有更多的话题,而且容易对言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交流。

众多的成长方式中,我选择了教育叙事。叙事,是一个关注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也是更加指向教师自身品德能力修养提升的过程。几乎所有的空暇时间,我都给了教育叙事——收集回顾教育实践中转瞬即逝的点滴素材,阅读相关书籍打开视野,激活了我内在的潜力。

《道德经》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成长之道,就在于与自己死磕。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昆仑中学)

生命是一次没有回程票的旅程,怎样才能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呢?那就自觉自愿地成长。

成长就是与自己死磕。每个人都有与自己死磕的经历,我也不例外。

打从上学那天起,无所不知的老师就成了我心目中具有神力的伟人,听着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歌曲,我在心中埋下了一颗理想的种子——长大后我也要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可那时候在农村中学,尤其是在一所好多年都没有一个人考上师范的农村中学读书,考学自然成了一种奢望,“当老师的理想”也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

为了不让理想彻底休眠,我从乡村中学辗转来到距家十几里的乡镇中学,每天步行往返学校。为了不迟到,我天不亮就离家,一个人走夜路害怕,每天清晨母亲都会送我一程,看见路上有行人了才返回。就这样,我坚持了两年。初

三可以住校,不用天天在路上奔波,可是学习的压力更大了,每晚总要熬到深夜。尽管这样,我依然开心地生活。最终,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考上了金寨师范。这样的经历让我懂得“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义!

记得刚考上师范的时候,国家包分配工作,可等到我毕业的时候,又要重新竞争上岗。 记得接到可以报名参加考编通知时,己是从学校毕业后的第四年,我正好生完宝宝,一边照顾家和孩子,一边为上岗考试做准备。我经常一边哄着孩子,一边看书写字。白天没看完的书、没做完的题也常在晚上加班加点完成。那时我只有一个念头:无论如何得靠自

己走上工作岗位。我与自己的又一次死磕,让我懂得

了“坚持就是胜利”的真谛!时光飞逝,转眼我已工作了十多年,

由工作的激情期渐入倦怠期。内心对成长的渴望与困顿的现实让我无法就这么心安理得走下去。每走进一间教室,都能看到那么多叛逆的孩子,那么多双迷茫的眼睛,想帮助他们却又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感受让我再也坐不住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闯进了一个草根教师成长平台——叙事者团队。在与叙事者团队中的同行们一起行走的过程中,专业阅读打开了我的眼界,让我从倦怠中慢慢苏醒,开始再次审视自己的教

育以及生命历程。读《苏东坡传》,我明白了“悲观的人,

先被自己打败,然后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读

《静悄悄的革命》,我懂得了润泽的教室需要老师“用心灵塑造心灵,用幸福栽培幸福”;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渐渐明白了

“如何让孩子内心的柔软着陆”;读《奇迹学校》,我重拾信心,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读《人间词话》,我相信“遥远的终点线上有个梦想在等候”;读《陶行知文集》,我立下了“我的暖,哪怕只有一丁点”的誓言;读《教学勇气》,我前行的路上不再迷茫;读《不一样的教育》,我不再孤单……

在与自己的一次次死磕中,生命的意义也渐渐清晰:在坚守中执着,在执着中成长,在成长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在进步中积蓄前行的力量。这一生,我定与自己死嗑到底,决不让理想休眠。(作者单位系安徽省霍邱县乌龙中心校)

作为一名教师,我给自己定下了四个“不”:不上没理念的课;不用旧教案;不试讲;不上重复的公开课。

不上没有理念的课。我的教案与众不同,第一项内容便

是教学理念。我认为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而教学理念是引导落实课程内容之舟的航标。为什么要教这篇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教这篇课文,为什么对这个班的学生这样教这篇课文,应该给出明确的答案,不然就只能做教材的奴隶。每节课所持的教学理念绝不是简简单单一句话,而是结合课程、教材所做的一段较为完整的分析。比如,教

《祝福》这篇小说,我翻阅了大量有关的论文资料后,提炼出核心观点。大量的案例证明,这篇小说的教学往往被“四条绳索”死死地捆住,教师躺在“四条绳索”里睡觉,学生套在“四条绳索”里无奈,实质上处于假阅读状态。于是,我定下“还给学生自主阅读权”的教学理念,课堂为之异彩纷呈。这个习惯让我能从课程的高度、教学论的角度审视教材和研究课堂教学,获益良多。

不用旧教案。教师们都清楚,一堂课形成了富有

特色的教学设计,又有令自己幸福的课堂体验,那是非常难得的教学智慧的结

晶。但是,如果一旦躺在这个“安乐窝”里不起来,昔日的智慧就成为成长的绊脚石。于是,无论多么满意的教学设计,用过了立即封杀,绝不使用第二次。这样每教一遍,我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教学设计,因此在我眼里没有旧课文;同时,更深刻地领会了“条条大路通罗马”在语文教学中的含义。

不试讲。各种公开课推动了教研的深入发

展,为了上好公开课,磨课成了备受人们重视的教研方式。可是,我偏偏不喜欢磨课,因为磨课让我失去了上课的兴味,我认为备一节课需要保持绝对的新鲜感,才能让我带着无限的激情与渴望走上讲台。经过反复打磨的课,失去了自然棱角,处处圆润融通,上课铃一响开播,下课铃一响结束,太过一板一眼。这种虚假往往会误导听课教师。当然,我不磨课并不是不认真备课,每

当接到公开课任务,我总是在心里反复设计、推敲、调整,我称之为“心磨”。

不上重复的公开课。这一原则让我不断为公开课探寻

更好的教学资源,并时时刻刻处在备好一节课的状态。比如,读到好的文本,及时收藏起来备用;不断地“啃咬”那些被其他教师上“烂”的老课文,看看是否还能弄出些新东西;坚持不懈地探寻阅读教学的真谛,做到教学即研究,研究即教学。比如,围绕《荷塘月色》一课,我先后搜集了 40 余篇研究论文、案例等资料,写出三万余字的研究心得,这让我对《荷塘月色》的教学拥有了较强的主动权。不仅自己逼自己,还要用他人逼自己。听到其他教师的公开课,感觉还有探索的空间,就自己再来一遍。

这四个“不”带着倔味,不过这味道越熬越好闻。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

我的四“不”□孙晋诺

我的生命中有两次与自己的臭毛病死磕的经历。

第一次“死磕”,发生在我在原学校担任教科室主任时期。当时,教科室有一位兄弟精于为官之道。据他推断,那个暑假我一定会被“提一提”。一开始我并不在意,甚或不屑一顾。但时间长了,在他的引导之下,我的确觉得领导有那个意思,而且话里话外都有一丝流露。慢慢地,我开始憧憬暑假的人事调整,到最后简直有些迫不及待。

暑假终于来了,但臆想中的民主考评一直没来,我有点失落。到了 8 月的某一天,突然办公室通知我去学校谈话,我大喜过望,赶紧梳洗完毕,穿戴整齐,赶往学校。到了校门口,看见宣传栏张贴的“提一提”考察对象根本不是我,而

是我的那位兄弟!我觉得这是我人生的一大挫折。那

段时间,我拼命读书,安抚自己浮躁的心灵。有一天我终于悟到:无欲则刚。以前,无数次看见这个词,但都是眼睛看见,心没看见。以前,这个词对我来说只是名词,是固定的,僵死的,但那一天,这个词突然站立起来,娓娓向我述说。

一个人之所以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庸俗不堪,乃是因为内心被欲望控制。在官本位的中国,为官的欲望最为强烈,也最为戗害人心。林则徐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对山河雄伟的赞美,但其实质是在喻人。人要像大海和高山一样,既要虚怀若谷,又要正直无私,没有任何私欲,方能站得稳、行得正,无私则无畏。

正常的欲望是人性之所在,顺其自然,既是人道,也是天道。但要杜绝私欲,尤其是私欲不能膨胀。

也就是从那一天开始,我只做好自己的事,做实实在在的教育,“万钟于我何加焉”?我彻底拯救了自己,拒绝了一个个诱惑,始终保持自己人格的独立,不趋炎附势,不人云亦云。我的理想在课堂之上,一个老师不上课,那是什么老师?

第二个阻碍我发展的是文人相轻。有一段时间,看到朋友们大作迭出,

我嫉妒得要命。我先是不屑看,不想看,也不敢看。等到忍不住看了,觉得切中肯綮,鞭辟入里,又心疼得像割肉。嫉妒像虫子一样啮咬着我的心。

老办法,我还是与自己死磕,从自己的臭毛病入手,越是嫉妒谁,越是要学习他,看看他为什么让我嫉妒?越学越觉得别人好,越觉得自己笨。我一次次检讨自己,反省自己,细想每个在我生命里给我无私帮助的人,他们可曾对我有过

一丝一毫的芥蒂?我越来越觉得自己丑陋,榨出自己“皮袍”下的“小”来。

相轻就是狭隘,狭隘导致封闭,封闭导致落后,然后抱残守缺,孤芳自赏,自得其乐……这样的人我们见得还少吗?

所谓学问者何?学问只有施与普罗大众才有用,至于这个学问是谁的并不重要。知识根本没有稀缺性,他先掌握,我后学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根本无所谓高低。

一念看穿,从此海阔天空。对于同道中人,我开始真诚欣赏,把我的资源推荐给他们,不厌其烦地向外兜售他们的思想,我希望更多的人听到他们的声音;对于年轻人,我也好为人师,倾囊相授,乐于把他们推向前方,希望他们走得更远。如鲁迅所说,他们应该有他们的世界,是我们所未曾经历过的。

生命因此舒展,也因此丰富,我逐渐走出了小我,走出了逼仄,活出了真性情,也活出了生而为人的气象。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

活出生而为人的气象□王开东

从三到万□赵成峰

别让理想休眠□刘 茜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