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l Categories
Home > Documents > 五方杂处:民俗民风讲究多 -...

五方杂处:民俗民风讲究多 -...

Date post: 06-Aug-2020
Category:
Upload: others
View: 4 times
Download: 0 times
Share this document with a friend
13
-90- 五方杂处:民俗民风讲究多 天津素以京畿重镇著称,自古以来海纳百川,形成一座“五 方杂处”的移民城市和商埠码头。近代开埠以来,又有九国租 界先后设立,使民俗文化呈现出多元复合、中西交融的风貌,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明代天津设卫筑城,屯兵云集对民情影响较大,行武风气 下的老百姓崇义尚公,心胸豁达。天津位于渤海之滨,地处九 河下梢,交通便利,漕运发达,所以民风中又有强烈的码头文 化、漕运文化、渔盐文化气息。“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 一说在天津广为流传,始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甚至更早的 海河三岔河口天后宫,一直是老城厢民风民情的聚集地。与此 同时,儒、释、道以及其他民俗崇拜之神也种类繁多。 天津沟通南北,商业发达,也影响着居民生活习惯。士人 百姓出入,大多讲究脸面,注重礼仪,热情待客,当然其中也 有攀比心态,且直接渗透到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诸多层 面。近代城市开埠以来,天津民风不断融入因租界文化而来的 西洋时尚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天津虽为工商都会,但许多市 民的思想仍恪守小农经济时代的传统观念,崇尚孝道伦理,追 求家大业大和子孙满堂,生活中常按“妈妈例儿”来行事。
Transcript
Page 1: 五方杂处:民俗民风讲究多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wenjin/08.pdf · 化、漕运文化、渔盐文化气息。“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

-90-

五方杂处:民俗民风讲究多

天津素以京畿重镇著称,自古以来海纳百川,形成一座“五

方杂处”的移民城市和商埠码头。近代开埠以来,又有九国租

界先后设立,使民俗文化呈现出多元复合、中西交融的风貌,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明代天津设卫筑城,屯兵云集对民情影响较大,行武风气

下的老百姓崇义尚公,心胸豁达。天津位于渤海之滨,地处九

河下梢,交通便利,漕运发达,所以民风中又有强烈的码头文

化、漕运文化、渔盐文化气息。“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

一说在天津广为流传,始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甚至更早的

海河三岔河口天后宫,一直是老城厢民风民情的聚集地。与此

同时,儒、释、道以及其他民俗崇拜之神也种类繁多。

天津沟通南北,商业发达,也影响着居民生活习惯。士人

百姓出入,大多讲究脸面,注重礼仪,热情待客,当然其中也

有攀比心态,且直接渗透到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诸多层

面。近代城市开埠以来,天津民风不断融入因租界文化而来的

西洋时尚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天津虽为工商都会,但许多市

民的思想仍恪守小农经济时代的传统观念,崇尚孝道伦理,追

求家大业大和子孙满堂,生活中常按“妈妈例儿”来行事。

Page 2: 五方杂处:民俗民风讲究多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wenjin/08.pdf · 化、漕运文化、渔盐文化气息。“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

-91-

妈祖信仰深入民心

妈祖(天后)民风习俗在天津家喻户晓,是城市历史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妈祖姓林名默(960—987),祖籍福建莆田,

相传她生前不畏艰险,乘席渡海,救助海难,以善良无私的精

神感召天地,死后经宋、元、明、清历代敕封褒扬,她的故事

和信仰遂流传于沿海各地。

天津的妈祖民俗信仰,源于津沽繁盛的河海漕运,其中以

海河三岔河口天后宫(西庙)和河东大直沽天妃宫(东庙)

为著名。津沽民风淳朴,为拉近与天后的关系,百姓亲切地称

之为“娘娘”或“老娘娘”,“娘娘宫”(即天后宫)的称呼也一

直沿袭至今。天后信仰多层面多角度地影响着天津城市的发展。

天津人热心肠。在这极具码头文化特征的津沽之地,往来

的商船、渔户的性命无不与惊涛恶水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的

帮衬援助总是无私的,这与妈祖林默生前乐于助人、尊老护幼、

海上救险的故事极为相近。四海之内皆兄弟,船户们生死相依,

平安抵达直沽后,纷纷泊船登岸,祭拜天后,娘娘的美德与恩

泽铭记在心。由此自然形成了天津人讲究义气、助人为乐、真

诚待人的性格。天津人的“义”,又有扶贫济困的一面。居家

生活、出门在外,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波折与困难。谁家的孩

子病了,左邻右舍都来问候关照,拿出舍不得给自家孩子吃的

鸡蛋常送给人家。哪家一时揭不开锅,对门的嫂子给锅里添好

了米,甚至连炉子都给端过来了。

Page 3: 五方杂处:民俗民风讲究多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wenjin/08.pdf · 化、漕运文化、渔盐文化气息。“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

-92-

天后娘娘博爱而平民化,人在老娘娘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

分。许多老天津人 大的愿望就是安安稳稳过日子,不窜头,

不张扬,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就是 滋润的小日子。在平

民占主体的天津,没有人热衷捧大款,宠名角儿,更不崇尚贵

族。你在高墙大院里锦衣玉食,我照样在矮屋里粗茶淡饭睡土

炕,井水不犯河水,各过各的日子,所以天津平民和富贾显贵

总有各自的生活圈子。平民之间 让人瞧不起的,是那种“充

大尾巴鹰”的人。

天后宫山门旧影

天后信仰习俗除了表现在人们心理和信念上的传承,在服饰

文化方面也有体现。传说妈祖天后多穿一身红装,乘苇渡海护佑

渔家船夫,因此有了“海上翻飞着朱衣”的记载。饶有趣味的是,

天津女子衣着崇尚红色,自明代设卫城后一直流传至今,这很大

Page 4: 五方杂处:民俗民风讲究多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wenjin/08.pdf · 化、漕运文化、渔盐文化气息。“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

-93-

成分上与随漕运而来的天后民俗信仰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清代,天津人对妈祖娘娘的信仰已从保护航海,扩展移植

到保佑生活安康等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天后宫不断加塑出送

生娘娘、癍疹娘娘、乳母娘娘等,都有着相当的人情味儿。受

旧思想影响,婚后为早生贵子,人们纷纷到天后宫抱求或偷求

小泥娃娃,以示娘娘所赐之子。富足人家的妇女,在娘娘像前

众多泥娃娃中选择一个,放下可观的香资,用红线拴好,口中

念叨着为“孩儿”提前起好的名字,轻声说着“好孩子,跟妈

妈走吧”之类的话,高兴离去。娃娃拴回家要供奉起来,待如

真人。每餐要安排碗筷、饮食的同时,逢年节还要摆上水果、

糕点,换上新的“百家衣”。日后得子,它便成为大哥,俗称

娃娃大哥。娃娃哥哥每年“洗”一次,长一岁,年复一年。重

要的是,家人需要回到天后宫布施还愿,还得再买几个泥娃娃

放在娘娘像前,供别人再来“拴”。时光荏苒,随着娃娃大哥

下一代的出生,这娃娃的辈分也升为大爷、大舅等。一般人家

妇女如果没钱,可先到天后宫“偷”一个娃娃,不过如果生了

孩子,还愿是少不了的。

男女服饰与时俱进

清代中叶以来,天津男子的服饰基本上承袭了满族服饰的

遗风并不断发展演化,主要有袍、褂、袄、衫、裤等。长袍穿

着于不同季节又有单、夹、棉之分,样式有大襟、对襟、琵琶

Page 5: 五方杂处:民俗民风讲究多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wenjin/08.pdf · 化、漕运文化、渔盐文化气息。“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

-94-

襟等,颜色以蓝色、紫色为贵。另外,长袍讲究下开衩,一般

官员和百姓只能开两衩,因为当时只有皇族才允许开四衩。袍

袖长至手腕,宽大齐平,平时袖口挽起,行礼时放下。“马蹄

袖”加开衩成为当年 时髦的男装款式。一些生活拮据的普通

市民常穿“一裹圆” 袍服。一裹圆的袍子不开衩,马蹄袖也

是活扣的,遇到重要场合可随时扣上。

马褂源于满人骑马时穿的短衣而得名,它穿于袍外,又有

外褂之称,颜色以淡蓝色和黑色为主,一般情况下马褂的颜色

要深于长袍的颜色。天津男子的衣服中还要有一件“坎肩”。

坎肩也称作“马甲”,式样有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多种。坎

肩紧身,轻薄,早年都穿在里边。此外,天津码头上的脚夫苦

工、行商小贩等体力劳动者终日奔波,服装的实用性是他们尤

其看重的。一件半长不短的袄,一条肥肥大大的“丐裆裤”,

一付绑腿带子似乎就组够了,短打扮干起活来又快又麻利。

时代跨入民国,男服西化的步伐也开始加速。民国初年,

天津男服着实令人眼花缭乱,长袍马褂、西服革履、中山装混

杂熙攘在街市上。有趣的是,经常可见中西服饰随意搭配的人,

上衣西服,下身大裆裤,还绑着腿带子,出门在外照样是很得

意的神情。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山装与西装一同被天津人

认可,家境好的男人们常常是“必备洋服数套,以示维新”,

学生或职员的脚上也有引人注目的锃亮的三接头皮鞋。

Page 6: 五方杂处:民俗民风讲究多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wenjin/08.pdf · 化、漕运文化、渔盐文化气息。“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

-95-

天津老广告上的旗袍美女

Page 7: 五方杂处:民俗民风讲究多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wenjin/08.pdf · 化、漕运文化、渔盐文化气息。“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

-96-

再说女装。清代天津女子的服饰基本沿袭了明时的旧制,

上衣着袄衫,下配束裙,或在外面再加一件较长的背心。清中

叶以来,普通百姓家的女子已不苛求束裙,平日穿着宽松肥大

的袄、裤,服装色彩以湖蓝、桃红、大红为主。清末,随着天

津城市经济的不断发达,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也不断提升,

衣裙的式样从对襟、大襟、琵琶襟到绣花、洋印花等,层出不

穷。特别是传统衣裙上的镶滚缝绣可谓百工之巧,五彩绚丽。

镶滚之习从 初只限于襟边、袖端的位置,到后来多道繁复,

从三镶三滚、五镶五滚乃至十八镶十八滚,镶滚的费用有时甚

至要高于衣料本身价值数倍之多,通过镶滚的多寡可见着衣女

子的家境。

20 世纪 20 年代以后,女服由清末的长可过膝的款式逐渐

缩短,衣袖加肥,下摆呈弧线形,天津人称其为“元宝禊”。

天津女子的着装之美还美在她们的裙装上。女裙的花色较

多,有鱼鳞百褶裙、凤尾裙、栏杆裙、马面裙等,颜色以红为

贵。鱼鳞百褶裙张收自如,展开时如鳞片靓丽,特受青睐。或

许是受南方服饰习俗的影响,天津女子穿裙子多套在裤子外

边,所以又有人称之为“裤裙”。

西风东渐的影响同样波及到女装的变革。从 20 年代开始,

天津的时尚生活中风行着一种既传统又西化的服装—旗袍。这

时的旗袍款式,更多地融入了西方服饰文化的理念。旗袍的长

短、领子的高低和有无等,特别是腰围的收紧和开衩的高低,

Page 8: 五方杂处:民俗民风讲究多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wenjin/08.pdf · 化、漕运文化、渔盐文化气息。“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

-97-

均表现出空前的改良风,东方女性特有的曲线和丽质被张扬

着。刚刚走出封建专制的天津女子,迅速接受并追逐着旗袍革

命所引发的新潮,并形成新的女装风俗。

“明三暗五”的民居

早期天津居民,主要从事盐业、漕运及渔业,分布在北大

关码头到小直沽、大直沽的沿河一带,草屋、土房乃至聊以生

存的窝棚,稀疏点 。建筑结构也简单,几乎没有布局可言。

自元代延佑至泰定年间,大直沽和三岔口分别始建天妃宫与天

后宫,商民贸易往来与日俱增,天后宫前的开阔处及附近地区

逐渐形成闹市,大直沽、宫南大街、宫北大街、侯家后、估衣

街一带率先形成人口聚落带,随之而来的土房、灰房虽然简易,

但基本具备了天津民居的雏形。明永乐二年(1404)天津设卫

筑城之后,城中建筑主要为衙署、军兵驻地、仓囤、庙宇及相

关配套建筑等,民宅仍不是很多。

随着天津城市的发展,特别是自清雍正二年(1724)天津

卫升为天津州以后,城市辖区不断扩大,各地商人、民众迁居

并落户津城,以宦寓、盐商、粮商为主的民宅建设也进入繁荣

时期。这时,天津人的生活中心依旧在以天后宫、玉皇阁为核

心的东门外海河沿岸,以侯家后为依托的北门外南运河沿岸。

成片的砖瓦房、灰房、土坯房相继落成,天津城区格局和建筑

景观初现。至 19 世纪末,天津城市人口已达 60 余万,民宅房

Page 9: 五方杂处:民俗民风讲究多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wenjin/08.pdf · 化、漕运文化、渔盐文化气息。“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

-98-

屋有 15 万间以上。

老话说:东门贵,西门贱,南门贫,北门富。此说源于以

鼓楼为中心的天津老城四门,这话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天津

人择居方位的心理与风习。东门临近文风鼎盛的文庙,而且可

直通海河岸及天后宫;北门有通京大道,与御河、三岔口一衣

带水,可谓寸土寸金;城西、城南则地势低洼,有大水沟阻碍

交通。天津漕运、盐业发达,由此 先发迹的船户、盐商,在

老城厢率先置地建房。富户人家多择吉选址在东门外、北门外,

而贫苦居民则在城西、城南方向落户。旧时家住城东、城北或

东南,那是值得炫耀的。

天津老城的民居院落,以北方常见的四合院或三合院为

主,并有一定数量的筒子院。四合院建筑格局以门楼和影壁导

引建筑,特色非常鲜明。院内有正中箭道或东西箭道纵贯,成

为便利的交通线,以沟通各道院落,形成大院套小院的模式。

天津人宅院以坐北朝南者为正房,东西两侧的为厢房。住房的

分配体现着家庭成员间的尊卑与长幼关系,正北朝南的房屋多

住祖辈、家长,晚辈们则住在东西厢房。天津民居房舍一般面

阔三间,但不少大宅院房屋较大,面阔常超出常规,被安排成

“明三暗五”的形式。中间三间相连的住房为堂屋,两侧称里

间屋。里屋一般用作为卧房,窗台以下砌砖炕,与堂屋的灶台

相通。

Page 10: 五方杂处:民俗民风讲究多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wenjin/08.pdf · 化、漕运文化、渔盐文化气息。“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

-99-

天津民居大院的垂花门

老天津富家置地建屋常斗富攀比,其甚者在自家宅第中大

兴土木,建造私家花园,亭台水榭,无一不精。宅院中则大量

使用石雕、砖雕、木雕。石雕通常装饰大大门。砖雕通常装饰

在门楼、影壁和正房、厢房的墀头、博缝、房脊、檐口等处。

木雕装饰于垂花门、额枋、花罩、隔扇等处。

Page 11: 五方杂处:民俗民风讲究多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wenjin/08.pdf · 化、漕运文化、渔盐文化气息。“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

-100-

出行方式不断便捷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河汊纵横,但旧时桥梁较少,渡口的

作用尤其显著。历史上,天津的渡口大致可以分为官渡、私渡、

义渡、专渡等。官渡是官府为方便驿使而设立的。私渡为个体

船户,由民间管理,往往是家族式经营。义渡主要由僧人募化

或乡绅大户捐资修建,少收甚至不收费用。1860 年天津开埠

后,沿租界地的海河两岸,列强修建了只供外国人使用的渡口,

被称为专渡。

乘轿子是中国古老的出行方式。早年的天津,除少数大宅

门自备轿子、自养轿夫外,多数人家是到专门的轿子房租轿子

和雇脚力。雇用轿子时需提前预订,轿房根据或“二抬”或“四

抬”来收脚力钱和租赁费。脚力钱不仅要按路程远近收取,还

要考虑天气冷暖晴雨等因素。进入民国以后,随着社会进步与

各类交通工具的发展,传统乘轿代步的出行方式逐渐减少,但

民间仍保留着新媳妇省亲或妇女回娘家时乘小型轿子的风俗。

清光绪八年(1882),人力车(也称东洋车、黄包车)始

由上海传入天津,它快捷方便,很受欢迎。至 20 世纪初,天

津的人力车已达 6700 余辆。旧制的人力车是高大的木制车轮,

外包铁瓦圈,跑起来震动很大。后来,车轱辘改为钢圈,并加

了胶皮条,故又得“胶皮”之名。

20 世纪 30 年代末,天津街面上的人力载客三轮车逐渐出

现, 初车夫因车技不熟练,人仰车翻之事时有发生,所以乘

Page 12: 五方杂处:民俗民风讲究多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wenjin/08.pdf · 化、漕运文化、渔盐文化气息。“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

-101-

客较少。但三轮车毕竟又快又平稳,后来逐渐取代了人力胶皮

车,至 1943 年左右,天津市内人力三轮已达 6000 余辆。

参加皇会表演的演员

天津也是我国 早运行电车的城市,它的出现大大改变了

天津人的出行习俗与观念。庚子事变八国联军占领天津不久,

铺设有轨电车的事宜就由洋商向都统衙门提出, 终比利时天

津电车电灯公司胜出,获得天津电车和城区供电的经营权。光

绪二十八年(1902),代理经营的世昌洋行以天津电车电灯公

司之名在香港注册。经过筹备和轨道铺设,光绪三十二年

(1906)二月十六日,环绕天津老城东西南北四条马路的有轨

电车开始运行。电车的到来让天津人兴奋新奇,现代交通逐渐

为人们接受。1918 年之后,天津有轨电车又相继开通红牌、

蓝牌、绿牌、黄牌和花牌等线路。进入 20 世纪 20 年代,天津

Page 13: 五方杂处:民俗民风讲究多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wenjin/08.pdf · 化、漕运文化、渔盐文化气息。“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

-102-

人虽然不断抗议电车票涨价,但大多数市民已接受并习惯了电

车的便捷。20 世纪 40 年代末,国民政府又铺设了紫牌电车道。

1964 年,随着无轨电车和其他公共交通方式的普及,天津开

始拆除有轨电车。1972 年底,总长 21.68 公里的有轨电车线路

彻底从天津人的视线和交通图中消失。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