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l Categories
Home > Documents >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Date post: 17-Aug-2020
Category:
Upload: others
View: 1 times
Download: 0 times
Share this document with a friend
62
Rainforest story 2013年04月 第11期 水的信仰 寄生植物:魔鬼还是天使? 我和桂海木的故事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Transcript
Page 1: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雨 林 故 事 Rainforest story2013年04月 第11期

水的信仰寄生植物:魔鬼还是天使? 我和桂海木的故事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Page 2: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目 录 CONTENTS

主 编 陈 进

副 主 编 朱鸿祥

责任编辑 赵金丽

封面摄影 姜 虹(小和尚)

本期编辑成员

编者的话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我和桂海木的故事

38 寄生植物:魔鬼还是天使?

44 人鹤高原奏谐音

趣谈 49 那些善于伪装的蜘蛛们 54 龟背竹叶片上的洞洞

欣赏

57 怀念蝉

59 投稿须知

p3

p11

p19

p51

Page 3: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编者的话 EDITOR'S NOTE

1

水是生命的摇篮。

遥望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莫不以水而生。从两河流域的古

巴比伦文明,到黄河长江两岸的中华文明;从尼罗河沿岸的古埃

及文明,到恒河之滨的古印度文明;从爱琴海畔古希腊文明,到

墨西哥湾的古玛雅文化......人类历史上曾经辉煌抑或至今依然

灿烂的文明,皆因水的哺育而褶褶生辉。

澜沧江流出了国门,摇身变成了湄公河。以西双版纳为起点,

沿着这条国际河流一路南下,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人们共饮一

江水,都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千百年来,他们原

本很多与水有关的崇拜礼仪,蒙上了一层小乘佛教特有的神秘色

彩,水的信仰也因此源远流长。

当一个新生命呱呱落地时,人们以水为他洗礼,迎接他来到世

间;当小男孩出家为僧,人们以水为他洗礼,祝福他从一个懵懂

的孩童变成知书达理的僧人;当恋人喜结连理时,人们依然以水

祝福他们;当生命走向终点的时候,人们还是以水为之拉上生命

最后的帷幕。水,贯穿了人们的一生,更贯穿了人们生活、精神

的方方面面:近水楼居的竹楼,装饰讲究的水井,稻作生产的水

利工程,祈福迎祥、去污求洁的泼水节......这些无不彰显了当

地人们溶于水、善用水的智慧,表达了他们对水的崇尚之情。

水与他们的一生相伴,也塑造了他们水样温柔的秉性,更成

就了这一区域水的民族特色!

文/图 赵金丽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Page 4: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专题 FEATURE

2

水的信仰

西双版纳地区与东南亚地域相接,居住在这

一地域的傣佬泰民族族源相同,自古以来有着密

切的交往:他们语言相似,说话温文尔雅,有着

水样的特性;他们一生的重要阶段都有水相伴

随,出生要以水洗礼,升和尚、结婚,包括葬

礼,这些人生的重要关口,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

色;水成为他们民族认同的重要标识物体,是他

们骨子里的信仰;水贯穿在他们的物质文化、制

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之中,形成了一个整体性的

水文化。由于印度传入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对当地

民族的水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很多有

关水的崇拜礼仪与佛教有着直接的关系。

文/ 赵金丽 黄建平

上图:西双版纳的小

和尚,欢快地举起水

盆,与大街上的人们

一起泼水狂欢

(莫晓雪 /摄)

Page 5: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3

专题 FEATURE

次第乞:佛教初始的风景 第一次知道“次第乞”,是数年前在《佛在云南》的书中读到的:佛家的修行之人出门

化缘乞食,是为了度化众生,众生施舍,是在为自己“种福田”。而佛祖认为,众生皆平

等,无高贵贫贱之分,所以规定比丘(和尚)进行乞食应挨家挨户次第乞食,彰显佛家众生

平等的思想。

“清晨,一队披着明黄色僧衣的僧人们从道路尽头穿雾而来,他们一律右肩挎饭瓮,赤

脚经过沿街跪坐的施主跟前,人们依次在每个僧人轻轻掀开的饭瓮里放一团糯米饭,然后合

十敬拜。”不知为什么,初次读到这些字眼时,心中顿生感动。

  乞食是佛教僧人规定的谋生手段,它是为满足自己身体的基本需求而乞食于人的制度化

行为。它的原始意义也很简单,一是为了自己修行方便,不用分心为了生计而去从事生产经

营活动;二是为了众生种福方便,出家人主动送上门,居家的信众就不用辛苦地跑去寺庙布

施了。所以佛家乞食与乞丐不同,他们讨斋饭的同时也是在教化因缘,因而后来就有了“化

缘”一词。

  为了亲见“次第乞”的宁静画面,我决定去老挝的昔日皇都——琅勃拉邦,据说那里依

然鲜活着这种佛教初始的风景。

上图:琅勃拉邦的次第乞场景:清晨,一队披着明黄色僧衣的僧人们从道路尽

头穿雾而来,他们一律右肩挎饭瓮,赤脚经过沿街跪坐的施主跟前,人们依次

在每个僧人轻轻掀开的饭瓮里放一团糯米饭,然后合十敬拜(莫晓雪 /摄)

Page 6: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专题 FEATURE

4

  去过那里的朋友说,要看“次第乞”得早起。到了琅勃拉邦,

我连着几日早起——老挝时间6点多,却一直不见照片中虔诚的场

景。时逢当地正过泼水节,却远远地看见很多当地人排成长长的队

伍,向对面的山上蜿蜒而去。队伍中的人们个个盛装装扮,手里的

上图:比丘(和尚)进行乞食应挨家挨户次第乞食,彰显佛家众生平等的

思想。图为在西双版纳边远的布朗族村寨正在进行的次第乞活动,如今这

种活动越来越少见了(王勇 /摄)

Page 7: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5

专题 FEATURE

大乘佛教 VS. 小乘佛教

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后,佛教从古印度向世界各地传播:北向的一条,从印度北部传入中亚地区,然后通过西域,传入中国,再传入朝鲜、日本、蒙古和越南,即所谓“北传佛教”,

“北传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以“度众生”为修行目的,教义源自大众部的梵语系经典,传入中国后,又发展为汉语系佛教和藏语系佛教。另一条南向的佛教传播路线,首先传入印度邻海的斯里兰卡,然后传入缅甸,再入泰国、老挝、柬埔寨,以及中国云南的南部、西部地区,即所谓“南传佛教”,“南传佛教”主要是小乘佛教,以“度个人”为修行目的,其教义出自上座部佛教的巴利文经典。

小 知 识IPS

钵钵盛满了糯米饭、各种糕点、糖果,还

有鲜花和蜡烛。人们每走几步,便将钵中

的食物——或一小撮糯米饭,或一个糖

果,或一片糕点,放在阶梯旁的扶手上。

而在两侧扶手的外面,竟是许多等待被施

舍的穷人,以孩子和老人为主,他们衣裳

褴褛,各自背着个大袋子,守在某处,每

当施舍者将食物一点一点放在扶手上,他

们就顺手将眼前的食物装进袋子里。一切

发生得竟那么自然,没有任何歧视和漠

然,唯有祝愿和祈福。

次第施乞,各有所求,最终各有所

获。或许,这已是全民信仰小乘佛教的老

挝人最朴实、最直接的“次第乞”了。

上图:在老挝的琅勃拉邦,当地人们个个盛装装扮,他们每走几步,便将手中钵里的食物放在阶

梯旁的扶手上,而在两侧扶手的外面,是许多等待被施舍的穷人。在这里,人们次第施乞,各有

所求,最终各有所获(赵金丽 /摄)

Page 8: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专题 FEATURE

6

小和尚的洗礼 小和尚是信奉小乘佛教地区最常见也是最独特的风景:他们披着橘红色的长袍,谦和的

面容,轻盈的脚步,转角处,不时传来彼此追逐嬉戏的笑闹声。他们自小被家人送来寺庙,

念佛、学贝叶文化,化斋浴佛、为他人渡此生,于他们看来,这是再自然不过的生命轨迹。

用西双版纳傣家女子的话来说,一个男人要是没有做过和尚,就不算是真正的男人。原

来,对傣族人来说,佛寺就是学校,当和尚就是去学习他们的贝叶经文化,包含着天文地

理、历史传说、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当过了和尚,就是地地道道有文化

的人了。

在西双版纳,年满7岁的小男孩,一般都会被送到村里的佛寺学习,最早是做“扶庸”,

相当于预备僧人,在佛寺做些简单的辅助性工作,学习最基本的常规礼仪,做满一年之后,

男孩子们就要举行隆重的升和尚典礼,正式出家当小和尚(帕囡)了。

在所有牵涉到佛教的傣族礼仪中,燃蜡条和滴水是绝对不能少的。当一名普通男孩子正

式换上黄色袈裟变成小和尚的那几天,要接受若干次洗礼:在家里,被剃度(剃光了眉毛和

头发)了的小男孩,由家人支起一个用芭蕉树皮做的流水管道,孩子的“波奥”(类似于

“教父”、“干爹”的长辈)为其洗礼,孩子的母亲、“教母”为其轮流倒水,清水顺着芭

上图:小和尚是信奉小乘佛教地区最常见也是最独特的风景:他们披着橘红色的长袍,谦和

的面容,轻盈的脚步,转角处,不时传来彼此追逐嬉戏的笑闹声。图为在西双版纳景真八角

亭,两个天真笑谈着的小和尚(姜虹 /摄)

Page 9: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7

专题 FEATURE

上图:在西双版纳,小男孩自小被家人送来寺庙,念佛、学贝叶文化,化斋浴佛、为他

人渡此生。图为傣语教室及正在认真学习傣文的小和尚 (姜虹 /摄)

Page 10: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专题 FEATURE

8

和尚之路

和尚的级别不同,称呼就不同。小和尚“帕囡”经过三年的学习,由长老考试合格以后可以升为大和尚(帕龙,不再承担寺内各种杂务,重点学习贝叶经知识,同时指导帕囡”学习傣文等),继续修持就可以升为二佛爷(都囡),再经过三年以上的佛法修持,并有一定的造诣,通过长老联合考试,即可以晋升为大佛爷(都龙)。都龙经过多年修习后,经一个地区现有的长老(祜巴)、都龙商议后,会推选出优秀者为长老的候选人。除了长老,其它级别的和尚可以根据自己意愿还俗。

小 知 识IPS

上图:小和尚白天可以去学校上课,晚上住在佛寺里,学习贝叶文化和佛经,还承担着清

洁寺院、挑水做饭和外出化缘的杂务。图为在老挝琅勃拉邦的香通寺内,小和尚的日常生

活(赵金丽 /摄)

Page 11: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9

专题 FEATURE

蕉树皮流在孩子身上,这个过程称为“阿姆婻姆”,这个洗礼过程被称为“脱皮”,从今以

后,一个不谙事理的小男孩就要变成知书达理的人了。

到了佛寺里,小男孩拜佛、换上袈裟、被赐法名后,就是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小和尚了。

他的床前会放着一只盛满水的水桶,桶的旁边靠着一根木棍,上面困着一段芭蕉树皮,寨子

里面的人们按着顺序向这个小和尚赕上蜡条,当小和尚的家人把这些蜡条绑在靠床的木棍上

点燃后,人们再顺次走过来,用茶杯或者碗舀其桶中的水,顺着芭蕉树皮向水桶里滴水,而

坐在床上的小和尚则为滴水的人们念“随喜经”,为他们祝福。寨子里的人们穿梭在佛寺的

院子里,为这些刚刚升起小和尚的孩子们滴水,同时也求取自己的的功德。

从此,小和尚白天可以去学校上课,晚上住在佛寺里,学习傣文和佛经,还承担着清洁

寺院、挑水做饭和外出化缘的杂务。

上图:在西双版纳,对傣族人来说,佛寺就是学校,当和尚就是去学习他们的贝叶经文化,包含着

天文地理、历史传说、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当过了和尚,就是地地道道有文化

的人了。(高洁 /摄)

Page 12: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专题 FEATURE

10

以水迎接新年的开始 “端起碗,盛满水,相互祝福,相互问好。第一碗水,迎接新年来到,愿事事如意,愿

人人安好;第二碗水,祝贺五谷丰收,谷堆像高山,棉田像云海;第三碗水,祝贺大伙幸

福,地方和平安定,寨子充满笑声。”

每年的四月中旬,和东南亚的其它民族一样,西双版纳的傣族人以水迎接一年的开始,

那欢乐的泼水一方面包含着强烈的祈福迎祥、去污求洁的祝福,另一方面是时逢干旱季节,

人们求雨的一种膜拜形式。

傣历年一般分三个阶段,首先是送老年,有点像我们汉族的除夕,傣语为“送祸板”,

在旧年最后一天举行,通过“叠祸”“达寮”,把过去一年的灾难、疾病与痛苦送走,迎来

幸福、健康、吉祥的新年。

第二阶段是新年与旧年交替的日子,这个日子用傣语来讲就是“宛脑”,即“臭日子”

上图:每年的四月中旬,和东南亚的其它民族一样,西双版纳的傣族人以水迎接一年的开始,那欢

乐的泼水一方面包含着强烈的祈福迎祥、去污求洁的祝福,另一方面是时逢干旱季节,人们求雨的

一种膜拜形式。 (莫晓雪 /摄)

Page 13: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11

专题 FEATURE

的意思。这一天人们不再劳作,在家中休息,饮酒聚会。

第三阶段就是新年的第一天。这一天天还不亮,人们就来到寺庙中,敬佛拜祖,也

就是傣族新年的“过赕”。“过赕”结束以后,人们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浴佛。这

时人们挑上一担清泉水,水中放上鲜花和青树枝,到佛寺向佛像泼水,不拘多少,以清

水洗净佛积在身上一年的尘垢。

两年前的泼水节,我曾在老挝的琅勃拉邦亲见当地人们浴佛的盛大场面,那份感动

至今难以忘怀:由德高望重的僧人领队,身着盛装的人们将金佛从寺中“请出”,在古

老乐队的演奏声中,在鲜花的簇拥下,圣洁的清水沿着那伽(佛祖的保护神,似龙如

蛇)的躯干缓缓流向金佛,而那些被装扮的“怪兽”们一直张牙舞爪着恐吓围观的人

们,最终在佛的教化下变得温顺且虔诚了。直到这时,围观的人们纷纷取得那伽躯干里

的圣水,跪拜在金佛面前,点燃蜡条(条状的蜡烛),双手合十,各自滴水祈福。

左图:每年的泼水节时逢当地干旱季节,人们尽情泼水是求雨的一种膜拜形式 (莫晓雪 /

摄);右图:傣历新年期间还要燃放高升,据日本学者考证,放高升其实是求雨的一

种形式,向引起干旱的火龙祈求降雨 (陈辉 /摄)

Page 14: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专题 FEATURE

12

老挝的琅勃拉邦举行浴佛的盛大仪式:由德高望重的僧人领队,身着盛装的人们将金佛从寺中

“请出”,,圣洁的清水沿着佛祖的保护神——那伽的躯干缓缓流向金佛,佛的圣洁感化着世间

万物,就连那些直张牙舞爪的“怪兽”们,最终在佛的教化下变得温顺且虔诚了(赵金丽 /摄)

Page 15: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13

专题 FEATURE

水井的故事 漫步傣族的村寨,总能见到装饰讲究的水井和凉亭,依偎

在郁郁葱葱的大青树下。据说,傣族水井代表了傣家人对水井

神的崇拜。

水井神名为叭雅阿树嘎塔麻拉扎,这个人生前建寺庙

四千八百万座,白塔四千八百万座。他希望死后能够升天,变

成神仙,却未能如愿,变成了一条大蟒蛇。他的儿子出家为

僧,修行很高,到天上寻找父亲,寻遍整个天宫也没能找到,

返回人间后,竟在一条沟里找到了已经变成蟒蛇的父亲。于

是,他为蟒蛇念经超度,这条蛇死后重又投胎成人。这一世他

到处建造凉亭和水井,并修了一条大路,最终因功德圆满而成

为神仙。因此,傣家人认为,建水井和凉亭是为了供人们休息

喝水,是善事中的至善之事。

事实上,当地村寨是否建水井、建水井的地点选择,都要

取决于村寨中的中老年男子,修建水井也是男人的活计,很少

有女人参与,可一旦水井建好使用后,挑水就是女人的活了。

水井建成以后,要举行赕水井仪式:村民们载歌载舞地庆祝水

井的建成,并请僧人念经祝福。水井建成之日,也是祭水井的

日子,每年的这个时候要祭祀井神,淘洗水井,重新粉刷井罩

等等。

傣族水井非常讲究装饰,水井上的图案和雕塑,大多是傣

家人喜爱或崇拜的动植物,通常井罩上还装饰有各家捐献的圆

镜,这些镜子嵌在井罩上,既增加了水井的美感,又可以利用

反光吓走飞鸟走兽,以保持水井的清洁。井罩内还挂有一面大

镜子,这是傣家人利用镜子的光线反射,观察井罩内水的清洁

程度。

上图:傣族人家的水井非

常讲究,井口上方一般都

要用砖围砌,盖成佛塔形

的建筑,造型十分美观;

右图:大多还建有井栏、

井窑等配套建筑物,代表

了傣家人对水井神的崇

拜。(赵金丽 /摄)

Page 16: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专题 FEATURE

14

上图:传说水井神叭雅阿树嘎塔麻拉扎,曾在世间到处建造凉亭和水井,并修了一条大

路,最终因功德圆满而成为神仙。因此,傣家人认为,建水井和凉亭是为了供人们休息

喝水,是善事中的至善之事。图为西双版纳地区造型各异的水井和供人休息的凉亭(黄

建平/摄)

Page 17: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15

专题 FEATURE

最有意思的是,傣族的水井都有自己的名字。有的名字是根据建造水井的地理特征

而定,如“喃姆帕”,就是岩子上的水井,位于佛寺的水井就叫“喃姆宛”(“宛”就

是佛寺的意思);有的则根据水井的用途起名,如“喃打老”(“老”就是酒的意思)

是酒井,其水是用来烤酒的,“喃姆哽”(“哽”是吃的意思)是指饮用水井,“喃姆

滚”(“滚”是人的意思)是专门用来洗衣服和沐浴用的;也有根据建造人名的起名

的,如“喃姆嘿或”(“嘿”是指姑爷,“或”是汉族),是指为上门到这个村寨的汉

族姑爷修建的,“喃姆婻”(“婻”是对贵族妇女的尊称)意指女人井。

上图:傣族水井非常讲究装饰,水井上的图案和雕塑,大多是傣家人喜爱或崇拜的动植物,通

常井罩上还装饰有各家捐献的圆镜,这些镜子嵌在井罩上,既增加了水井的美感,又可以利用

反光吓走飞鸟走兽,以保持水井的清洁(赵金丽 /摄)

Page 18: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专题 FEATURE

16

竹楼:近水楼居的智慧 “没有一条河流,你不能建立一个国家;没有森林和群山的山脚,你就不能建一个村

寨。”喜水居的傣家人把居住的干栏式竹楼通称为“很”,由“凤凰展翅”的“烘哼”演变

而来。

翻开傣族创始诗史《巴塔麻嘎捧尚罗》,那里向我们讲述了傣家竹楼的种种前生:起初

傣族先民居住在岩洞里,一代一代繁衍生息,后来岩洞住不下了,人们流落在外,风餐露

宿,死伤无数。悲惨的景象触动着首领桑木底,他决心带领人们建造新的住所。宽大的树叶

启发了他用树叶盖棚子,然而叶棚经不起风雨的考验;风雨中狗的坐姿,又启发了他建造陡

坡形状的窝棚——“杜玛些”,雨水虽不漏了,却不能遮蔽被风刮斜的雨;经历了重重失败

的桑木底,决心依旧,感动了天神,天神变成了凤凰,飞到了桑木底面前:它高高托起身子

的两脚,暗示要立房柱,展开的双翅,示意屋顶要盖成人字形;低头拖尾,表示还要遮盖人

字形屋顶的两侧,遮挡从侧面飘来的雨水。桑木底受凤凰的启示,终于造出了“凤凰展翅”

式的竹楼——“烘哼”。

这种竹楼一般分为两层,上层根据生活需求,围合分隔为不同的居住空间,下层架空,

上图:竹楼一般分为两层,上层根据生活需求,围合分隔为不同的居住空间,下层架空,堆放杂物

或圈养家畜,并设置楼梯以达上层。这种建筑,在热带多雨地区具有很多独特的优越性,可防水

患,可御狼虫,又利于除湿防病。图傣家竹楼上那些可爱的小卟哨(小姑娘)(陈文有 /摄)

Page 19: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17

专题 FEATURE

上图:“凤凰展翅”式的竹楼——“烘哼”,经历着岁月的变迁,由最初的茅草、竹子结

构逐渐演变为木瓦、乃至今天的钢精混泥结构。竹楼前世今生的转变背后,经济是主要的

推手,而随之改变的是当地人们的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以及精神信仰的逐渐消失(赵金丽

/摄)

Page 20: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专题 FEATURE

18

堆放杂物或圈养家畜,并设置楼梯以达上层。这种建筑,在热带多雨地区具有很多独特

的优越性,可防水患,可御狼虫,又利于除湿防病。

水是傣家人消灾纳福的吉祥圣物,人们在建造竹楼的时候,也离不开种种与水有关

的礼仪。首先要选择良辰吉日到山中选取大树作为房屋的房柱,在选好的树旁放置一篾

桌,面向东方,取米少许,边走边撒,再取圣水,绕树一周,也是边走边洒边诵经,意

为征求树魂的同意,把树带回去做房柱。将大树伐运回去后,要用水对其进行清洗,边

洗还要边唱《洗房柱歌》:房柱三十二/根根劈得滑/摆在青树下/活得像美男......新

房建成以后,还要举行隆重的上新房仪式,其中包括“赕很”仪式,就是送走房柱和土

地的灵魂,祛除新房中一切不洁净的因素的仪式。在这个过程中,水既是房屋的洁净

者,又是房屋主人祈福的载体。

右图:从2006年(上)

到2013年(下),那个

叫“城子”的傣族村寨

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赵金丽 /摄)

Page 21: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19

专题 FEATURE

舌尖上的水鲜 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傣家人也不例外。既然傍水而居,与水相依,那自

然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傣家人当然就会从身边的水中获取不少美食啦!他们善于从水

中获取食材,也善于加工制作这些来自水中的食材。傣家人的香茅草烤鱼和腌酸鱼,早已闻

名中外,让人吃过一次就一辈子念念不忘了,每每想起它们就会梦回西双版纳!

常见的鱼、虾、蟹、蚌、螺等水族自不必说了,都是傣家人喜爱的水中美食,最令人叫

绝的水中美食还有两种:一种是青苔。每年二至四月左右,西双版纳正值旱季,江清水浅,

此时就可将长在河流中石头上的青苔捞起来,装在竹箩里洗净泥沙杂物,然后摊开放在竹笆

上晒干即可。具体食用时则有多种做法,既可将其揉碎后加香油和佐料炒食,也可放在炭火

上图:傍水而居、与水相依的傣家人善于从水中获取食材,也善于

加工制作这些来自水中的食材,图为傣家女人从水中捕鱼(XTBG博

物馆 /供图)

右图:傣家的水中美味:烤鱼(上 赵金丽/摄)和炸“水蜈蚣”

(下 刘光裕 /摄)

Page 22: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专题 FEATURE

20

上烤熟后蘸酱食用。无论哪种吃法,都不能不让人佩服它的味道鲜美和营养丰富!另一种美

食是傣家人称之为“格度(意思是皮肤奇怪且身体柔软的虫子)”的小虫,它通常生活在浅

水滩的鹅卵石下,体型酷似一只小蜈蚣,大小如小手指,多足但没有长长的触角,身子较为

柔软,黑白色相杂。因此,当地汉族人都形象地将它称为“水蜈蚣”。这种小虫子经洗净

后,先用开水烫死,然后用香油炸熟,稍加佐料即可食用!其味道之脆嫩与鲜美绝不输于蜂

蛹!据说,它还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呢!(黄建平 /文)

上图:每年二至四月左右,西双版纳正值旱季,江清水浅,此

时傣家人就可将长在河流中石头上的青苔捞起来,装在竹箩里

洗净泥沙杂物,然后摊开放在竹笆上晒干即可食用(赵金丽 /

摄)

右图:傣族老咪涛(老妇人)正在河中捞青苔 (杨云 /摄)

Page 23: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21

专题 FEATURE

稻作生产的水利 傣语有古谚曰:“毫丁岱,来丁吞”,即粮满仓,畜满楼之意;另有古谚曰:“亥丁

曼,纳丁勐”,即地满寨子,田满坝子之意。由此可见,作为世界上最早驯化栽培水稻的民

族之一,水稻养活了傣家人,傣家人也对于水稻的种植极其重视,情有独钟。

种植水稻当然少不了要用水,经过上千年的积淀,傣家人对农业灌溉早已积淀了一整套

丰富有效的经验。“种旱地要勤防雀害,种稻田应勤查水利”、 “有卯眼就有楔子,有水

田就有堤埂”、 “勤堵坝塘为灌溉,勤走四方为经商”、 “没有水不能养鱼,没有田不能

撒秧”、 “一份水田有两条灌沟——粮食丰收”,这些古老的谚语,展示了傣家人自古以

来是多么重视和热爱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又是多么熟知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的。

过去,傣家人生产用水以自然灌溉为主,只修水沟不修水库,每个村寨至少都修建有一

条主要的沟渠,并任命一至二人担任“版闷(即水利管理员)”。版闷不仅公正合理地分配

给各家各户所需的生产用水,而且对生产用水全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首先,版闷根据每家

每户水田面积大水计算出所需用水量。他们对水量计算的方法很特别,为了便于人民群众掌

握和监督,他们把秒、分、毫变为斤、两、钱为单位计算水量,即把不同大小的竹筒埋好让

水顺竹筒流出去,并按每秒钟流出去的水量分别过称计算为斤、两、钱的重量。并依据田的

面积大小分别安放竹筒,然后将水放进田里,到水满为止,计算出时间后除以24小时,即可

得出每户农田的面积所需的水量。

上图:作为世界上最早驯化栽培水稻的民族之一,水稻养活了傣家人,傣家人也对于水稻的种植极

其重视,种植水稻当然少不了要用水,经过上千年的积淀,傣家人对农业灌溉早已积淀了一整套丰

富有效的经验(赵金丽 /摄)

Page 24: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专题 FEATURE

22

其次,版闷按照每家每户所需的水量制作两个竹筒,一个交用水户,

另一个由版闷自己保管,到耕田时用水户就把他保管的竹筒埋在沟里,

水就顺竹筒流进田里,不多不少,刚好够用。版闷每天还要检查一次,

如果发现谁家的竹筒换了大的,多用了水,就要对谁家进行处罚。轻者

罚一头小猪、一对鸡、一斤酒,重者罚一头大猪、几十斤酒。

最后,版闷要将本村寨的主要沟渠分段交给各家各户负责维修。每年

春耕前夕,版闷就要及时地组织家家户户按一定标准修整各自分管的沟

渠地段。修整好以后,版闷还要进行认真严格的检查。检查的方法是:

按规定的水沟宽度和深度,制作一个小竹筏,上载石头,系上绳子,由

版闷拉着从沟头至沟尾向下漂行,凡能通过的就算达到标准了,通不过

的地方不是不够宽就是不够深,版闷就要立即通知负责修整这段水沟的

人家去返工修理,并处罚酒一斤、鸡一对。第二年如果还修不好的,就

要加倍处罚,以后再修不好的,就再也不放水给他家种田了。因此,家

家户户都非常自觉地服从版闷的管理,并每年都按其规定标准修整好自

家负责的沟渠地段。此外,版闷还要根据每家每户所用水量的多少,收

取水利管理费,一般是收获谷产量的百分之五左右。

直到今天,如果走进西双版纳傣家人的寺院里,人们依然还可以在壁

画中发现大量栩栩如生、规模宏伟的水利工程建设场景。可惜的是,现

实中,水稻早已被橡胶、香蕉等经济作物取代,与之相依的水利工程及

其管理方式已渐渐消失了。(黄建平 /文)

上图:傣族人用作水利的储水装置(赵金丽 /摄)

Page 25: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23

专题 FEATURE

渐行远去的水信仰 “没有森林就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农田,没有农田就没有粮

食,没有粮食就不能生活”,这是傣家人至今仍在传颂的古训,森

林和水才是人们生存的根源。

如今的西双版纳,为了发展经济,人们无节制地砍伐森林,大

上图:如今的西双版纳,为了发展经济,人们无节制地砍伐森林(上

图),大面积种植橡胶,仅最近的30年间,疯狂的橡胶种植已使得这里的

热带雨林所占面积从70%骤降到不足50%,数字还在持续跌落中。下图为西

双版纳州府景洪附近的航拍图片,满眼的绿色全为橡胶(赵金丽 /摄)

Page 26: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专题 FEATURE

24

上图:橡胶成品又被当地人形象称为“黑色金子”,人们疯狂地追逐着这一经济产

物。而被称作“绿色沙漠”的橡胶林,像抽水泵一样,经年累月后,“抽”干了附近

小河沟,“抽”走了原本被热带雨林储存在土壤里的水,甚至连森林林冠截留、以备

旱季植物之需的的雾水,也被“抽”得越来越少了。图为割胶、产胶所用工具以及橡

胶产物的半成品(赵金丽 /摄)

Page 27: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25

专题 FEATURE

面积种植橡胶,仅最近的30年间,疯狂的橡

胶种植已使得这里的热带雨林所占面积从70%

骤降到不足50%,数字还在持续跌落中。

被称作“绿色沙漠”的橡胶林,像抽水

泵一样,经年累月后,“抽”干了附近小河

沟,“抽”走了原本被热带雨林储存在土壤

里的水,甚至连森林林冠截留、以备旱季植

物之需的的雾水,也被“抽”得越来越少

了。还有江河两岸不断兴起的小型水电站、

不断开发的矿藏资源,使得原本日益紧张的

水源渐渐失去了清澈,走近了干涸。而对于

共饮一河水的东南亚国家而言,它们同样也

面临油棕的大面积扩张种植、水污染、水干

涸的严峻问题。

水少了,当地人却富裕了:盖起了钢筋

混凝土的楼房,通上了自来水,买上了小轿

车,翻修了缅寺,只是,曾经的水井被废弃

了,长满的野草;寨子里的寺庙进去的次数

少了,蜘蛛在里面安家;昔日的小和尚,眼

神不再那般清澈与淡定了;节庆日的礼仪越

来越简单了,喝酒、买彩票、赌博更加日常

化、全民化了......

只是,只是,水若没了,以水为载体的

信仰该何处何从呢?

上图:因为橡胶所带来的财富极速增长,

西双版纳当地人们逐渐迷失了信仰,买彩

票甚至是黑彩,似乎已成为全民活动了

。图为当地人购买的彩票(赵金丽 /摄)

Page 28: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简讯 NEWS IN BRIEF

26

科学家破译植物开花时间秘密

  植物为什么会在不同季节开花?研

究人员在新一期《科学》杂志上报告

说,其秘密在于一种核糖核酸(RN

A)起到了调控作用。

  英国约翰·英尼斯中心的研究人员

发现的这种核糖核酸名为COOLAI

R,是一种反义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

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曾被认为没有功

用,现在科学家发现它能发挥很多重要

的功能,比如影响基因的表达和染色质

沉默等。不过目前还不清楚其自身被调控的机理。

  研究人员以模式植物拟南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遗传筛选和基因克隆等手段,

发现COOLAIR受到一种叫做R环的特殊结构的影响。R环是由一条脱氧核糖

核酸(DNA)与核糖核酸杂合链以及一条单链DNA所形成的特殊基因组结构,

一般在基因表达转录核糖核酸时可以形成瞬时的R环,但很快会被去除。

  该研究第一作者孙前文对新华社记者解释说,COOLAIR作为一种反义长

链非编码核糖核酸,可以影响拟南芥的开花时间。而他们观察发现,R环能够通过

抑制COOLAIR发挥作用,从而让拟南芥提前开花。

  孙前文说,虽然他们以拟南芥作为研究对象,但他们发现的调控机制存在普遍

性,可为相应的研究领域提供借鉴,包括反义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功能、癌细胞基

因组的不稳定性等研究。(来源:新华网)

  

气候变化催生鸟虫博弈  

  对于大山雀而言,气候变化的结果并非像生物学家最初设想的那样是一笔糟糕

的交易。

  在40多年的时间里,一项在荷兰进行的长期研究曾追踪了这种普通的鸣禽何时

产卵,有多少卵被孵化出来,以及又有多少小鸟最终能够活到产卵。

  在过去,大山雀成功地将它们的繁殖季节与毛毛虫出现的峰值时间同步,从而

为它们的宝宝提供了最为丰富的食物。

Page 29: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简讯 NEWS IN BRIEF

27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逐渐变

暖,毛毛虫与鸟儿都提前了它们

的春季作息表,但鸟类显然已经

无法跟上毛毛虫的步伐。

  许多大山雀的产卵时间比毛

毛虫的繁殖时间晚了整整两个星

期,因此在饥饿的鸟宝宝周围再

也没有丰盛的食物可供享用了。

这样的结果便是,大山雀的后代

越来越少。

  这可谓是一个坏消息。但同时也有一个好消息。

  瓦格宁根市荷兰生态研究所的动物学家Thomas E. Reed和同事在最新出版的

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尽管存在这样的损失,但涉及此项研究的大山雀

种群数量却一直较为稳定。

  事实证明,较少的年轻大山雀意味着对稀缺食物的竞争同时也减少了,因

此有更多的鸟儿能够活到冬季。

  研究人员指出,最终这种大山雀与毛毛虫之间的比例失当可能变得越来越

严重,从而足以使鸟类的种群数量出现下滑,而上述的缓冲效应又能够减缓这

种下降趋势,从而让大山雀有更多的时间进化出一种方式以跟上毛毛虫的脚

步。(来源:中国科学报 )

  

茅膏菜已进化出捕捉吞噬猎物系统

  当一只昆虫误入到食虫茅膏菜的黏

性触须上时,后者的叶子会卷成一种外

胃式的样子,并于其中消化这些猎物。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这不仅仅是一种条

件反射,更是一种捕捉和吞噬活猎物的

复杂化学系统。

  通过研究南非好望角的茅膏菜(如

图所示),研究人员分析了这些植物

遇到活的果蝇时产生的化学物质。叶

子吞噬果蝇后,茅膏菜产生了被称为“茉莉酮酸酯”的化合物,且随着卷曲程

Page 30: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简讯 NEWS IN BRIEF

28

度的加深分泌得越来越多。研究团队将报告发表在3月19日的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

当研究人员用制备的茉莉酮酸酯液体碰触它们时,这些叶子也会发生卷曲。这表明卷曲

反应不只是对接触或运动的反射。死果蝇也不会引起其反射(如小图所示)。然而,被

压碎的死果蝇会引起叶子卷曲——表明被吞噬的猎物产生的化学物质可能会引起茉莉酮

酸酯的产生,叶子因此成为一个胃。很多植物为抵御昆虫咬啮而产生茉莉酮酸酯。但食

虫植物并不是这种情况;以腐烂的水果和蔬菜为食的果蝇长有柔软的口器,不会损害一

棵结实的活体植物。研究人员怀疑,茅膏菜已经进化到拥有一个这样的系统——为抵御

捕食者而使自身变成捕食者。(来源:中国科学报)

树蛙研究揭示板块间物种交流

  在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

平院士与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David M. Hillis院士的指导下,

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家堂等

通过对树蛙类物种的生物地理学研

究,揭示了渐新世时期印度板块和

欧亚板块之间存在着快速的物种交

流。近日,该研究在线发表于美国

《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被

认为是生物学和地质学交叉合作研

究的精彩范例。

  据介绍,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撞击事件被认为是目前地球上最大和最积极的造山

运动。但至今对该事件的碰撞时间等模式仍备受争论。如,荷兰乌得勒支大学教授

Van Hinsbergen等认为印度板块自距今5200万年前首次碰撞欧亚板块后,中间一段时

间至2500万~2000万年前,两板块之间缺乏有效接触。相反,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教授

Aitchison等的地理模型则支持,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后期接触的时间发生在大约3400

万年前,始新世和渐新世之间。

  树蛙类动物广泛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多数以树栖生活方式为

主,有着极差的耐海水能力,使树蛙类动物成为研究该区域地理事件的理想动物。

  “我们通过对树蛙类物种进行线粒体和核基因序列的分析,构建了114个种的系统

Page 31: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简讯 NEWS IN BRIEF

29

发育关系。同时,根据化石校正点估算物种分歧时间,从生物角度为地质学上板

块撞击这一备受关注的问题提供了独立的新证据。”李家堂说。

树蛙类物种最早起源于非洲和马达加斯加地区,物种伴随着印度板块的向北漂移

而北迁至欧亚大陆。在早第三纪时期,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首次接近碰撞的时

候,树蛙类物种由印度板块扩散至欧亚板块,物种迅速在亚洲大陆,包括东南亚

大陆和岛屿上进行扩散。有趣的是,科研人员发现,在始新世中期,印度板块和

欧亚板块之间没有树蛙类物种交流,树蛙类物种只在东南亚及东亚大陆和岛屿间

扩散。直到渐新世时期,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又恢复了树蛙类物种交流。该

研究从生物进化角度支持Aitchison等的地理模型。(来源:中国科学报)

红薯基因揭密南美古人迁徙

  近日,一项新的

研究指出,红薯的基

因组可能是揭密一个

伟大探索时代的关

键。该时代比欧洲地

理大发现早几百年,

且存在很多人类学谜

团。

  大约8000年前,

秘鲁高原上的人们开

始在家里种植红薯。

前几代学者认为,西

班牙和葡萄牙的探索

者在16世纪初期将红

薯引入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然而近些年,考古学家和语言学家收集的证据却支

持另一种假设:前现代波利尼西亚的水手航行到南美洲的西海岸,并将红薯带回

了家乡。人类学家在太平洋发现的最早红薯炭化样本要追溯到公元1000年——比

哥伦布的第一次远航还要早500年。另外,波利尼西亚语言中“红薯”的名称和盖

丘亚族(南美印第安人的一大分支,编者注)的叫法非常相似。

  如今,一些科学家连同法国进化和功能生态学中心以及法国国际农业研究中

心,研究分析了第一批到达波利尼西亚群岛的欧洲探索者收集的植物标本中的红

Page 32: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简讯 NEWS IN BRIEF

30

薯样本。这项研究的结果在线发表在1月21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为波

利尼西亚和南美洲在1000年前的联系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通过分析现代红薯样本和古老植物标本上的基因标记,研究者发现西太平洋地

区和东太平洋地区的品种有明显的差异。这一发现支持了所谓的三重假设,该假设

认为红薯曾三次被引入到一个地区:第一次是通过波利尼西亚和南美洲在前现代时

的联系,第二次是通过西班牙贸易商从墨西哥向西航行,第三次是葡萄牙贸易商从

加勒比海向东航行。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品种传到西太平洋就停止了,而更早时候,

东部的品种主要来源于南美洲,正好解释了科学家所发现的东西太平洋地区的差

异。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考古学家Patrick Kirch表示,研究标本的

这个决定是具有“创新性的”,为三重假设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这项报告

的主要作者Caroline Roullier强调,尽管单凭她的基因分析并不能证明前现代的

波利尼西亚确实和南美洲有联系,但是它支持了考古学和语言学的证据来证明这一

结论。她说,“这是多种证据的结合”,非常具有说服力。 (来源:科学网)

  

  蚂蚁也过集体生活    

  公社生活不仅仅是嬉皮士们的

偏好。研究人员发现,包括两个或

更多不相关种群的拉丁美洲厚结猛

蚁属因韦尔萨蚂蚁会以家庭为单位

分享工作、划分杂务。

  大多成熟的蚂蚁族群由一只蚁

后和它的后代组成。然而,科学家

在巴西收集到的厚结猛蚁属因韦尔

萨蚂蚁种群则最多可由7只不同的

蚁后及它们的后代所组成。

  近日,研究小组在《生物学快报》网络版上报道称:蚂蚁种群中特定的工作由

专门负责的蚂蚁来完成,这些工作包括照顾幼蚁——如图中工蚁搬运蚂蚁蛋的工

作——以及负责时刻在蚁巢外巡逻。

  但是,集体观念仅此而已:蚂蚁喜欢与自己种群中的其他成员相处,而且每只

蚂蚁都带有一种化学标记以显示其所属的种群。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发现提示分

Page 33: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简讯 NEWS IN BRIEF

31

配工作可以帮助毫无关系的个体和谐地生活在一起。(来源:中国科学报)

  

  

   动物“纹身”进化机制揭开

  据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近日消息,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发育生物学家提

出了新的遗传模型,解释了动物多样的彩色“纹身”在物种进化过程中是如何形

成和变化的。研究人员针对果蝇翅膀上的多样黑色斑点,通过追踪果蝇基因的历

史变化,获得了控制其翅膀黑斑的遗传模型,该模型可从基因水平解释动物“纹

身”的形成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自然界中,从斑马的黑白斑纹,到小丑鱼橘红和白色相间的环带,再到蝴蝶

色彩斑斓的翅膀,动物身上装饰着极为多样的彩色图案。此前的研究表明,这些

独特的“纹身”对动物的生存和繁衍都极为关键。

  动物的形态、身上的斑纹是由其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的表达所形成的。这

些基因如同建筑工地上分工不同的队伍,有的基因是“建筑师”,负责“筑起”

器官和躯干;有些基因则是“画家”“木匠”等“手艺人”。要阐明动物不同斑

纹是如何形成和变化的,其关键就在于探明这些不同功能的基因在动物胚胎发育

过程中彼此间的关系,以及基因在物种进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研究人员针对雄性果蝇翅膀上的黑斑,对不同种类及不同年代的果蝇基因进

行了对照研究。结果表明,负责产生黑色素的“画家”基因序列在进化过程中发

生了某种变化,开始对“建造”果蝇翅膀的“建筑师”基因格外敏感,接受“建

筑师”的诱导并在翅膀上“泼墨作画”。与以往的认识不同,研究人员发现,果

蝇翅膀上出现黑斑这一新的形态进化并非因为新的基因出现,而是现存基因间产

生了新的相互作用。

  出现黑斑这一变化出现在数亿年前,此后这一变异进入了第二个进化阶段,

不同种类果蝇翅膀上的黑斑变得多样和独特。而黑斑图案的多样性也并非因“画

家”基因产生了突变,而是由于“建筑师”基因在不同空间分布上表达的结果。

  果蝇翅膀黑斑从最初出现到其后多样化的演变,这两个进化都并非源自产生

了新的基因突变。基因之间建立起新的相互关系及其在不同空间位置上的表达,

为动物穿上了新的饰衣,这些“纹身”或美丽夺目,或用于伪装,抑或恐怖骇

人,而我们从基因水平上了解了其真正的“画作者”。(来源:科技日报)

Page 34: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故事 STORY

32

  2009年4月,我与同组的师姐、师弟共三人

结伴去广西采样。广西植物研究所的曹明老师安

排了组里一位土生土长的广西小伙子给我们当向

导,第一站便来到了融水县的三防镇。

  在三防镇境内的九万山林场采样时,走在前

面带路的向导小盘突然很开心的冲我们叫道:

“快来看,好东西!”在他声音的感染下我们也

不觉兴奋起来,快步走到他手指之处。只见溪边

的一面长满青苔的石壁上散布着几株打着粉红色

花苞的植物,它紧紧地贴着石壁生长,叶片有力

的平行于石壁舒展,看不到茎,像是在伸着懒腰

沐浴阳光一样。然而,它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

那相对于其他植物体来说,大而美丽的花朵,它

我和桂海木的故事

文/图 谢佩吾

美丽的邂逅 有趣的探索

上图:桂海木开放的花朵,桂海木是中国特有,也

是广西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

Page 35: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故事 STORY

33

我和桂海木的故事

们大约十几朵密集地簇生在一起,花冠细长管状,长约3cm,喉部略微扩大。我们都拿出相

机换着角度拍照,而后才想起来讨论,这个美丽的植物到底是什么?

  小盘很得意的说,这个是咱们中国特有,也是广西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桂海木

(Guihaiothamnus acaulis Lo)。一听这名字,我激动了,因为那时导师给我定的课题题目

是《中国水锦树属的分类修订》。在做水锦树属的功课时我注意到了桂海木属跟水锦树属植

物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在《中国植物志》里,它们都是郎德木族植物在中国分布的代表。

真是百闻不如见面,在书里看过那么多次它的墨线图,可到了野外还是没能认出它本尊。于

是我赶紧拍照并采集三株作为标本。之后它随着我们辗转广西各地,十多天后跟我们一起回

到了华南植物园。

  回到办公室,导师张奠湘研究员来看我们的“出差成果”,照片翻到桂海木这部分时,

张老师问我:“你看到桂海木的第一反应会觉得它的传粉者是什么?”我心里一惊,如果张

老师不提出这个问题,我还真不会去思考,于是当下赶紧调动头脑里关于“传粉综合征”

(pollination syndrome)的知识,将它们一一联系起来:细长花冠管+粉红色花冠≈蝶类传

粉综合征。于是我答道:“很可能是蝶类传粉。”张老师说:“对,蝶类的可能性非常大,

桂海木的花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如花朵白天开放,花冠粉红色,花冠管细长

喇叭状,花蜜深藏等,与经典的蝶类传粉综合征十分相近,但我们的观察结

果表明,其真正的传粉者却是蝇类和蜂类。

上图为一只体型较小的纤细巴食蚜蝇在访花

左图为停落在扑虫网上的蝴蝶,似乎对桂海木不感兴趣

Page 36: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故事 STORY

34

上图:黑带食蚜蝇在访花,这种食蚜蝇乍一看,像极了我

们常见的蜜蜂,但它们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蜜蜂有两对翅

膀,而食蚜蝇只有一对,其后翅退化成了平衡棒

可你看看这些照片,这几张拍到了访花昆虫的全都没有看到蝴蝶的影子,倒是些蝇类或者

蜂类。看照片你们拍照的时候天气不错,阳光也充足,如果蝶类是访花者,应该是会出现

的。”张老师这么一说,我再回想,那天果然是在小溪边看到了有蝴蝶在飞舞,可在我们驻

足的那段时间里是没有看到蝴蝶访花的。那么,是“传粉综合征”的预测能力在桂海木这儿

失效了?

  我想这会是个有意思的故事,于是再次收拾行装前往九万山林场,想看看这场经典理论

与现实的较量结果会是什么。

  再次达到林场时,正值桂海木的盛花期。和师妹小唐立刻开展了一系列传粉生物学的基

本观察和测量,比如花器官形态特征的观察、花蜜分泌量和花蜜糖含量等,并选择一些花苞

和已经开放的花标记,进行开花物候、繁育系统(主要通过人工授粉实验实现)等检测。最

后就是最重要的传粉生物学观察。第一天,我们早上5点多便出发上山,在预先选定的一个

居群旁蹲点观察传粉昆虫。这时的桂海木大概还在美梦之中,标记的花苞一个都没有开放。

Page 37: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故事 STORY

35

上图:隧蜂在访花,我和师妹

戏称它为“闪电侠”,它会以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现在桂海

木居群旁,又以迅雷不及掩耳

之势钻进桂海木的花冠管里,

不一会儿它便从花冠管中退出

来,飞向下一个目标

渐渐的,东方开始泛白,太阳也开始露出微光。7点左右,我们看到

一朵标记的花苞已经微微打开了,隐约能看到柱头,而此时,第一只

访花昆虫也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这是一只体型较小的纤细巴食蚜蝇

(Baccha maculata Walker),它首先钻进了一朵在这之前已经开放

了的花朵中寻觅花粉,它后肢撑在花被片上,前肢抱住花柱或者花

药,舔舐散落在花柱上以及残留在花药中的花粉,它动作很轻很缓,

在同一朵花里,这只小小的食蚜蝇停留了将近十分钟。这时,又飞来

了一只形态不同的食蚜蝇——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sp.),这种

食蚜蝇乍一看,像极了我们常见的蜜蜂,但它们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蜜

蜂有两对翅膀,而食蚜蝇只有一对,其后翅退化成了平衡棒。黑带食

蚜蝇的耐心不如纤细巴食蚜蝇好,它围绕着花序不停的打转,在这朵

花上嗅嗅那朵花上闻闻,这样折腾好大一会儿后才确定降落的目标。

它访花时,同样将后肢停落在桂海木展开的花被片上,用前肢抱住花

柱或花药舔舐花粉,如果“工作”进展顺利,它也会将后肢挪到柱头

或者花柱上,更加深入地攫取花粉,大概3-5分钟后,它便离开,寻

找下一个目标。

  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桂海木的花朵逐次开放,而访花昆虫也开

始高频率的出现,这时又来了一种新的传粉昆虫——隧蜂(Halictus sp.),我和师妹戏称它为“闪电侠”,它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

现在桂海木居群旁,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钻进桂海木的花冠管里,

Page 38: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故事 STORY

36

不一会儿它便从花冠管中退出来,飞向下一个目标。这时,它的头部、躯干部和后肢上都沾

满了花粉。这三种昆虫在访花过程中均接触到了柱头和花药,因此我们判断它们是桂海木的

有效传粉者。10点到14点间,桂海木的花绽放得格外绚丽,之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大花蕾们

一个个都张开怀抱,迎接它们的访问者,并且三种传粉者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其中又以

黑带食蚜蝇的个体数最多。在这期间,有不少的蝴蝶出现在我们周围,它们大多停落在溪边

潮湿的石头上吸水休憩,偶尔会围绕旁边的石壁飞上几圈,有些甚至会顽皮地飞到我们靠石

壁放着的捕虫网上,桂海木粉红色的花在石壁上显得那样突出,它们却没有多大兴趣似地,

我们连着观察了四个晴天,只看到一只蝴蝶访花,它停落在桂海木伸展开的花瓣上,长长的

口器探入花冠管中,大概是没有多少收获,扫兴地飞走了,没有表现出再尝试另一朵花的想

法。接下来的十几天里,我们又进行了其它几项需要的检测和观察,然后带着照片和数据到

了广州。为了确保真实性和准确性,我们在2010年的桂海木花期再次来到九万山,将所有野

外的实验和观察又重复了一次。

  将所有的实验和观察结果整理后,我们分析的重点就落在了桂海木的传粉者这一部分。

众所周知,花是植物用以传宗接代的器官,颜色、形状及香气各异的花不仅吸引着人们的眼

球,让我们为自然的创造力而折服,更吸引着不同的传粉昆虫,为获得访花报酬而辛勤劳

动。传粉生物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探讨花部特征对特定传粉媒介的适应,并确定传粉

综合征,即植物为适应不同类型传粉媒介而产生的花部特征。

  然而,传粉综合征的实用性也不断受到研究者的质疑,他们认为,传粉综合征的使用价

值被夸大了。虽然对于传粉综合征的质疑和批评从未间断,但我们不能否认植物与其传粉者

之间的互相适应是真实存在的,而传粉综合征这一概念为我们理解花部特征的多样化提供了

一条很好的线索。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的问题是,传粉者施加的选择压力在植物花部特征

的维持和进化过程中究竟发挥了多大的作用,以及在使用传粉综合征来预测传粉者时我们应

该考虑哪些问题等等。

  桂海木的花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如花朵白天开放,花冠粉红色,花冠管细长喇叭状,花

蜜深藏等,与经典的蝶类传粉综合征十分相近,但我们的观察结果表明,其真正的传粉者却

是蝇类和蜂类。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蝶类虽然不是有效传粉者,但它偶尔的访花行为也表明

它还是会被桂海木的花所吸引。我们野外测量的结果表明,桂海木的花蜜分泌量非常少,在

盛开的花朵中几乎已经检测不到花蜜。有限的花蜜使蝴蝶记住了访花的结果,从而失去继续

访花的兴趣。因此我们推测,以花蜜作为访花报酬的蝶类可能是桂海木最初的传粉者,或者

说是对桂海木施加最大选择压力的那一类传粉者,而一些未知的历史原因(如气候的变化,

环境的改变等)使得蝶类在桂海木的分布区内消失。失去了重要传粉者的桂海木为了吸引新

的搭档,减少了花蜜的产量,将更多的能量用于生产花粉。发生如此变化的桂海木个体大受

蜂类、蝇类这群体型小、口器短的访花者的欢迎,桂海木为它们提供大量的花粉作为食物,

Page 39: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故事 STORY

37

而它们也填补了桂海木传粉者这一职位的空缺,这样互惠互利的关系

在桂海木群体和访花昆虫之间逐步稳定下来。

  除了产生大量的花粉之外,桂海木还采取了其它不同的补偿机制

来适应蝇类、蜂类的传粉并保证自身的生殖成功,如扩大的花冠管喉

部以容纳传粉者采集花粉时向内钻的身躯、较长的花寿命以适应传粉

者较低的访花效率和传粉效率等。同时,桂海木的这些特征也表明,

它经历了或者正在经历一次“传粉者转换”。有研究人员指出,植物

花的颜色和花冠管长度这两个特征会对传粉者转换产生滞后应答,那

么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桂海木保持着适于蝶类传粉的形态特征,而其

真正传粉者却是蝇类和蜂类了。

  花的形态是由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决定的,而这些因素的改

变往往会影响到植物对其传粉者的适应,正可谓:花儿也不可貌相。

通过与花儿美丽的邂逅,我们展开了一系列有趣的探索,从而知道在

使用传粉综合征来预测植物的传粉者时,我们应该更加谨慎,要将诸

如花的形态、植物生存环境、历史事件等内在抑或外在的因素综合起

来考虑。

作者简介:谢佩吾,女,博士,从事系统进化繁育生物学研究。

  

上图:桂海木花儿上的蚂蚁,很明显,蚂蚁们不会给桂海木传粉,而

是典型的盗蜜行为

Page 40: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故事 STORY

38

谈到寄生,你是否想到欧洲白果槲寄生(Viscum a l b u m)树下令人羡慕的浪漫爱情故事?是否想

到北美处处危害美国黄松(Pinus ponderosa)甚

至被称为“巫女扫帚”的矮寄生(Arceu thob ium campylopodum)?又是否想到拥有世界上最大花朵

的大王花(Rafflesia arnoldii)?也许对你来说,菟

丝子(Cuscuta chinensis)更为熟悉,很多桑寄生科

(Loranthaceae)植物你也许从未留意过。那么,寄

生到底是四处危害的魔鬼还是浪漫的天使呢?其特

殊性在什么地方?让我们一起拉开寄生植物的神奇面

纱……

寄生为何物?  寄生植物,是指部分或全部依赖于寄主生活的一

类特殊的植被类型,通过特殊的结构—吸器,从寄

寄生植物文/图 罗亚皇

魔鬼还是天使?

上图:很多桑寄生寄生于核桃树

Page 41: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故事 STORY

39

上图:红花寄生(左)和澜沧江寄生(右)植物的花

主的木质部和韧皮部吸取水分和营养物质。全世界共有4200多种寄生植物,主要隶属于玄

参科(Scrophulariaceae) ,桑寄生科( Loranthaceae )、檀香科( Santalaceae )、槲寄生科(

Viscaceae ) 和菟丝子科(Cuscutaceae)等。根据寄生于寄主位置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根寄生和

茎寄生,若根据寄生植物与寄主的关系、依赖程度或获取寄主营养成分的不同,可分为全寄

生植物和半寄生植物。

与桑寄生结缘   硕士阶段,开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时,我脑海中忽然浮现出了童年经常攀爬

的那几棵梨树,随着自己慢慢长大,发现树上结的果实越来越少了,匆匆跑回家问父母才知

道原来是梨树上长满了一种叫“寄生草”的植物。那时候无奈的自己只好呆呆坐在树下看着

鸟儿在被寄生了梨树上面飞来飞去,束手无策,后来父母手持镰刀、爬上树顶去除寄生草

后,第二年梨树又重新挂满了果,我打心眼里高兴,自那以后,“寄生草”像谜一般深深烙

在我的记忆深处。因此,硕士论文选题我毅然选择了曾经让我困惑不已的寄生植物作为研究

对象。

  桑寄生(mistletoe)是一类以茎寄生为主的半性寄生植物,自身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还

需从寄主获取水分和营养物质。桑寄生植物全世界1300多种,主要包括桑寄生科、槲寄生科

及羽毛果科(Misodendraceae)、房底珠科(Eremolepidaceae)和部分檀香科(Santalaceae)植物,其中桑寄生科植物约940种,槲寄生科植物约350种,占总数的98%以上,这两科最简

Page 42: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故事 STORY

40

专性寄生 VS. 泛性寄生

专性寄生是指仅寄生于一种或少数几种寄主种类上的寄生植物,而泛性寄生没有明显的寄主选择偏好,可以寄生于很多的寄主植物上。如欧洲广布的白果槲寄生(Viscum album subsp. album)它可以在 450 多种植物上寄生。相反,也有一些寄生只生长在某一种寄主树上,例如某些矮寄生(Arceuthobium apachecum)由于其寄主专一性,有的甚至可以根据其寄主的特征差异来鉴定寄生植物种类。

小 知 识IPS

上图:五蕊寄生植物及其鲜艳的果实

Page 43: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故事 STORY

41

单的区别在于:槲寄生科植物形态具有明显的节与节间,而桑寄

生科植物没有。在西双版纳地区桑寄生共有16种,3个变种,其

中五蕊寄生(Dendrophthoe pentandra),澜沧江寄生(Scurrula chingii var. yunnanensis),五瓣寄生(Helixanthera parasitica)及瘤果槲寄生(Viscum ovalifolium)较为常见。桑寄生也是一种

很好的药用资源,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及治疗心脑血管

病和癌症等疗效和功能。

了解生存之道  一开始,我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到许多热带和亚热带的桑寄

生植物利用大而艳丽的花、且富含糖类的花蜜作为犒劳,吸引着

各种鸟类和昆虫为其传粉。而在非洲、印度、新几内亚岛、南美

以及澳大利亚等很多研究发现桑寄生植物开花过程需要鸟类辅助

才能将花冠管打开,由此可见,桑寄生植物与传粉鸟类之间是互

惠的关系,生物学上称之为“协同进化”。

  后来,我在西双版纳进行野外观察,发现桑寄生植物不仅盛

开大而艳丽的花,还结满了绚丽且富有营养的果实,这就吸引着

很多鸟类心甘情愿为其担任后代的搬运工——即进行种子散布。

上图:五蕊寄生的繁殖过程:五蕊寄生鲜艳的花与果实吸引着很多鸟

类心甘情愿为其担任后代的搬运工——即进行种子散布。通常,鸟类

通过粪便或回吐等方式将桑寄生的种子散布于寄主植物的枝条上,种

子经过萌发,产生吸器,就会穿透寄主枝条,最后依靠寄主的水分和

营养物质茁壮成长。

Page 44: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故事 STORY

42

通常,鸟类通过粪便或回吐等方式将桑寄生的种子散布于寄主植物的枝条上,种子经过萌

发,产生吸器,就会穿透寄主枝条,最后依靠寄主的水分和营养物质茁壮成长。桑寄生的特

殊性在于不仅要有适合其散布的种子散布者,还要求有适合其生长的寄主枝条,因此桑寄生

植物能正常生活下来会受到鸟类、寄主和环境的三重压力,这是极其不容易的。

天使魔鬼二象性  和很多寄生植物一样,桑寄生通常对单个寄主植物造成负面的影响,甚至威胁着寄主的

生命。

  然而,很多研究表明桑寄生在群落中具有正效应,一方面其叶片具有很高的氮含量,很

上图:双色鞘花的植株和花

Page 45: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故事 STORY

43

多昆虫的幼虫和哺乳类动物偏好取食桑寄生的叶片,另一方面在温带地区冬季食物极其缺乏

时,桑寄生植物富含营养的果实为鸟类供给了食物资源,甚至为有些温带地区冬季鸟类的筑

巢提供了材料。因此,桑寄生不仅可以增加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如鸟类的多样性、昆虫的多

样性及凋落物的多样性),而且对改善群落的结构和动态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所以说,桑寄生对其赖以生长的寄主扮演着魔鬼的角色,但是对整个植物群落来讲,它

却扮演者天使的角色,这也许就是寄生世界中“舍小家而利大家”的真实写照吧。

我们关注什么?

   桑寄生将环境、寄主、传粉者和种子散布者四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桑寄生的空间分

布不仅受到种子散布者生活习性的影响,还与植物群落中可利用的寄主的空间分布位置和环

境因素密切相关,况且不同桑寄生对寄主的利用能力不同,所以,桑寄生在空间的种子散布

和可利用寄主的特征成为了目前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外相关的研究报道很多,但是主要

集中于相对矮小的灌丛群落中,在中国相关的研究非常稀少,尤其是在物种及其丰富的热带

地区研究更是微乎其微,因此,在西双版纳地区,我们关注不同桑寄生在不同植物群落中的

分布格局,以及造成这种分布格局的种子散布过程和寄主特性的差异性的原因,相关的研究

正在开展和探讨中。

作者简介:罗亚皇:男,在读博士,硕士主要从事桑寄生植物的繁殖生态学研究。

上 图 : 各 种 寄 生 植

物:卵叶斛寄生(左

上 图 ) 、 鞘 花 寄 生

(右上图)、五瓣寄

生(右下图)以及寄

生 植 物 的 种 子 散 布

者 —— 纯 色 啄 花 鸟

(左下图)

Page 46: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故事 STORY

44

黑颈鹤,一个古老、优雅而又神秘地鸟种。千百年来鹤类以她们那颀高的身材、修长的

双腿、百变的姿态还有那高贵典雅、雍容华贵的气质一直在世人的心中阐释着美的概念。而

黑颈鹤又以其独特的生存状态奠定了其在鹤科鸟类中的特殊地位。她是目前世界上15种鹤类

中唯一一种终生生活在高原的物种,也是科学发现最晚的鹤类——直到1876年才由俄国自然

博物学家尼古拉·普热瓦尔斯基上校在我国的青海湖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至此世人才了解

到在鹤类家族中还有这么一位“隐君子”。

  虽然世人直到1876年才知晓了黑颈鹤,但是生活在我国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百姓们对

其却早已家喻户晓,他们以彼为邻共同生活了千百个世代、度过了数不尽的春秋冬夏。自

2006年10月以来,我有幸每年冬天都在位于云南省昭通市的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开展黑颈鹤越冬行为和越冬生态的研究工作,同时也亲眼见证了生活在高原上的淳朴善良的

人们是如何同与这些高原精灵共同生活、和睦相处的。

  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东北部的昭通市大山包乡境内,其范围包括大

山包乡全境,总面积为19200公顷。保护区内有大海子、跳墩河两个较大的高原湖泊和勒力

寨人工水库,黑颈鹤在保护区内有四个主要的夜栖地,分别为大海子、小海坝、长会口和勒

力寨(殷家碑海子)。从保护区成立以来每年到达大山包保护区内越冬的黑颈鹤呈现出逐渐

文/孔德军 陈征 杨晓君

图/孔德军

人鹤高原奏谐音

Page 47: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故事 STORY

45

增长的态势,目前在保护区内的黑颈鹤数量可以稳定在1100只

左右,已经成为云贵高原上最大的一个黑颈鹤越冬地。由于大

山包保护区在黑颈鹤和其它水禽以及这些水鸟所赖以生存的高

原湿地的保护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2005年大山包保护区被湿

地国际列为“国际重要湿地”。

  大山包保护区属于云岭乌蒙山系的五莲峰东部分支,具有

较为完整的高原地貌。保护区境内海拔在3000~3200m之间,

最高为3364m,最低为2210m,由于海拔较高保护区境内气候冬

寒夏凉,气温较低,年平均气温仅为6.2℃,冬季最低气温可

达﹣16℃。由于海拔高、温度低、土壤贫瘠很多作物在这里都

不能正常生长,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的无法相信在保护区内

生长了十多年的松树只有一米多高,并且很多都还受到虫害的

困扰,黄焉焉的。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们总能

从当地挖掘出来一种资源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大山

包有山也有水,唯独没有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放眼望去馒

头状的山包一个接着一个,绵延至远方,而这些山包却像是谢

了顶的光头,秃秃的没有任何树木,唯有的就是一层浅浅的野

草。当地百姓依靠这些草场还可以养些猪马牛羊,春夏之际

漫山的黄色小花点缀了大山包,这看起来好像是一幅壮美的

风景,殊不知这些黄色的小花,学名为西南委陵菜(Potentilla fuigens),恰是一种过度放牧的标志,牛马不食。

  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这些高寒地区的百姓们只有靠种植

一些荞麦、燕麦、土豆和蔓菁来维持日常的生活。较低的温度

只能每年种植一茬作物,而这一茬的收获就是一家人一年的生

计。倘若年头不好,那也只有挨饿或者向别的人家借粮食以维

持生活。别的地方白米、白面是人们生活的主食,而大山包人

的主食则是洋芋(即土豆),一天三顿、一年四季全是洋芋,

什么煮、蒸、煎、炸、炒、洋芋焖饭等各种做法层出不穷,洋

芋就是他们生活的主角儿。如果自家耕地中哪一块的产量高

点,则相应的就被用来种洋芋,因为好地就意味着较高的产

量,产量高了自然自家人吃的就不用愁了。荞麦和燕麦由于产

量较低,每亩只有200多斤,主要被做成做苦荞粑粑和燕麦炒

上图:大山包湿地--跳墩

河小海坝

下图:大山包保护区界碑

Page 48: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故事 STORY

46

关于黑颈鹤

专学名为 Grus nigricollis,隶属于鸟 纲 (Aves)、 鹤 形 目 (Gruifomes)、鹤科 (Gruidea)。据大陆漂移学说和古气候的资料分析推测,鹤科鸟类可能出现于距今大约 7000 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至新生代第三纪初期,当时正值世界第二次大冰期后的间冰期,气候湿润,具有适宜鹤类栖息的广阔环境。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第四纪冰期的影响,部分鹤类开始灭绝。据化石资料记载曾经鹤科鸟类共有 17 种,分别属于游荡鹤属、鹳鹤属和鹤属。而现在生存的鹤类共有 4 属 15 种,分别为冠鹤属、蓑羽鹤属、肉垂鹤属和鹤属。

小 知 识

IPS

面。蔓菁除了作为饭桌上的菜肴之外,更多的则是

作为牛马牲口的饲料。大山包的老百姓就是这样靠

着田里的这一点微薄的收入来勉强度日的,而黑颈

鹤有时则会给这样惨淡的生活制造些许的麻烦。

  黑颈鹤是一种杂食性动物,除了在草地里面翻

食草根和虫子之外,更多的时候是在耕地中拣拾百

姓秋收之后残留在田里的苦荞和燕麦颗粒,以及洋

芋。有时百姓田地里若还有未收获的蔓菁的话,黑

颈鹤也会肆无忌惮的跑去啄食,所以很多时候都可

以发现一些蔓菁身上伤痕累累、满布深洞。对于这

些小小的损失百姓们也不以为然,毕竟对于如此之

大的蔓菁来说黑颈鹤也吃不了多少,并且能够养活

这么一群优雅美丽的动物也是一件莫大的好事。真

上图:在耕地中觅食的黑颈鹤。黑颈鹤是目前世界上15种鹤类中唯一一种终生生活在高原的物种,

也是科学发现最晚的鹤类——直到1876年才由俄国自然博物学家尼古拉·普热瓦尔斯基上校在我国

的青海湖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至此世人才了解到在鹤类家族中还有这么一位“隐君子”

Page 49: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故事 STORY

47

上图:飞出觅食的黑颈鹤群,黑颈鹤是一种杂食性动物,除了在草地里面翻食草根和虫子之外,更

多的时候是在耕地中拣拾百姓秋收之后残留在田里的苦荞和燕麦颗粒,以及洋芋

正对于老百姓造成危害的时候是每年三月春耕之际,百姓将苦荞和燕麦种子播下之后,黑颈

鹤就像闻到什么味道似的,纷纷来到田里疯狂取食种子,并且他们还非常具有团队精神和共

享意识,当一只黑颈鹤发现有食物之后,它会发出信号,召唤同伴前来取食,而不会独享。

所以每当这时农田里全是黑颈鹤,差不多是黑颈鹤群体最大的时候,通常可以达到140只左

右,甚至到200只。可想而知,在如此庞大的鹤群扫荡之下,剩余的种子肯定寥寥无几,百

姓们无奈只得在田里竖起各式各样的小人,手里挥舞着彩色的条带,藉此能够驱赶前来进犯

的鹤群。坦白来讲,百姓们制造稻草人的技术可谓很高的了,有的不但手中的彩条会随风摆

动,整个稻草人也会左右摇摆,宛若一位行走的老农,有时百姓甚至还会为稻草人罩上一个

类似当地百姓所穿的披风,这样和真人更加接近了。但是这些“伎俩”还是无法迷惑聪明的

黑颈鹤,她们观察一阵之后会径直飞到田里大摇大摆地取食种子,有的在“酒足饭饱”之后

甚至还会自鸣得意地走到稻草人前抖抖羽毛、扇扇翅膀,仿佛在说“小样儿过来打我啊”。

眼看稻草人失灵了,老百姓只能亲自出马来驱赶这些讨厌的家伙,可是还没有等到人走到,

她们就早已飞远了;而等到人离开之后她们又来个回马枪,就这样同百姓们打起了游击战。

百姓们实在没有办法,最后只能等黑颈鹤迁徙飞走之后再补种一次了,这样一来就错过了最

好的播种时节,收成自然也就差了,但是百姓们已经习惯了这些让他们又爱又恨的“雁鹅”

(当地人对黑颈鹤的称谓),也没有了太多的怨言。他们用大山一样的胸襟一次次原谅和容

忍着这些黑颈鹤,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只要能够看到这些雁鹅世世代代的在大山包幸福地

生活下去,能够听见她们动人嘹亮的鸣叫,心里就踏实了!”

Page 50: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故事 STORY

48

上图:伴着朝阳飞行的黑颈鹤。是这些美丽的精灵让孤寂的大山不再孤寂;是她们让了无生机的乡

村僻壤变得生机勃勃;也是她们缩短了山里人和城市人的差距,拉近了这个世界与另外一个世界的

距离!

  事实上,黑颈鹤也为大山包的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在大山包保护区的领导和工

作人员的多方争取之下,先后引来了美国渐进协会和湿地国际的发展社区经济的项目,帮

助百姓们建造了沼气池,解决了能源问题。同时保护区还争取到了大山包的退耕还林/草项

目,不但改善了大山包以前风沙大、环境差的状况,也让百姓们领到了一定的补救资金。此

外,保护区还为改善当地草场做出了巨大努力,补种了大量的草籽,为百姓们的牛马牲口的

可持续放牧做出了贡献,并且在保护区的多方协调下,各级政府也对由于黑颈鹤的取食而造

成的百姓农作物损伤做了相应的补偿。另外,每年至大山包观鹤、摄影和拍片的外来人员也

为当地百姓带来了额外的收入。而这些所有也都依赖于黑颈鹤的魅力,因此百姓们也更加珍

爱这些高原精灵。

  是这些美丽的精灵让孤寂的大山不再孤寂;是她们让了无生机的乡村僻壤变得生机勃

勃;也是她们缩短了山里人和城市人的差距,拉近了这个世界与另外一个世界的距离!因

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热爱这么美丽的生灵,我们也相信在当地百姓、保护区和各级政府,

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爱护之下大山包的黑颈鹤种群会不断繁盛的。此时,我仿佛能够听见

一首和谐之曲在大山包的上空绵延回响!

       

作者简介:孔德军,男,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鸟类行为生态学研究,主要研究对象

为黑颈鹤等湿地鸟类。

Page 51: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趣谈 FUNNY TALK

49

那些善于伪装的蜘蛛们

蜘蛛是出色的猎手,是高超的技师,同时也

是伪装大师。

  大多数蜘蛛是色彩单调的,在环境中并不

显而易见,甚至那些很显眼的绿色种类在自然

条件下也很难被人们发现,因为它们基本都住

在叶子上。但有趣的是,为了与它们居住的环

境相匹配,很多蜘蛛能够主动地改变自己的颜

色:比如说弓足梢蛛(MIsumena vatia)和满蟹

蛛(Thomisus onustus)能够将它们的体表颜色变

为白色或黄色甚至紫色,从而适应它们所在的花

丛。这一过程通常要花费几天时间。这种色彩的

适应可以说是一箭双雕:探访花丛的昆虫不会察

文 /李仲

上图:蟹蛛科的蜘蛛能够将它们的体表颜色变为白色

或黄色甚至紫色,从而适应它们所在的花丛 (姜虹 /

摄)

Page 52: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趣谈 FUNNY TALK

50

上图:和我们人类的视觉系统不同,很多昆虫能够

看到紫外光,而白色和黄色的蟹蛛恰恰又能吸收紫

外光,因此,当蟹蛛稳坐在花丛中间的时候,那些

虫虫们根本看不到蟹蛛的存在,很容易成为蟹蛛们

的盘中餐(杨云 /摄)

Page 53: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趣谈 FUNNY TALK

51

觉到伪装的蜘蛛,很容易成为蜘蛛们的盘中餐;此外,如花一样的蜘蛛不易被天

敌发觉,高枕无忧。原来,和我们人类的视觉系统不同,很多昆虫能够看到紫外

光,而白色和黄色的蟹蛛恰恰又能吸收紫外光,因此,当蟹蛛稳坐在花丛中间的

时候,那些虫虫们根本看不到蟹蛛的存在。

  除了这种缓慢的色彩变化,快速色彩变化作为一种惊吓反应也同样出现在一

些蜘蛛中。有一种热带园蛛(Cyrophora cicatrosa)一旦受到惊扰就会立刻从网中

掉落,与此同时,它腹部的色彩花纹会迅速改变,使蜘蛛与周围的背景混合在一

起,这种快速的颜色改变很可能是腹部发光区域迅速减少的结果,当它需要转变

成正常的颜色时,只需要花费几分钟时间。

  和这些出色的色伪相比,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蜘蛛各种类型的拟态,而其中

又以蚂蚁拟态而最为著名。跳蛛科(Salticidae)中的蚁蛛属(Myrmarachne)就

是这样特殊的一群蜘蛛,在外行人眼中,它们根本就是蚂蚁而完全不像蜘蛛。而

其它的蜘蛛比如圆颚蛛科(Corinnidae)等的一些种类也有这种蚂蚁拟态。

  这些蚂蚁拟态的蜘蛛在形态上模仿得十分彻底:第一对前足短且强壮,通

上图:跳蛛科中的蚁蛛属就是这样特殊的一群蜘蛛,在外行人眼中,它

们根本就是蚂蚁而完全不像蜘蛛,和蚂蚁不同的是,它们有八条腿 (叶

承羲 /摄)

Page 54: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趣谈 FUNNY TALK

52

常不用于行走而是高高抬起,其它的腿则很细,身

体的前后两部分都紧缩成蚂蚁的形状。当然,形态

学和行为学上的适应性在不同种类的蜘蛛中变化非

常大,一些种类仅仅是表面上看起来像蚂蚁,但依

然用全部八条腿行走,但有些则是非常细致地模仿

某一种蚂蚁。生活在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纯蛛(管

巢蛛科Clubionidae)具有最有趣的拟态——多重拟

态。这种蜘蛛的雌性看起来很像毫无特点的猛蚁亚

科,但明亮橙色的雄性类似切叶蚁属和锯针蚁属的

蚂蚁,然而,第二和第三幼蛛阶段的哥斯达黎加纯

蛛身体是有光泽的黑色,就像家蚁,而第四和第五

龄幼蛛是黄橙相间的,又拟态切叶蚁。

  关于蚂蚁的拟态,至今仍经常被人们探讨的

关键问题是这些蜘蛛是否从模仿蚂蚁的行径中获

得利益。虽然缺乏实验证据来阐明这种拟态的生

物学意义,但已经被证实的是:至少鸟类无法分

辨蚂蚁拟态蜘蛛和真正的蚂蚁。此外,人们知道鸟

类通常不会吃蚂蚁,这大概是因为蚂蚁很难吃。科

学家曾做过这样一组实验:当用手将一只查式拟蚁

蛛(Synageles)喂给一只鸟时,鸟会迅速地吃掉

它;但当查式拟蚁蛛与蚂蚁一起放在盘子里提供给

鸟时,鸟对于两者都不会吃。这个实验结果倾向于

防御拟态,也就是说蜘蛛拟态成蚂蚁是为了自我保

护,但这个模型的先决条件是拟态出现在相同的生

境下。通常,那些与蚂蚁住在一起的蜘蛛基本不以

蚂蚁为食,唯一的攻击拟态的例子是蟹蛛科的蚂蚁

拟态蜘蛛,比如蚁蟹蛛属(Amyciaea)的种类,它

们用动作引诱蚂蚁进行捕食。

  最近东非的一种黑脚蚂蚁蜘蛛(Myrmarachne melanotarsa)尤其引人注目,不仅是因为它们的蚂

蚁拟态,更是因为它们会聚集成一个超过50个个体

的复合型群体。当遇到它们模仿的对象——举腹蚁

上图:无鳞尖鼻蛛很是逼真地

拟态为一个树瘤 (姜虹 /摄)

Page 55: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趣谈 FUNNY TALK

53

属的一种蚂蚁时,要么快速地溜走,要么采用典型的蚂蚁动作来欺骗那些蚂蚁。由于这些蜘

蛛群居生活,乍一眼看上去似乎就像一大群蚂蚁,这或许可以作为对捕食者的进一步防御手

段。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下这样一个结论——蜘蛛中的蚂蚁拟态主要起防御功能。这一观点

也得到了实验观察数据的支持,长得像蚂蚁的蚁蛛属种类极少成为蛛蜂的猎物,而长相普通

的跳蛛则相反,经常被蜂捕食。

  有趣的是,不仅蜘蛛模仿昆虫,昆虫也会模仿蜘蛛。一些果蝇在它们的翅膀上具有明显

的暗带花纹,类似某些跳蛛的腿。当它们重复抬起放低翅膀的动作时,很像蜘蛛在运动,一

种实蝇在遇到跳蛛时会有这样的表现,而跳蛛显然将其误认为是恐吓中的同类,便小心地撤

退了。但在科学实验中将果蝇翅膀上的暗带去掉之后,蜘蛛会立刻辨认出猎物并实行攻击。

这种防御拟态是非常特殊的,仅对跳蛛有效,其它依靠视觉的捕食者比如猫蛛或螳螂就不会

上这种拟态的当了。

  这就是蜘蛛们的伪装大法,也许在鲜艳的花瓣中间,一名猎手正蹲伏在那里,而从你书

桌上悄悄爬过的一只蚂蚁其实却是一只蜘蛛。

  

作者简介:李仲,男,硕士研究生,从事蜘蛛的生态与行为学研究工作。

上图:跳蛛科的这些蚂蚁拟态的蜘蛛在形态上模仿得十分彻底:第一对前足短且强壮,通常不用于

行走而是高高抬起,其它的腿则很细,身体的前后两部分都紧缩成蚂蚁的形状 (叶承羲 /摄)

Page 56: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趣谈 FUNNY TALK

54

龟背竹的叶片上为何会有洞洞?

认识这个问题,得先从龟背竹的大家族——天南星科植物谈起。

有过热带雨林之旅的人,肯定对热带雨林底层的大叶子植物和粗大树干上的附生植物印

象深刻。宽大幽绿的叶片、葱郁茂密的附生植物,无不彰显着热带雨林的繁茂的生命景致。

没错,这些大叶子植物通常都是热带雨林中的典型天南星科植物:林下荫生处叶片又大又椭

圆的是大海芋,沿着树干往上爬的是爬树龙,还有像破布片一样的裂叶喜林芋。这几种植物

与我们熟悉的龟背竹、芋头同属一家,因为它们的花都像一个燃烧的烛台,统称为佛焰花

序。

天南星科植物数量众多,多分布于热带潮湿的森林之中。西双版纳的沟谷雨林中便随处

可见天南星科植物。若有心将几种常见的天南星科植物叶片仔细对比一番,便会发现一个有

趣的现象:大海芋叶子又宽又大,龟背竹叶子上满是洞洞,裂片喜林芋叶片犹如破布条。

为什么同属于天南星科植物,它们的叶子会有这样的形态差异?大海芋、龟背竹、裂叶

喜林芋的叶片分别是如何形成的?大自然将它们设计成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去年年底,一

场罕见冰雹袭击了西双版纳。冰雹过后,硕大的大海芋叶子被打得千疮百孔。植物学人们相

互戏说,一场热带冰雹之后,海芋迅速“进化”成了龟背竹,真乃奇迹也。虽然是戏说,

但对于思考天南星科植物叶片形态分化的问题却有天赐良机般的感觉。

为什么龟背竹叶子上会有一堆洞洞?植物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理论来解释龟背竹叶子的穿

孔形态。有人认为,这些洞洞是用来抵抗台风的,当台风来临的时候,风可从叶孔中穿过,

以减小对叶片的损伤;另有人认为,龟背竹叶子的洞洞是用来调节水热因子的,叶孔增加了

叶片的表面积,可增强水热调节能力;也有人认为,龟背竹的洞洞是一种拟态行为,叶片的

洞洞可以逃避植食着的蚕食。但是所有的猜测都只是猜测,几十年来并未有人真正去证实

叶片上的洞洞

龟背竹文/

刘光裕

Page 57: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趣谈 FUNNY TALK

55

过,叶子上的洞洞到底对于龟背竹来说,在生态适应上究竟有何优势?

2013年新年伊始,美国的一位研究生缪尔在《美国博物学家》上发表一篇文章,再次热

议了龟背竹叶子上为什么有一堆洞洞的问题。

龟背竹生长在光线较暗的林下,假定龟背竹的叶孔是一种权衡能量有效分配的模式。缪

尔利用数学模型分析龟背竹叶子吸收从林冠层投下的光斑的能力,发现即便龟背竹叶片没有

洞洞,吸收的光能与有孔的叶子是一样的。换言之,龟背竹在叶子生长的营养能量分配和光

合作用吸收的光能上达到了平衡,进化出洞洞是最佳的能量利用模式:既节省了填满洞洞需

要的能量,又可同样有效利用了光能。

作为附生植物,龟背竹小时候紧贴地面,叶子空隙较小,随着植株长大长高,爬上高大

树干之后,叶子洞洞便慢慢出现了。爬上树干后,光斑资源愈发丰富起来,龟背竹也因此进

化出完美的能量分配形式,最后以满叶洞洞的形态生长在热带雨林之中。

同样在林下,为什么大海芋叶片没有进化出洞洞,且裂片喜林芋叶片却如破布条一般?

据科学观察,海芋在雨林底层具有旋转叶片的能力,可根据光线强弱调整叶片的方向,以更

好地利用光能。而裂片喜林芋叶同样附生在树干上,叶片裂痕更深,除去能量的有效配置,

也许还与一些特殊的生境有关,比如大风。若是生长在山谷或者风速较大的高山区,破布条

一般的叶子不仅可以有效的摄取有限的光能,而且可以抵御风的伤害。

上图:龟背竹在叶子生长的营养能量分配和光合作用吸收的光能上达到了平衡,进化出洞洞是最佳

的能量利用模式:既节省了填满洞洞需要的能量,又可同样有效利用了光能

Page 58: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趣谈 FUNNY TALK

56

上图:从右上、左、右下分别是大海芋、龟背竹、裂叶喜林芋,其叶片缝隙越来越大

正如缪尔所言,虽然他的理论可以推广到其它林下生长的植物上,但如何设计更好的实

验去证实却是最难的,也是最为迫切的。我们每个人可以提出各种匪夷所思的假设,但获取

科学数据支持、并用实验证实自身的假说,是真正理解天南星科植物叶子形态差异问题最有

挑战的事情。

作者简介:刘光裕,男,硕士,主要从事环境教育工作。

延伸阅读:

芋叶怪圈(http://emagazine.groups.xtbg.ac.cn/archives/269)装病的芋叶(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1177066815/)Christopher D. Muir. How Did the Swiss Cheese Plant Get Its Holes?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181( 2 ), pp. 273-281李恒. 从生态地理探索天南星科的起源. 《云南植物研究》1996年01期

Page 59: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欣赏 APPRECIATION

57

秋日里,一个静静的午后,房间里不知从哪里飞进来一只蝉。这只蝉,全

身乌黑发亮,稀薄的羽翼上透着明媚的阳光。它扑打着翅膀,没头没脑地在我

的房间里飞腾,最后落在我书桌前新栽的吊兰上。

这只蝉的到来,让我想起在乡下老家的日子。老家的屋后有片小树林,杂

生着各种树木。每到盛夏时节,树冠像绿伞在屋顶上撑起,把细密的阳光筛落

在重重树影间,整个老屋便掩映在浓密的树荫里。

那些潜伏在树枝和叶片缝隙间的蝉虫,早已拉开嗓门,吟唱着夏日的恋

歌,我独自走在小树林里,仿佛置身于世界合唱的中心。  

我心中揣测,小小的蝉儿如何会有如此嘹亮的歌喉?后来,我才知道,蝉

的整个生命周期极其短暂。它们的大部分生命是在泥土深处度过的,直到盛

夏,蝉的成虫才会挤破地表,爬到树上蜕壳吟唱。雄性蝉虫依靠腹体发声来吸

引雌性蝉虫的注意,从而获取交配权。可见,小小的蝉虫是为了生命的延续而

奋力高歌至力竭而亡。  

这只蝉的光临,勾起我对童年生活的无限怀念。我总觉得,蝉鸣与我的童

年生活有着某种潜在的联系。在我的印象中,大约只要有绿色,就会有大片的

蝉鸣。待到蝉鸣落尽的时候,树叶也在秋风的吹拂下枯黄,随后凋落。  

如今,乡下老家所处的乡镇正在向周边的村屯扩展,新乡镇扩建在即。我

家老屋附近的山坡早在几年前夷为平地,山坡上的树木也随之消失了。那些往

年如期而至的蝉鸣现在已经少了许多。自从房屋四周的树木消失后,蝉也随着

群体的迁徙而迷失了方向,已经找不到往年栖息的那些树干和叶子了。  

怀念蝉

文/

费城

图/

苏享修

Page 60: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欣赏 APPRECIATION

58

上图:从左至右蝉蜕壳羽化过程:每年七月左右,特别是雨后的傍晚,深深埋藏在地里

数年或更长时间的蝉蛹开始陆续从表土中钻出地面,爬到树干上开始蜕壳羽化,羽化过

程始末约一小时。凌晨前羽化结束。听说羽化后数小时就开始吸取树汗,补充体能后才

会飞行或鸣叫。鸣叫音量强大,一两里开外都能听到蝉鸣。有十年不鸣一鸣惊人之说。

现在,误入我屋子的这只蝉虫或许是飞累了,正安详地趴在我桌上那盆吊

兰的细叶上,一动也不动。倏地,它又扑扇着翅膀飞了起来,紧接着重重地

撞到了透明的玻璃窗上。  莫非这只蝉是为了寻找那片栖息的树叶而来?正

在我出神的刹那,蝉儿已经不知去向。我想,它大概是通过窗户的缝隙飞了出

去……  

又过了一段时间。一个清晨,我推开尘封已久的窗户,隐约感受到晨风中凛

冽的寒意。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我猛然看到窗台的狭缝里,正落着一只干枯

的蝉衣,与我童年时代捡拾的蝉衣似乎别无二致。一瞬间,我怔住了。这不正

是误闯入我房间的那只蝉吗?这哪里是一只蜕下的蝉衣,分明是一具风干的蝉

的残骸!  

为了找寻那片丢失的绿色,小小的蝉虫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为此感

到震惊。在阵阵秋风中,我看到一只蝉的躯壳在瑟瑟的风中颤抖。它那透明的

羽翼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出一片干净、璀璨的光芒。  

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渴望拥有一片绿洲,能够让自己的灵魂休息。蝉儿一

定也渴望拥有一片绿洲,一个可供栖身、鸣唱的家园吧。

      

作者简介:费城,原名韦联成,1984年生。青年诗人。广西作协会员。作品见

《诗刊》《诗选刊》《星星》《北京文学》等。现为媒体记者。

Page 61: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投 稿 须 知

一、内容范围 《雨林故事》电子杂志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办,季刊,为普通大众更好

理解与保护热带雨林提供资源,同时,构建热带科学研究与其它学科如艺术绘画、文学创作

的交流平台。《雨林故事》的内容题材包括展示热带雨林有关的科学前沿、人文故事、历史

事件等,以及呈现热带雨林科学与文学艺术的结合美。凡从事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

的人员、以及关注世界热带雨林的人员都欢迎投稿。

二、稿件类别 1)简讯

以报道热带雨林研究重大会议、前沿动态、时事新闻等,来稿以少于500字为宜。

2)特稿及短文

稿件须连同照片、图片一并递交,稿件以3, 200为宜,短文以1, 500字为宜,题材务必

与热带雨林有关。为方便杂志将来的出版,原创图片的分辨率要求在300dpi以上,像素

1000×1000以上。

3)艺术作品

稿件包括绘画、摄影、漫画等作品,平面作品分辨率要求在300dpi以上,作品附200字以

内的说明,稿件须反映热带雨林特定主题。

三、稿件格式 来稿中、英文皆可,双语版更佳。作者投稿时文本应提交WORD形式,图片或艺术作品以

JPEG格式为宜。首页表明稿件题目、作者信息(包括姓名、联系地址、电话及E-mail )及

其他共同撰稿的作者姓名和联系方式。此外,来稿图表须按顺序编码,并在文中标明图1,

2,表1,2等。首次提及的物种,应标明其最新拉丁文。

四、投稿方式 通过E-mail投稿:[email protected]

五、投稿声明 所有向《雨林故事》投稿的稿件被视作自动作出如下声明:

1、稿件是作者原创,且并未公开发表或投寄他处(获准翻译的文章除外);

2、投稿前已取得所有作者同意,由刊登在《雨林故事》电子杂志上的文章引起

的任何纠纷,《雨林故事》电子杂志不承担任何责任或连带责任;

3、稿件的内容不包含任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法律相抵触的内容;

Page 62: Rainforest story - emagazine.groups.xtbg.ac.cnemagazine.groups.xtbg.ac.cn/files/pdf/NO-11.pdf · 0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 专题 02 水的信仰 26 简讯 故事 32

4、作者授权稿件刊登在《雨林故事》电子杂志和相关网站上,稿件均只代

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雨林故事》电子杂志观点;

5、本杂志定位为科普,不接受内容过于艰深的学术性文章,也不接受学术内容

与目前科学界主流意见有根本抵触的文章。

六、审阅与校对 1、来稿须经编辑委员会审阅,如有需要,本刊会咨询其他专家的意见;

2、来稿一经接纳,为使内容更明确清晰,本刊会在不违背作者原意的基础上进

行调整。除非来稿经大肆修改、加插内容或需作者澄清,否则本刊编辑不会

就其他修改另行通知作者;

3、对于已刊发的稿件,如果《雨林故事》电子杂志发现有任何违背本规定的情

况,将在不通知作者本人的情况下加以删除。

七、其他 来稿一经刊登,撰稿者按本刊规定获得一定数额的稿费,并成为《雨林故事》杂志的VIP

会员,享受VIP会员相关待遇。

云南省勐腊县勐仑镇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雨林故事》编辑委员会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