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l Categories
Home > Documents > 学做服务工:中国都市青年、 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学做服务工:中国都市青年、 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Date post: 15-May-2023
Category:
Upload: sydney
View: 0 times
Download: 0 times
Share this document with a friend
14
学做服务工 : 中国都市青年 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丁百仁 王刘飞 ( 1. 悉尼大学 人类学系澳大利亚 悉尼 20062. 河海大学 社会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8) :中国职业学校学生的命运究竟如何? 本文根据南京市两所职业学校为期一年( 20072008 ) 的民族志研究借由韦伯的分析路径描述了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生活以及最终由半技术工人进入新型 服务经济领域的过程研究表明在今天的中国城市中职业学校是一个产生新社会阶层的优选场所首先职业学校从结构和意识层面上生产一个独立的年轻人阶层群体其次职业学校打造的相似学生背 景和共同生活空间有助于催生一种新的社会阶层和文化再次职业学校构建的新文化积极作用于学生 的选择和生活方式促使他们流向服务行业成为半技术工人总之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一个新社会阶 层初级阶段:共享着相似的生活方式生活机遇市场地位和有限的社会流动关键词:职业学校学生职业学校职业教育新阶层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1 7287( 2014) 04 0108 14 2008 年一个早春的下午我坐在南京市一所 中等职业学校大教室后面的矮凳上尽管坐在最 后一排但我的视线仍可以毫无阻挡地看到前面 的黑板因为前面的学生几乎都趴在窄长的课桌 上睡觉面对此情景我清楚地观察到老师毫不 在意学生们注意力已经分散她只是面朝黑板间断地讲述着教学内容环顾四周水从天花板 的缝隙漏落到墙上和水泥地的小坑中四米多高 的天花板下静静地悬挂着管道电线和在阴冷空 洞的空间中不时闪烁的荧光灯透过一面墙上排列有序的窗户一些学生凝 视着窗外从这所学校的三楼我们能清晰地看 到长江大桥对那些感到无聊注意力分散的学 生来说看各种轿车和卡车在桥上来回穿梭是一 种不错的消遣有些学生的视线转移到窗外的被 一大堆废旧物填满的院子在那里农民工正在分 拣废纸塑料轮胎和堆积如山的瓶子还有些没 有睡觉的学生则在桌底下摆弄手机发短信或者 MP3 听下载的周杰伦的新歌这种现象在中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室似乎并不 罕见在中国的中低等学校学生对老师教学内容 感到无聊而不积极投入其中课堂死气沉沉的现 象十分常见然而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正在这种 现象背后发生着: 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正在中国城 市形成作为当代中国阶层形成进程的一面镜子文探讨了职业教育中一群年轻人的生活和经历从威利斯 ( Willis ) 、 布迪厄 ( Bourdieu ) 和帕斯隆 (Passeron) [1-2] 开始的有关青年文化的社会学经典 著作一直认为学校是社会等级和阶层差异再生 产的主要场所虽然这种洞见完全是基于西方工 业社会的研究但它并没有让中国老一辈的教育 理论家感到震惊毕竟文革开始时毛泽东 就竭尽全力地通过把目标转向学校来开始激进社 13 2014 12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收稿日期】2014-03-10 作者简介伍宁悉尼大学人类学系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当代中国城市的青年阶级与劳工丁百仁(1989-)ꎬ安徽宿松人河海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流动青年文化
Transcript

学做服务工中国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lowast

伍  宁1 ꎬ著ꎻ丁百仁2 ꎬ王刘飞2 ꎬ译(1悉尼大学  人类学系ꎬ澳大利亚  悉尼  2006ꎻ2河海大学  社会学系ꎬ江苏  南京  210098)

摘  要中国职业学校学生的命运究竟如何 本文根据南京市两所职业学校为期一年(2007mdash2008年)的民族志研究ꎬ借由韦伯的分析路径ꎬ描述了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生活以及最终由半技术工人进入新型

服务经济领域的过程ꎮ 研究表明ꎬ在今天的中国城市中ꎬ职业学校是一个产生新社会阶层的优选场所ꎮ首先ꎬ职业学校从结构和意识层面上生产一个独立的年轻人阶层群体ꎻ其次ꎬ职业学校打造的相似学生背

景和共同生活空间有助于催生一种新的社会阶层和文化ꎻ再次ꎬ职业学校构建的新文化积极作用于学生

的选择和生活方式ꎬ促使他们流向服务行业ꎬ成为半技术工人ꎮ 总之ꎬ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一个新社会阶

层初级阶段共享着相似的生活方式生活机遇市场地位和有限的社会流动ꎮ关键词职业学校学生ꎻ职业学校ꎻ职业教育ꎻ新阶层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7287(2014)04 0108 14

    2008 年一个早春的下午ꎬ我坐在南京市一所

中等职业学校大教室后面的矮凳上ꎮ 尽管坐在最

后一排ꎬ但我的视线仍可以毫无阻挡地看到前面

的黑板ꎬ因为前面的学生几乎都趴在窄长的课桌

上睡觉ꎮ 面对此情景ꎬ我清楚地观察到老师毫不

在意学生们注意力已经分散ꎬ她只是面朝黑板ꎬ不间断地讲述着教学内容ꎮ 环顾四周ꎬ水从天花板

的缝隙漏落到墙上和水泥地的小坑中ꎻ四米多高

的天花板下ꎬ静静地悬挂着管道电线和在阴冷空

洞的空间中不时闪烁的荧光灯ꎮ透过一面墙上排列有序的窗户ꎬ一些学生凝

视着窗外ꎮ 从这所学校的三楼ꎬ我们能清晰地看

到长江大桥ꎮ 对那些感到无聊注意力分散的学

生来说ꎬ看各种轿车和卡车在桥上来回穿梭是一

种不错的消遣ꎮ 有些学生的视线转移到窗外的被

一大堆废旧物填满的院子ꎬ在那里农民工正在分

拣废纸塑料轮胎和堆积如山的瓶子ꎮ 还有些没

有睡觉的学生则在桌底下摆弄手机发短信ꎬ或者

用 MP3 听下载的周杰伦的新歌ꎮ这种现象在中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室似乎并不

罕见ꎻ在中国的中低等学校ꎬ学生对老师教学内容

感到无聊而不积极投入其中ꎬ课堂死气沉沉的现

象十分常见ꎮ 然而ꎬ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正在这种

现象背后发生着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正在中国城

市形成ꎮ作为当代中国阶层形成进程的一面镜子ꎬ本

文探讨了职业教育中一群年轻人的生活和经历ꎮ从威利斯 (Willis)布迪厄 ( Bourdieu) 和帕斯隆

(Passeron) [1-2]开始的有关青年文化的社会学经典

著作一直认为ꎬ学校是社会等级和阶层差异再生

产的主要场所ꎮ 虽然这种洞见完全是基于西方工

业社会的研究ꎬ但它并没有让中国老一辈的教育

理论家感到震惊ꎮ 毕竟ꎬ在ldquo文革rdquo开始时ꎬ毛泽东

就竭尽全力地通过把目标转向学校来开始激进社

801

第 13 卷  第 4 期  2014 年 12 月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wast 【收稿日期】2014-03-10      【作者简介】伍宁ꎬ女ꎬ悉尼大学人类学系高级讲师ꎬ研究方向当代中国城市的青年阶级与劳工ꎮ 丁百仁(1989-)ꎬ男ꎬ安徽宿松人ꎬ河海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社会流动青年文化ꎮ

会平均主义①ꎮ然而ꎬ在今天极其快速的社会和经济变化的

背景下ꎬ教育和阶层之间的关系遇到了几个重要

的问题随着社会阶层的再生产ꎬ学校也能有助于

产生新的社会阶层吗 如果能产生ꎬ那是如何发

生的呢 在今天的中国ꎬ通过教育系统会产生何

种社会阶层呢通过在南京市两所中等职业学校为期一年

(2007mdash2008 年)的民族志研究ꎬ本文认为在今天

的中国城市中ꎬ中等职业学校是一个产生新社会

阶层的优选场所(privileged site)②ꎮ 借由韦伯的路

径ꎬ我探究了早期阶层形成的三个方面ꎮ 首先ꎬ我描述了职业教育如何从结构层面和意识层面上生

产一个独立的年轻人阶层群体ꎬ在当今中国他们

普遍不符合与人类资本发展相联的阶层流动和中

产阶级道德性市民身份的主导观念ꎮ 其次ꎬ我讨

论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背景以探讨这一制度环

境是如何促使新的社会阶层群体形成ꎮ 再次ꎬ我探讨了职业学校学生对生活的看法ꎬ进而讨论他

们开辟通向未来的方式ꎬ这种方式也是阶层文化

中新的形式ꎮ

一中国的阶级形成

研究新阶级形成的学者指出ꎬ阶级的概念在

中国尤为复杂ꎮ 部分原因是因为ldquo阶级rdquo这个词基

本上不再使用了ꎬ而是代以ldquo社会阶层rdquo这一术语ꎬ它的使用促进了对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社会经

济等级学术讨论的去政治化ꎮ 用 Anagnost 的话

说ꎬldquo社会阶层的这个新话语在某种程度上指涉的

是社会不平等而非社会对抗rdquo [3]ꎮ 在过去的十年ꎬ中国的分析家们在没有诉诸阶级差别话语的情况

下ꎬ用了一系列的概念框架和定义来尝试对当代

社会经济分化形式进行分类[3]ꎮ尽管在中国对阶级是如何概念化的话语受到

限制ꎬ但国外学者一直在努力理解新的社会阶级ꎮ如 Chan 等通过对中国南方外来劳工的调查研究ꎬ采用更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ꎬ有力论证了集体

行动是新的工人阶级形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ꎮ 用

他们的话说ꎬldquo工人们不仅仅基于家乡族群性别

和同伴的社会关系网络在同一工厂内组织起来ꎬ

同时在劳工跨出排外性社会网络与强关系之限度

进行抗争的更为广泛意义上促成工人团结rdquo [4]ꎮ从事社会经济等级另一端的研究人员则研究

了中国新的上层和中产阶级ꎬ使用了更广泛的阶

级定义ꎬ一部分研究者承认中产阶级ldquo呈现出无定

形及缺乏传统阶级定义所要求的凝聚力10490181049018rdquo [5]

例如ꎬGoodman 等在关于中国新富人的有影响力的

作品中声称ꎬldquo阶级可能与经济结构收入消费模

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关ꎬ并且经常令人困惑

地在同一时间呈多维度模式rdquo [6]ꎮ 其他研究者则

拓展了这些指标ꎬ认为阶级也可由教育水平职业社会地位品味格调和审美价值来界定ꎬ甚至

包括主观认同③ꎮ 对中产阶级的研究还涉及集体

行动的可能性ꎬ更多的争论在于这个群体似乎围

绕着集体消费与休闲活动而生成ꎬ他们通过消费

和资源获得强化着自身 ldquo 中产阶级rdquo 的主观

感受[7-8]ꎮ根据这些研究ꎬ新的中产阶级形成的一个有

趣的方面是它具有令人期待的特征ꎬ如一些学者

已表明的那样ꎬ中产阶级理念所承载的文化价值

份量比他们实际人口总量要多得多[3ꎬ5ꎬ9]ꎮ 尽管他

们的职业收入和社会地位可能参差不齐ꎬ但相对

少数的中产阶级和新富人的文化和消费活动以及

高水平教育在今天的城市公民理念中仍占主导地

位ꎮ 一小部分受过良好教育的城市消费者ldquo享受

着比较舒适和现代的生活方式rdquo [5]ꎬ且恰如其分地

充当着当今中国城市中现代行为的典范ꎮ 那么ꎬ接着引发一个疑问那些没有接受特别良好教育

也不能赚取足够的钱来满足恰当消费的城市人

(urban population)是怎么样的呢

二韦伯式阶级分析

马克思认为ꎬ阶级区分的基础在于生产资料所

有制ꎬ而韦伯认为阶层状况取决于他所谓的ldquo市场状

90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参见 Unger J Education under Maoclass and competition incanton schoolsꎬ 1960mdash1980 [ 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Pressꎬ 1982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ꎬ我们的研究完全限定于城市职业学校ꎬ这一论文关注的是城市现象ꎮ 农村职业学校则更为贴合不同特征和不同工作打算的学生的需求ꎮ

参见Donald SꎬYi ZhengRicher than before the cultivation ofmiddle ̄class taste[ M] ∥ Goodman D S G The new rich in Chinafuture rulersꎬ present livesLondon Routledgeꎬ 200871-82

况rdquoꎬ即ldquo可以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稳当收入的必要

技能和证书rdquo [10]ꎮ 他解释道ꎬldquo在下述情况下ꎬ我们

可以称之为lsquo阶层rsquo生活机遇的特殊因果构成相同

的一定数量的个体ꎬ而且是在这样的限度内ꎬ这种

构成只是在占有财产和占有收入机会的利益中表现

出来ꎬ同时在商品市场或劳动力市场的条件下得以

呈现ꎮ 这就是lsquo阶级状况rsquordquo [11]ꎮ 因此ꎬ阶层状况和

职业相关联ꎮ 就此ꎬ它对于我们思考从学校到工作

的过渡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ꎬ在这一过渡中ꎬ青少年

被涌入劳动力市场的特定位置ꎬ在本研究中ꎬ他们进

入的是新型城市服务行业ꎮ然而ꎬ职业等级仅仅是韦伯ldquo阶层rdquo概念的一

个方面ꎬ因为他热衷于描述经济与文化的相互联

系[12]ꎮ ldquo生活机遇rdquo这个概念也是同样重要ꎬ它包

含了个体可以带到市场的资源ꎬ进而给贯穿个体

生命的流动带来机会ꎬ也带来限制ꎮ 对于青年人

来说ꎬ其生活机遇可能与父母的市场状况有关ꎬ但是ꎬ它也指他们自己人生过程中潜在的水平或垂

直流动ꎮ 所有这些合起来构成一个社会阶层ꎮ 用

韦伯的话来说ꎬldquolsquo社会阶层rsquo构成了处于简单和类

型化的个体或代际流动中的阶级状况总和rdquo①ꎮ韦伯的阶层区分的概念与他所称的ldquo地位区

分rdquo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1]ꎮ 纯粹经济形式的阶

层概念与市场状况相联ꎬ而地位与荣誉相关ꎬ用他

的话说ꎬldquo人生活中每个特有部分是由一种特殊

的mdashmdashmdash不论积极的还是消极的mdashmdashmdash荣誉的社会评

价所决定rdquo [11]ꎮ 以这种方法ꎬ地位群体被部分定义

为道德群体ꎬ相对而言ꎬ在更大共同体中依据道德

价值而构成ꎮ在进一步讨论中ꎬ韦伯说明了阶层和地位的

关系ldquo由于过度简化ꎬ可能有人会说阶层是根据

与商品的生产和控制关系来进行ꎬ然而地位群体

则是按照它们特殊的生活方式中呈现的商品消费

原则来进行划分rdquo [11]ꎮ因此ꎬ韦伯式的阶层理解涵括了经济和文化

层面ꎬ包括与市场生活机遇荣誉和生活方式(通常被定义为消费方式)的关系ꎮ 个人和群体的水

平和垂直流动受到他们带入市场的资源的限制ꎬ或者正如一位社会学家所描述的ldquo这些社会阶层ꎬ或者从区分的意义上讲ꎬ共享生活方式社区和态

度的可感知到的社会群体ꎬ产生于制约社会流动

的经济基础rdquo [10]ꎮ这个架构对理解当代中国职业教育中的学生

尤其有用ꎮ 正如我随后的详细讨论ꎬ我认识的这

些年轻人并不是作为新中产阶级典范的受过良

好教育的都市世界公民者ꎮ 然而ꎬ在城市经济中ꎬ他们比父辈获得更多的向上流动ꎬ在新工人阶级

研究中他们的父母被描述为农民工或贫穷的城市

工人ꎮ 在职业上ꎬ这些年轻人既不是工人也不是

农民ꎬ他们也不会进入那些可以给他们提供足够

多收入去追求中产阶级崭新生活方式的行业ꎮ 相

反ꎬ作为半技术工人的他们进入的是新型城市服

务业ꎮ 从结构上经济上和意识形态上ꎬ他们一方

面处在农民工和无产阶级之间ꎬ另一方面处于农

民工与新中产阶级之间ꎮ接下来ꎬ我将谈论职业教育打造这些学生生

活机遇的一些方式ꎮ 这种谈论部分依仗于界定他

们带入劳动力市场的资源(在本研究中是证书)ꎬ部分借助于与学术意义上ldquo正常rdquo城市青年相对的

消极地位的道德群体来描述他们ꎮ 然而ꎬ与此同

时ꎬ这些年轻人部分地通过他们消费活动以及不

顾自身处于消极道德地位而宣称自我尊严的方

式ꎬ来建立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11]ꎮ 在结论部分ꎬ我将讨论围绕这些年轻群体的作为一个社会阶层

的界限是如何形成以及这些年轻群体如何形成他

们自己本身的意识和积极活跃的阶层的潜力ꎮ

三教育体制和地位群体

1普通青年ꎬ考试制度和代表ldquo失败rdquo的职业

教育

正如许多观察者所指出的那样ꎬ今天的中国ꎬ发展的观念占据了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ꎬ这种观

念在人的层面上部分是由教育成就来衡量ꎮ 因

此ꎬ尽管他们对阶层理解存在很多分歧ꎬ所有中国

的新中产阶级的分析家都一致认为ꎬ一个核心标

准是高教育水平从定义上看ꎬ受教育程度高者比

受教育程度低者发展得更好ꎮ 这样的话ꎬ个人的

01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①此方面的讨论可参见 Wright E O Class counts comparativestudies in class analysis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ꎬ1997

发展越来越能代表整体国家的发展ꎮ 如同国家的

发展是基于合理的管理资本投资(部分在高科技

上)和生产高质量的出口商品之上的那样ꎬ现在人

的发展就要求父母应该用一些被科学家证实的方

法来培养孩子ꎬ投资在像电脑这样的主要设备上ꎬ并且把孩子的发展目标投向国外市场①ꎮ

为了能恰当地培养孩子ꎬ中国城市家庭被期

望用一种累计策略来对待其独生子女ꎮ 父母祖父母和其他重要的成年人(包括当前的社会背景ꎬ也就是中文所说的ldquo环境rdquo)实践着微观的人力资

本政策他们投资孩子的教育以期未来能获得报

酬ꎮ 对他们来说ꎬ年轻人主要的活动ꎬ也是唯一的

活动mdashmdashmdash就是学习ꎬ而这最简单的体现就是考试

分数[13]ꎮ 在未来ꎬ这项活动(学习)和这些父母的

投资将会如其所愿在新道德经济中快速产生回

报ꎬ在新道德经济中ꎬ价值积累为高成绩和考试分

数ꎬ而这又会有利于得到高薪工作威望面子和

关系ꎬ这些作为塑造未来的方式被家庭不断地再

生产ꎮ因此ꎬ考试成绩不仅仅是教育流动性的量化

表达ꎬ它们还凝聚和代表着青年的所有社会价值ꎮ在第二种类比中ꎬ年轻人变成了他们的考试分数ꎬ他们的价值被凝聚在一个单一的数字中ꎮ 尽管这

是一个极其狭隘和完全非线性的生活路径ꎬ但一

种普遍性的观点认为儿童进入大学是其向上流动

的最基本条件ꎬ还有些相关的观点认为这是努力

在完成学校任务ꎬ这些观点因获得社会结构和社

会系统的支持而深刻地被自然化了②ꎮ 这是一个

共同的观点ꎬ以至于我在中国跨越广泛的阶层和

地域差异采访的每一个人不假思索地确信根据

考试分数给年轻人排名不仅是很自然和可取的ꎬ而且排名体系反映和产生了精英教育ꎬ即最应得

到的人取得最大的回报ꎮ 因此在当今的中国青年

中ꎬ阶层群体都依据考试分数而聚集在一起ꎬ因为

分数差异将大家划分为不同的受尊敬阶层群体ꎮ这一点集中反映在大学入学考试(UEE 高考)

中ꎬ它在中国教育的各个层面都推动着教学实践课程与方法的进步ꎮ 准备高考成了大家的ldquo成年

礼rdquoꎬ它是如此的正规化以至于被认为是中国青少

年必须要有的经验ꎮ 实际上ꎬ当我到中国开始这

项研究时ꎬ整个房间挤满了中层和中上层的中国

父母ꎬ当我说我对青年文化感兴趣时ꎬ他们哈哈大

笑ꎮ ldquo中国所有的青少年唯一做的事情就是准备

高考rdquoꎮ 他们耐心地跟我解释ꎬldquo这里没有青年文

化这样的东西rdquo 虽然我质疑过这种结论ꎬ但是高

考越来越主导有关中国城市青少年的公共话语ꎮ高考所带来的压力感紧张感和十足的痛苦已经

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③ꎬ这包括不断学习

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日益增长的不安周期

地推动想改变这项考试以适应更重要更独立的思

考能力ꎮ 媒体也报道了一种新现象青少年ldquo去网

瘾训练营rdquoꎬ是指那些选择花时间去上网ꎬ而不是

备战高考的青少年ꎮ 最近ꎬ中国和西方的媒体开

始关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境问题ꎬ在经历了十

年大学扩招后ꎬ他们以前所未有的数量涌向就业

市场④ꎮ2职业教育对额外教育⑤的增长性需求

普通青年的狭隘意识形态或思想体系关注于

高考的准备压力及结果ꎮ 在这种意识形态里ꎬ没有准备这种考试的大量的中国青年以及他们被认

为因道德素质差(在韦伯的体系中ꎬ他们的负向声

誉地位)而对生活产生的影响都是不予以考虑的ꎮ这些青少年越来越多地进入中等职业学校ꎮ

职业学校建立于毛泽东时代ꎬ起初是为城市

单位系统培训中层管理和技术人员[14]ꎮ 许多学校

是由工作单位直接开设ꎬ用于培训它们需要的管

理和技术人员ꎻ而另一些职业学校由当地或省教

1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参见Woronov T EChinese childrenꎬ American education glo ̄balizing child ̄rearing in contemporary China[M]∥ Cole Jꎬ Durham DGenerations and globalization youthꎬ ageꎬ and family in the new worldeconom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ꎬ 2007ꎻFong V Onlyhope coming of age under Chinaprime s one ̄child policy [ M]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ꎬ 2004

关于考试体系和其对当代家庭的影响的最好的回顾ꎬ可以参见 Kipnis A Governing educational desire cultureꎬ politics andschooling in China[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ꎬ 2011

关于高考的文献是丰富的ꎮ 在 15 年间ꎬ中国学术期刊中有超过 175 000 篇文章ꎬ而在公共出版物中(包括laquo人民日报raquo和laquo光明日报raquo)则有超过 100 000 篇文章之多ꎬ对于广泛的汉语信息数据文章和政策可以参见Kipnis A Governing educational desirecultureꎬ politics and schooling in China [ M] Chicago 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ꎬ 2011

1998 年到 2005 年ꎬ大专及以上毕业生增长了三倍ꎬ同时通过高考的高中毕业生比例也呈现指数级上升ꎬ已经超过了 40ꎮ参见 Li Yaoꎬ Whalley Jꎬ Shunming Zhangꎬet al Chinaprimes higher edu ̄c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its global implications[M]Cambridge MA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ꎬ 2008教育过分供给的结果是造成贫困人群未就业大学生和中国人广为知晓的ldquo蚁族rdquo等数量的增长ꎮ 参见廉思蚁族 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ꎬ 2009

相对于义务教育ꎬ译者注ꎮ

育部门主管ꎮ 在一个教育水平低下的时代ꎬ职业

学校毕业生被看做是知识分子ꎬ且因他们的知识

技能以及他们对党工作单位和国家的贡献而备

受尊重ꎮ今天ꎬ职业学校的招生是通过一种新的考试

制度来管理ꎮ 与高考不同ꎬ职业学校学生是由教

育系统中一个不同的关卡产生的ꎬ即中考mdashmdashmdash一

个重要的ldquo通行证rdquoꎬ但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外国都

受到极少关注①ꎮ在中国ꎬ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意味着从小学

开始接受学校教育的前九年ꎬ学费是由国家资助

的ꎮ 在九年级以后ꎬ所有希望继续接受教育的学

生要参加一种考试ꎬ即中考ꎮ 中考的结果让一定

比例的学生流入普通高中和重点高中ꎬ他们将备

战三年之后的高考ꎮ 市级教育部门根据每个辖区

的普通高中和重点高中招录的高一的学生总数来

调整这个比例ꎬ这个比例在每个城市每一年都会

变化②ꎮ 例如ꎬ在南京ꎬ2007 年大约 52的九年级

学生根据中考取得的分数能够进入普通高中或重

点高中ꎻ每个学生的分数决定他 她所能进入教育

层次的等级或高度ꎮ 其他约 48的没有达到高

中录取分数线的学生也有自己的一些选择ꎬ其中

之一是放弃学业ꎬ然后进入劳动力市场ꎬ成为一名

非技术性工人ꎬ但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人选择这种

路径ꎮ 富裕家庭的孩子会花钱进入ldquo私立预备rdquo学校ꎬ这些学校的目标是让学生考取国内或国外的

大学[15]ꎮ 而相当一部分想待在学校又没有钱进

入ldquo私立预备rdquo学校的学生选择了接受职业教育ꎬ作为他们最后的出路③ꎮ

有趣的是ꎬ当我采访这些职业学校的学生时ꎬ大多数学生告诉我他们选择上职业学校并不是为

了学一门特定的技能ꎮ 相反ꎬ他们是为了维持他

们作为学生的身份ꎬ以怀着ldquo更高的教育水平造就

更好的市民rdquo的理想ꎬ也是为了表达道德和教育成

就的相关性ꎮ 虽然他们承认为工作而进行的培训

是重要的ꎬ但是这仅仅是次要的理由ꎮ 他们普遍

地正在获得更高的教育ꎬ因为这是一件正确的事ꎬ他们应该接受的技能发展和工厂培训不是他们的

中心目标ꎮ 因此ꎬ这些学生和他们的父母内化了

ldquo更高的教育水平造就更好的市民rdquo这一主导思

想ꎬ而忽略了教育本身的质量ꎮ 在韦伯的体系中ꎬ这是一个丧誉群体寻求提高自己尊严的例子ꎬ在这个案例中ꎬ他们是通过保持这个有更高荣誉地

位的身份即ldquo学生rdquo的身份来提高自己的尊严ꎮ在过去十年里ꎬ对额外教育不断增长的需求

促使职业学校的数量和类型急剧增加ꎮ 除了以前

由教育部门和不同国有企业主管的职业学校以

外ꎬ又建立了许多新的职业学校ꎬ包括私人开办的

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内的职业教育计划和大学开

设的职业教育计划ꎮ 今天ꎬ进入职业教育的一年

级学生会面临着一系列令人困惑的选择ꎬ这是将

一个半私营化的教育系统嫁接于先前存在的以行

政部门和国有企业为基础的学校的结果ꎮ 最终ꎬ这些学生被瞄准为消费者ꎬ他们去购买职业教育ꎬ这种职业教育宣称可以让他们mdashmdashmdash在未来的某个

不确定时间mdashmdashmdash由中学的失败者转为工作的都市

市民ꎮ 这里潜在的假设是ꎬ当他们完成职业教育

培训后ꎬ这些学生将凭借他们的ldquo技术性的rdquo工作

赚取足够的钱去消费mdashmdashmdash至少达到新的城市中产

阶级下层的消费水平④ꎮ 用韦伯式的分析看来ꎬ这些职业学校的学生作为职业学校教育产品新的消

费者ꎬ在获得三或五年制的职业学校文凭之后ꎬ有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ꎮ

在我的研究中ꎬ不同种类的职业学校间的差

异是显而易见的ꎮ 南京河海大学社会学系的四个

研究助手和我一起在南京两所职业学校做了一整

年(2007mdash2008 年)的调查ꎬ这些学校有着不同的

历史ꎬ以不同的方式推销他们的文凭给九年级(初

21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一直在增长的大量初中毕业生也被招收到职业大专体制中ꎬ这些职业大专也招收高考失利的高中毕业生ꎮ 本文关注的是中等职业教育ꎬ学生是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毕业生ꎮ

学术性高中是分等级的ꎬ从普通高中到竞争激烈的区级市级省级重点高中ꎬ所有这些高中都是面向高考的ꎮ 在一些高中ꎬ所有的教学课程被安排在高一和高二完成ꎬ以便学生能在高三全身心地准备高考ꎮ

此处我故意简化了一些内容ꎬ例如ꎬ在一些地区技术学校和职业学校总是比邻的ꎬ虽然技术学校越来越多地转移到了农村ꎬ也尽管职业学校和技术学校有很多不同ꎬ如学制上提供的学位上ꎬ而本文并不关注这些复杂而多变的内容ꎮ

As discussed aboveꎬ there is growing research on the ways thatconsumption produces appropriate middle ̄class citizens See AnagnostA From PrimeclassPrime to Primesocial strataPrime grasping the social totality in reform ̄era China[ J] Third World Quarterlyꎬ2008ꎬ29(3)497-519ꎻ TombaL Of qualityꎬ harmonyꎬ and community civilization and the middleclass in urban China[J] Positions East Asia Cultures Critiqueꎬ2009ꎬ17(3)592-616ꎻPun N Subsumption or consumption the phantom ofconsumer revolution in Primeglobalizing ChinaPrime[ J] Cultural Anthropology2003ꎬ118(4) 469 - 492ꎻ Li Zhang In search of paradise middle ̄class living in a Chinese metropolis [ 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Pressꎬ 2010

三)学生和家长们ꎮ 第一所学校ꎬ我称之为ldquo大桥

学校rdquo(The Bridge School)ꎬ也就是文章开头提及

教室的学校ꎮ 它位于壮观的长江大桥正下方ꎬ学校自 20 世纪 70 年代初就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ꎬ由南京基础设施建设局主管ꎬ颁发的是三年制ldquo中专rdquo文凭ꎮ 长期以来ꎬ学校为城市发展项目(如道

路污水处理桥梁和填海工程)培训中级技术人

才ꎮ 当前ꎬ学校坐落在污水处理厂附近ꎬ学校本身

的糟糕环境和附近恶化的环境混合在一起ꎮ学校利用与市政部门的联系作为一个招生的

诱惑ꎬ学校承诺至少有一些毕业生被分配到市国

有企业的公共部门工作ꎮ 在我们所观察的一年

中ꎬ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工作是在南京地铁系统中

担任售票员站台员和清洁工等一些低水平的基

础性工作ꎮ 由于这些工作的高稳定性和低风险

性ꎬ学生们对这些工作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ꎬldquo地铁预科rdquo班的分数线是进入这所学校最高的ꎬldquo地铁预科rdquo班的学生也处于学校中社会层次和道德

层次的顶端ꎮ这所学校的其他课程或专业包括景观 园艺

旅游施工建设点管理和天然气ꎮ 举一个学校如

何开设课程或专业的例子ꎬ在后期计划中ꎬ学生花

了全年的时间学习或研究天然气钻井天然气管

道和运输以及天然气设备的设计ꎮ 然而ꎬ在毕业

后ꎬ男学生被聘去给家庭和企业送煤气罐ꎬ女学生

成为了城市周边小而偏僻的天然气公司里的接待

员ꎮ 类似的在学校课程和就业岗位之间脱节的现

象普遍存在于学校的课程计划中ꎮ我所观察的第二所学校相对来说是比较新

的ꎮ 它是众多的职业学校中的一所ꎬ隶属于城市

中的某个远程教育大学(电大系统)①ꎬ以满足日益

增长的职业教育需要ꎮ 这些职业学校遍及整个城

市ꎬ它们的推销策略是给九年级(初三)学生推销

ldquo大学rdquo这个名词的威望ꎮ 一旦进入这些职业学

校ꎬ学生可以称自己是ldquo大学生rdquoꎬ获得冠有大学名

称的ldquo大专文凭rdquoꎮ 我们花了一些时间在这个学校

的一个分支mdashmdashmdash我们称之为 ldquo运河学校rdquo ( TheCanal School)ꎬ因为它的位置靠近一个沿着秦淮河

新修部分的新公园ꎮ这所学校的硬件设备也很糟糕ꎬ很大程度上

是因为校长认为ldquo卖学校rdquo的资产能比ldquo卖教育rdquo获利更多ꎬ因此ꎬ他们正在废除停开一些专业ꎬ只保

留着会计计算机技术和汽车维修三个专业并开

设在一个大而空的建筑物内ꎬ其他的建筑物准备

拆掉用作商业开发ꎮ 2007 学年开始后ꎬ汽车维修

专业的学生搬离了这里ꎬ因此ꎬ我们再也没有见到

那些学生ꎮ 我的研究助手和我花费大量时间与其

他两个专业的学生保持联系交流ꎮ 我们观察了

二年级会计班的学生ꎬ当时他们正花了近一年的

时间练习算盘技能ꎻ除此之外ꎬ还观察了五年级

(毕业班)计算机专业的学生ꎬ他们本应该要培养

开发软件的技能但却在玩游戏ꎮ虽然这两所学校有些不同ꎬ但是他们也有相

似之处ꎮ 他们招进来的学生都被社会定义为ldquo非普通rdquo的ꎬ因为他们一般不参加高考ꎮ 实际上ꎬ在大多数情况下ꎬ这些学生甚至不允许参加这种考

试ꎬ尽管教育部最近颁布政策可以通过ldquo自学rdquo方

式参加高考ꎬ以服务于那些没能完成正规高中学

业的学生ꎬ但参加考试需要多年自学的准备ꎬ且通

过率极低②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ꎮ 因此ꎬ对于这些

学生来说ꎬ生活发展路径依赖于大学文凭是被禁

止的ꎻ他们的生活机遇很大程度上在他们进入职

业学校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ꎮ 因此ꎬ他们在人生

早期 15 岁的时候就要承受丧誉群体的ldquo污名rdquoꎮ为了努力减轻这种ldquo污名rdquoꎬ两所学校都承诺ꎬ

他们提供的职业教育能把这些青少年带回正规化

的发展路径中去ꎮ 这些学校还承诺ꎬ将建立起从

学生的现状通往他们理想状态的桥梁ꎮ 实际上ꎬ他们承诺做到这些ꎬ是通过宣称教授青少年能够

用来找到工作的技能ꎬ而这些工作又能使他们拥

有一个光明的都市生活方式ꎬ通过工作为国家做

贡献ꎬ并且通过不断增长的消费促进自身的发展ꎮ在意识形态上ꎬ这些学校一直承诺使学生通过教

育成就重获生命历程中的位置ꎬ最终回到主导观

念之中ꎮ 下面的部分ꎬ我将概述这些目标未能达

成的原因ꎮ

3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远程教育大学存在于从区到省的各个行政区域中ꎬ入学相对容易ꎬ而文凭的声望也较低ꎮ 参见 Donald S Educationꎬ class andadaptation in Chinaprimes world city[J]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ꎬ2009ꎬ2(1)25-35

2007 年ꎬ南京市教委的一位高级官员告诉我ꎬ江苏仅有 2的自学考生通过了大学入学的考试ꎮ

3职业学校教室中的新社会形成

尽管职业学校的学生被社会定义为一种单

一负向荣誉地位的群体ꎬ但两所学校的招生是极

其多样化的ꎮ 教室是当代中国的一种大熔炉ꎬ这个地位群体由众多来自不同农村或城市背景的青

少年组成ꎬ他们是第一次这样聚集在一起ꎮ这个新群体的形成部分得益于管理政策ꎬ涉

及职业学校赚钱盈利的方式ꎮ 要进入我们所研究

的两所职业学校ꎬ需要一定(较低)的中考分数和

几千块钱的预付学费①ꎬ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准入

要求ꎬ也不需要ldquo南京城市居民户口rdquoꎮ 因此ꎬ坐在

教室里的学生ꎬ既有南京市以及附近城郊的ꎬ也有

来自江苏农村地区的ꎬ还有其他省份的ꎮ许多学生的父母是从农村出来的务工人员ꎬ

他们中的大部分来自邻省安徽或者江苏农村地

区ꎮ 但是ꎬ我所见到的学生中还有的来自江西山东和湖南等更远的省份ꎮ 许多学生的父母经过十

几年的打拼已经是南京居民且有一部分人生活过

得不错ꎮ 例如ꎬ我们很熟悉的一名ldquo运河学校rdquo会

计专业的女学生来自安徽农村ꎬ她的父母在南京

市中心开了一个很大且有名气的汽车维修公司ꎻ另一个学生的父母也是来自安徽农村ꎬ他们在南

京市从事前景好的窗户 玻璃维修业务ꎮ 然而ꎬ其他许多学生都是流动的随迁子女ꎬ我遇到了几个

父母离异的学生ꎬ他们的教育费用是由工作在酒

店里的母亲负担ꎬ这些父母流动在上海苏州杭州等旅游城市中ꎬ因为在那里能找到工作ꎮ 我熟

悉的一个学生ꎬ他父亲在北京一个建筑工地做门

卫ꎻ另一个学生ꎬ父母在南京的一个大菜市场卖豆

腐ꎮ 然而ꎬ这个群体大部分学生的父亲都在建筑

行业工作ꎬ母亲尽可能找些兼职工作做ꎮ 许多学

生虽然出生在南京或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南京ꎬ但他们的户口仍然在老家ꎮ

这些学生的第二大来源是南京周边的农村地

区ꎬ包括正在发展为南京新的工业区和房地产开

发区的江宁和六合ꎮ 虽然这些青少年来自一个相

对小的区域ꎬ但是他们的背景惊人地不同ꎬ反映出

中国城市周边地区极其快速的变化ꎮ 一些家庭的

父母仍在务农ꎬ而大部分家庭的父母在城郊工厂

或建筑工地上班ꎮ 周边的很多家庭已经搬迁了ꎬ

生活在用来安置拆迁户的廉价房中且成为了市

民ꎬ他们原来生活的地方如今用于房地产开发ꎻ这些家庭努力维持家庭收支平衡ꎬ经常寻找诸如门

卫(或保安)清洁工之类的工作ꎮ这些学生的第三大来源是来自南京城区且拥

有城市户口ꎬ他们的父母从事广泛的工薪阶层的

工作ꎬ包括汽车司机当地小学食堂厨师仓库工

人大型连锁超市的收银员等ꎬ也有一些是下岗职

工ꎮ 我认识的一个学生ꎬ在当地的农贸市场帮助

母亲卖菜来维持家庭开销ꎬ她的残疾父亲许多年

前就从倒闭的工厂下岗了ꎬ其他家庭成员和下岗

的父母一起住在平房中ꎬ苦不堪言ꎬ当看到他们周

围邻居为了都市的发展纷纷被拆迁时ꎬ他们也开

始等待着被安置到城市偏远地区ꎮ然而ꎬ当这些孩子聚集在职业学校的教室中

时ꎬ他们的背景似乎不那么重要了ꎮ 不同种类的

同班同学有一些刻板印象(例如ꎬ两所学校为数不

多的一些认真的学生被斥为ldquo典型的农村孩子rdquoꎬ只知道学习)ꎻ有些同龄人因方言的不同而分为不

同的组别[16]ꎬ但是我观察到的友谊超越了家乡的

社会划分父母的社会阶级户籍区分ꎬ甚至方言

差异②ꎮ 学生们喜欢和有共同兴趣爱好或者认为

漂亮可爱的同学交朋友ꎮ 当我询问这些学生关于

朋友群体的选择时ꎬ他们耸耸肩ꎬ觉得这是一个愚

蠢的问题ꎬ对于他们而言ꎬ这些完全是很自然的ꎮ为了理解这些学生的社会生活ꎬ在学校期间ꎬ

我的研究助手和我试图跟踪ldquo运河学校rdquo二年级会

计专业同一课程上女同学之间不断变化的朋友

圈ꎮ 在这个共有 27 个学生(其中 25 个是女生)的班级中ꎬ近一半的学生来自偏远的郊区或农村地

区ꎬ因此ꎬ他们都居住在学校宿舍里ꎻ另一半的学

生是南京本地人或者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的

子女ꎬ他们每天乘公交车往返学校ꎮ 令我惊奇的

是ꎬ他们的友谊似乎并没有局限于我们所说的自

然边界ꎮ 例如ꎬ一些南京本地的学生ꎬ闲暇时间都

41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我的研究助手和我多次尝试了解确切的费用ꎬ但学校老师和学生都拒绝了ꎮ 我们只确定了三件事家长必须提前支付三年的学费ꎻ学校会根据超过指定时间(学校的标准要求是学生入学时缴费)和选择不同专业调整费用ꎻ学费一般低于普通高中的费用ꎮ

我的观察不同于 Pun Ngai 和 Chris Smith 的研究结论ꎬ 参见Pun NꎬSmith C Putting transnational labour in its place the dormitorylabour regime in post ̄socialist China[J] Workꎬ Employment and Socie ̄tyꎬ2007ꎬ21(1)27-45

在宿舍里晃荡ꎻ而一些住宿的学生不去学校食堂ꎬ而是和他们市里的同学一起在学校附近一家便宜

的面馆吃午饭ꎮ 整个学年ꎬ友谊真的改变了许多

次ꎬ但是ꎬ这些学生谈到他们完全形成社会群体是

基于个性和是否合群ꎬ而不是背景ꎮ 因此ꎬ以前好

朋友的分裂ꎬ是因为一些闲话或因为一方的不真

诚ꎬ或因为另一方不能提供预期的情感支持ꎮ 换

句话说ꎬ他们形成他们的社交圈可能会有某种社

会性的准则ꎬ这些学生把他们的友谊理解成是基

于个人性格特点和对于青年女生的一种行为规

范ꎮ 他们没有看到户籍身份家庭收入家乡甚至

方言对他们社会或情感生活的影响ꎮ有关中国大部分的研究发现跨越界限的意愿

是难以改变的ꎬ但在南京或许有点不一样ꎮ 我所

知道的ldquo运河学校rdquo计算机技术专业的一个很有想

法的青少年ꎬ的确拥有南京户口ꎮ 有一天晚上ꎬ我与他以及班上的一些同学一起吃晚餐ꎬ当我问他

ldquo他的家人是不是lsquo老南京人rsquordquo时ꎮ 在慎重考虑了

一会儿后ꎬ他答道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ꎮ 他

告诉我ꎬldquo战争期间ꎬ许多可能一直是lsquo老南京rsquo人被杀害了或者迁移了ꎬ因此ꎬ大部分南京住户都是

来自其他地方ꎬ可能是 60 年前ꎬ可能是上个星

期rdquoꎮ 在他看来ꎬ正因为许多南京住户实际上都曾

来自其他地方ꎬ现在才有可能与其他人成为好

朋友ꎮ即便这是一个极其局部的现象ꎬ我所知道的

青少年开始建立不同种类的社会联系和社会认

同ꎬ与以往长期关于认同的研究mdashmdashmdash认为认同或

身份深深植根于先辈居住地和当前户籍身份mdashmdashmdash不同①ꎮ 在许多方面ꎬ这些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上

并不令人感到惊奇ꎮ 毕竟ꎬ其他学校青年人也和

他们的(部分)同班同学交朋友ꎬ不同的是这些同

班同学的身份ꎬ因为职业学校教室里混合着第二

代外来务工人员以及下岗职工的子女ꎮ 与 Pun 等

讨论的宿舍制度相似ꎬ教育制度为新的社会关系

提供了空间[17]ꎮ 聚集在这些教室里ꎬ这些青少年

有着相似的生活机遇ꎬ相似的生活方式和等同的

声望地位ꎮ 在这样的空间中ꎬ城市无产阶级和外

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正在共同建构一种新的社会阶

层和文化ꎮ

四新阶层文化

1ldquo失败rdquo的文化

在许多方面ꎬ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是一种失

败的文化ꎮ 之所以这样说ꎬ是因为职业学校学生

的分类与关于正常青年的国家话语紧密相关ꎬ他们是作为一个丧誉群体而存在ꎬ是诱导边缘化的

产物ꎬ是由考试制度建构出的ꎮ 对职业学校学生

的这种理解渗透着我们对其学校生活的观察ꎮ 虽

然我们不能和这些青少年的父母直接接触ꎬ但是

从相关成年人那里得知ꎬ他们严厉谴责这些青年ꎬ是因为他们未能遵循ldquo正常青年的思想rdquo②ꎮ 这反

映在两所学校的老师和管理人员对学校和这些学

生的评价中ꎮ 这些老师非常直接地表示ꎬ他们绝

不会考虑把自己的孩子送进自己工作的学校ꎮ 实

际上ꎬ在我们进行研究的这一年里ꎬ有几个老师和

管理人员显得特别憔悴ꎬ因为他们自己的孩子正

在备战这年的中考或高考ꎬ这些家长十分支持自

己孩子努力学习ꎬ以避免成为自己的学生③ꎮ与保罗1048944威利斯描述的情况一样ꎬ我所在学

校的老师和管理人员把这些学生的失败归于个人

的愚蠢和懒惰ꎻ较差的学习表现总是归因于ldquo意志

力不够或者能力不足rdquoꎬ而非结构性因素[1]ꎮ 这两

所学校的老师会习惯性地谴责这些学生没有出

息ꎬ这是一个明显的侮辱ꎮ 如果未来发展的希望

在于教育程度不断提高ꎬ这些学生确实是不会有

出息的ꎮ 而道德问题是这种失败观点的根本当ldquo好孩子rdquo的评判观念与他 她的考试成绩密切相

关时ꎬ那些在考试中获得较低分数的青少年就理

所当然变成了ldquo坏孩子rdquoꎮ因此ꎬ老师们在管束这些学生行为方面的努

力远远超过教学方面ꎮ 在老师们的眼中ꎬ根据这

5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人类学家 Sulamith Heins Potter 和 Jack Potter 曾比较了房屋登记系统ꎬ得出城市和农村间的差异一度如此坚固而自然化的结论ꎮ 参见 Potter S HꎬPotterJ MChinaprimes peasants the anthropology ofa revolu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ꎬ 1990 自 20世纪 90 年代开始ꎬ分割的两边逐渐被三方(城市 农村 移民)所取代ꎬ并且当代中国社会分析也将个体或群体的假设纳入到这三类中ꎮ 所以ꎬ我认为ꎬ随着这种转变ꎬ传统的关于城市青年生活的描述将不再适用ꎮ

由于研究的限制ꎬ我未能联系到学生的家长ꎮ 在 2007 年ꎬ中国政府为了准备奥运会取消了多项研究ꎬ我到达中国的随后时间ꎬ虽然被允许在两所学校做研究ꎬ但不许收集任何关于家庭的数据或问卷调查资料ꎮ 参见Geremie Barmeacute Chinaprimes flat earth historyand 8 august 2008[J] The China Quarterlyꎬ2009ꎬ197 64-86

感谢 Mette Halskov Hansen 提醒我注意这一点ꎮ

些规章的定义ꎬ这些学生是桀骜不驯不遵守纪律

的ꎻ如果不这样的话ꎬ他们已经成为了好学生ꎬ而不会一开始进入这些学校ꎮ 这些学生站立坐下穿着的方式以及对城市空间金钱和时间的使用

方式全都需要老师的管束和纠正ꎬ老师本来就对

学生的行为表现期望不高ꎬ所以老师就能在所到

之处随时发现这些不好的行为ꎬ进而对这些行为

也就不以为然了ꎮ与ldquo分数低rdquo相关联的道德缺失被认为会渗透

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ꎮ 例如ꎬ这些学生对时间

的使用不断地受到监管ꎮ 对于中国正常的青年来

说ꎬ闲暇时间作为一个范畴完全是不存在的ꎬ他们

被期望把所有的时间花在学习或记忆上ꎮ 实际

上ꎬ在这些学生中间有着明显的道德等级ꎬ年轻人

会根据谁因努力学习而睡眠最少来相互评估和排

序ꎮ 然而ꎬ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ꎬ学习和记忆

不再有任何价值ꎬ虽然他们必须参加班内考试ꎬ但这与他们的分数是无关的ꎻ我们肯定从来没有听

说过哪个同学因考试不及格而被勒令退学或者通

不过班级测试ꎮ 因而ꎬ突然间他们有大量的可以

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ꎬ这一点极度困扰着一些老

师和成年人ꎬ他们焦虑地看到这些学生晚睡熬夜

以及花费大量的时间闲逛在篮球场学校附近的

小而便宜的小吃店和低级的商场ꎮ 老师们和管理

人员花了很大的努力ꎬ让这些学生回到教室多学

点东西ꎬ而这些努力都受到学生们每天的抵制ꎮ同样的逻辑使得老师谴责职业学校学生挥霍

无度ꎬ这也有特殊的道德逻辑如果这些学生正在

浪费大量的时间ꎬ那么他们一定也在浪费金钱ꎻldquo好学生rdquo待在家里学习ꎬ因而ꎬ他们没有机会没有理由去消费ꎮ 许多的课堂时间被用来告诫这些

学生去审视消费和节俭的道德价值ꎬ这也与全国

变化着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ꎬ如前文讨论的那样ꎬ中国的阶层地位也与消费紧密相关①ꎮ 因此ꎬ老师

试图监督他们的消费习惯ꎬ以使他们不要超过国

家的消费水平去消费ꎮ 职业学校学生一般以点头

来回应老师们的唠叨ꎬ继而抛之脑后ꎮ同样的ꎬ老师们总无休止地向学生讲述早恋

(意思是毕业之前有一个浪漫的伴侣)的道德危

害ꎮ 在中国城市里ꎬ青少年之间的浪漫关系是受

到强烈谴责的ꎬ因为这被认为会分散他们在ldquo最重

要的学习rdquo上的注意力[18]ꎮ 然而ꎬ对于职业学校学

生来说ꎬ这与学习是完全无关的ꎬ因为他们再也没

有考试需要学习ꎬ他们的分数对完成学业或找工

作实际上没有什么影响ꎮ 因此ꎬ为什么不去找个

男朋友或女朋友呢 事实上ꎬ许多学生都这样做

了ꎬ有的是在同学之间ꎬ有的是通过朋友介绍ꎮ 有

些人意识到这种行为ldquo犯规rdquo了ꎬ就向老师和家长

隐瞒这种关系ꎻ约会保密的伎俩成为两所学校用

餐或放学后闲聊的主要话题ꎮ2新的学生文化

尽管有这些对于他们的消极评价和消极态

度ꎬ但职业学校学生们并没有把自己视为ldquo失败

者rdquoꎮ 尽管他们意识到今后可能的人生机遇和消

极的社会地位ꎬ但他们正在建立属于自己通向未

来的发展路径ꎬ这是一条没有遵循国家所主导的

个体发展的路径ꎮ 通过这样的路径ꎬ他们形成了

一种新型的青年文化ꎬ即使有污名和考试失败带

来的低下地位ꎬ这种文化也会寻求一种新的尊严

形式ꎮ 换句话来说ꎬ虽然人类发展的主导思想排

除了这些青少年失败以后还能创造某种形式文化

的可能性ꎬ但是他们确实带来了某种新的东西ꎮ这些学生同国家意识形态和原有的社会范畴彻底

决裂ꎮ 我认为他们的自我认识就是一种新青年文

化的一部分ꎬ是一个和新的社会阶层相联系的地

位群体ꎮ职业学校学生们第一次通过建立自己的道德

社区以反对主导性思想体系的道德话语ꎮ 他们在

许多方面都这么做ꎬ不足为奇的是其中大部分皆

聚集在他们最受道德质疑的领域时间金钱和考

试分数ꎮ 例如ꎬ尽管面对老师们的指责ꎬ我所了解

的这些学生们自豪于他们的节俭女孩子尤其吹

嘘她们如何以较少的花费来保持时尚的外表ꎻ他们嘲笑同龄富家子弟ldquo败家子rdquo式消费方式ꎬ认为

他们自己是更好的更精明的更道德的消费者ꎬ

61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①参 见 Tomba L Of qualityꎬ harmonyꎬ and communitycivilization and the middle class in urban China [ J] Positions EastAsia Cultures Critiqueꎬ2009ꎬ17(3)592-616ꎻPun N Subsumption orconsumption the phantom of consumer revolution in Primeglobalizing ChinaPrime[J] Cultural Anthropologyꎬ2003ꎬ118 ( 4) 469 - 492ꎻ Anagnost AFrom PrimeclassPrime to Primesocial strataPrime grasping the social totality in reform ̄eraChina[J] Third World Quarterlyꎬ2008ꎬ29(3)497-519

从不奢侈花费ꎻ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基于

他们的消费模式ꎬ因而在道德上也高人一等ꎮ 他

们蔑视青年时尚杂志上的广告ꎬ也怀疑如果一个

细心且明智的消费者能花少部分钱而完美地装扮

出时尚的外表时ꎬ是否还会有人会把钱浪费在购

买名牌上ꎮ 像中产阶级的同龄人一样ꎬ这些青少

年也部分地通过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实践来定

义自身ꎬ但是他们通过声称自己的消费实践是精

明的有策略的完全与奢侈品和知名品牌不挂钩

的ꎬ以此改变自己ldquo受特权损害rdquo的阶层身份[11]ꎮ我所了解的这些学生ꎬ也自豪于他们所知晓

的有关这个城市的知识ꎬ特别是他们能够穿行于

城市中去找寻便宜货ꎮ 他们来到小巷和偏远的购

物中心ꎬ寻找位于市中心和城市边缘的低级商场ꎮ他们和这些销售低价格青少年服装的摊主们建立

了良好关系ꎬ以获得最实惠的交易ꎮ 当谈到他们

对城市空间的利用时ꎬ他们声称自己与那些待在

家里好好学习的学生相比是更好的市民ꎮ 在他们

看来ꎬ他们是真正的国际化的城市人ꎬ而不是那

种规矩型受大学束缚的青年ꎮ 他们在城市里的

时间被很好地利用了ꎬ没有浪费ꎻ他们对空间的利

用是策略性的ꎬ不是不道德的[19]ꎮ这些学生也针对测试分数提出了一个不同的

道德论点ꎮ 一些学生告诉我ꎬ他们并不是中考的

失败者ꎬ实际上ꎬ他们的分数完全可以进入普通高

中ꎬ只不过ꎬ他们选择进入职业学校ꎮ 他们争辩道

这种选择是孝顺的ꎬ因而也是非常道德的他们将

完成职业学校的学习ꎬ之后进入劳动力市场ꎬ成为

经济上自食自力者ꎬ而不是上正规高中去浪费父

母的钱ꎬ在那里极少有学生最终能通过高考ꎮ 他

们坚信自己没有上正规高中的学生那么自私ꎬ因为那些人把自己的未来建立在家庭的需要之上ꎬ因此ꎬ这些学生没有采取ldquo个人价值和考试分数成

正比rdquo的意识形态ꎬ他们不把自己看成标准考试中

的ldquo失败者rdquoꎬ而是在作为孝顺孩子的这种积极社

会地位中找到尊严ꎮ同样的ꎬ我们遇到的学生对自己拥有一份兼

职ꎬ而不是花费全部的时间在学习上是非常自豪

的ꎮ 许多职业学校学生能够自己挣零花钱ꎬ从而

减轻对父母的依赖ꎮ 在周末ꎬ女孩子在超市发放

免费样品ꎬ或者在大型购物中心发传单ꎬ工作时间

都很长ꎮ 许多男孩子下午和晚上在麦当劳和肯德

基上班ꎮ 虽然这些工作都是中产阶层父母所鄙视

的低端工作ꎬ但是ꎬ我所知道的学生大多喜欢它

们ꎬ因为这些工作简单ꎬ要求不高ꎬ几乎不需要什

么努力ꎮ 例如ꎬ发放传单能给自己在附近麦当劳

店内休息很长时间的机会ꎬ还能获得报酬ꎮ 在超

市发放样品能使自己得到免费样品ꎮ 虽然麦当劳

和肯德基店不是理想的工作ꎬ但总有好多吃的ꎬ而且店里不忙的时候ꎬ晚班工人还可以和朋友玩纸

牌等游戏ꎮ因此ꎬ实际上对于社会针对他们的每一个批

评mdashmdashmdash懒惰愚蠢浪费mdashmdashmdash这些学生都有一个回

应ꎮ 在韦伯的体系中ꎬ尽管他们处于丧誉地位ꎬ但他们仍在寻求一种方式来建立尊严ꎮ 在这一过程

中mdashmdashmdash尽管他们没有这样表达它mdashmdashmdash但他们正在

建立一种新的青年文化ꎮ 在这种新的文化中ꎬ这些受鄙视的学生是消费者ꎬ但却是节俭的消费者ꎮ他们通过一系列的兼职来养活自己ꎬ这些兼职是

富裕者或多数学术青年所唾弃的ꎬ但是他们能使

其变得有趣ꎮ 这些兼职在标准的中产阶级意义上

不是ldquo技术形塑者rdquo (即不能从兼职中学到技术)ꎬ这些学生也知道ꎬ他们当前的工作不会带来好的

发展前途①ꎬ但他们在多变的新都市经济环境中要

面临的未来就是不管他们上升到哪一步ꎬ都会不

断地跳槽和寻求新机遇ꎮ 因此ꎬ这些低端的兼职ꎬ对于他们学到城市的生活方式建立社会关系网

络和明白如何利用好特定环境ꎬ都是很好的锻炼ꎮ3职业服务行业的工作

这些学生对学习与他们未来的就业方向最终职业之间的弱关联性有着清醒的认知ꎮ 他们自

己口头传述的经验以及对稍高年级学生的观察表

明ꎬ除了进入国有企业的特例之外ꎬ他们都被潜在

雇主认为是半技术工人ꎮ 尽管这些职业学校承

诺ꎬ学校颁发的文凭证书能为他们打开通向城市

的大门ꎬ但这些学生知道得更多他们最终找到工

作还得依靠运气关系好的长相和毅力ꎬ而不是

7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①我的观察不同于 Susan Willis 研究结论ꎮ 参见 Willis S Teensat work negotiating the jobless future[M]∥Austin JꎬWillard M Genera ̄tions of youth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ꎬ 1998347-360

他们在学校学到的技能ꎮ 部分学生对学校没有教

授给他们什么存有抱怨和愤怒ꎬ但大部分职业学

校的毕业生对从事灵活服务工这样的未来很顺

从ꎮ 2008 年ꎬ当一群五年级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参加一系列春季招聘会时ꎬ我们加入其中并发现ꎬ他们都希望去找远远超过平常训练的体面的工

作ꎮ 这就涉及重新定义关于什么是ldquo体面rdquo工作

(对于他们来说)ꎮ 有的时候他们希望寻找充实而

有趣的工作ꎻ有时希望寻找安全简单的工作ꎻ有时候他们关注的则是薪资ꎮ

他们确实找到了工作ꎮ 虽然我们的研究在这

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取得学位后不久就结束了ꎬ但是在他们毕业后不久的 2009 年一个后续访问中

收集的一些逸闻趣事资料证实ꎬ所有的毕业生都

找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工作ꎮ 这些职业学校学生将

我很长时间都不理解的一些事情看得很清楚对于那些聪明灵活又充分熟悉城市的孩子ꎬ有大

量的工作可供选择ꎬ甚至对非城市户口的孩子也

一样ꎮ 虽然ꎬ外来务工人员占据着服务部门的底

层ꎬ而大学毕业生处于较高的一端ꎬ但是这些职业

学校的学生仍能在服务型经济领域的中低部门找

到大量机会ꎮ 城市的日益发展需要接待员打字

员数据录入员和影印机维修员ꎮ 还有些开放性

的工作如在新地铁站销售车票ꎬ新家园装潢中心

销售家具浴室设备ꎬ呼叫中心需要操作工ꎬ货运

公司需要调度员ꎬ小零售店需要售货员等ꎮ 我看

到的这些都是穷途末路的工作低工资低地位ꎬ而这些学生却视为一种机会并设法去抢占ꎮ 每个

月1 500~2 000元的薪资对那些和父母一起生活的

青少年来说足够了ꎬ并开始为结婚和组建家庭存

钱ꎮ 我所熟悉的那些学生对于他们的未来都一致

表现出乐观的情绪ꎮ在毕业后ꎬ这些毕业新生通过进入更好的工

作(即跳槽)来增强灵活性ꎬ有时候频繁到两三个

星期一次ꎬ他们跳槽的原因是多样的ꎬ不仅仅是因

为钱或更好的流动机会有时候为了离家近一点ꎬ有时候离职是为了避免和同事的冲突升级ꎬ或找

一个好老板ꎬ甚至为了找一个午餐时提供更好食

物的公司ꎮ 虽然按照人力资本累积的标准来看ꎬ这些行为似乎是反复无常ꎬ甚至是非理性的ꎬ但正

如 Susan Willis 所言ꎬ ldquo按一个特定的逻辑去跳

槽rdquoꎮ 通过这样做ꎬ这些青年人实践着在经济领域

里唯一真正拥有的权力放弃的权力[20]ꎮ 不断增

长的需求意味着总有另一份工作ꎬ可以跳槽去另

一片天地ꎮ令我惊讶的是ꎬ有一些学生也打算离开南京

去一些小城市ꎬ特别是江苏北部的南通ꎬ他们认为

那里将会有更多的机会较少的竞争(来自高中

生大学生的竞争)ꎮ 愿意远离像南京这样的大城

市ꎬ而去苏北这样低声望的地区是一个重要的暗

示mdashmdashmdash这些青少年正在建立新生活的计划ꎬ突破

规范性的意识形态(或思想)限制框架ꎮ 在某种程

度上ꎬ和那些聚集于主要城市的有较高教育水平

的同龄人相比ꎬ他们为灵活的ldquo后福特主义rdquo作了

更充分的准备①ꎮ 随着大学毕业生的行列(或队

伍)越来越大ꎬ这些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将会面临与

更高学历者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ꎬ这些人如洪水

般涌入劳动力市场ꎮ 越来越多来自高中高职院

校和大学的毕业生ꎬ开始给职业学校学生施加了

压力ꎮ 我沮丧地看着这些职业学校学生的状况ꎬ看到的是将来他们夹杂在不断进入城市的农民工

和不断扩大的高学历者之间的状况ꎮ 然而ꎬ他们

对这种状况持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他们正在通

向更美好更富有的未来ꎮ 即便他们不上大学ꎬ他们生活得比父辈更好ꎮ 正如他们提醒我的ꎬ出于

这些原因ꎬ大部分人凭借职业学校的文凭能找到

室内工作ꎬ许多人会找到办公室的工作ꎬ大半天时

间都可以坐着ꎬ甚至夏天可以吹空调冬天有暖

气ꎮ 他们可能会频繁地更换工作ꎬ但是他们能选

择待在一个城市ꎬ而不像往返城乡的父母ꎮ 尽管

他们在新型服务经济领域能够或将要找到的是低

工资低声望低技术的工作ꎬ但他们仍是向上流

动的ꎮ

五结论新社会阶层

在一个不断变化的道德和社会环境下ꎬ青少

年越来越多地根据他们所取得的教育成就而被定

义ꎬ我主张职业学校能为新社会阶层的形塑提供

81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①参见廉思蚁族 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ꎬ 2009

思想和体制框架ꎮ 作为一个阶层群体ꎬ在韦伯的

框架中ꎬ这些学生是ldquo特权受损rdquo的ꎬ但是ꎬ他们正

在努力建构一种新文化ꎬ使其积极作用于他们的

选择和生活方式ꎮ 作为一个群体ꎬ职业学校毕业

生有着相似的生活机遇尽管他们在城市服务业

找到了看似众多的水平流动(的机会)ꎬ但是他们

未来的垂直流动(即未来发展)很有可能因教育证

书的缺乏而受到限制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分ꎬ因为ꎬ他们受限的生

活机遇是围绕着作为新社会阶层的职业学校毕业

生而构建一个边界的部分原因ꎮ 职业学校毕业生

可能面临着愈加激烈的竞争ꎬ与同时进入劳动力

市场的正规高中毕业生甚至是未充分就业的大学

毕业生争夺就业岗位ꎬ但是这些拥有较高教育水

平的青少年至少有可能比他们获得不同的或更好

的生活机遇ꎮ 作为韦伯式理论家的 Kevin Smith 提

出ldquo在韦伯看来ꎬ社会流动不仅发生于不同阶级

之间ꎬ而且也发生于同一阶级内部ꎻ他似乎还表明

一个阶级内部流动的程度定义了它的概念界限ꎻ这个界限被认为达到了而不是超越了lsquo流动容易

且典型rsquo的这个观点rdquo [21]ꎮ 因此ꎬ对于韦伯来说ꎬ分析同一阶层内部社会流动可能性的不同类型和

流动 的 局 限 性 是 定 义 社 会 阶 级 的 一 个 重 要

方面[21]ꎮ尽管未来是不可能预测的ꎬ但如果他们保持

当前的生活轨迹ꎬ这些职业学校学生不可能成为

中国ldquo新富群体rdquo的成员ꎬ也不可能是全球流通的

奢侈品的消费者ꎬ也不可能被作为他人效仿的模

范人物ꎮ 然而ꎬ他们也不会是工厂职员建筑工人

或低级饭店的服务员ꎬ这些工作是农民工所从事

的[5ꎬ6ꎬ9]ꎮ 相反ꎬ他们将成为新一代灵活的服务人

员ꎬ作为半技术工人进入新型服务经济领域ꎮ 由

于他们在服务型经济领域仅享有有限的社会流

动ꎬ因而共享着相似的生活方式生活机遇和市场

地位ꎻ换句话来说ꎬ他们正形成一个新社会阶级

(韦伯意义上的ldquo阶级rdquo)ꎮ这些职业学校学生通向未来的路径和在市场

经济中的生活机遇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分析点首先ꎬ正如我在本文中论述的一样ꎬ韦伯的理论关注

于市场情况和阶层群体ꎬ他对阶层的分析视角有

助于理解当下中国阶级形塑的经济和文化方面ꎮ从韦伯的视角来看ꎬ我们所研究的这些职业学校

学生正处于一个社会阶层初级阶段拥有相同的

市场关系ldquo特权受损rdquo的地位群体和水平 垂直的

社会流动机会ꎮ 其次ꎬ我认为韦伯ldquo生活机遇rdquo的

概念要求我们在分析改变阶层形塑时要严肃地对

待ldquo代际rdquo这个概念ꎮ 当然ꎬ在中国ꎬ主流的和学术

的社会分析ꎬ已经显示出一种分析ldquo代际差异rdquo的

浓厚兴趣ꎬ并致力于把年龄按 80 后和 90 后分类ꎬ仿佛一个年龄段的所有青少年都是一样的ꎬ然而ꎬ我绝不认为每一个年龄段的所有成员都有着相似

的社会经历ꎬ对于今天的职业学校学生来说ꎬ他们

在课堂上面临的历史偶然性对他们这一代来说是

全新的①ꎮ 仔细观察特定的年龄段成员面临的社

会结构变化和新机遇ꎬ能为了解当下的阶级形成

开辟新的分析空间ꎮ这种分析是可行的ꎬ因为这些青少年有相同

的组织性背景mdashmdashmdash学校ꎮ 分析者长期认为学校是

社会性区分和再生产阶层的主要场所ꎮ 然而ꎬ我的研究表明ꎬ学校也可能是形塑新社会阶层的特

殊场所ꎮ 正如 Pun 等认为工厂里的ldquo宿舍制度rdquo能摆脱地区语言和种族的限制ꎬ形成新型的社会和

集体关系ꎬ我认为新教育制度也有创造新的社会

结合体的可能[17]ꎮ 这些新社会群体的产生不仅是

基于物理因素mdashmdashmdash不同青年群体学习在同一教室

里ꎬ而且形成于特定教育环境形成的思想空间中ꎮ因此ꎬ正如ldquo住房rdquo能给 Zhang 提供一种视角去洞

察中产阶级的ldquo阶级空间化rdquo [8]ꎬldquo宿舍rdquo被 Pun 等

认为是一个ldquo特殊的地方rdquo去观察新工人阶级形成

一样ꎬ学校也有利于洞察新服务阶层形成ꎮ另外两个原因也说明学校的重要性首先ꎬ在

变化着的社会阶层内部ꎬ学校是由国家资助的机

构ꎬ其伴随着定位他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思想体系

框架ꎮ 学校执行着国家制定的有关居留许可考试和社会流动等政策ꎮ 由于当今中国的阶层以及

社会阶层差异变得越来越尖锐ꎬ学校及家庭的教

育抉择将是理解这些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ꎮ 其

9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①对一个较早时期的工人代际间的重要性的关注ꎬ可参见Rofel LOther modernities gendered yearnings in China after socialism[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ꎬ 1994

次ꎬ学校也是很重要的ꎬ因为阶层这个概念在当下

中国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ꎮ 我所认识的这些青少

年肯定不会意识到他们正在形成一个新社会阶

层ꎬ如果被问及ꎬ我想他们会坚定地反对以一个阶

层为基础的分析ꎮ 鉴于 Anagnost 的观点ꎬ即关于

阶级的概念已在中国渐渐式微ꎬ这种现象是不足

为奇的ꎮ 如果没有这种ldquo阶级rdquo的概念ꎬ我认为职

业学校是学生生活经验的首要组织者和现实力

量ꎮ 职业学校让他们聚集在一起ꎬ形成了一个群

体ꎻ也让他们作为无缘更高教育的地位群体而待

在一起ꎮ 他们的学校教育决定了其生活机遇和流

动机会ꎬ也给他们提供创造价值和意义的机会ꎬ并且在学习生活中反对老师们的ldquo不屑rdquoꎮ

这个社会阶层是否会在将来成为一个自觉

的活跃的阶层是未知的ꎮ 韦伯谈到ꎬldquo要使这个

发生10490181049018必须使其阶层状况的lsquo现实制约性和影

响rsquo清晰可见ꎬ因为只有那时ꎬ生存机会的对比才

不是以一种完全既定的事实被感知并接受ꎬ而是

作为现存的财产占有分配的结果或者是具体的经

济制度结构产生的结果而被感知ꎮ 只有那时人们

才可能反对阶层结构ꎬ不仅仅通过一种间歇性的

和非理性的抗议的行动ꎬ而且也会采取理性的关

联形式rdquo [11]ꎮ尽管在今天ꎬ这些职业学校学生对他们的未

来是乐观的ꎬ但是ꎬ经济萧条可能会对他们的市场

境况带来毁灭性的影响ꎬ同样会毁坏他们对未来

的希望和计划ꎮ 经济和社会环境是否让他们阶级

状况的ldquo现实制约性和影响rdquo变得清晰可见ꎬ这仍

有待观察ꎮ

参考文献[1]Willis P Learning to labo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M] New York Co ̄lumbia University Pressꎬ 1981

[2]Pierre Bourdieuꎬ Passeron J C Reproduction ineducationꎬ society and culture [ M ] LondonSageꎬ 1977

[3]Anagnost A From Prime classPrime to Prime social strataPrimegrasping the social totality in reform ̄era China[ J ] Third World Quarterlyꎬ 2008ꎬ 29 ( 3 )

497-519[4] Chris King ̄Chi ChanꎬPUN N The making of a

new working class a study of collective actionsof migrant workers in south China[J] The ChinaQuarterlyꎬ2009ꎬ198287-303

[5] Tomba L Creating an urban middle classsocialengineering in Beijing [ J] The China Journalꎬ2004ꎬ511-26

[6]Goodman D S G ꎬXiaowei Zang Introduction[M]∥Goodman D S G The new rich in China futurerulersꎬ present lives London Routledgeꎬ20086

[7]Geng Songꎬ Lee T K Consumptionꎬ classformation and sexuality reading menprimes lifestylemagazines in China [ J ] The China Journalꎬ2010ꎬ64159-177

[8]Li Zhang In search of paradise middle ̄classliving in a Chinese metropolis[M] Ithaca Cor ̄nell University Pressꎬ2010

[9]Jing Wang Brand new China advertisingꎬmediaꎬ and commercial culture [M]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ꎬ2008

[10]Atkinson W Rethinking the work ̄class nexus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recent trends[J] So ̄ciologyꎬ2009ꎬ43(5) 896-912

[11]Max Weber Economy and Society Vol2[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ꎬ 1956 1978927

[12]Hebson GRenewing class analysis in studies ofthe workplace a comparison of working ̄classand middle ̄class womenprimes aspirations and identi ̄ties[J] Sociologyꎬ2009ꎬ43(1)27-44

[13] Qvortrup JFrom useful to useless the historicalcontinuity of childrenprimes constructive participations[J] Sociological Studies of Childrenꎬ 1995ꎬ 749-86

[14] Stig Thoslashgersen Secondary education in Chinaafter Mao reform and social conflict[M] Aar ̄hus Aarhus University Pressꎬ 1990

[15] Donald SꎬYi Zheng Richer than before the02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cultivation of middle ̄class taste [ M ] ∥Goodman D S GThe new rich in China futurerulersꎬ present lives London Routledgeꎬ200871-82

[16]Kipnis AThe disturbing educational discipline ofPrimePeasantsPrime[J]The China Journalꎬ2001ꎬ461-24

[17]Pun NꎬSmith C Putting transnational labour inits place the dormitory labour regime in post-socialist China[ J] Workꎬ Employment and So ̄cietyꎬ2007ꎬ21(1)27-45

[18]Boslashrge BakkenPrime Never for the first timePrimePrimepremature lovePrime and social control in todayprime s

China[J] China Informationꎬ1993ꎬ7(3)9-26[19]Michel de Certeau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 M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ꎬ 1984

[20]Willis S Teens at work negotiating the joblessfuture[M]∥ Austin JꎬWillard M Generationsof youth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Pressꎬ 1998347-360

[21]Smith K Operationalizing Max Weberprime sprobability concept of class situation theconcept of social class [J] British Journal ofSociologyꎬ 2007ꎬ58(1)87-104

Learning to Serve Urban Youthꎬ VocationalSchools and New Class Formations in China

TE Woronov1ꎻ Translated by DING Bairen2ꎬ WANG Liufei2

(1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ꎬ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ꎬ Sydney 2006ꎬ Australiaꎻ2Department of Sociologyꎬ Hohai UniversityꎬNanjing 210098ꎬ China)

AbstractWhatprimes the destin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youth in China Based on a year of ethnographic research(2007mdash2008) in two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Nanjingꎬ this essay describes the lives and experiences ofa group of young people enrolled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a Weberian approach The study shows that ur ̄ban vocational secondary schools are a privileged site for producing a new social class in China today Firstlyꎬ vo ̄cational education generates a separate status group of young people structurally and ideologicallyꎻ secondlyꎬ thesimilar background and common living environment created by the students of vocational schools help to generatea new social class and cultureꎻ thirdlyꎬ the new culture constructed by vocational schools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studentsprime choices and styles of lifeꎬ encouraging them to be engaged in the service economy as semi ̄skilled laborIn shortꎬ 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s are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the formation of a new social class They sharethe similar style of lifeꎬ life chanceꎬ market position and limited social mobilityKey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ꎻvocational schoolsꎻvocational educationꎻnew social class

【责任编辑章  诚】

12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会平均主义①ꎮ然而ꎬ在今天极其快速的社会和经济变化的

背景下ꎬ教育和阶层之间的关系遇到了几个重要

的问题随着社会阶层的再生产ꎬ学校也能有助于

产生新的社会阶层吗 如果能产生ꎬ那是如何发

生的呢 在今天的中国ꎬ通过教育系统会产生何

种社会阶层呢通过在南京市两所中等职业学校为期一年

(2007mdash2008 年)的民族志研究ꎬ本文认为在今天

的中国城市中ꎬ中等职业学校是一个产生新社会

阶层的优选场所(privileged site)②ꎮ 借由韦伯的路

径ꎬ我探究了早期阶层形成的三个方面ꎮ 首先ꎬ我描述了职业教育如何从结构层面和意识层面上生

产一个独立的年轻人阶层群体ꎬ在当今中国他们

普遍不符合与人类资本发展相联的阶层流动和中

产阶级道德性市民身份的主导观念ꎮ 其次ꎬ我讨

论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背景以探讨这一制度环

境是如何促使新的社会阶层群体形成ꎮ 再次ꎬ我探讨了职业学校学生对生活的看法ꎬ进而讨论他

们开辟通向未来的方式ꎬ这种方式也是阶层文化

中新的形式ꎮ

一中国的阶级形成

研究新阶级形成的学者指出ꎬ阶级的概念在

中国尤为复杂ꎮ 部分原因是因为ldquo阶级rdquo这个词基

本上不再使用了ꎬ而是代以ldquo社会阶层rdquo这一术语ꎬ它的使用促进了对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社会经

济等级学术讨论的去政治化ꎮ 用 Anagnost 的话

说ꎬldquo社会阶层的这个新话语在某种程度上指涉的

是社会不平等而非社会对抗rdquo [3]ꎮ 在过去的十年ꎬ中国的分析家们在没有诉诸阶级差别话语的情况

下ꎬ用了一系列的概念框架和定义来尝试对当代

社会经济分化形式进行分类[3]ꎮ尽管在中国对阶级是如何概念化的话语受到

限制ꎬ但国外学者一直在努力理解新的社会阶级ꎮ如 Chan 等通过对中国南方外来劳工的调查研究ꎬ采用更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ꎬ有力论证了集体

行动是新的工人阶级形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ꎮ 用

他们的话说ꎬldquo工人们不仅仅基于家乡族群性别

和同伴的社会关系网络在同一工厂内组织起来ꎬ

同时在劳工跨出排外性社会网络与强关系之限度

进行抗争的更为广泛意义上促成工人团结rdquo [4]ꎮ从事社会经济等级另一端的研究人员则研究

了中国新的上层和中产阶级ꎬ使用了更广泛的阶

级定义ꎬ一部分研究者承认中产阶级ldquo呈现出无定

形及缺乏传统阶级定义所要求的凝聚力10490181049018rdquo [5]

例如ꎬGoodman 等在关于中国新富人的有影响力的

作品中声称ꎬldquo阶级可能与经济结构收入消费模

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关ꎬ并且经常令人困惑

地在同一时间呈多维度模式rdquo [6]ꎮ 其他研究者则

拓展了这些指标ꎬ认为阶级也可由教育水平职业社会地位品味格调和审美价值来界定ꎬ甚至

包括主观认同③ꎮ 对中产阶级的研究还涉及集体

行动的可能性ꎬ更多的争论在于这个群体似乎围

绕着集体消费与休闲活动而生成ꎬ他们通过消费

和资源获得强化着自身 ldquo 中产阶级rdquo 的主观

感受[7-8]ꎮ根据这些研究ꎬ新的中产阶级形成的一个有

趣的方面是它具有令人期待的特征ꎬ如一些学者

已表明的那样ꎬ中产阶级理念所承载的文化价值

份量比他们实际人口总量要多得多[3ꎬ5ꎬ9]ꎮ 尽管他

们的职业收入和社会地位可能参差不齐ꎬ但相对

少数的中产阶级和新富人的文化和消费活动以及

高水平教育在今天的城市公民理念中仍占主导地

位ꎮ 一小部分受过良好教育的城市消费者ldquo享受

着比较舒适和现代的生活方式rdquo [5]ꎬ且恰如其分地

充当着当今中国城市中现代行为的典范ꎮ 那么ꎬ接着引发一个疑问那些没有接受特别良好教育

也不能赚取足够的钱来满足恰当消费的城市人

(urban population)是怎么样的呢

二韦伯式阶级分析

马克思认为ꎬ阶级区分的基础在于生产资料所

有制ꎬ而韦伯认为阶层状况取决于他所谓的ldquo市场状

90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参见 Unger J Education under Maoclass and competition incanton schoolsꎬ 1960mdash1980 [ 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Pressꎬ 1982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ꎬ我们的研究完全限定于城市职业学校ꎬ这一论文关注的是城市现象ꎮ 农村职业学校则更为贴合不同特征和不同工作打算的学生的需求ꎮ

参见Donald SꎬYi ZhengRicher than before the cultivation ofmiddle ̄class taste[ M] ∥ Goodman D S G The new rich in Chinafuture rulersꎬ present livesLondon Routledgeꎬ 200871-82

况rdquoꎬ即ldquo可以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稳当收入的必要

技能和证书rdquo [10]ꎮ 他解释道ꎬldquo在下述情况下ꎬ我们

可以称之为lsquo阶层rsquo生活机遇的特殊因果构成相同

的一定数量的个体ꎬ而且是在这样的限度内ꎬ这种

构成只是在占有财产和占有收入机会的利益中表现

出来ꎬ同时在商品市场或劳动力市场的条件下得以

呈现ꎮ 这就是lsquo阶级状况rsquordquo [11]ꎮ 因此ꎬ阶层状况和

职业相关联ꎮ 就此ꎬ它对于我们思考从学校到工作

的过渡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ꎬ在这一过渡中ꎬ青少年

被涌入劳动力市场的特定位置ꎬ在本研究中ꎬ他们进

入的是新型城市服务行业ꎮ然而ꎬ职业等级仅仅是韦伯ldquo阶层rdquo概念的一

个方面ꎬ因为他热衷于描述经济与文化的相互联

系[12]ꎮ ldquo生活机遇rdquo这个概念也是同样重要ꎬ它包

含了个体可以带到市场的资源ꎬ进而给贯穿个体

生命的流动带来机会ꎬ也带来限制ꎮ 对于青年人

来说ꎬ其生活机遇可能与父母的市场状况有关ꎬ但是ꎬ它也指他们自己人生过程中潜在的水平或垂

直流动ꎮ 所有这些合起来构成一个社会阶层ꎮ 用

韦伯的话来说ꎬldquolsquo社会阶层rsquo构成了处于简单和类

型化的个体或代际流动中的阶级状况总和rdquo①ꎮ韦伯的阶层区分的概念与他所称的ldquo地位区

分rdquo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1]ꎮ 纯粹经济形式的阶

层概念与市场状况相联ꎬ而地位与荣誉相关ꎬ用他

的话说ꎬldquo人生活中每个特有部分是由一种特殊

的mdashmdashmdash不论积极的还是消极的mdashmdashmdash荣誉的社会评

价所决定rdquo [11]ꎮ 以这种方法ꎬ地位群体被部分定义

为道德群体ꎬ相对而言ꎬ在更大共同体中依据道德

价值而构成ꎮ在进一步讨论中ꎬ韦伯说明了阶层和地位的

关系ldquo由于过度简化ꎬ可能有人会说阶层是根据

与商品的生产和控制关系来进行ꎬ然而地位群体

则是按照它们特殊的生活方式中呈现的商品消费

原则来进行划分rdquo [11]ꎮ因此ꎬ韦伯式的阶层理解涵括了经济和文化

层面ꎬ包括与市场生活机遇荣誉和生活方式(通常被定义为消费方式)的关系ꎮ 个人和群体的水

平和垂直流动受到他们带入市场的资源的限制ꎬ或者正如一位社会学家所描述的ldquo这些社会阶层ꎬ或者从区分的意义上讲ꎬ共享生活方式社区和态

度的可感知到的社会群体ꎬ产生于制约社会流动

的经济基础rdquo [10]ꎮ这个架构对理解当代中国职业教育中的学生

尤其有用ꎮ 正如我随后的详细讨论ꎬ我认识的这

些年轻人并不是作为新中产阶级典范的受过良

好教育的都市世界公民者ꎮ 然而ꎬ在城市经济中ꎬ他们比父辈获得更多的向上流动ꎬ在新工人阶级

研究中他们的父母被描述为农民工或贫穷的城市

工人ꎮ 在职业上ꎬ这些年轻人既不是工人也不是

农民ꎬ他们也不会进入那些可以给他们提供足够

多收入去追求中产阶级崭新生活方式的行业ꎮ 相

反ꎬ作为半技术工人的他们进入的是新型城市服

务业ꎮ 从结构上经济上和意识形态上ꎬ他们一方

面处在农民工和无产阶级之间ꎬ另一方面处于农

民工与新中产阶级之间ꎮ接下来ꎬ我将谈论职业教育打造这些学生生

活机遇的一些方式ꎮ 这种谈论部分依仗于界定他

们带入劳动力市场的资源(在本研究中是证书)ꎬ部分借助于与学术意义上ldquo正常rdquo城市青年相对的

消极地位的道德群体来描述他们ꎮ 然而ꎬ与此同

时ꎬ这些年轻人部分地通过他们消费活动以及不

顾自身处于消极道德地位而宣称自我尊严的方

式ꎬ来建立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11]ꎮ 在结论部分ꎬ我将讨论围绕这些年轻群体的作为一个社会阶层

的界限是如何形成以及这些年轻群体如何形成他

们自己本身的意识和积极活跃的阶层的潜力ꎮ

三教育体制和地位群体

1普通青年ꎬ考试制度和代表ldquo失败rdquo的职业

教育

正如许多观察者所指出的那样ꎬ今天的中国ꎬ发展的观念占据了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ꎬ这种观

念在人的层面上部分是由教育成就来衡量ꎮ 因

此ꎬ尽管他们对阶层理解存在很多分歧ꎬ所有中国

的新中产阶级的分析家都一致认为ꎬ一个核心标

准是高教育水平从定义上看ꎬ受教育程度高者比

受教育程度低者发展得更好ꎮ 这样的话ꎬ个人的

01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①此方面的讨论可参见 Wright E O Class counts comparativestudies in class analysis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ꎬ1997

发展越来越能代表整体国家的发展ꎮ 如同国家的

发展是基于合理的管理资本投资(部分在高科技

上)和生产高质量的出口商品之上的那样ꎬ现在人

的发展就要求父母应该用一些被科学家证实的方

法来培养孩子ꎬ投资在像电脑这样的主要设备上ꎬ并且把孩子的发展目标投向国外市场①ꎮ

为了能恰当地培养孩子ꎬ中国城市家庭被期

望用一种累计策略来对待其独生子女ꎮ 父母祖父母和其他重要的成年人(包括当前的社会背景ꎬ也就是中文所说的ldquo环境rdquo)实践着微观的人力资

本政策他们投资孩子的教育以期未来能获得报

酬ꎮ 对他们来说ꎬ年轻人主要的活动ꎬ也是唯一的

活动mdashmdashmdash就是学习ꎬ而这最简单的体现就是考试

分数[13]ꎮ 在未来ꎬ这项活动(学习)和这些父母的

投资将会如其所愿在新道德经济中快速产生回

报ꎬ在新道德经济中ꎬ价值积累为高成绩和考试分

数ꎬ而这又会有利于得到高薪工作威望面子和

关系ꎬ这些作为塑造未来的方式被家庭不断地再

生产ꎮ因此ꎬ考试成绩不仅仅是教育流动性的量化

表达ꎬ它们还凝聚和代表着青年的所有社会价值ꎮ在第二种类比中ꎬ年轻人变成了他们的考试分数ꎬ他们的价值被凝聚在一个单一的数字中ꎮ 尽管这

是一个极其狭隘和完全非线性的生活路径ꎬ但一

种普遍性的观点认为儿童进入大学是其向上流动

的最基本条件ꎬ还有些相关的观点认为这是努力

在完成学校任务ꎬ这些观点因获得社会结构和社

会系统的支持而深刻地被自然化了②ꎮ 这是一个

共同的观点ꎬ以至于我在中国跨越广泛的阶层和

地域差异采访的每一个人不假思索地确信根据

考试分数给年轻人排名不仅是很自然和可取的ꎬ而且排名体系反映和产生了精英教育ꎬ即最应得

到的人取得最大的回报ꎮ 因此在当今的中国青年

中ꎬ阶层群体都依据考试分数而聚集在一起ꎬ因为

分数差异将大家划分为不同的受尊敬阶层群体ꎮ这一点集中反映在大学入学考试(UEE 高考)

中ꎬ它在中国教育的各个层面都推动着教学实践课程与方法的进步ꎮ 准备高考成了大家的ldquo成年

礼rdquoꎬ它是如此的正规化以至于被认为是中国青少

年必须要有的经验ꎮ 实际上ꎬ当我到中国开始这

项研究时ꎬ整个房间挤满了中层和中上层的中国

父母ꎬ当我说我对青年文化感兴趣时ꎬ他们哈哈大

笑ꎮ ldquo中国所有的青少年唯一做的事情就是准备

高考rdquoꎮ 他们耐心地跟我解释ꎬldquo这里没有青年文

化这样的东西rdquo 虽然我质疑过这种结论ꎬ但是高

考越来越主导有关中国城市青少年的公共话语ꎮ高考所带来的压力感紧张感和十足的痛苦已经

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③ꎬ这包括不断学习

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日益增长的不安周期

地推动想改变这项考试以适应更重要更独立的思

考能力ꎮ 媒体也报道了一种新现象青少年ldquo去网

瘾训练营rdquoꎬ是指那些选择花时间去上网ꎬ而不是

备战高考的青少年ꎮ 最近ꎬ中国和西方的媒体开

始关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境问题ꎬ在经历了十

年大学扩招后ꎬ他们以前所未有的数量涌向就业

市场④ꎮ2职业教育对额外教育⑤的增长性需求

普通青年的狭隘意识形态或思想体系关注于

高考的准备压力及结果ꎮ 在这种意识形态里ꎬ没有准备这种考试的大量的中国青年以及他们被认

为因道德素质差(在韦伯的体系中ꎬ他们的负向声

誉地位)而对生活产生的影响都是不予以考虑的ꎮ这些青少年越来越多地进入中等职业学校ꎮ

职业学校建立于毛泽东时代ꎬ起初是为城市

单位系统培训中层管理和技术人员[14]ꎮ 许多学校

是由工作单位直接开设ꎬ用于培训它们需要的管

理和技术人员ꎻ而另一些职业学校由当地或省教

1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参见Woronov T EChinese childrenꎬ American education glo ̄balizing child ̄rearing in contemporary China[M]∥ Cole Jꎬ Durham DGenerations and globalization youthꎬ ageꎬ and family in the new worldeconom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ꎬ 2007ꎻFong V Onlyhope coming of age under Chinaprime s one ̄child policy [ M]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ꎬ 2004

关于考试体系和其对当代家庭的影响的最好的回顾ꎬ可以参见 Kipnis A Governing educational desire cultureꎬ politics andschooling in China[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ꎬ 2011

关于高考的文献是丰富的ꎮ 在 15 年间ꎬ中国学术期刊中有超过 175 000 篇文章ꎬ而在公共出版物中(包括laquo人民日报raquo和laquo光明日报raquo)则有超过 100 000 篇文章之多ꎬ对于广泛的汉语信息数据文章和政策可以参见Kipnis A Governing educational desirecultureꎬ politics and schooling in China [ M] Chicago 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ꎬ 2011

1998 年到 2005 年ꎬ大专及以上毕业生增长了三倍ꎬ同时通过高考的高中毕业生比例也呈现指数级上升ꎬ已经超过了 40ꎮ参见 Li Yaoꎬ Whalley Jꎬ Shunming Zhangꎬet al Chinaprimes higher edu ̄c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its global implications[M]Cambridge MA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ꎬ 2008教育过分供给的结果是造成贫困人群未就业大学生和中国人广为知晓的ldquo蚁族rdquo等数量的增长ꎮ 参见廉思蚁族 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ꎬ 2009

相对于义务教育ꎬ译者注ꎮ

育部门主管ꎮ 在一个教育水平低下的时代ꎬ职业

学校毕业生被看做是知识分子ꎬ且因他们的知识

技能以及他们对党工作单位和国家的贡献而备

受尊重ꎮ今天ꎬ职业学校的招生是通过一种新的考试

制度来管理ꎮ 与高考不同ꎬ职业学校学生是由教

育系统中一个不同的关卡产生的ꎬ即中考mdashmdashmdash一

个重要的ldquo通行证rdquoꎬ但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外国都

受到极少关注①ꎮ在中国ꎬ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意味着从小学

开始接受学校教育的前九年ꎬ学费是由国家资助

的ꎮ 在九年级以后ꎬ所有希望继续接受教育的学

生要参加一种考试ꎬ即中考ꎮ 中考的结果让一定

比例的学生流入普通高中和重点高中ꎬ他们将备

战三年之后的高考ꎮ 市级教育部门根据每个辖区

的普通高中和重点高中招录的高一的学生总数来

调整这个比例ꎬ这个比例在每个城市每一年都会

变化②ꎮ 例如ꎬ在南京ꎬ2007 年大约 52的九年级

学生根据中考取得的分数能够进入普通高中或重

点高中ꎻ每个学生的分数决定他 她所能进入教育

层次的等级或高度ꎮ 其他约 48的没有达到高

中录取分数线的学生也有自己的一些选择ꎬ其中

之一是放弃学业ꎬ然后进入劳动力市场ꎬ成为一名

非技术性工人ꎬ但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人选择这种

路径ꎮ 富裕家庭的孩子会花钱进入ldquo私立预备rdquo学校ꎬ这些学校的目标是让学生考取国内或国外的

大学[15]ꎮ 而相当一部分想待在学校又没有钱进

入ldquo私立预备rdquo学校的学生选择了接受职业教育ꎬ作为他们最后的出路③ꎮ

有趣的是ꎬ当我采访这些职业学校的学生时ꎬ大多数学生告诉我他们选择上职业学校并不是为

了学一门特定的技能ꎮ 相反ꎬ他们是为了维持他

们作为学生的身份ꎬ以怀着ldquo更高的教育水平造就

更好的市民rdquo的理想ꎬ也是为了表达道德和教育成

就的相关性ꎮ 虽然他们承认为工作而进行的培训

是重要的ꎬ但是这仅仅是次要的理由ꎮ 他们普遍

地正在获得更高的教育ꎬ因为这是一件正确的事ꎬ他们应该接受的技能发展和工厂培训不是他们的

中心目标ꎮ 因此ꎬ这些学生和他们的父母内化了

ldquo更高的教育水平造就更好的市民rdquo这一主导思

想ꎬ而忽略了教育本身的质量ꎮ 在韦伯的体系中ꎬ这是一个丧誉群体寻求提高自己尊严的例子ꎬ在这个案例中ꎬ他们是通过保持这个有更高荣誉地

位的身份即ldquo学生rdquo的身份来提高自己的尊严ꎮ在过去十年里ꎬ对额外教育不断增长的需求

促使职业学校的数量和类型急剧增加ꎮ 除了以前

由教育部门和不同国有企业主管的职业学校以

外ꎬ又建立了许多新的职业学校ꎬ包括私人开办的

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内的职业教育计划和大学开

设的职业教育计划ꎮ 今天ꎬ进入职业教育的一年

级学生会面临着一系列令人困惑的选择ꎬ这是将

一个半私营化的教育系统嫁接于先前存在的以行

政部门和国有企业为基础的学校的结果ꎮ 最终ꎬ这些学生被瞄准为消费者ꎬ他们去购买职业教育ꎬ这种职业教育宣称可以让他们mdashmdashmdash在未来的某个

不确定时间mdashmdashmdash由中学的失败者转为工作的都市

市民ꎮ 这里潜在的假设是ꎬ当他们完成职业教育

培训后ꎬ这些学生将凭借他们的ldquo技术性的rdquo工作

赚取足够的钱去消费mdashmdashmdash至少达到新的城市中产

阶级下层的消费水平④ꎮ 用韦伯式的分析看来ꎬ这些职业学校的学生作为职业学校教育产品新的消

费者ꎬ在获得三或五年制的职业学校文凭之后ꎬ有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ꎮ

在我的研究中ꎬ不同种类的职业学校间的差

异是显而易见的ꎮ 南京河海大学社会学系的四个

研究助手和我一起在南京两所职业学校做了一整

年(2007mdash2008 年)的调查ꎬ这些学校有着不同的

历史ꎬ以不同的方式推销他们的文凭给九年级(初

21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一直在增长的大量初中毕业生也被招收到职业大专体制中ꎬ这些职业大专也招收高考失利的高中毕业生ꎮ 本文关注的是中等职业教育ꎬ学生是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毕业生ꎮ

学术性高中是分等级的ꎬ从普通高中到竞争激烈的区级市级省级重点高中ꎬ所有这些高中都是面向高考的ꎮ 在一些高中ꎬ所有的教学课程被安排在高一和高二完成ꎬ以便学生能在高三全身心地准备高考ꎮ

此处我故意简化了一些内容ꎬ例如ꎬ在一些地区技术学校和职业学校总是比邻的ꎬ虽然技术学校越来越多地转移到了农村ꎬ也尽管职业学校和技术学校有很多不同ꎬ如学制上提供的学位上ꎬ而本文并不关注这些复杂而多变的内容ꎮ

As discussed aboveꎬ there is growing research on the ways thatconsumption produces appropriate middle ̄class citizens See AnagnostA From PrimeclassPrime to Primesocial strataPrime grasping the social totality in reform ̄era China[ J] Third World Quarterlyꎬ2008ꎬ29(3)497-519ꎻ TombaL Of qualityꎬ harmonyꎬ and community civilization and the middleclass in urban China[J] Positions East Asia Cultures Critiqueꎬ2009ꎬ17(3)592-616ꎻPun N Subsumption or consumption the phantom ofconsumer revolution in Primeglobalizing ChinaPrime[ J] Cultural Anthropology2003ꎬ118(4) 469 - 492ꎻ Li Zhang In search of paradise middle ̄class living in a Chinese metropolis [ 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Pressꎬ 2010

三)学生和家长们ꎮ 第一所学校ꎬ我称之为ldquo大桥

学校rdquo(The Bridge School)ꎬ也就是文章开头提及

教室的学校ꎮ 它位于壮观的长江大桥正下方ꎬ学校自 20 世纪 70 年代初就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ꎬ由南京基础设施建设局主管ꎬ颁发的是三年制ldquo中专rdquo文凭ꎮ 长期以来ꎬ学校为城市发展项目(如道

路污水处理桥梁和填海工程)培训中级技术人

才ꎮ 当前ꎬ学校坐落在污水处理厂附近ꎬ学校本身

的糟糕环境和附近恶化的环境混合在一起ꎮ学校利用与市政部门的联系作为一个招生的

诱惑ꎬ学校承诺至少有一些毕业生被分配到市国

有企业的公共部门工作ꎮ 在我们所观察的一年

中ꎬ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工作是在南京地铁系统中

担任售票员站台员和清洁工等一些低水平的基

础性工作ꎮ 由于这些工作的高稳定性和低风险

性ꎬ学生们对这些工作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ꎬldquo地铁预科rdquo班的分数线是进入这所学校最高的ꎬldquo地铁预科rdquo班的学生也处于学校中社会层次和道德

层次的顶端ꎮ这所学校的其他课程或专业包括景观 园艺

旅游施工建设点管理和天然气ꎮ 举一个学校如

何开设课程或专业的例子ꎬ在后期计划中ꎬ学生花

了全年的时间学习或研究天然气钻井天然气管

道和运输以及天然气设备的设计ꎮ 然而ꎬ在毕业

后ꎬ男学生被聘去给家庭和企业送煤气罐ꎬ女学生

成为了城市周边小而偏僻的天然气公司里的接待

员ꎮ 类似的在学校课程和就业岗位之间脱节的现

象普遍存在于学校的课程计划中ꎮ我所观察的第二所学校相对来说是比较新

的ꎮ 它是众多的职业学校中的一所ꎬ隶属于城市

中的某个远程教育大学(电大系统)①ꎬ以满足日益

增长的职业教育需要ꎮ 这些职业学校遍及整个城

市ꎬ它们的推销策略是给九年级(初三)学生推销

ldquo大学rdquo这个名词的威望ꎮ 一旦进入这些职业学

校ꎬ学生可以称自己是ldquo大学生rdquoꎬ获得冠有大学名

称的ldquo大专文凭rdquoꎮ 我们花了一些时间在这个学校

的一个分支mdashmdashmdash我们称之为 ldquo运河学校rdquo ( TheCanal School)ꎬ因为它的位置靠近一个沿着秦淮河

新修部分的新公园ꎮ这所学校的硬件设备也很糟糕ꎬ很大程度上

是因为校长认为ldquo卖学校rdquo的资产能比ldquo卖教育rdquo获利更多ꎬ因此ꎬ他们正在废除停开一些专业ꎬ只保

留着会计计算机技术和汽车维修三个专业并开

设在一个大而空的建筑物内ꎬ其他的建筑物准备

拆掉用作商业开发ꎮ 2007 学年开始后ꎬ汽车维修

专业的学生搬离了这里ꎬ因此ꎬ我们再也没有见到

那些学生ꎮ 我的研究助手和我花费大量时间与其

他两个专业的学生保持联系交流ꎮ 我们观察了

二年级会计班的学生ꎬ当时他们正花了近一年的

时间练习算盘技能ꎻ除此之外ꎬ还观察了五年级

(毕业班)计算机专业的学生ꎬ他们本应该要培养

开发软件的技能但却在玩游戏ꎮ虽然这两所学校有些不同ꎬ但是他们也有相

似之处ꎮ 他们招进来的学生都被社会定义为ldquo非普通rdquo的ꎬ因为他们一般不参加高考ꎮ 实际上ꎬ在大多数情况下ꎬ这些学生甚至不允许参加这种考

试ꎬ尽管教育部最近颁布政策可以通过ldquo自学rdquo方

式参加高考ꎬ以服务于那些没能完成正规高中学

业的学生ꎬ但参加考试需要多年自学的准备ꎬ且通

过率极低②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ꎮ 因此ꎬ对于这些

学生来说ꎬ生活发展路径依赖于大学文凭是被禁

止的ꎻ他们的生活机遇很大程度上在他们进入职

业学校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ꎮ 因此ꎬ他们在人生

早期 15 岁的时候就要承受丧誉群体的ldquo污名rdquoꎮ为了努力减轻这种ldquo污名rdquoꎬ两所学校都承诺ꎬ

他们提供的职业教育能把这些青少年带回正规化

的发展路径中去ꎮ 这些学校还承诺ꎬ将建立起从

学生的现状通往他们理想状态的桥梁ꎮ 实际上ꎬ他们承诺做到这些ꎬ是通过宣称教授青少年能够

用来找到工作的技能ꎬ而这些工作又能使他们拥

有一个光明的都市生活方式ꎬ通过工作为国家做

贡献ꎬ并且通过不断增长的消费促进自身的发展ꎮ在意识形态上ꎬ这些学校一直承诺使学生通过教

育成就重获生命历程中的位置ꎬ最终回到主导观

念之中ꎮ 下面的部分ꎬ我将概述这些目标未能达

成的原因ꎮ

3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远程教育大学存在于从区到省的各个行政区域中ꎬ入学相对容易ꎬ而文凭的声望也较低ꎮ 参见 Donald S Educationꎬ class andadaptation in Chinaprimes world city[J]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ꎬ2009ꎬ2(1)25-35

2007 年ꎬ南京市教委的一位高级官员告诉我ꎬ江苏仅有 2的自学考生通过了大学入学的考试ꎮ

3职业学校教室中的新社会形成

尽管职业学校的学生被社会定义为一种单

一负向荣誉地位的群体ꎬ但两所学校的招生是极

其多样化的ꎮ 教室是当代中国的一种大熔炉ꎬ这个地位群体由众多来自不同农村或城市背景的青

少年组成ꎬ他们是第一次这样聚集在一起ꎮ这个新群体的形成部分得益于管理政策ꎬ涉

及职业学校赚钱盈利的方式ꎮ 要进入我们所研究

的两所职业学校ꎬ需要一定(较低)的中考分数和

几千块钱的预付学费①ꎬ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准入

要求ꎬ也不需要ldquo南京城市居民户口rdquoꎮ 因此ꎬ坐在

教室里的学生ꎬ既有南京市以及附近城郊的ꎬ也有

来自江苏农村地区的ꎬ还有其他省份的ꎮ许多学生的父母是从农村出来的务工人员ꎬ

他们中的大部分来自邻省安徽或者江苏农村地

区ꎮ 但是ꎬ我所见到的学生中还有的来自江西山东和湖南等更远的省份ꎮ 许多学生的父母经过十

几年的打拼已经是南京居民且有一部分人生活过

得不错ꎮ 例如ꎬ我们很熟悉的一名ldquo运河学校rdquo会

计专业的女学生来自安徽农村ꎬ她的父母在南京

市中心开了一个很大且有名气的汽车维修公司ꎻ另一个学生的父母也是来自安徽农村ꎬ他们在南

京市从事前景好的窗户 玻璃维修业务ꎮ 然而ꎬ其他许多学生都是流动的随迁子女ꎬ我遇到了几个

父母离异的学生ꎬ他们的教育费用是由工作在酒

店里的母亲负担ꎬ这些父母流动在上海苏州杭州等旅游城市中ꎬ因为在那里能找到工作ꎮ 我熟

悉的一个学生ꎬ他父亲在北京一个建筑工地做门

卫ꎻ另一个学生ꎬ父母在南京的一个大菜市场卖豆

腐ꎮ 然而ꎬ这个群体大部分学生的父亲都在建筑

行业工作ꎬ母亲尽可能找些兼职工作做ꎮ 许多学

生虽然出生在南京或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南京ꎬ但他们的户口仍然在老家ꎮ

这些学生的第二大来源是南京周边的农村地

区ꎬ包括正在发展为南京新的工业区和房地产开

发区的江宁和六合ꎮ 虽然这些青少年来自一个相

对小的区域ꎬ但是他们的背景惊人地不同ꎬ反映出

中国城市周边地区极其快速的变化ꎮ 一些家庭的

父母仍在务农ꎬ而大部分家庭的父母在城郊工厂

或建筑工地上班ꎮ 周边的很多家庭已经搬迁了ꎬ

生活在用来安置拆迁户的廉价房中且成为了市

民ꎬ他们原来生活的地方如今用于房地产开发ꎻ这些家庭努力维持家庭收支平衡ꎬ经常寻找诸如门

卫(或保安)清洁工之类的工作ꎮ这些学生的第三大来源是来自南京城区且拥

有城市户口ꎬ他们的父母从事广泛的工薪阶层的

工作ꎬ包括汽车司机当地小学食堂厨师仓库工

人大型连锁超市的收银员等ꎬ也有一些是下岗职

工ꎮ 我认识的一个学生ꎬ在当地的农贸市场帮助

母亲卖菜来维持家庭开销ꎬ她的残疾父亲许多年

前就从倒闭的工厂下岗了ꎬ其他家庭成员和下岗

的父母一起住在平房中ꎬ苦不堪言ꎬ当看到他们周

围邻居为了都市的发展纷纷被拆迁时ꎬ他们也开

始等待着被安置到城市偏远地区ꎮ然而ꎬ当这些孩子聚集在职业学校的教室中

时ꎬ他们的背景似乎不那么重要了ꎮ 不同种类的

同班同学有一些刻板印象(例如ꎬ两所学校为数不

多的一些认真的学生被斥为ldquo典型的农村孩子rdquoꎬ只知道学习)ꎻ有些同龄人因方言的不同而分为不

同的组别[16]ꎬ但是我观察到的友谊超越了家乡的

社会划分父母的社会阶级户籍区分ꎬ甚至方言

差异②ꎮ 学生们喜欢和有共同兴趣爱好或者认为

漂亮可爱的同学交朋友ꎮ 当我询问这些学生关于

朋友群体的选择时ꎬ他们耸耸肩ꎬ觉得这是一个愚

蠢的问题ꎬ对于他们而言ꎬ这些完全是很自然的ꎮ为了理解这些学生的社会生活ꎬ在学校期间ꎬ

我的研究助手和我试图跟踪ldquo运河学校rdquo二年级会

计专业同一课程上女同学之间不断变化的朋友

圈ꎮ 在这个共有 27 个学生(其中 25 个是女生)的班级中ꎬ近一半的学生来自偏远的郊区或农村地

区ꎬ因此ꎬ他们都居住在学校宿舍里ꎻ另一半的学

生是南京本地人或者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的

子女ꎬ他们每天乘公交车往返学校ꎮ 令我惊奇的

是ꎬ他们的友谊似乎并没有局限于我们所说的自

然边界ꎮ 例如ꎬ一些南京本地的学生ꎬ闲暇时间都

41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我的研究助手和我多次尝试了解确切的费用ꎬ但学校老师和学生都拒绝了ꎮ 我们只确定了三件事家长必须提前支付三年的学费ꎻ学校会根据超过指定时间(学校的标准要求是学生入学时缴费)和选择不同专业调整费用ꎻ学费一般低于普通高中的费用ꎮ

我的观察不同于 Pun Ngai 和 Chris Smith 的研究结论ꎬ 参见Pun NꎬSmith C Putting transnational labour in its place the dormitorylabour regime in post ̄socialist China[J] Workꎬ Employment and Socie ̄tyꎬ2007ꎬ21(1)27-45

在宿舍里晃荡ꎻ而一些住宿的学生不去学校食堂ꎬ而是和他们市里的同学一起在学校附近一家便宜

的面馆吃午饭ꎮ 整个学年ꎬ友谊真的改变了许多

次ꎬ但是ꎬ这些学生谈到他们完全形成社会群体是

基于个性和是否合群ꎬ而不是背景ꎮ 因此ꎬ以前好

朋友的分裂ꎬ是因为一些闲话或因为一方的不真

诚ꎬ或因为另一方不能提供预期的情感支持ꎮ 换

句话说ꎬ他们形成他们的社交圈可能会有某种社

会性的准则ꎬ这些学生把他们的友谊理解成是基

于个人性格特点和对于青年女生的一种行为规

范ꎮ 他们没有看到户籍身份家庭收入家乡甚至

方言对他们社会或情感生活的影响ꎮ有关中国大部分的研究发现跨越界限的意愿

是难以改变的ꎬ但在南京或许有点不一样ꎮ 我所

知道的ldquo运河学校rdquo计算机技术专业的一个很有想

法的青少年ꎬ的确拥有南京户口ꎮ 有一天晚上ꎬ我与他以及班上的一些同学一起吃晚餐ꎬ当我问他

ldquo他的家人是不是lsquo老南京人rsquordquo时ꎮ 在慎重考虑了

一会儿后ꎬ他答道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ꎮ 他

告诉我ꎬldquo战争期间ꎬ许多可能一直是lsquo老南京rsquo人被杀害了或者迁移了ꎬ因此ꎬ大部分南京住户都是

来自其他地方ꎬ可能是 60 年前ꎬ可能是上个星

期rdquoꎮ 在他看来ꎬ正因为许多南京住户实际上都曾

来自其他地方ꎬ现在才有可能与其他人成为好

朋友ꎮ即便这是一个极其局部的现象ꎬ我所知道的

青少年开始建立不同种类的社会联系和社会认

同ꎬ与以往长期关于认同的研究mdashmdashmdash认为认同或

身份深深植根于先辈居住地和当前户籍身份mdashmdashmdash不同①ꎮ 在许多方面ꎬ这些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上

并不令人感到惊奇ꎮ 毕竟ꎬ其他学校青年人也和

他们的(部分)同班同学交朋友ꎬ不同的是这些同

班同学的身份ꎬ因为职业学校教室里混合着第二

代外来务工人员以及下岗职工的子女ꎮ 与 Pun 等

讨论的宿舍制度相似ꎬ教育制度为新的社会关系

提供了空间[17]ꎮ 聚集在这些教室里ꎬ这些青少年

有着相似的生活机遇ꎬ相似的生活方式和等同的

声望地位ꎮ 在这样的空间中ꎬ城市无产阶级和外

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正在共同建构一种新的社会阶

层和文化ꎮ

四新阶层文化

1ldquo失败rdquo的文化

在许多方面ꎬ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是一种失

败的文化ꎮ 之所以这样说ꎬ是因为职业学校学生

的分类与关于正常青年的国家话语紧密相关ꎬ他们是作为一个丧誉群体而存在ꎬ是诱导边缘化的

产物ꎬ是由考试制度建构出的ꎮ 对职业学校学生

的这种理解渗透着我们对其学校生活的观察ꎮ 虽

然我们不能和这些青少年的父母直接接触ꎬ但是

从相关成年人那里得知ꎬ他们严厉谴责这些青年ꎬ是因为他们未能遵循ldquo正常青年的思想rdquo②ꎮ 这反

映在两所学校的老师和管理人员对学校和这些学

生的评价中ꎮ 这些老师非常直接地表示ꎬ他们绝

不会考虑把自己的孩子送进自己工作的学校ꎮ 实

际上ꎬ在我们进行研究的这一年里ꎬ有几个老师和

管理人员显得特别憔悴ꎬ因为他们自己的孩子正

在备战这年的中考或高考ꎬ这些家长十分支持自

己孩子努力学习ꎬ以避免成为自己的学生③ꎮ与保罗1048944威利斯描述的情况一样ꎬ我所在学

校的老师和管理人员把这些学生的失败归于个人

的愚蠢和懒惰ꎻ较差的学习表现总是归因于ldquo意志

力不够或者能力不足rdquoꎬ而非结构性因素[1]ꎮ 这两

所学校的老师会习惯性地谴责这些学生没有出

息ꎬ这是一个明显的侮辱ꎮ 如果未来发展的希望

在于教育程度不断提高ꎬ这些学生确实是不会有

出息的ꎮ 而道德问题是这种失败观点的根本当ldquo好孩子rdquo的评判观念与他 她的考试成绩密切相

关时ꎬ那些在考试中获得较低分数的青少年就理

所当然变成了ldquo坏孩子rdquoꎮ因此ꎬ老师们在管束这些学生行为方面的努

力远远超过教学方面ꎮ 在老师们的眼中ꎬ根据这

5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人类学家 Sulamith Heins Potter 和 Jack Potter 曾比较了房屋登记系统ꎬ得出城市和农村间的差异一度如此坚固而自然化的结论ꎮ 参见 Potter S HꎬPotterJ MChinaprimes peasants the anthropology ofa revolu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ꎬ 1990 自 20世纪 90 年代开始ꎬ分割的两边逐渐被三方(城市 农村 移民)所取代ꎬ并且当代中国社会分析也将个体或群体的假设纳入到这三类中ꎮ 所以ꎬ我认为ꎬ随着这种转变ꎬ传统的关于城市青年生活的描述将不再适用ꎮ

由于研究的限制ꎬ我未能联系到学生的家长ꎮ 在 2007 年ꎬ中国政府为了准备奥运会取消了多项研究ꎬ我到达中国的随后时间ꎬ虽然被允许在两所学校做研究ꎬ但不许收集任何关于家庭的数据或问卷调查资料ꎮ 参见Geremie Barmeacute Chinaprimes flat earth historyand 8 august 2008[J] The China Quarterlyꎬ2009ꎬ197 64-86

感谢 Mette Halskov Hansen 提醒我注意这一点ꎮ

些规章的定义ꎬ这些学生是桀骜不驯不遵守纪律

的ꎻ如果不这样的话ꎬ他们已经成为了好学生ꎬ而不会一开始进入这些学校ꎮ 这些学生站立坐下穿着的方式以及对城市空间金钱和时间的使用

方式全都需要老师的管束和纠正ꎬ老师本来就对

学生的行为表现期望不高ꎬ所以老师就能在所到

之处随时发现这些不好的行为ꎬ进而对这些行为

也就不以为然了ꎮ与ldquo分数低rdquo相关联的道德缺失被认为会渗透

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ꎮ 例如ꎬ这些学生对时间

的使用不断地受到监管ꎮ 对于中国正常的青年来

说ꎬ闲暇时间作为一个范畴完全是不存在的ꎬ他们

被期望把所有的时间花在学习或记忆上ꎮ 实际

上ꎬ在这些学生中间有着明显的道德等级ꎬ年轻人

会根据谁因努力学习而睡眠最少来相互评估和排

序ꎮ 然而ꎬ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ꎬ学习和记忆

不再有任何价值ꎬ虽然他们必须参加班内考试ꎬ但这与他们的分数是无关的ꎻ我们肯定从来没有听

说过哪个同学因考试不及格而被勒令退学或者通

不过班级测试ꎮ 因而ꎬ突然间他们有大量的可以

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ꎬ这一点极度困扰着一些老

师和成年人ꎬ他们焦虑地看到这些学生晚睡熬夜

以及花费大量的时间闲逛在篮球场学校附近的

小而便宜的小吃店和低级的商场ꎮ 老师们和管理

人员花了很大的努力ꎬ让这些学生回到教室多学

点东西ꎬ而这些努力都受到学生们每天的抵制ꎮ同样的逻辑使得老师谴责职业学校学生挥霍

无度ꎬ这也有特殊的道德逻辑如果这些学生正在

浪费大量的时间ꎬ那么他们一定也在浪费金钱ꎻldquo好学生rdquo待在家里学习ꎬ因而ꎬ他们没有机会没有理由去消费ꎮ 许多的课堂时间被用来告诫这些

学生去审视消费和节俭的道德价值ꎬ这也与全国

变化着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ꎬ如前文讨论的那样ꎬ中国的阶层地位也与消费紧密相关①ꎮ 因此ꎬ老师

试图监督他们的消费习惯ꎬ以使他们不要超过国

家的消费水平去消费ꎮ 职业学校学生一般以点头

来回应老师们的唠叨ꎬ继而抛之脑后ꎮ同样的ꎬ老师们总无休止地向学生讲述早恋

(意思是毕业之前有一个浪漫的伴侣)的道德危

害ꎮ 在中国城市里ꎬ青少年之间的浪漫关系是受

到强烈谴责的ꎬ因为这被认为会分散他们在ldquo最重

要的学习rdquo上的注意力[18]ꎮ 然而ꎬ对于职业学校学

生来说ꎬ这与学习是完全无关的ꎬ因为他们再也没

有考试需要学习ꎬ他们的分数对完成学业或找工

作实际上没有什么影响ꎮ 因此ꎬ为什么不去找个

男朋友或女朋友呢 事实上ꎬ许多学生都这样做

了ꎬ有的是在同学之间ꎬ有的是通过朋友介绍ꎮ 有

些人意识到这种行为ldquo犯规rdquo了ꎬ就向老师和家长

隐瞒这种关系ꎻ约会保密的伎俩成为两所学校用

餐或放学后闲聊的主要话题ꎮ2新的学生文化

尽管有这些对于他们的消极评价和消极态

度ꎬ但职业学校学生们并没有把自己视为ldquo失败

者rdquoꎮ 尽管他们意识到今后可能的人生机遇和消

极的社会地位ꎬ但他们正在建立属于自己通向未

来的发展路径ꎬ这是一条没有遵循国家所主导的

个体发展的路径ꎮ 通过这样的路径ꎬ他们形成了

一种新型的青年文化ꎬ即使有污名和考试失败带

来的低下地位ꎬ这种文化也会寻求一种新的尊严

形式ꎮ 换句话来说ꎬ虽然人类发展的主导思想排

除了这些青少年失败以后还能创造某种形式文化

的可能性ꎬ但是他们确实带来了某种新的东西ꎮ这些学生同国家意识形态和原有的社会范畴彻底

决裂ꎮ 我认为他们的自我认识就是一种新青年文

化的一部分ꎬ是一个和新的社会阶层相联系的地

位群体ꎮ职业学校学生们第一次通过建立自己的道德

社区以反对主导性思想体系的道德话语ꎮ 他们在

许多方面都这么做ꎬ不足为奇的是其中大部分皆

聚集在他们最受道德质疑的领域时间金钱和考

试分数ꎮ 例如ꎬ尽管面对老师们的指责ꎬ我所了解

的这些学生们自豪于他们的节俭女孩子尤其吹

嘘她们如何以较少的花费来保持时尚的外表ꎻ他们嘲笑同龄富家子弟ldquo败家子rdquo式消费方式ꎬ认为

他们自己是更好的更精明的更道德的消费者ꎬ

61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①参 见 Tomba L Of qualityꎬ harmonyꎬ and communitycivilization and the middle class in urban China [ J] Positions EastAsia Cultures Critiqueꎬ2009ꎬ17(3)592-616ꎻPun N Subsumption orconsumption the phantom of consumer revolution in Primeglobalizing ChinaPrime[J] Cultural Anthropologyꎬ2003ꎬ118 ( 4) 469 - 492ꎻ Anagnost AFrom PrimeclassPrime to Primesocial strataPrime grasping the social totality in reform ̄eraChina[J] Third World Quarterlyꎬ2008ꎬ29(3)497-519

从不奢侈花费ꎻ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基于

他们的消费模式ꎬ因而在道德上也高人一等ꎮ 他

们蔑视青年时尚杂志上的广告ꎬ也怀疑如果一个

细心且明智的消费者能花少部分钱而完美地装扮

出时尚的外表时ꎬ是否还会有人会把钱浪费在购

买名牌上ꎮ 像中产阶级的同龄人一样ꎬ这些青少

年也部分地通过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实践来定

义自身ꎬ但是他们通过声称自己的消费实践是精

明的有策略的完全与奢侈品和知名品牌不挂钩

的ꎬ以此改变自己ldquo受特权损害rdquo的阶层身份[11]ꎮ我所了解的这些学生ꎬ也自豪于他们所知晓

的有关这个城市的知识ꎬ特别是他们能够穿行于

城市中去找寻便宜货ꎮ 他们来到小巷和偏远的购

物中心ꎬ寻找位于市中心和城市边缘的低级商场ꎮ他们和这些销售低价格青少年服装的摊主们建立

了良好关系ꎬ以获得最实惠的交易ꎮ 当谈到他们

对城市空间的利用时ꎬ他们声称自己与那些待在

家里好好学习的学生相比是更好的市民ꎮ 在他们

看来ꎬ他们是真正的国际化的城市人ꎬ而不是那

种规矩型受大学束缚的青年ꎮ 他们在城市里的

时间被很好地利用了ꎬ没有浪费ꎻ他们对空间的利

用是策略性的ꎬ不是不道德的[19]ꎮ这些学生也针对测试分数提出了一个不同的

道德论点ꎮ 一些学生告诉我ꎬ他们并不是中考的

失败者ꎬ实际上ꎬ他们的分数完全可以进入普通高

中ꎬ只不过ꎬ他们选择进入职业学校ꎮ 他们争辩道

这种选择是孝顺的ꎬ因而也是非常道德的他们将

完成职业学校的学习ꎬ之后进入劳动力市场ꎬ成为

经济上自食自力者ꎬ而不是上正规高中去浪费父

母的钱ꎬ在那里极少有学生最终能通过高考ꎮ 他

们坚信自己没有上正规高中的学生那么自私ꎬ因为那些人把自己的未来建立在家庭的需要之上ꎬ因此ꎬ这些学生没有采取ldquo个人价值和考试分数成

正比rdquo的意识形态ꎬ他们不把自己看成标准考试中

的ldquo失败者rdquoꎬ而是在作为孝顺孩子的这种积极社

会地位中找到尊严ꎮ同样的ꎬ我们遇到的学生对自己拥有一份兼

职ꎬ而不是花费全部的时间在学习上是非常自豪

的ꎮ 许多职业学校学生能够自己挣零花钱ꎬ从而

减轻对父母的依赖ꎮ 在周末ꎬ女孩子在超市发放

免费样品ꎬ或者在大型购物中心发传单ꎬ工作时间

都很长ꎮ 许多男孩子下午和晚上在麦当劳和肯德

基上班ꎮ 虽然这些工作都是中产阶层父母所鄙视

的低端工作ꎬ但是ꎬ我所知道的学生大多喜欢它

们ꎬ因为这些工作简单ꎬ要求不高ꎬ几乎不需要什

么努力ꎮ 例如ꎬ发放传单能给自己在附近麦当劳

店内休息很长时间的机会ꎬ还能获得报酬ꎮ 在超

市发放样品能使自己得到免费样品ꎮ 虽然麦当劳

和肯德基店不是理想的工作ꎬ但总有好多吃的ꎬ而且店里不忙的时候ꎬ晚班工人还可以和朋友玩纸

牌等游戏ꎮ因此ꎬ实际上对于社会针对他们的每一个批

评mdashmdashmdash懒惰愚蠢浪费mdashmdashmdash这些学生都有一个回

应ꎮ 在韦伯的体系中ꎬ尽管他们处于丧誉地位ꎬ但他们仍在寻求一种方式来建立尊严ꎮ 在这一过程

中mdashmdashmdash尽管他们没有这样表达它mdashmdashmdash但他们正在

建立一种新的青年文化ꎮ 在这种新的文化中ꎬ这些受鄙视的学生是消费者ꎬ但却是节俭的消费者ꎮ他们通过一系列的兼职来养活自己ꎬ这些兼职是

富裕者或多数学术青年所唾弃的ꎬ但是他们能使

其变得有趣ꎮ 这些兼职在标准的中产阶级意义上

不是ldquo技术形塑者rdquo (即不能从兼职中学到技术)ꎬ这些学生也知道ꎬ他们当前的工作不会带来好的

发展前途①ꎬ但他们在多变的新都市经济环境中要

面临的未来就是不管他们上升到哪一步ꎬ都会不

断地跳槽和寻求新机遇ꎮ 因此ꎬ这些低端的兼职ꎬ对于他们学到城市的生活方式建立社会关系网

络和明白如何利用好特定环境ꎬ都是很好的锻炼ꎮ3职业服务行业的工作

这些学生对学习与他们未来的就业方向最终职业之间的弱关联性有着清醒的认知ꎮ 他们自

己口头传述的经验以及对稍高年级学生的观察表

明ꎬ除了进入国有企业的特例之外ꎬ他们都被潜在

雇主认为是半技术工人ꎮ 尽管这些职业学校承

诺ꎬ学校颁发的文凭证书能为他们打开通向城市

的大门ꎬ但这些学生知道得更多他们最终找到工

作还得依靠运气关系好的长相和毅力ꎬ而不是

7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①我的观察不同于 Susan Willis 研究结论ꎮ 参见 Willis S Teensat work negotiating the jobless future[M]∥Austin JꎬWillard M Genera ̄tions of youth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ꎬ 1998347-360

他们在学校学到的技能ꎮ 部分学生对学校没有教

授给他们什么存有抱怨和愤怒ꎬ但大部分职业学

校的毕业生对从事灵活服务工这样的未来很顺

从ꎮ 2008 年ꎬ当一群五年级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参加一系列春季招聘会时ꎬ我们加入其中并发现ꎬ他们都希望去找远远超过平常训练的体面的工

作ꎮ 这就涉及重新定义关于什么是ldquo体面rdquo工作

(对于他们来说)ꎮ 有的时候他们希望寻找充实而

有趣的工作ꎻ有时希望寻找安全简单的工作ꎻ有时候他们关注的则是薪资ꎮ

他们确实找到了工作ꎮ 虽然我们的研究在这

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取得学位后不久就结束了ꎬ但是在他们毕业后不久的 2009 年一个后续访问中

收集的一些逸闻趣事资料证实ꎬ所有的毕业生都

找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工作ꎮ 这些职业学校学生将

我很长时间都不理解的一些事情看得很清楚对于那些聪明灵活又充分熟悉城市的孩子ꎬ有大

量的工作可供选择ꎬ甚至对非城市户口的孩子也

一样ꎮ 虽然ꎬ外来务工人员占据着服务部门的底

层ꎬ而大学毕业生处于较高的一端ꎬ但是这些职业

学校的学生仍能在服务型经济领域的中低部门找

到大量机会ꎮ 城市的日益发展需要接待员打字

员数据录入员和影印机维修员ꎮ 还有些开放性

的工作如在新地铁站销售车票ꎬ新家园装潢中心

销售家具浴室设备ꎬ呼叫中心需要操作工ꎬ货运

公司需要调度员ꎬ小零售店需要售货员等ꎮ 我看

到的这些都是穷途末路的工作低工资低地位ꎬ而这些学生却视为一种机会并设法去抢占ꎮ 每个

月1 500~2 000元的薪资对那些和父母一起生活的

青少年来说足够了ꎬ并开始为结婚和组建家庭存

钱ꎮ 我所熟悉的那些学生对于他们的未来都一致

表现出乐观的情绪ꎮ在毕业后ꎬ这些毕业新生通过进入更好的工

作(即跳槽)来增强灵活性ꎬ有时候频繁到两三个

星期一次ꎬ他们跳槽的原因是多样的ꎬ不仅仅是因

为钱或更好的流动机会有时候为了离家近一点ꎬ有时候离职是为了避免和同事的冲突升级ꎬ或找

一个好老板ꎬ甚至为了找一个午餐时提供更好食

物的公司ꎮ 虽然按照人力资本累积的标准来看ꎬ这些行为似乎是反复无常ꎬ甚至是非理性的ꎬ但正

如 Susan Willis 所言ꎬ ldquo按一个特定的逻辑去跳

槽rdquoꎮ 通过这样做ꎬ这些青年人实践着在经济领域

里唯一真正拥有的权力放弃的权力[20]ꎮ 不断增

长的需求意味着总有另一份工作ꎬ可以跳槽去另

一片天地ꎮ令我惊讶的是ꎬ有一些学生也打算离开南京

去一些小城市ꎬ特别是江苏北部的南通ꎬ他们认为

那里将会有更多的机会较少的竞争(来自高中

生大学生的竞争)ꎮ 愿意远离像南京这样的大城

市ꎬ而去苏北这样低声望的地区是一个重要的暗

示mdashmdashmdash这些青少年正在建立新生活的计划ꎬ突破

规范性的意识形态(或思想)限制框架ꎮ 在某种程

度上ꎬ和那些聚集于主要城市的有较高教育水平

的同龄人相比ꎬ他们为灵活的ldquo后福特主义rdquo作了

更充分的准备①ꎮ 随着大学毕业生的行列(或队

伍)越来越大ꎬ这些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将会面临与

更高学历者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ꎬ这些人如洪水

般涌入劳动力市场ꎮ 越来越多来自高中高职院

校和大学的毕业生ꎬ开始给职业学校学生施加了

压力ꎮ 我沮丧地看着这些职业学校学生的状况ꎬ看到的是将来他们夹杂在不断进入城市的农民工

和不断扩大的高学历者之间的状况ꎮ 然而ꎬ他们

对这种状况持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他们正在通

向更美好更富有的未来ꎮ 即便他们不上大学ꎬ他们生活得比父辈更好ꎮ 正如他们提醒我的ꎬ出于

这些原因ꎬ大部分人凭借职业学校的文凭能找到

室内工作ꎬ许多人会找到办公室的工作ꎬ大半天时

间都可以坐着ꎬ甚至夏天可以吹空调冬天有暖

气ꎮ 他们可能会频繁地更换工作ꎬ但是他们能选

择待在一个城市ꎬ而不像往返城乡的父母ꎮ 尽管

他们在新型服务经济领域能够或将要找到的是低

工资低声望低技术的工作ꎬ但他们仍是向上流

动的ꎮ

五结论新社会阶层

在一个不断变化的道德和社会环境下ꎬ青少

年越来越多地根据他们所取得的教育成就而被定

义ꎬ我主张职业学校能为新社会阶层的形塑提供

81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①参见廉思蚁族 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ꎬ 2009

思想和体制框架ꎮ 作为一个阶层群体ꎬ在韦伯的

框架中ꎬ这些学生是ldquo特权受损rdquo的ꎬ但是ꎬ他们正

在努力建构一种新文化ꎬ使其积极作用于他们的

选择和生活方式ꎮ 作为一个群体ꎬ职业学校毕业

生有着相似的生活机遇尽管他们在城市服务业

找到了看似众多的水平流动(的机会)ꎬ但是他们

未来的垂直流动(即未来发展)很有可能因教育证

书的缺乏而受到限制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分ꎬ因为ꎬ他们受限的生

活机遇是围绕着作为新社会阶层的职业学校毕业

生而构建一个边界的部分原因ꎮ 职业学校毕业生

可能面临着愈加激烈的竞争ꎬ与同时进入劳动力

市场的正规高中毕业生甚至是未充分就业的大学

毕业生争夺就业岗位ꎬ但是这些拥有较高教育水

平的青少年至少有可能比他们获得不同的或更好

的生活机遇ꎮ 作为韦伯式理论家的 Kevin Smith 提

出ldquo在韦伯看来ꎬ社会流动不仅发生于不同阶级

之间ꎬ而且也发生于同一阶级内部ꎻ他似乎还表明

一个阶级内部流动的程度定义了它的概念界限ꎻ这个界限被认为达到了而不是超越了lsquo流动容易

且典型rsquo的这个观点rdquo [21]ꎮ 因此ꎬ对于韦伯来说ꎬ分析同一阶层内部社会流动可能性的不同类型和

流动 的 局 限 性 是 定 义 社 会 阶 级 的 一 个 重 要

方面[21]ꎮ尽管未来是不可能预测的ꎬ但如果他们保持

当前的生活轨迹ꎬ这些职业学校学生不可能成为

中国ldquo新富群体rdquo的成员ꎬ也不可能是全球流通的

奢侈品的消费者ꎬ也不可能被作为他人效仿的模

范人物ꎮ 然而ꎬ他们也不会是工厂职员建筑工人

或低级饭店的服务员ꎬ这些工作是农民工所从事

的[5ꎬ6ꎬ9]ꎮ 相反ꎬ他们将成为新一代灵活的服务人

员ꎬ作为半技术工人进入新型服务经济领域ꎮ 由

于他们在服务型经济领域仅享有有限的社会流

动ꎬ因而共享着相似的生活方式生活机遇和市场

地位ꎻ换句话来说ꎬ他们正形成一个新社会阶级

(韦伯意义上的ldquo阶级rdquo)ꎮ这些职业学校学生通向未来的路径和在市场

经济中的生活机遇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分析点首先ꎬ正如我在本文中论述的一样ꎬ韦伯的理论关注

于市场情况和阶层群体ꎬ他对阶层的分析视角有

助于理解当下中国阶级形塑的经济和文化方面ꎮ从韦伯的视角来看ꎬ我们所研究的这些职业学校

学生正处于一个社会阶层初级阶段拥有相同的

市场关系ldquo特权受损rdquo的地位群体和水平 垂直的

社会流动机会ꎮ 其次ꎬ我认为韦伯ldquo生活机遇rdquo的

概念要求我们在分析改变阶层形塑时要严肃地对

待ldquo代际rdquo这个概念ꎮ 当然ꎬ在中国ꎬ主流的和学术

的社会分析ꎬ已经显示出一种分析ldquo代际差异rdquo的

浓厚兴趣ꎬ并致力于把年龄按 80 后和 90 后分类ꎬ仿佛一个年龄段的所有青少年都是一样的ꎬ然而ꎬ我绝不认为每一个年龄段的所有成员都有着相似

的社会经历ꎬ对于今天的职业学校学生来说ꎬ他们

在课堂上面临的历史偶然性对他们这一代来说是

全新的①ꎮ 仔细观察特定的年龄段成员面临的社

会结构变化和新机遇ꎬ能为了解当下的阶级形成

开辟新的分析空间ꎮ这种分析是可行的ꎬ因为这些青少年有相同

的组织性背景mdashmdashmdash学校ꎮ 分析者长期认为学校是

社会性区分和再生产阶层的主要场所ꎮ 然而ꎬ我的研究表明ꎬ学校也可能是形塑新社会阶层的特

殊场所ꎮ 正如 Pun 等认为工厂里的ldquo宿舍制度rdquo能摆脱地区语言和种族的限制ꎬ形成新型的社会和

集体关系ꎬ我认为新教育制度也有创造新的社会

结合体的可能[17]ꎮ 这些新社会群体的产生不仅是

基于物理因素mdashmdashmdash不同青年群体学习在同一教室

里ꎬ而且形成于特定教育环境形成的思想空间中ꎮ因此ꎬ正如ldquo住房rdquo能给 Zhang 提供一种视角去洞

察中产阶级的ldquo阶级空间化rdquo [8]ꎬldquo宿舍rdquo被 Pun 等

认为是一个ldquo特殊的地方rdquo去观察新工人阶级形成

一样ꎬ学校也有利于洞察新服务阶层形成ꎮ另外两个原因也说明学校的重要性首先ꎬ在

变化着的社会阶层内部ꎬ学校是由国家资助的机

构ꎬ其伴随着定位他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思想体系

框架ꎮ 学校执行着国家制定的有关居留许可考试和社会流动等政策ꎮ 由于当今中国的阶层以及

社会阶层差异变得越来越尖锐ꎬ学校及家庭的教

育抉择将是理解这些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ꎮ 其

9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①对一个较早时期的工人代际间的重要性的关注ꎬ可参见Rofel LOther modernities gendered yearnings in China after socialism[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ꎬ 1994

次ꎬ学校也是很重要的ꎬ因为阶层这个概念在当下

中国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ꎮ 我所认识的这些青少

年肯定不会意识到他们正在形成一个新社会阶

层ꎬ如果被问及ꎬ我想他们会坚定地反对以一个阶

层为基础的分析ꎮ 鉴于 Anagnost 的观点ꎬ即关于

阶级的概念已在中国渐渐式微ꎬ这种现象是不足

为奇的ꎮ 如果没有这种ldquo阶级rdquo的概念ꎬ我认为职

业学校是学生生活经验的首要组织者和现实力

量ꎮ 职业学校让他们聚集在一起ꎬ形成了一个群

体ꎻ也让他们作为无缘更高教育的地位群体而待

在一起ꎮ 他们的学校教育决定了其生活机遇和流

动机会ꎬ也给他们提供创造价值和意义的机会ꎬ并且在学习生活中反对老师们的ldquo不屑rdquoꎮ

这个社会阶层是否会在将来成为一个自觉

的活跃的阶层是未知的ꎮ 韦伯谈到ꎬldquo要使这个

发生10490181049018必须使其阶层状况的lsquo现实制约性和影

响rsquo清晰可见ꎬ因为只有那时ꎬ生存机会的对比才

不是以一种完全既定的事实被感知并接受ꎬ而是

作为现存的财产占有分配的结果或者是具体的经

济制度结构产生的结果而被感知ꎮ 只有那时人们

才可能反对阶层结构ꎬ不仅仅通过一种间歇性的

和非理性的抗议的行动ꎬ而且也会采取理性的关

联形式rdquo [11]ꎮ尽管在今天ꎬ这些职业学校学生对他们的未

来是乐观的ꎬ但是ꎬ经济萧条可能会对他们的市场

境况带来毁灭性的影响ꎬ同样会毁坏他们对未来

的希望和计划ꎮ 经济和社会环境是否让他们阶级

状况的ldquo现实制约性和影响rdquo变得清晰可见ꎬ这仍

有待观察ꎮ

参考文献[1]Willis P Learning to labo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M] New York Co ̄lumbia University Pressꎬ 1981

[2]Pierre Bourdieuꎬ Passeron J C Reproduction ineducationꎬ society and culture [ M ] LondonSageꎬ 1977

[3]Anagnost A From Prime classPrime to Prime social strataPrimegrasping the social totality in reform ̄era China[ J ] Third World Quarterlyꎬ 2008ꎬ 29 ( 3 )

497-519[4] Chris King ̄Chi ChanꎬPUN N The making of a

new working class a study of collective actionsof migrant workers in south China[J] The ChinaQuarterlyꎬ2009ꎬ198287-303

[5] Tomba L Creating an urban middle classsocialengineering in Beijing [ J] The China Journalꎬ2004ꎬ511-26

[6]Goodman D S G ꎬXiaowei Zang Introduction[M]∥Goodman D S G The new rich in China futurerulersꎬ present lives London Routledgeꎬ20086

[7]Geng Songꎬ Lee T K Consumptionꎬ classformation and sexuality reading menprimes lifestylemagazines in China [ J ] The China Journalꎬ2010ꎬ64159-177

[8]Li Zhang In search of paradise middle ̄classliving in a Chinese metropolis[M] Ithaca Cor ̄nell University Pressꎬ2010

[9]Jing Wang Brand new China advertisingꎬmediaꎬ and commercial culture [M]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ꎬ2008

[10]Atkinson W Rethinking the work ̄class nexus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recent trends[J] So ̄ciologyꎬ2009ꎬ43(5) 896-912

[11]Max Weber Economy and Society Vol2[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ꎬ 1956 1978927

[12]Hebson GRenewing class analysis in studies ofthe workplace a comparison of working ̄classand middle ̄class womenprimes aspirations and identi ̄ties[J] Sociologyꎬ2009ꎬ43(1)27-44

[13] Qvortrup JFrom useful to useless the historicalcontinuity of childrenprimes constructive participations[J] Sociological Studies of Childrenꎬ 1995ꎬ 749-86

[14] Stig Thoslashgersen Secondary education in Chinaafter Mao reform and social conflict[M] Aar ̄hus Aarhus University Pressꎬ 1990

[15] Donald SꎬYi Zheng Richer than before the02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cultivation of middle ̄class taste [ M ] ∥Goodman D S GThe new rich in China futurerulersꎬ present lives London Routledgeꎬ200871-82

[16]Kipnis AThe disturbing educational discipline ofPrimePeasantsPrime[J]The China Journalꎬ2001ꎬ461-24

[17]Pun NꎬSmith C Putting transnational labour inits place the dormitory labour regime in post-socialist China[ J] Workꎬ Employment and So ̄cietyꎬ2007ꎬ21(1)27-45

[18]Boslashrge BakkenPrime Never for the first timePrimePrimepremature lovePrime and social control in todayprime s

China[J] China Informationꎬ1993ꎬ7(3)9-26[19]Michel de Certeau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 M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ꎬ 1984

[20]Willis S Teens at work negotiating the joblessfuture[M]∥ Austin JꎬWillard M Generationsof youth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Pressꎬ 1998347-360

[21]Smith K Operationalizing Max Weberprime sprobability concept of class situation theconcept of social class [J] British Journal ofSociologyꎬ 2007ꎬ58(1)87-104

Learning to Serve Urban Youthꎬ VocationalSchools and New Class Formations in China

TE Woronov1ꎻ Translated by DING Bairen2ꎬ WANG Liufei2

(1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ꎬ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ꎬ Sydney 2006ꎬ Australiaꎻ2Department of Sociologyꎬ Hohai UniversityꎬNanjing 210098ꎬ China)

AbstractWhatprimes the destin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youth in China Based on a year of ethnographic research(2007mdash2008) in two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Nanjingꎬ this essay describes the lives and experiences ofa group of young people enrolled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a Weberian approach The study shows that ur ̄ban vocational secondary schools are a privileged site for producing a new social class in China today Firstlyꎬ vo ̄cational education generates a separate status group of young people structurally and ideologicallyꎻ secondlyꎬ thesimilar background and common living environment created by the students of vocational schools help to generatea new social class and cultureꎻ thirdlyꎬ the new culture constructed by vocational schools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studentsprime choices and styles of lifeꎬ encouraging them to be engaged in the service economy as semi ̄skilled laborIn shortꎬ 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s are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the formation of a new social class They sharethe similar style of lifeꎬ life chanceꎬ market position and limited social mobilityKey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ꎻvocational schoolsꎻvocational educationꎻnew social class

【责任编辑章  诚】

12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况rdquoꎬ即ldquo可以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稳当收入的必要

技能和证书rdquo [10]ꎮ 他解释道ꎬldquo在下述情况下ꎬ我们

可以称之为lsquo阶层rsquo生活机遇的特殊因果构成相同

的一定数量的个体ꎬ而且是在这样的限度内ꎬ这种

构成只是在占有财产和占有收入机会的利益中表现

出来ꎬ同时在商品市场或劳动力市场的条件下得以

呈现ꎮ 这就是lsquo阶级状况rsquordquo [11]ꎮ 因此ꎬ阶层状况和

职业相关联ꎮ 就此ꎬ它对于我们思考从学校到工作

的过渡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ꎬ在这一过渡中ꎬ青少年

被涌入劳动力市场的特定位置ꎬ在本研究中ꎬ他们进

入的是新型城市服务行业ꎮ然而ꎬ职业等级仅仅是韦伯ldquo阶层rdquo概念的一

个方面ꎬ因为他热衷于描述经济与文化的相互联

系[12]ꎮ ldquo生活机遇rdquo这个概念也是同样重要ꎬ它包

含了个体可以带到市场的资源ꎬ进而给贯穿个体

生命的流动带来机会ꎬ也带来限制ꎮ 对于青年人

来说ꎬ其生活机遇可能与父母的市场状况有关ꎬ但是ꎬ它也指他们自己人生过程中潜在的水平或垂

直流动ꎮ 所有这些合起来构成一个社会阶层ꎮ 用

韦伯的话来说ꎬldquolsquo社会阶层rsquo构成了处于简单和类

型化的个体或代际流动中的阶级状况总和rdquo①ꎮ韦伯的阶层区分的概念与他所称的ldquo地位区

分rdquo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1]ꎮ 纯粹经济形式的阶

层概念与市场状况相联ꎬ而地位与荣誉相关ꎬ用他

的话说ꎬldquo人生活中每个特有部分是由一种特殊

的mdashmdashmdash不论积极的还是消极的mdashmdashmdash荣誉的社会评

价所决定rdquo [11]ꎮ 以这种方法ꎬ地位群体被部分定义

为道德群体ꎬ相对而言ꎬ在更大共同体中依据道德

价值而构成ꎮ在进一步讨论中ꎬ韦伯说明了阶层和地位的

关系ldquo由于过度简化ꎬ可能有人会说阶层是根据

与商品的生产和控制关系来进行ꎬ然而地位群体

则是按照它们特殊的生活方式中呈现的商品消费

原则来进行划分rdquo [11]ꎮ因此ꎬ韦伯式的阶层理解涵括了经济和文化

层面ꎬ包括与市场生活机遇荣誉和生活方式(通常被定义为消费方式)的关系ꎮ 个人和群体的水

平和垂直流动受到他们带入市场的资源的限制ꎬ或者正如一位社会学家所描述的ldquo这些社会阶层ꎬ或者从区分的意义上讲ꎬ共享生活方式社区和态

度的可感知到的社会群体ꎬ产生于制约社会流动

的经济基础rdquo [10]ꎮ这个架构对理解当代中国职业教育中的学生

尤其有用ꎮ 正如我随后的详细讨论ꎬ我认识的这

些年轻人并不是作为新中产阶级典范的受过良

好教育的都市世界公民者ꎮ 然而ꎬ在城市经济中ꎬ他们比父辈获得更多的向上流动ꎬ在新工人阶级

研究中他们的父母被描述为农民工或贫穷的城市

工人ꎮ 在职业上ꎬ这些年轻人既不是工人也不是

农民ꎬ他们也不会进入那些可以给他们提供足够

多收入去追求中产阶级崭新生活方式的行业ꎮ 相

反ꎬ作为半技术工人的他们进入的是新型城市服

务业ꎮ 从结构上经济上和意识形态上ꎬ他们一方

面处在农民工和无产阶级之间ꎬ另一方面处于农

民工与新中产阶级之间ꎮ接下来ꎬ我将谈论职业教育打造这些学生生

活机遇的一些方式ꎮ 这种谈论部分依仗于界定他

们带入劳动力市场的资源(在本研究中是证书)ꎬ部分借助于与学术意义上ldquo正常rdquo城市青年相对的

消极地位的道德群体来描述他们ꎮ 然而ꎬ与此同

时ꎬ这些年轻人部分地通过他们消费活动以及不

顾自身处于消极道德地位而宣称自我尊严的方

式ꎬ来建立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11]ꎮ 在结论部分ꎬ我将讨论围绕这些年轻群体的作为一个社会阶层

的界限是如何形成以及这些年轻群体如何形成他

们自己本身的意识和积极活跃的阶层的潜力ꎮ

三教育体制和地位群体

1普通青年ꎬ考试制度和代表ldquo失败rdquo的职业

教育

正如许多观察者所指出的那样ꎬ今天的中国ꎬ发展的观念占据了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ꎬ这种观

念在人的层面上部分是由教育成就来衡量ꎮ 因

此ꎬ尽管他们对阶层理解存在很多分歧ꎬ所有中国

的新中产阶级的分析家都一致认为ꎬ一个核心标

准是高教育水平从定义上看ꎬ受教育程度高者比

受教育程度低者发展得更好ꎮ 这样的话ꎬ个人的

01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①此方面的讨论可参见 Wright E O Class counts comparativestudies in class analysis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ꎬ1997

发展越来越能代表整体国家的发展ꎮ 如同国家的

发展是基于合理的管理资本投资(部分在高科技

上)和生产高质量的出口商品之上的那样ꎬ现在人

的发展就要求父母应该用一些被科学家证实的方

法来培养孩子ꎬ投资在像电脑这样的主要设备上ꎬ并且把孩子的发展目标投向国外市场①ꎮ

为了能恰当地培养孩子ꎬ中国城市家庭被期

望用一种累计策略来对待其独生子女ꎮ 父母祖父母和其他重要的成年人(包括当前的社会背景ꎬ也就是中文所说的ldquo环境rdquo)实践着微观的人力资

本政策他们投资孩子的教育以期未来能获得报

酬ꎮ 对他们来说ꎬ年轻人主要的活动ꎬ也是唯一的

活动mdashmdashmdash就是学习ꎬ而这最简单的体现就是考试

分数[13]ꎮ 在未来ꎬ这项活动(学习)和这些父母的

投资将会如其所愿在新道德经济中快速产生回

报ꎬ在新道德经济中ꎬ价值积累为高成绩和考试分

数ꎬ而这又会有利于得到高薪工作威望面子和

关系ꎬ这些作为塑造未来的方式被家庭不断地再

生产ꎮ因此ꎬ考试成绩不仅仅是教育流动性的量化

表达ꎬ它们还凝聚和代表着青年的所有社会价值ꎮ在第二种类比中ꎬ年轻人变成了他们的考试分数ꎬ他们的价值被凝聚在一个单一的数字中ꎮ 尽管这

是一个极其狭隘和完全非线性的生活路径ꎬ但一

种普遍性的观点认为儿童进入大学是其向上流动

的最基本条件ꎬ还有些相关的观点认为这是努力

在完成学校任务ꎬ这些观点因获得社会结构和社

会系统的支持而深刻地被自然化了②ꎮ 这是一个

共同的观点ꎬ以至于我在中国跨越广泛的阶层和

地域差异采访的每一个人不假思索地确信根据

考试分数给年轻人排名不仅是很自然和可取的ꎬ而且排名体系反映和产生了精英教育ꎬ即最应得

到的人取得最大的回报ꎮ 因此在当今的中国青年

中ꎬ阶层群体都依据考试分数而聚集在一起ꎬ因为

分数差异将大家划分为不同的受尊敬阶层群体ꎮ这一点集中反映在大学入学考试(UEE 高考)

中ꎬ它在中国教育的各个层面都推动着教学实践课程与方法的进步ꎮ 准备高考成了大家的ldquo成年

礼rdquoꎬ它是如此的正规化以至于被认为是中国青少

年必须要有的经验ꎮ 实际上ꎬ当我到中国开始这

项研究时ꎬ整个房间挤满了中层和中上层的中国

父母ꎬ当我说我对青年文化感兴趣时ꎬ他们哈哈大

笑ꎮ ldquo中国所有的青少年唯一做的事情就是准备

高考rdquoꎮ 他们耐心地跟我解释ꎬldquo这里没有青年文

化这样的东西rdquo 虽然我质疑过这种结论ꎬ但是高

考越来越主导有关中国城市青少年的公共话语ꎮ高考所带来的压力感紧张感和十足的痛苦已经

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③ꎬ这包括不断学习

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日益增长的不安周期

地推动想改变这项考试以适应更重要更独立的思

考能力ꎮ 媒体也报道了一种新现象青少年ldquo去网

瘾训练营rdquoꎬ是指那些选择花时间去上网ꎬ而不是

备战高考的青少年ꎮ 最近ꎬ中国和西方的媒体开

始关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境问题ꎬ在经历了十

年大学扩招后ꎬ他们以前所未有的数量涌向就业

市场④ꎮ2职业教育对额外教育⑤的增长性需求

普通青年的狭隘意识形态或思想体系关注于

高考的准备压力及结果ꎮ 在这种意识形态里ꎬ没有准备这种考试的大量的中国青年以及他们被认

为因道德素质差(在韦伯的体系中ꎬ他们的负向声

誉地位)而对生活产生的影响都是不予以考虑的ꎮ这些青少年越来越多地进入中等职业学校ꎮ

职业学校建立于毛泽东时代ꎬ起初是为城市

单位系统培训中层管理和技术人员[14]ꎮ 许多学校

是由工作单位直接开设ꎬ用于培训它们需要的管

理和技术人员ꎻ而另一些职业学校由当地或省教

1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参见Woronov T EChinese childrenꎬ American education glo ̄balizing child ̄rearing in contemporary China[M]∥ Cole Jꎬ Durham DGenerations and globalization youthꎬ ageꎬ and family in the new worldeconom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ꎬ 2007ꎻFong V Onlyhope coming of age under Chinaprime s one ̄child policy [ M]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ꎬ 2004

关于考试体系和其对当代家庭的影响的最好的回顾ꎬ可以参见 Kipnis A Governing educational desire cultureꎬ politics andschooling in China[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ꎬ 2011

关于高考的文献是丰富的ꎮ 在 15 年间ꎬ中国学术期刊中有超过 175 000 篇文章ꎬ而在公共出版物中(包括laquo人民日报raquo和laquo光明日报raquo)则有超过 100 000 篇文章之多ꎬ对于广泛的汉语信息数据文章和政策可以参见Kipnis A Governing educational desirecultureꎬ politics and schooling in China [ M] Chicago 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ꎬ 2011

1998 年到 2005 年ꎬ大专及以上毕业生增长了三倍ꎬ同时通过高考的高中毕业生比例也呈现指数级上升ꎬ已经超过了 40ꎮ参见 Li Yaoꎬ Whalley Jꎬ Shunming Zhangꎬet al Chinaprimes higher edu ̄c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its global implications[M]Cambridge MA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ꎬ 2008教育过分供给的结果是造成贫困人群未就业大学生和中国人广为知晓的ldquo蚁族rdquo等数量的增长ꎮ 参见廉思蚁族 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ꎬ 2009

相对于义务教育ꎬ译者注ꎮ

育部门主管ꎮ 在一个教育水平低下的时代ꎬ职业

学校毕业生被看做是知识分子ꎬ且因他们的知识

技能以及他们对党工作单位和国家的贡献而备

受尊重ꎮ今天ꎬ职业学校的招生是通过一种新的考试

制度来管理ꎮ 与高考不同ꎬ职业学校学生是由教

育系统中一个不同的关卡产生的ꎬ即中考mdashmdashmdash一

个重要的ldquo通行证rdquoꎬ但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外国都

受到极少关注①ꎮ在中国ꎬ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意味着从小学

开始接受学校教育的前九年ꎬ学费是由国家资助

的ꎮ 在九年级以后ꎬ所有希望继续接受教育的学

生要参加一种考试ꎬ即中考ꎮ 中考的结果让一定

比例的学生流入普通高中和重点高中ꎬ他们将备

战三年之后的高考ꎮ 市级教育部门根据每个辖区

的普通高中和重点高中招录的高一的学生总数来

调整这个比例ꎬ这个比例在每个城市每一年都会

变化②ꎮ 例如ꎬ在南京ꎬ2007 年大约 52的九年级

学生根据中考取得的分数能够进入普通高中或重

点高中ꎻ每个学生的分数决定他 她所能进入教育

层次的等级或高度ꎮ 其他约 48的没有达到高

中录取分数线的学生也有自己的一些选择ꎬ其中

之一是放弃学业ꎬ然后进入劳动力市场ꎬ成为一名

非技术性工人ꎬ但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人选择这种

路径ꎮ 富裕家庭的孩子会花钱进入ldquo私立预备rdquo学校ꎬ这些学校的目标是让学生考取国内或国外的

大学[15]ꎮ 而相当一部分想待在学校又没有钱进

入ldquo私立预备rdquo学校的学生选择了接受职业教育ꎬ作为他们最后的出路③ꎮ

有趣的是ꎬ当我采访这些职业学校的学生时ꎬ大多数学生告诉我他们选择上职业学校并不是为

了学一门特定的技能ꎮ 相反ꎬ他们是为了维持他

们作为学生的身份ꎬ以怀着ldquo更高的教育水平造就

更好的市民rdquo的理想ꎬ也是为了表达道德和教育成

就的相关性ꎮ 虽然他们承认为工作而进行的培训

是重要的ꎬ但是这仅仅是次要的理由ꎮ 他们普遍

地正在获得更高的教育ꎬ因为这是一件正确的事ꎬ他们应该接受的技能发展和工厂培训不是他们的

中心目标ꎮ 因此ꎬ这些学生和他们的父母内化了

ldquo更高的教育水平造就更好的市民rdquo这一主导思

想ꎬ而忽略了教育本身的质量ꎮ 在韦伯的体系中ꎬ这是一个丧誉群体寻求提高自己尊严的例子ꎬ在这个案例中ꎬ他们是通过保持这个有更高荣誉地

位的身份即ldquo学生rdquo的身份来提高自己的尊严ꎮ在过去十年里ꎬ对额外教育不断增长的需求

促使职业学校的数量和类型急剧增加ꎮ 除了以前

由教育部门和不同国有企业主管的职业学校以

外ꎬ又建立了许多新的职业学校ꎬ包括私人开办的

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内的职业教育计划和大学开

设的职业教育计划ꎮ 今天ꎬ进入职业教育的一年

级学生会面临着一系列令人困惑的选择ꎬ这是将

一个半私营化的教育系统嫁接于先前存在的以行

政部门和国有企业为基础的学校的结果ꎮ 最终ꎬ这些学生被瞄准为消费者ꎬ他们去购买职业教育ꎬ这种职业教育宣称可以让他们mdashmdashmdash在未来的某个

不确定时间mdashmdashmdash由中学的失败者转为工作的都市

市民ꎮ 这里潜在的假设是ꎬ当他们完成职业教育

培训后ꎬ这些学生将凭借他们的ldquo技术性的rdquo工作

赚取足够的钱去消费mdashmdashmdash至少达到新的城市中产

阶级下层的消费水平④ꎮ 用韦伯式的分析看来ꎬ这些职业学校的学生作为职业学校教育产品新的消

费者ꎬ在获得三或五年制的职业学校文凭之后ꎬ有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ꎮ

在我的研究中ꎬ不同种类的职业学校间的差

异是显而易见的ꎮ 南京河海大学社会学系的四个

研究助手和我一起在南京两所职业学校做了一整

年(2007mdash2008 年)的调查ꎬ这些学校有着不同的

历史ꎬ以不同的方式推销他们的文凭给九年级(初

21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一直在增长的大量初中毕业生也被招收到职业大专体制中ꎬ这些职业大专也招收高考失利的高中毕业生ꎮ 本文关注的是中等职业教育ꎬ学生是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毕业生ꎮ

学术性高中是分等级的ꎬ从普通高中到竞争激烈的区级市级省级重点高中ꎬ所有这些高中都是面向高考的ꎮ 在一些高中ꎬ所有的教学课程被安排在高一和高二完成ꎬ以便学生能在高三全身心地准备高考ꎮ

此处我故意简化了一些内容ꎬ例如ꎬ在一些地区技术学校和职业学校总是比邻的ꎬ虽然技术学校越来越多地转移到了农村ꎬ也尽管职业学校和技术学校有很多不同ꎬ如学制上提供的学位上ꎬ而本文并不关注这些复杂而多变的内容ꎮ

As discussed aboveꎬ there is growing research on the ways thatconsumption produces appropriate middle ̄class citizens See AnagnostA From PrimeclassPrime to Primesocial strataPrime grasping the social totality in reform ̄era China[ J] Third World Quarterlyꎬ2008ꎬ29(3)497-519ꎻ TombaL Of qualityꎬ harmonyꎬ and community civilization and the middleclass in urban China[J] Positions East Asia Cultures Critiqueꎬ2009ꎬ17(3)592-616ꎻPun N Subsumption or consumption the phantom ofconsumer revolution in Primeglobalizing ChinaPrime[ J] Cultural Anthropology2003ꎬ118(4) 469 - 492ꎻ Li Zhang In search of paradise middle ̄class living in a Chinese metropolis [ 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Pressꎬ 2010

三)学生和家长们ꎮ 第一所学校ꎬ我称之为ldquo大桥

学校rdquo(The Bridge School)ꎬ也就是文章开头提及

教室的学校ꎮ 它位于壮观的长江大桥正下方ꎬ学校自 20 世纪 70 年代初就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ꎬ由南京基础设施建设局主管ꎬ颁发的是三年制ldquo中专rdquo文凭ꎮ 长期以来ꎬ学校为城市发展项目(如道

路污水处理桥梁和填海工程)培训中级技术人

才ꎮ 当前ꎬ学校坐落在污水处理厂附近ꎬ学校本身

的糟糕环境和附近恶化的环境混合在一起ꎮ学校利用与市政部门的联系作为一个招生的

诱惑ꎬ学校承诺至少有一些毕业生被分配到市国

有企业的公共部门工作ꎮ 在我们所观察的一年

中ꎬ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工作是在南京地铁系统中

担任售票员站台员和清洁工等一些低水平的基

础性工作ꎮ 由于这些工作的高稳定性和低风险

性ꎬ学生们对这些工作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ꎬldquo地铁预科rdquo班的分数线是进入这所学校最高的ꎬldquo地铁预科rdquo班的学生也处于学校中社会层次和道德

层次的顶端ꎮ这所学校的其他课程或专业包括景观 园艺

旅游施工建设点管理和天然气ꎮ 举一个学校如

何开设课程或专业的例子ꎬ在后期计划中ꎬ学生花

了全年的时间学习或研究天然气钻井天然气管

道和运输以及天然气设备的设计ꎮ 然而ꎬ在毕业

后ꎬ男学生被聘去给家庭和企业送煤气罐ꎬ女学生

成为了城市周边小而偏僻的天然气公司里的接待

员ꎮ 类似的在学校课程和就业岗位之间脱节的现

象普遍存在于学校的课程计划中ꎮ我所观察的第二所学校相对来说是比较新

的ꎮ 它是众多的职业学校中的一所ꎬ隶属于城市

中的某个远程教育大学(电大系统)①ꎬ以满足日益

增长的职业教育需要ꎮ 这些职业学校遍及整个城

市ꎬ它们的推销策略是给九年级(初三)学生推销

ldquo大学rdquo这个名词的威望ꎮ 一旦进入这些职业学

校ꎬ学生可以称自己是ldquo大学生rdquoꎬ获得冠有大学名

称的ldquo大专文凭rdquoꎮ 我们花了一些时间在这个学校

的一个分支mdashmdashmdash我们称之为 ldquo运河学校rdquo ( TheCanal School)ꎬ因为它的位置靠近一个沿着秦淮河

新修部分的新公园ꎮ这所学校的硬件设备也很糟糕ꎬ很大程度上

是因为校长认为ldquo卖学校rdquo的资产能比ldquo卖教育rdquo获利更多ꎬ因此ꎬ他们正在废除停开一些专业ꎬ只保

留着会计计算机技术和汽车维修三个专业并开

设在一个大而空的建筑物内ꎬ其他的建筑物准备

拆掉用作商业开发ꎮ 2007 学年开始后ꎬ汽车维修

专业的学生搬离了这里ꎬ因此ꎬ我们再也没有见到

那些学生ꎮ 我的研究助手和我花费大量时间与其

他两个专业的学生保持联系交流ꎮ 我们观察了

二年级会计班的学生ꎬ当时他们正花了近一年的

时间练习算盘技能ꎻ除此之外ꎬ还观察了五年级

(毕业班)计算机专业的学生ꎬ他们本应该要培养

开发软件的技能但却在玩游戏ꎮ虽然这两所学校有些不同ꎬ但是他们也有相

似之处ꎮ 他们招进来的学生都被社会定义为ldquo非普通rdquo的ꎬ因为他们一般不参加高考ꎮ 实际上ꎬ在大多数情况下ꎬ这些学生甚至不允许参加这种考

试ꎬ尽管教育部最近颁布政策可以通过ldquo自学rdquo方

式参加高考ꎬ以服务于那些没能完成正规高中学

业的学生ꎬ但参加考试需要多年自学的准备ꎬ且通

过率极低②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ꎮ 因此ꎬ对于这些

学生来说ꎬ生活发展路径依赖于大学文凭是被禁

止的ꎻ他们的生活机遇很大程度上在他们进入职

业学校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ꎮ 因此ꎬ他们在人生

早期 15 岁的时候就要承受丧誉群体的ldquo污名rdquoꎮ为了努力减轻这种ldquo污名rdquoꎬ两所学校都承诺ꎬ

他们提供的职业教育能把这些青少年带回正规化

的发展路径中去ꎮ 这些学校还承诺ꎬ将建立起从

学生的现状通往他们理想状态的桥梁ꎮ 实际上ꎬ他们承诺做到这些ꎬ是通过宣称教授青少年能够

用来找到工作的技能ꎬ而这些工作又能使他们拥

有一个光明的都市生活方式ꎬ通过工作为国家做

贡献ꎬ并且通过不断增长的消费促进自身的发展ꎮ在意识形态上ꎬ这些学校一直承诺使学生通过教

育成就重获生命历程中的位置ꎬ最终回到主导观

念之中ꎮ 下面的部分ꎬ我将概述这些目标未能达

成的原因ꎮ

3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远程教育大学存在于从区到省的各个行政区域中ꎬ入学相对容易ꎬ而文凭的声望也较低ꎮ 参见 Donald S Educationꎬ class andadaptation in Chinaprimes world city[J]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ꎬ2009ꎬ2(1)25-35

2007 年ꎬ南京市教委的一位高级官员告诉我ꎬ江苏仅有 2的自学考生通过了大学入学的考试ꎮ

3职业学校教室中的新社会形成

尽管职业学校的学生被社会定义为一种单

一负向荣誉地位的群体ꎬ但两所学校的招生是极

其多样化的ꎮ 教室是当代中国的一种大熔炉ꎬ这个地位群体由众多来自不同农村或城市背景的青

少年组成ꎬ他们是第一次这样聚集在一起ꎮ这个新群体的形成部分得益于管理政策ꎬ涉

及职业学校赚钱盈利的方式ꎮ 要进入我们所研究

的两所职业学校ꎬ需要一定(较低)的中考分数和

几千块钱的预付学费①ꎬ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准入

要求ꎬ也不需要ldquo南京城市居民户口rdquoꎮ 因此ꎬ坐在

教室里的学生ꎬ既有南京市以及附近城郊的ꎬ也有

来自江苏农村地区的ꎬ还有其他省份的ꎮ许多学生的父母是从农村出来的务工人员ꎬ

他们中的大部分来自邻省安徽或者江苏农村地

区ꎮ 但是ꎬ我所见到的学生中还有的来自江西山东和湖南等更远的省份ꎮ 许多学生的父母经过十

几年的打拼已经是南京居民且有一部分人生活过

得不错ꎮ 例如ꎬ我们很熟悉的一名ldquo运河学校rdquo会

计专业的女学生来自安徽农村ꎬ她的父母在南京

市中心开了一个很大且有名气的汽车维修公司ꎻ另一个学生的父母也是来自安徽农村ꎬ他们在南

京市从事前景好的窗户 玻璃维修业务ꎮ 然而ꎬ其他许多学生都是流动的随迁子女ꎬ我遇到了几个

父母离异的学生ꎬ他们的教育费用是由工作在酒

店里的母亲负担ꎬ这些父母流动在上海苏州杭州等旅游城市中ꎬ因为在那里能找到工作ꎮ 我熟

悉的一个学生ꎬ他父亲在北京一个建筑工地做门

卫ꎻ另一个学生ꎬ父母在南京的一个大菜市场卖豆

腐ꎮ 然而ꎬ这个群体大部分学生的父亲都在建筑

行业工作ꎬ母亲尽可能找些兼职工作做ꎮ 许多学

生虽然出生在南京或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南京ꎬ但他们的户口仍然在老家ꎮ

这些学生的第二大来源是南京周边的农村地

区ꎬ包括正在发展为南京新的工业区和房地产开

发区的江宁和六合ꎮ 虽然这些青少年来自一个相

对小的区域ꎬ但是他们的背景惊人地不同ꎬ反映出

中国城市周边地区极其快速的变化ꎮ 一些家庭的

父母仍在务农ꎬ而大部分家庭的父母在城郊工厂

或建筑工地上班ꎮ 周边的很多家庭已经搬迁了ꎬ

生活在用来安置拆迁户的廉价房中且成为了市

民ꎬ他们原来生活的地方如今用于房地产开发ꎻ这些家庭努力维持家庭收支平衡ꎬ经常寻找诸如门

卫(或保安)清洁工之类的工作ꎮ这些学生的第三大来源是来自南京城区且拥

有城市户口ꎬ他们的父母从事广泛的工薪阶层的

工作ꎬ包括汽车司机当地小学食堂厨师仓库工

人大型连锁超市的收银员等ꎬ也有一些是下岗职

工ꎮ 我认识的一个学生ꎬ在当地的农贸市场帮助

母亲卖菜来维持家庭开销ꎬ她的残疾父亲许多年

前就从倒闭的工厂下岗了ꎬ其他家庭成员和下岗

的父母一起住在平房中ꎬ苦不堪言ꎬ当看到他们周

围邻居为了都市的发展纷纷被拆迁时ꎬ他们也开

始等待着被安置到城市偏远地区ꎮ然而ꎬ当这些孩子聚集在职业学校的教室中

时ꎬ他们的背景似乎不那么重要了ꎮ 不同种类的

同班同学有一些刻板印象(例如ꎬ两所学校为数不

多的一些认真的学生被斥为ldquo典型的农村孩子rdquoꎬ只知道学习)ꎻ有些同龄人因方言的不同而分为不

同的组别[16]ꎬ但是我观察到的友谊超越了家乡的

社会划分父母的社会阶级户籍区分ꎬ甚至方言

差异②ꎮ 学生们喜欢和有共同兴趣爱好或者认为

漂亮可爱的同学交朋友ꎮ 当我询问这些学生关于

朋友群体的选择时ꎬ他们耸耸肩ꎬ觉得这是一个愚

蠢的问题ꎬ对于他们而言ꎬ这些完全是很自然的ꎮ为了理解这些学生的社会生活ꎬ在学校期间ꎬ

我的研究助手和我试图跟踪ldquo运河学校rdquo二年级会

计专业同一课程上女同学之间不断变化的朋友

圈ꎮ 在这个共有 27 个学生(其中 25 个是女生)的班级中ꎬ近一半的学生来自偏远的郊区或农村地

区ꎬ因此ꎬ他们都居住在学校宿舍里ꎻ另一半的学

生是南京本地人或者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的

子女ꎬ他们每天乘公交车往返学校ꎮ 令我惊奇的

是ꎬ他们的友谊似乎并没有局限于我们所说的自

然边界ꎮ 例如ꎬ一些南京本地的学生ꎬ闲暇时间都

41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我的研究助手和我多次尝试了解确切的费用ꎬ但学校老师和学生都拒绝了ꎮ 我们只确定了三件事家长必须提前支付三年的学费ꎻ学校会根据超过指定时间(学校的标准要求是学生入学时缴费)和选择不同专业调整费用ꎻ学费一般低于普通高中的费用ꎮ

我的观察不同于 Pun Ngai 和 Chris Smith 的研究结论ꎬ 参见Pun NꎬSmith C Putting transnational labour in its place the dormitorylabour regime in post ̄socialist China[J] Workꎬ Employment and Socie ̄tyꎬ2007ꎬ21(1)27-45

在宿舍里晃荡ꎻ而一些住宿的学生不去学校食堂ꎬ而是和他们市里的同学一起在学校附近一家便宜

的面馆吃午饭ꎮ 整个学年ꎬ友谊真的改变了许多

次ꎬ但是ꎬ这些学生谈到他们完全形成社会群体是

基于个性和是否合群ꎬ而不是背景ꎮ 因此ꎬ以前好

朋友的分裂ꎬ是因为一些闲话或因为一方的不真

诚ꎬ或因为另一方不能提供预期的情感支持ꎮ 换

句话说ꎬ他们形成他们的社交圈可能会有某种社

会性的准则ꎬ这些学生把他们的友谊理解成是基

于个人性格特点和对于青年女生的一种行为规

范ꎮ 他们没有看到户籍身份家庭收入家乡甚至

方言对他们社会或情感生活的影响ꎮ有关中国大部分的研究发现跨越界限的意愿

是难以改变的ꎬ但在南京或许有点不一样ꎮ 我所

知道的ldquo运河学校rdquo计算机技术专业的一个很有想

法的青少年ꎬ的确拥有南京户口ꎮ 有一天晚上ꎬ我与他以及班上的一些同学一起吃晚餐ꎬ当我问他

ldquo他的家人是不是lsquo老南京人rsquordquo时ꎮ 在慎重考虑了

一会儿后ꎬ他答道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ꎮ 他

告诉我ꎬldquo战争期间ꎬ许多可能一直是lsquo老南京rsquo人被杀害了或者迁移了ꎬ因此ꎬ大部分南京住户都是

来自其他地方ꎬ可能是 60 年前ꎬ可能是上个星

期rdquoꎮ 在他看来ꎬ正因为许多南京住户实际上都曾

来自其他地方ꎬ现在才有可能与其他人成为好

朋友ꎮ即便这是一个极其局部的现象ꎬ我所知道的

青少年开始建立不同种类的社会联系和社会认

同ꎬ与以往长期关于认同的研究mdashmdashmdash认为认同或

身份深深植根于先辈居住地和当前户籍身份mdashmdashmdash不同①ꎮ 在许多方面ꎬ这些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上

并不令人感到惊奇ꎮ 毕竟ꎬ其他学校青年人也和

他们的(部分)同班同学交朋友ꎬ不同的是这些同

班同学的身份ꎬ因为职业学校教室里混合着第二

代外来务工人员以及下岗职工的子女ꎮ 与 Pun 等

讨论的宿舍制度相似ꎬ教育制度为新的社会关系

提供了空间[17]ꎮ 聚集在这些教室里ꎬ这些青少年

有着相似的生活机遇ꎬ相似的生活方式和等同的

声望地位ꎮ 在这样的空间中ꎬ城市无产阶级和外

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正在共同建构一种新的社会阶

层和文化ꎮ

四新阶层文化

1ldquo失败rdquo的文化

在许多方面ꎬ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是一种失

败的文化ꎮ 之所以这样说ꎬ是因为职业学校学生

的分类与关于正常青年的国家话语紧密相关ꎬ他们是作为一个丧誉群体而存在ꎬ是诱导边缘化的

产物ꎬ是由考试制度建构出的ꎮ 对职业学校学生

的这种理解渗透着我们对其学校生活的观察ꎮ 虽

然我们不能和这些青少年的父母直接接触ꎬ但是

从相关成年人那里得知ꎬ他们严厉谴责这些青年ꎬ是因为他们未能遵循ldquo正常青年的思想rdquo②ꎮ 这反

映在两所学校的老师和管理人员对学校和这些学

生的评价中ꎮ 这些老师非常直接地表示ꎬ他们绝

不会考虑把自己的孩子送进自己工作的学校ꎮ 实

际上ꎬ在我们进行研究的这一年里ꎬ有几个老师和

管理人员显得特别憔悴ꎬ因为他们自己的孩子正

在备战这年的中考或高考ꎬ这些家长十分支持自

己孩子努力学习ꎬ以避免成为自己的学生③ꎮ与保罗1048944威利斯描述的情况一样ꎬ我所在学

校的老师和管理人员把这些学生的失败归于个人

的愚蠢和懒惰ꎻ较差的学习表现总是归因于ldquo意志

力不够或者能力不足rdquoꎬ而非结构性因素[1]ꎮ 这两

所学校的老师会习惯性地谴责这些学生没有出

息ꎬ这是一个明显的侮辱ꎮ 如果未来发展的希望

在于教育程度不断提高ꎬ这些学生确实是不会有

出息的ꎮ 而道德问题是这种失败观点的根本当ldquo好孩子rdquo的评判观念与他 她的考试成绩密切相

关时ꎬ那些在考试中获得较低分数的青少年就理

所当然变成了ldquo坏孩子rdquoꎮ因此ꎬ老师们在管束这些学生行为方面的努

力远远超过教学方面ꎮ 在老师们的眼中ꎬ根据这

5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人类学家 Sulamith Heins Potter 和 Jack Potter 曾比较了房屋登记系统ꎬ得出城市和农村间的差异一度如此坚固而自然化的结论ꎮ 参见 Potter S HꎬPotterJ MChinaprimes peasants the anthropology ofa revolu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ꎬ 1990 自 20世纪 90 年代开始ꎬ分割的两边逐渐被三方(城市 农村 移民)所取代ꎬ并且当代中国社会分析也将个体或群体的假设纳入到这三类中ꎮ 所以ꎬ我认为ꎬ随着这种转变ꎬ传统的关于城市青年生活的描述将不再适用ꎮ

由于研究的限制ꎬ我未能联系到学生的家长ꎮ 在 2007 年ꎬ中国政府为了准备奥运会取消了多项研究ꎬ我到达中国的随后时间ꎬ虽然被允许在两所学校做研究ꎬ但不许收集任何关于家庭的数据或问卷调查资料ꎮ 参见Geremie Barmeacute Chinaprimes flat earth historyand 8 august 2008[J] The China Quarterlyꎬ2009ꎬ197 64-86

感谢 Mette Halskov Hansen 提醒我注意这一点ꎮ

些规章的定义ꎬ这些学生是桀骜不驯不遵守纪律

的ꎻ如果不这样的话ꎬ他们已经成为了好学生ꎬ而不会一开始进入这些学校ꎮ 这些学生站立坐下穿着的方式以及对城市空间金钱和时间的使用

方式全都需要老师的管束和纠正ꎬ老师本来就对

学生的行为表现期望不高ꎬ所以老师就能在所到

之处随时发现这些不好的行为ꎬ进而对这些行为

也就不以为然了ꎮ与ldquo分数低rdquo相关联的道德缺失被认为会渗透

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ꎮ 例如ꎬ这些学生对时间

的使用不断地受到监管ꎮ 对于中国正常的青年来

说ꎬ闲暇时间作为一个范畴完全是不存在的ꎬ他们

被期望把所有的时间花在学习或记忆上ꎮ 实际

上ꎬ在这些学生中间有着明显的道德等级ꎬ年轻人

会根据谁因努力学习而睡眠最少来相互评估和排

序ꎮ 然而ꎬ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ꎬ学习和记忆

不再有任何价值ꎬ虽然他们必须参加班内考试ꎬ但这与他们的分数是无关的ꎻ我们肯定从来没有听

说过哪个同学因考试不及格而被勒令退学或者通

不过班级测试ꎮ 因而ꎬ突然间他们有大量的可以

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ꎬ这一点极度困扰着一些老

师和成年人ꎬ他们焦虑地看到这些学生晚睡熬夜

以及花费大量的时间闲逛在篮球场学校附近的

小而便宜的小吃店和低级的商场ꎮ 老师们和管理

人员花了很大的努力ꎬ让这些学生回到教室多学

点东西ꎬ而这些努力都受到学生们每天的抵制ꎮ同样的逻辑使得老师谴责职业学校学生挥霍

无度ꎬ这也有特殊的道德逻辑如果这些学生正在

浪费大量的时间ꎬ那么他们一定也在浪费金钱ꎻldquo好学生rdquo待在家里学习ꎬ因而ꎬ他们没有机会没有理由去消费ꎮ 许多的课堂时间被用来告诫这些

学生去审视消费和节俭的道德价值ꎬ这也与全国

变化着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ꎬ如前文讨论的那样ꎬ中国的阶层地位也与消费紧密相关①ꎮ 因此ꎬ老师

试图监督他们的消费习惯ꎬ以使他们不要超过国

家的消费水平去消费ꎮ 职业学校学生一般以点头

来回应老师们的唠叨ꎬ继而抛之脑后ꎮ同样的ꎬ老师们总无休止地向学生讲述早恋

(意思是毕业之前有一个浪漫的伴侣)的道德危

害ꎮ 在中国城市里ꎬ青少年之间的浪漫关系是受

到强烈谴责的ꎬ因为这被认为会分散他们在ldquo最重

要的学习rdquo上的注意力[18]ꎮ 然而ꎬ对于职业学校学

生来说ꎬ这与学习是完全无关的ꎬ因为他们再也没

有考试需要学习ꎬ他们的分数对完成学业或找工

作实际上没有什么影响ꎮ 因此ꎬ为什么不去找个

男朋友或女朋友呢 事实上ꎬ许多学生都这样做

了ꎬ有的是在同学之间ꎬ有的是通过朋友介绍ꎮ 有

些人意识到这种行为ldquo犯规rdquo了ꎬ就向老师和家长

隐瞒这种关系ꎻ约会保密的伎俩成为两所学校用

餐或放学后闲聊的主要话题ꎮ2新的学生文化

尽管有这些对于他们的消极评价和消极态

度ꎬ但职业学校学生们并没有把自己视为ldquo失败

者rdquoꎮ 尽管他们意识到今后可能的人生机遇和消

极的社会地位ꎬ但他们正在建立属于自己通向未

来的发展路径ꎬ这是一条没有遵循国家所主导的

个体发展的路径ꎮ 通过这样的路径ꎬ他们形成了

一种新型的青年文化ꎬ即使有污名和考试失败带

来的低下地位ꎬ这种文化也会寻求一种新的尊严

形式ꎮ 换句话来说ꎬ虽然人类发展的主导思想排

除了这些青少年失败以后还能创造某种形式文化

的可能性ꎬ但是他们确实带来了某种新的东西ꎮ这些学生同国家意识形态和原有的社会范畴彻底

决裂ꎮ 我认为他们的自我认识就是一种新青年文

化的一部分ꎬ是一个和新的社会阶层相联系的地

位群体ꎮ职业学校学生们第一次通过建立自己的道德

社区以反对主导性思想体系的道德话语ꎮ 他们在

许多方面都这么做ꎬ不足为奇的是其中大部分皆

聚集在他们最受道德质疑的领域时间金钱和考

试分数ꎮ 例如ꎬ尽管面对老师们的指责ꎬ我所了解

的这些学生们自豪于他们的节俭女孩子尤其吹

嘘她们如何以较少的花费来保持时尚的外表ꎻ他们嘲笑同龄富家子弟ldquo败家子rdquo式消费方式ꎬ认为

他们自己是更好的更精明的更道德的消费者ꎬ

61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①参 见 Tomba L Of qualityꎬ harmonyꎬ and communitycivilization and the middle class in urban China [ J] Positions EastAsia Cultures Critiqueꎬ2009ꎬ17(3)592-616ꎻPun N Subsumption orconsumption the phantom of consumer revolution in Primeglobalizing ChinaPrime[J] Cultural Anthropologyꎬ2003ꎬ118 ( 4) 469 - 492ꎻ Anagnost AFrom PrimeclassPrime to Primesocial strataPrime grasping the social totality in reform ̄eraChina[J] Third World Quarterlyꎬ2008ꎬ29(3)497-519

从不奢侈花费ꎻ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基于

他们的消费模式ꎬ因而在道德上也高人一等ꎮ 他

们蔑视青年时尚杂志上的广告ꎬ也怀疑如果一个

细心且明智的消费者能花少部分钱而完美地装扮

出时尚的外表时ꎬ是否还会有人会把钱浪费在购

买名牌上ꎮ 像中产阶级的同龄人一样ꎬ这些青少

年也部分地通过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实践来定

义自身ꎬ但是他们通过声称自己的消费实践是精

明的有策略的完全与奢侈品和知名品牌不挂钩

的ꎬ以此改变自己ldquo受特权损害rdquo的阶层身份[11]ꎮ我所了解的这些学生ꎬ也自豪于他们所知晓

的有关这个城市的知识ꎬ特别是他们能够穿行于

城市中去找寻便宜货ꎮ 他们来到小巷和偏远的购

物中心ꎬ寻找位于市中心和城市边缘的低级商场ꎮ他们和这些销售低价格青少年服装的摊主们建立

了良好关系ꎬ以获得最实惠的交易ꎮ 当谈到他们

对城市空间的利用时ꎬ他们声称自己与那些待在

家里好好学习的学生相比是更好的市民ꎮ 在他们

看来ꎬ他们是真正的国际化的城市人ꎬ而不是那

种规矩型受大学束缚的青年ꎮ 他们在城市里的

时间被很好地利用了ꎬ没有浪费ꎻ他们对空间的利

用是策略性的ꎬ不是不道德的[19]ꎮ这些学生也针对测试分数提出了一个不同的

道德论点ꎮ 一些学生告诉我ꎬ他们并不是中考的

失败者ꎬ实际上ꎬ他们的分数完全可以进入普通高

中ꎬ只不过ꎬ他们选择进入职业学校ꎮ 他们争辩道

这种选择是孝顺的ꎬ因而也是非常道德的他们将

完成职业学校的学习ꎬ之后进入劳动力市场ꎬ成为

经济上自食自力者ꎬ而不是上正规高中去浪费父

母的钱ꎬ在那里极少有学生最终能通过高考ꎮ 他

们坚信自己没有上正规高中的学生那么自私ꎬ因为那些人把自己的未来建立在家庭的需要之上ꎬ因此ꎬ这些学生没有采取ldquo个人价值和考试分数成

正比rdquo的意识形态ꎬ他们不把自己看成标准考试中

的ldquo失败者rdquoꎬ而是在作为孝顺孩子的这种积极社

会地位中找到尊严ꎮ同样的ꎬ我们遇到的学生对自己拥有一份兼

职ꎬ而不是花费全部的时间在学习上是非常自豪

的ꎮ 许多职业学校学生能够自己挣零花钱ꎬ从而

减轻对父母的依赖ꎮ 在周末ꎬ女孩子在超市发放

免费样品ꎬ或者在大型购物中心发传单ꎬ工作时间

都很长ꎮ 许多男孩子下午和晚上在麦当劳和肯德

基上班ꎮ 虽然这些工作都是中产阶层父母所鄙视

的低端工作ꎬ但是ꎬ我所知道的学生大多喜欢它

们ꎬ因为这些工作简单ꎬ要求不高ꎬ几乎不需要什

么努力ꎮ 例如ꎬ发放传单能给自己在附近麦当劳

店内休息很长时间的机会ꎬ还能获得报酬ꎮ 在超

市发放样品能使自己得到免费样品ꎮ 虽然麦当劳

和肯德基店不是理想的工作ꎬ但总有好多吃的ꎬ而且店里不忙的时候ꎬ晚班工人还可以和朋友玩纸

牌等游戏ꎮ因此ꎬ实际上对于社会针对他们的每一个批

评mdashmdashmdash懒惰愚蠢浪费mdashmdashmdash这些学生都有一个回

应ꎮ 在韦伯的体系中ꎬ尽管他们处于丧誉地位ꎬ但他们仍在寻求一种方式来建立尊严ꎮ 在这一过程

中mdashmdashmdash尽管他们没有这样表达它mdashmdashmdash但他们正在

建立一种新的青年文化ꎮ 在这种新的文化中ꎬ这些受鄙视的学生是消费者ꎬ但却是节俭的消费者ꎮ他们通过一系列的兼职来养活自己ꎬ这些兼职是

富裕者或多数学术青年所唾弃的ꎬ但是他们能使

其变得有趣ꎮ 这些兼职在标准的中产阶级意义上

不是ldquo技术形塑者rdquo (即不能从兼职中学到技术)ꎬ这些学生也知道ꎬ他们当前的工作不会带来好的

发展前途①ꎬ但他们在多变的新都市经济环境中要

面临的未来就是不管他们上升到哪一步ꎬ都会不

断地跳槽和寻求新机遇ꎮ 因此ꎬ这些低端的兼职ꎬ对于他们学到城市的生活方式建立社会关系网

络和明白如何利用好特定环境ꎬ都是很好的锻炼ꎮ3职业服务行业的工作

这些学生对学习与他们未来的就业方向最终职业之间的弱关联性有着清醒的认知ꎮ 他们自

己口头传述的经验以及对稍高年级学生的观察表

明ꎬ除了进入国有企业的特例之外ꎬ他们都被潜在

雇主认为是半技术工人ꎮ 尽管这些职业学校承

诺ꎬ学校颁发的文凭证书能为他们打开通向城市

的大门ꎬ但这些学生知道得更多他们最终找到工

作还得依靠运气关系好的长相和毅力ꎬ而不是

7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①我的观察不同于 Susan Willis 研究结论ꎮ 参见 Willis S Teensat work negotiating the jobless future[M]∥Austin JꎬWillard M Genera ̄tions of youth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ꎬ 1998347-360

他们在学校学到的技能ꎮ 部分学生对学校没有教

授给他们什么存有抱怨和愤怒ꎬ但大部分职业学

校的毕业生对从事灵活服务工这样的未来很顺

从ꎮ 2008 年ꎬ当一群五年级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参加一系列春季招聘会时ꎬ我们加入其中并发现ꎬ他们都希望去找远远超过平常训练的体面的工

作ꎮ 这就涉及重新定义关于什么是ldquo体面rdquo工作

(对于他们来说)ꎮ 有的时候他们希望寻找充实而

有趣的工作ꎻ有时希望寻找安全简单的工作ꎻ有时候他们关注的则是薪资ꎮ

他们确实找到了工作ꎮ 虽然我们的研究在这

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取得学位后不久就结束了ꎬ但是在他们毕业后不久的 2009 年一个后续访问中

收集的一些逸闻趣事资料证实ꎬ所有的毕业生都

找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工作ꎮ 这些职业学校学生将

我很长时间都不理解的一些事情看得很清楚对于那些聪明灵活又充分熟悉城市的孩子ꎬ有大

量的工作可供选择ꎬ甚至对非城市户口的孩子也

一样ꎮ 虽然ꎬ外来务工人员占据着服务部门的底

层ꎬ而大学毕业生处于较高的一端ꎬ但是这些职业

学校的学生仍能在服务型经济领域的中低部门找

到大量机会ꎮ 城市的日益发展需要接待员打字

员数据录入员和影印机维修员ꎮ 还有些开放性

的工作如在新地铁站销售车票ꎬ新家园装潢中心

销售家具浴室设备ꎬ呼叫中心需要操作工ꎬ货运

公司需要调度员ꎬ小零售店需要售货员等ꎮ 我看

到的这些都是穷途末路的工作低工资低地位ꎬ而这些学生却视为一种机会并设法去抢占ꎮ 每个

月1 500~2 000元的薪资对那些和父母一起生活的

青少年来说足够了ꎬ并开始为结婚和组建家庭存

钱ꎮ 我所熟悉的那些学生对于他们的未来都一致

表现出乐观的情绪ꎮ在毕业后ꎬ这些毕业新生通过进入更好的工

作(即跳槽)来增强灵活性ꎬ有时候频繁到两三个

星期一次ꎬ他们跳槽的原因是多样的ꎬ不仅仅是因

为钱或更好的流动机会有时候为了离家近一点ꎬ有时候离职是为了避免和同事的冲突升级ꎬ或找

一个好老板ꎬ甚至为了找一个午餐时提供更好食

物的公司ꎮ 虽然按照人力资本累积的标准来看ꎬ这些行为似乎是反复无常ꎬ甚至是非理性的ꎬ但正

如 Susan Willis 所言ꎬ ldquo按一个特定的逻辑去跳

槽rdquoꎮ 通过这样做ꎬ这些青年人实践着在经济领域

里唯一真正拥有的权力放弃的权力[20]ꎮ 不断增

长的需求意味着总有另一份工作ꎬ可以跳槽去另

一片天地ꎮ令我惊讶的是ꎬ有一些学生也打算离开南京

去一些小城市ꎬ特别是江苏北部的南通ꎬ他们认为

那里将会有更多的机会较少的竞争(来自高中

生大学生的竞争)ꎮ 愿意远离像南京这样的大城

市ꎬ而去苏北这样低声望的地区是一个重要的暗

示mdashmdashmdash这些青少年正在建立新生活的计划ꎬ突破

规范性的意识形态(或思想)限制框架ꎮ 在某种程

度上ꎬ和那些聚集于主要城市的有较高教育水平

的同龄人相比ꎬ他们为灵活的ldquo后福特主义rdquo作了

更充分的准备①ꎮ 随着大学毕业生的行列(或队

伍)越来越大ꎬ这些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将会面临与

更高学历者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ꎬ这些人如洪水

般涌入劳动力市场ꎮ 越来越多来自高中高职院

校和大学的毕业生ꎬ开始给职业学校学生施加了

压力ꎮ 我沮丧地看着这些职业学校学生的状况ꎬ看到的是将来他们夹杂在不断进入城市的农民工

和不断扩大的高学历者之间的状况ꎮ 然而ꎬ他们

对这种状况持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他们正在通

向更美好更富有的未来ꎮ 即便他们不上大学ꎬ他们生活得比父辈更好ꎮ 正如他们提醒我的ꎬ出于

这些原因ꎬ大部分人凭借职业学校的文凭能找到

室内工作ꎬ许多人会找到办公室的工作ꎬ大半天时

间都可以坐着ꎬ甚至夏天可以吹空调冬天有暖

气ꎮ 他们可能会频繁地更换工作ꎬ但是他们能选

择待在一个城市ꎬ而不像往返城乡的父母ꎮ 尽管

他们在新型服务经济领域能够或将要找到的是低

工资低声望低技术的工作ꎬ但他们仍是向上流

动的ꎮ

五结论新社会阶层

在一个不断变化的道德和社会环境下ꎬ青少

年越来越多地根据他们所取得的教育成就而被定

义ꎬ我主张职业学校能为新社会阶层的形塑提供

81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①参见廉思蚁族 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ꎬ 2009

思想和体制框架ꎮ 作为一个阶层群体ꎬ在韦伯的

框架中ꎬ这些学生是ldquo特权受损rdquo的ꎬ但是ꎬ他们正

在努力建构一种新文化ꎬ使其积极作用于他们的

选择和生活方式ꎮ 作为一个群体ꎬ职业学校毕业

生有着相似的生活机遇尽管他们在城市服务业

找到了看似众多的水平流动(的机会)ꎬ但是他们

未来的垂直流动(即未来发展)很有可能因教育证

书的缺乏而受到限制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分ꎬ因为ꎬ他们受限的生

活机遇是围绕着作为新社会阶层的职业学校毕业

生而构建一个边界的部分原因ꎮ 职业学校毕业生

可能面临着愈加激烈的竞争ꎬ与同时进入劳动力

市场的正规高中毕业生甚至是未充分就业的大学

毕业生争夺就业岗位ꎬ但是这些拥有较高教育水

平的青少年至少有可能比他们获得不同的或更好

的生活机遇ꎮ 作为韦伯式理论家的 Kevin Smith 提

出ldquo在韦伯看来ꎬ社会流动不仅发生于不同阶级

之间ꎬ而且也发生于同一阶级内部ꎻ他似乎还表明

一个阶级内部流动的程度定义了它的概念界限ꎻ这个界限被认为达到了而不是超越了lsquo流动容易

且典型rsquo的这个观点rdquo [21]ꎮ 因此ꎬ对于韦伯来说ꎬ分析同一阶层内部社会流动可能性的不同类型和

流动 的 局 限 性 是 定 义 社 会 阶 级 的 一 个 重 要

方面[21]ꎮ尽管未来是不可能预测的ꎬ但如果他们保持

当前的生活轨迹ꎬ这些职业学校学生不可能成为

中国ldquo新富群体rdquo的成员ꎬ也不可能是全球流通的

奢侈品的消费者ꎬ也不可能被作为他人效仿的模

范人物ꎮ 然而ꎬ他们也不会是工厂职员建筑工人

或低级饭店的服务员ꎬ这些工作是农民工所从事

的[5ꎬ6ꎬ9]ꎮ 相反ꎬ他们将成为新一代灵活的服务人

员ꎬ作为半技术工人进入新型服务经济领域ꎮ 由

于他们在服务型经济领域仅享有有限的社会流

动ꎬ因而共享着相似的生活方式生活机遇和市场

地位ꎻ换句话来说ꎬ他们正形成一个新社会阶级

(韦伯意义上的ldquo阶级rdquo)ꎮ这些职业学校学生通向未来的路径和在市场

经济中的生活机遇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分析点首先ꎬ正如我在本文中论述的一样ꎬ韦伯的理论关注

于市场情况和阶层群体ꎬ他对阶层的分析视角有

助于理解当下中国阶级形塑的经济和文化方面ꎮ从韦伯的视角来看ꎬ我们所研究的这些职业学校

学生正处于一个社会阶层初级阶段拥有相同的

市场关系ldquo特权受损rdquo的地位群体和水平 垂直的

社会流动机会ꎮ 其次ꎬ我认为韦伯ldquo生活机遇rdquo的

概念要求我们在分析改变阶层形塑时要严肃地对

待ldquo代际rdquo这个概念ꎮ 当然ꎬ在中国ꎬ主流的和学术

的社会分析ꎬ已经显示出一种分析ldquo代际差异rdquo的

浓厚兴趣ꎬ并致力于把年龄按 80 后和 90 后分类ꎬ仿佛一个年龄段的所有青少年都是一样的ꎬ然而ꎬ我绝不认为每一个年龄段的所有成员都有着相似

的社会经历ꎬ对于今天的职业学校学生来说ꎬ他们

在课堂上面临的历史偶然性对他们这一代来说是

全新的①ꎮ 仔细观察特定的年龄段成员面临的社

会结构变化和新机遇ꎬ能为了解当下的阶级形成

开辟新的分析空间ꎮ这种分析是可行的ꎬ因为这些青少年有相同

的组织性背景mdashmdashmdash学校ꎮ 分析者长期认为学校是

社会性区分和再生产阶层的主要场所ꎮ 然而ꎬ我的研究表明ꎬ学校也可能是形塑新社会阶层的特

殊场所ꎮ 正如 Pun 等认为工厂里的ldquo宿舍制度rdquo能摆脱地区语言和种族的限制ꎬ形成新型的社会和

集体关系ꎬ我认为新教育制度也有创造新的社会

结合体的可能[17]ꎮ 这些新社会群体的产生不仅是

基于物理因素mdashmdashmdash不同青年群体学习在同一教室

里ꎬ而且形成于特定教育环境形成的思想空间中ꎮ因此ꎬ正如ldquo住房rdquo能给 Zhang 提供一种视角去洞

察中产阶级的ldquo阶级空间化rdquo [8]ꎬldquo宿舍rdquo被 Pun 等

认为是一个ldquo特殊的地方rdquo去观察新工人阶级形成

一样ꎬ学校也有利于洞察新服务阶层形成ꎮ另外两个原因也说明学校的重要性首先ꎬ在

变化着的社会阶层内部ꎬ学校是由国家资助的机

构ꎬ其伴随着定位他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思想体系

框架ꎮ 学校执行着国家制定的有关居留许可考试和社会流动等政策ꎮ 由于当今中国的阶层以及

社会阶层差异变得越来越尖锐ꎬ学校及家庭的教

育抉择将是理解这些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ꎮ 其

9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①对一个较早时期的工人代际间的重要性的关注ꎬ可参见Rofel LOther modernities gendered yearnings in China after socialism[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ꎬ 1994

次ꎬ学校也是很重要的ꎬ因为阶层这个概念在当下

中国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ꎮ 我所认识的这些青少

年肯定不会意识到他们正在形成一个新社会阶

层ꎬ如果被问及ꎬ我想他们会坚定地反对以一个阶

层为基础的分析ꎮ 鉴于 Anagnost 的观点ꎬ即关于

阶级的概念已在中国渐渐式微ꎬ这种现象是不足

为奇的ꎮ 如果没有这种ldquo阶级rdquo的概念ꎬ我认为职

业学校是学生生活经验的首要组织者和现实力

量ꎮ 职业学校让他们聚集在一起ꎬ形成了一个群

体ꎻ也让他们作为无缘更高教育的地位群体而待

在一起ꎮ 他们的学校教育决定了其生活机遇和流

动机会ꎬ也给他们提供创造价值和意义的机会ꎬ并且在学习生活中反对老师们的ldquo不屑rdquoꎮ

这个社会阶层是否会在将来成为一个自觉

的活跃的阶层是未知的ꎮ 韦伯谈到ꎬldquo要使这个

发生10490181049018必须使其阶层状况的lsquo现实制约性和影

响rsquo清晰可见ꎬ因为只有那时ꎬ生存机会的对比才

不是以一种完全既定的事实被感知并接受ꎬ而是

作为现存的财产占有分配的结果或者是具体的经

济制度结构产生的结果而被感知ꎮ 只有那时人们

才可能反对阶层结构ꎬ不仅仅通过一种间歇性的

和非理性的抗议的行动ꎬ而且也会采取理性的关

联形式rdquo [11]ꎮ尽管在今天ꎬ这些职业学校学生对他们的未

来是乐观的ꎬ但是ꎬ经济萧条可能会对他们的市场

境况带来毁灭性的影响ꎬ同样会毁坏他们对未来

的希望和计划ꎮ 经济和社会环境是否让他们阶级

状况的ldquo现实制约性和影响rdquo变得清晰可见ꎬ这仍

有待观察ꎮ

参考文献[1]Willis P Learning to labo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M] New York Co ̄lumbia University Pressꎬ 1981

[2]Pierre Bourdieuꎬ Passeron J C Reproduction ineducationꎬ society and culture [ M ] LondonSageꎬ 1977

[3]Anagnost A From Prime classPrime to Prime social strataPrimegrasping the social totality in reform ̄era China[ J ] Third World Quarterlyꎬ 2008ꎬ 29 ( 3 )

497-519[4] Chris King ̄Chi ChanꎬPUN N The making of a

new working class a study of collective actionsof migrant workers in south China[J] The ChinaQuarterlyꎬ2009ꎬ198287-303

[5] Tomba L Creating an urban middle classsocialengineering in Beijing [ J] The China Journalꎬ2004ꎬ511-26

[6]Goodman D S G ꎬXiaowei Zang Introduction[M]∥Goodman D S G The new rich in China futurerulersꎬ present lives London Routledgeꎬ20086

[7]Geng Songꎬ Lee T K Consumptionꎬ classformation and sexuality reading menprimes lifestylemagazines in China [ J ] The China Journalꎬ2010ꎬ64159-177

[8]Li Zhang In search of paradise middle ̄classliving in a Chinese metropolis[M] Ithaca Cor ̄nell University Pressꎬ2010

[9]Jing Wang Brand new China advertisingꎬmediaꎬ and commercial culture [M]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ꎬ2008

[10]Atkinson W Rethinking the work ̄class nexus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recent trends[J] So ̄ciologyꎬ2009ꎬ43(5) 896-912

[11]Max Weber Economy and Society Vol2[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ꎬ 1956 1978927

[12]Hebson GRenewing class analysis in studies ofthe workplace a comparison of working ̄classand middle ̄class womenprimes aspirations and identi ̄ties[J] Sociologyꎬ2009ꎬ43(1)27-44

[13] Qvortrup JFrom useful to useless the historicalcontinuity of childrenprimes constructive participations[J] Sociological Studies of Childrenꎬ 1995ꎬ 749-86

[14] Stig Thoslashgersen Secondary education in Chinaafter Mao reform and social conflict[M] Aar ̄hus Aarhus University Pressꎬ 1990

[15] Donald SꎬYi Zheng Richer than before the02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cultivation of middle ̄class taste [ M ] ∥Goodman D S GThe new rich in China futurerulersꎬ present lives London Routledgeꎬ200871-82

[16]Kipnis AThe disturbing educational discipline ofPrimePeasantsPrime[J]The China Journalꎬ2001ꎬ461-24

[17]Pun NꎬSmith C Putting transnational labour inits place the dormitory labour regime in post-socialist China[ J] Workꎬ Employment and So ̄cietyꎬ2007ꎬ21(1)27-45

[18]Boslashrge BakkenPrime Never for the first timePrimePrimepremature lovePrime and social control in todayprime s

China[J] China Informationꎬ1993ꎬ7(3)9-26[19]Michel de Certeau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 M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ꎬ 1984

[20]Willis S Teens at work negotiating the joblessfuture[M]∥ Austin JꎬWillard M Generationsof youth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Pressꎬ 1998347-360

[21]Smith K Operationalizing Max Weberprime sprobability concept of class situation theconcept of social class [J] British Journal ofSociologyꎬ 2007ꎬ58(1)87-104

Learning to Serve Urban Youthꎬ VocationalSchools and New Class Formations in China

TE Woronov1ꎻ Translated by DING Bairen2ꎬ WANG Liufei2

(1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ꎬ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ꎬ Sydney 2006ꎬ Australiaꎻ2Department of Sociologyꎬ Hohai UniversityꎬNanjing 210098ꎬ China)

AbstractWhatprimes the destin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youth in China Based on a year of ethnographic research(2007mdash2008) in two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Nanjingꎬ this essay describes the lives and experiences ofa group of young people enrolled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a Weberian approach The study shows that ur ̄ban vocational secondary schools are a privileged site for producing a new social class in China today Firstlyꎬ vo ̄cational education generates a separate status group of young people structurally and ideologicallyꎻ secondlyꎬ thesimilar background and common living environment created by the students of vocational schools help to generatea new social class and cultureꎻ thirdlyꎬ the new culture constructed by vocational schools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studentsprime choices and styles of lifeꎬ encouraging them to be engaged in the service economy as semi ̄skilled laborIn shortꎬ 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s are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the formation of a new social class They sharethe similar style of lifeꎬ life chanceꎬ market position and limited social mobilityKey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ꎻvocational schoolsꎻvocational educationꎻnew social class

【责任编辑章  诚】

12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发展越来越能代表整体国家的发展ꎮ 如同国家的

发展是基于合理的管理资本投资(部分在高科技

上)和生产高质量的出口商品之上的那样ꎬ现在人

的发展就要求父母应该用一些被科学家证实的方

法来培养孩子ꎬ投资在像电脑这样的主要设备上ꎬ并且把孩子的发展目标投向国外市场①ꎮ

为了能恰当地培养孩子ꎬ中国城市家庭被期

望用一种累计策略来对待其独生子女ꎮ 父母祖父母和其他重要的成年人(包括当前的社会背景ꎬ也就是中文所说的ldquo环境rdquo)实践着微观的人力资

本政策他们投资孩子的教育以期未来能获得报

酬ꎮ 对他们来说ꎬ年轻人主要的活动ꎬ也是唯一的

活动mdashmdashmdash就是学习ꎬ而这最简单的体现就是考试

分数[13]ꎮ 在未来ꎬ这项活动(学习)和这些父母的

投资将会如其所愿在新道德经济中快速产生回

报ꎬ在新道德经济中ꎬ价值积累为高成绩和考试分

数ꎬ而这又会有利于得到高薪工作威望面子和

关系ꎬ这些作为塑造未来的方式被家庭不断地再

生产ꎮ因此ꎬ考试成绩不仅仅是教育流动性的量化

表达ꎬ它们还凝聚和代表着青年的所有社会价值ꎮ在第二种类比中ꎬ年轻人变成了他们的考试分数ꎬ他们的价值被凝聚在一个单一的数字中ꎮ 尽管这

是一个极其狭隘和完全非线性的生活路径ꎬ但一

种普遍性的观点认为儿童进入大学是其向上流动

的最基本条件ꎬ还有些相关的观点认为这是努力

在完成学校任务ꎬ这些观点因获得社会结构和社

会系统的支持而深刻地被自然化了②ꎮ 这是一个

共同的观点ꎬ以至于我在中国跨越广泛的阶层和

地域差异采访的每一个人不假思索地确信根据

考试分数给年轻人排名不仅是很自然和可取的ꎬ而且排名体系反映和产生了精英教育ꎬ即最应得

到的人取得最大的回报ꎮ 因此在当今的中国青年

中ꎬ阶层群体都依据考试分数而聚集在一起ꎬ因为

分数差异将大家划分为不同的受尊敬阶层群体ꎮ这一点集中反映在大学入学考试(UEE 高考)

中ꎬ它在中国教育的各个层面都推动着教学实践课程与方法的进步ꎮ 准备高考成了大家的ldquo成年

礼rdquoꎬ它是如此的正规化以至于被认为是中国青少

年必须要有的经验ꎮ 实际上ꎬ当我到中国开始这

项研究时ꎬ整个房间挤满了中层和中上层的中国

父母ꎬ当我说我对青年文化感兴趣时ꎬ他们哈哈大

笑ꎮ ldquo中国所有的青少年唯一做的事情就是准备

高考rdquoꎮ 他们耐心地跟我解释ꎬldquo这里没有青年文

化这样的东西rdquo 虽然我质疑过这种结论ꎬ但是高

考越来越主导有关中国城市青少年的公共话语ꎮ高考所带来的压力感紧张感和十足的痛苦已经

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③ꎬ这包括不断学习

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日益增长的不安周期

地推动想改变这项考试以适应更重要更独立的思

考能力ꎮ 媒体也报道了一种新现象青少年ldquo去网

瘾训练营rdquoꎬ是指那些选择花时间去上网ꎬ而不是

备战高考的青少年ꎮ 最近ꎬ中国和西方的媒体开

始关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境问题ꎬ在经历了十

年大学扩招后ꎬ他们以前所未有的数量涌向就业

市场④ꎮ2职业教育对额外教育⑤的增长性需求

普通青年的狭隘意识形态或思想体系关注于

高考的准备压力及结果ꎮ 在这种意识形态里ꎬ没有准备这种考试的大量的中国青年以及他们被认

为因道德素质差(在韦伯的体系中ꎬ他们的负向声

誉地位)而对生活产生的影响都是不予以考虑的ꎮ这些青少年越来越多地进入中等职业学校ꎮ

职业学校建立于毛泽东时代ꎬ起初是为城市

单位系统培训中层管理和技术人员[14]ꎮ 许多学校

是由工作单位直接开设ꎬ用于培训它们需要的管

理和技术人员ꎻ而另一些职业学校由当地或省教

1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参见Woronov T EChinese childrenꎬ American education glo ̄balizing child ̄rearing in contemporary China[M]∥ Cole Jꎬ Durham DGenerations and globalization youthꎬ ageꎬ and family in the new worldeconom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ꎬ 2007ꎻFong V Onlyhope coming of age under Chinaprime s one ̄child policy [ M]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ꎬ 2004

关于考试体系和其对当代家庭的影响的最好的回顾ꎬ可以参见 Kipnis A Governing educational desire cultureꎬ politics andschooling in China[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ꎬ 2011

关于高考的文献是丰富的ꎮ 在 15 年间ꎬ中国学术期刊中有超过 175 000 篇文章ꎬ而在公共出版物中(包括laquo人民日报raquo和laquo光明日报raquo)则有超过 100 000 篇文章之多ꎬ对于广泛的汉语信息数据文章和政策可以参见Kipnis A Governing educational desirecultureꎬ politics and schooling in China [ M] Chicago 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ꎬ 2011

1998 年到 2005 年ꎬ大专及以上毕业生增长了三倍ꎬ同时通过高考的高中毕业生比例也呈现指数级上升ꎬ已经超过了 40ꎮ参见 Li Yaoꎬ Whalley Jꎬ Shunming Zhangꎬet al Chinaprimes higher edu ̄c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its global implications[M]Cambridge MA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ꎬ 2008教育过分供给的结果是造成贫困人群未就业大学生和中国人广为知晓的ldquo蚁族rdquo等数量的增长ꎮ 参见廉思蚁族 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ꎬ 2009

相对于义务教育ꎬ译者注ꎮ

育部门主管ꎮ 在一个教育水平低下的时代ꎬ职业

学校毕业生被看做是知识分子ꎬ且因他们的知识

技能以及他们对党工作单位和国家的贡献而备

受尊重ꎮ今天ꎬ职业学校的招生是通过一种新的考试

制度来管理ꎮ 与高考不同ꎬ职业学校学生是由教

育系统中一个不同的关卡产生的ꎬ即中考mdashmdashmdash一

个重要的ldquo通行证rdquoꎬ但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外国都

受到极少关注①ꎮ在中国ꎬ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意味着从小学

开始接受学校教育的前九年ꎬ学费是由国家资助

的ꎮ 在九年级以后ꎬ所有希望继续接受教育的学

生要参加一种考试ꎬ即中考ꎮ 中考的结果让一定

比例的学生流入普通高中和重点高中ꎬ他们将备

战三年之后的高考ꎮ 市级教育部门根据每个辖区

的普通高中和重点高中招录的高一的学生总数来

调整这个比例ꎬ这个比例在每个城市每一年都会

变化②ꎮ 例如ꎬ在南京ꎬ2007 年大约 52的九年级

学生根据中考取得的分数能够进入普通高中或重

点高中ꎻ每个学生的分数决定他 她所能进入教育

层次的等级或高度ꎮ 其他约 48的没有达到高

中录取分数线的学生也有自己的一些选择ꎬ其中

之一是放弃学业ꎬ然后进入劳动力市场ꎬ成为一名

非技术性工人ꎬ但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人选择这种

路径ꎮ 富裕家庭的孩子会花钱进入ldquo私立预备rdquo学校ꎬ这些学校的目标是让学生考取国内或国外的

大学[15]ꎮ 而相当一部分想待在学校又没有钱进

入ldquo私立预备rdquo学校的学生选择了接受职业教育ꎬ作为他们最后的出路③ꎮ

有趣的是ꎬ当我采访这些职业学校的学生时ꎬ大多数学生告诉我他们选择上职业学校并不是为

了学一门特定的技能ꎮ 相反ꎬ他们是为了维持他

们作为学生的身份ꎬ以怀着ldquo更高的教育水平造就

更好的市民rdquo的理想ꎬ也是为了表达道德和教育成

就的相关性ꎮ 虽然他们承认为工作而进行的培训

是重要的ꎬ但是这仅仅是次要的理由ꎮ 他们普遍

地正在获得更高的教育ꎬ因为这是一件正确的事ꎬ他们应该接受的技能发展和工厂培训不是他们的

中心目标ꎮ 因此ꎬ这些学生和他们的父母内化了

ldquo更高的教育水平造就更好的市民rdquo这一主导思

想ꎬ而忽略了教育本身的质量ꎮ 在韦伯的体系中ꎬ这是一个丧誉群体寻求提高自己尊严的例子ꎬ在这个案例中ꎬ他们是通过保持这个有更高荣誉地

位的身份即ldquo学生rdquo的身份来提高自己的尊严ꎮ在过去十年里ꎬ对额外教育不断增长的需求

促使职业学校的数量和类型急剧增加ꎮ 除了以前

由教育部门和不同国有企业主管的职业学校以

外ꎬ又建立了许多新的职业学校ꎬ包括私人开办的

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内的职业教育计划和大学开

设的职业教育计划ꎮ 今天ꎬ进入职业教育的一年

级学生会面临着一系列令人困惑的选择ꎬ这是将

一个半私营化的教育系统嫁接于先前存在的以行

政部门和国有企业为基础的学校的结果ꎮ 最终ꎬ这些学生被瞄准为消费者ꎬ他们去购买职业教育ꎬ这种职业教育宣称可以让他们mdashmdashmdash在未来的某个

不确定时间mdashmdashmdash由中学的失败者转为工作的都市

市民ꎮ 这里潜在的假设是ꎬ当他们完成职业教育

培训后ꎬ这些学生将凭借他们的ldquo技术性的rdquo工作

赚取足够的钱去消费mdashmdashmdash至少达到新的城市中产

阶级下层的消费水平④ꎮ 用韦伯式的分析看来ꎬ这些职业学校的学生作为职业学校教育产品新的消

费者ꎬ在获得三或五年制的职业学校文凭之后ꎬ有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ꎮ

在我的研究中ꎬ不同种类的职业学校间的差

异是显而易见的ꎮ 南京河海大学社会学系的四个

研究助手和我一起在南京两所职业学校做了一整

年(2007mdash2008 年)的调查ꎬ这些学校有着不同的

历史ꎬ以不同的方式推销他们的文凭给九年级(初

21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一直在增长的大量初中毕业生也被招收到职业大专体制中ꎬ这些职业大专也招收高考失利的高中毕业生ꎮ 本文关注的是中等职业教育ꎬ学生是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毕业生ꎮ

学术性高中是分等级的ꎬ从普通高中到竞争激烈的区级市级省级重点高中ꎬ所有这些高中都是面向高考的ꎮ 在一些高中ꎬ所有的教学课程被安排在高一和高二完成ꎬ以便学生能在高三全身心地准备高考ꎮ

此处我故意简化了一些内容ꎬ例如ꎬ在一些地区技术学校和职业学校总是比邻的ꎬ虽然技术学校越来越多地转移到了农村ꎬ也尽管职业学校和技术学校有很多不同ꎬ如学制上提供的学位上ꎬ而本文并不关注这些复杂而多变的内容ꎮ

As discussed aboveꎬ there is growing research on the ways thatconsumption produces appropriate middle ̄class citizens See AnagnostA From PrimeclassPrime to Primesocial strataPrime grasping the social totality in reform ̄era China[ J] Third World Quarterlyꎬ2008ꎬ29(3)497-519ꎻ TombaL Of qualityꎬ harmonyꎬ and community civilization and the middleclass in urban China[J] Positions East Asia Cultures Critiqueꎬ2009ꎬ17(3)592-616ꎻPun N Subsumption or consumption the phantom ofconsumer revolution in Primeglobalizing ChinaPrime[ J] Cultural Anthropology2003ꎬ118(4) 469 - 492ꎻ Li Zhang In search of paradise middle ̄class living in a Chinese metropolis [ 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Pressꎬ 2010

三)学生和家长们ꎮ 第一所学校ꎬ我称之为ldquo大桥

学校rdquo(The Bridge School)ꎬ也就是文章开头提及

教室的学校ꎮ 它位于壮观的长江大桥正下方ꎬ学校自 20 世纪 70 年代初就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ꎬ由南京基础设施建设局主管ꎬ颁发的是三年制ldquo中专rdquo文凭ꎮ 长期以来ꎬ学校为城市发展项目(如道

路污水处理桥梁和填海工程)培训中级技术人

才ꎮ 当前ꎬ学校坐落在污水处理厂附近ꎬ学校本身

的糟糕环境和附近恶化的环境混合在一起ꎮ学校利用与市政部门的联系作为一个招生的

诱惑ꎬ学校承诺至少有一些毕业生被分配到市国

有企业的公共部门工作ꎮ 在我们所观察的一年

中ꎬ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工作是在南京地铁系统中

担任售票员站台员和清洁工等一些低水平的基

础性工作ꎮ 由于这些工作的高稳定性和低风险

性ꎬ学生们对这些工作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ꎬldquo地铁预科rdquo班的分数线是进入这所学校最高的ꎬldquo地铁预科rdquo班的学生也处于学校中社会层次和道德

层次的顶端ꎮ这所学校的其他课程或专业包括景观 园艺

旅游施工建设点管理和天然气ꎮ 举一个学校如

何开设课程或专业的例子ꎬ在后期计划中ꎬ学生花

了全年的时间学习或研究天然气钻井天然气管

道和运输以及天然气设备的设计ꎮ 然而ꎬ在毕业

后ꎬ男学生被聘去给家庭和企业送煤气罐ꎬ女学生

成为了城市周边小而偏僻的天然气公司里的接待

员ꎮ 类似的在学校课程和就业岗位之间脱节的现

象普遍存在于学校的课程计划中ꎮ我所观察的第二所学校相对来说是比较新

的ꎮ 它是众多的职业学校中的一所ꎬ隶属于城市

中的某个远程教育大学(电大系统)①ꎬ以满足日益

增长的职业教育需要ꎮ 这些职业学校遍及整个城

市ꎬ它们的推销策略是给九年级(初三)学生推销

ldquo大学rdquo这个名词的威望ꎮ 一旦进入这些职业学

校ꎬ学生可以称自己是ldquo大学生rdquoꎬ获得冠有大学名

称的ldquo大专文凭rdquoꎮ 我们花了一些时间在这个学校

的一个分支mdashmdashmdash我们称之为 ldquo运河学校rdquo ( TheCanal School)ꎬ因为它的位置靠近一个沿着秦淮河

新修部分的新公园ꎮ这所学校的硬件设备也很糟糕ꎬ很大程度上

是因为校长认为ldquo卖学校rdquo的资产能比ldquo卖教育rdquo获利更多ꎬ因此ꎬ他们正在废除停开一些专业ꎬ只保

留着会计计算机技术和汽车维修三个专业并开

设在一个大而空的建筑物内ꎬ其他的建筑物准备

拆掉用作商业开发ꎮ 2007 学年开始后ꎬ汽车维修

专业的学生搬离了这里ꎬ因此ꎬ我们再也没有见到

那些学生ꎮ 我的研究助手和我花费大量时间与其

他两个专业的学生保持联系交流ꎮ 我们观察了

二年级会计班的学生ꎬ当时他们正花了近一年的

时间练习算盘技能ꎻ除此之外ꎬ还观察了五年级

(毕业班)计算机专业的学生ꎬ他们本应该要培养

开发软件的技能但却在玩游戏ꎮ虽然这两所学校有些不同ꎬ但是他们也有相

似之处ꎮ 他们招进来的学生都被社会定义为ldquo非普通rdquo的ꎬ因为他们一般不参加高考ꎮ 实际上ꎬ在大多数情况下ꎬ这些学生甚至不允许参加这种考

试ꎬ尽管教育部最近颁布政策可以通过ldquo自学rdquo方

式参加高考ꎬ以服务于那些没能完成正规高中学

业的学生ꎬ但参加考试需要多年自学的准备ꎬ且通

过率极低②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ꎮ 因此ꎬ对于这些

学生来说ꎬ生活发展路径依赖于大学文凭是被禁

止的ꎻ他们的生活机遇很大程度上在他们进入职

业学校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ꎮ 因此ꎬ他们在人生

早期 15 岁的时候就要承受丧誉群体的ldquo污名rdquoꎮ为了努力减轻这种ldquo污名rdquoꎬ两所学校都承诺ꎬ

他们提供的职业教育能把这些青少年带回正规化

的发展路径中去ꎮ 这些学校还承诺ꎬ将建立起从

学生的现状通往他们理想状态的桥梁ꎮ 实际上ꎬ他们承诺做到这些ꎬ是通过宣称教授青少年能够

用来找到工作的技能ꎬ而这些工作又能使他们拥

有一个光明的都市生活方式ꎬ通过工作为国家做

贡献ꎬ并且通过不断增长的消费促进自身的发展ꎮ在意识形态上ꎬ这些学校一直承诺使学生通过教

育成就重获生命历程中的位置ꎬ最终回到主导观

念之中ꎮ 下面的部分ꎬ我将概述这些目标未能达

成的原因ꎮ

3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远程教育大学存在于从区到省的各个行政区域中ꎬ入学相对容易ꎬ而文凭的声望也较低ꎮ 参见 Donald S Educationꎬ class andadaptation in Chinaprimes world city[J]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ꎬ2009ꎬ2(1)25-35

2007 年ꎬ南京市教委的一位高级官员告诉我ꎬ江苏仅有 2的自学考生通过了大学入学的考试ꎮ

3职业学校教室中的新社会形成

尽管职业学校的学生被社会定义为一种单

一负向荣誉地位的群体ꎬ但两所学校的招生是极

其多样化的ꎮ 教室是当代中国的一种大熔炉ꎬ这个地位群体由众多来自不同农村或城市背景的青

少年组成ꎬ他们是第一次这样聚集在一起ꎮ这个新群体的形成部分得益于管理政策ꎬ涉

及职业学校赚钱盈利的方式ꎮ 要进入我们所研究

的两所职业学校ꎬ需要一定(较低)的中考分数和

几千块钱的预付学费①ꎬ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准入

要求ꎬ也不需要ldquo南京城市居民户口rdquoꎮ 因此ꎬ坐在

教室里的学生ꎬ既有南京市以及附近城郊的ꎬ也有

来自江苏农村地区的ꎬ还有其他省份的ꎮ许多学生的父母是从农村出来的务工人员ꎬ

他们中的大部分来自邻省安徽或者江苏农村地

区ꎮ 但是ꎬ我所见到的学生中还有的来自江西山东和湖南等更远的省份ꎮ 许多学生的父母经过十

几年的打拼已经是南京居民且有一部分人生活过

得不错ꎮ 例如ꎬ我们很熟悉的一名ldquo运河学校rdquo会

计专业的女学生来自安徽农村ꎬ她的父母在南京

市中心开了一个很大且有名气的汽车维修公司ꎻ另一个学生的父母也是来自安徽农村ꎬ他们在南

京市从事前景好的窗户 玻璃维修业务ꎮ 然而ꎬ其他许多学生都是流动的随迁子女ꎬ我遇到了几个

父母离异的学生ꎬ他们的教育费用是由工作在酒

店里的母亲负担ꎬ这些父母流动在上海苏州杭州等旅游城市中ꎬ因为在那里能找到工作ꎮ 我熟

悉的一个学生ꎬ他父亲在北京一个建筑工地做门

卫ꎻ另一个学生ꎬ父母在南京的一个大菜市场卖豆

腐ꎮ 然而ꎬ这个群体大部分学生的父亲都在建筑

行业工作ꎬ母亲尽可能找些兼职工作做ꎮ 许多学

生虽然出生在南京或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南京ꎬ但他们的户口仍然在老家ꎮ

这些学生的第二大来源是南京周边的农村地

区ꎬ包括正在发展为南京新的工业区和房地产开

发区的江宁和六合ꎮ 虽然这些青少年来自一个相

对小的区域ꎬ但是他们的背景惊人地不同ꎬ反映出

中国城市周边地区极其快速的变化ꎮ 一些家庭的

父母仍在务农ꎬ而大部分家庭的父母在城郊工厂

或建筑工地上班ꎮ 周边的很多家庭已经搬迁了ꎬ

生活在用来安置拆迁户的廉价房中且成为了市

民ꎬ他们原来生活的地方如今用于房地产开发ꎻ这些家庭努力维持家庭收支平衡ꎬ经常寻找诸如门

卫(或保安)清洁工之类的工作ꎮ这些学生的第三大来源是来自南京城区且拥

有城市户口ꎬ他们的父母从事广泛的工薪阶层的

工作ꎬ包括汽车司机当地小学食堂厨师仓库工

人大型连锁超市的收银员等ꎬ也有一些是下岗职

工ꎮ 我认识的一个学生ꎬ在当地的农贸市场帮助

母亲卖菜来维持家庭开销ꎬ她的残疾父亲许多年

前就从倒闭的工厂下岗了ꎬ其他家庭成员和下岗

的父母一起住在平房中ꎬ苦不堪言ꎬ当看到他们周

围邻居为了都市的发展纷纷被拆迁时ꎬ他们也开

始等待着被安置到城市偏远地区ꎮ然而ꎬ当这些孩子聚集在职业学校的教室中

时ꎬ他们的背景似乎不那么重要了ꎮ 不同种类的

同班同学有一些刻板印象(例如ꎬ两所学校为数不

多的一些认真的学生被斥为ldquo典型的农村孩子rdquoꎬ只知道学习)ꎻ有些同龄人因方言的不同而分为不

同的组别[16]ꎬ但是我观察到的友谊超越了家乡的

社会划分父母的社会阶级户籍区分ꎬ甚至方言

差异②ꎮ 学生们喜欢和有共同兴趣爱好或者认为

漂亮可爱的同学交朋友ꎮ 当我询问这些学生关于

朋友群体的选择时ꎬ他们耸耸肩ꎬ觉得这是一个愚

蠢的问题ꎬ对于他们而言ꎬ这些完全是很自然的ꎮ为了理解这些学生的社会生活ꎬ在学校期间ꎬ

我的研究助手和我试图跟踪ldquo运河学校rdquo二年级会

计专业同一课程上女同学之间不断变化的朋友

圈ꎮ 在这个共有 27 个学生(其中 25 个是女生)的班级中ꎬ近一半的学生来自偏远的郊区或农村地

区ꎬ因此ꎬ他们都居住在学校宿舍里ꎻ另一半的学

生是南京本地人或者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的

子女ꎬ他们每天乘公交车往返学校ꎮ 令我惊奇的

是ꎬ他们的友谊似乎并没有局限于我们所说的自

然边界ꎮ 例如ꎬ一些南京本地的学生ꎬ闲暇时间都

41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我的研究助手和我多次尝试了解确切的费用ꎬ但学校老师和学生都拒绝了ꎮ 我们只确定了三件事家长必须提前支付三年的学费ꎻ学校会根据超过指定时间(学校的标准要求是学生入学时缴费)和选择不同专业调整费用ꎻ学费一般低于普通高中的费用ꎮ

我的观察不同于 Pun Ngai 和 Chris Smith 的研究结论ꎬ 参见Pun NꎬSmith C Putting transnational labour in its place the dormitorylabour regime in post ̄socialist China[J] Workꎬ Employment and Socie ̄tyꎬ2007ꎬ21(1)27-45

在宿舍里晃荡ꎻ而一些住宿的学生不去学校食堂ꎬ而是和他们市里的同学一起在学校附近一家便宜

的面馆吃午饭ꎮ 整个学年ꎬ友谊真的改变了许多

次ꎬ但是ꎬ这些学生谈到他们完全形成社会群体是

基于个性和是否合群ꎬ而不是背景ꎮ 因此ꎬ以前好

朋友的分裂ꎬ是因为一些闲话或因为一方的不真

诚ꎬ或因为另一方不能提供预期的情感支持ꎮ 换

句话说ꎬ他们形成他们的社交圈可能会有某种社

会性的准则ꎬ这些学生把他们的友谊理解成是基

于个人性格特点和对于青年女生的一种行为规

范ꎮ 他们没有看到户籍身份家庭收入家乡甚至

方言对他们社会或情感生活的影响ꎮ有关中国大部分的研究发现跨越界限的意愿

是难以改变的ꎬ但在南京或许有点不一样ꎮ 我所

知道的ldquo运河学校rdquo计算机技术专业的一个很有想

法的青少年ꎬ的确拥有南京户口ꎮ 有一天晚上ꎬ我与他以及班上的一些同学一起吃晚餐ꎬ当我问他

ldquo他的家人是不是lsquo老南京人rsquordquo时ꎮ 在慎重考虑了

一会儿后ꎬ他答道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ꎮ 他

告诉我ꎬldquo战争期间ꎬ许多可能一直是lsquo老南京rsquo人被杀害了或者迁移了ꎬ因此ꎬ大部分南京住户都是

来自其他地方ꎬ可能是 60 年前ꎬ可能是上个星

期rdquoꎮ 在他看来ꎬ正因为许多南京住户实际上都曾

来自其他地方ꎬ现在才有可能与其他人成为好

朋友ꎮ即便这是一个极其局部的现象ꎬ我所知道的

青少年开始建立不同种类的社会联系和社会认

同ꎬ与以往长期关于认同的研究mdashmdashmdash认为认同或

身份深深植根于先辈居住地和当前户籍身份mdashmdashmdash不同①ꎮ 在许多方面ꎬ这些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上

并不令人感到惊奇ꎮ 毕竟ꎬ其他学校青年人也和

他们的(部分)同班同学交朋友ꎬ不同的是这些同

班同学的身份ꎬ因为职业学校教室里混合着第二

代外来务工人员以及下岗职工的子女ꎮ 与 Pun 等

讨论的宿舍制度相似ꎬ教育制度为新的社会关系

提供了空间[17]ꎮ 聚集在这些教室里ꎬ这些青少年

有着相似的生活机遇ꎬ相似的生活方式和等同的

声望地位ꎮ 在这样的空间中ꎬ城市无产阶级和外

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正在共同建构一种新的社会阶

层和文化ꎮ

四新阶层文化

1ldquo失败rdquo的文化

在许多方面ꎬ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是一种失

败的文化ꎮ 之所以这样说ꎬ是因为职业学校学生

的分类与关于正常青年的国家话语紧密相关ꎬ他们是作为一个丧誉群体而存在ꎬ是诱导边缘化的

产物ꎬ是由考试制度建构出的ꎮ 对职业学校学生

的这种理解渗透着我们对其学校生活的观察ꎮ 虽

然我们不能和这些青少年的父母直接接触ꎬ但是

从相关成年人那里得知ꎬ他们严厉谴责这些青年ꎬ是因为他们未能遵循ldquo正常青年的思想rdquo②ꎮ 这反

映在两所学校的老师和管理人员对学校和这些学

生的评价中ꎮ 这些老师非常直接地表示ꎬ他们绝

不会考虑把自己的孩子送进自己工作的学校ꎮ 实

际上ꎬ在我们进行研究的这一年里ꎬ有几个老师和

管理人员显得特别憔悴ꎬ因为他们自己的孩子正

在备战这年的中考或高考ꎬ这些家长十分支持自

己孩子努力学习ꎬ以避免成为自己的学生③ꎮ与保罗1048944威利斯描述的情况一样ꎬ我所在学

校的老师和管理人员把这些学生的失败归于个人

的愚蠢和懒惰ꎻ较差的学习表现总是归因于ldquo意志

力不够或者能力不足rdquoꎬ而非结构性因素[1]ꎮ 这两

所学校的老师会习惯性地谴责这些学生没有出

息ꎬ这是一个明显的侮辱ꎮ 如果未来发展的希望

在于教育程度不断提高ꎬ这些学生确实是不会有

出息的ꎮ 而道德问题是这种失败观点的根本当ldquo好孩子rdquo的评判观念与他 她的考试成绩密切相

关时ꎬ那些在考试中获得较低分数的青少年就理

所当然变成了ldquo坏孩子rdquoꎮ因此ꎬ老师们在管束这些学生行为方面的努

力远远超过教学方面ꎮ 在老师们的眼中ꎬ根据这

5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人类学家 Sulamith Heins Potter 和 Jack Potter 曾比较了房屋登记系统ꎬ得出城市和农村间的差异一度如此坚固而自然化的结论ꎮ 参见 Potter S HꎬPotterJ MChinaprimes peasants the anthropology ofa revolu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ꎬ 1990 自 20世纪 90 年代开始ꎬ分割的两边逐渐被三方(城市 农村 移民)所取代ꎬ并且当代中国社会分析也将个体或群体的假设纳入到这三类中ꎮ 所以ꎬ我认为ꎬ随着这种转变ꎬ传统的关于城市青年生活的描述将不再适用ꎮ

由于研究的限制ꎬ我未能联系到学生的家长ꎮ 在 2007 年ꎬ中国政府为了准备奥运会取消了多项研究ꎬ我到达中国的随后时间ꎬ虽然被允许在两所学校做研究ꎬ但不许收集任何关于家庭的数据或问卷调查资料ꎮ 参见Geremie Barmeacute Chinaprimes flat earth historyand 8 august 2008[J] The China Quarterlyꎬ2009ꎬ197 64-86

感谢 Mette Halskov Hansen 提醒我注意这一点ꎮ

些规章的定义ꎬ这些学生是桀骜不驯不遵守纪律

的ꎻ如果不这样的话ꎬ他们已经成为了好学生ꎬ而不会一开始进入这些学校ꎮ 这些学生站立坐下穿着的方式以及对城市空间金钱和时间的使用

方式全都需要老师的管束和纠正ꎬ老师本来就对

学生的行为表现期望不高ꎬ所以老师就能在所到

之处随时发现这些不好的行为ꎬ进而对这些行为

也就不以为然了ꎮ与ldquo分数低rdquo相关联的道德缺失被认为会渗透

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ꎮ 例如ꎬ这些学生对时间

的使用不断地受到监管ꎮ 对于中国正常的青年来

说ꎬ闲暇时间作为一个范畴完全是不存在的ꎬ他们

被期望把所有的时间花在学习或记忆上ꎮ 实际

上ꎬ在这些学生中间有着明显的道德等级ꎬ年轻人

会根据谁因努力学习而睡眠最少来相互评估和排

序ꎮ 然而ꎬ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ꎬ学习和记忆

不再有任何价值ꎬ虽然他们必须参加班内考试ꎬ但这与他们的分数是无关的ꎻ我们肯定从来没有听

说过哪个同学因考试不及格而被勒令退学或者通

不过班级测试ꎮ 因而ꎬ突然间他们有大量的可以

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ꎬ这一点极度困扰着一些老

师和成年人ꎬ他们焦虑地看到这些学生晚睡熬夜

以及花费大量的时间闲逛在篮球场学校附近的

小而便宜的小吃店和低级的商场ꎮ 老师们和管理

人员花了很大的努力ꎬ让这些学生回到教室多学

点东西ꎬ而这些努力都受到学生们每天的抵制ꎮ同样的逻辑使得老师谴责职业学校学生挥霍

无度ꎬ这也有特殊的道德逻辑如果这些学生正在

浪费大量的时间ꎬ那么他们一定也在浪费金钱ꎻldquo好学生rdquo待在家里学习ꎬ因而ꎬ他们没有机会没有理由去消费ꎮ 许多的课堂时间被用来告诫这些

学生去审视消费和节俭的道德价值ꎬ这也与全国

变化着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ꎬ如前文讨论的那样ꎬ中国的阶层地位也与消费紧密相关①ꎮ 因此ꎬ老师

试图监督他们的消费习惯ꎬ以使他们不要超过国

家的消费水平去消费ꎮ 职业学校学生一般以点头

来回应老师们的唠叨ꎬ继而抛之脑后ꎮ同样的ꎬ老师们总无休止地向学生讲述早恋

(意思是毕业之前有一个浪漫的伴侣)的道德危

害ꎮ 在中国城市里ꎬ青少年之间的浪漫关系是受

到强烈谴责的ꎬ因为这被认为会分散他们在ldquo最重

要的学习rdquo上的注意力[18]ꎮ 然而ꎬ对于职业学校学

生来说ꎬ这与学习是完全无关的ꎬ因为他们再也没

有考试需要学习ꎬ他们的分数对完成学业或找工

作实际上没有什么影响ꎮ 因此ꎬ为什么不去找个

男朋友或女朋友呢 事实上ꎬ许多学生都这样做

了ꎬ有的是在同学之间ꎬ有的是通过朋友介绍ꎮ 有

些人意识到这种行为ldquo犯规rdquo了ꎬ就向老师和家长

隐瞒这种关系ꎻ约会保密的伎俩成为两所学校用

餐或放学后闲聊的主要话题ꎮ2新的学生文化

尽管有这些对于他们的消极评价和消极态

度ꎬ但职业学校学生们并没有把自己视为ldquo失败

者rdquoꎮ 尽管他们意识到今后可能的人生机遇和消

极的社会地位ꎬ但他们正在建立属于自己通向未

来的发展路径ꎬ这是一条没有遵循国家所主导的

个体发展的路径ꎮ 通过这样的路径ꎬ他们形成了

一种新型的青年文化ꎬ即使有污名和考试失败带

来的低下地位ꎬ这种文化也会寻求一种新的尊严

形式ꎮ 换句话来说ꎬ虽然人类发展的主导思想排

除了这些青少年失败以后还能创造某种形式文化

的可能性ꎬ但是他们确实带来了某种新的东西ꎮ这些学生同国家意识形态和原有的社会范畴彻底

决裂ꎮ 我认为他们的自我认识就是一种新青年文

化的一部分ꎬ是一个和新的社会阶层相联系的地

位群体ꎮ职业学校学生们第一次通过建立自己的道德

社区以反对主导性思想体系的道德话语ꎮ 他们在

许多方面都这么做ꎬ不足为奇的是其中大部分皆

聚集在他们最受道德质疑的领域时间金钱和考

试分数ꎮ 例如ꎬ尽管面对老师们的指责ꎬ我所了解

的这些学生们自豪于他们的节俭女孩子尤其吹

嘘她们如何以较少的花费来保持时尚的外表ꎻ他们嘲笑同龄富家子弟ldquo败家子rdquo式消费方式ꎬ认为

他们自己是更好的更精明的更道德的消费者ꎬ

61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①参 见 Tomba L Of qualityꎬ harmonyꎬ and communitycivilization and the middle class in urban China [ J] Positions EastAsia Cultures Critiqueꎬ2009ꎬ17(3)592-616ꎻPun N Subsumption orconsumption the phantom of consumer revolution in Primeglobalizing ChinaPrime[J] Cultural Anthropologyꎬ2003ꎬ118 ( 4) 469 - 492ꎻ Anagnost AFrom PrimeclassPrime to Primesocial strataPrime grasping the social totality in reform ̄eraChina[J] Third World Quarterlyꎬ2008ꎬ29(3)497-519

从不奢侈花费ꎻ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基于

他们的消费模式ꎬ因而在道德上也高人一等ꎮ 他

们蔑视青年时尚杂志上的广告ꎬ也怀疑如果一个

细心且明智的消费者能花少部分钱而完美地装扮

出时尚的外表时ꎬ是否还会有人会把钱浪费在购

买名牌上ꎮ 像中产阶级的同龄人一样ꎬ这些青少

年也部分地通过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实践来定

义自身ꎬ但是他们通过声称自己的消费实践是精

明的有策略的完全与奢侈品和知名品牌不挂钩

的ꎬ以此改变自己ldquo受特权损害rdquo的阶层身份[11]ꎮ我所了解的这些学生ꎬ也自豪于他们所知晓

的有关这个城市的知识ꎬ特别是他们能够穿行于

城市中去找寻便宜货ꎮ 他们来到小巷和偏远的购

物中心ꎬ寻找位于市中心和城市边缘的低级商场ꎮ他们和这些销售低价格青少年服装的摊主们建立

了良好关系ꎬ以获得最实惠的交易ꎮ 当谈到他们

对城市空间的利用时ꎬ他们声称自己与那些待在

家里好好学习的学生相比是更好的市民ꎮ 在他们

看来ꎬ他们是真正的国际化的城市人ꎬ而不是那

种规矩型受大学束缚的青年ꎮ 他们在城市里的

时间被很好地利用了ꎬ没有浪费ꎻ他们对空间的利

用是策略性的ꎬ不是不道德的[19]ꎮ这些学生也针对测试分数提出了一个不同的

道德论点ꎮ 一些学生告诉我ꎬ他们并不是中考的

失败者ꎬ实际上ꎬ他们的分数完全可以进入普通高

中ꎬ只不过ꎬ他们选择进入职业学校ꎮ 他们争辩道

这种选择是孝顺的ꎬ因而也是非常道德的他们将

完成职业学校的学习ꎬ之后进入劳动力市场ꎬ成为

经济上自食自力者ꎬ而不是上正规高中去浪费父

母的钱ꎬ在那里极少有学生最终能通过高考ꎮ 他

们坚信自己没有上正规高中的学生那么自私ꎬ因为那些人把自己的未来建立在家庭的需要之上ꎬ因此ꎬ这些学生没有采取ldquo个人价值和考试分数成

正比rdquo的意识形态ꎬ他们不把自己看成标准考试中

的ldquo失败者rdquoꎬ而是在作为孝顺孩子的这种积极社

会地位中找到尊严ꎮ同样的ꎬ我们遇到的学生对自己拥有一份兼

职ꎬ而不是花费全部的时间在学习上是非常自豪

的ꎮ 许多职业学校学生能够自己挣零花钱ꎬ从而

减轻对父母的依赖ꎮ 在周末ꎬ女孩子在超市发放

免费样品ꎬ或者在大型购物中心发传单ꎬ工作时间

都很长ꎮ 许多男孩子下午和晚上在麦当劳和肯德

基上班ꎮ 虽然这些工作都是中产阶层父母所鄙视

的低端工作ꎬ但是ꎬ我所知道的学生大多喜欢它

们ꎬ因为这些工作简单ꎬ要求不高ꎬ几乎不需要什

么努力ꎮ 例如ꎬ发放传单能给自己在附近麦当劳

店内休息很长时间的机会ꎬ还能获得报酬ꎮ 在超

市发放样品能使自己得到免费样品ꎮ 虽然麦当劳

和肯德基店不是理想的工作ꎬ但总有好多吃的ꎬ而且店里不忙的时候ꎬ晚班工人还可以和朋友玩纸

牌等游戏ꎮ因此ꎬ实际上对于社会针对他们的每一个批

评mdashmdashmdash懒惰愚蠢浪费mdashmdashmdash这些学生都有一个回

应ꎮ 在韦伯的体系中ꎬ尽管他们处于丧誉地位ꎬ但他们仍在寻求一种方式来建立尊严ꎮ 在这一过程

中mdashmdashmdash尽管他们没有这样表达它mdashmdashmdash但他们正在

建立一种新的青年文化ꎮ 在这种新的文化中ꎬ这些受鄙视的学生是消费者ꎬ但却是节俭的消费者ꎮ他们通过一系列的兼职来养活自己ꎬ这些兼职是

富裕者或多数学术青年所唾弃的ꎬ但是他们能使

其变得有趣ꎮ 这些兼职在标准的中产阶级意义上

不是ldquo技术形塑者rdquo (即不能从兼职中学到技术)ꎬ这些学生也知道ꎬ他们当前的工作不会带来好的

发展前途①ꎬ但他们在多变的新都市经济环境中要

面临的未来就是不管他们上升到哪一步ꎬ都会不

断地跳槽和寻求新机遇ꎮ 因此ꎬ这些低端的兼职ꎬ对于他们学到城市的生活方式建立社会关系网

络和明白如何利用好特定环境ꎬ都是很好的锻炼ꎮ3职业服务行业的工作

这些学生对学习与他们未来的就业方向最终职业之间的弱关联性有着清醒的认知ꎮ 他们自

己口头传述的经验以及对稍高年级学生的观察表

明ꎬ除了进入国有企业的特例之外ꎬ他们都被潜在

雇主认为是半技术工人ꎮ 尽管这些职业学校承

诺ꎬ学校颁发的文凭证书能为他们打开通向城市

的大门ꎬ但这些学生知道得更多他们最终找到工

作还得依靠运气关系好的长相和毅力ꎬ而不是

7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①我的观察不同于 Susan Willis 研究结论ꎮ 参见 Willis S Teensat work negotiating the jobless future[M]∥Austin JꎬWillard M Genera ̄tions of youth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ꎬ 1998347-360

他们在学校学到的技能ꎮ 部分学生对学校没有教

授给他们什么存有抱怨和愤怒ꎬ但大部分职业学

校的毕业生对从事灵活服务工这样的未来很顺

从ꎮ 2008 年ꎬ当一群五年级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参加一系列春季招聘会时ꎬ我们加入其中并发现ꎬ他们都希望去找远远超过平常训练的体面的工

作ꎮ 这就涉及重新定义关于什么是ldquo体面rdquo工作

(对于他们来说)ꎮ 有的时候他们希望寻找充实而

有趣的工作ꎻ有时希望寻找安全简单的工作ꎻ有时候他们关注的则是薪资ꎮ

他们确实找到了工作ꎮ 虽然我们的研究在这

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取得学位后不久就结束了ꎬ但是在他们毕业后不久的 2009 年一个后续访问中

收集的一些逸闻趣事资料证实ꎬ所有的毕业生都

找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工作ꎮ 这些职业学校学生将

我很长时间都不理解的一些事情看得很清楚对于那些聪明灵活又充分熟悉城市的孩子ꎬ有大

量的工作可供选择ꎬ甚至对非城市户口的孩子也

一样ꎮ 虽然ꎬ外来务工人员占据着服务部门的底

层ꎬ而大学毕业生处于较高的一端ꎬ但是这些职业

学校的学生仍能在服务型经济领域的中低部门找

到大量机会ꎮ 城市的日益发展需要接待员打字

员数据录入员和影印机维修员ꎮ 还有些开放性

的工作如在新地铁站销售车票ꎬ新家园装潢中心

销售家具浴室设备ꎬ呼叫中心需要操作工ꎬ货运

公司需要调度员ꎬ小零售店需要售货员等ꎮ 我看

到的这些都是穷途末路的工作低工资低地位ꎬ而这些学生却视为一种机会并设法去抢占ꎮ 每个

月1 500~2 000元的薪资对那些和父母一起生活的

青少年来说足够了ꎬ并开始为结婚和组建家庭存

钱ꎮ 我所熟悉的那些学生对于他们的未来都一致

表现出乐观的情绪ꎮ在毕业后ꎬ这些毕业新生通过进入更好的工

作(即跳槽)来增强灵活性ꎬ有时候频繁到两三个

星期一次ꎬ他们跳槽的原因是多样的ꎬ不仅仅是因

为钱或更好的流动机会有时候为了离家近一点ꎬ有时候离职是为了避免和同事的冲突升级ꎬ或找

一个好老板ꎬ甚至为了找一个午餐时提供更好食

物的公司ꎮ 虽然按照人力资本累积的标准来看ꎬ这些行为似乎是反复无常ꎬ甚至是非理性的ꎬ但正

如 Susan Willis 所言ꎬ ldquo按一个特定的逻辑去跳

槽rdquoꎮ 通过这样做ꎬ这些青年人实践着在经济领域

里唯一真正拥有的权力放弃的权力[20]ꎮ 不断增

长的需求意味着总有另一份工作ꎬ可以跳槽去另

一片天地ꎮ令我惊讶的是ꎬ有一些学生也打算离开南京

去一些小城市ꎬ特别是江苏北部的南通ꎬ他们认为

那里将会有更多的机会较少的竞争(来自高中

生大学生的竞争)ꎮ 愿意远离像南京这样的大城

市ꎬ而去苏北这样低声望的地区是一个重要的暗

示mdashmdashmdash这些青少年正在建立新生活的计划ꎬ突破

规范性的意识形态(或思想)限制框架ꎮ 在某种程

度上ꎬ和那些聚集于主要城市的有较高教育水平

的同龄人相比ꎬ他们为灵活的ldquo后福特主义rdquo作了

更充分的准备①ꎮ 随着大学毕业生的行列(或队

伍)越来越大ꎬ这些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将会面临与

更高学历者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ꎬ这些人如洪水

般涌入劳动力市场ꎮ 越来越多来自高中高职院

校和大学的毕业生ꎬ开始给职业学校学生施加了

压力ꎮ 我沮丧地看着这些职业学校学生的状况ꎬ看到的是将来他们夹杂在不断进入城市的农民工

和不断扩大的高学历者之间的状况ꎮ 然而ꎬ他们

对这种状况持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他们正在通

向更美好更富有的未来ꎮ 即便他们不上大学ꎬ他们生活得比父辈更好ꎮ 正如他们提醒我的ꎬ出于

这些原因ꎬ大部分人凭借职业学校的文凭能找到

室内工作ꎬ许多人会找到办公室的工作ꎬ大半天时

间都可以坐着ꎬ甚至夏天可以吹空调冬天有暖

气ꎮ 他们可能会频繁地更换工作ꎬ但是他们能选

择待在一个城市ꎬ而不像往返城乡的父母ꎮ 尽管

他们在新型服务经济领域能够或将要找到的是低

工资低声望低技术的工作ꎬ但他们仍是向上流

动的ꎮ

五结论新社会阶层

在一个不断变化的道德和社会环境下ꎬ青少

年越来越多地根据他们所取得的教育成就而被定

义ꎬ我主张职业学校能为新社会阶层的形塑提供

81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①参见廉思蚁族 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ꎬ 2009

思想和体制框架ꎮ 作为一个阶层群体ꎬ在韦伯的

框架中ꎬ这些学生是ldquo特权受损rdquo的ꎬ但是ꎬ他们正

在努力建构一种新文化ꎬ使其积极作用于他们的

选择和生活方式ꎮ 作为一个群体ꎬ职业学校毕业

生有着相似的生活机遇尽管他们在城市服务业

找到了看似众多的水平流动(的机会)ꎬ但是他们

未来的垂直流动(即未来发展)很有可能因教育证

书的缺乏而受到限制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分ꎬ因为ꎬ他们受限的生

活机遇是围绕着作为新社会阶层的职业学校毕业

生而构建一个边界的部分原因ꎮ 职业学校毕业生

可能面临着愈加激烈的竞争ꎬ与同时进入劳动力

市场的正规高中毕业生甚至是未充分就业的大学

毕业生争夺就业岗位ꎬ但是这些拥有较高教育水

平的青少年至少有可能比他们获得不同的或更好

的生活机遇ꎮ 作为韦伯式理论家的 Kevin Smith 提

出ldquo在韦伯看来ꎬ社会流动不仅发生于不同阶级

之间ꎬ而且也发生于同一阶级内部ꎻ他似乎还表明

一个阶级内部流动的程度定义了它的概念界限ꎻ这个界限被认为达到了而不是超越了lsquo流动容易

且典型rsquo的这个观点rdquo [21]ꎮ 因此ꎬ对于韦伯来说ꎬ分析同一阶层内部社会流动可能性的不同类型和

流动 的 局 限 性 是 定 义 社 会 阶 级 的 一 个 重 要

方面[21]ꎮ尽管未来是不可能预测的ꎬ但如果他们保持

当前的生活轨迹ꎬ这些职业学校学生不可能成为

中国ldquo新富群体rdquo的成员ꎬ也不可能是全球流通的

奢侈品的消费者ꎬ也不可能被作为他人效仿的模

范人物ꎮ 然而ꎬ他们也不会是工厂职员建筑工人

或低级饭店的服务员ꎬ这些工作是农民工所从事

的[5ꎬ6ꎬ9]ꎮ 相反ꎬ他们将成为新一代灵活的服务人

员ꎬ作为半技术工人进入新型服务经济领域ꎮ 由

于他们在服务型经济领域仅享有有限的社会流

动ꎬ因而共享着相似的生活方式生活机遇和市场

地位ꎻ换句话来说ꎬ他们正形成一个新社会阶级

(韦伯意义上的ldquo阶级rdquo)ꎮ这些职业学校学生通向未来的路径和在市场

经济中的生活机遇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分析点首先ꎬ正如我在本文中论述的一样ꎬ韦伯的理论关注

于市场情况和阶层群体ꎬ他对阶层的分析视角有

助于理解当下中国阶级形塑的经济和文化方面ꎮ从韦伯的视角来看ꎬ我们所研究的这些职业学校

学生正处于一个社会阶层初级阶段拥有相同的

市场关系ldquo特权受损rdquo的地位群体和水平 垂直的

社会流动机会ꎮ 其次ꎬ我认为韦伯ldquo生活机遇rdquo的

概念要求我们在分析改变阶层形塑时要严肃地对

待ldquo代际rdquo这个概念ꎮ 当然ꎬ在中国ꎬ主流的和学术

的社会分析ꎬ已经显示出一种分析ldquo代际差异rdquo的

浓厚兴趣ꎬ并致力于把年龄按 80 后和 90 后分类ꎬ仿佛一个年龄段的所有青少年都是一样的ꎬ然而ꎬ我绝不认为每一个年龄段的所有成员都有着相似

的社会经历ꎬ对于今天的职业学校学生来说ꎬ他们

在课堂上面临的历史偶然性对他们这一代来说是

全新的①ꎮ 仔细观察特定的年龄段成员面临的社

会结构变化和新机遇ꎬ能为了解当下的阶级形成

开辟新的分析空间ꎮ这种分析是可行的ꎬ因为这些青少年有相同

的组织性背景mdashmdashmdash学校ꎮ 分析者长期认为学校是

社会性区分和再生产阶层的主要场所ꎮ 然而ꎬ我的研究表明ꎬ学校也可能是形塑新社会阶层的特

殊场所ꎮ 正如 Pun 等认为工厂里的ldquo宿舍制度rdquo能摆脱地区语言和种族的限制ꎬ形成新型的社会和

集体关系ꎬ我认为新教育制度也有创造新的社会

结合体的可能[17]ꎮ 这些新社会群体的产生不仅是

基于物理因素mdashmdashmdash不同青年群体学习在同一教室

里ꎬ而且形成于特定教育环境形成的思想空间中ꎮ因此ꎬ正如ldquo住房rdquo能给 Zhang 提供一种视角去洞

察中产阶级的ldquo阶级空间化rdquo [8]ꎬldquo宿舍rdquo被 Pun 等

认为是一个ldquo特殊的地方rdquo去观察新工人阶级形成

一样ꎬ学校也有利于洞察新服务阶层形成ꎮ另外两个原因也说明学校的重要性首先ꎬ在

变化着的社会阶层内部ꎬ学校是由国家资助的机

构ꎬ其伴随着定位他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思想体系

框架ꎮ 学校执行着国家制定的有关居留许可考试和社会流动等政策ꎮ 由于当今中国的阶层以及

社会阶层差异变得越来越尖锐ꎬ学校及家庭的教

育抉择将是理解这些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ꎮ 其

9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①对一个较早时期的工人代际间的重要性的关注ꎬ可参见Rofel LOther modernities gendered yearnings in China after socialism[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ꎬ 1994

次ꎬ学校也是很重要的ꎬ因为阶层这个概念在当下

中国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ꎮ 我所认识的这些青少

年肯定不会意识到他们正在形成一个新社会阶

层ꎬ如果被问及ꎬ我想他们会坚定地反对以一个阶

层为基础的分析ꎮ 鉴于 Anagnost 的观点ꎬ即关于

阶级的概念已在中国渐渐式微ꎬ这种现象是不足

为奇的ꎮ 如果没有这种ldquo阶级rdquo的概念ꎬ我认为职

业学校是学生生活经验的首要组织者和现实力

量ꎮ 职业学校让他们聚集在一起ꎬ形成了一个群

体ꎻ也让他们作为无缘更高教育的地位群体而待

在一起ꎮ 他们的学校教育决定了其生活机遇和流

动机会ꎬ也给他们提供创造价值和意义的机会ꎬ并且在学习生活中反对老师们的ldquo不屑rdquoꎮ

这个社会阶层是否会在将来成为一个自觉

的活跃的阶层是未知的ꎮ 韦伯谈到ꎬldquo要使这个

发生10490181049018必须使其阶层状况的lsquo现实制约性和影

响rsquo清晰可见ꎬ因为只有那时ꎬ生存机会的对比才

不是以一种完全既定的事实被感知并接受ꎬ而是

作为现存的财产占有分配的结果或者是具体的经

济制度结构产生的结果而被感知ꎮ 只有那时人们

才可能反对阶层结构ꎬ不仅仅通过一种间歇性的

和非理性的抗议的行动ꎬ而且也会采取理性的关

联形式rdquo [11]ꎮ尽管在今天ꎬ这些职业学校学生对他们的未

来是乐观的ꎬ但是ꎬ经济萧条可能会对他们的市场

境况带来毁灭性的影响ꎬ同样会毁坏他们对未来

的希望和计划ꎮ 经济和社会环境是否让他们阶级

状况的ldquo现实制约性和影响rdquo变得清晰可见ꎬ这仍

有待观察ꎮ

参考文献[1]Willis P Learning to labo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M] New York Co ̄lumbia University Pressꎬ 1981

[2]Pierre Bourdieuꎬ Passeron J C Reproduction ineducationꎬ society and culture [ M ] LondonSageꎬ 1977

[3]Anagnost A From Prime classPrime to Prime social strataPrimegrasping the social totality in reform ̄era China[ J ] Third World Quarterlyꎬ 2008ꎬ 29 ( 3 )

497-519[4] Chris King ̄Chi ChanꎬPUN N The making of a

new working class a study of collective actionsof migrant workers in south China[J] The ChinaQuarterlyꎬ2009ꎬ198287-303

[5] Tomba L Creating an urban middle classsocialengineering in Beijing [ J] The China Journalꎬ2004ꎬ511-26

[6]Goodman D S G ꎬXiaowei Zang Introduction[M]∥Goodman D S G The new rich in China futurerulersꎬ present lives London Routledgeꎬ20086

[7]Geng Songꎬ Lee T K Consumptionꎬ classformation and sexuality reading menprimes lifestylemagazines in China [ J ] The China Journalꎬ2010ꎬ64159-177

[8]Li Zhang In search of paradise middle ̄classliving in a Chinese metropolis[M] Ithaca Cor ̄nell University Pressꎬ2010

[9]Jing Wang Brand new China advertisingꎬmediaꎬ and commercial culture [M]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ꎬ2008

[10]Atkinson W Rethinking the work ̄class nexus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recent trends[J] So ̄ciologyꎬ2009ꎬ43(5) 896-912

[11]Max Weber Economy and Society Vol2[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ꎬ 1956 1978927

[12]Hebson GRenewing class analysis in studies ofthe workplace a comparison of working ̄classand middle ̄class womenprimes aspirations and identi ̄ties[J] Sociologyꎬ2009ꎬ43(1)27-44

[13] Qvortrup JFrom useful to useless the historicalcontinuity of childrenprimes constructive participations[J] Sociological Studies of Childrenꎬ 1995ꎬ 749-86

[14] Stig Thoslashgersen Secondary education in Chinaafter Mao reform and social conflict[M] Aar ̄hus Aarhus University Pressꎬ 1990

[15] Donald SꎬYi Zheng Richer than before the02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cultivation of middle ̄class taste [ M ] ∥Goodman D S GThe new rich in China futurerulersꎬ present lives London Routledgeꎬ200871-82

[16]Kipnis AThe disturbing educational discipline ofPrimePeasantsPrime[J]The China Journalꎬ2001ꎬ461-24

[17]Pun NꎬSmith C Putting transnational labour inits place the dormitory labour regime in post-socialist China[ J] Workꎬ Employment and So ̄cietyꎬ2007ꎬ21(1)27-45

[18]Boslashrge BakkenPrime Never for the first timePrimePrimepremature lovePrime and social control in todayprime s

China[J] China Informationꎬ1993ꎬ7(3)9-26[19]Michel de Certeau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 M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ꎬ 1984

[20]Willis S Teens at work negotiating the joblessfuture[M]∥ Austin JꎬWillard M Generationsof youth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Pressꎬ 1998347-360

[21]Smith K Operationalizing Max Weberprime sprobability concept of class situation theconcept of social class [J] British Journal ofSociologyꎬ 2007ꎬ58(1)87-104

Learning to Serve Urban Youthꎬ VocationalSchools and New Class Formations in China

TE Woronov1ꎻ Translated by DING Bairen2ꎬ WANG Liufei2

(1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ꎬ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ꎬ Sydney 2006ꎬ Australiaꎻ2Department of Sociologyꎬ Hohai UniversityꎬNanjing 210098ꎬ China)

AbstractWhatprimes the destin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youth in China Based on a year of ethnographic research(2007mdash2008) in two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Nanjingꎬ this essay describes the lives and experiences ofa group of young people enrolled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a Weberian approach The study shows that ur ̄ban vocational secondary schools are a privileged site for producing a new social class in China today Firstlyꎬ vo ̄cational education generates a separate status group of young people structurally and ideologicallyꎻ secondlyꎬ thesimilar background and common living environment created by the students of vocational schools help to generatea new social class and cultureꎻ thirdlyꎬ the new culture constructed by vocational schools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studentsprime choices and styles of lifeꎬ encouraging them to be engaged in the service economy as semi ̄skilled laborIn shortꎬ 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s are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the formation of a new social class They sharethe similar style of lifeꎬ life chanceꎬ market position and limited social mobilityKey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ꎻvocational schoolsꎻvocational educationꎻnew social class

【责任编辑章  诚】

12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育部门主管ꎮ 在一个教育水平低下的时代ꎬ职业

学校毕业生被看做是知识分子ꎬ且因他们的知识

技能以及他们对党工作单位和国家的贡献而备

受尊重ꎮ今天ꎬ职业学校的招生是通过一种新的考试

制度来管理ꎮ 与高考不同ꎬ职业学校学生是由教

育系统中一个不同的关卡产生的ꎬ即中考mdashmdashmdash一

个重要的ldquo通行证rdquoꎬ但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外国都

受到极少关注①ꎮ在中国ꎬ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意味着从小学

开始接受学校教育的前九年ꎬ学费是由国家资助

的ꎮ 在九年级以后ꎬ所有希望继续接受教育的学

生要参加一种考试ꎬ即中考ꎮ 中考的结果让一定

比例的学生流入普通高中和重点高中ꎬ他们将备

战三年之后的高考ꎮ 市级教育部门根据每个辖区

的普通高中和重点高中招录的高一的学生总数来

调整这个比例ꎬ这个比例在每个城市每一年都会

变化②ꎮ 例如ꎬ在南京ꎬ2007 年大约 52的九年级

学生根据中考取得的分数能够进入普通高中或重

点高中ꎻ每个学生的分数决定他 她所能进入教育

层次的等级或高度ꎮ 其他约 48的没有达到高

中录取分数线的学生也有自己的一些选择ꎬ其中

之一是放弃学业ꎬ然后进入劳动力市场ꎬ成为一名

非技术性工人ꎬ但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人选择这种

路径ꎮ 富裕家庭的孩子会花钱进入ldquo私立预备rdquo学校ꎬ这些学校的目标是让学生考取国内或国外的

大学[15]ꎮ 而相当一部分想待在学校又没有钱进

入ldquo私立预备rdquo学校的学生选择了接受职业教育ꎬ作为他们最后的出路③ꎮ

有趣的是ꎬ当我采访这些职业学校的学生时ꎬ大多数学生告诉我他们选择上职业学校并不是为

了学一门特定的技能ꎮ 相反ꎬ他们是为了维持他

们作为学生的身份ꎬ以怀着ldquo更高的教育水平造就

更好的市民rdquo的理想ꎬ也是为了表达道德和教育成

就的相关性ꎮ 虽然他们承认为工作而进行的培训

是重要的ꎬ但是这仅仅是次要的理由ꎮ 他们普遍

地正在获得更高的教育ꎬ因为这是一件正确的事ꎬ他们应该接受的技能发展和工厂培训不是他们的

中心目标ꎮ 因此ꎬ这些学生和他们的父母内化了

ldquo更高的教育水平造就更好的市民rdquo这一主导思

想ꎬ而忽略了教育本身的质量ꎮ 在韦伯的体系中ꎬ这是一个丧誉群体寻求提高自己尊严的例子ꎬ在这个案例中ꎬ他们是通过保持这个有更高荣誉地

位的身份即ldquo学生rdquo的身份来提高自己的尊严ꎮ在过去十年里ꎬ对额外教育不断增长的需求

促使职业学校的数量和类型急剧增加ꎮ 除了以前

由教育部门和不同国有企业主管的职业学校以

外ꎬ又建立了许多新的职业学校ꎬ包括私人开办的

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内的职业教育计划和大学开

设的职业教育计划ꎮ 今天ꎬ进入职业教育的一年

级学生会面临着一系列令人困惑的选择ꎬ这是将

一个半私营化的教育系统嫁接于先前存在的以行

政部门和国有企业为基础的学校的结果ꎮ 最终ꎬ这些学生被瞄准为消费者ꎬ他们去购买职业教育ꎬ这种职业教育宣称可以让他们mdashmdashmdash在未来的某个

不确定时间mdashmdashmdash由中学的失败者转为工作的都市

市民ꎮ 这里潜在的假设是ꎬ当他们完成职业教育

培训后ꎬ这些学生将凭借他们的ldquo技术性的rdquo工作

赚取足够的钱去消费mdashmdashmdash至少达到新的城市中产

阶级下层的消费水平④ꎮ 用韦伯式的分析看来ꎬ这些职业学校的学生作为职业学校教育产品新的消

费者ꎬ在获得三或五年制的职业学校文凭之后ꎬ有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ꎮ

在我的研究中ꎬ不同种类的职业学校间的差

异是显而易见的ꎮ 南京河海大学社会学系的四个

研究助手和我一起在南京两所职业学校做了一整

年(2007mdash2008 年)的调查ꎬ这些学校有着不同的

历史ꎬ以不同的方式推销他们的文凭给九年级(初

21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一直在增长的大量初中毕业生也被招收到职业大专体制中ꎬ这些职业大专也招收高考失利的高中毕业生ꎮ 本文关注的是中等职业教育ꎬ学生是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毕业生ꎮ

学术性高中是分等级的ꎬ从普通高中到竞争激烈的区级市级省级重点高中ꎬ所有这些高中都是面向高考的ꎮ 在一些高中ꎬ所有的教学课程被安排在高一和高二完成ꎬ以便学生能在高三全身心地准备高考ꎮ

此处我故意简化了一些内容ꎬ例如ꎬ在一些地区技术学校和职业学校总是比邻的ꎬ虽然技术学校越来越多地转移到了农村ꎬ也尽管职业学校和技术学校有很多不同ꎬ如学制上提供的学位上ꎬ而本文并不关注这些复杂而多变的内容ꎮ

As discussed aboveꎬ there is growing research on the ways thatconsumption produces appropriate middle ̄class citizens See AnagnostA From PrimeclassPrime to Primesocial strataPrime grasping the social totality in reform ̄era China[ J] Third World Quarterlyꎬ2008ꎬ29(3)497-519ꎻ TombaL Of qualityꎬ harmonyꎬ and community civilization and the middleclass in urban China[J] Positions East Asia Cultures Critiqueꎬ2009ꎬ17(3)592-616ꎻPun N Subsumption or consumption the phantom ofconsumer revolution in Primeglobalizing ChinaPrime[ J] Cultural Anthropology2003ꎬ118(4) 469 - 492ꎻ Li Zhang In search of paradise middle ̄class living in a Chinese metropolis [ 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Pressꎬ 2010

三)学生和家长们ꎮ 第一所学校ꎬ我称之为ldquo大桥

学校rdquo(The Bridge School)ꎬ也就是文章开头提及

教室的学校ꎮ 它位于壮观的长江大桥正下方ꎬ学校自 20 世纪 70 年代初就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ꎬ由南京基础设施建设局主管ꎬ颁发的是三年制ldquo中专rdquo文凭ꎮ 长期以来ꎬ学校为城市发展项目(如道

路污水处理桥梁和填海工程)培训中级技术人

才ꎮ 当前ꎬ学校坐落在污水处理厂附近ꎬ学校本身

的糟糕环境和附近恶化的环境混合在一起ꎮ学校利用与市政部门的联系作为一个招生的

诱惑ꎬ学校承诺至少有一些毕业生被分配到市国

有企业的公共部门工作ꎮ 在我们所观察的一年

中ꎬ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工作是在南京地铁系统中

担任售票员站台员和清洁工等一些低水平的基

础性工作ꎮ 由于这些工作的高稳定性和低风险

性ꎬ学生们对这些工作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ꎬldquo地铁预科rdquo班的分数线是进入这所学校最高的ꎬldquo地铁预科rdquo班的学生也处于学校中社会层次和道德

层次的顶端ꎮ这所学校的其他课程或专业包括景观 园艺

旅游施工建设点管理和天然气ꎮ 举一个学校如

何开设课程或专业的例子ꎬ在后期计划中ꎬ学生花

了全年的时间学习或研究天然气钻井天然气管

道和运输以及天然气设备的设计ꎮ 然而ꎬ在毕业

后ꎬ男学生被聘去给家庭和企业送煤气罐ꎬ女学生

成为了城市周边小而偏僻的天然气公司里的接待

员ꎮ 类似的在学校课程和就业岗位之间脱节的现

象普遍存在于学校的课程计划中ꎮ我所观察的第二所学校相对来说是比较新

的ꎮ 它是众多的职业学校中的一所ꎬ隶属于城市

中的某个远程教育大学(电大系统)①ꎬ以满足日益

增长的职业教育需要ꎮ 这些职业学校遍及整个城

市ꎬ它们的推销策略是给九年级(初三)学生推销

ldquo大学rdquo这个名词的威望ꎮ 一旦进入这些职业学

校ꎬ学生可以称自己是ldquo大学生rdquoꎬ获得冠有大学名

称的ldquo大专文凭rdquoꎮ 我们花了一些时间在这个学校

的一个分支mdashmdashmdash我们称之为 ldquo运河学校rdquo ( TheCanal School)ꎬ因为它的位置靠近一个沿着秦淮河

新修部分的新公园ꎮ这所学校的硬件设备也很糟糕ꎬ很大程度上

是因为校长认为ldquo卖学校rdquo的资产能比ldquo卖教育rdquo获利更多ꎬ因此ꎬ他们正在废除停开一些专业ꎬ只保

留着会计计算机技术和汽车维修三个专业并开

设在一个大而空的建筑物内ꎬ其他的建筑物准备

拆掉用作商业开发ꎮ 2007 学年开始后ꎬ汽车维修

专业的学生搬离了这里ꎬ因此ꎬ我们再也没有见到

那些学生ꎮ 我的研究助手和我花费大量时间与其

他两个专业的学生保持联系交流ꎮ 我们观察了

二年级会计班的学生ꎬ当时他们正花了近一年的

时间练习算盘技能ꎻ除此之外ꎬ还观察了五年级

(毕业班)计算机专业的学生ꎬ他们本应该要培养

开发软件的技能但却在玩游戏ꎮ虽然这两所学校有些不同ꎬ但是他们也有相

似之处ꎮ 他们招进来的学生都被社会定义为ldquo非普通rdquo的ꎬ因为他们一般不参加高考ꎮ 实际上ꎬ在大多数情况下ꎬ这些学生甚至不允许参加这种考

试ꎬ尽管教育部最近颁布政策可以通过ldquo自学rdquo方

式参加高考ꎬ以服务于那些没能完成正规高中学

业的学生ꎬ但参加考试需要多年自学的准备ꎬ且通

过率极低②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ꎮ 因此ꎬ对于这些

学生来说ꎬ生活发展路径依赖于大学文凭是被禁

止的ꎻ他们的生活机遇很大程度上在他们进入职

业学校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ꎮ 因此ꎬ他们在人生

早期 15 岁的时候就要承受丧誉群体的ldquo污名rdquoꎮ为了努力减轻这种ldquo污名rdquoꎬ两所学校都承诺ꎬ

他们提供的职业教育能把这些青少年带回正规化

的发展路径中去ꎮ 这些学校还承诺ꎬ将建立起从

学生的现状通往他们理想状态的桥梁ꎮ 实际上ꎬ他们承诺做到这些ꎬ是通过宣称教授青少年能够

用来找到工作的技能ꎬ而这些工作又能使他们拥

有一个光明的都市生活方式ꎬ通过工作为国家做

贡献ꎬ并且通过不断增长的消费促进自身的发展ꎮ在意识形态上ꎬ这些学校一直承诺使学生通过教

育成就重获生命历程中的位置ꎬ最终回到主导观

念之中ꎮ 下面的部分ꎬ我将概述这些目标未能达

成的原因ꎮ

3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远程教育大学存在于从区到省的各个行政区域中ꎬ入学相对容易ꎬ而文凭的声望也较低ꎮ 参见 Donald S Educationꎬ class andadaptation in Chinaprimes world city[J]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ꎬ2009ꎬ2(1)25-35

2007 年ꎬ南京市教委的一位高级官员告诉我ꎬ江苏仅有 2的自学考生通过了大学入学的考试ꎮ

3职业学校教室中的新社会形成

尽管职业学校的学生被社会定义为一种单

一负向荣誉地位的群体ꎬ但两所学校的招生是极

其多样化的ꎮ 教室是当代中国的一种大熔炉ꎬ这个地位群体由众多来自不同农村或城市背景的青

少年组成ꎬ他们是第一次这样聚集在一起ꎮ这个新群体的形成部分得益于管理政策ꎬ涉

及职业学校赚钱盈利的方式ꎮ 要进入我们所研究

的两所职业学校ꎬ需要一定(较低)的中考分数和

几千块钱的预付学费①ꎬ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准入

要求ꎬ也不需要ldquo南京城市居民户口rdquoꎮ 因此ꎬ坐在

教室里的学生ꎬ既有南京市以及附近城郊的ꎬ也有

来自江苏农村地区的ꎬ还有其他省份的ꎮ许多学生的父母是从农村出来的务工人员ꎬ

他们中的大部分来自邻省安徽或者江苏农村地

区ꎮ 但是ꎬ我所见到的学生中还有的来自江西山东和湖南等更远的省份ꎮ 许多学生的父母经过十

几年的打拼已经是南京居民且有一部分人生活过

得不错ꎮ 例如ꎬ我们很熟悉的一名ldquo运河学校rdquo会

计专业的女学生来自安徽农村ꎬ她的父母在南京

市中心开了一个很大且有名气的汽车维修公司ꎻ另一个学生的父母也是来自安徽农村ꎬ他们在南

京市从事前景好的窗户 玻璃维修业务ꎮ 然而ꎬ其他许多学生都是流动的随迁子女ꎬ我遇到了几个

父母离异的学生ꎬ他们的教育费用是由工作在酒

店里的母亲负担ꎬ这些父母流动在上海苏州杭州等旅游城市中ꎬ因为在那里能找到工作ꎮ 我熟

悉的一个学生ꎬ他父亲在北京一个建筑工地做门

卫ꎻ另一个学生ꎬ父母在南京的一个大菜市场卖豆

腐ꎮ 然而ꎬ这个群体大部分学生的父亲都在建筑

行业工作ꎬ母亲尽可能找些兼职工作做ꎮ 许多学

生虽然出生在南京或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南京ꎬ但他们的户口仍然在老家ꎮ

这些学生的第二大来源是南京周边的农村地

区ꎬ包括正在发展为南京新的工业区和房地产开

发区的江宁和六合ꎮ 虽然这些青少年来自一个相

对小的区域ꎬ但是他们的背景惊人地不同ꎬ反映出

中国城市周边地区极其快速的变化ꎮ 一些家庭的

父母仍在务农ꎬ而大部分家庭的父母在城郊工厂

或建筑工地上班ꎮ 周边的很多家庭已经搬迁了ꎬ

生活在用来安置拆迁户的廉价房中且成为了市

民ꎬ他们原来生活的地方如今用于房地产开发ꎻ这些家庭努力维持家庭收支平衡ꎬ经常寻找诸如门

卫(或保安)清洁工之类的工作ꎮ这些学生的第三大来源是来自南京城区且拥

有城市户口ꎬ他们的父母从事广泛的工薪阶层的

工作ꎬ包括汽车司机当地小学食堂厨师仓库工

人大型连锁超市的收银员等ꎬ也有一些是下岗职

工ꎮ 我认识的一个学生ꎬ在当地的农贸市场帮助

母亲卖菜来维持家庭开销ꎬ她的残疾父亲许多年

前就从倒闭的工厂下岗了ꎬ其他家庭成员和下岗

的父母一起住在平房中ꎬ苦不堪言ꎬ当看到他们周

围邻居为了都市的发展纷纷被拆迁时ꎬ他们也开

始等待着被安置到城市偏远地区ꎮ然而ꎬ当这些孩子聚集在职业学校的教室中

时ꎬ他们的背景似乎不那么重要了ꎮ 不同种类的

同班同学有一些刻板印象(例如ꎬ两所学校为数不

多的一些认真的学生被斥为ldquo典型的农村孩子rdquoꎬ只知道学习)ꎻ有些同龄人因方言的不同而分为不

同的组别[16]ꎬ但是我观察到的友谊超越了家乡的

社会划分父母的社会阶级户籍区分ꎬ甚至方言

差异②ꎮ 学生们喜欢和有共同兴趣爱好或者认为

漂亮可爱的同学交朋友ꎮ 当我询问这些学生关于

朋友群体的选择时ꎬ他们耸耸肩ꎬ觉得这是一个愚

蠢的问题ꎬ对于他们而言ꎬ这些完全是很自然的ꎮ为了理解这些学生的社会生活ꎬ在学校期间ꎬ

我的研究助手和我试图跟踪ldquo运河学校rdquo二年级会

计专业同一课程上女同学之间不断变化的朋友

圈ꎮ 在这个共有 27 个学生(其中 25 个是女生)的班级中ꎬ近一半的学生来自偏远的郊区或农村地

区ꎬ因此ꎬ他们都居住在学校宿舍里ꎻ另一半的学

生是南京本地人或者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的

子女ꎬ他们每天乘公交车往返学校ꎮ 令我惊奇的

是ꎬ他们的友谊似乎并没有局限于我们所说的自

然边界ꎮ 例如ꎬ一些南京本地的学生ꎬ闲暇时间都

41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我的研究助手和我多次尝试了解确切的费用ꎬ但学校老师和学生都拒绝了ꎮ 我们只确定了三件事家长必须提前支付三年的学费ꎻ学校会根据超过指定时间(学校的标准要求是学生入学时缴费)和选择不同专业调整费用ꎻ学费一般低于普通高中的费用ꎮ

我的观察不同于 Pun Ngai 和 Chris Smith 的研究结论ꎬ 参见Pun NꎬSmith C Putting transnational labour in its place the dormitorylabour regime in post ̄socialist China[J] Workꎬ Employment and Socie ̄tyꎬ2007ꎬ21(1)27-45

在宿舍里晃荡ꎻ而一些住宿的学生不去学校食堂ꎬ而是和他们市里的同学一起在学校附近一家便宜

的面馆吃午饭ꎮ 整个学年ꎬ友谊真的改变了许多

次ꎬ但是ꎬ这些学生谈到他们完全形成社会群体是

基于个性和是否合群ꎬ而不是背景ꎮ 因此ꎬ以前好

朋友的分裂ꎬ是因为一些闲话或因为一方的不真

诚ꎬ或因为另一方不能提供预期的情感支持ꎮ 换

句话说ꎬ他们形成他们的社交圈可能会有某种社

会性的准则ꎬ这些学生把他们的友谊理解成是基

于个人性格特点和对于青年女生的一种行为规

范ꎮ 他们没有看到户籍身份家庭收入家乡甚至

方言对他们社会或情感生活的影响ꎮ有关中国大部分的研究发现跨越界限的意愿

是难以改变的ꎬ但在南京或许有点不一样ꎮ 我所

知道的ldquo运河学校rdquo计算机技术专业的一个很有想

法的青少年ꎬ的确拥有南京户口ꎮ 有一天晚上ꎬ我与他以及班上的一些同学一起吃晚餐ꎬ当我问他

ldquo他的家人是不是lsquo老南京人rsquordquo时ꎮ 在慎重考虑了

一会儿后ꎬ他答道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ꎮ 他

告诉我ꎬldquo战争期间ꎬ许多可能一直是lsquo老南京rsquo人被杀害了或者迁移了ꎬ因此ꎬ大部分南京住户都是

来自其他地方ꎬ可能是 60 年前ꎬ可能是上个星

期rdquoꎮ 在他看来ꎬ正因为许多南京住户实际上都曾

来自其他地方ꎬ现在才有可能与其他人成为好

朋友ꎮ即便这是一个极其局部的现象ꎬ我所知道的

青少年开始建立不同种类的社会联系和社会认

同ꎬ与以往长期关于认同的研究mdashmdashmdash认为认同或

身份深深植根于先辈居住地和当前户籍身份mdashmdashmdash不同①ꎮ 在许多方面ꎬ这些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上

并不令人感到惊奇ꎮ 毕竟ꎬ其他学校青年人也和

他们的(部分)同班同学交朋友ꎬ不同的是这些同

班同学的身份ꎬ因为职业学校教室里混合着第二

代外来务工人员以及下岗职工的子女ꎮ 与 Pun 等

讨论的宿舍制度相似ꎬ教育制度为新的社会关系

提供了空间[17]ꎮ 聚集在这些教室里ꎬ这些青少年

有着相似的生活机遇ꎬ相似的生活方式和等同的

声望地位ꎮ 在这样的空间中ꎬ城市无产阶级和外

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正在共同建构一种新的社会阶

层和文化ꎮ

四新阶层文化

1ldquo失败rdquo的文化

在许多方面ꎬ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是一种失

败的文化ꎮ 之所以这样说ꎬ是因为职业学校学生

的分类与关于正常青年的国家话语紧密相关ꎬ他们是作为一个丧誉群体而存在ꎬ是诱导边缘化的

产物ꎬ是由考试制度建构出的ꎮ 对职业学校学生

的这种理解渗透着我们对其学校生活的观察ꎮ 虽

然我们不能和这些青少年的父母直接接触ꎬ但是

从相关成年人那里得知ꎬ他们严厉谴责这些青年ꎬ是因为他们未能遵循ldquo正常青年的思想rdquo②ꎮ 这反

映在两所学校的老师和管理人员对学校和这些学

生的评价中ꎮ 这些老师非常直接地表示ꎬ他们绝

不会考虑把自己的孩子送进自己工作的学校ꎮ 实

际上ꎬ在我们进行研究的这一年里ꎬ有几个老师和

管理人员显得特别憔悴ꎬ因为他们自己的孩子正

在备战这年的中考或高考ꎬ这些家长十分支持自

己孩子努力学习ꎬ以避免成为自己的学生③ꎮ与保罗1048944威利斯描述的情况一样ꎬ我所在学

校的老师和管理人员把这些学生的失败归于个人

的愚蠢和懒惰ꎻ较差的学习表现总是归因于ldquo意志

力不够或者能力不足rdquoꎬ而非结构性因素[1]ꎮ 这两

所学校的老师会习惯性地谴责这些学生没有出

息ꎬ这是一个明显的侮辱ꎮ 如果未来发展的希望

在于教育程度不断提高ꎬ这些学生确实是不会有

出息的ꎮ 而道德问题是这种失败观点的根本当ldquo好孩子rdquo的评判观念与他 她的考试成绩密切相

关时ꎬ那些在考试中获得较低分数的青少年就理

所当然变成了ldquo坏孩子rdquoꎮ因此ꎬ老师们在管束这些学生行为方面的努

力远远超过教学方面ꎮ 在老师们的眼中ꎬ根据这

5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人类学家 Sulamith Heins Potter 和 Jack Potter 曾比较了房屋登记系统ꎬ得出城市和农村间的差异一度如此坚固而自然化的结论ꎮ 参见 Potter S HꎬPotterJ MChinaprimes peasants the anthropology ofa revolu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ꎬ 1990 自 20世纪 90 年代开始ꎬ分割的两边逐渐被三方(城市 农村 移民)所取代ꎬ并且当代中国社会分析也将个体或群体的假设纳入到这三类中ꎮ 所以ꎬ我认为ꎬ随着这种转变ꎬ传统的关于城市青年生活的描述将不再适用ꎮ

由于研究的限制ꎬ我未能联系到学生的家长ꎮ 在 2007 年ꎬ中国政府为了准备奥运会取消了多项研究ꎬ我到达中国的随后时间ꎬ虽然被允许在两所学校做研究ꎬ但不许收集任何关于家庭的数据或问卷调查资料ꎮ 参见Geremie Barmeacute Chinaprimes flat earth historyand 8 august 2008[J] The China Quarterlyꎬ2009ꎬ197 64-86

感谢 Mette Halskov Hansen 提醒我注意这一点ꎮ

些规章的定义ꎬ这些学生是桀骜不驯不遵守纪律

的ꎻ如果不这样的话ꎬ他们已经成为了好学生ꎬ而不会一开始进入这些学校ꎮ 这些学生站立坐下穿着的方式以及对城市空间金钱和时间的使用

方式全都需要老师的管束和纠正ꎬ老师本来就对

学生的行为表现期望不高ꎬ所以老师就能在所到

之处随时发现这些不好的行为ꎬ进而对这些行为

也就不以为然了ꎮ与ldquo分数低rdquo相关联的道德缺失被认为会渗透

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ꎮ 例如ꎬ这些学生对时间

的使用不断地受到监管ꎮ 对于中国正常的青年来

说ꎬ闲暇时间作为一个范畴完全是不存在的ꎬ他们

被期望把所有的时间花在学习或记忆上ꎮ 实际

上ꎬ在这些学生中间有着明显的道德等级ꎬ年轻人

会根据谁因努力学习而睡眠最少来相互评估和排

序ꎮ 然而ꎬ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ꎬ学习和记忆

不再有任何价值ꎬ虽然他们必须参加班内考试ꎬ但这与他们的分数是无关的ꎻ我们肯定从来没有听

说过哪个同学因考试不及格而被勒令退学或者通

不过班级测试ꎮ 因而ꎬ突然间他们有大量的可以

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ꎬ这一点极度困扰着一些老

师和成年人ꎬ他们焦虑地看到这些学生晚睡熬夜

以及花费大量的时间闲逛在篮球场学校附近的

小而便宜的小吃店和低级的商场ꎮ 老师们和管理

人员花了很大的努力ꎬ让这些学生回到教室多学

点东西ꎬ而这些努力都受到学生们每天的抵制ꎮ同样的逻辑使得老师谴责职业学校学生挥霍

无度ꎬ这也有特殊的道德逻辑如果这些学生正在

浪费大量的时间ꎬ那么他们一定也在浪费金钱ꎻldquo好学生rdquo待在家里学习ꎬ因而ꎬ他们没有机会没有理由去消费ꎮ 许多的课堂时间被用来告诫这些

学生去审视消费和节俭的道德价值ꎬ这也与全国

变化着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ꎬ如前文讨论的那样ꎬ中国的阶层地位也与消费紧密相关①ꎮ 因此ꎬ老师

试图监督他们的消费习惯ꎬ以使他们不要超过国

家的消费水平去消费ꎮ 职业学校学生一般以点头

来回应老师们的唠叨ꎬ继而抛之脑后ꎮ同样的ꎬ老师们总无休止地向学生讲述早恋

(意思是毕业之前有一个浪漫的伴侣)的道德危

害ꎮ 在中国城市里ꎬ青少年之间的浪漫关系是受

到强烈谴责的ꎬ因为这被认为会分散他们在ldquo最重

要的学习rdquo上的注意力[18]ꎮ 然而ꎬ对于职业学校学

生来说ꎬ这与学习是完全无关的ꎬ因为他们再也没

有考试需要学习ꎬ他们的分数对完成学业或找工

作实际上没有什么影响ꎮ 因此ꎬ为什么不去找个

男朋友或女朋友呢 事实上ꎬ许多学生都这样做

了ꎬ有的是在同学之间ꎬ有的是通过朋友介绍ꎮ 有

些人意识到这种行为ldquo犯规rdquo了ꎬ就向老师和家长

隐瞒这种关系ꎻ约会保密的伎俩成为两所学校用

餐或放学后闲聊的主要话题ꎮ2新的学生文化

尽管有这些对于他们的消极评价和消极态

度ꎬ但职业学校学生们并没有把自己视为ldquo失败

者rdquoꎮ 尽管他们意识到今后可能的人生机遇和消

极的社会地位ꎬ但他们正在建立属于自己通向未

来的发展路径ꎬ这是一条没有遵循国家所主导的

个体发展的路径ꎮ 通过这样的路径ꎬ他们形成了

一种新型的青年文化ꎬ即使有污名和考试失败带

来的低下地位ꎬ这种文化也会寻求一种新的尊严

形式ꎮ 换句话来说ꎬ虽然人类发展的主导思想排

除了这些青少年失败以后还能创造某种形式文化

的可能性ꎬ但是他们确实带来了某种新的东西ꎮ这些学生同国家意识形态和原有的社会范畴彻底

决裂ꎮ 我认为他们的自我认识就是一种新青年文

化的一部分ꎬ是一个和新的社会阶层相联系的地

位群体ꎮ职业学校学生们第一次通过建立自己的道德

社区以反对主导性思想体系的道德话语ꎮ 他们在

许多方面都这么做ꎬ不足为奇的是其中大部分皆

聚集在他们最受道德质疑的领域时间金钱和考

试分数ꎮ 例如ꎬ尽管面对老师们的指责ꎬ我所了解

的这些学生们自豪于他们的节俭女孩子尤其吹

嘘她们如何以较少的花费来保持时尚的外表ꎻ他们嘲笑同龄富家子弟ldquo败家子rdquo式消费方式ꎬ认为

他们自己是更好的更精明的更道德的消费者ꎬ

61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①参 见 Tomba L Of qualityꎬ harmonyꎬ and communitycivilization and the middle class in urban China [ J] Positions EastAsia Cultures Critiqueꎬ2009ꎬ17(3)592-616ꎻPun N Subsumption orconsumption the phantom of consumer revolution in Primeglobalizing ChinaPrime[J] Cultural Anthropologyꎬ2003ꎬ118 ( 4) 469 - 492ꎻ Anagnost AFrom PrimeclassPrime to Primesocial strataPrime grasping the social totality in reform ̄eraChina[J] Third World Quarterlyꎬ2008ꎬ29(3)497-519

从不奢侈花费ꎻ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基于

他们的消费模式ꎬ因而在道德上也高人一等ꎮ 他

们蔑视青年时尚杂志上的广告ꎬ也怀疑如果一个

细心且明智的消费者能花少部分钱而完美地装扮

出时尚的外表时ꎬ是否还会有人会把钱浪费在购

买名牌上ꎮ 像中产阶级的同龄人一样ꎬ这些青少

年也部分地通过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实践来定

义自身ꎬ但是他们通过声称自己的消费实践是精

明的有策略的完全与奢侈品和知名品牌不挂钩

的ꎬ以此改变自己ldquo受特权损害rdquo的阶层身份[11]ꎮ我所了解的这些学生ꎬ也自豪于他们所知晓

的有关这个城市的知识ꎬ特别是他们能够穿行于

城市中去找寻便宜货ꎮ 他们来到小巷和偏远的购

物中心ꎬ寻找位于市中心和城市边缘的低级商场ꎮ他们和这些销售低价格青少年服装的摊主们建立

了良好关系ꎬ以获得最实惠的交易ꎮ 当谈到他们

对城市空间的利用时ꎬ他们声称自己与那些待在

家里好好学习的学生相比是更好的市民ꎮ 在他们

看来ꎬ他们是真正的国际化的城市人ꎬ而不是那

种规矩型受大学束缚的青年ꎮ 他们在城市里的

时间被很好地利用了ꎬ没有浪费ꎻ他们对空间的利

用是策略性的ꎬ不是不道德的[19]ꎮ这些学生也针对测试分数提出了一个不同的

道德论点ꎮ 一些学生告诉我ꎬ他们并不是中考的

失败者ꎬ实际上ꎬ他们的分数完全可以进入普通高

中ꎬ只不过ꎬ他们选择进入职业学校ꎮ 他们争辩道

这种选择是孝顺的ꎬ因而也是非常道德的他们将

完成职业学校的学习ꎬ之后进入劳动力市场ꎬ成为

经济上自食自力者ꎬ而不是上正规高中去浪费父

母的钱ꎬ在那里极少有学生最终能通过高考ꎮ 他

们坚信自己没有上正规高中的学生那么自私ꎬ因为那些人把自己的未来建立在家庭的需要之上ꎬ因此ꎬ这些学生没有采取ldquo个人价值和考试分数成

正比rdquo的意识形态ꎬ他们不把自己看成标准考试中

的ldquo失败者rdquoꎬ而是在作为孝顺孩子的这种积极社

会地位中找到尊严ꎮ同样的ꎬ我们遇到的学生对自己拥有一份兼

职ꎬ而不是花费全部的时间在学习上是非常自豪

的ꎮ 许多职业学校学生能够自己挣零花钱ꎬ从而

减轻对父母的依赖ꎮ 在周末ꎬ女孩子在超市发放

免费样品ꎬ或者在大型购物中心发传单ꎬ工作时间

都很长ꎮ 许多男孩子下午和晚上在麦当劳和肯德

基上班ꎮ 虽然这些工作都是中产阶层父母所鄙视

的低端工作ꎬ但是ꎬ我所知道的学生大多喜欢它

们ꎬ因为这些工作简单ꎬ要求不高ꎬ几乎不需要什

么努力ꎮ 例如ꎬ发放传单能给自己在附近麦当劳

店内休息很长时间的机会ꎬ还能获得报酬ꎮ 在超

市发放样品能使自己得到免费样品ꎮ 虽然麦当劳

和肯德基店不是理想的工作ꎬ但总有好多吃的ꎬ而且店里不忙的时候ꎬ晚班工人还可以和朋友玩纸

牌等游戏ꎮ因此ꎬ实际上对于社会针对他们的每一个批

评mdashmdashmdash懒惰愚蠢浪费mdashmdashmdash这些学生都有一个回

应ꎮ 在韦伯的体系中ꎬ尽管他们处于丧誉地位ꎬ但他们仍在寻求一种方式来建立尊严ꎮ 在这一过程

中mdashmdashmdash尽管他们没有这样表达它mdashmdashmdash但他们正在

建立一种新的青年文化ꎮ 在这种新的文化中ꎬ这些受鄙视的学生是消费者ꎬ但却是节俭的消费者ꎮ他们通过一系列的兼职来养活自己ꎬ这些兼职是

富裕者或多数学术青年所唾弃的ꎬ但是他们能使

其变得有趣ꎮ 这些兼职在标准的中产阶级意义上

不是ldquo技术形塑者rdquo (即不能从兼职中学到技术)ꎬ这些学生也知道ꎬ他们当前的工作不会带来好的

发展前途①ꎬ但他们在多变的新都市经济环境中要

面临的未来就是不管他们上升到哪一步ꎬ都会不

断地跳槽和寻求新机遇ꎮ 因此ꎬ这些低端的兼职ꎬ对于他们学到城市的生活方式建立社会关系网

络和明白如何利用好特定环境ꎬ都是很好的锻炼ꎮ3职业服务行业的工作

这些学生对学习与他们未来的就业方向最终职业之间的弱关联性有着清醒的认知ꎮ 他们自

己口头传述的经验以及对稍高年级学生的观察表

明ꎬ除了进入国有企业的特例之外ꎬ他们都被潜在

雇主认为是半技术工人ꎮ 尽管这些职业学校承

诺ꎬ学校颁发的文凭证书能为他们打开通向城市

的大门ꎬ但这些学生知道得更多他们最终找到工

作还得依靠运气关系好的长相和毅力ꎬ而不是

7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①我的观察不同于 Susan Willis 研究结论ꎮ 参见 Willis S Teensat work negotiating the jobless future[M]∥Austin JꎬWillard M Genera ̄tions of youth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ꎬ 1998347-360

他们在学校学到的技能ꎮ 部分学生对学校没有教

授给他们什么存有抱怨和愤怒ꎬ但大部分职业学

校的毕业生对从事灵活服务工这样的未来很顺

从ꎮ 2008 年ꎬ当一群五年级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参加一系列春季招聘会时ꎬ我们加入其中并发现ꎬ他们都希望去找远远超过平常训练的体面的工

作ꎮ 这就涉及重新定义关于什么是ldquo体面rdquo工作

(对于他们来说)ꎮ 有的时候他们希望寻找充实而

有趣的工作ꎻ有时希望寻找安全简单的工作ꎻ有时候他们关注的则是薪资ꎮ

他们确实找到了工作ꎮ 虽然我们的研究在这

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取得学位后不久就结束了ꎬ但是在他们毕业后不久的 2009 年一个后续访问中

收集的一些逸闻趣事资料证实ꎬ所有的毕业生都

找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工作ꎮ 这些职业学校学生将

我很长时间都不理解的一些事情看得很清楚对于那些聪明灵活又充分熟悉城市的孩子ꎬ有大

量的工作可供选择ꎬ甚至对非城市户口的孩子也

一样ꎮ 虽然ꎬ外来务工人员占据着服务部门的底

层ꎬ而大学毕业生处于较高的一端ꎬ但是这些职业

学校的学生仍能在服务型经济领域的中低部门找

到大量机会ꎮ 城市的日益发展需要接待员打字

员数据录入员和影印机维修员ꎮ 还有些开放性

的工作如在新地铁站销售车票ꎬ新家园装潢中心

销售家具浴室设备ꎬ呼叫中心需要操作工ꎬ货运

公司需要调度员ꎬ小零售店需要售货员等ꎮ 我看

到的这些都是穷途末路的工作低工资低地位ꎬ而这些学生却视为一种机会并设法去抢占ꎮ 每个

月1 500~2 000元的薪资对那些和父母一起生活的

青少年来说足够了ꎬ并开始为结婚和组建家庭存

钱ꎮ 我所熟悉的那些学生对于他们的未来都一致

表现出乐观的情绪ꎮ在毕业后ꎬ这些毕业新生通过进入更好的工

作(即跳槽)来增强灵活性ꎬ有时候频繁到两三个

星期一次ꎬ他们跳槽的原因是多样的ꎬ不仅仅是因

为钱或更好的流动机会有时候为了离家近一点ꎬ有时候离职是为了避免和同事的冲突升级ꎬ或找

一个好老板ꎬ甚至为了找一个午餐时提供更好食

物的公司ꎮ 虽然按照人力资本累积的标准来看ꎬ这些行为似乎是反复无常ꎬ甚至是非理性的ꎬ但正

如 Susan Willis 所言ꎬ ldquo按一个特定的逻辑去跳

槽rdquoꎮ 通过这样做ꎬ这些青年人实践着在经济领域

里唯一真正拥有的权力放弃的权力[20]ꎮ 不断增

长的需求意味着总有另一份工作ꎬ可以跳槽去另

一片天地ꎮ令我惊讶的是ꎬ有一些学生也打算离开南京

去一些小城市ꎬ特别是江苏北部的南通ꎬ他们认为

那里将会有更多的机会较少的竞争(来自高中

生大学生的竞争)ꎮ 愿意远离像南京这样的大城

市ꎬ而去苏北这样低声望的地区是一个重要的暗

示mdashmdashmdash这些青少年正在建立新生活的计划ꎬ突破

规范性的意识形态(或思想)限制框架ꎮ 在某种程

度上ꎬ和那些聚集于主要城市的有较高教育水平

的同龄人相比ꎬ他们为灵活的ldquo后福特主义rdquo作了

更充分的准备①ꎮ 随着大学毕业生的行列(或队

伍)越来越大ꎬ这些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将会面临与

更高学历者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ꎬ这些人如洪水

般涌入劳动力市场ꎮ 越来越多来自高中高职院

校和大学的毕业生ꎬ开始给职业学校学生施加了

压力ꎮ 我沮丧地看着这些职业学校学生的状况ꎬ看到的是将来他们夹杂在不断进入城市的农民工

和不断扩大的高学历者之间的状况ꎮ 然而ꎬ他们

对这种状况持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他们正在通

向更美好更富有的未来ꎮ 即便他们不上大学ꎬ他们生活得比父辈更好ꎮ 正如他们提醒我的ꎬ出于

这些原因ꎬ大部分人凭借职业学校的文凭能找到

室内工作ꎬ许多人会找到办公室的工作ꎬ大半天时

间都可以坐着ꎬ甚至夏天可以吹空调冬天有暖

气ꎮ 他们可能会频繁地更换工作ꎬ但是他们能选

择待在一个城市ꎬ而不像往返城乡的父母ꎮ 尽管

他们在新型服务经济领域能够或将要找到的是低

工资低声望低技术的工作ꎬ但他们仍是向上流

动的ꎮ

五结论新社会阶层

在一个不断变化的道德和社会环境下ꎬ青少

年越来越多地根据他们所取得的教育成就而被定

义ꎬ我主张职业学校能为新社会阶层的形塑提供

81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①参见廉思蚁族 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ꎬ 2009

思想和体制框架ꎮ 作为一个阶层群体ꎬ在韦伯的

框架中ꎬ这些学生是ldquo特权受损rdquo的ꎬ但是ꎬ他们正

在努力建构一种新文化ꎬ使其积极作用于他们的

选择和生活方式ꎮ 作为一个群体ꎬ职业学校毕业

生有着相似的生活机遇尽管他们在城市服务业

找到了看似众多的水平流动(的机会)ꎬ但是他们

未来的垂直流动(即未来发展)很有可能因教育证

书的缺乏而受到限制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分ꎬ因为ꎬ他们受限的生

活机遇是围绕着作为新社会阶层的职业学校毕业

生而构建一个边界的部分原因ꎮ 职业学校毕业生

可能面临着愈加激烈的竞争ꎬ与同时进入劳动力

市场的正规高中毕业生甚至是未充分就业的大学

毕业生争夺就业岗位ꎬ但是这些拥有较高教育水

平的青少年至少有可能比他们获得不同的或更好

的生活机遇ꎮ 作为韦伯式理论家的 Kevin Smith 提

出ldquo在韦伯看来ꎬ社会流动不仅发生于不同阶级

之间ꎬ而且也发生于同一阶级内部ꎻ他似乎还表明

一个阶级内部流动的程度定义了它的概念界限ꎻ这个界限被认为达到了而不是超越了lsquo流动容易

且典型rsquo的这个观点rdquo [21]ꎮ 因此ꎬ对于韦伯来说ꎬ分析同一阶层内部社会流动可能性的不同类型和

流动 的 局 限 性 是 定 义 社 会 阶 级 的 一 个 重 要

方面[21]ꎮ尽管未来是不可能预测的ꎬ但如果他们保持

当前的生活轨迹ꎬ这些职业学校学生不可能成为

中国ldquo新富群体rdquo的成员ꎬ也不可能是全球流通的

奢侈品的消费者ꎬ也不可能被作为他人效仿的模

范人物ꎮ 然而ꎬ他们也不会是工厂职员建筑工人

或低级饭店的服务员ꎬ这些工作是农民工所从事

的[5ꎬ6ꎬ9]ꎮ 相反ꎬ他们将成为新一代灵活的服务人

员ꎬ作为半技术工人进入新型服务经济领域ꎮ 由

于他们在服务型经济领域仅享有有限的社会流

动ꎬ因而共享着相似的生活方式生活机遇和市场

地位ꎻ换句话来说ꎬ他们正形成一个新社会阶级

(韦伯意义上的ldquo阶级rdquo)ꎮ这些职业学校学生通向未来的路径和在市场

经济中的生活机遇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分析点首先ꎬ正如我在本文中论述的一样ꎬ韦伯的理论关注

于市场情况和阶层群体ꎬ他对阶层的分析视角有

助于理解当下中国阶级形塑的经济和文化方面ꎮ从韦伯的视角来看ꎬ我们所研究的这些职业学校

学生正处于一个社会阶层初级阶段拥有相同的

市场关系ldquo特权受损rdquo的地位群体和水平 垂直的

社会流动机会ꎮ 其次ꎬ我认为韦伯ldquo生活机遇rdquo的

概念要求我们在分析改变阶层形塑时要严肃地对

待ldquo代际rdquo这个概念ꎮ 当然ꎬ在中国ꎬ主流的和学术

的社会分析ꎬ已经显示出一种分析ldquo代际差异rdquo的

浓厚兴趣ꎬ并致力于把年龄按 80 后和 90 后分类ꎬ仿佛一个年龄段的所有青少年都是一样的ꎬ然而ꎬ我绝不认为每一个年龄段的所有成员都有着相似

的社会经历ꎬ对于今天的职业学校学生来说ꎬ他们

在课堂上面临的历史偶然性对他们这一代来说是

全新的①ꎮ 仔细观察特定的年龄段成员面临的社

会结构变化和新机遇ꎬ能为了解当下的阶级形成

开辟新的分析空间ꎮ这种分析是可行的ꎬ因为这些青少年有相同

的组织性背景mdashmdashmdash学校ꎮ 分析者长期认为学校是

社会性区分和再生产阶层的主要场所ꎮ 然而ꎬ我的研究表明ꎬ学校也可能是形塑新社会阶层的特

殊场所ꎮ 正如 Pun 等认为工厂里的ldquo宿舍制度rdquo能摆脱地区语言和种族的限制ꎬ形成新型的社会和

集体关系ꎬ我认为新教育制度也有创造新的社会

结合体的可能[17]ꎮ 这些新社会群体的产生不仅是

基于物理因素mdashmdashmdash不同青年群体学习在同一教室

里ꎬ而且形成于特定教育环境形成的思想空间中ꎮ因此ꎬ正如ldquo住房rdquo能给 Zhang 提供一种视角去洞

察中产阶级的ldquo阶级空间化rdquo [8]ꎬldquo宿舍rdquo被 Pun 等

认为是一个ldquo特殊的地方rdquo去观察新工人阶级形成

一样ꎬ学校也有利于洞察新服务阶层形成ꎮ另外两个原因也说明学校的重要性首先ꎬ在

变化着的社会阶层内部ꎬ学校是由国家资助的机

构ꎬ其伴随着定位他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思想体系

框架ꎮ 学校执行着国家制定的有关居留许可考试和社会流动等政策ꎮ 由于当今中国的阶层以及

社会阶层差异变得越来越尖锐ꎬ学校及家庭的教

育抉择将是理解这些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ꎮ 其

9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①对一个较早时期的工人代际间的重要性的关注ꎬ可参见Rofel LOther modernities gendered yearnings in China after socialism[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ꎬ 1994

次ꎬ学校也是很重要的ꎬ因为阶层这个概念在当下

中国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ꎮ 我所认识的这些青少

年肯定不会意识到他们正在形成一个新社会阶

层ꎬ如果被问及ꎬ我想他们会坚定地反对以一个阶

层为基础的分析ꎮ 鉴于 Anagnost 的观点ꎬ即关于

阶级的概念已在中国渐渐式微ꎬ这种现象是不足

为奇的ꎮ 如果没有这种ldquo阶级rdquo的概念ꎬ我认为职

业学校是学生生活经验的首要组织者和现实力

量ꎮ 职业学校让他们聚集在一起ꎬ形成了一个群

体ꎻ也让他们作为无缘更高教育的地位群体而待

在一起ꎮ 他们的学校教育决定了其生活机遇和流

动机会ꎬ也给他们提供创造价值和意义的机会ꎬ并且在学习生活中反对老师们的ldquo不屑rdquoꎮ

这个社会阶层是否会在将来成为一个自觉

的活跃的阶层是未知的ꎮ 韦伯谈到ꎬldquo要使这个

发生10490181049018必须使其阶层状况的lsquo现实制约性和影

响rsquo清晰可见ꎬ因为只有那时ꎬ生存机会的对比才

不是以一种完全既定的事实被感知并接受ꎬ而是

作为现存的财产占有分配的结果或者是具体的经

济制度结构产生的结果而被感知ꎮ 只有那时人们

才可能反对阶层结构ꎬ不仅仅通过一种间歇性的

和非理性的抗议的行动ꎬ而且也会采取理性的关

联形式rdquo [11]ꎮ尽管在今天ꎬ这些职业学校学生对他们的未

来是乐观的ꎬ但是ꎬ经济萧条可能会对他们的市场

境况带来毁灭性的影响ꎬ同样会毁坏他们对未来

的希望和计划ꎮ 经济和社会环境是否让他们阶级

状况的ldquo现实制约性和影响rdquo变得清晰可见ꎬ这仍

有待观察ꎮ

参考文献[1]Willis P Learning to labo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M] New York Co ̄lumbia University Pressꎬ 1981

[2]Pierre Bourdieuꎬ Passeron J C Reproduction ineducationꎬ society and culture [ M ] LondonSageꎬ 1977

[3]Anagnost A From Prime classPrime to Prime social strataPrimegrasping the social totality in reform ̄era China[ J ] Third World Quarterlyꎬ 2008ꎬ 29 ( 3 )

497-519[4] Chris King ̄Chi ChanꎬPUN N The making of a

new working class a study of collective actionsof migrant workers in south China[J] The ChinaQuarterlyꎬ2009ꎬ198287-303

[5] Tomba L Creating an urban middle classsocialengineering in Beijing [ J] The China Journalꎬ2004ꎬ511-26

[6]Goodman D S G ꎬXiaowei Zang Introduction[M]∥Goodman D S G The new rich in China futurerulersꎬ present lives London Routledgeꎬ20086

[7]Geng Songꎬ Lee T K Consumptionꎬ classformation and sexuality reading menprimes lifestylemagazines in China [ J ] The China Journalꎬ2010ꎬ64159-177

[8]Li Zhang In search of paradise middle ̄classliving in a Chinese metropolis[M] Ithaca Cor ̄nell University Pressꎬ2010

[9]Jing Wang Brand new China advertisingꎬmediaꎬ and commercial culture [M]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ꎬ2008

[10]Atkinson W Rethinking the work ̄class nexus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recent trends[J] So ̄ciologyꎬ2009ꎬ43(5) 896-912

[11]Max Weber Economy and Society Vol2[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ꎬ 1956 1978927

[12]Hebson GRenewing class analysis in studies ofthe workplace a comparison of working ̄classand middle ̄class womenprimes aspirations and identi ̄ties[J] Sociologyꎬ2009ꎬ43(1)27-44

[13] Qvortrup JFrom useful to useless the historicalcontinuity of childrenprimes constructive participations[J] Sociological Studies of Childrenꎬ 1995ꎬ 749-86

[14] Stig Thoslashgersen Secondary education in Chinaafter Mao reform and social conflict[M] Aar ̄hus Aarhus University Pressꎬ 1990

[15] Donald SꎬYi Zheng Richer than before the02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cultivation of middle ̄class taste [ M ] ∥Goodman D S GThe new rich in China futurerulersꎬ present lives London Routledgeꎬ200871-82

[16]Kipnis AThe disturbing educational discipline ofPrimePeasantsPrime[J]The China Journalꎬ2001ꎬ461-24

[17]Pun NꎬSmith C Putting transnational labour inits place the dormitory labour regime in post-socialist China[ J] Workꎬ Employment and So ̄cietyꎬ2007ꎬ21(1)27-45

[18]Boslashrge BakkenPrime Never for the first timePrimePrimepremature lovePrime and social control in todayprime s

China[J] China Informationꎬ1993ꎬ7(3)9-26[19]Michel de Certeau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 M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ꎬ 1984

[20]Willis S Teens at work negotiating the joblessfuture[M]∥ Austin JꎬWillard M Generationsof youth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Pressꎬ 1998347-360

[21]Smith K Operationalizing Max Weberprime sprobability concept of class situation theconcept of social class [J] British Journal ofSociologyꎬ 2007ꎬ58(1)87-104

Learning to Serve Urban Youthꎬ VocationalSchools and New Class Formations in China

TE Woronov1ꎻ Translated by DING Bairen2ꎬ WANG Liufei2

(1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ꎬ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ꎬ Sydney 2006ꎬ Australiaꎻ2Department of Sociologyꎬ Hohai UniversityꎬNanjing 210098ꎬ China)

AbstractWhatprimes the destin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youth in China Based on a year of ethnographic research(2007mdash2008) in two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Nanjingꎬ this essay describes the lives and experiences ofa group of young people enrolled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a Weberian approach The study shows that ur ̄ban vocational secondary schools are a privileged site for producing a new social class in China today Firstlyꎬ vo ̄cational education generates a separate status group of young people structurally and ideologicallyꎻ secondlyꎬ thesimilar background and common living environment created by the students of vocational schools help to generatea new social class and cultureꎻ thirdlyꎬ the new culture constructed by vocational schools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studentsprime choices and styles of lifeꎬ encouraging them to be engaged in the service economy as semi ̄skilled laborIn shortꎬ 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s are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the formation of a new social class They sharethe similar style of lifeꎬ life chanceꎬ market position and limited social mobilityKey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ꎻvocational schoolsꎻvocational educationꎻnew social class

【责任编辑章  诚】

12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三)学生和家长们ꎮ 第一所学校ꎬ我称之为ldquo大桥

学校rdquo(The Bridge School)ꎬ也就是文章开头提及

教室的学校ꎮ 它位于壮观的长江大桥正下方ꎬ学校自 20 世纪 70 年代初就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ꎬ由南京基础设施建设局主管ꎬ颁发的是三年制ldquo中专rdquo文凭ꎮ 长期以来ꎬ学校为城市发展项目(如道

路污水处理桥梁和填海工程)培训中级技术人

才ꎮ 当前ꎬ学校坐落在污水处理厂附近ꎬ学校本身

的糟糕环境和附近恶化的环境混合在一起ꎮ学校利用与市政部门的联系作为一个招生的

诱惑ꎬ学校承诺至少有一些毕业生被分配到市国

有企业的公共部门工作ꎮ 在我们所观察的一年

中ꎬ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工作是在南京地铁系统中

担任售票员站台员和清洁工等一些低水平的基

础性工作ꎮ 由于这些工作的高稳定性和低风险

性ꎬ学生们对这些工作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ꎬldquo地铁预科rdquo班的分数线是进入这所学校最高的ꎬldquo地铁预科rdquo班的学生也处于学校中社会层次和道德

层次的顶端ꎮ这所学校的其他课程或专业包括景观 园艺

旅游施工建设点管理和天然气ꎮ 举一个学校如

何开设课程或专业的例子ꎬ在后期计划中ꎬ学生花

了全年的时间学习或研究天然气钻井天然气管

道和运输以及天然气设备的设计ꎮ 然而ꎬ在毕业

后ꎬ男学生被聘去给家庭和企业送煤气罐ꎬ女学生

成为了城市周边小而偏僻的天然气公司里的接待

员ꎮ 类似的在学校课程和就业岗位之间脱节的现

象普遍存在于学校的课程计划中ꎮ我所观察的第二所学校相对来说是比较新

的ꎮ 它是众多的职业学校中的一所ꎬ隶属于城市

中的某个远程教育大学(电大系统)①ꎬ以满足日益

增长的职业教育需要ꎮ 这些职业学校遍及整个城

市ꎬ它们的推销策略是给九年级(初三)学生推销

ldquo大学rdquo这个名词的威望ꎮ 一旦进入这些职业学

校ꎬ学生可以称自己是ldquo大学生rdquoꎬ获得冠有大学名

称的ldquo大专文凭rdquoꎮ 我们花了一些时间在这个学校

的一个分支mdashmdashmdash我们称之为 ldquo运河学校rdquo ( TheCanal School)ꎬ因为它的位置靠近一个沿着秦淮河

新修部分的新公园ꎮ这所学校的硬件设备也很糟糕ꎬ很大程度上

是因为校长认为ldquo卖学校rdquo的资产能比ldquo卖教育rdquo获利更多ꎬ因此ꎬ他们正在废除停开一些专业ꎬ只保

留着会计计算机技术和汽车维修三个专业并开

设在一个大而空的建筑物内ꎬ其他的建筑物准备

拆掉用作商业开发ꎮ 2007 学年开始后ꎬ汽车维修

专业的学生搬离了这里ꎬ因此ꎬ我们再也没有见到

那些学生ꎮ 我的研究助手和我花费大量时间与其

他两个专业的学生保持联系交流ꎮ 我们观察了

二年级会计班的学生ꎬ当时他们正花了近一年的

时间练习算盘技能ꎻ除此之外ꎬ还观察了五年级

(毕业班)计算机专业的学生ꎬ他们本应该要培养

开发软件的技能但却在玩游戏ꎮ虽然这两所学校有些不同ꎬ但是他们也有相

似之处ꎮ 他们招进来的学生都被社会定义为ldquo非普通rdquo的ꎬ因为他们一般不参加高考ꎮ 实际上ꎬ在大多数情况下ꎬ这些学生甚至不允许参加这种考

试ꎬ尽管教育部最近颁布政策可以通过ldquo自学rdquo方

式参加高考ꎬ以服务于那些没能完成正规高中学

业的学生ꎬ但参加考试需要多年自学的准备ꎬ且通

过率极低②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ꎮ 因此ꎬ对于这些

学生来说ꎬ生活发展路径依赖于大学文凭是被禁

止的ꎻ他们的生活机遇很大程度上在他们进入职

业学校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ꎮ 因此ꎬ他们在人生

早期 15 岁的时候就要承受丧誉群体的ldquo污名rdquoꎮ为了努力减轻这种ldquo污名rdquoꎬ两所学校都承诺ꎬ

他们提供的职业教育能把这些青少年带回正规化

的发展路径中去ꎮ 这些学校还承诺ꎬ将建立起从

学生的现状通往他们理想状态的桥梁ꎮ 实际上ꎬ他们承诺做到这些ꎬ是通过宣称教授青少年能够

用来找到工作的技能ꎬ而这些工作又能使他们拥

有一个光明的都市生活方式ꎬ通过工作为国家做

贡献ꎬ并且通过不断增长的消费促进自身的发展ꎮ在意识形态上ꎬ这些学校一直承诺使学生通过教

育成就重获生命历程中的位置ꎬ最终回到主导观

念之中ꎮ 下面的部分ꎬ我将概述这些目标未能达

成的原因ꎮ

3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远程教育大学存在于从区到省的各个行政区域中ꎬ入学相对容易ꎬ而文凭的声望也较低ꎮ 参见 Donald S Educationꎬ class andadaptation in Chinaprimes world city[J]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ꎬ2009ꎬ2(1)25-35

2007 年ꎬ南京市教委的一位高级官员告诉我ꎬ江苏仅有 2的自学考生通过了大学入学的考试ꎮ

3职业学校教室中的新社会形成

尽管职业学校的学生被社会定义为一种单

一负向荣誉地位的群体ꎬ但两所学校的招生是极

其多样化的ꎮ 教室是当代中国的一种大熔炉ꎬ这个地位群体由众多来自不同农村或城市背景的青

少年组成ꎬ他们是第一次这样聚集在一起ꎮ这个新群体的形成部分得益于管理政策ꎬ涉

及职业学校赚钱盈利的方式ꎮ 要进入我们所研究

的两所职业学校ꎬ需要一定(较低)的中考分数和

几千块钱的预付学费①ꎬ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准入

要求ꎬ也不需要ldquo南京城市居民户口rdquoꎮ 因此ꎬ坐在

教室里的学生ꎬ既有南京市以及附近城郊的ꎬ也有

来自江苏农村地区的ꎬ还有其他省份的ꎮ许多学生的父母是从农村出来的务工人员ꎬ

他们中的大部分来自邻省安徽或者江苏农村地

区ꎮ 但是ꎬ我所见到的学生中还有的来自江西山东和湖南等更远的省份ꎮ 许多学生的父母经过十

几年的打拼已经是南京居民且有一部分人生活过

得不错ꎮ 例如ꎬ我们很熟悉的一名ldquo运河学校rdquo会

计专业的女学生来自安徽农村ꎬ她的父母在南京

市中心开了一个很大且有名气的汽车维修公司ꎻ另一个学生的父母也是来自安徽农村ꎬ他们在南

京市从事前景好的窗户 玻璃维修业务ꎮ 然而ꎬ其他许多学生都是流动的随迁子女ꎬ我遇到了几个

父母离异的学生ꎬ他们的教育费用是由工作在酒

店里的母亲负担ꎬ这些父母流动在上海苏州杭州等旅游城市中ꎬ因为在那里能找到工作ꎮ 我熟

悉的一个学生ꎬ他父亲在北京一个建筑工地做门

卫ꎻ另一个学生ꎬ父母在南京的一个大菜市场卖豆

腐ꎮ 然而ꎬ这个群体大部分学生的父亲都在建筑

行业工作ꎬ母亲尽可能找些兼职工作做ꎮ 许多学

生虽然出生在南京或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南京ꎬ但他们的户口仍然在老家ꎮ

这些学生的第二大来源是南京周边的农村地

区ꎬ包括正在发展为南京新的工业区和房地产开

发区的江宁和六合ꎮ 虽然这些青少年来自一个相

对小的区域ꎬ但是他们的背景惊人地不同ꎬ反映出

中国城市周边地区极其快速的变化ꎮ 一些家庭的

父母仍在务农ꎬ而大部分家庭的父母在城郊工厂

或建筑工地上班ꎮ 周边的很多家庭已经搬迁了ꎬ

生活在用来安置拆迁户的廉价房中且成为了市

民ꎬ他们原来生活的地方如今用于房地产开发ꎻ这些家庭努力维持家庭收支平衡ꎬ经常寻找诸如门

卫(或保安)清洁工之类的工作ꎮ这些学生的第三大来源是来自南京城区且拥

有城市户口ꎬ他们的父母从事广泛的工薪阶层的

工作ꎬ包括汽车司机当地小学食堂厨师仓库工

人大型连锁超市的收银员等ꎬ也有一些是下岗职

工ꎮ 我认识的一个学生ꎬ在当地的农贸市场帮助

母亲卖菜来维持家庭开销ꎬ她的残疾父亲许多年

前就从倒闭的工厂下岗了ꎬ其他家庭成员和下岗

的父母一起住在平房中ꎬ苦不堪言ꎬ当看到他们周

围邻居为了都市的发展纷纷被拆迁时ꎬ他们也开

始等待着被安置到城市偏远地区ꎮ然而ꎬ当这些孩子聚集在职业学校的教室中

时ꎬ他们的背景似乎不那么重要了ꎮ 不同种类的

同班同学有一些刻板印象(例如ꎬ两所学校为数不

多的一些认真的学生被斥为ldquo典型的农村孩子rdquoꎬ只知道学习)ꎻ有些同龄人因方言的不同而分为不

同的组别[16]ꎬ但是我观察到的友谊超越了家乡的

社会划分父母的社会阶级户籍区分ꎬ甚至方言

差异②ꎮ 学生们喜欢和有共同兴趣爱好或者认为

漂亮可爱的同学交朋友ꎮ 当我询问这些学生关于

朋友群体的选择时ꎬ他们耸耸肩ꎬ觉得这是一个愚

蠢的问题ꎬ对于他们而言ꎬ这些完全是很自然的ꎮ为了理解这些学生的社会生活ꎬ在学校期间ꎬ

我的研究助手和我试图跟踪ldquo运河学校rdquo二年级会

计专业同一课程上女同学之间不断变化的朋友

圈ꎮ 在这个共有 27 个学生(其中 25 个是女生)的班级中ꎬ近一半的学生来自偏远的郊区或农村地

区ꎬ因此ꎬ他们都居住在学校宿舍里ꎻ另一半的学

生是南京本地人或者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的

子女ꎬ他们每天乘公交车往返学校ꎮ 令我惊奇的

是ꎬ他们的友谊似乎并没有局限于我们所说的自

然边界ꎮ 例如ꎬ一些南京本地的学生ꎬ闲暇时间都

41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我的研究助手和我多次尝试了解确切的费用ꎬ但学校老师和学生都拒绝了ꎮ 我们只确定了三件事家长必须提前支付三年的学费ꎻ学校会根据超过指定时间(学校的标准要求是学生入学时缴费)和选择不同专业调整费用ꎻ学费一般低于普通高中的费用ꎮ

我的观察不同于 Pun Ngai 和 Chris Smith 的研究结论ꎬ 参见Pun NꎬSmith C Putting transnational labour in its place the dormitorylabour regime in post ̄socialist China[J] Workꎬ Employment and Socie ̄tyꎬ2007ꎬ21(1)27-45

在宿舍里晃荡ꎻ而一些住宿的学生不去学校食堂ꎬ而是和他们市里的同学一起在学校附近一家便宜

的面馆吃午饭ꎮ 整个学年ꎬ友谊真的改变了许多

次ꎬ但是ꎬ这些学生谈到他们完全形成社会群体是

基于个性和是否合群ꎬ而不是背景ꎮ 因此ꎬ以前好

朋友的分裂ꎬ是因为一些闲话或因为一方的不真

诚ꎬ或因为另一方不能提供预期的情感支持ꎮ 换

句话说ꎬ他们形成他们的社交圈可能会有某种社

会性的准则ꎬ这些学生把他们的友谊理解成是基

于个人性格特点和对于青年女生的一种行为规

范ꎮ 他们没有看到户籍身份家庭收入家乡甚至

方言对他们社会或情感生活的影响ꎮ有关中国大部分的研究发现跨越界限的意愿

是难以改变的ꎬ但在南京或许有点不一样ꎮ 我所

知道的ldquo运河学校rdquo计算机技术专业的一个很有想

法的青少年ꎬ的确拥有南京户口ꎮ 有一天晚上ꎬ我与他以及班上的一些同学一起吃晚餐ꎬ当我问他

ldquo他的家人是不是lsquo老南京人rsquordquo时ꎮ 在慎重考虑了

一会儿后ꎬ他答道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ꎮ 他

告诉我ꎬldquo战争期间ꎬ许多可能一直是lsquo老南京rsquo人被杀害了或者迁移了ꎬ因此ꎬ大部分南京住户都是

来自其他地方ꎬ可能是 60 年前ꎬ可能是上个星

期rdquoꎮ 在他看来ꎬ正因为许多南京住户实际上都曾

来自其他地方ꎬ现在才有可能与其他人成为好

朋友ꎮ即便这是一个极其局部的现象ꎬ我所知道的

青少年开始建立不同种类的社会联系和社会认

同ꎬ与以往长期关于认同的研究mdashmdashmdash认为认同或

身份深深植根于先辈居住地和当前户籍身份mdashmdashmdash不同①ꎮ 在许多方面ꎬ这些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上

并不令人感到惊奇ꎮ 毕竟ꎬ其他学校青年人也和

他们的(部分)同班同学交朋友ꎬ不同的是这些同

班同学的身份ꎬ因为职业学校教室里混合着第二

代外来务工人员以及下岗职工的子女ꎮ 与 Pun 等

讨论的宿舍制度相似ꎬ教育制度为新的社会关系

提供了空间[17]ꎮ 聚集在这些教室里ꎬ这些青少年

有着相似的生活机遇ꎬ相似的生活方式和等同的

声望地位ꎮ 在这样的空间中ꎬ城市无产阶级和外

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正在共同建构一种新的社会阶

层和文化ꎮ

四新阶层文化

1ldquo失败rdquo的文化

在许多方面ꎬ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是一种失

败的文化ꎮ 之所以这样说ꎬ是因为职业学校学生

的分类与关于正常青年的国家话语紧密相关ꎬ他们是作为一个丧誉群体而存在ꎬ是诱导边缘化的

产物ꎬ是由考试制度建构出的ꎮ 对职业学校学生

的这种理解渗透着我们对其学校生活的观察ꎮ 虽

然我们不能和这些青少年的父母直接接触ꎬ但是

从相关成年人那里得知ꎬ他们严厉谴责这些青年ꎬ是因为他们未能遵循ldquo正常青年的思想rdquo②ꎮ 这反

映在两所学校的老师和管理人员对学校和这些学

生的评价中ꎮ 这些老师非常直接地表示ꎬ他们绝

不会考虑把自己的孩子送进自己工作的学校ꎮ 实

际上ꎬ在我们进行研究的这一年里ꎬ有几个老师和

管理人员显得特别憔悴ꎬ因为他们自己的孩子正

在备战这年的中考或高考ꎬ这些家长十分支持自

己孩子努力学习ꎬ以避免成为自己的学生③ꎮ与保罗1048944威利斯描述的情况一样ꎬ我所在学

校的老师和管理人员把这些学生的失败归于个人

的愚蠢和懒惰ꎻ较差的学习表现总是归因于ldquo意志

力不够或者能力不足rdquoꎬ而非结构性因素[1]ꎮ 这两

所学校的老师会习惯性地谴责这些学生没有出

息ꎬ这是一个明显的侮辱ꎮ 如果未来发展的希望

在于教育程度不断提高ꎬ这些学生确实是不会有

出息的ꎮ 而道德问题是这种失败观点的根本当ldquo好孩子rdquo的评判观念与他 她的考试成绩密切相

关时ꎬ那些在考试中获得较低分数的青少年就理

所当然变成了ldquo坏孩子rdquoꎮ因此ꎬ老师们在管束这些学生行为方面的努

力远远超过教学方面ꎮ 在老师们的眼中ꎬ根据这

5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人类学家 Sulamith Heins Potter 和 Jack Potter 曾比较了房屋登记系统ꎬ得出城市和农村间的差异一度如此坚固而自然化的结论ꎮ 参见 Potter S HꎬPotterJ MChinaprimes peasants the anthropology ofa revolu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ꎬ 1990 自 20世纪 90 年代开始ꎬ分割的两边逐渐被三方(城市 农村 移民)所取代ꎬ并且当代中国社会分析也将个体或群体的假设纳入到这三类中ꎮ 所以ꎬ我认为ꎬ随着这种转变ꎬ传统的关于城市青年生活的描述将不再适用ꎮ

由于研究的限制ꎬ我未能联系到学生的家长ꎮ 在 2007 年ꎬ中国政府为了准备奥运会取消了多项研究ꎬ我到达中国的随后时间ꎬ虽然被允许在两所学校做研究ꎬ但不许收集任何关于家庭的数据或问卷调查资料ꎮ 参见Geremie Barmeacute Chinaprimes flat earth historyand 8 august 2008[J] The China Quarterlyꎬ2009ꎬ197 64-86

感谢 Mette Halskov Hansen 提醒我注意这一点ꎮ

些规章的定义ꎬ这些学生是桀骜不驯不遵守纪律

的ꎻ如果不这样的话ꎬ他们已经成为了好学生ꎬ而不会一开始进入这些学校ꎮ 这些学生站立坐下穿着的方式以及对城市空间金钱和时间的使用

方式全都需要老师的管束和纠正ꎬ老师本来就对

学生的行为表现期望不高ꎬ所以老师就能在所到

之处随时发现这些不好的行为ꎬ进而对这些行为

也就不以为然了ꎮ与ldquo分数低rdquo相关联的道德缺失被认为会渗透

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ꎮ 例如ꎬ这些学生对时间

的使用不断地受到监管ꎮ 对于中国正常的青年来

说ꎬ闲暇时间作为一个范畴完全是不存在的ꎬ他们

被期望把所有的时间花在学习或记忆上ꎮ 实际

上ꎬ在这些学生中间有着明显的道德等级ꎬ年轻人

会根据谁因努力学习而睡眠最少来相互评估和排

序ꎮ 然而ꎬ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ꎬ学习和记忆

不再有任何价值ꎬ虽然他们必须参加班内考试ꎬ但这与他们的分数是无关的ꎻ我们肯定从来没有听

说过哪个同学因考试不及格而被勒令退学或者通

不过班级测试ꎮ 因而ꎬ突然间他们有大量的可以

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ꎬ这一点极度困扰着一些老

师和成年人ꎬ他们焦虑地看到这些学生晚睡熬夜

以及花费大量的时间闲逛在篮球场学校附近的

小而便宜的小吃店和低级的商场ꎮ 老师们和管理

人员花了很大的努力ꎬ让这些学生回到教室多学

点东西ꎬ而这些努力都受到学生们每天的抵制ꎮ同样的逻辑使得老师谴责职业学校学生挥霍

无度ꎬ这也有特殊的道德逻辑如果这些学生正在

浪费大量的时间ꎬ那么他们一定也在浪费金钱ꎻldquo好学生rdquo待在家里学习ꎬ因而ꎬ他们没有机会没有理由去消费ꎮ 许多的课堂时间被用来告诫这些

学生去审视消费和节俭的道德价值ꎬ这也与全国

变化着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ꎬ如前文讨论的那样ꎬ中国的阶层地位也与消费紧密相关①ꎮ 因此ꎬ老师

试图监督他们的消费习惯ꎬ以使他们不要超过国

家的消费水平去消费ꎮ 职业学校学生一般以点头

来回应老师们的唠叨ꎬ继而抛之脑后ꎮ同样的ꎬ老师们总无休止地向学生讲述早恋

(意思是毕业之前有一个浪漫的伴侣)的道德危

害ꎮ 在中国城市里ꎬ青少年之间的浪漫关系是受

到强烈谴责的ꎬ因为这被认为会分散他们在ldquo最重

要的学习rdquo上的注意力[18]ꎮ 然而ꎬ对于职业学校学

生来说ꎬ这与学习是完全无关的ꎬ因为他们再也没

有考试需要学习ꎬ他们的分数对完成学业或找工

作实际上没有什么影响ꎮ 因此ꎬ为什么不去找个

男朋友或女朋友呢 事实上ꎬ许多学生都这样做

了ꎬ有的是在同学之间ꎬ有的是通过朋友介绍ꎮ 有

些人意识到这种行为ldquo犯规rdquo了ꎬ就向老师和家长

隐瞒这种关系ꎻ约会保密的伎俩成为两所学校用

餐或放学后闲聊的主要话题ꎮ2新的学生文化

尽管有这些对于他们的消极评价和消极态

度ꎬ但职业学校学生们并没有把自己视为ldquo失败

者rdquoꎮ 尽管他们意识到今后可能的人生机遇和消

极的社会地位ꎬ但他们正在建立属于自己通向未

来的发展路径ꎬ这是一条没有遵循国家所主导的

个体发展的路径ꎮ 通过这样的路径ꎬ他们形成了

一种新型的青年文化ꎬ即使有污名和考试失败带

来的低下地位ꎬ这种文化也会寻求一种新的尊严

形式ꎮ 换句话来说ꎬ虽然人类发展的主导思想排

除了这些青少年失败以后还能创造某种形式文化

的可能性ꎬ但是他们确实带来了某种新的东西ꎮ这些学生同国家意识形态和原有的社会范畴彻底

决裂ꎮ 我认为他们的自我认识就是一种新青年文

化的一部分ꎬ是一个和新的社会阶层相联系的地

位群体ꎮ职业学校学生们第一次通过建立自己的道德

社区以反对主导性思想体系的道德话语ꎮ 他们在

许多方面都这么做ꎬ不足为奇的是其中大部分皆

聚集在他们最受道德质疑的领域时间金钱和考

试分数ꎮ 例如ꎬ尽管面对老师们的指责ꎬ我所了解

的这些学生们自豪于他们的节俭女孩子尤其吹

嘘她们如何以较少的花费来保持时尚的外表ꎻ他们嘲笑同龄富家子弟ldquo败家子rdquo式消费方式ꎬ认为

他们自己是更好的更精明的更道德的消费者ꎬ

61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①参 见 Tomba L Of qualityꎬ harmonyꎬ and communitycivilization and the middle class in urban China [ J] Positions EastAsia Cultures Critiqueꎬ2009ꎬ17(3)592-616ꎻPun N Subsumption orconsumption the phantom of consumer revolution in Primeglobalizing ChinaPrime[J] Cultural Anthropologyꎬ2003ꎬ118 ( 4) 469 - 492ꎻ Anagnost AFrom PrimeclassPrime to Primesocial strataPrime grasping the social totality in reform ̄eraChina[J] Third World Quarterlyꎬ2008ꎬ29(3)497-519

从不奢侈花费ꎻ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基于

他们的消费模式ꎬ因而在道德上也高人一等ꎮ 他

们蔑视青年时尚杂志上的广告ꎬ也怀疑如果一个

细心且明智的消费者能花少部分钱而完美地装扮

出时尚的外表时ꎬ是否还会有人会把钱浪费在购

买名牌上ꎮ 像中产阶级的同龄人一样ꎬ这些青少

年也部分地通过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实践来定

义自身ꎬ但是他们通过声称自己的消费实践是精

明的有策略的完全与奢侈品和知名品牌不挂钩

的ꎬ以此改变自己ldquo受特权损害rdquo的阶层身份[11]ꎮ我所了解的这些学生ꎬ也自豪于他们所知晓

的有关这个城市的知识ꎬ特别是他们能够穿行于

城市中去找寻便宜货ꎮ 他们来到小巷和偏远的购

物中心ꎬ寻找位于市中心和城市边缘的低级商场ꎮ他们和这些销售低价格青少年服装的摊主们建立

了良好关系ꎬ以获得最实惠的交易ꎮ 当谈到他们

对城市空间的利用时ꎬ他们声称自己与那些待在

家里好好学习的学生相比是更好的市民ꎮ 在他们

看来ꎬ他们是真正的国际化的城市人ꎬ而不是那

种规矩型受大学束缚的青年ꎮ 他们在城市里的

时间被很好地利用了ꎬ没有浪费ꎻ他们对空间的利

用是策略性的ꎬ不是不道德的[19]ꎮ这些学生也针对测试分数提出了一个不同的

道德论点ꎮ 一些学生告诉我ꎬ他们并不是中考的

失败者ꎬ实际上ꎬ他们的分数完全可以进入普通高

中ꎬ只不过ꎬ他们选择进入职业学校ꎮ 他们争辩道

这种选择是孝顺的ꎬ因而也是非常道德的他们将

完成职业学校的学习ꎬ之后进入劳动力市场ꎬ成为

经济上自食自力者ꎬ而不是上正规高中去浪费父

母的钱ꎬ在那里极少有学生最终能通过高考ꎮ 他

们坚信自己没有上正规高中的学生那么自私ꎬ因为那些人把自己的未来建立在家庭的需要之上ꎬ因此ꎬ这些学生没有采取ldquo个人价值和考试分数成

正比rdquo的意识形态ꎬ他们不把自己看成标准考试中

的ldquo失败者rdquoꎬ而是在作为孝顺孩子的这种积极社

会地位中找到尊严ꎮ同样的ꎬ我们遇到的学生对自己拥有一份兼

职ꎬ而不是花费全部的时间在学习上是非常自豪

的ꎮ 许多职业学校学生能够自己挣零花钱ꎬ从而

减轻对父母的依赖ꎮ 在周末ꎬ女孩子在超市发放

免费样品ꎬ或者在大型购物中心发传单ꎬ工作时间

都很长ꎮ 许多男孩子下午和晚上在麦当劳和肯德

基上班ꎮ 虽然这些工作都是中产阶层父母所鄙视

的低端工作ꎬ但是ꎬ我所知道的学生大多喜欢它

们ꎬ因为这些工作简单ꎬ要求不高ꎬ几乎不需要什

么努力ꎮ 例如ꎬ发放传单能给自己在附近麦当劳

店内休息很长时间的机会ꎬ还能获得报酬ꎮ 在超

市发放样品能使自己得到免费样品ꎮ 虽然麦当劳

和肯德基店不是理想的工作ꎬ但总有好多吃的ꎬ而且店里不忙的时候ꎬ晚班工人还可以和朋友玩纸

牌等游戏ꎮ因此ꎬ实际上对于社会针对他们的每一个批

评mdashmdashmdash懒惰愚蠢浪费mdashmdashmdash这些学生都有一个回

应ꎮ 在韦伯的体系中ꎬ尽管他们处于丧誉地位ꎬ但他们仍在寻求一种方式来建立尊严ꎮ 在这一过程

中mdashmdashmdash尽管他们没有这样表达它mdashmdashmdash但他们正在

建立一种新的青年文化ꎮ 在这种新的文化中ꎬ这些受鄙视的学生是消费者ꎬ但却是节俭的消费者ꎮ他们通过一系列的兼职来养活自己ꎬ这些兼职是

富裕者或多数学术青年所唾弃的ꎬ但是他们能使

其变得有趣ꎮ 这些兼职在标准的中产阶级意义上

不是ldquo技术形塑者rdquo (即不能从兼职中学到技术)ꎬ这些学生也知道ꎬ他们当前的工作不会带来好的

发展前途①ꎬ但他们在多变的新都市经济环境中要

面临的未来就是不管他们上升到哪一步ꎬ都会不

断地跳槽和寻求新机遇ꎮ 因此ꎬ这些低端的兼职ꎬ对于他们学到城市的生活方式建立社会关系网

络和明白如何利用好特定环境ꎬ都是很好的锻炼ꎮ3职业服务行业的工作

这些学生对学习与他们未来的就业方向最终职业之间的弱关联性有着清醒的认知ꎮ 他们自

己口头传述的经验以及对稍高年级学生的观察表

明ꎬ除了进入国有企业的特例之外ꎬ他们都被潜在

雇主认为是半技术工人ꎮ 尽管这些职业学校承

诺ꎬ学校颁发的文凭证书能为他们打开通向城市

的大门ꎬ但这些学生知道得更多他们最终找到工

作还得依靠运气关系好的长相和毅力ꎬ而不是

7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①我的观察不同于 Susan Willis 研究结论ꎮ 参见 Willis S Teensat work negotiating the jobless future[M]∥Austin JꎬWillard M Genera ̄tions of youth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ꎬ 1998347-360

他们在学校学到的技能ꎮ 部分学生对学校没有教

授给他们什么存有抱怨和愤怒ꎬ但大部分职业学

校的毕业生对从事灵活服务工这样的未来很顺

从ꎮ 2008 年ꎬ当一群五年级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参加一系列春季招聘会时ꎬ我们加入其中并发现ꎬ他们都希望去找远远超过平常训练的体面的工

作ꎮ 这就涉及重新定义关于什么是ldquo体面rdquo工作

(对于他们来说)ꎮ 有的时候他们希望寻找充实而

有趣的工作ꎻ有时希望寻找安全简单的工作ꎻ有时候他们关注的则是薪资ꎮ

他们确实找到了工作ꎮ 虽然我们的研究在这

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取得学位后不久就结束了ꎬ但是在他们毕业后不久的 2009 年一个后续访问中

收集的一些逸闻趣事资料证实ꎬ所有的毕业生都

找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工作ꎮ 这些职业学校学生将

我很长时间都不理解的一些事情看得很清楚对于那些聪明灵活又充分熟悉城市的孩子ꎬ有大

量的工作可供选择ꎬ甚至对非城市户口的孩子也

一样ꎮ 虽然ꎬ外来务工人员占据着服务部门的底

层ꎬ而大学毕业生处于较高的一端ꎬ但是这些职业

学校的学生仍能在服务型经济领域的中低部门找

到大量机会ꎮ 城市的日益发展需要接待员打字

员数据录入员和影印机维修员ꎮ 还有些开放性

的工作如在新地铁站销售车票ꎬ新家园装潢中心

销售家具浴室设备ꎬ呼叫中心需要操作工ꎬ货运

公司需要调度员ꎬ小零售店需要售货员等ꎮ 我看

到的这些都是穷途末路的工作低工资低地位ꎬ而这些学生却视为一种机会并设法去抢占ꎮ 每个

月1 500~2 000元的薪资对那些和父母一起生活的

青少年来说足够了ꎬ并开始为结婚和组建家庭存

钱ꎮ 我所熟悉的那些学生对于他们的未来都一致

表现出乐观的情绪ꎮ在毕业后ꎬ这些毕业新生通过进入更好的工

作(即跳槽)来增强灵活性ꎬ有时候频繁到两三个

星期一次ꎬ他们跳槽的原因是多样的ꎬ不仅仅是因

为钱或更好的流动机会有时候为了离家近一点ꎬ有时候离职是为了避免和同事的冲突升级ꎬ或找

一个好老板ꎬ甚至为了找一个午餐时提供更好食

物的公司ꎮ 虽然按照人力资本累积的标准来看ꎬ这些行为似乎是反复无常ꎬ甚至是非理性的ꎬ但正

如 Susan Willis 所言ꎬ ldquo按一个特定的逻辑去跳

槽rdquoꎮ 通过这样做ꎬ这些青年人实践着在经济领域

里唯一真正拥有的权力放弃的权力[20]ꎮ 不断增

长的需求意味着总有另一份工作ꎬ可以跳槽去另

一片天地ꎮ令我惊讶的是ꎬ有一些学生也打算离开南京

去一些小城市ꎬ特别是江苏北部的南通ꎬ他们认为

那里将会有更多的机会较少的竞争(来自高中

生大学生的竞争)ꎮ 愿意远离像南京这样的大城

市ꎬ而去苏北这样低声望的地区是一个重要的暗

示mdashmdashmdash这些青少年正在建立新生活的计划ꎬ突破

规范性的意识形态(或思想)限制框架ꎮ 在某种程

度上ꎬ和那些聚集于主要城市的有较高教育水平

的同龄人相比ꎬ他们为灵活的ldquo后福特主义rdquo作了

更充分的准备①ꎮ 随着大学毕业生的行列(或队

伍)越来越大ꎬ这些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将会面临与

更高学历者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ꎬ这些人如洪水

般涌入劳动力市场ꎮ 越来越多来自高中高职院

校和大学的毕业生ꎬ开始给职业学校学生施加了

压力ꎮ 我沮丧地看着这些职业学校学生的状况ꎬ看到的是将来他们夹杂在不断进入城市的农民工

和不断扩大的高学历者之间的状况ꎮ 然而ꎬ他们

对这种状况持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他们正在通

向更美好更富有的未来ꎮ 即便他们不上大学ꎬ他们生活得比父辈更好ꎮ 正如他们提醒我的ꎬ出于

这些原因ꎬ大部分人凭借职业学校的文凭能找到

室内工作ꎬ许多人会找到办公室的工作ꎬ大半天时

间都可以坐着ꎬ甚至夏天可以吹空调冬天有暖

气ꎮ 他们可能会频繁地更换工作ꎬ但是他们能选

择待在一个城市ꎬ而不像往返城乡的父母ꎮ 尽管

他们在新型服务经济领域能够或将要找到的是低

工资低声望低技术的工作ꎬ但他们仍是向上流

动的ꎮ

五结论新社会阶层

在一个不断变化的道德和社会环境下ꎬ青少

年越来越多地根据他们所取得的教育成就而被定

义ꎬ我主张职业学校能为新社会阶层的形塑提供

81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①参见廉思蚁族 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ꎬ 2009

思想和体制框架ꎮ 作为一个阶层群体ꎬ在韦伯的

框架中ꎬ这些学生是ldquo特权受损rdquo的ꎬ但是ꎬ他们正

在努力建构一种新文化ꎬ使其积极作用于他们的

选择和生活方式ꎮ 作为一个群体ꎬ职业学校毕业

生有着相似的生活机遇尽管他们在城市服务业

找到了看似众多的水平流动(的机会)ꎬ但是他们

未来的垂直流动(即未来发展)很有可能因教育证

书的缺乏而受到限制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分ꎬ因为ꎬ他们受限的生

活机遇是围绕着作为新社会阶层的职业学校毕业

生而构建一个边界的部分原因ꎮ 职业学校毕业生

可能面临着愈加激烈的竞争ꎬ与同时进入劳动力

市场的正规高中毕业生甚至是未充分就业的大学

毕业生争夺就业岗位ꎬ但是这些拥有较高教育水

平的青少年至少有可能比他们获得不同的或更好

的生活机遇ꎮ 作为韦伯式理论家的 Kevin Smith 提

出ldquo在韦伯看来ꎬ社会流动不仅发生于不同阶级

之间ꎬ而且也发生于同一阶级内部ꎻ他似乎还表明

一个阶级内部流动的程度定义了它的概念界限ꎻ这个界限被认为达到了而不是超越了lsquo流动容易

且典型rsquo的这个观点rdquo [21]ꎮ 因此ꎬ对于韦伯来说ꎬ分析同一阶层内部社会流动可能性的不同类型和

流动 的 局 限 性 是 定 义 社 会 阶 级 的 一 个 重 要

方面[21]ꎮ尽管未来是不可能预测的ꎬ但如果他们保持

当前的生活轨迹ꎬ这些职业学校学生不可能成为

中国ldquo新富群体rdquo的成员ꎬ也不可能是全球流通的

奢侈品的消费者ꎬ也不可能被作为他人效仿的模

范人物ꎮ 然而ꎬ他们也不会是工厂职员建筑工人

或低级饭店的服务员ꎬ这些工作是农民工所从事

的[5ꎬ6ꎬ9]ꎮ 相反ꎬ他们将成为新一代灵活的服务人

员ꎬ作为半技术工人进入新型服务经济领域ꎮ 由

于他们在服务型经济领域仅享有有限的社会流

动ꎬ因而共享着相似的生活方式生活机遇和市场

地位ꎻ换句话来说ꎬ他们正形成一个新社会阶级

(韦伯意义上的ldquo阶级rdquo)ꎮ这些职业学校学生通向未来的路径和在市场

经济中的生活机遇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分析点首先ꎬ正如我在本文中论述的一样ꎬ韦伯的理论关注

于市场情况和阶层群体ꎬ他对阶层的分析视角有

助于理解当下中国阶级形塑的经济和文化方面ꎮ从韦伯的视角来看ꎬ我们所研究的这些职业学校

学生正处于一个社会阶层初级阶段拥有相同的

市场关系ldquo特权受损rdquo的地位群体和水平 垂直的

社会流动机会ꎮ 其次ꎬ我认为韦伯ldquo生活机遇rdquo的

概念要求我们在分析改变阶层形塑时要严肃地对

待ldquo代际rdquo这个概念ꎮ 当然ꎬ在中国ꎬ主流的和学术

的社会分析ꎬ已经显示出一种分析ldquo代际差异rdquo的

浓厚兴趣ꎬ并致力于把年龄按 80 后和 90 后分类ꎬ仿佛一个年龄段的所有青少年都是一样的ꎬ然而ꎬ我绝不认为每一个年龄段的所有成员都有着相似

的社会经历ꎬ对于今天的职业学校学生来说ꎬ他们

在课堂上面临的历史偶然性对他们这一代来说是

全新的①ꎮ 仔细观察特定的年龄段成员面临的社

会结构变化和新机遇ꎬ能为了解当下的阶级形成

开辟新的分析空间ꎮ这种分析是可行的ꎬ因为这些青少年有相同

的组织性背景mdashmdashmdash学校ꎮ 分析者长期认为学校是

社会性区分和再生产阶层的主要场所ꎮ 然而ꎬ我的研究表明ꎬ学校也可能是形塑新社会阶层的特

殊场所ꎮ 正如 Pun 等认为工厂里的ldquo宿舍制度rdquo能摆脱地区语言和种族的限制ꎬ形成新型的社会和

集体关系ꎬ我认为新教育制度也有创造新的社会

结合体的可能[17]ꎮ 这些新社会群体的产生不仅是

基于物理因素mdashmdashmdash不同青年群体学习在同一教室

里ꎬ而且形成于特定教育环境形成的思想空间中ꎮ因此ꎬ正如ldquo住房rdquo能给 Zhang 提供一种视角去洞

察中产阶级的ldquo阶级空间化rdquo [8]ꎬldquo宿舍rdquo被 Pun 等

认为是一个ldquo特殊的地方rdquo去观察新工人阶级形成

一样ꎬ学校也有利于洞察新服务阶层形成ꎮ另外两个原因也说明学校的重要性首先ꎬ在

变化着的社会阶层内部ꎬ学校是由国家资助的机

构ꎬ其伴随着定位他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思想体系

框架ꎮ 学校执行着国家制定的有关居留许可考试和社会流动等政策ꎮ 由于当今中国的阶层以及

社会阶层差异变得越来越尖锐ꎬ学校及家庭的教

育抉择将是理解这些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ꎮ 其

9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①对一个较早时期的工人代际间的重要性的关注ꎬ可参见Rofel LOther modernities gendered yearnings in China after socialism[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ꎬ 1994

次ꎬ学校也是很重要的ꎬ因为阶层这个概念在当下

中国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ꎮ 我所认识的这些青少

年肯定不会意识到他们正在形成一个新社会阶

层ꎬ如果被问及ꎬ我想他们会坚定地反对以一个阶

层为基础的分析ꎮ 鉴于 Anagnost 的观点ꎬ即关于

阶级的概念已在中国渐渐式微ꎬ这种现象是不足

为奇的ꎮ 如果没有这种ldquo阶级rdquo的概念ꎬ我认为职

业学校是学生生活经验的首要组织者和现实力

量ꎮ 职业学校让他们聚集在一起ꎬ形成了一个群

体ꎻ也让他们作为无缘更高教育的地位群体而待

在一起ꎮ 他们的学校教育决定了其生活机遇和流

动机会ꎬ也给他们提供创造价值和意义的机会ꎬ并且在学习生活中反对老师们的ldquo不屑rdquoꎮ

这个社会阶层是否会在将来成为一个自觉

的活跃的阶层是未知的ꎮ 韦伯谈到ꎬldquo要使这个

发生10490181049018必须使其阶层状况的lsquo现实制约性和影

响rsquo清晰可见ꎬ因为只有那时ꎬ生存机会的对比才

不是以一种完全既定的事实被感知并接受ꎬ而是

作为现存的财产占有分配的结果或者是具体的经

济制度结构产生的结果而被感知ꎮ 只有那时人们

才可能反对阶层结构ꎬ不仅仅通过一种间歇性的

和非理性的抗议的行动ꎬ而且也会采取理性的关

联形式rdquo [11]ꎮ尽管在今天ꎬ这些职业学校学生对他们的未

来是乐观的ꎬ但是ꎬ经济萧条可能会对他们的市场

境况带来毁灭性的影响ꎬ同样会毁坏他们对未来

的希望和计划ꎮ 经济和社会环境是否让他们阶级

状况的ldquo现实制约性和影响rdquo变得清晰可见ꎬ这仍

有待观察ꎮ

参考文献[1]Willis P Learning to labo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M] New York Co ̄lumbia University Pressꎬ 1981

[2]Pierre Bourdieuꎬ Passeron J C Reproduction ineducationꎬ society and culture [ M ] LondonSageꎬ 1977

[3]Anagnost A From Prime classPrime to Prime social strataPrimegrasping the social totality in reform ̄era China[ J ] Third World Quarterlyꎬ 2008ꎬ 29 ( 3 )

497-519[4] Chris King ̄Chi ChanꎬPUN N The making of a

new working class a study of collective actionsof migrant workers in south China[J] The ChinaQuarterlyꎬ2009ꎬ198287-303

[5] Tomba L Creating an urban middle classsocialengineering in Beijing [ J] The China Journalꎬ2004ꎬ511-26

[6]Goodman D S G ꎬXiaowei Zang Introduction[M]∥Goodman D S G The new rich in China futurerulersꎬ present lives London Routledgeꎬ20086

[7]Geng Songꎬ Lee T K Consumptionꎬ classformation and sexuality reading menprimes lifestylemagazines in China [ J ] The China Journalꎬ2010ꎬ64159-177

[8]Li Zhang In search of paradise middle ̄classliving in a Chinese metropolis[M] Ithaca Cor ̄nell University Pressꎬ2010

[9]Jing Wang Brand new China advertisingꎬmediaꎬ and commercial culture [M]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ꎬ2008

[10]Atkinson W Rethinking the work ̄class nexus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recent trends[J] So ̄ciologyꎬ2009ꎬ43(5) 896-912

[11]Max Weber Economy and Society Vol2[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ꎬ 1956 1978927

[12]Hebson GRenewing class analysis in studies ofthe workplace a comparison of working ̄classand middle ̄class womenprimes aspirations and identi ̄ties[J] Sociologyꎬ2009ꎬ43(1)27-44

[13] Qvortrup JFrom useful to useless the historicalcontinuity of childrenprimes constructive participations[J] Sociological Studies of Childrenꎬ 1995ꎬ 749-86

[14] Stig Thoslashgersen Secondary education in Chinaafter Mao reform and social conflict[M] Aar ̄hus Aarhus University Pressꎬ 1990

[15] Donald SꎬYi Zheng Richer than before the02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cultivation of middle ̄class taste [ M ] ∥Goodman D S GThe new rich in China futurerulersꎬ present lives London Routledgeꎬ200871-82

[16]Kipnis AThe disturbing educational discipline ofPrimePeasantsPrime[J]The China Journalꎬ2001ꎬ461-24

[17]Pun NꎬSmith C Putting transnational labour inits place the dormitory labour regime in post-socialist China[ J] Workꎬ Employment and So ̄cietyꎬ2007ꎬ21(1)27-45

[18]Boslashrge BakkenPrime Never for the first timePrimePrimepremature lovePrime and social control in todayprime s

China[J] China Informationꎬ1993ꎬ7(3)9-26[19]Michel de Certeau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 M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ꎬ 1984

[20]Willis S Teens at work negotiating the joblessfuture[M]∥ Austin JꎬWillard M Generationsof youth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Pressꎬ 1998347-360

[21]Smith K Operationalizing Max Weberprime sprobability concept of class situation theconcept of social class [J] British Journal ofSociologyꎬ 2007ꎬ58(1)87-104

Learning to Serve Urban Youthꎬ VocationalSchools and New Class Formations in China

TE Woronov1ꎻ Translated by DING Bairen2ꎬ WANG Liufei2

(1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ꎬ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ꎬ Sydney 2006ꎬ Australiaꎻ2Department of Sociologyꎬ Hohai UniversityꎬNanjing 210098ꎬ China)

AbstractWhatprimes the destin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youth in China Based on a year of ethnographic research(2007mdash2008) in two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Nanjingꎬ this essay describes the lives and experiences ofa group of young people enrolled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a Weberian approach The study shows that ur ̄ban vocational secondary schools are a privileged site for producing a new social class in China today Firstlyꎬ vo ̄cational education generates a separate status group of young people structurally and ideologicallyꎻ secondlyꎬ thesimilar background and common living environment created by the students of vocational schools help to generatea new social class and cultureꎻ thirdlyꎬ the new culture constructed by vocational schools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studentsprime choices and styles of lifeꎬ encouraging them to be engaged in the service economy as semi ̄skilled laborIn shortꎬ 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s are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the formation of a new social class They sharethe similar style of lifeꎬ life chanceꎬ market position and limited social mobilityKey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ꎻvocational schoolsꎻvocational educationꎻnew social class

【责任编辑章  诚】

12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职业学校教室中的新社会形成

尽管职业学校的学生被社会定义为一种单

一负向荣誉地位的群体ꎬ但两所学校的招生是极

其多样化的ꎮ 教室是当代中国的一种大熔炉ꎬ这个地位群体由众多来自不同农村或城市背景的青

少年组成ꎬ他们是第一次这样聚集在一起ꎮ这个新群体的形成部分得益于管理政策ꎬ涉

及职业学校赚钱盈利的方式ꎮ 要进入我们所研究

的两所职业学校ꎬ需要一定(较低)的中考分数和

几千块钱的预付学费①ꎬ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准入

要求ꎬ也不需要ldquo南京城市居民户口rdquoꎮ 因此ꎬ坐在

教室里的学生ꎬ既有南京市以及附近城郊的ꎬ也有

来自江苏农村地区的ꎬ还有其他省份的ꎮ许多学生的父母是从农村出来的务工人员ꎬ

他们中的大部分来自邻省安徽或者江苏农村地

区ꎮ 但是ꎬ我所见到的学生中还有的来自江西山东和湖南等更远的省份ꎮ 许多学生的父母经过十

几年的打拼已经是南京居民且有一部分人生活过

得不错ꎮ 例如ꎬ我们很熟悉的一名ldquo运河学校rdquo会

计专业的女学生来自安徽农村ꎬ她的父母在南京

市中心开了一个很大且有名气的汽车维修公司ꎻ另一个学生的父母也是来自安徽农村ꎬ他们在南

京市从事前景好的窗户 玻璃维修业务ꎮ 然而ꎬ其他许多学生都是流动的随迁子女ꎬ我遇到了几个

父母离异的学生ꎬ他们的教育费用是由工作在酒

店里的母亲负担ꎬ这些父母流动在上海苏州杭州等旅游城市中ꎬ因为在那里能找到工作ꎮ 我熟

悉的一个学生ꎬ他父亲在北京一个建筑工地做门

卫ꎻ另一个学生ꎬ父母在南京的一个大菜市场卖豆

腐ꎮ 然而ꎬ这个群体大部分学生的父亲都在建筑

行业工作ꎬ母亲尽可能找些兼职工作做ꎮ 许多学

生虽然出生在南京或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南京ꎬ但他们的户口仍然在老家ꎮ

这些学生的第二大来源是南京周边的农村地

区ꎬ包括正在发展为南京新的工业区和房地产开

发区的江宁和六合ꎮ 虽然这些青少年来自一个相

对小的区域ꎬ但是他们的背景惊人地不同ꎬ反映出

中国城市周边地区极其快速的变化ꎮ 一些家庭的

父母仍在务农ꎬ而大部分家庭的父母在城郊工厂

或建筑工地上班ꎮ 周边的很多家庭已经搬迁了ꎬ

生活在用来安置拆迁户的廉价房中且成为了市

民ꎬ他们原来生活的地方如今用于房地产开发ꎻ这些家庭努力维持家庭收支平衡ꎬ经常寻找诸如门

卫(或保安)清洁工之类的工作ꎮ这些学生的第三大来源是来自南京城区且拥

有城市户口ꎬ他们的父母从事广泛的工薪阶层的

工作ꎬ包括汽车司机当地小学食堂厨师仓库工

人大型连锁超市的收银员等ꎬ也有一些是下岗职

工ꎮ 我认识的一个学生ꎬ在当地的农贸市场帮助

母亲卖菜来维持家庭开销ꎬ她的残疾父亲许多年

前就从倒闭的工厂下岗了ꎬ其他家庭成员和下岗

的父母一起住在平房中ꎬ苦不堪言ꎬ当看到他们周

围邻居为了都市的发展纷纷被拆迁时ꎬ他们也开

始等待着被安置到城市偏远地区ꎮ然而ꎬ当这些孩子聚集在职业学校的教室中

时ꎬ他们的背景似乎不那么重要了ꎮ 不同种类的

同班同学有一些刻板印象(例如ꎬ两所学校为数不

多的一些认真的学生被斥为ldquo典型的农村孩子rdquoꎬ只知道学习)ꎻ有些同龄人因方言的不同而分为不

同的组别[16]ꎬ但是我观察到的友谊超越了家乡的

社会划分父母的社会阶级户籍区分ꎬ甚至方言

差异②ꎮ 学生们喜欢和有共同兴趣爱好或者认为

漂亮可爱的同学交朋友ꎮ 当我询问这些学生关于

朋友群体的选择时ꎬ他们耸耸肩ꎬ觉得这是一个愚

蠢的问题ꎬ对于他们而言ꎬ这些完全是很自然的ꎮ为了理解这些学生的社会生活ꎬ在学校期间ꎬ

我的研究助手和我试图跟踪ldquo运河学校rdquo二年级会

计专业同一课程上女同学之间不断变化的朋友

圈ꎮ 在这个共有 27 个学生(其中 25 个是女生)的班级中ꎬ近一半的学生来自偏远的郊区或农村地

区ꎬ因此ꎬ他们都居住在学校宿舍里ꎻ另一半的学

生是南京本地人或者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的

子女ꎬ他们每天乘公交车往返学校ꎮ 令我惊奇的

是ꎬ他们的友谊似乎并没有局限于我们所说的自

然边界ꎮ 例如ꎬ一些南京本地的学生ꎬ闲暇时间都

41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我的研究助手和我多次尝试了解确切的费用ꎬ但学校老师和学生都拒绝了ꎮ 我们只确定了三件事家长必须提前支付三年的学费ꎻ学校会根据超过指定时间(学校的标准要求是学生入学时缴费)和选择不同专业调整费用ꎻ学费一般低于普通高中的费用ꎮ

我的观察不同于 Pun Ngai 和 Chris Smith 的研究结论ꎬ 参见Pun NꎬSmith C Putting transnational labour in its place the dormitorylabour regime in post ̄socialist China[J] Workꎬ Employment and Socie ̄tyꎬ2007ꎬ21(1)27-45

在宿舍里晃荡ꎻ而一些住宿的学生不去学校食堂ꎬ而是和他们市里的同学一起在学校附近一家便宜

的面馆吃午饭ꎮ 整个学年ꎬ友谊真的改变了许多

次ꎬ但是ꎬ这些学生谈到他们完全形成社会群体是

基于个性和是否合群ꎬ而不是背景ꎮ 因此ꎬ以前好

朋友的分裂ꎬ是因为一些闲话或因为一方的不真

诚ꎬ或因为另一方不能提供预期的情感支持ꎮ 换

句话说ꎬ他们形成他们的社交圈可能会有某种社

会性的准则ꎬ这些学生把他们的友谊理解成是基

于个人性格特点和对于青年女生的一种行为规

范ꎮ 他们没有看到户籍身份家庭收入家乡甚至

方言对他们社会或情感生活的影响ꎮ有关中国大部分的研究发现跨越界限的意愿

是难以改变的ꎬ但在南京或许有点不一样ꎮ 我所

知道的ldquo运河学校rdquo计算机技术专业的一个很有想

法的青少年ꎬ的确拥有南京户口ꎮ 有一天晚上ꎬ我与他以及班上的一些同学一起吃晚餐ꎬ当我问他

ldquo他的家人是不是lsquo老南京人rsquordquo时ꎮ 在慎重考虑了

一会儿后ꎬ他答道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ꎮ 他

告诉我ꎬldquo战争期间ꎬ许多可能一直是lsquo老南京rsquo人被杀害了或者迁移了ꎬ因此ꎬ大部分南京住户都是

来自其他地方ꎬ可能是 60 年前ꎬ可能是上个星

期rdquoꎮ 在他看来ꎬ正因为许多南京住户实际上都曾

来自其他地方ꎬ现在才有可能与其他人成为好

朋友ꎮ即便这是一个极其局部的现象ꎬ我所知道的

青少年开始建立不同种类的社会联系和社会认

同ꎬ与以往长期关于认同的研究mdashmdashmdash认为认同或

身份深深植根于先辈居住地和当前户籍身份mdashmdashmdash不同①ꎮ 在许多方面ꎬ这些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上

并不令人感到惊奇ꎮ 毕竟ꎬ其他学校青年人也和

他们的(部分)同班同学交朋友ꎬ不同的是这些同

班同学的身份ꎬ因为职业学校教室里混合着第二

代外来务工人员以及下岗职工的子女ꎮ 与 Pun 等

讨论的宿舍制度相似ꎬ教育制度为新的社会关系

提供了空间[17]ꎮ 聚集在这些教室里ꎬ这些青少年

有着相似的生活机遇ꎬ相似的生活方式和等同的

声望地位ꎮ 在这样的空间中ꎬ城市无产阶级和外

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正在共同建构一种新的社会阶

层和文化ꎮ

四新阶层文化

1ldquo失败rdquo的文化

在许多方面ꎬ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是一种失

败的文化ꎮ 之所以这样说ꎬ是因为职业学校学生

的分类与关于正常青年的国家话语紧密相关ꎬ他们是作为一个丧誉群体而存在ꎬ是诱导边缘化的

产物ꎬ是由考试制度建构出的ꎮ 对职业学校学生

的这种理解渗透着我们对其学校生活的观察ꎮ 虽

然我们不能和这些青少年的父母直接接触ꎬ但是

从相关成年人那里得知ꎬ他们严厉谴责这些青年ꎬ是因为他们未能遵循ldquo正常青年的思想rdquo②ꎮ 这反

映在两所学校的老师和管理人员对学校和这些学

生的评价中ꎮ 这些老师非常直接地表示ꎬ他们绝

不会考虑把自己的孩子送进自己工作的学校ꎮ 实

际上ꎬ在我们进行研究的这一年里ꎬ有几个老师和

管理人员显得特别憔悴ꎬ因为他们自己的孩子正

在备战这年的中考或高考ꎬ这些家长十分支持自

己孩子努力学习ꎬ以避免成为自己的学生③ꎮ与保罗1048944威利斯描述的情况一样ꎬ我所在学

校的老师和管理人员把这些学生的失败归于个人

的愚蠢和懒惰ꎻ较差的学习表现总是归因于ldquo意志

力不够或者能力不足rdquoꎬ而非结构性因素[1]ꎮ 这两

所学校的老师会习惯性地谴责这些学生没有出

息ꎬ这是一个明显的侮辱ꎮ 如果未来发展的希望

在于教育程度不断提高ꎬ这些学生确实是不会有

出息的ꎮ 而道德问题是这种失败观点的根本当ldquo好孩子rdquo的评判观念与他 她的考试成绩密切相

关时ꎬ那些在考试中获得较低分数的青少年就理

所当然变成了ldquo坏孩子rdquoꎮ因此ꎬ老师们在管束这些学生行为方面的努

力远远超过教学方面ꎮ 在老师们的眼中ꎬ根据这

5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人类学家 Sulamith Heins Potter 和 Jack Potter 曾比较了房屋登记系统ꎬ得出城市和农村间的差异一度如此坚固而自然化的结论ꎮ 参见 Potter S HꎬPotterJ MChinaprimes peasants the anthropology ofa revolu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ꎬ 1990 自 20世纪 90 年代开始ꎬ分割的两边逐渐被三方(城市 农村 移民)所取代ꎬ并且当代中国社会分析也将个体或群体的假设纳入到这三类中ꎮ 所以ꎬ我认为ꎬ随着这种转变ꎬ传统的关于城市青年生活的描述将不再适用ꎮ

由于研究的限制ꎬ我未能联系到学生的家长ꎮ 在 2007 年ꎬ中国政府为了准备奥运会取消了多项研究ꎬ我到达中国的随后时间ꎬ虽然被允许在两所学校做研究ꎬ但不许收集任何关于家庭的数据或问卷调查资料ꎮ 参见Geremie Barmeacute Chinaprimes flat earth historyand 8 august 2008[J] The China Quarterlyꎬ2009ꎬ197 64-86

感谢 Mette Halskov Hansen 提醒我注意这一点ꎮ

些规章的定义ꎬ这些学生是桀骜不驯不遵守纪律

的ꎻ如果不这样的话ꎬ他们已经成为了好学生ꎬ而不会一开始进入这些学校ꎮ 这些学生站立坐下穿着的方式以及对城市空间金钱和时间的使用

方式全都需要老师的管束和纠正ꎬ老师本来就对

学生的行为表现期望不高ꎬ所以老师就能在所到

之处随时发现这些不好的行为ꎬ进而对这些行为

也就不以为然了ꎮ与ldquo分数低rdquo相关联的道德缺失被认为会渗透

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ꎮ 例如ꎬ这些学生对时间

的使用不断地受到监管ꎮ 对于中国正常的青年来

说ꎬ闲暇时间作为一个范畴完全是不存在的ꎬ他们

被期望把所有的时间花在学习或记忆上ꎮ 实际

上ꎬ在这些学生中间有着明显的道德等级ꎬ年轻人

会根据谁因努力学习而睡眠最少来相互评估和排

序ꎮ 然而ꎬ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ꎬ学习和记忆

不再有任何价值ꎬ虽然他们必须参加班内考试ꎬ但这与他们的分数是无关的ꎻ我们肯定从来没有听

说过哪个同学因考试不及格而被勒令退学或者通

不过班级测试ꎮ 因而ꎬ突然间他们有大量的可以

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ꎬ这一点极度困扰着一些老

师和成年人ꎬ他们焦虑地看到这些学生晚睡熬夜

以及花费大量的时间闲逛在篮球场学校附近的

小而便宜的小吃店和低级的商场ꎮ 老师们和管理

人员花了很大的努力ꎬ让这些学生回到教室多学

点东西ꎬ而这些努力都受到学生们每天的抵制ꎮ同样的逻辑使得老师谴责职业学校学生挥霍

无度ꎬ这也有特殊的道德逻辑如果这些学生正在

浪费大量的时间ꎬ那么他们一定也在浪费金钱ꎻldquo好学生rdquo待在家里学习ꎬ因而ꎬ他们没有机会没有理由去消费ꎮ 许多的课堂时间被用来告诫这些

学生去审视消费和节俭的道德价值ꎬ这也与全国

变化着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ꎬ如前文讨论的那样ꎬ中国的阶层地位也与消费紧密相关①ꎮ 因此ꎬ老师

试图监督他们的消费习惯ꎬ以使他们不要超过国

家的消费水平去消费ꎮ 职业学校学生一般以点头

来回应老师们的唠叨ꎬ继而抛之脑后ꎮ同样的ꎬ老师们总无休止地向学生讲述早恋

(意思是毕业之前有一个浪漫的伴侣)的道德危

害ꎮ 在中国城市里ꎬ青少年之间的浪漫关系是受

到强烈谴责的ꎬ因为这被认为会分散他们在ldquo最重

要的学习rdquo上的注意力[18]ꎮ 然而ꎬ对于职业学校学

生来说ꎬ这与学习是完全无关的ꎬ因为他们再也没

有考试需要学习ꎬ他们的分数对完成学业或找工

作实际上没有什么影响ꎮ 因此ꎬ为什么不去找个

男朋友或女朋友呢 事实上ꎬ许多学生都这样做

了ꎬ有的是在同学之间ꎬ有的是通过朋友介绍ꎮ 有

些人意识到这种行为ldquo犯规rdquo了ꎬ就向老师和家长

隐瞒这种关系ꎻ约会保密的伎俩成为两所学校用

餐或放学后闲聊的主要话题ꎮ2新的学生文化

尽管有这些对于他们的消极评价和消极态

度ꎬ但职业学校学生们并没有把自己视为ldquo失败

者rdquoꎮ 尽管他们意识到今后可能的人生机遇和消

极的社会地位ꎬ但他们正在建立属于自己通向未

来的发展路径ꎬ这是一条没有遵循国家所主导的

个体发展的路径ꎮ 通过这样的路径ꎬ他们形成了

一种新型的青年文化ꎬ即使有污名和考试失败带

来的低下地位ꎬ这种文化也会寻求一种新的尊严

形式ꎮ 换句话来说ꎬ虽然人类发展的主导思想排

除了这些青少年失败以后还能创造某种形式文化

的可能性ꎬ但是他们确实带来了某种新的东西ꎮ这些学生同国家意识形态和原有的社会范畴彻底

决裂ꎮ 我认为他们的自我认识就是一种新青年文

化的一部分ꎬ是一个和新的社会阶层相联系的地

位群体ꎮ职业学校学生们第一次通过建立自己的道德

社区以反对主导性思想体系的道德话语ꎮ 他们在

许多方面都这么做ꎬ不足为奇的是其中大部分皆

聚集在他们最受道德质疑的领域时间金钱和考

试分数ꎮ 例如ꎬ尽管面对老师们的指责ꎬ我所了解

的这些学生们自豪于他们的节俭女孩子尤其吹

嘘她们如何以较少的花费来保持时尚的外表ꎻ他们嘲笑同龄富家子弟ldquo败家子rdquo式消费方式ꎬ认为

他们自己是更好的更精明的更道德的消费者ꎬ

61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①参 见 Tomba L Of qualityꎬ harmonyꎬ and communitycivilization and the middle class in urban China [ J] Positions EastAsia Cultures Critiqueꎬ2009ꎬ17(3)592-616ꎻPun N Subsumption orconsumption the phantom of consumer revolution in Primeglobalizing ChinaPrime[J] Cultural Anthropologyꎬ2003ꎬ118 ( 4) 469 - 492ꎻ Anagnost AFrom PrimeclassPrime to Primesocial strataPrime grasping the social totality in reform ̄eraChina[J] Third World Quarterlyꎬ2008ꎬ29(3)497-519

从不奢侈花费ꎻ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基于

他们的消费模式ꎬ因而在道德上也高人一等ꎮ 他

们蔑视青年时尚杂志上的广告ꎬ也怀疑如果一个

细心且明智的消费者能花少部分钱而完美地装扮

出时尚的外表时ꎬ是否还会有人会把钱浪费在购

买名牌上ꎮ 像中产阶级的同龄人一样ꎬ这些青少

年也部分地通过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实践来定

义自身ꎬ但是他们通过声称自己的消费实践是精

明的有策略的完全与奢侈品和知名品牌不挂钩

的ꎬ以此改变自己ldquo受特权损害rdquo的阶层身份[11]ꎮ我所了解的这些学生ꎬ也自豪于他们所知晓

的有关这个城市的知识ꎬ特别是他们能够穿行于

城市中去找寻便宜货ꎮ 他们来到小巷和偏远的购

物中心ꎬ寻找位于市中心和城市边缘的低级商场ꎮ他们和这些销售低价格青少年服装的摊主们建立

了良好关系ꎬ以获得最实惠的交易ꎮ 当谈到他们

对城市空间的利用时ꎬ他们声称自己与那些待在

家里好好学习的学生相比是更好的市民ꎮ 在他们

看来ꎬ他们是真正的国际化的城市人ꎬ而不是那

种规矩型受大学束缚的青年ꎮ 他们在城市里的

时间被很好地利用了ꎬ没有浪费ꎻ他们对空间的利

用是策略性的ꎬ不是不道德的[19]ꎮ这些学生也针对测试分数提出了一个不同的

道德论点ꎮ 一些学生告诉我ꎬ他们并不是中考的

失败者ꎬ实际上ꎬ他们的分数完全可以进入普通高

中ꎬ只不过ꎬ他们选择进入职业学校ꎮ 他们争辩道

这种选择是孝顺的ꎬ因而也是非常道德的他们将

完成职业学校的学习ꎬ之后进入劳动力市场ꎬ成为

经济上自食自力者ꎬ而不是上正规高中去浪费父

母的钱ꎬ在那里极少有学生最终能通过高考ꎮ 他

们坚信自己没有上正规高中的学生那么自私ꎬ因为那些人把自己的未来建立在家庭的需要之上ꎬ因此ꎬ这些学生没有采取ldquo个人价值和考试分数成

正比rdquo的意识形态ꎬ他们不把自己看成标准考试中

的ldquo失败者rdquoꎬ而是在作为孝顺孩子的这种积极社

会地位中找到尊严ꎮ同样的ꎬ我们遇到的学生对自己拥有一份兼

职ꎬ而不是花费全部的时间在学习上是非常自豪

的ꎮ 许多职业学校学生能够自己挣零花钱ꎬ从而

减轻对父母的依赖ꎮ 在周末ꎬ女孩子在超市发放

免费样品ꎬ或者在大型购物中心发传单ꎬ工作时间

都很长ꎮ 许多男孩子下午和晚上在麦当劳和肯德

基上班ꎮ 虽然这些工作都是中产阶层父母所鄙视

的低端工作ꎬ但是ꎬ我所知道的学生大多喜欢它

们ꎬ因为这些工作简单ꎬ要求不高ꎬ几乎不需要什

么努力ꎮ 例如ꎬ发放传单能给自己在附近麦当劳

店内休息很长时间的机会ꎬ还能获得报酬ꎮ 在超

市发放样品能使自己得到免费样品ꎮ 虽然麦当劳

和肯德基店不是理想的工作ꎬ但总有好多吃的ꎬ而且店里不忙的时候ꎬ晚班工人还可以和朋友玩纸

牌等游戏ꎮ因此ꎬ实际上对于社会针对他们的每一个批

评mdashmdashmdash懒惰愚蠢浪费mdashmdashmdash这些学生都有一个回

应ꎮ 在韦伯的体系中ꎬ尽管他们处于丧誉地位ꎬ但他们仍在寻求一种方式来建立尊严ꎮ 在这一过程

中mdashmdashmdash尽管他们没有这样表达它mdashmdashmdash但他们正在

建立一种新的青年文化ꎮ 在这种新的文化中ꎬ这些受鄙视的学生是消费者ꎬ但却是节俭的消费者ꎮ他们通过一系列的兼职来养活自己ꎬ这些兼职是

富裕者或多数学术青年所唾弃的ꎬ但是他们能使

其变得有趣ꎮ 这些兼职在标准的中产阶级意义上

不是ldquo技术形塑者rdquo (即不能从兼职中学到技术)ꎬ这些学生也知道ꎬ他们当前的工作不会带来好的

发展前途①ꎬ但他们在多变的新都市经济环境中要

面临的未来就是不管他们上升到哪一步ꎬ都会不

断地跳槽和寻求新机遇ꎮ 因此ꎬ这些低端的兼职ꎬ对于他们学到城市的生活方式建立社会关系网

络和明白如何利用好特定环境ꎬ都是很好的锻炼ꎮ3职业服务行业的工作

这些学生对学习与他们未来的就业方向最终职业之间的弱关联性有着清醒的认知ꎮ 他们自

己口头传述的经验以及对稍高年级学生的观察表

明ꎬ除了进入国有企业的特例之外ꎬ他们都被潜在

雇主认为是半技术工人ꎮ 尽管这些职业学校承

诺ꎬ学校颁发的文凭证书能为他们打开通向城市

的大门ꎬ但这些学生知道得更多他们最终找到工

作还得依靠运气关系好的长相和毅力ꎬ而不是

7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①我的观察不同于 Susan Willis 研究结论ꎮ 参见 Willis S Teensat work negotiating the jobless future[M]∥Austin JꎬWillard M Genera ̄tions of youth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ꎬ 1998347-360

他们在学校学到的技能ꎮ 部分学生对学校没有教

授给他们什么存有抱怨和愤怒ꎬ但大部分职业学

校的毕业生对从事灵活服务工这样的未来很顺

从ꎮ 2008 年ꎬ当一群五年级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参加一系列春季招聘会时ꎬ我们加入其中并发现ꎬ他们都希望去找远远超过平常训练的体面的工

作ꎮ 这就涉及重新定义关于什么是ldquo体面rdquo工作

(对于他们来说)ꎮ 有的时候他们希望寻找充实而

有趣的工作ꎻ有时希望寻找安全简单的工作ꎻ有时候他们关注的则是薪资ꎮ

他们确实找到了工作ꎮ 虽然我们的研究在这

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取得学位后不久就结束了ꎬ但是在他们毕业后不久的 2009 年一个后续访问中

收集的一些逸闻趣事资料证实ꎬ所有的毕业生都

找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工作ꎮ 这些职业学校学生将

我很长时间都不理解的一些事情看得很清楚对于那些聪明灵活又充分熟悉城市的孩子ꎬ有大

量的工作可供选择ꎬ甚至对非城市户口的孩子也

一样ꎮ 虽然ꎬ外来务工人员占据着服务部门的底

层ꎬ而大学毕业生处于较高的一端ꎬ但是这些职业

学校的学生仍能在服务型经济领域的中低部门找

到大量机会ꎮ 城市的日益发展需要接待员打字

员数据录入员和影印机维修员ꎮ 还有些开放性

的工作如在新地铁站销售车票ꎬ新家园装潢中心

销售家具浴室设备ꎬ呼叫中心需要操作工ꎬ货运

公司需要调度员ꎬ小零售店需要售货员等ꎮ 我看

到的这些都是穷途末路的工作低工资低地位ꎬ而这些学生却视为一种机会并设法去抢占ꎮ 每个

月1 500~2 000元的薪资对那些和父母一起生活的

青少年来说足够了ꎬ并开始为结婚和组建家庭存

钱ꎮ 我所熟悉的那些学生对于他们的未来都一致

表现出乐观的情绪ꎮ在毕业后ꎬ这些毕业新生通过进入更好的工

作(即跳槽)来增强灵活性ꎬ有时候频繁到两三个

星期一次ꎬ他们跳槽的原因是多样的ꎬ不仅仅是因

为钱或更好的流动机会有时候为了离家近一点ꎬ有时候离职是为了避免和同事的冲突升级ꎬ或找

一个好老板ꎬ甚至为了找一个午餐时提供更好食

物的公司ꎮ 虽然按照人力资本累积的标准来看ꎬ这些行为似乎是反复无常ꎬ甚至是非理性的ꎬ但正

如 Susan Willis 所言ꎬ ldquo按一个特定的逻辑去跳

槽rdquoꎮ 通过这样做ꎬ这些青年人实践着在经济领域

里唯一真正拥有的权力放弃的权力[20]ꎮ 不断增

长的需求意味着总有另一份工作ꎬ可以跳槽去另

一片天地ꎮ令我惊讶的是ꎬ有一些学生也打算离开南京

去一些小城市ꎬ特别是江苏北部的南通ꎬ他们认为

那里将会有更多的机会较少的竞争(来自高中

生大学生的竞争)ꎮ 愿意远离像南京这样的大城

市ꎬ而去苏北这样低声望的地区是一个重要的暗

示mdashmdashmdash这些青少年正在建立新生活的计划ꎬ突破

规范性的意识形态(或思想)限制框架ꎮ 在某种程

度上ꎬ和那些聚集于主要城市的有较高教育水平

的同龄人相比ꎬ他们为灵活的ldquo后福特主义rdquo作了

更充分的准备①ꎮ 随着大学毕业生的行列(或队

伍)越来越大ꎬ这些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将会面临与

更高学历者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ꎬ这些人如洪水

般涌入劳动力市场ꎮ 越来越多来自高中高职院

校和大学的毕业生ꎬ开始给职业学校学生施加了

压力ꎮ 我沮丧地看着这些职业学校学生的状况ꎬ看到的是将来他们夹杂在不断进入城市的农民工

和不断扩大的高学历者之间的状况ꎮ 然而ꎬ他们

对这种状况持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他们正在通

向更美好更富有的未来ꎮ 即便他们不上大学ꎬ他们生活得比父辈更好ꎮ 正如他们提醒我的ꎬ出于

这些原因ꎬ大部分人凭借职业学校的文凭能找到

室内工作ꎬ许多人会找到办公室的工作ꎬ大半天时

间都可以坐着ꎬ甚至夏天可以吹空调冬天有暖

气ꎮ 他们可能会频繁地更换工作ꎬ但是他们能选

择待在一个城市ꎬ而不像往返城乡的父母ꎮ 尽管

他们在新型服务经济领域能够或将要找到的是低

工资低声望低技术的工作ꎬ但他们仍是向上流

动的ꎮ

五结论新社会阶层

在一个不断变化的道德和社会环境下ꎬ青少

年越来越多地根据他们所取得的教育成就而被定

义ꎬ我主张职业学校能为新社会阶层的形塑提供

81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①参见廉思蚁族 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ꎬ 2009

思想和体制框架ꎮ 作为一个阶层群体ꎬ在韦伯的

框架中ꎬ这些学生是ldquo特权受损rdquo的ꎬ但是ꎬ他们正

在努力建构一种新文化ꎬ使其积极作用于他们的

选择和生活方式ꎮ 作为一个群体ꎬ职业学校毕业

生有着相似的生活机遇尽管他们在城市服务业

找到了看似众多的水平流动(的机会)ꎬ但是他们

未来的垂直流动(即未来发展)很有可能因教育证

书的缺乏而受到限制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分ꎬ因为ꎬ他们受限的生

活机遇是围绕着作为新社会阶层的职业学校毕业

生而构建一个边界的部分原因ꎮ 职业学校毕业生

可能面临着愈加激烈的竞争ꎬ与同时进入劳动力

市场的正规高中毕业生甚至是未充分就业的大学

毕业生争夺就业岗位ꎬ但是这些拥有较高教育水

平的青少年至少有可能比他们获得不同的或更好

的生活机遇ꎮ 作为韦伯式理论家的 Kevin Smith 提

出ldquo在韦伯看来ꎬ社会流动不仅发生于不同阶级

之间ꎬ而且也发生于同一阶级内部ꎻ他似乎还表明

一个阶级内部流动的程度定义了它的概念界限ꎻ这个界限被认为达到了而不是超越了lsquo流动容易

且典型rsquo的这个观点rdquo [21]ꎮ 因此ꎬ对于韦伯来说ꎬ分析同一阶层内部社会流动可能性的不同类型和

流动 的 局 限 性 是 定 义 社 会 阶 级 的 一 个 重 要

方面[21]ꎮ尽管未来是不可能预测的ꎬ但如果他们保持

当前的生活轨迹ꎬ这些职业学校学生不可能成为

中国ldquo新富群体rdquo的成员ꎬ也不可能是全球流通的

奢侈品的消费者ꎬ也不可能被作为他人效仿的模

范人物ꎮ 然而ꎬ他们也不会是工厂职员建筑工人

或低级饭店的服务员ꎬ这些工作是农民工所从事

的[5ꎬ6ꎬ9]ꎮ 相反ꎬ他们将成为新一代灵活的服务人

员ꎬ作为半技术工人进入新型服务经济领域ꎮ 由

于他们在服务型经济领域仅享有有限的社会流

动ꎬ因而共享着相似的生活方式生活机遇和市场

地位ꎻ换句话来说ꎬ他们正形成一个新社会阶级

(韦伯意义上的ldquo阶级rdquo)ꎮ这些职业学校学生通向未来的路径和在市场

经济中的生活机遇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分析点首先ꎬ正如我在本文中论述的一样ꎬ韦伯的理论关注

于市场情况和阶层群体ꎬ他对阶层的分析视角有

助于理解当下中国阶级形塑的经济和文化方面ꎮ从韦伯的视角来看ꎬ我们所研究的这些职业学校

学生正处于一个社会阶层初级阶段拥有相同的

市场关系ldquo特权受损rdquo的地位群体和水平 垂直的

社会流动机会ꎮ 其次ꎬ我认为韦伯ldquo生活机遇rdquo的

概念要求我们在分析改变阶层形塑时要严肃地对

待ldquo代际rdquo这个概念ꎮ 当然ꎬ在中国ꎬ主流的和学术

的社会分析ꎬ已经显示出一种分析ldquo代际差异rdquo的

浓厚兴趣ꎬ并致力于把年龄按 80 后和 90 后分类ꎬ仿佛一个年龄段的所有青少年都是一样的ꎬ然而ꎬ我绝不认为每一个年龄段的所有成员都有着相似

的社会经历ꎬ对于今天的职业学校学生来说ꎬ他们

在课堂上面临的历史偶然性对他们这一代来说是

全新的①ꎮ 仔细观察特定的年龄段成员面临的社

会结构变化和新机遇ꎬ能为了解当下的阶级形成

开辟新的分析空间ꎮ这种分析是可行的ꎬ因为这些青少年有相同

的组织性背景mdashmdashmdash学校ꎮ 分析者长期认为学校是

社会性区分和再生产阶层的主要场所ꎮ 然而ꎬ我的研究表明ꎬ学校也可能是形塑新社会阶层的特

殊场所ꎮ 正如 Pun 等认为工厂里的ldquo宿舍制度rdquo能摆脱地区语言和种族的限制ꎬ形成新型的社会和

集体关系ꎬ我认为新教育制度也有创造新的社会

结合体的可能[17]ꎮ 这些新社会群体的产生不仅是

基于物理因素mdashmdashmdash不同青年群体学习在同一教室

里ꎬ而且形成于特定教育环境形成的思想空间中ꎮ因此ꎬ正如ldquo住房rdquo能给 Zhang 提供一种视角去洞

察中产阶级的ldquo阶级空间化rdquo [8]ꎬldquo宿舍rdquo被 Pun 等

认为是一个ldquo特殊的地方rdquo去观察新工人阶级形成

一样ꎬ学校也有利于洞察新服务阶层形成ꎮ另外两个原因也说明学校的重要性首先ꎬ在

变化着的社会阶层内部ꎬ学校是由国家资助的机

构ꎬ其伴随着定位他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思想体系

框架ꎮ 学校执行着国家制定的有关居留许可考试和社会流动等政策ꎮ 由于当今中国的阶层以及

社会阶层差异变得越来越尖锐ꎬ学校及家庭的教

育抉择将是理解这些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ꎮ 其

9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①对一个较早时期的工人代际间的重要性的关注ꎬ可参见Rofel LOther modernities gendered yearnings in China after socialism[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ꎬ 1994

次ꎬ学校也是很重要的ꎬ因为阶层这个概念在当下

中国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ꎮ 我所认识的这些青少

年肯定不会意识到他们正在形成一个新社会阶

层ꎬ如果被问及ꎬ我想他们会坚定地反对以一个阶

层为基础的分析ꎮ 鉴于 Anagnost 的观点ꎬ即关于

阶级的概念已在中国渐渐式微ꎬ这种现象是不足

为奇的ꎮ 如果没有这种ldquo阶级rdquo的概念ꎬ我认为职

业学校是学生生活经验的首要组织者和现实力

量ꎮ 职业学校让他们聚集在一起ꎬ形成了一个群

体ꎻ也让他们作为无缘更高教育的地位群体而待

在一起ꎮ 他们的学校教育决定了其生活机遇和流

动机会ꎬ也给他们提供创造价值和意义的机会ꎬ并且在学习生活中反对老师们的ldquo不屑rdquoꎮ

这个社会阶层是否会在将来成为一个自觉

的活跃的阶层是未知的ꎮ 韦伯谈到ꎬldquo要使这个

发生10490181049018必须使其阶层状况的lsquo现实制约性和影

响rsquo清晰可见ꎬ因为只有那时ꎬ生存机会的对比才

不是以一种完全既定的事实被感知并接受ꎬ而是

作为现存的财产占有分配的结果或者是具体的经

济制度结构产生的结果而被感知ꎮ 只有那时人们

才可能反对阶层结构ꎬ不仅仅通过一种间歇性的

和非理性的抗议的行动ꎬ而且也会采取理性的关

联形式rdquo [11]ꎮ尽管在今天ꎬ这些职业学校学生对他们的未

来是乐观的ꎬ但是ꎬ经济萧条可能会对他们的市场

境况带来毁灭性的影响ꎬ同样会毁坏他们对未来

的希望和计划ꎮ 经济和社会环境是否让他们阶级

状况的ldquo现实制约性和影响rdquo变得清晰可见ꎬ这仍

有待观察ꎮ

参考文献[1]Willis P Learning to labo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M] New York Co ̄lumbia University Pressꎬ 1981

[2]Pierre Bourdieuꎬ Passeron J C Reproduction ineducationꎬ society and culture [ M ] LondonSageꎬ 1977

[3]Anagnost A From Prime classPrime to Prime social strataPrimegrasping the social totality in reform ̄era China[ J ] Third World Quarterlyꎬ 2008ꎬ 29 ( 3 )

497-519[4] Chris King ̄Chi ChanꎬPUN N The making of a

new working class a study of collective actionsof migrant workers in south China[J] The ChinaQuarterlyꎬ2009ꎬ198287-303

[5] Tomba L Creating an urban middle classsocialengineering in Beijing [ J] The China Journalꎬ2004ꎬ511-26

[6]Goodman D S G ꎬXiaowei Zang Introduction[M]∥Goodman D S G The new rich in China futurerulersꎬ present lives London Routledgeꎬ20086

[7]Geng Songꎬ Lee T K Consumptionꎬ classformation and sexuality reading menprimes lifestylemagazines in China [ J ] The China Journalꎬ2010ꎬ64159-177

[8]Li Zhang In search of paradise middle ̄classliving in a Chinese metropolis[M] Ithaca Cor ̄nell University Pressꎬ2010

[9]Jing Wang Brand new China advertisingꎬmediaꎬ and commercial culture [M]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ꎬ2008

[10]Atkinson W Rethinking the work ̄class nexus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recent trends[J] So ̄ciologyꎬ2009ꎬ43(5) 896-912

[11]Max Weber Economy and Society Vol2[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ꎬ 1956 1978927

[12]Hebson GRenewing class analysis in studies ofthe workplace a comparison of working ̄classand middle ̄class womenprimes aspirations and identi ̄ties[J] Sociologyꎬ2009ꎬ43(1)27-44

[13] Qvortrup JFrom useful to useless the historicalcontinuity of childrenprimes constructive participations[J] Sociological Studies of Childrenꎬ 1995ꎬ 749-86

[14] Stig Thoslashgersen Secondary education in Chinaafter Mao reform and social conflict[M] Aar ̄hus Aarhus University Pressꎬ 1990

[15] Donald SꎬYi Zheng Richer than before the02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cultivation of middle ̄class taste [ M ] ∥Goodman D S GThe new rich in China futurerulersꎬ present lives London Routledgeꎬ200871-82

[16]Kipnis AThe disturbing educational discipline ofPrimePeasantsPrime[J]The China Journalꎬ2001ꎬ461-24

[17]Pun NꎬSmith C Putting transnational labour inits place the dormitory labour regime in post-socialist China[ J] Workꎬ Employment and So ̄cietyꎬ2007ꎬ21(1)27-45

[18]Boslashrge BakkenPrime Never for the first timePrimePrimepremature lovePrime and social control in todayprime s

China[J] China Informationꎬ1993ꎬ7(3)9-26[19]Michel de Certeau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 M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ꎬ 1984

[20]Willis S Teens at work negotiating the joblessfuture[M]∥ Austin JꎬWillard M Generationsof youth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Pressꎬ 1998347-360

[21]Smith K Operationalizing Max Weberprime sprobability concept of class situation theconcept of social class [J] British Journal ofSociologyꎬ 2007ꎬ58(1)87-104

Learning to Serve Urban Youthꎬ VocationalSchools and New Class Formations in China

TE Woronov1ꎻ Translated by DING Bairen2ꎬ WANG Liufei2

(1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ꎬ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ꎬ Sydney 2006ꎬ Australiaꎻ2Department of Sociologyꎬ Hohai UniversityꎬNanjing 210098ꎬ China)

AbstractWhatprimes the destin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youth in China Based on a year of ethnographic research(2007mdash2008) in two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Nanjingꎬ this essay describes the lives and experiences ofa group of young people enrolled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a Weberian approach The study shows that ur ̄ban vocational secondary schools are a privileged site for producing a new social class in China today Firstlyꎬ vo ̄cational education generates a separate status group of young people structurally and ideologicallyꎻ secondlyꎬ thesimilar background and common living environment created by the students of vocational schools help to generatea new social class and cultureꎻ thirdlyꎬ the new culture constructed by vocational schools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studentsprime choices and styles of lifeꎬ encouraging them to be engaged in the service economy as semi ̄skilled laborIn shortꎬ 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s are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the formation of a new social class They sharethe similar style of lifeꎬ life chanceꎬ market position and limited social mobilityKey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ꎻvocational schoolsꎻvocational educationꎻnew social class

【责任编辑章  诚】

12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在宿舍里晃荡ꎻ而一些住宿的学生不去学校食堂ꎬ而是和他们市里的同学一起在学校附近一家便宜

的面馆吃午饭ꎮ 整个学年ꎬ友谊真的改变了许多

次ꎬ但是ꎬ这些学生谈到他们完全形成社会群体是

基于个性和是否合群ꎬ而不是背景ꎮ 因此ꎬ以前好

朋友的分裂ꎬ是因为一些闲话或因为一方的不真

诚ꎬ或因为另一方不能提供预期的情感支持ꎮ 换

句话说ꎬ他们形成他们的社交圈可能会有某种社

会性的准则ꎬ这些学生把他们的友谊理解成是基

于个人性格特点和对于青年女生的一种行为规

范ꎮ 他们没有看到户籍身份家庭收入家乡甚至

方言对他们社会或情感生活的影响ꎮ有关中国大部分的研究发现跨越界限的意愿

是难以改变的ꎬ但在南京或许有点不一样ꎮ 我所

知道的ldquo运河学校rdquo计算机技术专业的一个很有想

法的青少年ꎬ的确拥有南京户口ꎮ 有一天晚上ꎬ我与他以及班上的一些同学一起吃晚餐ꎬ当我问他

ldquo他的家人是不是lsquo老南京人rsquordquo时ꎮ 在慎重考虑了

一会儿后ꎬ他答道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ꎮ 他

告诉我ꎬldquo战争期间ꎬ许多可能一直是lsquo老南京rsquo人被杀害了或者迁移了ꎬ因此ꎬ大部分南京住户都是

来自其他地方ꎬ可能是 60 年前ꎬ可能是上个星

期rdquoꎮ 在他看来ꎬ正因为许多南京住户实际上都曾

来自其他地方ꎬ现在才有可能与其他人成为好

朋友ꎮ即便这是一个极其局部的现象ꎬ我所知道的

青少年开始建立不同种类的社会联系和社会认

同ꎬ与以往长期关于认同的研究mdashmdashmdash认为认同或

身份深深植根于先辈居住地和当前户籍身份mdashmdashmdash不同①ꎮ 在许多方面ꎬ这些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上

并不令人感到惊奇ꎮ 毕竟ꎬ其他学校青年人也和

他们的(部分)同班同学交朋友ꎬ不同的是这些同

班同学的身份ꎬ因为职业学校教室里混合着第二

代外来务工人员以及下岗职工的子女ꎮ 与 Pun 等

讨论的宿舍制度相似ꎬ教育制度为新的社会关系

提供了空间[17]ꎮ 聚集在这些教室里ꎬ这些青少年

有着相似的生活机遇ꎬ相似的生活方式和等同的

声望地位ꎮ 在这样的空间中ꎬ城市无产阶级和外

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正在共同建构一种新的社会阶

层和文化ꎮ

四新阶层文化

1ldquo失败rdquo的文化

在许多方面ꎬ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是一种失

败的文化ꎮ 之所以这样说ꎬ是因为职业学校学生

的分类与关于正常青年的国家话语紧密相关ꎬ他们是作为一个丧誉群体而存在ꎬ是诱导边缘化的

产物ꎬ是由考试制度建构出的ꎮ 对职业学校学生

的这种理解渗透着我们对其学校生活的观察ꎮ 虽

然我们不能和这些青少年的父母直接接触ꎬ但是

从相关成年人那里得知ꎬ他们严厉谴责这些青年ꎬ是因为他们未能遵循ldquo正常青年的思想rdquo②ꎮ 这反

映在两所学校的老师和管理人员对学校和这些学

生的评价中ꎮ 这些老师非常直接地表示ꎬ他们绝

不会考虑把自己的孩子送进自己工作的学校ꎮ 实

际上ꎬ在我们进行研究的这一年里ꎬ有几个老师和

管理人员显得特别憔悴ꎬ因为他们自己的孩子正

在备战这年的中考或高考ꎬ这些家长十分支持自

己孩子努力学习ꎬ以避免成为自己的学生③ꎮ与保罗1048944威利斯描述的情况一样ꎬ我所在学

校的老师和管理人员把这些学生的失败归于个人

的愚蠢和懒惰ꎻ较差的学习表现总是归因于ldquo意志

力不够或者能力不足rdquoꎬ而非结构性因素[1]ꎮ 这两

所学校的老师会习惯性地谴责这些学生没有出

息ꎬ这是一个明显的侮辱ꎮ 如果未来发展的希望

在于教育程度不断提高ꎬ这些学生确实是不会有

出息的ꎮ 而道德问题是这种失败观点的根本当ldquo好孩子rdquo的评判观念与他 她的考试成绩密切相

关时ꎬ那些在考试中获得较低分数的青少年就理

所当然变成了ldquo坏孩子rdquoꎮ因此ꎬ老师们在管束这些学生行为方面的努

力远远超过教学方面ꎮ 在老师们的眼中ꎬ根据这

5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人类学家 Sulamith Heins Potter 和 Jack Potter 曾比较了房屋登记系统ꎬ得出城市和农村间的差异一度如此坚固而自然化的结论ꎮ 参见 Potter S HꎬPotterJ MChinaprimes peasants the anthropology ofa revolu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ꎬ 1990 自 20世纪 90 年代开始ꎬ分割的两边逐渐被三方(城市 农村 移民)所取代ꎬ并且当代中国社会分析也将个体或群体的假设纳入到这三类中ꎮ 所以ꎬ我认为ꎬ随着这种转变ꎬ传统的关于城市青年生活的描述将不再适用ꎮ

由于研究的限制ꎬ我未能联系到学生的家长ꎮ 在 2007 年ꎬ中国政府为了准备奥运会取消了多项研究ꎬ我到达中国的随后时间ꎬ虽然被允许在两所学校做研究ꎬ但不许收集任何关于家庭的数据或问卷调查资料ꎮ 参见Geremie Barmeacute Chinaprimes flat earth historyand 8 august 2008[J] The China Quarterlyꎬ2009ꎬ197 64-86

感谢 Mette Halskov Hansen 提醒我注意这一点ꎮ

些规章的定义ꎬ这些学生是桀骜不驯不遵守纪律

的ꎻ如果不这样的话ꎬ他们已经成为了好学生ꎬ而不会一开始进入这些学校ꎮ 这些学生站立坐下穿着的方式以及对城市空间金钱和时间的使用

方式全都需要老师的管束和纠正ꎬ老师本来就对

学生的行为表现期望不高ꎬ所以老师就能在所到

之处随时发现这些不好的行为ꎬ进而对这些行为

也就不以为然了ꎮ与ldquo分数低rdquo相关联的道德缺失被认为会渗透

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ꎮ 例如ꎬ这些学生对时间

的使用不断地受到监管ꎮ 对于中国正常的青年来

说ꎬ闲暇时间作为一个范畴完全是不存在的ꎬ他们

被期望把所有的时间花在学习或记忆上ꎮ 实际

上ꎬ在这些学生中间有着明显的道德等级ꎬ年轻人

会根据谁因努力学习而睡眠最少来相互评估和排

序ꎮ 然而ꎬ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ꎬ学习和记忆

不再有任何价值ꎬ虽然他们必须参加班内考试ꎬ但这与他们的分数是无关的ꎻ我们肯定从来没有听

说过哪个同学因考试不及格而被勒令退学或者通

不过班级测试ꎮ 因而ꎬ突然间他们有大量的可以

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ꎬ这一点极度困扰着一些老

师和成年人ꎬ他们焦虑地看到这些学生晚睡熬夜

以及花费大量的时间闲逛在篮球场学校附近的

小而便宜的小吃店和低级的商场ꎮ 老师们和管理

人员花了很大的努力ꎬ让这些学生回到教室多学

点东西ꎬ而这些努力都受到学生们每天的抵制ꎮ同样的逻辑使得老师谴责职业学校学生挥霍

无度ꎬ这也有特殊的道德逻辑如果这些学生正在

浪费大量的时间ꎬ那么他们一定也在浪费金钱ꎻldquo好学生rdquo待在家里学习ꎬ因而ꎬ他们没有机会没有理由去消费ꎮ 许多的课堂时间被用来告诫这些

学生去审视消费和节俭的道德价值ꎬ这也与全国

变化着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ꎬ如前文讨论的那样ꎬ中国的阶层地位也与消费紧密相关①ꎮ 因此ꎬ老师

试图监督他们的消费习惯ꎬ以使他们不要超过国

家的消费水平去消费ꎮ 职业学校学生一般以点头

来回应老师们的唠叨ꎬ继而抛之脑后ꎮ同样的ꎬ老师们总无休止地向学生讲述早恋

(意思是毕业之前有一个浪漫的伴侣)的道德危

害ꎮ 在中国城市里ꎬ青少年之间的浪漫关系是受

到强烈谴责的ꎬ因为这被认为会分散他们在ldquo最重

要的学习rdquo上的注意力[18]ꎮ 然而ꎬ对于职业学校学

生来说ꎬ这与学习是完全无关的ꎬ因为他们再也没

有考试需要学习ꎬ他们的分数对完成学业或找工

作实际上没有什么影响ꎮ 因此ꎬ为什么不去找个

男朋友或女朋友呢 事实上ꎬ许多学生都这样做

了ꎬ有的是在同学之间ꎬ有的是通过朋友介绍ꎮ 有

些人意识到这种行为ldquo犯规rdquo了ꎬ就向老师和家长

隐瞒这种关系ꎻ约会保密的伎俩成为两所学校用

餐或放学后闲聊的主要话题ꎮ2新的学生文化

尽管有这些对于他们的消极评价和消极态

度ꎬ但职业学校学生们并没有把自己视为ldquo失败

者rdquoꎮ 尽管他们意识到今后可能的人生机遇和消

极的社会地位ꎬ但他们正在建立属于自己通向未

来的发展路径ꎬ这是一条没有遵循国家所主导的

个体发展的路径ꎮ 通过这样的路径ꎬ他们形成了

一种新型的青年文化ꎬ即使有污名和考试失败带

来的低下地位ꎬ这种文化也会寻求一种新的尊严

形式ꎮ 换句话来说ꎬ虽然人类发展的主导思想排

除了这些青少年失败以后还能创造某种形式文化

的可能性ꎬ但是他们确实带来了某种新的东西ꎮ这些学生同国家意识形态和原有的社会范畴彻底

决裂ꎮ 我认为他们的自我认识就是一种新青年文

化的一部分ꎬ是一个和新的社会阶层相联系的地

位群体ꎮ职业学校学生们第一次通过建立自己的道德

社区以反对主导性思想体系的道德话语ꎮ 他们在

许多方面都这么做ꎬ不足为奇的是其中大部分皆

聚集在他们最受道德质疑的领域时间金钱和考

试分数ꎮ 例如ꎬ尽管面对老师们的指责ꎬ我所了解

的这些学生们自豪于他们的节俭女孩子尤其吹

嘘她们如何以较少的花费来保持时尚的外表ꎻ他们嘲笑同龄富家子弟ldquo败家子rdquo式消费方式ꎬ认为

他们自己是更好的更精明的更道德的消费者ꎬ

61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①参 见 Tomba L Of qualityꎬ harmonyꎬ and communitycivilization and the middle class in urban China [ J] Positions EastAsia Cultures Critiqueꎬ2009ꎬ17(3)592-616ꎻPun N Subsumption orconsumption the phantom of consumer revolution in Primeglobalizing ChinaPrime[J] Cultural Anthropologyꎬ2003ꎬ118 ( 4) 469 - 492ꎻ Anagnost AFrom PrimeclassPrime to Primesocial strataPrime grasping the social totality in reform ̄eraChina[J] Third World Quarterlyꎬ2008ꎬ29(3)497-519

从不奢侈花费ꎻ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基于

他们的消费模式ꎬ因而在道德上也高人一等ꎮ 他

们蔑视青年时尚杂志上的广告ꎬ也怀疑如果一个

细心且明智的消费者能花少部分钱而完美地装扮

出时尚的外表时ꎬ是否还会有人会把钱浪费在购

买名牌上ꎮ 像中产阶级的同龄人一样ꎬ这些青少

年也部分地通过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实践来定

义自身ꎬ但是他们通过声称自己的消费实践是精

明的有策略的完全与奢侈品和知名品牌不挂钩

的ꎬ以此改变自己ldquo受特权损害rdquo的阶层身份[11]ꎮ我所了解的这些学生ꎬ也自豪于他们所知晓

的有关这个城市的知识ꎬ特别是他们能够穿行于

城市中去找寻便宜货ꎮ 他们来到小巷和偏远的购

物中心ꎬ寻找位于市中心和城市边缘的低级商场ꎮ他们和这些销售低价格青少年服装的摊主们建立

了良好关系ꎬ以获得最实惠的交易ꎮ 当谈到他们

对城市空间的利用时ꎬ他们声称自己与那些待在

家里好好学习的学生相比是更好的市民ꎮ 在他们

看来ꎬ他们是真正的国际化的城市人ꎬ而不是那

种规矩型受大学束缚的青年ꎮ 他们在城市里的

时间被很好地利用了ꎬ没有浪费ꎻ他们对空间的利

用是策略性的ꎬ不是不道德的[19]ꎮ这些学生也针对测试分数提出了一个不同的

道德论点ꎮ 一些学生告诉我ꎬ他们并不是中考的

失败者ꎬ实际上ꎬ他们的分数完全可以进入普通高

中ꎬ只不过ꎬ他们选择进入职业学校ꎮ 他们争辩道

这种选择是孝顺的ꎬ因而也是非常道德的他们将

完成职业学校的学习ꎬ之后进入劳动力市场ꎬ成为

经济上自食自力者ꎬ而不是上正规高中去浪费父

母的钱ꎬ在那里极少有学生最终能通过高考ꎮ 他

们坚信自己没有上正规高中的学生那么自私ꎬ因为那些人把自己的未来建立在家庭的需要之上ꎬ因此ꎬ这些学生没有采取ldquo个人价值和考试分数成

正比rdquo的意识形态ꎬ他们不把自己看成标准考试中

的ldquo失败者rdquoꎬ而是在作为孝顺孩子的这种积极社

会地位中找到尊严ꎮ同样的ꎬ我们遇到的学生对自己拥有一份兼

职ꎬ而不是花费全部的时间在学习上是非常自豪

的ꎮ 许多职业学校学生能够自己挣零花钱ꎬ从而

减轻对父母的依赖ꎮ 在周末ꎬ女孩子在超市发放

免费样品ꎬ或者在大型购物中心发传单ꎬ工作时间

都很长ꎮ 许多男孩子下午和晚上在麦当劳和肯德

基上班ꎮ 虽然这些工作都是中产阶层父母所鄙视

的低端工作ꎬ但是ꎬ我所知道的学生大多喜欢它

们ꎬ因为这些工作简单ꎬ要求不高ꎬ几乎不需要什

么努力ꎮ 例如ꎬ发放传单能给自己在附近麦当劳

店内休息很长时间的机会ꎬ还能获得报酬ꎮ 在超

市发放样品能使自己得到免费样品ꎮ 虽然麦当劳

和肯德基店不是理想的工作ꎬ但总有好多吃的ꎬ而且店里不忙的时候ꎬ晚班工人还可以和朋友玩纸

牌等游戏ꎮ因此ꎬ实际上对于社会针对他们的每一个批

评mdashmdashmdash懒惰愚蠢浪费mdashmdashmdash这些学生都有一个回

应ꎮ 在韦伯的体系中ꎬ尽管他们处于丧誉地位ꎬ但他们仍在寻求一种方式来建立尊严ꎮ 在这一过程

中mdashmdashmdash尽管他们没有这样表达它mdashmdashmdash但他们正在

建立一种新的青年文化ꎮ 在这种新的文化中ꎬ这些受鄙视的学生是消费者ꎬ但却是节俭的消费者ꎮ他们通过一系列的兼职来养活自己ꎬ这些兼职是

富裕者或多数学术青年所唾弃的ꎬ但是他们能使

其变得有趣ꎮ 这些兼职在标准的中产阶级意义上

不是ldquo技术形塑者rdquo (即不能从兼职中学到技术)ꎬ这些学生也知道ꎬ他们当前的工作不会带来好的

发展前途①ꎬ但他们在多变的新都市经济环境中要

面临的未来就是不管他们上升到哪一步ꎬ都会不

断地跳槽和寻求新机遇ꎮ 因此ꎬ这些低端的兼职ꎬ对于他们学到城市的生活方式建立社会关系网

络和明白如何利用好特定环境ꎬ都是很好的锻炼ꎮ3职业服务行业的工作

这些学生对学习与他们未来的就业方向最终职业之间的弱关联性有着清醒的认知ꎮ 他们自

己口头传述的经验以及对稍高年级学生的观察表

明ꎬ除了进入国有企业的特例之外ꎬ他们都被潜在

雇主认为是半技术工人ꎮ 尽管这些职业学校承

诺ꎬ学校颁发的文凭证书能为他们打开通向城市

的大门ꎬ但这些学生知道得更多他们最终找到工

作还得依靠运气关系好的长相和毅力ꎬ而不是

7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①我的观察不同于 Susan Willis 研究结论ꎮ 参见 Willis S Teensat work negotiating the jobless future[M]∥Austin JꎬWillard M Genera ̄tions of youth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ꎬ 1998347-360

他们在学校学到的技能ꎮ 部分学生对学校没有教

授给他们什么存有抱怨和愤怒ꎬ但大部分职业学

校的毕业生对从事灵活服务工这样的未来很顺

从ꎮ 2008 年ꎬ当一群五年级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参加一系列春季招聘会时ꎬ我们加入其中并发现ꎬ他们都希望去找远远超过平常训练的体面的工

作ꎮ 这就涉及重新定义关于什么是ldquo体面rdquo工作

(对于他们来说)ꎮ 有的时候他们希望寻找充实而

有趣的工作ꎻ有时希望寻找安全简单的工作ꎻ有时候他们关注的则是薪资ꎮ

他们确实找到了工作ꎮ 虽然我们的研究在这

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取得学位后不久就结束了ꎬ但是在他们毕业后不久的 2009 年一个后续访问中

收集的一些逸闻趣事资料证实ꎬ所有的毕业生都

找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工作ꎮ 这些职业学校学生将

我很长时间都不理解的一些事情看得很清楚对于那些聪明灵活又充分熟悉城市的孩子ꎬ有大

量的工作可供选择ꎬ甚至对非城市户口的孩子也

一样ꎮ 虽然ꎬ外来务工人员占据着服务部门的底

层ꎬ而大学毕业生处于较高的一端ꎬ但是这些职业

学校的学生仍能在服务型经济领域的中低部门找

到大量机会ꎮ 城市的日益发展需要接待员打字

员数据录入员和影印机维修员ꎮ 还有些开放性

的工作如在新地铁站销售车票ꎬ新家园装潢中心

销售家具浴室设备ꎬ呼叫中心需要操作工ꎬ货运

公司需要调度员ꎬ小零售店需要售货员等ꎮ 我看

到的这些都是穷途末路的工作低工资低地位ꎬ而这些学生却视为一种机会并设法去抢占ꎮ 每个

月1 500~2 000元的薪资对那些和父母一起生活的

青少年来说足够了ꎬ并开始为结婚和组建家庭存

钱ꎮ 我所熟悉的那些学生对于他们的未来都一致

表现出乐观的情绪ꎮ在毕业后ꎬ这些毕业新生通过进入更好的工

作(即跳槽)来增强灵活性ꎬ有时候频繁到两三个

星期一次ꎬ他们跳槽的原因是多样的ꎬ不仅仅是因

为钱或更好的流动机会有时候为了离家近一点ꎬ有时候离职是为了避免和同事的冲突升级ꎬ或找

一个好老板ꎬ甚至为了找一个午餐时提供更好食

物的公司ꎮ 虽然按照人力资本累积的标准来看ꎬ这些行为似乎是反复无常ꎬ甚至是非理性的ꎬ但正

如 Susan Willis 所言ꎬ ldquo按一个特定的逻辑去跳

槽rdquoꎮ 通过这样做ꎬ这些青年人实践着在经济领域

里唯一真正拥有的权力放弃的权力[20]ꎮ 不断增

长的需求意味着总有另一份工作ꎬ可以跳槽去另

一片天地ꎮ令我惊讶的是ꎬ有一些学生也打算离开南京

去一些小城市ꎬ特别是江苏北部的南通ꎬ他们认为

那里将会有更多的机会较少的竞争(来自高中

生大学生的竞争)ꎮ 愿意远离像南京这样的大城

市ꎬ而去苏北这样低声望的地区是一个重要的暗

示mdashmdashmdash这些青少年正在建立新生活的计划ꎬ突破

规范性的意识形态(或思想)限制框架ꎮ 在某种程

度上ꎬ和那些聚集于主要城市的有较高教育水平

的同龄人相比ꎬ他们为灵活的ldquo后福特主义rdquo作了

更充分的准备①ꎮ 随着大学毕业生的行列(或队

伍)越来越大ꎬ这些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将会面临与

更高学历者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ꎬ这些人如洪水

般涌入劳动力市场ꎮ 越来越多来自高中高职院

校和大学的毕业生ꎬ开始给职业学校学生施加了

压力ꎮ 我沮丧地看着这些职业学校学生的状况ꎬ看到的是将来他们夹杂在不断进入城市的农民工

和不断扩大的高学历者之间的状况ꎮ 然而ꎬ他们

对这种状况持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他们正在通

向更美好更富有的未来ꎮ 即便他们不上大学ꎬ他们生活得比父辈更好ꎮ 正如他们提醒我的ꎬ出于

这些原因ꎬ大部分人凭借职业学校的文凭能找到

室内工作ꎬ许多人会找到办公室的工作ꎬ大半天时

间都可以坐着ꎬ甚至夏天可以吹空调冬天有暖

气ꎮ 他们可能会频繁地更换工作ꎬ但是他们能选

择待在一个城市ꎬ而不像往返城乡的父母ꎮ 尽管

他们在新型服务经济领域能够或将要找到的是低

工资低声望低技术的工作ꎬ但他们仍是向上流

动的ꎮ

五结论新社会阶层

在一个不断变化的道德和社会环境下ꎬ青少

年越来越多地根据他们所取得的教育成就而被定

义ꎬ我主张职业学校能为新社会阶层的形塑提供

81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①参见廉思蚁族 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ꎬ 2009

思想和体制框架ꎮ 作为一个阶层群体ꎬ在韦伯的

框架中ꎬ这些学生是ldquo特权受损rdquo的ꎬ但是ꎬ他们正

在努力建构一种新文化ꎬ使其积极作用于他们的

选择和生活方式ꎮ 作为一个群体ꎬ职业学校毕业

生有着相似的生活机遇尽管他们在城市服务业

找到了看似众多的水平流动(的机会)ꎬ但是他们

未来的垂直流动(即未来发展)很有可能因教育证

书的缺乏而受到限制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分ꎬ因为ꎬ他们受限的生

活机遇是围绕着作为新社会阶层的职业学校毕业

生而构建一个边界的部分原因ꎮ 职业学校毕业生

可能面临着愈加激烈的竞争ꎬ与同时进入劳动力

市场的正规高中毕业生甚至是未充分就业的大学

毕业生争夺就业岗位ꎬ但是这些拥有较高教育水

平的青少年至少有可能比他们获得不同的或更好

的生活机遇ꎮ 作为韦伯式理论家的 Kevin Smith 提

出ldquo在韦伯看来ꎬ社会流动不仅发生于不同阶级

之间ꎬ而且也发生于同一阶级内部ꎻ他似乎还表明

一个阶级内部流动的程度定义了它的概念界限ꎻ这个界限被认为达到了而不是超越了lsquo流动容易

且典型rsquo的这个观点rdquo [21]ꎮ 因此ꎬ对于韦伯来说ꎬ分析同一阶层内部社会流动可能性的不同类型和

流动 的 局 限 性 是 定 义 社 会 阶 级 的 一 个 重 要

方面[21]ꎮ尽管未来是不可能预测的ꎬ但如果他们保持

当前的生活轨迹ꎬ这些职业学校学生不可能成为

中国ldquo新富群体rdquo的成员ꎬ也不可能是全球流通的

奢侈品的消费者ꎬ也不可能被作为他人效仿的模

范人物ꎮ 然而ꎬ他们也不会是工厂职员建筑工人

或低级饭店的服务员ꎬ这些工作是农民工所从事

的[5ꎬ6ꎬ9]ꎮ 相反ꎬ他们将成为新一代灵活的服务人

员ꎬ作为半技术工人进入新型服务经济领域ꎮ 由

于他们在服务型经济领域仅享有有限的社会流

动ꎬ因而共享着相似的生活方式生活机遇和市场

地位ꎻ换句话来说ꎬ他们正形成一个新社会阶级

(韦伯意义上的ldquo阶级rdquo)ꎮ这些职业学校学生通向未来的路径和在市场

经济中的生活机遇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分析点首先ꎬ正如我在本文中论述的一样ꎬ韦伯的理论关注

于市场情况和阶层群体ꎬ他对阶层的分析视角有

助于理解当下中国阶级形塑的经济和文化方面ꎮ从韦伯的视角来看ꎬ我们所研究的这些职业学校

学生正处于一个社会阶层初级阶段拥有相同的

市场关系ldquo特权受损rdquo的地位群体和水平 垂直的

社会流动机会ꎮ 其次ꎬ我认为韦伯ldquo生活机遇rdquo的

概念要求我们在分析改变阶层形塑时要严肃地对

待ldquo代际rdquo这个概念ꎮ 当然ꎬ在中国ꎬ主流的和学术

的社会分析ꎬ已经显示出一种分析ldquo代际差异rdquo的

浓厚兴趣ꎬ并致力于把年龄按 80 后和 90 后分类ꎬ仿佛一个年龄段的所有青少年都是一样的ꎬ然而ꎬ我绝不认为每一个年龄段的所有成员都有着相似

的社会经历ꎬ对于今天的职业学校学生来说ꎬ他们

在课堂上面临的历史偶然性对他们这一代来说是

全新的①ꎮ 仔细观察特定的年龄段成员面临的社

会结构变化和新机遇ꎬ能为了解当下的阶级形成

开辟新的分析空间ꎮ这种分析是可行的ꎬ因为这些青少年有相同

的组织性背景mdashmdashmdash学校ꎮ 分析者长期认为学校是

社会性区分和再生产阶层的主要场所ꎮ 然而ꎬ我的研究表明ꎬ学校也可能是形塑新社会阶层的特

殊场所ꎮ 正如 Pun 等认为工厂里的ldquo宿舍制度rdquo能摆脱地区语言和种族的限制ꎬ形成新型的社会和

集体关系ꎬ我认为新教育制度也有创造新的社会

结合体的可能[17]ꎮ 这些新社会群体的产生不仅是

基于物理因素mdashmdashmdash不同青年群体学习在同一教室

里ꎬ而且形成于特定教育环境形成的思想空间中ꎮ因此ꎬ正如ldquo住房rdquo能给 Zhang 提供一种视角去洞

察中产阶级的ldquo阶级空间化rdquo [8]ꎬldquo宿舍rdquo被 Pun 等

认为是一个ldquo特殊的地方rdquo去观察新工人阶级形成

一样ꎬ学校也有利于洞察新服务阶层形成ꎮ另外两个原因也说明学校的重要性首先ꎬ在

变化着的社会阶层内部ꎬ学校是由国家资助的机

构ꎬ其伴随着定位他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思想体系

框架ꎮ 学校执行着国家制定的有关居留许可考试和社会流动等政策ꎮ 由于当今中国的阶层以及

社会阶层差异变得越来越尖锐ꎬ学校及家庭的教

育抉择将是理解这些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ꎮ 其

9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①对一个较早时期的工人代际间的重要性的关注ꎬ可参见Rofel LOther modernities gendered yearnings in China after socialism[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ꎬ 1994

次ꎬ学校也是很重要的ꎬ因为阶层这个概念在当下

中国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ꎮ 我所认识的这些青少

年肯定不会意识到他们正在形成一个新社会阶

层ꎬ如果被问及ꎬ我想他们会坚定地反对以一个阶

层为基础的分析ꎮ 鉴于 Anagnost 的观点ꎬ即关于

阶级的概念已在中国渐渐式微ꎬ这种现象是不足

为奇的ꎮ 如果没有这种ldquo阶级rdquo的概念ꎬ我认为职

业学校是学生生活经验的首要组织者和现实力

量ꎮ 职业学校让他们聚集在一起ꎬ形成了一个群

体ꎻ也让他们作为无缘更高教育的地位群体而待

在一起ꎮ 他们的学校教育决定了其生活机遇和流

动机会ꎬ也给他们提供创造价值和意义的机会ꎬ并且在学习生活中反对老师们的ldquo不屑rdquoꎮ

这个社会阶层是否会在将来成为一个自觉

的活跃的阶层是未知的ꎮ 韦伯谈到ꎬldquo要使这个

发生10490181049018必须使其阶层状况的lsquo现实制约性和影

响rsquo清晰可见ꎬ因为只有那时ꎬ生存机会的对比才

不是以一种完全既定的事实被感知并接受ꎬ而是

作为现存的财产占有分配的结果或者是具体的经

济制度结构产生的结果而被感知ꎮ 只有那时人们

才可能反对阶层结构ꎬ不仅仅通过一种间歇性的

和非理性的抗议的行动ꎬ而且也会采取理性的关

联形式rdquo [11]ꎮ尽管在今天ꎬ这些职业学校学生对他们的未

来是乐观的ꎬ但是ꎬ经济萧条可能会对他们的市场

境况带来毁灭性的影响ꎬ同样会毁坏他们对未来

的希望和计划ꎮ 经济和社会环境是否让他们阶级

状况的ldquo现实制约性和影响rdquo变得清晰可见ꎬ这仍

有待观察ꎮ

参考文献[1]Willis P Learning to labo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M] New York Co ̄lumbia University Pressꎬ 1981

[2]Pierre Bourdieuꎬ Passeron J C Reproduction ineducationꎬ society and culture [ M ] LondonSageꎬ 1977

[3]Anagnost A From Prime classPrime to Prime social strataPrimegrasping the social totality in reform ̄era China[ J ] Third World Quarterlyꎬ 2008ꎬ 29 ( 3 )

497-519[4] Chris King ̄Chi ChanꎬPUN N The making of a

new working class a study of collective actionsof migrant workers in south China[J] The ChinaQuarterlyꎬ2009ꎬ198287-303

[5] Tomba L Creating an urban middle classsocialengineering in Beijing [ J] The China Journalꎬ2004ꎬ511-26

[6]Goodman D S G ꎬXiaowei Zang Introduction[M]∥Goodman D S G The new rich in China futurerulersꎬ present lives London Routledgeꎬ20086

[7]Geng Songꎬ Lee T K Consumptionꎬ classformation and sexuality reading menprimes lifestylemagazines in China [ J ] The China Journalꎬ2010ꎬ64159-177

[8]Li Zhang In search of paradise middle ̄classliving in a Chinese metropolis[M] Ithaca Cor ̄nell University Pressꎬ2010

[9]Jing Wang Brand new China advertisingꎬmediaꎬ and commercial culture [M]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ꎬ2008

[10]Atkinson W Rethinking the work ̄class nexus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recent trends[J] So ̄ciologyꎬ2009ꎬ43(5) 896-912

[11]Max Weber Economy and Society Vol2[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ꎬ 1956 1978927

[12]Hebson GRenewing class analysis in studies ofthe workplace a comparison of working ̄classand middle ̄class womenprimes aspirations and identi ̄ties[J] Sociologyꎬ2009ꎬ43(1)27-44

[13] Qvortrup JFrom useful to useless the historicalcontinuity of childrenprimes constructive participations[J] Sociological Studies of Childrenꎬ 1995ꎬ 749-86

[14] Stig Thoslashgersen Secondary education in Chinaafter Mao reform and social conflict[M] Aar ̄hus Aarhus University Pressꎬ 1990

[15] Donald SꎬYi Zheng Richer than before the02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cultivation of middle ̄class taste [ M ] ∥Goodman D S GThe new rich in China futurerulersꎬ present lives London Routledgeꎬ200871-82

[16]Kipnis AThe disturbing educational discipline ofPrimePeasantsPrime[J]The China Journalꎬ2001ꎬ461-24

[17]Pun NꎬSmith C Putting transnational labour inits place the dormitory labour regime in post-socialist China[ J] Workꎬ Employment and So ̄cietyꎬ2007ꎬ21(1)27-45

[18]Boslashrge BakkenPrime Never for the first timePrimePrimepremature lovePrime and social control in todayprime s

China[J] China Informationꎬ1993ꎬ7(3)9-26[19]Michel de Certeau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 M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ꎬ 1984

[20]Willis S Teens at work negotiating the joblessfuture[M]∥ Austin JꎬWillard M Generationsof youth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Pressꎬ 1998347-360

[21]Smith K Operationalizing Max Weberprime sprobability concept of class situation theconcept of social class [J] British Journal ofSociologyꎬ 2007ꎬ58(1)87-104

Learning to Serve Urban Youthꎬ VocationalSchools and New Class Formations in China

TE Woronov1ꎻ Translated by DING Bairen2ꎬ WANG Liufei2

(1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ꎬ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ꎬ Sydney 2006ꎬ Australiaꎻ2Department of Sociologyꎬ Hohai UniversityꎬNanjing 210098ꎬ China)

AbstractWhatprimes the destin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youth in China Based on a year of ethnographic research(2007mdash2008) in two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Nanjingꎬ this essay describes the lives and experiences ofa group of young people enrolled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a Weberian approach The study shows that ur ̄ban vocational secondary schools are a privileged site for producing a new social class in China today Firstlyꎬ vo ̄cational education generates a separate status group of young people structurally and ideologicallyꎻ secondlyꎬ thesimilar background and common living environment created by the students of vocational schools help to generatea new social class and cultureꎻ thirdlyꎬ the new culture constructed by vocational schools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studentsprime choices and styles of lifeꎬ encouraging them to be engaged in the service economy as semi ̄skilled laborIn shortꎬ 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s are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the formation of a new social class They sharethe similar style of lifeꎬ life chanceꎬ market position and limited social mobilityKey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ꎻvocational schoolsꎻvocational educationꎻnew social class

【责任编辑章  诚】

12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些规章的定义ꎬ这些学生是桀骜不驯不遵守纪律

的ꎻ如果不这样的话ꎬ他们已经成为了好学生ꎬ而不会一开始进入这些学校ꎮ 这些学生站立坐下穿着的方式以及对城市空间金钱和时间的使用

方式全都需要老师的管束和纠正ꎬ老师本来就对

学生的行为表现期望不高ꎬ所以老师就能在所到

之处随时发现这些不好的行为ꎬ进而对这些行为

也就不以为然了ꎮ与ldquo分数低rdquo相关联的道德缺失被认为会渗透

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ꎮ 例如ꎬ这些学生对时间

的使用不断地受到监管ꎮ 对于中国正常的青年来

说ꎬ闲暇时间作为一个范畴完全是不存在的ꎬ他们

被期望把所有的时间花在学习或记忆上ꎮ 实际

上ꎬ在这些学生中间有着明显的道德等级ꎬ年轻人

会根据谁因努力学习而睡眠最少来相互评估和排

序ꎮ 然而ꎬ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ꎬ学习和记忆

不再有任何价值ꎬ虽然他们必须参加班内考试ꎬ但这与他们的分数是无关的ꎻ我们肯定从来没有听

说过哪个同学因考试不及格而被勒令退学或者通

不过班级测试ꎮ 因而ꎬ突然间他们有大量的可以

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ꎬ这一点极度困扰着一些老

师和成年人ꎬ他们焦虑地看到这些学生晚睡熬夜

以及花费大量的时间闲逛在篮球场学校附近的

小而便宜的小吃店和低级的商场ꎮ 老师们和管理

人员花了很大的努力ꎬ让这些学生回到教室多学

点东西ꎬ而这些努力都受到学生们每天的抵制ꎮ同样的逻辑使得老师谴责职业学校学生挥霍

无度ꎬ这也有特殊的道德逻辑如果这些学生正在

浪费大量的时间ꎬ那么他们一定也在浪费金钱ꎻldquo好学生rdquo待在家里学习ꎬ因而ꎬ他们没有机会没有理由去消费ꎮ 许多的课堂时间被用来告诫这些

学生去审视消费和节俭的道德价值ꎬ这也与全国

变化着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ꎬ如前文讨论的那样ꎬ中国的阶层地位也与消费紧密相关①ꎮ 因此ꎬ老师

试图监督他们的消费习惯ꎬ以使他们不要超过国

家的消费水平去消费ꎮ 职业学校学生一般以点头

来回应老师们的唠叨ꎬ继而抛之脑后ꎮ同样的ꎬ老师们总无休止地向学生讲述早恋

(意思是毕业之前有一个浪漫的伴侣)的道德危

害ꎮ 在中国城市里ꎬ青少年之间的浪漫关系是受

到强烈谴责的ꎬ因为这被认为会分散他们在ldquo最重

要的学习rdquo上的注意力[18]ꎮ 然而ꎬ对于职业学校学

生来说ꎬ这与学习是完全无关的ꎬ因为他们再也没

有考试需要学习ꎬ他们的分数对完成学业或找工

作实际上没有什么影响ꎮ 因此ꎬ为什么不去找个

男朋友或女朋友呢 事实上ꎬ许多学生都这样做

了ꎬ有的是在同学之间ꎬ有的是通过朋友介绍ꎮ 有

些人意识到这种行为ldquo犯规rdquo了ꎬ就向老师和家长

隐瞒这种关系ꎻ约会保密的伎俩成为两所学校用

餐或放学后闲聊的主要话题ꎮ2新的学生文化

尽管有这些对于他们的消极评价和消极态

度ꎬ但职业学校学生们并没有把自己视为ldquo失败

者rdquoꎮ 尽管他们意识到今后可能的人生机遇和消

极的社会地位ꎬ但他们正在建立属于自己通向未

来的发展路径ꎬ这是一条没有遵循国家所主导的

个体发展的路径ꎮ 通过这样的路径ꎬ他们形成了

一种新型的青年文化ꎬ即使有污名和考试失败带

来的低下地位ꎬ这种文化也会寻求一种新的尊严

形式ꎮ 换句话来说ꎬ虽然人类发展的主导思想排

除了这些青少年失败以后还能创造某种形式文化

的可能性ꎬ但是他们确实带来了某种新的东西ꎮ这些学生同国家意识形态和原有的社会范畴彻底

决裂ꎮ 我认为他们的自我认识就是一种新青年文

化的一部分ꎬ是一个和新的社会阶层相联系的地

位群体ꎮ职业学校学生们第一次通过建立自己的道德

社区以反对主导性思想体系的道德话语ꎮ 他们在

许多方面都这么做ꎬ不足为奇的是其中大部分皆

聚集在他们最受道德质疑的领域时间金钱和考

试分数ꎮ 例如ꎬ尽管面对老师们的指责ꎬ我所了解

的这些学生们自豪于他们的节俭女孩子尤其吹

嘘她们如何以较少的花费来保持时尚的外表ꎻ他们嘲笑同龄富家子弟ldquo败家子rdquo式消费方式ꎬ认为

他们自己是更好的更精明的更道德的消费者ꎬ

61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①参 见 Tomba L Of qualityꎬ harmonyꎬ and communitycivilization and the middle class in urban China [ J] Positions EastAsia Cultures Critiqueꎬ2009ꎬ17(3)592-616ꎻPun N Subsumption orconsumption the phantom of consumer revolution in Primeglobalizing ChinaPrime[J] Cultural Anthropologyꎬ2003ꎬ118 ( 4) 469 - 492ꎻ Anagnost AFrom PrimeclassPrime to Primesocial strataPrime grasping the social totality in reform ̄eraChina[J] Third World Quarterlyꎬ2008ꎬ29(3)497-519

从不奢侈花费ꎻ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基于

他们的消费模式ꎬ因而在道德上也高人一等ꎮ 他

们蔑视青年时尚杂志上的广告ꎬ也怀疑如果一个

细心且明智的消费者能花少部分钱而完美地装扮

出时尚的外表时ꎬ是否还会有人会把钱浪费在购

买名牌上ꎮ 像中产阶级的同龄人一样ꎬ这些青少

年也部分地通过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实践来定

义自身ꎬ但是他们通过声称自己的消费实践是精

明的有策略的完全与奢侈品和知名品牌不挂钩

的ꎬ以此改变自己ldquo受特权损害rdquo的阶层身份[11]ꎮ我所了解的这些学生ꎬ也自豪于他们所知晓

的有关这个城市的知识ꎬ特别是他们能够穿行于

城市中去找寻便宜货ꎮ 他们来到小巷和偏远的购

物中心ꎬ寻找位于市中心和城市边缘的低级商场ꎮ他们和这些销售低价格青少年服装的摊主们建立

了良好关系ꎬ以获得最实惠的交易ꎮ 当谈到他们

对城市空间的利用时ꎬ他们声称自己与那些待在

家里好好学习的学生相比是更好的市民ꎮ 在他们

看来ꎬ他们是真正的国际化的城市人ꎬ而不是那

种规矩型受大学束缚的青年ꎮ 他们在城市里的

时间被很好地利用了ꎬ没有浪费ꎻ他们对空间的利

用是策略性的ꎬ不是不道德的[19]ꎮ这些学生也针对测试分数提出了一个不同的

道德论点ꎮ 一些学生告诉我ꎬ他们并不是中考的

失败者ꎬ实际上ꎬ他们的分数完全可以进入普通高

中ꎬ只不过ꎬ他们选择进入职业学校ꎮ 他们争辩道

这种选择是孝顺的ꎬ因而也是非常道德的他们将

完成职业学校的学习ꎬ之后进入劳动力市场ꎬ成为

经济上自食自力者ꎬ而不是上正规高中去浪费父

母的钱ꎬ在那里极少有学生最终能通过高考ꎮ 他

们坚信自己没有上正规高中的学生那么自私ꎬ因为那些人把自己的未来建立在家庭的需要之上ꎬ因此ꎬ这些学生没有采取ldquo个人价值和考试分数成

正比rdquo的意识形态ꎬ他们不把自己看成标准考试中

的ldquo失败者rdquoꎬ而是在作为孝顺孩子的这种积极社

会地位中找到尊严ꎮ同样的ꎬ我们遇到的学生对自己拥有一份兼

职ꎬ而不是花费全部的时间在学习上是非常自豪

的ꎮ 许多职业学校学生能够自己挣零花钱ꎬ从而

减轻对父母的依赖ꎮ 在周末ꎬ女孩子在超市发放

免费样品ꎬ或者在大型购物中心发传单ꎬ工作时间

都很长ꎮ 许多男孩子下午和晚上在麦当劳和肯德

基上班ꎮ 虽然这些工作都是中产阶层父母所鄙视

的低端工作ꎬ但是ꎬ我所知道的学生大多喜欢它

们ꎬ因为这些工作简单ꎬ要求不高ꎬ几乎不需要什

么努力ꎮ 例如ꎬ发放传单能给自己在附近麦当劳

店内休息很长时间的机会ꎬ还能获得报酬ꎮ 在超

市发放样品能使自己得到免费样品ꎮ 虽然麦当劳

和肯德基店不是理想的工作ꎬ但总有好多吃的ꎬ而且店里不忙的时候ꎬ晚班工人还可以和朋友玩纸

牌等游戏ꎮ因此ꎬ实际上对于社会针对他们的每一个批

评mdashmdashmdash懒惰愚蠢浪费mdashmdashmdash这些学生都有一个回

应ꎮ 在韦伯的体系中ꎬ尽管他们处于丧誉地位ꎬ但他们仍在寻求一种方式来建立尊严ꎮ 在这一过程

中mdashmdashmdash尽管他们没有这样表达它mdashmdashmdash但他们正在

建立一种新的青年文化ꎮ 在这种新的文化中ꎬ这些受鄙视的学生是消费者ꎬ但却是节俭的消费者ꎮ他们通过一系列的兼职来养活自己ꎬ这些兼职是

富裕者或多数学术青年所唾弃的ꎬ但是他们能使

其变得有趣ꎮ 这些兼职在标准的中产阶级意义上

不是ldquo技术形塑者rdquo (即不能从兼职中学到技术)ꎬ这些学生也知道ꎬ他们当前的工作不会带来好的

发展前途①ꎬ但他们在多变的新都市经济环境中要

面临的未来就是不管他们上升到哪一步ꎬ都会不

断地跳槽和寻求新机遇ꎮ 因此ꎬ这些低端的兼职ꎬ对于他们学到城市的生活方式建立社会关系网

络和明白如何利用好特定环境ꎬ都是很好的锻炼ꎮ3职业服务行业的工作

这些学生对学习与他们未来的就业方向最终职业之间的弱关联性有着清醒的认知ꎮ 他们自

己口头传述的经验以及对稍高年级学生的观察表

明ꎬ除了进入国有企业的特例之外ꎬ他们都被潜在

雇主认为是半技术工人ꎮ 尽管这些职业学校承

诺ꎬ学校颁发的文凭证书能为他们打开通向城市

的大门ꎬ但这些学生知道得更多他们最终找到工

作还得依靠运气关系好的长相和毅力ꎬ而不是

7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①我的观察不同于 Susan Willis 研究结论ꎮ 参见 Willis S Teensat work negotiating the jobless future[M]∥Austin JꎬWillard M Genera ̄tions of youth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ꎬ 1998347-360

他们在学校学到的技能ꎮ 部分学生对学校没有教

授给他们什么存有抱怨和愤怒ꎬ但大部分职业学

校的毕业生对从事灵活服务工这样的未来很顺

从ꎮ 2008 年ꎬ当一群五年级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参加一系列春季招聘会时ꎬ我们加入其中并发现ꎬ他们都希望去找远远超过平常训练的体面的工

作ꎮ 这就涉及重新定义关于什么是ldquo体面rdquo工作

(对于他们来说)ꎮ 有的时候他们希望寻找充实而

有趣的工作ꎻ有时希望寻找安全简单的工作ꎻ有时候他们关注的则是薪资ꎮ

他们确实找到了工作ꎮ 虽然我们的研究在这

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取得学位后不久就结束了ꎬ但是在他们毕业后不久的 2009 年一个后续访问中

收集的一些逸闻趣事资料证实ꎬ所有的毕业生都

找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工作ꎮ 这些职业学校学生将

我很长时间都不理解的一些事情看得很清楚对于那些聪明灵活又充分熟悉城市的孩子ꎬ有大

量的工作可供选择ꎬ甚至对非城市户口的孩子也

一样ꎮ 虽然ꎬ外来务工人员占据着服务部门的底

层ꎬ而大学毕业生处于较高的一端ꎬ但是这些职业

学校的学生仍能在服务型经济领域的中低部门找

到大量机会ꎮ 城市的日益发展需要接待员打字

员数据录入员和影印机维修员ꎮ 还有些开放性

的工作如在新地铁站销售车票ꎬ新家园装潢中心

销售家具浴室设备ꎬ呼叫中心需要操作工ꎬ货运

公司需要调度员ꎬ小零售店需要售货员等ꎮ 我看

到的这些都是穷途末路的工作低工资低地位ꎬ而这些学生却视为一种机会并设法去抢占ꎮ 每个

月1 500~2 000元的薪资对那些和父母一起生活的

青少年来说足够了ꎬ并开始为结婚和组建家庭存

钱ꎮ 我所熟悉的那些学生对于他们的未来都一致

表现出乐观的情绪ꎮ在毕业后ꎬ这些毕业新生通过进入更好的工

作(即跳槽)来增强灵活性ꎬ有时候频繁到两三个

星期一次ꎬ他们跳槽的原因是多样的ꎬ不仅仅是因

为钱或更好的流动机会有时候为了离家近一点ꎬ有时候离职是为了避免和同事的冲突升级ꎬ或找

一个好老板ꎬ甚至为了找一个午餐时提供更好食

物的公司ꎮ 虽然按照人力资本累积的标准来看ꎬ这些行为似乎是反复无常ꎬ甚至是非理性的ꎬ但正

如 Susan Willis 所言ꎬ ldquo按一个特定的逻辑去跳

槽rdquoꎮ 通过这样做ꎬ这些青年人实践着在经济领域

里唯一真正拥有的权力放弃的权力[20]ꎮ 不断增

长的需求意味着总有另一份工作ꎬ可以跳槽去另

一片天地ꎮ令我惊讶的是ꎬ有一些学生也打算离开南京

去一些小城市ꎬ特别是江苏北部的南通ꎬ他们认为

那里将会有更多的机会较少的竞争(来自高中

生大学生的竞争)ꎮ 愿意远离像南京这样的大城

市ꎬ而去苏北这样低声望的地区是一个重要的暗

示mdashmdashmdash这些青少年正在建立新生活的计划ꎬ突破

规范性的意识形态(或思想)限制框架ꎮ 在某种程

度上ꎬ和那些聚集于主要城市的有较高教育水平

的同龄人相比ꎬ他们为灵活的ldquo后福特主义rdquo作了

更充分的准备①ꎮ 随着大学毕业生的行列(或队

伍)越来越大ꎬ这些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将会面临与

更高学历者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ꎬ这些人如洪水

般涌入劳动力市场ꎮ 越来越多来自高中高职院

校和大学的毕业生ꎬ开始给职业学校学生施加了

压力ꎮ 我沮丧地看着这些职业学校学生的状况ꎬ看到的是将来他们夹杂在不断进入城市的农民工

和不断扩大的高学历者之间的状况ꎮ 然而ꎬ他们

对这种状况持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他们正在通

向更美好更富有的未来ꎮ 即便他们不上大学ꎬ他们生活得比父辈更好ꎮ 正如他们提醒我的ꎬ出于

这些原因ꎬ大部分人凭借职业学校的文凭能找到

室内工作ꎬ许多人会找到办公室的工作ꎬ大半天时

间都可以坐着ꎬ甚至夏天可以吹空调冬天有暖

气ꎮ 他们可能会频繁地更换工作ꎬ但是他们能选

择待在一个城市ꎬ而不像往返城乡的父母ꎮ 尽管

他们在新型服务经济领域能够或将要找到的是低

工资低声望低技术的工作ꎬ但他们仍是向上流

动的ꎮ

五结论新社会阶层

在一个不断变化的道德和社会环境下ꎬ青少

年越来越多地根据他们所取得的教育成就而被定

义ꎬ我主张职业学校能为新社会阶层的形塑提供

81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①参见廉思蚁族 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ꎬ 2009

思想和体制框架ꎮ 作为一个阶层群体ꎬ在韦伯的

框架中ꎬ这些学生是ldquo特权受损rdquo的ꎬ但是ꎬ他们正

在努力建构一种新文化ꎬ使其积极作用于他们的

选择和生活方式ꎮ 作为一个群体ꎬ职业学校毕业

生有着相似的生活机遇尽管他们在城市服务业

找到了看似众多的水平流动(的机会)ꎬ但是他们

未来的垂直流动(即未来发展)很有可能因教育证

书的缺乏而受到限制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分ꎬ因为ꎬ他们受限的生

活机遇是围绕着作为新社会阶层的职业学校毕业

生而构建一个边界的部分原因ꎮ 职业学校毕业生

可能面临着愈加激烈的竞争ꎬ与同时进入劳动力

市场的正规高中毕业生甚至是未充分就业的大学

毕业生争夺就业岗位ꎬ但是这些拥有较高教育水

平的青少年至少有可能比他们获得不同的或更好

的生活机遇ꎮ 作为韦伯式理论家的 Kevin Smith 提

出ldquo在韦伯看来ꎬ社会流动不仅发生于不同阶级

之间ꎬ而且也发生于同一阶级内部ꎻ他似乎还表明

一个阶级内部流动的程度定义了它的概念界限ꎻ这个界限被认为达到了而不是超越了lsquo流动容易

且典型rsquo的这个观点rdquo [21]ꎮ 因此ꎬ对于韦伯来说ꎬ分析同一阶层内部社会流动可能性的不同类型和

流动 的 局 限 性 是 定 义 社 会 阶 级 的 一 个 重 要

方面[21]ꎮ尽管未来是不可能预测的ꎬ但如果他们保持

当前的生活轨迹ꎬ这些职业学校学生不可能成为

中国ldquo新富群体rdquo的成员ꎬ也不可能是全球流通的

奢侈品的消费者ꎬ也不可能被作为他人效仿的模

范人物ꎮ 然而ꎬ他们也不会是工厂职员建筑工人

或低级饭店的服务员ꎬ这些工作是农民工所从事

的[5ꎬ6ꎬ9]ꎮ 相反ꎬ他们将成为新一代灵活的服务人

员ꎬ作为半技术工人进入新型服务经济领域ꎮ 由

于他们在服务型经济领域仅享有有限的社会流

动ꎬ因而共享着相似的生活方式生活机遇和市场

地位ꎻ换句话来说ꎬ他们正形成一个新社会阶级

(韦伯意义上的ldquo阶级rdquo)ꎮ这些职业学校学生通向未来的路径和在市场

经济中的生活机遇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分析点首先ꎬ正如我在本文中论述的一样ꎬ韦伯的理论关注

于市场情况和阶层群体ꎬ他对阶层的分析视角有

助于理解当下中国阶级形塑的经济和文化方面ꎮ从韦伯的视角来看ꎬ我们所研究的这些职业学校

学生正处于一个社会阶层初级阶段拥有相同的

市场关系ldquo特权受损rdquo的地位群体和水平 垂直的

社会流动机会ꎮ 其次ꎬ我认为韦伯ldquo生活机遇rdquo的

概念要求我们在分析改变阶层形塑时要严肃地对

待ldquo代际rdquo这个概念ꎮ 当然ꎬ在中国ꎬ主流的和学术

的社会分析ꎬ已经显示出一种分析ldquo代际差异rdquo的

浓厚兴趣ꎬ并致力于把年龄按 80 后和 90 后分类ꎬ仿佛一个年龄段的所有青少年都是一样的ꎬ然而ꎬ我绝不认为每一个年龄段的所有成员都有着相似

的社会经历ꎬ对于今天的职业学校学生来说ꎬ他们

在课堂上面临的历史偶然性对他们这一代来说是

全新的①ꎮ 仔细观察特定的年龄段成员面临的社

会结构变化和新机遇ꎬ能为了解当下的阶级形成

开辟新的分析空间ꎮ这种分析是可行的ꎬ因为这些青少年有相同

的组织性背景mdashmdashmdash学校ꎮ 分析者长期认为学校是

社会性区分和再生产阶层的主要场所ꎮ 然而ꎬ我的研究表明ꎬ学校也可能是形塑新社会阶层的特

殊场所ꎮ 正如 Pun 等认为工厂里的ldquo宿舍制度rdquo能摆脱地区语言和种族的限制ꎬ形成新型的社会和

集体关系ꎬ我认为新教育制度也有创造新的社会

结合体的可能[17]ꎮ 这些新社会群体的产生不仅是

基于物理因素mdashmdashmdash不同青年群体学习在同一教室

里ꎬ而且形成于特定教育环境形成的思想空间中ꎮ因此ꎬ正如ldquo住房rdquo能给 Zhang 提供一种视角去洞

察中产阶级的ldquo阶级空间化rdquo [8]ꎬldquo宿舍rdquo被 Pun 等

认为是一个ldquo特殊的地方rdquo去观察新工人阶级形成

一样ꎬ学校也有利于洞察新服务阶层形成ꎮ另外两个原因也说明学校的重要性首先ꎬ在

变化着的社会阶层内部ꎬ学校是由国家资助的机

构ꎬ其伴随着定位他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思想体系

框架ꎮ 学校执行着国家制定的有关居留许可考试和社会流动等政策ꎮ 由于当今中国的阶层以及

社会阶层差异变得越来越尖锐ꎬ学校及家庭的教

育抉择将是理解这些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ꎮ 其

9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①对一个较早时期的工人代际间的重要性的关注ꎬ可参见Rofel LOther modernities gendered yearnings in China after socialism[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ꎬ 1994

次ꎬ学校也是很重要的ꎬ因为阶层这个概念在当下

中国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ꎮ 我所认识的这些青少

年肯定不会意识到他们正在形成一个新社会阶

层ꎬ如果被问及ꎬ我想他们会坚定地反对以一个阶

层为基础的分析ꎮ 鉴于 Anagnost 的观点ꎬ即关于

阶级的概念已在中国渐渐式微ꎬ这种现象是不足

为奇的ꎮ 如果没有这种ldquo阶级rdquo的概念ꎬ我认为职

业学校是学生生活经验的首要组织者和现实力

量ꎮ 职业学校让他们聚集在一起ꎬ形成了一个群

体ꎻ也让他们作为无缘更高教育的地位群体而待

在一起ꎮ 他们的学校教育决定了其生活机遇和流

动机会ꎬ也给他们提供创造价值和意义的机会ꎬ并且在学习生活中反对老师们的ldquo不屑rdquoꎮ

这个社会阶层是否会在将来成为一个自觉

的活跃的阶层是未知的ꎮ 韦伯谈到ꎬldquo要使这个

发生10490181049018必须使其阶层状况的lsquo现实制约性和影

响rsquo清晰可见ꎬ因为只有那时ꎬ生存机会的对比才

不是以一种完全既定的事实被感知并接受ꎬ而是

作为现存的财产占有分配的结果或者是具体的经

济制度结构产生的结果而被感知ꎮ 只有那时人们

才可能反对阶层结构ꎬ不仅仅通过一种间歇性的

和非理性的抗议的行动ꎬ而且也会采取理性的关

联形式rdquo [11]ꎮ尽管在今天ꎬ这些职业学校学生对他们的未

来是乐观的ꎬ但是ꎬ经济萧条可能会对他们的市场

境况带来毁灭性的影响ꎬ同样会毁坏他们对未来

的希望和计划ꎮ 经济和社会环境是否让他们阶级

状况的ldquo现实制约性和影响rdquo变得清晰可见ꎬ这仍

有待观察ꎮ

参考文献[1]Willis P Learning to labo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M] New York Co ̄lumbia University Pressꎬ 1981

[2]Pierre Bourdieuꎬ Passeron J C Reproduction ineducationꎬ society and culture [ M ] LondonSageꎬ 1977

[3]Anagnost A From Prime classPrime to Prime social strataPrimegrasping the social totality in reform ̄era China[ J ] Third World Quarterlyꎬ 2008ꎬ 29 ( 3 )

497-519[4] Chris King ̄Chi ChanꎬPUN N The making of a

new working class a study of collective actionsof migrant workers in south China[J] The ChinaQuarterlyꎬ2009ꎬ198287-303

[5] Tomba L Creating an urban middle classsocialengineering in Beijing [ J] The China Journalꎬ2004ꎬ511-26

[6]Goodman D S G ꎬXiaowei Zang Introduction[M]∥Goodman D S G The new rich in China futurerulersꎬ present lives London Routledgeꎬ20086

[7]Geng Songꎬ Lee T K Consumptionꎬ classformation and sexuality reading menprimes lifestylemagazines in China [ J ] The China Journalꎬ2010ꎬ64159-177

[8]Li Zhang In search of paradise middle ̄classliving in a Chinese metropolis[M] Ithaca Cor ̄nell University Pressꎬ2010

[9]Jing Wang Brand new China advertisingꎬmediaꎬ and commercial culture [M]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ꎬ2008

[10]Atkinson W Rethinking the work ̄class nexus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recent trends[J] So ̄ciologyꎬ2009ꎬ43(5) 896-912

[11]Max Weber Economy and Society Vol2[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ꎬ 1956 1978927

[12]Hebson GRenewing class analysis in studies ofthe workplace a comparison of working ̄classand middle ̄class womenprimes aspirations and identi ̄ties[J] Sociologyꎬ2009ꎬ43(1)27-44

[13] Qvortrup JFrom useful to useless the historicalcontinuity of childrenprimes constructive participations[J] Sociological Studies of Childrenꎬ 1995ꎬ 749-86

[14] Stig Thoslashgersen Secondary education in Chinaafter Mao reform and social conflict[M] Aar ̄hus Aarhus University Pressꎬ 1990

[15] Donald SꎬYi Zheng Richer than before the02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cultivation of middle ̄class taste [ M ] ∥Goodman D S GThe new rich in China futurerulersꎬ present lives London Routledgeꎬ200871-82

[16]Kipnis AThe disturbing educational discipline ofPrimePeasantsPrime[J]The China Journalꎬ2001ꎬ461-24

[17]Pun NꎬSmith C Putting transnational labour inits place the dormitory labour regime in post-socialist China[ J] Workꎬ Employment and So ̄cietyꎬ2007ꎬ21(1)27-45

[18]Boslashrge BakkenPrime Never for the first timePrimePrimepremature lovePrime and social control in todayprime s

China[J] China Informationꎬ1993ꎬ7(3)9-26[19]Michel de Certeau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 M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ꎬ 1984

[20]Willis S Teens at work negotiating the joblessfuture[M]∥ Austin JꎬWillard M Generationsof youth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Pressꎬ 1998347-360

[21]Smith K Operationalizing Max Weberprime sprobability concept of class situation theconcept of social class [J] British Journal ofSociologyꎬ 2007ꎬ58(1)87-104

Learning to Serve Urban Youthꎬ VocationalSchools and New Class Formations in China

TE Woronov1ꎻ Translated by DING Bairen2ꎬ WANG Liufei2

(1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ꎬ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ꎬ Sydney 2006ꎬ Australiaꎻ2Department of Sociologyꎬ Hohai UniversityꎬNanjing 210098ꎬ China)

AbstractWhatprimes the destin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youth in China Based on a year of ethnographic research(2007mdash2008) in two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Nanjingꎬ this essay describes the lives and experiences ofa group of young people enrolled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a Weberian approach The study shows that ur ̄ban vocational secondary schools are a privileged site for producing a new social class in China today Firstlyꎬ vo ̄cational education generates a separate status group of young people structurally and ideologicallyꎻ secondlyꎬ thesimilar background and common living environment created by the students of vocational schools help to generatea new social class and cultureꎻ thirdlyꎬ the new culture constructed by vocational schools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studentsprime choices and styles of lifeꎬ encouraging them to be engaged in the service economy as semi ̄skilled laborIn shortꎬ 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s are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the formation of a new social class They sharethe similar style of lifeꎬ life chanceꎬ market position and limited social mobilityKey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ꎻvocational schoolsꎻvocational educationꎻnew social class

【责任编辑章  诚】

12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从不奢侈花费ꎻ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基于

他们的消费模式ꎬ因而在道德上也高人一等ꎮ 他

们蔑视青年时尚杂志上的广告ꎬ也怀疑如果一个

细心且明智的消费者能花少部分钱而完美地装扮

出时尚的外表时ꎬ是否还会有人会把钱浪费在购

买名牌上ꎮ 像中产阶级的同龄人一样ꎬ这些青少

年也部分地通过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实践来定

义自身ꎬ但是他们通过声称自己的消费实践是精

明的有策略的完全与奢侈品和知名品牌不挂钩

的ꎬ以此改变自己ldquo受特权损害rdquo的阶层身份[11]ꎮ我所了解的这些学生ꎬ也自豪于他们所知晓

的有关这个城市的知识ꎬ特别是他们能够穿行于

城市中去找寻便宜货ꎮ 他们来到小巷和偏远的购

物中心ꎬ寻找位于市中心和城市边缘的低级商场ꎮ他们和这些销售低价格青少年服装的摊主们建立

了良好关系ꎬ以获得最实惠的交易ꎮ 当谈到他们

对城市空间的利用时ꎬ他们声称自己与那些待在

家里好好学习的学生相比是更好的市民ꎮ 在他们

看来ꎬ他们是真正的国际化的城市人ꎬ而不是那

种规矩型受大学束缚的青年ꎮ 他们在城市里的

时间被很好地利用了ꎬ没有浪费ꎻ他们对空间的利

用是策略性的ꎬ不是不道德的[19]ꎮ这些学生也针对测试分数提出了一个不同的

道德论点ꎮ 一些学生告诉我ꎬ他们并不是中考的

失败者ꎬ实际上ꎬ他们的分数完全可以进入普通高

中ꎬ只不过ꎬ他们选择进入职业学校ꎮ 他们争辩道

这种选择是孝顺的ꎬ因而也是非常道德的他们将

完成职业学校的学习ꎬ之后进入劳动力市场ꎬ成为

经济上自食自力者ꎬ而不是上正规高中去浪费父

母的钱ꎬ在那里极少有学生最终能通过高考ꎮ 他

们坚信自己没有上正规高中的学生那么自私ꎬ因为那些人把自己的未来建立在家庭的需要之上ꎬ因此ꎬ这些学生没有采取ldquo个人价值和考试分数成

正比rdquo的意识形态ꎬ他们不把自己看成标准考试中

的ldquo失败者rdquoꎬ而是在作为孝顺孩子的这种积极社

会地位中找到尊严ꎮ同样的ꎬ我们遇到的学生对自己拥有一份兼

职ꎬ而不是花费全部的时间在学习上是非常自豪

的ꎮ 许多职业学校学生能够自己挣零花钱ꎬ从而

减轻对父母的依赖ꎮ 在周末ꎬ女孩子在超市发放

免费样品ꎬ或者在大型购物中心发传单ꎬ工作时间

都很长ꎮ 许多男孩子下午和晚上在麦当劳和肯德

基上班ꎮ 虽然这些工作都是中产阶层父母所鄙视

的低端工作ꎬ但是ꎬ我所知道的学生大多喜欢它

们ꎬ因为这些工作简单ꎬ要求不高ꎬ几乎不需要什

么努力ꎮ 例如ꎬ发放传单能给自己在附近麦当劳

店内休息很长时间的机会ꎬ还能获得报酬ꎮ 在超

市发放样品能使自己得到免费样品ꎮ 虽然麦当劳

和肯德基店不是理想的工作ꎬ但总有好多吃的ꎬ而且店里不忙的时候ꎬ晚班工人还可以和朋友玩纸

牌等游戏ꎮ因此ꎬ实际上对于社会针对他们的每一个批

评mdashmdashmdash懒惰愚蠢浪费mdashmdashmdash这些学生都有一个回

应ꎮ 在韦伯的体系中ꎬ尽管他们处于丧誉地位ꎬ但他们仍在寻求一种方式来建立尊严ꎮ 在这一过程

中mdashmdashmdash尽管他们没有这样表达它mdashmdashmdash但他们正在

建立一种新的青年文化ꎮ 在这种新的文化中ꎬ这些受鄙视的学生是消费者ꎬ但却是节俭的消费者ꎮ他们通过一系列的兼职来养活自己ꎬ这些兼职是

富裕者或多数学术青年所唾弃的ꎬ但是他们能使

其变得有趣ꎮ 这些兼职在标准的中产阶级意义上

不是ldquo技术形塑者rdquo (即不能从兼职中学到技术)ꎬ这些学生也知道ꎬ他们当前的工作不会带来好的

发展前途①ꎬ但他们在多变的新都市经济环境中要

面临的未来就是不管他们上升到哪一步ꎬ都会不

断地跳槽和寻求新机遇ꎮ 因此ꎬ这些低端的兼职ꎬ对于他们学到城市的生活方式建立社会关系网

络和明白如何利用好特定环境ꎬ都是很好的锻炼ꎮ3职业服务行业的工作

这些学生对学习与他们未来的就业方向最终职业之间的弱关联性有着清醒的认知ꎮ 他们自

己口头传述的经验以及对稍高年级学生的观察表

明ꎬ除了进入国有企业的特例之外ꎬ他们都被潜在

雇主认为是半技术工人ꎮ 尽管这些职业学校承

诺ꎬ学校颁发的文凭证书能为他们打开通向城市

的大门ꎬ但这些学生知道得更多他们最终找到工

作还得依靠运气关系好的长相和毅力ꎬ而不是

7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①我的观察不同于 Susan Willis 研究结论ꎮ 参见 Willis S Teensat work negotiating the jobless future[M]∥Austin JꎬWillard M Genera ̄tions of youth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ꎬ 1998347-360

他们在学校学到的技能ꎮ 部分学生对学校没有教

授给他们什么存有抱怨和愤怒ꎬ但大部分职业学

校的毕业生对从事灵活服务工这样的未来很顺

从ꎮ 2008 年ꎬ当一群五年级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参加一系列春季招聘会时ꎬ我们加入其中并发现ꎬ他们都希望去找远远超过平常训练的体面的工

作ꎮ 这就涉及重新定义关于什么是ldquo体面rdquo工作

(对于他们来说)ꎮ 有的时候他们希望寻找充实而

有趣的工作ꎻ有时希望寻找安全简单的工作ꎻ有时候他们关注的则是薪资ꎮ

他们确实找到了工作ꎮ 虽然我们的研究在这

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取得学位后不久就结束了ꎬ但是在他们毕业后不久的 2009 年一个后续访问中

收集的一些逸闻趣事资料证实ꎬ所有的毕业生都

找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工作ꎮ 这些职业学校学生将

我很长时间都不理解的一些事情看得很清楚对于那些聪明灵活又充分熟悉城市的孩子ꎬ有大

量的工作可供选择ꎬ甚至对非城市户口的孩子也

一样ꎮ 虽然ꎬ外来务工人员占据着服务部门的底

层ꎬ而大学毕业生处于较高的一端ꎬ但是这些职业

学校的学生仍能在服务型经济领域的中低部门找

到大量机会ꎮ 城市的日益发展需要接待员打字

员数据录入员和影印机维修员ꎮ 还有些开放性

的工作如在新地铁站销售车票ꎬ新家园装潢中心

销售家具浴室设备ꎬ呼叫中心需要操作工ꎬ货运

公司需要调度员ꎬ小零售店需要售货员等ꎮ 我看

到的这些都是穷途末路的工作低工资低地位ꎬ而这些学生却视为一种机会并设法去抢占ꎮ 每个

月1 500~2 000元的薪资对那些和父母一起生活的

青少年来说足够了ꎬ并开始为结婚和组建家庭存

钱ꎮ 我所熟悉的那些学生对于他们的未来都一致

表现出乐观的情绪ꎮ在毕业后ꎬ这些毕业新生通过进入更好的工

作(即跳槽)来增强灵活性ꎬ有时候频繁到两三个

星期一次ꎬ他们跳槽的原因是多样的ꎬ不仅仅是因

为钱或更好的流动机会有时候为了离家近一点ꎬ有时候离职是为了避免和同事的冲突升级ꎬ或找

一个好老板ꎬ甚至为了找一个午餐时提供更好食

物的公司ꎮ 虽然按照人力资本累积的标准来看ꎬ这些行为似乎是反复无常ꎬ甚至是非理性的ꎬ但正

如 Susan Willis 所言ꎬ ldquo按一个特定的逻辑去跳

槽rdquoꎮ 通过这样做ꎬ这些青年人实践着在经济领域

里唯一真正拥有的权力放弃的权力[20]ꎮ 不断增

长的需求意味着总有另一份工作ꎬ可以跳槽去另

一片天地ꎮ令我惊讶的是ꎬ有一些学生也打算离开南京

去一些小城市ꎬ特别是江苏北部的南通ꎬ他们认为

那里将会有更多的机会较少的竞争(来自高中

生大学生的竞争)ꎮ 愿意远离像南京这样的大城

市ꎬ而去苏北这样低声望的地区是一个重要的暗

示mdashmdashmdash这些青少年正在建立新生活的计划ꎬ突破

规范性的意识形态(或思想)限制框架ꎮ 在某种程

度上ꎬ和那些聚集于主要城市的有较高教育水平

的同龄人相比ꎬ他们为灵活的ldquo后福特主义rdquo作了

更充分的准备①ꎮ 随着大学毕业生的行列(或队

伍)越来越大ꎬ这些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将会面临与

更高学历者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ꎬ这些人如洪水

般涌入劳动力市场ꎮ 越来越多来自高中高职院

校和大学的毕业生ꎬ开始给职业学校学生施加了

压力ꎮ 我沮丧地看着这些职业学校学生的状况ꎬ看到的是将来他们夹杂在不断进入城市的农民工

和不断扩大的高学历者之间的状况ꎮ 然而ꎬ他们

对这种状况持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他们正在通

向更美好更富有的未来ꎮ 即便他们不上大学ꎬ他们生活得比父辈更好ꎮ 正如他们提醒我的ꎬ出于

这些原因ꎬ大部分人凭借职业学校的文凭能找到

室内工作ꎬ许多人会找到办公室的工作ꎬ大半天时

间都可以坐着ꎬ甚至夏天可以吹空调冬天有暖

气ꎮ 他们可能会频繁地更换工作ꎬ但是他们能选

择待在一个城市ꎬ而不像往返城乡的父母ꎮ 尽管

他们在新型服务经济领域能够或将要找到的是低

工资低声望低技术的工作ꎬ但他们仍是向上流

动的ꎮ

五结论新社会阶层

在一个不断变化的道德和社会环境下ꎬ青少

年越来越多地根据他们所取得的教育成就而被定

义ꎬ我主张职业学校能为新社会阶层的形塑提供

81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①参见廉思蚁族 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ꎬ 2009

思想和体制框架ꎮ 作为一个阶层群体ꎬ在韦伯的

框架中ꎬ这些学生是ldquo特权受损rdquo的ꎬ但是ꎬ他们正

在努力建构一种新文化ꎬ使其积极作用于他们的

选择和生活方式ꎮ 作为一个群体ꎬ职业学校毕业

生有着相似的生活机遇尽管他们在城市服务业

找到了看似众多的水平流动(的机会)ꎬ但是他们

未来的垂直流动(即未来发展)很有可能因教育证

书的缺乏而受到限制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分ꎬ因为ꎬ他们受限的生

活机遇是围绕着作为新社会阶层的职业学校毕业

生而构建一个边界的部分原因ꎮ 职业学校毕业生

可能面临着愈加激烈的竞争ꎬ与同时进入劳动力

市场的正规高中毕业生甚至是未充分就业的大学

毕业生争夺就业岗位ꎬ但是这些拥有较高教育水

平的青少年至少有可能比他们获得不同的或更好

的生活机遇ꎮ 作为韦伯式理论家的 Kevin Smith 提

出ldquo在韦伯看来ꎬ社会流动不仅发生于不同阶级

之间ꎬ而且也发生于同一阶级内部ꎻ他似乎还表明

一个阶级内部流动的程度定义了它的概念界限ꎻ这个界限被认为达到了而不是超越了lsquo流动容易

且典型rsquo的这个观点rdquo [21]ꎮ 因此ꎬ对于韦伯来说ꎬ分析同一阶层内部社会流动可能性的不同类型和

流动 的 局 限 性 是 定 义 社 会 阶 级 的 一 个 重 要

方面[21]ꎮ尽管未来是不可能预测的ꎬ但如果他们保持

当前的生活轨迹ꎬ这些职业学校学生不可能成为

中国ldquo新富群体rdquo的成员ꎬ也不可能是全球流通的

奢侈品的消费者ꎬ也不可能被作为他人效仿的模

范人物ꎮ 然而ꎬ他们也不会是工厂职员建筑工人

或低级饭店的服务员ꎬ这些工作是农民工所从事

的[5ꎬ6ꎬ9]ꎮ 相反ꎬ他们将成为新一代灵活的服务人

员ꎬ作为半技术工人进入新型服务经济领域ꎮ 由

于他们在服务型经济领域仅享有有限的社会流

动ꎬ因而共享着相似的生活方式生活机遇和市场

地位ꎻ换句话来说ꎬ他们正形成一个新社会阶级

(韦伯意义上的ldquo阶级rdquo)ꎮ这些职业学校学生通向未来的路径和在市场

经济中的生活机遇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分析点首先ꎬ正如我在本文中论述的一样ꎬ韦伯的理论关注

于市场情况和阶层群体ꎬ他对阶层的分析视角有

助于理解当下中国阶级形塑的经济和文化方面ꎮ从韦伯的视角来看ꎬ我们所研究的这些职业学校

学生正处于一个社会阶层初级阶段拥有相同的

市场关系ldquo特权受损rdquo的地位群体和水平 垂直的

社会流动机会ꎮ 其次ꎬ我认为韦伯ldquo生活机遇rdquo的

概念要求我们在分析改变阶层形塑时要严肃地对

待ldquo代际rdquo这个概念ꎮ 当然ꎬ在中国ꎬ主流的和学术

的社会分析ꎬ已经显示出一种分析ldquo代际差异rdquo的

浓厚兴趣ꎬ并致力于把年龄按 80 后和 90 后分类ꎬ仿佛一个年龄段的所有青少年都是一样的ꎬ然而ꎬ我绝不认为每一个年龄段的所有成员都有着相似

的社会经历ꎬ对于今天的职业学校学生来说ꎬ他们

在课堂上面临的历史偶然性对他们这一代来说是

全新的①ꎮ 仔细观察特定的年龄段成员面临的社

会结构变化和新机遇ꎬ能为了解当下的阶级形成

开辟新的分析空间ꎮ这种分析是可行的ꎬ因为这些青少年有相同

的组织性背景mdashmdashmdash学校ꎮ 分析者长期认为学校是

社会性区分和再生产阶层的主要场所ꎮ 然而ꎬ我的研究表明ꎬ学校也可能是形塑新社会阶层的特

殊场所ꎮ 正如 Pun 等认为工厂里的ldquo宿舍制度rdquo能摆脱地区语言和种族的限制ꎬ形成新型的社会和

集体关系ꎬ我认为新教育制度也有创造新的社会

结合体的可能[17]ꎮ 这些新社会群体的产生不仅是

基于物理因素mdashmdashmdash不同青年群体学习在同一教室

里ꎬ而且形成于特定教育环境形成的思想空间中ꎮ因此ꎬ正如ldquo住房rdquo能给 Zhang 提供一种视角去洞

察中产阶级的ldquo阶级空间化rdquo [8]ꎬldquo宿舍rdquo被 Pun 等

认为是一个ldquo特殊的地方rdquo去观察新工人阶级形成

一样ꎬ学校也有利于洞察新服务阶层形成ꎮ另外两个原因也说明学校的重要性首先ꎬ在

变化着的社会阶层内部ꎬ学校是由国家资助的机

构ꎬ其伴随着定位他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思想体系

框架ꎮ 学校执行着国家制定的有关居留许可考试和社会流动等政策ꎮ 由于当今中国的阶层以及

社会阶层差异变得越来越尖锐ꎬ学校及家庭的教

育抉择将是理解这些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ꎮ 其

9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①对一个较早时期的工人代际间的重要性的关注ꎬ可参见Rofel LOther modernities gendered yearnings in China after socialism[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ꎬ 1994

次ꎬ学校也是很重要的ꎬ因为阶层这个概念在当下

中国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ꎮ 我所认识的这些青少

年肯定不会意识到他们正在形成一个新社会阶

层ꎬ如果被问及ꎬ我想他们会坚定地反对以一个阶

层为基础的分析ꎮ 鉴于 Anagnost 的观点ꎬ即关于

阶级的概念已在中国渐渐式微ꎬ这种现象是不足

为奇的ꎮ 如果没有这种ldquo阶级rdquo的概念ꎬ我认为职

业学校是学生生活经验的首要组织者和现实力

量ꎮ 职业学校让他们聚集在一起ꎬ形成了一个群

体ꎻ也让他们作为无缘更高教育的地位群体而待

在一起ꎮ 他们的学校教育决定了其生活机遇和流

动机会ꎬ也给他们提供创造价值和意义的机会ꎬ并且在学习生活中反对老师们的ldquo不屑rdquoꎮ

这个社会阶层是否会在将来成为一个自觉

的活跃的阶层是未知的ꎮ 韦伯谈到ꎬldquo要使这个

发生10490181049018必须使其阶层状况的lsquo现实制约性和影

响rsquo清晰可见ꎬ因为只有那时ꎬ生存机会的对比才

不是以一种完全既定的事实被感知并接受ꎬ而是

作为现存的财产占有分配的结果或者是具体的经

济制度结构产生的结果而被感知ꎮ 只有那时人们

才可能反对阶层结构ꎬ不仅仅通过一种间歇性的

和非理性的抗议的行动ꎬ而且也会采取理性的关

联形式rdquo [11]ꎮ尽管在今天ꎬ这些职业学校学生对他们的未

来是乐观的ꎬ但是ꎬ经济萧条可能会对他们的市场

境况带来毁灭性的影响ꎬ同样会毁坏他们对未来

的希望和计划ꎮ 经济和社会环境是否让他们阶级

状况的ldquo现实制约性和影响rdquo变得清晰可见ꎬ这仍

有待观察ꎮ

参考文献[1]Willis P Learning to labo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M] New York Co ̄lumbia University Pressꎬ 1981

[2]Pierre Bourdieuꎬ Passeron J C Reproduction ineducationꎬ society and culture [ M ] LondonSageꎬ 1977

[3]Anagnost A From Prime classPrime to Prime social strataPrimegrasping the social totality in reform ̄era China[ J ] Third World Quarterlyꎬ 2008ꎬ 29 ( 3 )

497-519[4] Chris King ̄Chi ChanꎬPUN N The making of a

new working class a study of collective actionsof migrant workers in south China[J] The ChinaQuarterlyꎬ2009ꎬ198287-303

[5] Tomba L Creating an urban middle classsocialengineering in Beijing [ J] The China Journalꎬ2004ꎬ511-26

[6]Goodman D S G ꎬXiaowei Zang Introduction[M]∥Goodman D S G The new rich in China futurerulersꎬ present lives London Routledgeꎬ20086

[7]Geng Songꎬ Lee T K Consumptionꎬ classformation and sexuality reading menprimes lifestylemagazines in China [ J ] The China Journalꎬ2010ꎬ64159-177

[8]Li Zhang In search of paradise middle ̄classliving in a Chinese metropolis[M] Ithaca Cor ̄nell University Pressꎬ2010

[9]Jing Wang Brand new China advertisingꎬmediaꎬ and commercial culture [M]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ꎬ2008

[10]Atkinson W Rethinking the work ̄class nexus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recent trends[J] So ̄ciologyꎬ2009ꎬ43(5) 896-912

[11]Max Weber Economy and Society Vol2[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ꎬ 1956 1978927

[12]Hebson GRenewing class analysis in studies ofthe workplace a comparison of working ̄classand middle ̄class womenprimes aspirations and identi ̄ties[J] Sociologyꎬ2009ꎬ43(1)27-44

[13] Qvortrup JFrom useful to useless the historicalcontinuity of childrenprimes constructive participations[J] Sociological Studies of Childrenꎬ 1995ꎬ 749-86

[14] Stig Thoslashgersen Secondary education in Chinaafter Mao reform and social conflict[M] Aar ̄hus Aarhus University Pressꎬ 1990

[15] Donald SꎬYi Zheng Richer than before the02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cultivation of middle ̄class taste [ M ] ∥Goodman D S GThe new rich in China futurerulersꎬ present lives London Routledgeꎬ200871-82

[16]Kipnis AThe disturbing educational discipline ofPrimePeasantsPrime[J]The China Journalꎬ2001ꎬ461-24

[17]Pun NꎬSmith C Putting transnational labour inits place the dormitory labour regime in post-socialist China[ J] Workꎬ Employment and So ̄cietyꎬ2007ꎬ21(1)27-45

[18]Boslashrge BakkenPrime Never for the first timePrimePrimepremature lovePrime and social control in todayprime s

China[J] China Informationꎬ1993ꎬ7(3)9-26[19]Michel de Certeau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 M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ꎬ 1984

[20]Willis S Teens at work negotiating the joblessfuture[M]∥ Austin JꎬWillard M Generationsof youth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Pressꎬ 1998347-360

[21]Smith K Operationalizing Max Weberprime sprobability concept of class situation theconcept of social class [J] British Journal ofSociologyꎬ 2007ꎬ58(1)87-104

Learning to Serve Urban Youthꎬ VocationalSchools and New Class Formations in China

TE Woronov1ꎻ Translated by DING Bairen2ꎬ WANG Liufei2

(1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ꎬ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ꎬ Sydney 2006ꎬ Australiaꎻ2Department of Sociologyꎬ Hohai UniversityꎬNanjing 210098ꎬ China)

AbstractWhatprimes the destin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youth in China Based on a year of ethnographic research(2007mdash2008) in two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Nanjingꎬ this essay describes the lives and experiences ofa group of young people enrolled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a Weberian approach The study shows that ur ̄ban vocational secondary schools are a privileged site for producing a new social class in China today Firstlyꎬ vo ̄cational education generates a separate status group of young people structurally and ideologicallyꎻ secondlyꎬ thesimilar background and common living environment created by the students of vocational schools help to generatea new social class and cultureꎻ thirdlyꎬ the new culture constructed by vocational schools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studentsprime choices and styles of lifeꎬ encouraging them to be engaged in the service economy as semi ̄skilled laborIn shortꎬ 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s are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the formation of a new social class They sharethe similar style of lifeꎬ life chanceꎬ market position and limited social mobilityKey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ꎻvocational schoolsꎻvocational educationꎻnew social class

【责任编辑章  诚】

12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他们在学校学到的技能ꎮ 部分学生对学校没有教

授给他们什么存有抱怨和愤怒ꎬ但大部分职业学

校的毕业生对从事灵活服务工这样的未来很顺

从ꎮ 2008 年ꎬ当一群五年级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参加一系列春季招聘会时ꎬ我们加入其中并发现ꎬ他们都希望去找远远超过平常训练的体面的工

作ꎮ 这就涉及重新定义关于什么是ldquo体面rdquo工作

(对于他们来说)ꎮ 有的时候他们希望寻找充实而

有趣的工作ꎻ有时希望寻找安全简单的工作ꎻ有时候他们关注的则是薪资ꎮ

他们确实找到了工作ꎮ 虽然我们的研究在这

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取得学位后不久就结束了ꎬ但是在他们毕业后不久的 2009 年一个后续访问中

收集的一些逸闻趣事资料证实ꎬ所有的毕业生都

找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工作ꎮ 这些职业学校学生将

我很长时间都不理解的一些事情看得很清楚对于那些聪明灵活又充分熟悉城市的孩子ꎬ有大

量的工作可供选择ꎬ甚至对非城市户口的孩子也

一样ꎮ 虽然ꎬ外来务工人员占据着服务部门的底

层ꎬ而大学毕业生处于较高的一端ꎬ但是这些职业

学校的学生仍能在服务型经济领域的中低部门找

到大量机会ꎮ 城市的日益发展需要接待员打字

员数据录入员和影印机维修员ꎮ 还有些开放性

的工作如在新地铁站销售车票ꎬ新家园装潢中心

销售家具浴室设备ꎬ呼叫中心需要操作工ꎬ货运

公司需要调度员ꎬ小零售店需要售货员等ꎮ 我看

到的这些都是穷途末路的工作低工资低地位ꎬ而这些学生却视为一种机会并设法去抢占ꎮ 每个

月1 500~2 000元的薪资对那些和父母一起生活的

青少年来说足够了ꎬ并开始为结婚和组建家庭存

钱ꎮ 我所熟悉的那些学生对于他们的未来都一致

表现出乐观的情绪ꎮ在毕业后ꎬ这些毕业新生通过进入更好的工

作(即跳槽)来增强灵活性ꎬ有时候频繁到两三个

星期一次ꎬ他们跳槽的原因是多样的ꎬ不仅仅是因

为钱或更好的流动机会有时候为了离家近一点ꎬ有时候离职是为了避免和同事的冲突升级ꎬ或找

一个好老板ꎬ甚至为了找一个午餐时提供更好食

物的公司ꎮ 虽然按照人力资本累积的标准来看ꎬ这些行为似乎是反复无常ꎬ甚至是非理性的ꎬ但正

如 Susan Willis 所言ꎬ ldquo按一个特定的逻辑去跳

槽rdquoꎮ 通过这样做ꎬ这些青年人实践着在经济领域

里唯一真正拥有的权力放弃的权力[20]ꎮ 不断增

长的需求意味着总有另一份工作ꎬ可以跳槽去另

一片天地ꎮ令我惊讶的是ꎬ有一些学生也打算离开南京

去一些小城市ꎬ特别是江苏北部的南通ꎬ他们认为

那里将会有更多的机会较少的竞争(来自高中

生大学生的竞争)ꎮ 愿意远离像南京这样的大城

市ꎬ而去苏北这样低声望的地区是一个重要的暗

示mdashmdashmdash这些青少年正在建立新生活的计划ꎬ突破

规范性的意识形态(或思想)限制框架ꎮ 在某种程

度上ꎬ和那些聚集于主要城市的有较高教育水平

的同龄人相比ꎬ他们为灵活的ldquo后福特主义rdquo作了

更充分的准备①ꎮ 随着大学毕业生的行列(或队

伍)越来越大ꎬ这些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将会面临与

更高学历者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ꎬ这些人如洪水

般涌入劳动力市场ꎮ 越来越多来自高中高职院

校和大学的毕业生ꎬ开始给职业学校学生施加了

压力ꎮ 我沮丧地看着这些职业学校学生的状况ꎬ看到的是将来他们夹杂在不断进入城市的农民工

和不断扩大的高学历者之间的状况ꎮ 然而ꎬ他们

对这种状况持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他们正在通

向更美好更富有的未来ꎮ 即便他们不上大学ꎬ他们生活得比父辈更好ꎮ 正如他们提醒我的ꎬ出于

这些原因ꎬ大部分人凭借职业学校的文凭能找到

室内工作ꎬ许多人会找到办公室的工作ꎬ大半天时

间都可以坐着ꎬ甚至夏天可以吹空调冬天有暖

气ꎮ 他们可能会频繁地更换工作ꎬ但是他们能选

择待在一个城市ꎬ而不像往返城乡的父母ꎮ 尽管

他们在新型服务经济领域能够或将要找到的是低

工资低声望低技术的工作ꎬ但他们仍是向上流

动的ꎮ

五结论新社会阶层

在一个不断变化的道德和社会环境下ꎬ青少

年越来越多地根据他们所取得的教育成就而被定

义ꎬ我主张职业学校能为新社会阶层的形塑提供

81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①参见廉思蚁族 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ꎬ 2009

思想和体制框架ꎮ 作为一个阶层群体ꎬ在韦伯的

框架中ꎬ这些学生是ldquo特权受损rdquo的ꎬ但是ꎬ他们正

在努力建构一种新文化ꎬ使其积极作用于他们的

选择和生活方式ꎮ 作为一个群体ꎬ职业学校毕业

生有着相似的生活机遇尽管他们在城市服务业

找到了看似众多的水平流动(的机会)ꎬ但是他们

未来的垂直流动(即未来发展)很有可能因教育证

书的缺乏而受到限制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分ꎬ因为ꎬ他们受限的生

活机遇是围绕着作为新社会阶层的职业学校毕业

生而构建一个边界的部分原因ꎮ 职业学校毕业生

可能面临着愈加激烈的竞争ꎬ与同时进入劳动力

市场的正规高中毕业生甚至是未充分就业的大学

毕业生争夺就业岗位ꎬ但是这些拥有较高教育水

平的青少年至少有可能比他们获得不同的或更好

的生活机遇ꎮ 作为韦伯式理论家的 Kevin Smith 提

出ldquo在韦伯看来ꎬ社会流动不仅发生于不同阶级

之间ꎬ而且也发生于同一阶级内部ꎻ他似乎还表明

一个阶级内部流动的程度定义了它的概念界限ꎻ这个界限被认为达到了而不是超越了lsquo流动容易

且典型rsquo的这个观点rdquo [21]ꎮ 因此ꎬ对于韦伯来说ꎬ分析同一阶层内部社会流动可能性的不同类型和

流动 的 局 限 性 是 定 义 社 会 阶 级 的 一 个 重 要

方面[21]ꎮ尽管未来是不可能预测的ꎬ但如果他们保持

当前的生活轨迹ꎬ这些职业学校学生不可能成为

中国ldquo新富群体rdquo的成员ꎬ也不可能是全球流通的

奢侈品的消费者ꎬ也不可能被作为他人效仿的模

范人物ꎮ 然而ꎬ他们也不会是工厂职员建筑工人

或低级饭店的服务员ꎬ这些工作是农民工所从事

的[5ꎬ6ꎬ9]ꎮ 相反ꎬ他们将成为新一代灵活的服务人

员ꎬ作为半技术工人进入新型服务经济领域ꎮ 由

于他们在服务型经济领域仅享有有限的社会流

动ꎬ因而共享着相似的生活方式生活机遇和市场

地位ꎻ换句话来说ꎬ他们正形成一个新社会阶级

(韦伯意义上的ldquo阶级rdquo)ꎮ这些职业学校学生通向未来的路径和在市场

经济中的生活机遇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分析点首先ꎬ正如我在本文中论述的一样ꎬ韦伯的理论关注

于市场情况和阶层群体ꎬ他对阶层的分析视角有

助于理解当下中国阶级形塑的经济和文化方面ꎮ从韦伯的视角来看ꎬ我们所研究的这些职业学校

学生正处于一个社会阶层初级阶段拥有相同的

市场关系ldquo特权受损rdquo的地位群体和水平 垂直的

社会流动机会ꎮ 其次ꎬ我认为韦伯ldquo生活机遇rdquo的

概念要求我们在分析改变阶层形塑时要严肃地对

待ldquo代际rdquo这个概念ꎮ 当然ꎬ在中国ꎬ主流的和学术

的社会分析ꎬ已经显示出一种分析ldquo代际差异rdquo的

浓厚兴趣ꎬ并致力于把年龄按 80 后和 90 后分类ꎬ仿佛一个年龄段的所有青少年都是一样的ꎬ然而ꎬ我绝不认为每一个年龄段的所有成员都有着相似

的社会经历ꎬ对于今天的职业学校学生来说ꎬ他们

在课堂上面临的历史偶然性对他们这一代来说是

全新的①ꎮ 仔细观察特定的年龄段成员面临的社

会结构变化和新机遇ꎬ能为了解当下的阶级形成

开辟新的分析空间ꎮ这种分析是可行的ꎬ因为这些青少年有相同

的组织性背景mdashmdashmdash学校ꎮ 分析者长期认为学校是

社会性区分和再生产阶层的主要场所ꎮ 然而ꎬ我的研究表明ꎬ学校也可能是形塑新社会阶层的特

殊场所ꎮ 正如 Pun 等认为工厂里的ldquo宿舍制度rdquo能摆脱地区语言和种族的限制ꎬ形成新型的社会和

集体关系ꎬ我认为新教育制度也有创造新的社会

结合体的可能[17]ꎮ 这些新社会群体的产生不仅是

基于物理因素mdashmdashmdash不同青年群体学习在同一教室

里ꎬ而且形成于特定教育环境形成的思想空间中ꎮ因此ꎬ正如ldquo住房rdquo能给 Zhang 提供一种视角去洞

察中产阶级的ldquo阶级空间化rdquo [8]ꎬldquo宿舍rdquo被 Pun 等

认为是一个ldquo特殊的地方rdquo去观察新工人阶级形成

一样ꎬ学校也有利于洞察新服务阶层形成ꎮ另外两个原因也说明学校的重要性首先ꎬ在

变化着的社会阶层内部ꎬ学校是由国家资助的机

构ꎬ其伴随着定位他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思想体系

框架ꎮ 学校执行着国家制定的有关居留许可考试和社会流动等政策ꎮ 由于当今中国的阶层以及

社会阶层差异变得越来越尖锐ꎬ学校及家庭的教

育抉择将是理解这些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ꎮ 其

9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①对一个较早时期的工人代际间的重要性的关注ꎬ可参见Rofel LOther modernities gendered yearnings in China after socialism[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ꎬ 1994

次ꎬ学校也是很重要的ꎬ因为阶层这个概念在当下

中国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ꎮ 我所认识的这些青少

年肯定不会意识到他们正在形成一个新社会阶

层ꎬ如果被问及ꎬ我想他们会坚定地反对以一个阶

层为基础的分析ꎮ 鉴于 Anagnost 的观点ꎬ即关于

阶级的概念已在中国渐渐式微ꎬ这种现象是不足

为奇的ꎮ 如果没有这种ldquo阶级rdquo的概念ꎬ我认为职

业学校是学生生活经验的首要组织者和现实力

量ꎮ 职业学校让他们聚集在一起ꎬ形成了一个群

体ꎻ也让他们作为无缘更高教育的地位群体而待

在一起ꎮ 他们的学校教育决定了其生活机遇和流

动机会ꎬ也给他们提供创造价值和意义的机会ꎬ并且在学习生活中反对老师们的ldquo不屑rdquoꎮ

这个社会阶层是否会在将来成为一个自觉

的活跃的阶层是未知的ꎮ 韦伯谈到ꎬldquo要使这个

发生10490181049018必须使其阶层状况的lsquo现实制约性和影

响rsquo清晰可见ꎬ因为只有那时ꎬ生存机会的对比才

不是以一种完全既定的事实被感知并接受ꎬ而是

作为现存的财产占有分配的结果或者是具体的经

济制度结构产生的结果而被感知ꎮ 只有那时人们

才可能反对阶层结构ꎬ不仅仅通过一种间歇性的

和非理性的抗议的行动ꎬ而且也会采取理性的关

联形式rdquo [11]ꎮ尽管在今天ꎬ这些职业学校学生对他们的未

来是乐观的ꎬ但是ꎬ经济萧条可能会对他们的市场

境况带来毁灭性的影响ꎬ同样会毁坏他们对未来

的希望和计划ꎮ 经济和社会环境是否让他们阶级

状况的ldquo现实制约性和影响rdquo变得清晰可见ꎬ这仍

有待观察ꎮ

参考文献[1]Willis P Learning to labo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M] New York Co ̄lumbia University Pressꎬ 1981

[2]Pierre Bourdieuꎬ Passeron J C Reproduction ineducationꎬ society and culture [ M ] LondonSageꎬ 1977

[3]Anagnost A From Prime classPrime to Prime social strataPrimegrasping the social totality in reform ̄era China[ J ] Third World Quarterlyꎬ 2008ꎬ 29 ( 3 )

497-519[4] Chris King ̄Chi ChanꎬPUN N The making of a

new working class a study of collective actionsof migrant workers in south China[J] The ChinaQuarterlyꎬ2009ꎬ198287-303

[5] Tomba L Creating an urban middle classsocialengineering in Beijing [ J] The China Journalꎬ2004ꎬ511-26

[6]Goodman D S G ꎬXiaowei Zang Introduction[M]∥Goodman D S G The new rich in China futurerulersꎬ present lives London Routledgeꎬ20086

[7]Geng Songꎬ Lee T K Consumptionꎬ classformation and sexuality reading menprimes lifestylemagazines in China [ J ] The China Journalꎬ2010ꎬ64159-177

[8]Li Zhang In search of paradise middle ̄classliving in a Chinese metropolis[M] Ithaca Cor ̄nell University Pressꎬ2010

[9]Jing Wang Brand new China advertisingꎬmediaꎬ and commercial culture [M]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ꎬ2008

[10]Atkinson W Rethinking the work ̄class nexus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recent trends[J] So ̄ciologyꎬ2009ꎬ43(5) 896-912

[11]Max Weber Economy and Society Vol2[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ꎬ 1956 1978927

[12]Hebson GRenewing class analysis in studies ofthe workplace a comparison of working ̄classand middle ̄class womenprimes aspirations and identi ̄ties[J] Sociologyꎬ2009ꎬ43(1)27-44

[13] Qvortrup JFrom useful to useless the historicalcontinuity of childrenprimes constructive participations[J] Sociological Studies of Childrenꎬ 1995ꎬ 749-86

[14] Stig Thoslashgersen Secondary education in Chinaafter Mao reform and social conflict[M] Aar ̄hus Aarhus University Pressꎬ 1990

[15] Donald SꎬYi Zheng Richer than before the02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cultivation of middle ̄class taste [ M ] ∥Goodman D S GThe new rich in China futurerulersꎬ present lives London Routledgeꎬ200871-82

[16]Kipnis AThe disturbing educational discipline ofPrimePeasantsPrime[J]The China Journalꎬ2001ꎬ461-24

[17]Pun NꎬSmith C Putting transnational labour inits place the dormitory labour regime in post-socialist China[ J] Workꎬ Employment and So ̄cietyꎬ2007ꎬ21(1)27-45

[18]Boslashrge BakkenPrime Never for the first timePrimePrimepremature lovePrime and social control in todayprime s

China[J] China Informationꎬ1993ꎬ7(3)9-26[19]Michel de Certeau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 M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ꎬ 1984

[20]Willis S Teens at work negotiating the joblessfuture[M]∥ Austin JꎬWillard M Generationsof youth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Pressꎬ 1998347-360

[21]Smith K Operationalizing Max Weberprime sprobability concept of class situation theconcept of social class [J] British Journal ofSociologyꎬ 2007ꎬ58(1)87-104

Learning to Serve Urban Youthꎬ VocationalSchools and New Class Formations in China

TE Woronov1ꎻ Translated by DING Bairen2ꎬ WANG Liufei2

(1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ꎬ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ꎬ Sydney 2006ꎬ Australiaꎻ2Department of Sociologyꎬ Hohai UniversityꎬNanjing 210098ꎬ China)

AbstractWhatprimes the destin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youth in China Based on a year of ethnographic research(2007mdash2008) in two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Nanjingꎬ this essay describes the lives and experiences ofa group of young people enrolled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a Weberian approach The study shows that ur ̄ban vocational secondary schools are a privileged site for producing a new social class in China today Firstlyꎬ vo ̄cational education generates a separate status group of young people structurally and ideologicallyꎻ secondlyꎬ thesimilar background and common living environment created by the students of vocational schools help to generatea new social class and cultureꎻ thirdlyꎬ the new culture constructed by vocational schools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studentsprime choices and styles of lifeꎬ encouraging them to be engaged in the service economy as semi ̄skilled laborIn shortꎬ 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s are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the formation of a new social class They sharethe similar style of lifeꎬ life chanceꎬ market position and limited social mobilityKey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ꎻvocational schoolsꎻvocational educationꎻnew social class

【责任编辑章  诚】

12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思想和体制框架ꎮ 作为一个阶层群体ꎬ在韦伯的

框架中ꎬ这些学生是ldquo特权受损rdquo的ꎬ但是ꎬ他们正

在努力建构一种新文化ꎬ使其积极作用于他们的

选择和生活方式ꎮ 作为一个群体ꎬ职业学校毕业

生有着相似的生活机遇尽管他们在城市服务业

找到了看似众多的水平流动(的机会)ꎬ但是他们

未来的垂直流动(即未来发展)很有可能因教育证

书的缺乏而受到限制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分ꎬ因为ꎬ他们受限的生

活机遇是围绕着作为新社会阶层的职业学校毕业

生而构建一个边界的部分原因ꎮ 职业学校毕业生

可能面临着愈加激烈的竞争ꎬ与同时进入劳动力

市场的正规高中毕业生甚至是未充分就业的大学

毕业生争夺就业岗位ꎬ但是这些拥有较高教育水

平的青少年至少有可能比他们获得不同的或更好

的生活机遇ꎮ 作为韦伯式理论家的 Kevin Smith 提

出ldquo在韦伯看来ꎬ社会流动不仅发生于不同阶级

之间ꎬ而且也发生于同一阶级内部ꎻ他似乎还表明

一个阶级内部流动的程度定义了它的概念界限ꎻ这个界限被认为达到了而不是超越了lsquo流动容易

且典型rsquo的这个观点rdquo [21]ꎮ 因此ꎬ对于韦伯来说ꎬ分析同一阶层内部社会流动可能性的不同类型和

流动 的 局 限 性 是 定 义 社 会 阶 级 的 一 个 重 要

方面[21]ꎮ尽管未来是不可能预测的ꎬ但如果他们保持

当前的生活轨迹ꎬ这些职业学校学生不可能成为

中国ldquo新富群体rdquo的成员ꎬ也不可能是全球流通的

奢侈品的消费者ꎬ也不可能被作为他人效仿的模

范人物ꎮ 然而ꎬ他们也不会是工厂职员建筑工人

或低级饭店的服务员ꎬ这些工作是农民工所从事

的[5ꎬ6ꎬ9]ꎮ 相反ꎬ他们将成为新一代灵活的服务人

员ꎬ作为半技术工人进入新型服务经济领域ꎮ 由

于他们在服务型经济领域仅享有有限的社会流

动ꎬ因而共享着相似的生活方式生活机遇和市场

地位ꎻ换句话来说ꎬ他们正形成一个新社会阶级

(韦伯意义上的ldquo阶级rdquo)ꎮ这些职业学校学生通向未来的路径和在市场

经济中的生活机遇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分析点首先ꎬ正如我在本文中论述的一样ꎬ韦伯的理论关注

于市场情况和阶层群体ꎬ他对阶层的分析视角有

助于理解当下中国阶级形塑的经济和文化方面ꎮ从韦伯的视角来看ꎬ我们所研究的这些职业学校

学生正处于一个社会阶层初级阶段拥有相同的

市场关系ldquo特权受损rdquo的地位群体和水平 垂直的

社会流动机会ꎮ 其次ꎬ我认为韦伯ldquo生活机遇rdquo的

概念要求我们在分析改变阶层形塑时要严肃地对

待ldquo代际rdquo这个概念ꎮ 当然ꎬ在中国ꎬ主流的和学术

的社会分析ꎬ已经显示出一种分析ldquo代际差异rdquo的

浓厚兴趣ꎬ并致力于把年龄按 80 后和 90 后分类ꎬ仿佛一个年龄段的所有青少年都是一样的ꎬ然而ꎬ我绝不认为每一个年龄段的所有成员都有着相似

的社会经历ꎬ对于今天的职业学校学生来说ꎬ他们

在课堂上面临的历史偶然性对他们这一代来说是

全新的①ꎮ 仔细观察特定的年龄段成员面临的社

会结构变化和新机遇ꎬ能为了解当下的阶级形成

开辟新的分析空间ꎮ这种分析是可行的ꎬ因为这些青少年有相同

的组织性背景mdashmdashmdash学校ꎮ 分析者长期认为学校是

社会性区分和再生产阶层的主要场所ꎮ 然而ꎬ我的研究表明ꎬ学校也可能是形塑新社会阶层的特

殊场所ꎮ 正如 Pun 等认为工厂里的ldquo宿舍制度rdquo能摆脱地区语言和种族的限制ꎬ形成新型的社会和

集体关系ꎬ我认为新教育制度也有创造新的社会

结合体的可能[17]ꎮ 这些新社会群体的产生不仅是

基于物理因素mdashmdashmdash不同青年群体学习在同一教室

里ꎬ而且形成于特定教育环境形成的思想空间中ꎮ因此ꎬ正如ldquo住房rdquo能给 Zhang 提供一种视角去洞

察中产阶级的ldquo阶级空间化rdquo [8]ꎬldquo宿舍rdquo被 Pun 等

认为是一个ldquo特殊的地方rdquo去观察新工人阶级形成

一样ꎬ学校也有利于洞察新服务阶层形成ꎮ另外两个原因也说明学校的重要性首先ꎬ在

变化着的社会阶层内部ꎬ学校是由国家资助的机

构ꎬ其伴随着定位他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思想体系

框架ꎮ 学校执行着国家制定的有关居留许可考试和社会流动等政策ꎮ 由于当今中国的阶层以及

社会阶层差异变得越来越尖锐ꎬ学校及家庭的教

育抉择将是理解这些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ꎮ 其

9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①对一个较早时期的工人代际间的重要性的关注ꎬ可参见Rofel LOther modernities gendered yearnings in China after socialism[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ꎬ 1994

次ꎬ学校也是很重要的ꎬ因为阶层这个概念在当下

中国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ꎮ 我所认识的这些青少

年肯定不会意识到他们正在形成一个新社会阶

层ꎬ如果被问及ꎬ我想他们会坚定地反对以一个阶

层为基础的分析ꎮ 鉴于 Anagnost 的观点ꎬ即关于

阶级的概念已在中国渐渐式微ꎬ这种现象是不足

为奇的ꎮ 如果没有这种ldquo阶级rdquo的概念ꎬ我认为职

业学校是学生生活经验的首要组织者和现实力

量ꎮ 职业学校让他们聚集在一起ꎬ形成了一个群

体ꎻ也让他们作为无缘更高教育的地位群体而待

在一起ꎮ 他们的学校教育决定了其生活机遇和流

动机会ꎬ也给他们提供创造价值和意义的机会ꎬ并且在学习生活中反对老师们的ldquo不屑rdquoꎮ

这个社会阶层是否会在将来成为一个自觉

的活跃的阶层是未知的ꎮ 韦伯谈到ꎬldquo要使这个

发生10490181049018必须使其阶层状况的lsquo现实制约性和影

响rsquo清晰可见ꎬ因为只有那时ꎬ生存机会的对比才

不是以一种完全既定的事实被感知并接受ꎬ而是

作为现存的财产占有分配的结果或者是具体的经

济制度结构产生的结果而被感知ꎮ 只有那时人们

才可能反对阶层结构ꎬ不仅仅通过一种间歇性的

和非理性的抗议的行动ꎬ而且也会采取理性的关

联形式rdquo [11]ꎮ尽管在今天ꎬ这些职业学校学生对他们的未

来是乐观的ꎬ但是ꎬ经济萧条可能会对他们的市场

境况带来毁灭性的影响ꎬ同样会毁坏他们对未来

的希望和计划ꎮ 经济和社会环境是否让他们阶级

状况的ldquo现实制约性和影响rdquo变得清晰可见ꎬ这仍

有待观察ꎮ

参考文献[1]Willis P Learning to labo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M] New York Co ̄lumbia University Pressꎬ 1981

[2]Pierre Bourdieuꎬ Passeron J C Reproduction ineducationꎬ society and culture [ M ] LondonSageꎬ 1977

[3]Anagnost A From Prime classPrime to Prime social strataPrimegrasping the social totality in reform ̄era China[ J ] Third World Quarterlyꎬ 2008ꎬ 29 ( 3 )

497-519[4] Chris King ̄Chi ChanꎬPUN N The making of a

new working class a study of collective actionsof migrant workers in south China[J] The ChinaQuarterlyꎬ2009ꎬ198287-303

[5] Tomba L Creating an urban middle classsocialengineering in Beijing [ J] The China Journalꎬ2004ꎬ511-26

[6]Goodman D S G ꎬXiaowei Zang Introduction[M]∥Goodman D S G The new rich in China futurerulersꎬ present lives London Routledgeꎬ20086

[7]Geng Songꎬ Lee T K Consumptionꎬ classformation and sexuality reading menprimes lifestylemagazines in China [ J ] The China Journalꎬ2010ꎬ64159-177

[8]Li Zhang In search of paradise middle ̄classliving in a Chinese metropolis[M] Ithaca Cor ̄nell University Pressꎬ2010

[9]Jing Wang Brand new China advertisingꎬmediaꎬ and commercial culture [M]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ꎬ2008

[10]Atkinson W Rethinking the work ̄class nexus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recent trends[J] So ̄ciologyꎬ2009ꎬ43(5) 896-912

[11]Max Weber Economy and Society Vol2[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ꎬ 1956 1978927

[12]Hebson GRenewing class analysis in studies ofthe workplace a comparison of working ̄classand middle ̄class womenprimes aspirations and identi ̄ties[J] Sociologyꎬ2009ꎬ43(1)27-44

[13] Qvortrup JFrom useful to useless the historicalcontinuity of childrenprimes constructive participations[J] Sociological Studies of Childrenꎬ 1995ꎬ 749-86

[14] Stig Thoslashgersen Secondary education in Chinaafter Mao reform and social conflict[M] Aar ̄hus Aarhus University Pressꎬ 1990

[15] Donald SꎬYi Zheng Richer than before the02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cultivation of middle ̄class taste [ M ] ∥Goodman D S GThe new rich in China futurerulersꎬ present lives London Routledgeꎬ200871-82

[16]Kipnis AThe disturbing educational discipline ofPrimePeasantsPrime[J]The China Journalꎬ2001ꎬ461-24

[17]Pun NꎬSmith C Putting transnational labour inits place the dormitory labour regime in post-socialist China[ J] Workꎬ Employment and So ̄cietyꎬ2007ꎬ21(1)27-45

[18]Boslashrge BakkenPrime Never for the first timePrimePrimepremature lovePrime and social control in todayprime s

China[J] China Informationꎬ1993ꎬ7(3)9-26[19]Michel de Certeau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 M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ꎬ 1984

[20]Willis S Teens at work negotiating the joblessfuture[M]∥ Austin JꎬWillard M Generationsof youth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Pressꎬ 1998347-360

[21]Smith K Operationalizing Max Weberprime sprobability concept of class situation theconcept of social class [J] British Journal ofSociologyꎬ 2007ꎬ58(1)87-104

Learning to Serve Urban Youthꎬ VocationalSchools and New Class Formations in China

TE Woronov1ꎻ Translated by DING Bairen2ꎬ WANG Liufei2

(1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ꎬ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ꎬ Sydney 2006ꎬ Australiaꎻ2Department of Sociologyꎬ Hohai UniversityꎬNanjing 210098ꎬ China)

AbstractWhatprimes the destin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youth in China Based on a year of ethnographic research(2007mdash2008) in two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Nanjingꎬ this essay describes the lives and experiences ofa group of young people enrolled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a Weberian approach The study shows that ur ̄ban vocational secondary schools are a privileged site for producing a new social class in China today Firstlyꎬ vo ̄cational education generates a separate status group of young people structurally and ideologicallyꎻ secondlyꎬ thesimilar background and common living environment created by the students of vocational schools help to generatea new social class and cultureꎻ thirdlyꎬ the new culture constructed by vocational schools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studentsprime choices and styles of lifeꎬ encouraging them to be engaged in the service economy as semi ̄skilled laborIn shortꎬ 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s are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the formation of a new social class They sharethe similar style of lifeꎬ life chanceꎬ market position and limited social mobilityKey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ꎻvocational schoolsꎻvocational educationꎻnew social class

【责任编辑章  诚】

12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次ꎬ学校也是很重要的ꎬ因为阶层这个概念在当下

中国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ꎮ 我所认识的这些青少

年肯定不会意识到他们正在形成一个新社会阶

层ꎬ如果被问及ꎬ我想他们会坚定地反对以一个阶

层为基础的分析ꎮ 鉴于 Anagnost 的观点ꎬ即关于

阶级的概念已在中国渐渐式微ꎬ这种现象是不足

为奇的ꎮ 如果没有这种ldquo阶级rdquo的概念ꎬ我认为职

业学校是学生生活经验的首要组织者和现实力

量ꎮ 职业学校让他们聚集在一起ꎬ形成了一个群

体ꎻ也让他们作为无缘更高教育的地位群体而待

在一起ꎮ 他们的学校教育决定了其生活机遇和流

动机会ꎬ也给他们提供创造价值和意义的机会ꎬ并且在学习生活中反对老师们的ldquo不屑rdquoꎮ

这个社会阶层是否会在将来成为一个自觉

的活跃的阶层是未知的ꎮ 韦伯谈到ꎬldquo要使这个

发生10490181049018必须使其阶层状况的lsquo现实制约性和影

响rsquo清晰可见ꎬ因为只有那时ꎬ生存机会的对比才

不是以一种完全既定的事实被感知并接受ꎬ而是

作为现存的财产占有分配的结果或者是具体的经

济制度结构产生的结果而被感知ꎮ 只有那时人们

才可能反对阶层结构ꎬ不仅仅通过一种间歇性的

和非理性的抗议的行动ꎬ而且也会采取理性的关

联形式rdquo [11]ꎮ尽管在今天ꎬ这些职业学校学生对他们的未

来是乐观的ꎬ但是ꎬ经济萧条可能会对他们的市场

境况带来毁灭性的影响ꎬ同样会毁坏他们对未来

的希望和计划ꎮ 经济和社会环境是否让他们阶级

状况的ldquo现实制约性和影响rdquo变得清晰可见ꎬ这仍

有待观察ꎮ

参考文献[1]Willis P Learning to labo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M] New York Co ̄lumbia University Pressꎬ 1981

[2]Pierre Bourdieuꎬ Passeron J C Reproduction ineducationꎬ society and culture [ M ] LondonSageꎬ 1977

[3]Anagnost A From Prime classPrime to Prime social strataPrimegrasping the social totality in reform ̄era China[ J ] Third World Quarterlyꎬ 2008ꎬ 29 ( 3 )

497-519[4] Chris King ̄Chi ChanꎬPUN N The making of a

new working class a study of collective actionsof migrant workers in south China[J] The ChinaQuarterlyꎬ2009ꎬ198287-303

[5] Tomba L Creating an urban middle classsocialengineering in Beijing [ J] The China Journalꎬ2004ꎬ511-26

[6]Goodman D S G ꎬXiaowei Zang Introduction[M]∥Goodman D S G The new rich in China futurerulersꎬ present lives London Routledgeꎬ20086

[7]Geng Songꎬ Lee T K Consumptionꎬ classformation and sexuality reading menprimes lifestylemagazines in China [ J ] The China Journalꎬ2010ꎬ64159-177

[8]Li Zhang In search of paradise middle ̄classliving in a Chinese metropolis[M] Ithaca Cor ̄nell University Pressꎬ2010

[9]Jing Wang Brand new China advertisingꎬmediaꎬ and commercial culture [M]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ꎬ2008

[10]Atkinson W Rethinking the work ̄class nexus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recent trends[J] So ̄ciologyꎬ2009ꎬ43(5) 896-912

[11]Max Weber Economy and Society Vol2[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ꎬ 1956 1978927

[12]Hebson GRenewing class analysis in studies ofthe workplace a comparison of working ̄classand middle ̄class womenprimes aspirations and identi ̄ties[J] Sociologyꎬ2009ꎬ43(1)27-44

[13] Qvortrup JFrom useful to useless the historicalcontinuity of childrenprimes constructive participations[J] Sociological Studies of Childrenꎬ 1995ꎬ 749-86

[14] Stig Thoslashgersen Secondary education in Chinaafter Mao reform and social conflict[M] Aar ̄hus Aarhus University Pressꎬ 1990

[15] Donald SꎬYi Zheng Richer than before the021

学做服务工中国的都市青年职业学校和新阶层的形成

cultivation of middle ̄class taste [ M ] ∥Goodman D S GThe new rich in China futurerulersꎬ present lives London Routledgeꎬ200871-82

[16]Kipnis AThe disturbing educational discipline ofPrimePeasantsPrime[J]The China Journalꎬ2001ꎬ461-24

[17]Pun NꎬSmith C Putting transnational labour inits place the dormitory labour regime in post-socialist China[ J] Workꎬ Employment and So ̄cietyꎬ2007ꎬ21(1)27-45

[18]Boslashrge BakkenPrime Never for the first timePrimePrimepremature lovePrime and social control in todayprime s

China[J] China Informationꎬ1993ꎬ7(3)9-26[19]Michel de Certeau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 M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ꎬ 1984

[20]Willis S Teens at work negotiating the joblessfuture[M]∥ Austin JꎬWillard M Generationsof youth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Pressꎬ 1998347-360

[21]Smith K Operationalizing Max Weberprime sprobability concept of class situation theconcept of social class [J] British Journal ofSociologyꎬ 2007ꎬ58(1)87-104

Learning to Serve Urban Youthꎬ VocationalSchools and New Class Formations in China

TE Woronov1ꎻ Translated by DING Bairen2ꎬ WANG Liufei2

(1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ꎬ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ꎬ Sydney 2006ꎬ Australiaꎻ2Department of Sociologyꎬ Hohai UniversityꎬNanjing 210098ꎬ China)

AbstractWhatprimes the destin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youth in China Based on a year of ethnographic research(2007mdash2008) in two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Nanjingꎬ this essay describes the lives and experiences ofa group of young people enrolled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a Weberian approach The study shows that ur ̄ban vocational secondary schools are a privileged site for producing a new social class in China today Firstlyꎬ vo ̄cational education generates a separate status group of young people structurally and ideologicallyꎻ secondlyꎬ thesimilar background and common living environment created by the students of vocational schools help to generatea new social class and cultureꎻ thirdlyꎬ the new culture constructed by vocational schools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studentsprime choices and styles of lifeꎬ encouraging them to be engaged in the service economy as semi ̄skilled laborIn shortꎬ 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s are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the formation of a new social class They sharethe similar style of lifeꎬ life chanceꎬ market position and limited social mobilityKey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ꎻvocational schoolsꎻvocational educationꎻnew social class

【责任编辑章  诚】

12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ultivation of middle ̄class taste [ M ] ∥Goodman D S GThe new rich in China futurerulersꎬ present lives London Routledgeꎬ200871-82

[16]Kipnis AThe disturbing educational discipline ofPrimePeasantsPrime[J]The China Journalꎬ2001ꎬ461-24

[17]Pun NꎬSmith C Putting transnational labour inits place the dormitory labour regime in post-socialist China[ J] Workꎬ Employment and So ̄cietyꎬ2007ꎬ21(1)27-45

[18]Boslashrge BakkenPrime Never for the first timePrimePrimepremature lovePrime and social control in todayprime s

China[J] China Informationꎬ1993ꎬ7(3)9-26[19]Michel de Certeau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 M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ꎬ 1984

[20]Willis S Teens at work negotiating the joblessfuture[M]∥ Austin JꎬWillard M Generationsof youth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Pressꎬ 1998347-360

[21]Smith K Operationalizing Max Weberprime sprobability concept of class situation theconcept of social class [J] British Journal ofSociologyꎬ 2007ꎬ58(1)87-104

Learning to Serve Urban Youthꎬ VocationalSchools and New Class Formations in China

TE Woronov1ꎻ Translated by DING Bairen2ꎬ WANG Liufei2

(1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ꎬ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ꎬ Sydney 2006ꎬ Australiaꎻ2Department of Sociologyꎬ Hohai UniversityꎬNanjing 210098ꎬ China)

AbstractWhatprimes the destin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youth in China Based on a year of ethnographic research(2007mdash2008) in two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Nanjingꎬ this essay describes the lives and experiences ofa group of young people enrolled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a Weberian approach The study shows that ur ̄ban vocational secondary schools are a privileged site for producing a new social class in China today Firstlyꎬ vo ̄cational education generates a separate status group of young people structurally and ideologicallyꎻ secondlyꎬ thesimilar background and common living environment created by the students of vocational schools help to generatea new social class and cultureꎻ thirdlyꎬ the new culture constructed by vocational schools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studentsprime choices and styles of lifeꎬ encouraging them to be engaged in the service economy as semi ̄skilled laborIn shortꎬ 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s are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the formation of a new social class They sharethe similar style of lifeꎬ life chanceꎬ market position and limited social mobilityKey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ꎻvocational schoolsꎻvocational educationꎻnew social class

【责任编辑章  诚】

12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