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l Categories
Home > Documents > 照相馆的沧海桑田 -...

照相馆的沧海桑田 -...

Date post: 12-Aug-2020
Category:
Upload: others
View: 27 times
Download: 0 times
Share this document with a friend
1
再也没有比照相馆更敏感于色彩的变化了。因为,驻守于照相馆的摄影师们历经沧桑,阅人无数,观察人们的表 情、衣着、气质,捕捉时代的脉搏。从黑白到色彩、从胶卷到数码,照相馆本身的变迁,恰好与数十年沧海桑田齐步走。 l 唐骋华 l 资料 照相馆的沧海桑田 1399 08 2012. 01.03 黑白与彩色 小宋、老宋、宋经理……在王开照相馆守了 30余年,宋力的身份和称呼换了好几茬,但他最 爱听的,是顾客那一声声亲热的“宋师傅”。每天 早晨9点,宋师傅都准时来到南京东路378号,穿 过挂满各色相片的走廊。而他的头发已灰白。 宋力拥有健康黑发的年纪,黑白照片也是主 旋律。1979年他进入王开照相馆做学徒。恰逢知 青返城高峰,只剩下青春尾巴的男男女女忙着恋 爱、结婚。据统计,从1978年到1980年,上海共有 70万对新人。他们向各照相馆涌去。 “早上卷帘门一拉开,新人们洪水般冲进 来,拦也拦不牢。”王开下午3点就闭馆,即便如 此,师傅们还得忙活到凌晨一两点。 照片是黑白的,和从前一样。“上世纪五六十 了圆梦。“我的娘舅、大哥、二哥都是搞摄影的,特别是大哥,任《新闻 报》(解放日报前身)摄影记者,拍了许多珍贵的照片。” 耳濡目染之下,幼年的陆贞雄就常去暗房,对这间能变出精彩影像 的“黑屋子”,充满好奇。他也熟悉了显影药水、定影药水,但大人不让 碰,怕底片曝光。或许出于“补偿心理”,45岁那年,陆贞雄在汕头路开了 一间小小的照相馆,后搬到青岛路。 时髦与变迁 那部黑白照相机陆贞雄不多久便弃用了,十多年间,胶卷也逐步被 数码技术所取代。相应的,顾客的需求也在变迁。 年逾七旬的上海航天局高级工程师陈尔慧回忆,他父亲13岁来上 海打拼,成家立业,留下不少照片,甚至有一张小型足球队的合影,时髦 得很。小时候,陈尔慧的家对面就是泰山照相馆,木楼梯一米来宽,里 面有布景有道具。“我大部分报名照、全家福是去那儿拍的。”附近的北 京路、石门路上也有不少照相馆,店面虽小,场地、器材则一应俱全。 “那时相机很贵,普通人不可能买得起,要留下青春玉照,必须 到照相馆。”陈尔慧说。逢年过节,照相馆里人满为患,就算只冲印胶 卷,一罐也得上百元。 此情此景已不再。如今,数码相机人手一部,摄影的门槛大大降 低。既然谁都能“随手拍”,进照相馆就需要理由。陈尔慧观察到,“冲洗 扩印、添印等业务远远超过来拍照的。”陆贞雄则发现,角度、姿势、布景 乃至修片,日益重要。“相片相片,从前强调拍得‘像’,要真实;现代人想呈 现最美好的那一面、那个瞬间。这就对摄影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跟着时 代的脚步,陆贞雄一步步朝前走。小照相馆的好处是转型快。 宋力却明显感到,家大业大的王开日子越来越难过。 王开照相馆创始于1920年,五年后孙中山葬礼,王开的摄影师赴京 全程跟踪拍摄,打响了品牌。1930年代,王开为阮玲玉、周璇、金焰、胡 蝶等明星拍摄的照片家喻户晓。王开还有两万多张海派名人的照片,保 存至今。1950年代公私合营,此后三十多年,几代上海人的全家福、结婚 照上都印着“王开照相”。在老上海人心目中,王开就是档次的象征。 然而,改革开放后欧美、港台地区的影楼迅速涌入,它们带来了新 款式、新造型、新服务,抢占了婚纱照和写真集这两块最大的蛋糕,传统 照相馆陷入窘境。 修改与手艺 及至2000年,迫于不断攀升的运营成本,王开裁员,2005年又转制为 民营企业。宋力没有走,他还入了股,“实在割舍不下啊。”同样割舍不下 的是对传统技术的留恋。对PS,宋力是看不太惯的。“他们只要新人凹造 型,拍完修一下全都成了美女帅哥。美是美,可个个长得大同小异。” 其实,图片的后期处理是颇考究的。宋力介绍,从前如果照片上的 人拍成“大小眼”,要拿到暗房里,通过画格子、测量规划、用刀刮胶卷 等步骤修正,需数小时。修掉脸上的瑕疵或皱纹,就更属复杂工艺了。 在PS大行其道的年代,这些都没用了吧?陈仲群在广灵一路开了18 年的群林摄影社,凭着他的绘画基础、暗房手艺,及完美主义般的认 真,“神奇照相馆”的美名四处传扬。然而再高超的手艺也抵不过逐年攀 升的成本,无奈之下,照相馆近期已黯然关门。 宋力却不肯悲观。“手艺是照相馆的硬指标,王开摄影的长处就是 擅长用光、构图色彩还原、后期制作等等,不能丢。不然,我们跟摄影爱 好者有什么区别?顾客又凭什么来呢?”陆贞雄则着重分析传统技艺的 优势。“同样的照片,用胶卷拍,放得很大也非常清晰,数码相机就不行 了,像素再高还是看得出颗粒。”这也是仍然有人追捧胶卷、黑白照片的 原因。 当然,更重要的是那种气氛。王开的那些老照片是抹不去的时代 印记。陈尔慧至今记得祖父有张照片,“穿长衫、马褂,头戴小滴子瓜皮 帽”,可惜丢了。“我父亲照的和搜集的照片我也见过不少,风景照、集体 照、明星照,可就是找不到了。” 陆贞雄幸运多了,他保有一张祖父陆士谔的合家欢。2010年,祖 父写于百年前的小说《新中国》重版,因预言了上海世博会而广受关 注。“许多人慕名来照相馆,我就拿出这张合家欢给他们介绍。”这张 经修复的照片依旧清晰、透亮,留着那个年代的纯粹与干净。而世事沧 桑,从黑白到彩色、从胶卷到数码,换了人间。 年代,婚纱照跟证件照没多大区别,因为根本就 没婚纱可言。”宋力说。但现在,新花样涌现。人 们开始穿西装、挑婚纱,讲究起造型,时代越进 步,新人的头靠得越近。新娘手里还多了束鲜 花。鲜花总想突破黑白两色的围困,于是用油彩 “着色”流行。 1984年,王开照相馆领风气之先,引进彩色 相机。鲜花们终于能被本色地保留在底片上了。 起初,彩照属“奢侈消费”,每张三四元,而 很多人的工资才三四十元。因此,全家福、证件照 仍多为黑白照,或事后上色。直到1992年陆贞雄 开办“乐乐彩扩社”,他还购买了两个照相机,一 个专门装彩色胶卷,一个装黑白胶卷。 陆贞雄比宋力年长,却并非科班出身。实 际上,他长期在纺织厂工作,下海开照相馆是为 相关 Link 和照相馆有关的电影 《八月照相馆》 韩国1999年 首尔郊外,余永元经营着家传的小照相馆。女交警金德琳每天都要来冲 洗照片,两人日久生情,但永元有难言之隐。德琳写信给永元,塞在照相 馆的门缝中。冬天,德琳在关闭的照相馆里,见到自己的照片…… 《旧情照相馆》 中国台湾2009年 沈家三姐妹各怀心思,做摄影师的父亲去世,为处理后事,老三搬进 “旧情照相馆”。大 想卖掉房子。金钱和亲情在拉锯,三姐妹也开始 反省。随着一张张老照片被冲洗出来,局面慢慢转变…… 《乡村照相馆》 日本2004年 年轻的摄影师高桥孝从乡下来到东京,为梦想打拼。高桥的村子将因 建水库而被淹,村里人希望他和他父亲能为每户人家拍全家福,出版影集 作纪念。高桥被打动了,和父亲穿梭于山间小道,走遍每一户人家。在这个 过程中,原本 冷漠的父子关系也逐渐改善。 上世纪中叶,照相馆拍摄的明星照片家喻户晓。
Transcript
Page 1: 照相馆的沧海桑田 - app.why.com.cnapp.why.com.cn/epaper/shzk/images/2012-01/03/A08/A08.pdf · 全程跟踪拍摄,打响了品牌。1930年代,王开为阮玲玉、周璇、金焰、胡

再也没有比照相馆更敏感于色彩的变化了。因为,驻守于照相馆的摄影师们历经沧桑,阅人无数,观察人们的表情、衣着、气质,捕捉时代的脉搏。从黑白到色彩、从胶卷到数码,照相馆本身的变迁,恰好与数十年沧海桑田齐步走。

文 l 唐骋华 图 l 资料

照相馆的沧海桑田1399

08

2012.01.03

焦点

黑白与彩色小宋、老宋、宋经理……在王开照相馆守了

30余年,宋力的身份和称呼换了好几茬,但他最

爱听的,是顾客那一声声亲热的“宋师傅”。每天

早晨9点,宋师傅都准时来到南京东路378号,穿

过挂满各色相片的走廊。而他的头发已灰白。

宋力拥有健康黑发的年纪,黑白照片也是主

旋律。1979年他进入王开照相馆做学徒。恰逢知

青返城高峰,只剩下青春尾巴的男男女女忙着恋

爱、结婚。据统计,从1978年到1980年,上海共有

70万对新人。他们向各照相馆涌去。

“早上卷帘门一拉开,新人们洪水般冲进

来,拦也拦不牢。”王开下午3点就闭馆,即便如

此,师傅们还得忙活到凌晨一两点。

照片是黑白的,和从前一样。“上世纪五六十

了圆梦。“我的娘舅、大哥、二哥都是搞摄影的,特别是大哥,任《新闻

报》(解放日报前身)摄影记者,拍了许多珍贵的照片。”

耳濡目染之下,幼年的陆贞雄就常去暗房,对这间能变出精彩影像

的“黑屋子”,充满好奇。他也熟悉了显影药水、定影药水,但大人不让

碰,怕底片曝光。或许出于“补偿心理”,45岁那年,陆贞雄在汕头路开了

一间小小的照相馆,后搬到青岛路。

时髦与变迁那部黑白照相机陆贞雄不多久便弃用了,十多年间,胶卷也逐步被

数码技术所取代。相应的,顾客的需求也在变迁。

年逾七旬的上海航天局高级工程师陈尔慧回忆,他父亲13岁来上

海打拼,成家立业,留下不少照片,甚至有一张小型足球队的合影,时髦

得很。小时候,陈尔慧的家对面就是泰山照相馆,木楼梯一米来宽,里

面有布景有道具。“我大部分报名照、全家福是去那儿拍的。”附近的北

京路、石门路上也有不少照相馆,店面虽小,场地、器材则一应俱全。

“那时相机很贵,普通人不可能买得起,要留下青春玉照,必须

到照相馆。”陈尔慧说。逢年过节,照相馆里人满为患,就算只冲印胶

卷,一罐也得上百元。

此情此景已不再。如今,数码相机人手一部,摄影的门槛大大降

低。既然谁都能“随手拍”,进照相馆就需要理由。陈尔慧观察到,“冲洗

扩印、添印等业务远远超过来拍照的。”陆贞雄则发现,角度、姿势、布景

乃至修片,日益重要。“相片相片,从前强调拍得‘像’,要真实;现代人想呈

现最美好的那一面、那个瞬间。这就对摄影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跟着时

代的脚步,陆贞雄一步步朝前走。小照相馆的好处是转型快。

宋力却明显感到,家大业大的王开日子越来越难过。

王开照相馆创始于1920年,五年后孙中山葬礼,王开的摄影师赴京

全程跟踪拍摄,打响了品牌。1930年代,王开为阮玲玉、周璇、金焰、胡

蝶等明星拍摄的照片家喻户晓。王开还有两万多张海派名人的照片,保

存至今。1950年代公私合营,此后三十多年,几代上海人的全家福、结婚

照上都印着“王开照相”。在老上海人心目中,王开就是档次的象征。

然而,改革开放后欧美、港台地区的影楼迅速涌入,它们带来了新

款式、新造型、新服务,抢占了婚纱照和写真集这两块最大的蛋糕,传统

照相馆陷入窘境。

修改与手艺及至2000年,迫于不断攀升的运营成本,王开裁员,2005年又转制为

民营企业。宋力没有走,他还入了股,“实在割舍不下啊。”同样割舍不下

的是对传统技术的留恋。对PS,宋力是看不太惯的。“他们只要新人凹造

型,拍完修一下全都成了美女帅哥。美是美,可个个长得大同小异。”

其实,图片的后期处理是颇考究的。宋力介绍,从前如果照片上的

人拍成“大小眼”,要拿到暗房里,通过画格子、测量规划、用刀刮胶卷

等步骤修正,需数小时。修掉脸上的瑕疵或皱纹,就更属复杂工艺了。

在PS大行其道的年代,这些都没用了吧?陈仲群在广灵一路开了18

年的群林摄影社,凭着他的绘画基础、暗房手艺,及完美主义般的认

真,“神奇照相馆”的美名四处传扬。然而再高超的手艺也抵不过逐年攀

升的成本,无奈之下,照相馆近期已黯然关门。

宋力却不肯悲观。“手艺是照相馆的硬指标,王开摄影的长处就是

擅长用光、构图色彩还原、后期制作等等,不能丢。不然,我们跟摄影爱

好者有什么区别?顾客又凭什么来呢?”陆贞雄则着重分析传统技艺的

优势。“同样的照片,用胶卷拍,放得很大也非常清晰,数码相机就不行

了,像素再高还是看得出颗粒。”这也是仍然有人追捧胶卷、黑白照片的

原因。

当然,更重要的是那种气氛。王开的那些老照片是抹不去的时代

印记。陈尔慧至今记得祖父有张照片,“穿长衫、马褂,头戴小滴子瓜皮

帽”,可惜丢了。“我父亲照的和搜集的照片我也见过不少,风景照、集体

照、明星照,可就是找不到了。”

陆贞雄幸运多了,他保有一张祖父陆士谔的合家欢。2010年,祖

父写于百年前的小说《新中国》重版,因预言了上海世博会而广受关

注。“许多人慕名来照相馆,我就拿出这张合家欢给他们介绍。”这张

经修复的照片依旧清晰、透亮,留着那个年代的纯粹与干净。而世事沧

桑,从黑白到彩色、从胶卷到数码,换了人间。

年代,婚纱照跟证件照没多大区别,因为根本就

没婚纱可言。”宋力说。但现在,新花样涌现。人

们开始穿西装、挑婚纱,讲究起造型,时代越进

步,新人的头靠得越近。新娘手里还多了束鲜

花。鲜花总想突破黑白两色的围困,于是用油彩

“着色”流行。

1984年,王开照相馆领风气之先,引进彩色

相机。鲜花们终于能被本色地保留在底片上了。

起初,彩照属“奢侈消费”,每张三四元,而

很多人的工资才三四十元。因此,全家福、证件照

仍多为黑白照,或事后上色。直到1992年陆贞雄

开办“乐乐彩扩社”,他还购买了两个照相机,一

个专门装彩色胶卷,一个装黑白胶卷。

陆贞雄比宋力年长,却并非科班出身。实

际上,他长期在纺织厂工作,下海开照相馆是为

相关 Link和照相馆有关的电影

《八月照相馆》韩国1999年首尔郊外,余永元经营着家传的小照相馆。女交警金德琳每天都要来冲

洗照片,两人日久生情,但永元有难言之隐。德琳写信给永元,塞在照相

馆的门缝中。冬天,德琳在关闭的照相馆里,见到自己的照片……

《旧情照相馆》中国台湾2009年沈家三姐妹各怀心思,做摄影师的父亲去世,为处理后事,老三搬进

“旧情照相馆”。大姊想卖掉房子。金钱和亲情在拉锯,三姐妹也开始

反省。随着一张张老照片被冲洗出来,局面慢慢转变……

《乡村照相馆》日本2004年

年轻的摄影师高桥孝从乡下来到东京,为梦想打拼。高桥的村子将因

建水库而被淹,村里人希望他和他父亲能为每户人家拍全家福,出版影集

作纪念。高桥被打动了,和父亲穿梭于山间小道,走遍每一户人家。在这个

过程中,原本尴尬冷漠的父子关系也逐渐改善。

上世纪中叶,照相馆拍摄的明星照片家喻户晓。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