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l Categories
Transcript
Page 1: 石首方言,地域的神味 - news.cnchu.comnews.cnchu.com/jzrb/images/2017-12/01/A007/RB7B7... · 独有的情趣,饱含着石首地域的神味,融进我们的 日常生活,无论是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

千年街巷 翰墨荆楚

金龟矢志镇沙渊

江津风物

沙市地名趣谈

石首方言,地域的神味

2017年第18期 总第74期

投稿交流QQ:1437809730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方言,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方言,这种基础文化,是创造雅文化的前提。

方言,是一种古老而悠长的文化追忆,是文明进步和历史变迁的思索。

方言,把那看不见摸不着的乡音、乡气、乡情,那些裹满乡风乡味的乡间之物,千百年来流淌成眷眷乡愁。

尽管很多方言已在我们远去的童谣里,但它独有的情趣,饱含着石首地域的神味,融进我们的日常生活,无论是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谜语,歇后语,都非常完美、十分贴切地展现出它独有的魅力。今天,每个石首人还是会在不经意间,时不时地从口中溜出几句本土方言,这就是已经融进我们血脉的石首话。

有一句谚语,石首人,礼行大,开口就是您郎嘎(您)。“您郎嘎”是对人的一种尊称,尤其是晚辈不能把长辈直呼为你,不然定会遭到责骂:咿呀,老子么子时候改成姓你(李)了,个不受教的东西,依得我的蛮性一耳巴乌死你。也有“您郎”无大小之说,表示尊重,礼多人不怪的意思。有一句在吃饭时,别人在旁边没有同吃,或是有人路过自己身边时的问候,我至今也没弄明白,问了很多人,都是笑着说,就是句讲礼行的话吧。“香迷您郎哒”,这话,你说过吗?

生活中一些忌讳,我们都知道一些,特别是在过年的时候,初一的“不能把脏水垃圾倒在屋外”,预示着会把财喜倒掉。“三十初一赶好话说”“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不能说死,不能骂人,更不能喊打喊杀。孩子们要是一不小心犯了禁,大人会马上说,童言无忌,狗子放屁。还有:男子头,女子腰,只准看,不准捞;初一不嫁娶,十七不送葬;屙尿不看人,看人屙不成等等。

在民谚中,“痣”,仿佛是一种有些神神秘秘的身体记号,“痣”长在哪里,关乎人今后一生的运程。一痣痣嘴,油汤油水;一痣痣胸,骑马拉弓;一痣痣腰,骑马挎刀;一痣痣迷(眉),哭哭啼啼;一痣痣

鼻孔,年年吃谷种;一痣痣肚,讨米无路;一痣痣背,舂米踏碓。当然,这些在我们今天看来有些可笑,也会认为是迷信,没有科学的依据。古话说,生成的眉毛长成的痣,认为长在每个人的身上是无法改变的。而现在呢,痣,是可以用药水和激光去掉的,称为“点痣”。眉毛就更不用说了,爱美的女士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纹眉,绣眉,种眉等等。

还有一些民谚,因为夸张,更能体现出方言的生动,既有哲理,又能展示其诙谐。人牵不走,鬼牵直餐餐神(奔跑);这里的意思多指人不学好,不好好做人。吃扁担横哒肠子;瞎子把胡琴子不要,还抠眼睛不成?这两句讲狠的话,按石首的土话说,是卯起哒,是讲枯皮狠呢。大懒使小懒,懒得拉稀喊;皇帝老子发酒疯,歪说都是理;自己的屁股流鲜血,还跟别人诊痔疮:打牌的,是个猪,今天赢了明天输;头上一把猪窝草,只顾肚子饱;好吃懒做,养的像稀猴(瘦猴);好吃佬的嘴长,懒神人的腿短;酒是神仙水,喝哒就软腿;月窝的(出生未满月)伢儿不怕鬼;打一砣不疼,掐一下清喊(大声喊);客来不揪嘴(不高兴),多搁一瓢水;吃西(礼,礼尚往来)不还西,脸巴像靴皮……

歇后语,民间称为谈‘菊”,在石首也非常流行。打枪佬瞄准——睁只眼,闭只眼;荷叶包鳝鱼——溜子丘(溜走了);灵牌子打屁——有鬼气;脑壳高头(上面)顶锄头——薅脑(特别厉害的人);歪嘴巴吹火——斜(邪)完哒;茅屎屋里(厕所)捡张纸——揩(开)不得口;眉毛高头吊棒头(棒槌,洗衣服用的)——爱的得个(这个)调调;老巴子绾簪——一九,等等,既有趣味又形象。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唱过的一些儿歌,觉得非常有趣。躲躲躲,恰眯果,捞倒哒,不怪我。“恰眯果”就是捉迷藏。有一首“家家(外婆)歌”,其实是颠倒歌,内容是:家家歌,家家歌,先养我,后养哥,走我的家家门口过,家家还在摇窝里坐,生我的姆妈我抬盒(抬嫁妆),爹爹(祖父)过喜会(结婚)我打锣。还有一个小游戏相当于现在的丢手绢,很多

小伙伴手拉手站成一个圆圈,一个小孩用布带蒙住眼睛站在中间,大家边唱边蹦蹦跳跳:月月红,照鸡笼,东边起,西边落,看你面前站的是哪一个?点到哪一个人就该他站到中间去替换。还有一个

“喊字歌”也蛮有味,一问一答:知也子(蝉,知了)哪里喊?壳里喊。乌龟有壳哪么不喊?在水里。水里的克蚂(青蛙)哪么喊?它口大。撮箕口大哪么不喊?篾打的。篾打的笛子哪么喊?它有眼(孔、洞)。筛子眼哪么不喊?它卷哒口。卷口的锣哪么喊?它是铜。烟嘴子是铜哪么不喊?它是尖嘴。尖嘴的鸡子哪么喊?身上有毛。还有一首“淘气女伢”:高壳子尾巴(老鼠的尾巴)细又细,一个女伢真淘气,要她洗锅不洗锅,坐在锅上洗裤脚,要她洗缸不洗缸,扒在缸上树杨桩(倒立)。要她扫地不扫地,坐在地上玩把戏。

可是今天,在普通话主导的社会语境中,方言的生存空间日渐狭窄。孩子从上幼儿园起就要求他们学说普通话,怕方言土话影响发音,家长都不再教孩子方言,方言对于他们,渐成了一个遥远的名词。而方言恰恰是通过代际传播,新一代都不会说,再往下就没有方言了。更何况,方言是活体,会随着社会发展而自然变化。还有一点也十分重要,因为基本交流是方言的根,一旦我们的方言不再反映当下生活,就会失去创新力和生命力。

我们应该看到,与方言流失同步的,是文化传承的危机。方言不仅仅是交流工具,也是一种文化载体,一种珍贵资源,一种宝贵遗产。一旦消失,很多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民间文化根本无法生存,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必然遭到破坏。

所以,今天保护方言,既应该是对方言过去的承接,也应该是对现在的推进,还应该有对未来的前瞻。这样,我们才能为故乡多增添一道绚丽的人文风景,让她成为石首文化回望历史的文化座标。

(作者单位:石首市群众艺术馆)

川主宫戏楼不等于川主宫在碧波路荆州市艺术剧院院墙

大门正上方立有一块匾额,上书“川主宫”三个大字。

那么,那里便是川主宫了吗?显然,那里并不是川主宫,其院内只有一座从解放路迁去的戏楼,因系原川主宫内的建筑之一,故名川主宫戏楼。

川主宫,亦称四川帮会馆,为当年四川籍旅沙同乡会的驻地,并为沙市十三帮会馆之一。川主宫始建于清代,因供奉川主惠民大帝塑像,故名。它的位置在沙市解放路兴安巷的南侧(今为沙市第十四中学)。早年它是坐北朝南,有宫门三道,门额上各有横匾。头道门正面题曰“江上峰青”,背面题曰“沙头月白”,二道门正面题以“室挹荆宜”,背面则谓“气吞吴楚”。题字皆用蓝绿两色碎瓷片堆砌,惜已毁于战乱。但是,直到1981年,川主宫尚存戏楼、看台和正殿,占地达774平方米。当时的戏楼是背南面北的,从正南进三道门之后拾级而上即可抵戏楼背后。戏楼东、西两侧各有入场门一道,门额上各有阳文石刻横匾,西为“祥钟峨岭”,东为“锦灿荆江”。戏台分正台和耳台,正台宽6.5米,进深9米,台高2.5米,通高在10米以上;两侧耳台各宽6.5米,进深 5米。台前院落为观众场地,其上铺满条石。两侧分设楼座,各长20米,宽4米,两层总高约7米,

石柱子瓦,甚为古朴,木制楼梯设于其南端。与戏楼相对而立的是正殿,正殿宽达18米,进深为12米,正中供有川主惠民大帝塑像。正殿门檐有双龙戏珠木质浮雕,十分精巧。戏楼檐部则有三条游龙雕刻,做工更为生动。戏台两侧台沿护板上刻有许多故事,就中人物栩栩如生,颇有呼之欲出之感。川主宫全部建筑为砖木结构,布局严谨,典雅古朴,雕琢极为精细,颇有民族特色。当年为解放路学校职工宿舍,因年久失修,白蚂蚁为患严重,故面临垮塌的命运。1987年秋,在一片保护的声浪中,沙市市政府顺应民意,决定挽救川主宫戏楼,将其异地重建。沙市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奉命在洪家垸(今为江津湖)西北角的一个半岛上将其重建成功。

重建后的川主宫戏楼不仅移动了位置,而且改变了朝向,将正北改成了正南(即偏转了180度),建筑结构也从砖木改成了钢筋混凝土,但建筑尺寸均未改动。许多构件,尤其是木质浮雕,大多被移植于该处。其神韵虽不如从前,但仍不失为一处景点。

如今,川主宫戏楼已被划归荆州市艺术剧院,仍在发挥着它的演出功能,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只不过,今川主宫戏楼已非原物,院墙上面那个“川主宫”的牌匾早已名不副实了。

(作者系荆州资深文史研究者)

□ 王之勤

公园路为沙市最为漂亮的街道之一,它略呈西北——东南走向,西起北京中路塔桥路口,东至北京中路正接便河西路,全长虽然只有 1.07 公里,又有三处弯道,但因其进出中山公园十分方便,故而人潮不断。

公园路的发端,需要追溯到1923年至1924年建成之襄沙公路。因为它的大部分路段(从机关幼儿园到塔桥路口,长约800米)正是当年襄沙公路最末的一段,沙市的第一代(也就是第一个)汽车站正建在今机关幼儿园西侧马路对面。而它的东段(中山公园至北京中路,长约200米)本为便河西路的一部分,始建时间为1933年至1934年。

那么,公园路的原名就应该是襄沙公路和便河西路了。1954年,公园路得到改建,原来的碎石路面被翻筑成沥青路面,名称也被改为建设路。1967年,曾被更名为荆沙路,1973年复名建设路。1980年11月以其围绕中山公园始更为今名。

站在原襄沙公路的角度,眼见得

西侧于 1933年建成了沙市体育场(今已迁走,其地已建起江津花园和津澳花园两座楼盘),东侧则于1935年建成了中山公园,如此相得益彰,自然是喜难自禁了。

更令公园路感到欣喜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东段两侧分别建起了两处幼儿园,一个是机关幼儿园,一个是商业幼儿园。本世纪初,在它的西段江津宾馆原址上,陆续建起了五星级的晶崴大酒店和晶崴公馆楼盘。

今日的公园路,虽然建筑红线不足20米,但有8米宽已被刷黑的车行道,可以通行各种车辆。加之两侧商铺日益稠密,早已成为人们休闲游览的好去处。尤其是两侧的行道树多为樱树,每到樱花盛开的时节,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应当特别提到的是,中山公园有三道门均在公园路上。东段的南大门(亦称头道门)、中段的二道门(今已改称中山门)和西段的三道门,都是非常著名的游览景点。关于三道门的故事还有很多,留待下次再谈吧。

公园路史话(外一篇)

□ 袁策明

07荆江副刊荆江副刊2017.12.1 星期五责任编辑:曹 歌 美术编辑:陕 璇

“四十八龟向荆台”之说,在监利西北流传数百年。其实不然。尽管水域相连,人缘相亲,文脉相通,确有一只背道而驰,化成“土龟”,静卧于今程集镇新观村二、三组间,俗称“乌龟地”,(《监利县地名志》)所“镇”沙渊之水,历经沧桑,越发可目可心。

乌龟地东毗陆游《入蜀记》“沧浪之水池盖毕家”的汪桥镇毕家村与沧湖村,南通容城八景之一的“锦水晴岚”,西接元代江南御史萨德弥实之宅址,北连“圣传道童在此落籍”的古荆台,其山川形胜令人心仪。

相传南宋咸淳年间(1270前后)某仲夏,四十八龟例行朝拜荆台时,一只金龟却南眺“新兴垸”。连年依然故我,几成众矢之的。殊不知,金龟原本东海龙宫之健将,同鲤鱼将军暗护龙王第九子溯江游堤头龙潭“受罚”,鲤鱼伺机逃逸,龟将执意修炼,北游至沧湖垸与新兴垸欲占湖为巢。孰料,捷兄先登的四十七只云梦龟,以“五湖六垸,十万八千(良田)”相要挟迫其入伙。金龟岂肯屈尊。无奈,只得人在曹营心在汉,日伏隐荒台,夜行显金身。

某日深夜至青杨深处,见兀立茅棚内灯火如萤,听儒士击节低吟:“荒台迎远客,陋舍宿寒儒。对月吟修竹,情牵此目鱼。”俄顷,朗声飞“偈语”,转瞬隐真身。金龟怦然心动。它哪里知道,此儒正是奉玉帝御旨劝楚王“迁都于郢”、助建荆台的道童回访时点化。金龟埋首寻思:懒得与四十七龟争高下,倒不如勤修善法沙棠睦,乐助人间渊薮欢。自此,便萌沙门之念,运日月之明,思造渊之策,结荒台之盟,背腹硬甲不掩金色。日伏蓄精养锐,夜动竭力造渊,土地公公感同身受,欣然为其助力。

弹指三旬矣。北渊告罄逾百亩,南渊刚超半百时,竟一波三折。金龟之举被一恶棍窥测,欲逮

入囊中,何况“龟鹤千年寿”啊。金龟冥冥之中晓得厄运降临,决计停造以眼还眼。不经意间,化着方圆数丈的土龟卧于大、小渊界中间,其头并尾,背甲前爪,皆栩栩如生,土地公公慷慨献宝,于不远处隆起“笔架”一座。如此景致,令路人与恶棍惊叹不已。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才被夷为平地,大渊也被“邹马河”肢解仅留遗迹,小渊现存水面30多亩,依旧承四时之雨雪,汲天地之精华,其“水色清漪,莹澈鉴人……谓一族之胜概也,可为一族之利源也。”据村上老人们介绍,想必是金龟显神,不然的话,沙渊从古到今未曾干涸。还有,“宁喝沙渊一口水,不吃荆台三桶油”的俚语至今未衰。

据《范氏族谱》载:明洪武七年(1374),先祖彦章公“自江西殷墟小龙巷迁徙至玉沙(今监利))之林长河胜地。”有同胞后裔再迁,伯至今程集镇廖桥村唐高楼子(即“望儿楼”),仲至新观村乌龟地,各得其所,相安无事。三年后,伯仲认定互换住宅(无考),许是“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所系。然伯公总嫌乌龟地名粗俗,先称边屋台,后呼唐家湾,至民国末年才用现名“范家沙渊”。

伯公勤于垅亩,乐伴砚田,沙棠满院,渊薮日臻,可谓春天桃林似锦,绿秧如茵;夏时池荷映日,菱茭覆水;秋日稻香满畈,棉白若银;冬至阵雁声喧,梅花吐艳……似乎印证道童偈语:“奉劝人们不羡仙,蓬莱未必胜沙渊”。此后,范氏先民勤于耕读,勤修善法,人丁兴旺,代有贤能。大清道光六年(1821),“赠赐封宗夔之墓”尚存。光绪三十年(1900),邻人刘氏《回写七律二章》咏及“社酒散归日已斜……何必向仙问年华”。古往今来,龙麟龟鹤皆主吉祥也。难怪今人依梁震《荆台》原玉作

“剥皮诗”云:“道童缴旨喜归来,美目王侯安在哉?野鹤闲云花竹外,金龟翘首笑荆台。”

(作者系省作协会员,现居监利)

山居图(国画) 作者:王宗元(荆州)

荆史钩沉□ 王克文

川主宫戏楼。

□ 邓嗣明

19351935年的三民路年的三民路。。

20

旧巷子□ 翔韦

多少年了它终于等到我:用静静的闪耀正月初三,老光阴。

青石板自行其道青砖水沟,开着肥皂花。盥洗池在外墙伸展,白瓷泛黄

旧式水龙头在滴答。那躬腰洗头的女子,背影约模是表姐一个老人在抽烟,咳嗽,褪色的

工作服,姨父穿过。老工厂的宿舍区,巨大的换气扇转动它的徽章。

谢家渡,新江口镇的老渡口多少远方来不及启航。像这条被铁链拴着的狗,不停腾跳又一次次折回。

一些闲话粘在壁根一些被冲刷着,往下流。人们从四面八方归来,又无声消失

一只大公鸡突然响亮打鸣,引得整条巷子回头看我阳光懒懒,安详温暖。

他们劈柴,用木炭引燃煤炉,用蒲扇煽风点火:我需要要这烟火帮我还魂。

商贸繁盛三民路沙市三民路,即今之解放路,清代因驻有巡

司衙门而称巡司街。1931年,由当时驻军国民军十军军长徐源泉主持、修建的中山路第五段第六段完成。其在《沙市市政之建设》中言:“第五段,自巡司街口起,至官殿巷口止。长二千七百八十九尺六寸,由福兴公司中标承修,定七十晴天完工,建筑费洋一万八千四百六十三元余。第六段,自官殿巷口起,至板门子止。长一千八百八十九尺寸。……先后告成,整齐平坦,顿改旧观,交通运输,均称便利,此即沙市商业之中心,亦即全市马路之干线也。”后此第五、第六段,命名三民路。盖取三民主义之意。1949年,遂改为今名。余少时,尝生活于此。沿街店堂铺面,鳞次栉比,信义长面粉厂,利济药房,田记槽坊,唐家菜馆,张氏杂货铺,徐家皮鞋铺,田凤阶广货铺,福星铨磨坊,恒昌文具店,许氏斋铺,同寿堂药店,感应堂,春和裕酱园,高家榨坊,梁记杂货,陈兴记匹头店,仁泰盐行,大生花行,义盛昌大药房……等数百家,加之沿街之浒巷口,青莲巷,公安巷,里仁巷,雄楚巷,谢家巷,潘家巷,兴安巷,瑶草巷,刘大巷,孝子巷,荆堤巷之店铺,商贸繁盛,百业兴旺。当年,马路街道全被日寇炸毁,路面全是乱石块,砸物伤人,行走不便。解放后,先父为湖北省第一届政协代表,曾提案修建此路,获准,如今已成水泥路面矣。

Top Related